橄榄色的水
王树荣,男,1972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博士研究生学位,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系教授教授。1993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并留校任教,1995年开始直接攻读浙江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于1999年提前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并被授予2000届浙江省优秀毕业生称号。1999年起留校任教,2001年任职副教授,2006年晋升为教授,2008年增列为博士生导师。曾于2006~2007年期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浙江大学“新星”计划资助赴瑞典皇家工学院进行合作访问交流。在浙江大学任职期间先后获得过浙江大学优秀研究生德育导师、浙江大学先进工作者和浙江大学优秀本科生班主任等荣誉称号。目前学术兼职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能专委会委员和中国生物质能技术开发中心理事会理事等学术工作。先后负责承担了可再生能源研究领域的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国家“863”课题、1项国家“973” 子课题和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的研究工作,另外还主持了煤清洁利用领域的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3项国家“863”子课题和1项国家“973”子课题等多个重要国家级项目的研究工作。曾以第二获奖人身份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并以主要参加人身份获得省部级奖3项。自2004年以来,以第一、二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先后在国内外期刊或会议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5篇,EI收录论文31篇,一级期刊论文12篇。其中单篇论文被SCI正面他引30余次,单篇论文影响因子最高达8.25。以第一、二发明人授权或申请9项发明专利。
正版TJ状妈
赵永志,1977年6月生,山东聊城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2005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清华大学化工系做博士后研究,2007年调至浙江大学化工系化工机械研究所做教学、科研工作,多年来主要在氢能高压储存及安全、化工过程装备、计算颗力学等方面开展研究。目前正在承担1项国家863计划课题(高压储氢、输氢、加氢安全保障技术装备与应用示范,2012AA051504)及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高压氢充放过程中的热物理学机制与热转换规律研究,51206145),作为负责人完成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热量自平衡型金属氢化物储放氢工艺基础理论研究,Y1100636)、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复杂气固体系流动及传热的离散颗粒动力学模拟,2005038061)、以及多项横向技术开发课题,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973计划课题,包括国家863计划目标导向课题1项(加氢站关键技术及加氢系统,2007AA05Z152)、国家973计划课题(高密度车载储氢新体系及其安全性预测理论研究,2007CB209706)等。针对高压储氢、氢安全、化工过程装备、及计算颗粒力学等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肯定,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AIChE Journal》、《Powder Technology》、《物理学报》、《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Particuology》、《化工学报》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2篇,其中58篇被SCI、EI收录(SCI收录30篇,EI收录28篇),发明专利3项,参与出版教材1部。2010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四完成人)1项。2)受教育经历1994年~1998年,西安交通大学,化工机械与设备系,学士;1998年~2001年,西安交通大学,化工过程机械专业,硕士;2001年~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3)研究工作经历2005年~2007年,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博士后;2007年至今,浙江大学,化工系化工机械研究所,副教授。4)主要科研成果①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70MPa高压气态储氢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获奖人员:郑津洋,王新华,刘鹏飞,赵永志,叶晓茹,姜将,魏春华,张立芳,徐平,杨健,陈立新,吴庆锋,刘延雷,刘贤信,别海燕,叶建军。②发表论文92篇,其中58篇被SCI、EI收录(SCI收录30篇,EI收录28篇),近三年主要代表性论文如下(*为通讯作者):[1] Yongzhi Zhao, Gesi Liu, Yanlei Liu, Jinyang Zheng*, Youchuan Chen, Lei Zhao, Jinxing Guo, Yuntang He. Numerical study on fast filling of 70 MPa type III cylinder for hydrogen vehic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2, 37: 17517-17522.[2] Yongzhi Zhao, Yi Cheng*, Changning Wu, Yulong Ding, Yong Jin. Eulerian–Lagrangian simulation of distinct clustering phenomena and RTDs in riser and downer, Particuology, 2010, 8: 44-50.[3] Yongzhi Zhao*, Maoqiang Jiang, Yanlei Liu, Jinyang Zheng. Particle-scale simulation of th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behaviors in fluidized bed with immersed tube, AIChE Journal, 2009, 55(12): 3109-3124.[4] Maoqiang Jiang, Yongzhi Zhao*, Gesi Liu, Jinyang Zheng. Enhancing mixing of particles by baffles in a rotating drum mixer, Particuology, 2011, 9: 270-278.[5] Youchuan Chen, Yongzhi Zhao*, Hongli Gao, Jinyang Zheng. Liquid bridge force between either two unequal-sized spheres or a sphere and a plane, Particuology, 2011, 9: 374-380.[6] Gesi Liu, Yongzhi Zhao*, Yanlei Liu, Jinyang Zheng, Shuiping Sheng, Shuxin Han.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xplosions caused by residual pressure in quick actuating vessels,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11, 24: 156-165.[7] Yongzhi Zhao, Yulong Ding, Changning Wu, Yi Cheng*.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ydrodynamics in downers using a CFD-DEM coupled approach, Powder Technology, 2010, 199: 2-12.[8] Yan-Lei Liu, Yong-Zhi Zhao, Lei Zhao, Xiang Li, Hong-gang Chen, Li-Fang Zhang, Hui Zhao, Run-Hua Sheng, Tian Xie, Dong-Hao Hu, Jin-Yang Zheng*.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emperature rise within a hydrogen cylinder during refuel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0, 35: 2627-2632.[9] Jinyang Zheng, Haiyan Bie, Ping Xu*, Pengfei Liu, Yongzhi Zhao, Honggang Chen, Xianxin Liu, Lei Zhao.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igh-pressure hydrogen jet flames during bonfire tes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2, 37: 783-790.[10] Zequn Cui, Yongzhi Zhao*, Youchuan Chen, Xiao Liu, Zhengli Hua, Chilou Zhou, Jinyang Zheng. Transition of Axial Segregation Patterns in a Long Rotating Drum, Particuology, 2013, in press.
专属兔兔的
浙大韦真博老师学识渊博、是位拥有深厚功底的导师。韦真博,河北邢台人,工学博士,生工系副主任,教授,博导,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201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生工食品学院农业工程专业,其后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交流访学一年,2013年9月留校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感官系统(电子鼻、电子舌)的研发和应用、农业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动植物生长信息监测,同时获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 在入职以来主持了科研项目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支撑计划子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项目、863专题子项等多项省部级项目,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4项;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0篇(影响因子大于5 的论文18篇,被引总数600次以上)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件。作为主要完成人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5年,排名第6)、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2014年,排名第3)。中国农业工程协会会员、中国农业机械协会会员、美国农业生物工程师学会(ASABE) 会员,Food Chemistry、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等多本SCI期刊审稿人。
我的论文最后是在早发表网发的,望可以帮到你。
您好! SCI论文的完成通常是多人合作完成的,科研论文的主要的参与人都是该文的作者。 标题下面依次是第一、第二、第三••••••作者
本科生能发表SCI。 sci发表主要有以下条件: 一、基础条件要求论文务必是原创的。Sci是一个尊重文章专利权的期刊,要想把论文发表到sci期刊上,前提之一论文
省级期刊省级期刊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国家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指由国家部委、全国性团体、组
王树荣,男,1972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博士研究生学位,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系教授教授。1993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并留校任教,1995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