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翻译论文的理论视角

翻译论文的理论视角

发布时间:

翻译论文的理论视角

文学大师作品(其中包括英美文学)音乐作品(包括歌剧 戏剧)影视作品(包括电视剧 电影)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科技英语翻译研究论文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技术交流日益密切。企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文献。作为一种非文学翻译,科技翻译逐渐成为很多翻译工作者的主要任务。科学家钱三强先生也曾提出:“科技英语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现代英语的一个专门的新领域。”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一些合资或外资公司甚至专门设有技术翻译(Technical Translation)的职位,可见科技翻译正在逐步占据着翻译市场。

二、功能对等理论与科技翻译的特点

从1953年里乌(. Rieu) 首次提出“对等”概念。到1965年,卡特福德(Catford)提出 “篇章对等”概念。即翻译的目的就在于在所有潜在的对等译语中寻找与原语最匹配的对等语。原语和译语只要在所涉情景中可以互换,就可以视为翻译对等。“对等”一直都作为一种重要理念存在于西方现代翻译界。对于翻译对等概念做出较为全面论述的是奈达(Eugene Nida),他认为所谓译文与原文的对等,主要指的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才是是修辞和语言风格上的对等。

无论是汽车英语还是机械英语,都具备着科技英语的普遍特点,即选词和翻译都需要极其准确和严密。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非常明显,英语科技文献中多充斥着大量的术语。句式多为长句,无主句或被动语态

因而,科技翻译的难点在于原文巨大的信息量,译者专业知识的限制以及一些专有名词的处理。“英汉两种语言的行文结构、行文习惯完全+—样。英文是形合结构(hypotaxis),汉语则是意合结构(parataxis),两者在句法层面上往往很难兼容。”(何刚强)要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对等,不仅要在句式和词汇上做必要的调整,一些必要的增删也是在所难免的。这些都是在科技翻译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三、增词与减词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往往会反映在语言上。例如,有很多概念或事物在中国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无需解释,但对外国人来讲就有必要加以说明。更重要的原因是,如同傅雷先生曾经说过,汉民族与西方民族的"mentality"相差太远。“外文都是分析的,散文的;中文却是综合的,诗的。科技翻译中,运用增词和减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两种语言的差异。由于英文是形合结构,而汉语则是意合结构,翻译时需要补足一些词,或是删去一些词,才能更好的理解原文的意思。在增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的原则即是对等。例如,

⑴ 原文: For successful customer negotiations

译文: 与客户进行价格谈判

⑵ 原文: Independent

译文: 独立性

例一中的 for successful 是修饰性词语,这在汉语的技术文献中是不必要的,所以译文中删减掉了这一意思而添加了“价格”一词,以实现译文的完整。例二的译文在独立后面加了“性”,用以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实现表意上的对等。

四、专业术语的处理

专业术语是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另一个难点。专业术语指的是某一学科领域内的一些惯例性统一固定的词汇。有一些专业术语在国际上是通用的,即其译文是固定统一的,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不能任意翻译。如:在科技领域中的“panel”通常表示“仪表板”的意思,而该词在法律领域则表示“陪审员”。又如同为机械领域, “Plant”在某些公司指下设工厂,而在另一些公司却指车间,所指范畴有大小的差异。要清楚文中专业词汇所属的学科领域以及在特定语境下的特殊含义,才能实现译文与原文在表意功能上的对等。

小型术语库的建立和平行文本的`使用,是实现专业术语翻译功能对等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根据原语言文本的来源,在同一领域搜集相关或相似的平行文本,建立小型术语库或进行平行文本的比对,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原文与译文的偏差,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等。

五、结语

中国与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这样的文化差异也同样反映在科技英语的翻译中。在严谨的科技文献中,如何在不影响原文的严谨性的前提下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对于译者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译者应遵循奈达与纽马克所提出的翻译理论,了解隐藏在科技文本中的文化差异,并设法在翻译过程中通过使译入语与原语的主要信息和功能对等,消除文化差异,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译文的优化。

[1]范瑜等.科技英语文体的演变[J]. 中国翻译,2004, 25(5): 86-87.

[2]王传英,闫栗丽,张颖丽. 2011. 翻译项目管理与职业译员训练[J]. 中国翻译 (1):55-59.

[3]韩子满.应用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

任何研究都是在一定视角下进行的,而任何视角的选择都是围绕所认定的中心问题进行的。个人觉得往小了说没有特别的不同。“作用”、“影响”、“意义” 有共通之处,更有区别,提问者是个认真细致之人,没准能写出有影响的论文,并且论文的发表对其他人的研究产生积极的意义.多写论文对自己的研究也有促进作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有好处——这里的好处是指好的作用、好的影响和正面的意义.

翻译论文角度

摘 要:在传统译论中,翻译过程一般被描述成直线式的文字转换过程。本文作者将心理学中有关人类思维的相关知识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翻译过程的本质和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体,以语言为转换媒介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出在翻译研究中关注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关键词:思维 翻译过程 者主体性 一、引言 打开翻译史,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是从语言层面给翻译下定义的。如果转换视角从另一个方面对翻译做出阐释,翻译过程可以被认为是在思维过程的几个方面同时发生的将信息从一种语言或文化向另一种语言或文化进行转换的过程,它不是通过逐字逐句直线式的改变来完成的。说翻译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因为翻译可以说是人脑对语言、文字内涵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事实上,从原作到译文,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译者的思维活动,所以说翻译的过程其实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是逻辑分析的过程。 董史良(1988)曾断言:“翻译毕竟是人脑的思维活动,离开了人的思维,就无所谓翻译。因此,从思维科学角度来研究翻译应该是极为重要的、基本的途径。”从译者思维角度研究翻译过程之所以可能是由于任何的心理活动(包括思维活动)总是由这样那样的外部活动所引起,最终又外化为某种行为或表现。原语和译语之间的语言转换就是译者思维过程的外在表现,译文则是这种思维过程的最终产品。 本文从思维层面分析翻译过程的本质和特点,证明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全面深入的翻译家研究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从译者思维角度看翻译过程的本质 “思维是人脑对现实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加工形式,它以内隐的或外显的动作或言语形式表现出来。”(孟昭兰:1994,311)思维有十分复杂的脑机制,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翻译是将原语信息加工转化为译语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两种语言之间词、句子等的转换,最终实质上是两种文化信息之间的转换。这种转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面临多方面的选择,所以有人说,“翻译是译者进行抉择的过程。”(廖七一:2000,54)抉择的过程就是译者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抉择的结果是译者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和结果。所以翻译过程是译者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 根据思维活动凭借物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三种形式:“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词的思维。”(孟昭兰:1994,315)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主要是词的思维。词负载着思维的过程,词把思维中概括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确定和巩固下来。译者在思维活动中进行的分析、比较、判断和推理,都离不开语言这个工具。翻译过程从原语开始进行理解,然后通过转换进入译语表达。因此翻译过程是双语思维的过程:理解是用原语思维的过程,表达基本上是用译语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系统化和具体化等过程。(孟昭兰:1994,314)分析是在观念里把事物整体分解为部分,把整体包含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分离开来的过程。译者在理解阶段,主要是将原文本这个整体分解为以词、句子、段落等为单位的部分,然后利用大脑中储存的相关知识对各个部分进行解释。 综合是在观念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整体的过程。译者对各个部分做出解释之后,再将它们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个新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用译语表达出来的译文。 分析是从整体各部分、各属性的联系中进行分析的,综合是对各部分、各属性的联合,是通过分析才达到的。分析与综合是思维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孟昭兰:1994,314)实质上,理解和表达也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有时译者在表达的时候受阻,他会再反复阅读,重复或扩充原语的思维活动以求准确而全面的理解。因此,翻译过程其实是译者交叉思维的过程,“是理解与表达彼此交织及两种语言相互接触和转换的过程。”(王宏印:2002,125)另外,翻译活动的创造性特点也是大多数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所公认的。 因此,从形式上看,翻译是将原语语言转换成译语语言的过程,而实质上,它是以译者为主体,以词为凭借物,通过分析、综合等方法进行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不断地向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并陈述所思考的问题。 三、从译者思维角度看翻译过程的特点 “根据思维的表达形式,可分为通讯思维和无声思维两种形式。”(孟昭兰:1994,316)理解阶段主要是以无声思维的形式出现,而表达阶段则主要是通讯思维。 无声思维是以内部语言进行的自己默默思考的思维过程。内隐言语是片断的、不连贯与不完整的;思考过程中所运用的事实及其关系假定为“自明的”,“定论的”和“已知的”;从而较少受语法的限制。事实确系如此,在无声思维中,语言规范的作用被压缩,明确的语法和确切的词在决定思想的进程上所起的作用不如在通讯思维中那样明显,推理中可以略去许多步骤,逻辑的要求也不那么严格。(孟昭兰:1994,317) 一般来说,在理解阶段开始的时候,译者首先进行的是对原作的表层文字的理解,然后透过表层文字对原作进行深层思想内容的理解,最后把握原作者的写作意图。 对原作文字的理解,是指对它的某一具体含义的掌握。但是词音(或词形)与词义之间通常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词义。而且词语除了表达一定的意义之外,经常还传达一定的情感。所以对词的理解还应包括对它所传达的情感的理解。因此词的理解也是复杂的思维过程。因为是对单个词的理解,所以这种思维过程可以是不连贯的。如果对某一词的理解发生阻碍,思维过程的完整性也会受到破坏。在理解阶段,译者很少会考虑语法的问题,他可能只是把所理解的词义作为一些零散无序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以等待表达阶段的到来。一旦彻底理解之后,译者就需要对用原语语言进行思维所理解的内容,用译文语言进行思维和理解,这就进入了表达阶段。 表达的过程也就是选择的过程,选择如何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表达的同一思想内容再现出来。通讯思维是以外部语言,即通过讲述或书写进行思考和表达思维过程。(孟昭兰:1994,316)为了使他人了解自己的思想,达到交流的目的,译者必须把理解阶段压缩的和简约的、自己能明白的思想,向充分展开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形式转化。因此,外部言语的确切含义和严格的语法结构有助于把所思考的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展开。通讯思维受语言逻辑的严格制约,在表达阶段语言的结构对译者的思维起着控制、编辑和组织的作用,而书写过程则是思维的精练和修饰过程。 翻译开始的时候,语言符号通过具体描写的对象在译者头脑中引起联想和想象,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译者头脑中必须产生相应的形象和意境才能进行转换翻译,才能准确地表现作品的丰富内涵,才能对读者产生类似原作的效果。 翻译中的联想一般以原文本的词语为起点。翻译中的词义联想通常是在原语与译语之间进行的,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系统不同,译者往往要从一个原语词联想到它可能具有的若干译语对应词并在其中做出最佳选择,一般是依据词性、搭配、上下文、语境和专业知识加以取舍。翻译中的联想不限于词汇平面,可以从一句话想到另一句话,从一个作者想到另一个作者。有些联想虽然不一定直接提供词语,但可引起其他联想,间接地有助于理解和表达,并可激发想象和思考。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翻译过程中的想象主要是把语言符号所表示的事物在头脑中形象化,是按一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随意想象。想象可以与思维相互促进,又往往以联想为基础而展开。翻译中的想象便是根据原文本的语言符号在译者头脑中所唤起的事物表象再造出译者头脑中原来形象的过程。“根据随意想象的创新程度和形成过程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孟昭兰:1994,325)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形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符合或相仿的新形象的过程。”(孟昭兰:1994,325)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原文本中描述和示意,利用想象力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符或相仿的新形象。所以说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想象部分为再造想象。但是译者毕竟是在将一种文化信息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原文本中的形象需用译语来表达。语言是有共性的,所以翻译才成为可能。但是不同语言又各有特点,两种语言间的转换不可能完全对等。当转换遇到阻碍时,译者就需开启他的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因此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的特点。”(孟昭兰:1994,325)创造想象的加工过程是词的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互作用,是语词思维指导下的形象思维过程。 人在现实任务面前,需要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性劳动时,思维进入积极的准备状态和活跃状态。思维的一切形式,诸如分析、比较、抽象、记忆搜索和提取、形象成分和抽象成分的激活等,均可按需要随时由意识监督和指导下进入加工系统。(孟昭兰:1994,326) 灵感升华是创造想象活动接近突破阶段时出现的顿悟。灵感是创造者经过长期的努力,付出巨大的思想劳动,有时还伴有艰苦的实践,经过反复的酝酿和构思才出现的。灵感的产生是人的全部精神力量和高度的积极性集中的结果,是在人的注意和兴趣全神贯注、思维活动排除一切干扰,情绪状态为思考提供最佳背景的情况下出现的。(孟昭兰:1994,327) 灵感的出现表现为理解过程中对语义要旨的豁然开朗,或表达过程中某一词语的突然涌现。灵感须以译者丰厚的功底和积极的求索为条件,而且往往出现在头脑清醒思维活跃的心理状态中。因此,译者要善于适应个人思维活动的节奏并及时把握灵感所提供的线索。 四、结论 整个翻译过程可以从语言和思维两个层面上分别进行描述。在语言层面上,翻译是原语语言经过译者的内部言语过程,转换为译语语言;在思维层面上,翻译是由原语思维过程转换为译语思维过程,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双语交叉思维。实质上,语言层面上的翻译过程只是思维层面翻译过程的外在表现。如果离开了译者的思维,翻译过程也就不存在了。翻译是以译者为主体,以语言为转换媒介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这一点来看,译者的主体能动性是翻译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加强译者主体能动性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国翻译家研究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拓宽翻译研究的领域,并有利于倡导多元、宽容的翻译批评。 参考文献: [1]董史良.翻译的思维问题[J].中国翻译,1988,(3).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王宏印.英汉翻译综合教程[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翻译与文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考虑。宏观方面,一般从翻译在目的语社会文化中的生产、接受、翻译在目的语社会文化中所起的功能等角度讨论,可以从社会、文化、历史、交际的视角切入。

阐述为什么有那样的译文?如严复的翻译,林纾的翻译,傅东华翻译《漂》时为什么使用归化的手段,鲁迅翻译的策略,翻译材料的选择等等。微观方面,可以讨论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和内涵如何在翻译中表达,如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等。

2、翻译与语言学理论:可以从篇章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如喊韩礼德的系统功能理论等),对比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交际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方面考虑选题。如功能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中讨论的衔接与连贯及其翻译,也可以讨论他们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差别入手,进一步讨论他们在翻译中的处理,主位、述位的推进极其在翻译中的体现。英语汉语对比及其翻译策略等等。

课程体系

《英汉翻译技巧》、《汉英翻译技巧》、《文学翻译》、《商务笔译》、《新闻翻译》、《视听译》、《随同口译》、《政务口译》、《商务口译》、《同声传译入门》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法语、英语、朝鲜语、汉英法、俄语翻译、法律翻译、韩语翻译、日语翻译、英语经贸、国际公务员。

英汉翻译过程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重要的阶段,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词义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表达原文。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探析英汉翻译陷阱

【摘 要】英语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常是句子或词语的表层结构与其要表达的真实含义相反。为了避免落入英语陷阱,学习者对英语的某些词句、语义应克服表面化的理解,也不能简单照搬辞典上的释义,更不能望文生义;对中西文化差异也必须有深刻的了解。只要对英语陷阱多注意、多分析、多体会,便可避免误入一些似是而非的“陷阱”。

【关键词】英汉翻译;陷阱;表层结构;深层含义

英语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学习者来说的确是一个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在英汉翻译中,初学者往往从语法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做机械对比,有时还下意识地将词典释义不加斟酌,拿来就用。在审查译文表达是否准确时,又习惯于将自己的母语思维定势用作衡量正误的标准。这些做法实际上都很容易造成释义与原文真实含义的脱节,甚至南辕北辙,落入英语“陷阱”。

一、短语翻译中的陷阱

例子如下:

1、confidence man

误译:值得信赖的人

正译:

2、sleep late

误译:睡觉很晚

正译:起床很晚

3、black tea

误译:黑茶

正译:红茶

4、gas mask

误译:赌气面具

正译:防毒面具

5、mad-doctor

误译:发疯的医生

正译:精神病医师

6、lightning rod

误译:闪电针

正译:避雷针

7、trouble man

误译:制造麻烦的人

正译:故障检修员

8、be in control

误译:被控制

正译:掌控……,控制……

9、flu mask

误译:流感口罩

正译:卫生器具

10、fire engine

误译:点火机器

正译:救火车、消防车

11、fire wall

误译:着火的墙

正译:防火墙

对这些短语均须准确理解,否则便会落入陷阱之中。

二、习语翻译中的陷阱

在翻译英语习语时,初学者有时总想找一个汉语的习语或成语,使之与英语习语相对应。虽然这种对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做到,但却不一定在所有情况下都能成功。英语陷阱的特点就是其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常常貌合神离,甚至南辕北辙,若抛开语言文化差异而不顾,盲目追求“形似”,就难免会落入英语陷阱。如:

1、Gild(或Paint)the lily

该习语似乎与“锦上添花”意思相近,但实际上却相差甚远。在汉语中,“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而这个习语的意思是指对已经很完美的东西做不恰当甚至过分的修饰,结果是破坏了原来的美。这有点近似于汉语的“画蛇添足”。

2、Strange bedfellows

这个习语不等于“同床异梦”。“Strange bedfellows”指走到一起的不同类型的人,萍水相逢的人;或有些人性格、兴趣、习惯等都不相同,本来不会碰到一起,而现在却成了伙伴。“同床异梦”指的是虽然共同生活或共同从事某项活动,但各有各的打算,面和心不合。可见“strange bedfellows”和“同床异梦”所指很不一样。

3、Turn the table

这个习语很容易被误译为“把桌子掀翻”,而且好像还带有气愤至极的味道。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对的,“turn the table”在含义上并不带有这种激动的成分。譬如,一对夫妻吵架、闹离婚,经过调解之后,终于化干戈为玉帛。丈夫的一位美国朋友打来电话,询问情况,当知道是这么一种结果时,便说:“Oh,thank God!You turned the table.”这位男士听后很不理解:朋友是不是以为自己对妻子动粗了?其实,这个习语的意思和掀翻桌子一点关系也没有,也不带有什么负面的感情色彩,它的意思是“扭转了局面”。

4、The last straw

如:The service in this shop has been bad before,but this is the last straw.

误译:这家商店的服务一向不好,这可是救命稻草。

学习者对这句英文容易误译的原因就是在阅读时容易忽略中西方文化因素,望文生义。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很容易把“the last straw”和“最后一根稻草(救命稻草)”联系起来。可是在英语中,“the last straw”指的是“the last in a series of bad events, makes it impossible for somebody to accept a situation any longer(令人忍无可忍之事;终于使人不堪忍受的最后一件事或一个因素等)”。该习语源于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最后添加的一根稻草压断骆驼脊背。)可见,它的指称意义与汉语的“救命稻草”大相径庭。所以,“The service in this shop has been bad before,but this is the last straw.”应该译为:这家商店的服务一向不好,这一次更是叫人受不了。

三、句型翻译中的陷阱

释义与原义南辕北辙,这种现象在某些英语句型和特殊结构的翻译中也很常见。当然,之所以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没有掌握英语陷阱的规律。由于英语中一些固定结构的深层含义与表层含义相反,所以,若仅仅按照句子的表层结构进行翻译,那就很容易会落入英语陷阱之中。

1、For all 结构

如:For all I care,you can throw it away.

误译:你把它丢了,我很在乎。

正译:你把它丢了,我也不在乎。

2、It + be + adj.+ n.+ that 结构

著名翻译家钱歌川教授认为像这一类的句型应从反面理解,以适应英语语言的独特意境。

如:It is a good workman that never blunders.

误译:一个好的技工从来不会犯错。

正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

误译:聪明的爸爸会了解自己的孩子。

正译:聪明的爸爸也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

3、being + a.

如:They are being friendly.

误译:他们现在很友好。

正译:他们装出一副友好的样子。

“being friendly”之所以是“装出一副友好的样子(或姿态)”,是因为从深层结构看,“being”表示的意思是“目前”或“现在”,其含义短暂。它说明这是主语有意识的一个动作,因而在这类句子里面就隐含着一个意思:他们平时并不这么友善,现在是故意作秀。在这个句型里,“being”的含义相当于“故意地”。

4、形式否定,实为肯定

(1)….cannot…….too

如:You cannot be too careful when driving.

误译:你开车的时候不能太小心了。

正译:你开车的时候越小心越好。

此结构在形式上是否定的,但意义却是肯定的。表示一个人“无论怎么…..也不过分”,“越……越好”。

(2)……never……but……

如:I never go to that city but I want to eat the characteristic food there.

误译:我从来不去那个城市,但是我想吃那里的特色食品。

正译:我每次去那个城市都要吃那里的特色食品。

在“……never……but……”这个结构中,never和but是用来加强语气的,实表肯定的意思,可译为“每次……都/必……”。

(3)……nothing if not……

如:The book is nothing if not interesting.

误译:这本书没有什么意思。

正译:这本书相当有意思。

在这里,“nothing if not”是一个双重否定,实际上它是一个强调肯定意义的结构。“nothing if not”相当于“extremely”、“very”,意思是“极其……”,“非常……”。

5、形式肯定,实为否定

(1)……the last…… + 不定式短语/定语从句

如:This is the last thing I expect him to do.

误译:这是我希望他做的最后一件事。

正译:这是我最不希望他做的事。

在这个句型中,“last”应理解为“最不可能的”。

(2)……anything but……

如:This math text is anything but easy.

误译:这次数学考试很容易。

正译:这次数学考试一点也不容易。

“……anything but……”应理解为never,意思是“决不”。

6、貌似全部否定,实为部分否定

如:All of the students did not turn up.

误译:所有的学生都没有出席。

正译: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出席了。

Both of us are not teachers.

误译:我们俩都不是教师。

正译:我们俩并不都是教师。

英语中,当all,both,every,each等表示整体意义的代词与否定词not连用时,一般只表示部分否定,而不是全部否定。

7、否定转移

如:He was not ready to believe something just because Aristotle said so.

误译:他不会相信此事,因为亚里士多德这样说过。

正译:他并不会因为亚里士多德说过如何如何就轻信此事。

否定转移结构往往貌似一般否定结构,not的位置与一般否定结构中的not完全相同,但实际上却是一种部分否定,not由一部分转移到了另一部分。

英汉翻译中稍不留意就会出现意思南辕北辙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四、如何避免落入陷阱

从上面所举的这些例子不难看出,英语陷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学习者可谓一不留神就会落入陷阱。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首先,学习者对英语的词句、语义应努力克服机械理解,不能简单照搬辞典上的释义,更不能想当然。在翻译时,望文生义是最要不得的。

第二,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必须要有深刻的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折射不同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有时,英汉翻译之所以会掉入陷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者忽视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学习和掌握,这种忽视势必会使学习者误入歧途,掉入文化的“陷阱”。只有在文化中去探寻词语或某些特殊表达方式的真实内涵,才会有效地避免翻译中的“南辕北辙”;只有了解不同国度的文化差异,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才不会落入陷阱。正如王佐良先生所指出的:“在寻找与原文相对的‘对等词’的过程中,就要做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各个方面都相当。这当中,陷阱是不少的,如果我们望文生义就会出毛病……译者做的文化比较远比一般人细致、深入。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由此可见,学习者对中西文化的了解何其重要。

第三,对英语陷阱的规律要多注意、多分析、多体会。

英译汉有时可以做到形式结构上的对等,但并不是每个英文习语、短语都能在汉语中找到意义对等且形式结构也相当的习语或惯用法。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采用音译加注、意译、增译等其他技巧来表达某些英语特殊结构或词语的真正含义,这样才能避免误入一些似是而非的“盲区”或“陷阱”。

参考文献:

[1]孙海运.英语成语来龙去脉[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9.

[2]鲁迅.准风月谈[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M].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

[4]董乐山.英译汉理论与实例[M].北京出版社,2005.

[5]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中国翻译,1984(01).

英汉翻译的词序差异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英汉翻译中经常出现但又不被重视的词序问题。通过以词序中的副词、形容词为研究对象来体现在英汉翻译中词序使用正确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促进英汉翻译技能的成熟与完整。

关键词:词序渊源;副词词序;形容词词序

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英译汉的过程中词序的一些变化,这种差异值得学习的人研究和琢磨。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应首先了解这种差异中的一种,即词序的变化对翻译者而言是有价值的。价值何在?通过以下的比较研究,让我们来认识这一点,并且让这一点服务于翻译。

一、练习

妇女要求同工同酬。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应付这种局面的人。译者的对应结构式:“Woman demands equal pay for equal work.”这句话没有问题。但对第二句话的词序就犯了愁,怎么写呢?“They finally found a man equal to the they found an equal man to the occasion.”前一句的翻译正好是在说汉语原句的意思,这句是对的,而后一句会产生歧义。看的人会认为意思是:他们终于找了一个公平公正的人去应付这种局面。这些经常出现的问题体现了译者的基础薄弱。对词序的不甚了解而导致了问题的出现。这种问题在翻译中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负面的影响,好在初学者大多是在练习中而已。试想,对于一个翻译工作者来讲,掌握且精通词序是有意义的。

这便给我们提了个醒。要怎样才能掌握好副词在句中的词序呢?“diligently”,“characteristically”等置于动词之前时,仅修饰动词本身。而置于句末时,其修饰对象及句意均有变化。对比以下句子可以看出这种特点。The people in the show their capacity on settling the diligently complex problems,for instance,the colleague ,Lillian showed Parent Zhang all around Beijing City,who comes from Shanghai.

二、给出的例句

The kitty nearly touched the back of herself as she would be the greatest painter around Town Sony.翻译成:这可爱的猫咪一伸手就能摸到自己个儿的背,看起来像是索尼镇上最了不起的画家。这显示猫咪并不真的是画家,只是有一种能显示出猫咪妖娆的色彩,让人觉得她是灵活的、聪明可爱的。我们也能感受到,似我们在其他情绪中如“蕴酿”一般,没有体现一个什么过程,只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没多想就写出来了。

从以上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句中的副词“nearly”与“too”是相反的。置于不同的词之前,会产生不同的句意。而“too”只是强调所紧跟的词,无论该词是人称代词还是地点名词。如:I,too,brushed the yellow 此处强调主语I。而My grandpa and I brushed the yellow shoes,too.该处仔细读来是在强调“爷爷也刷了他的黄色的鞋子”这件事情。

因为副词在语法上的功能是做状语使用,所修饰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是某个形容词,使语言本身更富色彩。在词序的学习研究中,副词的研究很具代表性。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形容词在词序上的位置给句子带来的变化。例句:Young Chairman Mao,proper pione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which put him involved into the liberation of whole China)had gained the support from the bosom friends as in his student year.(作为身兼解放全中国伟大事业及带领中国共产党的合适的领袖,年轻的毛主席以自己学生时代的志同道合者们作为开展工作的基石。)They failed to trust the matter to a responsible man.(他们未能将此事委托给一个负责任的人.)The man responsible was at last punished.(应负责任的当事人最终受到了处罚。)三个形容词proper,bosom,responsible在两组句子里不同的位置可以看出形容词作前置定语与后置定语所产生的在汉语上的效果。“合适的领袖、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负责任的人、应负责任的人”,这些理解把形容词带给语言的修饰功能已经带出来了。让语言本身拥有多变的外貌,统一的思想,即:实现语言所表达的色彩。

三、除了以动词、副词和形容词的例句来研究词序外,还涉及到的内容

这些包括连贯(Coherence)、强调(Emphasis)、悬念(Suspense),分别来了解一下。

In the inn the Kuomintang set for the so-called Hot Red liberators,Yuan Juemin kneed on the cold looked like that he would say no other words from now a slim light put on his white and skinny face as a shower that made him feel so smiled then,no other words,just smile that also covered the roommates from the front corner to the back roommates also said no other words knew clearly what waited before them.

如果翻译只达到“信”,这让人觉得这橡皮筋被拉扯得太过费劲,且那么不自然,让业内人士一看就觉得动力火候欠缺,不够专业。那要如何处理呢?我们不妨来剖析剖析这个句子。主人翁是袁觉民,一个被国民党当成赤色分子关在监狱里的革命人。当我们看到因为长久没见到阳光,而现在哪怕见到从窗户里挤进来的一丝阳光就满足得心甘情愿接受折磨也不透漏出卖同志的一个字。他跪在冰冷的地上时,我们按一般的思维会产生一个悬念:接下来他要哭还是难受还是怎样。待全句读完,这个悬念才待释。原来他不难受不伤心,而是很满足,很知道从这一刻起生命、人生对他来讲的意义是什么。一个大转折,让读者读完也产生一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豪情壮志。一瞬间那种所谓的民族豪情便油然而生。而且全句都是连贯且有强调的,强调袁觉民的表现。译句中体现出悬念再加上深具节奏,读来抑扬顿挫,语句丰润有泽,所以佳句便呈现出来了。

四、我们来检验检验词序在翻译上的作用与之服务的意义

The young sisters told their teacher all their young sisters told all their troubles to their teacher.从前译者认为这两句话所说的是一个意思,译作同一个句子便可。便直接译为:这对姐妹把他们的烦恼全都告诉了他们的老师。这样看似是对的。但严格的放到词序这个问题上来分析,前一句的信息核心是all their troubles——告诉了老师什么?后一句的信息核心是to their teacher——告诉谁?因此,该译文只适合后一句,而前一句当译成:这对姐妹对老师讲了他们所有的烦恼。

仅以本文的陈述、论述和例证来让译文在对待英汉翻译上从大局出发,从小节着手,如词序问题,从而译出叫人拍手称好、张嘴叫绝的文字,从理论上更上一个研究的新台阶。从实践中印证英汉翻译的细节讲究,为英汉翻译积累更多更好的原始佐证材料,促使译文的发展和完整。

参考文献:

[1]郑立信,王菊泉.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北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从莱庭,徐鲁亚.西方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国内散文翻译研究视角分析论文

国内外对于散文翻译的研究现状如下。1、文学翻译学学科地位得以明显提升。2、文学翻译研究方面的成果数量惊人,截止2022年12月5日每年发表各类论文成果万篇以上。

摘要:“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散文在翻译过程中,要求内容与风格并重。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散文时,灵活巧妙地运用翻译技巧,不仅译其形而且传其神。本文试图三个散文翻译的原则探讨张培基先生是如何在翻译散文中成功实现风格和韵味的移植的。 关键词:张培基;散文翻译;翻译原则 一、简介 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广义的散文诗区别于韵文、骈文的,包含所有不押韵不排偶的散体文章。可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此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狭义的散文指除了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如今,现代意义的散文把除诗歌以外的文体都成为散文。 二、散文的特征 1、 散文的真 散文的真首先是在语言表达上,不假雕饰、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全凭本色的真实和直接。它不像诗歌那样含蓄,不用讲究语言的韵律感、意象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也不用像小说、戏剧一样讲究语言技巧。散文的真还体现在感情上,无论是抒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都有真情的渗入,蕴含动人的力量。有人曾说:“散文是最接近人类表达自己的一种形式。” 2、 散文的散 提起散文,总会想起一句话:“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散,从表层来看,主要体现在散文的选材范围无拘无束,表现的形式自由开放。在选材方面,一切都可以成为散文的写作内容;从形式上看,对于结构、韵律没有规范的要求,可以叙事、抒情、说理,一切放任自由。 3、 散文的美 认为普遍认为散文也可被称为“美文”。它的美主要体现在韵味和意境上。散文的语言质朴、平实、流畅、自然,但是一旦经过感情的渗透就可以在平淡中显现出品位。有这样一种比较:如果说诗歌是陌生化的语言,散文则是平民化的语言。(胡显耀、李力,2009:178) 三、散文翻译的原则 散文的翻译,顾名思义,就是将散文翻译成不同文字的文本。我们要再现原作的风格,就要识别原作的风格特征、领悟原作的精神风貌、行文气势和神韵等为基础。再现原散文的韵味不管局限在文字层面,还涉及原作所表现的精神追求和艺术追求。在中文散文英译领域,影响最大的当属张培基了。他的译作涉及了现当代中国散文家几十人,并且对中英两种语言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善于抓住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注意忠实于原文却又不拘泥于原文,在传达意义和神韵上均能与原文保持一致,显示了其良好的英汉语言文学修养和精湛的译笔。 他的译文句子短小精炼、语言通俗易懂、语言逻辑清晰,并且对文化因素的处理显得相当稳妥。他在翻译的时候大致用了一下三种原则: 1、 真实再现散文的意义 散文的核心在于传情达意,状物叙事和说理真切、直接,故而准确再现散文之意识散文翻译的前提。这要求译文在意义、形式、趣味、格调等方面力求与原文等质等量。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对散文进行充分、细致的解读。对散文的解读不仅要落实到单个字词的意义、语音、拼写等微妙的细节上,也要设计对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意义、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再到句子、语篇的主题意义等的理解。再现散文之意要兼顾散文的内容和形式。从语言层次上说,译文由微观到宏观,从字、词、句、篇到修辞、逻辑、文体、主题仔细把握,使用精确、恰当的词句来再现原意。从文化层次上说,译文必须结合原作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文学背景,准确地体现原作的意义。(胡显耀、李力,2009:182) 张先生充分掌握了英汉词汇的差异,翻译时他能根据根据上下文语境把握词语所代表的内涵意义,进而准确地做出相应转换。在翻译过程中,特别采用了增词、减词、变通等多种手段,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语意和美感。例如: (1)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以过去。———《谈骨气》 There was quite a bit of luggage and bargain with the porter over the fee. 根据文章上下文,在这句话中的“小费” ,张先生把它翻译成“fee”而不是“tip”。因为这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指给搬运工、侍者、出租车司机等的额外服务费用,而是指付给搬用工的搬用费,如此翻译体现了其翻译的准确性。 (2)一个人,哪怕他的脾气有如虎狼那么凶暴,我相信如果长住在海滨,一定会变得和羔羊一般驯服。———《海恋》 A person with a terrifying hot temper will become,I believe,as meek as a lamb after a long stay by the seashore. 这个句子中的“脾气有如虎狼那么凶暴”,如果直译为with a temperament as fierce as that of a tiger or wolf,会使读者认为这个人很凶残,那么就在翻译过程中错误的传达了作者的意思。将之意译成with a terrifying hot temper,则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总之,准确真实地再现散文之意是散文翻译的第一要务,但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散文的意义和形式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在把握原作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译入语形式也是散文翻译的关键。 2、 恰当保存散文的形式 散文的选材自由,形式开放,但并不意味着散文就不注重形式。它只是不像诗歌讲究音韵格律,也不像小说虚构情节,采用特殊的叙事手段。散文的美除了体现在意境和情趣上,也体现在散文的形式上,包括散文的音韵节奏、遣词造句、修辞手段等。如果在翻译散文时忽略原作的形式,那必定会失去原作的美。散文最显著的表现形式就是通过散文的词句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匆匆》 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 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 blossoms fade, they will flower again.

你好!恩,不知道你们外语专业的文献综述是不是跟我们中文的一样,根据个人理解文献综述可以是与翻译、散文翻译有关的研究,然后从中找出学者的研究重点与主要研究成果,以此找出尚未解决的尚待研究的点,引出你的研究方向。ps我也在写毕业论文,就不知道外语跟中文的差别在哪了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论文关键词: 散文;文体;界定

论文摘要: 长期以来,散文这一概念含混不清,时至今日,人们对其功能的认识依然扑朔迷离,一是无法将其与非文学散文区分,一是无法与小说、诗歌区分。要真正认识散文,必须在了解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从其基本功能和具体功能入手,重新审视、梳理和界定。

长期以来,散文是一个十分含混的概念。对散文概念的模糊认识,直接导致了人们对文学的模糊认识。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一通行的、貌似简单的概念,重新审视、梳理,做出较为清晰的界定。

一、欧美对散文的界定

古希腊时代,人们把文字作品分为两大类:韵文与散文。韵文音韵优美,文采洋溢,常称为诗(史诗、抒情诗、悲剧、喜剧);散文是无韵体散、缺乏上述特征的文字作品(历史、哲学、科学,以及其他学术著作)。在《牛津英语辞典》中,散文(prose)意指区别于韵文的文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英语中的“Prose”都是指:(1)散文、散文体,如Newspapers are written in prose(新闻是散文体);(2)平凡,单调,无聊,如:escape from the prose of ex-istence(逃避平淡无奇的生活);(3)乏味的话,无聊的议论,如:He delivered a long prose,(他发表了一篇冗长乏味的演讲)。散文明显地指平铺直叙、平凡单调,缺乏想象力的文体。古代欧洲人对这种枯燥乏味的文体似乎也没有什么好印象,不少学者用韵文来撰写学术著作,最著名的如卢克莱修的《物性论》,竟然是用六步句写成的万行长诗。威·佩·克尔分析这种现象时指出:“蒙昧的人对于去听任何不是用叙述的连续故事有自然的反感,沉闷乏味的一大堆诗体百科全书、带韵文的科学、历史和道德教科书,就足以证明人们是不愿意接受散文去做那种普通平凡的单调乏味的工作的。”尽管如此,古代西方仍然产生了一批不朽的散文作品,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塔西佗的历史著作,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圣·奥古斯丁的哲学与神学著作,《圣经》基本上也是用散文写成的。当然,此处所指的散文,只是一种“散体文”,并非本文论述的文学散文。在西方,古人对散文的认识实际上是对一种散体文的认识,并未区分散体文与文学散文。

文艺复兴时期,散文的一个分支开始进入文学领域,这就是小说,如薄迦丘《十日谈》、塞万提斯《唐,吉诃德》等。当然,这也不是文学散文,而只是具有文学性的散体文。

法国人在文学散文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580年,蒙田出版《试笔》(又译为《随笔》),突破了枯燥乏味的传统散文体式,开创了一种新型文学散文体式的最初尝试。其主要特征如下:不求哲学、史学等散体文的结构宏大、气象森严、逻辑缜密,舍弃抽象晦涩的论说和繁琐枯燥的推理,赋予文章以形象、智慧、理趣,行文生动活泼,轻松自然,情调亲切优美,诗意盎然。《试笔》成为一块里程碑,标志着一种新文体——文学散文在欧洲正式诞生。不久,《试笔》被译介到英国,立即在英国开花结果,培根《随笔集》是其中最耀眼的明珠,在蒙田、培根的影响下,文学散文风靡欧洲,孕育出了一大批文学散文名作。

不过,随笔仅为若干散文中的一种,又常常游离于学术论文的边缘,故西方文论中并未将它视为独立的文学文体,甚至对它是否属于文学也不置可否。西方将文学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似乎并无文学散文的明确位置,更无明确的文学散文定义。以《大英百科全书》2007年版为例,该书指出:“给非小说性散文下文学定义,是一项具有很大挑战性的任务”,“它的定义只能规定得很松弛,以它不是诗歌、小说、戏剧来表示”,并无明确的散文定义,只有“prose poem”(散文诗):“短篇作品,可以具有抒情诗的各种特性,但形式上却是散文。”意大利出现过与文学有关的散文:“文学中的本土散文出现于13世纪,尽管拉丁语继续用于神学、哲学、法律和科学的写作”,“意大利语艺术散文风格的创始人波洛尼亚修辞教授吉多·费伯使用从拉丁文改编来的例子作为课堂例证。吉多·费伯最出名的追随者吉奥特恩,阿利罗,倾向于采用充满修辞格的华丽风格。和奥特恩风格迥然不同的是里斯托罗,阿利罗笔下清晰明了的科学散文《论世界的构成》(1282年)和朴实叙事风格的故事集《百篇老故事》(写于13世纪末,1525年出版)。13世纪散文的杰作是丹蒂的VitanHova。虽然没有完全自如地使用本土散文,丹蒂把简朴的文风融入极度的精致和诗体文中。这种诗歌的力量源于超越某些关键词语的神秘的深度。”可见欧美并未在文学散文上做出明确界定。

二、中国对散文的界定

中国古人最早运用“散文”这一概念,是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引用周益公的话:“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词,贵浑融有味,与散文不同。”这是与“骈文”相对应的概念,即散体文。清人罗惇融清晰地梳理了中国古代散体文的发展变化历程:“文之既起,何殊骈散?西汉以前淳朴敦雅,骈不虑杂,散不病野”,“周秦逮于汉初,骈散不分之代也;西汉衍于东汉,骈散角逐之代也;魏晋历六朝至唐,骈文极盛之代也;古文挺起于中唐,策论靡然于赵宋;散文兴而骈文蹶之代也;宋四六,骈文之余波也;元明二代,骈散并衰,而散文终胜于骈,明末迄于国朝,骈散并兴,而骈势差强于散。”孔广森《答朱沧湄》也说:“六朝文无非骈体,但纵横开阔,一与散文同。”可见,中国古代凡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一概可称为“散文”,并无文学散文与非文学散体文的区别,虽然也有了“散文”这一概念,却并非今天的文学散文。

“五四”前后,人们开始从功能角度重新界定散文。1921年,周作人以“美文”概念第一次清晰地界定和确立了文学散文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的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类夹杂的……中国古文里的序、记与说等,也可以说是美文的一类,但在现在的国语文学里,还不曾见有这样的文章,治新文学的人为什么不去试试呢……有许多思想,既不能作为小说,又不适于做诗(此只就体裁上说,若论性质则美文也是小说,小说也就是诗……),便可以用论文式去表他。他的条件,同一切文学作品一样,只是真实简明便好。”

作为卓有成就的散文家,朱自清从文体和功能两方面给散文下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按诗与散文的分法,新文学里小说、戏剧(除掉少数诗剧和少数剧中的韵文外)、‘散文’,都是散文。——论文、宣言等不用说也是散文,但通常不算在文学之内——这里得说明那引号里的散文。那是与诗、小说、戏剧并举,而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的东西,或称白话散文,或称抒情文,或称小品文。这散文所包甚狭,从‘抒情文’、‘小品文’两个名称就可知道。小品文对大品而言,只是短小之义,但现在却兼包‘身边琐事’或‘家常体’等意味,所以有‘小摆设’之目。近年来这种文体一时风行。我们普通说散文,其实只指的这个,这种散文的趋向,据我看,一是幽默,一是游记、自传、读书记。”

其后,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进一步界定了文学散文的四大特征:

现代散文最大的特征,是每一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现代散文的第二特征,是在它的范围之扩大。从前散文被局限于尊君、卫道、孝亲,现代的散文,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可不谈。现代散文的第三个特征,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粹的诗人的抒情散文里,写到了风花雪月,也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以书怀抱,一粒沙里见世界,半辫花上说人情。

最后要说明到近来才浓厚起来的那种散文的幽默味了,这当然也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而且又是极重要的一点。

1930年代,中国文坛上习惯于将散文称作小品文,并将源流推及古典与西方。周作人说:“中国新散文的源流,我看是公安派与英国的小品文两者所合成的。”胡梦华称小品文是“散文中的散文”,主要特点是作者的人格融入其中:“它的特质是个人的,一切都是从个人的主观发出来,和那些非个人的、客观的批评文、议论文、叙事文、写景文完全不同,因为它是个人主观散漫地、琐碎地、随便地写出来,所以它的特质又是不规则的、非正式的,又从表面看来虽然平常,精细的观察一下,却有惊人的奇思,苦心雕刻的妙笔,并有似是而非的反语,是非而是的逆论,还有冷嘲热讽,机锋和警句,而最足以动人的要算热情和诙谐了。”当时,围绕着小品文的功能问题也发生了激烈的论争。林语堂提出,小品文应当“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鲁迅则针锋相对,主张:“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此后,学术界、创作界在散文的界定问题上都几乎没有新的进展。

三、对散文的再界定

考察了散文概念与特征的发展历史,再界定散文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散文的文体功能性特征

时至今日,人们认识到,散文主要是作为文学概念来使用,文学散文的功能是审美而非实用的,这是散文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那么,要廓清文学散文概念的主要工作,首先应当从功能人手,而非从语言文字的排列形式和音韵节奏等人手。

如果将散体文的功能分为实用性与审美性两类,那么,古代那些浩如烟海的散体文如哲学、历史、科学以及学术著作则属前者,而抒发个人情感、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山水游记、私人书信、杂言随感则属后者。文学散文的功能是传达感情,感染读者,体现审美价值;非文学散体文的功能是传播知识、弘扬真理以及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具体事务。

当然,也应注意到,有一批散体文精品,产生在尚无文学散文的古代,其中多半是实用的散体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基本功能逐渐发生了变化,初始的实用功能淡化乃至消失,文学审美功能凸显并逐步成为主要功能,这样,它们失去了实用文体的基本特征,成为脍炙人口的文学散文。如晋代李密的《陈情表》,本为奏章,是公文写作中的请示报告,有极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实用性,而在今天读来,其情真意切、婉曲动人的审美特点,实属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

因此,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文学散文的首要特征是:情感性和审美性。

(二)散文的'文体兼容性及其尺度

界定文学散文还要从表现特征来考察,同具情感性和审美性的文学作品还有小说、诗歌、戏剧剧本等,它们有着明显的不同。

先看小说。从语体看,小说与散文颇为接近。但小说的审美功能是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场景来实现。尽管虚构,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进入、旁观、参与而又十分安全的虚幻空间,将人物及其生活遭遇、内心历程作为基本和主要的描写对象。散文则不然。第一,散文的基本写作手段是写实的:真人、真事、真景物、真情感。第二,散文不以人物、情节、场景为必备要素。第三,散文可以向读者展示虚幻的图画,但却并不像小说那样向读者提供虚幻的生活空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曹雪芹的《红楼梦》的区别有多大,散文与小说的区别就有多大。

再看诗歌,表面上看,诗歌与散文的区别在形式上即已简单明了,但事实上,散文的语体比诗歌散漫、灵活、自由,不像诗歌那样注重语言的结构和形式,典型的散文没有格律,比诗歌更接近日常生活语言。诗歌与散文都讲究意境,但二者在营造意境上有所不同:诗歌营造意境的主要秘密是为读者安排若干心理空白,让读者的思维在这一块块信息“飞地”中自由驰骋;散文营造意境的方式则是通过展示外物完整真实的印象,诱发读者的生活经验,使读者对该外物的体验和认知泛化为对外物之外的体验和认知。试以某大学作家讲习班专业教师为学员布置的散文作业为例说明,韦应物《滁州西涧》中有这样两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学员依教师的要求将其改写成“散文”:

傍晚,春雨如注,春潮拍岸,荒野的渡口阒无人迹,只有一条小船孤零零地被江水冲荡着横在岸边。

教师指出,此段还不能称为真正的散文,它只是将诗句散化,仍是原诗的“翻译”。学员再次将其改写:

到了傍晚时分,春雨下得更紧了,在沙沙的雨声中,隐隐听得到江水涨潮的声音,空气里充满了雨水、江水和荒野特有的泥土、草根、树叶混合的气味。再往前,就是渡口。江水在上涨,岸边水浅的地方,绿绿的野草从水中探出头来,疲惫地挣扎着。迷蒙的雨幕加厚了暮色,对岸的山和江岸线变得遥远、虚幻,若隐若现。一条小船就像一片掉到水中的树叶,横在岸边,随着江水动荡起伏……

此段并非佳作,但却展示了前景、背景和细节,是真正的散文。与原诗相比,它主要不是语体不同,而是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情境,传达了更加丰富的信息,缩短了读者与规定情境之间的心理距离,与诗歌已有了本质区别,

相对来说,散文与剧本在形式特征和功能特征上都有明显的区别,这里不予展开。

由此可知,通过对即文学散文与其他文学形式的联系与区别进行考察,可以看到文学散文的文体特征。但问题是,在把握“散文文体兼容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其中的区别尺度。散文既然已经是文学家族中的一员,它与小说、诗歌等就必然具有共同的血缘和遗传基因——审美和怡情功能,拥有共同的表达符号——形象、生动、感人的语言,拥有共同的表达手段——形象化的描写和浓烈的抒情气氛,拥有共同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象征……它们常常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移植和交配。它们之间的区别,不是总体功能的区别,而是具体功能的区别;不是精神形象的区别,而是具体表现形式的区别,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文学品类的区别。

(三)本文的散文观

综上所述,本文对散文的认识是:

其一,散文是一种与韵文相对的文学形式,无需像诗歌那样句式整齐、音韵优美,无需押韵。

其二,散文有文学散文与非文学散文之分,非文学散文指与文学无关的散体文:论述文、应用文、哲学、历史、科学以及其他学术著作等;文学散文(本文简称散文)是与诗歌、小说、剧本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情感性和审美性来表现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感情和理趣。与其他文学形式不同的是,散文取材随意,体制灵活,它通常不以虚构为基本或主要手段,而是常用真实的人、事、物、景为创作对象,从中发掘或注人情、理、趣、韵,构筑优美的意境,注重表现性灵、意气、智慧、情感之美。

其三,散文是一个动态文体,对文学散文的深入理解,我们既不能囿于散文字面上的意义,更要注意这一文学形式在不断发展变化。例如,1920年代的“美文”,1930年代的“小品文”,1990年代的“文化散文”,21世纪的“博客散文”,都是散文动态性表征的明显例子。散文家族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丰富的过程之中。

从翻译角度毕业论文

提供一些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论文题目,供参考。商务合同英汉互译技巧英文品牌汉译知识对于翻译的重要性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英汉互译的消极影响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及其翻译<<红楼梦>>金陵判词两种译文的比较及评析从红楼梦诗词翻译看翻译中的文化补偿关于李后主“虞美人”的3种英译本的鉴赏跨文化交际与商标翻译中式菜肴的命名与翻译浅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英文化妆品广告之美学翻译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及数字习语翻译初探浅析原语文本在目标语文本中文体的适应性英语习用语翻译中的等效性研究论语境在英汉翻译中的作用浅析英语动画片翻译的基本原则中英服饰广告的翻译论英汉翻译中语篇连贯的重要性论译者的风格与译风经济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从翻译的美学角度浅析旅游资料的中英译

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对读者具有影响力,可使读者首先明确论文研究的主题。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2022,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点击获取更多"论文"相关内容↓↓↓

★ 优秀论文题目2022 ★

★ 毕业论文答辩发言稿 ★

★ 毕业论文答辩致谢词 ★

★ 大学毕业论文评语 ★

翻译硕士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中国古代 足球 》古汉语专名与古诗词的英译处理

2、英文合同汉译中规范性的实现策略

3、以目 标语 读者为导向的 广告 翻译策略研究

4、盐城旅游文本中特色词汇的翻译问题

5、从接受美学视角探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翻译

6、法律文献中专业术语英译的探讨

7、扬州旅游文本里 文化 因素的翻译

8、网络辅助下英语缩略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9、有道词典在翻译中的应用

10、 英语 散文 120篇汉译项目 报告

11、徐州景点 导游词 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12、徐州特产食品 说明书 汉英翻译研究

13、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探究报刊时政新闻的汉译

14、英语长句的英译汉翻译策略实证研究---以<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教学>为例

15、《物华名胜》中复合式翻译 方法 的运用

16、《苏斯 儿童 绘本汉译过程中儿童语言的处理》

17、目的论指导下企业介绍的英译研究

18、新闻发布会口译项目报告

19、目的论视角下看中国高校宣传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20、《杨澜访谈录》同声传译项目报告

21、VOA经济报道口译过程中顺句驱动法运用的实践报告

22、预测在英语 财经 新闻口译活动中运用的实践报告

23、中国饮食文化词的口译技巧—《舌尖上的中国》口译实践报告

24、影响英汉交替传译中笔记有效信息筛选障碍的项目报告——以VOA时事新闻口译实践为例

25、视译停顿形成因素及解决方法报告

26、外事口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把握

27、学生译员汉英交传训练中停顿现象研究

28、商务合同英汉互译技巧

29、英文品牌汉译

30、知识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31、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英汉互译的消极影响

32、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及其翻译

33、<<红楼梦>>金陵判词两种译文的比较及评析

34、从红楼梦诗词翻译看翻译中的文化补偿

35、关于李后主“虞美人”的3种英译本的鉴赏

36、跨文化交际与商标翻译

37、中式菜肴的命名与翻译

38、浅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39、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40、英文化妆品广告之美学翻译

41、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及数字习语翻译初探

42、浅析原语文本在目标语文本中文体的适应性

43、英语习用语翻译中的等效性研究

44、论语境在英汉翻译中的作用

45、浅析英语动画片翻译的基本原则

46、中英服饰广告的翻译

47、论英汉翻译中语篇连贯的重要性

48、论译者的风格与译风

49、经济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50、从翻译的美学角度浅析旅游资料的中英译

51、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52、影视字幕翻译的原则

53、影响长句翻译的因素

54、例析英译汉中形象语言的处理

英语专业 毕业 论文翻译方向题目

1、 图里规范理论视角下的《四洲志》翻译研究

2、 翻译伦理视域下杨曙辉和杨韵琴《喻世明言》英译本研究

3、 《围城》英译研究

4、 余华小说《兄弟》中的文化专有词英译研究

5、 汉语形容词重叠式及其基式英译对比研究

6、 英汉交流虚构运动事件中路径和方式表征的对比研究

7、 汉语情态动词“能”字结构的翻译

8、 英汉运动事件表征方式对比研究

9、 顺应论视角下视觉动词的汉英互译研究

10、 语用顺应论视阈下汉语听觉动词的英译研究

11、 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间性实证研究

12、 目的论视角下的电气英语翻译

13、 从符号视角看翻译中视觉非语言符号的信息处理

14、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政府公文英译策略研究

15、 女性主义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16、 操纵论视角下政治文本的汉英翻译研究

17、 从功能对等原则看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意象的翻译

18、 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分析领导人演讲口译

19、 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黄帝内经》英译策略研究

20、 四字格中医术语动词的英译对比研究

21、 《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探析

22、 英文传记汉译实践报告

23、 生态翻译视角下:《尘埃落定》英译本的研究

24、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两个译本中的体现

25、 描写性翻译理论框架下《西敏寺》译文的风格分析

26、 目的论视角下张爱玲《金锁记》自译本的比较研究

27、 从功能理论视角看戴译本《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28、 英译诗歌韵律的定量对比分析

29、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鲁迅小说《药》《孔乙己》《风波》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30、 奈达功能对等视角下对《瓦尔登湖》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31、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视角下文化特色语的翻译

32、 从关联理论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两个汉译本

33、 目的论视角下的《三体》英译研究

34、 性别与翻译:从女性主义翻译观对比分析《飘》的两译本

35、 目的论指导下的《舌尖上的中国》菜名英译策略

36、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美国情景喜剧字幕翻译

37、 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的商标翻译研究

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题目

1、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宏观性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2、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

3、解构视角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分析

4、传教士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

5、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

6、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体系建构研究

7、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8、论英汉翻译写作学的建构

9、 文章 学视野下的林译研究

10、口译研究的生态学途径

11、郭建中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

12、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13、文学文本中的视觉翻译

14、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

15、异化翻译思想探究

16、翻译的修辞学研究

17、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

18、文章学视野下的林纾翻译研究

19、翻译批评原则的诠释学研究

20、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21、近代中国 留学 生 教育 翻泽研究(1895~1937)

22、叙事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23、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

24、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观照下的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

25、易学“象”视角下的译学研究

26、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研究

27、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研究

28、情境翻译与翻译情境

29、西班牙语委婉语的多元翻译

30、从《哥儿》林译本的 句子 结构调整看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31、功能对等理论与信达雅翻译论的比较研究

32、《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章)翻译报告

33、从中国文化语境视角出发解读西方女性主义翻译

34、证券翻译理论与实践

35、叶维廉汉诗英译研究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相关文章:

★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 英汉翻译论文选题题目参考

★ 2021英语专业论文选题与题目参考

★ 翻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文化

★ 英语专业文化类方面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优秀英语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 英语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精选5篇

★ 2021英语专业的硕士论文题目

去中国知网看看人家的硕士论文怎么写的 你就有方向了

一.关于本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 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可以在三个大的方向中进行,即英语文学,语言学和翻译学。各个大方向中又可以选择小的方向,具体解释如下: 1.英语文学:选择英语文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国别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 在进行国别文学研究选题时,一般选取英国文学或美国文学中的某一经典作家(如海明威),某一经典作品(如《双城记》),某一写作手法(如象征手法的运用)或某一文学思潮(如浪漫主义运动)作深入研究。但在选择作家或作品时最好选择在文学史上作为经典的作家或作品。有个别流行作家或作品极富盛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飘》或《荆棘鸟》,学生有强烈愿望选择它们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可避免上述情况时,应该尽可能地挖掘作品内在的深刻含义,不能流于肤浅的分析。 文学批评理论的选题一般不太适合英语专业本科生,因为该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英语专业研究生阶段,本科生一般不具备文学批评理论的知识结构。这个方向的选题可以有关某一文学批评理论,一文学批评术语的阐释或某两种或以上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比较。 比较文学研究就是将两个以上的作家或作品进行比较。这两个作品或作家可以是同一国别的(如“雪莱与拜伦的诗歌比较”),也可以是不同国别的(如《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2.语言学:选择语言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在两个大的方向进行: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就是对于英语语言的任何一个方面的研究,如对一种词性、或一种时态、或拼写、语调等等方面的研究(如“一般现在时及其交际功能”)。 应用语言学包括教学法的研究和其它一些新兴的应用语言学分支的研究。师范专业或本身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选择教学法方向的较多。在这个方向选题,也要避免过大范围的选题,而应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教学实践或实验。这个方向的好的选题有:“个性与英语教学”,“方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等。 3.翻译学:翻译学的选题一般可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活动。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就是探讨某一种翻译理论等等。相比之下,对翻译活动的研究更多一些,这些选题可以是对一种语言现象的翻译、或一种修辞格的翻译的研究(如“汉语成语的英译”)。应该注意的是,在对翻译活动作研究时,往往需要某种翻译理论支撑,总结规律,并对这一活动作出评价,要避免仅仅时例子的罗列。 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学位论文包括前置、主体、附录等三个部分。 (一)前置 1.英文封面:由论文英文题目、解释、作者、指导老师姓名和职称、时间组成。 2.目录:由论文的中、英文摘要、篇、章、条、款以及参考书目、附录等序号、题名和页码组成,排在英文封面之后另页。 3.中、英文内容摘要: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宜以最简洁的语言介绍论文的概要、作者的突出论点、新见解或创造性成果以及实验方法、数据或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中文摘要一般在200字左右 4关键词:关键词是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为便于文献检索,学位论文应注明三至五个具有代表意义中、外文“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就是论文的中心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分别排在中、外文摘要的左下方。各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外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关键词相对应。 (二)主体部分 主题部分包括引言(Introduction)、正文(Body)、结论(Conclusion)、参考文献(Bibliography)。主体部分必须由另页右页开始。 1.引言:主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涉及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成果和知识空白、研究设想、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概述、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等。 2.正文:论文的正文是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一般论文选题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论述或论证。要求论据充分,论点明确。行文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正文部分要有分级标题,章、条、款、项的序号编码方法,采用阿拉伯数分级系列编号法,论文中的章、条、款、项依次排列,依次从1开始,连续编号,中间用“.”相隔,最末级编号之后不加点。示例: 1. 2.…… …… .… 3.结论:学位论文的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它是对正文部分的论述的概述,也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4.参考文献:写作学位论文过程中,阅读或运用过某些文献所列出的书目清单,置于正文之后,另页开始。参考文献的著录按原文献语种为原则。 (1)文献目录应另页书写,外文文献排前,中文文献排后。外文文献书名须用斜体。 (2)文献目录一律按作者姓氏汉语拼音或外文字母顺序排列。 (3)每条文献必须顶格写,回行时空两字或五个英语字母。 (4)将各文献的类型代号(即文献英文名的首字母)注明在文献之后: 专著[M] 学位论文[D] 论文集〔C〕 报纸文章〔N〕 期刊文章〔J〕 报告[R] 专利 [P] 专著、论文集的析出文献[A] 其他未说明文件 〔Z〕 电子文献中光盘图书 [M/CD](MONOGRAPH ON CD) 网上期刊〔J/OL〕(serial online) 5.文内所引文献:要求附夹注,应在引文后加括号注明作者姓名(英文只注姓),出版年和引文页码。若为转引文献,则加quoted in 字样。 例:(王佐良,1982:38) (Newmark,8:26-33) 6.文献中列出的文献应该与正文中标注的文献一一对应。正文中没有出现的,不应出现在参考文献中。 (三)附录部分 附录包括所有与论文有关的补充材料,如图表或照片等。

翻译专业翻译理论论文题目

论文选题参考方向 1. 谈英语谚语的翻译 2. 谈英语幽默的翻译 3. 英语汉译技巧初探 4. 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 5. 翻译中常见错误分析 6.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 会话含义的推导与翻译 8. 词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9. 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10.翻译技巧探索 11.商标词翻译 12.广告语言的翻译 13.论英汉互译中的语义等值问题 14.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5.英汉谚语的理解和翻译 16.浅谈颜色词在英语中的翻译 17.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 18.英语比喻性词语中文化内涵及翻译 19.英语意义否定表现法及其汉译 20.浅谈新闻标题的翻译 也可以自己根据查阅的资料确定题目。

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探析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商标的翻译广告语言的翻译论英汉互译中的语义等值问题中西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英汉谚语的理解和翻译浅谈颜色词在英语中的翻译英语比喻性词语中文化内涵及翻译英语意义否定表现法及其汉译浅谈新闻标题的翻译伟大的翻译家严复英语长句汉译简评《简•爱》的几种汉译本英语专业本科论文所涉及的专业方向 (一)英语语言习得理论研究 该方向着重研究英语语言学及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可着重讨论某一种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具体表现或某一语言理论在实际生活、教学中的运用。学生可以进行:1.英语修辞研究;2.文体研究;3.英汉比较研究;4.各类语体研究;5.语法研究;6.词汇研究等。 (二)教学理论与教学法该方向主要研究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相关的教学指导原则和具体的方法,选题应着重探讨英语教学的方法,可具体到某一课程的教学理念、策略和方法的应用及效度,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学生可以进行:1.英语学习策略研究;2.英语学习焦虑研究;3.英语测试研究;4.英语教学法研究;5.英语教学策略研究;6.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研究等。 (三)商务英语文本研究该方向着重研究商务英语文本文体,语言特点及相关的翻译实践问题。学生可以进行:1.商务英语语言特征研究;2.商务英语文体研究;3.商务英语翻译理论研究;4.商务英语翻译时间探讨;5.商务英语翻译标准探讨等。 (四)翻译理论与实践该方向着重研究英汉互译过程中的口、笔译理论、翻译标准、原则、方法及技巧。论文选题可选择评论赏析某一翻译家或某一本(篇)著名的译作,或论述某一种翻译理论的技巧在实践中的运用,也可讨论某一翻译现象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学生可以进行:1.翻译理论研究;2.翻译家研究;3.翻译史研究;4.文学翻译研究;5.非文学翻译研究;6.翻译过程研究;7.翻译批评研究;8.翻译的接受与影响研究;9.翻译教学研究;10.翻译标准研究;11.典籍翻译研究等。 (五)英美人文与历史研究 该方向主要研究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人文、历史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既可宏观也可微观地研究或比较英美国家的某一历史阶段的社会问题或文化现象或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或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相关内容。学生可以进行:1.英美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研究;2.英美历史问题、历史人物研究;3.英美文化现象研究;4.西方宗教研究;5.西方影视作品研究;6.跨文化交际研究等。 (六)英美文学研究该方向主要研究英美文学史及各时期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的文体与写作风格。论文可选择做某一文学理论或作家作品的分析、评论,比较中西文学作品或作家,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或人物角色。学生可以进行:1.文学流派研究;2.作家研究;3.作品评论或分析;4.文学批评理论研究;5.中西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等。

学术堂提供了十五个好写的英语翻译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谈英语谚语的翻译2、谈英语幽默的翻译3、英语汉译技巧初探4、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5、翻译中常见错误分析6、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7、会话含义的推导与翻译8、词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9、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10、翻译技巧探索11、商标词翻译12、广告语言的翻译13、论英汉互译中的语义等值问题14、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15、英汉谚语的理解和翻译

提供一些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论文题目,供参考。商务合同英汉互译技巧英文品牌汉译知识对于翻译的重要性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英汉互译的消极影响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及其翻译<<红楼梦>>金陵判词两种译文的比较及评析从红楼梦诗词翻译看翻译中的文化补偿关于李后主“虞美人”的3种英译本的鉴赏跨文化交际与商标翻译中式菜肴的命名与翻译浅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英文化妆品广告之美学翻译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及数字习语翻译初探浅析原语文本在目标语文本中文体的适应性英语习用语翻译中的等效性研究论语境在英汉翻译中的作用浅析英语动画片翻译的基本原则中英服饰广告的翻译论英汉翻译中语篇连贯的重要性论译者的风格与译风经济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从翻译的美学角度浅析旅游资料的中英译

  • 索引序列
  • 翻译论文的理论视角
  • 翻译论文角度
  • 国内散文翻译研究视角分析论文
  • 从翻译角度毕业论文
  • 翻译专业翻译理论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