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网: 分类很细 栏目很多
现代茶艺馆的发展及其对茶文化的意义茶艺的艺术性及美感体验茶艺的表演艺术及历史背景浅析对于茶艺创新的一点认识浅谈茶艺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及审美中国茶艺的“创意”与“茶理”茶艺美学价值浅析——以铁观音茶艺为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茶艺》实践教学探讨四川盖碗花茶茶艺的教学特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设计与教学浅谈花茶茶艺解说词与古诗词的结合基于校行合作的高职茶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表演型茶艺解说的美学分析中职茶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关于茶艺教育招生问题的探讨茶艺表演研究述评高职学生茶艺技能培养研究论茶艺的生产方式从成都茶文化谈高职院校《茶艺》课程的改革 以大学生实践创新为载体提高学生茶艺服务能力的实践探索茶艺美学论中职生茶艺学力要求调查及启示
茶文化 名字: 学号: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中国文化也发展了几千年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韵味吸引海内外的各界人士。茶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极具特色,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茶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知识,世界各国都把研究茶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当然也是研究中国文化的一项很好的佐证。本文通过茶叶的历史发展,茶与道,饮食,文学,哲学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关键词: 茶 文化 历史 发展正文:一 茶文化的历史茶的历史十分悠久。它发乎神龙,闻于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是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茶的鼻祖是中国。中国有句俗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据的地位是比较重的。有传说故事:“上古三皇时,炎帝神农氏,作《神农本草经》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据历史文献,我国茶叶和茶文化初兴于巴蜀,自秦入收蜀以后,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交流的加强,我国茶文化不但在巴蜀其它地区,还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步发展和传播,两汉三国则是我国茶文化由巴蜀渐次向外传播的阶段。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茶由两湖进一步传到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这一时期,南方茶文化逐步发展。先秦早期,茶文化从文化归属的角度说,只是巴蜀的一种区域文化内涵。由汉至南北朝,茶的饮用和茶业在我国南方一步步发展,始出于巴蜀的茶文化扩展为南方的一种文化现象。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江正是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中国的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二 茶的发展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4.六朝说: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系“王肃茗饮”而始,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打磨禅定”的说法。然而秦汉说具有史料证据确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说的正确性。三 茶与健康1、 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中华医药学是一个丰富宝库。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如《本草》、《药书》、《华佗食论》、《茶谱》等都记载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明目益思,除痰去疾,消炎解毒、益寿延年等20多项功效。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的药用价值。2、 茶能降低胆固醇:根据医学研究资料显示,胆固醇过多的人,若服用适量的维他命C,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中性脂肪。其次,维他命C除了可预防老化之外,还可预防胆固醇过高,对维持身体健康与器官功能的正常,颇具效果。3、 茶能净化血液:种种实验与分析表示,茶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若每天适度冲泡饮用,必可补充人体所不足的碱性矿物质,降低血液酸性值,达到预防血液酸性中毒的目的。其次,若长期适量饮用,除了可净化酸性血液外,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平衡人体的各项机能。4、茶能达到减肥目的:茶除了含有丰富高碱性矿物质外,还含有各种维他命,相当有益健康。茶还有强力消化作用,分解脂肪及去除脂肪的明显功能,既可防止肥胖又能长期饮用,对于那些喜食西洋料理、肉食者,是不可或缺的日常饮料。5、茶可治疗便秘:根据实际的临床试验发现,茶具有促进胃肠蠕动、提神醒脑、促进胃液分泌增加食欲、有益大便等良好功效,这些功能对当前生活往往过于紧张的现代人而言,的确是一帖治疗便秘的偏方。6、茶香可去口臭:茶叶的叶绿素含有芳香成份,具有消除口臭的作用,除了可以消除饭后食物渣屑所引起的囗臭外,同时也能够去除因胃肠障碍所引起的囗臭;其次,对于因维他命C不足,引起牙龈出血所产生的囗臭也有效。7、抑制细胞突变及防癌:儿茶素能有效抑制细胞突变及防癌,这是近十年来研究最多且最广泛的主题,已有太多研究报告证实,儿茶素可以有效抑制细胞突变。即使在很低浓度下,儿茶素亦可藉阻断癌细胞之磷酸化作用,而使致癌过程中之「引发」及「促进」作用被阻断。目前已证实儿茶素可以透过很多机制而达抗癌及抑制细胞突变之效果,如透过抑制癌细胞增殖酵素ODC活性而达抗癌作用,抑制DNA合成癌细胞及增殖,及对最终致癌物之生合成的阻断作用……等等,总之,确实有充分的证据显示常饮茶确可抑制细胞突变及防癌之功效。四、茶的其它知识简介1、易茶 易茶主要特点:1)、茶道、易道、医道三者融合;2)、儒、释、道三家之精华发挥;3)、把茶叶的修身、养性、延年、益寿、扶正、祛邪之功能发挥到极致;4)、阴阳五行的时空科学现代应用。2、茶道茶道有很多种:中国茶道、日本茶道等。还有红茶馆。3、茶艺品茶论诗、茶与对联、茶与书法、茶与美术、茶歌茶舞等都是茶艺。4、茶具装饰茶壶渲染创意陶土茶具流露韵致瓷器茶具张扬风格玻璃茶具茶具有茶壶、茶船、茶杯、杯托、茶盅、盖置。参考文献:《茶之历史》《各国茶道》《茶艺东西》《茶文轶事》《巫氏易茶》《茶具鉴赏之茶具分类》 资料来源:
在中职学校引入茶文化课程的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先介绍了茶文化体系,随后逐步说明茶文化对中职学生的益处并提出了在中职学校引入茶文化教育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茶文化茶道中职学生素质教育
笔者有幸在中国茶博看到韩国著名画家闵庚灿绘制的国画《松竹梅》,画面松柏苍翠、墨梅横斜,下方是一片茂密的茶园。中国自古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可这里画家却将茶与松、梅并提,可见在画家看来茶的品格与松、梅一样高尚。笔者作为一线中职教育者,不禁深思,若能让中职学生这群特殊的孩子也拥有茶一样的高尚品质,定能使学生受益一生。
1.茶文化体系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在神农时期就被发现,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此“嘉木”也在经历着多样的变化。茶最初被人们作为药物使用,后来又逐渐被推为食材,之后茶又成为一种健康的饮品。
按照文化学的研究,文化可分为技术和价值两个体系。因此,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以茶文化组成体系应该包括茶学,茶道,茶情,这三个层面。
这里的茶学是建立在狭义的层面上。在《茶叶》刊物中,很多茶界的权威和茶人都认为“茶学”是一门关于茶叶的源与流的学科。笔者觉得茶道是通过泡茶艺术(茶艺)这种方式,给心灵创造安静的氛围,用自己的心去领悟不可言说的个中滋味和人生哲理。
茶情是指以茶为载体的茶书,茶诗、画等及品茶所带来的感受。
2.茶文化引入中职学校所带来的功效
茶文化对他们的益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拓宽学生的就业路
一方面,在2007年l2月国家商务部公布的《茶馆业企业经营规范》中指出,茶艺师与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不低千1:3、1:5、1:7。另一方面,懂茶悟道茶艺师的需求越来越多。但目前大专院校中,把茶文化作为专业很是罕见,使得高素质的茶艺师实在难找。所以即知茶艺又懂悟道的茶艺师必将成为近来较为紧缺的“宠儿”。因此在各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使他们在接受系统的本专业学习的同时,也学到茶文化,既能掌握本专业,又能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取得茶艺师资格。
茶文化对学生的影晌
(1)茶文化有助于中职学生增长文化知识,从而树立信心,让精神不再空虚。茶的故乡是中国,茶的起源、发展、传播经历了几千年。所以在中职学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但能让他们学习到茶起源、发展、传播的过程,而且能弥补他们的最为缺少的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茶文化对他们每个人来说起点是一样的,这就等于给了很多放纵自我的孩子再一次站起来的机会,让每一个自信心不足的或丧失自信心的孩子在茶文化里再树立信心,并把这份自信心带到生活中,也能让那些早已把本专业知识学的`得心应手的孩子找到精神的寄托,让他们课余不再精神空虚。
(2)茶文化有助于促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的修养。
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价值观和人生观模糊,因此思想道德上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沉睡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怀,让他们变得“冷酷”。
其次,心理都还不够成熟,有较强的虚荣心和过度的自尊心,表现欲望较强。
再者,中职学生对“个性”往往曲解。很多学生认为“个性”是对传统的一味反叛,或是对纪律的抵制就是个性。
最后,自我为中心,在行为上缺乏理智和规范,往往为求利益,不计手段;在内心里不懂感恩,只知道一味的索取。
茶文化可以帮助他们。一方面,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近年来,很多茶人、学者都将茶道的思想内涵总结为“和、静、怡、真。也许每个人对这四个字有不同的理解,笔者看来“和”是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融入了儒、佛、道三家的精髓。儒家的中庸之道蕴含在“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茶艺过程中;行俭之德藏在“朴实古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心态上;明伦之礼体现在“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待客之道上,谦和之礼就在“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吃”茶过程中(《茶道茶经》)。这些可以修正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另一方面,文化是需要传承的,相信在中职学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把茶文化的接力棒传递到下一代手中,而且还能唤醒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更重要的是当他们遇到在喧嚣的都市中遇到事情时,能学会点一段淡雅的檀香,让心慢慢的平和,让封存在心底的“和”慢慢苏醒。用沸水洗去杯子的浊尘,仿佛也洗去了积累在心上的浊尘,用平和洁净的心等待“太和”之水。平和宁静的氛围和空灵情洁的心情慢慢出现。“凤凰三点头之后,杯中茶叶慢慢舒展,清馨的茶香慢慢弥散在身边,饮者浮躁的心似乎也慢慢放下,精神随着茶香慢慢飘荡,心开始寻找真正的自我。此时轻轻的抿一口佳茗,让色、香、味缠绕着舌尖,不禁让人觉得全身心的舒畅和怡悦,仿佛就在此刻找到自己,看清了自己的方向,也认清了自己的路。正如闵龄所说,这是一种洗净了骨髓的精神升华。而这就是茶道之“怡所带来的“怡神悦志”之感,“明心见性之畅。最终将引导饮者到达“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之“真”。
(3)茶文化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较弱,以致他们对美的理解往往特别怪异、浮浅。在一些学生看来,美仅仅是服饰上的怪异,和发型上色彩。而茶文化的展示者“茶情”,可以让他们正确的认识美,品味美,最终创造美。
3.在中职学校引入茶文化教育的方法
(1)把茶文化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开设,给学生创造一个环境。
(2)开设茶文化社团。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和交流的平台。社团可以开展茶艺培训、表演,茶叶采摘、加工等活动。
(3)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扩大茶文化在中职学生中的影响。
(4)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开展与茶文化相关的活动。
4.结语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孩子,多数人的印象中他们是特别不听话的孩子,不爱学习,成绩差,违纪,旷课,与课任教师发生顶撞,打群架,时常发生。让这样的一群特殊体徜徉在中国茶文化的海洋中,让细腻温润、内涵丰富的茶文化之“灵泉”感其心,震其心,拂去其浮华之气,完全可以让他们步入“轨道”,将来完全可能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茶 文化 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两千字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 方法 研究
摘要:
以茶文化内涵为基础,提出以物质层面———茶 种植 、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和以精神层面———茶艺、茶诗词、茶境、茶 传说 为切入点的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借鉴。中国自古就有 饮茶 的习惯,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茶文化为主题设计的景观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多出现在茶种植、加工、销售所在地,或观光茶园,为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设计和展示提供了物质和文化基础。目前对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研究相对较少,如周小苹等在《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一文中对四川牛辗坪生态观光茶园的景观创设提出了独特见解[1];曾涛等在《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景观、项目设置要以地方茶文化为根源,设计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景观[2];王慧等在《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中着重研究了观光茶园在功能设计与艺术精神上如何达到完美契合的问题[3];李琛在《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从茶文化的社会价值入手,结合其特有的文化要素,融合“得天自成”生态景观设计理念,提炼出茶园文化景观的艺术表现特征[4];邵琦在《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茶园文化景观设计应该考虑文化属性、自然属性、景观形式展示、科学的施工过程、综合管理规范等五个方面[5]。此外,学者在茶馆室内装修上也有一定研究,如王奉慧在《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观分析》一文中,通过分析茶景园林实体要素在室内装修中所占的比例, 总结 了各景观要素在环境营造中的作用,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6];杨巍在《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一文提出景观设计及景观布置在茶馆氛围营造中的重要作用[7]。另外,唐黎标的《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也阐述了山、石、水等景观元素在表现茶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8]。从相关文献的研究可知,园林景观、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在观光茶园及茶馆室内装修中已经渐渐进入研究的视野,景观所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茶文化园景观设计,采用何种设计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该文尝试在分析目前茶文化园景观现状的前提下,提出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常用手法。
1茶文化的内涵及茶文化园景观的价值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在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物质内涵,是指茶的种植、培育、采摘、烤制、销售等具有技术含量的科学技术内容;其精神内涵,是指茶的品种、品尝、礼仪、民俗以及有关饮茶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人文科学内容[9]。文化价值。茶文化园景观是以茶文化为主题而设计的景观建筑小品,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既是对茶文化的传承,也是对部分难忘历史的再现,如茶马古道动感雕塑园、陆羽亭等。以景观的形式展示中国茶文化,更加生动形象,帮助游客记忆,同时展示方式的多样性也增加了游客的参与、互动性,让大家在娱乐中学习茶文化知识,领略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部分茶文化主题的景观有再创历史文化的作用,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形成了茶文化演出的“印象”派效应,必将为人们所铭记。经济价值。观光茶园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茶叶盈利和宣传推广方式,它通过氛围的营造、体验性活动的开展、特色旅游项目的设置,为茶园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中茶园氛围的营造、旅游项目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茶文化园景观来实现的。如自然型的茶田迷宫、茶田画等,人文型的动感雕塑、文化长廊、文化景墙、特色瞭望塔等,为园区招揽了更多的游客,活跃了园区的氛围。旅游价值。茶文化园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自然型的观光茶田清新静谧、绿影叠叠,置身其中仿若隔世仙境,成为广大游客向往的旅游佳境。人文型的实景演出高潮迭起,绚丽的舞台灯光为观众呈现了一席绝佳的视觉盛宴;创意景观小品、造型独特的建筑景观、别具匠心的茶文化体验互动活动,为茶园和旅游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充分发挥了茶文化园景观的旅游价值。
2茶文化园景观现状及设计原则
茶文化园景观现状
我国现有的茶文化园景观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成功的茶文化园景观案例不多,普遍存在趋同化与雷同化现象,属于“CTRL+C”+“CTRL+V”或微改动版“CTRL+C”+“CTRL+V”。究其原因,大体可归纳为4点:设计初期没有进行详细的项目地块及所在区域设计元素考察,设计成为无根的浮萍;设计开展时没有明确整体形象的定位与塑造,缺乏主题创意与文化特色[10];设计方与委托方地位不对等,基本属于设计方按照委托方想法把效果图表现出来,物质功能性与文化艺术精神无法契合;施工方专业性较低,大部分情况是小包头+大小工的组合,对施工细节及材料不重视[11]。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广义的“地”,包括项目地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象气候、地的主人等,对“地”研究得越透彻,设计成果越有特色。天人合一原则。新创造出的景观需与天、地、人三才和谐统一,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从空间布局、虚实对比、形势把握、材料选择等方面入手,反复用心推敲。以人为本原则。茶文化园景观的建设最终是供人使用,因此应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掌握使用人群的行为规律,以此设计真正为人所用的景观。创新原则。立足当地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对景观的设计进行创新,使其特色化[12]。
3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以茶文化为主题,围绕茶文化内涵展开景观的创作。基于此,提出的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亦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以茶种植、茶烤制、茶销售、茶器皿为切入点;精神层面,以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切入点。
以茶种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田自身就是一座生态自然的艺术品,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改变茶田的布局方式,或方、或圆、或异形等几何形状布置,形成不同形状的茶田景观,拉近人们与自然的距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功效.
以茶烤制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采用制茶的加工工具为原型,通过抽象、美学、设计等技术知识的运用,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如将绿茶制作过程中用到的晒茶筛子,设计为茶园瞭望塔的形式,既体现当地茶文化特色又使得设计有根可循;或将筛子作为休憩亭的顶部遮阴物,阳光透过竹条之间形成斑驳的倒影,增添了静态亭廊的动感;仿造炒茶炉灶的造型,通过将其内部挖空,放入射灯的方法,设计另类景观地灯等。
以茶销售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享誉国内外的茶马古道是茶贸易的独特方式,所形成的“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的贸易通道。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可以通过雕塑设计再现古代“茶马古道”上商人运茶、卖茶的场景,或通过仿造古代“茶马古道”景象,进行实景复原,让游客亲身体验古代“马帮”艰辛的贸易之路。
以茶器皿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南方饮茶颇为讲究,相比北方的大碗喝茶,更多了一份情趣和享受。仅饮茶需要的器具就分为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涤洁器及其他的煮水器、茶壶、盖碗等,彰显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为景观设计提供不少的素材,如以茶壶作为喷水景观、以阵列式的茶碗作为观光茶园的景观小品、以茶勺作为雕塑原型进行抽象等,设计师可充分发挥 想象力 ,形成特色景观。
以茶艺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艺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从茶艺表演的全过程中取材进行雕塑设计,同时,茶艺师的服装配饰等物件,可以通过放大尺度方法设计为景观小品。
以茶诗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也留下了许多咏茶、品茗、斗茶、采茶的诗、词、歌、赋、 成语 、 歇后语 等宝贵财富,如《一字至七字诗•茶》《茶赋》《七碗茶歌》等。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可从这些非物质文化中寻求灵感,形成设计元素,传承中国茶文化精髓,如茶歌赋互动长廊、主题茶楼等景观建筑。
以茶境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与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吃茶去”“茶禅一味”“和敬清寂”“自在精舍”等,已经成为禅茶文化的经典话语。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与品味。通过营造宁静祥和的禅景来打造特色景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观光茶园所推崇。禅境的营造要深刻领悟佛学的精髓,它似有似无、或静或动,朴实无华、宁静高远,言简意赅又发人深思。置身其中,可以平和心境,感悟人生。
以茶传说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以地方茶文化相关传说、历史名人雅士,作为景观设计的依据。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便是根据武夷山茶叶救助赶考秀才,秀才高中后重返武夷山道谢这一历史传说编排而成,该实景演出已成为赴武夷山旅游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年收入上亿元。此外,人们也设计了很多实体景观建筑,以纪念“茶人”,如湖北天门市为了纪念茶圣陆羽,建设了陆羽亭、文学泉、涵碧堂等景观建筑小品。每每置身亭间,抚亭浥泉,品茗饮茶,令人流连陶醉,感叹中国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4结论
茶文化园景观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景致独特、情趣高雅的视觉盛宴,同时它也是实现茶园休闲观光价值的主要载体,是改变传统茶园单一农产品生产功能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深入挖掘茶文化相关知识,系统地总结了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8种方法,分别是以茶种植、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基本进行设计,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王泽发 刘金燕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小苹,杨海军.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J].安徽农学通报,2011(13):153-154.
[2]曾涛,周凡.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1(7):39-41.
[3]王慧,肖斌,张云鹏,等.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4):205-208.
[4]李琛.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5]邵琦.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J].福建茶叶,2016(5):144-145.
[6]王奉慧.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区景观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3):143-145.
[7]杨巍.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福建茶叶,2007(1):42-43.
[8]唐黎标.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J].广东茶叶,2004(3):16-17.
[9]康乃.中国茶文化趣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73-183.
[10]吴军,李鹏波,臧真荣,等.中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初探[J].山东林业科技,2006(2):81-82.
[11]李琛.茶文化景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园艺,2014(7):79-80.
[12]石洋.茶文化产业园景观设计研究[J].福建茶业,2016(5):171-172.
茶文化传播茶名翻译研究
摘要: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茶源国,中国茶文化的话语权却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上日益失势。这种局势出现的原因部分在于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混乱。从文化视角来看,这种混乱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茶叶分类范畴不通约;另一方面源于单品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文化流失以及不一致性。通过对以上翻译问题的透视与解析,藉此对茶叶类别以及单品茶叶名翻译提出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
茶文化;茶名翻译;不通约性;分类范畴
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自唐代茶圣陆羽撰写《茶经》始,饮茶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随着唐朝茶诗的盛起,茶慢慢渗透进中国 传统文化 的血脉之中,与传统“儒、释、道”精神交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东方茶文化。然而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后起之秀的英国“下午茶”文化与日本的“茶道”文化日益争鸣并占领了主流文化话语权,为各自国家的文化身份与形象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观之下,当代中国“茶文化”自鸦片战争后在国际舞台上日渐衰退,其主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文化话语权逐渐失势。这种局面的形成涉及众多因素,其中茶叶译名乱象丛生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文化视野下,对茶叶名现行翻译状况进行述微,剖析茶叶分类范畴的不通约性所带来的翻译问题,并讨论了如何在具体茶叶名翻译过程中再现文化并塑造文化身份,以期为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他者身份的塑造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茶叶名翻译现状述微
迄今为止,茶叶的发现与利用在中国已经有了五六千年的历史,它于16世纪才被欧洲人所知,作为外来语通过音译进入印欧语系。作为舶来品的茶叶名在印欧语系中的翻译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其中随着各国茶文化的平行发展,茶逐渐融入各自的文化血脉中,成为各自的文化符号,而非一种单一的所指。本节将茶叶名置于各自的文化语境中对比异同,进行阐释并分析茶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求从文化视角找到可行性的译法。
二茶叶名翻译分析
1.茶类不可通约性造成的翻译混乱。
由于当初茶叶进口地区方言的差异,茶的英译主要有两种发音,一种源自厦门方言语系(Te/Tay),而另一种则来自于广东话语系(Cha)。厦门方言“Te”经由航海技术发达的荷兰人传入欧洲,经历了“te,tee,tay,tea”并用的时期,到最后采用“tea”来统一称谓。(程启真,2010:P21)在国际文化舞台上,茶叶传到各国以后,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而且由于饮用方法不同,各个国家所青睐的茶叶品种也各不相同。全球百分之八十是红茶,主销欧美、大洋洲地区;其次是绿茶,最受中国及西非、北非等国人们的喜爱。近年来,绿茶在欧洲市场也开始回温,再次是乌龙茶,除中国外,主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国坤,2004:P104)从茶类来看,欧美国家并未对其细分,只有红、绿之辨别。而中国的茶叶分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期,随着新的茶品的出现,不断地进行细化。在明朝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红茶,而清朝则创制了白茶、青茶。(陈椽,1979:P44)以上中国的茶类划分主要是参考加工过程中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对于这几大类茶名的翻译,由于东西方分类范式不一,造成茶类翻译出现了以偏概全,所指不一的情形。
(1)翻译中的红黑之辩。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红茶是由武夷岩茶简化了加工程序发展而来的一种全发酵茶。最早的红茶产自附近村镇的小种红茶。最早进入英国市场上的红茶则是武夷茶,这在国王威廉三世的牧师约翰•奥维格顿(JohnOvington)的《论茶的种类和品质》中有所记载:“第一种茶武夷茶(Bohea),中国人也称它为武夷(Voui)。此种茶叶颜色偏小,叶子较小,冲泡后茶汤一般呈褐色或红褐色。在中国,人们生病的时候或有健康保护意识的人往往在感觉体制虚弱时,就只喝这种茶。”(ovington,1732:P144)奥维格顿在撰写这篇 文章 时只有中国这一个茶源国,印度和斯里兰卡还没有生产茶叶。因此,在十八世纪前“Bohea”被用来指代中国红茶的总称。但是随着中国的闭关锁国以及印度和斯里兰卡等红茶产地的出现,中国红茶逐渐淡出了国际市场。中国的六大茶类划分成形之初,多是按照茶叶的汤色划分,如绿茶绿汤、红茶红汤、黄茶黄汤,以此类推红茶在命名之初,虽是黑叶红汤,但是取其汤色,将其命为红茶。但是随着印度和斯里兰卡红碎茶的引入,武夷红茶(即中国红茶)的淡出,西方人取其叶色将其命为“黑茶”(Blacktea)。而国内茶叶外翻过程中多采用归化译法将红茶译作“Blacktea”。这种翻译方法使得六大茶类中的黑茶,即后发酵茶陷入尴尬的境地。为了厘清红黑之别,多数译者将黑茶译作“Fermentedtea”(后发酵茶)或是“Darktea”(深色的茶)。采用后发酵茶来译介黑茶,是按照发酵程度来进行范畴划分的不得已做法。这种译法使得茶叶的分类范畴主次不分,因为如若按照发酵程度划分,则分为不发酵、全发酵、半发酵,而后发酵的黑茶,与前发酵的白茶,中发酵的青茶和黄茶隶属于半发酵茶系类。如果将其译作“Fermentedtea”,并与“Greentea”“blacktea”等并置将造成茶类系统分类的混淆,而这种茶叶总类译介时候的混淆则造成单个品种的混淆,例如安化黑茶被译为“AnHuaBlackTea”。而如果将黑茶译作“Darktea”(深色茶),与“Blacktea”“Whitetea”等并置,以Dark替代“黑”,终将无法凸显黑茶的特色,使得黑茶的英文名与其他五类茶迥异。作为茶叶起源国以及茶类最丰富的国度,我国在输出茶文化的过程中,理应肩负起“正名”与“分类”的重任,在茶名翻译的过程中不能采用“西方为中心”的归化译法,这种译法使得茶叶在国际上分类混乱,范式不通,使得国内的其他茶叶一直在茶叶交流与传播的舞台中处于边缘地位。国内将红茶默认的译作“Blacktea”,并且将其视为一个跨文化的谈资 教育 英语学习 者的时候,英国人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红茶已经直接译作“Redtea”。(Needham,2000:P544)这种正名行为为茶叶统一范式奠定了基础,也对恢复我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大有裨益。因此,红茶的译法并非流于表象的“受众的接受问题”,而是紧系国际茶叶范畴分类与中国茶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重要问题,红黑之辨的溯源性理应得到译者的重视,这对于泱泱茶文化的回归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青茶翻译之“乌龙”。六大茶类中的青茶介于红茶(全发酵茶)与绿茶(不发酵茶)之间。按照发酵形成的色泽分类为青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乌龙茶就是青茶的俗称。而在国际茶品译介的过程中,也鲜少将其译作“Darkgreentea”,而是按照惯例采用音译法将其译作“Oolongtea”,与其他几类同列。但是实际上乌龙茶即是乌龙茶类总称,又是单个茶品名,也是茶树的品种之称。正是因为其意思以及涵盖面存在的争歧,后续的茶叶领域学者采用了青茶作为这种半发酵茶的总称。而因为历史因素的发展,隶属于乌龙茶的大红袍与铁观音等茶叶,因其海内外的传播效度之广,使得作为总称的乌龙茶与它下面的分支含混不清,孰总孰分已经界限模糊,甚至有些学者指出,乌龙茶作为大红袍与铁观音的上义词,是划分中的好坏不分。(陈椽,1979:P44)而如果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使得“Darkgreentea”作为半发酵茶的总称,使得乌龙茶成为青茶中一个分支,这样不仅能够规范茶叶的分类系统,而且使得茶叶的分类依据不言自明。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茶文化在输出中最为棘手之事当属茶类总称的界定以及统一。厘清茶类总称后才能够使得各个茶类下的茶品在翻译的时候有据可循、有法可依。而茶类统一英文名称,必须先给红茶“正名”,青茶“立目”。
2.单一茶品名翻译的混乱。
茶界素来就有“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的说法。而单品茶叶的命名也是各具特点,有表达名茶品质特点的,例如茶类品种、造型、色泽、滋味、香气等命名。如佛手、三杯香。有显示地方特色的,表达强烈的地方、区域性。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茶等。表达文化特色,暗示历史背景和文化史实,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等。以物喻名,如遂昌银猴、竹筒香茶等。(施海根,1995:P5)而对于各色茶名的翻译仍未统一。如武夷岩茶,有译作“BoheaRocktea”“Boheayantea”“WuYiYanTea”以及“WuYiRockTea”等译法。这些纷繁芜杂的译法终究需要统一才能够杜绝一茶多名的状况发生,在国际上塑造名茶的地位以及经济价值。而笔者认为,作为茶文化身份的内核,茶名的翻译应该注重茶文化以及审美的转换。茶从来不只是一种物质凝聚物,更是一种精神凝聚体。在译介每一个茶名时,要注重茶名的追根溯源以及文化蕴意的再现。本文试分析几例,以传达单种茶叶名的译法。绿茶中的“西湖龙井”命名时采用了“地名+地名”的方法,由西子湖和龙泓井圣水得名。而西湖这一地名在国际上已被译作“WestLake”,并以“淡妆浓抹总相宜”闻名。如果翻译过程中将其采用音译译作“XiHu”,一方面茶叶的产地无从得知。而茶名中“西湖”一词所产生的审美想象也随之消失,成为一种陌生的拼音所指。而“龙井”一词源于龙泓井,翻译该词的时候如果采取意译“Dragonwell”(龙的井)。在中西方文化中,“龙”所蕴含的文化意向大相径庭。在中国,“龙”是威严、权利的象征,蕴含积极的所指。而欧洲国家“龙”多意指残暴、凶猛等特征,与负面信息相挂钩。考虑到积极文化形象的塑造以及茶叶在国际上的推广等因素。“龙井”因此应采用音译法,来规避文化之间差异。自古名山出名茶,以地名或者山名来命名的茶叶品种很多,如韶山韶锋、南岳云雾、祁门红茶、金竹云峰茶等。这些地名与山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采用目前通用译法,而不能为求便利,纯粹的采用拼音,使得茶叶出产地方、区域文化在外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山名、水名、地方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保留,采用通用译法体现出来。这样在推广过程中,通过茶名就能溯其源头,探索其背后的地方文化。而以历史背景与文化史实命名的茶叶,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西施银芽、八仙云雾、东坡毛尖等。这些茶叶名均含有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其文化内涵寓意深厚,如文君绿茶,因其产自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即四川省邛崃县而得此温文尔雅的芳名。而在这些茶叶外译的过程中,也应该力求重新展示其中的历史文化蕴意。如文君绿茶在外销过程中应采取厚译法。即“WenJunGreenTea”(WenJunisatalentedfemaleinthehistoryofChina)。这种文化内涵的备注使得茶叶名称由来以及历史蕴意得到了再现,在茶叶外销的过程中,对于中国的文化外传也能够起着重要作用。而以物喻名的茶叶在翻译的时候也应以茶文化传播与茶叶外销为目的,力求将茶叶与文化紧密结合,以此来使中国的茶文化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中逐步的标新立异,获取一定的话语权,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身份。
结语
通过上文的描述性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茶文化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当今国际交流的平台上仍需强化其地位,构建起标新立异的文化身份。这种身份欠缺的部分原因在于茶叶种类范畴的不通约性所造成的翻译混乱,以及单个茶叶名翻译的不统一,翻译过程中不重视文化的再现等因素。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茶源国的我们应该积极推行新的范畴分类译法,这种新的范畴分类译法不仅有利于其他茶种的推广,也能够杜绝单个茶叶名翻译的混乱。对于单品茶叶名的翻译应该注重茶叶名中文化因素的再现,这些文化因素有利于中国茶文化身份的重构以及推介。
作者:刘珍珍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启真.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国坤.茶文化概论[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3]陈椽.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J].茶业通报,1979,1(2).
[6]施海根.中国名茶图谱:绿茶篇[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中茶艺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首先是茶叶学。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经营学。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再次是茶艺学,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茶的形式、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学,主要包括茶文化发展史、茶文学、茶与哲学思想等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饮茶文化及相关的文学艺术研究。
茶艺内容的相关性
茶艺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专业教育,教育内容与知识结构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二者不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关联性。首先,茶叶学是茶艺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也是茶艺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对象是茶叶,只有以茶叶作为科学基础,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稳固的发展,茶艺教育才能经得起检验。茶叶也是茶艺教育中最具实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叶的研究是极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其次,茶史是茶艺课程的主干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文化历史。由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学、文学以及哲学等综合内容,厚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茶艺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以茶的行为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茶艺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学科,主要是以茶史为基础背景,利用茶叶这一实物,演绎出丰富而具有创造力的饮茶方式,同时对茶叶的生产经营、经济发展都有较积极的推动作用。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文化学科,也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从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知识结构与表现形式。最后,茶经营学也是茶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的经济法则。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在接受茶艺教育时,不仅要符合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专业的提升与肯定,并从职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入。茶艺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教养性,因此,将茶文化与茶经营学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激发出更鲜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进茶艺的良性发展。
3茶文化在茶艺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茶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茶文化的渗透,茶艺教育能够与人类的本性更加协调,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融合发展。茶文化的价值与茶艺目标价值是相一致的,这也使茶艺教育的意义更具典型性。
真的价值
茶艺教育是一门实物教育,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具有求真的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观物质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对茶叶的质量鉴别、冲泡技术、品饮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获得其真的价值所在。茶文化的这一价值体现在茶艺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艺术形态,在教育实践中也要求学生要遵守物质求真的价值观,以获得更真实有效的科学规律,有助于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次,是对健康的求真。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多项科学实验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茶的养生功能被不断的推崇,使茶成为世界上的健康饮品之一。最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求真。文化与历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历史,历史也是文化,虽然历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过茶文化延续历史,使茶文化的历史得以还原,从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实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一面。
善的价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至诚为德,尽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尽茶之性和尽茶具之性,即再远大的理想也要通过实践而实现,而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至诚来实成人与物的情感连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虽然是历史的还原与再现,但始终离不开现代人的思想与感觉,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从特性到人性,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这也是善的价值最形象的体现。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茶习俗,才能与人们的生活意义相符合。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茶艺形态,能够促进人们的完善生活,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继承了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明确了生活的信念,使人们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义。茶艺教育既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样。
美的价值
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现,是人类对自由的想象与追求。茶艺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正是茶艺之美的体现。茶艺之美是形式与内容美的统一,展示茶艺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内在美。茶艺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环境的组成,茶艺的内在美实质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艺活动体现了一种人与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表现。茶艺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主要体现在茶叶、茶具、茶环境、茶技艺之美。内在美是指茶体现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提升茶艺的修身养性之乐,实现人与茶的和谐。通过茶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生情感,情顺万物、对应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体现了怡情养性的和谐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规范的美,是高洁的美,是自然的修养,是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与热爱。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以茶文化为基础和支撑,为茶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使茶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之美得以体现,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庄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兴茶业,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5]朱红缨.以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品牌经济发展[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4):18-24.
[6]朱永兴,王岳飞.茶医学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影响
摘要: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是茶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几年,茶艺教学重视冲泡技艺而忽略了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已与东方哲学思想相融合,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艺术追求、审美标准等有着深远的影响。各地的生活习惯也融入茶事活动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俗茶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探究了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茶艺;教学;茶文化;历史;民俗
茶艺起源于中国,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讲求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是茶文化的集中体现。茶艺,简单来说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这其中泡茶是“茶艺”的主体。在茶艺课的教学中,笔者不断深思,茶艺如何教好,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如何达到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但学生们将茶艺仅仅理解为泡茶的技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感受到茶文化贯穿于茶艺表演中的精髓。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时结束了它的生命,当我们将茶叶重新放入茶壶中冲泡时,却是茶的第二次生命。我们该怎样用心去领悟到茶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1中国茶文化发展
千百年,茶文化彰显了一种永恒的魅力,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融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这在学习茶艺和教学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部分,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同学们更热情于操作技能课,对于茶艺来说停留在最浅的层面——泡茶。而茶艺要求我们掌握“泡好一杯茶的技术,品好一杯茶的艺术”,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学好茶文化是学好茶艺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早在神农时期就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并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的饮料。茶文化最早起源于巴蜀,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萌芽阶段。当时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茶文化产生之初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到南北朝时,政治家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又因当时较多战乱,文人无以匡世,渐渐兴起了清谈之风,因茶可以保持清醒,于是逐渐将饮酒转向饮茶。到了唐代茶文化基本形成,有丰富的茶叶物质,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道、禅哲学思想相结合,中国茶道吸收了三家的精华讲究“清、静、和、美”,禅茶一味超然世外找回本真。“茶圣”陆羽所做茶经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的代表了唐宋以后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宋代至明初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宋代人们将煮茶法改为点茶法,讲究色香味的统一,除了宫廷茶文化的出现,民间也兴起了斗茶之风,宋人将饮茶作为人们增进友谊和社会交往的媒介,成为了一种民间礼节,“茶馆文化”也相继出现,“客来敬茶”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利益美德。清代传统意义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逐步得到确立,“开门七件事”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此时的茶文化中茶叶冲泡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茶馆的普及成为显著的特点。明代基于散茶的兴起,“废团茶兴散茶”,使得冲泡过程不仅方便而且大大增加了饮茶时观赏的艺术性。茶具也各有讲究,不仅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工艺有了新的发展,还出现了不同石质粉末烧制的粉彩茶具,除了青瓷、白瓷茶具外,还产生了彩瓷、珐琅彩等茶具,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茶人在饮茶中有意识的追求自然美和环境美相结合,也体现出人们饮茶的艺术性。不同的朝代,有着不一样的饮茶方式和冲泡方法,这充分证明了茶文化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饮茶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2茶文化与茶艺教学密不可分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国茶叶生产历悠久、品类繁多,外观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具特色,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它们每一类茶都有不同的冲泡方式,这就与各类茶的茶文化、历史渊源密不可分。茶艺教学中实训冲泡固然重要,但只有我们对茶文化及其各类茶的历史渊源有了了解,才可以说茶艺表演是有灵性的,才能真正做到学习茶艺过程中“人、茶、水、器、艺、境”的完美结合,学会用境泡茶,用境去喝茶。例如:我们玻璃杯用绿茶,玻璃杯中的绿茶透着鲜亮精致,清饮一口,有一种微微的苦,不经装饰,简单本真的滋味。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困扰,如果你懂了绿茶,那么也就不会在意生活中的困扰,因为正是有了他们,才能证明我们充实的活着。我们利用玻璃杯还原了茶叶本真的味道。一杯茶如果缺失了内涵,尽管你用了最精湛的技艺,但是对于一个茶艺师来说也是失败的,茶要真,生活也要真。我们常用紫砂来冲泡普洱,因为普洱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保存才能散发浓香,正如紫砂壶的特性一样,需要岁月的沉淀,才能读懂自己,才能使我们在冲泡中内心平静,才能感知到原本及容易漠视的东西。其实不仅是茶,还包括茶艺冲泡的各类茶具、我们在茶台前冲泡的每一个动作,它们都与我们的茶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凤凰三点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春风拂面、白鹤沐浴等等;再如中国茶文化和民间习俗的渊源,云南大理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青年人在创业的道路上应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也是茶艺教学中茶文化与冲泡的典型事例,还有各地因不同民俗形成不同的饮茶方式等等举不胜收,可以说茶与茶文化密不可分。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发展,生活就是茶,茶就是生活。学习茶艺要始终以茶文化为中心,将人与茶相结合,才能在每一次的冲泡过程中真正将茶人与茶融入到一起,才能够以茶为媒,沉潜涵咏,静心顺气地与心灵对话。
参考文献:
[1]熊素玲.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简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
[2]苏叶扬.中国茶文化中的雅与俗[J].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乐饮编著.中国茶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有关于茶文化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服设计与茶文化研究
摘要:饮茶具有很多好处,比如安神、静心和陶冶情操,可以抛除一切杂念,与禅宗美学所表达的宁静、自然和简约的理念不谋而合。随着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不断蓬勃发展,时代文化符号的再度兴起和回归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茶服饰文化正是在这种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衍生并发展起来,同时,茶艺服饰已经成为急需系统化和科学化的问题。本文就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与茶艺服饰的演变进行探讨,以期为现代茶服饰设计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现代茶服;设计;系统化;科学化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审美情趣都出现了质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文化生活。在浮华的都市中,品茶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生活追求,茶艺师穿戴的服饰已经成为茶艺欣赏的一个重要内容。茶礼服饰要想真正地体现出中国文化特色,就需要从文化艺术传统的美学思想和哲学观点上进行深层次的研发,只有这样,中国的茶服文化才能发展壮大,进而向世界传播。
1茶文化通过茶服进行着动态传播
现代社会中品茶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追求,在品茶和茶艺展示的时候,需要通过服饰将茶道、茶境等结合成统一的整体。茶道、茶文化和茶服饰三者之间相辅相成,都将以回归自我、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进行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当今社会,私人茶事交流、茶俗文化交流以及茶道文化礼仪演示的时候,都需要由茶服饰来进行文化的传承,将其独具特色的视觉美感真实地进行展现,茶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独具特色的动态呈现内容之一也是通过茶服饰来展示的。但是,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国也没有属于自己的、代表着中国传统特色的、包含着丰富茶文化的现代茶服饰。服饰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真实地展现了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服饰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茶服饰作为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应该将茶文化所具备的精神文化意识形态完全融入到服装设计中,而同时,一款极具视觉形态美、传承文化内涵的茶服饰对传播茶文化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款新兴的日常着装和职业装,我国现代茶服饰目前在文化内涵传承和创新设计方面还比较落后,所以,现代茶服饰的拓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还是比较大的。
2当代茶文化服饰设计理念
茶道合一
道家是最早了解茶的养生保健功能的门派,同时道家也是最早重视茶的精神功能的门派,他们认为茶可以较好地修身养性,道士们在修炼时,往往要有茶相辅助。道家之所比较喜欢饮茶,与他们的思想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认为通过喝茶、品茶可以脱胎换骨,因此传说中的黄山君和神仙丹丘子都比较喜欢饮茶。道家茶服给人的感觉是比较素雅、干净的,他们的最高境界就是空灵、清逸,所以道家茶服所营造的内心世界是自然、纯净的。在《中国茶谣》中,道家茶服传承了道家传统道袍的形式,道家思想中比较崇尚“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虚实相生”,比较注重自然、流畅的气韵,道家茶服是从道家八卦图形中演变而来的,服饰的主要色彩为浅灰蓝色,外面还要罩上一层白色袍衫,领口处使用的是交领设计的元素,外袍追求的是自由、宽松。道家茶礼的表演者通常会选择青灰色的袍服,整件服饰给人随意、飘逸的感觉,比较符合道家茶文化的意识特点,丝棉混纺是道袍主要使用的面料,这样穿着比较舒适,线条比较柔韧,具有较强的立体感,比较符合人的身体曲线,有仙风道骨的感觉。
禅茶一味
茶与中国佛教禅宗有着亲密的联系,伴随着禅宗越来越盛行,佛门中饮茶的信徒也越来越多。在中唐时期,百丈怀海创设了《百丈清规》,从此后在寺院中茶礼变成了一种必须遵守的规定。禅堂中,必须用茶来供奉各位大佛,用茶来接待所有的信徒,茶可以使人的内心变得更加纯净。对那些僧人而言,饮茶已经成为他们每日的必修课,茶可以使他们快速地进入到打坐的状态中。在《中国茶谣》中,男性居士的茶服与僧袍的款式比较接近,使用的颜色为偏深砖红色,给人以雄浑、质朴的感觉,茶服的层次比较多,且非常紧密,从而展现了敬慕、虔诚的心态,使用莲花暗纹刺绣图案来装饰衣领,佛教中认为莲花是比较吉祥的花,非常的圣洁。柞蚕丝面料来制作外袍,感觉比较质朴,同时搭配缎面交领来修饰,整款服饰给人清雅、大气的感觉。女性居士的茶服是比较传统的长衫,将领口设计成立领的形式,使用双色双层真丝纱质面料制作,整款茶服具有较强的垂荡感,比较细腻、自然,服饰的特点与禅定的理念相融合,从而使茶服文化与茶礼形式的美感实现了有机的融合。
茶儒同礼
儒家茶礼严格遵循儒学经典理念,崇尚“仁”的思想观点,这也是儒家茶礼最核心的内容,儒家文化和茶道礼仪实现了有机的融合,借助茶的冲泡过程将儒家教义精神进行了不断的升华。在进行茶服设计的时候,服饰的灵感来自于汉服,儒家文化比较推崇仁、义、礼、智、信的观点,孔子比较维护周朝建立的规章制度,他认为正色应该是黑、白、青、黄和红,其他的所有颜色都属于间色,同时将正色和间色附加上尊卑贵贱的等级象征,服饰的色彩非常明确,不可以存在颠倒和混淆的情况,比如《论语》中就比较明确的记载“恶紫之夺朱”,使用“礼”来保持单色的纯正位置,因此服饰全是纯正的黄色调或者是大红色调。服装设计的时候,通常会使用不对称的配色进行搭配,整款服装给人的感觉为看上去比较完整,但是仔细分析又存在一定的缺憾美。儒家服饰将儒家的精神理念进行了完美的诠释,每一款茶服都有着不对称的元素在其中,具有较强的动感和时尚性,服装制作的材料为真丝软缎和真丝织锦缎,将儒家茶道的正统经典视觉进行淋漓尽致的展现。
3将茶文化融入现代茶服饰设计中
在廓形设计中渗透茶文化元素
在设计茶服方面,立体透视与平面透视对比而言,更注重后者,根据茶艺的有效性、实用性要求,也就是饮茶者、泡茶者不会由于服饰的原因而影响茶艺的顺利进行。在设计廓形中渗透茶文化元素可从如下两方面得以充分彰显:一方面,我国服装市场中服装类型、服饰样式都是很稳定的,大多数服装都是上衣下裳的类型,这种审美特征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国内传统服装廓形都在追求工整、对称,在宽大舒松的包裹中,人们大部分肢体都被包裹起来。根据这一情况,在茶服设计中,可以根据竹子外形高挑、严谨、稳重和对称的特征来进行设计。另一方面,以泡饮龙井茶为例,在泡饮时,幽香满溢、色泽翠绿,让人看了就有一种忍不住想品尝的冲动。所以,在设计茶服廓形上,结合龙井茶泡饮中灵动飘逸、香飘四溢的特征,通过至少两层的搭配,注重服装和人的立体空间形象,突破传统服装设计的对称形式,以体现出一种飘逸、自如的气质,这种气质来源于人们在服装穿着中所产生的光泽、曲线、动静节奏的掌握,在设计茶服饰轮廓中发展自然、宽松的款式,与形式美要求相符,也能在不自然间体现出古典高雅的气质。
在设计面料中渗透茶文化元素
亚麻布是国内特产之一,具有“天然纤维之王”的美誉,其触感、手感都是极好的。制作亚麻布需要通过十三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认真、仔细,一道工序出现错误,就会影响到亚麻布的整体质量。品茗也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品茶者身着亚麻制作而成的面料,在整体上给人一种平衡、舒适感,也能体现出一种天然的韵味,体现出别样的雅致美、简约美、整体美。欧根纱是一种半透明的轻纱,与真丝产品相类似,但价格要比真丝产品便宜很多。欧根纱通过染色之后,呈现出一种鲜艳的颜色,面料材质轻、柔、软,但它必须要悬垂挂置,避免出现褶皱。在设计茶文化服饰中可利用欧根纱面料的特征,尤其是其褶皱,这种不着痕迹的、自然形成的褶皱,在人体行走过程中,在光线的折射下会形成一种亦真亦幻的光,给品茶者营造出一种飘飘欲仙的气氛。在方案设计时,应利用两件套设计形式,在外罩绿色的欧根纱面料中,面料丝滑、垂坠、唯美凉爽,给品茶者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在内里上利用亚麻朴实的天然面料、视觉上的粗糙,为品茶者创设出一种返璞归真的氛围。将两种材质完全不同的面料搭配在一起,起到相互映衬、互补缺点的效果,在整体上体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视觉效果。在服装肩部和下摆之处,将纺织颜料绘画茶文化元素置于其中,其整体布局与水墨画中“留白”效果有相同之处。纺织颜料具有色泽鲜艳、类型多样等特征,卷草纹、荷花等部分代表着茶文化的元素,都被描绘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具有较强的视觉美感。虽然看起来很简洁,但是制作过程却是很复杂的,每一块图案都需要多次推敲,其位置和大小都要和茶服统一、协调,穿在身上有一种整体的对称美感。但要注意整体格调的协调和统一,防止过度堆砌茶文化元素,避免给品茶者造成视觉累赘。既可以直接选取面料使用,也可以在面料上展现传统手绘。
在色彩设计中渗透茶文化元素
对于一整套服饰来讲,其色彩是很关键的,色彩最先映入人们的眼帘,在整体设计中最为重要,具有先发制人的作用。在设计茶文化服饰色彩中,应考虑到当代饮茶环境的特征,禁止胡乱搭配,追求典雅、素朴之美。一是,从宗教上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推崇“礼”的思想,孔子构建起色彩典章制度,将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种,正色包括红、白、黄、黑和青五种,其余颜色为间色,正色与间色代表着主仆、贵贱之分,在定义服装色彩中不能将正色与间色混为一谈。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推崇“顺其自然”的思想,主张平淡素净之美,将青色、黄色、白色、皂色、红色这五种颜色视为正色。结合道家和儒家所划分的正色,在设计茶文化服装上进行整体规划。从茶叶本色而言,可以将绿色作为整体设计的基本色调,茶叶生长在雨水充沛的环境中,给人一种绿色、清新的感觉,绿色代表大自然、代表环境,是全世界人们都在追求的自然色彩,与偏冷色彩、不同明度的颜色对比而言,绿色不但不会打破空灵感,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清爽感,丰富了饮茶的整体意境。在设计色彩中,将绿色和白色两种自然色彩相融合,白色的雅致、简朴特征弥补了空灵意境的不足,在整体意境中凸显出一种朦胧美。另外,也可以在设计主色调时,选用白色这种素净、平淡之色,清新淡雅的鹅黄色和白色两种颜色融合,色系简洁、柔和,给人一种简约美。而普洱茶、红茶这类型的茶叶,在冲泡后,颜色呈现出棕色、红色,醇厚深沉、稳重,整体上具有磅礴的气势。在茶服廓形、面料和色彩设计中,渗透茶文化元素均可以直接或间接应用日常生活或者自然界中的物品,在渗透茶文化元素中,突破具体形象的限制,对其进行创新和提炼,体现出一种独特、别致的美感,为品茶者带来一种赏心悦目、神清气爽的感觉,让他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品茶,进而感受到品茶的乐趣。
4结语
茶服在进行设计时,将地域风俗和历史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为底蕴,同时接受现代文明的改造和影响。茶礼服饰要想真正体现出中国文化特色,就需要从文化艺术传统的美学思想和哲学观点上进行深层次的研发,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的茶服文化传遍全世界。
参考文献:
[1]钟斐.生态茶服秀———茶文化国际传播中的动态呈现[J].农业考古,2013(5):67-69.
[2]姜添文,张进平.浅谈中国茶文化中体现出的道家理念[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3):54-57.
[3]蒋琳.传统神韵的变换--浅析传统图形在现代服饰图案设计中的借鉴、融合、创新[J].新课程(下),2012(7):89-92.
[4]黄玉冰.中国茶服的设计研究[J].丝绸,2011(7):92-95.
当代中国茶文化和茶服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茶文化也得到了有效推广和传播。茶服成为一个全新的茶元素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茶文化的传播中呈现出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茶文化;茶服;文化传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发展,并由此产生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中国茶文化也得到了广泛传播与推广。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底蕴,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后,茶文化也得到了不断的延伸和创新。随着世界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茶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1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即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和优秀代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文化与中国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内涵。儒家有内省、和亲的思想理念;佛家清净、禅机;道家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些丰富的思想理念在一杯茶中得到凝聚和体现,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茶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在茶文化中可以获得更丰富的精神寄托,以茶交友,以茶明志,以茶修身,茶既丰盈了人的内心,也升华了人的品质。从古至今,人们赋予了茶丰富的思想内涵,并将茶与情感、礼仪联系在一起。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人人爱茶。尤其是古代文人墨客,对茶的喜爱已经达到了痴迷的地步。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茶文化与其它艺术不断融合,体现了更强大的社会文化功能,并渗透到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价值体系中。茶文化的终极价值体现在人们能够在平等、自强、自主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如此,才能够使中国价值被世人所接受和尊重。
2茶服的动态审美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与审美理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对于精神领域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饮茶是当前城市人群最喜爱的一种休闲方式,能够给忙碌的人们提供一种放松身心的机会。在茶艺和茶道过程中,服饰与茶需要进行有效的融合,以体现茶文化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茶服是在行茶时所穿的服装,早在汉代,就有关于茶服的记载。茶服是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中包含了服装和服饰。从茶服的发展历史来看,虽然在一些茶艺表演中也采用了专门的服装,茶服的式样也在不断增多,但是主要特点是以仿古为主。这种古装茶服从设计到服饰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不相符合,其中缺少了茶文化元素和时代特色。由此,茶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服饰,能够体现茶文化内涵,具备茶艺表演功能的服装。随着对茶服研究的深入,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了茶服秀的概念,即将茶服与时代发展相融合,集合古典与时尚元素,将生态理念渗透入茶服设计中,通过各种时装秀展示中国茶服风采,体现茶服的审美特色。茶服的动态审美是指茶服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神态。茶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不仅可以通过茶艺、饮茶等方式呈现,同时也可以通过服装表演等方式呈现,茶服可以作为一个全新的动态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展现其丰富的审美特征。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流失,历史的回归成为人们推崇的时尚潮流。茶服作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衍生品,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茶文化,同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真正挖掘出茶服中所蕴含的茶文化内涵,才能对茶服做出准确的定位,使其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品。
音乐审美
在茶服的呈现过程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能够使观众形成听觉与视觉的统一,获得审美的享受。音乐具有流动性和节奏感,表演者在演出时,音乐能够烘托出热烈的气氛,使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在音乐的配合下,人们能够从表演者身上看到更具流动性的美感。音乐能够给予人们茶服创作的灵感,并通过音乐展现设计师的构思与效果。对于欣赏者来说,既能够看到茶服的色彩、图案和样式,满足视觉享受,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精神的愉悦。音乐与茶服的融合,能够利用音乐提升茶服的表现力,引导和启发观众的联想。其次,利用音乐与茶服的结合,能够使表演者更好地把握茶服内涵,用音乐这种无形的艺术提升观众的审美情趣,使茶服的呈现更具节奏感和鲜活性。同时在欣赏茶服时体会到传统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优美意境。
服装审美
茶服是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茶服作为服装的一类,也被设计师赋予了生态理念。茶服不再只是一种行茶服装,更具备了环保安全的优点,穿着之人能够从中感受舒适放松的心情,寻求回归自然的精神体验。传统茶服具备了传统的民族服饰特点,从布料、图案到样式,都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可以说,传统茶服体现的更多是古代服装的特点,而茶文化气息却不够浓厚。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演变,茶服也出现了不断的创新,茶文化内涵的渗透,使茶服的设计与茶文化的融合更加紧密。生态理念的渗透为茶服提供了更新的设计元素。茶服之所以被设计师注入生态理念,与茶服本身的特性有着密切关系。茶是一种自然之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茶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时尚元素,与时代潮流逐渐融合。茶服作为茶文化的代表,被赋予了优雅纯粹的特点,同时具备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气息。因此,茶文化也被看作现代时尚元素的代表之一。茶服是茶文化与民族传统服饰相结合的服装,在茶艺表演中,茶服的运用十分广泛。茶艺表演者的服饰对于表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茶服具有浓厚的茶文化底蕴,其次,茶服与茶艺及环境相融合,需要设计师的专业设计才能更匹配。茶服是视觉艺术与文化艺术的融合。优秀的茶服不仅美观典雅,而且能够与茶艺融为一体,体现出深远的意境之美,令品茶之人获得身心的愉悦,并且从茶服中感受到茶文化的艺术魅力。
表演审美
除了茶艺表演外,服装表演也使茶服呈现出另一种美的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服装表演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尽管基本形式仍然是传统模式,但是却在表演中加入了许多流行元素。优雅的茶服配以美丽的模特,在各种音乐灯光背景下进行展示,使商品与艺术品得到完美的结合,不仅营造出浓浓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模特赋予了茶服生命,模特的姿态充分体现了茶服的性格特点。模特是流动的,音乐与灯光是流畅的,一切艺术元素都在茶服中变换交融,使茶服这一服饰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不仅满足了服务表演艺术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3茶服在茶文化活动中的展现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饮茶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休闲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国许多城市,都有饮茶的风俗习惯,例如杭州有全民饮茶日的法定节日。全民饮茶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国内的多个城市积极响应,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向当地民众赠送中国茶,使中国茶文化得到积极的推广和传播。2012年,在杭州白堤首次出现了生态茶服展示,也成为当时人们热议的话题。这场时装秀主打生态理念,虽然没有精美的舞台效果和走秀场,模特也并非专业出身,但正是这种自然而充满青春活力的表演,体现出茶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将茶清新自然的特性展露无遗。模特与观众近距离接触,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使表演更加自然化、生活化,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更直观的艺术美感。各种优雅美观的茶服表演为观众带来了愉悦的视觉享受。许多来自国外的模特也给茶服增添了异域风情。在此次全民饮茶日活动中,茶服表演成为当天的亮点。尤其是活动在结束后,还向全国各地的茶馆及茶企业及个人征集各种特色茶服,并进行评选活动。此次活动也吸引了许多茶服设计者以及从事茶艺表演的参与。由此,更多的茶服作品得到展示。这些茶服作品,不仅体现了茶的静谧和优雅,以及茶自然质朴的特质,同时也结合了服饰的创意灵感,表达了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茶人思想,体现了茶、自然与服饰的精妙统一。
4结束语
茶服作为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茶艺表演中的重要组成元素。随着茶服的发展变迁,茶服也被设计师赋予了更丰富的理念,生态茶服是茶服的创新元素,已经成为当前时尚服饰的代表,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此后,概念茶服、功能茶服等概念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团体和个人参与到茶服的设计与应用中来,为茶服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各种丰富多彩的茶服表演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各种茶服设计也做出了越来越大胆的尝试,不仅引领了服装的潮流,使茶服更具创新性和时代性,同时也有力地倡导了中国饮茶之风。在古典与现代元素的结合中,充分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时代特色,在与世界时尚接轨的同时也重新开启了中国茶文化的创新篇章,使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有力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继东,胡正荣.超越与回归:谈国际传播的价值问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4):5-7.
[2]黄玉冰.中国茶服的设计研究[J].丝绸,2011(7):40-45.
[3]李晓岩.时装表演的节奏韵律美—————动与静[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18-19.
[4]朱宁,王彦.展示的艺术————谈服装展示的多元化艺术表现[J].宜春学院学报,2010(1):169-171.
[5]姜添文,张进平.浅谈中国茶文化中体现出的道家理念[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3):160.
[6]蒋琳.传统神韵的变换———浅析传统图形在现代服饰图案设计中的借鉴、融合、创新[J].新课程(下),2012(7):158.
浅谈茶艺茶艺师
茶艺师,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技术人员。下面是我整理的浅谈茶艺茶艺师,一起来看看吧。
茶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修为,体现的是一种和谐、优雅、仁、德、诚、真。
目前,关于茶文化的许多名词术语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乱的认识,茶艺界有许多人常常将茶道、茶艺混为一谈,弄不清茶道和茶艺的区别,如有的叫茶艺馆,有的叫茶道馆。有的称茶艺表演,有的称茶道表演。
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出现了茶艺一词,至于为什么要称茶艺,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在《茶文化的传播对现代台湾社会的影响》论文中指出:当时为了弘扬茶文化、推广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词。但是有人认为茶道虽然中国自古已有之,却已被日本使用在前,如果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提出茶道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特别庄重,比较高高在上,要民众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艺一词就这么产生了。
然而什么是茶艺?各家的解释还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如台湾茶艺专家季野先生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于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包括两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第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第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美,欣赏茶艺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台湾茶艺专家蔡荣章先生认为: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那就广泛地深入到茶艺的境界了。北京的茶文化专家王玲教授认为: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的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综合各家学说之后,我们认为茶艺就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的范畴,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和艺术。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
然而什么是茶道呢?因为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开始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它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了起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观点。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一书中提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在《中国茶史散论》中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陈香白先生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的精神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综合各家学说之后,我们认为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的,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
茶艺与茶道精神共同构成茶文化,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艺是茶文化的重点。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括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亨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但就目前存在的很多茶艺表演,就表演者而言,从备器、选茗到温杯、投茶、冲泡、奉茶、谢客整个过程中,能够体现一种人生志趣和追求,体现一种“道”境界者甚少,能够表达一种优雅美韵就算是高水平了。例如婺源的“文士茶”,其优雅美韵可谓茶艺之典范,而其精神文化内涵是“儒家精神”,是“积极入世”,是“非淡泊无以励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感文化”追求。表演者对这些精神内涵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便不能进入到这种意境中,因此也就不可能让品饮和观赏者入“道”,充其量赏美而已。“看茶艺”可,“悟”茶道则无。
就品饮者和观赏者而言,由于受文化素质、人生追求、美学修养制约,进入“道”的境界,感悟茶道真谛者同样甚少,一般而言,看茶艺主要是感受美、鉴赏美、接受美的熏陶。当然,这也是一种精神洗礼但距“悟道”相去甚远。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因此,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我们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1.茶艺师的形象要求
茶艺表演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它不同于一般的演艺表演。它侵润这中国的传统文化,飘逸出中国人所特有的清淡、恬静、明净、自然的人文气息因此,茶艺师不仅讲究外在形象,更应注重内在气质的培养。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茶艺师,不仅要注意泡茶过程是否完整,动作是否准确到位,而且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并在茶艺表演的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并加深理解,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有关专家认为,初学茶艺者不妨可以从自然和谐、从容优雅等方面着手努力。
有茶艺表演,就有与观众的交流。茶艺师的举止是至关重要的。人的举止表露着人的思想及情感,它包括动作、手势、体态、姿态的和谐美观及表情、眼神、服装、佩饰的自然统一。因为成功的表演,不知是冲泡一杯色、香、味俱佳的好茶的过程,同时表演本身也是一次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因此,茶艺师必须在平时的训练中全身心的投入,在动作和形体训练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心灵感受,体会茶的纯洁无私和奉献精神。
2.茶艺师的气质要求
茶艺师的气质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美的艺术造诣。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因此,中国的茶艺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和精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就要求茶艺师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这样才能表达出茶艺的“精、气、神”。
茶艺表演往往宛如一条清澈的小溪,让观赏者静静地体会出其中的幽香雅韵。如果茶艺师缺乏文化底蕴,只有“形似”,那么观赏者恐怕只能看到几个茶艺表演者在手忙脚乱地“做戏”,不可能得到美的享受,更谈不上美的熏陶。
3.茶艺师的环境要求
古往今来,历代名家无不注重品茗环境的选择,企望能有个“景、情、味”叁者的有机结合,从而产生最佳的心境和精神状态。茶好,水灵,具精和正确的泡茶技艺是早就一杯好茶的重要条件,加上有一个清幽的环境,这是已不是单纯的饮茶了,而是一门综合的生活艺术。因此,茶的品饮,品茗环境的营造,都是很重要的。清山秀水、小桥亭榭、琴棋书画、幽居雅室,是茶艺表演最为理想的环境品茗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组成。公共品茗场所,因其层次、格调不一,要求也不一样。对于大众饮茶场所,可用入乡随俗的方式来营造环境,其建筑物不必过于讲究,竹楼、瓦房、木屋、草舍等都可以为公共品茗场所,先决条件是采光好,让人感到明快,室内摆设可以简朴,桌椅板凳,整齐清洁即可。大碗茶也好,壶茶也罢,都应干净卫生,物美价廉。
总之,茶艺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四周可陈列茶文化的艺术品,或一幅画、一件陶瓷工艺品、一束插花、一套茶具、一个盆景等,这些都应随着主题的不同而布置,或绚丽、或幽雅、或朴实、或宁静,尽可能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如阳台、门庭小花园甚至墙角等等,只要布置得当,窗明几净,都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茶艺表演和品茗环境。
4.茶艺师表演的灵活运用
茶艺表演插花的意境:茶艺表演插花崇幽赏静,清心寡欲,体会天地之道为旨趣,其艺术特质是“清”、“远”,追求恬静、简约、超凡脱俗的纯真之情,其手法以单纯简约和朴实为主,以平实为技法,把握花器一体,达到应情适意的目的。
在花材选择上,应选用时令花木,塬野和高山采来的野花或院子里种植的花均可。花形要小,以体现出谦美的风格。
『壹』 我想考个茶艺师(评茶员)职业资格证书有什么要求
如果从来都没有考过 相关的证书的话 那一般是从初级开始考起 18周岁工作 两年后可以申报初级证书的鉴定 取得初级再满两周年 才有资格再申报中级证书的鉴定 以些类推
『贰』 评茶员有什么考试
一、按照《评茶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规定,评茶员有5个等级,分别为初级评茶员、中级评茶员、高级评茶员、评茶师、高级评茶师,这五个等级都是通过考试获得。考试分为理论知识考试(笔试)和技能操作考核。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方式进行。
考试(考核)成绩均采用百分制,两相皆达60分以上者为合格。评茶师、高级评茶师鉴定还需通过综合评审。
二、申报条件
1、初级评茶员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 从事专业评茶工作不低于2年。
(2) 经本职业初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2、中级评茶员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 取得本职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专业评茶工作不低于3年,经中级评茶员正规培训达规定标注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2) 取得本职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专业评茶工作不低于4年。
(3) 连续从事专业评茶工作不低于6年。
(4) 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中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中等以上职业学校本职业毕业证书。
3、高级评茶员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专业评茶工作不低于4年,经高级评茶员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2) 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并连续从事专业评茶工作不低于6年。
(3) 取得高级技工学校或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本职业毕业证书。
(4) 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大专以上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连续从事专业评茶工作不低于2年。
4、评茶师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 取得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评茶工作不低于5年,经评茶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2) 取得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专业评茶工作不低于8年。
(3) 高级技工学校本职业毕业生,连续从事专业评茶工作不低于2年。
(4) 取得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大专以上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连续从事专业评茶工作不低于3年。
5、高级评茶师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 取得评茶师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专业评茶工作不低于3年,经高级评茶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2) 取得评茶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专业评茶工作不低于5年。
(2)评茶资格证怎么考扩展阅读
一、报考资料
1、一寸彩色照片3张,或提供电子版照片;
2、身份证复印件、毕业证(或学生证)复印件各1份,或提供电子版资料;
3、填写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申报表一份或电子版填好后网上传送。
4、一级、二级另需开具相关工作证明原件1份(要求有单位公章);
5、一级二级学员考试后,另需提交3000字以上的论文一篇,格式按统一标准,并用A4纸打印。
二、报考对象:从事或准备从事本职业的人员,符合国家职业资格相应级别申报条件时均可报名参加,包括在职人员、在校生。
『叁』 评茶员《职业资格证书》报考+辅导+考试,需要什么条件好考不
报考很简单 哪一年出生的 年满18周岁 工作满两周年就可以申报初级 取得中级证书,满两周年就有资格申报中级 取得中级证书,满两周年就有资格申报高级 除了 茶学专业大学专科或本科以上, 在读第二年下学期 就可以直接申报高级的 考试由理论+技能组成 理论考试由 80分的单项选择题+20分的判断题组成 60分合格 看一下练习题,考个合格应该是非常简单的事 技能 初级和中级考两大类茶,5个品种茶的审评 高级是三大类,6个品种茶的审评 也是60分合格
『肆』 “评茶师”考试是怎样的
1.鉴定方式
分为理论知识考试(笔试)和技能操作考核。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方式进行。考试(考核)成绩均采用百分制,两相皆达60分以上者为合格。评茶师、高级评茶师鉴定还需通过综合评审。
考评人员与考生配比
理论知识考试考评员与考生的比例为1:20;
技能操作考核考评员与考生的比例为1:10。
鉴定时间
理论知识考试(笔试)120分钟,技能操作考核90分钟。
2.鉴定产所设备
(1) 理论知识考试在标准教室进行。
(2) 技能操作考核场地须符合《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要求,并具备 必须的评茶设施和评茶器具。
『伍』 评茶员考试为什么越来越难了
评茶员目前,只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也称为职业技能鉴定而已。但有一点专并不是属说你有评茶员资格证书就是评茶员,国家并没有规。所以,评茶员应具有专业化、系统化、实用型的茶学知识与技能。还需要与时俱进,有些茶的审评已经改变。
『陆』 怎么申请评茶师证 评茶师证好考吗
评茶师和茶艺师是一样的 都属于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分为五级,五级为初级,四级为中级,三级为高级,二级为评茶技师,一级为高级技师。 一般呢,五级到三级都很好考,且国家并为统考,你到你们当地的培训站或者是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就能够申报,二级和一级就比较难申报了。 一般初级的话你去了就能报名申报考试,中级和高级也不难。去你们当地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问问。
『柒』 评茶师证书哪里才有考容易通过吗
茶艺师资格证书是通过茶艺师培训班取得的。
茶艺师资格证书考证分为专2个部分考察,一个是理论考属试,一个是实操。初级、中级、高级的理论考试总分为100分,80分的单项选择题,20分的判断题,属于非常简单的那种。技能考试一般是选择一套茶艺表演。
评茶师需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 取得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评茶工作不低于5年,经评茶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2) 取得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专业评茶工作不低于8年。
(3) 高级技工学校本职业毕业生,连续从事专业评茶工作不低于2年。
(4) 取得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大专以上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连续从事专业评茶工作不低于3年。
评茶员是一种职业名称。按照《评茶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规定,评茶员有5个等级,分别为初级评茶员、中级评茶员、高级评茶员、评茶师、高级评茶师。
只有人社部、供销社负责鉴定的茶艺师、评茶员这两种职业资格证书才是有效法律凭证。
『捌』 评茶员考试的时间和地点怎么报名考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报考时间:原则上是固定在每个月第三周周末或每个月第四周周末,报考时间一般为考回试时间前15天截止报名答;特殊情况的视报名人数另灵活安排考试时间。 报考要求:1、一寸彩色照片3张,或提供电子版照片;2、身份证复印件、毕业证(或学生证)复印件各1份,或提供电子版资料;3、填写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申报表一份或电子版填好后网上传送。4、一级、二级另需开具相关工作证明原件1份(要求有单位公章);5、一级二级学员考试后,另需提交3000字以上的论文一篇,格式按统一标准,并用A4纸打印。 考试内容:分为理论知识考试(笔试)和技能操作考核。理论知识考试采用笔试方式,满分为100分,60及以上为合格。理论知识考试合格者参加技能操作考核。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方式进行,技能操作考核分项打分,满分100分,60分及以上为合格。技师、高级技师考核还须进行综合评审。
『玖』 评茶员《职业资格证书》是从初级考起吗
按福建的现行办法
92年出生的,连续从事评茶工作满6周年,参加社保的单位是涉茶企业的
是可以直接申报中级评茶员《职业资格证书》的
不必从初级考起
不过
政策经常变动,可能以后会从初级考起
更规模一些了
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论文
摘要: 茶文化,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之一,在历史的传承中,茶文化经过了千锤百炼,正所谓风掠窗台色,茶逸自然香。我国的茶文化不仅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而且代表了相当多的文化精神内涵,同时,其中也有一定的美学特征,并以这些基础的美学特征作为基础,形成了全新的茶文化美感。本文主要对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针对茶文化的独特美学价值进行了优化,以期提升其现有的文化韵味。
关键词: 茶文化;艺术;美学特征
一直以来,茶文化都是中国推崇的主要文化之一,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艺术的美感,更是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艺术体现。现如今,国内的茶文化已然成为了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可和熟知。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茶文化的艺术美感,尤其对于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其是一种无稽之谈,只是对茶艺的一种渲染而已。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国的茶文化艺术,确实有其独特的美感,而且茶文化艺术的美学特征,并不是简单的表面美感,如果仅仅对茶艺的表面进行研究,所发现的美学特征是十分浅显的,而且并不是茶文化艺术的真正美学特征。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呢?笔者认为,茶文化的艺术美感,其实是一个过程的升华,也是一种意境。但是,不得不承认,茶文化艺术也有着浓厚的现实艺术美感,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艺术特色和精神最为直接,而且经常能够给人带来一定的修身养性功效。
1茶文化艺术的美学特征介绍
对于茶文化艺术的认识,大多数人的第一直觉都是简单的品茶文化,因为这是最为直观也是最为切实的感受所在。但是茶文化艺术并不是这么简单,其中还包含了一定的音乐、舞蹈、服饰、建筑等艺术特色共同形成的品饮艺术,同时,在整个品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有很多的茶艺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且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如今,艺术领域对于茶文化的评价是一种综合文化的代表,能够与多种艺术特色实现深层次的融合,而且在整个品茶的过程中,不仅仅有茶香的味道,还有一定的意境感受。在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当中,经常可以见到文人墨客,在吟诗作对的过程中,总要以茶作伴,将茶作为双方品赏的主要内容,同时很多人更是以茶为主题进行诗歌的即兴创作。而且,当有亲朋好友上门拜访的时候,主人为客人准备的,往往都是简单的茶。为什么一定要准备茶品呢?主要原因在于品茶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其对客人身份以及和主人关系的一种认可。通常,在相互入座以后,主人会邀请客人共同品茶,双方的品茶过程一模一样,都是简单的品尝即可,没有进行完全的饮用,否则会冲淡茶的味道,难以正确地品析出来。而这样的品茶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美感的彰显呢?茶虽简单,却代表了尊重,代表了友好,并给予了品茶双方一定的精神美感。
2茶文化艺术的美学表现
茶文化的综合美体现
我国的茶文化艺术,本身便是一种美的彰显,而其中的美学价值,也在人们的推崇下获得全面的提升。但是,茶文化艺术的美学特征是否有着明显的表现呢?答案是肯定的。茶香本随风,入口香三分。很多人在品茶的过程中,单纯地认为茶文化的美感主要体现在茶的味道上,味道佳的茶便是美的茶,味道较差的茶,则没有品的必要性,其本质已然缺乏一定的美感。但是茶文化艺术的美感并不止步于茶的味道上。它的整个过程,都是一种美的体现。因而,茶文化艺术的美,也被视为一种综合美。而其中的美学便体现在多样的文化艺术特征上,如音乐、书法、绘画上,都有着一定的茶文化美感,而且能够与品茶的过程衔接起来,形成综合的美。通常人们在进行品茶的过程中,还会对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进行多方面的凝练和升华,进而形成一种全新的美学文化,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宁静、平和,还有着现代文化中的流畅、静然,其中着重体现了中华文化当中的独特审美观念,凸显了中国人民最为诚挚的审美追求。
茶文化的创造美体现
除了茶文化的综合美之外,茶文化通常还被人们视为一种创造性的美。而这一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茶叶技师的表演,也就是冲茶泡茶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这里的冲茶泡茶,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不仅需要对茶叶进行一定的筛选,还必须进行一定分量的调配,整个过程十分的细腻流畅。即使是在后期的冲茶过程中,也存在一种形式美的表现,也就是长嘴的茶壶,将其最为实际地倒入杯中,需要具有较高的平衡能力,而且不能随意的晃动。同时,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技艺精湛的茶艺师傅,在冲茶的过程中,茶水进入杯中的速度一直没有变化,保持相当稳定的状态。现如今的社会当中,茶文化也衍生出了独特的表演艺术,其中蕴含了相当多的美学特征,并且不再是一门简单的理论性质学科,开始有了以实践为主的表演形式,其中所产生的趣味十分高尚,而且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的精神追求。茶文化的创造美是一种全新的美感体现,同时也是一种意境的升华。
3茶文化艺术的美学特征
茶文化艺术的基础美学特征
在当代的茶文化艺术当中,包含了较多的美学特征,而归纳起来总共可以分为五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形式美,指的是茶文化的杯具以及茶壶等物件,细细观赏起来有着独特的美感。其次是动作美,它指的是冲茶泡茶的师傅在整个茶艺表演的过程中,所展现的一些动作,十分的优雅自然,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向往。然后是结构美,它指的是茶文化在展现的过程中,经常需要与其他的特色文化艺术产生一定的交流与融合,整体的结构十分的富有美感。再之是环境美,在品茶的过程中,双方选择的环境一般都较为优雅,而且十分美观,与茶香进行了美妙的结合。最后是神韵美,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指的是一种意境的升华,人们在品茶的时候,茶香会由口中进入神经,给人一种全身的意境美感。
茶文化艺术表演四要素
茶文化艺术的美感形成,除了需要有一定的茶文化艺术韵味作为基础,还需要表演的四要素进行充实细化。而这四要素的内容主要有最为基础的茶席布置、深层次的茶艺程式、高素质的茶艺师素养以及茶文化的主体内涵构成。在一个完善的茶文化表现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茶席进行布置,也就是对品茶环境的布置,如果整体的布置过于平淡,也会给品茗茶香造成一定的阻碍。而如果整体的布置具有一定的优雅风格,将会在无形之中深化品茶的意境。茶艺程式是一个选茶、泡茶、冲茶、品茶的过程,其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美感。而茶艺师的修养,也可以称为茶文化艺术的灵魂,它对于茶艺的美感表演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最后,茶文化内涵本身存在于品茶的过程中,其中的美感不言而喻。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茶文化艺术中的美学特征,并不是浅显的停留在茶艺的表面,许多时候还更深的存在于品茶的过程当中以及整个茶艺的展现,人们在对茶文化进行赏析的过程中,应当正确审视茶文化带来的独特文化韵味,加以合理的优化,进而塑造出独特的文化美感。
参考文献
[1]佘艺玲,杨秋娜.闽茶文化英译的美学意蕴[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5,(02):42-46.
[2]宋小娟,颜粲.茶文化中茶服的美学内涵[J].美术教育研究,2016,(06):39.
[3]丁玉霞,艾美华.纪录片:茶文化传播的美学意蕴[J].今传媒,2016,(02):110-111.
[4]董晓.中国茶文化的审美观照[D].山东农业大学,2012.
[5]孙妮娜.江南地域文化的美学特征在当代公共艺术中的应用———以南京城市公共艺术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9):256-257.
有关茶艺师的工作内容
随着各地茶馆茶铺林立,茶学、茶道、茶文化的普及,很多人渐渐对优雅从容的茶艺师倍感兴趣。
茶艺师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技术人员。通俗的说,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茶艺师高出其他一些非专业人士的地方在于他们对茶的理解并不仅停留在感性的基础上,而是对其有着深刻的理性认识,也就是对茶文化的精神有着充分的了解,而茶文化的重点是茶艺。
一、茶艺师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鉴别茶叶品质。
2、根据茶叶的品质,合适的水质、水量、水温和冲泡器具,进行茶水艺术冲泡。
3、选配茶点。
4、向顾客介绍名茶、名泉及饮茶知识、茶叶保管方法等茶文化知识。
5、按不同茶艺要求,选择或配置相应的音乐、服装、插花、熏香等环境。
6、能辨别生茶和熟茶,能把它们的色、香、味都发挥到完美的境界。
二、茶艺师工作要求如下:
茶艺师工作要求标准对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及高级技师的技能要求如下:
初级礼仪
1、能做到个人仪容仪表整洁大方。
2、能够正确使用礼貌服务用语(包括仪容、仪表、仪态常识、语言应用基本常识)
初级接待
1、能够做好营业环境准备。
2、能够做好营业用具准备。
3、能够做好茶艺人员准备。
4、能够主动、热情地接待客人(包括环境美常识、营业用具准备的.注意事项、茶艺人员准备的基本要求、接待程序基本常识)
准备与演示
1、茶艺准备
①能够识别主要茶叶品类并根据泡茶要求准备茶叶品种。
②能够完成泡茶用具的准备。
③能够完成泡茶用水的准备。
④能够完成冲泡用茶相关用品的准备。
2、茶艺演示
①能够在茶叶冲泡时选择合适的水质、水量、水温和冲泡器具。
②能够正确演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花茶的冲泡。
③能够正确解说茶艺的每一步骤。
服务与销售
1、茶事服务
①能够根据顾客状况和季节不同推荐相应的茶饮。
②能够适时介绍茶的典故、艺文,激发顾客品茗的兴趣。
2、销售
①能够揣摩顾客心理,适时推介茶叶与茶具。
②能够正确使用茶单。
③能够熟练完成茶叶茶具的包装。
④能够完成茶艺馆的结账工作。
⑤能够指导顾客进行茶叶储藏和保管。
⑥能够指导顾客进行茶具的养护。
中级接待
礼仪
1、能保持良好的仪容仪表。
2、能有效地与顾客沟通。
准备与演示
1、茶艺准备
①能够识别主要茶叶品级。
②能够识别常用茶具的质量。
③能够正确配置茶艺茶具和布置表演台。
2、茶艺演示
①能够按照不同茶艺要求,选择和配置相应的音乐、服饰、插花、薰香、茶挂。
②能够担任三种以上茶艺表演的主泡。
服务与销售
1、茶事服务
①能够介绍清饮法和调饮法的不同特点。
②能够向顾客介绍中国各地名茶、名泉。
③能够解答顾客有关茶艺的问题。
2、销售能够根据茶叶、茶具销售情况,提出货品调配建议货品调配知识。
高级接待
1、礼仪能保持形象自然、得体、高雅,并能正确运用国际礼仪。
①人体美学基本知识及交际原则。
②外宾接待注意事项。
③茶艺专用外语基本知识。
2、接待能够用外语说出主要茶叶、茶具品种的名称,并能用外语对外宾进行简单的问候。
准备与演示
1、茶艺准备
①能够介绍主要名优茶产地及品质特征。
②能够介绍主要瓷器茶具的款式及特点。
③能够介绍紫砂壶主要制作名家及其特色。
④能够正确选用少数民族茶饮的器具、服饰。
⑤能够准备调饮茶的器物。
2、茶艺演示
①能够掌握各地风味茶饮和少数民族茶饮的操作(3种以上)。
②能够独立组织茶艺表演并介绍其文化内涵3.能够配制调饮茶(3种以上)。
服务与销售
1、茶事服务
①能够掌握茶艺消费者需求特点,适时营造和谐的经营气氛。
②能够掌握茶艺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正确引导顾客消费。
③能够介绍茶文化旅游事项1.顾客消费心理学基本知识。
④茶文化旅游基本知识。
2、销售
①能够根据季节变化、节假日等特点,制定茶艺馆消费品调配计划。
②能够按照茶艺馆要求,参与或初步设计茶事展销活动茶事展示活动常识。
技师
茶艺馆布局设计
1、提出茶艺馆设计要求。
①能够提出茶艺馆选址的基本要求。
②能够提出茶艺馆的设计建议。
③能够提出茶艺馆装饰的不同特色。
2、茶艺馆布置。
①能够根据茶艺馆的风格,布置陈列柜和服务台。
②能够主持茶艺馆的主题设计,布置不同风格的品尝。
茶艺表演与茶会组织
1、茶艺表演
①能够担任仿古茶艺表演的主泡。
②能掌握一种外国茶艺的表演。
③能够熟练运用一门外语介绍茶艺。
④能够策划组织茶艺表演活动。
2、茶会组织能够设计、组织各类中、小型茶会茶会基本知识。
管理与培训
1、服务管理
①能够编制茶艺服务程序。
②能够制定茶艺服务项目。
③能够组织实施茶艺服务。
③能够对茶艺师的服务工作进行检查。
④能够对茶艺馆的茶叶、茶具进行质量检查。
⑤能够正确处理顾客投诉。
2、茶艺培训能够制定并实施茶艺人员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和教案的编制方法。
高级技师
茶艺服务
1、茶饮服务
①能够根据顾客要求和经营需要设计茶饮。
②能够品评茶叶的等级。
2、茶叶保健服务
①能够掌握茶叶保健的主要技法。
②能够根据顾客的健康状况和疾病配置保健茶茶叶保健基本知识。
茶艺创新
1、茶艺编创
①能够根据需要编创不同茶艺表演,并达到茶艺美学要求。
②能够根据茶艺主题,配置新的茶具组合。
③能够根据茶艺特色,选配新的茶艺音乐。
④根据茶艺需要,安排新的服饰布景。
⑤能够用文字阐释新编创的茶艺表演的文化内涵。
⑥能够组织和训练茶艺表演队。
2、茶会创新能够设计并组织大型茶会大型茶会创意设计基本知识。
管理与培训
1、技术管理
①能够制定茶艺馆经营管理计划。
②能够制订茶艺馆营销计划并组织实施。
③能够进行成本核算,对茶饮合理定价。
2、人员培训
①能够独立主持茶艺培训工作并编写培训讲义。
②能够对初、中、高级茶艺师进行培训。
③能够对茶艺技师进行指导。
茶 文化 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两千字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 方法 研究
摘要:
以茶文化内涵为基础,提出以物质层面———茶 种植 、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和以精神层面———茶艺、茶诗词、茶境、茶 传说 为切入点的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借鉴。中国自古就有 饮茶 的习惯,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茶文化为主题设计的景观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多出现在茶种植、加工、销售所在地,或观光茶园,为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设计和展示提供了物质和文化基础。目前对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研究相对较少,如周小苹等在《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一文中对四川牛辗坪生态观光茶园的景观创设提出了独特见解[1];曾涛等在《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景观、项目设置要以地方茶文化为根源,设计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景观[2];王慧等在《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中着重研究了观光茶园在功能设计与艺术精神上如何达到完美契合的问题[3];李琛在《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从茶文化的社会价值入手,结合其特有的文化要素,融合“得天自成”生态景观设计理念,提炼出茶园文化景观的艺术表现特征[4];邵琦在《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茶园文化景观设计应该考虑文化属性、自然属性、景观形式展示、科学的施工过程、综合管理规范等五个方面[5]。此外,学者在茶馆室内装修上也有一定研究,如王奉慧在《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观分析》一文中,通过分析茶景园林实体要素在室内装修中所占的比例, 总结 了各景观要素在环境营造中的作用,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6];杨巍在《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一文提出景观设计及景观布置在茶馆氛围营造中的重要作用[7]。另外,唐黎标的《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也阐述了山、石、水等景观元素在表现茶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8]。从相关文献的研究可知,园林景观、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在观光茶园及茶馆室内装修中已经渐渐进入研究的视野,景观所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茶文化园景观设计,采用何种设计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该文尝试在分析目前茶文化园景观现状的前提下,提出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常用手法。
1茶文化的内涵及茶文化园景观的价值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在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物质内涵,是指茶的种植、培育、采摘、烤制、销售等具有技术含量的科学技术内容;其精神内涵,是指茶的品种、品尝、礼仪、民俗以及有关饮茶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人文科学内容[9]。文化价值。茶文化园景观是以茶文化为主题而设计的景观建筑小品,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既是对茶文化的传承,也是对部分难忘历史的再现,如茶马古道动感雕塑园、陆羽亭等。以景观的形式展示中国茶文化,更加生动形象,帮助游客记忆,同时展示方式的多样性也增加了游客的参与、互动性,让大家在娱乐中学习茶文化知识,领略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部分茶文化主题的景观有再创历史文化的作用,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形成了茶文化演出的“印象”派效应,必将为人们所铭记。经济价值。观光茶园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茶叶盈利和宣传推广方式,它通过氛围的营造、体验性活动的开展、特色旅游项目的设置,为茶园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中茶园氛围的营造、旅游项目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茶文化园景观来实现的。如自然型的茶田迷宫、茶田画等,人文型的动感雕塑、文化长廊、文化景墙、特色瞭望塔等,为园区招揽了更多的游客,活跃了园区的氛围。旅游价值。茶文化园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自然型的观光茶田清新静谧、绿影叠叠,置身其中仿若隔世仙境,成为广大游客向往的旅游佳境。人文型的实景演出高潮迭起,绚丽的舞台灯光为观众呈现了一席绝佳的视觉盛宴;创意景观小品、造型独特的建筑景观、别具匠心的茶文化体验互动活动,为茶园和旅游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充分发挥了茶文化园景观的旅游价值。
2茶文化园景观现状及设计原则
茶文化园景观现状
我国现有的茶文化园景观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成功的茶文化园景观案例不多,普遍存在趋同化与雷同化现象,属于“CTRL+C”+“CTRL+V”或微改动版“CTRL+C”+“CTRL+V”。究其原因,大体可归纳为4点:设计初期没有进行详细的项目地块及所在区域设计元素考察,设计成为无根的浮萍;设计开展时没有明确整体形象的定位与塑造,缺乏主题创意与文化特色[10];设计方与委托方地位不对等,基本属于设计方按照委托方想法把效果图表现出来,物质功能性与文化艺术精神无法契合;施工方专业性较低,大部分情况是小包头+大小工的组合,对施工细节及材料不重视[11]。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广义的“地”,包括项目地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象气候、地的主人等,对“地”研究得越透彻,设计成果越有特色。天人合一原则。新创造出的景观需与天、地、人三才和谐统一,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从空间布局、虚实对比、形势把握、材料选择等方面入手,反复用心推敲。以人为本原则。茶文化园景观的建设最终是供人使用,因此应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掌握使用人群的行为规律,以此设计真正为人所用的景观。创新原则。立足当地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对景观的设计进行创新,使其特色化[12]。
3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以茶文化为主题,围绕茶文化内涵展开景观的创作。基于此,提出的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亦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以茶种植、茶烤制、茶销售、茶器皿为切入点;精神层面,以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切入点。
以茶种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田自身就是一座生态自然的艺术品,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改变茶田的布局方式,或方、或圆、或异形等几何形状布置,形成不同形状的茶田景观,拉近人们与自然的距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功效.
以茶烤制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采用制茶的加工工具为原型,通过抽象、美学、设计等技术知识的运用,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如将绿茶制作过程中用到的晒茶筛子,设计为茶园瞭望塔的形式,既体现当地茶文化特色又使得设计有根可循;或将筛子作为休憩亭的顶部遮阴物,阳光透过竹条之间形成斑驳的倒影,增添了静态亭廊的动感;仿造炒茶炉灶的造型,通过将其内部挖空,放入射灯的方法,设计另类景观地灯等。
以茶销售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享誉国内外的茶马古道是茶贸易的独特方式,所形成的“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的贸易通道。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可以通过雕塑设计再现古代“茶马古道”上商人运茶、卖茶的场景,或通过仿造古代“茶马古道”景象,进行实景复原,让游客亲身体验古代“马帮”艰辛的贸易之路。
以茶器皿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南方饮茶颇为讲究,相比北方的大碗喝茶,更多了一份情趣和享受。仅饮茶需要的器具就分为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涤洁器及其他的煮水器、茶壶、盖碗等,彰显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为景观设计提供不少的素材,如以茶壶作为喷水景观、以阵列式的茶碗作为观光茶园的景观小品、以茶勺作为雕塑原型进行抽象等,设计师可充分发挥 想象力 ,形成特色景观。
以茶艺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艺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从茶艺表演的全过程中取材进行雕塑设计,同时,茶艺师的服装配饰等物件,可以通过放大尺度方法设计为景观小品。
以茶诗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也留下了许多咏茶、品茗、斗茶、采茶的诗、词、歌、赋、 成语 、 歇后语 等宝贵财富,如《一字至七字诗•茶》《茶赋》《七碗茶歌》等。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可从这些非物质文化中寻求灵感,形成设计元素,传承中国茶文化精髓,如茶歌赋互动长廊、主题茶楼等景观建筑。
以茶境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与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吃茶去”“茶禅一味”“和敬清寂”“自在精舍”等,已经成为禅茶文化的经典话语。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与品味。通过营造宁静祥和的禅景来打造特色景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观光茶园所推崇。禅境的营造要深刻领悟佛学的精髓,它似有似无、或静或动,朴实无华、宁静高远,言简意赅又发人深思。置身其中,可以平和心境,感悟人生。
以茶传说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以地方茶文化相关传说、历史名人雅士,作为景观设计的依据。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便是根据武夷山茶叶救助赶考秀才,秀才高中后重返武夷山道谢这一历史传说编排而成,该实景演出已成为赴武夷山旅游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年收入上亿元。此外,人们也设计了很多实体景观建筑,以纪念“茶人”,如湖北天门市为了纪念茶圣陆羽,建设了陆羽亭、文学泉、涵碧堂等景观建筑小品。每每置身亭间,抚亭浥泉,品茗饮茶,令人流连陶醉,感叹中国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4结论
茶文化园景观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景致独特、情趣高雅的视觉盛宴,同时它也是实现茶园休闲观光价值的主要载体,是改变传统茶园单一农产品生产功能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深入挖掘茶文化相关知识,系统地总结了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8种方法,分别是以茶种植、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基本进行设计,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王泽发 刘金燕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小苹,杨海军.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J].安徽农学通报,2011(13):153-154.
[2]曾涛,周凡.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1(7):39-41.
[3]王慧,肖斌,张云鹏,等.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4):205-208.
[4]李琛.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5]邵琦.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J].福建茶叶,2016(5):144-145.
[6]王奉慧.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区景观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3):143-145.
[7]杨巍.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福建茶叶,2007(1):42-43.
[8]唐黎标.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J].广东茶叶,2004(3):16-17.
[9]康乃.中国茶文化趣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73-183.
[10]吴军,李鹏波,臧真荣,等.中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初探[J].山东林业科技,2006(2):81-82.
[11]李琛.茶文化景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园艺,2014(7):79-80.
[12]石洋.茶文化产业园景观设计研究[J].福建茶业,2016(5):171-172.
茶文化传播茶名翻译研究
摘要: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茶源国,中国茶文化的话语权却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上日益失势。这种局势出现的原因部分在于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混乱。从文化视角来看,这种混乱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茶叶分类范畴不通约;另一方面源于单品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文化流失以及不一致性。通过对以上翻译问题的透视与解析,藉此对茶叶类别以及单品茶叶名翻译提出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
茶文化;茶名翻译;不通约性;分类范畴
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自唐代茶圣陆羽撰写《茶经》始,饮茶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随着唐朝茶诗的盛起,茶慢慢渗透进中国 传统文化 的血脉之中,与传统“儒、释、道”精神交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东方茶文化。然而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后起之秀的英国“下午茶”文化与日本的“茶道”文化日益争鸣并占领了主流文化话语权,为各自国家的文化身份与形象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观之下,当代中国“茶文化”自鸦片战争后在国际舞台上日渐衰退,其主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文化话语权逐渐失势。这种局面的形成涉及众多因素,其中茶叶译名乱象丛生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文化视野下,对茶叶名现行翻译状况进行述微,剖析茶叶分类范畴的不通约性所带来的翻译问题,并讨论了如何在具体茶叶名翻译过程中再现文化并塑造文化身份,以期为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他者身份的塑造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茶叶名翻译现状述微
迄今为止,茶叶的发现与利用在中国已经有了五六千年的历史,它于16世纪才被欧洲人所知,作为外来语通过音译进入印欧语系。作为舶来品的茶叶名在印欧语系中的翻译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其中随着各国茶文化的平行发展,茶逐渐融入各自的文化血脉中,成为各自的文化符号,而非一种单一的所指。本节将茶叶名置于各自的文化语境中对比异同,进行阐释并分析茶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求从文化视角找到可行性的译法。
二茶叶名翻译分析
1.茶类不可通约性造成的翻译混乱。
由于当初茶叶进口地区方言的差异,茶的英译主要有两种发音,一种源自厦门方言语系(Te/Tay),而另一种则来自于广东话语系(Cha)。厦门方言“Te”经由航海技术发达的荷兰人传入欧洲,经历了“te,tee,tay,tea”并用的时期,到最后采用“tea”来统一称谓。(程启真,2010:P21)在国际文化舞台上,茶叶传到各国以后,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而且由于饮用方法不同,各个国家所青睐的茶叶品种也各不相同。全球百分之八十是红茶,主销欧美、大洋洲地区;其次是绿茶,最受中国及西非、北非等国人们的喜爱。近年来,绿茶在欧洲市场也开始回温,再次是乌龙茶,除中国外,主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国坤,2004:P104)从茶类来看,欧美国家并未对其细分,只有红、绿之辨别。而中国的茶叶分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期,随着新的茶品的出现,不断地进行细化。在明朝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红茶,而清朝则创制了白茶、青茶。(陈椽,1979:P44)以上中国的茶类划分主要是参考加工过程中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对于这几大类茶名的翻译,由于东西方分类范式不一,造成茶类翻译出现了以偏概全,所指不一的情形。
(1)翻译中的红黑之辩。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红茶是由武夷岩茶简化了加工程序发展而来的一种全发酵茶。最早的红茶产自附近村镇的小种红茶。最早进入英国市场上的红茶则是武夷茶,这在国王威廉三世的牧师约翰•奥维格顿(JohnOvington)的《论茶的种类和品质》中有所记载:“第一种茶武夷茶(Bohea),中国人也称它为武夷(Voui)。此种茶叶颜色偏小,叶子较小,冲泡后茶汤一般呈褐色或红褐色。在中国,人们生病的时候或有健康保护意识的人往往在感觉体制虚弱时,就只喝这种茶。”(ovington,1732:P144)奥维格顿在撰写这篇 文章 时只有中国这一个茶源国,印度和斯里兰卡还没有生产茶叶。因此,在十八世纪前“Bohea”被用来指代中国红茶的总称。但是随着中国的闭关锁国以及印度和斯里兰卡等红茶产地的出现,中国红茶逐渐淡出了国际市场。中国的六大茶类划分成形之初,多是按照茶叶的汤色划分,如绿茶绿汤、红茶红汤、黄茶黄汤,以此类推红茶在命名之初,虽是黑叶红汤,但是取其汤色,将其命为红茶。但是随着印度和斯里兰卡红碎茶的引入,武夷红茶(即中国红茶)的淡出,西方人取其叶色将其命为“黑茶”(Blacktea)。而国内茶叶外翻过程中多采用归化译法将红茶译作“Blacktea”。这种翻译方法使得六大茶类中的黑茶,即后发酵茶陷入尴尬的境地。为了厘清红黑之别,多数译者将黑茶译作“Fermentedtea”(后发酵茶)或是“Darktea”(深色的茶)。采用后发酵茶来译介黑茶,是按照发酵程度来进行范畴划分的不得已做法。这种译法使得茶叶的分类范畴主次不分,因为如若按照发酵程度划分,则分为不发酵、全发酵、半发酵,而后发酵的黑茶,与前发酵的白茶,中发酵的青茶和黄茶隶属于半发酵茶系类。如果将其译作“Fermentedtea”,并与“Greentea”“blacktea”等并置将造成茶类系统分类的混淆,而这种茶叶总类译介时候的混淆则造成单个品种的混淆,例如安化黑茶被译为“AnHuaBlackTea”。而如果将黑茶译作“Darktea”(深色茶),与“Blacktea”“Whitetea”等并置,以Dark替代“黑”,终将无法凸显黑茶的特色,使得黑茶的英文名与其他五类茶迥异。作为茶叶起源国以及茶类最丰富的国度,我国在输出茶文化的过程中,理应肩负起“正名”与“分类”的重任,在茶名翻译的过程中不能采用“西方为中心”的归化译法,这种译法使得茶叶在国际上分类混乱,范式不通,使得国内的其他茶叶一直在茶叶交流与传播的舞台中处于边缘地位。国内将红茶默认的译作“Blacktea”,并且将其视为一个跨文化的谈资 教育 英语学习 者的时候,英国人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红茶已经直接译作“Redtea”。(Needham,2000:P544)这种正名行为为茶叶统一范式奠定了基础,也对恢复我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大有裨益。因此,红茶的译法并非流于表象的“受众的接受问题”,而是紧系国际茶叶范畴分类与中国茶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重要问题,红黑之辨的溯源性理应得到译者的重视,这对于泱泱茶文化的回归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青茶翻译之“乌龙”。六大茶类中的青茶介于红茶(全发酵茶)与绿茶(不发酵茶)之间。按照发酵形成的色泽分类为青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乌龙茶就是青茶的俗称。而在国际茶品译介的过程中,也鲜少将其译作“Darkgreentea”,而是按照惯例采用音译法将其译作“Oolongtea”,与其他几类同列。但是实际上乌龙茶即是乌龙茶类总称,又是单个茶品名,也是茶树的品种之称。正是因为其意思以及涵盖面存在的争歧,后续的茶叶领域学者采用了青茶作为这种半发酵茶的总称。而因为历史因素的发展,隶属于乌龙茶的大红袍与铁观音等茶叶,因其海内外的传播效度之广,使得作为总称的乌龙茶与它下面的分支含混不清,孰总孰分已经界限模糊,甚至有些学者指出,乌龙茶作为大红袍与铁观音的上义词,是划分中的好坏不分。(陈椽,1979:P44)而如果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使得“Darkgreentea”作为半发酵茶的总称,使得乌龙茶成为青茶中一个分支,这样不仅能够规范茶叶的分类系统,而且使得茶叶的分类依据不言自明。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茶文化在输出中最为棘手之事当属茶类总称的界定以及统一。厘清茶类总称后才能够使得各个茶类下的茶品在翻译的时候有据可循、有法可依。而茶类统一英文名称,必须先给红茶“正名”,青茶“立目”。
2.单一茶品名翻译的混乱。
茶界素来就有“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的说法。而单品茶叶的命名也是各具特点,有表达名茶品质特点的,例如茶类品种、造型、色泽、滋味、香气等命名。如佛手、三杯香。有显示地方特色的,表达强烈的地方、区域性。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茶等。表达文化特色,暗示历史背景和文化史实,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等。以物喻名,如遂昌银猴、竹筒香茶等。(施海根,1995:P5)而对于各色茶名的翻译仍未统一。如武夷岩茶,有译作“BoheaRocktea”“Boheayantea”“WuYiYanTea”以及“WuYiRockTea”等译法。这些纷繁芜杂的译法终究需要统一才能够杜绝一茶多名的状况发生,在国际上塑造名茶的地位以及经济价值。而笔者认为,作为茶文化身份的内核,茶名的翻译应该注重茶文化以及审美的转换。茶从来不只是一种物质凝聚物,更是一种精神凝聚体。在译介每一个茶名时,要注重茶名的追根溯源以及文化蕴意的再现。本文试分析几例,以传达单种茶叶名的译法。绿茶中的“西湖龙井”命名时采用了“地名+地名”的方法,由西子湖和龙泓井圣水得名。而西湖这一地名在国际上已被译作“WestLake”,并以“淡妆浓抹总相宜”闻名。如果翻译过程中将其采用音译译作“XiHu”,一方面茶叶的产地无从得知。而茶名中“西湖”一词所产生的审美想象也随之消失,成为一种陌生的拼音所指。而“龙井”一词源于龙泓井,翻译该词的时候如果采取意译“Dragonwell”(龙的井)。在中西方文化中,“龙”所蕴含的文化意向大相径庭。在中国,“龙”是威严、权利的象征,蕴含积极的所指。而欧洲国家“龙”多意指残暴、凶猛等特征,与负面信息相挂钩。考虑到积极文化形象的塑造以及茶叶在国际上的推广等因素。“龙井”因此应采用音译法,来规避文化之间差异。自古名山出名茶,以地名或者山名来命名的茶叶品种很多,如韶山韶锋、南岳云雾、祁门红茶、金竹云峰茶等。这些地名与山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采用目前通用译法,而不能为求便利,纯粹的采用拼音,使得茶叶出产地方、区域文化在外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山名、水名、地方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保留,采用通用译法体现出来。这样在推广过程中,通过茶名就能溯其源头,探索其背后的地方文化。而以历史背景与文化史实命名的茶叶,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西施银芽、八仙云雾、东坡毛尖等。这些茶叶名均含有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其文化内涵寓意深厚,如文君绿茶,因其产自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即四川省邛崃县而得此温文尔雅的芳名。而在这些茶叶外译的过程中,也应该力求重新展示其中的历史文化蕴意。如文君绿茶在外销过程中应采取厚译法。即“WenJunGreenTea”(WenJunisatalentedfemaleinthehistoryofChina)。这种文化内涵的备注使得茶叶名称由来以及历史蕴意得到了再现,在茶叶外销的过程中,对于中国的文化外传也能够起着重要作用。而以物喻名的茶叶在翻译的时候也应以茶文化传播与茶叶外销为目的,力求将茶叶与文化紧密结合,以此来使中国的茶文化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中逐步的标新立异,获取一定的话语权,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身份。
结语
通过上文的描述性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茶文化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当今国际交流的平台上仍需强化其地位,构建起标新立异的文化身份。这种身份欠缺的部分原因在于茶叶种类范畴的不通约性所造成的翻译混乱,以及单个茶叶名翻译的不统一,翻译过程中不重视文化的再现等因素。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茶源国的我们应该积极推行新的范畴分类译法,这种新的范畴分类译法不仅有利于其他茶种的推广,也能够杜绝单个茶叶名翻译的混乱。对于单品茶叶名的翻译应该注重茶叶名中文化因素的再现,这些文化因素有利于中国茶文化身份的重构以及推介。
作者:刘珍珍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启真.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国坤.茶文化概论[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3]陈椽.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J].茶业通报,1979,1(2).
[6]施海根.中国名茶图谱:绿茶篇[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中茶艺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首先是茶叶学。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经营学。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再次是茶艺学,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茶的形式、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学,主要包括茶文化发展史、茶文学、茶与哲学思想等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饮茶文化及相关的文学艺术研究。
茶艺内容的相关性
茶艺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专业教育,教育内容与知识结构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二者不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关联性。首先,茶叶学是茶艺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也是茶艺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对象是茶叶,只有以茶叶作为科学基础,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稳固的发展,茶艺教育才能经得起检验。茶叶也是茶艺教育中最具实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叶的研究是极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其次,茶史是茶艺课程的主干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文化历史。由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学、文学以及哲学等综合内容,厚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茶艺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以茶的行为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茶艺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学科,主要是以茶史为基础背景,利用茶叶这一实物,演绎出丰富而具有创造力的饮茶方式,同时对茶叶的生产经营、经济发展都有较积极的推动作用。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文化学科,也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从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知识结构与表现形式。最后,茶经营学也是茶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的经济法则。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在接受茶艺教育时,不仅要符合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专业的提升与肯定,并从职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入。茶艺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教养性,因此,将茶文化与茶经营学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激发出更鲜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进茶艺的良性发展。
3茶文化在茶艺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茶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茶文化的渗透,茶艺教育能够与人类的本性更加协调,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融合发展。茶文化的价值与茶艺目标价值是相一致的,这也使茶艺教育的意义更具典型性。
真的价值
茶艺教育是一门实物教育,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具有求真的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观物质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对茶叶的质量鉴别、冲泡技术、品饮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获得其真的价值所在。茶文化的这一价值体现在茶艺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艺术形态,在教育实践中也要求学生要遵守物质求真的价值观,以获得更真实有效的科学规律,有助于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次,是对健康的求真。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多项科学实验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茶的养生功能被不断的推崇,使茶成为世界上的健康饮品之一。最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求真。文化与历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历史,历史也是文化,虽然历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过茶文化延续历史,使茶文化的历史得以还原,从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实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一面。
善的价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至诚为德,尽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尽茶之性和尽茶具之性,即再远大的理想也要通过实践而实现,而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至诚来实成人与物的情感连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虽然是历史的还原与再现,但始终离不开现代人的思想与感觉,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从特性到人性,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这也是善的价值最形象的体现。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茶习俗,才能与人们的生活意义相符合。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茶艺形态,能够促进人们的完善生活,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继承了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明确了生活的信念,使人们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义。茶艺教育既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样。
美的价值
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现,是人类对自由的想象与追求。茶艺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正是茶艺之美的体现。茶艺之美是形式与内容美的统一,展示茶艺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内在美。茶艺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环境的组成,茶艺的内在美实质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艺活动体现了一种人与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表现。茶艺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主要体现在茶叶、茶具、茶环境、茶技艺之美。内在美是指茶体现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提升茶艺的修身养性之乐,实现人与茶的和谐。通过茶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生情感,情顺万物、对应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体现了怡情养性的和谐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规范的美,是高洁的美,是自然的修养,是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与热爱。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以茶文化为基础和支撑,为茶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使茶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之美得以体现,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庄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兴茶业,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5]朱红缨.以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品牌经济发展[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4):18-24.
[6]朱永兴,王岳飞.茶医学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影响
摘要: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是茶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几年,茶艺教学重视冲泡技艺而忽略了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已与东方哲学思想相融合,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艺术追求、审美标准等有着深远的影响。各地的生活习惯也融入茶事活动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俗茶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探究了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茶艺;教学;茶文化;历史;民俗
茶艺起源于中国,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讲求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是茶文化的集中体现。茶艺,简单来说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这其中泡茶是“茶艺”的主体。在茶艺课的教学中,笔者不断深思,茶艺如何教好,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如何达到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但学生们将茶艺仅仅理解为泡茶的技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感受到茶文化贯穿于茶艺表演中的精髓。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时结束了它的生命,当我们将茶叶重新放入茶壶中冲泡时,却是茶的第二次生命。我们该怎样用心去领悟到茶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1中国茶文化发展
千百年,茶文化彰显了一种永恒的魅力,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融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这在学习茶艺和教学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部分,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同学们更热情于操作技能课,对于茶艺来说停留在最浅的层面——泡茶。而茶艺要求我们掌握“泡好一杯茶的技术,品好一杯茶的艺术”,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学好茶文化是学好茶艺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早在神农时期就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并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的饮料。茶文化最早起源于巴蜀,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萌芽阶段。当时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茶文化产生之初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到南北朝时,政治家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又因当时较多战乱,文人无以匡世,渐渐兴起了清谈之风,因茶可以保持清醒,于是逐渐将饮酒转向饮茶。到了唐代茶文化基本形成,有丰富的茶叶物质,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道、禅哲学思想相结合,中国茶道吸收了三家的精华讲究“清、静、和、美”,禅茶一味超然世外找回本真。“茶圣”陆羽所做茶经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的代表了唐宋以后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宋代至明初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宋代人们将煮茶法改为点茶法,讲究色香味的统一,除了宫廷茶文化的出现,民间也兴起了斗茶之风,宋人将饮茶作为人们增进友谊和社会交往的媒介,成为了一种民间礼节,“茶馆文化”也相继出现,“客来敬茶”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利益美德。清代传统意义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逐步得到确立,“开门七件事”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此时的茶文化中茶叶冲泡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茶馆的普及成为显著的特点。明代基于散茶的兴起,“废团茶兴散茶”,使得冲泡过程不仅方便而且大大增加了饮茶时观赏的艺术性。茶具也各有讲究,不仅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工艺有了新的发展,还出现了不同石质粉末烧制的粉彩茶具,除了青瓷、白瓷茶具外,还产生了彩瓷、珐琅彩等茶具,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茶人在饮茶中有意识的追求自然美和环境美相结合,也体现出人们饮茶的艺术性。不同的朝代,有着不一样的饮茶方式和冲泡方法,这充分证明了茶文化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饮茶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2茶文化与茶艺教学密不可分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国茶叶生产历悠久、品类繁多,外观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具特色,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它们每一类茶都有不同的冲泡方式,这就与各类茶的茶文化、历史渊源密不可分。茶艺教学中实训冲泡固然重要,但只有我们对茶文化及其各类茶的历史渊源有了了解,才可以说茶艺表演是有灵性的,才能真正做到学习茶艺过程中“人、茶、水、器、艺、境”的完美结合,学会用境泡茶,用境去喝茶。例如:我们玻璃杯用绿茶,玻璃杯中的绿茶透着鲜亮精致,清饮一口,有一种微微的苦,不经装饰,简单本真的滋味。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困扰,如果你懂了绿茶,那么也就不会在意生活中的困扰,因为正是有了他们,才能证明我们充实的活着。我们利用玻璃杯还原了茶叶本真的味道。一杯茶如果缺失了内涵,尽管你用了最精湛的技艺,但是对于一个茶艺师来说也是失败的,茶要真,生活也要真。我们常用紫砂来冲泡普洱,因为普洱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保存才能散发浓香,正如紫砂壶的特性一样,需要岁月的沉淀,才能读懂自己,才能使我们在冲泡中内心平静,才能感知到原本及容易漠视的东西。其实不仅是茶,还包括茶艺冲泡的各类茶具、我们在茶台前冲泡的每一个动作,它们都与我们的茶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凤凰三点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春风拂面、白鹤沐浴等等;再如中国茶文化和民间习俗的渊源,云南大理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青年人在创业的道路上应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也是茶艺教学中茶文化与冲泡的典型事例,还有各地因不同民俗形成不同的饮茶方式等等举不胜收,可以说茶与茶文化密不可分。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发展,生活就是茶,茶就是生活。学习茶艺要始终以茶文化为中心,将人与茶相结合,才能在每一次的冲泡过程中真正将茶人与茶融入到一起,才能够以茶为媒,沉潜涵咏,静心顺气地与心灵对话。
参考文献:
[1]熊素玲.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简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
[2]苏叶扬.中国茶文化中的雅与俗[J].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乐饮编著.中国茶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现代茶艺馆的发展及其对茶文化的意义茶艺的艺术性及美感体验茶艺的表演艺术及历史背景浅析对于茶艺创新的一点认识浅谈茶艺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及审美中国茶艺的“创意”与“茶理”茶艺美学价值浅析——以铁观音茶艺为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茶艺》实践教学探讨四川盖碗花茶茶艺的教学特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设计与教学浅谈花茶茶艺解说词与古诗词的结合基于校行合作的高职茶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表演型茶艺解说的美学分析中职茶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关于茶艺教育招生问题的探讨茶艺表演研究述评高职学生茶艺技能培养研究论茶艺的生产方式从成都茶文化谈高职院校《茶艺》课程的改革 以大学生实践创新为载体提高学生茶艺服务能力的实践探索茶艺美学论中职生茶艺学力要求调查及启示
致谢词格式的范文
致谢词格式范文。在大学即将毕业之际,大学学子都需要写毕业论文,而论文的致谢词却难倒了不少人,我么可以欣赏一下优秀的致谢词范文,然后下笔。那么接下来我带大家一起详细了解下致谢词格式范文。
光阴荏苒,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四年的学习生活使我受益匪浅。经历大半年时间的磨砺,毕业论文最后完稿,回首大半年来收集、整理、思索、停滞、修改直至最终完成的过程,我得到了许多的关怀和帮忙,此刻要向他们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深深感谢我的导师xxx老师。X老师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在论文的选题、搜集资料和写作阶段,X老师都倾注了极大的关怀和鼓励。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每当我有所疑问,X老师总会放下繁忙的工作,不厌其烦地指点我;在我初稿完成之后,X老师又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对我的论文认真的批改,字字句句把关,提出许多中肯的指导意见,使我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不致迷失方向。他严谨的治学之风和对事业的孜孜追求将影响和激励我的'一生,他对我的关心和教诲我更将永远铭记。借此机会,我谨向X老师致以深深地谢意。
其次,我还要感谢XX大学XX系XXX、XXX等老师,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严格、无私、高质量的教导,我才能在这几年的学习过程中汲取专业知识和迅速提升潜力;我还要感谢我的班主任XX老师这几年来对我的关心、帮忙与支持;同时也感谢这三年来与我互勉互励的诸位同学,在各位同学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始终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一个用心向上的学习氛围,能在这样一个团队中度过,是我极大的荣幸.
同时也感谢XX,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帮忙我完成了第一手语料的收集,感谢他们对本文调查工作所带给的大力帮忙与支持。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我的父母和我的爱人,他们给我极大的鼓励与朴素的帮忙。
最后,我要感谢参与我论文评审和答辩的各位老师,他们给了我一个审视几年来学习成果的机会,让我能够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他们对我的帮忙是一笔无价的财富。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加倍努力,以期能够取得更多成果回报他们、回报社会。再次感谢他们,祝他们一生幸福、安康!
大学三年学习时光已经接近尾声,在此我想对我的母校,我的父母、亲人们,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谢意。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大学三年学习的默默支持;感谢我的母校xx师专给了我在大学三年深造的机会,让我能继续学习和提高;感谢xx师专的老师和同学们三年来的关心和鼓励。
老师们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课堂下的谆谆教诲;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认真热情,生活上的热心主动,所有这些都让我的三年充满了感动。这次毕业论文设计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忙,其中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黄xx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尤为重要。每次遇到难题,我最先做的就是向黄老师寻求帮忙,而黄老师每次不管忙或闲,总会抽空来找我面谈,然后一齐商量解决的办法。
黄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本论文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
这几个月以来,黄老师不仅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黄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同时,本篇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得到了韦xx、谭xx等同学的热情帮忙。感谢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和我密切合作的同学,和以前在各个方面给予过我帮忙的伙伴们,在此,我再一次真诚地向帮忙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
一篇论文辛辛苦苦写完,最后必须要写的是致谢部分,致谢是一篇论文必不可少的,但是是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不会重视的部分。 致谢是论文写作者对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过他的所有老师、同学、家长及朋友的一种感谢,致谢写得是否用心,也可以直接看出你是不是一个会感恩的人。因此,我觉得,致谢部分虽然所占权重小,答辩时也很少会涉及到,但依旧应该用心写好。那么,致谢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呢?下面为大家盘点一些致谢的写法及范文。 一、论文致谢的格式 1.对论文指导老师进行感谢,大致内容为感谢该导师对于你的教导和对于该论文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写作内容等的影响和指导。 2.对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你提供过帮助的所有老师进行感谢,大致内容为感谢老师们对本论文写作提供的帮助及指导,对论文的完善提出的自己的建议或意见。 3.对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过你的师长、同学进行感谢,感谢他们帮助你查资料、提供相关资料等。 4.感谢你的家人及朋友,简单表达他们对于你在精神、生活以及学习方面的鼓励和支持。 二、论文致谢范文 致谢部分就按照上面介绍的格式写就可以了,下面为大家提供几篇范文。 范文一: 本论文是在我的导师×××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老师都始终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还使我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还在精神和生活上给了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老师致以我最诚挚的谢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此外,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还要感谢×××教授、×××老师、×××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他们对本课题做了不少工作,帮助我克服了一个个困难,非常感谢他们! 在生活和学习上我还得到了各位同学的关心和帮助,感谢你们!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范文二: 从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到论文的撰写完成,我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帮助。 首先,我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老师,他对我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使我写作论文有了目标和方向。×××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渊博的学识,朴实无华及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是我一生都值得学习的榜样! 其次要感谢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们,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给了我无尽的启迪,非常感谢老师们! 最后我要感谢四年中陪伴在我身边的同学、父母和朋友们,谢谢他们为我提出的所有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感谢他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我查找资料,使我顺利完成论文写作,感谢他们对我的生活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范文三: 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老师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明白了很多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在此谨向我的导师表达我最崇高的敬意和感谢! 感谢×××老师、×××老师、×××老师对我的教育和培养,他们悉心指导我的学习与研究,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向各位老师表达深深的感谢! 感谢我的同学×××、×××、×××四年来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的关心与帮助,感谢我的朋友对我的支持,最后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对我的支持与理解!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具体的修改与润色。希望大家都能顺利通过论文答辩!
1、感谢答辩委员会各位老师和答辩同学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有机会向各位老师学到了很多知识。2、感谢各位答辩老师的提问,使我能够对我的毕业论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了一个新的开始。3、感谢答辩委员会给了我们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使我们能够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谢大家!4、感谢答辩委员会的老师们,是您们的辛苦工作才使我们的论文更加完善。谢大家!谢各位!谢大家!5、感谢答辩委员会各位老师的辛苦工作,感谢答辩委员会的各位同学的配合。谢大家!谢各位!6、感谢答辩委员会的各位同学,是你们的辛苦工作才使我们的论文更加完善,谢大家!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