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毕业论文文化类节目

毕业论文文化类节目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文化类节目

关于你的要求,我这里正好有一部作品,你可以借鉴下,觉得可以就给分吧。

毕业论文?800字?什么论文800字啊?中学毕业啊?我想你要的应该没人能给你。求谁不如求自己。

这个简单。需要的私聊也可以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我国的民间舞源远流长,十分丰富,一般又可分为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两类.民族民间舞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由于我国各民族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千百年来民间舞蹈都是在特定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特定时空”大多包括宗教仪式、祭祖祈神、年节聚会、生产劳动、婚丧嫁娶、谈情说爱等民俗事项;“特定群体”指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他们大都喜爱用本民族的民间歌舞来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小憩或亲朋相聚时,他们也要唱唱跳跳歌舞一番,民间歌舞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舞蹈家对原生态的舞蹈进行整理,从纯民间风格、动态中提取了大量可以单独使用的动作素材并使其“元素化”,成为能够遣词造句的语素。很显然,这个过程必然造就一个不同以往的结果,民间舞被“肢解”了,但是民间舞的功能被扩大了,虽然看上去似乎离“民俗”远了些,但离舞台却更近了。一: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结构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和传情达意、抒发情怀。民间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激动时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和性爱等一切领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一部分成为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发展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的舞蹈,从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一些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因此很少在史书中留下其踪迹。然而极为宝贵的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尤其是地处边疆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较多地保留着原生态的舞蹈特征,具有史前舞蹈的性质。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二: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多元、多样和复杂性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首先表现在其内涵和功能的大包容量,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浸染下,使其古今交错、新老混杂。青海玉树草原的赛马会是康巴藏区远近闻名的草原盛会,每年水草丰美、牛肥马壮的七八月,都要在玉树结古镇草滩上进行民族歌舞、格萨尔说唱、赛马、射箭等表演,以及贸易交流等。90年代初,玉树的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把法舞《羌姆》搬上民俗节日赛马会进行展演,数百年来《羌姆》作为藏传佛教法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方式始终恪守传内不传外的原则,即遵循在寺院内由喇嘛僧侣表演的规则。现在寺院的活佛和喇嘛自愿地把法舞和群众性民间歌舞联合演出,从而使《羌姆》冲出了寺院的禁锢,增强了表演性、娱乐性,淡化了佛法的神秘感、威慑感,把宗教和世俗的关系拉近了,这一做法在全民信教的藏区很有积极意义,可以说,这是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落实的结果。《羌姆》法舞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表演时空的移位和表演程序的简化,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宗教世俗化的发展。三: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建设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建设的定位是,以中国各民族民俗舞蹈文化为基础、本土文化特征为依据,以加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本性建设为目标,同时在比较其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科体系。我们在研究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及其继承和发展的同时,还要继续研究完善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群建设、实践教学交流建设和教学管理建设。更要继续研究民族民间舞蹈动态的本质特征,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走到民间,挖掘整理和提炼当前未纳入教材的民族民间舞来完善现有教材体系。培养出民族民间舞蹈尖子人才(一是培养演员尖子人才,一是培养教师尖子人才),针对不同学员给予不同的学习侧重,因为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有其完全不同的风格特性。我们知道,一个学员不可能在短短的四年中将民间舞蹈学习面面俱到。所以,学员必须在全面学习基础教育的同时对某一、两个舞有所作为、有所精通、有所成绩。实践、教学、交流、实习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验证获取的知识或教学成果及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如果抓好舞蹈实践、教学、交流的建设,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提早得到社会实践的机会,真正将理论联系实际。其实,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无论怎样的表现和发展,都必须在“民族民间”四个字上下功夫,否则必将在舞蹈的海洋中失去个性,失掉性别,消失在人为的、主观的舞蹈臆造中。研究民间舞,必须从本质出发到现象,再从现象出发回归本质,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当然,我们并不固守,我们要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变革、创新永远是继续生存的标志,发展才是硬道理。四:民族民间舞蹈技巧1.技巧风格化中国古典舞技巧追求能力素质的极限展示,而中国民间舞技巧追求的是审美风格的完美体现。古典舞中的技巧同身韵可以是各自独立的,而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是同舞蹈风格紧密相融、难以分开的。也就是说民间舞的技巧不是纯技巧,而是风格化的技巧。中国民间舞的技巧发展趋向,应该是风格化技巧的强化与发展。风格化技巧既包括民间舞蹈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又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特有的旋转、跳跃、翻身等技巧。中国民间舞系副教授明文军在《由厦门班毕业课想到的》一文中,曾提出过将道具的运用往极限上发展而构成民间舞技巧的教学设想。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设想是科学的、可行的。我们的民间舞有许多极富特色的道具舞蹈形式,是可以去挖掘、研究和发展的。比如汉族的手绢、扇子、鼓、伞、棒;藏族的热巴鼓、辫鼓、背鼓;蒙族的筷子、盅碗;朝鲜族的长鼓、象帽等等。还有民间舞中的各类旋转,也是风格性很强的技巧。比如维族舞蹈中的各种跪转、夏克转、空转、平转,讲求快速、多姿、戛然静止,犹如鹰隼迎风回旋。而朝鲜族民间舞蹈中的旋转则讲求平稳,优雅,犹如仙鹤悠然自得。2.技巧情感化民间舞中的技巧是与渲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场面气氛紧密结合的,是民间舞者内心激情的物化。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再高难、再精湛的技巧形式在民间舞中也会变得苍白无力,毫无光彩。我曾经从电视录像中看过一些民间舞剧目,现在虽已记不起它们的名儿了。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它们的“技巧性”都很强,表演中动则旋子3600,静则控腿1800……。但这些技巧成了游离于舞者情感和舞蹈风格之外的“无情之举”,因而毫无艺术感染力可言,反倒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对此而言,我比较欣赏的是云南省歌舞团创作的男子三人舞《小伙、四弦、马樱花》,其热情风趣、朴实无华的风格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这个剧目也安排了诸如倒踢紫金冠、小翻、抢脸等一些技巧,但这些技巧是在演员们情感的自然流露中,是在舞蹈情绪的层层推进中恰到好处地完成的。这种情感化了的技巧,极大地丰富了舞者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3.技巧艺术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民间舞从广场向剧场的转化,民间舞技巧的功能已不仅限于渲泄情感和渲染气氛了,它将逐步向塑造舞蹈形象、表现人物心理、营造舞台意境的艺术化方向发展。有人说,杨丽萍表演的民间舞根本没什么技巧,为什么能获得大众的普遍喜爱和专家的如潮好评呢?其实仔细分析起来,杨丽萍那独特的动作语汇的运用就是民间舞的艺术化技巧的最高体现。《雀之灵》中的舞蹈造型与动态,已不同于广场原生态的傣族孔雀舞了。它通过艺术化地夸张与变形,将孔雀那高洁、超然的灵性进一步升华,创造出了一个似真似幻、虚虚实实的艺术仙境。正如于平教授所评价的那样:“《雀之灵》的过人之处,在于它以‘技’成‘形’却又不为‘技’和‘形’所累。当你在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时根本发现不了技巧的痕迹,因为“杨丽萍是用‘技以求道’的生命意识在创造‘生之灵光’。在那翩跃翔舞的孔雀中,杨丽萍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生感兴、人生悟觉、人生意趣和人生睿思,使这一舞蹈独白充溢着恬静的生命和谐感与坚毅的生命自信心。”因此,我认为民间舞技巧运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将之艺术化,让技巧的全过程完全隐匿在舞蹈表演的情理、律动之中,而不“显山露水”,刻意为之。民族民间舞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如地基和房子。“继承”,是一幢房子的地基,“发展”,则是建筑于地基上面的房子。如果缺少这个地基,就无法谈得上建造什么房子;同样,如果不是为了建房子,那么光是打下一个地基,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说,对民族民间舞的继承,就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却有赖于继承,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下面就这一问题分别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五:继承我们在上面把继承比作一幢房子的地基,那么说,继承便是根本了。这个基础打得怎样?是否牢固?直接影响着房子。我们搞舞蹈、戏剧、体操的不是常有这样一句“七分键子三分提”的口诀吗?若想以后的“提”翻得好,翻得高,就得下苦功练好这“七分键子”。基础打好了,以后要如何“翻”,建什么房子,那就能驾轻就熟,水到渠成了。继承既是根本,在比分上,它也应该是“七分”了,因此,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尤其在当今而言,我们认为更应着重这一工作。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有四。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我们的民族民间艺术之花,被摧残至雕零枯萎的境地。民间艺人,有的已死去,剩下的年纪也相当大了,只能口授不能身教,鉴于这种情况,如不及时挖掘、整理,就有失传的危险。由于“四人帮”出于反革命的需要,在文艺领域中提出“文艺必须为当前的政治服务”,作品主题思想必须“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创作方法上必须遵循“三突出”。使得文学艺术走上了一条形而上学的创作道路,一切被概念化的口号所代替。舞蹈的内容不是“献苹果”,就是“献香茶”、“献披肩”等等,家乡有什么就献什么。要不然就是毛主席来到我家乡,来到我边寨;好象毛主席看过的麦穗不用施肥也能长得好,毛主席看过的牛羊不用料理也能长得肥又壮。这种没有真情实感的概念化的舞蹈,怎会受群众的欢迎?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本来是多姿多彩的,但那时在舞台上只能运用那么几个为数不多的、作为一种政治术语的舞蹈语汇。只要你稍微越出这条界线,就说你是资产阶级低级庸俗的情调,不健康的表现等等。就是这种所谓“革命文艺”,使得我们宝贵的民族遗产失去了原有的光彩。我们的演员虽也穿着各民族的服装,但跳的不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舞蹈。在这样的局面下,我们的演员不爱演,观众不爱看,编导不知所措。要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就有必要从温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虽然我们的一些老专家,老编导曾经掌握了一些传统的东西,但他们在十年浩劫中给“四人帮”的“棍子”打得晕头转向,现在多少还有些“脑震荡后遗症”,原来熟悉的东西变得生疏或遗忘了,曾收集到的民族民间素材被烧毁或丢失,而我们年青的一代和民族民间艺术又隔绝了十年之久。这些都说明了继承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是当务之急。然而,要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必须要有深厚的民族感情——民族的自尊和自豪感;而这种自尊和自豪感,也只有在向民族民间艺术学习、不断地了解、熟悉民族民间丰富多彩的艺术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增强的。在大连的单项舞蹈比赛中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舞,如《水》、《追鱼》、《金山战鼓》等节目,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反映自然景物和花鸟虫鱼的节目,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我们的民族本来就是最擅长于通过描写大自然和大自然的生灵来表达和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素来就是我们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和传统手法,这在我们的古典文学、民间传说中尤为盛行,在我们的诗歌、词赋及国画中就更为突出。而这些成功的艺术珍品,在世界的艺术宝库中也永远闪烁着其夺目的光彩。本来,在舞蹈艺术上采用这一传统的艺术手法,是无可非议的。但为什么会有一些同志指责这次单项舞蹈比赛中出现太多的“花鸟虫鱼”?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质量不高。这正如:好花虽多还嫌其少,恶草虽少却厌其多。这种质量不高的现象,进一步说明了我们必须尽早老老实实地向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学习,从中吮吸其丰富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提高我们的创作内容和质量。这几年和外界加强了文化交流,西方文化涌进来,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开阔了视野,吸取了不少有益的东西,对我们的创作实践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割不断的琴弦》、《刑场上的婚礼》、《希望》、《再见吧!妈妈》等节目,在借鉴和吸收外来东西方面做出很大成绩,相形之下,我们觉得民族民间舞的创新就不够。原因是我们的根子在民间中扎得不深。就拿广东省来讲,打倒“四人帮”至今已好几年了,但对广东的民族民间舞的重视仍然停留在口头上,编导还是浮在上面(这不是编导的责任,而是没钱下去)。这也是造成这次广东参加单项舞蹈比赛的节目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去年我观看了“英歌会”,发现专业编导掌握的素材远不如群众。这几年群众已把他们的“英歌”发展得更为健壮有力了。后来我们去粤北汉族地区看“舞狮”,群众也把它发展了,而我们手头上的素材还是五十年代的。据说汕尾一带的“钱鼓”,也有丰富的队形和动作,但我们都没有很好的去继承、去挖掘,就忙于创新,创不来就生吞活剥地加几个现代派舞蹈动作进去谓之创新。这不是好办法。要真有所创新,就得老老实实地,认真地,在挖掘、继承和整理我们民族民间舞的工作上下功夫。文章有点零乱,尽供楼主借鉴参考。

毕业论文分析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

〖检索时间〗2010-09-05 08:08:07〖检索范围〗全部期刊〖起止年代〗1989-2010〖检索条件〗题名或关键词=电视选秀*年=1989-2010〖检索结果〗检中77篇,选中19篇1/19【题 名】浅析中国选秀节目的现状与发展【作 者】彭思源【机 构】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刊 名】青年作家:中外文艺.2010(5).-56-57,61【ISSN号】1003-1669【C N 号】51-1083/I2/19【题 名】当选秀遭遇七年之痒【作 者】刘桂芳 天皓 林艳雯【机 构】不详【刊 名】看世界.2010(10).-22-23【ISSN号】1006-0936【C N 号】44-1358/C3/19【题 名】论电视选秀节目的策划【作 者】吴笑天【机 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刊 名】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0(4).-81-82【ISSN号】1003-1286【C N 号】41-1025/G24/19【题 名】电视选秀迎来七年之痒?“快男”再遭总局设限【作 者】轩召强【机 构】不详【刊 名】当代电视.2010(4).-96-96【ISSN号】1000-8977【C N 号】11-1322/J5/19【题 名】消费主义视角下电视选秀“热”现象的文化解读【作 者】陈晔【机 构】温州电视台公共民生频道【刊 名】视听纵横.2010(2).-42-45【ISSN号】【C N 号】6/19【题 名】“电视选秀类”节目的发展思路【作 者】李佛亮【机 构】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刊 名】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0(1).-79-79【ISSN号】1003-1286【C N 号】41-1025/G27/19【题 名】中性化·审美化·消费化——从电视选秀节目透视中国男性新气概【作 者】陈占彪【机 构】上海社科院文学所,上海200235【刊 名】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5-78【ISSN号】1008-2611【C N 号】43-1468/T8/19【题 名】电视选秀的形象设计【作 者】易军【机 构】【刊 名】艺海.2007(2).-91-92【ISSN号】1673-1611【C N 号】43-1208/J9/19【题 名】电视选秀节目的文化分析【作 者】朱丹【机 构】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电影评介.2007(19).-78-79【ISSN号】1002-6916【C N 号】52-1014/J10/19【题 名】电视选秀面面观【作 者】张雨豪【机 构】不详【刊 名】中外文化交流.2009(11).-18-21【ISSN号】1004-5007【C N 号】11-3004/G211/19【题 名】浅析中国电视选秀节目两性模糊化现象的社会原因【作 者】段蕾【机 构】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传媒系,山东济南250014【刊 名】科技信息.2009(27).-103-103,100【ISSN号】1001-9960【C N 号】37-1021/N12/19【题 名】“曾轶可”,电视选秀议程设置的产物【作 者】无【机 构】不详【刊 名】现代广告.2009(9).-19-19【ISSN号】1007-2888【C N 号】11-3168/F13/19【题 名】向电视选秀进一言【作 者】孙萍【机 构】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刊 名】教育文汇.2009(10).-14-16【ISSN号】1009-8186【C N 号】34-1211/G414/19【题 名】电视选秀评委专业户月入40万【作 者】王琳【机 构】不详【刊 名】今日南国.2009(15).-53-53【ISSN号】1673-1190【C N 号】45-1334/C15/19【题 名】浅议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及核心创造力的建构——以《我爱记歌词》与《歌唱小蜜蜂》的模式比较为例【作 者】曾祥敏【机 构】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刊 名】中国电视.2009(7).-25-27【ISSN号】1002-4751【C N 号】11-2750/J16/19【题 名】动画片《红楼梦中人》引发的电视选秀思考【作 者】邱玲【机 构】陕西科技大学【刊 名】电影评介.2009(15).-30-30【ISSN号】1002-6916【C N 号】52-1014/J17/19【题 名】再谈电视选秀节目【作 者】苏红丽 王秀云【机 构】不详【刊 名】剧作家.2009(3).-163-163【ISSN号】1001-3768【C N 号】23-1093/I18/19【题 名】从受众心理透视电视选秀节目【作 者】程蕾蕾[1] 钟蕾[2]【机 构】[1]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安徽黄山242700 [2]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066311【刊 名】黄山学院学报.2009,11(1).-96-100【ISSN号】1672-447X【C N 号】34-1257/Z19/19【题 名】电视选秀中的平衡与博弈——从传播和文化角度看“选秀”【作 者】钱梅【机 构】中央电视台,北京100000【刊 名】新闻界.2009(2).-148-149,155【ISSN号】1007-2438【C N 号】51-1046/G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类综艺受到观众的关注。传统文化类节目正在深入文化本身价值,并以更丰富的主题与表现形式呈现出来。其背后,是各大平台回归传统文化价值本身,顺应潮流趋势,对IP开发的显性探索。《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收视率高达,《国家宝藏》第三季开播后,节目相关词条频上热搜,在微博等平台引发较多讨论,河南卫视《唐宫夜宴》在全网点击量超27亿次。一方面,近年来的宏观政策不断强调树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类综艺正在逐渐触及Z世代年轻人,改变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此外,部分平台选择融合晚会的形式,制作体量较小、易于传播的节目。也有平台在“新国潮”中植入传统文化,丰满国潮概念。除了综艺,传统文化IP也在引入更多互动机制与科技要素,形成更丰富的娱乐内容表现形态。随着传统文化IP以更多样的内容表现形式展现给大众市场,并探索多元商业模式,其社会影响力、对观众的辐射度也在增强。这也让“文化自信”不只停留在抽象概念,而是有更多可落地的形式,并产生实际的商业收益与社会效益。

文化类综艺节目越来越多,但节目模式化、同质化也在消耗着观众的兴趣。文化类综艺要想创新突围,不仅需要在形式上适应大众口味,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观众的审美需求,更要在节目素材挖掘上下功夫。近两年掀起的文化类节目热潮,改变了现象级节目的驱动形式。以往的现象级节目往往诞生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争夺收视率、获得更多的收视人群进而挖掘更大的广告潜力是曾经以“好声音”、“跑男”为代表的“现象级综艺”得以发扬光大的内在驱动力,可称之为市场驱动。而当下文化类节目则是政策驱动,在“命题作文”的形式下,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节目创新的养分,进而改变综艺节目领域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的现状。“现象级综艺”不再以单个节目的形式出现,而是共同构成了一个“现象级节目集群”。虽然在这场潮流中也有诸如《朗读者》《国家宝藏》这样的领头羊,但总得来说,没有什么节目能够一枝独秀或是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综艺节目领域的文化转向依赖众多文化类节目的密集问世,而非单一节目的力量。

当下的文化总艺节目越来越多确是一个存在的现象,期实这反应的是现在人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一种现象,也反映了一部分人的生活状态就是比较空虚寂寞,而宗艺节目是他们消磨时间的一部中方式了。在说,总艺节目的制作成本也是很低的,这也是造成总艺节目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节目策划类毕业论文

接地气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毕业论文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毕业论文活动策划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目的

三年来,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不断完善自身,老师们也与我们共同成长。在这三年中,我们经过磨砺逐渐走向成熟。我们执著地朝着我们心中的梦想努力着,不断进取求索。我们虽然我们付出了很多,但我们无怨无悔。恰逢母校十年校庆,我们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传承进修实验学校的文化。笃行求知,超越自我,我们在校训的指引下,共同扬帆起航!

此次毕业典礼,旨在回忆我们初中三年的心路历程,展望未来,表达对母校、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二、主题

三年砥砺,执著进取心无悔

十载传承,笃行超越共扬帆

三、整体方案

除必要流程外,中间部分主要分为三个篇章:回忆、感谢和展望。

四、详细方案与预期教育目标

回忆部分主要通过多媒体影音展示三年的历程,穿插介绍。多媒体由王籽樾负责。学生代表发言,主要围绕三年的成长进步与老师同学的帮助展开发言。教师代表发言围绕与学生共同成长和对学生的嘱托与祝福展开发言。该篇章的目的在于带领学生回忆曾经的动人瞬间,引发学生的共鸣,与惜别不舍之情。

感谢部分的第一个环节为感谢专家,该环节为主持人抒发对专家的感谢之情,并赠送礼品和鲜花(送下去)。第二个环节为感谢老师,由主持人宣读对老师的描述,同学猜。老师逐一上台,由学生送礼物。第三个环节为感谢学校其他工作人员(包括政教处老师,医务室老师,食堂师傅,校工和保安等),由学生向代表献花。该篇章旨在引发学生思考专家、老师、工作人员对我们的关爱,使同学们拥有感恩之心。

活动目标:

1、让大班毕业生体验人生第一次毕业的喜悦。

2、通过毕业典礼,让孩子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培育之情,懂得爱的反馈与回报,表达告别老师和同伴的'情感。

3、以“快乐成长,放飞梦想”为活动主题,用用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凸显出成长的过程、足迹、感悟、成果等。

4、体验毕业离园时的惜别之情,进一步增强幼儿如小学的愿望。

活动准备:

1、场地布置(舞台、大背景、钢琴键盘过道、拱形门、家长和孩子就坐位置、音响设施、照片墙展板、梦想墙展板、温馨提示标语以及体现孩子幼儿园生活的主题画、和粘贴画的折叠展板、喷花、气球和周围点缀装饰、)等。

2、环节准备:背景音乐、主持人串词、毕业誓词、园领导老师及家长代表讲话、毕业歌、花束、毕业证书、节目等。

服装道具的准备:孩子表演的头饰、道具和服饰、家长及孩子服装统一、孩子的博士服、属于大三班的胸章,凡是参与活动人人要求佩戴。

3、安全保障准备:负责维持秩序,有序进行。

4、摄像照相人员安排。

5、礼物准备,纸飞机或彩带等。

6、照片的收集。

活动过程:

1、早上8:00入园,在家吃早餐,化好妆,女孩子头发和上次六一时表演一样,家长孩子统一服装佩戴大三班胸章,凭邀请函进入幼儿园;

2、8:20家长和孩子到操场就位,各个环节负责的家长就位准备好,8:30活动开始;

3、背景音乐主持人出场,开场白并介绍介绍参加本次活动的领导;

4、园长宣布大三班毕业典礼正式开始并讲话;

第一部分:欢快时光

1、女孩舞蹈:《大眼睛》;

2、男孩武术:《中国功夫》;

3、亲子表演---诗朗诵《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4、歌曲大合唱:《我是太阳,你是星星》由个别爸爸们带孩子演唱(音乐伴奏)

第二部分:感恩成长

1、班级老师寄语;

2、家长代表讲话;

5、大合唱毕业歌《老师,再见了!》(放音乐伴奏)

6、为三年来所有带过的教师献花;(选个别孩子)

7、手语表演:《感谢》

8、孩子穿戴博士服,以家庭为单位,爸爸妈妈陪伴孩子一起走过钢琴键盘过道,由班里老师颁发毕业证书。见证这一时刻(背景音乐)

9、请拿到毕业证书的孩子留在舞台上,待会集体合影留念,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孩子们将这顶“博士帽”扔向天空,让摄像师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此时(家长从舞台两侧下中间打喷花)

10、老师给孩子们发毕业礼物,孩子有序下台家长拍照,为下一环节做好道具、服装头饰的准备。

第三部分:放飞梦想

1、表演完《感谢》,伴随着旋律孩子们集体说出:感谢爸爸、妈妈的养育;感谢老师的培育;感谢小朋友的陪伴。我爱你们,你们辛苦啦~

2、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说出毕业誓词。(孩子对以后学习生活的承诺),此时,家长回应孩子(相信孩子,对孩子的期望)。(背景音乐起)。

3、(接上一环节)家长和孩子一起双手合十闭眼许下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及憧憬。

4、家长给孩子惊喜,提前装饰折好的纸飞机,上面写好祝福,送给孩子鼓励孩子的话语,(舒缓音乐)在一起将你手中的纸飞机飞出去---放飞梦想。此时(音乐《超越梦想》的各高潮部分)

5、(接上一环节)家长扮演孩子喜欢的卡通形象带着成束气球出场,来到钢琴键盘过道,听主持人要求每个孩子去拿一个,听口令一起再将气球放飞。

6、孩子们欢呼雀跃:“我们长大了,我们毕业啦”望着飞得越来越高的气球结束活动。

7、家长们协助清理现场,做好环卫工作。

注意事项:

1、以安全为出发点。

2、各环节负责必须到位。

3、有序组织活动的开展。

注:

1、根据当天天气情况,整个活动大概控制到1个半小时左右,争取10:00之前结束,这样不会太晒。

2、活动结束当天离园后孩子们可自愿赠送礼物或卡片。

活动设计:

1、准备工作:制作“校园激情飞扬,学子扬帆远航”横幅。

2、主题设计:毕业典礼围绕“感恩和励志”为主题进行,分四个篇章,分别是“同学缘”、“父母恩”、“师生谊”、“母校情”。每个篇章由学生发言、家长发言、教师发言、学生表演节目、献花等环节组成。

活动流程:

全体师生和领导、嘉宾及毕业生家长入场,循环播放暖场音乐《相信自己》或《飞得更高》。

1、主持人介绍领导、嘉宾。

2、主持人宣布典礼开始,全体起立,奏国歌、升国旗。

3、业务校长致辞。

第一篇章“同学缘”

1、合唱《送别》(由四年级同学完成)。

2、八年级同学临别赠言。

3、学生器乐合奏表演。(由低年级同学完成,以祝福为主题)

第二篇章“父母恩”

1、家长代表发言。(此发言主题为对孩子的期望)

2、歌曲表演。(学生表演歌曲《感恩的心》)

3、九年级学生代表发言。(此发言主题为抒发感父母恩、感师恩、祝福母校和同学之情)

第三篇章“师生谊”

1、每位任课老师给学生作一句话毕业寄语。背景音乐:《启程》

2、诗朗诵。《六月礼赞》或自作励志诗词。(由初四教师共同完成)

3、师生互赠礼物。背景音乐:《放心去飞》

4、教师献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第四篇章“母校情”

1、优秀毕业生上台代表全体毕业生宣读毕业誓词 :我以青春的名义宣誓:牢记父母期盼,不忘恩师教诲;铭记超等校训,珍惜学校荣誉;诚实守信,勤奋学习;今天我以学校而自豪,明天母校为我而骄傲。

2、校长为学生壮行讲话。

3、师生合唱:《明天会更好》

4、在音乐声中,主持人宣布毕业典礼结束。

不好意思,我感觉您选的“足球解说”可能不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的范畴。应该是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吧。如果一定要讨论这个话题的话,您可以试着从现在足球类节目的现有节目形式,然后再联系足球类节目,节目形式如何创新来作为切入点。事件当引子,引出足球节目新旧形式的各自分析,然后再横向纵向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哪种形式是你所推崇的,哪种应该扬弃。再加点其他电视台此类节目,或者国外电视台此类节目做举例。这样应该蛮好写的。不过好像也有点跑题..变成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学的论文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学播音主持和电视策划相关的专业,如果都学过,那就不算跑题都能写啦~

访谈节目一般由主持人与世界知名人士,以访谈的形式,进行广泛深刻的探讨,内容往往涉及政治、经济、 文化 、社会等当下流行的热门话题。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访谈节目 策划方案 范文 ,仅供参考。

一、 节目名称 :《心灵之约》

二、节目类别 :访谈类

三、节目主旨 :剖析嘉宾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更深入的了解嘉宾

四、节目定位 :人物访谈类

五、节目风格: 轻松的家庭谈话方式

六、本期嘉宾 :本期嘉宾——韩国打造的中国明星:张力尹

七、本期话题 :张力尹的出道经历在、在韩国的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

八、节目设备 :摄象机 灯光 沙发 等等~~~

九、节目时长 :20分钟

十、工作人员 :主持人---孙冰洁 灯光---___ 摄象---___ 化装---___

十一、节目流程 :

1,开场白:现场的朋友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心灵之约》,我是主持人孙冰洁

2006年的9月一个年仅16岁的中国女孩凭借一首Timeless在韩国娱乐圈掀起一股巨浪,并一举在年末的颁奖典礼上获得最佳新人奖,赚尽了歌迷的欢呼和尖叫,一年多之后,这个让无数歌迷疯狂的女孩带着她的首张中文大碟回到了阔别以久的祖国,等待她的将会怎样的一段路呢?让我们请出今天的嘉宾——张力尹。

2,嘉宾登场,与主持人对话

3,嘉宾表演节目 跟观众互动

4,片尾:今天跟力尹聊了很多她的 故事 ,相信大家对力尹也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做为一个中国人在外国发展确实非常不容易,但我们也相信力尹可以做的越来越好,也会有更多的人喜欢力尹,非常感谢力尹今天参加我们的节目,谢谢。观众朋友,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下期节目我们再见。

十二、详稿:

现场的朋友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心灵之约》,我是主持人孙冰洁。2006年的9月一个年仅16岁的中国女孩凭借一首Timeless在韩国娱乐圈掀起一股巨浪,并一举在年末的颁奖典礼上获得最佳新人奖,赚尽了歌迷的欢呼和尖叫,一年多之后,这个让无数歌迷疯狂的女孩带着她的首张中文大碟回到了阔别以久的祖国,等待她的将会是怎样的一条路呢?让我们请出今天的嘉宾——张力尹。

主:力尹你好。

张:你好。

主:请座。先跟我们的观众打个招呼。

张:大家好,我是张力尹。

主:首先要为大家介绍一下,力尹是韩国最大的娱乐公司公司力捧的第一位中国女歌手,也是非常有实力的一位年轻的歌手,但是,我知道力尹是四川人,怎么会跑到韩国当明星的呢?

张:当时我的这个机遇特别凑巧,一个小学的朋友特别喜欢HOT,经常给我杂志看,有一次给了我一本杂志,上面有一个选秀活动,我去参加以后,我们公司的职员凑巧看见了,我下台来,他给了我一张名片,说我们是公司的,觉得我唱的不错,让我考虑和他们签约.

主:当时会不会觉得他们是人的?

张:有一点,回家就跟我父母说了这件事情。 他们也有一点怀疑,后来打电话去说是真的。

主:打电话确认之后,父母怎么想?

张:父母很高兴,他们觉得我非常喜欢 唱歌 ,而且我在唱歌上面比学其他的好像更有天分一些,所以他们特别支持我。特别是我妈妈,经常在网上找一些活动、比赛,希望我能够被星探发现,当时她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特别高兴。

主:去韩国的时候你多大?

张:15岁.

主:这么小啊,那当时说要去韩国的时候会害怕吗,一个人在国外? 张:当然会啊,而且我去的时候一句韩语都不会.

主:那你怎么跟人沟通呢?关键是语言不通的话,人会有恐惧感的,你有吗? 张:有啊,但是也得克服嘛,一开始就靠手势,没过多久就开始学习韩语了. 主:会经常想家吗?

张:经常想,跟父母打电话的时候经常哭,一个人很孤独.

主:后来是不是这样也就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

张:对,慢慢就习惯了,而且每天都要学很多东西,也没有太多时间来想家. 主:除了学习韩语还要学什么?

张:唱歌,跳舞.

主:上次采访你师兄韩庚的时候他说他跳舞的时候把骨头给跳骨折了,你跳舞的时候受过伤吗?

张:受过,因为我从小没有接触过舞蹈,而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舞蹈对我来说有些困难,劈叉的时候韧带受过伤.

主:现在好了吗?

张:只要不再劈叉,就没问题了.

主:受伤的时候哭了吗?

张:我一般不喜欢在别人面前哭。

主:回去之后想着想着又哭了吗?

张:对,回去之后很爱哭,曾经也想过放弃。

主:为什么想要放弃呢?

张力尹:就是觉得自己不够出色,而且觉得每天练习负担很重,天天都要去公司练习,就是魔鬼式的训练,差不多练十个小时,包括唱歌、跳舞,所以觉得负担很重.

主:后来也忍过去了.

张:对,忍过来了.

主:这种魔鬼式的训练有多长时间?

张:两年.

主:你在韩国生活,吃东西吃的惯吗?

张:我刚去的时候吃的惯。因为韩国的东西,也是辣的,我也是四川人,很喜欢吃辣的。

主:不怕胖吗?

张:当时还小,还没有注意这些东西.

主:公司对你们的身材也有要求吧。

张:我刚出道一个月的时候,公司叫我减肥,每天都特别累,但是没办法,要减肥。 就少吃东西,饿着.

主:效果明显吗?

张:明显,瘦了很多.

主:公司跟你说,你要出道,要给你发单曲的时候,心里紧张吗?

张:紧张。第一张单曲还是和非常有实力的俊秀前辈一起合唱,而且还不是在国内发,是在韩国,就想别人会不会接受我,想很多问题,有负担。公司也特别期待我,怕我唱现场唱不好。不过俊秀前辈给了我很多帮助,教了我很多东西.

主:第一张上台唱歌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张:比发单曲的时候更紧张,特别紧张,当时还有点跑音了.

主:现在应该不会再紧张跑音了吧,应该都习惯了.

张:对,现在已经适应舞台了,所以发挥的也不错.

主:韩国歌迷给你的印象是什么样的,跟中国歌迷一样吗?

张:差不多,都很热情,不管是回中国还是回韩国,都有很多歌迷到机场接我,很感激他们.

主:歌迷送的礼物有没有最让你印象深刻的?

张:有一个歌迷,把我从出道以来所有的照片全部放在一个册子里,还写了很多关于我的话,然后送给我,这个我最有印象,能看出来特别用心做的.

主:收到歌迷的礼物肯定特别开心,觉得有人喜欢自己,喜欢自己的歌,心里会有这中成就感,对吗?

张:对,心里非常开心,觉得我的付出是有回报的,这几年的辛苦没有白费,大家认可我,认可我的歌,对我来说就是最大最好的礼物了.

主:力尹现在的发展可以说是比较顺利的,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呢?

张:困难肯定是有,但是最主要的是,因为在韩国有法律规定,外国艺人在韩国发展只能签约两三个电视台,也只能参加这几个台的节目,以暴光率可能会低一些.

主:可是,好象也没有影响到你的人气,现在这么多人喜欢你,韩国的,中国的,有很多人.而且现在你回国发展了,人气以后会跟更旺的.

张:非常谢谢我的歌迷,因为有他们,所以我才能够一直坚持,以后也会继续努力,把好听的歌展示给大家.

主:我们也会期待你今后的发展,希望你可以成为世界瞩目的歌手,今天跟力尹聊了很多她的故事,相信大家对力尹也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做为一个中国人在外国发展确实非常不容易,但我们也相信力尹可以做的越来越好,也会有更多的人喜欢力尹,非常感谢力尹今天参加我们的节目,谢谢。

观众朋友,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期节目我们再见。

栏目名称:校园成长对话

栏目宗旨: 这是一档为面临种种压力、处于心理危机、心理困境中的大学生提供解决问题并为公众提供心理服务的栏目,这个栏目也为大学生建立了一个心理互助交流平台,在心理文化理念方面占有制高点并能预防大众不良情绪的积累。也给在校的大学生们给予相关成功人士的亲身经历的启示,让在校大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更好的去处理一些生活、学习出现的问题。

形式定位:邀请在某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成功人士,展开他相关的人生经历和探讨其遇

事的处理 方法 。可以从

主持人定位:主持人知性与率性并存,温情,稳重,大气,能够调节现场气氛,调控

整台节目的氛围趋向

嘉宾定位:在某些方面有突出成绩的,能够独当一面的成功人士。

栏目内容定位:大学生是风华正茂的一代,其生理、心理均趋向成熟。但由于受人际

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失恋、学业受挫等影响,常常造成心理障碍。

栏目受众定位: 在校学生及老师。

栏目类型:访谈式节目

版式:主要分为四大板块:(主持人串联各个环节)

① ,主持人概述 (2‘)

②,请出嘉宾,并进行一系列的问答环节(题目围绕其突出成绩和取得成绩的过程方面);

④,邀请观众提问环节;

⑤,主持人 总结 (2 ’)。 时长:20分钟左右 。

[注意主持人的控场,适时穿插]

风格样式:主持人与嘉宾互动性强。(在互动的环节中,自然而然得得出其相关的成

绩的处事方法)

知性与率性 温情,稳重,大气

分期选题:1) ___——创新源于生活

2) ___——当爱情和事业一同来临

3) ___——当敲开教五玻璃门的 考研 人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师生互动访谈的形式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雷锋精神的深层内涵与意义;

2.充分让大家认识到雷锋精神在当今社会不会过时,仍发挥重要的重要作用;

3.以谈论的形式,更能够明白

二、活动主题:

雷锋精神在今天

三、主办单位:新闻传播学院团总支

承办单位:思维创意协会

四、活动指导老师:

新闻传播学院何学军书记

五、活动职责设置:

制片人(1人)导演(1人)主持人(1人)编导(2人)摄像(4人)剧务(3人)后期编辑(2名)

六、活动嘉宾和观众

出镜老师嘉宾(2人)出镜学生嘉宾(2人)现场观众(30人以上)

七、活动前期准备:

(一)道具准备:

1.带有新闻传播学院标志的小旗一面、带有思维创意协会标志的小旗一面;

个凳子、10张桌子、5个豪华凳子、1张豪华桌子

3.复印与雷锋密切相关的图片若干张,以备节目用;

个胸麦、三台摄像机(带话筒)、移动带线话筒两个

5.桌子上的装饰物;

(二)请嘉宾、主持人

1.共四名嘉宾、两个老师、两个学生、老师由院里出面邀请,学生为思维创意协会内部成员,主持人为协会成员。老师在活动开始前五天内定下来;

2..提前三天把策划好的问题交到嘉宾手里;

3.主持人:进行为期一周的专业培训,询问专业老师在主持谈话访谈节目的具体注意事项;

(三)联系摄影人员

提前五天把具体的摄像人员的姓名、电话联系好。

(四)制片人、主持人、摄像人员、编导、后期制作互相配合

制片人、主持人、摄像人员、编导、与后期制作人员在节目盘开始录制的五天前进行全面的讨论,对编导的策划可以提出合理化的意见,最终统一制定出与每个职位相对应的工作流程。

(五)场地选择:

提前一周进行节目录制的场地选择,充分考虑到光线、角度的问题

(六)彩练:

在正式节目未录之前进行两次正规的排练,在排练过程中,设定好具体的座位顺序、和现场的布置。主持人与学生嘉宾进行现场的节目彩排。

八、职位任务:

制片人:

负责本次整个活动的所有流程,包括活动前期的准备工作、活动中控制与监督活动的正常有序的进行以及指导后期的编辑制作的过程。 导演:

负责整体节目的所有流程,充分的调度和协调主持人、摄像师、剧务等人员完成节目的录制工作。

编导:

负责节目策划的所有内容,包括主持人的主持提纲、所有的访谈问题、以及策划出每个拍摄画面的视听语言。编导工作内容是节目的看点、也占据核心地位,编导要与制片人、主持人、摄像人员、剧务等人员密切联系,随时修改策划不足的内容。

主持人:

主持人是电视访谈节目的中心人物,负责把前期编导给出的提纲落实到通俗易懂的 主持词 ,并想好节目过程中的流程和串词。在节目中,侃侃而谈,以聊天聊天的形式进行节目的录制。

剧务:

负责把现场用到的所有道具搬到拍摄场地,并布置好录制现场,听从导演的调配。

节目流程:

1.主持人开场白:

2.播放关于雷锋个人简介的短片,播放短篇之前主持人说解说词

3.主持人提问题嘉宾老师回答

4.嘉宾同学回答

5.现场观众进行互动发言

6.结束语。

具体流程:

主持人开场白:“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欢迎收看《雷锋精神在今天》专题访谈节目,相信雷锋同志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雷锋同志平凡,朴实,率真也早已深入人心,雷锋精神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整体全景/雷锋,一个深深影响着几代中国人的名字,一个跨越时空50载仍亲切如春风般温暖的名字。雷锋精神,一种深深植根于人们内心深处,闪耀着人性光芒、道德力量和理想信念之光的精神。那么在今天说来雷锋和雷锋精神是不是远离了我们呢?当今的雷锋精神又是什么呢?/主持人近景/带着这样一系列问题,我们请到了今天本期节目的嘉宾 , , ,首先呢,非常感谢几位嘉宾来到这里参加我们的节目,下面呢,我们将和几位嘉宾一起来聊一聊雷锋,雷锋的故事和雷锋的精神。”/整体全景/

首先呢,让我们来看一下有关于雷锋的短片。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他的爱憎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奋不顾身、艰苦奋斗、助人为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崇高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至今已近50个年头。经历半个世纪的风雨,雷锋精神一直陪伴我们。熟悉的雷锋帽,暖人的笑容,雷锋成了美好的化身。在经历了50年岁月的洗礼之后,雷锋精神已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象征,一如不灭的火把,点亮人间。“雷锋精神”也伴随着几代人的岁月转换,更已成为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融化在无数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她已经并将始终激扬人民心中蕴藏的美好思想品德,焕发人们建设文明风尚的巨大热情,把公民道德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撑。雷锋是永远的榜样,雷锋精神是不朽的丰碑。雷锋精神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本支撑,蕴含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赤诚真情,始终具有激发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它激励我们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发扬艰苦创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奉献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互敬、互助、开放、包容、向上、感恩、创新的良好风尚、和谐氛围。传承弘扬雷锋精神,并不是重复历史记忆,默念抽象符号,而是紧跟时代步伐,融合时代需求,赋予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人们真诚认同、真心实践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成为规范个人追求、指引人生航向的坐标和灯塔。

主持人提问:

1、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学雷锋就是做好人好事,做好人好事就是学雷锋,雷锋就是一个做好事的好人。请问在座的各位嘉宾在你们心目中雷锋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主持人近景/嘉宾回答参考:不能机械的理解为学雷锋就是做好事,做好事就是学雷锋;难道不学雷锋就要做坏事吗?雷锋是作为一个普通人,通过自己平凡的行为然后演化为伟大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去做好事。 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服务于人民,助人为乐;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积极进取,不墨守成规;艰苦朴素。

雷锋就是演化一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去做好事。雷锋有5点精神:

(1)、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2)、服务于人民;(3)、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4)、进取精神,不墨守成规;(5)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还有一点,在当代雷锋是一个很阳光的人。(首先是一个主机的全景,其次在嘉宾发言的时候,对嘉宾进行近景表达)

2、大家都知道,雷锋同志生于1940年,1962年因公牺牲,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于是,雷锋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一个普通战士的光辉形象牢牢的印在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中。/整体全景/ 如今50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变化,社会也发生了变化,有人就对此提出观点,认为在这个经济化,竞争化的社会之中,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针对这一观点,在座的各位嘉宾你们是怎样来看的呢?/主持人近景/嘉宾回答参考:奋不顾身精神,助人为乐精神,契而不舍精神,无论是对工作,创业,还是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嘉宾发言的时候,多运用近景)

3、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雷锋这个名字我们大家都知道,但有很多人对雷锋的故事和雷锋精神的具体内涵都还不太了解,那么在座的各位嘉宾又是怎样看待这个事实的呢?/主持人近景/嘉宾回答参考:没有真正认识到雷锋精神的内涵,只是迎合大众而已。

现场互动:(一嘉宾说:关于雷锋的故事在我的记忆中也只是在小学的时候听老师和爸爸妈妈说过,我好象记得有:《雷锋补袜子的故事》、《雷锋与红领巾的故事》、《好事一火车的故事》、《添砖的故事》《可敬的傻子的故事》等等,具体有哪些故事,这个我具体知道的还真不是太多。)/嘉宾中景或近景/(主持人:是啊,咱们都是90年代的青年,我知道的关于雷锋同志的故事也是在小学的课本上与家人的言语中,你瞧,今天在场的观众也都和咱们年龄相仿,不知道他们是如何了解雷锋同志的故事?又知道关于雷锋同志的哪些故事呢?我们可以问一下现场的同学们。)/主持人中近景/

4、有人说雷锋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一种“钉子”精神,是一种“螺丝钉”精神,是一种艰苦奋斗精神,雷锋精神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不断进步、茁壮成才。而且刚才我们对雷锋精神也有所提及,那么这些是否能涵盖雷锋精神呢?雷锋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在座的各位嘉宾你们对雷锋精神又是怎样理解的呢?/主持人近景/

嘉宾回答参考:5种人生((1)、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2)、服务于人民;(3)、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4)、进取精神,不墨守成规;(5)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引出5中精神,(1)、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引出坚定信念崇高的理想;(2)、服务于人民,引出奉献精神;(3)、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引出敬业精神;(4)、进取精神,不墨守成规,引出创新精神;(5)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引出创业精神。

秉承过去的精髓改成现在大众乐于接受的话语

(对嘉宾进行近景表达)

5、现如今当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气却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官二代”、“拜金女”等时髦词汇频出,无不透露着人们价值观发生的变化。即便是在我们身边,比吃比穿,消费大手大脚,日常生活中不爱惜粮食、浪费水电等现象屡见不鲜。此时再回首感受雷锋“补袜子”的 事迹 ,就会真正体会到这个事迹所蕴涵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此刻当我们再一次看到“雷锋同志补袜子”这幅图片时,不知各位嘉宾看后对此有何想法?/主持人近景/嘉宾回答参考:反对铺张浪费;要学习但不能机械学习;如今物质财富丰富;鼓励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适度消费,实事求是。

6、三月是雷锋活动月。每年的这个月我们都会走出家门,以各种方式,各种途径,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做一些对社会,对集体有益的事,以此来纪念雷锋。/全景/但在过了这段时间之后,有关雷锋的海报, 标语 就会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就像一段 顺口溜 说的那样:“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对于这一事件,大家怎样看待?/主持人近景/嘉宾回答参考:学雷锋的形式化,没有真正认识到雷锋精神的内涵,只是迎合大众而已。形式化和持之以恒的问题。学雷锋不要形式化,学生迎合形式(问题)。可以联想到学校里日常生活中简简单单的事情中有没有体现了雷锋精神。

7、主持人:当今的雷锋精神,怎么总结他呢?/主持人近景/ 嘉宾回答参考:具有崇高理想 ,坚定信念,“五种精神”。高度人性化,尊敬任何身边的人大学生救了掏粪的老人的问题,人本的问题,不是由价值;来衡量的。

结束语:雷锋曾在 日记 上写道: “有些人说是我傻子,是不对的。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是啊,多么令人深思的一段话,咱们社会需要这样的傻子,生活也需要这样的傻子。雷锋同志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从他身上我们能得到很多启发: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无尽的支付者。让我们抛却心底的犹疑,在那个伟大灵魂的感召下,坚守我们心底那恒久不变的道德信念,用实际行动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好了,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非常感谢大家的参与,谢谢。

PS:摄影 访谈类节目,也好多使用固定镜头,对于发言人,要使用中近景来表现。主机机位固定,侧机可以游动,有过肩镜头。

我是足球明星

文化类综艺节目论文参考文献

歌唱类综艺节目的声乐教学思考论文

摘要 :近年来歌唱类综艺节目的大获成功,引发了声乐教学者和演唱者的思考,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是否依然适应高速发展和世界文化多元化进程下的人民大众的多元化品味。我们应该敢于创新、尝试跨越、尝试多风格、多样化的演唱,大胆借鉴歌唱类综艺节目成功的经验,转变单一的教学方法、运用多风格演唱形式,拓宽选曲范围,丰富舞台表演互动,敢于去发现和挖掘不同风格的作品。

关键词 :声乐教学;单一;多样化;跨越;创新

一、选题的缘起

引发对本课题的兴趣源于两个因素:其一是观看了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现改名为《歌手》节目之后,节目中歌手所呈现出对歌曲声音美的塑造、情绪美的诠释、舞台的调度、与观众的互动等方面的完美表现,我被这一切深深打动,也被深深吸引,每个周末准时守候,不愿错过一期,听得时而激情彭拜、时而热泪盈眶。并忍不住在朋友圈中发出这样的感慨:“看完歌手决赛,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像歌手们致敬!让我聆听到如此干净的声音,提醒我音乐的本质是什么,她该带给我们什么......感慨一位真正热爱音乐的人,内心的爱、干净、善良、热情、豁达...一切美好的字眼,属于真正的音乐!感慨李健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孙楠美好的风景在路上而不在终点的满足,韩红内心干净充满爱才能做出最好音乐的大气...一切的一切,感谢我是歌手,让我穿越生活的凡俗,找回音乐的真谛!”相信大多数的观众、听众有同样的感受,《歌手》节目的成功,让我们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下大众所喜爱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我们的声乐教学该何去何从?其二是在北京访学期间,亲临国家大剧院、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等,观看、观摩了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艺术殿堂、艺术院校声乐演出之后引发的思考:作为地方高校,我们的声乐教学与人才济济的北京相比较,还很滞后,那么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是否依然适应高速发展和世界文化多元化进程下的人民大众的多元化品味?这个问题值得探究。

二、现状的分析

当下是一个新人辈出、人才济济,音乐作品纷繁,网络发达的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音乐行业最易出现审美疲劳。这一现状对现有的声乐教学模式提出极大的挑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声乐教学一直借鉴西方体系,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等都较为规范,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教学方式和手段上比较单一,教学内容选择不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是知识和技术的灌输者,给学生填鸭式的教学。然而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音色特点和个性发展,目前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缺乏分层次教学,因为音乐天赋不同、学习程度不同、演唱特征不同、个性差异等的不同,固有的教学方式难以实现优秀学生突出、中等学生进步、困难学生消化的问题。更难适应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审美追求。以湖南卫视《歌手》节目为例,每个人的演唱都极具个人特色,演唱方法上突破了一直以来单一的通俗唱法,转变为一种多元化的、跨界演唱形式。这样的演唱大大满足了听众的耳朵,迎合了新时代背景下听众们的审美需求。类似于《歌手》这样的节目,还有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蒙面唱将猜猜猜、星光大道等,这一系列节目的大获成功,引发了声乐教育者的思考,我们的声乐教学问题出在哪里?

三、引发 的思考

(一)从单一唱法转变为多风格唱法

长期以来,我国的声乐演唱基本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和原生态唱法四大类。声乐教学中将几种唱法做了严格区分,普遍呈现给大众的是单一唱法,你是唱美声的、她是唱民族的......我们总会这样去区分歌手。虽然近年来出现了像谭晶、王丽达等跨界歌手,但也只是凤毛麟角。近年来,跨界演唱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市场,深得听众喜爱。跨界演唱可以认同为声乐创新中的代名词:是指在声乐演唱前提下,具备深厚的演唱功底为基础,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风格的演唱方法来演绎作品;或者歌唱者在驾驭一种唱法游刃有余的前提下,去涉足另一种唱法的演唱方式。跨界唱法的出现,呼应了创新的时代号角,表明了人们对音乐美追求越来越高的态度。近几年来掀起了歌唱类综艺节目热潮,这些节目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时代在进步、万物在改变,如果我们的教学模式、演唱方法不创新,那终将被社会淘汰。因此,改变声乐传统单一演唱方法,构建多风格演唱模式刻不容缓。多风格演唱模式将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学习声乐的多种需要。这种模式,使学生的声乐学习方式由单一的'美声或民族转变为多方式、多途径发展。打破唱法局限,把各种唱法依据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使教学方法多样化、综合化,演唱形式多元化。实际教学中,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及其风格,设置多个演唱方向,如歌剧方向、艺术歌曲方向、少数民族民歌方向、综合演唱方向等,利用学院有效的教师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演唱学习机会,使学生获得多风格演唱方法。比如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结合。美声唱法源于16世纪意大利的弗罗伦萨,它的出现改变了之前音乐只为上帝服务的宗教音乐形式,成为音乐家们解放思想的途径。美声唱法被誉为“高雅音乐”,被冠以“高大上”,给人一种高冷的距离感。而通俗唱法则广受喜爱、平易近人。将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相结合,使美声唱法借助通俗音乐元素,让“仙女下凡”,走进人民群众间。通俗唱法亦可借鉴美声唱法元素,将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重新演绎,唱出年代感和归属感,与原唱形成反差,让人耳目一新。

(二)从单一教学手段转变为多样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声乐教学中大多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对N”的声乐辅导教学,将个别课与集体课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形式可以通过相互学习、观摩、讨论不断进步。除此之外,对于少数民族分布较广的边疆地区,声乐教学中应该打破原有的单一教学手段,请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等到校授课,传授少数民族民歌特色性演唱技巧,包括语言、咬字吐字、润腔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让学生直接吸收民族民间音乐营养,把握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声乐演唱技巧。并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学唱几首本民族或其他民族民歌唱段,掌握唱腔韵味和用嗓特点。同时可以增加表演辅导课练习,采用多位教师、多种形式的“互补式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将个别化教学与协同化教学模式相融合,既遵循传统声乐教学原则,又创新了教学模式。从单一教学手段到多样教学模式的转变,必将拓宽学生声乐学习的路子,能更广泛的了解和掌握多风格、多民族、多唱法的演唱。

(三)从单一化选曲转变为多样化选曲

声乐演唱曲目的选择是演唱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曲目直接反映出演唱者的声乐喜好和专长,也可以折射出演唱者的艺术功底和文化底蕴。在声乐实践过程中,选曲是实现成功表演的有效途径,演唱曲目选择的失误将直接影响演唱者的发挥。因唱法的单一以及近年来缺乏优秀作品、优秀教材,声乐教学中曲目的选择一直较为单一。《歌手》节目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有想法的通俗音乐歌手,她们尝试将通俗歌曲与民族声乐进行跨界,在选曲方面,更是将二者有机结合,碰撞出绚烂的火花。比如流行歌手谭维维,她将《康定情歌》与《溜溜调》相结合,本以为没有多少新意,只是大家熟知的两首歌曲罢了,听完演唱后,完全被震撼!谭维维原本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学民族唱法,她将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跨界,选择将两种风格融合到作品中,中西合璧,既有民族唱法技巧的掌握,又具备对通俗音乐的把控,将民歌和流行音乐中的爵士乐、摇滚乐自由切换,极大满足了人们对多元化民族唱法的想象。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亦可借鉴以上做法,将单一的选曲转变为多样化的选曲。遵从适合歌者声音条件、演唱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声音优势和声音表现力,能展示歌者个人演唱风格的原则。优秀的作品是让歌者发挥个人二度创作、进行作品升华的过程。声乐曲目的选择应该结合演唱者的声音条件、音色、性格、技巧等方面综合考虑,对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作品进行多样化尝试。(四)从单调的舞台表演转变为丰富的舞台互动舞台表演是衔接演唱者与听众的平台和纽带,是展现演唱者声乐二度创作的重要环节。在演唱者的舞台表演实践中,与听众所产生的互动决定着表演的成败。演唱者与听众间良好的互动,是成功表演的基石。通过演唱者、舞台、听众三者的互动,塑造出完美的舞台风格。传统的声乐舞台表演较为中规中矩,比如美声唱法歌者,站在舞台上显得骄傲、不可一世,给老百姓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民族唱法的歌手大多追求端庄、大方,在舞台上也较少与观众、听众交流互动,显得格外单调。从歌唱类综艺节目的大红大紫可以看出,听众喜爱的是平易近人、能和他们产生良好互动的歌手。声乐演唱的实践性非常强,对现场的驾驭能力及互动能力会对舞台表演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名声乐表演者,舞台是战地、观众是上帝。一旦拉开帷幕,歌者的一举一动将尽收观众眼底。演唱者作为舞台表演的组织者和掌控者,应该注重舞台互动的丰富性,每个动作、每个眼神都要仔细推敲。只有将自身的艺术修养、演唱风格展现给听众,并使他们在你的演唱中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体验、艺术的升华,这才真正实现了舞台实践的价值。在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抱着持续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声乐在这个时期的不断创新与突破,无论是古典还是流行、无论是美声还是民族,创作或演唱都不应该局限在某个单一方面。作为声乐的教学者或演唱者,不应该把界限分的那么清楚,我们应该尝试跨越、尝试多风格、多样化的演唱。大胆借鉴歌唱类综艺节目成功的经验,转变单一的教学方法、运用多风格演唱形式,拓宽选曲范围,丰富舞台表演互动,敢于去发现和挖掘不同风格的作品。只有这样,声乐教学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声乐演唱才能一如既往的深受老百姓喜爱。

[ 参考文献 ]

[1]李潍勃.西洋声乐发展概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2]余笃刚.声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曾峥.通过跨界演唱现象引发的对声乐教学的思考[D].西安交通大学,2016.

[4]杨曙光.构建高校声乐专业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模式[J].中国音乐,2017,02.

视频属于电子文献,根据国标2005,格式如下:

电子文献  electronic documents

以数字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或相关设备使用的记录有知识内容或艺术内容的文献信息资源,包括电子书刊、数据库、电子公告等。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du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其中,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有以下几类: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光盘图书

[DB/OL]:网上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扩展资料:

书写格式

1、参考文献标注的位置

2、参考文献标标注方法和规则

3、参考文献标标注的格式

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中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参考文献有如下:

1.《如何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谈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中国”、“中华”、“华夏”乃同义词(古指中原或中原王朝,当代指中国国家),源于中原地区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其流传年代久远,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的其他三大古文明大概同时期产生。

流传地域广至东亚与东南亚地区,影响层面包含政治意识、思想宗教、教育、生活文化。其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华夏文化圈”与“汉文化圈”。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历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 。

举世公认,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多个,而其中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黄河与长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中国神话,中华文化与历史的瑰宝,通过口耳相传或书面文字记载等各种形式流传在寓言、小说、宗教、舞蹈、戏曲中。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话会被假定是历史真实的一部份,

最初的文字记载散见于《山海经》、《水经注》、《尚书》、《史记》、《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典中。

晋代至明清时,中国文学史上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志怪小说”或“神魔小说”的类别,当中很多是参考了神话、传说和仙话,其中有名的当属《西游记》、《封神演义》及《聊斋志异》、《搜神记》等。

综艺类节目论文题目

歌唱类综艺节目的声乐教学思考论文

摘要 :近年来歌唱类综艺节目的大获成功,引发了声乐教学者和演唱者的思考,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是否依然适应高速发展和世界文化多元化进程下的人民大众的多元化品味。我们应该敢于创新、尝试跨越、尝试多风格、多样化的演唱,大胆借鉴歌唱类综艺节目成功的经验,转变单一的教学方法、运用多风格演唱形式,拓宽选曲范围,丰富舞台表演互动,敢于去发现和挖掘不同风格的作品。

关键词 :声乐教学;单一;多样化;跨越;创新

一、选题的缘起

引发对本课题的兴趣源于两个因素:其一是观看了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现改名为《歌手》节目之后,节目中歌手所呈现出对歌曲声音美的塑造、情绪美的诠释、舞台的调度、与观众的互动等方面的完美表现,我被这一切深深打动,也被深深吸引,每个周末准时守候,不愿错过一期,听得时而激情彭拜、时而热泪盈眶。并忍不住在朋友圈中发出这样的感慨:“看完歌手决赛,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像歌手们致敬!让我聆听到如此干净的声音,提醒我音乐的本质是什么,她该带给我们什么......感慨一位真正热爱音乐的人,内心的爱、干净、善良、热情、豁达...一切美好的字眼,属于真正的音乐!感慨李健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孙楠美好的风景在路上而不在终点的满足,韩红内心干净充满爱才能做出最好音乐的大气...一切的一切,感谢我是歌手,让我穿越生活的凡俗,找回音乐的真谛!”相信大多数的观众、听众有同样的感受,《歌手》节目的成功,让我们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下大众所喜爱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我们的声乐教学该何去何从?其二是在北京访学期间,亲临国家大剧院、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等,观看、观摩了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艺术殿堂、艺术院校声乐演出之后引发的思考:作为地方高校,我们的声乐教学与人才济济的北京相比较,还很滞后,那么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是否依然适应高速发展和世界文化多元化进程下的人民大众的多元化品味?这个问题值得探究。

二、现状的分析

当下是一个新人辈出、人才济济,音乐作品纷繁,网络发达的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音乐行业最易出现审美疲劳。这一现状对现有的声乐教学模式提出极大的挑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声乐教学一直借鉴西方体系,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等都较为规范,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教学方式和手段上比较单一,教学内容选择不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是知识和技术的灌输者,给学生填鸭式的教学。然而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音色特点和个性发展,目前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缺乏分层次教学,因为音乐天赋不同、学习程度不同、演唱特征不同、个性差异等的不同,固有的教学方式难以实现优秀学生突出、中等学生进步、困难学生消化的问题。更难适应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审美追求。以湖南卫视《歌手》节目为例,每个人的演唱都极具个人特色,演唱方法上突破了一直以来单一的通俗唱法,转变为一种多元化的、跨界演唱形式。这样的演唱大大满足了听众的耳朵,迎合了新时代背景下听众们的审美需求。类似于《歌手》这样的节目,还有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蒙面唱将猜猜猜、星光大道等,这一系列节目的大获成功,引发了声乐教育者的思考,我们的声乐教学问题出在哪里?

三、引发 的思考

(一)从单一唱法转变为多风格唱法

长期以来,我国的声乐演唱基本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和原生态唱法四大类。声乐教学中将几种唱法做了严格区分,普遍呈现给大众的是单一唱法,你是唱美声的、她是唱民族的......我们总会这样去区分歌手。虽然近年来出现了像谭晶、王丽达等跨界歌手,但也只是凤毛麟角。近年来,跨界演唱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市场,深得听众喜爱。跨界演唱可以认同为声乐创新中的代名词:是指在声乐演唱前提下,具备深厚的演唱功底为基础,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风格的演唱方法来演绎作品;或者歌唱者在驾驭一种唱法游刃有余的前提下,去涉足另一种唱法的演唱方式。跨界唱法的出现,呼应了创新的时代号角,表明了人们对音乐美追求越来越高的态度。近几年来掀起了歌唱类综艺节目热潮,这些节目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时代在进步、万物在改变,如果我们的教学模式、演唱方法不创新,那终将被社会淘汰。因此,改变声乐传统单一演唱方法,构建多风格演唱模式刻不容缓。多风格演唱模式将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学习声乐的多种需要。这种模式,使学生的声乐学习方式由单一的'美声或民族转变为多方式、多途径发展。打破唱法局限,把各种唱法依据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使教学方法多样化、综合化,演唱形式多元化。实际教学中,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及其风格,设置多个演唱方向,如歌剧方向、艺术歌曲方向、少数民族民歌方向、综合演唱方向等,利用学院有效的教师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演唱学习机会,使学生获得多风格演唱方法。比如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结合。美声唱法源于16世纪意大利的弗罗伦萨,它的出现改变了之前音乐只为上帝服务的宗教音乐形式,成为音乐家们解放思想的途径。美声唱法被誉为“高雅音乐”,被冠以“高大上”,给人一种高冷的距离感。而通俗唱法则广受喜爱、平易近人。将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相结合,使美声唱法借助通俗音乐元素,让“仙女下凡”,走进人民群众间。通俗唱法亦可借鉴美声唱法元素,将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重新演绎,唱出年代感和归属感,与原唱形成反差,让人耳目一新。

(二)从单一教学手段转变为多样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声乐教学中大多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对N”的声乐辅导教学,将个别课与集体课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形式可以通过相互学习、观摩、讨论不断进步。除此之外,对于少数民族分布较广的边疆地区,声乐教学中应该打破原有的单一教学手段,请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等到校授课,传授少数民族民歌特色性演唱技巧,包括语言、咬字吐字、润腔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让学生直接吸收民族民间音乐营养,把握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声乐演唱技巧。并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学唱几首本民族或其他民族民歌唱段,掌握唱腔韵味和用嗓特点。同时可以增加表演辅导课练习,采用多位教师、多种形式的“互补式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将个别化教学与协同化教学模式相融合,既遵循传统声乐教学原则,又创新了教学模式。从单一教学手段到多样教学模式的转变,必将拓宽学生声乐学习的路子,能更广泛的了解和掌握多风格、多民族、多唱法的演唱。

(三)从单一化选曲转变为多样化选曲

声乐演唱曲目的选择是演唱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曲目直接反映出演唱者的声乐喜好和专长,也可以折射出演唱者的艺术功底和文化底蕴。在声乐实践过程中,选曲是实现成功表演的有效途径,演唱曲目选择的失误将直接影响演唱者的发挥。因唱法的单一以及近年来缺乏优秀作品、优秀教材,声乐教学中曲目的选择一直较为单一。《歌手》节目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有想法的通俗音乐歌手,她们尝试将通俗歌曲与民族声乐进行跨界,在选曲方面,更是将二者有机结合,碰撞出绚烂的火花。比如流行歌手谭维维,她将《康定情歌》与《溜溜调》相结合,本以为没有多少新意,只是大家熟知的两首歌曲罢了,听完演唱后,完全被震撼!谭维维原本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学民族唱法,她将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跨界,选择将两种风格融合到作品中,中西合璧,既有民族唱法技巧的掌握,又具备对通俗音乐的把控,将民歌和流行音乐中的爵士乐、摇滚乐自由切换,极大满足了人们对多元化民族唱法的想象。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亦可借鉴以上做法,将单一的选曲转变为多样化的选曲。遵从适合歌者声音条件、演唱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声音优势和声音表现力,能展示歌者个人演唱风格的原则。优秀的作品是让歌者发挥个人二度创作、进行作品升华的过程。声乐曲目的选择应该结合演唱者的声音条件、音色、性格、技巧等方面综合考虑,对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作品进行多样化尝试。(四)从单调的舞台表演转变为丰富的舞台互动舞台表演是衔接演唱者与听众的平台和纽带,是展现演唱者声乐二度创作的重要环节。在演唱者的舞台表演实践中,与听众所产生的互动决定着表演的成败。演唱者与听众间良好的互动,是成功表演的基石。通过演唱者、舞台、听众三者的互动,塑造出完美的舞台风格。传统的声乐舞台表演较为中规中矩,比如美声唱法歌者,站在舞台上显得骄傲、不可一世,给老百姓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民族唱法的歌手大多追求端庄、大方,在舞台上也较少与观众、听众交流互动,显得格外单调。从歌唱类综艺节目的大红大紫可以看出,听众喜爱的是平易近人、能和他们产生良好互动的歌手。声乐演唱的实践性非常强,对现场的驾驭能力及互动能力会对舞台表演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名声乐表演者,舞台是战地、观众是上帝。一旦拉开帷幕,歌者的一举一动将尽收观众眼底。演唱者作为舞台表演的组织者和掌控者,应该注重舞台互动的丰富性,每个动作、每个眼神都要仔细推敲。只有将自身的艺术修养、演唱风格展现给听众,并使他们在你的演唱中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体验、艺术的升华,这才真正实现了舞台实践的价值。在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抱着持续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声乐在这个时期的不断创新与突破,无论是古典还是流行、无论是美声还是民族,创作或演唱都不应该局限在某个单一方面。作为声乐的教学者或演唱者,不应该把界限分的那么清楚,我们应该尝试跨越、尝试多风格、多样化的演唱。大胆借鉴歌唱类综艺节目成功的经验,转变单一的教学方法、运用多风格演唱形式,拓宽选曲范围,丰富舞台表演互动,敢于去发现和挖掘不同风格的作品。只有这样,声乐教学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声乐演唱才能一如既往的深受老百姓喜爱。

[ 参考文献 ]

[1]李潍勃.西洋声乐发展概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2]余笃刚.声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曾峥.通过跨界演唱现象引发的对声乐教学的思考[D].西安交通大学,2016.

[4]杨曙光.构建高校声乐专业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模式[J].中国音乐,2017,02.

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下面是我整理了电影学术论文题目,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电影学术论文题目 1略论电视的社会责任 2硝烟中的现代媒体 3记录片 故事 化的不同手段 4旅游节目的定位问题——质疑当前旅游节目“人 文化 ”包装 5电视节目的品牌战略 6从《同一首歌》看电视营销时代的晚会 7解析信息资讯节目的受众倾向 8论体育类谈话节目之体育明星专访 9谈文学 散文 到电视散文的审美空间拓展 10由凤凰卫视的 经验 看电视媒体品牌的塑造 11孤木何时育成林——谈中学生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12益智类节目的元素分析 13益智类节目的社会文化意义 14电视栏目包装策略初探 15为天气预报节目把脉 16传统媒体的整合传播策略——从《中国歌曲排行榜》的媒体整合说起 17浅析探索类纪录片对娱乐元素的应用及影响 18从电视电影的传播特性看中国电影频道的竞争策略 19增强“场信息”——提高谈话类节目质量的关键 20电视谈话节目嘉宾选择 21频道节目编排浅论 22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人物纪录片进入电视栏目后的新特点 23浅论历史题材记录片的叙事元素 24浅议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 25论述受众在电视媒介中的主体心理和行为 26试论MTV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艺术审美与文化消费 27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综合性节目样式 28谈“真人秀” 29浅谈纪录片的主观精神 30关于谈话节目的品牌塑造 31浅论名人访谈节目中的主持人角色 32解析《鲁豫有约》——论谈话节目品牌的成功建立 33从《幸运52》的运营看益智节目的发展 34再现真实——浅谈纪录片中的搬演手法 电影学术论文 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摘要 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 中西电影 差异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 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____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____同时,基督____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____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____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 其它 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____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____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____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____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____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就验证了“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强者拯救自己,伟人拯救他人。安迪给其他狱友带来希望,也拯救了他们。 2 佛教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佛教教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把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是引导众生从痛苦走向快乐。佛教的创立者并不是命运或灾难的创造者,而是引导众生寻求祝福、避免灾难。命运与灾难源于因果循环,与个人的前世今生有关。每个人的想法无论是否付诸行动,都将在脑中留下印记。一个人的言行也将在他人心中留下印记。这些印象无论好坏,都将累积并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即所谓的业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无处可逃,无佛可救。 佛教提供了“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中国许多古典文学主要采取佛家的因果报应叙事模式,而以曹禺先生的现代剧改编的电影《雷雨》也处处可见佛教意蕴。在第一幕鲁大海刚到周公馆就对四凤说:“刚才我看见一个年轻人,在花园里躺着,脸色发白,闭着眼睛,像是要死的样子,听说这就是周家的大少爷,我们董事长的儿子。啊,报应,报应。”第二幕中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后,侍萍说:“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侍萍得知周萍与四凤之间的关系之后,沉痛地说:“这怪你妈太糊涂了,我早该想到的。可是谁料得到就会有这种事,偏偏又叫我的孩子碰着呢?妈的命苦,可你们的命……”当得知四凤已怀有周萍的孩子时,侍萍痛苦地说道:“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罪孽是我造的,苦也就当我一个人尝。”因果报应的思想观念在剧中人物身上很容易显现。 二 中西电影中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左右人们的意见,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评价,决定人们的言行和 思维方式 。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价值。“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与言行或许得不到另一种文化的理解与接受”。如电影《刮痧》中许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 方法 给他的孙子丹尼斯治疗轻微的发烧,却被美国当局误认为是虐童事件。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复杂。 1 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通常被解释为独立、自恃、独断独行、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这些字眼。科本哈瓦却说:“它帮助人们不断向前,是人类本性,身体,感官,心灵,智力的觉醒。”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提倡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再者个人主义更重视民主和平等,同时也重视他人的权利。 电影《克莱默夫妇》“用一种间接的方式向人们解释了个人主义”。泰德·克莱默是一位颇具天赋的 广告 策划师,努力赚钱养家,但他的妻子乔安娜却要与他离婚。中国观众或许不能理解乔安娜为何要离开她的丈夫?泰德从未虐待过她和孩子,也没有对她不忠,尽量满足她想要的东西。在中国,像泰德这样的男人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好丈夫,因为他努力工作都是为了支撑这个家庭。但乔安娜并不这么想,她说,“我的一生,我感觉我是某个人的妻子,某个人的母亲,某个人的女儿,即使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是谁,这就是我为什么离开你的原因”。从她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乔安娜个人意识的觉悟和对个性自我的追求。 2 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是用来描述道德上、政治上的思想或社会观,强调团体中成员间的合作,并且个人利益总要让位于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和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主义的精神支柱和整体主义有关,即整体大于部分。集体主义通常与个人主义相对,特别是这些观点经常在系统中相互结合。那些拥有集体主义思想的人认真遵守社会或团体的规则,保护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而任何影响集体利益的个人行为都将招来批评。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 集体主义在中国电影中有着明显的记号。中国““””之后,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电影,都带有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尤其是由中国第四代导演所导的电影,大部分是以革命为题材,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他们的电影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眷恋和深思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集体主义电影”,其中代表作有:《黎明》、《南昌起义》、《西安事变》、《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鸡毛信》等等。 三 中西电影中的人权 人权是人人皆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权,包括公民权和政治权利,如生存权、人身自由权、言论权、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和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等等。这里我们将主要讨论中西方电影中表现出的有关隐私权、艾滋病人和同性恋者的权利,从而透视、分析中西方在这方面的文化差异。 1 中西电影中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个人或集体把他们的私人信息隔离起来的权利,也只有他们自己可以选择性的对外揭露。“隐私权的界限和内容在不同的文化和个人中虽然不同,却有共同的主题。隐私权可以看作是安全的一个方面,由相关利益集体权衡”。隐私的概念通常和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英国和北美国家。这个概念并非全球皆有,有些国家是近些年才有的。中国 传统文化 中并无隐私权一说,所以中国人对自己的隐私既不敏感也不小心保护,相反,美国人更加注重他们的隐私权。这种差异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权利。主角楚门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镜头前面,且一直未发现这个事实。楚门的生活通过成千上万个隐藏的摄像头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球直播。制片人克里斯托弗给他制造不同的环境来捕捉楚门的真实表情和行为。为了防止楚门发现这个不真实的世界,克里斯托弗想尽办法遏制他的冒险精神。后来,西尔维亚闯入楚门的虚幻世界,并和楚门坠入爱河。之后,她发起了一个“还楚门自由”的行动,希望楚门能够从电视中走出来。《楚门的世界》向人们展示了隐私权是不可侵犯的权利。它同时警示我们必须尊重保护隐私权。楚门的生活也启示观众,他们的生活只由自己掌控。中国有一部电影《无形杀》说明了隐私权意识的缺乏,讲述了由于人肉搜索导致一个女人的死亡,这个女人在网上被通缉,因为她和别人有外遇。网友们跟随调查她的情人,认识她的路人都不断质问她。后来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她的无头尸体,这部电影涉及到了网络搜索触及隐私的问题。 2 特殊人群的权利 西方国家非常注重特殊人群的权利,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可能享受这些权利,但他们对这些平等的权利却有很强的意识。例如艾滋病患者和同性恋者的权利。 《费城故事》是好莱坞第一部涉及艾滋病、同性恋和同性恋歧视的主流电影,改编自吉尔弗雷·鲍尔斯的真实经历。吉尔弗雷是首个因艾滋病受歧视而状告贝克·麦克肯兹公司的律师。这部电影涉及到难以被公众接受的话题——艾滋病和同性恋,披露了对这些特殊人群的社会隔离和歧视。另一部2008年出品的传记式电影《米尔克》,讲述了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后当选为加州议员的政治家哈维·米尔克一生都为同性恋者争取合法权利的故事。这说明西方人强烈的平等意识,无论多艰难,都要为平等奋斗。 中国一部类似主题的电影《喜宴》,反映了中国人对同性恋的否定、拒绝态度。电影讲述高伟同在纽约的生活。他有一个成功的事业,和他的同性恋爱人赛蒙关系很融洽,而他在台湾的父母却不知此事,一直盼着他早日娶妻生子。因此,在赛蒙的同意下,伟同和一个漂亮的中国姑娘薇薇说定假结婚。后来,薇薇引诱醉酒的伟同而怀孕。伟同不得不将真相告诉他母亲。他母亲极为震惊,但坚持不要将此事告诉他的父亲,伟同也不敢告诉他的父亲,因为他父亲刚中风复原,难以接受这样的打击。最后,薇薇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并希望赛蒙留下来做孩子的另一个爸爸。在中国的环境下,人们很难接受同性恋,特别是对于那些传统的父母来说。因此,同性恋者也不敢让周围人知道,怕他们在背后议论纷纷。 四 小结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两种文化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无权威的状态,使得社会问题突出;而中国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也让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西方向东方取经,东方向西方看齐,东西方民族相互取长补短,这是中西方文化重新获得活力和新生的唯一出路,也是两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于杰:《都是刮痧惹的祸——从〈刮痧〉谈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4期。 [2] 王俊霞:《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 刘小晨:《关于女性与自我价值的思考:〈克莱默夫妇〉的启示》,《江西 教育 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4] 王国峰:《从影视作品看中西文化差异》,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作者简介:周志高,男,1972—,江西樟树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九江学院外语学院。 看了“电影学术论文题目”的人还看: 1. 电影学术论文范文 2. 电影学术论文 3. 大学生学术论文题目 4. 有关电影广告学术论文 5. 电影评论学术论文

以前写过类似的,要不。。写论文从范文的目录下手,抠出其中的大纲,看看对方是怎么布局论文的;看论文的写法,是否是直接摆理论还是理论是实践相结合的,一般而言都是有案例的,这样丰富性更强;

  • 索引序列
  • 毕业论文文化类节目
  • 毕业论文分析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
  • 节目策划类毕业论文
  • 文化类综艺节目论文参考文献
  • 综艺类节目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