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毛特概论结课论文题目

毛特概论结课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毛特概论结课论文题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农村的主要体现?(政治、经济、文化等)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贯彻实践状况?(学习、应用、实效)3、农村自治状况?4、农村党支部建设状况(思想、组织、作风、制度)5、农民生活状况(衣、食、住、行、用等)6、如何人减轻农民负担?(负担状况、承受能力、减轻措施等)7、农村税费改革的状况?(进行否?结果否?经验教训等)8、乡镇企业的现状(亏?盈?前景?)9、小城镇建设的状况?(规划、目标、实施、现状等)10、农民的思想状况? (信仰、信念、信心、信任等)11、农民的文化生活(有?无?形式?内容?反映怎样?)12、农村干群关系(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影响,号召力,凝聚力,群众对干部的信任,满意度,支持度,希望等)13、农民的法治意识?(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等)14、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时间感受)15、农民受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表现形式、主要内容、后果、对策等)16、农民对先富者的看法?(正否?服否?仁否?义否?原因?)17、在农村如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政策、办法、措施等)18、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何在?(形式、内容、前景等)19、农民素质如何提高?20、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农业还是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1、农民各阶层的状况?(经济、政治、组织、文化、思想等)22、农村基层政权的状况?(组织、政治、思想、工作、作风等)23、农村教育状况?(小学、中学、毛入学率,青壮年文盲率,男女辍学情况等)24、农村科技状况?(意识、投入、问题、措施等)25、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及解决措施如何?26、农村医疗状况如何?(机构、服务、问题、措施等)27、如何使农民增收?(种养殖结构、办企业工业、劳务输出、大力发展服务业等)28、农村党员如何保持先进性?(三大文明中的模范作用)29、如何保持农村稳定?(政策、严打、整治、发展等)30、如何看待农民上访?31、农村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分析。32、农村教师状况如何?(教学、生活、待遇、健康等)第二部分:1、国有企业现状的正反比较调查与分析2、农村集体经济单位巩固、发展、壮大、典型的调查3、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与公正的实证分析4、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与对策5、粮食主产区农业结构的调整的现状与对策6、非农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7、目前对农民负担应有怎样的新认识8、农民增收难的现状调查分析9、对农村贫、富户的调查的分析10、农民目前消费状况与小康目标实现的调查11、农民负担与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12、农民致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与思考13、农民在教育消费方面的现状调查与教育政策14、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文明发展的现状调查分析第三部分:1、 农村干群关系现状与对策调查研究2、 农民收入现状调查研究3、 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因素调查研究4、 农村外出打工者合法权益保护调查研究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基层组织中贯彻的方式及效果调查研究6、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7、 乡村文化活动现状调查研究8、 乡村失学儿童现状调查研究9、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现状调查研究10、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调查研究11、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调查研究第四部分:1、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研究2、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研究3、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4、 农村党组织执行政策中存在的问题5、 现阶段干群矛盾的表现特征及其解决途径6、 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状况及成效调查第五部分:1、 城市政府如何实施城市化战略2、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3、 城市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4、 市民公共道德意识现状调查5、 城市弱势群体类别调查6、 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及面临的突出问题7、 城市违法犯罪类型调查研究8、 非典对市民健身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9、 城市网吧发展现状调查研究10|、城市下岗女性就业现状调查研究

只要说我党好 都是好题目~~~~改革开放辉煌30年 重温建党路,90年风雨征程

毛概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在高校开设这门通识 教育 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和人文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毛概结课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公平》

摘要: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社会公平也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关注社会公平乃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公平

一、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以及由他衍生的价值增殖规律(生产剩余价值并进行积累的规律)。价值规律是单位商品的价值最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的规律,价值增值规律是以生产力为手段达到正比增殖价值的规律。商品生产者只要提高生产率就能正比使投入的资金或资本保值和增值;同时,优胜劣汰竞争中,它还迫使其他生产者也必须提高生产率,资产阶级正是依靠这两条规律“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社会主义更要利用这两条规律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已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都只能按照价值规律来办事。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公平原则。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市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平原则作为确保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得以真正落实的道德对策,主要体现在它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劳动者提供条件的公平、机会的公平,市场是天生的平等派。市场运作本身就必须使利己性与利他性结合起来是市场运行的客观规律,它要求市场经济的环境是没有歧视和特权存在,竞争的机会和起点公平,市场主体交换和竞争所遵循的原则相同。在公平的规则下,人人都能享有同等的机会和权利,以最终达到资源分配上的公平。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公平,因此我们在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要注意做到注重公平。

二、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在“发展是硬道理”的指挥下,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大关,人们生活直冲小康社会。20多年来的经济成果是很多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的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也是越来越突出。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达,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另外,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也很大,我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达10多倍。目前在全国城镇就业人口中有约4000万左右的下岗职工和院校 毕业 生找不到工作的失业人口,他们中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拿到每月200元左右的“低保”费或失业救济金;有人数在2亿左右的从农村流入城市和矿山的“农民工”,他们大多从事着城市中最累、最脏、最苦、最危险和最不稳定的工作,收入只在500-1500元/月左右,而且一般享受不到“两保”待遇,他们中许多人是处在社会的边缘化合办边缘化状态,即他们既无法回到故乡的农村去谋生,又由于身份问题而不能被城市所真正接纳,在企业中高官和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大的惊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存在确定了人一开始就处在不平等的地位

中国公民在户籍上被人为的划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户口迁移过死,难以满足公民正常迁移的需要。现在2亿多农民进城务工所获得的待遇也是无身份的农民工,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甚至农民工受歧视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户籍和政治、经济、 文化 等权利挂钩,被人为的赋予太多的“附加值”。而市场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人格的平等和一切资源的自由流通(包括权利和人才),二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是完全违背的。

2、社会法制不健全。市场经济所强调并主要体现的公平是参与和过程的公平,它需要有人人必须遵循的规则作保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我们说规则公平。没有规则就没有当代的市场经社会,有规则大家都不将其放在眼里,那规则如同废纸。目前中国的法律部门和法律条文已趋向健全,但法律的效力还是很弱,我们应加强对于法律权利的维护、执行和监督。

3、资源分配不公平。“仍然贫困的原因是他们被排斥在资源机会、信息以及较富裕的人所拥有的人事关系之外。另外,贫穷本身就是遭受社会歧视的,这是的穷人更加难以进入生活所必需的社会网络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这种恶性循环是很难打破的。”另外,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本质上就是权利经济,自愿由政府来控制,有权利掌握着的意志来决定如何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分配,中国有着悠久的“官本位”意识,如此时的权力与利益相结合,而当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制约、阻止它的时候,权力的鲤鱼就会很快的膨胀起来,滋生腐败。

三、促进社会公平的 措施 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社会结构急剧转型,社会各阶层利益分化也呈现扩大化趋势,当今社会的产生了相当比例的弱势群体,他们收入比较低,社会地位落差大,社会认同感不强,恶性群体事件屡屡发生,所以协调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公平和效率使中国经济和谐发展就不是一句 口号 ,需要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加以实施。

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分享社会发展的进步成果。

首先,改革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流动受到限制和约束的状况得以改善,大量农村人口进城经商务工,但他们在工作、生活、教育、劳动保障等许多方面却不能和城里人享有同等的待遇。改革户籍制度、教育、医疗、 保险 和社会保障体系结构,尽可能地为社会每一个人都提供和创造公平的机会。

其次,要维护公平竞争和合理分配原则。市场经济崇尚和鼓励竞争,在竞争中推动生产力发展,创造社会价值,使每个人都有参与公平竞争的权利。竞争必将导致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分配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与人们在智力、体力上的差异和劳动付出相一致的。它体现了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不同作用,能够激励人们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同时也能实现个人最大价值。我国现阶段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再次,防止两极分化。适当的利益分化和利益差别能够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然而利益获得过分悬殊甚两极分化,却极有可能挫伤人们积极性,而且会带来社会动荡不安。政府在再分配过程中要注重公平,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通过各种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调高、促中、保低”,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整垄断行业的收入,剔除非劳动因素的影响,使发展的成果尽可能平等的惠及每个人。

最后,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存在一些因所获利益甚少而不能维持正常生计的人,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政府要制定一定的政策对他们进行妥善安置,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一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发展以扶老、助残、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

《如何理解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的论断》

摘要:社会主义观是社会主义的元理论,它决定并制约着回答、解决社会主义其他一系列问题的性质和方向。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观,就会有什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与 方法 ,也相应地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历史命运。在过去很长历史时期里,正是由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结果导致一连串比较大的失误和挫折。概括起来说,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主要有八个方面“没有完全搞清楚”。澄清这些问题, 总结 其中的 经验 教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乃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社会主义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问题的由来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划清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义的界限?这是自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者及其政党长期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形成了社会主义观。所谓社会主义观,就是人们关于“社会主义”的观点和看法,主要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两个基本问题。社会主义观是社会主义的元理论,它决定并制约着回答和解决社会主义其他一系列问题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有着什么样的回答,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观,也就会有什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与方法,同样也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历史命运。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曾经确立了正确的社会主义观,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后来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认识上偏离了科学的轨道,因而导致了一连串比较大的失误,甚至酿成了““””的十年悲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尽管此后工作中心逐渐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应该有什么样的发展?”不仅依然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重重谜团,而且有关社会主义的许多重大历史问题仍然没有从理论和思想上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因而在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上也遇到了许多困惑。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毛概结课论文

81、论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82、谈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8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政策创新84、浅论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体系85、全球化与邓小平的开放理论86、浅析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87、"一国两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刍议88、"一国两制"构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89、论邓小平的实践品格与批判精神90、论邓小平的理论思维特色91、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有感92、读《邓小平南巡讲话》有感93、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9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历史进程95、党的历史方位与“三个代表”96、论“三个代表”的哲学基础9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98、“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之理论探析99、“三个代表”是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10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其现实意义101、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观102、“三个代表”与党的作风建设10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特色104、论“三个代表”理论创新的特色105、把握“三个代表”中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106、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推进理论、制度和科技创新107、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政治过程中的引导提升作用108、浅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109、简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载入宪法的重大意义110、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111、简论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的历史经验112、“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理论的基本总结113、加强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1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唯物史观在党建上的创造性运用115、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116、“三个代表”的提出与党对“历史周期率”的跨越117、十六大对我党统一战线理论的新贡献118、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统一119、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120、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121、从马克思社会主义观到科学发展观122、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23、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24、“三个代表”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25、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126、“三个代表”与“三个有利于”一脉相承127、政治合法性视角下的“三个代表

优秀毛概结课论文题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论文题目1.论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和贫富差距关系研究2..试论党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变化3.试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的意义所在4.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系5.试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意义6.全球化经济条件下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意义7.如何理解我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构想的一贯性和连续性8.论从“和平崛起”到“和平发展”的道路选择9.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10.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基层党建中的作用12. 论保护我国弱势群体的几点建议13. 关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研究14.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5. 如何处理现阶段我国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关系研究16. 论我国的政党制度与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区别17. 论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18. 腐败现象的原因分析及遏制腐败的对策19.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20. 如何构建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21. 科学发展观与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思路调整22. 新时期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问题研究23. 论“一国两制”构想在中国和平统一战略中的作用24.如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途径探析25. 论“和谐世界”理念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运用

风雨征程——建党90周年论贫富差距及收入悬殊青年马克思主义个人感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毛概是我国高校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核心的一门课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结课论文3000字以上参考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 要实现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加强和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的提高,就必须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做好,以确保党始终能够协调各方与总揽全局的核心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本文主要阐述了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问题,并且对其相应对策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 农村 基层 党建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策为农村带来了很大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也在日益深化,从而导致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现状

为了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党的内部广泛深入地开展各项 教育 活动对较好地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起到积极效果。在农村中,广大党员与党员领导干部都能积极地带领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以及薄弱环节,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与党的先进性建设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与相关问题,并且采取有效 措施 解决。

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1.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与能力较弱

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要得到良好发挥,离不开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本身的素质与能力。但是目前很多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并没有良好的素质与较强的能力,对其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带来严重影响。在这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农村党员老化,后继乏人。一些农村党支部很长时间没有发展党员,甚至发展比较缓慢,没有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导致农村换届选举时,并没有合适的青年干部可以担当重任。另外,农村党支部没有核心,凝聚力不足,内部状态瘫痪或者半瘫痪,使得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无法得到很好的开展。其次,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没有能够适应社会任务的新要求,其思想观念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比如农村党员干部对现行政策不了解而导致执行偏差、 文化 水平较低、思想较旧、缺乏新 方法 等等。第三,一些农村党员干部的法制观念比较淡薄,从而以权谋私、违法乱纪,使得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被激化,引发出一系列农村社会问题。

2.农村基层队伍建设教育与管理比较滞后

国内的农村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快,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而且很多农村党员已经从纯农业生产与单一的集体经营中分离出来,导致原有的党员活动方式与新生产经营形式并没有相适应,也难以做到按时交纳党费和面对面的民主生活会等规定。因此,党员集体活动的开展比较困难,时间和人员都难以集中、到齐。而且党员干部之间思想不一样,沟通比较困难,党内生活制度没有得到落实,只限于形式,导致党支部和党员出现了思想断层,难以落实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3.农民工流动管理方式没有适应其自身特点

近些年来,乡镇会统一负责农民工流动的管理,但是其党员组织设置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农民工党员跨地区与频繁流动的需要。党组织很难对农民工流出地、农民工在流入地的思想状况与行为表现等进行掌握,导致党员没有找到合适的平台以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也难以为农民工党员的基本权利提供保障,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另外,管理理念比较传统,无法适应基层党员现状。重视管理和义务,却轻视服务与权利,强调对党员的监督与管理工作,而没有很好地为党员的服务与权利提供保障。

4.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不完善

党支部自身建设如何会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产生直接影响。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的不完善首先表现在村级其他组织的不健全,如妇代会、团支部等等。很多组织都是形同虚设的。其次就是村干部的激励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尤其是村干部实行的是不脱产管理,而且工资待遇并不高,干部没有较强的敬业意识,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然后就是村民主制度并不健全,使得基层党组织建设并没有得到一定的制度约束与保障。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与普通党员的教育与培训

要根据培训基层党干部与党员的相关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对其进行教育与培训。在干部方面,主要内容就是经济管理和法律政策之类的知识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抓发展、谋发展以及服务发展等方面的意识与能力。要从实际出发,培训方式可以有讲座、研讨会、专家辅导和培训班等等。而在广大党员方面,应该针对其实际现状而积极探索长效机制,以保持其先进性,促进其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一定要做好相关的培训工作,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和农民夜校的作用,加强其农村实用技术与法律政策教育,提高其科技、政治与文明素质,推动他们成为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要优化农民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与文化结构,提高其能力与素质等等。

2.加强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

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带头人,根据农村人才缺乏的现状,应该切实加强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建设工作。而且还要结合农村换届选举与农村综合改革来进行,从而促进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并为其提供很多好方法与好 经验 。另外,还要建立一个激励、关怀与帮扶机制,特别是对老党员和困难党员以及基层干部给予多些关怀与爱护,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同时,还要为他们的基本权利提供保障。

3.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进行不断创新

要对其他地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经验进行认真 总结 与推广,构建新型组织体系,其中主体为村党组织,骨干为产业党支部,基础为专业党小组。要适应在改革之后提出的农村行政区划调整的相关要求,对农村党组织设置进行调整,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加大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力度等等。

结束语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努力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志凯.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10):14~15

[2]刘瑞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3):25~26

[3]刘文阶.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07(9):32~33

摘要: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为新生活的追求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毛的伟大并不仅在于此,还在于他的思想。他的思想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建设打开了窗户,同时,也为我国未来的发展表明了方向。

关键字: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就像全党提出要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毛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和教训相结合的,也是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的。

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后,建设的社会主义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建设的社会主义实施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党执政以后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选择一个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又能全面、迅速的发展的经济体制,迫在眉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后我国逐步形成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制是有当时主客观条件的。从客观条件上来讲,我国当时的生产力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十分薄弱,现代化工业很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的集中全国的力量,有效的发展经济。同时,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顺利的进行。从主观条件上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重要特种。所以但是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是合乎逻辑的必然选择。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上发挥了中的的作用,但是同时特暴露了不少的问题:权力过于集中,忽视了商品产生、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首选目标。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虽然这个计划仍坚持计划经济总体计划不变但他允许了市场调节,这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开辟了道路。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商品经济体制。邓小平再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利,就可以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呼之欲出了。

8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市场调节的比重已经超过计划调节。这是国际上发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坚持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初一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随后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多是和私有化同时进行的。我国则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实行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多种多样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国有及由国家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将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是一项艰难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取得成功。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在社会科学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

马克毛中特结课论文题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农村的主要体现?(政治、经济、文化等)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贯彻实践状况?(学习、应用、实效)3、农村自治状况?4、农村党支部建设状况(思想、组织、作风、制度)5、农民生活状况(衣、食、住、行、用等)6、如何人减轻农民负担?(负担状况、承受能力、减轻措施等)7、农村税费改革的状况?(进行否?结果否?经验教训等)8、乡镇企业的现状(亏?盈?前景?)9、小城镇建设的状况?(规划、目标、实施、现状等)10、农民的思想状况? (信仰、信念、信心、信任等)11、农民的文化生活(有?无?形式?内容?反映怎样?)12、农村干群关系(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影响,号召力,凝聚力,群众对干部的信任,满意度,支持度,希望等)13、农民的法治意识?(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等)14、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时间感受)15、农民受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表现形式、主要内容、后果、对策等)16、农民对先富者的看法?(正否?服否?仁否?义否?原因?)17、在农村如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政策、办法、措施等)18、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何在?(形式、内容、前景等)19、农民素质如何提高?20、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农业还是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1、农民各阶层的状况?(经济、政治、组织、文化、思想等)22、农村基层政权的状况?(组织、政治、思想、工作、作风等)23、农村教育状况?(小学、中学、毛入学率,青壮年文盲率,男女辍学情况等)24、农村科技状况?(意识、投入、问题、措施等)25、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及解决措施如何?26、农村医疗状况如何?(机构、服务、问题、措施等)27、如何使农民增收?(种养殖结构、办企业工业、劳务输出、大力发展服务业等)28、农村党员如何保持先进性?(三大文明中的模范作用)29、如何保持农村稳定?(政策、严打、整治、发展等)30、如何看待农民上访?31、农村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分析。32、农村教师状况如何?(教学、生活、待遇、健康等)第二部分:1、国有企业现状的正反比较调查与分析2、农村集体经济单位巩固、发展、壮大、典型的调查3、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与公正的实证分析4、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与对策5、粮食主产区农业结构的调整的现状与对策6、非农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7、目前对农民负担应有怎样的新认识8、农民增收难的现状调查分析9、对农村贫、富户的调查的分析10、农民目前消费状况与小康目标实现的调查11、农民负担与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12、农民致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与思考13、农民在教育消费方面的现状调查与教育政策14、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文明发展的现状调查分析第三部分:1、 农村干群关系现状与对策调查研究2、 农民收入现状调查研究3、 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因素调查研究4、 农村外出打工者合法权益保护调查研究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基层组织中贯彻的方式及效果调查研究6、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7、 乡村文化活动现状调查研究8、 乡村失学儿童现状调查研究9、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现状调查研究10、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调查研究11、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调查研究第四部分:1、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研究2、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研究3、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4、 农村党组织执行政策中存在的问题5、 现阶段干群矛盾的表现特征及其解决途径6、 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状况及成效调查第五部分:1、 城市政府如何实施城市化战略2、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3、 城市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4、 市民公共道德意识现状调查5、 城市弱势群体类别调查6、 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及面临的突出问题7、 城市违法犯罪类型调查研究8、 非典对市民健身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9、 城市网吧发展现状调查研究10|、城市下岗女性就业现状调查研究

风雨征程——建党90周年论贫富差距及收入悬殊青年马克思主义个人感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一) 坚定信念、做志存高远之人 ,理想信念至关重要,人生没有理想就难有作为。我们要常习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并以此勉励自己。“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胸怀有多大,事业就多大,这里讲的胸怀就是人生志向,青年时期正是人生最嘉年华,也正是确立人生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确立远大理想,既努力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二)勤奋学好,做专业过硬之人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离不开今天的青年大学生。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和本领直接决定了科学发展观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实践。所以,青年大学生一定要珍惜在大学的宝贵时光,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勤奋学习,多学知识,多增才干,为将来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提高素质,做全面发展之人 我们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而且还要有更加全面的素质。我校提出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强能力,就是希望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这些年学校一直至力于实施素质教育,打造了多个素质教育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素质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等,也包括身心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四)勤于实践,做奉献社会之人 ,实践既是培养大学生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活动,也是提升他们改革主观世界能力的活动,是知与行有机统一的过程。当代大学生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实践,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体验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增加才干。青年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特长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做有利于社会之人。(五)发挥作用,当好助手,努力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做最好的自己,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提高理论水平,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3.增强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4.提高工作能力,充分发挥组织推动作用。

毛概课程论文题目

风雨征程——建党90周年论贫富差距及收入悬殊青年马克思主义个人感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只要说我党好 都是好题目~~~~改革开放辉煌30年 重温建党路,90年风雨征程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农村的主要体现?(政治、经济、文化等)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贯彻实践状况?(学习、应用、实效)3、农村自治状况?4、农村党支部建设状况(思想、组织、作风、制度)5、农民生活状况(衣、食、住、行、用等)6、如何人减轻农民负担?(负担状况、承受能力、减轻措施等)7、农村税费改革的状况?(进行否?结果否?经验教训等)8、乡镇企业的现状(亏?盈?前景?)9、小城镇建设的状况?(规划、目标、实施、现状等)10、农民的思想状况? (信仰、信念、信心、信任等)11、农民的文化生活(有?无?形式?内容?反映怎样?)12、农村干群关系(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影响,号召力,凝聚力,群众对干部的信任,满意度,支持度,希望等)13、农民的法治意识?(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等)14、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时间感受)15、农民受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表现形式、主要内容、后果、对策等)16、农民对先富者的看法?(正否?服否?仁否?义否?原因?)17、在农村如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政策、办法、措施等)18、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何在?(形式、内容、前景等)19、农民素质如何提高?20、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农业还是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1、农民各阶层的状况?(经济、政治、组织、文化、思想等)22、农村基层政权的状况?(组织、政治、思想、工作、作风等)23、农村教育状况?(小学、中学、毛入学率,青壮年文盲率,男女辍学情况等)24、农村科技状况?(意识、投入、问题、措施等)25、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及解决措施如何?26、农村医疗状况如何?(机构、服务、问题、措施等)27、如何使农民增收?(种养殖结构、办企业工业、劳务输出、大力发展服务业等)28、农村党员如何保持先进性?(三大文明中的模范作用)29、如何保持农村稳定?(政策、严打、整治、发展等)30、如何看待农民上访?31、农村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分析。32、农村教师状况如何?(教学、生活、待遇、健康等)第二部分:1、国有企业现状的正反比较调查与分析2、农村集体经济单位巩固、发展、壮大、典型的调查3、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与公正的实证分析4、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与对策5、粮食主产区农业结构的调整的现状与对策6、非农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7、目前对农民负担应有怎样的新认识8、农民增收难的现状调查分析9、对农村贫、富户的调查的分析10、农民目前消费状况与小康目标实现的调查11、农民负担与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12、农民致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与思考13、农民在教育消费方面的现状调查与教育政策14、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文明发展的现状调查分析第三部分:1、 农村干群关系现状与对策调查研究2、 农民收入现状调查研究3、 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因素调查研究4、 农村外出打工者合法权益保护调查研究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基层组织中贯彻的方式及效果调查研究6、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7、 乡村文化活动现状调查研究8、 乡村失学儿童现状调查研究9、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现状调查研究10、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调查研究11、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调查研究第四部分:1、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研究2、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研究3、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4、 农村党组织执行政策中存在的问题5、 现阶段干群矛盾的表现特征及其解决途径6、 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状况及成效调查第五部分:1、 城市政府如何实施城市化战略2、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3、 城市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4、 市民公共道德意识现状调查5、 城市弱势群体类别调查6、 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及面临的突出问题7、 城市违法犯罪类型调查研究8、 非典对市民健身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9、 城市网吧发展现状调查研究10|、城市下岗女性就业现状调查研究

毛概结课论文格式

毛概是我国高校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核心的一门课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结课论文3000字以上参考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 要实现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加强和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的提高,就必须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做好,以确保党始终能够协调各方与总揽全局的核心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本文主要阐述了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问题,并且对其相应对策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 农村 基层 党建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策为农村带来了很大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也在日益深化,从而导致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现状

为了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党的内部广泛深入地开展各项 教育 活动对较好地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起到积极效果。在农村中,广大党员与党员领导干部都能积极地带领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以及薄弱环节,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与党的先进性建设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与相关问题,并且采取有效 措施 解决。

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1.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与能力较弱

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要得到良好发挥,离不开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本身的素质与能力。但是目前很多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并没有良好的素质与较强的能力,对其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带来严重影响。在这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农村党员老化,后继乏人。一些农村党支部很长时间没有发展党员,甚至发展比较缓慢,没有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导致农村换届选举时,并没有合适的青年干部可以担当重任。另外,农村党支部没有核心,凝聚力不足,内部状态瘫痪或者半瘫痪,使得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无法得到很好的开展。其次,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没有能够适应社会任务的新要求,其思想观念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比如农村党员干部对现行政策不了解而导致执行偏差、 文化 水平较低、思想较旧、缺乏新 方法 等等。第三,一些农村党员干部的法制观念比较淡薄,从而以权谋私、违法乱纪,使得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被激化,引发出一系列农村社会问题。

2.农村基层队伍建设教育与管理比较滞后

国内的农村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快,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而且很多农村党员已经从纯农业生产与单一的集体经营中分离出来,导致原有的党员活动方式与新生产经营形式并没有相适应,也难以做到按时交纳党费和面对面的民主生活会等规定。因此,党员集体活动的开展比较困难,时间和人员都难以集中、到齐。而且党员干部之间思想不一样,沟通比较困难,党内生活制度没有得到落实,只限于形式,导致党支部和党员出现了思想断层,难以落实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3.农民工流动管理方式没有适应其自身特点

近些年来,乡镇会统一负责农民工流动的管理,但是其党员组织设置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农民工党员跨地区与频繁流动的需要。党组织很难对农民工流出地、农民工在流入地的思想状况与行为表现等进行掌握,导致党员没有找到合适的平台以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也难以为农民工党员的基本权利提供保障,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另外,管理理念比较传统,无法适应基层党员现状。重视管理和义务,却轻视服务与权利,强调对党员的监督与管理工作,而没有很好地为党员的服务与权利提供保障。

4.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不完善

党支部自身建设如何会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产生直接影响。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的不完善首先表现在村级其他组织的不健全,如妇代会、团支部等等。很多组织都是形同虚设的。其次就是村干部的激励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尤其是村干部实行的是不脱产管理,而且工资待遇并不高,干部没有较强的敬业意识,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然后就是村民主制度并不健全,使得基层党组织建设并没有得到一定的制度约束与保障。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与普通党员的教育与培训

要根据培训基层党干部与党员的相关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对其进行教育与培训。在干部方面,主要内容就是经济管理和法律政策之类的知识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抓发展、谋发展以及服务发展等方面的意识与能力。要从实际出发,培训方式可以有讲座、研讨会、专家辅导和培训班等等。而在广大党员方面,应该针对其实际现状而积极探索长效机制,以保持其先进性,促进其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一定要做好相关的培训工作,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和农民夜校的作用,加强其农村实用技术与法律政策教育,提高其科技、政治与文明素质,推动他们成为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要优化农民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与文化结构,提高其能力与素质等等。

2.加强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

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带头人,根据农村人才缺乏的现状,应该切实加强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建设工作。而且还要结合农村换届选举与农村综合改革来进行,从而促进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并为其提供很多好方法与好 经验 。另外,还要建立一个激励、关怀与帮扶机制,特别是对老党员和困难党员以及基层干部给予多些关怀与爱护,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同时,还要为他们的基本权利提供保障。

3.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进行不断创新

要对其他地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经验进行认真 总结 与推广,构建新型组织体系,其中主体为村党组织,骨干为产业党支部,基础为专业党小组。要适应在改革之后提出的农村行政区划调整的相关要求,对农村党组织设置进行调整,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加大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力度等等。

结束语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努力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志凯.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10):14~15

[2]刘瑞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3):25~26

[3]刘文阶.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07(9):32~33

摘要: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为新生活的追求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毛的伟大并不仅在于此,还在于他的思想。他的思想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建设打开了窗户,同时,也为我国未来的发展表明了方向。

关键字: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就像全党提出要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毛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和教训相结合的,也是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的。

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后,建设的社会主义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建设的社会主义实施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党执政以后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选择一个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又能全面、迅速的发展的经济体制,迫在眉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后我国逐步形成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制是有当时主客观条件的。从客观条件上来讲,我国当时的生产力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十分薄弱,现代化工业很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的集中全国的力量,有效的发展经济。同时,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顺利的进行。从主观条件上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重要特种。所以但是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是合乎逻辑的必然选择。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上发挥了中的的作用,但是同时特暴露了不少的问题:权力过于集中,忽视了商品产生、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首选目标。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虽然这个计划仍坚持计划经济总体计划不变但他允许了市场调节,这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开辟了道路。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商品经济体制。邓小平再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利,就可以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呼之欲出了。

8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市场调节的比重已经超过计划调节。这是国际上发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坚持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初一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随后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多是和私有化同时进行的。我国则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实行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多种多样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国有及由国家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将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是一项艰难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取得成功。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在社会科学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

毛概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在高校开设这门通识 教育 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和人文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毛概结课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公平》

摘要: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社会公平也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关注社会公平乃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公平

一、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以及由他衍生的价值增殖规律(生产剩余价值并进行积累的规律)。价值规律是单位商品的价值最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的规律,价值增值规律是以生产力为手段达到正比增殖价值的规律。商品生产者只要提高生产率就能正比使投入的资金或资本保值和增值;同时,优胜劣汰竞争中,它还迫使其他生产者也必须提高生产率,资产阶级正是依靠这两条规律“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社会主义更要利用这两条规律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已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都只能按照价值规律来办事。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公平原则。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市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平原则作为确保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得以真正落实的道德对策,主要体现在它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劳动者提供条件的公平、机会的公平,市场是天生的平等派。市场运作本身就必须使利己性与利他性结合起来是市场运行的客观规律,它要求市场经济的环境是没有歧视和特权存在,竞争的机会和起点公平,市场主体交换和竞争所遵循的原则相同。在公平的规则下,人人都能享有同等的机会和权利,以最终达到资源分配上的公平。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公平,因此我们在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要注意做到注重公平。

二、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在“发展是硬道理”的指挥下,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大关,人们生活直冲小康社会。20多年来的经济成果是很多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的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也是越来越突出。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达,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另外,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也很大,我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达10多倍。目前在全国城镇就业人口中有约4000万左右的下岗职工和院校 毕业 生找不到工作的失业人口,他们中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拿到每月200元左右的“低保”费或失业救济金;有人数在2亿左右的从农村流入城市和矿山的“农民工”,他们大多从事着城市中最累、最脏、最苦、最危险和最不稳定的工作,收入只在500-1500元/月左右,而且一般享受不到“两保”待遇,他们中许多人是处在社会的边缘化合办边缘化状态,即他们既无法回到故乡的农村去谋生,又由于身份问题而不能被城市所真正接纳,在企业中高官和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大的惊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存在确定了人一开始就处在不平等的地位

中国公民在户籍上被人为的划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户口迁移过死,难以满足公民正常迁移的需要。现在2亿多农民进城务工所获得的待遇也是无身份的农民工,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甚至农民工受歧视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户籍和政治、经济、 文化 等权利挂钩,被人为的赋予太多的“附加值”。而市场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人格的平等和一切资源的自由流通(包括权利和人才),二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是完全违背的。

2、社会法制不健全。市场经济所强调并主要体现的公平是参与和过程的公平,它需要有人人必须遵循的规则作保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我们说规则公平。没有规则就没有当代的市场经社会,有规则大家都不将其放在眼里,那规则如同废纸。目前中国的法律部门和法律条文已趋向健全,但法律的效力还是很弱,我们应加强对于法律权利的维护、执行和监督。

3、资源分配不公平。“仍然贫困的原因是他们被排斥在资源机会、信息以及较富裕的人所拥有的人事关系之外。另外,贫穷本身就是遭受社会歧视的,这是的穷人更加难以进入生活所必需的社会网络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这种恶性循环是很难打破的。”另外,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本质上就是权利经济,自愿由政府来控制,有权利掌握着的意志来决定如何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分配,中国有着悠久的“官本位”意识,如此时的权力与利益相结合,而当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制约、阻止它的时候,权力的鲤鱼就会很快的膨胀起来,滋生腐败。

三、促进社会公平的 措施 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社会结构急剧转型,社会各阶层利益分化也呈现扩大化趋势,当今社会的产生了相当比例的弱势群体,他们收入比较低,社会地位落差大,社会认同感不强,恶性群体事件屡屡发生,所以协调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公平和效率使中国经济和谐发展就不是一句 口号 ,需要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加以实施。

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分享社会发展的进步成果。

首先,改革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流动受到限制和约束的状况得以改善,大量农村人口进城经商务工,但他们在工作、生活、教育、劳动保障等许多方面却不能和城里人享有同等的待遇。改革户籍制度、教育、医疗、 保险 和社会保障体系结构,尽可能地为社会每一个人都提供和创造公平的机会。

其次,要维护公平竞争和合理分配原则。市场经济崇尚和鼓励竞争,在竞争中推动生产力发展,创造社会价值,使每个人都有参与公平竞争的权利。竞争必将导致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分配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与人们在智力、体力上的差异和劳动付出相一致的。它体现了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不同作用,能够激励人们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同时也能实现个人最大价值。我国现阶段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再次,防止两极分化。适当的利益分化和利益差别能够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然而利益获得过分悬殊甚两极分化,却极有可能挫伤人们积极性,而且会带来社会动荡不安。政府在再分配过程中要注重公平,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通过各种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调高、促中、保低”,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整垄断行业的收入,剔除非劳动因素的影响,使发展的成果尽可能平等的惠及每个人。

最后,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存在一些因所获利益甚少而不能维持正常生计的人,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政府要制定一定的政策对他们进行妥善安置,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一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发展以扶老、助残、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

《如何理解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的论断》

摘要:社会主义观是社会主义的元理论,它决定并制约着回答、解决社会主义其他一系列问题的性质和方向。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观,就会有什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与 方法 ,也相应地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历史命运。在过去很长历史时期里,正是由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结果导致一连串比较大的失误和挫折。概括起来说,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主要有八个方面“没有完全搞清楚”。澄清这些问题, 总结 其中的 经验 教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乃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社会主义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问题的由来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划清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义的界限?这是自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者及其政党长期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形成了社会主义观。所谓社会主义观,就是人们关于“社会主义”的观点和看法,主要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两个基本问题。社会主义观是社会主义的元理论,它决定并制约着回答和解决社会主义其他一系列问题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有着什么样的回答,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观,也就会有什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与方法,同样也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历史命运。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曾经确立了正确的社会主义观,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后来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认识上偏离了科学的轨道,因而导致了一连串比较大的失误,甚至酿成了““””的十年悲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尽管此后工作中心逐渐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应该有什么样的发展?”不仅依然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重重谜团,而且有关社会主义的许多重大历史问题仍然没有从理论和思想上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因而在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上也遇到了许多困惑。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毛概结课论文

  • 索引序列
  • 毛特概论结课论文题目
  • 优秀毛概结课论文题目
  • 马克毛中特结课论文题目
  • 毛概课程论文题目
  • 毛概结课论文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