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黄晓娟中外医学研究论文

黄晓娟中外医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黄晓娟中外医学研究论文

9年的创作生涯(从1933年5月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算起)中,共出版过11部集子:《跋涉》、《生死场》、《商市街》、《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小城三月》、《呼兰河传》和《马伯乐》,创作总字数近百万,显示了不可多得的艺术才华和创作生命力。从上个世纪30年代跻身文坛以来,萧红一直以她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目光。然而萧红又是不幸的,她的作品跟她的人生一样,长久在风雨飘零中饱受寂寞之苦,因为她的作品长久以来并没有获得应有的理解。 自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萧红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是确立期(1935-1942),鲁迅和胡风对《生死场》的经典性评价,开创了萧红研究的先河。二是回忆期(1942-文革结束前后),此时多为悼念性文章,表达了友人、朋友对萧红本人及其作品的感性印象,较有影响的是茅盾为《呼兰河传》作的序,骆宾基的《萧红小传》,许广平的《忆萧红》、《追忆萧红》,聂绀弩的《在西安》,丁玲的《风雨中忆萧红》。茅盾对萧红后期创作滞后于大时代的评价代表了那个时期主流评论话语的声音。三是发展期(新时期至今),新时期以来,萧红研究一度形成热潮并呈纵深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这样6个方面:1.对萧红生平、身世和情感经历的研究;2.对萧红作品研究,特别是萧红后期的一些作品在此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3.对萧红其他小说、散文及诗歌的研究;4.研究角度的多元化,如从比较学的角度关照萧红,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萧红等;5.对萧红创作源流的研究;6.对萧红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追求的研究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萧红研究的向前发展。 新时期以前的萧红研究除了鲁迅、茅盾等权威评价外,成果不多。本文主要以新时期以来的萧红研究为主,着重从以下6个方面对萧红研究进行梳理,试图从中寻找萧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新的突破口。 一、对萧红生平、身世和情感经历的研究 萧红个人的复杂身世和传奇经历在新时期研究的初期就吸引了广大研究者的目光。一时间许多研究者致力于萧红生平经历的考证,撰写了大量的回忆录,并且还陆续有许多萧红传记问世。如美国葛浩文的《萧红评传》(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日本中村龙夫的《火烧云——萧红小传》(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萧凤的《萧红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12月出版)、王观泉的《怀念萧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松鹰和刘慧心的《落红萧萧》(四川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李重华的《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孙延林和姜莹编的《怀念你——萧红》( 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铁峰的《萧红传》(北方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王小妮的《人鸟低飞——萧红流离的一生》(长春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季红真的《萧红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曹革成的《跋涉生死场的女人萧红》(华艺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等等。这些对于我们更好地进入萧红的文学世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有很多关于萧红身世和经历中有所争议的问题在此得到解决,如1980年萧军的《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版)问世,其中谈到“疑心以致确定他(张秀珂)现在的父亲张选三并不是他和萧红真正的亲生父亲”,由此引发了萧红“生女说”和“养女说”的身世之辩。后经调查,得出萧红为张选三亲生女的结论。2004年3月孙茂山主编的萧红研究最新研究文集《萧红身世考》由哈尔滨出版社正式出版,从此“生女说”、“养女说”之争画上了句号。 对作家身世及生活道路上一些谜团的澄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作家和进入作品,但是假如在一些无关痛痒的细枝末节上过多地纠缠,花费过多的精力,似乎有些失当。而且在一些问题上由于当事人的健在,众说纷纭,也会使许多原本简单的东西变得复杂了,这些都应当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就像一位研究者所说的“问题的关键不是事实的真相,而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对萧红创作的影响”。 二、对萧红作品的研究 作为一个真正的研究者,吸引他们目光的还是萧红以“细致的观察力和越轨的笔致”写出来的那一部部表现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鲁迅语)的作品。由于鲁迅和胡风两位大家的序跋,《生死场》一出来,就让上海文坛接受了它,也使萧红一夜成名。并且这篇序言和读后记从一开始就给《生死场》树立了一个权威评价,影响至今。以前的研究者一般把《生死场》定性为“抗日文学”,但新时期以来,许多研究者从新的角度来观照,发现了其中被忽略的内涵,提出了不同意见。如邢富君、陆文采的《农民对命运挣扎的乡土文学——〈生死场〉再评价》(《北方论丛》1982年第1期)指出这部作品其实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是以农民对命运的挣扎为主题的。也有学者认为不能用一个单一的先行主题来解释《生死场》,而应该从作家对生与死的人类命运的思考出发,许多不能解释或解释牵强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皇甫晓涛《一语难尽——〈生死场〉的多层意蕴与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多维结构》,《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3期)。刘禾的《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在讨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实践与国家民族文学的关系问题时,以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为例,从生产层面与接受层面上指出了“萧红在小说的空间里与民族国家话语的交锋”〔1〕,为我们研究萧红提出了新的角度。而摩罗的《〈生死场〉的文本断裂及萧红的文学贡献》(《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10期)认为,《生死场》主要不在于写抗战,其三分之二的内容与抗战毫无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写生民的生、老、病、死,这体现了萧红最深彻的人生感触。 新时期以来的许多评论都试图摆脱萧红研究中旧有权威的框架,并力图全方位地接近作家本身,这是可喜的现象。萧红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受“抗日救亡”呼声震天的这样一个潮流的裹挟,加上萧红本身是个爱国的热血青年,在她的第一本小说里写抗日是理所当然的。但由于个人的经历和学养,使她无法深入直接地描写抗日,所以才会在她的文本中呈现出对农民底层生活的大量描写,而对抗日主题描写不多。可以说萧红的《生死场》在当时是无意识地打了一个擦边球,由于时代关系,把它定性为“抗日文学”无可厚非,但我们今天的研究就应该更深入到文本本身了,把作品原有的主题意义、思想内容等还原出来。 萧红自《生死场》之后的所有创作都与时代要求显得很隔膜,1940年萧红创作完成长篇《呼兰河传》。“当萧红写《呼兰河传》时,其他中国作家们大都在写战时报道文学、短文、戏剧,或者写抗日性的小说或短篇宣传品等作品”〔2〕。对当时的萧红来说,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批评界的责难。20世纪40年代影响最大的评论文章无疑是茅盾的《〈呼兰河传〉序》:“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3〕。这与鲁迅先生的“生的坚强”、“死的挣扎”一样成为评论萧红作品的名句。但是艺术上的有限肯定之后,茅盾作为一个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作家和权威评论家,对萧红这样一个以《生死场》崛起文坛的作家却“在1940年前后这样的大时代”,怀着“苦闷而寂寞”的情绪,“回忆这寂寞的小城”,认为“多少有点不可解”。因为在萧红的这部小说里“看不到封建的剥削和压迫,也看不到日本帝国主义那种血腥的侵略。”这就在思想上否定了《呼兰河传》。在当时的语境中,茅盾的这一评价与其说是赞扬,不如说是否定,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以后几十年评论界对《呼兰河传》的低调处理。 新时期以来,随着萧红研究热潮的掀起,萧红后期的作品也备受瞩目,并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萧红后期创作思想产生了争议。铁峰在《萧红的文学之路》中认为:“《呼兰河传》的最大缺点,就是由于作者在抗战时期创作思想出现偏差,否定文学作品的阶级性,把揭露批判的笔触‘对着人类的愚昧’,从而过分夸大了劳动人民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没有写出一个积极的人物,也没反映出时代的根本特点,更没表现出抗战时期人民的要求和愿望。这就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意义。”〔4〕但是大多数学者对萧红后期创作思想则持肯定态度。韩文敏《〈呼兰河传〉我见》(《文学评论》1982年第4期)认为《呼兰河传》是《生死场》之后对生活的认识和理想的深化,她较早地指出了《呼兰河传》深刻的思想性,认为其并非思想创作上的退步。皇甫晓涛在《萧红现象——兼谈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几个困惑点》(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年出版)中认为,《呼兰河传》与时代审美要求在整体上是一致的,同时也为“国民性”主题的发展寻找到一个新的转折点,因而是萧红“走向成熟的标志”。此外,刘乃翘和王雅茹在《萧红评传》(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版)中认为:从萧红“作家不是属于某个阶级,作家是属于人类的。现在或者过去,作家们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的主张中(在1938年4月的第三次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我们也看出了萧红创作思想的逐步提高和深化,她创作的着眼点不仅仅局限在国民抗战意识的鼓动、激发和歌颂上,更将视角深入到国民觉醒并抗争的根本——国民性上,这一点同鲁迅先生的创作思想是相通的。 萧红后期的长篇《马伯乐》一直无人问津,研究甚少,一般认为《马伯乐》是一部失败之作,主人公马伯乐更是一个自私自利的逃跑主义者。不过李重华在《也评马伯乐形象》(《绥化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中却为之辩驳,认为马伯乐是一个复杂的新人形象,他有着进步的倾向,此观点较为新颖。秦林芳《论萧红的创作道路——从题材说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认为《马伯乐》是萧红师承了鲁迅的文学观,站在“改造民族的病态”的高度来选择并表现题材的,是“改造病态思想”的继续。另外黄晓娟在她的博士论文《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中也认为萧红的《马伯乐》写的是在当时作品中几乎被遗忘的国民性病态。

鲁迅小传(1881―1936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名言,也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898年,他到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他在这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1902年被选派到日本留学,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文并和一些革命者章太炎、陶成章、秋瑾、徐锡麟等人接触,加入了光复会,后来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当时,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民主革命浪潮汹涌澎湃。有一次在上细菌课时,从电影上看到一个替俄军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兵抓住枪毙,而围观的中国人无动于衷,他深受刺激,觉得学医并不要紧,因为如果思想不觉悟,体格再健壮也无济于事。并认为,能改变人的精神状态的,只有文学。他于是放弃医学,而改行从事文学创作。1909年夏天,鲁迅回国,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教,后来又回故乡绍兴中学堂任教兼任监学(教务主任)。辛亥革命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他应蔡元培的邀请到教育部任职,后来又随教育部迁往北京,升任教育部佥事。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后,国内形势越来越坏,鲁迅内心十分苦闷。1918年,他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深刻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这是文学革命的第一声春雷。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鲁迅站到斗争的前列,先后写出了包括《阿Q正传》在内的十多篇小说,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后中国社会的广阔画面,激励了千百万青年。1920年以后,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授,同时研究古典文学,把讲稿整理成《中国小说史略》出版。这时期,他写了许多富有战斗性的杂感和论文,在《新青年》上发表,并且从事翻译工作,支持青年的文艺创作活动,成为进步青年所爱戴的老师。五四运动后,革命的中心逐渐转移到南方,鲁迅感到北方文化界的寂寞和荒凉。1926年8月,他因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当局通缉,便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因不满厦门大学的现状,1927年1月,又前往当时革命的中心广州,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不久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两天后,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鲁迅在白色恐怖中坚持战斗,严酷的阶级斗争教育了他,使他从过去信奉的“进化论”,转变成信奉“阶级论”。1927年10月,鲁迅到上海,和许广平结婚,并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光辉的战斗历程。这时期,他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并翻译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斗争中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为了团结革命文学阵营,1930年3月2日又和其他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和宋庆龄、蔡元培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为保卫人民的权利,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无理拘捕革命人民,进行顽强的斗争。他不断变换笔名,发表了大量杂文,用迂回的战术和敌人进行斗争。从1931年到1934年,鲁迅同瞿秋白同志在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冒着生命危险掩护这位著名的共产党的领导人,并和瞿秋白同志共同撰写了许多战斗杂文。1935年10月,当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时,鲁迅受到极大鼓舞,秘密发电报去祝贺。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他用杂文作为投向敌人的匕首和投枪,戳穿了敌人各种鬼蜮伎俩,战胜了明里暗里的敌人。在斗争中他越战越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在上海与世长辞。鲁迅在一生中,对我国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过“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刊物;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艺作品;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祖国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了《嵇康集》、辑录了《会稽郡故事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他的遗著在新中国成立后,分别编为《鲁迅全集》、《鲁迅译文集》、《鲁迅书信集》、《鲁迅日记》等共二十多卷。鲁迅给祖国和人民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遗产,不愧为伟大的民族魂。自己再删剪一些。

在萧红短促而悲剧的一生中,祖父是其情感的巨大慰藉与支撑,亦是其情感世界里最为重要的男人。她认为,“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1]。1936年12月12日,萧红在东京应邀撰写的一篇自述文章[2]中,仍念念不忘祖父给予自己的巨大影响: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3]这篇题为“永久的憧憬与追求”的短文,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外在机缘促成萧红在异国独自面对自我时的一份深刻的人生检视。此时,她已然成名,且能够理性面对苦难和遭际。东京数月独处,实际上是萧红人生的一个转捩,常常独自面对自我的检省,让她对人、事有了属于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在她,祖父显然是“温暖”和“爱”代指,令其对人生生成新的认知,亦是激发其人生追求的动力之源。不容忽视的是,萧红将对于祖父的这样一份重大而特殊的情感取向亦比之于鲁迅。如果说萧红与鲁迅之间关系“不一般”,这倒真是一种极其“不一般”准亲情关系。萧红一生遭遇了父亲、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等一系列男性,这些男性在抚养她、爱她、拯救她、接纳她的同时,更伤害她。但祖父和鲁迅却独具别样意义。某种意义上,是他们让萧红真切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美好与尊严。综观萧红一生,幼年和祖父在一起,还有成年与鲁迅的交往,是少有的两段幸福时光——后花园里的自由无虑和上海滩立地成名的荣光。如果说祖父给了她“温暖”,那么鲁迅给了她“尊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个天才型女作家。在短短9年的创作生涯(从1933年5月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算起)中,共出版过11部集子:《跋涉》、《生死场》、《商市街》、《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小城三月》、《呼兰河传》和《马伯乐》,创作总字数近百万,显示了不可多得的艺术才华和创作生命力。从上个世纪30年代跻身文坛以来,萧红一直以她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目光。然而萧红又是不幸的,她的作品跟她的人生一样,长久在风雨飘零中饱受寂寞之苦,因为她的作品长久以来并没有获得应有的理解。自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萧红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是确立期(1935-1942),鲁迅和胡风对《生死场》的经典性评价,开创了萧红研究的先河。二是回忆期(1942-文革结束前后),此时多为悼念性文章,表达了友人、朋友对萧红本人及其作品的感性印象,较有影响的是茅盾为《呼兰河传》作的序,骆宾基的《萧红小传》,许广平的《忆萧红》、《追忆萧红》,聂绀弩的《在西安》,丁玲的《风雨中忆萧红》。茅盾对萧红后期创作滞后于大时代的评价代表了那个时期主流评论话语的声音。三是发展期(新时期至今),新时期以来,萧红研究一度形成热潮并呈纵深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这样6个方面:1.对萧红生平、身世和情感经历的研究;2.对萧红作品研究,特别是萧红后期的一些作品在此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3.对萧红其他小说、散文及诗歌的研究;4.研究角度的多元化,如从比较学的角度关照萧红,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萧红等;5.对萧红创作源流的研究;6.对萧红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追求的研究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萧红研究的向前发展。新时期以前的萧红研究除了鲁迅、茅盾等权威评价外,成果不多。本文主要以新时期以来的萧红研究为主,着重从以下6个方面对萧红研究进行梳理,试图从中寻找萧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新的突破口。一、对萧红生平、身世和情感经历的研究萧红个人的复杂身世和传奇经历在新时期研究的初期就吸引了广大研究者的目光。一时间许多研究者致力于萧红生平经历的考证,撰写了大量的回忆录,并且还陆续有许多萧红传记问世。如美国葛浩文的《萧红评传》(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日本中村龙夫的《火烧云——萧红小传》(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萧凤的《萧红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12月出版)、王观泉的《怀念萧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松鹰和刘慧心的《落红萧萧》(四川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李重华的《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孙延林和姜莹编的《怀念你——萧红》( 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铁峰的《萧红传》(北方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王小妮的《人鸟低飞——萧红流离的一生》(长春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季红真的《萧红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曹革成的《跋涉生死场的女人萧红》(华艺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等等。这些对于我们更好地进入萧红的文学世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有很多关于萧红身世和经历中有所争议的问题在此得到解决,如1980年萧军的《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版)问世,其中谈到“疑心以致确定他(张秀珂)现在的父亲张选三并不是他和萧红真正的亲生父亲”,由此引发了萧红“生女说”和“养女说”的身世之辩。后经调查,得出萧红为张选三亲生女的结论。2004年3月孙茂山主编的萧红研究最新研究文集《萧红身世考》由哈尔滨出版社正式出版,从此“生女说”、“养女说”之争画上了句号。对作家身世及生活道路上一些谜团的澄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作家和进入作品,但是假如在一些无关痛痒的细枝末节上过多地纠缠,花费过多的精力,似乎有些失当。而且在一些问题上由于当事人的健在,众说纷纭,也会使许多原本简单的东西变得复杂了,这些都应当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就像一位研究者所说的“问题的关键不是事实的真相,而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对萧红创作的影响”。二、对萧红作品的研究作为一个真正的研究者,吸引他们目光的还是萧红以“细致的观察力和越轨的笔致”写出来的那一部部表现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鲁迅语)的作品。由于鲁迅和胡风两位大家的序跋,《生死场》一出来,就让上海文坛接受了它,也使萧红一夜成名。并且这篇序言和读后记从一开始就给《生死场》树立了一个权威评价,影响至今。以前的研究者一般把《生死场》定性为“抗日文学”,但新时期以来,许多研究者从新的角度来观照,发现了其中被忽略的内涵,提出了不同意见。如邢富君、陆文采的《农民对命运挣扎的乡土文学——〈生死场〉再评价》(《北方论丛》1982年第1期)指出这部作品其实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是以农民对命运的挣扎为主题的。也有学者认为不能用一个单一的先行主题来解释《生死场》,而应该从作家对生与死的人类命运的思考出发,许多不能解释或解释牵强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皇甫晓涛《一语难尽——〈生死场〉的多层意蕴与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多维结构》,《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3期)。刘禾的《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在讨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实践与国家民族文学的关系问题时,以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为例,从生产层面与接受层面上指出了“萧红在小说的空间里与民族国家话语的交锋”〔1〕,为我们研究萧红提出了新的角度。而摩罗的《〈生死场〉的文本断裂及萧红的文学贡献》(《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10期)认为,《生死场》主要不在于写抗战,其三分之二的内容与抗战毫无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写生民的生、老、病、死,这体现了萧红最深彻的人生感触。新时期以来的许多评论都试图摆脱萧红研究中旧有权威的框架,并力图全方位地接近作家本身,这是可喜的现象。萧红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受“抗日救亡”呼声震天的这样一个潮流的裹挟,加上萧红本身是个爱国的热血青年,在她的第一本小说里写抗日是理所当然的。但由于个人的经历和学养,使她无法深入直接地描写抗日,所以才会在她的文本中呈现出对农民底层生活的大量描写,而对抗日主题描写不多。可以说萧红的《生死场》在当时是无意识地打了一个擦边球,由于时代关系,把它定性为“抗日文学”无可厚非,但我们今天的研究就应该更深入到文本本身了,把作品原有的主题意义、思想内容等还原出来。萧红自《生死场》之后的所有创作都与时代要求显得很隔膜,1940年萧红创作完成长篇《呼兰河传》。“当萧红写《呼兰河传》时,其他中国作家们大都在写战时报道文学、短文、戏剧,或者写抗日性的小说或短篇宣传品等作品”〔2〕。对当时的萧红来说,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批评界的责难。20世纪40年代影响最大的评论文章无疑是茅盾的《〈呼兰河传〉序》:“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3〕。这与鲁迅先生的“生的坚强”、“死的挣扎”一样成为评论萧红作品的名句。但是艺术上的有限肯定之后,茅盾作为一个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作家和权威评论家,对萧红这样一个以《生死场》崛起文坛的作家却“在1940年前后这样的大时代”,怀着“苦闷而寂寞”的情绪,“回忆这寂寞的小城”,认为“多少有点不可解”。因为在萧红的这部小说里“看不到封建的剥削和压迫,也看不到日本帝国主义那种血腥的侵略。”这就在思想上否定了《呼兰河传》。在当时的语境中,茅盾的这一评价与其说是赞扬,不如说是否定,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以后几十年评论界对《呼兰河传》的低调处理。新时期以来,随着萧红研究热潮的掀起,萧红后期的作品也备受瞩目,并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萧红后期创作思想产生了争议。铁峰在《萧红的文学之路》中认为:“《呼兰河传》的最大缺点,就是由于作者在抗战时期创作思想出现偏差,否定文学作品的阶级性,把揭露批判的笔触‘对着人类的愚昧’,从而过分夸大了劳动人民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没有写出一个积极的人物,也没反映出时代的根本特点,更没表现出抗战时期人民的要求和愿望。这就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意义。”〔4〕但是大多数学者对萧红后期创作思想则持肯定态度。韩文敏《〈呼兰河传〉我见》(《文学评论》1982年第4期)认为《呼兰河传》是《生死场》之后对生活的认识和理想的深化,她较早地指出了《呼兰河传》深刻的思想性,认为其并非思想创作上的退步。皇甫晓涛在《萧红现象——兼谈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几个困惑点》(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年出版)中认为,《呼兰河传》与时代审美要求在整体上是一致的,同时也为“国民性”主题的发展寻找到一个新的转折点,因而是萧红“走向成熟的标志”。此外,刘乃翘和王雅茹在《萧红评传》(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版)中认为:从萧红“作家不是属于某个阶级,作家是属于人类的。现在或者过去,作家们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的主张中(在1938年4月的第三次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我们也看出了萧红创作思想的逐步提高和深化,她创作的着眼点不仅仅局限在国民抗战意识的鼓动、激发和歌颂上,更将视角深入到国民觉醒并抗争的根本——国民性上,这一点同鲁迅先生的创作思想是相通的。萧红后期的长篇《马伯乐》一直无人问津,研究甚少,一般认为《马伯乐》是一部失败之作,主人公马伯乐更是一个自私自利的逃跑主义者。不过李重华在《也评马伯乐形象》(《绥化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中却为之辩驳,认为马伯乐是一个复杂的新人形象,他有着进步的倾向,此观点较为新颖。秦林芳《论萧红的创作道路——从题材说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认为《马伯乐》是萧红师承了鲁迅的文学观,站在“改造民族的病态”的高度来选择并表现题材的,是“改造病态思想”的继续。另外黄晓娟在她的博士论文《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中也认为萧红的《马伯乐》写的是在当时作品中几乎被遗忘的国民性病态。总之,小说《马伯乐》争议颇多,虽有一些研究文章问世,但深度和新意不够,还有待后继研究者来提高!

中外医学研究杂志社

其实,评职称就是要发表到正规合法的期刊上,还有一点,就是必须必须要发表到评定职称认可的杂志上,每个省的职称评定认可的期刊杂志都不一样的,所以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不是。中外医药研究是合法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可以查到。《中外医学研究》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指导,中国医院管理杂志社主办的医学专业综合性学术期刊,属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系列杂志。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568x、国内统一刊号:CN23-1555/R,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14-288。本刊发表文章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并全文录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电子版。

不是。中外医学研究是省级期刊,中外医学研究由中国医院管理杂志社主办,黑龙江省卫生厅主管的正规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指导,中国医院管理杂志社主办的医学专业综合性学术期刊,属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系列杂志。黑期刊指的是随着多个研究领域的发文量逐渐增大,不符合我国科研价值导向的一些劣质 SCI 期刊,由于论文水平较低、评审过程敷衍或者版面费极高,被包括中科院、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录入期刊「黑名单」或者「预警名单」。

中外医学研究杂志级别

期刊名称 中外医学研究 期刊CN号 23-1555/R 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 中国医院管理杂志社 文种 发行范围 公开 出版状态 主管单位是省级的就是省级期刊。

看你的文章质量,还有就是你是通过哪个方式投稿的。如果是有编辑自己联系你,审稿就快在这个评职称的高峰期,有不少人在咨询中外医学研究这本杂志。那现在晟斯医学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外医学研究这本杂志的信息以及投稿的注意点。一、《中外医学研究杂志》介绍级别:省级期刊国际刊号:1674-6805;国内刊号:23-1555/R旬刊;审稿时间:1个月内《中外医学研究杂志》主要栏目:专家论坛、论著、综述、卫生管理、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短篇报道、学术讲座、护理与康复、社区卫生、中医中药、政策研究、医药之窗、创新管理、影像与检验、调查研究、个案报道、国外医学等。二、《中外医学研究杂志》论文的字数要求论著、综述等文章一般在5000字左右,短篇经验交流在2500字左右,个案报道不超过1500字。三、《中外医学研究杂志》投稿注意事项1。论文不收审稿费2。切勿一稿两投3。修改稿逾1个月不返回本编辑部者,视作自动撤稿4。稿件确认刊载后需按通知数额付版面费二、《中外医学研究杂志》论文的字数要求论著、综述等文章一般在5000字左右,短篇经验交流在2500字左右,个案报道不超过1500字。三、《中外医学研究杂志》投稿注意事项1。论文不收审稿费2。切勿一稿两投3。修改稿逾1个月不返回本编辑部者,视作自动撤稿4。稿件确认刊载后需按通知数额付版面费。

您好,《中外医学研究》是省级杂志,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正规期刊,我刊发表文章在万方、维普、中国知网查询,如我刊符合您当地晋升要求,欢迎投稿。

《中外医学研究》属于省级普刊,目前由知网、万方数据等网站收录

蒋晓莲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护理专业期刊目录: (创新医学网)上有各种儿科护理晋高级职称书籍,你可以去看看。代码 期刊名称G336 护理管理杂志G503 护理学杂志G654 护理研究G734 护士进修杂志G316 解放军护理杂志 (创新医学网)G987 南方护理学报G847 现代护理G438 现代临床护理G417 中国护理管理G305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G146 中华护理杂志与护理相关的期刊目录(86种):(创新医学网)代码 期刊名称G741 蚌埠医学院学报G002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G012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G016 北京医学G020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G005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G021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G022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G023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G024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G028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G035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G058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G057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G068 复旦学报医学科学版G026 广东医学G029 广州医学院学报G031 贵阳医学院学报G033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G064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G066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G073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G123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G186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G525 华南预防医学G294 华西医学G077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G003 基础医学与临床G014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G453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G047 江西医学院学报G048 解放军医学杂志G961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G053 昆明医学院学报G628 老年医学与保健G061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G609 热带医学杂志G062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G069 上海医学G700 实用老年医学G324 实用医学杂志G045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G575 四川医学G074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G702 温州医学院学报G038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G707 武警医学G771 武警医学院学报G245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G588 西部医学G223 现代医学G765 小儿急救医学G578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创新医学网)G328 新乡医学院学报G565 徐州医学院学报G627 循证医学G545 医学临床研究G308 医学与哲学G091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G036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F048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G241 中国急救医学G106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G974 中国临床医学G776 中国全科医学G629 中国热带医学G521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G116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G237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G263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G396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G709 中国医学教育技G911 中国医学伦理学G622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G131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G945 中国职业医学G335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G555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G150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G446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G296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G176 中华医学杂志G177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G039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G181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G225 重庆医学G186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1. 中华医学杂志2.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3. 中国药学杂志4.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5. 中国肿瘤防治杂志6. 中国老年学杂志7.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8.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9. 中国医师杂志10.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选题不是一两个,抓住一个小病例写就可以了。我写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口腔冲洗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也是雅文网的专家帮忙弄的,靠谱啊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两种口腔护理方法的效果比较经口气管插管病人口腔护理方法和药液选择社区中老年人对口腔健康状况与口腔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刍议我国“口腔医院”的名称英译解析老年人进行口腔保健的意义强化口腔护理在预防ICU昏迷病人并发坠积性肺炎中的应用缺氧诱导因子1α对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株接受放射和化学药物治疗感受性的影响(英文)PDCD5和p53在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癌中表达的相关性生理盐水与牙龈炎冲洗剂口腔护理对比研究几种口腔消毒液对口腔诊室空气质量及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的对比口腔炎喷剂治疗儿童手足口病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碳酸氢钠漱口降低粒细胞减少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率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不同口腔护理方法的效果观察长春市口腔医疗机构及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小儿手足口病口腔病变的观察与护理白虎汤在ICU气管插管病人口腔护理的应用“舒爽”中药口腔护理液的临床效用研究儿童形象化口腔健康教育模式探索与应用效果研究口腔实习生医院感染的自我防护知识调查研究口腔支架在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中对口腔正常组织的保护作用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黏膜炎的不同干预方法及效果研究口腔健康教育对牙周参数在牙菌斑中分布的影响研究大学新生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抽样研究小儿电动牙刷在口鼻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市售漱口液漱口与传统口腔护理方法进行比较性研究,评价市售A组漱口液、B组漱口液漱口与传统口腔护理的效果,用以指导临床实际,提高基础护理质量。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A组、B组和传统口腔护理组三组。A组患者用A漱口液,B组用B漱口液于患者置胃管后第2~3天行漱口口腔护理,传统口腔护理组用生理盐水棉球口腔檫拭做传统口腔护理。观察各组口腔护理前后细菌培养、真菌培养、口腔清洁度、口腔pH值、口腔气味、患者舒适度、护理用时、口腔护理并发症等指标变化。结果:(1) A、B组实施漱口后细菌培养菌落数较漱口前减少(A组t=,p<;B组t=,p<),而传统口腔护理组护理前后细菌培养没有变化(t=,p=)。A、B组与传统口腔护理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F=, p<)。(2)A、B组和传统口腔护理组对患者的口腔清洁、pH值、患者口腔气味的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口腔护理清洁效果强于其它组(F=,p<)。(3)A、B组与传统口腔护理组舒适度比较没有差异。(4)传统口腔护理组护理用时明显高于A、B组(H=,P<)。(5)A、B组与传统口腔护理组均无口腔护理操作发症发生。结论:(1). A组、B组漱口液漱口护理效果明确。漱口与口腔擦拭一样均可达到清洁口腔、改善口腔气味的目的,还可改变口腔的酸性环境。(2). A组漱口液、B组漱口液漱口杀菌效果优于传统的口腔护理。(3).漱口方法简单、省时,舒适度与传统口腔护理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在病人有自理能力的情况下,用市售A、B漱口液漱口可替代部分病人传统口腔护理。参考文献:[1] 丁广香. 临床口腔护理的现状认识与进展[J]. 临床护理杂志. 2011(06)[2] 李金玲. 决明子含漱液治疗重型肝炎患者口腔疾患[J]. 护理学杂志. 2011(19)[3] 奚洁,白皎皎,夏文兰,程婕. 高龄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患者口腔感染的护理干预[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18)[4] 杨雯. 口腔护理方法现状及其展望[J]. 现代临床护理. 2011(09)[5] 李宪红,徐文娟. 清热漱口草药方在口腔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22)[6] 顾银萍,林梅. 临床口腔护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中外医疗. 2011(17)[7] 刘建坤,崔东晖,赵润平,张曼丽,陈信. 芦荟绿茶冰溶液漱口治疗化疗所致口腔溃疡[J]. 护理学杂志. 2011(05)[8] 黄敬. 口腔护理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 2010(29)[9] 张绮,谢蟪旭,何瑶,王萍,黄玮,彭生诚,唐丽洁,史宗道. 国内部分三甲医院危重疾病患者口腔护理情况调查[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0(06)[10] 农小群. 口腔护理研究新进展[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08)

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研究论文

科学的祛斑方式并不是单一的祛斑方式,因为色斑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单方面的祛斑方式是不科学的。

祛斑单单只依靠一种祛斑产品是不能够把色斑去除的,首先要分析身子色斑形成的具体原因,根据色斑形成的原因选择适合自己的祛斑方式和正规的祛斑产品才是科学的祛斑方式。

色斑的形成原因是比较多,大致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除了选择使用适合自己的祛斑方式之外,给大家分享一些日常祛斑小技巧:保证良好的作息时间,不要熬夜;

在天然食品中,有多种保养皮肤和除斑功效的食物,可以在夏天应用。每日喝一杯胡萝卜汁或每日喝一杯西红柿汁或经常吃西红柿,对除斑有较好的作用,多吃黄瓜、柠檬、黑木耳、红枣也有祛斑作用;用冬瓜藤熬水用来擦脸、洗澡,可使皮肤滋润、除斑;金盏花叶汁也有护肤除斑的功效,将金盏花叶捣烂,取汁擦涂脸部,既可除斑,又能清爽和洁白皮肤;取一把蒲公英,倒入一茶杯开水,冷却后过滤,然后以蒲公英花水早晚洗脸,可使面部清洁,少患皮炎。欧-诺-丽-得祛斑素采用纯天然的原花青素和茶多酚精制而成。坚持服用祛斑素,可调节内分泌系统,推迟胸腺退化,改善皮肤细胞功能,使肌肤回复自然状态,由内而外真正激发肌肤活力,强化皮肤的天然修复能力,同时,可进一步补充营养元素,增强细胞自然治愈及修复能力,使肌肤回复原来的健康平衡状态,焕发迷人光彩.

1没有一定的效果2效果好坏没年龄区分的3没有严重的副作用建间外用药不要用什么西药 因为现在没有治疗黄褐斑外用的西药 可以用化壮品内服不用六味地黄丸的可以单吃逍遥丸或是加味逍遥丸

黄褐斑怎么治疗好

黄褐斑怎么治疗好,美白一直是个人话题,每个女人都想保持靓丽光鲜的外表,黄褐斑我们也叫做是肝斑,黄褐斑一般是出现在脸部并且是出现在女性朋友的脸上面,那么黄褐斑怎么治疗好?

很多人在使用祛斑方法的时候往往第一选择都是内调口服药物进行祛斑,或者医美祛斑,但是又反反复复不能彻底祛除,其实在祛斑方面外用祛斑产品有这独特优势。

黛芙壹薇尔从根源上摧毁皮肤色素沉淀的问题,修复受损细胞,同时滋养皮肤使其皮肤层恢复原有的代谢吸收能力,让表层皮肤更白嫩水润,有效避免药物、手术等的不能根治和安全性的缺陷,每天轻松一抹有效祛斑的目的。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脸上长斑问题,从根部解决,有效防止再次复发。

并且黛芙壹薇尔中的祛斑植物成分不止是单纯的祛斑产品,其精华中所含的.超小分子活性成分吸收性强、渗透性强,能够穿透三层皮肤组织,层层淡化潜在色斑、肌肤表面的微小色斑、雀斑、黄褐斑、日晒斑、辐射斑等斑点问题,直至消失,使肌肤达到通透白皙无暇的完美效果。

当然了除了使用正确的祛斑方法外,日常饮食的辅助也是必不可少的了,所以抑斑食物有时候也很重要。

多喝一些西红柿汁,猕猴桃汁,柠檬汁等,这些天然的纯手工压榨果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还有多种微量元素,有抗氧化,刺激氨基酸的成长,淡化色素,抑制色素的生长等功效,给肌肤补充水分。

上面说到喝的,下面肯定就是吃的了,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比如黄豆,海带等,里面的维E能够抑制皮肤的衰老,防止色素的产生,经常服用这些食物,可以延缓衰老,保健防衰,搭配着黛芙薇尔,从而达到美白祛斑的好效果。

脸上长黄褐斑了怎么治疗,当然内调加上黛芙壹薇尔啊,黛芙壹薇尔为您解决斑点问题,官网上的客服二十四小时竭诚为您服务,助您恢复白嫩无暇有弹性的肌肤。

1、肝郁气滞

肝失条达,血行不畅,则使颜面气血失和,滞而为淤,疏肝理气,活血退斑。

2、劳伤脾土

劳伤脾土,致脾胃运化失健,津液输布代谢障碍,颜面皮肤失养,日久成斑,健脾温阳,调和颜面气血。

3、肾阴不足

肾水不能上承以滋养、润泽肌肤所致,滋阴补肾,补气活血。

男人脸上长黄褐斑该怎么办

去斑面膜。将中药制成膏剂或者面膜,是药物直接广泛的作用于患部,从而加速药物吸收,抑制皮肤色素生成,是黄褐斑逐渐消退,疗效佳且见效快。此处推荐三个经典去斑面膜配方,用时加水调匀敷面即可:

(1)、当归、白芨、白芷、白附子、红花、白僵蚕、细辛、白茯苓、山药、葛根、花粉、山慈菇、丹皮、白菊花、柿叶混合研成中药面膜粉。

(2)、白芨、白芷、白附子、牵牛子、茯苓、僵蚕、珍珠粉混合研成中药面膜粉。

(3)、生晒参、当归、白茯苓、白术、白芷、白附子、冬瓜仁、滑石混合研成中药面膜粉。

其实男性面部形成黄褐斑不单单只是因为体内激素分泌失调,还有许多其他诱因,例如:紫外线照射过度,生活没有规律,经常熬夜,肝气郁积、工作压力大导致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加之抽烟饮酒对皮肤刺激较大等,都会导致男性脸上长出黄褐斑来。

三种食物有效去除黄褐斑

关于吃什么去除黄褐斑的问题,每个人都很关注,大家都在想法设法的去除这些影响外观形象的黄褐斑,但是效果总是不怎么样。

下面保健专家就为大家推荐几个去除黄褐斑的食疗方法。

很多心理因素或是精神压力都会导致黄褐斑发生,甚至很多的妇科疾病都是造成色斑的罪魁祸首,黄褐斑是比较顽固的一种皮肤病,对于黄褐斑要本着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要调理好内分泌,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然后以食疗辅助激光去除黄褐斑效果更好,长有黄褐斑一定要注意饮食护理。

去除黄褐斑要吃蜂蜜,蜂蜜中含有的维生素是有很多的,是一种对人体有不少益处的饮品,如果长有色斑的朋友用来敷面膜或是滋养乳液等,都会为人体增加水分,使皮肤白嫩有光泽并且富有弹性。

柠檬汁加上适量的糖饮用也能起到清楚黄褐斑的作用。因为柠檬中有非常丰富的维生素C,除此之外还有丰富的铁、钙、B族维生素等。经常饮用柠檬汁可以使皮肤白嫩光泽,还可以防止皮肤老化。是消除面部色斑的理想选择。

杏仁粉也是养生祛斑的好食材,经常使用杏仁粉可以使面部皮肤达到美白的效果。可以直接作为外用的保养品,也可以当做材料制作杏仁面膜等美白护肤品。

怎么祛除黄褐斑

1、抗氧化药物疗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选用具有高效自由基清除作用的多种特效药物,从而就可以消除体内多种活性自由基,这样从根源上就可以抑制细胞老化和色素沉积,大家最好“内调”“外治”同步作用,从而达到长期有效祛除黄褐斑的功效。

2、超声波离子导入法。这种方法主要通过超声波纳米治疗仪,从而将针对病症配置的外用药物快速离子化,也就是采用超声波直接导入病灶局部,药效就可以直接作用于病灶,从而迅速的融解皮肤浅层色素沉淀,淡化、消除色斑。

3、多维辨析诊断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多维辩析检测法,从而对黄褐斑与其它表像形态相似的原生性色斑进行有效区分,但是还要注意的是针对个体情况来制订治疗方案,这样才能达到治疗最佳功效。

4、高纯度中药面膜外敷法。对不同类型的皮肤损害,大家爱可以用特效面膜外敷,针对性治疗,迅速淡化色斑。

扩展阅读:黄褐斑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多见于女性,血中雌激素水平高是主要原因。其发病与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月经紊乱有关。也见于一些女性生殖系统疾患、结核、癌症、慢性乙醇中毒、肝病等患者。日光可促使发病。男性患者约占10%,有研究认为男性发病与遗传有关。

  • 索引序列
  • 黄晓娟中外医学研究论文
  • 中外医学研究杂志社
  • 中外医学研究杂志级别
  • 蒋晓莲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 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