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树人大学毕业论文

树人大学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树人大学毕业论文

不用.到时候吓你的,先说3人一组抽一个答辩,做好准备,然后说说6个一组抽一个,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毕业了

有些需要,有些不需要,分什么科目,有些科目需要上机操作程序,运行出结果,然后提交作业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教材需要什么手续,买自考教材到什么网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自考条件需要具备什么?我国公民,报考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区域和已受教育程度等条件限制,都是可参加自考的。当然港澳台同胞也是可以参加的。报考自考本科考生需在毕业前交验国家承认的专科学历证书,否则无法申领自考本科毕业证。跨专业报考的考生,需要根据专业的不同需要加试相应的课程。注意事项:报名自考本科之前建议先了解专业、学校、学习形式、费用等,以浙江省内优秀的大学为例:学校:浙江科技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树人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宁波大学等。自考业余制:到校内或指定授课点进行学习,考生有问题也可以和同学老师沟通交流,是最友好的一种自考学习形式,通过率也最高。自考网络班:有专门的线上app学习,有直播和录播课,课件可以反复观看,班主任统一管理。这种方式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自律能力,但对时间的利用率较高。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志愿填报工具志愿填报一对一在线专业老师一对一¥1980志愿填报一对一专业老师面对面一对一¥6980艺术生志愿填报一对一在线专业老师一对一¥3680自考的流程和资料是什么1、参加自考本科的第一步是要去自考报名。需要去当地教育考试院报名自考;有些地方要先在当地教育考试院网上进行网上报名,再到当地教育考试院自考办的现场点确认。2、自考的整个流程是:买教材——拿到书,自己看书学习——自考报名——按期参加考试…………全部课程考出——申请毕业——拿到自考专科或本科毕业证书。。3、基本上考完全部课程或者考完全部课程后,可以报名参加毕业论文。。4、论文报名后,几个月后,主考院校会通知你参加论文撰写指导,与指导老师见面,你要按指导老师的要求和时间撰写论文,一般要经历三稿后才能定稿,定稿后按主考院校的时间节点参加论文答辩。5、自考本科毕业后,若达到学士学位申请条件者,可在一年内向主考院校申请学士学位。这个条件一般是:、课程平均成绩达到XX分及以上;、专业学位课程达到XX分及以上;、英语成绩达到XX分及以上;、论文成绩优、良或者达到XX分及以上。全符合了,就可以申请并拿到学士学位。自考会计需要哪些教材?自考会计需要哪些教材考初级,需要考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两科重庆大自考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哪些教材?: 青岛理工大学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据悉重大建管是王牌专业 工程造价自考不论你做什么,按时考试就行。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肯定是上机啊

树人大学毕业论文指导

(一)主题的写法毕业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即此问题基本再也无法向更低的层次细分为子问题),而不是问题所属的领域,更不是问题所在的学科,换言之,研究的主题切忌过大。因为涉及的问题范围太广,很难在一本硕士学位论文中完全研究透彻。通常,硕士学位论文应针对某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二)题目的写法毕业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由于别人要通过你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来检索你的论文,所以用语精确是非常重要的。论文题目应该是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一般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结论,因此,我们的论文题目不仅应告诉读者这本论文研究了什么问题,更要告诉读者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三)摘要的写法毕业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他人会根据摘要检索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因此摘要应包括:对问题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对使用的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的简要介绍、对研究结论的简要概括等内容。摘要应具有独立性、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论文。(四)引言的写法一篇毕业论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几个部分:1、问题的提出;2、选题背景及意义;3、文献综述;4、研究方法;5、论文结构安排。 问题的提出:讲清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选题背景及意义:讲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来研究,即阐述该研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对国计民生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 文献综述:对本研究主题范围内的文献进行详尽的综合述评,“述”的同时一定要有“评”,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讲出自己的改进思路。 研究方法:讲清论文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论文结构安排:介绍本论文的写作结构安排。 “第2章,第3章,……,结论前的一章”的写法是论文作者的研究内容,不能将他人研究成果不加区分地掺和进来。已经在引言的文献综述部分讲过的内容,这里不需要再重复。 (五)结论的写法结论是对论文主要研究结果、论点的提炼与概括,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使人看后就能全面了解论文的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主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术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同时,要严格区分自己取得的成果与导师及他人的科研工作成果。(六)字数要求(1)尾数0”多的5位以上数字,可以改写为以万和亿为单位的数。一般情况下不得以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十亿、百亿、千亿等作单位(百、千、兆等词头除外)。例如:1 800 000可写成180万;142 500可写成万,不能写成14万2千5百;5000字不能写成5千字。(2)纯小数必须写出小数点前用以定位的0”。数值有效位数末尾的0”也不能省略,应全部写出。例如:、、不能写作、、2。(3)数值的修约按照GB 8170-1987《数值修约规则》进行,其简明口诀为“4舍6入5看右,5后有数进上去,尾数为0向左看,左数奇进偶舍弃”。例如:修约到1位小数,修约为;修约为;修约为,修约为。(4)附带长度单位的数值相乘,每个数值后单位不能省略。例如:5 cm×8 cm×10 cm,不能写成5×8×10 cm或5×8×10 cm3。(5)一系列数值的计量单位相同时,可以仅在最末1个数字后写出单位符号。例如:60、80、100 mol/L,不必写作60 mol/L、80 mol/L、100 mol/L。(6)分数在1行中排列时,分号用斜线。(7)正文内并列的阿拉伯数字间用逗号还是顿号不做统一要求,各编辑部在同种情况下选用一种符号,做到全刊统一即可。(8)表示数字的增加或减少,用词要准确。①增加:可用倍数或百分数表示。例如:增加到原来的2倍(原来是1,现在是2);增加(或增加了)2倍(原来是1,现在是3);增加80%(原来是1,现在是);超额80%(定额是100,实际是180)。②减少:不能用倍数的提法,只能用百分数或分数表示。例如:降低到原有的80%(原来是100,现在是80);降低(或降低了)80%(原来是100,现在是20);减少到原有1/5(原来是1,现在是);减少(或减少了)1/5(原来是1,现在是)等。(9)用数字作分层或分组标志时,要注意避免含混不清或数值不连续。例如:共60例患者,<10岁者40例,>10岁者11例,>20岁者9例,应询问作者整10岁者属于哪一组;>10岁与>20岁有重叠,前者包含了后者,应予以明确区分。

大学论文的指导老师是兼有教练员和裁判员角色。 教练员角色就是辅导你完成论文,你有不懂的就可以请教他。 我指导学生写论文时,首先担任教练员角色一般对于初学者,确定写作方向后,会先详细给他分析如何一步一步的写作,同时找一篇范文,让他模仿论文的格式、如何排篇布局、如何遣词造句、如何查找和引用文献, 等他基本掌握套路后,我就进入教练员和裁判员角色了。一边指导一边批判。 裁判员角色就是评判你的论文是否合格了。 到后期,指出问题,判断是否合格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职责 毕业论文作为一个学习、实践、 探索 、创新的综合性教学阶段,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主要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必须由讲师(含讲师)以上教师担任,助教可以在高职称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要做到: 1.毕业论文选题应结合实际,以保证选题准确、合理、切实可行。 2.毕业论文选题一经确定,指导教师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并对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3.学生开始进行毕业论文初始阶段,指导教师要认真审定学生拟定的开题报告,发现问题及时与学生联系并向系论文指导委员会反映并协助解决。 4.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对每一环节都必须严格要求,经常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及时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对无拖延进度和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应加强教育并及时采取措施。 5.指导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业务指导,教书育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经济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教育。 6.毕业论文完成后,指导教师要认真审阅毕业论文,根据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论文质量等写出评语。 7.总结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经验,不断改进毕业论文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论文指导记录的填写方法如下:首先需要做一个表格,内容都需要填写在表格中;记录老师在授课时分析论文应该注意的事项,讲述相关论文的格式和一些有代表性的论题以及阅读资料的重要性;选题,题目的确定意味论文大致内容的确定,所以选题需慎重;选题后查阅论文的相关资料以及书写时注意论文的书写格式。第 一 次指导主要内容记录 老师在授课时于我们分析了论文应该注意的事项,讲述了相关论文的格式和一些有代表性的论题以及阅读资料的重要性,大体内容如下:1) 首先是选题。题目的确定意味论文大致内容的确定。所以在这方面要选好想好。2) 有了题后,就要查阅论文的相关资料以及书写时注意论文的书写格式,要清楚哪个地方能用什么资料?用什么?哪个地方不能用?为什么不能用?3) 老师重点指导阅读相关资料,并指点写作方法。学生签名: 指导老师签名: 年 月 日第 二 次指导主要内容记录 就一些关于毕业论文计划进程表的制定等方面的问题。老师通过电话对我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指导。从而让我对毕业论文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对我的论文提纲的提出修改意见,并在构思论文的框架、行文及思想表达上给于补充.从而我在整理上完成论文初稿。学生签名: 指导老师签名: 年 月 日第 三 次指导主要内容记录审阅初稿,老师对初稿作出修改,提示论文观点存在的问题,调整文章布局,在行文、语言表达等提出观点。格式方面作出要求并提出修改的具体意见或建议。从而为我下一步的继续增加了信心。学生签名: 指导老师签名: 年 月 日第 四 次指导主要内容记录 老师对上一稿作出修改。并对文献综述进行指导。通过几次修改最终定稿,并做好注释、参考文献、资料装订等扫尾工作,最后我还是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终于完成了论文,从而形成定稿。在这我很感激指导老师对我们的帮助,让我的大学时代有了个好的结束,为我的大学生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最后想说声,老师,您辛苦了!学生签名: 指导老师签名: 年 月 日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中茶艺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首先是茶叶学。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经营学。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再次是茶艺学,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茶的形式、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学,主要包括茶文化发展史、茶文学、茶与哲学思想等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饮茶文化及相关的文学艺术研究。

茶艺内容的相关性

茶艺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专业教育,教育内容与知识结构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二者不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关联性。首先,茶叶学是茶艺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也是茶艺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对象是茶叶,只有以茶叶作为科学基础,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稳固的发展,茶艺教育才能经得起检验。茶叶也是茶艺教育中最具实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叶的研究是极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其次,茶史是茶艺课程的主干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文化历史。由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学、文学以及哲学等综合内容,厚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茶艺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以茶的行为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茶艺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学科,主要是以茶史为基础背景,利用茶叶这一实物,演绎出丰富而具有创造力的饮茶方式,同时对茶叶的生产经营、经济发展都有较积极的推动作用。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文化学科,也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从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知识结构与表现形式。最后,茶经营学也是茶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的经济法则。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在接受茶艺教育时,不仅要符合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专业的提升与肯定,并从职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入。茶艺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教养性,因此,将茶文化与茶经营学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激发出更鲜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进茶艺的良性发展。

3茶文化在茶艺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茶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茶文化的渗透,茶艺教育能够与人类的本性更加协调,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融合发展。茶文化的价值与茶艺目标价值是相一致的,这也使茶艺教育的意义更具典型性。

真的价值

茶艺教育是一门实物教育,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具有求真的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观物质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对茶叶的质量鉴别、冲泡技术、品饮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获得其真的价值所在。茶文化的这一价值体现在茶艺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艺术形态,在教育实践中也要求学生要遵守物质求真的价值观,以获得更真实有效的科学规律,有助于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次,是对健康的求真。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多项科学实验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茶的养生功能被不断的推崇,使茶成为世界上的健康饮品之一。最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求真。文化与历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历史,历史也是文化,虽然历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过茶文化延续历史,使茶文化的历史得以还原,从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实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一面。

善的价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至诚为德,尽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尽茶之性和尽茶具之性,即再远大的理想也要通过实践而实现,而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至诚来实成人与物的情感连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虽然是历史的还原与再现,但始终离不开现代人的思想与感觉,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从特性到人性,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这也是善的价值最形象的体现。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茶习俗,才能与人们的生活意义相符合。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茶艺形态,能够促进人们的完善生活,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继承了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明确了生活的信念,使人们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义。茶艺教育既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样。

美的价值

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现,是人类对自由的想象与追求。茶艺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正是茶艺之美的体现。茶艺之美是形式与内容美的统一,展示茶艺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内在美。茶艺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环境的组成,茶艺的内在美实质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艺活动体现了一种人与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表现。茶艺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主要体现在茶叶、茶具、茶环境、茶技艺之美。内在美是指茶体现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提升茶艺的修身养性之乐,实现人与茶的和谐。通过茶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生情感,情顺万物、对应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体现了怡情养性的和谐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规范的美,是高洁的美,是自然的修养,是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与热爱。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以茶文化为基础和支撑,为茶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使茶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之美得以体现,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庄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兴茶业,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5]朱红缨.以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品牌经济发展[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4):18-24.

[6]朱永兴,王岳飞.茶医学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影响

摘要: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是茶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几年,茶艺教学重视冲泡技艺而忽略了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已与东方哲学思想相融合,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艺术追求、审美标准等有着深远的影响。各地的生活习惯也融入茶事活动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俗茶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探究了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茶艺;教学;茶文化;历史;民俗

茶艺起源于中国,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讲求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是茶文化的集中体现。茶艺,简单来说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这其中泡茶是“茶艺”的主体。在茶艺课的教学中,笔者不断深思,茶艺如何教好,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如何达到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但学生们将茶艺仅仅理解为泡茶的技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感受到茶文化贯穿于茶艺表演中的精髓。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时结束了它的生命,当我们将茶叶重新放入茶壶中冲泡时,却是茶的第二次生命。我们该怎样用心去领悟到茶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1中国茶文化发展

千百年,茶文化彰显了一种永恒的魅力,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融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这在学习茶艺和教学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部分,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同学们更热情于操作技能课,对于茶艺来说停留在最浅的层面——泡茶。而茶艺要求我们掌握“泡好一杯茶的技术,品好一杯茶的艺术”,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学好茶文化是学好茶艺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早在神农时期就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并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的饮料。茶文化最早起源于巴蜀,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萌芽阶段。当时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茶文化产生之初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到南北朝时,政治家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又因当时较多战乱,文人无以匡世,渐渐兴起了清谈之风,因茶可以保持清醒,于是逐渐将饮酒转向饮茶。到了唐代茶文化基本形成,有丰富的茶叶物质,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道、禅哲学思想相结合,中国茶道吸收了三家的精华讲究“清、静、和、美”,禅茶一味超然世外找回本真。“茶圣”陆羽所做茶经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的代表了唐宋以后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宋代至明初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宋代人们将煮茶法改为点茶法,讲究色香味的统一,除了宫廷茶文化的出现,民间也兴起了斗茶之风,宋人将饮茶作为人们增进友谊和社会交往的媒介,成为了一种民间礼节,“茶馆文化”也相继出现,“客来敬茶”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利益美德。清代传统意义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逐步得到确立,“开门七件事”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此时的茶文化中茶叶冲泡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茶馆的普及成为显著的特点。明代基于散茶的兴起,“废团茶兴散茶”,使得冲泡过程不仅方便而且大大增加了饮茶时观赏的艺术性。茶具也各有讲究,不仅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工艺有了新的发展,还出现了不同石质粉末烧制的粉彩茶具,除了青瓷、白瓷茶具外,还产生了彩瓷、珐琅彩等茶具,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茶人在饮茶中有意识的追求自然美和环境美相结合,也体现出人们饮茶的艺术性。不同的朝代,有着不一样的饮茶方式和冲泡方法,这充分证明了茶文化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饮茶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2茶文化与茶艺教学密不可分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国茶叶生产历悠久、品类繁多,外观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具特色,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它们每一类茶都有不同的冲泡方式,这就与各类茶的茶文化、历史渊源密不可分。茶艺教学中实训冲泡固然重要,但只有我们对茶文化及其各类茶的历史渊源有了了解,才可以说茶艺表演是有灵性的,才能真正做到学习茶艺过程中“人、茶、水、器、艺、境”的完美结合,学会用境泡茶,用境去喝茶。例如:我们玻璃杯用绿茶,玻璃杯中的绿茶透着鲜亮精致,清饮一口,有一种微微的苦,不经装饰,简单本真的滋味。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困扰,如果你懂了绿茶,那么也就不会在意生活中的困扰,因为正是有了他们,才能证明我们充实的活着。我们利用玻璃杯还原了茶叶本真的味道。一杯茶如果缺失了内涵,尽管你用了最精湛的技艺,但是对于一个茶艺师来说也是失败的,茶要真,生活也要真。我们常用紫砂来冲泡普洱,因为普洱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保存才能散发浓香,正如紫砂壶的特性一样,需要岁月的沉淀,才能读懂自己,才能使我们在冲泡中内心平静,才能感知到原本及容易漠视的东西。其实不仅是茶,还包括茶艺冲泡的各类茶具、我们在茶台前冲泡的每一个动作,它们都与我们的茶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凤凰三点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春风拂面、白鹤沐浴等等;再如中国茶文化和民间习俗的渊源,云南大理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青年人在创业的道路上应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也是茶艺教学中茶文化与冲泡的典型事例,还有各地因不同民俗形成不同的饮茶方式等等举不胜收,可以说茶与茶文化密不可分。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发展,生活就是茶,茶就是生活。学习茶艺要始终以茶文化为中心,将人与茶相结合,才能在每一次的冲泡过程中真正将茶人与茶融入到一起,才能够以茶为媒,沉潜涵咏,静心顺气地与心灵对话。

参考文献:

[1]熊素玲.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简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

[2]苏叶扬.中国茶文化中的雅与俗[J].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乐饮编著.中国茶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重点创新团队1个,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1个 ,国家科技部服务创新研究重点基地1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协作组组长单位和全国优质民办高校211协作会联络处1个,校级研究机构22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陶瓷研究所 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现代服务产业研究中心 省重点创新团队:现代服务产业研究团队 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超微量研究中心 国家科技部服务创新研究重点基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协作组组长单位和全国优质民办高校211协作会联络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院 校级研究机构:民营中小企业研究所、茶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园林建筑设计所、软件研发中心、东亚研究所、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所、科学计量学研究中心、会展经济研究所、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食品与发酵工程研究所、浙江树人大学.宏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研发中心、国际贸易研究所、社会工作与社会建设研究所、新数字媒体研究中心、因特网计算和智能系统研究所、地域文化与古籍整理研究所、大学生创业就业研究中心、旅游与休闲研究所、翻译研究所、设计艺术与墙文化传播研究所、学生体质健康指导研究中心、浙江树人大学·浙江驰江工贸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2003年,获得浙江省重大科技贡献奖。2004年,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6年,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郑吉昌与夏晴合著的《服务业、服务贸易与区域竞争力》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二等奖。 2008年,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2项。2010年,科研项目外来经费超过千万元,当年省部级及以上项目33项,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2011年,周朝成的《当代大学中的跨学科研究》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3年,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研外来经费超过两千万元,获得浙江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1项。 2001-2014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课题266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重大优先主题等一系列高级别科研项目;获得政府委托研究、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等横向课题588项;获得外来科研经费10020万元。学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5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全校教职工共发表论文6047篇,其中被SSCI、SCI、EI、A&HCI、ISTP收录及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论文831篇,一级论文117篇;共出版学术专著43余部,获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其它各类知识产权近300余项,制定颁布国家行业标准5项。 馆藏资源 截至2010年底,图书馆藏有中外文书刊120万余册,电子图书60多万种;电子阅览室拥有电脑200多台,电子资源有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数据库、Springer Link、EBSCOhost、World Scientific、Nowpublish等电子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国研网数据库资源、超星电子图书馆、Apabi电子教学参考书及大量多媒体光盘。 学术期刊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1年5月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为双月刊,中国统一刊号:CN33-1261/Z。主要栏目有民办高等教育、服务经济、民营经济、区域经济、管理经济、语言与文化、社会工作、茶文化、艺术与设计、教育教学管理、思政与法律等。 学报“民办高等教育”栏目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工程,学报入选首届浙江期刊方阵工程、首届浙江期刊方阵工程、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获得“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及“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第四届、第五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称号、全国民办高校优秀期刊一等奖等荣誉。 “十二五”期间,学校举办第二届现代服务业发展国际论坛、第三届现代服务业发展国际论坛、第四届现代服务业发展国际论坛、树人·正修友好交流回顾暨两岸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中韩韩国语文学与韩国语教育研究、两岸四校交流研讨会、中日韩韩国语言文学及韩国语教育学术研讨会、家政服务人才培养发展论坛、第六届中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暨中外校长论坛等国际/双边学术会议。“十二五”期间,学校邀请来自韩国、日本、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意大利、澳大利亚、白俄罗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11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台湾正修科技大学合作开展超微量研究,获得科技厅“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合作项目;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开展中白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2项。

你好,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不是cssci。

浙江树人大学大学学报

郑宇民。民营企业完成历史使命是在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上发表,是由作者郑宇民写的,其中表明经过31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由草根经济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论著:2000—2007主要科研成果 “关于‘入世’对我国企业影响的几点浅见” 《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1期。“用多层市场模型分析当前粮食购销体制”宋华盛,张旭昆《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2 期。“股利政策与融资的相互影响”宋华盛,张旭昆《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3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养成—兼论政府在道德养成中的作用”陈福清,张旭昆《浙江学刊》2000年3期。主编《百名专家话诚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义乌杯’WTO与信用——苏浙沪百名专家华诚信”理论研讨会论文一等奖。“多层市场模型:用交易费用解释商人和商业的作用” 张旭昆,郑少贞《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6期。《云南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饶远 丛湖平 张云钢 张旭昆 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12。云南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2002,8)。 “经济人、理性人假设的辨析”《浙江学刊》2001年2期。“关于制度演化分析及其方法(节选)”《杭州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2期。“制度的需求”《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7期。《思想市场论——分析知识产品演化的一个模式:以经济学为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消费的闲暇时间约束模型与假日经济现象”张旭昆,徐俊《经济评论》2001年第5期。“制度演化分析的历史回顾”《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9期。“制度与行为”《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劳动价值论:过时的教条还是永恒的公正观——兼论公正观念的重塑” 《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2期。“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5期。“制度系统的结构分析”《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6期。“制度的实施收益、实施成本和维持成本”《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第19卷第5期,2002年,论点摘要。《国际经济学说史简编》张旭昆 周方晓 姜书竹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制度的定义与分类”《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市场化改革中的四大问题”《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试析软件产品需求的特殊性” 张昭时,张旭昆《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人类合作的条件”《财经论丛》2003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2期论点摘要。“商会的激励机制”张旭昆 秦诗立《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健康经济学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张旭昆 岑丞《经济学动态》2003,2。“单项制度演化方式浅议”《制度经济学研究》2003,1。《经济思想通史》蒋自强 张旭昆 袁亚春 王如芳 罗卫东 曹旭华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4。2005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经济学家的求索精神”《浙江社会科学》2003,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影响因素、效果及对策” 姜书竹 张旭昆《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6。“东盟贸易效应的引力模型” 姜书竹 张旭昆《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0。“企业激励机制中的绩效评价与反馈”邵敏 张旭昆《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12。 “论单项制度的特征”《浙江社会科学》2004,1。“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及贸易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姜书竹 张旭昆《浙江学刊》2004,2。“1990年代以来我国小城镇研究综述”徐少君张旭昆《城市规划汇刊》2004,3。“制度系统的关联性特征”《浙江社会科学》2004,3。“制度系统演化是一个马尔科夫过程”《浙江学刊》2004,4。“民间自发的制度演化与政府主持的制度演化”《财经论丛》2004,4。“最低工资制可行性研究”徐慧 张旭昆《经济学消息报》2004,5,7,3版。“制度演化的突变与渐进——兼论次序比速度更重要”《制度经济学研究》第四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82-197页。“组织形成的条件”《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杭州,2004,6,第64-70页。“制度系统的性质及其对于演化的影响”《经济研究》2004年12期,第114-121页。 “拍卖理论综述”黄瑞刚 张旭昆《经济学动态》,北京,2005年第3期,3月18日。第109-114页。“专业服务市场的规制分析”郭萍 张旭昆《浙江树人大学 学报》,杭州,2005年第2期,第44-47页。“厘金制度略论——兼评郑备军的《中国近代厘金制度研究》”《浙江社会科学》,杭州,2005年第3期,5月15日。第208-212页。“试析利他行为的不同类型及其原因”《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杭州,2005年第4期第13-21页。2005年7月10日出版。“经济结构、宏观调控与产业升级”《浙江社会科学》,杭州,2005年第4期,2005年7月15日出版,第10-13页。“人类形成合作关系的条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上海,2005年第4期,2005年7月25日出版,第60-64页。“区位理论分析传统述评”张旭昆,魏伟忠《浙江社会科学》,杭州,2005年第5期,2005年9月15日出版,第184-191页。“收入悬殊与民营化问题”《民营经济》2005年第1期,2005年8月出版,第96-97页。“社会经济制度形态演化研究的一个新成果”《当代经济研究》,长春,2005年第7期,第70-72页。“我国29个省市之间的经济基本面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比较研究”张旭昆,徐少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杭州,2005年第3期,第12-16页。“制度演化分析需要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方法论制度主义的综合”《制度经济学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45-56页。“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路径探讨”李丽珍,张旭昆《农村经济》,成都,2005,12。第7-10页。“民营经济的冲锋号 改革开放的过河卒——评单东教授的<民营经济轮>”《当代经济》,武汉,2005,12。第36页。《民营经济》,杭州,2005,2。第115页。 “政区竞争与厂商区位选择”张旭昆,魏伟忠《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2期,第48-54页。“经济思想的历史——经济思想创新的源泉”蒋自强 张旭昆《经济思想史评论》第一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09-117页。《中级宏观经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经济学中的事实与虚构》张旭昆 校 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对于经济人假设批判的一些思考”《南大商学评论》第9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202-219页。 “政府政策、规划与厂商区位决策”魏伟忠 张旭昆《学习与实践》,武汉,2007年第1期,1月20日出版,第51页。《制度演化分析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2000年以前主要科研成果《思想市场——分析经济学说演化的一个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获浙江省教委1996年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三次革命与三次综合—西方经济学演化模式研究》(蒋自强,张旭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获浙江省教委1998年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浙江省政府1999年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思想市场:用经济学方法研究经济学的演化”《社会科学》1993年7期,《新华文摘》1993年9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政治经济学总论》1993年9期全文转载。“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根本区别”《社会科学》1994年8期,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1994年10期全文转载,获浙江省经济学会1994-1995年度科研成果二等奖。“一条可供选择的研究途径—西方经济学演化模式初探”(张旭昆,蒋自强)《经济研究》1992年2期,获浙江省经济学会1994年优秀成果一等奖,浙江省政府1994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私有制:产权制度自然演化所趋向的均衡状态”《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9年春季卷。“制度的均衡与演化”《经济研究》1993年9期,获浙江省教委1992-199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4)。“交易费用:交易方式多样化的一个解释” 《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1期。“试论文化商品市场的政府规制”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1999年4期。“不良商品,过度竞争与政府规制” 《浙江学刊》1999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1999年7期索引。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本刊入围“首届浙江期刊方阵工程”,入选首届浙江期刊方阵工程潜力型期刊群(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浙新出发[2007]29号文件)。荣获“民办高等教育”栏目同期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是...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好吗

个人认为,值得报考本科茶文化专业,以下我将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其一:从浙江树人大学合作资源来说

浙江树人大学曾“十二五”期间派出学生赴各国各地进行交换留学、双学位课程学习、文化交流、实习等,浙江树人大学响应国家政策,文化交流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所以,就合作资源来说,贵校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是有足够优势和资源的;并且就学术期刊而言,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1年5月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为双月刊。主要栏目就有茶文化,从而在推广茶文化上具有极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

其二:从茶文化专业方面来说

该专业在许多学校内属于冷门专业加新兴专业,很多学生其实并不知道该专业之后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形势,所以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选择该专业的人数是不多的,但就喜爱茶文化的学生而言,自然会选择该专业。茶文化专业,一方面需要该学校有足够的交流发展资源,另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对该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发展方向树立自信心,而对于浙江树人大学而言,这两方面最不应该担忧的就是前者,但就目前茶文化发展形势而言,实现中国优秀文化传播,是中国政策的发展需要,也是许多大学应该重视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大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选择,所以就茶文化专业而言,或许正因为冷门和新兴才更需要有人去选择。

其三:从中国茶文化本身来说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中国茶品类多,功能多,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茶文化发展至今,茶的社会功能更加突出,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示礼、以茶代酒等诸如此类。

其四:从外国对中国茶文化喜爱和自身饮茶习惯来说

中国茶文化逐渐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在日本,饮茶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据统计,土耳其人均每年茶叶消费量超过3公斤,可知,无论是英国,日本,土耳其还是其他喜爱茶的国家,中国凭借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势是足以吸引外国许多国家的。

其五:从中国文化政策方面来说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中国茶文化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也同样促进了经济发展,中国茶文化逐渐成为贸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以上仅个人看法。

我认为不值得报考 原因如下

第一,就学校而言。该校是一个民办类本科学院,在高额的学费下却并没有一个与之相当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我认为性价比不高,值得考虑。如果题主是确实喜欢茶文化这方面的专业,也有很多好的大学可供选择,比如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实在是没有必要在一个民办本科院校。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取决于自己,是金子在哪里都可以发光。

第二,就专业而言。国际茶文化学院,听起来一个如此气派的名号下,题主是否真正打听过该专业的具体学习内容以及未来就业情况。诚然,中华茶文化如今确实走向世界,受世人喜爱,但这并不能说明以此为专业的话便能有一个好的就业前景,一般来说茶专业读出来能干的也只有茶行业,就业方向窄,如果题主是真的喜欢这方面的文化,倒不妨在大学期间以此为兴趣提升自我,如果以此为未来一辈子从事的专业,我认为实属无用之功,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个人拙见。

第三,就整个社会需求来看。就目前看来,整个社会好像对该专业的人才并没有太大需求,当然如今日月更替,未开到社会需求谁也说不清楚。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我们越来越注重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要说茶专业也并非一无是处,在对人的性格和修养上都有很大的帮助,我认为首先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从基础做起,只要能对你的长远目标有帮助的工作,能够提供你学习的机会(在报酬能保证你基本生存的条件下),这份工作就值得去做了。

以上仅个人意见

不识核心 慎重

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重点创新团队1个,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1个 ,国家科技部服务创新研究重点基地1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协作组组长单位和全国优质民办高校211协作会联络处1个,校级研究机构22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陶瓷研究所 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现代服务产业研究中心 省重点创新团队:现代服务产业研究团队 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超微量研究中心 国家科技部服务创新研究重点基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协作组组长单位和全国优质民办高校211协作会联络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院 校级研究机构:民营中小企业研究所、茶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园林建筑设计所、软件研发中心、东亚研究所、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所、科学计量学研究中心、会展经济研究所、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食品与发酵工程研究所、浙江树人大学.宏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研发中心、国际贸易研究所、社会工作与社会建设研究所、新数字媒体研究中心、因特网计算和智能系统研究所、地域文化与古籍整理研究所、大学生创业就业研究中心、旅游与休闲研究所、翻译研究所、设计艺术与墙文化传播研究所、学生体质健康指导研究中心、浙江树人大学·浙江驰江工贸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2003年,获得浙江省重大科技贡献奖。2004年,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6年,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郑吉昌与夏晴合著的《服务业、服务贸易与区域竞争力》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二等奖。 2008年,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2项。2010年,科研项目外来经费超过千万元,当年省部级及以上项目33项,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2011年,周朝成的《当代大学中的跨学科研究》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3年,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研外来经费超过两千万元,获得浙江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1项。 2001-2014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课题266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重大优先主题等一系列高级别科研项目;获得政府委托研究、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等横向课题588项;获得外来科研经费10020万元。学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5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全校教职工共发表论文6047篇,其中被SSCI、SCI、EI、A&HCI、ISTP收录及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论文831篇,一级论文117篇;共出版学术专著43余部,获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其它各类知识产权近300余项,制定颁布国家行业标准5项。 馆藏资源 截至2010年底,图书馆藏有中外文书刊120万余册,电子图书60多万种;电子阅览室拥有电脑200多台,电子资源有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数据库、Springer Link、EBSCOhost、World Scientific、Nowpublish等电子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国研网数据库资源、超星电子图书馆、Apabi电子教学参考书及大量多媒体光盘。 学术期刊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1年5月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为双月刊,中国统一刊号:CN33-1261/Z。主要栏目有民办高等教育、服务经济、民营经济、区域经济、管理经济、语言与文化、社会工作、茶文化、艺术与设计、教育教学管理、思政与法律等。 学报“民办高等教育”栏目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工程,学报入选首届浙江期刊方阵工程、首届浙江期刊方阵工程、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获得“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及“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第四届、第五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称号、全国民办高校优秀期刊一等奖等荣誉。 “十二五”期间,学校举办第二届现代服务业发展国际论坛、第三届现代服务业发展国际论坛、第四届现代服务业发展国际论坛、树人·正修友好交流回顾暨两岸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中韩韩国语文学与韩国语教育研究、两岸四校交流研讨会、中日韩韩国语言文学及韩国语教育学术研讨会、家政服务人才培养发展论坛、第六届中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暨中外校长论坛等国际/双边学术会议。“十二五”期间,学校邀请来自韩国、日本、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意大利、澳大利亚、白俄罗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11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台湾正修科技大学合作开展超微量研究,获得科技厅“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合作项目;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开展中白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2项。

  • 索引序列
  • 树人大学毕业论文
  • 树人大学毕业论文指导
  •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
  • 浙江树人大学大学学报
  •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好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