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介绍:
本人是一名考研已上岸的考生,我报考的专业是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报考的学校是华中农业大学。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自己考研的经历和经验,希望能帮助大家,让你们少走弯路。
二、关于择校和定专业
(1)我是在大三上半学期开始选择报考院校的。首先我考虑的是南京农业大学,因为南农的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位列全国的顶尖水平。但是随着21考研结束,21年南农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的报录比达到了:1瞬间让我感到了压力,而且我听21考研报考南农业的学姐学长说,南农可能有些歧视二本学校的学生,所以我便放弃了报考南京农业大学,开始选择别的院校。而后便了解到华中农业大学,21年华中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的报录比为1:,而且复试并没有怎么刷人,加上华中农业大学是一所211高校和该院校的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科水平并不低等原因,我便萌生了报考华中农业大学的想法。之后我又观看的华中农业大学的校园环境,华中农业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校园北面环湖,面积非常大,将近八千多亩。我的上铺他是一名21考研报考华中农业的学长成功上岸,这更加坚定了我报考华中农业大学的决心。关于同学们考院校,一定要去院校官网或研招网上了解院校的报录比、是否扩招、学科水平和研究生待遇等情况,根据自身的想法来选择院校。
(2)我自己本科专业是植物保护,因此我在大学时期学习到了很多关于该专业的知识,这也减轻了我考研时期学习压力。由于我本人对自己的理化水平并没有很大的信心,所以我报考的是专硕。我身边也有许多跨专业考研的同学,大部分也都上了岸,但是他们的跨度都并不大,并没有脱离出农学的范围,大部分都是跨到农艺与种业或者农业。也有一小部分同学他们报考的专业与本科专业有很大差异,这就代表着他们要用一年多的时间学习别人3年的知识。我的这些专业跨度很大的考研同学中,上岸的只有寥寥几人。考完研以后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了解到虽然我们可能认为大学四年并没有学到什么专业知识,只要在考试前疯狂复习就可以不挂科,但是你对于本科专业的知识还是有所了解的。如果你报考专业与你的本科专业有很大差异,你真的会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复习。所以在这里我还是建议大家考研报考自己所学的相关专业。
三、初试经验
(1)英语一定早早就要开始准备了,因为你的英语水平不可能只靠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能提上来的。首先就是单词,单词的重要性我觉得也不需要我过多阐述了。你在没上大学以前你的英语老师可能就跟你提过单词的重要性了。你想要做对一道英语题或者读懂一篇文章必须要有足够的单词量。
(2)我在大三时就开始每天背单词了,我每天背的单词量并不多,只有20个,但是我觉得能够坚持到考研结束才是最重要。从大三开始到考研结束,没有一天断过,我的单词量也从不到一千涨到了五千多个。
(3)其次就是语法,只有单词量不会语法,你的英语水平也不会高的。当任何一篇英语阅读里的大部分单词你都认识时,就可以开始学习语法了。语法课程网上有很多,我推荐的语法课程是刘老师的语法,讲的很细也很有趣,在一些重点难点的地方老师会举一些形象的例子来帮助你理解。课时不多但是一定要反复的看,把其中的难点重点都要熟记,这会对提高你的英语水平有很大的帮助。语法和单词都掌握的差不多以后就可以开始研究考研英语的题型了。
(4)考研英语包括完形填空、阅读理解、新题型、翻译和大小作文。其中阅读理解和大小作文的分值是最高的,这两个部分也是一定要最先开始,如果把这两个部分都能够熟练的掌握,其他的题型也就迎刃而解了。阅读理解我推荐唐老师的课,有时你根本不用读懂文章知识运用唐老师的技巧就可以做对。但是也是一定要反复观看视频和做真题,这样你才会熟练掌握。对于英语作文有些同学认为在考试前几天背几篇模板就可以,我用我的经历告诉你这是真的不行。
(5)我准备英语时并没有准备作文,也是觉得在考前一个月背几篇作文模板就可以。但是当我开始背模板时,我发现我和其他考研同学背的模板都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套路,如果考试时你的作文和其他学生的作文雷同你觉得判卷老师会给你高分嘛?所以我便开始加急学习怎样写作文,学习怎样独立写出一个长难句。其实我觉得学习写作文比背作文模板简单多了。在考试时我发现我背的作文模板根本用不上,多亏了我不到一个月的作文写作学习,我才顺利写出作文。作文课程我推荐石老师,其中大小作文都会讲的。只要每天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你写出来的作文一定不会差的,而且还不会和其他同学雷同。翻译得话只要你把语法和作文熟练掌握以后自然就能翻译出来。然后就是新题型,这个比前几个题型的难度要低很多,多刷道新题型就能掌握了。
(6)最后是完形,我建议完形放到最后来学习,因为相较于其他得题型,完形是最难的但是分值并不高。对于那些实在没有时间的同学,就到考场都选一样的还能对5个。
2.政治
(1)现行考研政治大纲规定的考查内容共分五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占22分;二是毛概,约占30分;三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占14分;四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占18分;五是“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占16分。
(2)其中马原是最需要理解的知识,其他四部分都是记忆性的知识。我的政治复习规划是7月份时先看徐老师,把这五大部分需要理解的知识点理解了,然后大概过一遍。
(3)到8月份开始刷肖秀荣的1000题,我刷了好几遍,因为刷一遍肯定记不住。最后在考前一个月刷刷肖四肖八,并背诵。这样的话你的政治分数不会太低的。
(4)总之,政治的复习,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理解。另外活学活用也非常重要,千万别死记硬背。要是记起来,你会发现要记得实在太多了,多得让你对自己的能力表示质疑。而且毛邓还要和时事结合,在时事的基础上上升一步,也就是上升到理论。
3.专业课
(1)专业课分为农业综合知识一(399)和植物保护通论(902)。339其中又包括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和植物育种学。植物生理学我买的参考书是李合生主编的《现代植物生理学》(第二版)。农业生态学我买了两本结合着来看,一本是骆世明主编的《农业生态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曹凑贵主编的《生态学概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植物育种学是张天真主编的《作物育种学总论》。
(2)902需要的书挺多的,虽然大纲上给的参考书只有一本韩召军主编的《植物保护学通论》,但是这一本是绝对不够的。我还买了许志刚主编的《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四版)、高学文和陈孝仁主编的《农业植物病理学》(第五版)、彩万志主编的《普通昆虫学》和袁峰主编的《农业昆虫学》,这几本结合这来看差不多就把902的知识全部包括了。说完参考书,接下来就是复习方法,我认为专业课开始复习的时间不宜过早也不宜过迟,过早的话在快考研的时候就会差不多都忘了,过迟的话复习时间又不够。
(3)我是在大三下学期开始复习专业课的。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管你的资料有多么好,专业课一定不要脱离书本。因为资料是别人总结的,不一定会适合你。但是这样并不就是说不需要资料了,因为它的确会给你节省很多时间,所以资料和书本一定要结合着来复习。在开始复习时可以先跟着大纲在书上圈圈画画的把所有知识点大概过一遍,然后再开始每章每章的扣里面的细节。
(4)我们专业课的主要用书就是《土壤学》(吕贻忠,李保国主编)和《植物营养学》(上下两册,陆景陵,胡霭堂主编),另外加上上一届学长学姐给的学硕复习资料,找到直系学长学姐很重要,可以提供资料和专业课辅导,像新祥旭考研就有很多直系学长学姐,帮助你少走很多弯路。专业课的复习我分为看书和背资料两部分,在三月初我开始看这三本书,用时两个月,精读完成,每看完一个章节自己归纳总结,做好笔记。我们专业特别注重名词解释。
三、复试经验
(1)今年华中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作物病害综合治理方向的复试分数线为310,进入复试的有62人,录取了51人。因此这并不代表初试过了你就可以放松几天了,有许多初试分数挺高的但是复试被刷下来了,也有许多初试分数刚压线,而复试分数挺高被录取了的。所以复试也是特别重要,初试分数高不要骄傲,分数低也不要气馁。
(2)华中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分为4个方向,虫害、病害、农药学和菌物资源及其利用。因为我报考的方向为病害,所以在这里我只提高病害的复试经验。复试考察你的英语口语、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英语口语一定要背一篇自我介绍,然后根据往年年的英语问题来准备你的回答,这些网上都可以买到。然后是专业知识,病害的专业知识只涉及到普病和农病,把这两门好好看一看加上你初试所学习的知识应该问题也不大了,所以不要初试过了就把以前学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
(3)综合素质就是老师会和你聊聊天看看你的政治立场。只要你是个正常人并且政治立场正确,这部分的问题也不大。接下来就是复试流程,因为今年华中农业大学是在网上复试的,所以我只能提供网上复试的经验。网上复试首先你要确保有两台设备,一是主机位其次是副机位。然后确保你两台设备摄像头没有问题,像素清晰就可以。最后就是复试时的网络一定要好,环境一定要安静。复试第一部分是英语口语,上来老师会让你做自我介绍,然后会提问你两三个问题。
(4)然后就是专业知识,今年是有70组问题,每组有三个问题,让你在这70组中挑一组回答。最后是综合素质,跟老师聊聊天。复试时,如果问到你不会的问题或者并没有准备的问题,一定不要紧张,把你知道的说出来,一点都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诚实一些会比一句不吭或者不懂装懂强多了。
四、寄语
考研不难,也不简单。它是成长的一次飞跃,考验着一个人的意志力和韧性。最大的困难从来不是智商、记忆力,而是心态。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相信自己,不到最后一刻千万别放弃。我的专业课复习其实像在黑屋子里摸索,因为资料不是专硕的真题,我也不知道考试题型是什么,所以在考完第一天以后,我就不想考了。后来硬着头皮看到卷子,才发现再难也不过是书本上的知识而已。最后考研成绩出来,才发现每门成绩都挺理想的。最后,不要放弃。不仅仅是不要放弃考研,人生以后的每一步路,都要牢记这句话,好运藏在最后。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经验,只供参考。毕竟每个人和每个人不一样,所以一定要按自己的特点来规划复习计划。我相信同学们都能够成功上岸的,加油!
科学发展观是在正确认识国际发展环境、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科学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后面就不晓得了,没词了
科学的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现代发展模式,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科学的发展观在教育事业中体现为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老师、学校及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所有的教育资源中,教师是最根本、最重要、最具决定作用的资源。所以,要把教育纳入科学的现代发展体系,教师这种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就是最关键的突破口。那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要求下,教师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对传统教育观下的“教书匠”要辩证反思,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一、教师要在教学中传播科学发展观。教师自身是科学发展观的传播者。所以,教师应认识到自身对于社会全面发展所肩负的责任,从而产生发展的强烈欲望。教师有了发展的欲望,才能带给学生这样的观念,也才能唤醒学生全面发展的冲动,帮助学生把这种冲动付诸实践并最终有所成就,使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观、发展观,这也就是我们在学生中传播科学的发展观所要达到的最直接的目的。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科学的发展观强调的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即终身学习,而教师就是倡导终身学习的模范。终身学习,准确地说是人的一种内涵和修为,终身学习也不是限定于某种内容的学习,它就是人的一种需要,一种终身的需要。而教师是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模范。教师模范作用的具体表现:(1)在倡导终身学习的同时,始终以身作则,在自身的教育特点上由单纯的“灌输型”转变为“学习型”、“探究型”,在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始终以一名“学习型”的教师给学生以榜样和示范,使学生明确终身学习是一种持续发展必然要求。(2)在知识的传递上体现教师丰富的知识面和宽远的视野,而不是局限于照本宣科。令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终身学习的意志品质。(3)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吸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渠道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教师的能力是对学生坚定终身学习的品质的鼓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的自信心。(4)在答疑中表现出丰富的解题技巧,诱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强终身学习发展的愿望,形成内在的强大的驱动力。
中文学科论文语言的有四项要求。
1、标题:
与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作者简介、基金项目文章标题简短确切,反映文章的中心内容,以不超过20个汉字为宜,必要时可加副标题。常见问题:忌用非公知公用符号、缩略语,一般不立副题,文内标题或小节的层次序号依次是一、二、三、.....
2、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梗概简明、准确、完整记述的短文,客观论述文章的主要观点,不加主观评论和价值判断,不加注释和评价性文字,以200~300字左右为宜有的刊物要求直接摘录文章中核心语句,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
常见的问题有:摘要不够精炼;摘要工作陈述过多,工作凝练不够,未能突出全新;摘要不宜使用“我们”等字眼;摘要中应明确列述该文的创新点、新理论、新观点、等等。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对应。
3、正文:
中文。来稿文字应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少数古汉语、古籍研究和考据学研究可用繁体、异体、俗体字。引用古文献的稿件如引文中有繁体字者,应尽量改用简化字。
4、脚注和参考文献:
文后参考文献序号为1、2....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马恩列斯毛邓在前,凯恩斯、马歇尔、萨缪尔森在后;重要的刊物在前,不重要的物在后;名人的作品在前,普通学者的作品在后)或先后顺序排列或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序。
中文学科论文语言要求:
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毕业论文选题原则上一人一题。毕业论文应当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各类非学术文体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字数要求,正文字数本科6000字以上,专科3000字以上(指论文主体部分,不包括前置部分和附录部分)。
毕业论文须用A4(210×297mm)标准、70克以上白纸,一律采用单面打印;毕业论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上边距(天头)为:30mm;下边距地脚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10mm;页眉:16mm;页脚:15mm。
国际形势的挑战与21世纪初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 专业分析股市行情,破解庄家内幕 让您轻松盈利,赶快加入吧 内容提要:面对国际形势的新的挑战,中国必须实行大国外交战略。这一战略要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总目标服务,它的主要内容应以大国关系为主体,把中国与大国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上,协调好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在推进世界的多极化、解决全球性问题等方面承担与中国大国地位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以大国方式考虑和处理台湾问题,尤其是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和政治体系的建设上中国应当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国外交,外交战略,中美关系,多极化 作者简介:叶自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科索沃战争以来,国内不少报刊发表了许多关于国际局势与中国外交的文章,形成了声势较大的关于中国外交战略的大讨论。21世纪的中国应当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战略呢?我认为,中国应当实行大国外交战略。这种大国外交战略要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是中国重新成长为世界大国的总目标服务,为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实现中国的经济政治国防科技法制等方面的现代化(大国化)创造尽可能好的外部条件,它的主要内容应以大国关系为主体,把中国与大国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上,协调好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在推进世界的多极化、解决全球性问题等方面承担与中国大国地位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以大国方式考虑和处理台湾问题(此一部分见另文),尤其是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和政治体系的建设上中国应当发挥积极作用。 一 中国外交面临着六大挑战,实行大国外交战略势在必行 中国外交以战略力量的配置和主要战略方向的调整为标志,先后经历了四个重大的时期和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建立后到50年代未,以联苏反美为主要内容;第二个阶段从60年代初到60年代未,以联合第三世界,争取西方国家反美反苏为主要内容;第三个阶段是70年代初到70年代未,以联美反苏为主要内容,第四阶段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以独立自主不结盟战略为核心。这些战略都是建立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上的,虽然有些战略调整不尽合理,甚至有失误,但总体上说,新中国的外交战略对保障新中国的和平建设,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速中国的发展,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起了积极作用。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近两三年来,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国际力量对比,国际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在80年代初实行的外交战略的基础和条件也发生了改变,新的情况从六个方面对中国的外交战略形成了挑战: 第一,中国现有的外交战略是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基础之上的,但北约东扩和美日安保条约范围的西扩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是冷战结束,苏联的解体使美苏紧张对峙的局面消失,国际大格局有所缓和,但另一方面冷战时期形成的北约和美日军事同盟这两个最主要的军事结盟组织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有扩大的趋势,这对中国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战略形成重大挑战; 第二,中国现有的外交战略是建立在国际社会基本承认各国的独立自主权为基础的,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尤其是科索沃问题上采取新干涉主义的立场,把人权高于主权的主张强加于他国,不承认发展中国家有独立自主的处理国内事务的最高权力,并公然绕过联合国对主权国家南联盟发动战争,这不仅是对中国主张和坚持的以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主张构成了挑战,而且也对中国按自己主张解决国内问题的原则形成了潜在的威胁; 第三,中国现有的外交战略是建立在80年代初期中美关系发展总体较顺利的基础的,但自冷战以来,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时好时坏的不确定状态,美国国内遏制中国的呼声对中美关系形成了短期难以克服和解决的重大障碍,人权冲突,贸易磨擦,美国国内反华势力遏制中国的呼声时有高涨,中美关系存在出现重大摇摆的可能;
邓小平的处事哲学邓小平同志,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领导我们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人民爱戴他,感谢他。没有邓小平同志, 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在这学期的“毛邓”课程上详细学习了邓小平思想,观看了纪录片《小平你好》,对伟人的传奇一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怀着对伟人的无比崇敬,我还饶有兴致的去图书馆借了一本《邓小平的政治生涯》,看完后感触颇多,受益匪浅!在此我仅谈谈邓小平身上值得我们当代学习的处事哲学!人生需要有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孜孜追求。邓小平的辉煌成就与他的崇高理想是密不可分的,幼年的邓小平在了解了国家的落后贫穷时就立志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将来拯救祖国。怀着复兴中华的理想他不断的努力着,不畏艰辛远渡重洋留学法国,鞠躬尽瘁奉献一生!理想是行动的帆,人可以没有一切但不能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在质疑中永远坚持自己的正确信念。在30年代初期中央苏区时,由于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冒险主义,邓小平等则坚决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为此邓小平遭批斗,并一度被关进监狱但始终没有强权屈服,历史证明了邓小平的正确与伟大。在质疑中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并且确实对的事,这是一个自主独立人必须具备基本条件,也是成就事业的必备素质。执着与变通。邓小平为实现祖国统一,在坚持社会足以为主体的前提下,提出天才的“一国两制”的方针,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到祖国的怀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会回归,实现祖国的最终的统一。变通时就变通,该执着时就执着,在执着中学会变通,让变通来实现执着。世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变通有时会使执着更有成效。面对逆境不折不挠,机会永远都是为有准备的人留着。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倒已经65岁,被发配至江西新建县的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当了一名普通钳工。日子过得十分清苦,邓小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踏踏实实的做自己的工作,并密切关注中央局势,为再次出山时刻准备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坦然面对困境是人生的必修课。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是永远颠灭不破的真理。。。。。。。说不完道不尽的邓小平留给我们太多的财富----物质的,精神的!我们后人怀念他,感激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学习他,将他的思想发扬光大!参考文献;《小平你好》《邓小平政治生涯》《毛邓三》
三、当前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的表现及原因 责任教育作为国际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理念,并没有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目前在我国一些大学生身上,出现了责任意识十分淡薄的现象。有些大学生完全丧失了责任主体的意识。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的佼佼者,应该比同龄人承担更多更重的责任,应该成为社会生活中优秀的责任主体。大学生首先要对自己的学业负责,因为大学生的主要职责就是学习。大学生还应该对自己的父母和家庭负责,因为大学生是家庭的希望,他们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然而,现在有些大学生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责任主体,他们不愿意履行一个大学生必须承担的一些最基本的职责,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业毫不关心,既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没有强大的学习动力,终日泡网吧,谈恋爱,虚度时光,挥霍青春,到了考试时只好通过舞弊来蒙混过关,失去了做人的诚信。当代中国大学生都要缴费上大学,对于广大农村家庭和一些城市工薪家庭而言,一个大学生的开支还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所以,在我国有许多做父母的为了供养正在读大学的儿女,勤扒苦做,节衣缩食。但是有些大学生明知自己家庭并不富裕,却依然要讲排场,用名牌,穿名牌,大手大脚地花掉父母的血汗钱,他们很少想到如何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缺乏感恩意识,更缺乏最起码的对父母尽孝的责任意识。 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些人虽然具有一定的责任主体意识,但是他们责任意识中的责任对象严重缺失。这些大学生只对自己个人的学业负责,只对个人的名利负责,凡是与个人利益无关的事情概不负责,可以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信奉“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陈腐落后的观念。在这种责任对象严重缺失的责任意识支配下,这些大学生对于自己的班级、学校乃至祖国,都缺乏责任感,对于他人和社会也没有责任意识。他们责任意识的对象就是个人的成绩、个人的名利和个人的一切利益。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体现责任意识的言辞,多少年来不知激发了多少仁人志士的民族责任感,在这种责任意识的激励下,许多志士仁人为了民族的强盛呕心沥血,肝脑涂地。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年轻一代中的精英,更应该继承这种优良传统,要有一种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拼搏的责任意识。如果一个大学生把自己的责任范围仅仅限于个人利益,没有一点集体责任意识,也没有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将有愧于大学生的称号。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应试教育所导致的畸形的家庭教育是造成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的最初原因。当代中国的许多父母都认为,子女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只有在中考和高考中取得了高分,才能上一所好的大学,将来才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因而,知识改变命运,教育造就人生,演变成分数改变命运,成绩造就人生。许多做父母的只要求自己的子女对考试的分数负责,对分数之外的事情都不用负责,这种畸形的家庭教育自然淡化了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意识。 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学校教育的片面性,又进一步弱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虽然教育者在理论宣传上一直提倡学生要全面发展,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德育为首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得到落实,因为,中考和高考都是考察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不是考察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德育自然难以引起师生双方的重视。目前,我国一些中学领导最关心的是升学率,而教师最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对升学率和考试分数高度关注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和责任意识的发展。由于应试教育的片面性,德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在德育过程中,责任教育又没有得到教育者的关注。在许多论述德育目的和德育内容的文献中,很少有人提出要把责任教育作为德育的目的和内容。责任教育既没有在德育理论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实践上更没有受到教育者的关注。责任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反映。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淡薄与大学生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社会上一些消极现象与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是导致大学生责任对象严重缺位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在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市场经济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使得一些人的思想行为具有十分强烈的功利性,个人拥有的金钱和物质成了一些人评价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大学生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中,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些消极现象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因此,有些大学生为了个人的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放弃了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四、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措施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做父母的要从小引导子女学会全面负责,不能只对分数负责。从基础教育的角度来考察,要把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要把责任意识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当然,从社会环境这个大气候而言,还需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观念,逐步减少消极的社会现象。当然,要引导大学生学会负责、学会做人,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重,高校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首先,高校教师要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全面的正确的责任观。责任心是个体对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的认识,是有关自己职责的观念。所以,大学生的责任心实质上也是一种责任观。高校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措施,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肩负的各种责任,要让大学生明白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职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优秀分子,应该比同龄人承担更多更重的职责,应该比同龄人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要让大学生知道,丰富多彩的人生应该是勇于承担责任不断履行职责的人生,只有索取没有贡献没有承担责任的人生是苍白的毫无意义的人生。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全面的正确的责任观,既要对自己的学业和家庭负责,还要对他人、集体和自己的祖国负责。 其次,高校教师要努力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目前有些大学生也明白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也知道自己必须践行那些职责,但就是不能把这种责任观念转化成实际的责任行为,不能以实际行动来履行自己的职责,原因就在于这些学生对自己的责任只是一种认识,而没有认同。单纯的认识不一定能够产生行为动机,认识必须在情感激励下,才能成为指导行为的动机。同样,责任心和责任观必须与责任感相结合,才能成为指导责任行为的强大动机。因此,责任感的培养在责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在承担职责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要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一方面要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广泛地参与各种承担责任履行职责的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产生履行职责之后的成就感和愉悦的体验,这些体验是形成大学生责任感的重要基础。 再次,高校教师要为大学生承担责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努力培养大学生承担责任的勇气和履行职责的能力。一些大学生不敢承担责任,其原因就是缺乏肩负重任的能力和勇气。高校教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需要承担责任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负责,学会成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勇气和责任能力。在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履行职责的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目前有些大学生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小的责任不愿意承担,大的责任又承担不起。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为了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可以采用优秀班主任魏书生的一些做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在班级中承担一定的职责。魏书生在他任教的班级中,设置了值日班长和值周班长,值日班长按学号来安排,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为全班同学负责任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为集体履行职责的途径。 再其次,高校教师要用自己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责任行为去影响学生,要利用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为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起表率作用。教师既要通过自己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观念来教育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来影响学生,既要教书,更要育人。高校教师要以自己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去引导学生,去熏陶学生。欲正人,先正己,如果一个高校教师自身缺乏责任意识,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培养将无从谈起。试想,一个对本职工作不负责任的老师,上课不是迟到就是早退,甚至无故旷课,这样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学生对工作和事业的责任意识。同样,一个总是在课堂上宣扬“月亮总是外国的圆”的崇洋媚外的老师,也很难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很难培养学生对于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刘星期.论强化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2]陆海.论"-3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5,(11). [3]李允.责任心的培养: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J].思想教育研究,2003,(11). [4]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刘明睿.浅谈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J].教书育人,2oo5,(9).
经济快速发展下的教育公平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并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备受世界瞩目。与此同时,教育事业也全面发展,特别是2003年以来,国家更是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前所未有的力度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教育发展,在实现教育公平上不断迈出重大步伐,教育事业实现了新的跨越。5年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建设成效显著,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义务教育普及巩固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重中之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实行,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给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在财政支持下,实现了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去年,全国有亿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因此受益。然而,要实现教育公平,我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具体来说,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2007年我国适龄儿童入学率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一些西部山区,适龄儿童不能接受教育的情况依然存在,很多学校师资条件较差,一所学校只有一位老师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与此同时,众多学校严重破损,教室亟需整修,教学设施十分简陋,许多学生把水泥板但做课桌学习,教室四面破损,雨天漏雨,冬季漏风,学习条件十分艰苦……而这一切问题都因资金短缺而长期得不到解决。增加政府教育投入,是缩小地区间、学校间教育差距的重要前提,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长远来看,如果教育投入不增加,仅靠改变现有教育资源的分配模式,以牺牲局部学校的教育质量来实现教育公平;或者以产业化的方式,政府负责薄弱学校、市场负责优质学校来发展教育,都难以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而现实是,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至今也没有达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务院制定的占GDP4%的法定标准。2004年,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降低到2.79%,虽然很多人士解释这有国家调整GDP的因素,但是,如此低的教育投入,是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的。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尤其是西部偏远山区。除了东西部地区存在的教育投资上的差异导致的教育不公平之外,即使是同在东部地区,教育不公平现象也广泛存在,甚至在被认为是最公平、最严肃的高考面前,不公平的情况也屡屡发生。2000年7月,湖南省嘉禾县,爆发出我国恢复高考以来最大的高考集体舞弊丑闻。当年嘉禾考点507名考生,203名被证实舞弊,取消高考资格;包括县教育局副局长在内的19名涉嫌丑闻案当事人被查处,分别受到了形势和行政处罚。嘉禾高考的舞弊,是从上到下、串通一气的集体行为。从当地教育界,到考生本人及家长,互相之间心照不宣,毫无顾忌,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又怎么敢于这样做?对于我国的高考制度和现状稍有了解的人,都会很快地想出答案——集体是为了升学率,个人则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和机遇。“教育质量市重点中学评价标准的重要一条,高考升学率则是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重中之重”,在包括嘉禾县在内的我国很多地区,尤其中小城市,高考升学率都被作为硬性指标规定下来,夹在各个中学的头上。对于现时当地,高考升学率高,意味着本地可以多出人才,可以在省内评先进,面上有光,政策上受照顾;对于学校,则意味着很多名誉上、现实上的即时利益。升学率提高,可以息影根多的择校生,增加收入,同时可以增加申报市重点、省重点的分量。这就是所谓的一直以来被人民认为是最公平能够的高考。因此,实现教育公平,不是一项两项政策所能解决的,必须深化教育改革,从制度上保证教育的公平。而这一过程,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因为我国目前出现的一些不公平现象都和教育不公有关,或者说是由教育不公所引起的,而造成这种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政府职能的缺失和公共财政的不到位。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着重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且特别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就表明,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的进程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要求。可见实现教育公平,不仅仅关乎教育的发展,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呢?实现教育公平,按其过程依次为起点、过程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指受教育权和教育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为受教育者享有公共教育资源的公平;结果公平为教育结果的质量公平。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前提,过程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条件,结果公平是目标。起点公平,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实现,但在某些山区,因为经济落后,师资匮乏,不能入学的情况依然存在,必须对这些地区提供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服务,将义务教育真真实实的落实到每一个地区,落实到每一位应当上学的孩子是身上。作为推进教育公平的主力军,政府必须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对偏远及困难地区实施政策上的倾斜,加快西部等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师资条件;同时注重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必须保证高考的公平、公正,实现高考面前人人平等;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责任,努力实现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将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中西部地区和贫困、边疆、民族地区倾斜,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把每一所学校办成合格学校,让每个孩子接受公平的教育;优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努力培养经济建设与社会急需的各类合格人才;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以吸引优秀学生,从源头上提升教师质量,从而努力实现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如果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不能被全体人民所享受,就会影响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最终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因此,最大程度的保证教育公平,既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的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 要:在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民生问题格外突出的时代条件下,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把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当做执政的第一信号,是我们党求真务实的生动体现。将改善民生、让全体民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治理目标用“五有”的形式确定下来,充分体现着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不仅果断地转移到民生领域,而且具有了明确的治理目标。关键词: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一、加强社会建设是时代所需1.加强社会建设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目前中国正经历着“四个深刻变化”,即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一方面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使中国的发展速度令全世界惊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超高速度”; 另一方面,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包括发展承受着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巨大压力,阶层不平等、性别不平等以及城乡不平等和地区不平等在加剧,而且生态灾难的阴影又逐渐逼近。这些矛盾导致中国阶层之间,地区之间甚至民族之间面临巨大的离心趋势,一旦面临全球性的大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我们将缺少有利的回旋余地。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说的:“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机遇,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化解发展中的风险。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本身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2.实现社会现代化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突出任务世界是一个舞台,现代化是一种竞赛。中国也是世界现代化竞赛的一名运动员。在这场国际竞赛中,中国现代化进程主要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推进,社会现代化进程启动相对较晚,以至于目前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已经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领先水平,在社会现代化方面,还属于社会欠发达国家。世界社会现代化包括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中国第一次社会现代化还没有完成,但已经有发达国家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因素。发达国家第二次社会现代化代表了社会现代化的先进水平和发展方向,知识化、信息化、绿色化是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典型特征。我们选择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六个指标进行比较,很显然,中国的差距很大:人均信息费的差距,美国、瑞典、挪威和日本是中国的40多倍;人均公共教育费用的差距美国、瑞典、挪威是中国的50多倍;人均公共卫生费的差距,美国和挪威是中国的100多倍;其他像电脑普及率、因特网普及率、大学普及率和能源使用效率中国与发达国家也有很大距离。因此,加快社会建设,是中国现代化整体进程推进的需要。中国社会现代化国际地位目标是:在21世纪前50年达到社会现代化的世界中等水平,在21世纪后50年达到社会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2008年2月7日提出了促进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三个战略重点,分别是生活质量、社会转型和国民素质,并认为:以生活质量现代化为重中之重。二、加强社会建设是现实所迫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人民生活实现了温饱并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开始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阐述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主要包括八个方面。即: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当前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出现了一系列阶段性特征,迫切要求加强社会建设。1.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提供不足。公立学校、公立医院等都应该是非营利组织,随着“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的倾向,导致“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的现象时有发生,并引发了医患关系紧张、教育质量下降等社会问题,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近年来医院门诊费平均每年增长13%,住院费用增长11%,大大超过了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遭遇“经济困难”或“不能报销”困境的患者尤其对医院收费过高表示强烈不满,一般轻易不敢住院。中国的教育规模以全世界最快的速度急剧扩张,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并未上升。2005年财政开支的教育经费为3 952亿元,仅占GDP的,低于2004年的,2006占GDP的,2007占GDP的,距国际上平均比重6%有较大差距。致使中国的人均财政教育经费只相当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4,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排在世界倒数第八位。与此同时教育部门迅速膨胀的开支大部分通过收费形式转嫁到民众身上。统计表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与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的差额从1993年的192亿增加到2004年的2 776亿,这巨大的差额有相当大部分来源于有就读学生的家庭,可想而知民众的负担之重,中国父母目前在子女教育费用方面的支出已超过养老和住房,在居民总消费中排名第一。2.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社会控制职能亟待加强。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加剧,新科技广泛运用,现代社会不稳定因素逐步增多,社会治安问题已经呈现突发、隐蔽、复杂等特点。另一方面,近几年安全生产领域和公共卫生领域事故频发、地方性疫情突发。2007年,山西洪洞县可谓是声名大震,因为一年里制造了两次轰动全国的事件:上半年是“黑砖窑”,下半年是“大矿难”。每次矿难后,尽管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李毅中声色俱厉,地方官员信誓旦旦,但矿难仍然频繁爆发。曾有评论建议,让“全国最忙的救火队队长”李毅中把办公桌安在全国各地。3.劳动就业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突出,要求强化社会保障职能。当前,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是一个非常沉重的社会话题。2008年将要毕业的大学生就有55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有“华夏第一考”之称的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已超高考。据报道,2007年11月3日零时,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08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网上报名截止。其中农业部办公厅“综合处科员”一职与报考人数之比到达1∶3 592。当前,中国分配不公、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日益突出;譬如,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年薪高达6 万元,平均每天万元。而刚刚卸任的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一年的收入带保姆费才12万元。这也就是说,一个国企领导的年薪,是一个国家副总理的551倍。吴仪一年的收入要比这位国企领导一天的工薪还要少6万多元。同时,以农民工、下岗工人为代表的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并没有完全解决。但作为社会减压阀的社会保障却有待完善。从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看,近年来社会保障支出所占的比例基本上没有提高。4.人口与环境问题突出,要求加强社会协调职能。2007年底中国男性人数亿,女性同胞亿,男女相差4 000千万;60岁以上人口亿,占总人口。更为可怕的是:专家预计到2040年时,我们就形成老龄人口的高峰,届时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亿。这将给中国的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发展过程中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指出,中国的环境恶化和污染程度令人心悸。7亿国人经常饮用不洁净的水,世界上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16个在中国。我们的第一大江——长江水环境严重恶化,被专家认为患“早期癌症”:数亿吨沿岸泥沙被水冲走,古森林急剧减少;昔日碧波荡漾、商船云集的江南水道,如今却处处堆满生活垃圾。“守着长江没水喝”,在很多地方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专家们呐喊:如果再不及时保护长江,十年内长江就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以上这些人民群众普遍反映最为强烈的热点问题,迫切要求加强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那么,推进社会建设从哪里寻找突破口呢?三、推进社会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为什么当前中国的社会建设采取重点推进的战略。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目前尚处在社会建设的初期阶段,社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最紧迫的任务是奠定社会建设的基础。另一方面,中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力还比较薄弱,还缺乏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客观基础、体制基础。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社会建设总体上只能采取从重点建设到全面建设的推进战略。当前的重点是解决民生问题。什么是民生问题呢?通俗地说,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遇到的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老百姓过日子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用社会学的术语讲,就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如何从社会和政府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问题。改善民生之所以成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因为:首先,民生问题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提出并坚持的执政理念。作为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普遍关注中国各阶层利益,注重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把“民生、民权”以及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看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归宿的理念。这一执政理念的贯彻落实,集中体现在民生问题的解决。以人为本,首要是以人的生命为本。在抗震救灾中,“生命高于一切”成为一道无声的命令。这种对生命的尊重,是余震不断的震区大地上总书记坚毅的身影,是残垣断壁的废墟前总理动情的泪水,是十几万子弟兵奋不顾身的钢铁意志,是全国人民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为表达对汶川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当共和国的国旗为平民而降,当亿万人民同此国殇,它以庄严的仪式,展现着一个政府与人民生死不离的血肉联系,诠释着执政党“民生至上”的执政理念。其次,民生问题在当前是社会矛盾多发凸现最基本的根源。中国社会转型加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推进,社会分化加剧。我是谁?我将何去何从?我在社会变革中是受益还是受损?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会引发社会成员对正在或即将变革的社会结构产生个人的重新定位。当今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中。虽然宏观表面平静,但微观内部已经翻腾。相当数量的普通民众在主观上已经把自己置于社会的底层,弥漫着对富人的仇视和怨恨,并因为腐败等原因对政府机构抱有不同程度的不满和埋怨情绪。近年来出现的医疗难、上学难、讨薪难、住房难、诉讼难、权益保障难和矿难事件等一系列民生问题都反映出普通民众不仅是经济上的弱势群体,而且更是政治权力上的弱势群体。他们因而有某种较强的不公平感,甚至相对剥夺感。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由此引发抗诉和闹事事件逐年增加。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抽样调查显示:多数居民对社会存在的矛盾冲突有明显感受,对于“中国各个社会群体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冲突”这个问题,只有的人认为“没有冲突”;对于“中国社会群体利益矛盾是否可能激化”这个问题,持否定态度的人合计占39%,持肯定态度的人合计占,还有的人态度犹疑,说不清是否可能激化。这些结果表明,原本可能是潜在的群体利益矛盾,已经显化为被意识到的社会利益矛盾;社会利益矛盾激化的趋势也相当明显。因此,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和谐,首先就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再次,民生问题是规避风险、确保安全的基础。安全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最基本需要。现在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社会发展的风险期,或者说风险社会或高风险社会,安全问题就更加突出。一个社会的安全需要涉及到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整体社会和国家的安全需要(社会安全),二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需要(个人安全)。过去我们主要侧重于强调社会和国家的安全,这无疑很重要,问题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人生活中的安全。实际上,个人安全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更经常、更普遍面对的问题。当前中国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主要产生于两个方面:“现实困境”,即个人生活中已经遇到的实际困难或问题;第二是“未来威胁”,即可能对个人生活造成的威胁或风险。这两方面都与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有关,都与民生问题有关。民生问题可以说是是个人安全和整体社会安全的连接点。前者导致“现实性的烦躁”,后者引发“预期性的焦虑”。它们都会构成人们的后顾之忧,严重影响社会成员的安全感,降低社会安全指数。我们来看今年两会上的热点话题——物价,2007年5月以来,中国出现一轮明显的物价上涨,2008年前两个月也不例外,1月份CPI同比上涨,2 月份同比上涨,3月份同比上涨,4月份。跟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价格2月份更是同比上涨,其中猪肉价格大涨,使部分肉民忍痛割肉。高房价让年轻人沦为房奴,来做心理咨询的“房奴”的病历堆了高高一摞,再加上银行利息的上调,98%房贷人有焦虑情绪。平民阶层的不安全感来自教育与生存,富人锦衣玉食,有没有不安全感呢?富人的不安全感来自未经认同的权力和巨额的不确定财产,“而这两种不安全感的碰撞会诱发犯罪和让危险升级”。 这种社会性问题所带来的“不安全感”,是深宅大院、狼狗保镖或者是什么“绑架保险”所不能解决和消弭的。这里也给我们透示了一个简单的而重要的道理:没有民生问题的缓解和解决,就不会有社会的安全。如果说,能否有效地推进社会建设,在新阶段是对共产党政能力的考验,对它合法性基础的培育,那么作为社会建设重点的改善民生,更加直接是这样。把增进人民的福祉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大目标。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既是发展的方向,更应该成为改革开放所要达到的目标。这预示着未来改革开放的着力点,都在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而展开,以满足人民群众最切身、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落脚点。把改革开放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真正展现出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参考文献:[1] 十七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 中国民生问题政策解读[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3] 陆晓文.社会建设:世界经验与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邓小平的处事哲学邓小平同志,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领导我们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人民爱戴他,感谢他。没有邓小平同志, 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在这学期的“毛邓”课程上详细学习了邓小平思想,观看了纪录片《小平你好》,对伟人的传奇一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怀着对伟人的无比崇敬,我还饶有兴致的去图书馆借了一本《邓小平的政治生涯》,看完后感触颇多,受益匪浅!在此我仅谈谈邓小平身上值得我们当代学习的处事哲学!人生需要有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孜孜追求。邓小平的辉煌成就与他的崇高理想是密不可分的,幼年的邓小平在了解了国家的落后贫穷时就立志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将来拯救祖国。怀着复兴中华的理想他不断的努力着,不畏艰辛远渡重洋留学法国,鞠躬尽瘁奉献一生!理想是行动的帆,人可以没有一切但不能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在质疑中永远坚持自己的正确信念。在30年代初期中央苏区时,由于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冒险主义,邓小平等则坚决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为此邓小平遭批斗,并一度被关进监狱但始终没有强权屈服,历史证明了邓小平的正确与伟大。在质疑中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并且确实对的事,这是一个自主独立人必须具备基本条件,也是成就事业的必备素质。执着与变通。邓小平为实现祖国统一,在坚持社会足以为主体的前提下,提出天才的“一国两制”的方针,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到祖国的怀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会回归,实现祖国的最终的统一。变通时就变通,该执着时就执着,在执着中学会变通,让变通来实现执着。世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变通有时会使执着更有成效。面对逆境不折不挠,机会永远都是为有准备的人留着。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倒已经65岁,被发配至江西新建县的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当了一名普通钳工。日子过得十分清苦,邓小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踏踏实实的做自己的工作,并密切关注中央局势,为再次出山时刻准备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坦然面对困境是人生的必修课。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是永远颠灭不破的真理。。。。。。。说不完道不尽的邓小平留给我们太多的财富----物质的,精神的!我们后人怀念他,感激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学习他,将他的思想发扬光大!参考文献;《小平你好》《邓小平政治生涯》《毛邓三》
关于教育学论文题目
教育是对人的完善,就是实现人的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的统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教育学论文题目,希望你会喜欢!
1、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对比研究
2、传统教师评价的负面影响
3、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研究
4、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5、大学生选择教育类专业的心理相关研究
6、大众媒体对小学生的影响分析
7、当代儿童对儿童文学的期待与要求
8、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
9、东西方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研究
10、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11、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2、儿童课外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13、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地位及意义
14、改革开放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多元现象研究
15、改进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16、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17、关于文学欣赏的研究
18、合格教师基本标准的探究
19、缓解教师心理问题的措施、途径的研究
20、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1、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养成与心理成熟的影响
2、家庭教育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问题的研究
4、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
5、教师的科研能力研究
6、教师的素质研究
7、教师的学历水平研究
8、教师发展的教育需求思索
9、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因探究
10、教师发展对教学质量提升的相关研究
11、教师发展对于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相关研究
12、教师发展对于学校课程改革的促进研究
13、教师发展过程中可用资源的梳理与归纳研究
14、教师发展进程中内在障碍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15、教师发展进程中外在困难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16、教师发展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17、教师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研究
18、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关系研究
19、教师发展在专业化进程中的价值探索
20、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
21、教师能力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1、教师人格发展内涵与策略的研究
2、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职业生活研究
3、教师使用新教材出现问题的研究
4、教师思想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5、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6、教师知识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7、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界定与标志的思考
8、教师职业生活规律的相关研究
9、教师智慧发展内涵与策略的思考
10、教师自我教育的途径与策略探究
11、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研究
12、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的知识储备研究
13、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的专业思想形成研究
14、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角色转变过渡的相关研究
15、教育实习后的专业认同变化研究
16、课程改革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关系的研究
17、课改背景下的“好课”标准的研究
18、课改背景下的学生作业的研究
19、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程发展性教育评价研究
20、课堂教学改革困境的研究
21、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德问题研究
22、课堂教学新境界的研究
1、教育资源差异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2、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及救助对策研究
3、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4、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义务教育决策的影响
5、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6、辽宁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7、绿色教育视野下华德福课程思想研究
8、大学和中学孝廉文化教育有机衔接研究
9、HW公司互联网教育商业模式研究
10、浅谈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11、西部大开发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12、教育信息化中数据处理与数据可视化研究
13、基于教育传播学视角的高中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研究
14、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5、远程教育运用于羽毛球教学的方法研究
16、现代远程教育中学生管理问题研究
17、盲聋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18、后平权时代美国原住民教育政策研究
19、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20、高中生异性交往中理想异性的特征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21、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政府角色研究
22、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3、初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城乡差异分析
24、视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5、铁岭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6、高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27、基于体感交互的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
28、心理游戏在中小衔接心理教育中的策略探究
29、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30、数字化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课堂实践研究
31、云南边疆地区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干预研究
32、县域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3、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34、县域政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35、二战后台湾原住民语言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36、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37、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
38、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39、孟子人性论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40、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41、农民工随迁子女基础教育公平的问题探究
42、基于儿童本位理论下学龄前儿童教育类APP的交互设计研究
43、农民工随城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44、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45、新媒体环境下中学语文教育网站建设研究
46、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支持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
47、美国“家庭学校”教育方式在中国的推行方案研究
48、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能力需求与胜任的分析
49、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程观形成的叙事研究
50、凉州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51、智能教育物理平台中基于前向推理的解题子系统的研究
52、农村学前教育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与改进路径研究
53、我国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问题研究
54、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研究
55、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56、我国义务教育政府支出责任分担机制研究
57、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58、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研究
59、教育救助法律制度研究
60、中国民办培训教育办学规制问题研究
61、微视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研究
62、湖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分析
63、基于情境创设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
64、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
65、美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路径研究
66、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农村教学点发展案例研究
6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求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68、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69、中芬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比研究
70、农民工子女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71、湖北省黄梅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
72、聋哑学校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73、盘锦市农村贫困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74、后现代视角下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研究
75、延边州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调查研究
76、延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
77、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78、毛泽东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研究
79、黑龙江省教育考试机构发展改革研究
80、武威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
81、民国时期公民教育研究
82、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特岗教师教育信念研究
83、财政性教育经费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84、基于政策视角的广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85、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制度研究
86、游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87、教育管理视角下的高中生学习倦怠研究
88、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
89、解构基础教育的性别迷思
90、人际与群际视角下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的特点及其教育干预
91、中国和新加坡的英汉双语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92、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93、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有限性研究
94、台湾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评述及启示
95、教育转移支付对义务教育供给及均等化影响的研究
96、基于信息技术的`义务教育阶段酸和碱教学研究
97、全球化时代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研究
98、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99、农村失学儿童的受教育权保护现状及救助对策
100、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投资收益与风险研究
101、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102、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青少年逆反心理研究
103、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研究
104、我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保障问题研究
105、教育不公平的影响机制研究
106、无锡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107、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108、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入地义务教育同城待遇研究
109、洛克的自由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影响
110、孔子与耶稣教育哲学思想比较研究
111、我国财政分权对地方义务教育供给的影响
112、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失范归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113、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失范预警模型构建研究
114、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困境研究
115、基于增值评价的教育公平研究
116、呼和浩特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问题研究
117、基于教育技术学语境的先秦儒道技术思想价值阐释
118、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119、我国青少年的孝道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
120、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供需关系研究
121、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体制改革的探索研究
122、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影子教育治理的政策研究
123、日本对非洲数学和科学教育援助研究
124、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25、S教育培训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126、民国时期福建省教育视导制度研究
127、基于学校教育视角的家校合作的个案研究
128、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教育发展的困境和出路
129、论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
130、课堂教学中的性别教育研究
131、消费文化语境中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
13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研究
13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学教师计算机焦虑的状况研究
134、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惩戒问题研究
135、社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研究
136、杜威的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当代启示
137、教育手段的正当性研究
138、同侪互助在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的案例研究
139、基于移动终端的微资源设计与开发
140、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141、江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142、适应素质教育的小学建筑更新改造的设计研究
143、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教育观念的变迁
144、家庭教育方式、家园合作共育对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影响研究
145、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
146、基于罗尔斯正义思想的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147、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148、农村人口迁移对城市教育投入的影响研究
149、新疆沿边经济带教育、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150、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研究
151、沈阳市民办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152、大连金州新区教育综合改革案例研究
153、话语视角下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反思
154、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
155、精神分析思潮的道德观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156、论教师的教育习惯及其更新
157、国家教育考试舞弊防治及其改进研究
158、外来务工者子女自信心的问题及教育策略
159、秦皇岛市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160、夏邑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161、中美教育游戏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162、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163、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仿真平台设计与开发
164、中韩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165、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学校道德教育研究
166、我国农村离异家庭儿童道德教育研究
167、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168、经验道德认识论及其道德教育启示
169、学校礼仪教育的失落及其可能出路
毛概是我国高校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核心的一门课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结课论文3000字以上参考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 要实现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加强和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的提高,就必须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做好,以确保党始终能够协调各方与总揽全局的核心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本文主要阐述了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问题,并且对其相应对策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 农村 基层 党建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策为农村带来了很大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也在日益深化,从而导致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现状
为了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党的内部广泛深入地开展各项 教育 活动对较好地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起到积极效果。在农村中,广大党员与党员领导干部都能积极地带领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以及薄弱环节,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与党的先进性建设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与相关问题,并且采取有效 措施 解决。
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1.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与能力较弱
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要得到良好发挥,离不开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本身的素质与能力。但是目前很多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并没有良好的素质与较强的能力,对其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带来严重影响。在这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农村党员老化,后继乏人。一些农村党支部很长时间没有发展党员,甚至发展比较缓慢,没有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导致农村换届选举时,并没有合适的青年干部可以担当重任。另外,农村党支部没有核心,凝聚力不足,内部状态瘫痪或者半瘫痪,使得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无法得到很好的开展。其次,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没有能够适应社会任务的新要求,其思想观念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比如农村党员干部对现行政策不了解而导致执行偏差、 文化 水平较低、思想较旧、缺乏新 方法 等等。第三,一些农村党员干部的法制观念比较淡薄,从而以权谋私、违法乱纪,使得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被激化,引发出一系列农村社会问题。
2.农村基层队伍建设教育与管理比较滞后
国内的农村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快,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而且很多农村党员已经从纯农业生产与单一的集体经营中分离出来,导致原有的党员活动方式与新生产经营形式并没有相适应,也难以做到按时交纳党费和面对面的民主生活会等规定。因此,党员集体活动的开展比较困难,时间和人员都难以集中、到齐。而且党员干部之间思想不一样,沟通比较困难,党内生活制度没有得到落实,只限于形式,导致党支部和党员出现了思想断层,难以落实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3.农民工流动管理方式没有适应其自身特点
近些年来,乡镇会统一负责农民工流动的管理,但是其党员组织设置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农民工党员跨地区与频繁流动的需要。党组织很难对农民工流出地、农民工在流入地的思想状况与行为表现等进行掌握,导致党员没有找到合适的平台以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也难以为农民工党员的基本权利提供保障,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另外,管理理念比较传统,无法适应基层党员现状。重视管理和义务,却轻视服务与权利,强调对党员的监督与管理工作,而没有很好地为党员的服务与权利提供保障。
4.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不完善
党支部自身建设如何会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产生直接影响。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的不完善首先表现在村级其他组织的不健全,如妇代会、团支部等等。很多组织都是形同虚设的。其次就是村干部的激励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尤其是村干部实行的是不脱产管理,而且工资待遇并不高,干部没有较强的敬业意识,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然后就是村民主制度并不健全,使得基层党组织建设并没有得到一定的制度约束与保障。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与普通党员的教育与培训
要根据培训基层党干部与党员的相关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对其进行教育与培训。在干部方面,主要内容就是经济管理和法律政策之类的知识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抓发展、谋发展以及服务发展等方面的意识与能力。要从实际出发,培训方式可以有讲座、研讨会、专家辅导和培训班等等。而在广大党员方面,应该针对其实际现状而积极探索长效机制,以保持其先进性,促进其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一定要做好相关的培训工作,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和农民夜校的作用,加强其农村实用技术与法律政策教育,提高其科技、政治与文明素质,推动他们成为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要优化农民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与文化结构,提高其能力与素质等等。
2.加强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
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带头人,根据农村人才缺乏的现状,应该切实加强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建设工作。而且还要结合农村换届选举与农村综合改革来进行,从而促进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并为其提供很多好方法与好 经验 。另外,还要建立一个激励、关怀与帮扶机制,特别是对老党员和困难党员以及基层干部给予多些关怀与爱护,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同时,还要为他们的基本权利提供保障。
3.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进行不断创新
要对其他地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经验进行认真 总结 与推广,构建新型组织体系,其中主体为村党组织,骨干为产业党支部,基础为专业党小组。要适应在改革之后提出的农村行政区划调整的相关要求,对农村党组织设置进行调整,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加大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力度等等。
结束语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努力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志凯.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10):14~15
[2]刘瑞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3):25~26
[3]刘文阶.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07(9):32~33
摘要: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为新生活的追求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毛的伟大并不仅在于此,还在于他的思想。他的思想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建设打开了窗户,同时,也为我国未来的发展表明了方向。
关键字: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就像全党提出要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毛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和教训相结合的,也是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的。
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后,建设的社会主义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建设的社会主义实施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党执政以后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选择一个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又能全面、迅速的发展的经济体制,迫在眉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后我国逐步形成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制是有当时主客观条件的。从客观条件上来讲,我国当时的生产力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十分薄弱,现代化工业很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的集中全国的力量,有效的发展经济。同时,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顺利的进行。从主观条件上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重要特种。所以但是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是合乎逻辑的必然选择。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上发挥了中的的作用,但是同时特暴露了不少的问题:权力过于集中,忽视了商品产生、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首选目标。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虽然这个计划仍坚持计划经济总体计划不变但他允许了市场调节,这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开辟了道路。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商品经济体制。邓小平再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利,就可以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呼之欲出了。
8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市场调节的比重已经超过计划调节。这是国际上发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坚持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初一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随后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多是和私有化同时进行的。我国则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实行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多种多样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国有及由国家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将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是一项艰难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取得成功。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在社会科学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论文题目1.论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和贫富差距关系研究2..试论党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变化3.试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的意义所在4.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系5.试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意义6.全球化经济条件下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意义7.如何理解我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构想的一贯性和连续性8.论从“和平崛起”到“和平发展”的道路选择9.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10.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基层党建中的作用12. 论保护我国弱势群体的几点建议13. 关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现状研究14.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5. 如何处理现阶段我国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关系研究16. 论我国的政党制度与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区别17. 论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18. 腐败现象的原因分析及遏制腐败的对策19.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20. 如何构建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21. 科学发展观与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思路调整22. 新时期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问题研究23. 论“一国两制”构想在中国和平统一战略中的作用24.如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途径探析25. 论“和谐世界”理念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运用
风雨征程——建党90周年论贫富差距及收入悬殊青年马克思主义个人感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写写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啊,比如针对小悦悦事件的感慨啊,还比如 ;1、关于看病难问题的调查 2、关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调查 3、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 4、关于如何有效地关爱“空巢老人”问题的调查 5、关于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 6、关于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调查 7、关于社会公平问题的调查 8、关于社会和谐问题的调查(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调查) 9、关于减免农业税问题的调查 10、关于农村孩子教育问题的调查 11、关于农民工问题的调查 12、关于社会救助问题的调查 13、关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问题的调查 14、关于保护消费者权益问题的调查 15、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 我之前写过《实事求是于中国的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农村的主要体现?(政治、经济、文化等)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贯彻实践状况?(学习、应用、实效)3、农村自治状况?4、农村党支部建设状况(思想、组织、作风、制度)5、农民生活状况(衣、食、住、行、用等)6、如何人减轻农民负担?(负担状况、承受能力、减轻措施等)7、农村税费改革的状况?(进行否?结果否?经验教训等)8、乡镇企业的现状(亏?盈?前景?)9、小城镇建设的状况?(规划、目标、实施、现状等)10、农民的思想状况? (信仰、信念、信心、信任等)11、农民的文化生活(有?无?形式?内容?反映怎样?)12、农村干群关系(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影响,号召力,凝聚力,群众对干部的信任,满意度,支持度,希望等)13、农民的法治意识?(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等)14、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时间感受)15、农民受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表现形式、主要内容、后果、对策等)16、农民对先富者的看法?(正否?服否?仁否?义否?原因?)17、在农村如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政策、办法、措施等)18、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何在?(形式、内容、前景等)19、农民素质如何提高?20、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农业还是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1、农民各阶层的状况?(经济、政治、组织、文化、思想等)22、农村基层政权的状况?(组织、政治、思想、工作、作风等)23、农村教育状况?(小学、中学、毛入学率,青壮年文盲率,男女辍学情况等)24、农村科技状况?(意识、投入、问题、措施等)25、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及解决措施如何?26、农村医疗状况如何?(机构、服务、问题、措施等)27、如何使农民增收?(种养殖结构、办企业工业、劳务输出、大力发展服务业等)28、农村党员如何保持先进性?(三大文明中的模范作用)29、如何保持农村稳定?(政策、严打、整治、发展等)30、如何看待农民上访?31、农村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分析。32、农村教师状况如何?(教学、生活、待遇、健康等)第二部分:1、国有企业现状的正反比较调查与分析2、农村集体经济单位巩固、发展、壮大、典型的调查3、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与公正的实证分析4、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与对策5、粮食主产区农业结构的调整的现状与对策6、非农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7、目前对农民负担应有怎样的新认识8、农民增收难的现状调查分析9、对农村贫、富户的调查的分析10、农民目前消费状况与小康目标实现的调查11、农民负担与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12、农民致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与思考13、农民在教育消费方面的现状调查与教育政策14、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文明发展的现状调查分析第三部分:1、 农村干群关系现状与对策调查研究2、 农民收入现状调查研究3、 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因素调查研究4、 农村外出打工者合法权益保护调查研究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基层组织中贯彻的方式及效果调查研究6、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7、 乡村文化活动现状调查研究8、 乡村失学儿童现状调查研究9、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现状调查研究10、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调查研究11、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调查研究第四部分:1、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研究2、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研究3、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4、 农村党组织执行政策中存在的问题5、 现阶段干群矛盾的表现特征及其解决途径6、 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状况及成效调查第五部分:1、 城市政府如何实施城市化战略2、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3、 城市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4、 市民公共道德意识现状调查5、 城市弱势群体类别调查6、 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及面临的突出问题7、 城市违法犯罪类型调查研究8、 非典对市民健身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9、 城市网吧发展现状调查研究10|、城市下岗女性就业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