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船舶与海洋工程杂志王蒲兰

船舶与海洋工程杂志王蒲兰

发布时间:

船舶与海洋工程杂志王蒲兰

南通中远船舶钢结构公司是中远造船工业公司的下属公司,南通中远船务是中远船务集团的下属公司,中远造船工业公司是中远集团的下属公司。中远船务集团是中远投资(新加坡)控股的公司,中远投资(新加坡)是中远集团的下属公司。两家都是中远的三级企业,但由于不在一个条线上,基本没什么关系。

客观公正、可读性强;角度新颖、资讯独家;信息及时、发行量大:内容丰富、信息量多;版面清晰、设计美观。 1、《船舶与海工》杂志为双月刊,杂志印刷版发行量为15000份/期,2、采用订阅、赠阅相结合,市场专员按渠道指定单位发放赠送。展会现场派送等多元化渠道锁定发行;3、参加船舶制造、海洋工程、海上风电、海洋油气、石油、石化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配套设备等行业相关专业展会会议等活动现场派发。根据行业大型会议、展览等活动的安排适时加大印量,全面覆盖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并交叉渗透到船舶与海工延伸领域。

呵呵 是兄弟企业关系 南通中远船舶钢结构有限公司(简称NCSC中远钢结构)系中远集团(COSCO Group)造船工业(COSIC)旗下大型船舶与海洋工程重装备制造企业,中国最专业舱盖制造商和特大型龙门吊制造商。公司拥有长江下游黄金岸线和25000DWT多功能装卸码头,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科学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先进的设计与生产工艺,超大件生产能力和水运优势。主要经营范围包括特大型龙门吊、港口机械设备、船舶舱口盖、船体分段及其它船舶与海洋工程。 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于2001年6月,是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旗下,以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建造、改装及修理为主业,集船舶配套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大连、舟山、南通、广东、上海、连云港、天津、厦门等地拥有多家国内领先、国际上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型船舶企业及多家船舶配套企业。基于专业化的服务和现代化的管理,中远船务已经成为世界知名航运公司和海洋石油服务供应商首选合作伙伴。 目前,中远船务总坞容量259万吨,其中,30万吨级船坞2座,15-20万吨级船坞4座,4-8万吨级船坞6座,泊位34个,造船船台2座,下水滑道 7座及配套下水驳3座,厂区总面积逾600万平方米,形成了“北中南”科学合理的地域分布和生产格局。公司拥有大批企业管理精英和船舶生产技术专家,目前在职员工近15000人,分包方员工近45000人。 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拥有优良岸线1120米,占地33万平方米。主要从事海洋工程产品的修理、制造和船舶修理、改装以及起重机械制造等业务。 公司总体布局为一滑道二坞三泊位,10--15万吨级深水码3座,15万吨级和8万吨级大型浮船坞各一座,有配套完善的水上、陆上设备设施。拥有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和经过系统技能培训的施工人员。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专业的生产服务,公司成为世界领先航运公司在中国沿海首选的合作伙伴,客户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0年来,公司经营业绩和综合实力始终位居国内同行前列,曾被《劳氏亚洲海运》杂志评为亚洲修船厂“四强”之一。 公司始建于1977年12月,历经交通部南通船厂、南通远洋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和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三大发展阶段。自加入中远船务集团后,公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一直处于中国修船行业领先地位。 在立足修船、做强改装的基础上,南通中远船务已成功进入海洋工程制造领域。其Sevan650圆筒形海洋钻井平台系列产品、自升式平台系列产品,以及海洋平台生活辅助驳等一系列海工产品的承接,将助推南通中远船务又好又快地发展,打造中国一流的船舶修理改装和海洋工程制造基地。

船舶与海洋工程杂志

经查证《 船舶与海洋工程》未在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内 复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 主办: 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周期: 季刊出版地:上海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5-9962CN: 31-1540/U历史沿革:现用刊名:船舶与海洋工程曾用刊名:上海造船创刊时间:1985

客观公正、可读性强;角度新颖、资讯独家;信息及时、发行量大:内容丰富、信息量多;版面清晰、设计美观。 1、《船舶与海工》杂志为双月刊,杂志印刷版发行量为15000份/期,2、采用订阅、赠阅相结合,市场专员按渠道指定单位发放赠送。展会现场派送等多元化渠道锁定发行;3、参加船舶制造、海洋工程、海上风电、海洋油气、石油、石化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配套设备等行业相关专业展会会议等活动现场派发。根据行业大型会议、展览等活动的安排适时加大印量,全面覆盖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并交叉渗透到船舶与海工延伸领域。

船舶与海洋工程投稿

sci :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海洋学报英文版,中国海洋湖沼学报英文版,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B辑(英文版),海洋科学与技术学报英文版(台湾)。ei: 有很多吧。具体不是很清楚,大概有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水科学进展,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

未来一二十年是的,因为我们会造船了,中国人会造什么,不久这个行业就会进入低利润时代。全国只有少数单位利润是正的。而且行业周期长,差不多每三十年爆发一次,上次爆发是在08年。学可以学,经过努力可以去船级社,船检局,海事局,港口管理局,航道管理局等单位工作嘛。偶尔有些厂家也是不错的。但是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会降,正常晚加班么有加班工资,要慎重呀。

专业和行业密不可分,息息相关。船舶与海洋工程早在21世纪之初起势,当时正在上学,我个人觉得上海外高桥船厂的开工建设,带动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外高桥体量大,年造船完工吨位居全国首位。一时间,全国各地大小船厂纷纷推行外高桥模式,积极向外高桥靠拢。各大院校也纷纷增设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往年到毕业的时候,毕业生根本就不够企业招的,一些小的船企根本招不到人,只能托关系,让学校的老师推荐点人过来。但随着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上半年风平浪静,下半年风起云涌,房价直线上涨,船价直线下跌,这个是常规船的行情。但是最终的影响延迟了2-3年,因为2009年的订单,会在2010—2012年才开始建造。2009年建造的船舶都是之前签的高价船,所以,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船就难造了。海工船真正是到了2013年才开始下落的,也正是这一年,很多船企开始撑不下去了,不是重组就是倒闭,反正没钱了。人才需求也少了,很多船企一年都找不到几个人,当然这个是针对民营企业的,国有单位、央企下属事业单位每年还是开放一些名额给重点船舶专业的大学的。未来,比较难说,由于前几年造船行情好的时候,船企增多,相互之间竞争激烈,船舶配套企业也多,各种恶性竞争太普遍了,价格越来越透明,越来越低,老外越来越精。现在船企的生意很难做了,做得好的几个企业无外乎是跑个流量,维持一下企业正常运转,但真的要敢看个5-10%左右利润的企业,已经很少了,不亏已经是万幸了。船市不好,船级社也裁员,但CCS每年都有一定名额放出来的(事业单位);海事局招人也少了,不过国考每年都有名额,地方性的海事局基本不招;科研院所也有一定名额(搞研究);船厂除了最新重组合并的在招人,其余基本不差人(除了高管跳槽)。总而言之,想做管理去企业,想做技术去院所,想从政去CCS、海事局,不看好这个行业可以赶快转行,毕竟大家都不知道以后发展会怎样。以上建议,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有不对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船舶与海工》这个是我见过的比较不错的,希望阁下可以了解一下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位论文

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 ——北国冰城哈尔滨市。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系(部)部分干部教师为基础,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六机械工业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国防科工委,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2007年,成为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海军共建高校。2019年,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 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2年,获批建立研究生院;2011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是国家“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校占地面积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校园建筑中西合璧,飞檐碧瓦,气势恢宏。设有17个学院(系、部);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中俄“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6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13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图书馆共有藏书万册。,学校面向国家和国防重大需求,以船舶与海洋装备、海洋信息、船舶动力、先进核能与核安全、智能科学 5个学科群为牵引,打造特色、通用、基础学科相互支撑、优势互补、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三海一核”特色学科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国家一级、二级重点学科各1个,国防特色学科10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个、一级重点学科11个。现有本科专业6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教育部特色专业7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防特色紧缺专业和重点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29个,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校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船舶与海洋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分别获得A+和A-等级,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全部进入全国前30%。,学校现有教职工 2924人,其中专任教师1897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1190人。教师队伍中现有院士8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4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8人,其他国家级人才39人;“龙江学者”支持计划入选者24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9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8个。,学校现有学生 3万余人,其中本科生万余人、硕士研究生1万余人、博士研究生2900余人。学校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国际化进程,坚持“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可靠顶用”的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信念坚定、人格健全、乐于探索、务实笃行的一流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高素质人才,优秀学生典型不断涌现,自2016年起,1人被中宣部、教育部评为“最美大学生”,4人荣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3人荣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近年来,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等国际国内各类赛事中获得国际和国家级重要奖项逾千项,“E唯”代表队连续两年获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冠军,“E唯”机器人创新团队、“创翼”创新团队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5名学生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先进集体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胜杯,大学生创业联盟连续五年获“全国十佳KAB创业俱乐部”。2011年成立创业教育学院。学校被授予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本科生、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毕业生以“可靠顶用”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成为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之一。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维持较高水平,连续15年位居黑龙江省榜首,毕业生去向主要为“三海一核”主体领域及国家战略重要领域,近80%毕业生投身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半数以上毕业生在世界及国内500强企业就业。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提名获奖占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获奖总数的40%。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4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200多名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省长、院士,3000多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领军和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科研工作一直是学校发展的先行力量,不仅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曾摘取世界第一的桂冠。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减振降噪、船舶减摇、船舶动力、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水下探测、核动力仿真、大型船舶仿真验证评估、高性能舰船设计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现已成为我国舰船科学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我国发展海洋高技术的重要依托力量。当前,学校是我国首座数值水池虚拟实验系统的联合牵头研制单位,是我国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两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智能船舶核心设计研发单位。为我国首条三体搜救艇、万吨集装箱船、豪华游轮、钻井平台等新船型开发及深海工程装备研发提供了全面的基础技术支撑。在国内首次完成 5艘UUV水声组网。学校研制的悟空号深潜器成功自主下潜至7709m,是目前我国自主下潜最深的无人无缆深潜器。学校研制深水高精度水下综合定位系统,保障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多次深潜任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研制新型水下无人潜器并列装部队,填补了我国水下无人作战装备空白,亮相装备发展成就展和国庆70周年阅兵,获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作为第三方验证评估单位全过程支撑航母工程实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三五”以来,承担各类项目57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30余项。学校获评“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和首届“国防科技工业突出贡献奖”。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中国-俄罗斯极地技术与装备“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成为首批14家国家认定的实验室,也是唯一一个国家对俄科技合作平台。牵头成立“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舰船动力”“先进海洋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获黑龙江省认定。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学校人均科研经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坚持国际化、开放式办学。与包括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挪威科技大学、葡萄牙里斯本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五大船级社等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和企业在内的 25个国家100余个单位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世界一流大学优质教育资源。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联合成立“哈尔滨工程大学南安普顿海洋工程联合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中英首个船海特色合作办学机构;与英国阿伯丁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乌克兰国立南方师范大学联合成立“孔子学院”,荣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实施高校,2017年以来学校先后成为“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项目、“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项目、“居里夫人奖学金”项目委托培养单位,获高教学会“全国来华留学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学校牵头成立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组织(简称ICNAME),是“北极大学联盟”“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成员单位。学校每年选送500名教师赴国(境)外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每年选派900多名学生到国际知名大学交流学习和访问。每年接收1500名左右国际学生来校进修学习。,近 70年来,学校坚持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倡导培育的“哈军工”精神,形成了“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价值追求,凝炼了“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形成了“忠诚、坚韧、团结、创新”的校风、“治学严谨、组织严密、要求严格”的教风和“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学风。当前,学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服务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及龙江振兴发展为使命,以“双一流”建设为统领,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紧紧抓住“三海一核”领域及东北振兴的国家战略机遇,以敢为的自信、必成的劲头、开放的眼界、合作的气度,开启全面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新航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简称“哈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北极大学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员单位,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联盟牵头单位,被教育部、总政治部列入“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 学校源自1953年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为主体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81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 ——北国冰城哈尔滨市。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系(部)部分干部教师为基础,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六机械工业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国防科工委,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2007年,成为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海军共建高校。2019年,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 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2年,获批建立研究生院;2011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是国家“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校占地面积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校园建筑中西合璧,飞檐碧瓦,气势恢宏。设有17个学院(系、部);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中俄“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6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13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图书馆共有藏书万册。,学校面向国家和国防重大需求,以船舶与海洋装备、海洋信息、船舶动力、先进核能与核安全、智能科学 5个学科群为牵引,打造特色、通用、基础学科相互支撑、优势互补、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三海一核”特色学科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国家一级、二级重点学科各1个,国防特色学科10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个、一级重点学科11个。现有本科专业6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教育部特色专业7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防特色紧缺专业和重点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29个,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校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船舶与海洋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分别获得A+和A-等级,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全部进入全国前30%。,学校现有教职工 2924人,其中专任教师1897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1190人。教师队伍中现有院士8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4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8人,其他国家级人才39人;“龙江学者”支持计划入选者24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9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8个。,学校现有学生 3万余人,其中本科生万余人、硕士研究生1万余人、博士研究生2900余人。学校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国际化进程,坚持“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可靠顶用”的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信念坚定、人格健全、乐于探索、务实笃行的一流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高素质人才,优秀学生典型不断涌现,自2016年起,1人被中宣部、教育部评为“最美大学生”,4人荣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3人荣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近年来,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等国际国内各类赛事中获得国际和国家级重要奖项逾千项,“E唯”代表队连续两年获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冠军,“E唯”机器人创新团队、“创翼”创新团队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5名学生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先进集体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胜杯,大学生创业联盟连续五年获“全国十佳KAB创业俱乐部”。2011年成立创业教育学院。学校被授予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本科生、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毕业生以“可靠顶用”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成为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之一。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维持较高水平,连续15年位居黑龙江省榜首,毕业生去向主要为“三海一核”主体领域及国家战略重要领域,近80%毕业生投身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半数以上毕业生在世界及国内500强企业就业。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提名获奖占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获奖总数的40%。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4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200多名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省长、院士,3000多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领军和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科研工作一直是学校发展的先行力量,不仅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曾摘取世界第一的桂冠。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减振降噪、船舶减摇、船舶动力、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水下探测、核动力仿真、大型船舶仿真验证评估、高性能舰船设计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现已成为我国舰船科学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我国发展海洋高技术的重要依托力量。当前,学校是我国首座数值水池虚拟实验系统的联合牵头研制单位,是我国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两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智能船舶核心设计研发单位。为我国首条三体搜救艇、万吨集装箱船、豪华游轮、钻井平台等新船型开发及深海工程装备研发提供了全面的基础技术支撑。在国内首次完成 5艘UUV水声组网。学校研制的悟空号深潜器成功自主下潜至7709m,是目前我国自主下潜最深的无人无缆深潜器。学校研制深水高精度水下综合定位系统,保障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多次深潜任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研制新型水下无人潜器并列装部队,填补了我国水下无人作战装备空白,亮相装备发展成就展和国庆70周年阅兵,获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作为第三方验证评估单位全过程支撑航母工程实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三五”以来,承担各类项目57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30余项。学校获评“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和首届“国防科技工业突出贡献奖”。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中国-俄罗斯极地技术与装备“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成为首批14家国家认定的实验室,也是唯一一个国家对俄科技合作平台。牵头成立“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舰船动力”“先进海洋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获黑龙江省认定。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学校人均科研经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坚持国际化、开放式办学。与包括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挪威科技大学、葡萄牙里斯本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五大船级社等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和企业在内的 25个国家100余个单位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世界一流大学优质教育资源。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联合成立“哈尔滨工程大学南安普顿海洋工程联合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中英首个船海特色合作办学机构;与英国阿伯丁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乌克兰国立南方师范大学联合成立“孔子学院”,荣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实施高校,2017年以来学校先后成为“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项目、“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项目、“居里夫人奖学金”项目委托培养单位,获高教学会“全国来华留学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学校牵头成立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组织(简称ICNAME),是“北极大学联盟”“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成员单位。学校每年选送500名教师赴国(境)外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每年选派900多名学生到国际知名大学交流学习和访问。每年接收1500名左右国际学生来校进修学习。,近 70年来,学校坚持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倡导培育的“哈军工”精神,形成了“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价值追求,凝炼了“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形成了“忠诚、坚韧、团结、创新”的校风、“治学严谨、组织严密、要求严格”的教风和“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学风。当前,学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服务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及龙江振兴发展为使命,以“双一流”建设为统领,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紧紧抓住“三海一核”领域及东北振兴的国家战略机遇,以敢为的自信、必成的劲头、开放的眼界、合作的气度,开启全面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新航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开设的专业有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力学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等。 哈尔滨工程大学院系专业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授予学位 船舶工程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 工学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工学 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工程力学 工学 土木工程 工学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工学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工学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工学 飞行器动力工程 工学 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 工学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 工学 轮机工程 工学 自动化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工学 自动化 工学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工学 生物医学工程 工学 水声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水声) 工学 水声工程 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物联网工程 工学 软件工程 工学 信息安全 工学 保密管理 管理学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学 工业设计 工学 产品设计 艺术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工学 通信工程 工学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工学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工学 信息对抗技术 工学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学 经济学 金融学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学 工商管理 管理学 公共事业管理 管理学 电子商务 管理学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应用化学 工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工学 材料物理 工学 材料化学 工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工学 环境工程 工学 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理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工学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工学 外语系 英语 文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法学 法学 社会学 法学 应用心理学 教育学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核工程与核技术 工学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工学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工学 国际合作教育学院 汉语言文学 文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 法学 思想政治教育 法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期刊排名

经查证《 船舶与海洋工程》未在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内 复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 主办: 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周期: 季刊出版地:上海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5-9962CN: 31-1540/U历史沿革:现用刊名:船舶与海洋工程曾用刊名:上海造船创刊时间:1985

海洋工程船海工程

1.中国造船 2.中国航海 3.船舶力学4.船舶工程 5.水运工程6.海航技术7.舰船科学技术 8.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9.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1. 船舶工程2. 船舶力学3.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索引序列
  • 船舶与海洋工程杂志王蒲兰
  • 船舶与海洋工程杂志
  • 船舶与海洋工程投稿
  •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位论文
  • 船舶与海洋工程期刊排名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