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村民自治论文答辩

村民自治论文答辩

发布时间:

村民自治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为了搞好毕业论文答辩,在举行答辩会前,校方、答辩委员会、答辩者(撰写毕业论文的作者)三方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在答辩会上,考官要极力找出来在论文中所表现的水平是真是假。而学生不仅要证明自己的论点是对的,而且还要证明老师是错的。

论文答辩最重要的是听清、记清老师的问题,以免答非所问。如果一次没听清,一定要请老师重复,不要装懂,但尽量避免多次劳烦老师,否则印象分会下降。针对老师的问题作答时,要按重点精要回答,回答有层次、有条理,切勿东拉西扯、过分啰嗦、讲太多不必要的东西,否则老师会打断你的回答,你想说的内容可能就说不完了。还有,回答的时候小心一些,不要轻易涉及你不清楚的领域,避免老师拉住一点进行苏格拉底式追问,否则就惨了……可能提到的问题,我可以提出几个建议:1、总结出几个论文的创新点;2、看看你文章的语言表述、逻辑层次是否合理,特别是标题的表述,是否有命名不当,或者逻辑层次不对的地方,有的老师会抓住这种瑕疵要求解释的……3、看看概念、理论有没有基础性错误,有的话老师可能会抓住提问;4、如果上述瑕疵都没有,那么老师会就你论文的专业性问题提问,可能涉及的方向有:(1)农村土地承包法律关系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可能的比较法和我国法律、实践中的做法和缺陷;(2)你论文中自己的观点、创新观点的合理性;(3)有些老师会就注释和引用文献进行提问,不过可能性不太大,保证学术规范就可以了。上述提问的重点在于4(1)(2)。就这些方向自己好好斟酌准备一下。一般答辩的时候会留有准备时间的,不要慌张,自信回答,良好的风貌可能给你加分。最后,不知你是本科答辩还是研究生答辩。如果是前者的话,我觉得上述这些你看一下有个概念就行了,本科答辩都很水的,不会问那么多专业的东西,好多时候跟老师随便聊几句就结束了,这时,第2、3、4(3)可能才是最重要的东西。总之,不要紧张,加油吧~

论文答辩老师一般会提的问题,因为学校不同,老师不同,问题也会不同,以下问题参考:(1)辨别论文真伪,检查是否为答辩人独立撰写的问题;(2)测试答辩人掌握知识深度和广度的问题;(3)论文中没有叙述清楚,但对于本课题来讲尤为重要的问题;(4)关于论文中出现的错误观点的问题;(5)课题有关背景和发展现状的问题;(6)课题的前景和发展问题;(7)有关论文中独特的创造性观点的问题;(8)与课题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问题;(9)与课题相关的扩展性问题。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有的老师会提问论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自己一定要弄懂论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答辩的基本流程:一、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作为答辩的开场白,包括姓名、学号、专业。介绍时要举止大方、态度从容、面带微笑,礼貌得体的介绍自己,争取给答辩小组一个良好的印象。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二、提问与答辩 答辩教师的提问安排在答辩人自述之后,是答辩中相对灵活的环节,有问有答,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般为3个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提问,采取答辩人当场作答的方式。 答辩教师提问的范围在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内,一般不会出现离题的情况。提问的重点放在论文的核心部分,通常会让答辩人对关键问题作详细、展开性论述,深入阐明。答辩教师也会让答辩人解释清楚自述中未讲明白的地方。论文中没有提到的漏洞,也是答辩小组经常会问到的部分。再有就是论文中明显的错误,这可能是由于答辩人比较紧张而导致口误,也可能是答辩人从未意识到,如果遇到这种状况,不要紧张,保持镇静,认真考虑后再回答。还有一种判断类的题目,即答辩教师故意以错误的观点提问,这就需要答辩人头脑始终保持清醒,精神高度集中,正确作答。 仔细聆听答辩教师的问题,然后经过缜密的思考,组织好语言。回答问题时要求条理清晰、符合逻辑、完整全面、重点突出。如果没有听清楚问题,请答辩教师再重复一遍,态度诚恳,有礼貌。 当有问题确实不会回答时,也不要着急,可以请答辩教师给予提示。答辩教师会对答辩人改变提问策略,采用启发式的引导式的问题,降低问题难度。 出现可能有争议的观点,答辩人可以与答辩教师展开讨论,但要特别注意礼貌。答辩本身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切不可与答辩教师争吵,辩论应以文明的方式进行。三、致谢感谢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给予帮助的人们并且要礼貌地感谢答辩教师。答辩注意事项(1)克服紧张、不安、焦躁的情绪,自信自己一定可以顺利通过答辩。(2)注意自身修养,有礼有节。无论是听答辩教师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都要做到礼貌应对。(3)听明白题意,抓住问题的主旨,弄清答辩教师出题的目的和意图,充分理解问题的根本所在,再作答,以免答非所问的现象。(4)若对某一个问题确实没有搞清楚,要谦虚向教师请教。尽量争取教师的提示,巧妙应对。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努力思考做答,不应自暴自弃。(5)答辩时语速要快慢适中,不能过快或过慢。过快会让答辩小组成员难以听清楚,过慢会让答辩教师感觉答辩人对这个问题不熟悉。(6)对没有把握的观点和看法,不要在答辩中提及。(7)不论是自述,还是回答问题,都要注意掌握分寸。强调重点,略述枝节;研究深入的地方多讲,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最好避开不讲或少讲。(8)通常提问会依据先浅后深、先易后难的顺序。(9)答辩人的答题时间一般会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除非答辩教师特别强调要求展开论述,都不必要展开过细。直接回答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去掉旁枝细节,简单干脆,切中要害。四、答辩常见问题在答辩时,一般是几位相关专业的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实体和论文提出一些问题,同时听取学生个人阐述,以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性和对设计的熟悉性;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知识面的宽窄;听取学生对课题发展前景的认识

论文答辩常见的问题主要包含: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题目、论文的价值、论文的理论基础、论文的研究方向等等。

1、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题目?

在选择论文题目的时候,会涉及到自身的研究兴趣以及研究的方向,如果在这方面自己比较明确的话,或者是认真思考过,不妨直接告诉老师。如果并没有明确研究方向,也可以跟导师说明选题的来源,以及之前所寻找过的资料。

2、论文价值是什么?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对现实方面的关注。在回答的时候,可以针对于论文中所提出来的现实意义,以及解决的方法做阐述。

3、论文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这方面的问题考察的是学生的专业能力,还有技术知识的掌握。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逻辑清晰,并且要突出自身的专业性和知识点。可以采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解释论文的内容,不要太过口语化。

4、论文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论文的研究方向也是在答辩的时候常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于论文所提出来的观点是否熟悉,以及对于论文中的一些研究方法是否了解,想要流畅的回答得到导师的认可,一定要提前做好相关的功课。

论文答辩的注意事项

1.论文一定要打印出来,多读几遍,熟悉你的论文,老师会根据你的论文内容进行提问,一问三不知就完蛋了。

2.在正式答辩前,你可以找几个同学模拟论文答辩的形式,互相提问,提前了解答辩的流程。

3.在模拟论文答辩的时候,要注意控制下时间,因为当天会有很多答辩的同学,时间有限。

4.自己去网上搜,或者向学长学姐们请教,答辩老师可能会提到哪些问题,提前想好怎样回答。

5.答辩一般都是需要做PPT的,PPT要简单明了,颜色不要太花哨,可以参照平时老师的PPT风格,还要注意文字和图片的搭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毕业论文答辩

一村一民毕业论文村民自治

首先,要引导广大的农民群众正确认识什么是农民。其次,要让广大的农民群众说出真实的问题和想法。最后,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建全科学的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建设。

自考的 我有经验 不知道你除了这些题目 还有没有别的要求如果你写不出来或者没时间写可以咨询一下我咨询一下对你总有好处的具体看我下面号子...642....................接下..............667....................接下..............441....................继续...........(上面三行加起来是我号 加我 我在线的)

加强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对策1、改进乡镇工作的方式方法 ,建立服务型、指导型的基层政府。一是尊重村民自治的法律地位 , 尊重村民自治的权利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自己管好自己 ,逐步做到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己依法去办;二是放权。乡镇应从过去传统的统治型观念为主向现代的服务型观念转换 , 要从过去的政治经济社会合一 , 向以公共服务为主转变 ,从控制村级组织为主转到放手让村民自治 ,给予支持、帮助指导上来 ,凡属村民自治的事务 ,乡镇政府不越权、越位干预 ,不搞强迫行政命令; 三是指导和引导管理。在村民自治制度下 , 政府对村的管理又是必要的 , 而且应该积极提倡中国农村发展的缓慢和停滞业已证明该体制的不足与局限 ,只不过管理的方式由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村内事物的直接管理 , 转为以村民自治为前提 , 依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的间接管理。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具有指导与被指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双重属性。乡镇政府要运用思想教育、法律手段、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和开展服务的方式指导、帮助村委会工作 ,不干涉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则要自觉接受乡镇政府的指导 ,依法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 ,保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2、解决两委关系不协调问题。要解决农村两委关系不协调的问题 ,必须坚持标本兼治。(1) 科学划分农村两委的权限 ,明晰两委班子的权责关系。农村工作是一个有机整体 , 作为农村工作的组织机构 ,村委会和党支部必须在整体利益的原则下形成高度的统一。明确规定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职责范围 ,使各自的工作职责与范围有清晰的界限 , 避免出现实际操作中的相互扯皮或相互推诿的现象。最重要的是确认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之间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 ,是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 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村民自治中坚持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首先是要村党支部在带领村民在对日常事务的处理中体现党的意志,按照国家政策办事,而不是要村党支部凌驾于村委会之上;其次是带领村民积极参与村内事务的民主管理 ,教育党员和村干部自觉遵守 《村组法 》及各种法律和政策规定;再次是搞好组织和监督,确保各项程序的合法 ,同时对村委会日常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建议把组织村务公开的权力交给党支部 , 让村党支部享有真正的监督 ,确保依法治村。党支部的领导应是一种宏观层面的指导和帮助,而不是对具体事务的包办和代替。村委会要依法接受村党支部的领导,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限定的范围内履行职责 ,开展工作 ,使村民自治在党组织的指导和支持下健康发展。村委会行使的权力是广大村民通过选举后赋予的,村委会与村民的关系是代理与委托的关系。村民对自已的权力既拥有委托出去的自由,也有收回的自由。村委会应对村民负责。村党支部在领导村民自治中也要尊重村民的意志,尽最大的努力使党和国家的意志与村民的利益吻合起来。不能使国家利益和村民利益统一起来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是难以完成其使命的。(2)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的村两委工作运行机制。在目前村两委组织自身发育尚不成熟,功能难以界定清楚的背景下,要确保两委班子工作的协调,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公共权力配置和运行体系。一是在法定程序上鼓励村党支部成员参与村委会竞选或村委会成员参与村党支部竞选 ,实现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或 “一肩挑 ”。“一肩挑 ”的方式是一种大胆的、符合实际的选择;这一做法既为我党在乡村提供了寻求 “新的合法性 ”的机会 , 又与当代世界民主发展的潮流相一致。实践中有三种做法。一种是:在村委会选举中,能够获得大多数村民选票的党员,可以再由村党员大会选举为村党支部书 ,任村主任的年限与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年限相同;第二种做法是,把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同志作为村主任的正式候选人向村民推出 ,若能被选上村主任,这也就合理合法的 “一肩挑 ”了; 若不能选上 , 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也要空出来;第三种做法是 ,对选举产生的非党员村主任 ,上级党组织加快培养步伐 ,使其早日成为合格的党员。从必要性看 ,在做到民主选举的基础上 , 通过交叉任职或一肩挑;使村的各项大事与具体事务都能在一体化的组织里得到落实 ,可以避免彼此之间因为争权夺利或相互推诿而带来的功能浪费;从实际效用上看 ,既可以加强党的领导 ,提高村委会地位 ,有效避免党的领导地位被架空的可能以及村委会权力虚化的局面 ,又能使村民在更大的范围内筛选 ,真正实现好中选优。此外还有利于组织合力的形成 ,提高办事效率以及减少干部职数 ,减轻农民负担。二是规范两委的内部决策运行机制 , 建立党支部领导下的集体决策体制。凡涉及到村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可以由村党支部或村委会提出初步议案 ,提交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并拟定初步决策方案 ,然后将初步决策方案向群众公布,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由两委联席会议形成决议,最后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经讨论、表决通过后付诸实施。(3) 积极推进领导创新,切实改善党支部的领导。村党支部在摒弃传统包揽型领导方式后 , 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关键是推进领导创新。一是创新干部产生机制。村委会实行直选后,两委干部产生方式有了明显不同,因为直选 ,村委会的威信和群众基础相应提高 ,如果村党支部委员的产生还停留在“由少数人选人 ”、“在少数人中选 ”的模式中 , 那么虽然同样是村干部,但在群众心中就有了高下之别。要创新选举办法 , 把党员、群众公认的优秀党员选进村党支部班子,这是与村委会成员的直选相衔接,提高村党支部公认度和号召力的有效措施。二是实现工作方式创新。村党支部要有所为 ,有所不为 ,保证党组织的先进性。首先要把有知识、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农村青年团结在党组织周围,适时吸收进党员队伍,同时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 “一个党员一面旗 ”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要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增强党组织的渗透力。在帮助村民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增收致富上下功夫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影响力。此外,应发挥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引导功能,如确定正确的舆论导向,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以促进两委的有机协调。3、改革现行的村委会选举制度,变 “海选 ”为 “组合选举制 ”。所谓 “组合 (阁 ) 选举 ”是安微省社会科学院辛秋水研究员首次提出的。其主要做法是:(1) 提名。召开村民小组会议 ,采取无记名投票 ,由具有选举权的村民在全村范围内 , 分别按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三个职位各提出一名候选人。村民选举委员会将各村民小组的提名票数进行汇总统计 ,以得票多少为序分别确定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人选。然后 ,由每位村委会主任候选人 ,分别在得票较高的副主任和委员人选中 ,以差额的原则 “组合 (阁 ) ”各自的村委会 “竞选班子 ”。村委会主任候选人及其 “组合 ”名单 , 都必须在选举日之前张榜公布 ,让村民甄别、审查。(2) 竞选。一般要求在人口较易集中的村子里举行全村 “竞选大会 ”(只设一个主会场 ) , 在 “竞选大会 ”上各竞选班子轮流发表 “竞选演说 ”, 当场回答村民问题 , 营造民主竞争氛围。而在人口较难集中的村子里 (如偏远山区 ) , 各竞选班子则要分片开展竞选活动 , 发表 “竞选演说 ”, 接受村民质询 , 增进村民对竞选班子的了解。(3) 投票。分两步进行 ,首先 ,由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委会主任;然后 ,由村民对当选村委会主任的组合班子进行投票选举 ,以得过半数票者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和委员。该做法较 “海选 ”是有较大的进步 ,但是仍有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可做以下调整: 一是变村民无记名投票推选村委会成员候选人为凡是有意竞选村委会主任者 , 首先必须要组建自己的竞选班子 ,包括副主任和村委会委员的人选和驻选举委员会的代表;规定只有获得村全体选民的 1/15———1/10以上联名支持 , 并且缴纳必要的选举经费者 ,才有资格参与竞选。二是规定正式候选班子确定与投票日必须相隔两个月 , 以便各路竞选班子能有充分时间进行各种合法形式的竞选活动 , 使选民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主张。三是选民只投票给某一竞选班子 ,不再投票给单个候选人。四是凡是竞选失败的竞选班子皆可选择 1———2名常年在本地务农或务工、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担任村务公开监督委员会委员 , 享有一定的物质补贴。村务公开监督委员会重点监督村级财务、村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等,凡发现重大问题,一经查实,基层政府必须严肃处理。4、加强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 ,为村民自治提供可靠的法律与制度保障。民主政治的推进与法制的完善紧密相连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 ,也必须依法治村。首先 , 要通过立法、修法 ,使村民自治制度更加细化 ,更具有可操作性。健全的法律制度是村民自治合理运行的基本条件 ,法律制度的漏洞往往成为外来力量干扰村民自治的帮凶。现行的 《村组法 》较以前更贴近实际 ,但仍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如选民资格的认定、村民代表选举时间和方式、候选人条件的限制、辞退、违法选举的处理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尤其是为真正更好地保障广大村民的选举权利 ,约束行政权力 ,及时处理好选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纠纷 , 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健全村民选举权利的法律救济制度 , 完善对村委会选举纠纷和违法行政行为的处理机制。具体说来 ,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下列制度来达到上述目标: 一是村委会选举的诉讼救济。应争取尽快制定统一的 《村委会选举法 》, 并在该法中确立有关选举的行政诉讼救济制度 ,将现有的刑法和三大诉讼法加以修改 ,使其扩大并适用于村委会选举 , 尤其是将相关行为纳入现行刑法的破坏选举罪中 , 并规定行政机关应负相应的行政责任和行政赔偿责任; 二是村委会选举的行政复议救济、信访救济、行政处分救济、人大监督救济。法律必须明确各救济的主体及其职责、工作程序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以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 充分发挥救济的实效。其次 ,加强村委会日常工作制度的建设 ,从而实现对村委会成员的监督和制约。要根据法律、法规 ,加强村民委员会工作制度的建立 , 如建立健全议事制度、财务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罢免制度等乡规民约 , 使村民委员会更好地为广大村民服务

论电子政务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曾国平,龚桢梽,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400030)摘要:随着电子政务在我国的全面展开,既“懂电子”又“通政务”的全面复合型人才的匮乏成了制约和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电子政务带来的新环境,首先从该环境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要求入手,分别从三类不同分工的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对现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的两大发展策略。关键词:电子政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图分类号:C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5831(2005)02 0114 03P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自1999年开始,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一般行政事业单位,广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电子政务工程。在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据2003年7月埃森哲咨询公司发表的题为《中国电子政务的现状———构建未来发展的平台》的报告,我国政府电子政务的总体成熟度仅为23%,尚处于正在建设平台的阶段,排在世界其他19个被调查国家之后。青年学者姜奇平指出:“经济要素、沟通网、创新基础、人力资源是影响电子政务的四大因素,在这四个指标中,我国只有人力资源指标低于样本平均值,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目前,在用于电子政务的投资逐年递增、基本平台已经初步搭建、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基本到位的前提下,怎样使电子政务工程在公共部门得以真正的应用,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切任务。一、电子政务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要求电子政务是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利用信息和网络通信技术,加强政府管理,实现政务公开、提高效率、科学决策、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应用和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来支撑。[2](一)知识水平由储备型向学习型转化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瞬息万变,要顺应电子政务对知识的宽度、深度、新度的要求,仅有工作前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首先要求公务员在工作中应不断学习,改变现有知识僵化和老化的弊病,拓展自己的知识存量,提高综合素质。(二)能力结构由片面型向复合型转化如果公务员只具备管理知识而没有专业技术知识,面对复杂问题必然手足无措;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缺少管理艺术和方法,也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因此,电子政务对公务员的要求是既要“懂电子”,又要“通政务”,具备组织协调、综合分析、操作运用等综合能力。(三)管理方式由治理型向服务型转化电子政务改变了传统政务模式下的高度集权式管理,避免了暗箱操作和钱权交易,倡导的是利用网络优势加速信息的流动,使公众更好地享受政府提供的各项服务。因此,要求公务员应该彻底放下“门难进、脸难看”的社会管制者姿态,通过更为透明、便民的方式,切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四)人员配备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长期以来,公务员配备基本上是在符合“行政职业能力”和文书写作能力前提下的法律、管理等人员, 而电子政务要有完善的人力资源体系,既包括领导人员、IT应用人员,又包括项目管理人员、能够对政府职能转换提供咨询的人员等,人员需求上更显多样性和时代性。二、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现状结合以上要求,按照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分工,可以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分为技术服务支持人员、一般政务管理人员和高级战略管理人员等三种类型,[3]其现状不尽如人意。(一)技术服务支持人员:管理水平欠缺技术服务支持人员主要是指对电子政务进行程序开发、网站建设和系统维护等技术性工作的人才,是电子政务在公共部门得以实施的基本前提和保证。首先,技术人员只是纯技术专家,他们对电子政务的相关配套管理知识知之甚少,造成“电子”与“政务”的信息极不对称,游离于公共部门的日常管理事务之上,与一般的公务员完全割裂开来。此外,由于培训费用高、培训周期长、培训难度大,致使目前公共部门的系统管理员,尤其是网络管理员、UNIX系统管理员和数据库管理员比较缺乏,技术人员通常只能做一些日常性的维护,难以胜任更高级的网络安全、性能调整等技术管理工作。(二)一般政务管理人员:计算机网络知识落后一般政务管理人员主要是指公共部门的一般办事人员,即没有负领导责任的一般公务员。他们没有必要掌握具体的技术细节,只需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应用知识即可。但是,作为习惯于传统的办公程序和办事方式的公务员,由于其所受教育和所在环境的信息闭塞和对网络技术的陌生,既不懂信息管理,又不懂信息技术,许多人尚不具备必须的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办公能力,在一个全新的电子化网络办公环境中根本无所适从。据国家行政学院的一项调查,大约有20%的公务员对计算机操作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因此不可能从互联网中获取极大的信息便利;也不可能借助信息技术来延伸和增强自己的能力。电子政务所带来的网上办公、在线服务、远程通讯等业务都得不到基本的应用,大大阻碍了其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三)高级战略管理人员:电子政务战略规划不清高级战略管理人员主要是指政府机关中的主要领导者,他们对电子政务的重视和投入程度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在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的发展,这就涉及到他们在此方面的战略规划问题。许多地方虽然建立了政务平台,也只是作为“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领导者依然习惯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依旧习惯于层级式管理,没有通过组织扁平化来扩大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级;依旧对信息垄断和实行话语霸权,不能做到信息公开、办事透明、决策公平、评估公正。[4]认识不到电子政务在战略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也就不可能通过电子政务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引导政府行政决策,建立服务型政府,推进新一轮的政府行政改革。综上所述,我国公共部门现有人力资源各级界限分明,知识、能力结构呈现高度的单向性:公务员电子政务应用能力极其薄弱,技术员唯技术至上。因此,要推进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三、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一)彻底转变落后观念电子政务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信息化时代政府组织及其运行的全面更新,组织扁平化、管理分权化、政治民主化和信息服务化是这一目标的核心内容。因此,公务员要彻底改变传统政务模式下的管理思维,从战略上充分认识政府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观念上网”。具体操作中,要避免盲目跟风、相互攀比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做法,将信息化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密切结合,将需求导向和应用效果紧密联系,通过示范效应、环境营造、激励机制等手段,使广大公务员从心理上认可电子政务,彻底改变传统的纸质文件和现场办公模式,摒除工作效率不高、形式主义盛行、衙门作风膨胀的局面,把电子公文、网络会议、在线服务真正用到实处。(二)全面培训现有人员目前,国内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机制、方式、内容相对落后,仅仅停留在需要什么补什么的“补充完善”阶段,没有结合电子政务对公务员的新要求进行培训,自然不能适应电子政务工作。因此,首先要从长远上进行合理而科学的规划,保证统一组织和领导,统筹规划,完善资金配套和相关支持体系,使公务员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不断更新。具体培训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和要求进行区别对待,兼顾个体与全局,先进与落后。培训方式上也要通过自学、培训班、研修班、远程教学、实战演练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辅以严格的考核,在保证公务员有时间、有兴趣的前提下,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并取得学以致用的效果。具体培训内容可以参照图1的基本步骤。(三)根据实际设立信息主管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习惯了传统政府管理的公务员,经过短期内的信息化扫盲式培训,不可能完全把信息技术和政府管理工作处理得游刃有余。要解决技术人员只对技术问题进行监管、管理人员又在非电子平台上进行领导和决策这两者的矛盾,目前有效且可行的方案就是参照欧美国家的做法,设立一个信息主管(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信息主管作为公共部门决策层中全面负责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的高级官员,既要熟悉公共事务的工作程序,又要懂管理、精通IT技术,而且有充分的行政权[1]力通过负责信息管理机构,直接领导网络信息中心、计算"机中心等部门,从而较,好地实现技术和管理的衔接。信息主管在公共部门的所属组织结构如图。四、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一)留住“高科技人才”我国公共部门一方面急需大批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又留不住源源外流的优秀人才。以北京为例,清华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有82%去了美国,同时,外资企业及国外研发机构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我国高级人才的加盟。要保证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人力资源的高数量与高质量,在培养、造就人才的同时还要用对、用好人才,从而留住和吸引人才。因此,首先应通过国家在制度和机制上确保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精英提供优厚的物质和生活待遇,为其创造良好的研发、创新条件和环境;其次,要给每个人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使其在岗位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产生较强的集体归属感和岗位责任心;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公共部门的组织机构改革,通过管理创新,使公共部门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才能留住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二)激励“没有不满型人才”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需要智力上的深度参与和精神上的全力跟进,因此在人力资源开发中要引入配套的各项开发、评估和监督机制,以激励其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具体做法有四:(1)要对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从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时间等方面给予综合考评,并将其薪酬和个人发展紧密联系;(2)要设计合理的薪酬管理机制,按责定岗,按岗设级,按级发薪,并辅以相应的奖金与津贴;(3)把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应用于电子政务,通过精神鼓励、授予权力、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健康保障、专业再教育和培训、职务升迁等方式,让广大公务员在“没有不满”的基础上达到“满意”;(4)为了形成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还应在给予各方面较优厚待遇的前提下,辅以严密而完备的工作监督制度,加以约束。 (三)招聘“多元复合型人才”公务员在进行信息化和管理创新的同时,要适应电子政府和信息化社会的公共事务,应在现有人员有效开发的前提下,通过优胜劣汰,招聘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现代多元复合型人才,这才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长足发展的根本保证。人员招聘中可以具体从以下方面考察其综合素质与能力:(1)综合行政能力。即适应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强的时间意识和效率观念,适应高节奏、多信息的现代社会,工作透明,决策民主,综合行政能力强。(2)信息技术基础。即充分掌握办公自动化(OA,Of ficeautomation)和网络技术、因特网交互平台技术,熟悉电子政务规范语言cngXML和相关应用软件,确保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和保密。(3)信息管理能力。即熟悉计算机和网络应用,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共享,接受各类信息;通过相关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搜集和获取信息,并准确筛选和编辑有效信息利用有效信息为工作服务,提高自身的吸收与借­鉴 、消化与转化能力。新型服务意识。即打破传统的部门分割和?官本位思想,以公众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网络为广大群众提供快捷、准确有效的服务,树立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先进性需要通过高素质的人来实现,电子政务的全面展开和高效运行需要既懂“电子”又通“政务”的复合型人才。相信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对公共部门的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之后,一定能使我国的电子政务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我国公共部门管理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参考文献:[1]姜奇平.电子政务与行政环境[N].互联网周刊,2003-07-04.[2]汪玉凯.电子政务基础知识读本[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陈庆云,王明杰.电子政务行政与社会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4]徐晓林,杨兰蓉.电子政务导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5]王长胜.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张蒲生.政府管理信息化面临的非技术问题[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2):67-71.[7]段小梅.重庆市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36-140.611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村民自治毕业论文

你本人是什么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即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毕业论文在进行编写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开题报告、论文编写、论文上交评定、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分五个过程,其中开题报告是论文进行的最重要的一个过程,也是论文能否进行的一个重要指标。撰写意义1.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才华的第一次显露,是向祖国和人民所交的一份有份量的答卷,是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报到书。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2.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要求,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班子成员应当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个“四化”的要求,也包含了对干部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要求。3.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提高全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科学管理方法,还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都要求我们的干部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在经济建设中,作为领导人员和机关的办事人员,要写指示、通知、总结、调查报告等应用文;要写说明书、广告、解说词等说明文;还要写科学论文、经济评论等议论文。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信号,是传达信息的方式。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储存、整理、传播等等都离不开写作。 论文种类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后三种论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论文形式,这里不作介绍。文科大学生一般写的是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具体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的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毕业论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毕业论文。驳论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毕业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如本书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与艺术》一文,从正面论述了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它表明了作者对突出工作重点方法的肯定和理解。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吗?》一文,是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的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和分析,以论辩的形式阐发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观点。另外,针对几种不同意见或社会普遍流行的错误看法,以正面理由加以辩驳的论文,也属于论辩型论文。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4.综合型论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如《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一文既介绍了研究民族关系史的现状,又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篇综合型的论文。

论电子政务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曾国平,龚桢梽,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400030)摘要:随着电子政务在我国的全面展开,既“懂电子”又“通政务”的全面复合型人才的匮乏成了制约和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电子政务带来的新环境,首先从该环境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要求入手,分别从三类不同分工的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对现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的两大发展策略。关键词:电子政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图分类号:C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5831(2005)02 0114 03P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自1999年开始,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一般行政事业单位,广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电子政务工程。在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据2003年7月埃森哲咨询公司发表的题为《中国电子政务的现状———构建未来发展的平台》的报告,我国政府电子政务的总体成熟度仅为23%,尚处于正在建设平台的阶段,排在世界其他19个被调查国家之后。青年学者姜奇平指出:“经济要素、沟通网、创新基础、人力资源是影响电子政务的四大因素,在这四个指标中,我国只有人力资源指标低于样本平均值,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目前,在用于电子政务的投资逐年递增、基本平台已经初步搭建、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基本到位的前提下,怎样使电子政务工程在公共部门得以真正的应用,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切任务。一、电子政务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要求电子政务是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利用信息和网络通信技术,加强政府管理,实现政务公开、提高效率、科学决策、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应用和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来支撑。[2](一)知识水平由储备型向学习型转化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瞬息万变,要顺应电子政务对知识的宽度、深度、新度的要求,仅有工作前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首先要求公务员在工作中应不断学习,改变现有知识僵化和老化的弊病,拓展自己的知识存量,提高综合素质。(二)能力结构由片面型向复合型转化如果公务员只具备管理知识而没有专业技术知识,面对复杂问题必然手足无措;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缺少管理艺术和方法,也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因此,电子政务对公务员的要求是既要“懂电子”,又要“通政务”,具备组织协调、综合分析、操作运用等综合能力。(三)管理方式由治理型向服务型转化电子政务改变了传统政务模式下的高度集权式管理,避免了暗箱操作和钱权交易,倡导的是利用网络优势加速信息的流动,使公众更好地享受政府提供的各项服务。因此,要求公务员应该彻底放下“门难进、脸难看”的社会管制者姿态,通过更为透明、便民的方式,切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四)人员配备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长期以来,公务员配备基本上是在符合“行政职业能力”和文书写作能力前提下的法律、管理等人员, 而电子政务要有完善的人力资源体系,既包括领导人员、IT应用人员,又包括项目管理人员、能够对政府职能转换提供咨询的人员等,人员需求上更显多样性和时代性。二、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现状结合以上要求,按照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分工,可以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分为技术服务支持人员、一般政务管理人员和高级战略管理人员等三种类型,[3]其现状不尽如人意。(一)技术服务支持人员:管理水平欠缺技术服务支持人员主要是指对电子政务进行程序开发、网站建设和系统维护等技术性工作的人才,是电子政务在公共部门得以实施的基本前提和保证。首先,技术人员只是纯技术专家,他们对电子政务的相关配套管理知识知之甚少,造成“电子”与“政务”的信息极不对称,游离于公共部门的日常管理事务之上,与一般的公务员完全割裂开来。此外,由于培训费用高、培训周期长、培训难度大,致使目前公共部门的系统管理员,尤其是网络管理员、UNIX系统管理员和数据库管理员比较缺乏,技术人员通常只能做一些日常性的维护,难以胜任更高级的网络安全、性能调整等技术管理工作。(二)一般政务管理人员:计算机网络知识落后一般政务管理人员主要是指公共部门的一般办事人员,即没有负领导责任的一般公务员。他们没有必要掌握具体的技术细节,只需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应用知识即可。但是,作为习惯于传统的办公程序和办事方式的公务员,由于其所受教育和所在环境的信息闭塞和对网络技术的陌生,既不懂信息管理,又不懂信息技术,许多人尚不具备必须的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办公能力,在一个全新的电子化网络办公环境中根本无所适从。据国家行政学院的一项调查,大约有20%的公务员对计算机操作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因此不可能从互联网中获取极大的信息便利;也不可能借助信息技术来延伸和增强自己的能力。电子政务所带来的网上办公、在线服务、远程通讯等业务都得不到基本的应用,大大阻碍了其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三)高级战略管理人员:电子政务战略规划不清高级战略管理人员主要是指政府机关中的主要领导者,他们对电子政务的重视和投入程度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在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的发展,这就涉及到他们在此方面的战略规划问题。许多地方虽然建立了政务平台,也只是作为“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领导者依然习惯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依旧习惯于层级式管理,没有通过组织扁平化来扩大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级;依旧对信息垄断和实行话语霸权,不能做到信息公开、办事透明、决策公平、评估公正。[4]认识不到电子政务在战略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也就不可能通过电子政务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引导政府行政决策,建立服务型政府,推进新一轮的政府行政改革。综上所述,我国公共部门现有人力资源各级界限分明,知识、能力结构呈现高度的单向性:公务员电子政务应用能力极其薄弱,技术员唯技术至上。因此,要推进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三、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一)彻底转变落后观念电子政务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信息化时代政府组织及其运行的全面更新,组织扁平化、管理分权化、政治民主化和信息服务化是这一目标的核心内容。因此,公务员要彻底改变传统政务模式下的管理思维,从战略上充分认识政府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观念上网”。具体操作中,要避免盲目跟风、相互攀比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做法,将信息化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密切结合,将需求导向和应用效果紧密联系,通过示范效应、环境营造、激励机制等手段,使广大公务员从心理上认可电子政务,彻底改变传统的纸质文件和现场办公模式,摒除工作效率不高、形式主义盛行、衙门作风膨胀的局面,把电子公文、网络会议、在线服务真正用到实处。(二)全面培训现有人员目前,国内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机制、方式、内容相对落后,仅仅停留在需要什么补什么的“补充完善”阶段,没有结合电子政务对公务员的新要求进行培训,自然不能适应电子政务工作。因此,首先要从长远上进行合理而科学的规划,保证统一组织和领导,统筹规划,完善资金配套和相关支持体系,使公务员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不断更新。具体培训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和要求进行区别对待,兼顾个体与全局,先进与落后。培训方式上也要通过自学、培训班、研修班、远程教学、实战演练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辅以严格的考核,在保证公务员有时间、有兴趣的前提下,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并取得学以致用的效果。具体培训内容可以参照图1的基本步骤。(三)根据实际设立信息主管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习惯了传统政府管理的公务员,经过短期内的信息化扫盲式培训,不可能完全把信息技术和政府管理工作处理得游刃有余。要解决技术人员只对技术问题进行监管、管理人员又在非电子平台上进行领导和决策这两者的矛盾,目前有效且可行的方案就是参照欧美国家的做法,设立一个信息主管(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信息主管作为公共部门决策层中全面负责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的高级官员,既要熟悉公共事务的工作程序,又要懂管理、精通IT技术,而且有充分的行政权[1]力通过负责信息管理机构,直接领导网络信息中心、计算"机中心等部门,从而较,好地实现技术和管理的衔接。信息主管在公共部门的所属组织结构如图。四、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一)留住“高科技人才”我国公共部门一方面急需大批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又留不住源源外流的优秀人才。以北京为例,清华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有82%去了美国,同时,外资企业及国外研发机构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我国高级人才的加盟。要保证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人力资源的高数量与高质量,在培养、造就人才的同时还要用对、用好人才,从而留住和吸引人才。因此,首先应通过国家在制度和机制上确保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精英提供优厚的物质和生活待遇,为其创造良好的研发、创新条件和环境;其次,要给每个人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使其在岗位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产生较强的集体归属感和岗位责任心;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公共部门的组织机构改革,通过管理创新,使公共部门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才能留住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二)激励“没有不满型人才”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需要智力上的深度参与和精神上的全力跟进,因此在人力资源开发中要引入配套的各项开发、评估和监督机制,以激励其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具体做法有四:(1)要对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从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时间等方面给予综合考评,并将其薪酬和个人发展紧密联系;(2)要设计合理的薪酬管理机制,按责定岗,按岗设级,按级发薪,并辅以相应的奖金与津贴;(3)把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应用于电子政务,通过精神鼓励、授予权力、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健康保障、专业再教育和培训、职务升迁等方式,让广大公务员在“没有不满”的基础上达到“满意”;(4)为了形成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还应在给予各方面较优厚待遇的前提下,辅以严密而完备的工作监督制度,加以约束。 (三)招聘“多元复合型人才”公务员在进行信息化和管理创新的同时,要适应电子政府和信息化社会的公共事务,应在现有人员有效开发的前提下,通过优胜劣汰,招聘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现代多元复合型人才,这才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长足发展的根本保证。人员招聘中可以具体从以下方面考察其综合素质与能力:(1)综合行政能力。即适应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强的时间意识和效率观念,适应高节奏、多信息的现代社会,工作透明,决策民主,综合行政能力强。(2)信息技术基础。即充分掌握办公自动化(OA,Of ficeautomation)和网络技术、因特网交互平台技术,熟悉电子政务规范语言cngXML和相关应用软件,确保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和保密。(3)信息管理能力。即熟悉计算机和网络应用,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共享,接受各类信息;通过相关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搜集和获取信息,并准确筛选和编辑有效信息利用有效信息为工作服务,提高自身的吸收与借­鉴 、消化与转化能力。新型服务意识。即打破传统的部门分割和?官本位思想,以公众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网络为广大群众提供快捷、准确有效的服务,树立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先进性需要通过高素质的人来实现,电子政务的全面展开和高效运行需要既懂“电子”又通“政务”的复合型人才。相信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对公共部门的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之后,一定能使我国的电子政务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我国公共部门管理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参考文献:[1]姜奇平.电子政务与行政环境[N].互联网周刊,2003-07-04.[2]汪玉凯.电子政务基础知识读本[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陈庆云,王明杰.电子政务行政与社会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4]徐晓林,杨兰蓉.电子政务导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5]王长胜.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张蒲生.政府管理信息化面临的非技术问题[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2):67-71.[7]段小梅.重庆市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36-140.611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自考的 我有经验 不知道你除了这些题目 还有没有别的要求如果你写不出来或者没时间写可以咨询一下我咨询一下对你总有好处的具体看我下面号子...642....................接下..............667....................接下..............441....................继续...........(上面三行加起来是我号 加我 我在线的)

村民自治问题毕业论文

论电子政务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曾国平,龚桢梽,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400030)摘要:随着电子政务在我国的全面展开,既“懂电子”又“通政务”的全面复合型人才的匮乏成了制约和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电子政务带来的新环境,首先从该环境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要求入手,分别从三类不同分工的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对现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的两大发展策略。关键词:电子政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图分类号:C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5831(2005)02 0114 03P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自1999年开始,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一般行政事业单位,广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电子政务工程。在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据2003年7月埃森哲咨询公司发表的题为《中国电子政务的现状———构建未来发展的平台》的报告,我国政府电子政务的总体成熟度仅为23%,尚处于正在建设平台的阶段,排在世界其他19个被调查国家之后。青年学者姜奇平指出:“经济要素、沟通网、创新基础、人力资源是影响电子政务的四大因素,在这四个指标中,我国只有人力资源指标低于样本平均值,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目前,在用于电子政务的投资逐年递增、基本平台已经初步搭建、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基本到位的前提下,怎样使电子政务工程在公共部门得以真正的应用,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切任务。一、电子政务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要求电子政务是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利用信息和网络通信技术,加强政府管理,实现政务公开、提高效率、科学决策、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应用和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来支撑。[2](一)知识水平由储备型向学习型转化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瞬息万变,要顺应电子政务对知识的宽度、深度、新度的要求,仅有工作前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首先要求公务员在工作中应不断学习,改变现有知识僵化和老化的弊病,拓展自己的知识存量,提高综合素质。(二)能力结构由片面型向复合型转化如果公务员只具备管理知识而没有专业技术知识,面对复杂问题必然手足无措;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缺少管理艺术和方法,也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因此,电子政务对公务员的要求是既要“懂电子”,又要“通政务”,具备组织协调、综合分析、操作运用等综合能力。(三)管理方式由治理型向服务型转化电子政务改变了传统政务模式下的高度集权式管理,避免了暗箱操作和钱权交易,倡导的是利用网络优势加速信息的流动,使公众更好地享受政府提供的各项服务。因此,要求公务员应该彻底放下“门难进、脸难看”的社会管制者姿态,通过更为透明、便民的方式,切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四)人员配备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长期以来,公务员配备基本上是在符合“行政职业能力”和文书写作能力前提下的法律、管理等人员, 而电子政务要有完善的人力资源体系,既包括领导人员、IT应用人员,又包括项目管理人员、能够对政府职能转换提供咨询的人员等,人员需求上更显多样性和时代性。二、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现状结合以上要求,按照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分工,可以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分为技术服务支持人员、一般政务管理人员和高级战略管理人员等三种类型,[3]其现状不尽如人意。(一)技术服务支持人员:管理水平欠缺技术服务支持人员主要是指对电子政务进行程序开发、网站建设和系统维护等技术性工作的人才,是电子政务在公共部门得以实施的基本前提和保证。首先,技术人员只是纯技术专家,他们对电子政务的相关配套管理知识知之甚少,造成“电子”与“政务”的信息极不对称,游离于公共部门的日常管理事务之上,与一般的公务员完全割裂开来。此外,由于培训费用高、培训周期长、培训难度大,致使目前公共部门的系统管理员,尤其是网络管理员、UNIX系统管理员和数据库管理员比较缺乏,技术人员通常只能做一些日常性的维护,难以胜任更高级的网络安全、性能调整等技术管理工作。(二)一般政务管理人员:计算机网络知识落后一般政务管理人员主要是指公共部门的一般办事人员,即没有负领导责任的一般公务员。他们没有必要掌握具体的技术细节,只需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应用知识即可。但是,作为习惯于传统的办公程序和办事方式的公务员,由于其所受教育和所在环境的信息闭塞和对网络技术的陌生,既不懂信息管理,又不懂信息技术,许多人尚不具备必须的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办公能力,在一个全新的电子化网络办公环境中根本无所适从。据国家行政学院的一项调查,大约有20%的公务员对计算机操作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因此不可能从互联网中获取极大的信息便利;也不可能借助信息技术来延伸和增强自己的能力。电子政务所带来的网上办公、在线服务、远程通讯等业务都得不到基本的应用,大大阻碍了其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三)高级战略管理人员:电子政务战略规划不清高级战略管理人员主要是指政府机关中的主要领导者,他们对电子政务的重视和投入程度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在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的发展,这就涉及到他们在此方面的战略规划问题。许多地方虽然建立了政务平台,也只是作为“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领导者依然习惯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依旧习惯于层级式管理,没有通过组织扁平化来扩大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级;依旧对信息垄断和实行话语霸权,不能做到信息公开、办事透明、决策公平、评估公正。[4]认识不到电子政务在战略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也就不可能通过电子政务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引导政府行政决策,建立服务型政府,推进新一轮的政府行政改革。综上所述,我国公共部门现有人力资源各级界限分明,知识、能力结构呈现高度的单向性:公务员电子政务应用能力极其薄弱,技术员唯技术至上。因此,要推进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三、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一)彻底转变落后观念电子政务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信息化时代政府组织及其运行的全面更新,组织扁平化、管理分权化、政治民主化和信息服务化是这一目标的核心内容。因此,公务员要彻底改变传统政务模式下的管理思维,从战略上充分认识政府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观念上网”。具体操作中,要避免盲目跟风、相互攀比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做法,将信息化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密切结合,将需求导向和应用效果紧密联系,通过示范效应、环境营造、激励机制等手段,使广大公务员从心理上认可电子政务,彻底改变传统的纸质文件和现场办公模式,摒除工作效率不高、形式主义盛行、衙门作风膨胀的局面,把电子公文、网络会议、在线服务真正用到实处。(二)全面培训现有人员目前,国内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机制、方式、内容相对落后,仅仅停留在需要什么补什么的“补充完善”阶段,没有结合电子政务对公务员的新要求进行培训,自然不能适应电子政务工作。因此,首先要从长远上进行合理而科学的规划,保证统一组织和领导,统筹规划,完善资金配套和相关支持体系,使公务员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不断更新。具体培训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和要求进行区别对待,兼顾个体与全局,先进与落后。培训方式上也要通过自学、培训班、研修班、远程教学、实战演练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辅以严格的考核,在保证公务员有时间、有兴趣的前提下,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并取得学以致用的效果。具体培训内容可以参照图1的基本步骤。(三)根据实际设立信息主管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习惯了传统政府管理的公务员,经过短期内的信息化扫盲式培训,不可能完全把信息技术和政府管理工作处理得游刃有余。要解决技术人员只对技术问题进行监管、管理人员又在非电子平台上进行领导和决策这两者的矛盾,目前有效且可行的方案就是参照欧美国家的做法,设立一个信息主管(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信息主管作为公共部门决策层中全面负责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的高级官员,既要熟悉公共事务的工作程序,又要懂管理、精通IT技术,而且有充分的行政权[1]力通过负责信息管理机构,直接领导网络信息中心、计算"机中心等部门,从而较,好地实现技术和管理的衔接。信息主管在公共部门的所属组织结构如图。四、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一)留住“高科技人才”我国公共部门一方面急需大批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又留不住源源外流的优秀人才。以北京为例,清华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有82%去了美国,同时,外资企业及国外研发机构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我国高级人才的加盟。要保证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人力资源的高数量与高质量,在培养、造就人才的同时还要用对、用好人才,从而留住和吸引人才。因此,首先应通过国家在制度和机制上确保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精英提供优厚的物质和生活待遇,为其创造良好的研发、创新条件和环境;其次,要给每个人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使其在岗位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产生较强的集体归属感和岗位责任心;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公共部门的组织机构改革,通过管理创新,使公共部门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才能留住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二)激励“没有不满型人才”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需要智力上的深度参与和精神上的全力跟进,因此在人力资源开发中要引入配套的各项开发、评估和监督机制,以激励其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具体做法有四:(1)要对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从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时间等方面给予综合考评,并将其薪酬和个人发展紧密联系;(2)要设计合理的薪酬管理机制,按责定岗,按岗设级,按级发薪,并辅以相应的奖金与津贴;(3)把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应用于电子政务,通过精神鼓励、授予权力、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健康保障、专业再教育和培训、职务升迁等方式,让广大公务员在“没有不满”的基础上达到“满意”;(4)为了形成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还应在给予各方面较优厚待遇的前提下,辅以严密而完备的工作监督制度,加以约束。 (三)招聘“多元复合型人才”公务员在进行信息化和管理创新的同时,要适应电子政府和信息化社会的公共事务,应在现有人员有效开发的前提下,通过优胜劣汰,招聘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现代多元复合型人才,这才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长足发展的根本保证。人员招聘中可以具体从以下方面考察其综合素质与能力:(1)综合行政能力。即适应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强的时间意识和效率观念,适应高节奏、多信息的现代社会,工作透明,决策民主,综合行政能力强。(2)信息技术基础。即充分掌握办公自动化(OA,Of ficeautomation)和网络技术、因特网交互平台技术,熟悉电子政务规范语言cngXML和相关应用软件,确保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和保密。(3)信息管理能力。即熟悉计算机和网络应用,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共享,接受各类信息;通过相关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搜集和获取信息,并准确筛选和编辑有效信息利用有效信息为工作服务,提高自身的吸收与借­鉴 、消化与转化能力。新型服务意识。即打破传统的部门分割和?官本位思想,以公众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网络为广大群众提供快捷、准确有效的服务,树立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先进性需要通过高素质的人来实现,电子政务的全面展开和高效运行需要既懂“电子”又通“政务”的复合型人才。相信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对公共部门的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之后,一定能使我国的电子政务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我国公共部门管理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参考文献:[1]姜奇平.电子政务与行政环境[N].互联网周刊,2003-07-04.[2]汪玉凯.电子政务基础知识读本[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陈庆云,王明杰.电子政务行政与社会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4]徐晓林,杨兰蓉.电子政务导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5]王长胜.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张蒲生.政府管理信息化面临的非技术问题[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2):67-71.[7]段小梅.重庆市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36-140.611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自考的 我有经验 不知道你除了这些题目 还有没有别的要求如果你写不出来或者没时间写可以咨询一下我咨询一下对你总有好处的具体看我下面号子...642....................接下..............667....................接下..............441....................继续...........(上面三行加起来是我号 加我 我在线的)

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9.论文结构要清晰,重点突出自己的思想和内容,不要把别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混淆在一起,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10.严格按照硕士论文书写规范进行论文撰写。论文的整体风格,编排要整洁清爽。

村民自治论文的研究背景

论文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回现状:

1、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

2、找出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

3、他人已做过,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答。

4、别人已做过,重做实验来验证。

写毕业论文的研究背景的注意事项:

1、研究背景是否清晰有趣,是否令人感觉值得深入细读。

2、研究方向是否从背景中自然引出,且此探索方向引人入胜。

3、是否简要回顾相关研究轨迹和学术基础,为引出本文观点提供足够准备。

4、是否对相关现有研究进行简要评估和批判,以引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和缺陷。

5、是否从审视当前研究现状中实现认知飞跃,以突出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是否通过前述内容和观点评估提供一种立论基础,引出本文观点的创新性和突破性。

一、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也就是写作的意图、缘由。意义与价值如果能区分开,就分开论述;如果不能,就合在一起说明。一般而言,主要从2个大的方面去写。一是理论意义与价值;二是实践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综述研究

综述是梳理前人在本课题相关领域内所做的工作和尚存的知识空白,目的是为了确定自己论文写作的理由。

三、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确定自己研究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要讲明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自己将要做的探讨内容,即写这篇论文的原因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论文写作注意事项

(1)尾数"0”多的5位以上数字,可以改写为以万和亿为单位的数。一般情况下不得以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十亿、百亿、千亿等作单位(百、千、兆等词头除外)。例如:1 800 000可写成180万;142 500可写成万,不能写成14万2千5百;5000字不能写成5千字。

(2)纯小数必须写出小数点前用以定位的"0”。数值有效位数末尾的"0”也不能省略,应全部写出。例如:、、不能写作、、2。

(3)数值的修约按照GB 8170-1987《数值修约规则》进行,其简明口诀为“4舍6入5看右,5后有数进上去,尾数为0向左看,左数奇进偶舍弃”。例如:修约到1位小数,修约为;修约为;修约为,修约为。

村民自治从早期试验到后来普遍推行 ,是一个逐步探索的推进过程。实行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 ,冲破旧体制的束缚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中的又一伟大创造。村民自治的全面推行 ,不仅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进展的重要标志 ,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 索引序列
  • 村民自治论文答辩
  • 一村一民毕业论文村民自治
  • 村民自治毕业论文
  • 村民自治问题毕业论文
  • 村民自治论文的研究背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