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经济危机相关毕业论文题目

经济危机相关毕业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经济危机相关毕业论文题目

高一的政治现在难道有这么恐怖么?你可以写写"关于经济全球化,对这场经济危机的影响的推波助澜的做用"...算是好写的

我们,是来,写.的

1、我国中小医药企业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2、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3、乡村城市化建设社会稳定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等等吧!还有很多,多看看相关杂志或者报纸也许会有新灵感!

在百度搜 高水平论文网

经济危机毕业论文

浅析2008年金融危机成因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失衡会导致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而国际游资的攻击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实现条件。从目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形势来看,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因而防范国际游资攻击是制定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经济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游资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①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 黄晓龙(2007) [1 ] 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黄晓龙是国内较完备地从外部因素来研究金融危机的,然而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纵观金融危机史,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 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前,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渐向美国和欧洲倾斜,特别是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呈现出取代英国霸主地位的趋势,这次国际经济失衡为此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20 世纪末期,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要快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拉美国家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使得拉美国家对美国经济的“蝴蝶效应”要比其他国家更为强烈。20 世纪末的20 年里,当拉美地区的经济结构失衡时,往往以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表现出来。欧、美、日经济结构失衡同样是导致欧、美、日等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当区域的或全球的稳定经济结构被打破时,新的经济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机为推动力。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源于德国统一后德国经济快速发展,打破了德国与美国以及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平衡。1990 年的日本也是因为美日之间的经济平衡被打破后,在金融危机的作用下,才实现新的经济均衡。 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从短期来看,在某个时点国际经济是相对平衡的,全球资本总量和需求总量是一定的,而当一国经济发生变化,会引起国际资本和国际需求在不同国家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是小国经济,它的影响只是区域性的,如果是大国则它的影响是全球的。当一个大国经济趋强,则会吸引国际资本向该国流入,产生的结果是另外一些国家的资本流出,当资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就从可能性向必然性转变。这种转变的信号是大国高利率政策,或大国强势货币政策。而对小国经济而言,经济趋强后,则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当国际资本流入数量较多时,该国的实体经济吸收国际资本饱和后,国际资本会与该国的虚拟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的泡沫化,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国际资本很快撤退,导致小国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紧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徐明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徐明祺(1999) [ 2 ] 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欧元和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作用逐渐增强,但是,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决“特里芬难题”,只是将矛盾分散化,也就是说储备货币既是国家货币也是国际货币的身份不变。充当储备货币的国家依据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会与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要求相矛盾,因而会导致外汇市场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实行与某种储备货币挂钩或盯住某种货币的国家,既要受该储备货币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多个国家之间货币政策交叉的影响。储备货币之间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为增强,使得外汇市场更加不稳和动荡,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鉴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经济政策变动影响既可能是区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以美元为例,美元的价值调整是通过美元利率的调整实现的。美联储在制定美元利率时,不可能顾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为储备的国家(地区) 宏观经济状况,因而当美元利率调整时,往往会对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和美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或者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和地区造成冲击[3 ] 。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不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不论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还是固定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影响着所有与其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及这些国家的货币价值变化。如果浮动汇率政策能够遵守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制订的纪律约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场上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投机性攻击,也不会出现由此造成的货币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由于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经济全球化相关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货币体系不能够保证美元在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的纪律性,因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将会导致经济相关国家的货币市场动荡,在投机资本催化下爆发金融危机。就目前现状来看,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元不论是升值还是贬值,依然会造成这些国家经济的强烈波动。美国经济繁荣时,美元升值会导致资本的流出;当美国经济萧条时,美元贬值会导致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保留了原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失去了原来的秩序和纪律,强势经济体可以利用这样的体系转嫁金融危机和获取更多利润,而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索罗斯通过保证金方式获取1 :20 的借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卖空相当于70 亿美元的英镑,买进相当于60 亿美元的马克,迫使英镑大幅贬值,在偿还借贷后净赚15 亿美元[4 ] 。在1994 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前,国际游资持续大量地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 %~80 % ,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遭暗杀事件后的40 多天内,外资撤走100 亿美元,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5 ]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首先攻击泰铢,低买高卖,并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回报。 根据IMF 对国际游资的统计,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国际短期资本为3 万亿美元,到1997 年底增加到7. 2 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 %。2006 年末,仅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就达1. 43 万亿美元,比1996 年末增长约6 倍。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也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卖空+ 杠杆”策略(市场中性基金) ,发展成为单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驱动型等) 、多策略型(包括新兴市场型、并购型等) 、基金的基金等多种投资策略。其风险特征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宏观对冲基金,也有低风险但收益相对稳定的市场中性基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国际间的过剩资本流动造成了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巨额的国际货币资本必然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猎取利润。 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 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繁荣转变[6] 。按照金融市场的心理预期自我实现原理分析,当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时,即使这个国家经济发展表现一般,在大量资本进入的情况下,也会带动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家掌握话语霸权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有意识地夸大被攻击国家发展中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以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心理预期。从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先用“经济奇迹”、“新的发展模式”来吹捧经济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续”、“面临崩溃”来夸大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有预谋进入和撤退,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国际游资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后,国际直接投资( FDI) 为什么会低价收购危机国的优质资产,形成新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根本原因。 四、中国预防攻击性金融危机之策 在中国股市由狂飙到暴跌和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火爆到等待观望以后,中国的经济是不是进入由繁荣向危机过渡的转折点? 中国会不会爆发金融危机? 从经济表象来看,在我国经济运行中依然表现为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等等;从经济本质来看,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等问题。出现这些现象和问题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内部因素的作用。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特征较为明显,首先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时期,次级债危机使得美国经济雪上加霜,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其次,美元的发行泛滥导致美元对欧元和人民币持续贬值,致使其他国家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再次,国际游资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美国为了振兴经济采取降低利息的货币政策,美元对其他货币也在快速贬值。 中国从2005 年开始出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利差,2006 年2 月利差曾达到3 % ,境外资本流入后往往会兑换成人民币再放贷出去,其收益不能以存款利率衡量收益,而是以贷款利率衡量收益,1 年期基准贷款利率是7. 47 % ,如果每年人民币升值预期是5 %的话,那么国际游资的回报就接近13 %。如果国际游资不是采取放贷形式,而是直接投资中国房地产或股票,其收益率会更高,2007 年投资中国房地产的利润不低于30 % ,该年度上证指数上涨了96. 7 %。 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外游资在中国投资的高额回报吸引了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2007年究竟有多少国际游资进入我国,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计算。采用简单的计算,以外汇储备的增加值减去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2007 年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的国际游资近800 亿美元。800 亿美元国际游资流入完全可以解释流动性过剩、房市与股市的泡沫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等现象。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国际游资就不会抽走。人民币升值预期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体经济还在持续增长,表现为我国国际贸易顺差还存在,我国非贸易品的价格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际游资现在急迫要做的是要继续抬高我国的非贸易品价格,并在适当时机抽逃,在羊群效应下引爆中国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资本再回来收购中国优质资本。 中国要能够有效地预防上述攻击性金融危机,首先必须严格控制虚拟经济的非理性发展,快速压缩楼市和股市泡沫,套住国际游资刺激实体经济的增长。套住国际游资有两种思路:一是由国际游资短期内获得暴利向长期内正常利润转变,降低使用外资的成本,让外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二是构建长期的心理预期,使外资留在中国;其中,很重要一点是保持中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其三是有计划地减持我国的外汇储备,特别减少以国债形式存在的外汇储备,把外汇储备转化为有形资产,实现外汇的保值和增值,并用外汇储备调控国际经济,使之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积极干预和监管短期国际游资的流入。 参考文献: [1]黄晓龙. 全球失衡、流动性过剩与货币危机—基于非均衡国际货币体系的分析视角[J] . 金融研究, 2007 , (8) . [2]徐明祺. 国际货币体系缺陷与国际金融危机[J] . 国际金融研究,1999 , (7) . [3]夏斌,陈道富. 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J] . 经济研究, 2006 , (2) . [4]宗良. 对国际游资冲击金融市场的若干思考[J] . 金融研究,1997 , (11) . [5]陈炳才. 对国际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失衡的重新认识[J] . 金融研究,2007 , (5) . [6]郭清马. 开放条件下投机攻击的策略分析[J] .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 , (2

摘要: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我们从这次危机中看到了一些问题,也意识到这次危机的规模和程度相当大。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直面这次危机,使我国中小企业能够安然渡过这次危机。关键词:中小企业;经济危机;措施与建议;现金为王;市场营销众所周知,由于受美国的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的“珠三角”地带,已经出现很多企业倒闭,仍在继续生产的企业也举步维艰。长三角地带由于经济发展时间较长,经济结构更为稳定,受损程度较小,但是前景也不容乐观。据浙江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的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1季度,浙江省亏损企业万家,比去年同期增加万家,亏损面和亏损率分别为%和%,比去年同期扩大和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也一改前几年火爆的景象,从2008年开始,房地产行业迅速萧条,大量商品房无人问津,房价大幅下调、打折销售的情景比比皆是。同时,今年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严峻。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许多企业不得不谋求良策,采取诸如裁员、减薪、抱团取暖等措施来渡过危机。由此可见,尽管中国暂时不会出现美国这样的金融危机,但是出现经济危机是绝对的。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来势汹汹,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美国的次级信贷危机导致的不仅仅是一国的经济危机,而是具有多米诺骨牌性质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而且,此次危机由于波及者众,规模也相当大,那么中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应采取何种措施来应对呢?一、企业积极应对危机,首先要把经营的目标定在保现金流上也就是说,企业的现金不能断,在经营上每时每刻要平衡现金流。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中,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目前,在中小企业数量较多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比较明显的问题,是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资金比较紧张。目前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好转的迹象,企业经营的风险系数很高,资金链断裂对其冲击也很大。一个企业如果之前基础稳固,资产负债率低,此刻就能度过难关,如果基础不稳,期望依靠大量贷款来维持企业运行,一旦银行开始收紧银根、提高放贷门槛,企业的资金来源没了,就很难抵过这一轮的风暴了。任何时候,银行贷款的作用仅仅是锦上添花,最根本的仍是要控制企业的负债率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保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企业遇到困境可采取减产、停产等措施,等待金融环境好转。短期内减产、停产并不代表企业垮了,反而可以避免亏损的风险。总之,就是要守,不可轻举妄动,注重风险管理,随时随地保持着最低的负债比例,随时随地保持着最高的现金流,虽然公司的发展会受到限制,可是无所谓,因为只有保守经营稳健经营才可以帮助你渡过危机,这就是保守经营的实际。二、其次就是降低产品成本比例企业成本费用的差异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在原材料涨价、市场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压力下,低廉的产品价格往往成为企业的看家法宝。如何做到低廉的价格的呢?答案是:低成本的运行。成本控制按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部分:产品投产前的控制、制造过程中的控制和流通过程中的控制。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控制产品成本是重中之重。例如,某电器生产厂家,原来生产一台微波炉大概需要100个螺丝,改进后需要20个,采用卡槽式设计后彻底省去了螺丝,这样一来不但省去了这部分费用,同时也减少了劳动的强度和出错率。设计的好,可以从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其它直接费用、间接工资、间接材料、其它间接费用多方面来节省费用。控制成本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在物资采购环节货比三家,选择与信誉好、产品好、实力强的供应商合作;原先领导出去坐头等舱,现在改坐经济舱,这可以起到控制成本的示范效应;某些耗电量大的生产制造企业也可以考虑晚上开车白天休息,用成本低廉的谷电生产来节约电力成本。流通过程中注意避免因不顾成本地采取种种促销手段,导致抵消了利润增量的现象。三、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高科技含量,适应市场需求当前,我国市场供给呈现相对过剩,加之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企业产品销售不畅,库存增加,成本上升,效益下滑,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目前我国市场格局出现了明显变化,买方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在许多领域出现的产品的生产能力供大于求的经济现象。有必要指出,我国现阶段的买方市场,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在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地区及行业发展不平衡,国际竞争国内化程度加剧,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加深的情况下形成的买方市场。在这一形势下,市场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第一,需求的主导性突出,它不仅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而且决定产品价位的高低,市场半径的大小。第二,需求的多样性明显。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由趋同性向多样性转变,由低层次向多层次转变,不仅需求数量要得到满足,而且需求质量也要满意;不仅希望价格适中,而且希望美观实用;不仅需要实物消费,而且需要售后服务,消费者对产品更为苛求。第三,需求的选择性增强。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产品来源的渠道增多,产品消费的替代性增强,消费行为更加理性;买不买、买什么,买多少,都由用户自主决定,需求的选择性十分突出。总之,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市场需求复杂多变,市场机制作用更为显著,市场约束愈益强化,“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已成为现实。对此,企业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正确把握企业的经营方向,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高科技含量。四、加大企业营销力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营销是企业将产品与经营成果最终转化为社会成果与社会价值的基本手段,是争取客户赢得市场的必要方式。企业求生存,争发展,集中表现为争用户,争订单。由于长期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不少企业营销观念陈旧,营销方式单一,营销队伍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营销工作,切实把营销作为生产经营的首要工作来抓。1.转变营销观念要从传统体制下把生产摆在第一位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把营销摆在第一位转变,树立“以销定产”的经营观念;从满足于稳定用户和区域市场向争夺更多用户,抢占更大市场转变,树立开拓创新的竞争观念;从重产值指标考核向重销售收入评价转变,树立利润至上的效益观念。2.注重营销策略科学的营销策略是企业赢得竞争胜利的重要法宝。加强市场调研,准确了解市场信息,既注意把握消费心理,善于站在用户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积极挖掘市场的潜在需求,又注重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能力,资本实力和营销手段,合理选择目标市场。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比较优势,确定主导产品,发展壮大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产品,尤其要高度重视品牌经营,善于运用名牌优势促进产品销售。大力拓展市场空间,当前应当着力开拓农村市场,扩大产品在农村市场的占有份额,同时也要积极开拓欧美、独联体、非洲等国际市场。要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合理选择营销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努力增强营销实效。3.壮大营销队伍必须通过学习培训、选择引进等方式,切实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把精兵强将配置到营销第一线,尤其要组织技术人员直接参与产品销售,使销售工作与产品宣传,技术服务、信息反馈紧密结合,以优质服务、良好信誉赢得用户,推动以销促销。与此同时,还要强化营销激励机制,把产品销售额与营销人员收入直接挂钩,以货款回收多少计报酬,促使销售人员更加实在地关心产品销售,进而关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五、寻找新的投资机会,整合企业资源,化危机为时机当全球经济集体步入寒冬之际,“现金为王”几乎成为所有御寒者的一件“棉袄”。但是,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他认为,“现金为王”并不绝对。“现金为王”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对的,但是这里面很可能出现一个所谓的集合悖论,也就是对每一个微观的主体来说是对的政策,如果把它宏观加起来就可能是错的。从目前来看,市场总体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已经呈一种萎缩的趋势,而事实上民间的资本的潜力是很大的,一方面是市场总体投资萎缩,另一方面却是民间资本找不到合理、有效地投资途径。我们手拿现金是为什么?当然首先是为了能撑一段时间,其次还要抓住机会。现在这个阶段有现金你不用,过了这个坎现金就不为王了,就没意义了。从这个角度讲,“现金为王”不是绝对的过冬招法,关键还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汤敏认为,中央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对中国企业有着太多的机会,特别是对民营企业。因为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计划,45%投资基础设施,55%则投入到民生领域,包括住房、教育、卫生、新科技等等。尽管这些领域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但如此大规模的投资肯定会衍生出许多新的消费机会。企业要生存发展还应该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资本、债务结构,生产结构,人力资本,方方面面都进行调整。停止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投资回报率低的项目,积极上马结构合理、市场需求量大、有良好盈利前景的项目。六、密切关注国家政策企业要密切关注国家政策,想尽一切办法为生存创造条件。政府救市政策出台,加大基础建设的投资,将会刺激建筑业的需求,从而带动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恢复,企业应利用国家当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的机会,在铁路、港口、水泥业、钢铁、机械、电网建设、安居工程等行业挖掘发展的机会。综上所述,对于中小企业走出经济危机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依靠自身力量,另一方面需要依靠外力,外力部分政府应该承担起责任,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中小企业发展往往需要政府的相应政策,否则中小企业跟大企业竞争起来非常被动。但是作为中小企业,一定要从自身发展着手,不能把发展希望完全寄托在国家身上,无论是中国还是国际,企业优胜劣汰是正常现象,只有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坚持下来,甚至逆势成长。参考文献:[1]马丽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1期.[2]汤敏:拉动民间投资成当务之急,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01月08日.[3]陆桂萍:论"经济危机"下的中小企业发展,中国外资,2008年12期.[4]汤敏:现金为王并不绝对,每日新报,2008年12月02日.[5]方益全:科学的发展战略是国有中小企业发展之根本,机电技术,2007年3期.[6]邱海平 杨扬:基于创新的公司治理理论,教学与研究,2006年5期.[7]戴春燕:国有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思考,肇庆学院学报,2000年1期.

2008年全面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演变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我国已达万亿的出口市场立刻受到严重影响,预期增速同比将下降12%个百分点以上。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在近期将出台涉及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房地产等十大产业的的振兴规划。我认为,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是自我国80年代末以来撤消了冶金部、机械部等政府产业部门之后,第一次把产业发展规划重新放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这将对我国这十大产业的发展前景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但不可回避的是,从已经出台的振兴规划草案来看,还有两处硬伤:一是十大产业规划中的“轻工产业”,明显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按照“一轻”、“二轻”的行政式行业划分来规划产业振兴政策,显然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制造业中,快速消费品的生产和耐用消费品的生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产业领域,有着截然不同的产业组织模式和市场规律,那么为什么要沿用计划体制下的“轻工”分类来做新时期的产业规划呢?二是产业“振兴规划”中“振兴”两字太土太旧,不能反映新时期、现阶段的产业规划的核心价值和发展取向。日本在四十年前、美国在二十年前都曾提出过相当系统、有效的产业振兴计划和相关法律。我国的产业振兴也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那么近日再提产业“振兴”,与以往有何不同?标题中关键词的简单重复,显然意味着规划者还没能真正掌握今日规划与往日规划的不同之要诣。我认为,今日产业规划,必须用“产业主导权”来统领。我国企业的产业主导权孱弱,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企业刚刚开始融入国际市场,只能进行“三来一补”等最初级的加工贸易,当时还没有产业主导权的概念,或者说还无暇顾及。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逐渐升级,从以打火机、纺织品为主向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为主过渡。在这个阶段,我国企业开始“亲身”感受到全球产业主导权的重要性——不论是对外部需求的过度依赖、国际分工的低层次,还是企业平均利润的越来越低,都可以归结为“产业主导权”的缺失。缺少主导权,中国企业就只能为跨国公司贴牌生产;缺少主导权,中国企业就只能被限制于低利润的市场或渠道;缺少主导权,中国企业就没有获得金融支持和资本运作的机会;缺少主导权,中国企业就只能被动地接受国外技术标准,购买国外企业的专利……虽然我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提高了,但却未能相应的高利润,一旦外部需求萎缩,最先遭殃的就是我国的企业。这次全球金融风暴对我国出口产业的巨大冲击,再一次证明了产业主导权的缺失是我国产业发展的软肋。长城所长期关注着产业主导权问题。我认为,产业主导权包括市场主导权、资本主导权、技术主导权这三方面内容。其中市场主导权包括工业产品的价格主导权与消费品的品牌主导权;资本主导权包括货币主导权、资本运作的主导权;技术主导权包括自主创新能力、知识产权转移、技术联盟等方面的内容。而技术主导权又决定着市场主导权、资本主导权的获取,它是产业主导权核心内容。我认为,这次推出的产业规划应把核心指导思想和根本目标建立在“获取中国企业的全球产业主导权”上来。以全球产业主导权争夺为核心,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明确的指引:首先,这次产业振兴的方向是什么。在这十大产业的当前基础上,简单的扩大市场需求,是不可能达到“振兴”的目的的。只有转变当前的产业发展路径,发展新的产业发展路径和模式,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走领导全球产业发展方向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振兴十大产业。其次,产业振兴的目标是什么。如果将扩大内需、缓解就业率不断下滑为目的,那只能起到短期效应,也无法从长期上促进这十大产业的振兴。在振兴方向上,我们应该遵循温总理与2008年12月27日视察中关村科技园区时提出的“三结合”,并作为制定振兴规划的指引,也就是“克服眼前的困难同保持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科技与经济结合起来”。再次,出产业振兴的主体应该是谁。十大产业中,钢铁、汽车、造船、石化、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都是国有大型企业相当集中的领域。产业振兴规划不应演变为扶持国有企业垄断地位的政策。在规划中,应明确提出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提高其产业比重,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去国际市场上竞争,争夺产业主导权。最后,产业振兴的关键措施是什么。如果仅仅将已经讲了多年的“加强技术改造”、“加强研发力度”、“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拿出来再讲一遍,恐怕对产业的振兴和企业的操作不会有何实质性的促进。振兴规划公布前,应投入精力研究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为中国企业争夺全球产业主导权创造良好的氛围。具体的来讲,振兴规划必须着眼于发展新的产业发展路径和模式,从技术主导权入手,推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办法,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可以操作的企业间技术转移平台、技术联盟,促进中国企业的技术主导权获取。同时,要通过四维价值链分析,研究产业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在不同产业领域推出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在国际商品价格、品牌建设等领域保护和扶持重点企业的发展,从而争夺国际市场主导权。第三,要继续稳定人民币的币值,不能因短时间的出口受阻就压低人民币汇率,要从货币主导权的高度稳定人民币的远期预期,进而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同时,鼓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参与国际并购,利用全球金融危机的机会迅速扩大全球市场占有率,建立企业的资本主导权。当然,并购的前提应该是对并购对象的详细调研和成本、价值分析。

自己写吧,都毕业了,尽力给自己留个美好回忆吧

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论文

您好, 中学生如何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根据现在的次贷危机。美国金融危机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开展讨论国家都使用哪些策略来解决的等等。。

代做枪手,满意付款.有意联系我.我们的团队最少大学本科学历,拥有研究生博士生美日等国留学生多名.信守职业道德,保护用户隐私,全程网上交易,安全可靠.

2008年全面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演变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我国已达万亿的出口市场立刻受到严重影响,预期增速同比将下降12%个百分点以上。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在近期将出台涉及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房地产等十大产业的的振兴规划。我认为,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是自我国80年代末以来撤消了冶金部、机械部等政府产业部门之后,第一次把产业发展规划重新放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这将对我国这十大产业的发展前景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但不可回避的是,从已经出台的振兴规划草案来看,还有两处硬伤:一是十大产业规划中的“轻工产业”,明显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按照“一轻”、“二轻”的行政式行业划分来规划产业振兴政策,显然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制造业中,快速消费品的生产和耐用消费品的生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产业领域,有着截然不同的产业组织模式和市场规律,那么为什么要沿用计划体制下的“轻工”分类来做新时期的产业规划呢?二是产业“振兴规划”中“振兴”两字太土太旧,不能反映新时期、现阶段的产业规划的核心价值和发展取向。日本在四十年前、美国在二十年前都曾提出过相当系统、有效的产业振兴计划和相关法律。我国的产业振兴也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那么近日再提产业“振兴”,与以往有何不同?标题中关键词的简单重复,显然意味着规划者还没能真正掌握今日规划与往日规划的不同之要诣。我认为,今日产业规划,必须用“产业主导权”来统领。我国企业的产业主导权孱弱,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企业刚刚开始融入国际市场,只能进行“三来一补”等最初级的加工贸易,当时还没有产业主导权的概念,或者说还无暇顾及。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逐渐升级,从以打火机、纺织品为主向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为主过渡。在这个阶段,我国企业开始“亲身”感受到全球产业主导权的重要性——不论是对外部需求的过度依赖、国际分工的低层次,还是企业平均利润的越来越低,都可以归结为“产业主导权”的缺失。缺少主导权,中国企业就只能为跨国公司贴牌生产;缺少主导权,中国企业就只能被限制于低利润的市场或渠道;缺少主导权,中国企业就没有获得金融支持和资本运作的机会;缺少主导权,中国企业就只能被动地接受国外技术标准,购买国外企业的专利……虽然我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提高了,但却未能相应的高利润,一旦外部需求萎缩,最先遭殃的就是我国的企业。这次全球金融风暴对我国出口产业的巨大冲击,再一次证明了产业主导权的缺失是我国产业发展的软肋。长城所长期关注着产业主导权问题。我认为,产业主导权包括市场主导权、资本主导权、技术主导权这三方面内容。其中市场主导权包括工业产品的价格主导权与消费品的品牌主导权;资本主导权包括货币主导权、资本运作的主导权;技术主导权包括自主创新能力、知识产权转移、技术联盟等方面的内容。而技术主导权又决定着市场主导权、资本主导权的获取,它是产业主导权核心内容。我认为,这次推出的产业规划应把核心指导思想和根本目标建立在“获取中国企业的全球产业主导权”上来。以全球产业主导权争夺为核心,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明确的指引:首先,这次产业振兴的方向是什么。在这十大产业的当前基础上,简单的扩大市场需求,是不可能达到“振兴”的目的的。只有转变当前的产业发展路径,发展新的产业发展路径和模式,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走领导全球产业发展方向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振兴十大产业。其次,产业振兴的目标是什么。如果将扩大内需、缓解就业率不断下滑为目的,那只能起到短期效应,也无法从长期上促进这十大产业的振兴。在振兴方向上,我们应该遵循温总理与2008年12月27日视察中关村科技园区时提出的“三结合”,并作为制定振兴规划的指引,也就是“克服眼前的困难同保持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科技与经济结合起来”。再次,出产业振兴的主体应该是谁。十大产业中,钢铁、汽车、造船、石化、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都是国有大型企业相当集中的领域。产业振兴规划不应演变为扶持国有企业垄断地位的政策。在规划中,应明确提出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提高其产业比重,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去国际市场上竞争,争夺产业主导权。最后,产业振兴的关键措施是什么。如果仅仅将已经讲了多年的“加强技术改造”、“加强研发力度”、“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拿出来再讲一遍,恐怕对产业的振兴和企业的操作不会有何实质性的促进。振兴规划公布前,应投入精力研究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为中国企业争夺全球产业主导权创造良好的氛围。具体的来讲,振兴规划必须着眼于发展新的产业发展路径和模式,从技术主导权入手,推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办法,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可以操作的企业间技术转移平台、技术联盟,促进中国企业的技术主导权获取。同时,要通过四维价值链分析,研究产业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在不同产业领域推出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在国际商品价格、品牌建设等领域保护和扶持重点企业的发展,从而争夺国际市场主导权。第三,要继续稳定人民币的币值,不能因短时间的出口受阻就压低人民币汇率,要从货币主导权的高度稳定人民币的远期预期,进而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同时,鼓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参与国际并购,利用全球金融危机的机会迅速扩大全球市场占有率,建立企业的资本主导权。当然,并购的前提应该是对并购对象的详细调研和成本、价值分析。

1929经济危机论文

2008年全面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演变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我国已达万亿的出口市场立刻受到严重影响,预期增速同比将下降12%个百分点以上。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在近期将出台涉及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房地产等十大产业的的振兴规划。我认为,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是自我国80年代末以来撤消了冶金部、机械部等政府产业部门之后,第一次把产业发展规划重新放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这将对我国这十大产业的发展前景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但不可回避的是,从已经出台的振兴规划草案来看,还有两处硬伤:一是十大产业规划中的“轻工产业”,明显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按照“一轻”、“二轻”的行政式行业划分来规划产业振兴政策,显然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制造业中,快速消费品的生产和耐用消费品的生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产业领域,有着截然不同的产业组织模式和市场规律,那么为什么要沿用计划体制下的“轻工”分类来做新时期的产业规划呢?二是产业“振兴规划”中“振兴”两字太土太旧,不能反映新时期、现阶段的产业规划的核心价值和发展取向。日本在四十年前、美国在二十年前都曾提出过相当系统、有效的产业振兴计划和相关法律。我国的产业振兴也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那么近日再提产业“振兴”,与以往有何不同?标题中关键词的简单重复,显然意味着规划者还没能真正掌握今日规划与往日规划的不同之要诣。我认为,今日产业规划,必须用“产业主导权”来统领。我国企业的产业主导权孱弱,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企业刚刚开始融入国际市场,只能进行“三来一补”等最初级的加工贸易,当时还没有产业主导权的概念,或者说还无暇顾及。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逐渐升级,从以打火机、纺织品为主向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为主过渡。在这个阶段,我国企业开始“亲身”感受到全球产业主导权的重要性——不论是对外部需求的过度依赖、国际分工的低层次,还是企业平均利润的越来越低,都可以归结为“产业主导权”的缺失。缺少主导权,中国企业就只能为跨国公司贴牌生产;缺少主导权,中国企业就只能被限制于低利润的市场或渠道;缺少主导权,中国企业就没有获得金融支持和资本运作的机会;缺少主导权,中国企业就只能被动地接受国外技术标准,购买国外企业的专利……虽然我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提高了,但却未能相应的高利润,一旦外部需求萎缩,最先遭殃的就是我国的企业。这次全球金融风暴对我国出口产业的巨大冲击,再一次证明了产业主导权的缺失是我国产业发展的软肋。长城所长期关注着产业主导权问题。我认为,产业主导权包括市场主导权、资本主导权、技术主导权这三方面内容。其中市场主导权包括工业产品的价格主导权与消费品的品牌主导权;资本主导权包括货币主导权、资本运作的主导权;技术主导权包括自主创新能力、知识产权转移、技术联盟等方面的内容。而技术主导权又决定着市场主导权、资本主导权的获取,它是产业主导权核心内容。我认为,这次推出的产业规划应把核心指导思想和根本目标建立在“获取中国企业的全球产业主导权”上来。以全球产业主导权争夺为核心,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明确的指引:首先,这次产业振兴的方向是什么。在这十大产业的当前基础上,简单的扩大市场需求,是不可能达到“振兴”的目的的。只有转变当前的产业发展路径,发展新的产业发展路径和模式,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走领导全球产业发展方向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振兴十大产业。其次,产业振兴的目标是什么。如果将扩大内需、缓解就业率不断下滑为目的,那只能起到短期效应,也无法从长期上促进这十大产业的振兴。在振兴方向上,我们应该遵循温总理与2008年12月27日视察中关村科技园区时提出的“三结合”,并作为制定振兴规划的指引,也就是“克服眼前的困难同保持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科技与经济结合起来”。再次,出产业振兴的主体应该是谁。十大产业中,钢铁、汽车、造船、石化、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都是国有大型企业相当集中的领域。产业振兴规划不应演变为扶持国有企业垄断地位的政策。在规划中,应明确提出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提高其产业比重,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去国际市场上竞争,争夺产业主导权。最后,产业振兴的关键措施是什么。如果仅仅将已经讲了多年的“加强技术改造”、“加强研发力度”、“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拿出来再讲一遍,恐怕对产业的振兴和企业的操作不会有何实质性的促进。振兴规划公布前,应投入精力研究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为中国企业争夺全球产业主导权创造良好的氛围。具体的来讲,振兴规划必须着眼于发展新的产业发展路径和模式,从技术主导权入手,推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办法,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可以操作的企业间技术转移平台、技术联盟,促进中国企业的技术主导权获取。同时,要通过四维价值链分析,研究产业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在不同产业领域推出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在国际商品价格、品牌建设等领域保护和扶持重点企业的发展,从而争夺国际市场主导权。第三,要继续稳定人民币的币值,不能因短时间的出口受阻就压低人民币汇率,要从货币主导权的高度稳定人民币的远期预期,进而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同时,鼓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参与国际并购,利用全球金融危机的机会迅速扩大全球市场占有率,建立企业的资本主导权。当然,并购的前提应该是对并购对象的详细调研和成本、价值分析。

您好, 中学生如何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这次经济危机起因、预防与解决方案一、 经济危机的起源、发展(一)、能源在国际供求关系中形成的紧张新局面随着发展中国家的迅猛发展,世界对能源的需求形势紧张起来。1、 以石油、煤炭为代表的能源类商品供求紧张局面2、 钢铁、石灰等基本生产材料供不应求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能源类的需求,拥有充足的能源,是发展经济的必要动力保证3、运输业的空前繁荣巨大物资的转移依托于运输业的广泛深入发展,使世界加大对能源的需求成为现实,无论是海上运输业、陆地运输业还是航空运输业的工作量与强度日益紧张起来(二)、在恶意炒作下,泡沫的急剧发展由于这样的现状,世界各大投资与投机商紧张的忙碌于各行各业发展预期的计算、目前实现盈利状况的计算中,忙碌于社会各行各业的实体经济调研中,忙碌于计算自身的赢余如何分配与有效利用中。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上的飞跃,最终,各经济领域无论是投资和投机无法等到取得实际调研结果,被迫凭借对经济的预期进入这个飞速发展的经济体系中。1、石油价格长期以来一直受不稳定供求关系影响(1)、石油是世界交易最活跃的商品,世界上各类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各种各样的纷繁复杂的机构乃至很多国家对石油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炒作嫌疑。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了暴炒原油价格的投机。(2)、从发展中国家来看,未来发展空间十分巨大,这样导致发展中国家大量囤积石油,以备未来发展之需。但随着发展中国家大量囤积石油,原本已不稳定的石油供需格局被严重打乱,价格与日俱增。(3)、世界部分发达国家预期到发展中国家对石油的这一需求形势,为了保证本国民族产业的稳定发展,囤积了大量石油,在各类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的进一步积极参与中,早已把石油价格炒到一个相对的高位,但随着预期的逐步实现与库存是持续消耗、国内的需求状况和石油价格逐步走高,还会大量跟进买入石油,所以价格越涨越高。(4)这一时期,恰好世界上提出能源枯竭论,成为石油价格暴涨的理论依据,到达了历史从未有过的高位。这其中,国际汇率变化对石油价格波动也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形成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就不一一阐述了。但事情总会有尽头的时侯,当各国都囤积了大量石油之时,生产方还未弄清楚这样暴涨是什么原因?由市场规律调节着石油价格已开始逐步走低,随着世界各国不再大量囤积石油,现实中对石油需求有没有预期那样高,石油价格逐步走向低谷。目前,石油价格在日趋平稳。2、起源于世界对能源类商品的需求,运输业首当其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投资银行、投资机构纷纷投身于炒波罗的海指数(海洋运输指数)中,随着波罗的海指数的日益攀升,各发展中国家的相关行业利用手中闲余资金盲目的投身于这一行列中,致使指数空前高涨,形成了巨额收益空间,也形成了巨大的泡沫,各类投资银行与投资机构纷纷撤出离场,巨大泡沫迅速破裂。(三)、能源价格急剧变化背后的实体经济链条又发生着怎样变化呢?1、高级金融衍生品种的破裂——次贷危机世界各国实体经济中类似美国房利美、房地美这样状况大量存在。(1)、次贷危机的根本运行规律我国已经通过各种媒体为大众进行解读了。大家都已经了解这个问题的发生、发展情况了。随着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愈演愈烈,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其起源于发展滞缓的房地产行业对盈利的奢求,以维持日渐放缓的成长性。(一部分为引用)(2)、建造不稳定的经济格局,在无任何保证的情况下出售贷款两家公司为美国房贷市场提供稳定和流动的资金,他们不直接把贷款借给购屋人。相反,他们从银行和其他放贷者那儿购买按揭合同,给银行或放贷者腾出更多的现金再贷给买房人士,或延长更多的贷款;然后他们把从银行买来的按揭合同加以包装,变成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再把“包装品”转手出售给共同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公司或个人投资者。使泡沫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极致,本身为公司贷款,又是下游的消费贷款——双重泡沫经济效应(以后称之为双重泡沫)(见附1)。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甚至出现拖欠、断供,法拍屋的金额不值其控股的房贷按揭,使这两家公司受到严重打击,这种经济模式给世界各国经济正常发展埋下了极大隐患。2、投资与投机及恶意炒作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投资与投机及恶意炒作之间的矛盾在原经济(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状况下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局势,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断加速发展,对各类物资的需求不断加大,这一相对平衡的局势被打破。投机领域日益活跃,各经济领域无处不充斥着投机取巧,以迅速获取最大投机收益,时间就是金钱,已经没有人研究去怎样投资了,有些人这时候提出了“劳动价值批判论”,由于利益的驱使,各经济领域原本正常发展的局势被打乱,一些企业主管财务的人员不来企业上班了,搞经济研究的不去研究经济规律了,行政管理人员也不去认真管理了,大商小贩也纷纷加入,各类人群在共同的目标下进入了股市、期货、能源、贵金属等各种可交易的金融领域进行大量而频繁的交易,以套取大量现金。人类似乎从此不再需要去改造社会了,不再用劳动去创造财富了,开始重视投机、炒作,使原本就不平稳的各类市场变得更加活跃起来,各种价格飞速增长;实体经济领域由于缺少资金注入,各类物价高涨,甚至劳动力大量流出,各类企业举步维艰,并且有相当一部分资金在飞速的流出,实体经济正逐步走向衰退,种种矛盾日益激化。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加充分的体现在暴炒、恶意投机中。3、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各个国家经济独立发展不相称投资银行与投资基金从规范经营上可以视为是规范发展的,是在一定规范、规章、制度指导下进行合法、合规的生产经营。其优点是可以使发展薄弱的经济体在整体经济发展中呈现平衡共同发展的态势。由于人类所构建的“平衡发展”态势并不稳定,社会是不停歇的发展着的,人类也从未停止过创造价值与财富。所以,怎样有效控制投资银行、投资基金、乃至于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全球化全民参预的经济大发展、大繁荣背后的资金量与现金流成为全球化经济危机的隐形杀手,这一课题就突现出来。如何规范全球化金融市场,这个已经脱离本国经济领域的问题,有待世界各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与政治家共同面对与探讨解决方案——全球经济一体化新经济格局如何有效控制其发展趋势。不管怎样,这个问题需要今后逐步解决,我们看到这次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经济危机冲击着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国家、甚至是区域性国家经济共同体,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世界上各经济体的单独发展不相称。4、实体经济产业链条的断裂(1)、由于石油等能源类商品价格高涨,吞没了相关产业的巨大利润,使其无法继续正常运转,无法产出价值,从而带来了相继停业、亏损、破产与倒闭。(2)、资金链的断裂。正常生产经营制造出来的利润比不上投机、炒作带来的利润大,必然形成轻生产,重投机这一趋势,甚至有人提出“劳动价值批判论”这样的论调。使实体经济雪上加霜,保证正常运营的资金大量撤出,使一部分企业只能保证基本运转,无发展可言。伴随着这个巨大泡沫的破裂,给社会各阶层的资金造成巨额亏损,企业资金由于错误投机无法回流进行生产经营,现实世界中的大量企业都面临着营运资金短缺这个难题。由于各类企业无法正常运转,货物积压,销路不畅,企业周转不灵,开始形成员工失业局面。(3)、失业队伍迅速扩大,失业比例迅速上升形成消费指数迅速下降。由于失业人员不断增加,人心惶恐,有工作的担心会失业,没有工作就意味着没有经济来源,社会无法为消费者提供信心保证与资金保证,消费能力迅速减弱,消费市场迅速退缩,社会上形成无法持续消费的现状,企业在市场中收回资金愈难,面临更加困难的处境,失业人数将持续上升,形成恶性循环。正是由于这样经济一步一步走向危机,并且愈演愈裂,最终,造成世界性金融危机。二、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1、企业不能正常运转停产、关闭、破产… …2、社会上除政府维持一部分部门正常运转,社会上其他很多行业失去了原有功能。3、百姓大量失业,缺少收入保证,治安状况恶化,社会不稳定。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多重打击十分严重,发达国家尤为突出,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救助措施,经济将会持续衰退3-5年。

浅析2008年金融危机成因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失衡会导致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而国际游资的攻击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实现条件。从目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形势来看,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因而防范国际游资攻击是制定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经济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游资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①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 黄晓龙(2007) [1 ] 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黄晓龙是国内较完备地从外部因素来研究金融危机的,然而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纵观金融危机史,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 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前,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渐向美国和欧洲倾斜,特别是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呈现出取代英国霸主地位的趋势,这次国际经济失衡为此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20 世纪末期,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要快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拉美国家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使得拉美国家对美国经济的“蝴蝶效应”要比其他国家更为强烈。20 世纪末的20 年里,当拉美地区的经济结构失衡时,往往以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表现出来。欧、美、日经济结构失衡同样是导致欧、美、日等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当区域的或全球的稳定经济结构被打破时,新的经济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机为推动力。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源于德国统一后德国经济快速发展,打破了德国与美国以及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平衡。1990 年的日本也是因为美日之间的经济平衡被打破后,在金融危机的作用下,才实现新的经济均衡。 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从短期来看,在某个时点国际经济是相对平衡的,全球资本总量和需求总量是一定的,而当一国经济发生变化,会引起国际资本和国际需求在不同国家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是小国经济,它的影响只是区域性的,如果是大国则它的影响是全球的。当一个大国经济趋强,则会吸引国际资本向该国流入,产生的结果是另外一些国家的资本流出,当资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就从可能性向必然性转变。这种转变的信号是大国高利率政策,或大国强势货币政策。而对小国经济而言,经济趋强后,则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当国际资本流入数量较多时,该国的实体经济吸收国际资本饱和后,国际资本会与该国的虚拟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的泡沫化,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国际资本很快撤退,导致小国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紧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徐明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徐明祺(1999) [ 2 ] 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欧元和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作用逐渐增强,但是,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决“特里芬难题”,只是将矛盾分散化,也就是说储备货币既是国家货币也是国际货币的身份不变。充当储备货币的国家依据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会与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要求相矛盾,因而会导致外汇市场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实行与某种储备货币挂钩或盯住某种货币的国家,既要受该储备货币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多个国家之间货币政策交叉的影响。储备货币之间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为增强,使得外汇市场更加不稳和动荡,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鉴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经济政策变动影响既可能是区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以美元为例,美元的价值调整是通过美元利率的调整实现的。美联储在制定美元利率时,不可能顾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为储备的国家(地区) 宏观经济状况,因而当美元利率调整时,往往会对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和美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或者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和地区造成冲击[3 ] 。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不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不论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还是固定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影响着所有与其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及这些国家的货币价值变化。如果浮动汇率政策能够遵守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制订的纪律约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场上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投机性攻击,也不会出现由此造成的货币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由于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经济全球化相关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货币体系不能够保证美元在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的纪律性,因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将会导致经济相关国家的货币市场动荡,在投机资本催化下爆发金融危机。就目前现状来看,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元不论是升值还是贬值,依然会造成这些国家经济的强烈波动。美国经济繁荣时,美元升值会导致资本的流出;当美国经济萧条时,美元贬值会导致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保留了原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失去了原来的秩序和纪律,强势经济体可以利用这样的体系转嫁金融危机和获取更多利润,而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索罗斯通过保证金方式获取1 :20 的借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卖空相当于70 亿美元的英镑,买进相当于60 亿美元的马克,迫使英镑大幅贬值,在偿还借贷后净赚15 亿美元[4 ] 。在1994 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前,国际游资持续大量地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 %~80 % ,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遭暗杀事件后的40 多天内,外资撤走100 亿美元,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5 ]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首先攻击泰铢,低买高卖,并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回报。 根据IMF 对国际游资的统计,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国际短期资本为3 万亿美元,到1997 年底增加到7. 2 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 %。2006 年末,仅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就达1. 43 万亿美元,比1996 年末增长约6 倍。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也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卖空+ 杠杆”策略(市场中性基金) ,发展成为单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驱动型等) 、多策略型(包括新兴市场型、并购型等) 、基金的基金等多种投资策略。其风险特征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宏观对冲基金,也有低风险但收益相对稳定的市场中性基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国际间的过剩资本流动造成了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巨额的国际货币资本必然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猎取利润。 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 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繁荣转变[6] 。按照金融市场的心理预期自我实现原理分析,当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时,即使这个国家经济发展表现一般,在大量资本进入的情况下,也会带动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家掌握话语霸权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有意识地夸大被攻击国家发展中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以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心理预期。从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先用“经济奇迹”、“新的发展模式”来吹捧经济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续”、“面临崩溃”来夸大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有预谋进入和撤退,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国际游资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后,国际直接投资( FDI) 为什么会低价收购危机国的优质资产,形成新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根本原因。 四、中国预防攻击性金融危机之策 在中国股市由狂飙到暴跌和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火爆到等待观望以后,中国的经济是不是进入由繁荣向危机过渡的转折点? 中国会不会爆发金融危机? 从经济表象来看,在我国经济运行中依然表现为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等等;从经济本质来看,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等问题。出现这些现象和问题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内部因素的作用。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特征较为明显,首先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时期,次级债危机使得美国经济雪上加霜,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其次,美元的发行泛滥导致美元对欧元和人民币持续贬值,致使其他国家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再次,国际游资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美国为了振兴经济采取降低利息的货币政策,美元对其他货币也在快速贬值。 中国从2005 年开始出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利差,2006 年2 月利差曾达到3 % ,境外资本流入后往往会兑换成人民币再放贷出去,其收益不能以存款利率衡量收益,而是以贷款利率衡量收益,1 年期基准贷款利率是7. 47 % ,如果每年人民币升值预期是5 %的话,那么国际游资的回报就接近13 %。如果国际游资不是采取放贷形式,而是直接投资中国房地产或股票,其收益率会更高,2007 年投资中国房地产的利润不低于30 % ,该年度上证指数上涨了96. 7 %。 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外游资在中国投资的高额回报吸引了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2007年究竟有多少国际游资进入我国,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计算。采用简单的计算,以外汇储备的增加值减去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2007 年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的国际游资近800 亿美元。800 亿美元国际游资流入完全可以解释流动性过剩、房市与股市的泡沫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等现象。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国际游资就不会抽走。人民币升值预期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体经济还在持续增长,表现为我国国际贸易顺差还存在,我国非贸易品的价格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际游资现在急迫要做的是要继续抬高我国的非贸易品价格,并在适当时机抽逃,在羊群效应下引爆中国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资本再回来收购中国优质资本。 中国要能够有效地预防上述攻击性金融危机,首先必须严格控制虚拟经济的非理性发展,快速压缩楼市和股市泡沫,套住国际游资刺激实体经济的增长。套住国际游资有两种思路:一是由国际游资短期内获得暴利向长期内正常利润转变,降低使用外资的成本,让外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二是构建长期的心理预期,使外资留在中国;其中,很重要一点是保持中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其三是有计划地减持我国的外汇储备,特别减少以国债形式存在的外汇储备,把外汇储备转化为有形资产,实现外汇的保值和增值,并用外汇储备调控国际经济,使之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积极干预和监管短期国际游资的流入。 参考文献: [1]黄晓龙. 全球失衡、流动性过剩与货币危机—基于非均衡国际货币体系的分析视角[J] . 金融研究, 2007 , (8) . [2]徐明祺. 国际货币体系缺陷与国际金融危机[J] . 国际金融研究,1999 , (7) . [3]夏斌,陈道富. 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J] . 经济研究, 2006 , (2) . [4]宗良. 对国际游资冲击金融市场的若干思考[J] . 金融研究,1997 , (11) . [5]陈炳才. 对国际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失衡的重新认识[J] . 金融研究,2007 , (5) . [6]郭清马. 开放条件下投机攻击的策略分析[J] .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 , (2

经济危机论文2000字

我们可以给你写

美国连续和集中爆发了一连串重大金融事件:美国财政部托管“两房”,美国第三大证券公司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美国第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正成为下一个危机点。可以这样说,美国金融危机目前已进入高潮,金融危机还将横扫一批不那么有名的中型投资银行,此外,估计还有一两家大型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会受到危机的冲击。总之,我认为美国的金融危机还没有最后结束,美国经济衰退基本已成定局。从现有事件的发展来看,如果出现资金从美国市场大量外流,后果将更为严重。这将使房地产危机诱发的金融危机,穿越美国金融体系的防火墙,通过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蔓延。一旦这种蔓延形成,将会使目前这场还停留在投资银行领域的虚拟经济危机波及到实体经济,对整个美国造成实质性的重创,美国经济、社会将经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真正的大衰退,美国国力也将因此而被真实地彻底削弱。目前来看,次贷危机已经造成了美元贬值。未来美元会继续贬值,但具体贬值空间还难以估计。接管“两房”、拯救其它华尔街公司使美国今年的财政赤字至少增加了几千亿美元。美国财政赤字的膨胀,也和它对外政策的单边主义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如果麦凯恩当选总统的话,他会继续采用和布什相似的手段来解决国际问题,那美国的财政赤字只会继续快速增长,使美元呈进一步贬值的趋势,在未来几年,可能很难从根本上逆转。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也将对我国就业形势带来一定影响,主要是部分出口型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出现就业岗位流失的现象。对此,国家已经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包括信贷支持、提高出口退税比例等。应对挑战,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和积极的就业政策。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更好发展,更多吸纳就业。二是积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为劳动者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完善支持创业的财税、金融、工商、场地等政策体系,改善创业环境。同时强化创业培训,加强创业服务,提高创业的稳定性。三是切实抓好《就业促进法》和就业政策的落实。加强宣传,完善政策操作办法,不断解决政策落实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政策全面落实。四是在稳定就业和调控失业上下功夫,帮助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中小企业度过难关。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和保障生活的功能,鼓励企业减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五是完善就业服务。对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促进他们尽快再就业。六是推进对地震灾区的对口就业援助,为灾区劳动者提供和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完善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落实好政策,帮助他们实现就业。金融危机主要是对我国未来的影响。华尔街金融危机已波及全球。我倒觉的美国人是居心叵测。这次金融危机时全方位的。波及全世界。特别是对我国未来的影响很大。本来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是中国的机会。中国拥有实体经济,美国拥有虚拟经济,一旦冲突,“虚拟经济”倒霉。可是现在美国却控制了中国的实体经济,先是把中国钉死在产业链低端,耗光中国资源,甚至整个世界20年在享用着中国资源。然后再把中国资源换取的美元回流美国,把虚拟经济的灾难转移到中国。与此同时,还用资本和品牌把中国的低端产业控制在自己手中,让中国最终两手空空,高端低端产业全部控制在对方手中。世界形成两个极端国家:创造财富的贫穷国家和创造品牌的富裕国家。前者资源耗光环境崩溃,后者山清水秀不付任何代价。结果是实体经济的生态灾难和虚拟经济的泡沫灾难,全部砸在中国人头上。这就是所谓世界规则和市场规则。这场信用危机,主要影响美国和中国。但是在美国和中国的影响很不一样。美国透支未来收入,中国透支未来资源。结果就是美国虚拟经济破产,中国实体经济破产。美国是为本国人民高消费透支了未来,中国则是在压缩本国人民消费的基础上为美国透支了自己的资源。美国透支了别国人民未来的收入,中国则是被别国透支了自己的资源,还透支了中国人的福利,中国人的健康,中国人的环境,所有这些透支最终都要由中国人自己偿还,如果现在把透支资源换取的一点财富再拿去美国救市,中国最后依靠什么偿还?

我个人认为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来说既有不好的影响,也有机遇。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早在2005和2006年,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中小企业,很多是没有科技实力,像服装、鞋帽、五金、玩具,这些恐怕有上万家企业都撤资了,像东莞,都转到了广西省那里去了,那是一个新的经济区。这样要想中小企业有个大发展,目前难度比较大,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小企业之所以有这些状况,是因为原材料上涨导致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价格优势变小,同时国家采取信贷紧缩政策导致的。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多少自有资金,要靠信贷。以前珠江三角洲很多地方,企业拖欠工资后可以渡过他的难关,现在随着2007年中央出台的一些民生保护政策及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于拖欠工资的现象处罚非常严重,而且对雇工签合同以及解聘,有一系列的保护措施,这些措施既有好的一面,但是也有对企业不利的一面。多方面原因导致中小企业生存困难,赚不到钱。像上海很多中小企业,有不少是韩国的、日本的,一看赚不到前马上不干了,这要想改变的话,恐怕有一定难度,主要措施可能是目前在营业的,通过放松银根、减税等措施,使这部分坚持下来的企业,让他们首先生存下来,如果这个做到了,不致恶化,那么形式经过一年或者半年之后,形势会好转。金融危机的中国机遇从我对各方面的了解,这次美国经济问题对我们国内经济情况影响很大,一方面在出口领域,我们知道我国贸易顺差接近一多半,主要来自于美国,如果对美国出口市场出现大的萎缩,理所当然会对我国出口驱动经济的轮子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在一些金融领域,涉及一些购买美国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债券的影响比较大,近几天大家也能知道,披露出来中投在美国的亏损非常大,这些都是我们国内的损失。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近期也一直针对这个问题做一些研究,我感觉应该对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无论是总的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我想可能反而是一次大的机遇。为什么这么说呢?可能有几个背景大家可以一起探讨。第一个背景,包括美国逼迫人民币快速升值以及对我国出口产品限制的措施,虽然很现实,但是我想只要外面环境允许我们以正常行为规则发展的话,我想中国是相当充裕的。短期内可能初级性的加工产品出口会受到影响,但是这个时候反而可以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只要在这种外围市场情况下有这种趋势,我相信国内中小企业,包括大企业肯定能做好产品的升级换代。当然可能需要时间的缓冲,这就引出第二块问题。从中央以及各方面,宏观决策层会很好的把握这个时机,同时争取给我国中小企业还有包括大型出口商,都会提供缓冲的时机。我们仔细看一下就可以发现,今年7月中旬,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开始停止,而且出现了适度贬值,这就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这一点可以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防止了8月8日美元大幅度升值给我国汇率改革带来的冲击。我们可以翻阅历史发现,很多汇率改革的国家,包括日本,包括韩国、德国,从历史来说都可以发现,往往在汇率改革的第一阶段,当该国兑美元从升值转向贬值,大部分会出现致命冲击,日本、韩国、德国都经历过。我们国家,从各方面横向对比来说,应该是第一例,就是使美元反向升值对于人民币反向贬值交错的风险,我觉得产生很大的缓冲释放作用。近8月美元大幅度升值,包括国际上石油、农产品价格等大幅度暴跌情况下,我国汇率反而比较稳定,这点在我国汇率改革路上是里程碑;第二个作用,我们也知道这个时期人民币升值减缓,对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可以说给了一个很大的缓冲作用,一个喘息之机。我在这里也是对中小企业的一个建议参考,就是到年底之前,人民币会控制到目前的升值幅度之内,只要国内不出现大的金融动荡,可能人民币还会有略微贬值的过程,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安排第四季度出口生产,大的汇率政策应该会对中小企业有个好的参考价值。

  • 索引序列
  • 经济危机相关毕业论文题目
  • 经济危机毕业论文
  • 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论文
  • 1929经济危机论文
  • 经济危机论文20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