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中国新冠疫苗临床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新冠疫苗临床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中国新冠疫苗临床论文参考文献

相信很多人最近都已经接种了疫苗,真的是为身为中国人感到幸福与自豪。新冠病毒的”危“力,相信大家都了解,全世界都受到了它的影响,而我们国家无论是在防疫工作还是医疗救助还是疫苗研发与接种方面都展现了中国速度,在国外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人还深受这个病毒的迫害时,我们国家已经第一时间研发了疫苗,并且让我们每一位公民都免费接种,这真的是让人骄傲。当然除了普通的疫苗外,还研发了新冠加强剂,那到底有没有必要接种呢?有必要,但可以缓一缓。

加强针的接种,能够提高人体对病毒的免疫力,防止被感染;在感染后加强针能够我们对病毒的抵抗力,降低病毒对人体的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呼吁暂停加强针的接种,因为现在全球都在受到这种病毒的危害,而很多比较贫穷和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没有疫苗可以接种,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所以出于“人道主义”,建议推迟加强针的接种。

我国的加强针仍处于研究实验阶段,对于加强针的具体功效以及是否会带来一些其他的副作用还在待考查阶段。并且我国疫苗的接种率也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还是处于第一次接种的阶段,所以接种加强针还需要一段时间。

以上为个人观点,疫苗的效能是一定的,所以加强针的接种是有必要的,但综合各种因素,加强针的接种安排目前还没有,我们就保持谨慎的态度,做好防护措施,也一定是没有错的,也不要着急和心慌,做好我们能做的事情就可以。

新冠疫苗的加强针应该先接种重点人群和高风险岗位的人,在逐步往其他人群推广。接种加强针应先打同类疫苗

新冠疫苗临床试验取得了积极成果。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日前发表论文,介绍了中国团队开发的一种新冠病毒候选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的积极结果。他们对一种新冠病毒疫苗开展了1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种疫苗是安全的,且能够诱导人体快速产生免疫应答。

试验中使用的疫苗是一种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团队在试验中招募了108名健康的成年志愿者,年龄在18岁至60岁间。这些志愿者分成不同组别接种了不同剂量的疫苗。报告介绍,接种后的28天内,这种疫苗在不同剂量的组别中都展示了很好的耐受性,也没有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陈薇在《柳叶刀》发布的新闻稿中说,1期临床试验表明接种这种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能够在14天内诱导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些结果代表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扩展资料:

新冠疫苗研发的阶段性成果引发美英等国科学家好评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传染病系主任罗伯特·斯库利对新华社记者说,接种3种不同剂量候选疫苗的志愿者都产生了针对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和T细胞免疫应答,同时显示了很好的耐受性;接种后28天内,大多数人体内中和抗体增加了4倍以上,这一结果“令人鼓舞”。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免疫学教授丹尼尔·奥尔特曼表示,这是报告新冠病毒疫苗临床试验结果的第一篇论文,疫苗诱导产生了与接种剂量相关的中和抗体应答,志愿者也没有严重不良反应,所以“开端很好”,试验结果“相当令人欣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健康网-中国新冠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结果令人鼓舞

现阶段首先针对感染和疾病传播风险高的重点人群开展,通过各行业、各单位集中组织进行接种。符合接种条件确有接种需求的一般人群,可以通过单位组织、所在社区、接种点登记、预约,进行加强免疫接种。

儿童新冠疫苗接种论文参考文献

2020年五月柳叶刀发布了陈薇团队新冠疫苗试验结果柳叶刀是这一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研发了前述Ad5新冠疫苗,并率先开展了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接种后第14天,快速、特异的T细胞应答达到峰值,接种后第28天,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峰值。22日中午,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证实,该期刊已确认接受了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关于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研究论文,走的是快速评审通道,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处理完就在线online发表。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在线发表前述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陈薇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教授王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长效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3月16日至3月27日,陈薇领衔团队的研究人员从195人中筛选出108名志愿者,进行I期临床试验。这是该类型的新冠疫苗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受试者51%为男性,49%为女性,平均年龄岁。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6人。其中,低剂量组注射毫升疫苗,其中含5X10X10个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中剂量组注射1毫升疫苗。高剂量组注射毫升疫苗。Ad5新冠疫苗是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复制缺陷型的Ad5腺病毒作为载体,生产出的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作为疫苗,它们仍然是一个个腺病毒颗粒,但因为基因被删改而造成的缺陷,它们无法复制,无法肆虐。它们仍然很容易感染人体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它们的基因中还夹带了新冠病毒的一段基因—刺突基因spik。因此,该病毒颗粒成了运载火箭,刺突基因成了搭载其中、要发射的卫星。志愿者手臂被注射一针前述新冠疫苗时,经过改造的腺病毒颗粒进入人体,感染细胞,并将刺突基因传递给细胞。然后,该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后者到达淋巴结。淋巴结因此会产生抗体—识别刺突蛋白并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抗体。论文称,接种前述疫苗后的7天内,低剂量组的30人83%中剂量组的30人83%高剂量组的27人75%出现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超过一半54%,58/108的疫苗接种者在注射部位出现轻度疼痛、发烧(46%,50/108疲劳44%,47/108,头痛39%,42/108和肌肉疼痛17%,18/108。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在所有剂量下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在接种后28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理想的疫苗能触发人体内两种免疫反应: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以及T细胞应答。研究人员定期检测受试者血样中的成分,来测定疫苗引发免疫反应的强度水平。前述论文显示,接种疫苗后14天内,各剂量组的受试者体内都触发了一定水平的免疫反应,产生了结合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16/36,44%。中等剂量为18/36,50%,高剂量为22/36,61%,一些受试者体内产生了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该疫苗还在大多数志愿者体内触发了T细胞应答。接种疫苗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体内出现T细胞应答,或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28/36,78%,研究人员还发现,受试者体内如果预先存对腺病毒Ad5的免疫那么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会弱化,比如免疫反应的峰值水平降低、免疫反应的持续性缩短。据我们所知,这是Ad5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首次人体试验FIH的首个研究报告。该论文写道。在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中,陈薇表示,这些临床试验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结果表明,单剂量的Ad5-nCoV新冠疫苗可以在14天内让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让该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陈薇同时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试验结果。研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该疫苗有能力触发前述免疫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前述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距离疫苗上市,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前述临床试验仅有108名志愿者参与,且试验时间较短,同时缺乏随机对照,因此,在发现不良反应事件,或发现疫苗的保护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一项有500名志愿者参与的、随机、双盲、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武汉进行中,以观察前述I期临床试验结果是否能够复制,以及接种后6个月内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事件。60岁以上人群也首次作为受试者参与其中。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3月31日起,首批志愿者陆续结束集中隔离观察,回到家中。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的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前述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介绍,自中国向WHO分享了科学家分离的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进行疫苗研究。3月16日,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临床获得正式批准,并于当日为第一名志愿者进行了注射。之后疫苗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在7天和14天的安全性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前述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有必要接种,这样的话才可以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而且也会让自己的身体健康,有一道非常不错的防护,也可以增加免疫力。

新冠疫苗加强针是增加身体抗前病毒能力增加免疫力的一种疫苗,为了让人体能更好的对抗病毒所以接种加强针。

新冠疫苗加强针是在人们完成了新冠疫苗的全程接种以后,近一步提高人体抗病毒能力的疫苗,因为人们现在接种新冠疫苗有一定的时效性,超过这个时效以后,它的抵抗病毒的能力就会下降,这时注射加强针能让人们的免疫功能恢复,抗体数量增加,身体会有更好的抗病毒能力,可避免人们被新冠感染。现在人们接种两针疫苗以后再接种的第三种就属于加强针。

一、为什么要打加强针

现在要打加强针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让人体内的抗体数量充足,提高人类身体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阻断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避免在马上到来的冬天疫情大面积爆发,保证公民人身体安全。同时减轻防疫抗疫的压力,维持社会的安定也是要打加强针的主要原因。全国已现在全国已经有多个省份开始注射加强针,而且那些高风险人群可以优先接种。

二、什么时候可以打加强针

加强针不是随时都可以注射的,必须在完成全程新冠疫苗的接种以后,间隔6个月以上才能注射加强针,如果时间不够直接注射对身体会有一些不良影响,超过6个月以后,人体内的抗体数量会逐步减少,这时注射加强针会让体内的抗体数量继续增加保持充足,能让身体对病毒的免疫功能明显增强。

三、打加强针要注意什么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已经开始了加强针的注射,只要完成全程注射以后间隔6个月就可以注射加强针,但在注射加强针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有感冒发烧的症状或者对疫苗成分过敏,不能接种加强针,接种完成以后要留观半小时,出现不良反应以后及时反馈对症处理,接种以后的五到七天不能吃辛辣刺激食物,少吃海鲜,多喝白开水。

还是有必要的,接受了这个加强针之后,还是可以更好的预防新冠病毒,体内有了更多的抗体了。

新冠肺炎疫苗文献论文

疫苗会不会真的在人体产生抗体,最难的就是病毒的种类在变,国外已经有好几种类型的病毒,如果病毒突变,前面的研究都白费了。

灭活疫苗上市后,价格不是很高,估计一针几百元,如果你有两针,价格应该在1000元以下,一针疫苗后,保护率约为97%,抗体生产缓慢,呈曲线状缓慢增

可以从一下这几个方面考虑写:首先国家层面,我国的国情 体制 领导的果断决策 再就是全民的过度配合最后可以写自己在疫情期间的做法和实际行动。

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持续增加,却丝毫看不到疫苗成功。并不是人们不想加快疫苗研制的步伐,而是研制疫苗过程中需要克服很多难关,那么新冠肺炎疫苗研制成功和问世需要克服哪些难关?

虽然很多国家都在研制新冠疫苗,但每个国家的角度不同。就像我国已经开展了好多期实验,主要为了证实疫苗具有安全性,能够成功诱导体内产生免疫应答。

牛津大学也发布了相关论文,该款疫苗已经能够成功引起体内免疫应答,且不会造成太大的副作用,目前疫苗已经得到了临床验证,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临床实验。

总关这些国家对疫苗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新冠疫苗研制的时间不会太长,或许年底就能成功研制出新冠肺炎的特效药,不过我们还是要注意肺炎疫苗研制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难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什么是病毒?病毒能够通过自我复制大量繁殖。研制过程中要克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找出病毒的DNA链。生物学家和科学家通过研制新冠病毒的DNA量来完美复制病毒,这是新冠病毒疫苗需要克服的第一个难关,如何才能找到DNA链?如何才能进行自我复制?

其次,新冠肺炎对于哪些药物有抵抗性?哪些药物又能治疗新冠肺炎?找到DNA链研究出病毒的自我复制模式,寻找能够治疗该病毒的特效药。不是每一个过程都是那么简单,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抗生素,从数以万计的抗生素中找到能够抵御新冠病毒的抗生素难上加难。

最后要克服的难题是该疫苗是否对人体造成副作用?一款疫苗的成功,需要人们尝试大量的实验,其中就包括很多期的人体实验。科学家要通过注射到人体中的疫苗产生的作用来判断疫苗能否获得上市资格。如果这款疫苗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副作用,那么该款疫苗的上市夭折了。

新冠疫苗研究进展论文

当前,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有序展开,从3月下旬开始,我国启动了新冠疫苗接种数据日报制度,这是我国疫苗接种史上首次启动日报制度。每天更新新冠疫苗接种数据,既是展示一张“进度表”,也是发布一道“动员令”。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流行的背景下,我国疫情防控措施得力,国内感染风险较低,但疫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防控疫情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就是接种疫苗。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群众对疫苗接种的科学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当前,部分群众疫苗接种意愿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疫情形势好转。有人存在侥幸心理,觉得随着天气变暖,疫情不会加重,没有必要再打疫苗了;有人怀疑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担心接种疫苗会发生不良反应,影响身体健康;有人认为接种疫苗的保护作用不大,打不打都一样;还有人认为“别人打了,自己就不用打了”,盲目指望靠他人建起免疫屏障。这也提醒我们,让理性战胜偏见,让科普跑赢谣言,才能打消部分群众的顾虑,让“应接尽接”尽早成为现实。事实上,接种疫苗是战胜疫情的利器,利己利人,利国利民,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于个人而言,接种疫苗,既能保护自身健康,也能保护家人和周围人的健康;于国家而言,接种疫苗,不仅可以降低感染率、重症率和病亡率,而且可以有效阻断疫情传播,让大多数人的健康得到保证。可以说,接种疫苗是一份社会责任。因为传染病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如果人人心存侥幸,或者将阻断病毒传播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免疫屏障就无法建立。同时,针对个别地方接种工作中出现的简单化甚至“一刀切”情况,强制要求全员接种,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新冠疫苗临床试验取得了积极成果。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日前发表论文,介绍了中国团队开发的一种新冠病毒候选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的积极结果。他们对一种新冠病毒疫苗开展了1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种疫苗是安全的,且能够诱导人体快速产生免疫应答。

试验中使用的疫苗是一种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团队在试验中招募了108名健康的成年志愿者,年龄在18岁至60岁间。这些志愿者分成不同组别接种了不同剂量的疫苗。报告介绍,接种后的28天内,这种疫苗在不同剂量的组别中都展示了很好的耐受性,也没有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陈薇在《柳叶刀》发布的新闻稿中说,1期临床试验表明接种这种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能够在14天内诱导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些结果代表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扩展资料:

新冠疫苗研发的阶段性成果引发美英等国科学家好评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传染病系主任罗伯特·斯库利对新华社记者说,接种3种不同剂量候选疫苗的志愿者都产生了针对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和T细胞免疫应答,同时显示了很好的耐受性;接种后28天内,大多数人体内中和抗体增加了4倍以上,这一结果“令人鼓舞”。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免疫学教授丹尼尔·奥尔特曼表示,这是报告新冠病毒疫苗临床试验结果的第一篇论文,疫苗诱导产生了与接种剂量相关的中和抗体应答,志愿者也没有严重不良反应,所以“开端很好”,试验结果“相当令人欣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健康网-中国新冠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结果令人鼓舞

新冠病毒是一个全人群易感的病毒,其中儿童和老年人免疫力较弱,相对更易感。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强,中小学生等低龄感染群体比例较高,托幼机构和学校易造成传播流行;而老年人群往往大多有基础疾病,且免疫力比较弱,一旦感染新冠病毒,重症、死亡的风险要高于其他人群。全程接种新冠疫苗可以有效降低住院、重症、死亡风险。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数据显示,接种疫苗者的死亡率是,未接种疫苗或未全程接种疫苗者的死亡率是,两者相差30多倍。全程接种、加强接种对于儿童、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意义特别重大。当前,我市新冠疫苗加强免疫的覆盖率仅为72%,80岁以上老年人的接种覆盖率仅为,还存在免疫空白。经专家研究认证,健康状况稳定、药物控制良好的慢性病人群不作为新冠疫苗接种禁忌人群,是可以接种疫苗的。带父母和孩子去接种疫苗是对他们最好的关心和守护。

新冠病毒疫苗论文摘要

疫苗能够让我们很好的预防,现在的病毒已经变异了多次,传播速度特别快,让人防不胜防。

当前,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有序展开,从3月下旬开始,我国启动了新冠疫苗接种数据日报制度,这是我国疫苗接种史上首次启动日报制度。每天更新新冠疫苗接种数据,既是展示一张“进度表”,也是发布一道“动员令”。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流行的背景下,我国疫情防控措施得力,国内感染风险较低,但疫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防控疫情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就是接种疫苗。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群众对疫苗接种的科学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当前,部分群众疫苗接种意愿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疫情形势好转。有人存在侥幸心理,觉得随着天气变暖,疫情不会加重,没有必要再打疫苗了;有人怀疑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担心接种疫苗会发生不良反应,影响身体健康;有人认为接种疫苗的保护作用不大,打不打都一样;还有人认为“别人打了,自己就不用打了”,盲目指望靠他人建起免疫屏障。这也提醒我们,让理性战胜偏见,让科普跑赢谣言,才能打消部分群众的顾虑,让“应接尽接”尽早成为现实。事实上,接种疫苗是战胜疫情的利器,利己利人,利国利民,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于个人而言,接种疫苗,既能保护自身健康,也能保护家人和周围人的健康;于国家而言,接种疫苗,不仅可以降低感染率、重症率和病亡率,而且可以有效阻断疫情传播,让大多数人的健康得到保证。可以说,接种疫苗是一份社会责任。因为传染病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如果人人心存侥幸,或者将阻断病毒传播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免疫屏障就无法建立。同时,针对个别地方接种工作中出现的简单化甚至“一刀切”情况,强制要求全员接种,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能够增加防止被感染病毒的可能性,能够增强人们抗击疫情的决心和信心。

2020年五月柳叶刀发布了陈薇团队新冠疫苗试验结果柳叶刀是这一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研发了前述Ad5新冠疫苗,并率先开展了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接种后第14天,快速、特异的T细胞应答达到峰值,接种后第28天,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峰值。22日中午,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证实,该期刊已确认接受了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关于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研究论文,走的是快速评审通道,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处理完就在线online发表。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在线发表前述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陈薇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教授王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长效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3月16日至3月27日,陈薇领衔团队的研究人员从195人中筛选出108名志愿者,进行I期临床试验。这是该类型的新冠疫苗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受试者51%为男性,49%为女性,平均年龄岁。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6人。其中,低剂量组注射毫升疫苗,其中含5X10X10个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中剂量组注射1毫升疫苗。高剂量组注射毫升疫苗。Ad5新冠疫苗是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复制缺陷型的Ad5腺病毒作为载体,生产出的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作为疫苗,它们仍然是一个个腺病毒颗粒,但因为基因被删改而造成的缺陷,它们无法复制,无法肆虐。它们仍然很容易感染人体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它们的基因中还夹带了新冠病毒的一段基因—刺突基因spik。因此,该病毒颗粒成了运载火箭,刺突基因成了搭载其中、要发射的卫星。志愿者手臂被注射一针前述新冠疫苗时,经过改造的腺病毒颗粒进入人体,感染细胞,并将刺突基因传递给细胞。然后,该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后者到达淋巴结。淋巴结因此会产生抗体—识别刺突蛋白并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抗体。论文称,接种前述疫苗后的7天内,低剂量组的30人83%中剂量组的30人83%高剂量组的27人75%出现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超过一半54%,58/108的疫苗接种者在注射部位出现轻度疼痛、发烧(46%,50/108疲劳44%,47/108,头痛39%,42/108和肌肉疼痛17%,18/108。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在所有剂量下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在接种后28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理想的疫苗能触发人体内两种免疫反应: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以及T细胞应答。研究人员定期检测受试者血样中的成分,来测定疫苗引发免疫反应的强度水平。前述论文显示,接种疫苗后14天内,各剂量组的受试者体内都触发了一定水平的免疫反应,产生了结合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16/36,44%。中等剂量为18/36,50%,高剂量为22/36,61%,一些受试者体内产生了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该疫苗还在大多数志愿者体内触发了T细胞应答。接种疫苗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体内出现T细胞应答,或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28/36,78%,研究人员还发现,受试者体内如果预先存对腺病毒Ad5的免疫那么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会弱化,比如免疫反应的峰值水平降低、免疫反应的持续性缩短。据我们所知,这是Ad5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首次人体试验FIH的首个研究报告。该论文写道。在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中,陈薇表示,这些临床试验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结果表明,单剂量的Ad5-nCoV新冠疫苗可以在14天内让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让该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陈薇同时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试验结果。研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该疫苗有能力触发前述免疫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前述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距离疫苗上市,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前述临床试验仅有108名志愿者参与,且试验时间较短,同时缺乏随机对照,因此,在发现不良反应事件,或发现疫苗的保护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一项有500名志愿者参与的、随机、双盲、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武汉进行中,以观察前述I期临床试验结果是否能够复制,以及接种后6个月内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事件。60岁以上人群也首次作为受试者参与其中。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3月31日起,首批志愿者陆续结束集中隔离观察,回到家中。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的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前述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介绍,自中国向WHO分享了科学家分离的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进行疫苗研究。3月16日,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临床获得正式批准,并于当日为第一名志愿者进行了注射。之后疫苗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在7天和14天的安全性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前述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 索引序列
  • 中国新冠疫苗临床论文参考文献
  • 儿童新冠疫苗接种论文参考文献
  • 新冠肺炎疫苗文献论文
  • 新冠疫苗研究进展论文
  • 新冠病毒疫苗论文摘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