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 毕业 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文献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参考文献其实就是 文章 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引用过的文献。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金融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金融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1]刘晓法.外汇风险管理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巴曙松.2009: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之年[J].经济,2009(6). [3]曹垂龙.论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兼析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J] 财经 问题研究,2006, (7). [4]陈慧莲.我国行业外汇风险暴露[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3. [5]弗兰克·奈特.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21. [6]付甜杰.我国涉外企业的汇率风险及运作性对冲研究[D].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0. [7]何晓.对我国涉外企业外汇风险暴露的实证研究[D].湖北:武汉大学,2007. [8]郑振龙、陈蓉、邓戈威.外汇衍生品市场:国际 经验 与借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9]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0]胡大江.面向双重风险的我国涉外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管理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11]高扬.构建人民币汇率的避风港:中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研究[M].北京冲国经济出版社,2006. [12]刘欣.外汇经济风险暴露的测量和管理[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3. [13]宋明哲.风险管理[M].台北:中华 企业管理 发展中心出版社,1984. [14]陈伟、王伟.我国跨国公司汇率风险的计量与实证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千部学院学报,2006, (3). [15]罗航、江春.人民币新汇率形成机制下的上市公司外汇风险暴露[J].中国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4): 78-81. 金融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二) [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l0-18 [2]林毅夫,李永军.中小企业融资根本出路在何方[J].证券时报,2004,(4):23-25 [3]周兆生.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5):27-32 [4]陈晓红,郭声琨.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信用担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罗正英,段佳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选择的内生性约束模型研究[J].会计研究,2006,(8):67-72 [7]__赞.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6):38-45 [8]杨凤娟.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举措及借鉴[J].经济题,2004,(3):20-21 [9]徐洪才.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J].经济管理,2009,(3):14-17 [10]戴淑庚.高科技产业融资理论、模式、创新[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11]韩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13]巴曙松.如何促进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发展[J].商业周刊,2003,(11):6-7 [14]邹萍莉,王振宇.二板市场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J].特区经济,2004,(10):64-65 [15]袁树民,刘文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与中小企业融资[J].会计之友,2008,(2):83-85 金融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三) [1].石磊,王瑞武.合作行为的非对称性演化[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0,(4). [2].李丹.基于博弈论的科学研究知识共享行为分析[J].国书情报知识,2006(5). [3].翁丽君.“市场进入阻挠”的博弈分析[J].内蒙古经济与科技,2008(4). [4].陈德华.寡头垄断市场的进入与阻止进入博弈研究[J].财金研究,2011(23). [5].田银华等.银企信贷重复博弈的模型分析[J].系统工程,2011(11). [6].赵宇等.垄断行业的进入博弈及管制绩效评价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6(6). [7].商业银行应该给小额贷款公司提供批发贷款吗?——基于演化博弈模型及其仿真过程的分析. [8].郭宁宁.关于大型商业银行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研究——基于金融供给角度[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6). [9].樊晶.在位企业与潜在进入者的战略博弈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 [10].李国宏.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发展村镇银行的可行性研究——以山东淄博市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1].哈尔.R.范里安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费方域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12].肖彬.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新模式探讨[J].2009(4) [13].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产业金融部课题组.大型商业银行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合作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1(5) [14].张杰.农户、国家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J].金融研究,2005(2) [15].洪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可行吗?——基于监督效率的视角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1(2) 猜你喜欢: 1. 关于金融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2. 企业融资论文参考文献 3. 国际金融论文参考文献 4. 会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5. 财务管理论文最新参考文献
在写作国际金融论文的过程中,引用参考文献的着录格式是否规范,能反映作者论文写作经验和治学态度。下面是我蒐集整理的金融类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 [1]姚建军.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跨越式发展-广州市商业银行的实践[J],中国金融,2002,185:7-9. [2]甘当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8-22. [3]土晓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探析[J],北方经济,2007,. [4]李红.哈尔滨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5]雷蒙德·戈德司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3-29. [6]李宝巖.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分析[J],商务现代化,2006,585:11-15 [7]刘元.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与定位回归[J],中国金融,2005,21:37-42. [8]李贞彩.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9]颜伟.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探析[J],市场周刊,2005,8:93-94. [10]陈阳.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4. [11]. [12]. [13]. [14].“KarlBrunner'SMonetaryEconomicsAnAppreciation”.The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1991,. [15]. [16]. [17]. [18]. [19]陈小宪.风险资本市值-中国商业银行实现飞跃的核心问题仁[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57-62. 二: [1]段正旺,王光.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对策.中国金融,2003,22. [2]人行湟源县支行课题组.信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关键.青海金融,2003,01. [3]刘维奇,高超.中小企业贷款问题的进化博弈分析.中国软科学,2006,12. [4]燕平.竭城助推小企业.中国金融家,2009,02:103 [5]小丽.小企业的十大生存之道.质量探索,2009,07:61-62 [6]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课题组.中小企业贷款障碍与对策研究.金融研究,1999,12. [7]小丽.小企业的十大生存之道.质量探索,2009,07:61-62 [8]七类农业小企业可获农发行重点支援.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11:211 [9]杨思群.小企业金融:理论和政策.财贸经济,2000,03. [10]迟宪良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吉林大学,2007 [11]刘慧萍.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9,05:61-63 [12]农发行重点支援七类农业小企业.农家顾问,2009,06:10究,2003 [13]陈及,王佐.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途径选择.北京商学院学报,2000,04. [14]蔡根生,李衍彬.中小企业贷款难在何处.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07. [15][J].. [16][J].. [17]AndersenandPiterbarg.. [18][J].. [19][J].. [20]GlassermanP.,[J].. 三: [1]巴曙松、王璟怕、杜婧.从微观审慎到巨集观审慎:危机下的银行监管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0,5:83-89. [2]顾海兵.巨集观金融预警系统的构架简析[J].法观经济研究,1999,11:16-19+25. [3]陈雨露、汪昌云.金融学文献通论巨集观金融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赖娟.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1. [5]包全永.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模型研究[J].金融研究,2005,8:72-84. [6]陈松林.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研究[J].经济科学,1997,3;28-36. [7]陈雨露、马勇.构建中国的“金融失衡指数”:方法及在巨集观审慎中的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1:59-71. [8]曹凤岐.改革和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57-66. [9]高国华,潘英丽.银行系统性风险度量--基于动态CoVaR方法的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12:1753-1759. [10]高国华,潘英丽.基于资产负债表关联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2,40:162-168 [11]. [12]Friend,Crockett,:53-64. [13]VeimasitR,. [14]Chang,E,:57-72. [15]:35-47. [16]. [17]GrinblattCheng,:103-135. [18]Land *** an,. [19]李华,许有志,佘元冠.高技术产业化政策对我国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4 [20]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1]压亚明,穆荣平,李金生.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实力测度方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 136?143 [22]刘力钢,隋鑫,安曼.高技术企业知识创造与可持续竞争优势[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00?105 [23]胡小平,何建敏.高技术产业竞争实力评价模型构建方法研究[J].软科学,20093:10?14 [24]陈柳钦.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问题研究[J].科学发展,20116 [25]金镭.高科技产业丛集发展动力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4
[1]刘颖,欧阳斌. 金融危机背景下协调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冲突的法治对策[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2]林明凤.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 现代交际,2010,(6). [3]曹东勃,秦茗. 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耦合——兼论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J]. 财经科学,2009,(1). [4]丁化美. 在金融危机中加快推进我国金融创新——论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辩证关系[J]. 山东经济,2009,(4). [5]王惠凌,滕进华.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及金融监管的启示[J]. 特区经济,2009,(6). [6]王海军,姜磊.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发展[J]. 金融发展研究,2010,(12). [7]王海军,姜磊.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发展[J]. 区域金融研究,2011,(1). [8]张细松. 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与资本市场——基于美国金融危机分析的视角[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3). [9]陈强. 后金融危机时代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J]. 价值工程,2011,(33). [10]李向军,解学成. 引入金融创新的IS-LM模型:金融危机求解[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2). [11]陈光华. 美国金融危机战略成因及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启示[J]. 滨州学院学报,2010,(1). [12]李翰阳. 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问题[J]. 国际金融研究,2009,(2). [13]秦建文,梁珍. 汲取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稳健推进中国金融创新[J]. 国际金融研究,2009,(7). [14]吴文平,刘颖,欧阳斌. 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创新与监管的法治对策[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5]秦建文,梁珍.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创新发展的启示[J]. 金融论坛,2009,(7). [16]张华荣,陈伟雄. 金融危机下对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过度的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阈的分析[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6). [17]吴丽红. 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创新及其风险防范[J]. 改革与战略,2010,(1). [18]刘红. 基于金融危机视角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D].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经济学院,2010. [19]岳彩申,张晓东. 金融创新产品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反思[J]. 法学论坛,2010,(5). [20]狄瑞鸿. 透视美国金融危机中的金融创新“蝴蝶效应”[J]. 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4). [21]周逢民.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金融创新——在哈尔滨金融学院建校60周年金融高端论坛上的演讲[J]. 黑龙江金融,2010,(11). [22]吴云峰. 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创新监管的法律因应之道——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视点[J]. 北方法学,2011,(4). [23]张梅.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金融创新策略与风险监管[J]. 上海金融,2010,(2). [24]黄嘉仪. 金融危机成因中的金融创新因素分析[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10. [25]记者 姜欣欣. 在改善风险监管的基础上加快银行创新[N]. 金融时报,2010-02-01(008). [26]祁绍斌. 从迪拜金融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关系[J]. 生产力研究,2011,(4). [27]王海波,尹晓海. 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 中国经贸导刊,2010,(11). [28]李若璇. 金融危机警示我国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应该相匹配[J]. 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6). [29]盛硕. 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与金融创新[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7). [30]皮天雷.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当前金融危机下的解读[J]. 西南金融,2009,(6). [31]沈联涛. 金融创新、金融监管与此次金融危机的联系及其改革方向[J]. 国际金融研究,2010,(1). [32]胥爱欢. 金融创新的激励机制与金融危机形成机制——基于异质信念、创新脆弱性的分析[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5). [33]记者 姜微姚玉洁. 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上海一年疾升25位[N]. 新华每日电讯,2009-11-11(006). [34]刘畅.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J]. 时代金融,2010,(11). [35]昌忠泽. 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金融创新角度[J]. 天津社会科学,2010,(6). [36]王晖. 浅议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银行管理与金融创新[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2). [37]冯振伟. 浅谈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启示[J]. 决策探索(下半月),2011,(2). [38]李昌镛. 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之于亚洲[J]. 中国科技财富,2011,(11). [39]樊鑫. 试论金融危机下当前我国的金融创新[J]. 中国外资,2011,(10). [40]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昌镛 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J]. 中国高新区,2011,(6). [41]韩骏. 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J]. 投资研究,2010,(10). [42]郑惠文.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风险监管理念及金融创新策略[J]. 金融经济,2011,(14). [43]孙松,李栋. 金融危机视角下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J]. 东方企业文化,2011,(6). [44]千珊珊,苏季萍. 浅析国际金融危机下金融创新之利与弊[J]. 思想战线,2011,(S1). [45]常霞. 美国金融危机与我国金融创新[J]. 品牌(理论版),2009,(Z2). [46]周静,王冀宁,茅宁. 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创新[J]. 现代管理科学,2010,(1). [47]张志杰,刘力铭.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创新反思[J]. 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3). [48]王侨钰. 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的启示[J]. 华北金融,2010,(2). [49]郑卫国,潘望春. 金融危机视角下的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J]. 福建金融,2010,(2). [50]刘明辉,何敬. 自由与罪恶——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J]. 财务与会计,2010,(1).
现如今,金融稳定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不断从横向和纵向来拓展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的深度与广度。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金融学方面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金融学方面的论文篇1 浅谈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把国际金融体系一直存在的缺点和弊端暴露的淋漓尽致,许多国家政府、金融机构和民众个人都受到了不小的损失。既然经受不起金融海啸的冲击,换言之,不够完善的国际金融体系造成了金融海啸,那这个体系需不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答案是肯定的。通过各方很高的呼声浪潮中我们知道: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刻不容缓! 既然改革就是改旧革弊,那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自然也先从正视体系自身的弊端和缺陷着手。通过对现有体系的认识和了解,并对现有体系的运作进行 总结 和分析,查找出运行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解决 措施 。 一、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态特征 国际金融体系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具有非常复杂的体系分布,主要有国际汇率制度、国际资本之间流动的调控、国际货币制度、国际收支体系等形而上的顶层设计,当然也包括人为建立实实在在看得见也运营着的各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人员。国际金融体系自萌发到现在颇具规模,期间大概经历了百余年的风风雨雨。 在这百年间,随着经济中心的不断转换,国际金融体系里围绕上述各个因素进行调控的机制也不断发生变更。除了经济中心转换外,市场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市场各类机制的形成都带有自发性,但这种自发并不是盲目的随便形成,细细观察也是有规律的。所以在市场和经济体制二者的合力下,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成逐渐发展成熟,并有条不紊地调控者全球各地的金融活动。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成首先需要孕育她的土壤,而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就是这片土壤,国际金融体系从其中汲取养分,“土壤”为国际金融体系遮风挡雨。假若政治,经济不稳定,是不会形成国际性的金融市场的。例如在二战期间,全球陷入世界大战的阴影当中,各类人士受到战争的迫害,各类市场也因此一蹶不振。尤其是金融市场,作为一个高风险高效益的冒险家的乐园,更是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所以,政府应该通过立法保证各国资本的利益,保障各国金融机构及投资者的权益。 2、宽松的金融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稳定及有力不同,国际金融体系需要一个宽松的金融环境,这是由各国资本自由流动需求所决定的。一条平静流淌的小溪是因为没有遇到更多的障碍。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外汇制度。各国资本在进行流动的时候,一个宽松的外汇制度,能够保证在存款准备金、税率和利率等方面促进其流动。其次,这个宽松的金融环境不仅仅面对国内的当地居民,国外机构和非当地居民也享受同等的待遇。 3、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正如前言所述,国际金融体系具有非常复杂的体系分布,因为如此,为其服务的配套设施也应跟得上。例如发达的信用制度和管理制度、聚集度高的银行机构、便利的资金供求机制、先进的国际化通讯设施,还有一些别的服务配套设施。当然这一切还离不开一个便利的地理位置,纵观全球金融中心,大多数都处于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的城市,如纽约、伦敦、香港和上海。 4、人才水平较高。金融行业属于高端行业,需要具备丰富的国际金融知识和银行实务 经验 ,面对政府机构和投资者,金融从业人员需要依靠其高水平带给客户高效率的服务。 二、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作用与弊端 国际金融体系作为国际金融市场从事货币、银行、汇率等金融业务活动的领域,涵括了全球各地的范围,各地的金融活动都要受其影响。国际金融体系对全球的经济活动主要有以下作用: 1、国际金融体系为扩大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并成功让国际的资金的流动(支付、借记和结算等)变得更为方便。资金闲置起来的话,就发挥不了太多的作用,必须让资金流动起来,而一个完整的国际金融体系则为资金的流动提供了强有力地条件。自古以来国家之间的贸易就没断过,国际金融体系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2、国际金融体系拓宽了各地融资 渠道 ,为各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以前各国的投融资型企业,尤其是负责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融资主要是靠国内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国债。如今随着国际金融体系的国际化,更多的企业跑到国外,或者国外的金融企业积极在全球寻找投资效益高的机会。正是这样,国际金融体系能够汇集起巨额资金,化解全球各地资金困难的发展难题。 3、国际金融体系有利地调节了国际之间的收支问题。随着世界局势的趋于稳定,外汇逐渐成了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例如中国就持有4万亿元的美元外汇储备,其中持有美国国债大概万亿美元。像美国这样出现国际收支逆差的国家越来越普遍,随着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来解决国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此外国际金融体系还通过汇率的变化来影响国际的收支情况,并进而调节国际间的贸易活动。这样全球的财政收支体系逐渐趋于稳定,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 4、国际金融体系有利提高资金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使用效率。通过承接国际资金的两方(需求者和提供者),国际金融体系作为纽带有效促进的资金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保证了一些投资效益好、利润高的地方得到充足的有效的资金支持。 但是,国际金融体系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弊端: 一是国际金融体系与各地经济活动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脱节。这是因为国际收支自动均衡的效果并不是每次都那么及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 二是国际金融体系增加了金融危机的风险。之前所述,国际金融体系为全球各地的经济活动提供了资金,拓宽了各国的融资渠道,但也带来了交易不当的问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尤其是扩散更为迅速。 三是国际金融体系增加了国际性债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资金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资金不合理配置会造成国际性的资金浪费,随而对国际的收支情况产生借新还旧的不好现象。许多国家都爆发过债务危机,如南美的一些国家。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措施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国际金融体系初期由当时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美国提出并付诸实践,对当时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一家独大的专政体制并不能长期实行,对国际金融体系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后来随着该体系的崩溃,国际金融体系一直就是靠几个发达国家通过一些外交来维持,处于自身利益考虑,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国际金融体系,呼吁体系改革的声音也越来越多。结合前文所述的有关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重塑国际货币体系,打破美元垄断地位,实现货币多元化。自二战以来,美国就试图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世界金融体系,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更是毫无疑问建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对美元的主导地位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之后国际金融体系虽然还是以美元为主导,但多次的金融危机表明这种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并不适用。如果美国能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行金融调控倒也不至于国际金融体系这么快的出现不稳定,正是美国不够自制,为了自身利益而伤害了众多国家的利益,从而使得国际金融体系出现越来越多的弊端。因此,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首先要从货币开始,建立“以美元为主导、多种货币并举”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 2、推动国际金融的组织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随着国际金融体系在全球范围的推行和作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各国之间的协调和合作也成为了国际金融体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平等公平的对话交流能够促进国际金融体系在各国协调合作之间的工作效率,使得发展中国家在体系中能够更为全面地参与,均衡各国间的利益。 3、加强国际金融的监管合作,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只有大力度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才能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应当对国际金融体系的监管体制进行全面范围修的订,使其在全球都能被普遍接受。切实可行的做法主要有制定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制衡机制和适用于全球范围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同时辅以国际监管机构进行配套。 四、国际金融体系未来发展的趋势 根据几次金融危机对各国影响的分析,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悄然转变,本文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国际金融体系可能将呈现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1、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将继续存在。美国作为世界经济体量最大国家的地位短期内还无法撼动,加上其灵活的市场机制以及创新能力,在每次金融危机中,美国的自我恢复速度都很快。再者,美元作为最高储备货币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将存续下去,美元在全球依然处于霸主地位。 2、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一些老牌和新兴力量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逐渐增强,这与美国控制国际金融体系能力的消弱也有直接关系。 3、国际金融监管将进一步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赋予更大的重任。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也从侧面表明之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不够强化。 4、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多元化趋势加快。由于受到美元持续贬值的影响,导致金融危机中显示国际储备货币存在着极大的单一性,改变美元单一地位的趋势不容置疑。目前,欧元、人民币都呈现出强势的劲头,长远来看,也可以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组成部分。 金融学方面的论文篇2 浅析中国金融发展与制造业对外贸易关系 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中国金融的规模在不断扩大、金融机构的效率不断提高,金融市场的结构也在逐步完善、金融发展对中国贸易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在持续扩大。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金融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已从单一的人民银行发展到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银行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 保险 机构等并存,从纯粹的资金纵向计划分配发展到银行的间接融资和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并存的格局;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日益丰富,金融工具已从简单的信贷工具发展到国债、股票、债券、基金、期货、保险等多种融资避险工具并存;金融市场也越来越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也越来强势,支撑中国外贸发展的主要是中国制造业的外贸发展。因此,本文收集了1993年以来的21年的数据,将采用实证的 方法 研究中国的金融发展与制造业对外贸易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 一、我国金融发展与制造业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定义与数据说明 金融市场发展规模指标: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一个以银行为主的体系,虽然近些年证券市场有所发展,但是银行仍然占据着核心地位,中国有高储蓄的特点,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许多文献认为利用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总额可以基本反映金融资产水平。即: FIR=(D+L)/GDP其中,D、L分别代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因此本文选取FIR=(D+L)/GDP衡量中国金融深化程度。,同时采用FS=M2/GDP来反应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货币的渗透力和经济调节功能。金融发展效率指标:这里本文采用储蓄投资转化率(FE)来衡量金融市场的效率,公式为FE = D/L其中。该指标越高,表明中国的投资市场越发达,金融效率越高,越能更好地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金融发展结构指标:本文将用证券市场的发展情况来衡量中国的金融市场结构。本文选用证券之和S(股票总市价+政府债券发行额+企业债券发行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公式为ZB=S/GDP。考虑到中国的证券化市场主要还是股票市场,所以本文也用股票的市价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衡量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化,股票市价总值用C表示,公式为CB=C/GDP, 反映了股票市场的规模。股票市价总值增长率越大,与GDP的比值也越高,那么证券市场越发达,规模也越大,即金融市场结构越完善。 国际贸易开放度指标:国际贸易开放度指标是反映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它在数值上等于所选制造业27个行业的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用OPEN表示。该指标越高表明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程度越高。 (二)平稳性检验 在处理某随机时间序列数据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判断数据的稳定性。如果直接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那么就会导致“伪回归”现象,因此必须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将选用ADF检验法来判断1993年-2013年所选数据指标的平稳性。 本文对该组序列进行了单位根检验,结果也发现他们是不平稳的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的原则是P值小于5%,则为通过检验,表示平稳,反之,则为不平稳。 为了消除异方差,本文对各自变量与因变量取自然对数,并且对他们进行一阶差分。 通过图1可以发现,该序列围绕0值上下波动,虽然有升有降,但总是会回归0值,所以该序列是平稳序列。为了进一步考察他们的平稳性,本文对取对后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ADF检验,发现无论是自变量还是因变量都通过T-检验。 由表2可知,金融发展的五个指标与制造业对外贸易开放度之间是一阶平稳的,即I(1)。序列通过平稳性检验后,我们需要考虑该序列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即金融发展五指标与制造业外贸规模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里只能判断该组序列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 前面已经检验发现FIR,FS,FE,ZB,CB,OPEN都是I(1)的,因此可以进一步进行协整分析。这里本文对这组数据一阶差分后的新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 由Johanson检验知,该组时间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上,存在3个协整关系。所以DOPEN和DFIR,DFS,DFE,DZB,DCB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协整关系,就是DOPEN和DFIR,DFS,DFE,DZB,DCB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共同发展趋势。也就是说,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以及金融发展结构的变化与制造业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共同发展趋势。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前面已检验该组时间序列数据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但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金融发展指标是否是造成制造业外贸水平扩大的原因,反过来制造业的对外贸易有没有促进金融业的发展,这是接下来本文要重点考察的对象。 从表4可以看出,在滞后阶数为2,显著水平为5%的条件下,DFIR不是DOPEN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相当小,也就是很大概率上认为DFIR是DOPEN 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中国的货币化程度是造成制造业对外贸易出口增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广义货币M2越多,增长越快,则制造业外贸规模越大。而相反,制造业外贸水平并不是中国货币化程度加深的原因。DFS不是DOPEN的原因的概率为,也不是说,有的概率认为中国金融机构的存贷款的增加促进了制造业外贸规模的发展。反之则不然。制造业的外贸增长并没有多大程度上带来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增加。金融效率与制造业外贸规模没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见,中国金融效率的高低对制造业外贸并没啥影响,而制造业外贸的增减对金融机构运行的效率也没啥促进作用。证券市场的发展对制造业的外贸规模则有显著的因果影响。可见,中国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发展对制造业外贸规模有着显著的因果关系,股票市场越发达,制造业外贸规模越大、反之则不然。 二、实证结果与政策建议 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制造业外贸水平与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发展结构均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可以认为中国的货币化程度以及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与制造业的对外贸易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金融发展效率与制造业外贸之间有长期的影响关系;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发展会给制造业外贸带来长期影响。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发展对制造业外贸水平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反之则不然。也就是说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是导致制造业对外贸易水平的提高的原因。中国货币化程度的提高,金融机构存贷款数额的增加,股票市场的繁荣都是制造业外贸水平提升的原因。而金融发现效率则对制造业外贸水平的增加无明显促进作用。 总之,金融发展规模和股市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贸易开放度,但是金融效率对之的影响并不如人意。中国需要完善金融机构体系。中国的金融活动仍然以银行为主,证券市场虽然近些年发展快速,但是与银行存贷款相比,还是有待提高。所以,我国政府需要实施相关政策支持证券市场的发展,从而促进中国金融的直接与间接全方面发展。我国制造业对外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的外贸经济有明显的支撑作用,我国需要大力支持制造业对外贸易,不断完善制造业外贸结构,提升外贸水平,这样有利于整体国名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1. 金融学方面参考论文优秀范文 2. 金融学方面参考论文 3. 关于金融学方面的论文 4. 金融学方面论文 5. 关于金融方面的论文
在写作国际金融论文的过程中,引用参考文献的着录格式是否规范,能反映作者论文写作经验和治学态度。下面是我蒐集整理的金融类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 [1]姚建军.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跨越式发展-广州市商业银行的实践[J],中国金融,2002,185:7-9. [2]甘当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8-22. [3]土晓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探析[J],北方经济,2007,. [4]李红.哈尔滨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5]雷蒙德·戈德司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3-29. [6]李宝巖.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分析[J],商务现代化,2006,585:11-15 [7]刘元.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与定位回归[J],中国金融,2005,21:37-42. [8]李贞彩.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9]颜伟.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探析[J],市场周刊,2005,8:93-94. [10]陈阳.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4. [11]. [12]. [13]. [14].“KarlBrunner'SMonetaryEconomicsAnAppreciation”.The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1991,. [15]. [16]. [17]. [18]. [19]陈小宪.风险资本市值-中国商业银行实现飞跃的核心问题仁[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57-62. 二: [1]段正旺,王光.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对策.中国金融,2003,22. [2]人行湟源县支行课题组.信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关键.青海金融,2003,01. [3]刘维奇,高超.中小企业贷款问题的进化博弈分析.中国软科学,2006,12. [4]燕平.竭城助推小企业.中国金融家,2009,02:103 [5]小丽.小企业的十大生存之道.质量探索,2009,07:61-62 [6]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课题组.中小企业贷款障碍与对策研究.金融研究,1999,12. [7]小丽.小企业的十大生存之道.质量探索,2009,07:61-62 [8]七类农业小企业可获农发行重点支援.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11:211 [9]杨思群.小企业金融:理论和政策.财贸经济,2000,03. [10]迟宪良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吉林大学,2007 [11]刘慧萍.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9,05:61-63 [12]农发行重点支援七类农业小企业.农家顾问,2009,06:10究,2003 [13]陈及,王佐.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途径选择.北京商学院学报,2000,04. [14]蔡根生,李衍彬.中小企业贷款难在何处.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07. [15][J].. [16][J].. [17]AndersenandPiterbarg.. [18][J].. [19][J].. [20]GlassermanP.,[J].. 三: [1]巴曙松、王璟怕、杜婧.从微观审慎到巨集观审慎:危机下的银行监管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0,5:83-89. [2]顾海兵.巨集观金融预警系统的构架简析[J].法观经济研究,1999,11:16-19+25. [3]陈雨露、汪昌云.金融学文献通论巨集观金融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赖娟.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1. [5]包全永.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模型研究[J].金融研究,2005,8:72-84. [6]陈松林.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研究[J].经济科学,1997,3;28-36. [7]陈雨露、马勇.构建中国的“金融失衡指数”:方法及在巨集观审慎中的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1:59-71. [8]曹凤岐.改革和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57-66. [9]高国华,潘英丽.银行系统性风险度量--基于动态CoVaR方法的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12:1753-1759. [10]高国华,潘英丽.基于资产负债表关联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2,40:162-168 [11]. [12]Friend,Crockett,:53-64. [13]VeimasitR,. [14]Chang,E,:57-72. [15]:35-47. [16]. [17]GrinblattCheng,:103-135. [18]Land *** an,. [19]李华,许有志,佘元冠.高技术产业化政策对我国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4 [20]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1]压亚明,穆荣平,李金生.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实力测度方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 136?143 [22]刘力钢,隋鑫,安曼.高技术企业知识创造与可持续竞争优势[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00?105 [23]胡小平,何建敏.高技术产业竞争实力评价模型构建方法研究[J].软科学,20093:10?14 [24]陈柳钦.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问题研究[J].科学发展,20116 [25]金镭.高科技产业丛集发展动力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正面临着巨大变革,相对于社会进步的其他方面而言,中国金融业发展制约了整个经济的进步。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金融分析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金融分析论文范文篇1 浅谈中国金融监管问题分析 一、后危机时代的全球金融监管主要新动向 金融监管对金融市场的健康繁荣发展是至关重要的,2007年以来的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尤其说明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产品的创新需要合理有序的金融监管。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进入后危机时代,为了应对这次百年难遇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各个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世界性组织都出台了新的监管政策。回顾一下,可以发现,后危机时代的全球金融监管主要有一下几个新动向。 (一)强调以宏观审慎的态度来监管控制系统性风险 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产生以前,西方主要国家的金融监管理念过于注重微观审慎监管,而对宏观审慎监管重视不够。过于注重微观审慎监管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能有效应对金融市场的新变化,不能有效应对不同市场、不同机构之间的风险蔓延。随着此轮全球金融危机进入后危机时代,美国、欧盟和英国的改革方案不约而同地提出,设立独立的宏观审慎监管机构或者增强现有机构的宏观审慎监管职能,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二)金融监管从顺周期监管向反周期监管转移 国际社会认为,金融监管的顺周期性使得金融监管难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警和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和扩散,而缺乏反周期缓冲措施则放大了危机的破坏作用。因此,开展逆周期监管,平滑顺周期效应造成的市场波动,成为新一轮金融监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关注资本制度的顺周期特征,到逐步引入反周期机制和相应的工具,完善反周期监管措施以提高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能力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自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巴塞尔委员会先后发表了三个重要的监管指南,都与调整金融监管从顺周期监管向反周期监管转移有关。 (三)扩大监管范围,减少监管豁免,强调全员监管 为降低监管豁免对金融危机的深度和规模的影响,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已就加强金融监管、扩大金融监管范围达成了共识。美国政府认为,所有可能给金融系统带来严重风险的金融机构都必须受到严格监管。因此,应将监管范围扩大到所有可能对金融稳定造成威胁的企业,除银行控股公司外,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也将被纳入美联储的监管范围。而欧盟则认为,混业经营的银行体系脱离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自我膨胀,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承担主要责任,必须强化对所有金融机构的监管。 (四)改革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成为共识 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改革来看,在2009年4月举行的G20伦敦峰会上,与会成员国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将金融稳定论坛扩展为金融稳定委员会,并赋予后者更强的制度基础以及促进金融稳定的更宽泛职能。同时国际国币基金组织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个以G20为重要平台,以金融稳定委员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主要支柱,以国际证监会组织、巴塞尔委员会、八国集团等为主要辅助的国际监管合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而在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方面,危机爆发以来,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呼声高涨。欧盟和美国的改革方案都将金融监管国际合作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加以强调,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密切协作成为各国的共识。 二、当前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国的金融监管也慢慢和国际接轨。在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受到的主要冲击在于外需下滑带来的出口需求下降,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金融监管没有问题,相反,为了履行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中国金融市场也需要逐步对外开放。在这种背景下,审视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金融监管框架不完善 虽然我国金融监管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但面对日新月异的金融环境,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调整自己的金融监管体系,何其相比,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框架显得不够完善。首先是宏观金融监管执行者的定位问题。央行的目标定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的规定是:央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但对于银行、证券和保险的监督又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承担,这种目标与手段不平衡的现象不利于宏观监管目标的实现。其次是宏观金融监管在跨行业维度上的问题。这主要在于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大规模开展混业经营,同时又有很多金融机构经营业务同质化,金融监管体系的变革跟不上金融市场的变化,导致容易产生系统性风险。三是宏观金融监管在跨时间维度上的问题。主要是我国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资本要求缺乏动态性监管和逆周期性监管。 (二)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与金融监管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及一些与金融监管有关的部门规章制度。我国没有专门的金融监管法,如果将这些零散分布的作为金融监管依据的法律法规统称为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的话,这个体系也具有巨大的缺陷。首先是法律法规覆盖面不够广泛,如私募基金和产业基金,就没有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其次一些法律法规条文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另外,金融立法滞后,金融立法没有能够很好地结合金融市场的发展,立法缺乏前瞻性。总之,我国有关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 (三)金融监管标准与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差距较大,协调性不够 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金融的国际化趋势尤其明显。金融的国际化要求金融监管的国际化。为使金融监管更具公平性,让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具有同样的约束,以巴塞尔委员会为代表的一些权威国际组织公布了一系列金融监管的指导性文件,这些指导性文件都是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但是,我国由于金融业发展起步较晚,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问题也较多,使得我国现在的监管机构对一些发达国家监管部门所不能容忍的问题放宽了监管标准。随着我国加入WTO时承诺的金融市场逐步开放时间的临近,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标准,争取早日和国际金融监管标准接轨,增强国际监管的协调性势在必行。 三、提升中国金融监管水平的对策建议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针对在这次危机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各自的应对办法,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金融监管的最新成果。针对我国当前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一)完善宏观金融监管框架体系 危机后各国进行的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思想均是加强宏观监管的审慎性,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也是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完善宏观金融监管框架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重新明确央行在金融监管中的定位,扩大央行权限,以监控系统性风险。尽管央行已经依法具有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但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缺少一个监测并防范宏观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专门机构。可以借鉴美国扩大美联储权限的做法,扩大央行权限,赋予央行识别、监控、预警整个金融体系风险的职能。其次,强化逆周期金融监管和动态性金融监管。2010年1月13日,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这是强化逆周期金融监管的一个很好的尝试。而为了强化动态性金融监管,我国可逐步全面采取动态拨备的制度。 (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强有力的监管体制必须依靠完善的法律体系,《巴塞尔核心原则》明确指出,适当的金融监管法律框架是必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公共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法律框架体系。针对缺乏监管的监管对象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将现行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进行整合,形成金融监管法律框架体系。其次,要加快制订有关法律的具体实施细则。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只有实施细则明确了,金融监管才能落到实处。同时,在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时,必须提高我国金融立法的前瞻性和适用性。 (三)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 我国金融监管的监管主体多,并且金融监管的协调性较差,这会在金融监管的工作中形成监管真空,必须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首先,健全“一行三会”联席会议和磋商机制,进行渐进式的金融监管改革。我国目前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上,而不是重新建立一个“大一统”的金融监管主体。其次,扩大金融监管协调的主体。借鉴西方国家建立有效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经验,我国可以成立一个体制健全的金融监管协调组织。该组织除包括“一行三会”外,还应包括行业自律组织。同时,我们还必须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标准,和国际接轨,努力按国际金融监管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28-261. [2]胡祖六.如何看待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01). [3]高山.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02). [4]王自力.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中国的对策[J].银行家论坛,2009(09). 金融分析论文范文篇2 金融衍生品组合分析 摘要: 本文以外汇期权为例对隐性市场和显性市场的关系从理论及实例两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详细阐明衍生品组合的优势。本研究对我国现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今人民币持续升值,外汇市场避险快速发展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外汇期权;隐性市场;显性市场;外汇避险 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步的阶段。来自于监管制度不健全的外部因素与金融衍生品市场尚未成熟的内在因素共同导致了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效率低下,我们常常无法在目前的已有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中找到符合我们投资或避险目的金融衍生工具。然而,金融衍生产品的本质就是金融市场中各类基础产品的组合,因此我们可以灵活利用现有的金融产品的市场进行组合来达到第三类市场的目的。此类组合的原理就在于,在两个显性市场的组合中,往往隐含着第三个市场,而这个隐性市场就是我们进行市场组合的目的。接下来,我们主要以外汇期权为例,阐述期权市场,外汇市场与债券市场之间的组合关系。 一、外汇期权概念的界定 外汇期权(Foreign Exchange Option),又被称为货币期权(Currency Option),是指此金融衍生产品的买方有权利在合同规定日或者之前以合同的执行价格买或卖出合同相应金额的外汇资产的权利1。一般而言,在市场对期权持有者有利时,期权持有者会行使权利,即买入或者卖出合同中的此项外汇资产;在市场对期权持有者不利时,期权持有者则会放弃行使该期权的权利。期权卖方收取期权费,若买方决定行使该权利,则买方有义务卖出(或买入)期权买方买入(或卖出)的该种外汇资产。 外汇期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外汇期权为美式期权,由美国费城股票交易所(Philadelphia Stock Exchange)承办,共有五个币种,德国马克、英镑、瑞士法郎、加拿大元和日元。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频繁以及金融市场汇率的波动,出于外汇避险的考虑,外汇期权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基于对外汇期权的分析,我们来看显性市场与隐性市场的关系。 显性市场就是指人们出于投资的目的而进行实际交易的市场,例如在投资股票时所涉及的股票市场,在进行外币兑换时所涉及到的外汇市场等。隐性市场是指我们在投资中并未实际发生交易的市场,却在同时投资于两个市场时所隐含的第三类市场,例如我们在货币市场上进行借贷同时在现货市场进行交易,在这两项交易中所涉及的货币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隐含着另外一类市场――期货市场。这样在我们对显性市场与隐性市场含义明确的基础上,具体利用外汇期权进行进一步的市场组合分析。 二、市场组合分析 金融衍生工具即为各类金融基础产品组合而设计出的相关产品,因此其定价方式以响应的基础产品的定价为依据。在此,我们首先从理论模型出发来进行分析。 Feiger和Jacquillat对外汇期权债券的研究中发现,在期权市场外汇市场以及债券市场中存在这样一种关系: 其中,P为在时间T 时支付$1或£p的债券的价格; B在时间T 时支付$1的零息债券的价格; c为在时间T 时以1/p的美元价格购买£1的欧式买入期权的价格。 等式的左边代表双货币外汇期权债券,等式的右边表示单一货币债券与外币期权两者的组合。通过这个等式我们看出,如果我们投资一个双货币的外汇期权债券就相当于同时购买普通债权与外汇期权。Feiger和Jacquillat的研究虽然没有得出一个精确的外汇期权定价公式,但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仍旧为我们研究外汇期权市场提供参考,结合我们所熟知的经济理论及现象我们可以利用外汇期权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三者中的任意两个市场创造出第三个市场。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两个显性市场即已知市场的运作来达到并未实际存在的隐性市场的作用。 为了更加直观的表明期权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外汇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来看一个实际的例子。如果一人在欧洲债券市场(Eurobond Market)买入一家英国公司所发行的、在时间t到期的A美元面值的债券,此债券的美元年利率为r%。在债券到期后,此人既可以选择持有这部分美元,也可以选择按照时间t时的汇率x $/将债券到期所得到的美元收益兑换成英镑。倘若,即期汇率为y $/£,且y高于时间t时的汇率x,即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那么显然此人在债券到期日选择收入英镑比收入美元的获利要大。具体做法为,此人在预计时间t时的英镑收为[SX(]A[]x[SX)],于是他在即期外汇市场按([SX(]A[]x[SX)])×y的价格卖出英镑,由于远期汇率大于即期汇率,此人在时间t时的选择收入英镑获利更大。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将此人持有的英国公司所发行的,美元年利率为r%,在时间t到期的A美元面值的欧式债券(Eurobond)看作是价值A美元,票面利率为r%的普通债券与价值为[SX(]A[]x[SX)]英镑,行权价为x $/£,在时间t到期的买入(看涨)期权的组合。在以上的例子中主要关注的外汇买入期权,及外汇看涨期权,我们知道对汇率的双方来说,外汇的升值就同时意味着本币的贬值,因此在证明外汇看涨期权的原理也同样适用于本币看跌期权。通过以上实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利用外汇市场与债券市场的组合达到外汇期权市场的效用。也就说明了利用两个显性市场的运作来达到一个隐性市场的可行性。 三、市场组合的优势 以上对于以期权市场,外汇市场以及债券市场三者为例的金融市场组合分析为我们在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避险提供了一种思路,即我们可以利用现在已有的两个或多个显性市场组合的投资,达到我们对于目标市场的期望。这样,虽然此类金融市场并未真实存在,但此类市场已然隐含在两个显性市场中得以显性化。所以,即使目前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体系并未健全,只要我们灵活运用现有市场进行交易,完全可以弥补此类不足。 除此之外,市场组合还有以下几个主要的优点。 第一,利用市场组合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 新的一类金融市场的建立就意味政府管理部门要出台相应的监管法规、交易制度和程序,投资者要花费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资源分析研究如何利用新的金融市场来投资获利,而各个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等则会根据新型市场的特点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因此,在一个新型金融市场出现,带来金融市场的多样化的同时,也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们带来了进入市场的成本压力。所以,参与者一旦由于某种原因而终止,则会使之前的投入成为沉淀成本。同时,来自于竞争的压力会使参与者陷入经典的博弈之中。然而,利用现有的市场的组合来达到同样效用,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类问题,并且对现有市场能在风险控制等方面提供更大的帮助。 第二,市场组合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在进行如期货等标准化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来避险时,常常因为合约标准化的限制,只能达到部分避险,无法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利用此类金融衍生品进行完全避险,这样就导致了风险敞口的存在,若在险资产占的比重较大时,“厚尾”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此时,避险的目的显然是无法达成的。而利用不同种类金融市场中的工具进行组合的这种思路使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两种非标准化的金融工具进行组合,在达到此组合中隐含的第三类金融市场的效果的同时,可以避免因第三类金融市场中工具的自身缺陷可能造成的损失。 第三,利用市场组合可以发挥避险优势。 在以上的两个优点中,我们主要侧重于用两个金融市场组合的效用复制隐含在组合中的第三个隐性的金融市场。这个思路启示我们,如果进行反向操作,即在我们已经持有一类金融衍生品的同时,在对应的两个市场中的投资组合,可以对冲已持有的金融衍生品的风险。以此文中的外汇期权为例,如果我们持有一份看涨外汇期权,为了对冲其外汇下跌的风险,可以选择在即期外汇市场卖空,并同时在债券市场进行投资。这样一来,在外汇下跌时,我们仍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理论上,在风险中性(risk-neutral)的情况下,此类的对冲后的收益与投资组合的资产价值在货币市场上的利率收益保持一致,即为市场利率。因此在第三类金融市场已为显性市场时,我们可以利用前两类显性金融市场组合的方式为风险对冲服务。 第四,市场组合的运用可以促使新的金融工具的产生,推动金融创新。 人们利用市场组合的目的往往是通过这个组合形成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市场,以达到避险或是获利的目的。这说明,此类市场的需求是存在的。当需求量足够多时,就会推进此类市场的形成。根据规模经济理论,此类市场利用率的提高,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此外,市场各类参与者的增加会加快人们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研发。因此,积极利用市场组合对金融创新的发展,新型金融工具的产生就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束语 当前,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剧的形式下,积极灵活运用各类金融市场进行投资、避险已经成为企业等发展的重要趋势。与此同时,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中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也逐渐增加。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仅仅在单一期权市场进行组合运作就可以为企业提供避险方式。而市场组合具有灵活性、资源节约等更多方面的优势表明,如果我们合理选择两个或以上市场进行组合,不仅可以成功的避险,还能获得相应的收益。虽然,市场组合为我们对于避险工具的选择带来了多样化,我们还应看到许多因对市场误判、工具错误选择等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的实例。因此在进行市场组合时应谨慎分析,关注各类风险,使市场组合更好地在金融活动中发挥其作用。 猜你喜欢: 1. 金融本科生论文范文 2 有关金融本科毕业论文例文 3. 金融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4. 金融论文范文 5. 金融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建议你去看下(金融学)吧,看下别人的论题是怎么样的吧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金融经济学方面和证券有关的论文题目:1、我国金融业综合化经营与监管问题探析2、中国股指期货投资的风险管理3、中国股指期货推出后对股票市场的影响4、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所要求的经营环境研究5、股权投资基金研究6、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研究7、认股权证定价的实证研究8、股指期货交易策略研究9、物流金融发展研究10、黄金市场投资策略研究11、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12、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研究13、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关系研究14、中国股票市场“政策市”表现及原因探析15、股票发行制度创新研究
1. 金融不良资产价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2. 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中的农村金融抑制研究3.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与中国金融开放4.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5. 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及防范研究6. 房地产金融风险管理及对策研究7. 我国金融衍生市场创建若干法律问题初探8. 现代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问题刍议9. 论我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立法完善10.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1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1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研究13. 金融危机后韩国银行业重组机制对中国的启示14. 金融自由化所必须的法律规则及其实施15. 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16. 制度、制度变迁与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研究17. 离岸金融法律监管问题研究18. 连接函数(Copula)理论及其在金融中的应用19.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研究20. 构建中国金融条件指数21. 中国金融发展水平:比较与分析22. 论国际金融衍生交易中的法律问题23. 金融投资风险评价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及应用24. 现代金融危机的理论与实践25. 欧元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26. 试论金融债权资产的定价理论与实务27. 中国宏观金融风险的统计度量与分析28. 无线金融交易模型(WFTM)技术研究 29. 中国渐进改革中以租金为基础的政府金融支持行为30. 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问题的探讨31. 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研究32. 论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33. 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34. 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35. 非正规金融在我国金融生态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36. 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及应用研究37. 西部地区县域金融发展问题38.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评价及防范对策研究39. 房地产市场泡沫及其金融风险研究40. 中国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的研究与设想41. 金融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42. 金融创新的扩散机理研究43. 关于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研究44.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下的市场有效性研究与证券价值分析45.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贸出口政策的协调性研究46.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研究47. 金融中介的发展与金融稳定问题研究48. 中外汽车金融比较研究49. 金融资源优化配置解析及对江苏的实际考察50. 金融衍生工具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51. 沪港金融中心发展的比较研究52. 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与金融工具创新53. 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54.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与金融深化关系的实证分析55. 金融反腐败与金融安全56. 我国金融中介作用于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57. 中国金融领域反洗钱制度分析58. 金融服务业消费者的安全保障问题研究59. 基于资本市场的国防工业整合中的金融支撑研究60. 汽车金融中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61. “新经济”后美国财政货币政策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研究62. 和谐金融生态体系的构建及区域金融生态的改善63. 金融控股公司风险与监管研究64.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策略研究65. 我国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研究66. 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67. 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68. 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融资之路研究69. 中国汽车金融风险管理70. 金融危机与民主化71. 构建金融网格的若干技术研究72. 金融深化、资本深化与地方财政分权73. 金融创新环境中的银行审慎监管机制研究74. 重庆近代金融建筑研究75. 网络金融风险及其监管探析76. 金融中介理论和我国全能银行的发展77. 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78. 非洲货币联盟的发展79. 关于建立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思考80. 金融衍生工具监管制度研究81. 我国金融制度变迁路径的不对称研究82. 我国的非正规金融83. 安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84. 银行国际化与金融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85. 基于VaR技术的中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及实证研究86. 世界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及我国之借鉴87.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品牌理论与实践探讨88. 山东省金融资源的配置和经济分析89. 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路径研究90. 农村金融资源的逆向配置与政策研究91.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化转型问题研究92. 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93. 金融创新视角下的金融管制研究94. 中国金融业务综合经营收益和风险模拟分析95. 电子金融的风险发生机理与防范策略研究96. 金融集团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97.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研究98. 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金融风险及其防范99. FDI与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的作用100. 国内金融控股公司业务协同与创新研究101. 新光证券交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02. 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践与完善103. 资产证券化的定价探讨和实证分析104. 资产证券化理论及我国的应用探索105. 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透析我国证券市场的效率106. 证券翻译理论与实践107.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运作模式及定价方法研究108.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定价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分析109. 中国早期证券公司衰亡原因分析110. 股权分置改革的法律问题研究111. 证券服务机构虚假陈述民事责任问题研究112. 对我国资产证券化法制环境的分析和立法构想113. 我国证券投资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114. 互联网对我国证券经纪业的影响115.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风格的经验分析116. 中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管理117. 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研究118. 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研究119. 证券市场中的会计事务所变更研究120. 中国证券市场最小报价单位调整的效应分析121. 证券公司网络改造技术研究122. 数据挖掘技术在证券领域的应用123. 上市公司证券法监管研究124. 证券欺诈犯罪若干问题研究125. 中美证券市场比较分析126. 资产证券化127.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研究128. 基于与证券投资基金比较的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研究129. 我国证券公司竞争力研究130. 我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价值投资行为研究131. 中国证券市场投资风险与收益研究13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在我国的应用研究133.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与规模关系的实证研究134. 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实证研究135.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下的市场有效性研究与证券价值分析136. 我国证券市场股权结构的制度安排与改革137. 我国证券经纪业务研究138. 我国证券经纪人发展问题研究139. 构建和提升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探析140. 资产证券化相关会计问题研究14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的风险控制研究142. 汽车金融中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143. 佣金自由化下的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分析144.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性与非系统性风险研究145. 我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研究146.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与实证分析147.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价格波动性的实证研究148. 证券投资中股票选择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149.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及内部博弈研究150. 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管制的实证检验151. 我国证券信息内幕操纵与证券监管研究152.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实证研究153. 证券公司风险的法律监管154. 证券投资基金监管法律制度研究155.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与我国证券稽查执法模式比较156. 资产证券化—我国的立法模式选择157. 证券市场操纵行为法律规制研究158. 资产证券化中特殊目的载体法律问题研究159. 一类部分信息下证券投资最优化问题160. 我国工商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研究161. 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162. 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研究163. 证券交易所上市费的经济分析164. 中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与发展环境分析165.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分析166. 淄博市农村合作银行证券委托业务处理系统167.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障碍及对策研究168. 证券业网上交易系统设计与实现169. TT证券经纪业务营销策略研究170. 证券公司数据采集与数据可视化171. 证券投资基金风险管理研究172. 利率期限结构的混沌模型及其在利率衍生证券定价中的应用173. 资产证券化财务效应研究174. 证券市场政府监管的适度性分析175. 证券民事责任制度研究176. 证券管制的立法目标及其实现177. 中国证券市场审计失败问题研究178. 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研究179.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研究180. 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风险问题研究181. 抵押权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182. 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市场营销分析183. 中国的A股上市公司是否成功地购买了审计意见184. 人寿保险证券化及其在化解我国寿险业利差损问题中的应用185. 证券市场委托理财合同纠纷案件处理的思考186. 中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转变研究187.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银行业、证券业及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188. 中国证券市场信用问题研究189.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体系研究190. 保险风险证券化研究191. QDⅡ制度与我国证券市场的渐进开放192. 证券投资基金产品创新设计研究193. 我国证券监管法制现状及其完善194.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195. 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法律问题研究196. 资产证券化SPV法律问题研究197.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问题研究198.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结构研究199. 证券投资基金监管法律问题研究200. 我国证券公司融资模式研究
学术堂特意整理了二十个适合金融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从案例看团体保险市场的问题与法律适用2、金融发展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关系检验3、基于异质信号的资产价格学习机制及均衡演化路径4、中国农产品期货主力及近月合约套期保值效果研究5、现货、股指期货与股指期权套期保值组合的Delta中性动态模拟6、基于判别分析法的房地产信贷风险评价7、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实现途径:生态资本运营8、宏观税率对国债依存度影响的实证分析9、商业银行股东关联贷款形成机制及其影响研究10、金融危机时期是产业创新的战略机遇期11、保险公司代销基金的前瞻性研究12、中国A股市场引入做空机制的市场风险分析13、新时期信托业务模式调整与风险控制1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影响15、我国商业银行并购信托业的动机及其经济后果16、中国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现状与思考17、宏观调控背景下中小城市房地产信贷风险问题研究18、对小额支付系统定期借记业务推广难的实证研究19、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可持续创新研究20、P2P网络借贷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综述
现如今,金融稳定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不断从横向和纵向来拓展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的深度与广度。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金融学方面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金融学方面的论文篇1 浅谈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把国际金融体系一直存在的缺点和弊端暴露的淋漓尽致,许多国家政府、金融机构和民众个人都受到了不小的损失。既然经受不起金融海啸的冲击,换言之,不够完善的国际金融体系造成了金融海啸,那这个体系需不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答案是肯定的。通过各方很高的呼声浪潮中我们知道: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刻不容缓! 既然改革就是改旧革弊,那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自然也先从正视体系自身的弊端和缺陷着手。通过对现有体系的认识和了解,并对现有体系的运作进行 总结 和分析,查找出运行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解决 措施 。 一、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态特征 国际金融体系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具有非常复杂的体系分布,主要有国际汇率制度、国际资本之间流动的调控、国际货币制度、国际收支体系等形而上的顶层设计,当然也包括人为建立实实在在看得见也运营着的各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人员。国际金融体系自萌发到现在颇具规模,期间大概经历了百余年的风风雨雨。 在这百年间,随着经济中心的不断转换,国际金融体系里围绕上述各个因素进行调控的机制也不断发生变更。除了经济中心转换外,市场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市场各类机制的形成都带有自发性,但这种自发并不是盲目的随便形成,细细观察也是有规律的。所以在市场和经济体制二者的合力下,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成逐渐发展成熟,并有条不紊地调控者全球各地的金融活动。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成首先需要孕育她的土壤,而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就是这片土壤,国际金融体系从其中汲取养分,“土壤”为国际金融体系遮风挡雨。假若政治,经济不稳定,是不会形成国际性的金融市场的。例如在二战期间,全球陷入世界大战的阴影当中,各类人士受到战争的迫害,各类市场也因此一蹶不振。尤其是金融市场,作为一个高风险高效益的冒险家的乐园,更是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所以,政府应该通过立法保证各国资本的利益,保障各国金融机构及投资者的权益。 2、宽松的金融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稳定及有力不同,国际金融体系需要一个宽松的金融环境,这是由各国资本自由流动需求所决定的。一条平静流淌的小溪是因为没有遇到更多的障碍。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外汇制度。各国资本在进行流动的时候,一个宽松的外汇制度,能够保证在存款准备金、税率和利率等方面促进其流动。其次,这个宽松的金融环境不仅仅面对国内的当地居民,国外机构和非当地居民也享受同等的待遇。 3、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正如前言所述,国际金融体系具有非常复杂的体系分布,因为如此,为其服务的配套设施也应跟得上。例如发达的信用制度和管理制度、聚集度高的银行机构、便利的资金供求机制、先进的国际化通讯设施,还有一些别的服务配套设施。当然这一切还离不开一个便利的地理位置,纵观全球金融中心,大多数都处于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的城市,如纽约、伦敦、香港和上海。 4、人才水平较高。金融行业属于高端行业,需要具备丰富的国际金融知识和银行实务 经验 ,面对政府机构和投资者,金融从业人员需要依靠其高水平带给客户高效率的服务。 二、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作用与弊端 国际金融体系作为国际金融市场从事货币、银行、汇率等金融业务活动的领域,涵括了全球各地的范围,各地的金融活动都要受其影响。国际金融体系对全球的经济活动主要有以下作用: 1、国际金融体系为扩大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并成功让国际的资金的流动(支付、借记和结算等)变得更为方便。资金闲置起来的话,就发挥不了太多的作用,必须让资金流动起来,而一个完整的国际金融体系则为资金的流动提供了强有力地条件。自古以来国家之间的贸易就没断过,国际金融体系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2、国际金融体系拓宽了各地融资 渠道 ,为各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以前各国的投融资型企业,尤其是负责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融资主要是靠国内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国债。如今随着国际金融体系的国际化,更多的企业跑到国外,或者国外的金融企业积极在全球寻找投资效益高的机会。正是这样,国际金融体系能够汇集起巨额资金,化解全球各地资金困难的发展难题。 3、国际金融体系有利地调节了国际之间的收支问题。随着世界局势的趋于稳定,外汇逐渐成了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例如中国就持有4万亿元的美元外汇储备,其中持有美国国债大概万亿美元。像美国这样出现国际收支逆差的国家越来越普遍,随着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来解决国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此外国际金融体系还通过汇率的变化来影响国际的收支情况,并进而调节国际间的贸易活动。这样全球的财政收支体系逐渐趋于稳定,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 4、国际金融体系有利提高资金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使用效率。通过承接国际资金的两方(需求者和提供者),国际金融体系作为纽带有效促进的资金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保证了一些投资效益好、利润高的地方得到充足的有效的资金支持。 但是,国际金融体系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弊端: 一是国际金融体系与各地经济活动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脱节。这是因为国际收支自动均衡的效果并不是每次都那么及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 二是国际金融体系增加了金融危机的风险。之前所述,国际金融体系为全球各地的经济活动提供了资金,拓宽了各国的融资渠道,但也带来了交易不当的问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尤其是扩散更为迅速。 三是国际金融体系增加了国际性债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资金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资金不合理配置会造成国际性的资金浪费,随而对国际的收支情况产生借新还旧的不好现象。许多国家都爆发过债务危机,如南美的一些国家。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措施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国际金融体系初期由当时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美国提出并付诸实践,对当时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一家独大的专政体制并不能长期实行,对国际金融体系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后来随着该体系的崩溃,国际金融体系一直就是靠几个发达国家通过一些外交来维持,处于自身利益考虑,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国际金融体系,呼吁体系改革的声音也越来越多。结合前文所述的有关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重塑国际货币体系,打破美元垄断地位,实现货币多元化。自二战以来,美国就试图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世界金融体系,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更是毫无疑问建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对美元的主导地位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之后国际金融体系虽然还是以美元为主导,但多次的金融危机表明这种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并不适用。如果美国能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行金融调控倒也不至于国际金融体系这么快的出现不稳定,正是美国不够自制,为了自身利益而伤害了众多国家的利益,从而使得国际金融体系出现越来越多的弊端。因此,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首先要从货币开始,建立“以美元为主导、多种货币并举”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 2、推动国际金融的组织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随着国际金融体系在全球范围的推行和作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各国之间的协调和合作也成为了国际金融体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平等公平的对话交流能够促进国际金融体系在各国协调合作之间的工作效率,使得发展中国家在体系中能够更为全面地参与,均衡各国间的利益。 3、加强国际金融的监管合作,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只有大力度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才能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应当对国际金融体系的监管体制进行全面范围修的订,使其在全球都能被普遍接受。切实可行的做法主要有制定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制衡机制和适用于全球范围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同时辅以国际监管机构进行配套。 四、国际金融体系未来发展的趋势 根据几次金融危机对各国影响的分析,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悄然转变,本文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国际金融体系可能将呈现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1、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将继续存在。美国作为世界经济体量最大国家的地位短期内还无法撼动,加上其灵活的市场机制以及创新能力,在每次金融危机中,美国的自我恢复速度都很快。再者,美元作为最高储备货币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将存续下去,美元在全球依然处于霸主地位。 2、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一些老牌和新兴力量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逐渐增强,这与美国控制国际金融体系能力的消弱也有直接关系。 3、国际金融监管将进一步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赋予更大的重任。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也从侧面表明之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不够强化。 4、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多元化趋势加快。由于受到美元持续贬值的影响,导致金融危机中显示国际储备货币存在着极大的单一性,改变美元单一地位的趋势不容置疑。目前,欧元、人民币都呈现出强势的劲头,长远来看,也可以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组成部分。 金融学方面的论文篇2 浅析中国金融发展与制造业对外贸易关系 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中国金融的规模在不断扩大、金融机构的效率不断提高,金融市场的结构也在逐步完善、金融发展对中国贸易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在持续扩大。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金融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已从单一的人民银行发展到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银行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 保险 机构等并存,从纯粹的资金纵向计划分配发展到银行的间接融资和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并存的格局;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日益丰富,金融工具已从简单的信贷工具发展到国债、股票、债券、基金、期货、保险等多种融资避险工具并存;金融市场也越来越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也越来强势,支撑中国外贸发展的主要是中国制造业的外贸发展。因此,本文收集了1993年以来的21年的数据,将采用实证的 方法 研究中国的金融发展与制造业对外贸易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 一、我国金融发展与制造业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定义与数据说明 金融市场发展规模指标: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一个以银行为主的体系,虽然近些年证券市场有所发展,但是银行仍然占据着核心地位,中国有高储蓄的特点,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许多文献认为利用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总额可以基本反映金融资产水平。即: FIR=(D+L)/GDP其中,D、L分别代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因此本文选取FIR=(D+L)/GDP衡量中国金融深化程度。,同时采用FS=M2/GDP来反应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货币的渗透力和经济调节功能。金融发展效率指标:这里本文采用储蓄投资转化率(FE)来衡量金融市场的效率,公式为FE = D/L其中。该指标越高,表明中国的投资市场越发达,金融效率越高,越能更好地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金融发展结构指标:本文将用证券市场的发展情况来衡量中国的金融市场结构。本文选用证券之和S(股票总市价+政府债券发行额+企业债券发行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公式为ZB=S/GDP。考虑到中国的证券化市场主要还是股票市场,所以本文也用股票的市价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衡量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化,股票市价总值用C表示,公式为CB=C/GDP, 反映了股票市场的规模。股票市价总值增长率越大,与GDP的比值也越高,那么证券市场越发达,规模也越大,即金融市场结构越完善。 国际贸易开放度指标:国际贸易开放度指标是反映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它在数值上等于所选制造业27个行业的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用OPEN表示。该指标越高表明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程度越高。 (二)平稳性检验 在处理某随机时间序列数据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判断数据的稳定性。如果直接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那么就会导致“伪回归”现象,因此必须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将选用ADF检验法来判断1993年-2013年所选数据指标的平稳性。 本文对该组序列进行了单位根检验,结果也发现他们是不平稳的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的原则是P值小于5%,则为通过检验,表示平稳,反之,则为不平稳。 为了消除异方差,本文对各自变量与因变量取自然对数,并且对他们进行一阶差分。 通过图1可以发现,该序列围绕0值上下波动,虽然有升有降,但总是会回归0值,所以该序列是平稳序列。为了进一步考察他们的平稳性,本文对取对后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ADF检验,发现无论是自变量还是因变量都通过T-检验。 由表2可知,金融发展的五个指标与制造业对外贸易开放度之间是一阶平稳的,即I(1)。序列通过平稳性检验后,我们需要考虑该序列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即金融发展五指标与制造业外贸规模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里只能判断该组序列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 前面已经检验发现FIR,FS,FE,ZB,CB,OPEN都是I(1)的,因此可以进一步进行协整分析。这里本文对这组数据一阶差分后的新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 由Johanson检验知,该组时间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上,存在3个协整关系。所以DOPEN和DFIR,DFS,DFE,DZB,DCB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协整关系,就是DOPEN和DFIR,DFS,DFE,DZB,DCB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共同发展趋势。也就是说,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以及金融发展结构的变化与制造业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共同发展趋势。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前面已检验该组时间序列数据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但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金融发展指标是否是造成制造业外贸水平扩大的原因,反过来制造业的对外贸易有没有促进金融业的发展,这是接下来本文要重点考察的对象。 从表4可以看出,在滞后阶数为2,显著水平为5%的条件下,DFIR不是DOPEN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相当小,也就是很大概率上认为DFIR是DOPEN 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中国的货币化程度是造成制造业对外贸易出口增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广义货币M2越多,增长越快,则制造业外贸规模越大。而相反,制造业外贸水平并不是中国货币化程度加深的原因。DFS不是DOPEN的原因的概率为,也不是说,有的概率认为中国金融机构的存贷款的增加促进了制造业外贸规模的发展。反之则不然。制造业的外贸增长并没有多大程度上带来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增加。金融效率与制造业外贸规模没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见,中国金融效率的高低对制造业外贸并没啥影响,而制造业外贸的增减对金融机构运行的效率也没啥促进作用。证券市场的发展对制造业的外贸规模则有显著的因果影响。可见,中国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发展对制造业外贸规模有着显著的因果关系,股票市场越发达,制造业外贸规模越大、反之则不然。 二、实证结果与政策建议 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制造业外贸水平与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发展结构均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可以认为中国的货币化程度以及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与制造业的对外贸易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金融发展效率与制造业外贸之间有长期的影响关系;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发展会给制造业外贸带来长期影响。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发展对制造业外贸水平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反之则不然。也就是说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是导致制造业对外贸易水平的提高的原因。中国货币化程度的提高,金融机构存贷款数额的增加,股票市场的繁荣都是制造业外贸水平提升的原因。而金融发现效率则对制造业外贸水平的增加无明显促进作用。 总之,金融发展规模和股市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贸易开放度,但是金融效率对之的影响并不如人意。中国需要完善金融机构体系。中国的金融活动仍然以银行为主,证券市场虽然近些年发展快速,但是与银行存贷款相比,还是有待提高。所以,我国政府需要实施相关政策支持证券市场的发展,从而促进中国金融的直接与间接全方面发展。我国制造业对外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的外贸经济有明显的支撑作用,我国需要大力支持制造业对外贸易,不断完善制造业外贸结构,提升外贸水平,这样有利于整体国名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1. 金融学方面参考论文优秀范文 2. 金融学方面参考论文 3. 关于金融学方面的论文 4. 金融学方面论文 5. 关于金融方面的论文
楼主大大不管什么 写自己最擅长的
你可以在课本里找啊,找个小标题的小节的就行。
在金融 毕业 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文献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参考文献其实就是 文章 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引用过的文献。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金融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金融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1]刘晓法.外汇风险管理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巴曙松.2009: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之年[J].经济,2009(6). [3]曹垂龙.论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兼析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J] 财经 问题研究,2006, (7). [4]陈慧莲.我国行业外汇风险暴露[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3. [5]弗兰克·奈特.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21. [6]付甜杰.我国涉外企业的汇率风险及运作性对冲研究[D].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0. [7]何晓.对我国涉外企业外汇风险暴露的实证研究[D].湖北:武汉大学,2007. [8]郑振龙、陈蓉、邓戈威.外汇衍生品市场:国际 经验 与借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9]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0]胡大江.面向双重风险的我国涉外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管理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11]高扬.构建人民币汇率的避风港:中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研究[M].北京冲国经济出版社,2006. [12]刘欣.外汇经济风险暴露的测量和管理[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3. [13]宋明哲.风险管理[M].台北:中华 企业管理 发展中心出版社,1984. [14]陈伟、王伟.我国跨国公司汇率风险的计量与实证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千部学院学报,2006, (3). [15]罗航、江春.人民币新汇率形成机制下的上市公司外汇风险暴露[J].中国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4): 78-81. 金融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二) [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l0-18 [2]林毅夫,李永军.中小企业融资根本出路在何方[J].证券时报,2004,(4):23-25 [3]周兆生.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5):27-32 [4]陈晓红,郭声琨.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信用担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罗正英,段佳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选择的内生性约束模型研究[J].会计研究,2006,(8):67-72 [7]__赞.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6):38-45 [8]杨凤娟.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举措及借鉴[J].经济题,2004,(3):20-21 [9]徐洪才.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J].经济管理,2009,(3):14-17 [10]戴淑庚.高科技产业融资理论、模式、创新[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11]韩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13]巴曙松.如何促进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发展[J].商业周刊,2003,(11):6-7 [14]邹萍莉,王振宇.二板市场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J].特区经济,2004,(10):64-65 [15]袁树民,刘文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与中小企业融资[J].会计之友,2008,(2):83-85 金融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三) [1].石磊,王瑞武.合作行为的非对称性演化[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0,(4). [2].李丹.基于博弈论的科学研究知识共享行为分析[J].国书情报知识,2006(5). [3].翁丽君.“市场进入阻挠”的博弈分析[J].内蒙古经济与科技,2008(4). [4].陈德华.寡头垄断市场的进入与阻止进入博弈研究[J].财金研究,2011(23). [5].田银华等.银企信贷重复博弈的模型分析[J].系统工程,2011(11). [6].赵宇等.垄断行业的进入博弈及管制绩效评价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6(6). [7].商业银行应该给小额贷款公司提供批发贷款吗?——基于演化博弈模型及其仿真过程的分析. [8].郭宁宁.关于大型商业银行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研究——基于金融供给角度[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6). [9].樊晶.在位企业与潜在进入者的战略博弈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 [10].李国宏.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发展村镇银行的可行性研究——以山东淄博市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1].哈尔.R.范里安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费方域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12].肖彬.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新模式探讨[J].2009(4) [13].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产业金融部课题组.大型商业银行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合作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1(5) [14].张杰.农户、国家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J].金融研究,2005(2) [15].洪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可行吗?——基于监督效率的视角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1(2) 猜你喜欢: 1. 关于金融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2. 企业融资论文参考文献 3. 国际金融论文参考文献 4. 会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5. 财务管理论文最新参考文献
在写作国际金融论文的过程中,引用参考文献的着录格式是否规范,能反映作者论文写作经验和治学态度。下面是我蒐集整理的金融类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 [1]姚建军.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跨越式发展-广州市商业银行的实践[J],中国金融,2002,185:7-9. [2]甘当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8-22. [3]土晓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探析[J],北方经济,2007,. [4]李红.哈尔滨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5]雷蒙德·戈德司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3-29. [6]李宝巖.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分析[J],商务现代化,2006,585:11-15 [7]刘元.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与定位回归[J],中国金融,2005,21:37-42. [8]李贞彩.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9]颜伟.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探析[J],市场周刊,2005,8:93-94. [10]陈阳.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4. [11]. [12]. [13]. [14].“KarlBrunner'SMonetaryEconomicsAnAppreciation”.The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1991,. [15]. [16]. [17]. [18]. [19]陈小宪.风险资本市值-中国商业银行实现飞跃的核心问题仁[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57-62. 二: [1]段正旺,王光.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对策.中国金融,2003,22. [2]人行湟源县支行课题组.信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关键.青海金融,2003,01. [3]刘维奇,高超.中小企业贷款问题的进化博弈分析.中国软科学,2006,12. [4]燕平.竭城助推小企业.中国金融家,2009,02:103 [5]小丽.小企业的十大生存之道.质量探索,2009,07:61-62 [6]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课题组.中小企业贷款障碍与对策研究.金融研究,1999,12. [7]小丽.小企业的十大生存之道.质量探索,2009,07:61-62 [8]七类农业小企业可获农发行重点支援.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11:211 [9]杨思群.小企业金融:理论和政策.财贸经济,2000,03. [10]迟宪良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吉林大学,2007 [11]刘慧萍.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9,05:61-63 [12]农发行重点支援七类农业小企业.农家顾问,2009,06:10究,2003 [13]陈及,王佐.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途径选择.北京商学院学报,2000,04. [14]蔡根生,李衍彬.中小企业贷款难在何处.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07. [15][J].. [16][J].. [17]AndersenandPiterbarg.. [18][J].. [19][J].. [20]GlassermanP.,[J].. 三: [1]巴曙松、王璟怕、杜婧.从微观审慎到巨集观审慎:危机下的银行监管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0,5:83-89. [2]顾海兵.巨集观金融预警系统的构架简析[J].法观经济研究,1999,11:16-19+25. [3]陈雨露、汪昌云.金融学文献通论巨集观金融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赖娟.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1. [5]包全永.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模型研究[J].金融研究,2005,8:72-84. [6]陈松林.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研究[J].经济科学,1997,3;28-36. [7]陈雨露、马勇.构建中国的“金融失衡指数”:方法及在巨集观审慎中的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1:59-71. [8]曹凤岐.改革和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57-66. [9]高国华,潘英丽.银行系统性风险度量--基于动态CoVaR方法的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12:1753-1759. [10]高国华,潘英丽.基于资产负债表关联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2,40:162-168 [11]. [12]Friend,Crockett,:53-64. [13]VeimasitR,. [14]Chang,E,:57-72. [15]:35-47. [16]. [17]GrinblattCheng,:103-135. [18]Land *** an,. [19]李华,许有志,佘元冠.高技术产业化政策对我国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4 [20]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1]压亚明,穆荣平,李金生.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实力测度方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 136?143 [22]刘力钢,隋鑫,安曼.高技术企业知识创造与可持续竞争优势[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00?105 [23]胡小平,何建敏.高技术产业竞争实力评价模型构建方法研究[J].软科学,20093:10?14 [24]陈柳钦.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问题研究[J].科学发展,20116 [25]金镭.高科技产业丛集发展动力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4
金融业以其对国民经济巨大的影响力和对其产业独特的 放大效应 被定义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金融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金融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 钟静萍.国有商业银行培训管理刍议[J].经济知识.2013. [2] 田俊国.上接战略,下接绩效:培训就该这样搞[M]北京联合出版社.2013. [3] 张贵益.对农业银行培训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 [4] 黄勋敬.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培训体系建设[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9,06:46-51. [5] 梁健洪.对农业银行培训工作的调研分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0. [6] 张翔.以岗位任职条件为本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建设[J].了望.. [7] 范海鸿.ERM 框架下人民银行培训中心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纵横.2012. [8] 弗农汉弗莱.全组织的培训[J].培训与发展季刊.1990. [9] 孙炳新.商业银行员工培训对基层人民银行培训工作的启示[J].金融纵横,2010. [10] 吴程彧.欧洲银行人才培训管理经验值得借鉴[J].现代商业.2012. [11] 杨群华.金融培训需求新变化与对策思考[J].金融经济.2013. [12] 罗伯特.韦兰.保罗.科尔着.走进客户的心[M].北京.经济出版社.1998. [13] 薛婧.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培训问题研究[D].华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 [14] 孔赞春.对优化基层人民银行培训效果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0. [15] 刘敏.龙江银行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0. 金融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Barclay, M.,C. Holderaess. Private benefits from control of public corpora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9,25:371-395. [2]Doidge, Craig. . cross-listings and the private benefits: Evidence from dual-class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4,72:519-553. [3]Jensen, M.,W.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3:305-360. [4]Berle A.,Means G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New York: The Commerce Clearing House, 1932. [5]Grossman, S.,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94:691 -719. [6]Nicodano,G,,A. Sembenelli. Private Benefits, Block Transaction Premia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University of Turin working paper,2001. [7]Jonathan Morduch, “The Grameen Bank:A Financial Reckpning”, unpublished papper, 1999, 19(2): 148-209. [8]The World Bank, A World wide Inventory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1996,36(10): 101-120. [9]Shahidur , Microfinance and Poverty:Evidence Using Panel Bangladesh,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05,19(2): 263-286. 金融学论文参考文献(三) [1]Adrian, Paul Thinking beyond BASEL 3: Necessray Solutions for Captial and Liquidity. OECD Journal ,2010 [2]Basel Committee. Strengthening the resilience of the Banking Sector,2009. [3]Borio Claudio. 2003. Towards a macroprudenti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CESifo Economic Studies, 49(2),181-215. [4]Drehmann, M?,Juselius, M. 2012. “Do debt service costs affect macroeconomic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BIS Quarterly Review, 21-34. [5]Borio, C.,Drehmann, M.,Gambacorta, L.,Jimenez, G.,Trucharte, C. 2010.“Countercyclical capital buffers; exploring options.” BIS Working Paper. [6]Agenor, P. R., Pereira da Silva, L. A. 2012.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Monetary Policy Rules.” International Finance, 15:2, 205-24. [7]Agenor, ., Alper, K., da Silva, L. P. 2013. “Capital Regulation, Monetary Policy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Internationa] Journal of Central Banking, 9:3. 198-243. [8]Basel Committee. Enhancemeiib to the Basel II framework. 2009. [9]Jonathan Morduch, Smart Subsidy for Sustainable Microfinance.[M], Finance for the poor, 2005, 13(4): 125-149. [10]Eric Van Tassel, Signal Jamming in New Credit Markets[J],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 2002,(34)。 猜你喜欢: 1. 金融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2. 国际金融论文参考文献 3. 金融学方面参考论文优秀范文 4. 关于金融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5. 金融学方面参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