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这是每位爸爸妈妈在带宝宝去打疫苗时最想问的,但却不见得会从护理人员口中得到满意答案,这里将为你深入剖析流感疫苗的安全性。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其全身性症状较为严重,包括 发烧、头痛、肌肉痛、疲倦、流鼻涕、喉咙痛及咳嗽 等,足以影响工作能力,在高危险群之病患,其严重之并发症亦可导致死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炎,其中有些是病毒本身引起的,亦有继发性的细菌感染,其他还可能并发中耳炎、鼻窦炎、慢性心肺疾病的恶化、肌肉炎、心包膜炎、脑炎、脑病变、雷氏症候群等。根据卫生署疾病管制局以数学统计模式估计,1999-2004年间,每年约有4,500人死于流感及其并发症,其中超过80%死于流感者为65岁以上老人。
一般会引起感冒的病毒至少有百种以上,而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流感的潜伏期约1-3天,其症状与一般感冒不同,通常症状发作较突然,常见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痛、疲倦、喉咙痛及咳嗽等,其痊愈的时间也比一般感冒长,从一个星期到几个星期才能完全恢复,有时还会引起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除此之外,流感病毒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非常容易发生突变,且传染力相当强,当病毒外表的抗原发生变化的时候,会具有侵袭大部分人群的能力,而依其变异程度不同会在短时间内造成规模不等的流行。一般在大流行时,10%~50%的人都会得病,故医学界才特别给予「流行性感冒」的名称。
目前国内用的流感疫苗是 裂解型的病毒成份疫苗 ,仅含抗原成份而没有病毒残余的活性,且病毒型别系依世界卫生组织 (WHO) 每年建议更新的病毒株组成。预防流感最安全且有效的方式是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免疫力较差的老人、幼儿与慢性病患者等高危险群。另外,由于流感患者之口鼻分泌物具感染力,应勤洗手,减少出入公共场所以降低病毒感染的机会;除此之外,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注重保健、均衡营养、适度运动,可提升身体抵抗力,防御流感病毒之入侵。
流感疫苗病毒株之选用,具有全球一致性,系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每年对北半球建议更新之病毒株组成。流感疫苗成份均包含3种不活化病毒,即2种A型(H1N1及H3N2)、1种B型。97年度使用之疫苗含下列抗原成份:
一、A/Bri *** ane/59/2007 (H1N1)-like virus
二、A/Bri *** ane/10/2007 (H3N2)-like virus
三、B/Florida/4/2006-like virus。
为及时处理接种后发生率极低的可能严重过敏反应,接种后应于接种单位或附近稍作休息,并观察至少30分钟,待无不适后再离开。接种后如有持续发烧、严重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气喘、眩昏、心跳加速等不适状况,应尽速就医,并以电话通报当地卫生局。完成疫苗接种后,虽可降低感染流感的机率,但仍有可能罹患其他病毒所引起的感冒,请注意个人卫生保健及各种预防措施,以维护身体健康。接种流感疫苗后48小时内约有1-2%的接种者可能会有发烧反应,应告知医师曾经接种过流感疫苗以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接种48小时后仍然持续发烧时,应考虑可能另有其他感染或发烧原因。接种流感疫苗无法预防SARS或一般感冒,民众不管有无接种疫苗,一旦有发烧症状,仍应就医以厘清病因。
根据国外文献,流感疫苗之保护力因年龄或身体状况不同而异,平均约可达30~80﹪,对健康的成年人有70% ~90%的保护效果,对老年人则可减少50%~60%罹患流感之严重性及其并发症等之住院,并可减少80%之死亡率。此外,疫苗保护效果亦需视当年疫苗株与实际流行的病毒株型别是否相符,一般保护力会随病毒型差异加大而降低。
接种流感疫苗,并不代表一定不会得到流感,而是大幅的降低得到流感的机率。每一个流感流行季节皆有多种型别的流感病毒或其他感冒病毒同时流行,但流感疫苗只能保护其中的三种流感病毒型别,疫苗所涵盖的病毒型别,是世界卫生组织依据北半球的流行状况建议的,通常是主要流行型别;除此之外,疫苗是否有效,也与个体免疫反应有关。因此,接种流感疫苗,确实可以在流感盛行季得到很高的保护效果,但无法保证一定不会得到流感。完成疫苗接种后,虽可降低感染流感的机率,但仍有可能罹患其他病毒所引起的感冒,民众仍需注意个人卫生保健及各种预防措施,维护身体健康。
流感疫苗是一种相当安全的不活化疫苗,极少发生严重副作用,有少数的人,于接种后可能发生注射部位疼痛、红肿,发烧、倦怠的轻微反应,但一般均于接种后1、2天内恢复。
一、已知对「蛋」之蛋白质(Egg-protein)或疫苗其他成份过敏者,不予接种。
二、年龄6个月以下者,不予接种。
三、过去注射曾经发生不良反应者,不予接种。
四、其他经医师评估不适合接种者,不予接种。
五、发烧或急性疾病患者,宜予延后接种。
若家中小朋友为过敏体质,应于施打前告知医师,由医师评估后再决定是否施打疫苗。
流感疫苗中所含的硫柳汞(Thimerosal),是为了预防微生物在疫苗贮藏与使用过程中生长的保存剂,所有疫苗均依公定基准进行检验,经国内药政主管单位审查核准后上市,其含量皆在安全剂量范围内(每剂量含硫柳汞60μg以下)。硫柳汞是一种乙基汞,它与环境中常见的甲基汞不同,并不会在人体累积而且是可以被代谢的。根据多篇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指出,研究结果并没有证据显示硫柳汞会造成儿童神经损害,且对于儿童之神经系统没有影响。而我国自开始对婴幼儿施打常规预防注射以来,至今亦并未发生疫苗含汞之伤害事件。
不可能,被化学灭活过了
朋友你好,你这情况无需太担心的,狂犬疫苗是非常安全的,放心注射即可的
你好!和其它疫苗一样,接种狂犬病疫苗也没有百分百安全。虽然我们完全相信厂家的生产工艺和药品质量检验,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那些常人以为不应该出现的低级错误却时有发生。万一出现这种情况,都以为是病情发展,没人会怀疑疫苗的问题。当我们面临狂犬病毒威胁的时候,我们没有选择的接受疫苗,因为一旦发病,其死亡率几乎为百分之百。有文献报道,注射狂犬病疫苗后有缩短潜伏期加快发病的现象。凡是都有其两面性,暴露后思想上不重视不好,过度惊恐滥用疫苗同样也是不好的。2011年
预防医学研究毕业论文
医学就是处理及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预防医学研究毕业论文 ,欢迎阅读。
浅析预防医学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摘要:近些年,我国的工业和经济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预防医学也得到了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其理论研究结果早已应用到我国的卫生事业当中,为我国甚至全球人类的健康预防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本文主要对预防医学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预防医学;发展趋势;现状;研究
1 引言
预防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群,并划分为多个分支学科。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人类组成,医学应用理论包括社会医学、环境医学以及生物医学,
并结合微观以及宏观的方法,研究疾病分布规律、发生规律以及有害健康的多项因素,从而决策预防措施及对策,实现提高生命质量、有利健康以及预防疾病的一门学科。根据预防医学的相关学科资料显示,其学科群有环境卫生学、少年与儿童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病与劳动卫生学、社会医学、毒理学、医学统计与卫生学、地方病学、性传播疾病学、媒介生物学、卫生检验学、流行病学、消毒学、寄生虫学、传染病学等学科。
2 预防医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预防医学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前,新的健康观以及新的医学模式都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预防医学在理论研究上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生物医学模式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对医学的研究意义重大,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慢慢暴露出了该模式的消极影响以及局限性,因为比如社会心理因素引发的疾病或艾滋病不能应用该模式来解决的。因此,出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这个新的医学模式,积极的影响了预防医学在理论研究上的不断发展,使得预防医学从社会心理因素这个新的角度来研究影响健康的因素,让预防医学的理论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WTO指到“健康是社会适应能力上精神上、以及身体上的良好状态,而不单单是没有虚弱或者疾病”,这个新的钙奶,让“没有病就是健康”这个就观念消失不见,同时也推动了预防医学的发展层次更高一级。临床前期预防、病因预防以及临床预防等提前预防的工作早已在实践中逐渐成为预防医学的重要举措。
新的生物学方法让毒理学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目前对于致癌作用机理的关键研究方法就是分析癌基因问题。细胞学方法中的传代和原代细胞培养法现在还被污染物代谢致癌或者致突变的研究广泛应用。近些年,利用生物学方法来研究毒性试验的方法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一些传统的毒性慢性试验可以用生物标志物来代替。生物学毒性量效、活性与污染物化学结构关系通过数学方程式来表示的研究是近些年毒理学的研究前沿。上述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概念的不断深入的应用和发展为环境污染物作用机理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膜毒理学领域,污染物对生物膜及细胞膜功能结构的影响研究是目前来看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科。在皮肤以及粘膜的研究领域,掌握了大气污染物在一般情况下都需要借助呼吸道侵蚀机体。以上的器官组织水平以及细胞组织相关的毒理学研究也渐入佳境。由于环境因素而导致的癌细胞或者突变的研究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上述这些都使得预防医学的基础研究不断进步。
现代生物技术应用让预防医学研究进入了一个疾病控制的新阶段
目前比较先进的基因研究技术,比如核酸杂交、DNA测序、基因克隆技术、DNA重组等已经逐渐运用到预防医学的实际应用上,疾病控制在研究的道路上又有了新途径。比如目前来说,我国已经广泛应用的乙肝重组亚单位疫苗。生物传感器、PCR技术、抗HBsAg单抗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监测技术以及诊断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工程菌比如含抗DDT基因菌、“超级菌”等的开始运用在净化环境上,显著的提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意义重大。上述先进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让预防医学的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预防医学的发展
当代社会信息业高速发展,以因特网为标志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在或者早已改变了人民的工作、生活方式和先进的科学研究。信息网应用在医学上,让我们没一个人同国际的先进研究机构取得畅通的连接变成现实,让全球范围内的远程专题讨论和会诊、信息交流与文献检索及疫情通报查询等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有力的推动了预防医学的发展。
3 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预防医学会向着一个全新的道路前进。第一,预防医学正在进入一个社会预防为主的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慢慢的代替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我们大众也开始认识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依赖于社会。要想达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理想,就必须让医学彻底的社会化。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人们合理消费,广泛的宣传健康教育是完成医学社会化道路上的一项关键任务。第二,其次,预防医学朝着促进健康、防治结合、提高人口素质以及生活质量的道路前进。随着我国文化水平以及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不仅在得病的时候得到及时治疗,并且还应该了解并掌握保健和预防常识,丰富自我保健知识,保障身体健康。因此,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临床医学以及预防医学的相互结合。第三,健康和环境问题会成为预防医学研究发展的新动向。人类在21世纪所面临的四大问题:能源匮乏、控制疾病、人口*炸、环境污染。其中得到全球关注的是环境污染问题,预防医学需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积极解决参与到健康和环境问题上来。最后,预防医学也很有可能朝着注重行为、精神以及心理原因对健康的影响的方向发展。现代社会工业化程度加深,也从另一个层面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精神和心理问题,都需要得到社会的关心、卫生心理教育、国家政策的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预防医学会为我们人类控制疾病做出巨大贡献,让我们健康的生活在美丽的大地上。
参考文献:
[1]杨德富.我国预防医学研究浅析[J].中外医疗,2009(09).
[2]林琳,叶冬青.定性研究方法在预防医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03).
[3]孙士杰.预防医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
[4]朱惠莲,洪微,张作文.我国预防医学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生命科学,2006(02).
[5]李君文,袭著革,晁福寰.科索沃战争对环境的破坏及对我军军事预防医学研究的启示[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9(12).
[6]赵西龙.预防医学研究与公共卫生服务的社会责任[J].宁夏医学杂志,2012(07).
[7]蓝毓营.壮医预防医学研究概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02).
一、基因疫苗的诞生自1796年英国医生琴娜(Jener)首次采用牛痘苗以来,疫苗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200多年来各种疫苗已经帮助人类战胜了包括天花在内的多种传染病.然而,现有的疫苗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疫苗是传统疫苗,即弱毒活苗和灭活苗,如鸡新城疫弱毒苗,猪瘟灭活苗,它是直接将无毒或减毒的病原体作为疫苗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第二种疫苗是基因工程苗,它是通过基因工程,先分离得到具有强烈免疫原性但无毒性的抗原蛋白的编码基因,然后导入表达载体中,再在宿主细胞表达出重组抗原蛋白,经分离纯化后的重组抗原蛋白作为疫苗接种如重组乙肝疫苗。但它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如:灭活疫苗难以诱发细胞免疫,需多次免疫注射;亚单位疫苗免疫原性差;减毒活疫茵存在毒性回升的危险等问题.因此,现在对一些传染病仍缺乏相应的安全有效的疫苗. 第三代疫苗基因疫苗的问世,为解决这些难题带来了希望.基因疫苗(genetic vaccine)又称核酸疫苗(nucleic acid vaccine)或DNA疫苗,是在基因治疗(genetic therapy)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基因治疗是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最具革命性的生物医学医疗技术,其原理是将人或动物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人体靶细胞以纠正基因的缺陷或发挥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1990年Wolff JA等在进行基因治疗试验时,以裸DNA注射作对照,结果意外发现裸DNA可被骨骼肌细胞吸收并表达出外源性蛋白。1992年Tang 、 DC等首次证明经基因免疫产生的外源性蛋白质——人生长激素可刺激小鼠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而且加强免疫后抗体效价增加,从而宣告基因疫苗的诞生。(注:1)概括起来,基因疫苗就是指将编码外源性抗原的基因插入到含真核表达系统的载体上,然后直接导入人或动物体内,让其在宿主细胞中表达抗原蛋白,该抗原蛋白可直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抗原基因在一定时限内的持续表达,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应答反应,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二、核酸免疫的作用机理目前对核酸免疫作用机理的认识主要还仅限于理论推测,且多数资料来自基因治疗试验,二者在作用机理上很相似。在基因免疫中,含病原体抗原基因的核酸疫苗被导入宿主细胞,被周围的组织细胞、APC细胞或其它炎性细胞摄取,并在细胞内表达。表达产物作为抗原可能的呈递途径是:肌细胞直接摄入或经T小管和细胞样内陷摄取进入,在外源基因启动子作用下使外源基因表达,使产物在胞内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长短不一的多肽,其中的一部分被hsp70运到内质网,经网膜上的TAP分子转入膜内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I类结合,最终在细胞膜表面被CDS十细胞识别;另一部分短肽进入溶酶体,与(MHC)Ⅱ分子结合,运到细胞表面被 CD4+细胞识别。这些多肽含有不同的抗原表位,它们将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前体、B细胞和特异性辅助T细胞,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同时,基因表达可以通过细胞分泌和分裂的方式进入组织细胞间隙,以天然折叠方式被B淋巴细胞识别。核酸免疫后,还可以使肌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被感染,从而使CD4+和CD8+细胞亚群活化,产生特异的免疫应答。 CorrM等(1996)的研究表明,从转染DNA得肌肉组织释放出的抗原被APC摄入,运送到管状淋巴结中,在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表达, I类MHC限制的CTL应答可能主要以这种方式产生。以前曾认为该过程需要内源抗原的表达,但现在的研究表明,只要有外源抗原的存在,也能有效地引起I类MHC限制的CTL应答。 三、基因疫苗质粒载体的构建获得准确的抗原编码基因并将它插入到合适的载体DNA上,是发展基因疫苗的主要工作。1、编码抗原蛋白基因的分离制备DNA疫苗首先要获得编码抗原的基因,一般选择编码病原体表面糖蛋白的基因。抗原蛋白产生后可在宿主体内正确糖基化,从而诱导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对于易变异的病原体,最好选择各种变型都具有的核心蛋白保守的DNA序列,这样可对各种变异的病原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避免因病原体变异产生的免疫逃避问题。2 目的基因质粒的载体构建基因疫苗大多采用质粒作载体。一般说来,基因疫苗质粒载体至少包括5个主要的部件:(1)细菌复制子,以便质粒DNA在细菌体内复制扩增,得到大量的拷贝,但不能在宿主细胞(真核细胞)中复制;(2)原核生物选择性标记基因,如抗生素抗性基因,以筛选含有质粒DNA的阳性细菌克隆(菌株);(3)真核生物的启动子、增强子、终止子、内含子等转录调控元件;(4)编码抗原蛋白的目的基因序列;(5)多聚核苷酸信号序列,以保证mRNA翻译时适时终止。另外,基因疫苗质粒载体通常含有一段未甲基化的CpG序列,其具有刺激Th1细胞的免疫活性。四、严重创伤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免疫调节治疗严重创伤后机体免疫功能表现为双向性改变。一方面表现为以吞噬功能和白细胞介素-2(IL- 2)等产生降低为代表的免疫受抑状态;另一方面表现出以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为特征的过 度炎症反应。正是这二方面共同作用构成了创伤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诱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下面就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免疫调节治疗作一综述。
一、基因疫苗的诞生自1796年英国医生琴娜(Jener)首次采用牛痘苗以来,疫苗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200多年来各种疫苗已经帮助人类战胜了包括天花在内的多种传染病.然而,现有的疫苗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疫苗是传统疫苗,即弱毒活苗和灭活苗,如鸡新城疫弱毒苗,猪瘟灭活苗,它是直接将无毒或减毒的病原体作为疫苗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第二种疫苗是基因工程苗,它是通过基因工程,先分离得到具有强烈免疫原性但无毒性的抗原蛋白的编码基因,然后导入表达载体中,再在宿主细胞表达出重组抗原蛋白,经分离纯化后的重组抗原蛋白作为疫苗接种如重组乙肝疫苗。但它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如:灭活疫苗难以诱发细胞免疫,需多次免疫注射;亚单位疫苗免疫原性差;减毒活疫茵存在毒性回升的危险等问题.因此,现在对一些传染病仍缺乏相应的安全有效的疫苗. 第三代疫苗基因疫苗的问世,为解决这些难题带来了希望.基因疫苗(genetic vaccine)又称核酸疫苗(nucleic acid vaccine)或DNA疫苗,是在基因治疗(genetic therapy)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基因治疗是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最具革命性的生物医学医疗技术,其原理是将人或动物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人体靶细胞以纠正基因的缺陷或发挥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1990年Wolff JA等在进行基因治疗试验时,以裸DNA注射作对照,结果意外发现裸DNA可被骨骼肌细胞吸收并表达出外源性蛋白。1992年Tang 、 DC等首次证明经基因免疫产生的外源性蛋白质——人生长激素可刺激小鼠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而且加强免疫后抗体效价增加,从而宣告基因疫苗的诞生。(注:1)概括起来,基因疫苗就是指将编码外源性抗原的基因插入到含真核表达系统的载体上,然后直接导入人或动物体内,让其在宿主细胞中表达抗原蛋白,该抗原蛋白可直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抗原基因在一定时限内的持续表达,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应答反应,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二、核酸免疫的作用机理目前对核酸免疫作用机理的认识主要还仅限于理论推测,且多数资料来自基因治疗试验,二者在作用机理上很相似。在基因免疫中,含病原体抗原基因的核酸疫苗被导入宿主细胞,被周围的组织细胞、APC细胞或其它炎性细胞摄取,并在细胞内表达。表达产物作为抗原可能的呈递途径是:肌细胞直接摄入或经T小管和细胞样内陷摄取进入,在外源基因启动子作用下使外源基因表达,使产物在胞内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长短不一的多肽,其中的一部分被hsp70运到内质网,经网膜上的TAP分子转入膜内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I类结合,最终在细胞膜表面被CDS十细胞识别;另一部分短肽进入溶酶体,与(MHC)Ⅱ分子结合,运到细胞表面被 CD4+细胞识别。这些多肽含有不同的抗原表位,它们将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前体、B细胞和特异性辅助T细胞,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同时,基因表达可以通过细胞分泌和分裂的方式进入组织细胞间隙,以天然折叠方式被B淋巴细胞识别。核酸免疫后,还可以使肌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被感染,从而使CD4+和CD8+细胞亚群活化,产生特异的免疫应答。 CorrM等(1996)的研究表明,从转染DNA得肌肉组织释放出的抗原被APC摄入,运送到管状淋巴结中,在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表达, I类MHC限制的CTL应答可能主要以这种方式产生。以前曾认为该过程需要内源抗原的表达,但现在的研究表明,只要有外源抗原的存在,也能有效地引起I类MHC限制的CTL应答。 三、基因疫苗质粒载体的构建获得准确的抗原编码基因并将它插入到合适的载体DNA上,是发展基因疫苗的主要工作。1、编码抗原蛋白基因的分离制备DNA疫苗首先要获得编码抗原的基因,一般选择编码病原体表面糖蛋白的基因。抗原蛋白产生后可在宿主体内正确糖基化,从而诱导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对于易变异的病原体,最好选择各种变型都具有的核心蛋白保守的DNA序列,这样可对各种变异的病原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避免因病原体变异产生的免疫逃避问题。2 目的基因质粒的载体构建基因疫苗大多采用质粒作载体。一般说来,基因疫苗质粒载体至少包括5个主要的部件:(1)细菌复制子,以便质粒DNA在细菌体内复制扩增,得到大量的拷贝,但不能在宿主细胞(真核细胞)中复制;(2)原核生物选择性标记基因,如抗生素抗性基因,以筛选含有质粒DNA的阳性细菌克隆(菌株);(3)真核生物的启动子、增强子、终止子、内含子等转录调控元件;(4)编码抗原蛋白的目的基因序列;(5)多聚核苷酸信号序列,以保证mRNA翻译时适时终止。另外,基因疫苗质粒载体通常含有一段未甲基化的CpG序列,其具有刺激Th1细胞的免疫活性。四、严重创伤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免疫调节治疗严重创伤后机体免疫功能表现为双向性改变。一方面表现为以吞噬功能和白细胞介素-2(IL- 2)等产生降低为代表的免疫受抑状态;另一方面表现出以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为特征的过 度炎症反应。正是这二方面共同作用构成了创伤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诱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下面就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免疫调节治疗作一综述。
2020年五月柳叶刀发布了陈薇团队新冠疫苗试验结果柳叶刀是这一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研发了前述Ad5新冠疫苗,并率先开展了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接种后第14天,快速、特异的T细胞应答达到峰值,接种后第28天,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峰值。22日中午,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证实,该期刊已确认接受了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关于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研究论文,走的是快速评审通道,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处理完就在线online发表。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在线发表前述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陈薇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教授王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长效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3月16日至3月27日,陈薇领衔团队的研究人员从195人中筛选出108名志愿者,进行I期临床试验。这是该类型的新冠疫苗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受试者51%为男性,49%为女性,平均年龄岁。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6人。其中,低剂量组注射毫升疫苗,其中含5X10X10个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中剂量组注射1毫升疫苗。高剂量组注射毫升疫苗。Ad5新冠疫苗是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复制缺陷型的Ad5腺病毒作为载体,生产出的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作为疫苗,它们仍然是一个个腺病毒颗粒,但因为基因被删改而造成的缺陷,它们无法复制,无法肆虐。它们仍然很容易感染人体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它们的基因中还夹带了新冠病毒的一段基因—刺突基因spik。因此,该病毒颗粒成了运载火箭,刺突基因成了搭载其中、要发射的卫星。志愿者手臂被注射一针前述新冠疫苗时,经过改造的腺病毒颗粒进入人体,感染细胞,并将刺突基因传递给细胞。然后,该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后者到达淋巴结。淋巴结因此会产生抗体—识别刺突蛋白并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抗体。论文称,接种前述疫苗后的7天内,低剂量组的30人83%中剂量组的30人83%高剂量组的27人75%出现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超过一半54%,58/108的疫苗接种者在注射部位出现轻度疼痛、发烧(46%,50/108疲劳44%,47/108,头痛39%,42/108和肌肉疼痛17%,18/108。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在所有剂量下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在接种后28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理想的疫苗能触发人体内两种免疫反应: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以及T细胞应答。研究人员定期检测受试者血样中的成分,来测定疫苗引发免疫反应的强度水平。前述论文显示,接种疫苗后14天内,各剂量组的受试者体内都触发了一定水平的免疫反应,产生了结合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16/36,44%。中等剂量为18/36,50%,高剂量为22/36,61%,一些受试者体内产生了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该疫苗还在大多数志愿者体内触发了T细胞应答。接种疫苗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体内出现T细胞应答,或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28/36,78%,研究人员还发现,受试者体内如果预先存对腺病毒Ad5的免疫那么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会弱化,比如免疫反应的峰值水平降低、免疫反应的持续性缩短。据我们所知,这是Ad5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首次人体试验FIH的首个研究报告。该论文写道。在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中,陈薇表示,这些临床试验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结果表明,单剂量的Ad5-nCoV新冠疫苗可以在14天内让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让该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陈薇同时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试验结果。研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该疫苗有能力触发前述免疫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前述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距离疫苗上市,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前述临床试验仅有108名志愿者参与,且试验时间较短,同时缺乏随机对照,因此,在发现不良反应事件,或发现疫苗的保护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一项有500名志愿者参与的、随机、双盲、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武汉进行中,以观察前述I期临床试验结果是否能够复制,以及接种后6个月内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事件。60岁以上人群也首次作为受试者参与其中。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3月31日起,首批志愿者陆续结束集中隔离观察,回到家中。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的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前述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介绍,自中国向WHO分享了科学家分离的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进行疫苗研究。3月16日,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临床获得正式批准,并于当日为第一名志愿者进行了注射。之后疫苗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在7天和14天的安全性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前述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我觉得新冠疫苗加强针确实应该打的,因为现在南京的疫情有点严重,我们的身体防线应该要更加牢固一点
Ambrosh F,Fritzell B,Gregor J,et al. (1994). Combined vaccination against yellow fever and typhoid vaccine: A comparative trial. Vaccine,12: Academy of Pediatrics (1997). Arboviruses. In: Peter G,ed.,1997 Red book: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Infectious Diseases. 24 ed. Elk Grove Village,IL,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1997: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1990). Vaccine Adverse Events Reporting System,United States. MMW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39: DS,Ferris RD,Weinberg A,et al. (1977). Stabilized 17-D strain yellow fever: Dose response studies,clinical reactions and effects on hepatic function. Journal of Biological Standardization,5:181– C,et al. (1973). Etude d’une nouvelle association vaccinale quintuple. Annales de Microbiologie (Paris),124B:387– W (1953). The reaction to yellow fever vaccine (17D) particularly in allergic individuals. Doc Med Geogr Trop,5: M,Mazzariol MJ,Zadi S,et al. (1989). Study of combined vaccination against yellow fever and measles in infants from six to nine months. Journal of Biological Standardization,17:9– TP (1999). Yellow Fever. In Plotkin SA,Orenstein WA,eds. Vaccines,3rd ed. Philadelphia,PA,WB Saunders Company,1999:815– AJ,Bernstein S,Wilma M,et al. (1981). A clinical study of stabilized 17D strain live attenuated yellow fever vaccine,9: D,Pignon D,Vicens R,et al. (1990). Etude de la vaccination combinée rougeole-fièvre jaune chez l’enfant africain âgé de 6 à 10 mois. Bull Soc Path Exot,83:537– JP,Raccurt CP,M’Bailara L et al. (1986),Clinique,Réactions post-vaccinales à la vaccination anti-amarile. Bull Soc Path Exot,79: JC,Jouan A,Brisou B,et al. (1986). Comparative clinical study of a new 17D thermostable yellow fever vaccine. Vaccine,4: J,Cerqueira R,Sousa Ma L,Luna E (2000). Vaccine safety: yellow feer vaccine. Report of the Technical Advisory Group on Vaccine Preventable Disease. PAHO, G,Sylla A,Pichard E (1991). Etude d’un nouveau vaccin combiné contre la fièvre jaune et la rougeole chez des enfants âgés de 6 à 24 mois au Mali. Bull Soc Path Exot,84:885– NM,Coultrip RL,Legters LJ,et al. (1972). Yellow fever vaccine Ⅳ. Reactogenicity and antibody response in volunteers inoculated with a vaccine free from contaminating avian leukosis viruses. Proceedings of the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 NM,Myers MG,Nau EV,et al. (1972). Effect of interval between inoculation of live smallpox and yellow fever vaccines on antigenicity in man.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126: B et al. (1986). Simultaneous administration of hepatitis B and yellow fever vaccines.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19:307–11.
十一假期结束也有小一个月了,这一个月可说是危机四伏呀!全国多个省份发现本土新冠患者,你说吓人不吓人?不过在防疫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下,这波疫情终归过去。
如今,20余省份陆续启动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对于这个加强针,我们到底要不要打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情?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接种加强针的二三事儿~
我们知道,接种疫苗后我们体内会产生保护性的抗体,如果我们接触了新冠病毒,抗体会中和掉病毒,从而起到预防感染,尤其是预防重症,降低致死率。
然而如果时间过长,体内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减弱,为了保证我们的免疫力稳固,需要根据不同疫苗的免疫特性来接种加强针。从而刺激机体提高体内抗体水平,维持更长时间,提高保护效果。
《自然》杂志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发现患者感染新冠病毒痊愈后,如不采取佩戴口罩和接种疫苗等措施,17个月后再次感染的风险升高50%,而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今年8月份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很多人有这样的一个误区,我接种完疫苗后,是不是就不会感染新冠了呢?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即便接种了疫苗,也可能被新冠肺炎所感染。
疫苗起到的作用是防止发展为重症,但不能100%的防止感染,因此即便接种了疫苗,甚至接种了加强针。马上要入冬了,多数专家预测,冬季新冠疫情会更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做好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防护措施。
至于未来还会不会有“第4针”、“第5针”,这个现在还不能确定,需要根据病毒变异和咱们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来调整加强免疫的方式。
相信大家都领教到了新冠病毒的变异能力,自从疫情爆发以来,新冠病毒变异株超过1000个!尤其是前些时日闹得沸沸扬扬的德尔塔变异毒株,它的传播力是未发生变异病毒的2倍以上,甚至超过了SARS、天花、流感,因此有人怀疑打了加强针也没啥用处……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2021年5~6月间,我国广东省发生德尔塔新冠疫情,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完成2针疫苗接种者的感染者进行观察发现,我国灭活疫苗对德尔塔新冠病毒的保护效力达到70%,对重症新冠病毒感染的保护率为100%,没接种疫苗的人对新冠病毒则几乎没有免疫力。
我们接种加强针后,体内抗体水平大幅度提升,加强了免疫,产生的抗体存在时间变长,可以对德尔塔等变异毒株有良好交叉中和保护作用。
现阶段,加强免疫优先在感染高风险人群和保障社会基本运行的关键岗位人员、重大活动疫情防控需要和60岁及以上老年人等符合条件、完成第二剂接种满6个月且有接种需要的人群中开展。符合接种条件的朋友,应秉持应接尽接的原则,及时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接种加强针需要根据疫苗种类作区分,如接种2针次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或接种1针次病毒载体疫苗等,需打完全程后间隔6个月才可接种加强针。
这是因为加强针是为了巩固和提高疫苗效果,原则上之前接种的是哪种疫苗,加强针注射的就是对应的哪种疫苗。我国目前采取的加强免疫接种策略是同一种技术路线疫苗接种,一般也不建议混打(可以通过健康宝查看自己的疫苗接种记录,查看最后一针接种时间,后推6个月即可接种)。
如这段时间有接种其他疫苗,接种时间上最好能与其他疫苗分开,相隔至少两周以上,尽量减少非预期的相互影响,同时也需要密切观察接种后的反应,最好咨询负责疫苗接种的医生。
这些情况例外,当因动物致伤、外伤等原因需接种狂犬病疫苗、破伤风疫苗、免疫球蛋白时,可不考虑与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间隔。
接种前,请携带身份证及手机等有效证件及工具。
接种后,需要在现场留观至少30分钟。回家后应多休息,多饮水。
接种前3天不要饮酒,接种后3天也不要饮酒,接种当天不要洗澡,保持注射部位干净卫生,不挤压按摩接种部位,以防局部感染。接种后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如果是易过敏体质,则要少吃辛辣、海鲜类食物。
至于去哪接种呢?可以去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批准的新冠疫苗接种单位进行接种。
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化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 王亮. 薄层等离子体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实验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2] 汪建. 射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及模式转变的实验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3] 马新欣. 基于COSMIC掩星数据的电离层分布特征及地震响应研究[D].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4 [4] 王若鹏. 地震电离层前兆短期预报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5] 何昉. 地基大功率无线电波加热电离层对空间信息链路影响研究[D]. 武汉大学 2009 [6] 汪枫. 高频电波人工调制低纬电离层所激发的ELF波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7] 邓忠新. 电离层TEC暴及其预报方法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8] 刘宇. 实验室研究化学物质主动释放形成的电离层空洞边界层的非线性演化[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 [9] 宋君. 返回式电离层探测技术应用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0] 冯宇波. 电离层等离子体分析仪的设计与研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11 [11] 李正. 电离层暴及“行星际扰动-磁暴-电离层暴”的观测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11 [12] 赵莹. GNSS电离层掩星反演技术及应用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3] 牛田野. 特殊等离子体环境物理信息获取与处理的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 [14] 黄勇,时家明,袁忠才.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Ionospheric Electron Concentration Depletion by Rocket Exhaust[J].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04)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 徐凯. 硝基甲烷及其分解产物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研究[D]. 四川大学 2014 [2] 李倩,徐送宁,宁日波. 用发射光谱法测量电弧等离子体的激发温度[J].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2011(01) [3] 李兵,张明安,狄加伟,魏建国,李媛. 电热化学炮内弹道参数敏感性研究[J]. 电气技术. 2010(S1) [4] 赵晓梅,余斌,张玉成,严文荣. ETPE发射药等离子体点火的燃烧特性[J]. 火炸药学报. 2009(05) [5] 张祎. 小口径固体电枢电磁轨道炮发射稳定性与初始装填过程影响规律的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2 [6] 弯港. 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流动控制机理数值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3 [7] 李海元. 固体发射药燃速的等离子体增强机理及多维多相流数值模拟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06 [8] 王争论. 中心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器及其在电热化学炮中的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06 [9] 林鹤. HMX共晶炸药的制备与理论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0] 王娟. 2,3-二羟甲基-2,3-二硝基-1,4-丁二醇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1] 董岩. 多氨基多硝基苯并氧化呋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2] 刘进剑. 多氨基多硝基吡啶及吡嗪氮氧化物含能配合物的合成、性能及应用[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3] 赵国政. 氮杂环硝胺化合物的理论设计与母体合成[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4] 郭长平. 一步法微气孔球扁药成孔机理、燃烧性能及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3 [15] 金涌. 电热等离子体对固体火药的辐射点火及燃烧特性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三) [1] 王晓东. 蛋白质复合体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新策略[D].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 [2] 罗孟成.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DNA疫苗及分子佐剂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3] 吴志强. 应用RNA干扰技术抑制手足口病重要病原体的基因表达与复制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4] 刘丹. 乙型肝炎病毒Pol蛋白对NF-κB信号通路抑制作用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5] 江淼. RNA结构在其诱导细胞先天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6] 詹蕾.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纳米免疫分析新方法研究[D]. 西南大学 2014 [7] 易昌华. 麻疹病毒血凝素蛋白H诱导HeLa细胞凋亡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8] 杨景晖. H3N2亚型流感病毒Vero细胞冷适应株减毒特性及假病毒评价中和抗体的研究[D].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 [9] 刘娟. 人呼吸道腺病毒55型的基因组学与病原学特征研究[D].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4 [10] 喻正源. 全基因组测序与病毒捕获测序技术探讨EB病毒进化及整合规律的初步研究[D]. 中南大学 2013 [11] 陈晓庆. 天然产物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活性评价及机理研究[D]. 南京大学 2014 [12] 李康. 抗流感病毒和EV71新靶标及新药物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 2014 [13] 王君. 白细胞介素-6受体介导A型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白细胞介素-32及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3 [14] 申彦森. 基于内含子剪切的人工miRNA结构和靶向位点与基因沉默效率的关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09 [15] 金旭. 冠状病毒N7甲基转移酶甲基化核苷酸GTP的特性研究[D]. 武汉大学 2013 [16] 陶佳莉. SARS冠状病毒非结构蛋白nsp14的结构功能关系研究[D]. 武汉大学 2013 [17] 高国振. 宿主因子Cyclin T1和Sam68在Ⅰ型人免疫缺陷型病毒生活周期中的功能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18] 柳叶. 阻断HIV-1辅助受体CXCR4的新方法研究[D]. 武汉大学 2012 [19] 李围. Akt1蛋白质复合体的纯化鉴定及其相互作用蛋白质的功能研究[D].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7 [20] 鞠湘武. H5N1型禽流感病毒损伤细胞溶酶体的机制研究和南极极端环境下科考队员的应激反应研究[D].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 猜你喜欢: 1. 化学论文参考范文 2. 关于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3. 药学论文参考文献 4. 药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5.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国家标准
[1]吴琼. 基于博弈分析的食品安全规制研究[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10.
[2]施蕾. 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体制研究[D]. 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2010.
[3]本报记者 李涛 孙娜. 我国正稳步构建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09-29(001).
[4]张晨博. 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完善[D].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2009.
[5]曾小菱 曾一峰 本报记者 汪启明. 食品安全警钟长鸣[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1/09(005).
[6]记者 虞家琳. 国际食品安全协会在京成立[N]. 中国食品报,2010-04-27(001).
[7]姜艳. 我省打响食品安全攻坚战[N]. 河北日报,2004-09-24
[8]刘颖记者 李涛. 打造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完善食品安全技术保证[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11-24(001).
[9]曾小菱 本报记者 汪启明. 四川首开食品安全成立法听证会[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2/23(001).
[10]徐爱芝本报记者 杨晓伟 冯保良. 食品安全监管就要出重拳了[N]. 锦州日报,2009-04-10(A02).
[11]郑祖婷,郑菲. “五位一体”食品安全监管创新模式研究——基于河北省食品安全监管的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1,(9).
[12]余健. 《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8).
[13]杨爱萍. 从食品安全事件看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2).
[14]叶明. 《食品安全法》框架下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初析[J]. 口岸卫生控制,2011,(1).
[15]白晨,王淑珍,黄玥. 食品安全内涵需要准确把握——“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建设中的理解与认识[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6).
[16]李然. 基于“逆选择”和博弈模型的食品安全分析——兼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制的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7]张永伟,王会敏,郝海鹰,张桃苏.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后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J]. 职业与健康,2010,(9).
[18]王卫东,赵世琪. 从《食品安全法》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J]. 中国调味品,2010,(6).
[19]李锐,任民红. 超市食品安全消费的博弈分析——佛山市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J]. 特区经济,2010,(7).
[20]武文涵,孙学安. 把握食品安全全程控制起点——从农药残留视角看我国食品安全[J]. 食品科学,2010,(19).
[21]曾光霞,贺稚非,励建荣. 食品安全与系统食品安全观探讨[J]. 食品工业科技,2009,(5).
[22]刘桂华,朱舟,张慧敏,谢建滨,彭朝琼. 食品安全与健康——深圳市卫生部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J]. 化学通报,2009,(7).
[23]于晓光,宋慧宇. 论《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影响[J]. 行政与法,2010,(1).
[24]陶纯洁,朱燕平,王旭峰. 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浅析[J]. 粮食与食品工业,2006,(5).
[25]徐萌,陈超. 食品安全目标研究及其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启示[J]. 食品科学,2007,(6).
[26]李怀. 基于我国当代食品安全风险下的食品安全理念与模式的进化[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7,(1).
[27]李金学,董胜华,张卫源,裴宝河,陈俊生,罗生林. 河南省食品安全综合示范区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提升研究[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7,(5).
[28]覃海元. 食品安全目标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3).
[29]罗云波,吴广枫. 从国际食品安全管理趋势看我国《食品安全法(草案)》的修改[J]. 中国食品学报,2008,(3).
[30]于军.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推动食品安全发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10).
[31]蒋丽红. 加快“餐桌污染”治理期 构筑食品安全防治体系——对龙岩市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2).
[32]廖晖. 中英专家聚会重庆, 探讨食品安全问题 寻求中英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J]. 重庆与世界,2005,(2).
[33]郝记明,马丽艳,李景明. 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2).
[34]姚蕊. 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关键是急需食品安全立法[A]. .[C].: ,2005:.
[35]记者 孙延峰. 全面抓好《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工作 切实保障流通环节食品安全[N]. 中国工商报,2009-05-13(A01).
[36]记者 赵陈.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N]. 巴中日报,2010-05-30(002).
[37]支树平. 加强全球合作 维护食品安全[N]. 中国质量报,2010-11-09(001).
[38]刘颖李涛. 国家食药监管局四项举措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08-09(001).
[39]深圳商报记者崔霞. 食品安全五大工程今年启动[N]. 深圳商报,2006-03-01(A01).
[40]. [Z]. ISO/TC 34: 2007,.
[41]本报记者 李涛. 龙头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要先行一步[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03/29(001).
[42]本报记者 郭献军. 食品安全:源头监控是关键[N]. 中国商报,2004/11/19
[43]本报记者 陈文波强国韩立. 九大问题考验奥运食品安全[N]. 市场报,2005-07-20(013).
[44] 餐桌污染食品安全备受关注[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2-04-18(005).
[45]记者周元春. 我市力推食品安全五大工程[N]. 深圳特区报,2006-05-23(A11).
[46]王盼盼. 食品供应链安全(一) 食品供应链与食品安全的关系[J]. 肉类研究,2010,(1).
[47]本报记者 郭燕春. 解决食品安全要从基础开始[N]. 中国商报,2004/11/12
[48]记者 李涛. 全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6-01(001).
[49]记者宋柏松、王玉亮. 秦皇岛市全力打造食品安全净土[N]. 河北日报,2006-07-16(001).
[50]记者方兴业李克军. 重点食品安全基本得到保障[N]. 深圳特区报,2007-01-31(A03).
[1]曾星夏文俊. 开创国际间加强食品安全合作新局面[N]. 中国质量报,2007-11-28(001).
[2]宣讲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经验 助推《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中国-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讨会在京举行[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09,(5).
[3]王晓丽. 我国食品工业食品安全规制模式研究[D].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经济学院,2010.
[4]张潇方. 食品安全与和谐社会[D].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2007.
[5]记者 冯琳. 积极构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切实保障食品市场消费安全[N]. 中国工商报,2011-06-16(A01).
[6]记者 乐敏 徐祝君. 食品安全,商场、超市能得几分?[N]. 舟山日报,2011-01-26(002).
[7]本报记者 宗合. 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制度[N]. 阿克苏日报,2009-06-01(005).
[8]记者 胡美兰. 食品安全:新世纪新挑战[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08/17(001).
[9]本报记者 李远方. 保障食品安全应建立监管责任追究制[N]. 中国商报,2005/04/01
[10]记者 聂乔. 我市加强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建设[N]. 大连日报,2010-10-05(A01).
[11]陈菲. 食品安全防线能否重塑消费信心[N]. 科技日报,2009-06-02(004).
[12]朱晓京. 社区食品安全监督员上岗[N]. 沈阳日报,2006-05-18(A04).
[13]刘键. 力争食品安全实现历史性突破[N]. 深圳特区报,2006-08-02(A01).
[14]史玉成. 企业要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义务[N]. 中国质量报,2007-11-26(001).
[15]石国胜. 食品安全法 专家有话说[N]. 人民日报,2007-11-21(013).
[16]驻地记者 田洪顺. “组合拳”提升食品安全体系建设[N]. 医药经济报,2007-12-17(006).
[17]沈半. 我省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走在全国前列[N]. 浙江日报,2007-12-28(019).
[18]毛磊. 万条公众建议 聚焦食品安全[N]. 人民日报,2008-06-04(015).
[19]杨国芳本报记者 刘铭. 食品安全示范店 放心消费的金字招牌[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8(A05).
[20]杨林.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最佳思路——以HACCP认证为基础,导入GS1系统[J]. 标准科学,2010,(8).
[21]仇东朝,于春娣,李颖. 浅析《食品安全法》对农村食品安全的影响[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0).
[22]汪自成,卢山. 问题与对策:从食品安全到《食品安全法》[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3]邢曼媛,侯晶晶. 浅议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制——从《食品安全法》的角度[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0).
[24]任端平,潘思轶,何晖,薛世军. 食品安全、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概念辨析[J]. 食品科学,2006,(6).
[25]陈峰. 提高全民对食品营养及安全的认知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J]. 中国食品学报,2006,(6).
[26]梁黎东. 如何应对众多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食品安全认证融合解决方案[J]. 中国食品工业,2008,(5).
[27]李新生. 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J]. 食品科学,2003,(8).
[28]白丽. 基于食品安全的行业管制与企业行动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5.
[29]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 周伯华. 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 切实维护食品市场秩序[N]. 中国工商报,2009-05-09(A02).
[30]张云中. 国际食品行业瞩目中国食品安全[N]. 国际商报,2009-05-06(014).
[31]王二伟 本报记者 王会生. 全国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在河南召开[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11/08(001).
[32]锺 选. 食品安全遭遇标准瓶颈[N]. 中国商报,2004/12/17
[33]本报实习记者 郭 宇. 从农田到餐桌 全程食品安全步伐加快[N]. 中国商报,2005/01/28
[34]关磊. 食品安全亚运行活动暨亚运食品安全高峰论坛举行[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11-04(A01).
[35]本报记者 何沙洲. “食品包装安全等同于食品安全”[N]. 经理日报,2009-04-20(C01).
[36]本报记者 孙燕明. 三大食品安全隐患[N]. 中国消费者报,2005-08-24(C01).
[37]本报实习记者 郭 宇.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超市不应负全责[N]. 中国商报,2005-03-18
[38]. [Z]. :2009,.
[39]民以食为天 自动识别技术与食品安全[J].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06,(2).
[40]本报记者 陈华. 一场“被放大”的幼儿园食品安全风波[N]. 工人日报,2011-03-24(005).
[41]记者 石巍. 唐山市食品安全14项指标完成良好[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2/14(001).
[42]任震宇. 关注食品安全有支“星火服务队”[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1(A06).
[43]贾君. 首都工商高科技手段“保驾”奥运食品安全[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6(A01).
[44]本报记者 李涛. 把好餐饮食品安全最后一道关口[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2-27(001).
[45]康琦黄官国. 共同打好世博餐饮食品安全保障攻坚战[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3-02(001).
[46]实习生 易立. 食品安全追溯,何时能进百姓的“菜篮子”?[N]. 科技日报,2010-11-30(004).
[47]本报记者 邓宏鹰 钟少鸿. 广西“少边”力筑食品安全防线 突破差异 各出良策[N]. 中国食品报,2010-11-02(003).
[48]本报记者 马晓华. 食品安全监管:风暴过后 任重道远[N]. 第一财经日报,2009-01-01(T04).
[49]本报记者 赵笛. 食品安全法,给我们保障了些什么[N]. 青岛日报,2009-03-03(016).
[50]本报记者 郭燕春. 标准混乱成为食品安全之痛[N]. 中国商报,2004-12-17
参考文献是学术研究过程之中对于所涉及到的所有文献资料的总结与概括,以下是我蒐集整理的食品安全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检视。
关于
参考文献一:
[1]郭明若.对中国乳业现状的几点思考[J].中国乳品工业.2014***04***
[2]陈春园,熊思浩.国外乳品安全体系是这样炼成的[J].中国中小企业.2014***04***
[3]赵同刚.对纽西兰乳制品监管现状的法律思考[J].中国卫生法制.2011***05***
[4]鄂丽媛.乳制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
[5]王尚昆.会计视角下的反倾销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6]杨海艳.从国际贸易角度看碳关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
[7]张星晔.乳制品安全事件对我国乳制品进口贸易的影响[D].安徽财经大学2015
[8]高春晖.呼和浩特市奶业问题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3
[9]王静.美国“双反”措施对中国出口产品影响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10]姚萍.中国中药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11]刘庆双.中国镁砂出口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12]樊斌,魏红梅,潘方卉.乳制品质量安全违规行为监管体系研究[J].商业经济.2014***06***
[13]张苏,吕珊雁.解放初期奶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概述[J].中国农学通报.2014***08***
[14]于海龙,李秉龙.我国乳制品的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10***
参考文献二:
[1]成颖,崔巨集秀.浅析吉林省食品加工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J].科技视界.2013***35***
[2]李晓东.食品安全与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浅议[J].科技视界.2013***35***
[3]孙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资讯披露问题研究--以食品、饮料行业为例[J].中国证券期货.2012***12***
[4]杨玉凤.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资讯披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
[5]刘文丽,邓少青,卿琛.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资讯披露研究--以食品饮料行业为例[J].中国证券期货.2012***10***
[6]万里霜.食品类上市公司资讯披露行为研究--基于合法化理论[J].生产力研究.2012***09***
[7]宋晓文.公司特征对内部控制资讯披露水平的影响--来自深市上市公司2009年经验资料[J].财会通讯.2012***09***
[8]崔志娟.规范内部控制的思路与政策研究--基于内部控制资讯披露“动机选择”视角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1***11***
[9]陈洁.内部控制资讯披露对审计费用影响的研究--基于沪市A股上市公司2011年资料的经验验证[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08***
[10]孙翯.内部控制资讯披露的影响因素[D].东北财经大学2007
[11]卢秋晶.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内部控制资讯披露的研究[D].重庆工学院2007
[12]刘燕.内部控制资讯披露的市场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07
[13]张之骅.内部控制资讯披露动机和效果研究-代理问题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
[14]池国华,张传财,韩洪灵.内部控制缺陷资讯披露对个人投资者风险认知的影响:一项实验研究[J].审计研究.2012***02***
[15]刘鑫.中国食品安全资讯披露体制效率提升问题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16]赵智媛.新制度下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资讯披露与审计定价的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17]陈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资讯披露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
[18]HollisAshbaugh-Skaife,[J].***1***
[19].
参考文献三:
[1]彭露,朱红伟,杨旻,国世上.微沟道内两相流速比对液滴形成的影响[J].感测技术学报.2010***09***
[2]全祖赐.环境友好型多功能氧化物薄膜的微结构、光学、电学和磁学效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0
[3]李伟平.铁电共聚物P***VDF-TrFE***的效能和换能器的模拟研究[D].武汉大学2004
[4]国世上.电子辐照铁电共聚物P***VDF-TrFE***及超声感测器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
[5]彭涛.功能电极材料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4
[6]何荣祥.奈米功能材料器件及其在流体和细胞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3
[7]曾谦.声表面波技术在微流控晶片中的整合及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1
[8]刘钰旻.奈米功能材料在能量转换与储存器件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3
[9]胡浩.碳材料对电极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1
[10]郭志霄.微液滴和海藻酸凝胶颗粒在微流控晶片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1
[11]周聪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电极材料和寄生电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9
[12]蓝才红,蒋炳炎,刘瑶,陈闻.聚合物微流控晶片键合微通道变形模拟研究[J].塑料工业.2009***05***
[13]叶美英,方群,殷学锋,方肇伦.聚二甲基矽氧烷基质微流控晶片封接技术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12***
[14]龙驭球编著.有限元法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5]齐小花,张新祥,常文保.微流控晶片仪器进展[J].现代仪器.2002***04***
[16]张扬军,吕振华,徐石安,涂尚荣,丛艳吉.汽车空气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进展[J].汽车工程.2001***02***
参考文献四:
[1]赵振宇.七台河市茄子河区煤矿安全监管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2]陈达庆.句容市中小学学校食堂“五常法”管理效果评价[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05***
[3]吴巍巍.国有风险投资公司管理层激励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4]许振昊.“农家乐”餐饮卫生监督管理现状[J].浙江预防医学.2010***01***
[5]尹清菊,张亚锋,过群.对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培训现状的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06***
[6]徐会.煤炭型城市产业转型中接替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7]魏传平.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哈尔滨市生态化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8]曾科,张晗.影响餐饮业卫生安全问题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9***S1***
[9]段立新,周立新,郭秀英,沈广顺,李玉强.实施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9***06***
[10]杨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风险投资公司与风险企业匹配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11]贾东亮,侯方辉.卫生行政执法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8***13***
[12]王双玲,王巨集安.长效管理机制在餐饮业卫生监督中的应用[J].职业与健康.2008***06***
[13]傅济,梁万年,高星,彭迎春.2008年北京奥运会食品卫生安全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7***06***
[14]张晨,刘弘.餐饮业的HACCP管理与食源性疾病预防[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7***11***
[15]王树亮,耿相杰.提高卫生监督执法队伍素质的必要性及措施[J].地方病通报.2006***04***
食品安全文的参考文献可以参考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局发表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