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论文范文超声医学杂志投稿

论文范文超声医学杂志投稿

发布时间:

论文范文超声医学杂志投稿

关于超声医学的论文范文篇二 医学超声远程现状与案例分析 摘 要: 超声远程是远程医疗的一个重要应用分支,可以远程为边远地区的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专家医疗服务,节约就诊时间和成本。同时也提升了基层医生与专家的沟通平台,弥补了国内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的状况。依据超声诊断的特点对超声远程的应用特点、市场远程设备的情况、超声远程的应用效果,以及国内超声远程的应用案例做了介绍。 关键词: 超声远程; 远程医疗; 病例分析; 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4)20?0137?04 Current situation and case study of medical tele?ultrasound GAO Hai?juan, PING Zi?liang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entury College, BUPT, Beijing 102101, China) Abstract: Tele?ultrasound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ele?medicine, which can provide high quality medical service from tertiary hospital to remote area patients, and save much treatment time and cost. Meanwhile, the tele?ultrasound can also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between less experienced healthcare workers in remote hospitals and specialists in tertiary hospitals, making the discussion more easily and effectively. It balances the medical resource distribution inequality to some extent. According to specialty of the medical ultrasound test, the tele?ultrasound implementation situation, tele equipment features, application effect of tele?ultrasound in clinic and some typical cases in domestic environment are introduced. Keywords: tele?ultrasound; tele?medicine; medical case analysis; ultrasonic diagnosis 0 引 言 20世纪60年代,远程医疗成为欧美新型医学课题。80年代末远程医疗概念被正式提出,并且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带动下,远程医疗被广泛应用起来。90年代末国内发表不少关于远程医疗的文章,成为医学界和计算机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1?3]。远程医疗的核心概念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电视传播、卫星通信等一系列现代通信技术将不同地域的医生(或者医护人员)连接起来,通过医生间实时的音视频交流或者离线传输病人数据来完成对疾病的诊断。远程医疗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弊端,让医疗条件落后的患者可以快捷的得到远端专家医生的诊断建议,既节约了宝贵的治疗时间,又降低了长途就医的费用。同时,基层医生也在每一次的远程会诊过程中向专家学习了如何解决此类疑难杂症,日积月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而吸引更多的病人前来就诊,这对于基层医院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而对于专家医院来讲,远程诊断这种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可以减少非急诊患者的求诊人数,减轻医生问诊的负担,同时也避免了医院的拥挤,再加上远程会诊所带来的医疗收入,以及对医院影响力的提升都有所促进,因而也广受欢迎。远程医疗应用十分广泛,可用于放射科、病理科、皮肤科等课室。但是,远程医疗在超声课室的应用相对起步晚,在此本文将介绍超声远程的应用特点、国内外超声远程设备情况、以及超声远程的应用效果和国内的应用案例。 1 超声远程的应用特点 超声检查与X线,MRI,CT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的检查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医生的扫查手法,一个探头在一个医生的手上就像一副眼镜在一个人眼睛上一样,医生更习惯按照自己的扫描习惯,调整探头的扫描方位,选取扫描切面来诊断病人。如果借助超声远程,将A医生扫描的病人图像发送给B医生,让B医生来分析诊断,那么B医生一定会非常的谨慎,这就如同让B医生带着A医生的眼镜来走路一样,因为图像往往并不是B医生所习惯看到的图像,如果图像的信息量远远的低于B医生所期待的,那么远程会诊就会失败。A医生必须重新提供病人的超声图像,如此地重复扫描大大的降低了远程的效率和医生应用的信心,不利于超声远程的推广和发展。 目前,一些国内超声水平高的医院已经重视起超声远程规范化扫描的制定,例如北京安贞医院胎儿心脏远程会诊中心提出了胎儿超声心动图远程会诊检查流程及基本切面的规范要求。文献[4]提出胎儿远程会诊所需的图像切面、存储要求、测量参数等具体规范,重点提出对胎儿心脏畸形的产前超声远程心动图检查,明确定义16幅必存动态切面图像和14幅必存静态图像的内容,规范了胎儿超声远程的操作方法,有效提高医生之间进行远程诊断的效率。超声扫描规范化的脚步从未停止过,超声远程的规范化也会发展起来,让不同地域的医生能在一个标准的扫描框架下,有效地传输超声数据,彼此接受对方的扫描图像,有效的完成超声会诊。 另一个解决此手法依赖性问题的途径是借助超声远程设备的特殊传输功能。比如传输的超声数据中携带着大量的机器原始参数,可以在专家处理端还原超声扫查的过程,重新调整扫描的机器参数和选取扫描的切面,按照专家的习惯重新定位病灶的位置,进行病灶的测量和分析,这样将极大地提高会诊的成功率。目前美国通用电气(GE)的RAWDATA[5]扫描技术即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从技术层面解决扫描手法依赖性问题。 2 国内外超声远程设备情况 超声远程设备按照工作模式,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在线模式(也称同步模式),一种是离线模式(也称异步模式)。 所谓在线模式,就是申请端医生和处理端医生同时在线,实时的进行视频和音频的沟通。处理端医生可以实时看到申请端超声设备的动态图像,可以看到探头的扫查位置,可以和申请端医生进行通话交流,实时指导申请端医生调整探头的扫查位置,调整病人的体位,以及根据图像的质量来调整机器参数。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指导性强,互动性强,图像质量高;对双方的时间要求有约束性,缺乏灵活,在实际的应用情况比较难实现,因为专家医生日常工作时间紧张,会诊会占有太多的时间,时间成本提高,业内专家也有同样的顾虑[6]。 所谓离线模式,是指不需要处理端医生在线的等待,处理端系统自动接受申请端发送过来的病人二维超声图像或者三维容积数据,当图像或者数据传输完毕,处理端医生即可灵活安排时间完成会诊意见。此模式的特点是: (1) 会诊时间灵活,对双方的时间约束弱,可实施性强; (2) 离线发送过来的病人图像,专家可以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和处理,准确率高; (3) 可以归纳收藏病人的图像数据,进行后期统计分析,建立病例库。 超声远程设备按照会诊需要的医生人数,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需要至少两位医生共同来完成,另一类是借助机器人代替申请端医生,只需要处理端一位医生操作完成。第一类设备和常规会诊设备一样,两端设备可以视为两台计算机工作站,两端的医生分别完成各自的任务分工,申请端提出会诊申请,填写病人基本的情况和初步诊断。处理端医生根据收到的病人数据做出会诊建议,并反馈给申请端医生。第二类设备称为远程机器人辅助超声检查系统(简称机器人超声),它是借助于并行机器人技术[7],在申请端搭建多个机器人装置,覆盖病人待检查部位,机器人模拟医生手持常规超声探头,对病人进行超声扫查,控制机器人的是处理端的专家。此类设备的特点为可以大幅度的发挥专家的技术,保证超声数据采集的有效性。其所涉及的主要技术问题有三个: (1) 处理端专家操作远端机器人所做动作的准确性。机器人需要施加合理的力度使探头在病人的皮肤上扫查,根据不同的检查部位,机器人需要调整探头的位置,倾斜的角度,锁定部位处进行旋转和微小移动。 (2) 机器人动作的延迟。理想的系统坏境是处理端专家触发控制信号,机器人同步完成动作,超声设备实时反馈图像给专家。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机器人机械控制和电路控制环节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迟。 (3) 超声图像传输的速度和质量。 比较两类设备,机器人超声的最大优点是真正的将专家的“眼睛”延伸,考虑超声检查对手法的依赖性强,这种远程超声技术更能达到预期的诊断效果。在机器人技术的带动之下,持探头机器人的机械控制涉及的机械难点会得到解决,系统的精确性会得到较大的提高。至于图像传输质量,文献[7]对图像传输中使用的图像压缩技术进行了分析对比。采取的方法是:考虑人眼视觉的灵敏度,在粗略扫查,寻找感兴趣区域的过程中,使用有损压缩或高压缩比率的压缩技术,以提高传输的速率,而在找到感兴趣区域后进行仔细鉴别检查时,则采用无损压缩的压缩技术,以保证图像的质量。超声图像的失真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图像对比度的下降,一是图像噪声的干扰。对比度的调整将由专家来调整,因为系统自动的调整将影响专家的诊断。噪声多数是由于人体组织的不同密度而产生后场散射声场造成的,采用合适的滤波器参数可以达到降低噪声而不影响诊断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机器人超声将凭借其技术的优势得到快速的发展。 3 超声远程的应用优势及效果 超声远程的应用优势包括减少病人不必要的转院治疗、节约病人的就医时间和成本以及在医学教学中的作用[8?10]。文献[11]介绍在急诊情况中应用超声远程缩短病人从入院到手术的时间大约3 h,既为救治急诊病人节约了高贵的“黄金”时间,又提升了急诊中救护车医护人员与医院手术室人员的交流效率, 所以文献中作者建议应将超声远程推广应用在高风险的孕妇和复杂性分娩等情况。 文献[7]将机器人超声应用在32例病例检查上,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网络连接方式,分别为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连接(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和具备动态带宽384 Kb/s的卫星连接。设计病人完成常规的腹部扫查,包括肝脏、胰腺、门静脉、主动脉、膀胱、子宫或前列腺,脾脏等组织的扫查,并对通用的诊断数据(包括组织的大小,轮廓等)进行了记录。用远程超声会诊的方式与传统超声检查方式进行了对比,结论是:机器人超声检查出58例病变的38例,达到66%的检出率。对漏诊的病变分析如下: (1) 根据病灶大小分为三类:7例是病灶小于 cm,包括胆固醇沉着症,肾结石,胆囊息肉;8例是病灶在1 cm左右,包括血管平肌瘤,肾结石,肝脏血管瘤;4例病灶在~ cm之间,包括囊肿,固态肾包块,肝脏多个低回声病灶。 (2)根据导致漏诊的原因分为:8例是由于图像分辨率低,3例是由于扫描参数设置的不佳,7例是由于不充分的图像数据传输,1例是由于病人的扫查条件不好。 (3)其中12位病人有症状呈现,比如黄疸,发热等,远程超声可以诊断出其中的10位,达到83%检出率。 (4)另外,超声检查常见的扫描局限性,比如病人过胖,过瘦或者年龄大也是漏诊的固有原因。 4 国内超声远程的案例 近五年国内超声远程网络得到迅速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医疗改革的取向。2012年3月,国务院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让信息技术成为提升医疗机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国内一些已经在远程医疗设备有一定技术积累的厂家也针对远程超声开展了研发和市场推广工作。 开展超声远程的医院和机构也在逐年增加。典型的有以北京安贞医院牵头成立的胎儿超声心动图远程会诊中心[4],凭借在胎儿心脏的权威性,会诊中心帮助基层医院在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结构畸形和心脏异常等方面展开会诊工作。大连市中心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等也都有各自的超声远程网络系统[12?13]。值得提出的是由上海长宁区卫生部门主导发起的“上海市长宁区超声远程诊断网络项目”[14]。该项目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为依托成立了超声远程诊断中心,并与长宁区的10家社区卫生中心实现网络联接,使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准的远程诊断服务,同时也节约了就诊时间和费用,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是超声远程的典型应用。 此外,2013年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下,甘肃省卫生厅、甘肃省人民医院和通用电气医疗集团共同建立了基础医疗范畴内的超声远程省内医疗试点项目[15],采用“1+3+3”的拓扑模式,即“1”是指一家三级医院,也就是甘肃省人民医院,第一个“3”是指3家县级医院,包括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临洮县人民医院和岷县人民医院,另一个“3”是指3家乡镇卫生所,包括香泉镇中心卫生院、新添镇中心卫生院和闾井镇中心卫生院。据媒体报道,从2013年3月10日远程系统全面启动截止2013年5月15日,3家县级医院共完成37例会诊病例,3家乡镇卫生所共完成68例会诊病例,超声远程会诊不仅帮助当地病人及时的诊断疾病,为基层医生提供了诊断思路,也为上级医院减轻了负担。这种基层医疗机构负责治愈简单的病症,上级医院就专攻疑难、危重病症的模式正是中国整个医疗架构的理想资源分配形式。 5 结 语 本文介绍了超声远程的应用特点、常见设备分类、应用效果和国内的远程案例。技术上,伴随着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远程设备必定会在技术上取得进一步的突破,更快,更高质量的传输图像,也可能会加入可穿戴智能辅助设备;服务模式上,随着国家全方位立体化远程医疗体系的建设,超声远程会进入社区,为居民提供远程咨询医疗服务;市场推广上,国家的政策以及地方政府都在积极的推动远程医疗的覆盖面,探索这种模式下的收费标准,用以提高医疗单位主动服务的积极性,保证超声远程的经济效益和长足发展。可见,超声远程在未来的几年一定会有较快的发展,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超声远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志中,李凌,蔡立羽,等.国内远程医疗的现状及展望[J].计算机工程,1999,25(5):3?5. [2] 李军怀,周明全,耿国华.远程医疗的国内外现状及展望[J].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2,25(5):193?196. [3] 杨勇,彭承琳.国外远程医疗发展近况[J].医疗卫生设备,2005,26(1):19?21. [4] 何怡华.胎儿超声心动图[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5] 车轩.关怀就在身边:当基层医疗牵手超声远程医疗系统[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11):173?174. [6] 郭勇,何怡华.胎儿心脏超声远程会诊的经验及展望[EB/OL]. [7] DELGORGE Cecile, COURREGES Fabien, BASSIT Lama Al. A tele?operated mobile ultrasound scanner using a light?weight robot [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iomedicine, 2005, 9(1): 51?58. [8] EICHBAUM Quentin. Telemedicine and 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J]. Donald School Journal of 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09, 3(4): 11?15. [9] DOWIE R, MISTRY H, YOUNG T. Cost implications of introducing a telecardiology service to support fetal ultrasound screening [J]. Telemed Telecare, 2008, 14(8): 421?426. [10] ANDERSON G, NELSON?BECKER C, HANNIGAN E. A patient?centered health care delivery system by a university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department [J]. Obstet Gynecol, 2005, 105(1): 205?210. [11] SU M, MA H, KO C, et al. Application of tele?ultrasound in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J]. Telemed JE Health, 2008, 14(8): 816?824. [12] 佚名.市中心医院省内首先实施超声远程会诊[EB/OL]. [13] 佚名.超声科远程会诊中心落成[EB/OL]. [2013?07?09]. [14] 佚名.GE医疗助力上海长宁区超声远程诊断网络建设[EB/OL]. GDM00253B0H. [15] 佚名.GE远程医疗的甘肃样本[EB/OL]. [2013?10?15]. 看了“关于超声医学的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超声医学论文范文 2. 超声医学论文范文精选 3. 浅谈超声医学研究论文范文 4. 关于超声医学论文精选 5. 超声科个人工作自我总结范文

超声医学是将超声技术应用于医学各部门而形成的一门学科。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超声医学的论文范文,谢谢你的阅读。

超声医学学科建设构想分析

【摘 要】超声医学是将超声技术应用于医学各部门而形成的一门学科。目前超声医学在学科建上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超声医学学科建设需要从科室建设,临床管理,优质服务等方面来着手,积极发挥科研和人才的关键作用,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推进。

【关键词】超声医学;学科;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89-02

随着超声医学的建设和发展,超声已经不仅仅被应用于临床诊断,超声治疗也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治疗手段。超声技术可以与一些强势学科进行有效合作,可以在介入治疗,手术影像检测评估,以及生育学的超声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超声学科在承担诊断和医疗任务的同时,还肩负着医疗科研,甚至医疗教学等重要任务。

相对于一些临床学科,超声医学是一门全新学科,是将超声技术应用于医学各部门而形成。但是其与医院的一些其他辅助科室比较,超声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又是十分突出的。随着超声医学与临床联系越来越紧密,超声医学学科已经实现了多领域渗透。从医院进行超声学科建设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超声学科的建设的根本在于有效进行科室建设,实现诊疗科研的严格管理,以及优质服务的全面突破。

一、超声医学学科的建设重点在于科室建设

超声医学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命名。在超声科室的命名中需要考虑的是超声功能的涵盖,即使是乡镇小医院也不能简单地命名为B超室,因为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三维甚至于四维彩超也已经被引入了县乡医院,所以在科室命名上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另外超声医学已经脱离了简单的诊断功能,目前已经与临床治疗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各种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都与超声密切相关,所以通常情况下可以将科室命名为超声科。

超声科室的有效建构是超声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超声学科与临床联系日益紧密,诊疗与教研需要紧密结合,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多数医院在超声科室建设中结构分散、系统性差,加之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造成了设备资源的很大浪费。我们需要有效建设完整的超声科室,实现人力、物力最大程度上的结合。对超声科室的建构可以从检查、治疗和教研三个方面有效的推进。

超声学科的建构中需要具有全科素质的团队领导者,科室主任可以从院内外聘请具有威望的中青年专家担任,因为中青年人才更具有发展潜力和魄力。在设立科室主任和副主任的基础上,可以设立诊断和诊疗、教研组长,实现对行政和业务的有效领导。超声科室的一般性工作可由超声医师,以及超声技师联合完成,医师进行诊断和操作,而技师进行录入和报告的出具工作。超声科室还需要数名护士,对患者进行术前准备,以及术后的观察。器械工程师可以选聘专职或者兼职都可以,但是需要保证检修的快速和及时。在超声科室的技术配比中需要高、中、初级互相合理配合。

二、超声医学学科建设的根本在于临床管理

从医院的建设角度来说,各学科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在于临床的有效应用。超声医学的学科建设需要紧密地和解剖、生理和病理科室联系在一起,积极拓展超声和基础医学的联系。在临床诊疗中需要用规范医学条例来指导医生的患者意识,以及科研意识,在临床上做到有品质和有内涵。在全面理顺本学科建制的基础上,超声医学学科需要积极地进行跨学科协作。超声诊断是临床的前置环节,而临床可以有效的对超声诊断形成验证,所以超声临床需要建立严格的随访,以及反馈机制,超声医师下病房,以及参阅诊疗意见都是必要的。在超声学科的临床上,不仅仅需要增强科室内部的凝聚力,还需要有效的增加医院内部的向心力,以及与患者的亲和力。

超声医学学科的临床建设关键在于保证医疗质量,全面地提高诊断的正确率,积极推进超声医学的临床治疗。又快又好地完成超声诊疗的关键是减少预约,基本上做到“零预约”。在超声临床的建设中积极突出超声介入治疗,有效发挥超声在治疗中的引导作用。全面推进超声介入治疗在造影,引流和造瘘临床上的应用,突出超声在评估和靶向穿刺方面的特色。超声学科临床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及时地解决临床问题,积极地推动和使用新技术和新手段,紧密的联系学科前沿,为患者解除疾病所带来的苦难。目前对于医院来讲,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地在超声介入诊断、肝脏移植、临床诊断分析、男子不孕不育和风湿疾病诊断中做精做细。

三、超声医学学科建设的亮点在于优质服务

从客观角度来讲,因为各个地区的医院层次、以及软硬件设施具有明显的区别,所以说超声医学在学科建设上基本上难以一整套办法全面推进,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其实各个医院在提高服务质量上却是相通的。超声医学的学科管理在于便捷性,因为超声检查是一项普通的医疗检查,所以说做到快速、便捷是服务的关键。超声科室的服务应该说具有两重性,其一是对患者的服务,其二是对临床的服务,所以有效的实现与医院,甚至于多所医院联网是关键。通过局域网可以进行有效的预约和排号,通过超声的信息管理可以实现临床医生快速了解结果。通过远程网络患者可以挂号,疑难病历可以得到快速的协助诊断和处理。

超声科室的服务还在于超声医师诊断结论的快速生成报告,对一些非常规的病例可以由高级医生处理,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治疗和诊断。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大型的数据库管理,便于网络的直接调取。超声科室可以与医院的网络联系,最终实现与互联网的连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患者公平的排号就诊,对特殊的病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同时计划安排好超声技师和临床护理人员。超声科室还需要开设必要的临时观察室,以便于一些小风险治疗项目可以在门诊进行直接的治疗,手术后对患者进行有效的24小时观察。

四、超声医学学科建设的未来在于科研和人才

我们之所以说超声学科建设的未来在于科研和人才,是因为超声医学的未来应用空间和领域是十分广阔的。虽然目前超声医学还局限在临床诊断上,在临床治疗上也逐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其依然有很多需要提升之处。在科研方面最主要是要将科研工作与临床紧密结合,良好的科研可以带动学科发展。在提高超声诊断质量的同时,我们需要重点发展射频消融,超声辐射力成像,心脏超声等技术。超声医学还需要与多学科实现联合攻关,与临床科室和纳米材料科室紧密合作。还需要积极的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有效地将科研成果向适宜的三级以及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输送,推动超声在介入、造影,以及肿瘤、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促进乳腺靶向造影,以及纳米级造影剂的申报,转化和应用。

另外,在超声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可以有效借助平台力量,加大选拔力度,培养重点人才。要将院内培养和院外联合培养结合在一起,努力为超声医学人才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在待遇上要向青年学科领军人物倾斜,鼓励青年医生申报各种创业基金,以此为超声医学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充分的锻炼机会和物质保证。

参考文献:

[1] 赵佳琦,章建全;借鉴戴明循环理论增进超声医学科研管理[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1年01期

[2] 王鹏,褚洪光,孟春荣,李倩;超声医学科建设构想浅谈[J];中外医疗;2012年01期

[3] 刘守君;加强超声学科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J];现代医院管理;2005年01期

[4] 杨益虎;超声医学科建设构想浅谈[J];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21期

[5] 何林丰;对我区超声医学工程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J];西藏科技;2000年06期

作者简介:

刘希文(1957―)宁夏青铜峡人,宁夏青铜峡铝业集团公司医院工作,研究方向超声医学(从事超声工作37年)。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超声医学的论文范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医疗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学影像论文,供大家参考。

创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医学影像论文摘要

摘要:近几年高职 教育 面临大好发展机遇,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应抓住这个大好发展机遇,以专业建设为先导,明确高职教育特色;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强化实践教学改革;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创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医学影像论文内容

关键词: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在不断更新换代,诊疗手段日益先进,医院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同时也对医学院校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对于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来说,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医疗单位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院2001年由鹤壁中专、鹤壁师范学校、鹤壁电大和鹤壁教育学院四所学校合并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其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2002年在原鹤壁卫生学校(1995年合并入鹤壁中专)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新专业,现该专业有在校学生350人。

根据大量的市场调研得知,社会对医学影像技术方面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较大,因此我们设置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确定了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以适应相应的职业岗位,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明确高职教育特色,促进可持续发展

当前,高职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 热点 ,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在教学与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适应医学发展需求、能顺利实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此,我院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实习医院和用人单位,广泛开展调研和 毕业 生追踪调查,邀请医学影像专家组成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对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讨论。

经过充分的论证,我们认识到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也就是说既不能“吃”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也不能“蒸”中专教育的“发面馒头”,而应该按照高职教育人才规格和基本特征,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上,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

明确培养目标,创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形势,我院分析了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特点,认识到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以培养高等技术性医学影像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和医院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创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医学影像理念,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操作能力,能适应现代医学影像设备技术操作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上。经过探索,我们将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人文为先,知识宽实,技能熟练,就业多向”。“人文为先”,是指面向就业岗位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增设人文课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适应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知识宽实”,就是给学生搭建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平台,在专业课开设时,我们就考虑以就业为导向,开设与就业有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充分体现对准岗位开设课程。强化“技能训练”,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改变课程结构。从第一学期开始就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训练课比例,采取有效的保障 措施 ,实现课堂训练、业余训练、实习前集中训练、实习中技能操作应用训练相统一,全面提高实践技能操作。“就业多向”即在通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知识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按照就业岗位需求,寻求“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合模式,除通用放射专业外,还设置CT专业方向、MRI专业方向、超声专业方向、介入专业方向、放疗专业方向,以拓宽就业 渠道 ,提高就业率,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的。

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对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素质是永恒的主题。近几年来,我们围绕这个思路,结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以专业建设为本位,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重点进行了以下三项改革:

改革教学内容,重建理论教学体系按照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突出医学影像技术操作能力,注重临床教学,加强技能实践,适应基层需要为原则,设置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三大模块课程体系,即基本素质模块课程、专业素质模块课程、岗位素质模块课程。根据专业能力要素的具体要求及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通过适当的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打破原有课程设计界限,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如精简了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医学病原学等非主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时数;将原来的X线机结构与维修和X线摄影技术学在增加相关新内容后,分别重组为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增设了医学影像新技术课程,如断层解剖学、介入放射学等;增开选修课,如放射治疗学、核医学、医学文献检索等。

改革实验实训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就必须改革过去实践教学大纲包含于理论教学大纲之中的粗化设置,建立一个目标明确、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个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经过三年来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我院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相对独立的“一个强化、四种训练、三个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个强化”是指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训练。“四种训练”是指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校内实训基地仿真演练、医院课间见习带练、毕业临床实习综合应用能力实练。“三个衔接”是指技能训练在校期间与考取技能证书相衔接、毕业后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就业时与临床相衔接。

改革 教学 方法 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二是对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诸如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人体断面解剖学、医学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等专业课的教学,采取边讲、边练、边做、边学的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挂图、投影、幻灯、录像,教学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增加直观效果和学生感性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有时候将病人带到实验室,让学生进行X线透视、摄片、消化道造影及B超检查等,既可进行实际操作,又可培养学生与病人之间的人际沟通能力,使学生适应医院工作的能力得到加强。

医学影像论文文献

[1]朱梅初,唐陶富.与时俱进创建高职影像专业人才培育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

数字化技术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论文内容

【关键词】 数字化技术;PACS系统;医学影像学;教学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重要的诊断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化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并向网络化、智能化方面发展,对数字成像技术的了解和应用十分重要。医学影像技术的数字化使得各种影像设备需数字化技术,用数字化技术代替模拟技术,使影像设备的可靠性得到大大的提高。我科采用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system,PACS)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充分发挥影像技术数字化优势,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的改进,顺应影像设备数字化技术发展趋势,收到良好效果[1?2]。现 报告 如下。

1医学影像学的传统教学模式

医学影像学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理论讲授与小组阅片相结合的方式。目前多数影像教学教学手段却仍然停留在胶片、投影、幻灯的方法,不能逼真地反映出图像的特点及特征,学生也很难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学胶片经多次重复使用,损坏现象时有发生。而幻灯片教学则不够清晰和灵活,达不到最佳学习效果,其制作相对复杂,经过转拍影像图片后,其清晰度也很差。传统的教学模式结果是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很好,但阅片能力却不够理想,在进入临床实习后许多学生仍不能独立阅读X光片,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

2数字化技术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优势

医学影像学在诊断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影像设备都采用模拟技术,其信息不便用计算机处理,从应用角度看,与传统的模拟图像相比,数字图像具有密度分辨率高、可进行后处理、可存储、调阅、传输或拷贝。数字图像可存储于磁盘、磁带、光盘及各种记忆卡中,并可随时进行调阅、传输,为PACS的建立和无胶片化的实现奠定了基础。PACS系统是应用于医院的数字医疗设备如CT、MR、US、DSA、CR等所产生的数字化医学图像信息的采集、存储、诊断、管理、信息处理的应用系统,为被检查的病人建立了影像学资料,克服了影像资料存储无法保存完全的困难。通过PACS系统,凭患者的某一个信息就能查找到病情的相关资料,在任何一个终端上提取后还可打印、复制,操作简单而有效[1?2]。

3PACS系统教学符合临床教学理念

影像学的临床教学以临床见习为主,教师讲授、实际操作为辅。PACS系统不能完全弥补动手少的不足,但丰富的图像与病例资料却为教师的讲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讲授的内容更丰富多彩,资料丰富,也引导学生以临床 思维方式 为主。对学生而言,除了见习与听课,还能通过PACS系统及时地复习相关临床资料、进行随访,按教师的引导模拟临床诊断工作,并能对感兴趣的病例进行归纳 总结 ,丰富了学习手段,锻炼了临床思维能力,关键是激发了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也更利于教学重心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临床能力的目的。在学生独立的科学的思维习惯的培养中,我们要让学生改变传统的平面图像观念,使其观察图像的思维逐步走向多维立体观念[2?3]。教师在实习课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征象,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归纳能力。

医学影像学既是医学的桥梁学科,为临床诊断服务,又是临床学科,实施临床诊断和治疗。掌握了医学影像学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临床服务。考试方法采用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等习题与解析是理论的考核办法,结合临床的图像观察、分析、阅读和诊断,能够让学生“看图识病”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和要求[2?3]。利用PACS系统和图像信息库资料,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制作不同层次的教学图像案例,网络发布进行考核,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充分利用PACS系统及数字化技术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优势和作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在临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使学生很快适应医学影像学诊断、技术、设备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满足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特点的需要。

医学影像论文文献

[1] 冯祥太.发挥数字化优势开展多媒体教学[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79-1081.

[2] 胡俊,丁仕义,黎海涛.PACS在影像学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16(1):56.

[3] 华兴,李锐.PACS系统在超声影像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4):256.

有关医学影像论文推荐:

1. 医学影像本科毕业论文

2. 医学影像技术晋升职称报告范文

3. 关于医学影像的论文

4. 医学晋升职称论文范文

5. 医学影像实习心得体会

6. 超声医学论文范文精选

超声sci杂志

医学类学术期刊有:

一、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

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期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医药卫生人员。

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医学争鸣》刊载的内容主要是医学学术方面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的交锋与辩论。英文刊名为《NEGATIVE》,以期经历“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螺旋式上升,达到新的认识境界。

反映发明与创新、否定与假说、探索与发现等前沿医学思想,传播医学领域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就,服务医学科学研究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

三、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中文版半月刊。

据2018年4月《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常务委员49人,委员127人,特约编委5人,海外编委12人。 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18690篇,总被下载1789818次、总被引87645次。

四、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是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二军医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刊物。1980年6月创刊。

据2018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官网显示,《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会拥有委员67人,客座编委13人,2017年度共有368位审稿专家。

五、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原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创刊于1981年,为国内外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是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被美国Medline/PubMed、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2019年10月28日,“跬步千里”栏目推出第一期《中国重症超声专家共识》,至今已整7月,广大CCUSGers的热情支持,助推了中国重症超声的发展,也是CCUSG宣传组前进的动力。

重症护理超声专家共识发表于 2020年

2008年SCI收录期刊影响因子(按字顺排列)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ISSN 2008 Impact Immediacy 2008 Cited Total Cites Factor Index Articles Half-life AAPG BULL 68 > AAPS PHARMSCITECH 167 4 AATCC REV 1532-8813 252 44 5 ABDOM IMAGING 124 ABH MATH SEM HAMBURG 0025-5858 318 7 > ABSTR APPL ANAL 1085-3375 283 60 ACAD EMERG MED 187 ACAD MED ACAD RADIOL 167 5 ACCOUNTS CHEM RES 0001-4842 26252 167 ACCREDIT QUAL ASSUR 0949-1775 473 80 ACI MATER J 0889-325X 1672 72 > ACI STRUCT J 72 ACM COMPUT SURV 12 ACM SIGPLAN NOTICES 0362-1340 846 228 ACM T COMPUT LOG 1529-3785 374 29 4 ACM T COMPUT SYST 10 > ACM T DATABASE SYST 27 > ACM T DES AUTOMAT EL 1084-4309 407 61 ACM T GRAPHIC 107 ACM T INFORM SYST 23 ACM T MATH SOFTWARE 38 > ACM T MODEL COMPUT S 1049-3301 437 20 > ACM T MULTIM COMPUT 1551-6857 155 27 ACM T PROGR LANG SYS 39 > ACM T SOFTW ENG METH 1049-331X 729 23 ACOUST PHYS+ 1063-7710 531 112 ACS CHEM BIOL 1554-8929 867 77 ACS NANO 1936-0851 703 296 ACSMS HEALTH FIT J 1091-5397 63 24 ACTA ACUST UNITED AC 100 > ACTA AGR SCAND A-AN 0906-4702 393 34 ACTA AGR SCAND B-S P 0906-4710 262 51 8 ACTA ALIMENT HUNG 0139-3006 319 43 ACTA ANAESTH SCAND 199 ACTA APPL MATH 0167-8019 788 87 ACTA ARITH 44 > ACTA ASTRONAUT 231 ACTA ASTRONOM 0001-5237 860 30 ACTA BIOCH BIOPH SIN 1672-9145 825 123 ACTA BIOCHIM POL 0001-527X 1655 93 ACTA BIOL CRACOV BOT 0001-5296 142 13 5 ACTA BIOL HUNG 0236-5383 371 75 ACTA BIOMATER 216 ACTA BIOQUIM CLIN L 0325-2957 39 13 ACTA BIOTHEOR 0001-5342 423 18 > ACTA BOT GALLICA 1253-8078 125 49 > ACTA CARDIOL 0001-5385 621 104 ACTA CHIM SINICA 461 ACTA CHIM SLOV 1318-0207 586 101 ACTA CHIR BELG 0001-5458 729 167 ACTA CHIROPTEROL 1508-1109 290 38 ACTA CHROMATOGR 1233-2356 162 54 ACTA CLIN BELG 0001-5512 528 56 4 ACTA CRYSTALLOGR A 0108-7673 11622 72 > ACTA CRYSTALLOGR B 0108-7681 10332 86 > ACTA CRYSTALLOGR C 328 > ACTA CRYSTALLOGR D 148 ACTA CRYSTALLOGR E 3533 ACTA CRYSTALLOGR F 1744-3091 586 293 ACTA CYTOL 118 > ACTA DERM-VENEREOL 74 > ACTA DIABETOL 0940-5429 839 33 ACTA ENDOSC 0240-642X 62 72 ACTA ETHOL 0873-9749 174 14 ACTA GASTRO-ENT BELG 0001-5644 425 35 ACTA GEOL POL 0001-5709 415 42 > ACTA GEOL SIN-ENGL 118 ACTA GEOPHYS 1895-6572 157 63 ACTA HAEMATOL-BASEL 82 ACTA HISTOCHEM 0065-1281 719 57 ACTA HISTOCHEM CYTOC 0044-5991 221 21 ACTA HYDROCH HYDROB 0323-4320 486 0 ACTA INFORM 0001-5903 734 21 > ACTA MATER 1359-6454 23367 612 ACTA MATH HUNG 0236-5294 961 104 > ACTA MATH SCI 0252-9602 301 99 ACTA MATH SIN 1439-8516 961 179 ACTA MATH-DJURSHOLM 11 > ACTA MECH 127 ACTA MECH SINICA 0567-7718 606 74 ACTA MECH SOLIDA SIN 0894-9166 263 70 ACTA MED OKAYAMA 0386-300X 478 55 ACTA METALL SIN 0412-1961 975 268 您可以查下,去影响因子网,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还有年限,也不知道你要哪年的,这里有2001-2009年sci目录查下

口腔医学杂志投稿范文

口腔专业的医学期刊有很多,如: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口腔医学、口腔医学研究、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临床口腔医学杂志、上海口腔医学、现代口腔医学杂志、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等。更详细的口腔专业期刊及投稿,参见:口腔医学杂志大全

1、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要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必要时做统计学处理)、书写工整、层次分明、合乎逻辑“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请附中英文摘要(按结构式书写)及3~5个关键词”文稿请打印或用16开400字方格稿纸正楷书写,字迹要清楚“凡字迹潦草不易识别的文稿一律退作者重新书写”简化字以国务院1986年10月15日重新公布的5简化字总表6为准“医学名词以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5医学名词6为准”可以使用缩略词。 2、来稿请附单位介绍信,写清作者联系地址、电话及E-mail,部队作者请写明所在省!市,不能只写部队番号或医院名称"作者自留底稿,请勿一稿两投。如在接到我刊收稿回执后6个月内未收到刊用通知,说明该稿仍在审理中"作者如欲改投他刊,请来信与我刊联系。 3、本刊对来稿有删改权,文稿的著作权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 4、来稿审阅后同意发表者收取发表费(制图费另计),来稿一经刊出,酌付稿酬,并赠当期杂志1册。 来稿请寄:石家庄市中山东路383号河北医科大学内5现代口腔医学杂志6编辑部 邮编:050017

以下是一篇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而且不要找代写什么的,呢?还有就是教育部在严打代写,出了事开除

学籍,你的老师也要付连带责任

瓷冠的制作与原理

摘 要 口腔修复学(prosthodontics)是研究应用符合生理的方法,采用人工装置(artificial device)修复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并恢复其相应生理功能,预防或治疗口颌系统疾病的一门临床科学。它是口腔医学(stomatology)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与多学科相结合而产生的,属生物医学工程的范畴。烤瓷牙全称是烤瓷熔附金属全冠,是一种理想的修复体。它是先用合金制成金属基底,再在其表面覆盖与天然牙相似的低熔瓷粉,在真空高温烤瓷炉中烧结熔附而成,因而有金属的强度和烤瓷全冠的美观。它的特点是能恢复牙体的形态功能,抗折力强且颜色、外观逼真,表面光滑,耐磨性强不会变形,色泽稳定, 成功的烤瓷修复体应当是形态逼真,色泽稳定.耐酸碱,属永久性修复体。

关键词:口腔修复学;操作;烤瓷熔附金属全冠;修复体;

[键入文字]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

目 录

一、 绪 论

二、 烤瓷熔附金属全冠的制作原理

三、 烤瓷熔附金属全冠的制作程

四、 结语

五、 参考文献

六、 致 谢

[键入文字]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

图片索引

图一

[键入文字] 图二 图三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

一、绪 论

(一)烤瓷冠制做的背景及目的

烤瓷冠是近年来较为常见的修复方式,普遍愿意被人接受.它的特点是能恢复牙体的形态功能,抗折力强且颜色、外观逼真,表面光滑,耐磨性强不会变形,色泽稳定, 成功的烤瓷修复体应当是形态逼真,色泽稳定.耐酸碱,属永久性修复体。也是选择较多的一种理想修复体。主要用于修复缺失牙。未来更加清晰的了解烤瓷冠制作的全过程故进行烤瓷冠制作全过程的记录与分析。本论文着重记录蜡样部和车瓷部的操作流程,并进行注意事项操作技巧等的着重强调。

(三)过程记录方法

亲自操作并进行总结概括

(四)过程记录的内容

制作前的准备

制作的流程(石膏部-蜡样部-车金部-上瓷部-车瓷部-上油部-抛光部-质检部-包装部)

制作的完成及问题的发现

(五)制作过程总结及研究

二、制作过程记录

(一)石膏部

(二)蜡样部

一)做前检查

1、检查配件是否齐全,牙位,编号是否正确,用何种金属,牙模是否损坏,代型

边缘是不是完好。

2、看作纸要求是否做瓷牙,看咬合空间需在以上。

3、检查代型是否有扣位,代型扣位不大时可涂泽康油漆。如代型扣位较大或邻牙

有扣位则退回上部门。

(二)设计(浸蜡壳—加牙形—蜡边缘)

1、浸蜡壳

1)构想瓷牙完成后的形态,用黑铅笔在对牙和邻牙上画线(牙的宽度,高度,

弧度,中轴线等)做参考,看完成要到达的地方。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

2)擦适量分离水。

3)开始浸蜡壳,首先要确定蜡机温度,将代型边缘以上部分放入(倾斜放入)

蜡水中,快进慢出(3秒)。

4)割代型边缘上1mm处的蜡,沿一圈割完后,将多余部分去掉收集起来循环使用。

5)蜡第一次边缘,先将代型四周边缘处用蜡刀蜡贴,再用红色边缘蜡蜡顺至边

缘处。

6)将代型上的蜡壳小心拔下,看壳内是否有气泡和线状痕,不能修改则需要重

新浸蜡壳。

7)用蜡卡尺测量蜡壳的厚度,金:,钛金属。

8)擦适量分离水,把检测好的蜡壳戴回模上,重新戴回模上的蜡壳与代型要贴

合。

9)确认蜡壳没有问题后准备加牙形。

注意事项:

1)检查熔蜡机温度是否正常。

2)石膏代型是否有扣位(上大下小)。

3)分离水不宜擦太多,也不宜擦得太干,擦好分离水后用嘴轻轻吹掉上面多余的分离水。

4)浸蜡壳放入时要快, 但拿出来时要慢(共3秒),以免厚薄不均匀。

5)拔蜡壳时小心,不能用太大力,否则蜡壳容易捏碎。

6)检查蜡壳是否有气泡,痕,厚度是否均匀。

7)检测好后戴回模上的蜡壳要与代型贴合。

质量标准:

1)壳的厚度符合金属的类别。

2)蜡壳的内隆无气泡和痕,壳不能太紧或太松。

3)边缘不宜蜡过长(要保证之后的牙套能拔出来)

2、加牙形:

1)预位标准:前牙切端,唇舌面,近远中。后牙咬合,

近远中颊舌面,后牙金属支撑,按牙位和预位标准在需要加蜡的地方用蓝色燕泥蜡加出牙形。

2)加牙形步骤:

①加近远中边缘嵴,并用垫片测量好

②根据咬合预位空间,加颊舌面牙尖高度。-

③根据颊舌面预位空间,加颊舌面轴嵴。

④根据咬合预位空

面三角嵴,并用关刀将其修顺滑。

⑤根据近远中的预位空间,做金属支撑(门牙不做)。后牙金属支撑预位。做好后用钢线测量,且金属支撑转角处不要有尖角,要做的稍圆钝些,防爆瓷。

⑥最后将做好的牙形再检查一遍,确认后,准备蜡边缘。

注意事项:

1)注意预位标准,且要用垫片测量好。

2)金属支撑不可有尖角位,易爆瓷。

质量标准:

1)牙形设计符合作纸要求。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

2)牙形符合预位标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3、蜡边缘操作步骤:

1)检查作纸要求和边缘设计。

2)看代型边缘是否完好。

3)将牙套拔出检查内隆是否顺滑。

4)擦适量分离水,用蓝色铅笔轻轻画边缘线,线不可太粗(注意画线),舌面

边要在边缘下标记出中线。

5)戴回牙套轻轻按贴,(牙套要贴才能操作下一个步骤)。

6)用电蜡刀蜡贴边缘,一边蜡一边按。(注意:不可蜡完全部后再按)。蜡贴边缘的面积要达到红色蜡和黄色蜡的分界处。

7)加蜡:

全包瓷:在线的正上面加蜡,不要加太多蜡,一定要包住边缘线,再将边缘上表面上蜡顺。

舌面金属边:

①在近远中标记处先加一滴1mm的蜡。

②(要注意近远中的肿胀度)并在两点(近远中中线标记处)之间线上加

1mm的蜡边(表面上加蜡,从近中到舌面到远中),且要蜡顺。加蜡时须注意:

A,不要把边缘线盖住,只在边缘线上平行加1MM的蜡,如果盖住看不到

线,加蜡时舌面边会大小不一。

B,加蜡时只在牙套表面加,不要深入到接触代型,且舌面边要加光滑,加好后用电蜡刀轻轻做出分界线。

C,加蜡时可戴在模上观测舌面边的肿胀度。不可加太多蜡。

③加好后戴回石膏模上检查舌面边的肿胀度,包括近远中。舌面边的舌面应参考邻牙的舌面。

④加顺边缘线处的蜡,在线上加,加的蜡就会盖住边缘线,不可太厚,也不可太薄。

8)刮蜡:

①将舌面边分界处分清楚,包括近远中分界。再刮顺颊面边缘上的蜡。刮蜡时刀向里面倾斜,且用少少力均匀刮。

②边的宽度用关刀的另一边轻微修顺。注意:不可用太锋利的刀尖刮。

9)检查:边上的蜡刮顺后再在放大镜下刮边缘处的蜡并检查好。

10)对照作纸要求做最后的牙形检查。

注意事项:

1)边缘线不可画得太粗。

2)加蜡时不可加太多且不要盖住线太多,这样使舌面边的宽度不好控制,且浪费时间去刮掉它。

3)舌面边的凸度要根据邻牙来设计,不可太凸。

4)蜡边一定要在放大镜下检查,不可长或短。

5)边缘一定要贴,不贴会使牙套松动,摇晃。

6)边缘部分不可有毛边。

质量标准:

1)按作纸要求设计边缘,边缘不可长或短,且要贴。

2)医生有默认要求时则按要求设计。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

3)脚边厚度要求:金:,普通金属,钛金属:。

4)金属边设计不可以太凸,与邻牙协调。

4.下ring

1)准备 好RING圈RING底,金属卡,贴纸等工具。

2)设计 下水线,将选择好的水线下在牙套上(尽量下在非功能尖上,不要顶高咬合)小心拔牙套,拔牙后检查内隆后戴回牙套看脚边是否离开。将蜡牙按一定顺序排列在储金球上。将水路摆在RING圈中心的一边,再将下好水线的牙按45度角排列好粘在水路上。在电子称上称重后换算成金属重量。在最高的牙套之上5mm处用蜡打点标记,倒铸粉时就只倒到标记处。将RING底RING圈上内壁上涂上凡士林,方便倒RING后取出铸型。写好铸造记录卡和贴纸,检查好交给倒RING同事。

5.倒Ring

1) 准备好量杯、铸粉水、铸粉、蒸馏水、搅拌刀、搅拌杯,引导线。

2) 检查金属、牙数、时间、用何种铸粉 。

3) 均匀喷洗蜡水

4) 用风枪将洗蜡水吹干

5) 按贴纸上的要求(快速或正常)将铸粉水等按相应的比例调配

6) 先倒水后倒粉,手搅15秒。抽真空搅拌1分钟。开始倒铸粉并引导铸粉流

入内隆。慢慢填满铸粉,慢慢盖住牙套,直到打点处。 倒好后放入压力罐,时间调好为6分钟。时间到了从压机里取出RING,拔掉RING底RING圈后再过24分钟,用车模机磨去RING顶表面一层的铸粉,送到铸房。

(三) 车金部

1) 金属处理:打砂 切割铸道

2) 试戴,Fit牙,修整金属表面,车牙

3) 喷砂,出货

(四) 上瓷部

一、 金属处理

喷砂-蒸汽清洁-震洗-排气预氧化

二、 OP组

上一层遮色瓷,先用关刀调均匀后用小毛笔很薄而又均匀地涂在金属表面,千万不能涂太多或者太厚,否则会令金属和遮色瓷之间产生气泡。第二层瓷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

才能完全的遮住金属的颜色,这层瓷应该厚薄适中,太薄便会把金属的灰暗色暴露出来,过厚会导致颜色偏黄或者裂纹起泡影响所要求的颜色。

三、 上瓷组

1) 上牙本质瓷时,玻璃板上的瓷粉必须分清和标色,以免弄乱。先把瓷粉

和水拌成糊状,水分不能过多也不要研磨过度,否则会影响颜色,或者出现小水泡现象。堆砌牙体形态时,应根据每颗牙齿的特征来堆砌,把堆砌好的体瓷每份都要给师傅检查、修改后方可堆牙釉质瓷和透明瓷。

2) 堆砌的时间越短,颜色便会越自然。长时间堆砌及拍打推压瓷粉,都会

影响颜色的自然通透度。堆砌时应该把牙堆大一些,放大约18%~25%。牙合面瓷层厚度约为,轴面厚度约为,预备烧结后的收缩.烧结程序参照作业指导书进行制作。由师傅检查所有的牙齿烧结后颜色及牙体形态是否标准正确,有无邻接过大,边缘显露金属,起泡,断裂等现象。如果没有达到其要求的再进行一次加瓷,直到跟工作单上的要求相符合。最后检查附件是否齐全,签字后才可以送去车瓷部

(五) 车瓷部

一、设备工具的认识

(一)磨打车咀

(二)风动车咀

(三)常用车针的认识

1、砂石车针

S1:用于嵌戴牙时车咬合及车牙时车各斜面。

S2:用于车牙桥时收腰。

S3:表面较粗糙,用于车大小及弧度。

S4:较S3幼,用于磨细牙面。

2、金刚砂车针

D6 用于磨细牙面及压窝、沟。

D7用于车牙纹

D9用于修边缘及瓷台

3、钨钢车针

这三支车针均是用于车窝、沟,其中T6用于风动车咀

4、车钱

C3用于修金属边缘

C4用于车沟,做牙尖

P7用于修顺边缘及抛光牙面

(四)其它工具

卡尺、铅笔、吸水棉、咬合纸、

(五)各种车转速的规定

半径在,转速应在15以下(如厚车钱、白胶轮等)

半径在,转速应在15-30之间(如S1、S2等)

半径在以下,转速应在30-40之间(如S3、S4、D6、D7等 )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

(六)车咀的两种握法

1、执笔式

2、拳握式

(七)安全事项

1、工作时需佩戴眼镜与口罩

2、工作时需保持在台灯光照范围

3、使用不同车针须调整相应的转速

4、车咀在使用过程中不能一直处于工作状态中应在不车磨时,立即停止脚踏开关。

二、嵌戴牙

(一)嵌戴牙的定义

将上道工序完成后的义齿,按操作程序用车磨工具

区及 面多余的瓷(胶,金属)使之能戴入工作模型上。

(二)嵌戴牙的重要性

嵌戴牙是车瓷的第一道工序,而这一道工序将对整个车瓷部的运作起着重要作用。

(三)讲解接触区的标准

1、定义:两牙在邻面相互接触的地方叫做接触区

1)门牙接触区:一般位于中1/3与切1/3的交界处,面积大约为宽1X长4,偏舌侧位置。

2)尖牙与前磨牙之间的接触则位于尖牙距远中切角稍远,偏舌侧。位于第一前

磨牙近中颊1/3与中1/3交界处。

3)后牙接触区于 1/3与中1/3的交界处。面积约为2X3mm

(四)咬纸的用途

1、用途:咬纸是用于测试接触位标准的一种专用试纸。

2、咬纸可分为:

1)单面咬纸:主要用于嵌戴二模

2)咬纸:主要用于测试与对牙之间的接触

3)嵌戴接点纸:主要用于嵌戴工作模的接点

(五)做前检查

1、对编号、点配件

2、检查牙模及戴型边缘是否有损坏,牙模与石膏底是否贴合

3、检查牙与代型是否贴合

4、刷条码

(六)嵌戴步骤

1、接点

1)检查瓷牙内隆面是否干净

2)取下代型,将牙戴在代型上检查边缘是否贴合

3)将代型戴回模上,取下一边邻牙

4)用一张接点红咬纸,放于代型与邻牙之间

5)将牙戴回模上轻压,映出的红色印记,表示顶高处,将此处车走。

6)重复上述步骤,直至牙完全戴下为止

7)车另一侧接点(方法同步骤4. )直至另一侧也达到相同标准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

8)将两边邻牙同时戴在模上试戴牙套,如还有顶高应取下一侧邻牙,分别检查

直至修整到牙套与代型完全贴合。

2、咬合

1)取下牙套将所有邻牙与代型都按贴牙模。

2)将牙模合上,观察此状态下的咬合状况。

3)戴上牙套后,牙模的咬合状况与未戴牙有所不同

4)用咬合纸测试咬合高点

5)蓝色印迹为顶高处,用S1车走,重复此步骤,直至戴牙前与戴牙后,咬合状况一致。

(七)检查

出货前检查:

1、牙套戴入代型时,可以轻松取代,且接点接触的面积不小于6mm

2、牙套边缘与代型边缘贴合。

3、戴牙前与戴牙后的咬合状况一致。

三、车 牙

(以金属瓷为例)

(一)做货前检查:

1、对编号、点配件

2、检查牙模及戴型边缘是否有损坏,牙模与石膏底是否贴合

3、检查牙与代型是否贴合

4、检查上道工序是否做好

(二)车牙步骤

1、画弧度线

1)观察戴型在模型上的具体位置,估计原牙的大概位置

2)用卡尺检查各面的厚度

3)用铅笔画出颊面弧度线,舌面弧度线及外形高点线

2、车大小

1)用S3将颊面、舌面画线以外过多的瓷车走

2)用S3将边缘过厚的瓷车至九成贴

3)先用铅笔按邻牙画出颊,舌面大小并标出要车位置

4)用S3将颊舌线外多余的瓷车走

5

6)沾水看颜色并检查是否有汽泡,黑、白点

3、牙尖大小的分配

1)用铅笔按标准标出颊舌沟

2)用C4车钱在已画好的沟处将牙尖的大小分配好车

注意:使用C4车钱时,转速不可以超过15(15*1000转/min)

4、牙冠各斜面的制作

1)用铅笔画现颊舌面的斜面

2)用S1车出牙各轴面的斜面

3及牙尖长度

4)用S1斜面的同时按邻牙车短牙尖

5斜面的同时要调整好咬合标准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

6)用铅笔标记出收腰位

7)用S1车出收腰凹位

5

制作

1)用铅笔画出窝、沟的大致形态分布

2)用T2将主要的窝、沟车好然后将副沟车好

3)用T6将主要的窝、沟与副沟的起始部位加深细即可

4)用D6/D7/S4,将沟的尾部压出“小扇形”同边缘线更清晰些

注意:车窝、沟时要吸水散热,以防爆瓷

6、边缘的制作

1)车金属瓷边缘:用D9将最边缘的瓷车薄顺

2)车舌面金属边:先用C3将厚出的金属车走

3)用S4将金属车顺

7、各轴面牙纹的制作

1)用S4将各轴面修整顺滑

2)用D7将各面的横纹及竖纹与邻牙做到协调

3)用垫片检查咬合

8、嵌戴二模

1)在主模上进行测试,测出顶高位置后用D6或D9轻轻将顶高的瓷车走,直至

牙冠能完全无阻力取戴

2)将牙轻轻戴入二模,如戴不下,则用单面咬纸在二模上测出顶高位置轻轻车

走,重复此步骤,直至牙冠能完全戴入为止

9、检查

1)再次核对作纸要求是否已做到

2)检查基本问题(接点、边缘、咬合)

三、检验标准:

1、看作纸要求是否已做到

2、检查接点、边缘、咬合是否做到标准

3、检查弧度及牙款是否与邻牙协调

4、再次清点配件

(六) 上釉

在瓷牙表面烧结一层光亮的瓷,并根据医生特殊要求进行个性化和仿真处理(图一)

(七) 抛光打磨

将瓷牙及金属牙打磨光亮。完成后出货给技术监控部检查合格后出给医生。 (图二)(图三)

三、制作过程分析及总结

(一) 一颗烤瓷牙的完成所有的步骤都十分重要,作为目前国内牙科市场主体的烤瓷牙被人们的认可度叶越来越高,因此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未来满足病人越来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

越高的需求不得不加强技术方面的发展。而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每一个操作都应该负起责任。

(二) 针对我所熟悉的车瓷工种来说。牙形仿真度要求越来越高,对称度,弧度、长度、通透度等美观上的要求在功能要求被满足后被人们所重视。因此学习更加先进的牙形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国内的很多加工厂制作的烤瓷牙往往是达不到十分仿真的要求的,还需要加强国内对于牙形的重视度与掌握程度。

(三) 人们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的烤瓷牙的发展,因此全瓷牙,CAD-CAM技术也开始兴起,以后的市场将不再是仅仅满足患者的口腔治疗上,还会拓展到美容领域。作为口腔修复事业中的一员,我们应该加强技术方面的研究,努力使口腔修复事业发展的越来越好,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陈治清. 口腔材料学,第一版.人民出版社 1995:85

【2】Christensen GJ. Why all-ceramic crowns??? JADA. 1997;10(128):1453

【3】Kelly JR, Nishimura I, Campbeu SD. Ceramics in dentistry: Historical roots and current perspectives.? J Prosthet Dent 1996;75(1):18

【4】邵永新,江门. 现代口腔烤瓷修复术.科学出版社 1998:6

【5】赵云飞,陆支越,陈新民.Plat铸造陶瓷着色剂抗磨耗能力的研究。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2(3) :224

【6】Amp Miller, Jack Long, Barbara Miller,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fracture strengths of ceramometal crowns versus several all-ceramic crowns.? J Prosthet Dent 1992;68(1):38

【7】Ferro KJ, Muers ML, Graser GN. Fracture strength of full-contoured ceramic crowns and porcelain-veneered crowns of ceramic copings. J Prosthet Dent 1994;71(5):462

【8】Grey NJ, Piddock V, Wilson MA. In vitro comparison of conventional crowns and a new all-ceramic system.?? J Dent 1993;21(1):47

【9】万乾炳,游伦,杜传诗,等。In-ceram全瓷修复系统的临床应用。 口腔医学,1997;17(2):77

【10】汪大林。提高牙科陶瓷强度的研究。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5;22(5):276

每期杂志上都有 标明。

医学类杂志投稿

说实话,自己投稿发表论文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找代理成功率很高很多!医学杂志投稿

医学论文杂志普刊:《医学前沿》 《医师在线》 《临床医药文献》《实用妇科内分泌》《全科口腔医学》《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等核心:《四川中医》 《中医学报》 这些都是不错的刊物朋友你是评职称用吗?现在咱们国内,学术已经沦落为商品了,学术买卖已经见怪不怪了,基本上交上版面费就给你发表。这一点其实我也很无语......但是,论文还是要发表,因为论文发表已经是刚性需求。发表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第一,先考虑你发表论文的用途,评中职,还是高职。中职一般发表省级以上就可以,高职就需要有国家级的了,甚至核心期刊。毕业论文的话,还是根据学校的要求了。第二,考虑价格方面,省级 国家级 核心价格都不一样,但是咱们也不能一再追求低价格,网上假刊太多,小心占小便宜吃大亏,了几百快无所谓,主要是耽搁了事情,评职称一年就一次(要找可以用支付宝付款的)。第三,时间问题,刊物确定好了 一定要确定下(新闻出版总署)是否能查到。然后就是时间,一般杂志从定稿到出刊都得需要1个月,赶上高峰期3月都有可能,如果对方什么都答应你,今天给稿子明天邮递给你刊物,这个肯定是假刊的。第四,价格方面,这个不好说,杂志种类太多,没法完全根据省级 国家级来判断价格,核心期刊的话 悬殊很大。最后祝你成功,这是我发表论文的经验,我帮我同事也发表了一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据学术堂的了解,医学论文是医者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文字记录和书面总结,通过论文的载体方式来展现医者的临床医学经验。下面是什么医学杂志容易发表的知识分享,欢迎阅读指正。1.现代实用医学杂志 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浙江省卫生厅主办单位:宁波市医学信息研究所国际刊号:1671-0800国内刊号:33-1268/R出版地方:浙江邮发代号:32-121创刊时间:1994发行周期:月刊《现代实用医学》(月刊)创刊于1988年,由宁波市医学会、宁波市医学信息研究所主办。以“立足宁波、面向全国、服务城乡”为宗旨,学习和汲取中华系列杂志和我省品质杂志的办刊经验,自觉以省级杂志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现代实用医学》在办刊特色方面,力求体现“现代、综合、实用”,以现代科学理论为准绳,突出多学科交叉知识综合研讨,报道内容新颖实用,密切结合临床。《现代实用医学》每期都安排了一个专题,邀请省内外着名专家为“专家论坛”栏目撰搞,相关专题论文相对集中,重点突出。2.当代医学杂志 部级期刊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国际刊号:1009-4393国内刊号:11-4449/R出版地方:北京邮发代号:82-829创刊时间:1994发行周期:旬刊《当代医学》《当代医学》(旬刊)创刊于199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部级综合性期刊。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DE)》统计源期刊。获奖情况:2004年获卫生部期刊奖。《当代医学》是目前中国医疗卫生领域以系统阐述职业化医院经营与管理理念的部级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当代医学》杂志将帮助中国的医院院长解析中国的医药宏观政策和相关法规;洞察医药市场的经济运行规律;把握世界医学和科技前沿的发展趋势;掌握医院战略规划、财务和资本管理、品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讯管理等现代医院职业化经营管理方式,引领医疗信息化建设潮流,打造21世纪的职业院长。3.安徽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主管单位:安徽省卫生厅主办单位:安徽省卫生厅国际刊号:1000-0399国内刊号:34-1077/R出版地方:安徽邮发代号:26-22创刊时间:1973年发行周期:月刊《安徽医学》主要介绍本省在医学临床、教学、科研上取得的新成果、新发现、新进展,促进学术交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提高全省医学发展水平,增进群众身体健康。读者对象是中、高级医务工作者。《安徽医学》创刊于1973年,是一本综合性医刊。1992年并荣获北大核心期刊。4.北方药学杂志 省级期刊主管单位:内蒙古自冶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药品学会国际刊号:1672-8351国内刊号:15-1333/R出版地方:内蒙古邮发代号:16-421创刊时间:2004发行周期:月刊《北方药学》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由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内蒙古自治区药品学会主办,西部十二个省(市、区)药学会协办的《北方药学》于2004年6月28日诞生了。《北方药学》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科技学态度,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我国西部医药学与传统医药学科技的提高与发展。本刊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医药科技工作者、管理者、医药卫生人员、药学教育、科研人员以及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人员。主要反映国内外药学科研成果,以及西部十二个省(市、区)广大药学工作者及各少数民族医药研究的新成果、新发现、新动态。为我国西部地区广大医药工作者与国内外医药界同仁进行学术交流、信息沟通开辟途径和渠道,提供和搭建广阔的学术平台,也为国内外学者更多的了解中国民族医药,使我国民族医药走向世界,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北方药学》的创刊,顺应了崇尚天然,回归自然的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我国医药产业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策略,是我们西部十二个省(市、区)医药科技工作者的一件大喜事,它实现了广大西部药学工作者多年的心愿,必将激励西部十二个省(市、区)及国内更多的同行、专家、学者共同探索医药科技、学术的发展。《北方药学》以创新、存真、求实的严肃科学态度,不断提高办刊质量及编辑部的管理,力争把《北方药学》办成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医学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重在实用的专业性刊物。广大读者可借助本刊了解西部医药科技的发展动态,捕捉思路,提高学术水平,展示科研成果。5.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部级期刊主管单位: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国际刊号:1671-8631国内刊号:14-1300/R出版地方:山西邮发代号:22-39创刊时间:1974发行周期:月刊《临床医药实践》杂志创办于1974年,是由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主办的国家综合性医学期刊,也是我国传播医药卫生新理论的医学期刊之一,创办多年来,为各级医学科技人员服务,为医学科技事业的发展服务,为促进我国医学科技信息转换为社会生产力而服务。以上就是关于什么医学杂志容易发表的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医学论文分普刊,核心期刊。核心又分,科技核心和中文核心。另外,需要纠正期刊并没有所谓的好投难投的区分,这实际上是大家一种错误的理解。可能有些人觉得好中,有的人觉得难中。其实是自己文章本身的原因和选刊的原因。其次,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一本核心版面页数越多自然收录的概率就会越大。例如,旬刊,半月刊肯定要比月刊双月刊收录的多一些。医学论文发表,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第一是本身文章质量要过关,第二是杂志社审稿,收录要快,第三是自己的科研背景要满足杂志社的条件。详细的医学论文发表经验优助医学更为擅长。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里面能引用国家标准。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

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中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

扩展资料

缩写 著者、编者以及以姓名命名的出版者,其姓全部著录,而名可以缩写为首字母( 参见) 。如用首字母无法识别该人名时,则宜用全名。

出版项中附在出版地之后的州名、省名、国名等( 参见) 以及作为限定语的机关团体名称可照公认的方法缩写。 期刊刊名的缩写应按照本标准附录 C ISO 4-1984 《文献工作--期刊刊名缩写的国际规则》的规定执行。

大写字母 著录外文文献时,大写字母的使用要符合文献本身使用文字的习惯用法。

著录用符号 参考文献可使用下列规定的符号:“:”用于副题名、说明题名文字、出版者、制作者、连续出版物中析出文献的页数;“,”用于后续责任者、出版年、制作年、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国别、卷号、部分号、连续出版物中析出文献的原文献题名;

用于丛书号、丛刊号、后续的“在原文献中的位置”项;“( )”用于限定语、期号、部分号、报纸的版次、制作地、制作者、制作年;“[ ]”用于文献类型标识以及著者自拟的著录 内容 ;“?”除上述各项外,其余的著录项目后用“?”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关于参考文献的正确格式

关于参考文献的正确格式,参考文献指的是在文章或者著作中参考到的文献,有一定的格式要求,而参考文献更加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分享关于参考文献的正确格式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参考文献是根据GB/TB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辑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编著录规则”。参考文献的书写样式不可随意更改,要按照标准仔细地进行排版。

参考文献的编写顺序是按照论文中引用文献的顺序进行编排,采用中括号的数字连续编号,

依次书写作者、文献名、杂志或书名、卷号或期刊号、出版时间。

参考文献的书写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参考文献的全角和半角问题。其实很简单,英文标点+半角;中文标点+全角。可以自己试一下全角和半角的差别在哪,其实就是字符问题,全角字符占两个字节,半角是占一个。另外我们要了解一下关于参考文献都有哪些类型。一共是分为16种类型,如下图所示。

其中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我们可以具体的学习一下参考文献格式

[序号]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 起止页码。

[序号] 专著作者。书名[M]。版次(第一版可略)。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序号]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序号]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序号]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序号] 报告作者。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序号]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参考文献以正文中引用的先后次序排列。

以下分别是著作、学位论文和期刊的例子:

[1] 王兴业,唐羽章。复合材料力学性能[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88:366–382。

[2] 李玉彬。环氧树脂电子束固化机制与应用基础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3] 武德珍,宋勇志,金日光。PVC/弹性体/纳米CaCO3 复合体系的加工和组成对力学性能的影响[J]。复合材料学报,2004,21(1):119–124。

应该按照会议论文的形式吧,会议论文表示方法为:[序号] 作者.篇名.会议名,会址,开会年: 起止页。

论文中参考文献引用的是国家颁布的文件或纲领政策,要用N字母表示。

根据GB3469- 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一专 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一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一期刊文章。

D一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一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一数据库。

CP一计算机程序。

EB- 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一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一磁带数据库。

M/CD-光 盘图书。

CP/DK一磁 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一网上电子公告。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专著作者。书名 [M] 。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 。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文献题名[P] 。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S]。

7、报纸作者题名[N]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报告作者题名[R] 。保存地点年份。

9、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文献出处,日期。

文献引用不符合要求

具体表现有:

(1)所列文献范围过宽,凡所参阅过的均列出其中,如教材、内部刊物、获奖过但并未公开发表的成果报告等。

(2)所列文献过多,如有些医生认为文献越多越好,将参阅过的文章书籍后的参考文献也悉数收录,有些文献作者并没有亲自阅读,只是认为跟自己的文章搭点边,也凑数其后。

(3)所列文献过少,有些医生怕自己文章引述别人东西太多,被人认为抄袭,故意将一些重要参考文献略去

(4)对文献的理解偏面,以为只有引用文献原文才需要列出。

(5)大而不当,将整期刊物甚至连续几期杂志或整张报纸作为参考文献。

能。引用格式参考: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S].

  • 索引序列
  • 论文范文超声医学杂志投稿
  • 超声sci杂志
  • 口腔医学杂志投稿范文
  • 医学类杂志投稿
  •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参考文献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