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论文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论文

在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概念两两辨析的基础上,认为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三者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即提高企业的期望收益水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 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 》

摘 要:全面风险管理自产生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和企业内部控制联络紧密,但又不是完全一致的。本文从全面风险管理的兴起与发展、其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二者现存问题、解决方案及全面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在中国的应用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明确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促进我国企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危机;完善;差异;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与企业的运营息息相关,人们应该积极解决现存的问题,不断完善其体系,从而提高企业躲避风险的能力,加强内部管理控制。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20世纪30年代,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席卷了大部分的资本主义国家,大量企业倒闭,经济萎靡不振,人们开始认识到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随后,美国在实践中提出了“风险管理”理论并被大部分国家接受。至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贸易向着复杂化前进,全面风险管理日臻成熟,理论体系更加完善[1]。然而,与理论的发展相比,实践中,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的应用却不尽人意,世界上大量企业的内部存在严重漏洞,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有待提高。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竞争的激烈性增加了企业风险。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兼并、倒闭现象时有发生,人才流失也愈发严重,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风险增加,因此,只有通过全面风险管理,对各个风险进行评估,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对风险管理政策中的方案进行监督,才能帮助企业尽可能地 *** 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

2、企业内部的漏洞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灾害。在企业正常运营周期内,由于各种原因,会产生对企业致命的漏洞。众所周知,企业内部贪腐现象屡禁不止,每一次的经济政策波动都导致部分企业深陷泥潭,这样的现象屡屡发生,其根本原因是企业经营不善,体系不够完备。因此,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企业内部不足,是当今各个企业都应着手解决的重要问题。

3、有计划地为企业降低风险。由于全面风险管理能够根据较为准确的资讯,有效预测、评估风险,并及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因而,当面临风险时,企业能够应对自如,以最佳的策略解决当前危机,降低了企业的风险,帮助企业减少损失。

二、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

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自提出以来,人们对二者的关系如何界定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至今,依然有部分人把二者作为等同物来看待,事实上,二者并不是相等的,它们关系深厚,却不尽相同。

一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同点

1、工作重点不同。全面风险管理侧重于事前风险预算与评估。也就是说,全民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要首先蒐集风险相关的可靠资讯,并对其进行评估,然后要制定方案及措施,从整体上来看,全面风险管理以事前控制为主;企业内部控制则是过程性控制,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关键所在,包括技术管理控制、人员管理控制及会计控制等等,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所产生的问题进行解决。

2、实施原则不同。全面风险管理,顾名思义以回避风险为主要原则,目的是实现企业风险最小化甚至零风险化,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使企业获取最大利益;而企业内部控制则以解决风险为原则,对企业所遭遇的风险,制定有效措施,使企业在风险中损伤最小,或者反损伤为盈利。

二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

1、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最重要也是最明显的关系就是包含关系。企业内部控制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同时为企业降低风险、保证正常运营而服务。

2、相互统一,并相互融合。虽然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或者说是母系统和子系统的关系,但是二者的宗旨是相同的,并且二者的差异性也恰好在企业运营中所统一,并呈现出逐步融合的局面。[2]

三、企业在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混淆二者,缺少重点。尽管全面风险管理包含着内部控制,但是并不代表二者能够相互混淆。在金融业,如银行等企业中,应实施以全面风险管理为重点,企业内部控制为辅助的体系,而在大部分其它企业中,应以企业内部控制为关键,以风险全面管理为侧重点进行管理的现象。一味地混淆二者,导致企业内部缺少重点管理体系,是造成企业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缺少专业性,资料误差较大。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导致了对风险评估的误差偏大,从而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危险。另外,由于企业内部体系不完善、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限制,致使企业无法发挥全民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作用,使企业难以躲避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

三蒐集资讯能力不足。科技的发展促使了经济的变革,当今资讯更新速度极快、包容量极大,因此,必须运用合理的手段进行有效资讯的蒐集。但是,不少企业由于自身现代化手段的限制,蒐集资讯能力明显不足,无法为风险评估提高可靠、准确、安全的资料,从而致使企业不能有效应对风险。

四对风险评估及其解决方案依赖性过强。由于各个企业在相关方面意识的提升,逐渐完善了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但是,正是由于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高的发展水平导致了大部分企业完全依赖于风险评估结果及其解决策略,因此,当企业面临意料之外的风险时,不能积极有效应对,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3]

四、企业应如何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一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一般情况下,银行类的金融性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以此为重点,对风险进行正确评估、制定解决方案,但是其它性质的企业,更需要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统,及时发现企业运营中的问题并积极解决。因此,企业要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体系作为重点。 二建立并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识。虽然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得到了质的飞越,但是在实践应用中意识依然有待提高,需要认识其重要性,一定程度上增加对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投入,从而有效地为公司运营保驾护航。

三完善相关体系,制定实用原则。由于企业没有详细的实施准则,内部体系存有漏洞,当企业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发现,更不能有效解决,导致企业难以度过危机。因此,各个企业必须不断完善和优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使其成为企业运营的得力助手。

四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性。部分公司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或内部控制体系,但是依然无法躲避风险,在各个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关工作人员没有正确评估、没有及时发现问题以及在问题发生时没能采取有效措施,因此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很有必要。企业内部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不断获取新资讯的能力。

五、中国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一我国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及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国企业逐渐开始重视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甚至风险管理的专门企业和网站也开始出现,可以说,我国在此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和西方百年来沉淀下的管理经验相比,我国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权责混乱,随意性明显。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明确进行责任制划分,常常出现大权力、小责任甚至无责任的现象,在进行风险管理中,没有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常常呈现出更多的随意性。

2、文化缺失。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缺失风险意识,更缺少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文化,将公司现状与管理制度生搬硬套,盲目地进行风险评估与管理。

3、以静制动。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特别是内部控制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但是在我国部分企业中,常常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仅仅按照一套固定的制度实施,而不是按照一个过程,这样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显然是不科学的。

二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

由于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我过在此方面也会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首先,资讯掌控能力提升。资讯的掌控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掌握准确、有效的资讯,才能正确评估风险并制定合理对策。因此,随着各方面特别是计算机和媒体的进步,我国企业对资讯的掌控能力将明显提升;其次,各企业会引进先进理念,不断创新。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找到适合本公司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六、结束语

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更不是相互矛盾的,虽不是同一体,但却是统一体,当然,它们也是保证企业良好运营的关键,是企业长足发展不可忽略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王农跃.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河北:河北工业大学,2008

[2]周红梅.浅析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J].江苏:市场周刊,2013

[3]万里霜.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J]湖北:统计与决策,2009.

《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研究 》

摘要: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被大多数企业所重视,内控制度对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合法、合规,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保护企业资产安全以及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实现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知道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如何采取措施来规避和降低风险是现代企业应当重视的事情。本文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进行了深层分析之后,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关系

在我国,风险管理一直是企业的薄弱环节,因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薄弱引起的风险事件屡见不鲜。内部控制对风险控制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这两者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一直倍受争议。笔者以为,两者属于不同的的概念范畴,可以说内部控制是以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风险防范和有效监管为目的的管理规范;风险管理则是对各部门风险因素进行的识别、分析与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过程。在企业管理当中,两者之间又有密切的关系,既不是包含,也不是等同。基于此,作者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

一、企业的内部控制分析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需要一定的规则及控制,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的各个事项都需要控制。控制有驾驭、支配的涵义,也就说由人主宰,一切尽在人的掌控之中,而不会超出规定的界限和范围。现代管理学给出的解释虽然不同,但大致意思相仿。任何企业在开展业务活动时,都希望有一种控制方法,为其提供准确、科学和可靠的资料资讯,以减少决策失误和工作中的缺陷。当这种控制方法被应用于企业内部时,便是我们常说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指组织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和充分有效地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在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方法和程式。从其实质上讲,它是一种管理控制,是有效执行组织策略的必备工具。内部控制是促进组织或机构有效经营发展的工具,单位规模越大,其重要性更为显著。恰当地运用内部控制,有利于减少疏忽、错误与违纪违法行为,有利于安定人心,激励进取,使组织有效发展。

二、企业的风险管理分析

企业管理者管理企业的动机,主要在于追求最大的长期利润,当然也不排斥有满足创业欲望,为造福人类,为争取名誉等。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存续期中,会遇到风险,对风险的处理方式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成败。有人认为,“风险就是事物的不确定性”。而美国学者在《风险管理与保险》中也指出:在特定环境下和特定时间内,事物发展的结果存在差异性。如果结果只有一个,那么结果无差异,不存在风险;如果结果存在多个,那么结果差异越大,存在的风险就越大。但是,事物发展的结果有利与弊之分,所以风险和机会并存。高风险、低效益的事谁也不愿意干,低风险、高收益的事谁都争着干。最为常见的是: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低风险伴随着低收益。从某种意义上讲风险常具有一种诱惑作用。

可以将风险分为两类,即投机风险和纯粹风险。投机风险是指与机会并存的风险,如企业发展投资,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介也可能因此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纯粹风险是指可能使企业蒙受损失的风险,对于纯粹风险企业应当设法避免。对于投机风险,应该适当的参与,而不是尽量避免,投机并非是贬义词,而是指把握时机,敢于投入,争取获利。合法的投机活动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必要条件,适度的投机对于投机者及整个社会都有好处。风险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风险管理仅考虑纯粹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并将其危害性降到最低程度;广义风险管理既考虑纯粹风险,又考虑投机风险,主要目的是减小纯粹风险危害,增加投机风险收益。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风险是内部控制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力

内部控制是相对于内部不控制而言的,内部不控制会使企业的发展与目标产生较大偏差,而对这种偏差进行总结之后的运用便是内部控制。风险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它对企业的预定目标产生影响,对这种不确定性的认识刚好是过去教训的总结。由此可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存在风险,而内部控制是防范风险的必要手段。从企业内部控制的经验来看,有效的内部控制在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间接证明了内部控制对风险的防范作用。现代管理的效率观推动了内部控制的发展,严格的内部控制使企业目标实现得到最有效的保证,但如果有一般化的内部控制可以实现同样的目标,就没必要那么严格。因此,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分为两个层面,经济性和有效性。

二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所指出风险管理的单个策略包括:风险控制、风险补偿、风险对冲、风险转换、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承担等。其没有对这些单个策略的概念进行解释,只明确了两个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即风险管理解决的外包方案和风险解决的内部控制方案。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指出单个风险应对策略是风险承受、风险分担、风险降低和风险规避四个选项。分别为:风险承受就是不对风险进行任何处理,放任其发展;风险分担就是通过积极的控制措施或借助他人力量将风险降低的可承受范围;风险降低则是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风险规避表现为放弃或者停止相关的业务活动。不过,虽然指引与规范中风险管理单个策略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将内部控制看成一种非常积极的风险防范手段。从客观上讲,内部控制是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为基础发展来而的管理规范,它是无法对外部风险因素产生作用的,也就是说内部控制具有边界性,这一特性正是其发挥风险防范作用的最大限制。

总之,作者以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一种紧密的、相互依附的关系。注重内部控制而无风险管理意识,就像人的肉体失去了灵魂。注重风险管理而忽视内部控制,则任何目标都将成为泡影。

参考文献:

[1]张桂玲.基于“大”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09,02

[2]张倩.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经济师,2010,09

《 浅议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西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理论,分析了ERM与IC-IF的关系,指出中国企业在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标准的同时,应结合中国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要有中国企业自己的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标准。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ERM框架IC-IF框架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

那么什么是内部控制?理论界存在各种观点,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对内部控制首次作了权威性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资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

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由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财务经理协会和管理会计学会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释出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该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目的在于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

我国1997年开始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式。”

上述三个定义具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都将内部控制解释为一种政策或程式过程;二是都在定义中说明了内部控制的目标;三是都是从审计的角度做出的定义。

二、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过程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大致可以区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风险管理框架五个阶段。

第一,内部牵制阶段。

相互核对是此阶段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设定岗位分离是内控的主要方式,这在漫长的几千年内被认为是一种最实用的控制方法。

第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内部控制制度有两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包括,不仅限于组织结构的计划,以及关于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的决策步骤上的程式与记录。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以及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

第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内部控制被认为是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式,内部控制由三个要素组成:内控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式。

第四,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1992年9月,COSO委员会提出了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4年进行了增补,该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为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第五,风险管理框架阶段。

2004年9月《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正式文字释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该框架拓展了内部控制,更有力、更广泛地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加宽泛的领域。

三、关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研究报告

COSO释出的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是美国上市的公司需要重点研究的物件。

1992年《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以下简称为“IC-IF”框架报告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一个受到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过程,该过程的设计是为了提供实现以下三类目标的合理保证: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它认为,内部控制系统是由以下五要素组成:

内控环境――内控环境是企业的基调、氛围,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识别、分析相关风险以实现既定目标,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每个企业都面临着诸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影响企业既定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设立一个机制来识别、分析和管理影响目标实现的相关风险,并适时加以管理。

内控活动――内控活动指那些有助于管理层决策顺利实施的政策和程式,是针对风险采取的控制措施。

资讯与沟通――是指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资讯必须被识别、获得并以一定形式及时传递,以便员工履行职责。资讯不仅包括内部产生的资讯,还包括与企业经营决策和对外报告相关的外部资讯。畅通的沟通渠道和机制使企业的员工能及时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资讯,并交换这些资讯。

监督――是对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进行评估的过程,可以通过持续性监督、独立评估或两者的结合来实现对内控系统的监督。

2002年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频布后,COSO于2004年释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以下简称EBM框架。ERM框架是IC-IF框架的更新补充。ERM框架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明确了以下内容:1是一个过程;2被人影响;3应用于战略制定;4贯穿整个企业的所有层级和单位;5旨在识别影响组织的事件并在组织的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四合理保证;7为了实现各类目标。对比原来的定义,ERM概念要细化的多。

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五个要素的基础上,COSO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增加到八个:1内部环境;2目标设定:3事项识别; *** 险评估;5风险应对;6控制活动;7资讯与沟通;8监控。八个要素相互关联,贯穿于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

COSO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的影响,包括内部控制及其在战略和整个公司的应用,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规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COSO-ERM框架是一个指导性的理论框架。为公司的董事会提供了有关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以及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要资讯。

ERM框架重视的是企业风险管理,IC-IF框架中内部控制则是企业风险管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OSO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前言中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建立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基础之上的,对企业风险管理内容的关注更加广泛与深入。ERM并非替代IC-IF,而是包容了IC-IF,在内控的有关概念上,两者保持了一致与连贯。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需求,也能促进企业建立更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COSO框架是目前美国使用最广泛的框架。SEC也建议企业采用COSO框架,中国企业要实施全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必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标准,但不能照抄照搬,要适合中国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要有中国企业自己的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标准。

中国企业要实施全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必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标准,但不能照抄照搬,要适合中国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要有中国企业自己的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标准。

有关推荐:

在 企业管理 中,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项目或者企业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面是由我整理的风险管理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于案例的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以我国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联想并购IBM等并购案例中发生的财务风险带给我们的启示。最后,结合相关案例,从全面系统的并购战略设计、充分详实的尽职调查和灵活多样的交易架构设计等方面对规避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案例研究;风险管理

一.我国跨国并购的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在改革开放之初实施“引进来”战略的基础上,国家积极鼓励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1],即通过积极的并购(包括兼并与收购)等资本运作活动,以一种较为简洁的方式获得发达国家企业在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所拥有的先进 经验 ,并通过上述关键竞争要素的获取推动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纵观我国跨国并购的主要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1979年—2002年)是我国海外并购的高速发展期,以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联手收购香港康力投资有限公司为代表;第二阶段(2003年—2008年)是我国海外并购的震荡推进期,这一阶段既有京东方成功并购韩国HYNIX半导体株式会社从而介入国际高端 显示器 领域的成功经验,也有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在政治力量和公共关系的阻碍下未能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失败案例;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是我国跨国并购的理性回归期,这一阶段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调整期,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造成了很多国际知名企业估值的降低,也为推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难得机遇,中国企业在能源、汽车、机械等领域不乏成功案例。在积极推进跨国并购的同时,这一阶段的企业并购行为趋于理性,从简单的思考“走出去”逐渐向“并购的意义何在”、“并购的协同效应在哪里”、“如何实施并购后的跨 文化 管理”等跨国并购的现实问题转变。

并购是一柄双刃剑,在给企业提供发展的难得机遇的同时,又形成了一系列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潜在危机。从积极的方面考虑,并购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拓展了市场的范畴,同时带来了竞争的全球化,通过并购可以帮助企业尽快介入国际市场、实现全球布局,也是企业应对经济发展变化的必由之路;第二,通过并购可以获得目标企业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品牌效应、销售网络、研发团队等关键竞争要素,可以延伸收购企业的产业链条、缩短企业在培育上述能力方面的时间,尽快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三,通过跨国并购,可以拥有境外资源的所有权,从而为企业后续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但是,在积极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并购的过称也危机四伏。据统计,我国目前70%的跨国并购案例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于政策风险、技术风险、知识产权风险、外汇风险、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财务风险始终是是否能够成功实施跨国并购的关键,有效地识别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形成财务风险的集成管理体系是跨国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拟通过典型的跨国财务风险及其管理案例揭示跨国并购的主要财务风险点,进而提出规避风险的几点思考。

二.海外并购财务风险的典型案例分析

在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过程中,诸如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联想并购IBM等典型并购的过程也是发生财务风险以及应对财务风险的过程,通过对上述并购案例的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1)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

北欧小国瑞典拥有以其安全性享誉世界的沃尔沃汽车,1999年,处于全盛时期的美国汽车FORT以64亿5千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尔沃,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福特拟出售沃尔沃的股权。彼时,2009年10月28日,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吉利汽车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作为在中国市场处于中低端定位的吉利汽车,试图通过跨国并购成功运营沃尔沃这一世界知名品牌,这段跨国姻缘由于在企业匹配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并不为业界看好。按照交易结构的设计,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价格为18亿美元,后续运营资金投入约9亿美元,而吉利的自由资金仅仅占到整个交易的25%左右,为了成功实施并购,吉利动用了5倍杠杆进行融资。此次并购为吉利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其中吉利集团的负债总额由2008年86亿元人民币和2009年的160亿元人民币剧增到2010年的700多亿元人民币,相比吉利集团年均15亿元人民币左右的净利润水平,此次跨国姻缘给吉利集团带来的财务负担和财务风险可想而知,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案例是否能够成为跨国汽车并购除“雷诺——日产并购”案例后的第二例成功案例仍需要时日加以验证[2]。

(2) 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案例

2007年11月29日,中国平安 保险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平安人寿出于实现业务的全球布局以及学习世界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目的,决定启动对主营银行和保险业务的富通集团的股权收购工作。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以及荷兰政府和比利时政府在关于富通集团股权处置以及资产分拆等环节的介入,中国平安人寿最初设计的通过并购富通集团股权实现其在资产管理、保险等业务领域的全球布局和业务互补的设想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中国平安人寿的股权收购失败案例可以归结为美国次贷危机等经济和金融形势的恶化,或者可以归结为政治力量在并购过程的介入,但是,在并购决策的过程中草率的尽职调查或许才是平安人寿并购失败的根源。在进行并购前的尽职调查环节,对富通集团的财务这一并购中的关键信息,中国平安人寿仅仅通过目标公司公开发表的数据分析并购的可行性,这一做法也导致富通集团得以成功隐瞒其高达57亿欧元的债务抵押债券。因此,缺乏详尽的尽职调查工作,无法有限识别目标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而导致错误的并购决策,才是中国平安人寿并购失败的最大教训。 (3) 联想并购IBM案例

联想集团是我国最大的IT服务供应商,IBM是世界知名的信息服务供应商。由于个人电脑事业部在IBM中持续亏损,IBM拟作价出售其个人电脑事业部。为了在与戴尔、惠普等竞争中占据优势,并获得IBM的品牌效应和技术实力,联想集团决定对IBM的个人事业部实施并购。联想并购IBM案例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成功启示在于:第一,在并购战略的总体设计和尽职调查阶段,联想聘请了麦肯锡作为其并购的战略顾问,聘请高盛为其并购顾问,聘请安永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其并购的财务和投资银行顾问;第二,为了规避并购的融资风险,联想集团采取了混合支付的形式,并通过引入泛大西洋等财务集团的形式有效化解了高负债率可能导致的财务风险;第三,为了规避并购的支付风险,联想集团采取了现金支付和股权支付相结合的支付方式,通过合理的现金和股权支付比例的确定,既规避了过度依赖现金支付导致的现金流风险,也规避了过度依赖股权支付导致的控制权稀释风险[3]。

三.规避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策略性思考

通过上述跨国并购过程中主要财务风险的分析不难发现,全面识别并且有效防范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财务风险管理能力也是我国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过程中亟待提升的核心能力之一。结合本文的研究成功,提出以下规避跨国并购过程中规避财务风险的策略性思考:

(1) 全面系统的并购战略设计。我国政府积极鼓励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终极目标不在于通过控制权的获取成为目标企业的股东,而在于通过成功的并购运作掌握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管理、品牌和 渠道 资源。因此,中国企业在实践“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并购的战略性设计,需要认真分析并购的战略协同效应、详细制定并购的整合运作方案。全面系统的并购战略设计的意义在于:第一,跨国并购的战略设计是并购方式遴选的重要依据。概括而言,跨国并购可以采取资产并购、股权并购和企业合并等主要形式,不同的并购形式为并购方带来的税务负担、连带责任等各不相同,例如基于关键技术获取的并购战略设计可以选择资产并购的方式,基于资源获取或者产业链整合目标的并购战略设计可以选择股权并购的方式。因此,并购方需要预先清晰界定并购的终极目标,从而选择合理的并购模式,规避因并购方式的不当导致的财务负担;第二,跨国并购的战略设计是确定融资安排的重要基础。现代并购由于交易标的较高,仅仅依靠自有资金往往难以满足交易需求,为此,并购方通常通过投资银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形式募集资金。资金募集的方式和额度需要充分匹配并购的战略设计,在并购融资方面,既需要考虑交易的标的额,也需要根据并购战略的需要预测并购后的资金安排,从而充分评估企业自身融资能力与并购战略的匹配性,防止在成功实施并购后由于后续整合阶段资金无法保证而导致的并购失败。

(2) 充分详实的尽职调查。尽职调查是指法律、会计、资产评估、投资银行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在目标企业的协助下,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数据、运营状况、法律纠纷等进行独立、客观、公允的评判,在此基础上对目标企业目前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盈利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并对企业预期盈利水平进行预测,为跨国并购决策、并购的交易结构设计、并购相关协议关键条款的设计提供客观依据的过程。尽职调查是了解目标企业真实情况的重要环节,也是规避财务风险的关键。本文所述的中国平安并购富通集团的跨国并购案例中,恰恰是由于尽职调查工作的不充分,导致中国平安需要为草率的并购决策承担巨大的财务负担。为了有效规避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尽职调查工作首先需要关注目标企业内部的资产完整性、真实盈利能力、资产抵押和质押情况,从而为合理的交易价格的确定提供依据;其次,尽职调查工作需要关注目标国的劳动关系法律、养老法律、税务法律、环境保护法律等与企业运作密切相关的法律规定,从而充分估计后续运营模式可能导致的资金需求;最后,财务尽职调查工作需要与技术评估等工作密切联系,从而有效识别企业潜在的或有负债,以预先实施财务安排。

(3) 灵活多样的交易架构设计。交易架构设计包括交易标的的决策、交易关键条款的设计、交易支付方式的确定等内容,合理的交易架构设计是有效规避跨国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的关键。在交易标的的决策环节,与国内通常根据资产评估价值确定交易对价的方式不同,跨国并购的过程中通常根据目标企业的息税前利润(EBIT)和合理的市盈率确定交易对价,由于并购双方在市盈率倍数认识的差异,估值调整技术(或称为“对赌协议”)是解决并购双方价值差异的常用对策。为了降低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并购方可以在初始交易对价进行一定让步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较为苛刻的企业利润指标、市场占有率指标、企业盈利增长率指标等估值调整方案对初始投资进行调整,从而防止交易对价过高导致的财务风险;在交易支付方式的确定方面,可以考虑设计交易支付的关键节点,使得标的对价的分步骤支付与并购的战略意义相匹配,以此适当的延长交易对价的支付期限,通过支付期的设计,使得目标企业的真实状况进一步呈现,从而降低并购方的财务风险;在交易关键条款的设计方面,为了降低直接成为目标企业股东而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可以通过债转股等交易结构的设计,为并购方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债权人安排后拥有是否成为目标企业股东的选择权,从而在经过债权人期间对目标企业的了解和考察后进一步降低并购过程的信息非对称程度,降低并购的财务风险。(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兰 天,郭有钦,当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现代 财经 ,2009,12:82-86

[2]杨 玲,叶 妮,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研究———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J].财会通讯,2013,3:121-122

[3]张琳若,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与管理——以联想并购案为例[J].知识经济,2012,19:124-124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

一、引言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风险为业务的金融机构,风险贯穿于其产生与发展的整个过程。实质意义上来讲,商业银行自身就是以“经营风险”为业务类型的特殊单位,它以“经营风险”为特征,获得盈利为目的,没有风险商业银行也无从盈利。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的能力及意愿,以及控制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将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截至2014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万亿元,同比增长,负债总额万亿元,增长;不良贷款余额万亿元,不良贷款率。截至2014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较年初上升个百分点。从总体信贷状况来讲,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高。例如,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由表1可分析得到,2013年第一季度的不良贷款而言,第二季度的不良贷款有略微增长,第三季度与第四季度的不良贷款余额相对于第一、第二季度增长幅度较大。总体来说,这给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大型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在内)、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度在2013年各季度逐渐增多,只有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在略微有些减少,而在第四季度不良贷款却也在逐渐的上升。各类商业银行中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所占的比例最高,一直是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隐患。损失类的不良贷款处于上升的趋势,因此可见,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仍不容忽视。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信贷风险判断标准差异大。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分支的县级分公司已经掌握了相应的贷款审批权限。数以百计的贷款审批和决策机构,根据不同的风险判断标准,近千人在贷款审批和决策的权利,贷款决策过于分散。与此同时,由于总行缺乏对各个行业、不同地区、和各类客户信用分析的经验和技能。他们需要的信息不足以做出决定,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同样的一个银行分支机构做出的信贷决策差异很大,在不同的领域造成更大的差异,很难形成内部统一的风险评估标准和风险管理理念。

2.信用评级基础薄弱。在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良好的信用评级基础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客户的财务数据真实性有待提高,企业信用评级情况很难得到真实反映;另一方面,由于核心的信用评级结果没有影响到贷款决策和贷款定价;此外,一线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用评级系统的重要性,最终导致了有关财务数据不准确,不完整的评级系统,很难正确地反映信用风险。

3.客户信息财务数据积累不足。一方面,贷款客户的最基本财务信息数据来源不充分。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信息取得渠道不畅通,导致银行进行客户评级、信贷数额确定等分析受到限制,分析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客户非金融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收集和其他定性信息收集渠道、收集方式等的标准不够完善,执行缺乏标准的规程。

三、西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一)信贷业务强调个人责任

为了明确责任,将信贷责任及风险承担明确到个人,国外商业银行创新采用了将信贷审批决策权限授权于个人的做法。于此同时,赋予个人相应的责任,“有权必有责”“权责对应”,这种 方法 有利于明确责任,达到了权力与责任的统一,实现了将“业务风险”与“个人风险”联系在一起,实现风险责任到人,大大降低了风险集中程度,增强了个人的风险意识,有利于风险的分散与控制。

(二)实施授权分类管理

国外商业银行分类授权的管理方式是值得借鉴的,国内商业银行在进行授权时应充分考察各分支机构所处的金融市场和经济环境好坏、自身资产规模大小、盈利水平高低、资产质量状况以及风险管控能力的大小,再对各分支机构授权权限进行有依据得调整,过程中体现“分类管理”的原则。在对分支机构授权权限设置的过程中,参考分行绩效考核和风险监测结果,对授权权限实行动态调整。

(三)确立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

西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在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指导业务的开展。对于市场定位、业务规划、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应紧密围绕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各相关部门和分支机构应分解、细化、明确、落实,要发挥风险政策审查评议功能,避免各自为政、目标含糊不清甚至相互推脱责任的事情发生。

四、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快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没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不能科学的风险识别、计量、预警和预防,更不用说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为了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第一步是设计符合条件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就目前我国银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现状来看,应该首先建立一个完整的风险数据库,数据库除现有商业银行数据外,还应该包括贷款、金融公司、零售和信贷业务的相关数据,各类金融机构还应该包括所有子系统或分支机构,整个数据相关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其次还应该建立相关风险数据库查询和相关技术,如早期预警和分析工具,只有用这种方法,我们才能提高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进一步的风险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二)量化信贷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贷风险以定量分析技术的合理性存在缺陷,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与衡量技术的关键是应用信贷风险计量模型。在借鉴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之外,我国要逐步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并且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的配套 措施 。

(三)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以影响借款人宏观经济状况、微观主体的财务状况、主体非财务状况的数据为基础,运用相关计量及统计学方法建立风险预警模型。要建立较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必须从建立全面的预警数据库着手。这个数据库包括三个层面的信息:一是宏观经济层面的信息,如宏观经济发展、消费、进出口贸易政策信息;二是中观水平层面的经济信息,如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产业结构、投资和经济发展数据的信息;三是微观层面的信息,如贷款企业的财务信息,现金流条件下,产品的市场供求信息等;四是商业银行信贷级别的信息,如行业及其改变信贷资产的库存数据等等。完善预警数据库建立之后,可以根据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运用分析模型等作技术分析,进行相应的预警分析。

对于 企业管理 者来说,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二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案例分析,供大家参考。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篇一 《 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浅论 》 【摘要】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不同的风险,除了客观存在的不可控的风险外,大部分的企业风险是可控的,可以通过加强内控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来建立较为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同时内部监督的强化也可以规避风险,使风险降低到可承受的程度。 【关键词】企业管理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定义 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 企业战略 、经营效果、财务 报告 、资产评估等基本目标的控制活动,究其本质是保证企业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企业基本目标的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定及企业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一书中,提出风险管理的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等。由此可知,任何企业所面临的环境都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气压应该在掌握客观的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控制 方法 ,制定控制流程和 措施 ,以期能达到实现企业的目标。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内在关系 风险管理的目的是要防止风险、及时地发现风险、预测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并设法把不良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内部控制就是企业内部采取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依据主要是由风险甚至完全由风险因素(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来决定的。维护投资者利益、保全企业资产、创造新的价值是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根本作用。作为企业制度组成部分的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防止经济欺诈,保护财产安全,同时保护企业名誉,以免造成经济损失等。而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对内部控制的自然扩展的风险管理来说,内部控制推动了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风险的管理,当企业进行风险运营时,内控系统就成为了必要的、高效的、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因此,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应该达到的状态就是能够满足企业内控系统的要求。换句话说,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概念的自然延伸,新技术和市场推动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总而言之,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密不可分的。 三、目前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现代化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日俱增,市场化程度越高,企业风险的表现就越明显,可以说,企业风险是时时在,处处有。 企业风险主要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指外部存在的诸多因素,如国家法律、正常变动、市场供求状况或竞争力等。内部风险主要指企业的资源配置、行业地位、业务流程、财务能力以及管理人员的价值取向、 岗位职责 、激励机制和团队精神等。 四、针对主要风险企业可采取的内控管理措施 无论企业自身发展或和迎接风险与挑战来说,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已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企业只有根据实际的经营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加以严格执行,才能够达到防范风险的目标。本文所指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人、财、物与信息。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实施内部控制的原则和要素,确保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是指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要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内部环境要素(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机制、人力资源政策、 企业 文化 ),风险评估要素(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付),控制活动要素(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与沟通要素(信息质量、沟通制度、信息系统、反舞弊机制),内部监督要素(日常监督、专项监督)等。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时刻检视所制定的 规章制度 、流程、工作要求等是否符合四原则和五要素的内涵,有利于确保风险管理的成效。 (二)加强 人力资源管理 ,完善用人制度 企业在管理时较容易出现缺乏相关制度和流程,人员未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流程,或人员业务能力、自身素质不高的现象,这将导致提升企业的用人风险。因此充分调动企业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应该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把好进口关;其次要定期组织理论和实践培训,把好素质关;最后应制定较为合理科学的奖惩激励机制,把好分配关。 (三)强化财产安全管理,确保企业利润 强化财产管理,即指强化对存货、能源及固定资产的物化管理。存货风险主要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存货损坏而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一旦存货出现危机,那么也将影响企业经营方向或现金的流向。有部分企业对财产物资的内控管理过于宋笋,制度得不到落实,因此造成库存物资的损毁、报废、短缺等情况,致使单位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要想降低企业风险必须健全物资财产的内部控制管理,应加强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登记明细、财产 保险 、监控监管等工作,从而确保财产的安全,促进企业有效经营,以求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其次应严格执行资金授权批准制度,在做好节约资源的基础上,能够有的放矢的运用资金。企业的资金流动主要用于采购、付款、销售、收款等,应制定刚性的管理制度,并要求各职能部门的职权范围和责任,确保能够职工按照相应管理条例予以执行,以保证资金安全。 (四)职工各司其职,完善落实风险管理 企业层面的内部控制国家出台了细分为十八项的规范指引,是对五要素的进一步细化,为企业的规范运作起到了十分详细的指导作用,每个指引明确了风险点,如何控制潜在的风险等,是企业建立内控体系的重点参照内容,也是企业必须坚持执行的规范内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风险管理还是内部控制的实施最主要的是人的执行力,所以企业实施风险防范管理体系的最关键因素是参与意识和全员素质的提高。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篇二 《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 》 [摘 要] 企业如何对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并予以持续有效的实施,成为企业目前内部控制实践中的焦点和难点。本文针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我国企业应当如何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以达到有效防范各种风险,减少损失的目的。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强烈冲击,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持续蔓延,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动荡不安,经营风险加大,由此也引发了企业对如何加强风险管理的思考。 一、风险管理 风险表现为发生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管理就是企业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种经营风险的过程。企业的经营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积极进行风险管理,尽可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减少可以避免的损失。 内部控制,是指为了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资产的安全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全体员工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作为每个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内部控制,是企业重要的风险管理手段之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风险行为防范能力,确保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公布的《中国上市公司2009年内部控制白皮书》统计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越好的公司投入资本回报率越高,内部控制的加强有助于提高投入资本回报率。 现阶段,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市场环境的不规范性较为突出,再加上许多企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不确定因素加剧。因此,我国企业迫切需要完善其内部控制,有效地防范和应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现状 1.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观念薄弱,员工不参与风险管理 有些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偏差,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企业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的简单汇总。他们错误地认为内部控制只能起到日常管理员工的作用,对其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可操作性不强,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他们通常只重视风险的应对,而轻视风险的预防,导致企业出现重大以外事件的可能性增大。殊不知有效地预防风险,比风险发生后再想办法去补救以及事后纠正更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损失,而且事先防范风险比事后应对风险更容易掌握主动权。 有的企业没有树立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的观念,认为风险管理只是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的事情,与一般的基层员工无关。没有让企业的一线员工参与风险管理,其后果通常是难以发现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防患于未然。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在工作时,都考虑风险因素,才能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2.内部控制设计存在缺陷,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传统的内部控制设计仅仅局限于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监督管理,对于财务风险以外的其他风险则往往不加以考虑。而合理的内部控制设计应全方位地考虑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如市场风险、金融风险、法律风险和投资风险等也应当包含在内。企业应该抓住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有关键控制点,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内部控制,而且要防止企业管理层可能出于欺诈目的或屈从于外部压力的因素(如时间或成本等)而凌驾与内部控制之上,内部控制可能会被规避,形同虚设。 3.缺乏有效的风险监管措施 保障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有效的监督加以配合。有效地执行设计合理的内部控制,才能真正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所以,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是重要的风险管理措施之一。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忽视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制度,尤其缺乏可以量化的风险管理制度。例如,内部审计是一种风险监督的重要措施。但由于内部审计工作不带有强制性,也不能对外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审计报告;所以,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长期以来一直得不到重视,很多企业不是没有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就是内部审计没有真正发挥其监督管理的作用。比如,从岗位设置看,目前企业大部分的内部审计部门,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大多数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从已有岗位设置的企业来看,这种机制也往往会使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受集团利益因素制约、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的影响,无法独立、客观、真实、公正、深入地开展工作,做出的审计处理也往往因管理体制的制约,致使许多内部审计过程流于形式,工作也缺乏自身应有的地位和威信,使内部控制这样的有效机制,变成“内部人控制”的机制。 三、完善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 1.加强员工业务素质培训,提高员工业务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现有员工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法制观念已不能满足需要。对于企业来讲,员工应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但是企业往往现有的员工并不能完全具备这些能力,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和职业技能是企业应该补上的重要一课,企业要针对人员的现状,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员工 教育 培训,并注意内部控制管理模式,体现相关培训体系性和实效性。只有通过提升全体员工的职业意识和基本职业技能,提高全体员工理性对待企业和工作的能力,才能适应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提高整个企业的团队职业形象和职业技能,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重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建设 有些企业存在员工因为缺乏合理对待公司和工作的心态而带来的浮躁和动荡。建设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其目标就是培育员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 爱岗敬业 、开拓创新的团队合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重视内部控制,强化风险意识。在加强员工业务素质培训的同时,还要开展诚信教育,增强其自我约束能力。努力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企业文化,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的经营合法合规,另一方面可以防范由于员工的失德行为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而且口碑好的企业文化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企业带来创造无形的收益。 3.规范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 规范企业内部控制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体现的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按照相互制约和牵制的原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即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和工作岗位,明确员工的权利和责任,才能保证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让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化、程序化。但是管理人员在设计监督管理时,必须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防止管理制度设计过分苛刻,导致妨碍正常生产经营的情况发生。同时,针对某些存在特殊风险的事项或交易(如重大的投资支出等),还要建立相应的特别内部控制,以防其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企业应当制定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考核制度实行奖惩结合,让员工的薪酬与企业风险管理的绩效相结合,激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风险管理,设置全面风险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形成至上而下的全员风险管理和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制度。 4.加强内部监管,纠正偏差 企业要以风险管理为中心,将风险管理流程贯穿于日常经营和管理各个阶段,建立一个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对风险管理进行岗位责任制的识别、监督、分析和评价。加强对企业风险的监管,特别是针对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工作岗位等发生重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些方面进行的专项监督是非常必要的。努力构建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可量化的风险预警机制,事先制定风险管理解预案,对这样才可以全方位、全过程、进行风险管理,及时地发现、识别和评估风险,积极地进行风险应对,掌握经营的主动权。企业还应结合内部监督发现的实际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 自我评价 ,并及时纠正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同时进行必要的整改。 企业应当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大力推行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方法,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如果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尤其应对关键控制点实施重点监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商场上许多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经营成功的企业离不开良好的内部控制状况与风险管理体制。面对当今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面临的风险无处不在。可是,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和整体风险管理制度还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我国在加入WTO以后,企业更需要学会积极主动地承担风险和管理风险,把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结合,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建立起风险管理的壁垒,有效地防范风险,积极应对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建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中国西部科技.2005(6):21-22. [2]杨光:浅议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6) [3]赵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合的路径选择[J].2008(7) [4]李晶.COSO框架下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思考[J].天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5]张潇蔚:COSO框架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启示[J].2009(12)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篇三 《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 摘 要 由于财务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企业要积极主动的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防范应对风险,通过科学分析评估企业现有和潜在的财务风险,找出关键的风险因素,建立起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尽可能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 财务风险 原因 内部控制措施 一、企业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 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公司内部股东、董事、监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目前公司治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董事会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监事会的功能非常有限。董事会、监事会如果没有履行好相应职责,导致经理层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使得公司和股东利益受损。 2.财务决策机制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 许多企业没有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存在凭 经验 决策和凭主观决策的现象,这样往往会导致决策失误,将对财务收益和资金回收产生不利后果。例如,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企业决策者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难以获取充分有效的信息或者获取信息成本较高,往往市场调研不深入,科学论证不充分,使得投资过于盲目,从而蒙受巨大的损失。另外,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未建立财务风险预警、防控系统,财务决策缺乏预见性。 二、财务活动过程中形成风险 1.筹资风险 企业可以通过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两种方式筹资。不同筹资结构的选择直接影响筹资成本的高低和筹资风险的大小。负债可以使企业迅速筹集所需资金,但同时,债务有偿还期限、偿还方式和资金使用价格即利率的规定。如果企业内部自身经营过程中没有有效使用所筹集到的资金,现金流出现问题,无法按期足额偿还债务,将面临信用下降、股价下跌,甚至破产倒闭的风险。同时,债务筹资成本受利率政策、通货膨胀等外部因素影响,这些企业自身无法完全控制。权益筹资通常是指企业通过增发股票进行筹资,涉及股票的发行数量、发行时机、筹资成本等。当投资者投入的资金不能产生预期的投资收益时,投资者就会抛售股票,引起股票价格下跌,使企业再筹资的难度加大,筹资成本也会上升。影响权益筹资风险的因素有股权筹资的规模、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的经营状况、资本市场环境等。 2.投资风险 企业为了保证并扩大经营规模会运用现有资金进行投资以取得投资收益,投资收益的取得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企业管理者没有进行科学的投资分析与决策,会引发盲目扩张或丧失发展机遇,使得投资占用的资金没有取得利用效益,反而影响现金流,进而导致企业获利水平和偿债能力存在不确定性。 3.资金回收风险 资金回收风险主要来自于结算资金回收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如果客户因为经营不善拖欠应收账款,资金不能按时足额收回,必然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使资金链断裂,再生产资金不足,这时企业势必要采取其他方式筹集再生产所需的资金,进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引起财务状况的恶化,严重时,还会导致企业破产。 4.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指企业的净利润在企业留用与投资者之间的分配,两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企业给投资者过高的回报,必然造成留存收益不足,影响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反,如果企业增加留存收益而减少对投资者的分配,又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影响企业的声誉和价值。因此,企业在分配收益的方式、时间和金额上的不同权衡和取舍,给企业价值带来不确定性。 5.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 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是外生的,企业只能被动式适应。 危机、危机,在风险来临之前要有遇知,在风险来临后,要有积极应对的措施,在风险中抓住机遇,化解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措施 引起财务风险的因素既有来自外部的系统风险,也有来自内部的非系统风险。对于企业来说,系统风险不可控而非系统风险是可以通过分析内外部因素的变动,采取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措施预防控制的。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机构是否完善是决定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根源,是企业能否有效控制各项经营财务活动的关键。在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制度安排上,为了切实建立起完善的 公司法 人治理结构和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就要科学地配置公司的控制权。要保证股东大会的最终控制权,保证董事会独立决策权,保证经理自主经营管理的权力。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建立起适应企业自身行业和规模特点的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既保障所有者利益,又赋予经营者充分经营自主权,调动其积极性,确保企业管理和控制的有效运行。 2.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监测、预警,促使管理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财务危机,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因此,企业应对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现金流量等财务指标和公司治理等非财务指标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不同企业应根据影响自己企业财务风险的关键因素不同建立适合自己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财务人员要时刻关注和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以企业的财务报表为基础,结合经营计划和其他相关资料,运用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对 财务管理 全过程实施监控,一旦发现某些预警指标异常,通过预警模型判断企业可能发生财务风险时,企业应及时找出原因并采取应对措施,以避免和减少风险损失。 3.适度负债,防范筹融资风险 负债具有财务杠杆作用,既能为所有者带来财务杠杆收益,又有可能由于企业经营不善,利润下降,给所有者收益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企业应该适度负债,防范筹融资风险。具体来说,首先,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和资金周转状况合理预测资金需求量,适度举债,并通过测算资金成本、各筹资方案的风险分析,选择风险小、资金成本率低的筹资方案,并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注意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合理搭配。其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流动资金的投放和管理,盘活存量资产,加快闲置设备的处理,以保障债务的按时足额偿还。 4.科学决策,防范投资风险 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要深入市场调研,掌握充分有效的投资信息,并重点对项目投资的必要性、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进行严密科学的论证,通过预测各项方案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等未来收益情况,排除高风险低收益的方案,以确保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企业还可以合理地进行投资组合,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冒险主义和盲目投资,尽可能控制风险,分散风险。只有提高决策者的决策水平,把有限的资金投放到最需要的项目和效益较好的项目上,才能充分发挥资金的效能,实现企业盈利。 5.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防范资金回收风险 资金回收的一个重要的风险点就是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运用能使企业的利润增加,但是并没有形成企业的现金流入,反而由于利润的增加使得相关的税收支出增加,加快现金的流出速度,使得现金净流量减少。所以,针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首先,根据客户财务状况和资信状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销售方式和结算方式。其次,定期分析账龄,紧密跟踪应收账款的还款情况,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控制风险,减少坏账损失。最后,对于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应提取坏账准备金,弥补风险损失,防范资金回收风险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 6.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防范收益分配风险 留存收益是保障企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收益应当留存一定数量于企业内部,同时又不能忽视收益分配的信号传递作用,收益的分配方式、时间和分配数量往往向投资者传递着某种信息,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企业在制定收益分配政策时,既要考虑收益对再生产的重要意义,还要考虑收益分配政策向投资者传递的信号对企业未来筹资的影响。所以,企业宜结合自身的战略目标,根据目前实际盈利多少和稳定与否情况,合理分配收益在投资者和企业留存之间的比例,既要保证企业再生产的资金需求,又要稳定投资者的信心,以减少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生艳梅,徐禄帆,张延军.我国企业财务外包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价值工程.2012(22).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空前重要。营销的全球化、网路化和市场竞争的全球化,使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面临的风险因素更加复杂多变。我国企业比全球市场上重要对手的市场营销风险大得多。而我国企业较少有生产企业规范地实施风险管理。研究和实施市场营销的风险管理,对保障我国企业的健康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管理全文如下:

企业市场营销风险,是指在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企业营销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因而有蒙受损失和失去获得额外收入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企业是营销风险主体,风险损失是企业违背市场规律或自身失误所遭受的惩罚。一个营销风险的发生,就可能使企业一年的盈利荡然无存,甚至遭遇灭顶之灾。因此,回避营销风险就成为营销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市场竞争中处处存在风险和机会,企业不可能完全消灭风险,只能在抓住市场机会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风险程度。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在风险发生之前,从营销制度,营销手段上尽可能防范风险的发生;在风险来临时,如何正确的客观的面对;在风险过后如何重振企业。

一、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的形式

企业的营销风险源很多,如来自本企业销售人员的风险,来自竞争对手的风险,来自企业经销商、供应商的风险,来自顾客的风险,促销风险,市场预测风险,新产品上市风险等等。从市场营销组合的角度可把市场营销风险分为四大类。

1、产品风险。产品风险是指产品在市场上处于不适销对路时的状态。产品风险又包括产品设计风险、产品功能质量风险、产品入市时机选择风险和产品市场定位风险、产品品牌商标风险等。1产品设计风险是指企业所设计的产品过时或者过于超前,不适应市场顾客的需要。2产品功能质量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所销售的产品,功能质量不足或产品功能质量过剩,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者需求。3产品入市时机选择风险是指产品进入市场时间的选择出现不当。4产品市场定位风险是指产品的特色等与市场顾客要求不相符合。5产品品牌商标风险是指产品的牌品被侵权、维护不当或延伸不当,使牌品信誉受损害时的状态。

2、定价风险。定价风险是指企业为产品所制订的价格不当导致市场竞争加剧,或使用者利益受损,或企业利润受损的状态。定价风险包括:1低价风险。低价是指将产品的价格定得较低。产品定低价,一方面会使消费者怀疑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使企业营销活动中价格降低的空间缩小,销售难度增加。其次是产品定低价依赖于消费需求量的广泛且较长时间内稳定不变。而实际上,消费者需求每时每刻都在变动之中,因此企业这种价格的依赖性是非常脆弱的。2高价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加剧市场竞争导致高价目标失效;二是高价为产品营销制造了困难,因为低收入者会因商品价高而望而却步;三是订高价也容易使顾客利益受损。3价格变动的风险。价格变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降价;二是提价;三是因市场竞争产品价格发生变动,本企业的产品价格维持不变。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实施价格变动时,若处置不当,往往也会产生不利的局面,如恶性价格战、导致顾客流失等。

3、分销渠道风险。分销渠道风险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分销渠道不能履行分销责任和不能满足分销目标及由此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分销渠道风险包括分销商风险、储运风险和货款回收风险等。1分销商风险。主要表现为:分销商的实力不适应企业产品销售条件、分销商的地理位置不好、各分销商之间不能协调甚至相互倾轧、分销商的其他违约行为等。2储运风险。储运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商品在储运、运输过程中导致的商品数量、质量或供应时间上的损失。3货物回收风险。主要是指企业不能按约定从分销商处及时地收回货款而产生的货款被占用、损失等现象。

4、促销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开展促销活动过程中,由于促销行为不当或干扰促销活动的不利因素的出现,而导致企业促销活动受阻、受损甚至失败的状态。促销风险包括广告风险、人员推销风险、营业推广风险及公共关系风险等。1广告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利用广告进行促销而没有达到预期结果。2人员推销风险。是指由于主客观因素造成推销人员推销产品不成功的状态。人员推销虽然是一种传统有效的促销方式,如使用不当,同样会给企业带来损失。3营销推广风险。企业营销推广的内容、方式及时间若选择不当,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4公共关系风险。企业开展公共关系,目的是为企业或其产品树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市场营销开辟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空间。开展公共关系需要支付成本,如果该费用支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无效果或负效果,则形成公共关系风险。

二、市场营销风险成因分析

从实质上分析,市场营销风险的成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企业主观因素造成的,另一种是市场环境的客观因素形成的。

1、市场营销风险的主观因素成因。从市场营销风险及所表现出来的几种现象看,之所以产生风险,首先是企业营销观念错误。企业如果奉行传统的营销观念,必然导致市场行为错误,错误的行为就会产生风险。其次,企业决策者习惯于凭主观想象做出营销决策。最终将会导致产品积压,资金搁浅。第三,企业营销管理者和营销人员不了解市场规则、规范或法规,也极易引发市场营销风险。如果某一企业的营销活动违反了市场规则规范,重者则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轻者则受到同行其他企业的 *** 、封杀和联合反击,最终使企业败北。第四,企业缺乏处理市场营销风险的经验和知识。当企业产生营销风险后,由于缺乏处理营销风险的经验和知识,风险就不能被及时控制。第五,企业对市场营销风险的危害认识不足。在我国企业组织机构中,很难找到有关处理风险危机的机构,企业营销管理中关于风险危机的管理也往往被轻视,这些都是对风险危害缺乏警惕的表现。第六,企业资讯不灵,也是产生风险的重要原因。企业没有及时足量地了解蒐集使用者、中间商、竞争者等有关资讯资料,没有对交易物件进行信誉调查,盲目发生业务往来,最终产生风险。当前市场上发生的大量上当的事例都属此列。

2、市场营销风险的客观成因。市场营销活动受到企业外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并由此而引发市场营销的风险。对此类原因,企业必须加以研究。

1市场需求变化的客观性,是导致市场营销风险客观存在的首要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愈来愈受制于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则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不可控因素。我国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正朝着个性化需求演进。市场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变化、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变化、由群体共同性向个体独特性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趋势,不充分认识其客观性,并努力调整市场营销活动,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营销风险。

2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变化产生市场营销风险。经济形势无论是循序渐进式的变化还是因突发事件产生的剧烈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决定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当某种变化呈现不利因素时,就会产生营销风险。如中国入世后,企业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的同行的竞争,更有实力强大的国际同行的竞争,因此市场营销的难度将加大,风险将提高。此外,各国 *** 为了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其指导经济的政策也在发生变化。如我国 ***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实行经济紧缩政策,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又改为实行经济扩张性政策。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导致了经济形势及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进而也会给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带来风险。

3科技进步是导致市场营销风险的又一因素。科学技术的变革,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科技进步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了新的机遇、新的方式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另一方面,每一次新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意味着原有技术的淘汰,从这个角度上讲,也给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带来了威胁。比较典型的如电子计算机技术网际网路,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网路营销。网路营销对传统营销带来的冲击是十分猛烈的,不懂网路营销,可能就会使企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企业的营销组织结构、营销人员结构、营销战略与策略、营销的方式和方法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导致变革,变革不仅意味着新的机遇,更意味着风险。

4外部的其他因素。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等都会间接产生市场营销风险,如“”事件引发的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以及由此导致的美国经济由上升转下滑,间接地影响了一些企业的市场营销结果;国家内部的政局稳定与否,国家与国家间的外交与合作关系等,也都会影响并产生国内市场营销风险和国际市场营销风险。

三、市场营销风险的控制

1、加强市场营销环境的调查研究,是市场营销风险控制的根本性措施。企业从设计产品开始,到定位、分销和促销活动的全过程,都必须深入市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市场的调研活动,掌握相关的情报资料资讯,包括顾客需求资讯、竞争者资讯、国家巨集观经济及相应的政策资讯、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以及其他资讯。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在充分掌握了相关资讯资料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展开,否则企业营销活动就会产生风险。

2、建立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运营中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因此建立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就如同建立营销机构一样重要。风险防范与处理小组的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预防的规章制度,并督促制度的贯彻执行;二是调查研究相关资讯资料,对公司客户的资讯和能力进行分析和评定;三是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进行风险处理演练,以提高对风险处理的应对能力,强化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四是在企业出现风险后,由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统一处理风险事件。

3、正确面对发生的风险。当风险产生以后,如何面对风险,是决定风险能否正确和顺利处理的关键。风险的发生会给企业带来损害,也可能给社会、顾客带来损害。企业首先应该诚实地面对社会和顾客,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社会和顾客的损害,另一方面快速采取措施制止风险的扩大。如果风险产生后,企业回避、推托、甚至辩解,反而会使风险扩大,损害增加。1999年6月在欧洲发生的可口可乐饮料污染事件,就是可口可乐公司面对的一次风险。可口可乐公司采取的措施首先是由公司高层管理者飞赴比利时、法国处理饮料污染事件,并向受害者道歉。其二是委托权威机构对风险原因进行调查并将结果向公众公布。第三,控制和影响资讯释出源。通过公司一系列措施,最终成功地控制了风险的损害程度。

4、依法处理。企业风险产生后,企业应该迅速地运用法律武器来处理风险。国家为了规范市场行为,保护公平竞争,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制订了一系列相关的经济法律和法规,如《合同法》、《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企业决策者应该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在营销活动中依法办事。当企业遭遇风险后,应该当机立断,积极寻求法律途径处理风险。

风险管理论文篇三 《企业风险管理创新与中国海油自保公司案例研究》 自保公司作为企业进行风险 管理创新的重要工具,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与国际上的研究机构及自保公司行业对于自保公司的 发展所做的大量研究相比,中国企业对设立和运用自保公司进行风险管理的研究非常缺乏。由于缺乏自保公司的行业数据、实际 经验和其他相关信息,国内研究主要还停留在基本理论的阐述上,缺乏与 实践的结合,因此无法深入。本文将结合目前中国境内企业设立的唯一一家自保公司——中海石油 保险有限公司的实际案例来分析企业如何运用自保公司进行风险管理。 一、风险管理与自保公司 企业的生产经营因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而存在风险,即存在着经营结果的不确定性。这些风险广泛分布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和各流程。企业的风险管理,应包括风险的辨识、评估、防范和控制,是防范这些风险的理念、措施、行为的集合。按照亚洲风险管理协会(AARCM)的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在实现未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试图将各类不确定因素产生的结果控制在预期可接受范围内的方法和过程,以确保和促进组织的总体利益的实现。 一般而言,风险管理有五种方式:回避、转移、减少、保留和利用。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当外部的风险转移方式无法满足或者无法完全满足企业风险管理的需要时,企业会寻求自保,即不通过传统保险而由企业自身对风险进行控制和转移。自保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风险全部自留、建立风险基金、提取风险准备、安排“股东保单”、进行风险融资以及设立自保公司等。其中,自保公司是以成立商业保险公司的方式来为企业风险管理服务,在实践中受到企业的欢迎。 自保公司是指一个由非保险公司拥有的真正的保险或者再保险公司,其主要业务是对其母公司或者关联公司的风险进行承保或者再保险①。自保公司是在企业风险管理创新中产生的一种典型的非传统风险转移工具,称为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简称ART)。自保公司的出现改变了企业传统的风险转移模式(见图1)。 母公司的风险转移策略可以通过自保公司与国际保险市场的直接接触而得到更好的贯彻。自保公司也通过参与这一风险转移流程而获得收益,包括获得承保收益和保费现金收益。 当然,自保公司并不适用于所有企业。一般而言,设立和运作自保公司要考虑风险单位是否符合大数法则,保费规模是否足够应付运营成本以及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是否成熟等诸多因素。 二、全球自保公司的发展情况 全球第一家自保公司——凤凰保险公司②成立于18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的跨国企业开始成立自保公司,到2004年,全球自保公司数量已经达到4800余家,保费规模达到560亿美元。自保公司行业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行业领域,其主要分布情况见表1。 全球500强企业的80%都拥有自保公司。设立自保公司的著名企业也分布于全球各地。表2列举了全球主要的设立自保公司的母公司情况。另外也有很多的组织、协会以及连锁企业等设立自保公司。 三、自保公司的作用 自保公司在企业实际运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直接与保险市场联系的专业渠道 自保公司的角色非常特殊,它一方面是执行集团风险管理策略的工具,同时也是一个商业保险公司,它在母公司集团(往往是非保险类企业)和商业保险市场之间具有共性,产生交集(见图2)。 由于自保公司在市场上已经存在了很多年,因此非常容易被商业保险市场所熟悉和接受,尤其是专业的再保险公司。自保公司与商业保险市场取得直接联系后,可以最快获得保险市场的最新动态和信息,对于企业制定合适的风险管理策略非常重要。事实上,很多自保公司的管理顾问公司会在每年末做一份针对市场情况和企业经营的风险管理策略建议,并向自保公司的母公司进行 报告 。 2. 全球化风险管理的工具 对于一个企业尤其是跨国集团而言,自保公司在其全球化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体现。 第一种方式是,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项目进行统筹保险安排并参与风险管理。第二种方式是,实现企业制定的全球风险管理策略。作为一个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有项目的跨国公司,当企业对这些项目安排保险的时候,会受到各国保险监管和法律规定的限制。自保公司作为再保险公司则可以很正当地参与到其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中去,了解其风险转移的策略以及项目运作的信息。 3. 为母公司减少保费成本 自保公司的参与一方面可减少支付给商业保险公司的佣金支出,另一方面,可通过与国际再保险市场的谈判,获得优惠的再保险条件,从而降低再保险保费支出,减少母公司集团的总体保费成本。 自保公司如果可以直接出具保单,则可以减少支付给商业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开支。一般而言,自保公司的管理费用支出不会超过总保费的20%,换言之,保费收入的80%可以用于真实的索赔支出。 自保公司如果不可以直接出具保单,则可以利用长期稳固的再保险安排渠道增加与传统保险公司的谈判能力,降低手续费,从而降低摩擦性成本。 4. 建立风险储备基金 母公司可以通过自保公司建立长期的风险储备基金来应对长期的风险。虽然商业保险公司也会建立风险储备基金,但由于它并非承保一家的风险,因此风险基金并不一定可以保证用在本公司的风险上。自保公司承保母公司的风险,可以保证风险储备基金使用渠道的专门性,并且方便快捷。这种风险储备基金可以表现为风险储备或者累计利润。相对于建立内部安全基金而言,这是从母公司系统内转出而以商业化的方式合理存在的真金白银,随时可用来弥补可能发生的损失。 5. 获得更多的承保能力 自保公司为母公司的保险提供新承保能力,使母公司增加风险转移的宽度和深度。 自保公司的承保能力受到投入资本的限制,但自保公司的承保政策要比商业保险公司宽松,并且许多自保公司的管理公司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的再保险安排项目来充分利用其承保能力。例如香港自保公司监管机构只要求单一最大风险单位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5%,中国海油自保公司在遵从这一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安排母公司的多个保险项目。 6. 减少商业保险循环周期对企业保费成本的波动影响 费率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保险标的风险的大小。保险费率水平会随着损失记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经常性和规律性的波动,形成循环周期。因此,企业单纯运用传统方式购买保险来转移风险,保险的成本就不可避免地随之波动,这对于一个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而言是不利因素。自保公司的参与则可以有效地减少这种波动。自保公司承保一定的风险,通过稳定该部分的承保价格来增加成本的刚性,从而使得企业的保费成本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7. 增加母公司集团盈利能力 自保公司通过参与保险安排获得佣金收入、保费收入和现金收益。自保公司因为向国际再保险市场转移风险而从再保险公司获取佣金收入;通过自留母公司的风险而获得相应的保费收入;通过各种投资手段获得承保收入的现金收益。总之,自保公司的佣金、保费收入和现金收益最终将形成利润在报表中反映出来,也会反映在母公司整体的收入规模和盈利水平中。 8. 获得更宽泛的风险转移条件 不同资产、不同项目、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家的保险条款都会不一样,甚至保单文字都不一样。尽管如此,母公司仍可以通过其自保公司在全球的保险合约对转移自留部分的风险提供更为宽泛、更具有灵活性的保障条款。例如,公司甲通过其自保公司的保险合约购买了限额为1亿美元的一揽子第三者责任保险,则这一保障适用于其母公司所有通过自保公司安排的项目。对于任何一个新增加的投保项目,都可以自动获得这一保障。 9. 为母公司无法在商业保险市场转移的风险提供保障 一个企业会根据其风险管理的策略将不愿意承担的风险转移到商业保险市场上去。但有些风险却是不可保的。有可能是因为市场上不提供这种保险产品,或者市场上可以提供这种保险产品,但所要求的保费成本又超过了公司愿意或者能够承担的限度,或者市场上可以提供这种保险产品,但并没有100%的承保能力支持,或者市场上能为这种保险产品提供的承保能力是不可靠或者不稳定的。中国海油自保公司在风险转移的过程中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安排井喷控制保险和井下工具保险。自保公司在对此类风险进行转移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承保了“不可保”的风险。 四、中国海油自保公司案例研究 中国企业设立自保公司的步伐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中国境内尚未对自保公司有明确的监管规定,而香港是最近的自保公司注册地。2000年8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在香港设立自保公司,公司全称“中海石油保险有限公司”(英文名称CNOOC Insurance Limited,以下简称CIL)。CIL最初资本金为200万港元,这是香港对设立自保公司的最低资本金要求。 中国海油是中国第三大石油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海上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炼油化工化肥、天然气及发电、综合服务、金融服务六大良性互动的产业板块,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综合型企业集团③。中国海油所从事的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通常需要在国际能源保险市场安排保险,以转移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巨大风险。企业每年需支付5亿元人民币左右的保费,且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保费水平还在不断提高。 CIL在成立初期,由于自身承保能力低,商业保险市场提供的保险条件好,因此只是对母公司——中国海油的部分保险业务安排转分保,收取佣金,自留比例很小。 2001年“9·11”事件之后,国际能源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萎缩(见表3),中国海油同其他公司一样,面临保费成本大幅增加,保险保障范围却不断减少的境遇。免赔额水平从25万美元增加到100万美元,同时费率还上涨了25%。尤其是海上钻井所需购买的井喷控制保险,费率由4美元/英尺甚至增加到90美元/英尺。保费成本占总钻井成本的比例高达10%,远高于“9·11”之前1%的水平。 1. 根据市场变化,调整风险管理策略与经营策略 在保险市场承保能力急剧变化的形势下,中国海油审时度势,重新测算自留风险的大小,根据保险市场变化,做出了如下的风险管理策略调整。 1)对于油田财产保险项目,在当前的免赔额水平和费率水平下,赔付率将大大降低,CIL可以根据自身承保能力适当自留。 2)对于钻井保险项目,由于市场费率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公司所能承受的成本范围,此风险属于不可保风险。因此,在对该种风险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CIL可以根据自身的承保能力,大比例自留风险,并收取合理水平的保费,通过长期的承保策略来降低巨灾风险的影响。 3)对于建造项目,鉴于风险较大,自保公司应谨慎自留风险。 4)随着公司发展步伐的加大,CIL应尽快参与到合资合作项目的保险安排中去,为母公司的全球化风险管理策略服务。 针对母公司调整后的风险管理策略,CIL对自身的经营策略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1)CIL以转分保或者风险自留的方式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母公司的项目中去,成为母公司风险管理的一个专业平台。 2)对于油田财产保险项目,CIL考虑小比例风险自留,对转移到国际再保险市场的风险收取一定的佣金。 3)对于建造项目,CIL考虑小比例自留或者全部转分保到国际再保险市场,同时收取一定的佣金。 4)对于钻井保险项目,CIL自留大部分的风险,以较低的费率水平来收取保费。同时规定赔付限额,将巨灾风险的影响最小化。 5)CIL参与到中国海油大型合作项目的保险安排中,不以获取保费或者转分保佣金为目的,而主要是通过CIL将这些项目的保险安排纳入中国海油的整体风险管理体系中,为今后中国海油做好全球风险管理策略和保险筹划做好准备。 6)自保公司利用自身的资源与出单公司进行谈判,将一般保险公司向被保险人收取的10%~20%的管理费控制在5%左右,降低了公司的保费成本。 经过4年时间,CIL的保费收入规模由最初的1000万港元增加到5亿港元,资本金也增加到2亿港元。资本金的增加使得CIL的承保能力不断增加,从而更加有效地执行了母公司的策略。 2. 借鉴国外经验,重视战略与管理,使CIL获得快速发展 总结 CIL快速发展的经验,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中国海油非常重视风险管理,为CIL的成立提供了战略准备和管理基础 中国海油从事的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和生产活动,属于高风险行业。中国海油从成立之初就很注重风险管理,为财产和项目购买保险以转移风险。企业内部不断完善的风险管理理念为自保公司的成立做好了战略准备。 此外,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设立专门的岗位,贯彻风险管理策略并授权处理保险业务。公司制定了专门管理法规对公司风险管理策略和保险政策进行明确规定。职能的统一和明确也为自保公司的成立和运作提供了组织和管理基础。 (2)长期与外国油公司合作的历史,为中国海油自保公司的成立提供了可借鉴的实例 中国海油自1982年成立以来,就与壳牌、BP、雪佛龙、丹文、哈斯基(Husky)、阿莫科等国际大石油公司合作。在合作中,外国石油公司按照惯例,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等项目都提出要购买保险并写入石油合同。例如,对油田财产一定要进行投保,并要求购买免赔额为5000万美元的包括油污责任在内的第三者责任险。中国海油在对外合作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保险的重要性,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逐步实现了与国际接轨。此外,外国油公司经常利用自保公司来进行风险管理,它们也愿意合作方的自保公司参与。这些为中国海油成立并运作自己的自保公司提供了借鉴。 (3)中国海油较早进行风险集中管理,成立内部风险管理公司,为自保公司的顺利运作提供了条件 在中国海油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的初期,外国石油公司是作业者,按照石油合同规定,所有的保险由作业者安排。随着中国海油逐渐成为作业者以及自营油田的出现,中国海油开始接手保险安排,并于1993年后逐步实现集中管理。风险的集中管理为中国海油建立整体风险管理策略提供了前提条件。 1994年,中国海油成立内部风险管理公司,对投保的保费进行内部统一核算,进行模拟化商业运作。这些有益的尝试为自保公司的产生和运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4)中国海油接触国际保险和再保险市场,为设立自保公司提供了信息和经验 中国海油从1993年开始正式接触国际再保险市场,包括知名的国际再保险公司和国际再保险顾问,这些再保险公司和保险顾问给中国海油带来了最新的国际保险市场的信息。尤其是国际保险顾问,如怡安、达信等,本身也是全球最大的自保公司管理机构,它们对自保公司的运作流程非常熟悉,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为中国海油自保公司的成立提供了很多咨询服务。怡安保险顾问公司更是一手促成了CIL在香港的设立。 (5)国际保险市场持续坚挺,为自保公司快速发展创造了契机 根据国际保险市场的统计结果,1970年以来,国际上的巨灾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不断增加,在2001-2005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些损失导致国际市场的保费水平居高不下(见图3)。在这种情况下,自保公司的收益水平也自然水涨船高。 虽然中国海油自保公司还是一个年轻的公司,但其今天的成就,是与中国海油20多年的努力分不开的。在中国海油不断向中下游和海外拓展业务的大背景下,自保公司也将配合母公司发展的需要,不断解决经营中面临的许多新问题,继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PARKINSON J R. Captives & captive management for practitioners andowners. UK: Key Haven Publications PLC,2002. [2] KENDALL R. Risk management for executives. UK: Pitman Publishing, 1998. [3] WONG C. Bullish in China[J].Monthly Journal of Global REinsurance ,2003 (10), 56-60. [4] BI survey(N).Business Insurance, 2003(10). [5] BI survey(N).Business Insurance, 2005(9). [6] 张洪涛. 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R].2004中国保 险发展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7] 张洪涛,郑功成,主编.保险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 施绪金.中国企业自保发展趋势及建议[R].2004中国保险发展报告.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 闫东玲.我国发展专业自保公司的几点思考[J]南开经济研究,2005(2). [10] 徐涟漪.自保公司——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选择[N].中国保险报, 2006-03-10. [11] 王清寰.企业可保风险管理模式及中海油实例研究[M].北京:石油工 业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1. 风险管理论文案例分析 2.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案例分析 3. 风险管理论文案例 4. 风险管理论文精选范文 5. 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精选

在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概念两两辨析的基础上,认为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三者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即提高企业的期望收益水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 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 》

摘 要:全面风险管理自产生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和企业内部控制联络紧密,但又不是完全一致的。本文从全面风险管理的兴起与发展、其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二者现存问题、解决方案及全面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在中国的应用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明确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促进我国企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危机;完善;差异;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与企业的运营息息相关,人们应该积极解决现存的问题,不断完善其体系,从而提高企业躲避风险的能力,加强内部管理控制。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20世纪30年代,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席卷了大部分的资本主义国家,大量企业倒闭,经济萎靡不振,人们开始认识到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随后,美国在实践中提出了“风险管理”理论并被大部分国家接受。至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贸易向着复杂化前进,全面风险管理日臻成熟,理论体系更加完善[1]。然而,与理论的发展相比,实践中,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的应用却不尽人意,世界上大量企业的内部存在严重漏洞,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有待提高。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竞争的激烈性增加了企业风险。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兼并、倒闭现象时有发生,人才流失也愈发严重,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风险增加,因此,只有通过全面风险管理,对各个风险进行评估,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对风险管理政策中的方案进行监督,才能帮助企业尽可能地 *** 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

2、企业内部的漏洞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灾害。在企业正常运营周期内,由于各种原因,会产生对企业致命的漏洞。众所周知,企业内部贪腐现象屡禁不止,每一次的经济政策波动都导致部分企业深陷泥潭,这样的现象屡屡发生,其根本原因是企业经营不善,体系不够完备。因此,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企业内部不足,是当今各个企业都应着手解决的重要问题。

3、有计划地为企业降低风险。由于全面风险管理能够根据较为准确的资讯,有效预测、评估风险,并及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因而,当面临风险时,企业能够应对自如,以最佳的策略解决当前危机,降低了企业的风险,帮助企业减少损失。

二、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

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自提出以来,人们对二者的关系如何界定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至今,依然有部分人把二者作为等同物来看待,事实上,二者并不是相等的,它们关系深厚,却不尽相同。

一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同点

1、工作重点不同。全面风险管理侧重于事前风险预算与评估。也就是说,全民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要首先蒐集风险相关的可靠资讯,并对其进行评估,然后要制定方案及措施,从整体上来看,全面风险管理以事前控制为主;企业内部控制则是过程性控制,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关键所在,包括技术管理控制、人员管理控制及会计控制等等,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所产生的问题进行解决。

2、实施原则不同。全面风险管理,顾名思义以回避风险为主要原则,目的是实现企业风险最小化甚至零风险化,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使企业获取最大利益;而企业内部控制则以解决风险为原则,对企业所遭遇的风险,制定有效措施,使企业在风险中损伤最小,或者反损伤为盈利。

二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

1、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最重要也是最明显的关系就是包含关系。企业内部控制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同时为企业降低风险、保证正常运营而服务。

2、相互统一,并相互融合。虽然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或者说是母系统和子系统的关系,但是二者的宗旨是相同的,并且二者的差异性也恰好在企业运营中所统一,并呈现出逐步融合的局面。[2]

三、企业在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混淆二者,缺少重点。尽管全面风险管理包含着内部控制,但是并不代表二者能够相互混淆。在金融业,如银行等企业中,应实施以全面风险管理为重点,企业内部控制为辅助的体系,而在大部分其它企业中,应以企业内部控制为关键,以风险全面管理为侧重点进行管理的现象。一味地混淆二者,导致企业内部缺少重点管理体系,是造成企业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缺少专业性,资料误差较大。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导致了对风险评估的误差偏大,从而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危险。另外,由于企业内部体系不完善、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限制,致使企业无法发挥全民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作用,使企业难以躲避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

三蒐集资讯能力不足。科技的发展促使了经济的变革,当今资讯更新速度极快、包容量极大,因此,必须运用合理的手段进行有效资讯的蒐集。但是,不少企业由于自身现代化手段的限制,蒐集资讯能力明显不足,无法为风险评估提高可靠、准确、安全的资料,从而致使企业不能有效应对风险。

四对风险评估及其解决方案依赖性过强。由于各个企业在相关方面意识的提升,逐渐完善了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但是,正是由于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高的发展水平导致了大部分企业完全依赖于风险评估结果及其解决策略,因此,当企业面临意料之外的风险时,不能积极有效应对,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3]

四、企业应如何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一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一般情况下,银行类的金融性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以此为重点,对风险进行正确评估、制定解决方案,但是其它性质的企业,更需要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统,及时发现企业运营中的问题并积极解决。因此,企业要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体系作为重点。 二建立并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识。虽然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得到了质的飞越,但是在实践应用中意识依然有待提高,需要认识其重要性,一定程度上增加对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投入,从而有效地为公司运营保驾护航。

三完善相关体系,制定实用原则。由于企业没有详细的实施准则,内部体系存有漏洞,当企业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发现,更不能有效解决,导致企业难以度过危机。因此,各个企业必须不断完善和优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使其成为企业运营的得力助手。

四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性。部分公司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或内部控制体系,但是依然无法躲避风险,在各个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关工作人员没有正确评估、没有及时发现问题以及在问题发生时没能采取有效措施,因此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很有必要。企业内部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不断获取新资讯的能力。

五、中国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一我国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及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国企业逐渐开始重视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甚至风险管理的专门企业和网站也开始出现,可以说,我国在此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和西方百年来沉淀下的管理经验相比,我国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权责混乱,随意性明显。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明确进行责任制划分,常常出现大权力、小责任甚至无责任的现象,在进行风险管理中,没有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常常呈现出更多的随意性。

2、文化缺失。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缺失风险意识,更缺少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文化,将公司现状与管理制度生搬硬套,盲目地进行风险评估与管理。

3、以静制动。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特别是内部控制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但是在我国部分企业中,常常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仅仅按照一套固定的制度实施,而不是按照一个过程,这样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显然是不科学的。

二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

由于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我过在此方面也会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首先,资讯掌控能力提升。资讯的掌控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掌握准确、有效的资讯,才能正确评估风险并制定合理对策。因此,随着各方面特别是计算机和媒体的进步,我国企业对资讯的掌控能力将明显提升;其次,各企业会引进先进理念,不断创新。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找到适合本公司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六、结束语

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更不是相互矛盾的,虽不是同一体,但却是统一体,当然,它们也是保证企业良好运营的关键,是企业长足发展不可忽略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王农跃.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河北:河北工业大学,2008

[2]周红梅.浅析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J].江苏:市场周刊,2013

[3]万里霜.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J]湖北:统计与决策,2009.

《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研究 》

摘要: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被大多数企业所重视,内控制度对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合法、合规,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保护企业资产安全以及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实现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知道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如何采取措施来规避和降低风险是现代企业应当重视的事情。本文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进行了深层分析之后,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关系

在我国,风险管理一直是企业的薄弱环节,因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薄弱引起的风险事件屡见不鲜。内部控制对风险控制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这两者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一直倍受争议。笔者以为,两者属于不同的的概念范畴,可以说内部控制是以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风险防范和有效监管为目的的管理规范;风险管理则是对各部门风险因素进行的识别、分析与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过程。在企业管理当中,两者之间又有密切的关系,既不是包含,也不是等同。基于此,作者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

一、企业的内部控制分析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需要一定的规则及控制,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的各个事项都需要控制。控制有驾驭、支配的涵义,也就说由人主宰,一切尽在人的掌控之中,而不会超出规定的界限和范围。现代管理学给出的解释虽然不同,但大致意思相仿。任何企业在开展业务活动时,都希望有一种控制方法,为其提供准确、科学和可靠的资料资讯,以减少决策失误和工作中的缺陷。当这种控制方法被应用于企业内部时,便是我们常说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指组织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和充分有效地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在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方法和程式。从其实质上讲,它是一种管理控制,是有效执行组织策略的必备工具。内部控制是促进组织或机构有效经营发展的工具,单位规模越大,其重要性更为显著。恰当地运用内部控制,有利于减少疏忽、错误与违纪违法行为,有利于安定人心,激励进取,使组织有效发展。

二、企业的风险管理分析

企业管理者管理企业的动机,主要在于追求最大的长期利润,当然也不排斥有满足创业欲望,为造福人类,为争取名誉等。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存续期中,会遇到风险,对风险的处理方式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成败。有人认为,“风险就是事物的不确定性”。而美国学者在《风险管理与保险》中也指出:在特定环境下和特定时间内,事物发展的结果存在差异性。如果结果只有一个,那么结果无差异,不存在风险;如果结果存在多个,那么结果差异越大,存在的风险就越大。但是,事物发展的结果有利与弊之分,所以风险和机会并存。高风险、低效益的事谁也不愿意干,低风险、高收益的事谁都争着干。最为常见的是: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低风险伴随着低收益。从某种意义上讲风险常具有一种诱惑作用。

可以将风险分为两类,即投机风险和纯粹风险。投机风险是指与机会并存的风险,如企业发展投资,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介也可能因此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纯粹风险是指可能使企业蒙受损失的风险,对于纯粹风险企业应当设法避免。对于投机风险,应该适当的参与,而不是尽量避免,投机并非是贬义词,而是指把握时机,敢于投入,争取获利。合法的投机活动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必要条件,适度的投机对于投机者及整个社会都有好处。风险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风险管理仅考虑纯粹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并将其危害性降到最低程度;广义风险管理既考虑纯粹风险,又考虑投机风险,主要目的是减小纯粹风险危害,增加投机风险收益。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风险是内部控制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力

内部控制是相对于内部不控制而言的,内部不控制会使企业的发展与目标产生较大偏差,而对这种偏差进行总结之后的运用便是内部控制。风险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它对企业的预定目标产生影响,对这种不确定性的认识刚好是过去教训的总结。由此可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存在风险,而内部控制是防范风险的必要手段。从企业内部控制的经验来看,有效的内部控制在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间接证明了内部控制对风险的防范作用。现代管理的效率观推动了内部控制的发展,严格的内部控制使企业目标实现得到最有效的保证,但如果有一般化的内部控制可以实现同样的目标,就没必要那么严格。因此,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分为两个层面,经济性和有效性。

二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所指出风险管理的单个策略包括:风险控制、风险补偿、风险对冲、风险转换、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承担等。其没有对这些单个策略的概念进行解释,只明确了两个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即风险管理解决的外包方案和风险解决的内部控制方案。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指出单个风险应对策略是风险承受、风险分担、风险降低和风险规避四个选项。分别为:风险承受就是不对风险进行任何处理,放任其发展;风险分担就是通过积极的控制措施或借助他人力量将风险降低的可承受范围;风险降低则是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风险规避表现为放弃或者停止相关的业务活动。不过,虽然指引与规范中风险管理单个策略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将内部控制看成一种非常积极的风险防范手段。从客观上讲,内部控制是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为基础发展来而的管理规范,它是无法对外部风险因素产生作用的,也就是说内部控制具有边界性,这一特性正是其发挥风险防范作用的最大限制。

总之,作者以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一种紧密的、相互依附的关系。注重内部控制而无风险管理意识,就像人的肉体失去了灵魂。注重风险管理而忽视内部控制,则任何目标都将成为泡影。

参考文献:

[1]张桂玲.基于“大”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09,02

[2]张倩.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经济师,2010,09

《 浅议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西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理论,分析了ERM与IC-IF的关系,指出中国企业在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标准的同时,应结合中国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要有中国企业自己的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标准。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ERM框架IC-IF框架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

那么什么是内部控制?理论界存在各种观点,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对内部控制首次作了权威性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资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

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由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财务经理协会和管理会计学会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释出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该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目的在于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

我国1997年开始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式。”

上述三个定义具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都将内部控制解释为一种政策或程式过程;二是都在定义中说明了内部控制的目标;三是都是从审计的角度做出的定义。

二、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过程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大致可以区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风险管理框架五个阶段。

第一,内部牵制阶段。

相互核对是此阶段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设定岗位分离是内控的主要方式,这在漫长的几千年内被认为是一种最实用的控制方法。

第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内部控制制度有两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包括,不仅限于组织结构的计划,以及关于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的决策步骤上的程式与记录。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以及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

第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内部控制被认为是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式,内部控制由三个要素组成:内控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式。

第四,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1992年9月,COSO委员会提出了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4年进行了增补,该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为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第五,风险管理框架阶段。

2004年9月《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正式文字释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该框架拓展了内部控制,更有力、更广泛地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加宽泛的领域。

三、关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研究报告

COSO释出的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是美国上市的公司需要重点研究的物件。

1992年《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以下简称为“IC-IF”框架报告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一个受到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过程,该过程的设计是为了提供实现以下三类目标的合理保证: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它认为,内部控制系统是由以下五要素组成:

内控环境――内控环境是企业的基调、氛围,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识别、分析相关风险以实现既定目标,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每个企业都面临着诸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影响企业既定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设立一个机制来识别、分析和管理影响目标实现的相关风险,并适时加以管理。

内控活动――内控活动指那些有助于管理层决策顺利实施的政策和程式,是针对风险采取的控制措施。

资讯与沟通――是指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资讯必须被识别、获得并以一定形式及时传递,以便员工履行职责。资讯不仅包括内部产生的资讯,还包括与企业经营决策和对外报告相关的外部资讯。畅通的沟通渠道和机制使企业的员工能及时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资讯,并交换这些资讯。

监督――是对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进行评估的过程,可以通过持续性监督、独立评估或两者的结合来实现对内控系统的监督。

2002年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频布后,COSO于2004年释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以下简称EBM框架。ERM框架是IC-IF框架的更新补充。ERM框架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明确了以下内容:1是一个过程;2被人影响;3应用于战略制定;4贯穿整个企业的所有层级和单位;5旨在识别影响组织的事件并在组织的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四合理保证;7为了实现各类目标。对比原来的定义,ERM概念要细化的多。

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五个要素的基础上,COSO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增加到八个:1内部环境;2目标设定:3事项识别; *** 险评估;5风险应对;6控制活动;7资讯与沟通;8监控。八个要素相互关联,贯穿于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

COSO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的影响,包括内部控制及其在战略和整个公司的应用,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规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COSO-ERM框架是一个指导性的理论框架。为公司的董事会提供了有关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以及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要资讯。

ERM框架重视的是企业风险管理,IC-IF框架中内部控制则是企业风险管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OSO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前言中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建立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基础之上的,对企业风险管理内容的关注更加广泛与深入。ERM并非替代IC-IF,而是包容了IC-IF,在内控的有关概念上,两者保持了一致与连贯。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需求,也能促进企业建立更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COSO框架是目前美国使用最广泛的框架。SEC也建议企业采用COSO框架,中国企业要实施全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必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标准,但不能照抄照搬,要适合中国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要有中国企业自己的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标准。

中国企业要实施全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必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标准,但不能照抄照搬,要适合中国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要有中国企业自己的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标准。

有关推荐: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研究小论文

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空前重要。营销的全球化、网路化和市场竞争的全球化,使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面临的风险因素更加复杂多变。我国企业比全球市场上重要对手的市场营销风险大得多。而我国企业较少有生产企业规范地实施风险管理。研究和实施市场营销的风险管理,对保障我国企业的健康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管理全文如下:

企业市场营销风险,是指在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企业营销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因而有蒙受损失和失去获得额外收入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企业是营销风险主体,风险损失是企业违背市场规律或自身失误所遭受的惩罚。一个营销风险的发生,就可能使企业一年的盈利荡然无存,甚至遭遇灭顶之灾。因此,回避营销风险就成为营销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市场竞争中处处存在风险和机会,企业不可能完全消灭风险,只能在抓住市场机会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风险程度。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在风险发生之前,从营销制度,营销手段上尽可能防范风险的发生;在风险来临时,如何正确的客观的面对;在风险过后如何重振企业。

一、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的形式

企业的营销风险源很多,如来自本企业销售人员的风险,来自竞争对手的风险,来自企业经销商、供应商的风险,来自顾客的风险,促销风险,市场预测风险,新产品上市风险等等。从市场营销组合的角度可把市场营销风险分为四大类。

1、产品风险。产品风险是指产品在市场上处于不适销对路时的状态。产品风险又包括产品设计风险、产品功能质量风险、产品入市时机选择风险和产品市场定位风险、产品品牌商标风险等。1产品设计风险是指企业所设计的产品过时或者过于超前,不适应市场顾客的需要。2产品功能质量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所销售的产品,功能质量不足或产品功能质量过剩,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者需求。3产品入市时机选择风险是指产品进入市场时间的选择出现不当。4产品市场定位风险是指产品的特色等与市场顾客要求不相符合。5产品品牌商标风险是指产品的牌品被侵权、维护不当或延伸不当,使牌品信誉受损害时的状态。

2、定价风险。定价风险是指企业为产品所制订的价格不当导致市场竞争加剧,或使用者利益受损,或企业利润受损的状态。定价风险包括:1低价风险。低价是指将产品的价格定得较低。产品定低价,一方面会使消费者怀疑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使企业营销活动中价格降低的空间缩小,销售难度增加。其次是产品定低价依赖于消费需求量的广泛且较长时间内稳定不变。而实际上,消费者需求每时每刻都在变动之中,因此企业这种价格的依赖性是非常脆弱的。2高价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加剧市场竞争导致高价目标失效;二是高价为产品营销制造了困难,因为低收入者会因商品价高而望而却步;三是订高价也容易使顾客利益受损。3价格变动的风险。价格变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降价;二是提价;三是因市场竞争产品价格发生变动,本企业的产品价格维持不变。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实施价格变动时,若处置不当,往往也会产生不利的局面,如恶性价格战、导致顾客流失等。

3、分销渠道风险。分销渠道风险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分销渠道不能履行分销责任和不能满足分销目标及由此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分销渠道风险包括分销商风险、储运风险和货款回收风险等。1分销商风险。主要表现为:分销商的实力不适应企业产品销售条件、分销商的地理位置不好、各分销商之间不能协调甚至相互倾轧、分销商的其他违约行为等。2储运风险。储运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商品在储运、运输过程中导致的商品数量、质量或供应时间上的损失。3货物回收风险。主要是指企业不能按约定从分销商处及时地收回货款而产生的货款被占用、损失等现象。

4、促销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开展促销活动过程中,由于促销行为不当或干扰促销活动的不利因素的出现,而导致企业促销活动受阻、受损甚至失败的状态。促销风险包括广告风险、人员推销风险、营业推广风险及公共关系风险等。1广告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利用广告进行促销而没有达到预期结果。2人员推销风险。是指由于主客观因素造成推销人员推销产品不成功的状态。人员推销虽然是一种传统有效的促销方式,如使用不当,同样会给企业带来损失。3营销推广风险。企业营销推广的内容、方式及时间若选择不当,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4公共关系风险。企业开展公共关系,目的是为企业或其产品树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市场营销开辟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空间。开展公共关系需要支付成本,如果该费用支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无效果或负效果,则形成公共关系风险。

二、市场营销风险成因分析

从实质上分析,市场营销风险的成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企业主观因素造成的,另一种是市场环境的客观因素形成的。

1、市场营销风险的主观因素成因。从市场营销风险及所表现出来的几种现象看,之所以产生风险,首先是企业营销观念错误。企业如果奉行传统的营销观念,必然导致市场行为错误,错误的行为就会产生风险。其次,企业决策者习惯于凭主观想象做出营销决策。最终将会导致产品积压,资金搁浅。第三,企业营销管理者和营销人员不了解市场规则、规范或法规,也极易引发市场营销风险。如果某一企业的营销活动违反了市场规则规范,重者则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轻者则受到同行其他企业的 *** 、封杀和联合反击,最终使企业败北。第四,企业缺乏处理市场营销风险的经验和知识。当企业产生营销风险后,由于缺乏处理营销风险的经验和知识,风险就不能被及时控制。第五,企业对市场营销风险的危害认识不足。在我国企业组织机构中,很难找到有关处理风险危机的机构,企业营销管理中关于风险危机的管理也往往被轻视,这些都是对风险危害缺乏警惕的表现。第六,企业资讯不灵,也是产生风险的重要原因。企业没有及时足量地了解蒐集使用者、中间商、竞争者等有关资讯资料,没有对交易物件进行信誉调查,盲目发生业务往来,最终产生风险。当前市场上发生的大量上当的事例都属此列。

2、市场营销风险的客观成因。市场营销活动受到企业外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并由此而引发市场营销的风险。对此类原因,企业必须加以研究。

1市场需求变化的客观性,是导致市场营销风险客观存在的首要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愈来愈受制于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则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不可控因素。我国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正朝着个性化需求演进。市场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变化、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变化、由群体共同性向个体独特性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趋势,不充分认识其客观性,并努力调整市场营销活动,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营销风险。

2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变化产生市场营销风险。经济形势无论是循序渐进式的变化还是因突发事件产生的剧烈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决定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当某种变化呈现不利因素时,就会产生营销风险。如中国入世后,企业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的同行的竞争,更有实力强大的国际同行的竞争,因此市场营销的难度将加大,风险将提高。此外,各国 *** 为了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其指导经济的政策也在发生变化。如我国 ***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实行经济紧缩政策,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又改为实行经济扩张性政策。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导致了经济形势及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进而也会给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带来风险。

3科技进步是导致市场营销风险的又一因素。科学技术的变革,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科技进步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了新的机遇、新的方式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另一方面,每一次新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意味着原有技术的淘汰,从这个角度上讲,也给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带来了威胁。比较典型的如电子计算机技术网际网路,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网路营销。网路营销对传统营销带来的冲击是十分猛烈的,不懂网路营销,可能就会使企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企业的营销组织结构、营销人员结构、营销战略与策略、营销的方式和方法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导致变革,变革不仅意味着新的机遇,更意味着风险。

4外部的其他因素。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等都会间接产生市场营销风险,如“”事件引发的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以及由此导致的美国经济由上升转下滑,间接地影响了一些企业的市场营销结果;国家内部的政局稳定与否,国家与国家间的外交与合作关系等,也都会影响并产生国内市场营销风险和国际市场营销风险。

三、市场营销风险的控制

1、加强市场营销环境的调查研究,是市场营销风险控制的根本性措施。企业从设计产品开始,到定位、分销和促销活动的全过程,都必须深入市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市场的调研活动,掌握相关的情报资料资讯,包括顾客需求资讯、竞争者资讯、国家巨集观经济及相应的政策资讯、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以及其他资讯。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在充分掌握了相关资讯资料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展开,否则企业营销活动就会产生风险。

2、建立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运营中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因此建立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就如同建立营销机构一样重要。风险防范与处理小组的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预防的规章制度,并督促制度的贯彻执行;二是调查研究相关资讯资料,对公司客户的资讯和能力进行分析和评定;三是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进行风险处理演练,以提高对风险处理的应对能力,强化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四是在企业出现风险后,由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统一处理风险事件。

3、正确面对发生的风险。当风险产生以后,如何面对风险,是决定风险能否正确和顺利处理的关键。风险的发生会给企业带来损害,也可能给社会、顾客带来损害。企业首先应该诚实地面对社会和顾客,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社会和顾客的损害,另一方面快速采取措施制止风险的扩大。如果风险产生后,企业回避、推托、甚至辩解,反而会使风险扩大,损害增加。1999年6月在欧洲发生的可口可乐饮料污染事件,就是可口可乐公司面对的一次风险。可口可乐公司采取的措施首先是由公司高层管理者飞赴比利时、法国处理饮料污染事件,并向受害者道歉。其二是委托权威机构对风险原因进行调查并将结果向公众公布。第三,控制和影响资讯释出源。通过公司一系列措施,最终成功地控制了风险的损害程度。

4、依法处理。企业风险产生后,企业应该迅速地运用法律武器来处理风险。国家为了规范市场行为,保护公平竞争,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制订了一系列相关的经济法律和法规,如《合同法》、《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企业决策者应该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在营销活动中依法办事。当企业遭遇风险后,应该当机立断,积极寻求法律途径处理风险。

对于 企业管理 者来说,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二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案例分析,供大家参考。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篇一 《 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浅论 》 【摘要】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不同的风险,除了客观存在的不可控的风险外,大部分的企业风险是可控的,可以通过加强内控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来建立较为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同时内部监督的强化也可以规避风险,使风险降低到可承受的程度。 【关键词】企业管理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定义 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 企业战略 、经营效果、财务 报告 、资产评估等基本目标的控制活动,究其本质是保证企业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企业基本目标的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定及企业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一书中,提出风险管理的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等。由此可知,任何企业所面临的环境都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气压应该在掌握客观的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控制 方法 ,制定控制流程和 措施 ,以期能达到实现企业的目标。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内在关系 风险管理的目的是要防止风险、及时地发现风险、预测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并设法把不良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内部控制就是企业内部采取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依据主要是由风险甚至完全由风险因素(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来决定的。维护投资者利益、保全企业资产、创造新的价值是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根本作用。作为企业制度组成部分的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防止经济欺诈,保护财产安全,同时保护企业名誉,以免造成经济损失等。而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对内部控制的自然扩展的风险管理来说,内部控制推动了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风险的管理,当企业进行风险运营时,内控系统就成为了必要的、高效的、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因此,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应该达到的状态就是能够满足企业内控系统的要求。换句话说,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概念的自然延伸,新技术和市场推动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总而言之,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密不可分的。 三、目前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现代化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日俱增,市场化程度越高,企业风险的表现就越明显,可以说,企业风险是时时在,处处有。 企业风险主要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指外部存在的诸多因素,如国家法律、正常变动、市场供求状况或竞争力等。内部风险主要指企业的资源配置、行业地位、业务流程、财务能力以及管理人员的价值取向、 岗位职责 、激励机制和团队精神等。 四、针对主要风险企业可采取的内控管理措施 无论企业自身发展或和迎接风险与挑战来说,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已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企业只有根据实际的经营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加以严格执行,才能够达到防范风险的目标。本文所指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人、财、物与信息。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实施内部控制的原则和要素,确保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是指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要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内部环境要素(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机制、人力资源政策、 企业 文化 ),风险评估要素(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付),控制活动要素(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与沟通要素(信息质量、沟通制度、信息系统、反舞弊机制),内部监督要素(日常监督、专项监督)等。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时刻检视所制定的 规章制度 、流程、工作要求等是否符合四原则和五要素的内涵,有利于确保风险管理的成效。 (二)加强 人力资源管理 ,完善用人制度 企业在管理时较容易出现缺乏相关制度和流程,人员未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流程,或人员业务能力、自身素质不高的现象,这将导致提升企业的用人风险。因此充分调动企业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应该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把好进口关;其次要定期组织理论和实践培训,把好素质关;最后应制定较为合理科学的奖惩激励机制,把好分配关。 (三)强化财产安全管理,确保企业利润 强化财产管理,即指强化对存货、能源及固定资产的物化管理。存货风险主要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存货损坏而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一旦存货出现危机,那么也将影响企业经营方向或现金的流向。有部分企业对财产物资的内控管理过于宋笋,制度得不到落实,因此造成库存物资的损毁、报废、短缺等情况,致使单位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要想降低企业风险必须健全物资财产的内部控制管理,应加强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登记明细、财产 保险 、监控监管等工作,从而确保财产的安全,促进企业有效经营,以求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其次应严格执行资金授权批准制度,在做好节约资源的基础上,能够有的放矢的运用资金。企业的资金流动主要用于采购、付款、销售、收款等,应制定刚性的管理制度,并要求各职能部门的职权范围和责任,确保能够职工按照相应管理条例予以执行,以保证资金安全。 (四)职工各司其职,完善落实风险管理 企业层面的内部控制国家出台了细分为十八项的规范指引,是对五要素的进一步细化,为企业的规范运作起到了十分详细的指导作用,每个指引明确了风险点,如何控制潜在的风险等,是企业建立内控体系的重点参照内容,也是企业必须坚持执行的规范内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风险管理还是内部控制的实施最主要的是人的执行力,所以企业实施风险防范管理体系的最关键因素是参与意识和全员素质的提高。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篇二 《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 》 [摘 要] 企业如何对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并予以持续有效的实施,成为企业目前内部控制实践中的焦点和难点。本文针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我国企业应当如何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以达到有效防范各种风险,减少损失的目的。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强烈冲击,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持续蔓延,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动荡不安,经营风险加大,由此也引发了企业对如何加强风险管理的思考。 一、风险管理 风险表现为发生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管理就是企业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种经营风险的过程。企业的经营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积极进行风险管理,尽可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减少可以避免的损失。 内部控制,是指为了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资产的安全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全体员工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作为每个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内部控制,是企业重要的风险管理手段之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风险行为防范能力,确保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公布的《中国上市公司2009年内部控制白皮书》统计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越好的公司投入资本回报率越高,内部控制的加强有助于提高投入资本回报率。 现阶段,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市场环境的不规范性较为突出,再加上许多企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不确定因素加剧。因此,我国企业迫切需要完善其内部控制,有效地防范和应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现状 1.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观念薄弱,员工不参与风险管理 有些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偏差,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企业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的简单汇总。他们错误地认为内部控制只能起到日常管理员工的作用,对其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可操作性不强,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他们通常只重视风险的应对,而轻视风险的预防,导致企业出现重大以外事件的可能性增大。殊不知有效地预防风险,比风险发生后再想办法去补救以及事后纠正更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损失,而且事先防范风险比事后应对风险更容易掌握主动权。 有的企业没有树立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的观念,认为风险管理只是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的事情,与一般的基层员工无关。没有让企业的一线员工参与风险管理,其后果通常是难以发现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防患于未然。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在工作时,都考虑风险因素,才能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2.内部控制设计存在缺陷,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传统的内部控制设计仅仅局限于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监督管理,对于财务风险以外的其他风险则往往不加以考虑。而合理的内部控制设计应全方位地考虑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如市场风险、金融风险、法律风险和投资风险等也应当包含在内。企业应该抓住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有关键控制点,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内部控制,而且要防止企业管理层可能出于欺诈目的或屈从于外部压力的因素(如时间或成本等)而凌驾与内部控制之上,内部控制可能会被规避,形同虚设。 3.缺乏有效的风险监管措施 保障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有效的监督加以配合。有效地执行设计合理的内部控制,才能真正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所以,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是重要的风险管理措施之一。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忽视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制度,尤其缺乏可以量化的风险管理制度。例如,内部审计是一种风险监督的重要措施。但由于内部审计工作不带有强制性,也不能对外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审计报告;所以,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长期以来一直得不到重视,很多企业不是没有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就是内部审计没有真正发挥其监督管理的作用。比如,从岗位设置看,目前企业大部分的内部审计部门,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大多数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从已有岗位设置的企业来看,这种机制也往往会使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受集团利益因素制约、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的影响,无法独立、客观、真实、公正、深入地开展工作,做出的审计处理也往往因管理体制的制约,致使许多内部审计过程流于形式,工作也缺乏自身应有的地位和威信,使内部控制这样的有效机制,变成“内部人控制”的机制。 三、完善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 1.加强员工业务素质培训,提高员工业务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现有员工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法制观念已不能满足需要。对于企业来讲,员工应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但是企业往往现有的员工并不能完全具备这些能力,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和职业技能是企业应该补上的重要一课,企业要针对人员的现状,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员工 教育 培训,并注意内部控制管理模式,体现相关培训体系性和实效性。只有通过提升全体员工的职业意识和基本职业技能,提高全体员工理性对待企业和工作的能力,才能适应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提高整个企业的团队职业形象和职业技能,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重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建设 有些企业存在员工因为缺乏合理对待公司和工作的心态而带来的浮躁和动荡。建设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其目标就是培育员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 爱岗敬业 、开拓创新的团队合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重视内部控制,强化风险意识。在加强员工业务素质培训的同时,还要开展诚信教育,增强其自我约束能力。努力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企业文化,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的经营合法合规,另一方面可以防范由于员工的失德行为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而且口碑好的企业文化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企业带来创造无形的收益。 3.规范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 规范企业内部控制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体现的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按照相互制约和牵制的原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即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和工作岗位,明确员工的权利和责任,才能保证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让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化、程序化。但是管理人员在设计监督管理时,必须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防止管理制度设计过分苛刻,导致妨碍正常生产经营的情况发生。同时,针对某些存在特殊风险的事项或交易(如重大的投资支出等),还要建立相应的特别内部控制,以防其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企业应当制定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考核制度实行奖惩结合,让员工的薪酬与企业风险管理的绩效相结合,激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风险管理,设置全面风险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形成至上而下的全员风险管理和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制度。 4.加强内部监管,纠正偏差 企业要以风险管理为中心,将风险管理流程贯穿于日常经营和管理各个阶段,建立一个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对风险管理进行岗位责任制的识别、监督、分析和评价。加强对企业风险的监管,特别是针对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工作岗位等发生重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些方面进行的专项监督是非常必要的。努力构建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可量化的风险预警机制,事先制定风险管理解预案,对这样才可以全方位、全过程、进行风险管理,及时地发现、识别和评估风险,积极地进行风险应对,掌握经营的主动权。企业还应结合内部监督发现的实际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 自我评价 ,并及时纠正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同时进行必要的整改。 企业应当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大力推行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方法,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如果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尤其应对关键控制点实施重点监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商场上许多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经营成功的企业离不开良好的内部控制状况与风险管理体制。面对当今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面临的风险无处不在。可是,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和整体风险管理制度还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我国在加入WTO以后,企业更需要学会积极主动地承担风险和管理风险,把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结合,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建立起风险管理的壁垒,有效地防范风险,积极应对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建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中国西部科技.2005(6):21-22. [2]杨光:浅议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6) [3]赵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合的路径选择[J].2008(7) [4]李晶.COSO框架下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思考[J].天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5]张潇蔚:COSO框架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启示[J].2009(12)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篇三 《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 摘 要 由于财务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企业要积极主动的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防范应对风险,通过科学分析评估企业现有和潜在的财务风险,找出关键的风险因素,建立起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尽可能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 财务风险 原因 内部控制措施 一、企业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 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公司内部股东、董事、监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目前公司治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董事会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监事会的功能非常有限。董事会、监事会如果没有履行好相应职责,导致经理层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使得公司和股东利益受损。 2.财务决策机制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 许多企业没有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存在凭 经验 决策和凭主观决策的现象,这样往往会导致决策失误,将对财务收益和资金回收产生不利后果。例如,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企业决策者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难以获取充分有效的信息或者获取信息成本较高,往往市场调研不深入,科学论证不充分,使得投资过于盲目,从而蒙受巨大的损失。另外,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未建立财务风险预警、防控系统,财务决策缺乏预见性。 二、财务活动过程中形成风险 1.筹资风险 企业可以通过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两种方式筹资。不同筹资结构的选择直接影响筹资成本的高低和筹资风险的大小。负债可以使企业迅速筹集所需资金,但同时,债务有偿还期限、偿还方式和资金使用价格即利率的规定。如果企业内部自身经营过程中没有有效使用所筹集到的资金,现金流出现问题,无法按期足额偿还债务,将面临信用下降、股价下跌,甚至破产倒闭的风险。同时,债务筹资成本受利率政策、通货膨胀等外部因素影响,这些企业自身无法完全控制。权益筹资通常是指企业通过增发股票进行筹资,涉及股票的发行数量、发行时机、筹资成本等。当投资者投入的资金不能产生预期的投资收益时,投资者就会抛售股票,引起股票价格下跌,使企业再筹资的难度加大,筹资成本也会上升。影响权益筹资风险的因素有股权筹资的规模、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的经营状况、资本市场环境等。 2.投资风险 企业为了保证并扩大经营规模会运用现有资金进行投资以取得投资收益,投资收益的取得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企业管理者没有进行科学的投资分析与决策,会引发盲目扩张或丧失发展机遇,使得投资占用的资金没有取得利用效益,反而影响现金流,进而导致企业获利水平和偿债能力存在不确定性。 3.资金回收风险 资金回收风险主要来自于结算资金回收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如果客户因为经营不善拖欠应收账款,资金不能按时足额收回,必然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使资金链断裂,再生产资金不足,这时企业势必要采取其他方式筹集再生产所需的资金,进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引起财务状况的恶化,严重时,还会导致企业破产。 4.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指企业的净利润在企业留用与投资者之间的分配,两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企业给投资者过高的回报,必然造成留存收益不足,影响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反,如果企业增加留存收益而减少对投资者的分配,又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影响企业的声誉和价值。因此,企业在分配收益的方式、时间和金额上的不同权衡和取舍,给企业价值带来不确定性。 5.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 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是外生的,企业只能被动式适应。 危机、危机,在风险来临之前要有遇知,在风险来临后,要有积极应对的措施,在风险中抓住机遇,化解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措施 引起财务风险的因素既有来自外部的系统风险,也有来自内部的非系统风险。对于企业来说,系统风险不可控而非系统风险是可以通过分析内外部因素的变动,采取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措施预防控制的。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机构是否完善是决定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根源,是企业能否有效控制各项经营财务活动的关键。在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制度安排上,为了切实建立起完善的 公司法 人治理结构和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就要科学地配置公司的控制权。要保证股东大会的最终控制权,保证董事会独立决策权,保证经理自主经营管理的权力。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建立起适应企业自身行业和规模特点的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既保障所有者利益,又赋予经营者充分经营自主权,调动其积极性,确保企业管理和控制的有效运行。 2.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监测、预警,促使管理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财务危机,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因此,企业应对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现金流量等财务指标和公司治理等非财务指标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不同企业应根据影响自己企业财务风险的关键因素不同建立适合自己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财务人员要时刻关注和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以企业的财务报表为基础,结合经营计划和其他相关资料,运用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对 财务管理 全过程实施监控,一旦发现某些预警指标异常,通过预警模型判断企业可能发生财务风险时,企业应及时找出原因并采取应对措施,以避免和减少风险损失。 3.适度负债,防范筹融资风险 负债具有财务杠杆作用,既能为所有者带来财务杠杆收益,又有可能由于企业经营不善,利润下降,给所有者收益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企业应该适度负债,防范筹融资风险。具体来说,首先,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和资金周转状况合理预测资金需求量,适度举债,并通过测算资金成本、各筹资方案的风险分析,选择风险小、资金成本率低的筹资方案,并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注意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合理搭配。其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流动资金的投放和管理,盘活存量资产,加快闲置设备的处理,以保障债务的按时足额偿还。 4.科学决策,防范投资风险 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要深入市场调研,掌握充分有效的投资信息,并重点对项目投资的必要性、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进行严密科学的论证,通过预测各项方案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等未来收益情况,排除高风险低收益的方案,以确保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企业还可以合理地进行投资组合,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冒险主义和盲目投资,尽可能控制风险,分散风险。只有提高决策者的决策水平,把有限的资金投放到最需要的项目和效益较好的项目上,才能充分发挥资金的效能,实现企业盈利。 5.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防范资金回收风险 资金回收的一个重要的风险点就是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运用能使企业的利润增加,但是并没有形成企业的现金流入,反而由于利润的增加使得相关的税收支出增加,加快现金的流出速度,使得现金净流量减少。所以,针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首先,根据客户财务状况和资信状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销售方式和结算方式。其次,定期分析账龄,紧密跟踪应收账款的还款情况,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控制风险,减少坏账损失。最后,对于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应提取坏账准备金,弥补风险损失,防范资金回收风险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 6.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防范收益分配风险 留存收益是保障企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收益应当留存一定数量于企业内部,同时又不能忽视收益分配的信号传递作用,收益的分配方式、时间和分配数量往往向投资者传递着某种信息,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企业在制定收益分配政策时,既要考虑收益对再生产的重要意义,还要考虑收益分配政策向投资者传递的信号对企业未来筹资的影响。所以,企业宜结合自身的战略目标,根据目前实际盈利多少和稳定与否情况,合理分配收益在投资者和企业留存之间的比例,既要保证企业再生产的资金需求,又要稳定投资者的信心,以减少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生艳梅,徐禄帆,张延军.我国企业财务外包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价值工程.2012(22).

在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概念两两辨析的基础上,认为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三者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即提高企业的期望收益水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 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 》

摘 要:全面风险管理自产生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和企业内部控制联络紧密,但又不是完全一致的。本文从全面风险管理的兴起与发展、其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二者现存问题、解决方案及全面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在中国的应用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明确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促进我国企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危机;完善;差异;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与企业的运营息息相关,人们应该积极解决现存的问题,不断完善其体系,从而提高企业躲避风险的能力,加强内部管理控制。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20世纪30年代,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席卷了大部分的资本主义国家,大量企业倒闭,经济萎靡不振,人们开始认识到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随后,美国在实践中提出了“风险管理”理论并被大部分国家接受。至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贸易向着复杂化前进,全面风险管理日臻成熟,理论体系更加完善[1]。然而,与理论的发展相比,实践中,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的应用却不尽人意,世界上大量企业的内部存在严重漏洞,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有待提高。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竞争的激烈性增加了企业风险。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兼并、倒闭现象时有发生,人才流失也愈发严重,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风险增加,因此,只有通过全面风险管理,对各个风险进行评估,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对风险管理政策中的方案进行监督,才能帮助企业尽可能地 *** 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

2、企业内部的漏洞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灾害。在企业正常运营周期内,由于各种原因,会产生对企业致命的漏洞。众所周知,企业内部贪腐现象屡禁不止,每一次的经济政策波动都导致部分企业深陷泥潭,这样的现象屡屡发生,其根本原因是企业经营不善,体系不够完备。因此,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企业内部不足,是当今各个企业都应着手解决的重要问题。

3、有计划地为企业降低风险。由于全面风险管理能够根据较为准确的资讯,有效预测、评估风险,并及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因而,当面临风险时,企业能够应对自如,以最佳的策略解决当前危机,降低了企业的风险,帮助企业减少损失。

二、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

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自提出以来,人们对二者的关系如何界定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至今,依然有部分人把二者作为等同物来看待,事实上,二者并不是相等的,它们关系深厚,却不尽相同。

一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同点

1、工作重点不同。全面风险管理侧重于事前风险预算与评估。也就是说,全民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要首先蒐集风险相关的可靠资讯,并对其进行评估,然后要制定方案及措施,从整体上来看,全面风险管理以事前控制为主;企业内部控制则是过程性控制,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关键所在,包括技术管理控制、人员管理控制及会计控制等等,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所产生的问题进行解决。

2、实施原则不同。全面风险管理,顾名思义以回避风险为主要原则,目的是实现企业风险最小化甚至零风险化,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使企业获取最大利益;而企业内部控制则以解决风险为原则,对企业所遭遇的风险,制定有效措施,使企业在风险中损伤最小,或者反损伤为盈利。

二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关系

1、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最重要也是最明显的关系就是包含关系。企业内部控制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同时为企业降低风险、保证正常运营而服务。

2、相互统一,并相互融合。虽然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或者说是母系统和子系统的关系,但是二者的宗旨是相同的,并且二者的差异性也恰好在企业运营中所统一,并呈现出逐步融合的局面。[2]

三、企业在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混淆二者,缺少重点。尽管全面风险管理包含着内部控制,但是并不代表二者能够相互混淆。在金融业,如银行等企业中,应实施以全面风险管理为重点,企业内部控制为辅助的体系,而在大部分其它企业中,应以企业内部控制为关键,以风险全面管理为侧重点进行管理的现象。一味地混淆二者,导致企业内部缺少重点管理体系,是造成企业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缺少专业性,资料误差较大。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导致了对风险评估的误差偏大,从而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危险。另外,由于企业内部体系不完善、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限制,致使企业无法发挥全民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作用,使企业难以躲避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

三蒐集资讯能力不足。科技的发展促使了经济的变革,当今资讯更新速度极快、包容量极大,因此,必须运用合理的手段进行有效资讯的蒐集。但是,不少企业由于自身现代化手段的限制,蒐集资讯能力明显不足,无法为风险评估提高可靠、准确、安全的资料,从而致使企业不能有效应对风险。

四对风险评估及其解决方案依赖性过强。由于各个企业在相关方面意识的提升,逐渐完善了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但是,正是由于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高的发展水平导致了大部分企业完全依赖于风险评估结果及其解决策略,因此,当企业面临意料之外的风险时,不能积极有效应对,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3]

四、企业应如何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一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一般情况下,银行类的金融性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以此为重点,对风险进行正确评估、制定解决方案,但是其它性质的企业,更需要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统,及时发现企业运营中的问题并积极解决。因此,企业要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体系作为重点。 二建立并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识。虽然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得到了质的飞越,但是在实践应用中意识依然有待提高,需要认识其重要性,一定程度上增加对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投入,从而有效地为公司运营保驾护航。

三完善相关体系,制定实用原则。由于企业没有详细的实施准则,内部体系存有漏洞,当企业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发现,更不能有效解决,导致企业难以度过危机。因此,各个企业必须不断完善和优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使其成为企业运营的得力助手。

四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性。部分公司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或内部控制体系,但是依然无法躲避风险,在各个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关工作人员没有正确评估、没有及时发现问题以及在问题发生时没能采取有效措施,因此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很有必要。企业内部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不断获取新资讯的能力。

五、中国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一我国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及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国企业逐渐开始重视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甚至风险管理的专门企业和网站也开始出现,可以说,我国在此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和西方百年来沉淀下的管理经验相比,我国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权责混乱,随意性明显。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明确进行责任制划分,常常出现大权力、小责任甚至无责任的现象,在进行风险管理中,没有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常常呈现出更多的随意性。

2、文化缺失。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缺失风险意识,更缺少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文化,将公司现状与管理制度生搬硬套,盲目地进行风险评估与管理。

3、以静制动。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特别是内部控制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但是在我国部分企业中,常常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仅仅按照一套固定的制度实施,而不是按照一个过程,这样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显然是不科学的。

二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

由于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我过在此方面也会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首先,资讯掌控能力提升。资讯的掌控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掌握准确、有效的资讯,才能正确评估风险并制定合理对策。因此,随着各方面特别是计算机和媒体的进步,我国企业对资讯的掌控能力将明显提升;其次,各企业会引进先进理念,不断创新。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找到适合本公司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六、结束语

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更不是相互矛盾的,虽不是同一体,但却是统一体,当然,它们也是保证企业良好运营的关键,是企业长足发展不可忽略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王农跃.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河北:河北工业大学,2008

[2]周红梅.浅析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J].江苏:市场周刊,2013

[3]万里霜.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J]湖北:统计与决策,2009.

《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研究 》

摘要: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被大多数企业所重视,内控制度对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合法、合规,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保护企业资产安全以及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实现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知道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如何采取措施来规避和降低风险是现代企业应当重视的事情。本文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进行了深层分析之后,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关系

在我国,风险管理一直是企业的薄弱环节,因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薄弱引起的风险事件屡见不鲜。内部控制对风险控制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这两者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一直倍受争议。笔者以为,两者属于不同的的概念范畴,可以说内部控制是以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风险防范和有效监管为目的的管理规范;风险管理则是对各部门风险因素进行的识别、分析与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过程。在企业管理当中,两者之间又有密切的关系,既不是包含,也不是等同。基于此,作者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

一、企业的内部控制分析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需要一定的规则及控制,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的各个事项都需要控制。控制有驾驭、支配的涵义,也就说由人主宰,一切尽在人的掌控之中,而不会超出规定的界限和范围。现代管理学给出的解释虽然不同,但大致意思相仿。任何企业在开展业务活动时,都希望有一种控制方法,为其提供准确、科学和可靠的资料资讯,以减少决策失误和工作中的缺陷。当这种控制方法被应用于企业内部时,便是我们常说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指组织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和充分有效地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在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方法和程式。从其实质上讲,它是一种管理控制,是有效执行组织策略的必备工具。内部控制是促进组织或机构有效经营发展的工具,单位规模越大,其重要性更为显著。恰当地运用内部控制,有利于减少疏忽、错误与违纪违法行为,有利于安定人心,激励进取,使组织有效发展。

二、企业的风险管理分析

企业管理者管理企业的动机,主要在于追求最大的长期利润,当然也不排斥有满足创业欲望,为造福人类,为争取名誉等。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存续期中,会遇到风险,对风险的处理方式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成败。有人认为,“风险就是事物的不确定性”。而美国学者在《风险管理与保险》中也指出:在特定环境下和特定时间内,事物发展的结果存在差异性。如果结果只有一个,那么结果无差异,不存在风险;如果结果存在多个,那么结果差异越大,存在的风险就越大。但是,事物发展的结果有利与弊之分,所以风险和机会并存。高风险、低效益的事谁也不愿意干,低风险、高收益的事谁都争着干。最为常见的是: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低风险伴随着低收益。从某种意义上讲风险常具有一种诱惑作用。

可以将风险分为两类,即投机风险和纯粹风险。投机风险是指与机会并存的风险,如企业发展投资,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介也可能因此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纯粹风险是指可能使企业蒙受损失的风险,对于纯粹风险企业应当设法避免。对于投机风险,应该适当的参与,而不是尽量避免,投机并非是贬义词,而是指把握时机,敢于投入,争取获利。合法的投机活动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必要条件,适度的投机对于投机者及整个社会都有好处。风险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风险管理仅考虑纯粹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并将其危害性降到最低程度;广义风险管理既考虑纯粹风险,又考虑投机风险,主要目的是减小纯粹风险危害,增加投机风险收益。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风险是内部控制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力

内部控制是相对于内部不控制而言的,内部不控制会使企业的发展与目标产生较大偏差,而对这种偏差进行总结之后的运用便是内部控制。风险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它对企业的预定目标产生影响,对这种不确定性的认识刚好是过去教训的总结。由此可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存在风险,而内部控制是防范风险的必要手段。从企业内部控制的经验来看,有效的内部控制在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间接证明了内部控制对风险的防范作用。现代管理的效率观推动了内部控制的发展,严格的内部控制使企业目标实现得到最有效的保证,但如果有一般化的内部控制可以实现同样的目标,就没必要那么严格。因此,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分为两个层面,经济性和有效性。

二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所指出风险管理的单个策略包括:风险控制、风险补偿、风险对冲、风险转换、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承担等。其没有对这些单个策略的概念进行解释,只明确了两个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即风险管理解决的外包方案和风险解决的内部控制方案。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指出单个风险应对策略是风险承受、风险分担、风险降低和风险规避四个选项。分别为:风险承受就是不对风险进行任何处理,放任其发展;风险分担就是通过积极的控制措施或借助他人力量将风险降低的可承受范围;风险降低则是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风险规避表现为放弃或者停止相关的业务活动。不过,虽然指引与规范中风险管理单个策略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将内部控制看成一种非常积极的风险防范手段。从客观上讲,内部控制是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为基础发展来而的管理规范,它是无法对外部风险因素产生作用的,也就是说内部控制具有边界性,这一特性正是其发挥风险防范作用的最大限制。

总之,作者以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一种紧密的、相互依附的关系。注重内部控制而无风险管理意识,就像人的肉体失去了灵魂。注重风险管理而忽视内部控制,则任何目标都将成为泡影。

参考文献:

[1]张桂玲.基于“大”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09,02

[2]张倩.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经济师,2010,09

《 浅议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西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理论,分析了ERM与IC-IF的关系,指出中国企业在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标准的同时,应结合中国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要有中国企业自己的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标准。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ERM框架IC-IF框架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

那么什么是内部控制?理论界存在各种观点,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对内部控制首次作了权威性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资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

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由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财务经理协会和管理会计学会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释出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该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目的在于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

我国1997年开始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式。”

上述三个定义具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都将内部控制解释为一种政策或程式过程;二是都在定义中说明了内部控制的目标;三是都是从审计的角度做出的定义。

二、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过程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大致可以区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风险管理框架五个阶段。

第一,内部牵制阶段。

相互核对是此阶段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设定岗位分离是内控的主要方式,这在漫长的几千年内被认为是一种最实用的控制方法。

第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内部控制制度有两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包括,不仅限于组织结构的计划,以及关于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的决策步骤上的程式与记录。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以及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

第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内部控制被认为是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式,内部控制由三个要素组成:内控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式。

第四,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1992年9月,COSO委员会提出了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4年进行了增补,该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为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第五,风险管理框架阶段。

2004年9月《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正式文字释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该框架拓展了内部控制,更有力、更广泛地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加宽泛的领域。

三、关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研究报告

COSO释出的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是美国上市的公司需要重点研究的物件。

1992年《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以下简称为“IC-IF”框架报告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一个受到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过程,该过程的设计是为了提供实现以下三类目标的合理保证: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它认为,内部控制系统是由以下五要素组成:

内控环境――内控环境是企业的基调、氛围,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识别、分析相关风险以实现既定目标,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每个企业都面临着诸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影响企业既定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设立一个机制来识别、分析和管理影响目标实现的相关风险,并适时加以管理。

内控活动――内控活动指那些有助于管理层决策顺利实施的政策和程式,是针对风险采取的控制措施。

资讯与沟通――是指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资讯必须被识别、获得并以一定形式及时传递,以便员工履行职责。资讯不仅包括内部产生的资讯,还包括与企业经营决策和对外报告相关的外部资讯。畅通的沟通渠道和机制使企业的员工能及时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资讯,并交换这些资讯。

监督――是对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进行评估的过程,可以通过持续性监督、独立评估或两者的结合来实现对内控系统的监督。

2002年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频布后,COSO于2004年释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以下简称EBM框架。ERM框架是IC-IF框架的更新补充。ERM框架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明确了以下内容:1是一个过程;2被人影响;3应用于战略制定;4贯穿整个企业的所有层级和单位;5旨在识别影响组织的事件并在组织的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四合理保证;7为了实现各类目标。对比原来的定义,ERM概念要细化的多。

在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五个要素的基础上,COSO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增加到八个:1内部环境;2目标设定:3事项识别; *** 险评估;5风险应对;6控制活动;7资讯与沟通;8监控。八个要素相互关联,贯穿于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

COSO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的影响,包括内部控制及其在战略和整个公司的应用,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规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COSO-ERM框架是一个指导性的理论框架。为公司的董事会提供了有关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以及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要资讯。

ERM框架重视的是企业风险管理,IC-IF框架中内部控制则是企业风险管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OSO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前言中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建立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基础之上的,对企业风险管理内容的关注更加广泛与深入。ERM并非替代IC-IF,而是包容了IC-IF,在内控的有关概念上,两者保持了一致与连贯。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需求,也能促进企业建立更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COSO框架是目前美国使用最广泛的框架。SEC也建议企业采用COSO框架,中国企业要实施全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必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标准,但不能照抄照搬,要适合中国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要有中国企业自己的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标准。

中国企业要实施全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必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标准,但不能照抄照搬,要适合中国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要有中国企业自己的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标准。

有关推荐:

风险投资案例分析论文

2000c risk investment decision analysisVenture investment decision analysis method1,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The traditional project evaluation standard in the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under the corresponding to a series of static and dynamic evaluation method. Static evaluation method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time value of money at risk for the project, including the use of evaluation, the dynamic evaluation method is briefly introduced in the two main dynamic evaluation method. (1) NPV method (NPV) net present value calculation method is to project the life with inflow minus the outflow cash flow is obtained from the net, and then press, using a discount rate of compound formula calculating the present one, add value and its value. A single project evaluation, NPV greater than zero, scheme, when compared to more scheme, the optimal scheme NPV. (2)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IRR). Is that a plan to study period, the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of cash flow when NPV is zero discount rate. Scheme selection, IRR than benchmark returns, scheme is feasible, and the bigger the better. IRR And not traditional methods of risk investment decisions in a defect analysis. First, the discount rate and yield of subjectivity has benchmark, risk investment return than traditional project, with an average yields to determine the risk investment yields are inappropriate. Secondly, risk investment has high uncertainty, using traditional evaluation method of uncertainty, the higher the discount rate, the value of investment projects, den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Venture investment is a high-risk investment with high yields, it brings the expected future cash flow, the uncertainty is ten times, the return on investment is often more difficult to obtain accurate, the profit, so in the risk evaluation decision when still can use the following , the real option method (on practical). The value of investment projects that are not only from a single investment project cash flow, directly from the growth opportunities. Still Practical option method in foreign gradually become the important basis of risk investment, have relatively successful cases. Investors in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due to the investment projects in general is not mature industry, the uncertainty of the project, with high risk investor at what stage investment, whether for the next round of investment and whether more or less investment, and in what way investment options. Also, the risk is that investors, they are usually in the camera options after the end of each stage of investment project evaluation, in order to decide whether the next round of investment or termination of investment. Whether the risk of investment risk is only an option, investors is an investment project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several options, investment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problem of real option pricing. The value of risk investment projects by the project should value net present value and flexibility. Namely: options adjustment (NPV) NPV = traditional values (VO + option).One option "value" factor can use options premia (., the option premium value and the poor) practice, the risk of real options method of investors have a form. A: the investment period of delay. In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 of the project can be postponed, investing time, wait. 2: investment reduced options. In the project operation condition, can reduce investment. Three: investment revoked options. In the project operation state, from poor investment. Four: investment conversion option. When the new situation, the investment can be converted to fit the new state. Five: to expand investment options. When a project is good condition and market expectations appeared more optimistic, can expand ,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he former two evaluation methods are the profits from the project, however, if the respects from profits, risk investment project is successful.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 is a kind of multi-objective evaluation decision method. The basic principle is: the complex problem into several el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mutual correlation and affiliate relationships a multi-level structure model, and analyses the factors of comparison, judgment, the calculation for different elements, weight, and provide basis for decision making. Venture investment project factors include: product idea, market prospect, management ability, environmental factors as adaptabilit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based on four kinds of factors, and then build hierarchical analysis model of the weight of each factor, the sequence, thus obtains the essence of the project evaluation of the project can get even the risk faced by income and two board to decide whether investment. In the venture investment project evaluation, and several common wind is cast decision analysis : the American investors first consider the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ability, will also consider the uniqueness of product technology and market potential factors such as the size, since, our country investment always reflect the government behavior, and makes the investment risk investment by the government behavior into market behavior, risk investment company must be independent risk, investment decision-making must adhere to the market orientation, and be good at risk and return to choose between optimization. The screening of the invested enterprise competition and reflects the advanced standard, but also helps to improve the investment risk of social resources use efficiency. Venture capitalists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reduce the risks and benefits, promote the resources advantage, industrial flow to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尽管中国目前的风险投资行业总体上很火爆,中国本土的风险投资机构的前景却不容乐观。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风险投资成功案例分析,欢迎阅读!

风险投资成功案例分析1:

转换科技公司(Transition Technology Inc.以下简称TTI)在1987年初开始寻求风险资本,直到212天后终于获得了3i风险投资公司(以下简称3i)等提供的300万美元风险资本。这是一个比较常规的风险投资过程,但其中的曲折历程也颇耐人寻味。

212天的风险投资过程

第1天:3i公司的副董事长Tom Stark(以下简称Tom)曾于70年代初与Albert Libbey(以下简称Albert)一同共事过。Tom从Albert处得知有一家叫TTI的新创公司正准备寻求第一次的风险资本融资。于是,Tom主动打电话联系TTI的董事长向Tom简单介绍了TTI寻求风险资本的意图,并告诉他预计需要的资金额。Tom对Walter的想法颇感兴趣,并表示了愿意合作的意向。Walter告诉Tom,他需要2到6个星期来准备投资建议书。

第50天:TTI的投资建议书送达3i.以下是投资建议书的内容摘要:通过适宜的技术改进将使以下这些目标成为可能:改善工业输入/输出(I/O)产品性能;降低工业输入/输出系统造价达20%-40%;设计出一套能与多种工业自动化计算机配套的工业输入/输出系统。

企业发展目标:5年内营业收入超过3000万美元;税前收益达17%-20%,税后利润达8%-11%;在工业自动化计算机输入/输出市场处于主导地位。

上述目标需要大约275万美元的股东权益投资。

第57天:在波士顿,3i在其每周例行工作会议上讨论TTI项目。Tom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3i应当认真考虑TTI的投资建议;与会者同意Tom的意见。接下来,Tom需要确定投资建议中哪些内容是关键之处,并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他也开始考虑寻找其他会对TTI感兴趣的风险投资基金。

如果3i向TTI提供所需的全部资金,并采取最简单的直接的融资结构,那么3i将处于控股地位;但3i向来不愿意控制所投资的公司。而且,3i与TTI都希望组成一个小型的辛迪加,这样既可以为TTI的后续阶段融资带来更多的后备资源,也可以带来更多的经验与商业联系以协助公司发展壮大。Walter继续寻找其他基金,Tom也在考虑他所认识的、并能够加入此项目的其他风险投资基金。

第72天:Tom第一次参观TTI,并与其3个创建者深入地讨论该投资建议。TTI的创建者们曾一同在另外一家公司共事2年多,他们的技能也是互补的。这个3人小组可以出色地完成设计、制造与销售产品的整个流程。尽管由于公司仍处于初建阶段,还没有完整的实物产品可供演示,但是他们成功地演示了产品的其中一个重要部件:电波-频率链路模块。

第74天:Tom写了一份长达4页的信,描述TTI的创建者、计划产品以及营销计划,然后附上预测的资金平衡表、收入与现金流报告以及可能投资回报的计算结果,并寄给了在伦敦、英格兰、Newport、Beach、加州等其他3i分支机构中熟悉工业自动化或相关领域,能够对市场、竞争与技术作出评价的其他同事。他们将凭借自己的经验与网络,协助Tom完成对TTI的调查评估。

第77天:Tom与Walter会面并讨论了融资的一些具体细节,包括:Walter需要的资金额,而不是Tom能够提供的资金额是多少;Walter在投资建议书中所列数字的可信度如何?

Walter如何估价其公司?

Walter正在接触的其他投资者都有哪些人,他们的反应如何?

根据Walter的回答以及其他讨论结果,Tom初步决定分阶段投资。这样有利于减少风险投资企业的初始投入,但必须保证公司有足够的资金以展示其具有制造产品的能力。

第86天:Tom与Walter再次会面,围绕着融资规模与开展公司业务所需最小资金额继续讨论。投资建议书中列明的融资总额为275万美元,但只要150万美元就足够让公司运转直到产品开发进入Beta测试阶段。另一方面,对公司的估价问题成为双方讨论的焦点。Walter作为所有者之一,对公司的估价较高;而Tom对TTI也有一个估价,他不愿意付出更高的代价。通过几次会晤,Tom与Walter不断地磋商交易的细节。

第94天:从伦敦与Newport、Beach来的报告认为,TTI的产品存在一个潜在的良好市场。但是,从Reading与英格兰来的报告却发现了该产品存在竞争者。Tom把这些情况告诉了Walter.

第109天:完成了主要交易问题的谈判之后,Tom整理出一份详细材料。首轮投资是150万美元。Tom向3i的法律顾问Ropes和Gray送去了一份投资条款清单草案和一份预想的资本结构说明书。投资条款清单是3i的初步投资承诺,其中包含了交易的关键条件。

第111天:投资条款清单送达TTI,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协议。

第112天:直到目前为止,3i仍然是唯一一家对TTI继续保持兴趣的投资者。其他几家风险投资企业虽然也曾考察过TTI,但都没有产生投资的意愿。Walter有一个名叫Rube Wasserman(以下简称Rube)的顾问,不断帮助他接触更多的风险投资企业。Rube曾经是Gould(一家有数十亿美元的业务多元化的公司)的一位战略投资负责人。Tom与他们共进午餐,讨论还有谁会愿意参与投资,并且该如何去做。

第113天:北大西洋创投基金(North Atlantic Venture Fund,以下简称NAVF)表示愿意投资于与NAVF的一位合伙人Gregory Peters(以下简称Gregory)见面,讨论Gregory还需要哪些信息以开展他的调查评估工作以及他们如何确保TTI能达到预定目标。一些关键问题包括:因为有产品竞争者的存在,是否存在足够大的市场支撑TTI按照预定的利润卖出预定数量的产品;TTI能否最终生产出产品,并在行业中保持主导地位;TTI的创建者们能否对潜在的机会或问题作出有效的反应。

Tom与Gregory都有自己的一套信息源,而且重合之处不多。两人对需要集中处理的问题与信息共享达成了共识。

第115天:Tom完成了一份内部投资计划书,一共有9页文字与4个数字表格。以下是这份投资计划书的摘要内容:

融资要求与建议

运作费用与流动资金$450,000

产品开发$850,000

资本支出$200,000

合计:$1,500,000

资金来源$750,000

其他风险投资企业$750,000

融资方式以每股20美元的价格购买A系列可转换优先股37,500股,3i的总投资额为75万美元,占公司份额的.每股A系列优先股可以转换为一股普通股。A系列优先股拥有正常的投票权、反稀释保障(antidilution protection)以及共同证券登记权利(piggyback registration rights)。建议中的首轮150万美元风险资本应当足够支撑TTI完成其几件输入/输出模块以及其与IBM个人电脑和DEC MacroVax的计算机接口的开发与推广。预计在首轮融资后的14个月左右,该公司需要第二轮融资,以应付流动资金增加的需要。首轮融资应当证明产品有足够市场接受程度与可行性。董事会通过后生效。

第121天:Tom的投资计划书在3i董事会上得到通过,3i承诺投资,前提是有其他风险投资企业同时投入至少75万美元。

第122天:Tom送给NAVF的Gregory一份投资条款清单。

第135天:投资条款清单与调查评估记录被送往另一家风险投资企业──Hambro International Venture Fund(以下简称Hambro)。

第138天:黑色星期一──华尔街股市危机爆发。在接下来的几天里,Tom都忙于应付打来的电话。Tom所投资的许多公司都怀疑,上市公司股价的暴跌,是否意味着他们公司的估价都显得过高。Walter也打来了电话,但他关心的是随着金融环境的剧烈变化,Tom是否还有能力提供约定的风险资本:“3i的承诺依然有效吗?”Tom保证仍然有效。

第148天:Walter与Rube会面。虽然到目前为止,只有3i承诺提供75万美元和NAVF承诺提供40万美元,但人们似乎正逐渐对TTI产生兴趣。有10家其他的投资者也在考察TTI.在金融市场一片糟糕的时候,大萧条极有可能随之而来。这样,风险资本将会变得稀缺,因此他们决定尽其所能筹集到更多的资金。

第155天:Tom与TTI的创建者们共进午餐,讨论融资进程。他们重新评估了潜在的投资者及其投资的可能性。

第161天:Tom与Rube见面,讨论为什么还是没有其他风险投资企业承诺投资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否二人的努力不足?但他们想不到做错了什么,所以决定继续接触潜在的投资者。3i既然承诺了投资,就再没有退出的余地。但在私下里,Tom不得不开始怀疑他与Gregory所共同作出的判断。

第186天:Tom向Aegis Fund Limited Partnership(以下简称Aegis)送去了一份投资条款清单。

第188天:突然间,投资者对TTI的兴趣又浓烈起来。在几天之内,Tom收到了2份各100万美元的初步投资承诺。目前,初步承诺的风险资本总额已经超过了300万美元。

第190天:又来了一份75万美元的初步投资承诺。

第194天:Tom与Walter讨论总共需要的风险资本额。按照原来制定的股票价格,这次融资最多只能接受300万美元。

第195天:投资者们开始协商如何把总风险资本供给额降至300万美元。

第211天:所有投资者来到Ropes和Gray处,讨论融资的细节。

第212天:TTI在这一天收集到了所有的300万美元风险资本:Aegis投资90万美元,Hambro投资100万美元,NAVF投资40万美元,3i投资70万美元。Walter和他的伙伴们终于有足够的资金可以开展计划的业务了。

案例分析

根据以上背景情况,我们可以总结出风险投资过程的几个关键环节:

1、搜寻投资机会。

投资机会可以来源于风险投资企业自行寻找、企业家自荐或第三人推荐。

2、初步筛选。

风险投资企业根据企业家交来的投资建议书,对项目进行初次审查,并挑选出少数感兴趣者作进一步考察。

3、调查评估。

风险资本家会花大约六周到八周的时间对投资建议进行十分广泛、深入和细致的调查,以检验企业家所提交材料的准确性,并发掘可能遗漏的重要信息;在从各个方面了解投资项目的同时,根据所掌握的各种情报对投资项目的管理、产品与技术、市场、财务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作出投资决定。

4、寻求共同出资者。

风险资本家一般都会寻求其他投资者共同投资。这样,既可以增大投资总额,又能够分散风险。此外,通过辛迪加还能分享其他风险资本家在相关领域的经验,互惠互利。

5、协商谈判投资条件。

一旦投、融资双方对项目的关键投资条件达成共识,作为牵头投资者的风险资本家就会起草一份“投资条款清单”,向企业家作出初步投资承诺。

6、最终交易。

只要事实清楚,一致同意交易条件与细节,双方就可以签署最终交易文件,投资生效。

风险投资成功案例分析2:

风险投资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科技公司创办的过程。在美国,一个新兴的科技公司(Startups)的创业过程通常是这样的:来自思科公司的工程师山姆和IBM公司的工程师强尼发明了一种无线通信的技术,当然这种技术和他们所在公司的核心业务无关,两人觉得这种技术很有商业前景,他们就写了个专利草案,又花五千美元找了个专利律师,向美国专利局递交了专利申请(关键之一,知识产权很重要)。两个人下班后以及周末的所有时间全泡在山姆家的车库里用模拟软件 Matlab 进行模拟,证明这种技术可以将无线通信速度提高五十倍(关键之二,是否有数量级的提高是衡量一项新技术是革命性的还是革新性的关键。)两个人想了好几种应用,比如代替现有的计算机 Wifi,或者用到手机上,于是在原有的专利上又添加了两个补充性专利。强尼和山姆于是拿着自己做的 Powerpoint 投影胶片、实验结果和专利申请材料到处找投资者,在碰了七八次壁以后,找到了山姆原来的老板,思科早期雇员亚平。亚平从思科发了财后不再当技术主管了,自己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有钱人一起在做天使投资人。亚平和不下百十来个创业者谈过投资,对新技术眼光颇为敏锐,发现山姆和强尼的技术很有独到之处,但是因为山姆和强尼讲不清楚这种技术的具体商业前景在哪里,建议他们找一个精通商业的人制定一个商业计划 Business Plan(关键之三,商业计划很重要)。

强尼找到做市场和销售的朋友迪克,并向迪克大致介绍了自己的发明,希望迪克加盟共同开发市场。迪克觉得和这两个人谈得来,愿意共同创业。这时出现了第一次股权分配问题。

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工作都是山姆和强尼做的,两个人各占未来公司的 50% 股权和投票权。迪克加盟后,三个人商定,如果迪克制定出一个商业计划书,他将获得 20% 的股权,山姆和强尼将减持到 40%。迪克经过调查发现,山姆和强尼的发明在高清晰度家庭娱乐中心的前景十分可观,于是制定了可行的商业计划书,并得到了 20% 的股权。

三个人再次找到亚平,亚平请他的朋友,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系的查理曼教授作了评估,证实了山姆等人的技术是先进的并有相当的复杂度,而且有专利保护,别人不易抄袭模仿。亚平觉得可以投资了,他和他的天使投资团觉得山姆、强尼和迪克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值(未融资前)一百五十万美元,而三个创业者觉得他们的工作值二百五十万,最后商定定价二百万(注:对公司的估价方法有按融资前估价,即 Pre-Money ,和融资后估价,即 Post-Money 两种。从本质上讲,这两种方法是一样的,我们这里的估计都以 Pre-Money 来计算)。亚平和他的投资团投入五十万,占到股份的 20%。同时,亚平提出下列要求:

1.亚平要成为董事会成员;

2.山姆、强尼和迪克三人必须从原有公司辞职,全职为新公司工作。并且在没有新的投资进来以前,三个人的工资不得高于每月四千美元;

3.山姆等三人的股票必须按月在今后的四年里逐步获得(Vested),而不是在公司成立时立即获得。这样如果其中有人离开了,他只能得到一部分股票;

4.如果有新的任何融资行为必须通知亚平的天使投资团。

现在山姆等人就必须正式成立公司了。为了将来融资和开展业务方便起见,他们在特拉华州注册了赛通科技有限公司。山姆任董事会主席、迪克和亚平任董事。山姆任总裁,强尼任主管技术的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迪克任主管市场和营销的副总裁。三个人均为共同创始人。公司注册股票一千五百万股,内部核算价格每股二十美分。

在亚平投资后(的那一瞬间),该公司的内部估计已经从两百万增加到二百五十万,以每股二十美分计算,所有股东的股票只占到 1250 万股(250万/万)。那么为什么会多出来 250 万股,它们并没有相应的资金或者技术做抵押,这些股票的存在实际上稀释了(Dilute)所有股东的股权。为什么公司自己要印这些空头钞票呢?因为它们必须留出来给下面的用途:

1.由于山姆等人的工资很低,他们将根据自己的贡献,拿到一部分股票作为补偿;

2.公司正式成立后需要雇人,需要给员工发股票期权;

3.公司还有一些重要的成员没有进来,包括 CEO,他们将获得相当数量的股票。

接下来,山姆等人辞去以前的职务,全职创业。公司很成功,半年后做出了产品的原型(Prototype)。但是,50 万投资已经花完了,公司也发展到 20 多人。250 万股票也用去了 150 万股。这时,他们必须再融资。由于该公司前景可观,终于得到了红杉风投的青睐。红杉风投为该公司作价 1500 万美元,这时,该公司的股票每股值 1 美元了,比亚平投资时涨了四倍。红杉同意投资 500 万美元,占 25%,这样总股数增加到 2000 万股。同时,红杉风投将委派一人到该公司董事会任职。山姆等人还答应,由红杉风投帮助寻找一位职业经理人做公司的正式 CEO。双方还商定,融资后再稀释 5%,即 100 万股,为以后的员工发期权。

读者也许已经注意到,红杉风投现在已经成为了最大的股东。

两年后,该公司的样品研制成功,并获得东芝公司的订单,同时请到了前博通公司的 COO 比尔出任 CEO。比尔进入了董事会,并以每股三美元的价钱获得 100 万股的期权。当然新来的员工也用去一些未分配的股票。这时该公司的股价其实比红杉风投投资时,已经涨了两倍。比尔到任后,公司进一步发展,但是仍然没有盈利。于是,董事会决定再一次融资,由红杉风投领头协同另两家风投投资一千五百万。公司在投资时作价一亿五百万,即每股五美元。

这时,投资者的股份已占到 44%,和创始人相对,即拥有了一半左右的控制权。又过了两年,该公司开始盈利,并在高盛的帮助下增发六百万股,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时原始股定价每股 25 美元。这样,一个科技公司在 VC 的帮助下便创办成功了。上市后,该公司总市值大约七亿五千万美元。

这时,创始人山姆等人成了充满传奇色彩的亿万富翁,其员工共持有价值近五千万美元的股票,不少也成了百万富翁。但是,山姆等全体公司员工只持有 44% 的股份,公司的所有权的大部分从创始人和员工手里转移到投资者手中。一般来讲,一个创始人在公司上市时还能握有 10% 的股份已经很不错了。

作为最早的投资者,亚平的天使投资团收益最高,高达一百二十四倍。红杉风投的第一轮获利二十四倍,第二轮和其它两家风投均获利四倍。显然,越早投资一个有希望的公司获利越大,当然,失败的可能性也越大。一般大的风投基金都会按一定比例投入到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这样既保证基本的回报,也保证有得到几十倍回报的机会。

我不厌其烦地计算每一个阶段创始人和投资人的股权和价值,是想为那些想求助于风险投资创业的人提供一个参考。我遇到了许多创业者,他们在接触投资人时几乎毫无融资的经验,有些漫天要价,有些把自己贬得一钱不值。我们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风险投资必须是渐进的,在每一个阶段需要多少钱投入多少钱,这样对投资者和创业者都有好处。对投资者来讲,没有任何一家投资商会在刚开始时就把今后五年的开销全包了的,这样风险太大。对创业者来讲,早期的公司股价都不会高,过早大量融资会使得自己的股权占得太低,自己不但在经济上不划算,而且还会失去对公司的控制,甚至在创业的一半就被投资人赶走。在上面的例子中,天使投资人和风投一共投入两千零五十万美元,在上市前占到 43%,三个创始人和其他员工占 57%。如果在最初公司估价只有两百万时就融资两千多万,到上市前,投资方将占股份的 80% 以上,而创始人和员工占不到 20%。

上面的情况是一个简化得不能再简化的投资过程,任何一个成功的投资都会比它复杂得多。比如,通常天使投资人可能是几家而不是一家,很多人都会要求坐到董事会里去,这样在真正风险投资公司投资时,董事会已经变得很庞大。在这种情况下,风投公司通常会以当时合理的股价(Fair Market Value)从天使投资人手中买回股权,并把他们统统从董事会中请出去。否则每次开董事会坐着一屋子大大小小的股东,大家七嘴八舌,还怎么讨论问题。大部分天使投资人也愿意兑现他们的投资收益,以降低自己的投资风险。

上面这个例子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情况,该公司的发展一帆风顺,每一轮估价都比前一轮高,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不少公司在某一轮风险投资资金用完的时候,业绩上并没有太大的起色,下一轮融资时估价还会下降。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在这样一家半导体公司工作,他们花掉了近亿美元的投资仍然不能使公司盈利,这样必须继续融资,新的风投公司给的估价只有前一次估价的三十分之一,但是创始人和以前的投资人不得不接受这个估价,以避免公司关门,那样他们的投资一分钱也拿不回来。

企业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论文

财务管理案例论文选题

一篇论文的选题很重要,选题的好坏关系到论文的价值,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财务管理案例论文选题,欢迎阅读。

1、基于中小企业如何完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职工忠诚度的研究以××地区为例

2、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及对策研究-以××地区为例

3、大卖场存货管理现状及革新的研究-以××地区为例

4、实物期权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运用研究-以××地区为例

5、汇率套期保值在外贸企业中的应用研究-以××地区为例

6、某某公司某某项目投资决策的分析研究

7、股票期权市场化交易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研究-以××地区为例

8、某某行业最佳资本结构选择研究-以××地区为例

9、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地区为例

10、论项目系统风险的衡量和处置研究-以××地区为例

11、基于房地产行业绩效评价方法研究-以××地区为例

12、民营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与管理---以某企业为例

13、包装企业存货管理现状及对策---以某企业为例

14、中小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研究-以宁波地区为例

15、实证分析股份分配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以上市公司为例

16、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研究--以某企业为例

17、××某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机制研究

18、外资企业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对策--以某地区为例

19、某企业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的协调分析

20、某公司财务预警系统构建的实证研究

21、现金流量分析在公司理财中的运用---以某公司为例

22、投资指标在项目投资中的运用---以某企业为例

23、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与对策--以宁波为例

24、项目投资中评价指标的运用及分析--以某企业某项目为例

25、中小企业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对策--以某地区为例

26、设备更新决策中评价指标的应用研究——以×××企业为例

27、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以××地区为例

28、杜邦分析法在某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29、某行业上市公司货币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0、某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31、管理用财务报表在某公司的应用研究

32、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及改进对策研究--以某企业为例

33、因素分析法在某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34、某某公司信用政策的管理研究

35、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企业为例

36、中小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企业为例

37、×××行业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某地区为例

38、×××行业上市公司营运能力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某地区为例

39、中小企业财务分析的创新研究——以某企业为例

40、现金流量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41、宁波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42、服装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现状与对策————以××地区为例

43、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分析——以某公司为例

44、家电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比较研究——以某地区为例

45、宁波外贸企业风险防范与管理——以××为例

46、某公司价值估价方法的比较研究

47、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48、项目投资决策中评价指标运用的比较研究——以××为例

49、对某企业进行投资可行性评价--以现金流为视角

50、企业债务资本成本及负债规模控制--以某企业为例

51、杜邦分析法作为某企业财务顶层设计管理的核心应用

52、某企业营运能力的改善与提高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强化作用

53、财务分析方法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运用分析--以某一类型企业为例

54、代理成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消除以及现代企业管理优化的探讨

55、对某单位盈利能力提高的分析及其对股票估值的积极影响

56、对企业进行发展能力分析的核心指标和其局限

57、浅议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及改进--以某企业为例

58、浅谈软饮料类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策略与要点

59、谈现金流量表在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中的应用--以某企业为例

60、会计报表附注在财务分析中的影响作用探析--以某企业为例

61、中国国有大型企业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以石化类企业为例

62、跨国企业并购融资方式及其风险防范--以某企业为例

63、试析比率分析法的局限性及解决对策--以某企业为例

64、对财务报表分析质量影响因素的探讨--以某企业为例

65、谈表外信息对财务报表分析质量的影响--以某企业为例

66、偿债能力的强弱对企业存续和发展的探讨

67、国资委辖下大型央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盈利能力展望--以某企业为例

68、权益融资与债务融资的比较及应用--以某一类型企业为例

69、某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方法及最优化存货管理

70、浅谈企业的资金成本与负债规模的关系--以某企业为例

71、某公司的盈利能力的提高对企业发展能力提高的实质性影响

72、对某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分析与公司股票真实价值的评估

73、财务报表预测在企业预算与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74、上市公司并购财务问题研究---以某企业为例

75、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基础研究---以某企业为例

76、××省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研究

77、XX市中小制造业企业融资渠道研究

78、现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改进研究---以某企业为例

79、民营企业激励机制研究---以某企业为例

80、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研究---以某企业为例

81、××省上市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研究---以某企业为例

82、汽车企业并购的财务分析---以某企业为例

83、XX市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渠道研究

84、XX市民营企业融资途径分析

85、中小企业产业升级过程中的财务控制研究---以某企业为例

86、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对企业经营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上市公司为例

87、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价值成长的实证研究-----以××省房地产上市公司为例

88、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某企业为例

89、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研究-以XX银行为例

90、××省纺织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及优化对策 ——---以某企业为例

91、××省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获利能力分析——---以某企业为例

92、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在评估管理者业绩中的应用拟合---以某企业为例

93、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问题研究---以某企业为例

94、XX地区中小企业财务战略选择问题研究

95、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分析的影响研究---以某企业为例

96、MBO对财务的影响与信息披露---以某企业为例

97、基于盈余目标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研究 ---以某企业为例

98、 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以某企业为例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其财务有其自身独特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目前为止,我国中小企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由于受到大量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与其发展相背的情况也层出不穷,导致其经济发展受阻。由此,引起了人们日益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视。本文就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做出了浅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1如今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中国经济中的位置与作用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世界性的发展现象。我国中小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统计,1998年我国工业企业生产总值增长18%,其中大型企业增长率位5%-8%,中小企业增长率则超过30%。由此可见,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大型企业。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就会激发市场竞争,从而全面促进经济增长。此外,中小企业较大型企业而言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中小企业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做出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中坚力量。

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困难,资金短缺

首先,资金有效周转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水平不足,就需要更多资金来协调企业运作,因此便需要通过融资手段来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困境。然而,在企业融资过程中遇到很大阻力。一方面是中小企业本身条件不足以达到投资方的条件;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不足,导致其信用等级不高,很难轻易达到贷款水平。最终,由于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小企业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继续发展中的资金问题,从而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有效发展。

(二)经营规模较小,实力差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因此,企业各个部门分工不是十分明确。企业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设置财务部门。对于未设置财务部门的企业而言,其财务管理状况会产生难以预计的问题。比如:企业对现金等资产管理不善,就会造成资金周转困难,从而使得企业发展受阻,甚至造成企业的信誉问题。

(三)财务管理观念陈旧,财务控制力薄弱

中小企业管理者的财务观念陈旧,在财务人员上多任用有亲缘关系的或血缘关系的人员。或是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忽略成本管理,资金流通等问题。从而缺乏健全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在企业内部控制上缺乏约束力与相互制约力。往往会造成财务信息失真、账目混乱、虚增收入、企业资金转移、偷税漏税等财务管理漏洞。

(四)两权未分离,管理水平不足

由于经营规模较小的特点,中小企业多采用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因此便产生了许多的负面影响。尤其在一些个体企业、私营企业中,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使得企业财务核算不健全。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不完整,很难保证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便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漏洞提供了条件。

(五)信息化程度不高,制约发展水平

由于中小企业存在经营规模小、资金短缺、管理水平薄弱等缺点,会更加制约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如今,会计信息化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因而,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程度不高也成为制约发展的因素之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处于初级甚至起步阶段,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上的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不仅加大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也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成本,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经营利润。

3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改善管理模式

正确且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观念是一个企业有效获取经济效益的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要求中小企业从陈旧的观念转变为创新适宜的财务观念。首先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部门,有效管理企业筹资、投资、营运、分配等一系列财务活动。其次,要顺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财务管理的目标,使得目标多元化,再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最后,要实现财务分配的公平性。在激励企业成员效力企业的同时,分担的成员的工作负担,成为加快经济效益回收的一大助力。

(二)完善信息化建设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创新能力,是应对财务管理危机的良策之一。选择市场上适合中小企业自身的财务软件,规范合理的使用信息化管理,加快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在完善的信息化结构下,企业有了发展的动力与目标,使得经济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三)强化专业财务人员的培养

在改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要从企业自身出发,及时建立符合各个企业本身的财务人员团队。在健全的管理模式下,制定财务人员的奖惩制度以及考核制度以规范团队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充足的建设成本以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有了专业财务人员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将显著提高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四)设立融资机构,扩大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首先,有关部门应积极提供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措施,加速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机构,为融资提供有效的条件,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其次,中小企业应从完善自身的角度计划多方位的融资渠道,以减少融资不足带来的资金风险。

参考文献:

[1]贾晓娟.浅议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电子商务,2010(5).

[2]蒋晓宁.完善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探析[J].民营科技,2010(6).

摘要:综上所述,针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应当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加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措施。总而言之,中小企业必须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不断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建设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应当遵循的原则

根据以上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其主要问题的分析,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应当遵循整体性、弹性、比例、优化等原则,在此基础上有效发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作用。

1.整体性原则

对于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往往从筹集资金到收回货币资金要经历较多的环节。而且以上环节相互作用和联系,具有整体性。同时,中小企业具有资金流动较快的特点,因此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上,应当从财务管理的内外部的联系出发,重视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统一协调。比如,财务管理在实行分权管理中,需要协调各个责任部门的利益,促使整体效益的最优化。

2.弹性原则

弹性原则强调收治平衡,最好是略有结余的实现。由于任何决策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也即存在风险性。对此,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应当确保合理的弹性。当然,该弹性范围受到企业环境、决策可靠性等因素的影响,也要求中小企业科学评估面对的财务风险,从而提高财务管理系统的确定性。

3.比例原则

财务管理不仅规划和控制着绝对量的资金,还必须利用各因素的比例关系,从而找到管理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促使比例合理化。比如,财务管理中经常碰到的负债比率、流动比率等内容。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进行比率分析,保持各种比例关系的合理,从而确保企业资金结构的稳定、合理。

4.优化原则

一般来说,最优原则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就是多方案中的最优选择,也即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中选择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案;其次就是确定最优总量,比如理想现金金额,企业筹资总额等总量的确定;最后就是确认最优比例关系,包括利润分配比例、资本结构比例等。

二、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措施

1.优化财务管理环境

对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必须构建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从而为确保财务管理的质量。为此,首先是掌握企业外部财务管理环境。企业财务人员应当清醒认识到影响财务管理的因素,比如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市场状况等,对搜集的相关资料全面分析研究。其次,中小企业应当增强企业管理层对财务管理的认识程度,提升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另外,企业应当保证财务管理的独立性,确保审计工作和财务监督工作得到切实执行,从而为企业管理层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促使企业决策科学性、合理性。

2.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财务人员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主体,也是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只要充分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财务人员责任意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对此,企业需要增强财务人员的培训教育力度,尤其是重视在岗培训,促使财务人员了解企业自身的特点,并掌握企业财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进而根据各自的岗位需求,开展做很对性的培训工作。同时,中小企业还需要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力度,严把财务人员的用人关。另外,通过科学的激励约束体制的建设,增强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培养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通过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上的不足,进而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

3.完善财务管理体制,明确财务管理职责与权限

结合某国有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该公司财务管理基本任务包括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监督机制,规范企业财务行为,提高财务运行效率,明确母子公司财务管理职责,有效利用资源,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目的,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其次,在财务管理体制建设上,公司财务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制。各级单位须按照国家有关财经法规,独立从事经营活动,独立纳税,规范会计核算,加强财务管理,独立承担民事及经济责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保证出资人、投资者、债权人权益不受侵犯,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另外,财务部分的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核算的职责。遵循会计核算原则,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对企业日常经营收支状况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资金、成本、费用、利润预算,编报月、年度财务报告,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二是财务监督的职责。规范企业的日常财务收支行为,对本企业的日常财务收支活动进行监督,杜绝和纠正企业经营中违规和违纪财务事项。如发现企业经营中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的,应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三是参与经营管理的职责。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重大经营决策。按照有关规定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有效降低和控制成本费用增长。四是财务信息管理的职责。利用会计信息,分析、预测、控制、评价和考核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揭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增收节支的措施和建议。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应当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加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措施。总而言之,中小企业必须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不断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王革;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05-25

  • 索引序列
  •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论文
  •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研究论文
  •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研究小论文
  • 风险投资案例分析论文
  • 企业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