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中国作者在外文期刊发表论文

中国作者在外文期刊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作者在外文期刊发表论文

我国24岁天才少年曹原与其导师一天之内连发两篇《Nature》,介绍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曹原是第一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和导师共同为文章通讯作者。在第二篇论文中曹原和其他两位作者并列为第一作者。

在学术圈中,第一作者被认为是对论文做出绝对贡献的人,而通讯作者通常是由教授等课题组长担任,是论文的主要创意贡献者之一。

其实,这并不是曹原第一次获得国际关注,事实上早在2018年3月6日,当时只有21岁的草原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一天之内连发了两篇《Nature》论文,论文发表之后立即引起整个物理学界的反响,一些报道称其一举解决了困扰世界107年的难题。这里多说一下,一般论文很难登上《nature》,有些科学家一辈子也只能登上1-2篇,而曹原可以在同一天登上两篇,可想而知他的理论有多么重要。

在2018年被英国《自然》周刊评为:2018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而当时还是学生的曹原位列榜首。

还有一些媒体报道说:诺贝尔奖颁给他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虽然国内国外对曹原的研究赞誉如潮,但还是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是中国人曹原的科研论文,非要去英文期刊发表文章?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有含金量,我们可以透过这个问题,了解一下为什么中国人的论文,以发表在英文期刊上为荣。

论文的发表

其实科学家做研究,也需要像明星一样吆喝自己的成果,只不过明星面对的是普通观众,而科学家面向的是其他科学家。

科学家主要研究的工作,都是创新性工作,然而他们研究的成果究竟对不对呢?其实并不能只有作者一个人说了算,比如:我说我研究了一个超导体,那么我把我的研究交给同行审阅的时候,同行通过我的论文来指出我的错误,从而否定我的理论。

当我交给同行审阅时,并不是一个个直接去找同行,而是发表在相应的期刊上,让同样订阅该期刊的同行看到。

但是期刊这么多,我该如何选择要投稿的期刊呢?这里有几个重要标准:相关领域的期刊;受科学家关注度较高的期刊。

如果我把论文投到一个冷门的期刊,该期刊可能只有100人订阅,那就说明我的文章发表在这个期刊上很难引起同行的广泛关注。

如果我把论文投到一个热门的期刊,该期刊会受到全世界大多数科学家的关注,那就说明我的文章能够引起同行热议。

但是,热门期刊并不会随便收录我的文章,一方面是因为该期刊每次可以收录的文章有限,另一方面是该期刊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威性,会对论文进行筛选。一般创新度不够、实验数据造假、论文与其他重复性较高等文章都会被筛选掉。

但如果通过了这个阶段,也不会被立即发表,杂志的编辑还会提出修改意见,以及调整内容等进行修改,审核等,在此过程中也会有许多文章被筛选掉。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从投稿到最终发表需要3-12个月,当然如果研究的内容非常热门或者成果特别巨大,那么可能只需很短的时间就会被发表出来。

中文研究为什么要发表在英语期刊?

中文研究之所以要选择在英语期刊发表,其实就是因为受科学家关注度较高的期刊几乎都是英文期刊。

评价一个期刊的影响力,可以通过看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的计算方式是IF(年份)=该期刊最近两年的全部文章在当年被引用的次数/该期刊最近两年的全部文章。

比如:如果该期刊最近两年发表了100篇文章,一共被引用了200次,那么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就是2。

从这里你看出来了,影响因子越高的文章,代表着被同行认同率越高,而影响因子每年都会更新一次.

从2019年影响因子我们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期刊都是英文期刊,比如:《nature》的影响因子是,排名第13。

而中文期刊《cell research》在中文期刊中影响因子为,是中文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但影响力远不如《nature》。(多说一句,有些中文期刊在国际上影响力也比较大,具体要看期刊的领域)

也就是说,中文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并不如英文期刊,如果作者发表在中文期刊上,那么该作者的文章只能引起中文圈内的科学家关注,无法获得国际的关注,以至于该作者的成果无法被大众所熟知。这非常不利于科学交流,也不利于我国的科学发展。

总结

其实最开始最受欢迎的国际期刊并不是英文期刊,而是德语,这是因为当时德语有很多顶级科学家,但随着科学中心从德国转移到美国,使得美国科学水平大幅提升,以至于目前主流期刊几乎都是英文期刊。

而我国的科学研究之所以发表在英文期刊上,是因为只有受关注较高的期刊,才能获得更多更专业的同行审阅,才能使自己的研究获得足够的关注。

短时间不会对国内期刊以及国内学术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因为国内学术论文本身就是供大于求的,除非大量文章外发,不然影响是微乎其微的,高质量的文章,依然会选择发表国内核心,高校、科研人员也是一样。

科研工作者如果能将论文发表在以上期刊上,那论文的影响力就很不错了,当然,科研工作者发表论文时也不能盲目的追求某个期刊,一切要根据论文的实际出发,选择最合适的期刊才能有最好的结果。

在的国内门槛比较高,尤其之核心期刊,对作者都有资质要求,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国外期刊,同理可以类比于出版,现在国内出版难度越来越大,基本都是学术,致使越来越多走向国际出版,因为国外市场广阔。

权威核心刊物论文,指被国际通用的SCIE、EI、ISTP、SSCI以及A&HCI检索系统所收录的论文,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检索为准,或同一学科在国内具有权威影响的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论文不含报道性综述、摘要、消息等。

因为英文期刊更有影响力。受科学家关注度较高的期刊几乎都是英文期刊,所以发表在英文期刊才更有反响。

如何让您的论文更快更好地发表对于中国的作者而言,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除文章本身的学术价值和作者的英文水平外,关键是要认真地做好市场分析,选准刊物,有的放矢,如此便能增加稿件的竞争力,被更多的国际学术期刊接受。近年来,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无数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 国内的科学研究水平蒸蒸日上,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在国际出版市场上,来自中国的出版物(包括出版的图书与发表的文章)也不断增多。但与中国庞大的科研队伍和成果数量相比,其数量还是相当小的。究其原因,语言障碍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中国作者对国际英文期刊和图书的出版程序不够了解,增加了投稿的难度或增加了退稿的几率。另一方面,即使文章被刊物接受了,要想以最快的速度把论文变成高质量的出版物,其中还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地方。本文将根据作者在英国英文科技期刊做编辑工作十几年的经验,详细介绍一下国际英文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的三个主要阶段,以及在各个相关阶段中国作者特别应该注意的问题。选择发表刊物与撰文投稿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选择正确的投稿对象是举足轻重的第一步。要想做到一箭中标,不但要知已,而且更要知彼。国际学术期刊对稿件的筛选与取舍和国内不完全一样,详细的来龙去脉如下。国际英文学术刊物是主编(EDITOR-IN-CHIEF)负责制,不受其它行政命令的制约,在选择稿件方面出版社亦无权干涉。一本刊物由一位学术地位较高的知名学者担任主编,也有两位甚至多位的。主编之下,根据学科的普及程度和热度决定是否设区域编辑(REGIONAL EDITOR),如果有这层设置,则大部分情况下投稿也按区域划分,一个区域内的稿件由该区域的编辑负责审理;否则,所有的稿件将全部汇总到主编的手中等候审理。区域编辑之下是编委会(EDITORIAL BOARD),一般由10-30位知名学者组成,这些人大都是审稿的主力,他们给刊物审稿没有经济报酬,为的是刊物的发展,学科的进步,当然也有个人的知名度。除去编委会,主编本人偶尔也会特邀审稿人,尤其是当几位审稿人对同一篇稿件的意见出现严重分岐的时候,主编会向特邀的审稿人征求意见。审稿(REVIEW/PEER REVIEW)的大致过程是初选,送审,修改和终审。原稿(MANUSCRIPTS)投到主编或区域编辑手里,先要过初选这一关,看是否值得考虑在本刊出版。那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文章当场枪毙(REJECTED);如果主编觉得与本刊物的办刊方针相符,便会进入送审阶段;如果文章很好,但与刊物的范围(SCOPE)不太吻合,主编也会回绝,但会主动向作者推荐相关性更强的刊物。决定送审的文章根据不同的刊物由3-4位编委或审稿人同时审阅,而且要按期给予答复。如果全体通过或多数人亮了绿灯,稿件就被接纳了,但这种情况很少,多数是有条件的接受,作者需按审稿人的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大部分情况下是小的改动,但有时要补充数据,重新分析结果甚至重新设计实验。不管是大改还是小改,改过的稿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重新交到主编手中,由第一轮的审稿人进行复审,看改得是否合格。大多数情况下,稿件经过一次修改就能通过,但也有修改几遍才最终交送出版社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外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是否接受审稿人的意见对原稿进行修改,完全是作者自已的事,往往有的作者不愿对稿件进行任何修改或不能接受审稿人的意见,便会提出撤消投稿,而且只需给主编写张便笺就可以了。有的刊物,作者可以向主编推荐审稿人,但这样的刊物数量有限。凡终审通过的文章便被列入刊物的出刊计划,稿件会很快地发送到出版该刊的出版社,进入下一个出版程序。整个审稿的过程,从初稿到最后送交出版社,不同的刊物和主编,所花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取决于原稿的质量和作者对原稿的修改速度。此外,在部分国际英文学术刊物上,经常出版一些特刊(SPECIAL ISSUES),出版目的因刊而异,但过程大同小异。特刊的题目多是由主编或编委们共同确定的,有时是学术会议的论文汇编。特刊由1-3位特聘的客座编辑负责组稿和审稿,其程序相对简单,时间也相对花得少些。但不管是特刊还是普通稿件,是否被采纳,关键在于稿件的内容是否与刊物的办刊方针相符以及稿件的学术和文字质量,而决定这些因素的关键人物便是作者本人。作者一旦决定要发表文章,首先要根据学科和研究内容找准将要投稿的刊物,这是关键的一步。国内的作者往往怕自己的英文不好,一开始花在文字上的时间很多,而忽略了对市场的调查与了解。如今西方市场上的英文学术期刊多如牛毛,学术和出版质量良莠不齐,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等。第一等是最好的,几乎尽人皆知,刊登的文章是对科学研究有重大影响和贡献的,如《科学》(SCIENCE)和《自然》(NATURE)等。这种刊物数量很少,每年登载的文章数量有限,若能在这等著名的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当属幸事;第二等是知名度稍逊一筹的,但往往是一个学科好文章的主要载体,对文章的内容要求也很高,这一等级的刊物数量不少,几乎每个学科都有;最后一等的刊物数量最多,有的一个学科就有两本以上这类的刊物,刊登的文章水平相对较低,但也都是作者原始的科研结果,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或铺路石。总而言之,对作者而言,一旦决定发表文章,首先要对自已的科研水平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只争朝夕在一流刊物上发表当然好,但不切实际的高攀等于浪费双方的时间。搞准定位以后,选刊也非常重要。一定要把各个不同刊物的出刊宗旨和学术范畴(AIM AND SCOPE)看清楚搞明白(通常在刊物的内封或首页的反面,网页上也有),然后根据自已的文章内容选出一本最对口的刊物做为第一投稿对象。一旦确定了刊物,下一步就要好好研究一下该刊物的投稿需知(作者指南/GIUDE FOR AUTHORS),看看其对稿件的格式,图表,参考文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着手设计初稿。文字固然重要,但图表也不容忽视。而对中国作者而言,稿件中还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地方值得注意,一个是姓名,另一个是联系地址。中国作者的姓名在英文刊物中是以汉语拼音的形式表达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姓在前,名在后;另一个是名在前,姓在后。两种方式一中一西,均无可厚非,关键是一旦决定采纳其一,就要一贯如是,不要变来变去。此外,联系作者的联系地址一定要写准确,如果没有电子信箱,可随稿附上中文的通讯标签,以确保回执的准确投递。文章首页上的地址应该是作者从事此项科研时的单位,而不是投稿时的通讯地址。对主要作者(联系作者)而言,若两者之间有差异,应把投稿后的联系地址注明,以示区别(在校样中通常排在首页的下脚注)。稿件完成后,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发出。目前许多刊物都接受网上投稿(ON-LINE SUBMISSION),既方便又快捷,而且可以随时查询稿件的进展;传真和邮寄也可以,但一定要搞清楚应该寄给谁,是主编还是区域编辑,以免事后传来传去,浪费时间。稿件一旦发出,算是万里长征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不管结果如何,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如果一投不中,也大可不必灰心丧气,可以修改以后再试牛刀,但最忌讳的是一稿多投。有些作者为了省时间,同时把稿件投向几个刊物,图的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孰不知此举利少弊多,尤其是容易损害作者的声誉,应予以杜绝。稿件在出版社内的登记发排和作者审读校样通过终审的稿件需经过主编送达出版社,在出版社内要先后历经登记,发排,出校样,作者审校等过程,是学术文章在期刊上发表的另一个重要步骤,作者在这一阶段有不少工作要做,而且其进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稿件在因特网和印刷刊物上的发表质量和速度。 1.稿件登记目前,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绝大部分出版过程都计算机化了,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稿件的发排以及对校样的处理。与十几年前的工作程序和手段相比,如今的出版业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这种变化表现为原稿的发送渠道的不同。以前基本的传送方式是邮寄,传真都不多见,所以那时编辑一天工作的开场白就是处理邮件。不仅如此,早年的稿件登记方式也很原始,没有计箅机,更不用说计算机数据库了。新的稿件都是由登机员用打印机打到纸卡上,编号注册后交给编辑。如今情况大不相同了,许多刊物都己经开始在因特网上接受投稿,被接受的稿件可以很快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到出版社,由稿件登记员将所有的信息包括稿件标题、作者姓名、编辑部接稿日期、页码、图表以及联系作者的详细地址和通信方式等等,一一输入出版系统的计算机数据库,速度和效率成倍提高,稿件一旦登记入册,作者会很快收到一封回执,说明稿件已登记完毕,通知作者稿件在出版社的编号以便今后在网上查询。在稿件登记过程中,如果稿件的格式和图表不符合要求或有短缺,出版社会发信向作者索要,同时文章的版权合同书(COPYRIGHT AGREEMENT)和日后的抽印本订单(OFFPRINTS ORDER FORM)也是在这个时候发给作者,如果文中有彩图,会附加一封彩图制版的价格协议书(COLOUR LETTER)供作者考虑和选择。所有这些信函除版权和抽印本之外,作者均需马上回复,否则稿件就不能及时送发到工厂排版,被搁置在数据库里,拖延的时间少的几个星期,多者几个月。对于中国作者而言,最大的麻烦就是通讯地址有误而联系不上。有的作者自已的地址变了,经常忘了通知出版社,故而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另外,一旦收到了这些信函,要仔细阅读,按要求给与及时的回复,缺图表的要尽快补齐,质量或格式不符合要求的要尽力更改。至于彩图,有经费的当然印彩图为好,无力印刷彩图的应尽快告知出版社印黑白的即可。现在,如果作者能提供电子原图,许多刊物可免费在网上发表彩图(WEB COLOUR)。另外,还有两个问题是这个时期值得注意的。一个是版权协议书,这是出版社与作者之间的法律合同,一旦签字必须照合同办事,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此外,如果文章中要引用他人已发表的文章中的图表,除征得本人同意之外,还需获得文章发表时的版权拥有者(出版社或学术团体)的文字许可,否则是不能引用的。这项工作理论上应在原稿阶段就处理好,但实际上因为涉及的方方面面较多,往往拖到稿件送到出版社才最后办妥。如果作者本人办理此事有困难,可向出版社请求帮助。因为出版社内均设有专门负责版权的部门,他们可以直接与另一家相关的出版社或团体取得联系,比较快地解决问题。不仅如此,许多大的出版社之间有版权协议,相互之间允许对方的出版物有条件或无条件地引用自已出版物中的图表,这样一来,可以省去作者不少时间和精力。另一个需要强调的是稿件本身,凡是送发到出版社的稿件必须是终稿(FINAL VERSION),一切对稿件文字的推敲和图表的润色均应在终稿之前完成,一旦稿件送到出版社,就不能再改动了,这是一个基本的出版原则。但总有些作者在收到出版社的登记通知书后,又发一份新的文稿到出版社,要求取代原稿。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可贵的,但可惜为时已晚。如果是小的改动,出版社一般不予理睬;如果改动较大,出版社会把新收到的文稿反送回主编,征求其意见和做出最后的审定。这样一来,往往要拖延不少时日,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总之,在稿件登记这个环节,作者要快速地向出版社提供所需的材料,并及时通告联系地址的变化,不要借此机会对稿件进行文字上的修改和润色。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稿件发出后,有时确有必要对学术内容进行一些小的改动,目的是提高文章学术内容的准确性,这样的改动是允许的,但大多要在下一个出版程序进行,即校样阶段。 2.审查校样如同稿件登记一样,出版过程中的排版工作已今非昔比,计算机已完全取代了老式的铅字排版,速度与质量大大提高。现在一篇稿件从离开出版社到出校样(PROOFS)平均只需几个星期的时间,快的只要几天。而且作者收到校样的形式和途径也变了,以前大多是纸样和普通邮寄。现在,只要作者有电子信箱,校样一律以电子邮件(PDF)的形式发出,作者转瞬即可收到。中国作者在审查英文校样时,首先要检查的就是作者姓名,不光是文章的首页,天头注脚、文后答谢及参考文献等,凡是有中国作者姓名的地方均要一一查到。此外,对文章内的排版错误和必要的改动要尽快地发回出版社,至于改校样的要求和反馈途径,一般出版社会在校样的附信中有详细的说明,作者最好按章办事,不要独出心裁。如果某一个图需要改动,最好把改过的图一同附上,这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总而言之,在稿件发排和审校这个过程中,作者要尽可能地与出版社配合,不应该要么不停地发号施令,要么杳无音讯。这两种极端均不利于文章高速度高质量地发表,也决不是作者或出版社的初衷。恰恰相反,出版社和作者都愿意看到文章的早日出版,双方配合得力,充分利用现在的技术手段,文章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发表,出版社得利,作者得名,何乐而不为?因特网和印刷版的双轨出版在传统的出版概念上,发表文章只有一个含义,即将核红后的校样编汇成刊,印刷出版。但如今,发表文章的含义是双重的,即在因特网和印刷版上的双轨出版。可以肯定的说,因特网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纸上印刷的单一的出版形式。 1.单篇文章在因特网上发表如今,因特网上的电子出版已成为许多学术刊物先于印刷版本出版的一种既快速又简捷的出版方式。这种方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把文章登载在刊物的网页上,凡是己经经过作者修改过的校样均能以极快的速度在网上以单篇的形式发表。这些文章统称为待印刷文章,含义是已经发表的文章,等待汇编成刊出版。这种单篇文章先于印刷版本在网上发表的新形式,大大加快了文章的发表速度,一旦作者对校样的更正意见反馈回出版社,几天以后校样即可在排版车间(机房)修改完毕,经必要的技术处理后即可在刊物的网页上登出,与所有的读者见面。这与印刷的期刊相比,至少将出版时间提前一至二个月甚至更多。而且这种电子出版形式还有许多印刷版本的期刊不具备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彩图的处理上。以往因为成本的原因,许多彩图只能印成黑白的,其学术质量难免打些折扣。可在网上,所有原稿中的彩图只要作者能提供电子形式的原图,即可免费在网上以彩图的形式发表。其二,文章中的图表以及参考文献是相互关连的,只需轻轻点击便可看到与之相关的详细资料,而且文章里还可以附加小段的录像或音像资料。其三,网上出版只涉及到单篇文章,一旦校样改正完毕即可发表,不受刊物出版频率和刊物每期发表文章页数的限制,这也是网上出版与印刷版最根本的区别。最后,网上出版还有一个深受作者欢迎的特点,那就是作者可以随时上网查询稿件的进展情况,不受办公时间和地理时差的限制。遗憾的是,在网上出版兴起的初期,许多刊物允许作者或指定的图书馆免费下载文章,但如今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同时网上出版的文章在法律含义上与印刷的文章没有区别,一旦登出便不能更改。如果作者在校样审定时对校样改动较大时,可以向出版社提出要求审阅更改后的校样。这种要求能否兑现,因刊而异,各个出版社有不同的规定。作者如有此愿望不妨向主编或出版社查询。现在,有的出版社为了省时间,抢速度,已经不再鼓励作者审阅校样,但这毕竟是少数。但随着出版业的不断革新和进步,这种少数是否会成为主流,还需看其发展与市场的要求。 2.汇编入刊的文章在因特网上和印刷版中出版网上发表了的文章,根据刊物的大小,稿源的多少以及刊物的出刊频率,分先后汇编入刊。有的文章需等几个星期,有的要等更长。至于一篇文章在一期刊物里的前后位置,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有的刊物按学术内容的份量排序,有的按学科排先后,而大部分是按原稿被接受的时间来排。如果一期稿件中有同一个作者的不同文章,大多数情况下是排在一起,汇编成刊这部分工作大多是由出版社完成的,作者和主编不予干涉,但特刊除外。特刊的发稿顺序在稿件送到出版社时即已由特刊的客座编辑确定了,出版社只需按部就班发刊印刷即可。一期的稿件排定后,连同四封(封面,封底)等一同发往排版车间。现在这一步骤也电子化了,出版社一定稿,相关的信息马上就到了排版车间,不受距离和时差的限制。四封排出后校样会返回出版社审定,主要是检查该期的目录和相关的信息,如刊号刊期等。四封审定后即刻返回排版车间,和所有该刊内的文章一起汇总成一份电子文件,经技术处理后在网上发表。一旦文章在一期刊物的网络版中出现,该文便自动从网上的待印刷文章一栏中消失。这种在网上发表的一期刊物,其内容与印刷的版本完全相同。但它的出版时间要比印刷本早几个星期,从而加快了出版速度。刊物在网上出版后,排版车间对该期稿件的工作即大功告成,下面的印刷工序就由印刷厂负责了。在国外,排版车间(TYPESETTER)和印刷厂(PRINTER)是分开的,通常是两个独立的厂家,跟出版社之间也没有归属关系,是普通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排版印刷质量高、速度快,价钱合理成本低廉,出版社便会与之长期合作,反之,则会有被炒鱿鱼的危险。如今的印刷厂,计算机化的程度很高,印刷的质量和速度也比从前高很多。一期刊物印刷装订后,很快就会发往世界各地的订户,与读者见面。而作者免费的抽印本和增刊也将在印刷版的刊物出版后不久发给联系作者。在这段出版过程的最后阶段,中国作者应该特别注意的方面有两个。一个是对姓名的最后确认,如果网上发表的文章中有错误,要马上通知出版社纠正过来,只要时间来的及出版社是可以将网上作者姓名的错误改正过来的,而且可以避免在印刷版中再错。第二是确保出版社有联系作者的最新通信地址,任何单位、路名、邮编等变化均要及时通报出版社,而且在信中要注明文章标题和该文章在出版社的编号。如果没有正确的地址,作者应得的免费抽印本和增刊就无法邮寄到作者手中。一般来说,等到作者收到抽印本,文章的出版过程即大体告一段落,个别的刊物还要出电子版,把文章刻到电子光盘上(CD-ROM)等等,但这大多只是技术上的处理而已,与作者没有直接的关系。总之,统观当今的学术期刊出版界,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变迁时期,着重体现在出版形式的多样化和出版过程的计算机化。这种变化既扩大了学术交流的范围,又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对人类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这种变化目前并没有影响到学术期刊的基本运作机制和结构,学术期刊仍然是主编负责制,由出版社负责出版与发行。所以,在今后很长的时间里,科研人员要发表文章,还是免不了要和主编和出版社打交道。而对于中国的作者而言,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除文章本身的学术价值和作者的英文水平外,关键是要认真地做好市场分析,选准刊物,有的放矢,如此便能增加稿件的竞争力,被更多的国际学术期刊接受。在稿件被接纳之后,作者应快速准确地应对出版社的要求,如此则可以有效地加快文章的出版速度,并保证最后的出版质量。“一回生,二回熟” ,“失败是成功之母”,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中国学者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不断扩大与深入,西方学术刊物中来自中国的文章肯定会越来越多,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在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二作者

投稿的时候如何注明第一作者第二作者 一般情况下,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第一作者。不用标明。如果二者单位不同,可以用上标比如a,b..,或1,2来标明不同的单位,标a或1的就是第一单位 标明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时,在他们名字右上角标1、2怎么标啊? 你可在作者名字后面打上1或2,然后用滑鼠拖黑此1或2的数字,再用wor定软体的上标键(X2,这里的2应是上标)点选即可。 具体方法:word页面—工具-自定义-选项-选“分两排显示“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关闭。这时word工具栏右上角就有X2上标和下标的选择键显示。 如何标注共同第一作者 共同第一作者一般在一些单位评职称或者发奖金可以算半篇文章,就是在非第一作者后面标注,说明他与第一作者具有同等的贡献并列第一作者,怎么标明 khgao(站内联络TA)在第二个作者上做个标注,说明和第一个作者有同样的贡献,Science和Nature一般都这样做huangyi516(站内联络TA):D,恩,对的,第二作者上进行适当的标注qinwang(站内联络TA)The first two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paperhbqouc(站内联络TA)。。。还能这么搞 学习了sunke(站内联络TA)呵呵如果是并列通讯作者怎么搞?:)那片碧海蓝天(站内联络TA)那并列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利益如何分配?做第一作者好还是通讯作者好?tykd(站内联络TA)学习学习了sanshyuan(站内联络TA)学习了。标注写在哪里?首页下面还是论文后面的感谢?chenhui222(站内联络TA)呵呵!学习了! 第一作者是怎么确定的啊? 具体说,应该是贡献最大的人为第一作者,实验的结论比较重要。 在创新性作品如科研论文、专利、调研报告等等的署名中,对于多个作者共同完成的梗况,对作品贡献最大的人的名字通常署名在最前面。特别对于科研论文的署名,各期刊都有更细致的规定;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显然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由于科学研究的复杂化多样化,如生物资讯学有几百人署名一篇论文的情况,第一作者指的就是署名前面的几个人,而不只是第一个;多个第一作者的情形都会进行明确标注。 如何在sci中标注共同第一作者 你写的时候右上角标上1就行了 一般都允许共同作者 不过国内的一半是算前2个或者3个 影响因子高的可能算前4-5个 发表环境科学技术共同第一作者是怎么来标注的? 【】排在第一个名字,就是第一作者,有共同第一作者,要在作者的名字后边打*号,在“页下注”里说明 论文署名中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到底应该放在什么位置 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物件、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非凡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 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 设定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重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络紧密性。 目录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定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 设定目录的目的主要是: 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 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 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重: 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 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目录有两种基本型别: 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 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 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 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 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假如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 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罗哩罗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 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 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资料、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

一般都是要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期刊上发表文章,还有的文件上规定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或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篇,第二作者身份发表2篇,其实从发表文章来看这个第一第二的没有什么区别,关键要看下发的文件上是怎么要求的,怎样发表能承认才是关键,总之一句话一切以单位下发文件为主,我发表都是在百姓论文网那发表的,今年打算还要发表一篇,我推荐给你,你要是发表可以去他的看看,挺好的。

一篇论文发表作者按贡献大小排列,第一作者是主要写作人。

一般独立作者是指你自己一个人完成所有内容,而分第一第二作者的话,指文章是你们合作完成的。如果为了走学术路线的话,第一作者价值高点,其他的也什么区别,主要还是看个人单位的要求。

论文发表作为个人的学术成果评职称是加分的,而且一般会要求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含金量也是比较高的,第二、第三作者也不是没有作用,而是与第一作者相比是稍微弱一些的。有的文件上规定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或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篇,第二作者身份发表2篇。总之一句话一切以单位下发文件为主。

扩展资料

发表论文注意事项

一、论文的格式

论文的格式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以及正文的内容,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论文的格式没有注意到,导致论文不能顺利的发表。在初审的时候编辑会收到很多文章,所以首要看的就是论文的格式,就算文章内容多有水平格式不对也是会减分的。可见,论文的格式是有多么的重要了。

二、期刊的选择

论文发表需要选择正规的期刊。论文只有在正规且合法的期刊投稿才奏效的,论文发表的人数越来越多,有很多人便趁机推荐很多假刊或者是套刊给作者,上当的人员也大有人在,这样直接导致论文不能顺利的发表。

在选择期刊投稿的时候作者一定要提前了解清楚期刊的真伪,在知网上面查询一下,知网收录的期刊都是正规的,为了论文能够顺利的发表作者还是要谨慎一些。

三、投稿的途径

投稿的途径有两种,一是自己发邮箱自己发表论文,这样的方式是不行的。现在网络技术那么发达,网络不计其数了就不划算了,虽然时间可能不需要很久,但是也不是很保险。

二是选择出版社发表论文,这种的方式虽然需要很多的费用,需要一定的周期,但是是有保障的。所以作者不能随便的选择期刊投稿,要选择正规的出版社。

发表在期刊上论文第三作者

本科国外普通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三作者也是有价值的。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第三作者的意义和作用肯定是不及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如果论文时一般的普刊论文,那么第三作者用处确实不大,因为普刊论文难度不高,作者独立完成都是很正常的,在职称评审中,普刊论文的第三作者几乎不受认可,我们都知道论文发表最认可的是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第三作者确实有些差强人意的。

一般说来,排名第一就是第一作者,排名第二就是第而作者,排名第三就是第三作者,所以一般都写1个。

1、论文署名第一的就是第一作者,署第二第三的就是第二第三作者。一般看你的文章份量,如果份量足,可以署多个作者。国外一个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文章可以挂100人。

2、文章一般还有一个通讯作者,是指文章的所有权人和指导者。还有的有一个通信作者,指是的联系人。

3、这个也可以由双方商量来确定排名,如果没有约定,一般是排在前面的为第一作者,排在第二名的为第二作者,余此类推。

作者题在自己的文章、著译、美术作品、音像出版物上的名字,就印刷出版物说,指印在书籍封面、内封或版权页,以及文章、图片等题目下的作者姓名。

署名不仅是作者的权利,也是作者的责任。《孟子·万章下》有“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的话,说明读者了解书籍作者的重要。中国先秦时的子书,大多用作者的姓氏作书名,如《庄子》、《荀子》;汉代的著作就有了作者署名,如司马迁的《史记》。

后来发展到作者化名在作品上署名,其中尤其是戏曲、小说等作品,因为被当时社会轻视,作者大多用化名,如孔尚任的《桃花扇》,署名“云亭山人”;而《金瓶梅》的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至今还没有考证出他的真名实姓。

这就是后世笔名的由来。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学家,作品上大多署笔名,如鲁迅、茅盾、巴金,甚至由于笔名流行,而他们的真姓名如周树人、沈雁冰、李芾甘,反而知道的人少了。署名的方式,有个人的,也有用单位的或集体的,都是著作者或编译者对读者负责的表现。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第一作者

包括作者姓名,担任什么角色。作者应该包含:与论文选题和实验设计、资料分析的人员;撰写文章或者对文章关键内容进行修改的人员;参与论文在审稿人进行评估后的修改,能对文章进行答辩的发表者。作者一般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者,有时也指某种理论的创始人,或某一事件的组织者或策划者。在苏联、法国、联邦德国、西班牙等国的版权法中,作者指通过自己的独立构思、运用自己的技巧与方法,直接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并产生出体现创作者个人特性的作品的自然人,其中包括小说家、诗人、散文作家、剧作家、作曲家、歌词作家、记者、画家、书法家、雕刻家、工艺品设计师、建筑设计师、摄影家、翻译家、计算机程序编制者等。美、日等国的版权法也承认法人为作者。

以第三作者在期刊上发表论文

包括作者姓名,担任什么角色。作者应该包含:与论文选题和实验设计、资料分析的人员;撰写文章或者对文章关键内容进行修改的人员;参与论文在审稿人进行评估后的修改,能对文章进行答辩的发表者。作者一般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者,有时也指某种理论的创始人,或某一事件的组织者或策划者。在苏联、法国、联邦德国、西班牙等国的版权法中,作者指通过自己的独立构思、运用自己的技巧与方法,直接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并产生出体现创作者个人特性的作品的自然人,其中包括小说家、诗人、散文作家、剧作家、作曲家、歌词作家、记者、画家、书法家、雕刻家、工艺品设计师、建筑设计师、摄影家、翻译家、计算机程序编制者等。美、日等国的版权法也承认法人为作者。

期刊论文发表可以有几个作者?近年来评职称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家都知道评职称是需要发表论文,作者一般对自己要发表的论文也是比较关注的。 不同级别的职称所发表论文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关于论文发表的作者排序要求也是不同的,近期,有很多人最近在咨询我,关于职称论文能有几个作者署名,对于这个问题我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下: 发表职称论文对作者人数是要求的,一般一篇论文并不是一个作者就能完成,尤其是用来评职称的论文更是如此。 所以职称论文的作者就单单一位作者,一般作者人数有2-5人左右,这就要看需要完成什么科研的项目了,大的科研项目是需要一个团队去完成的,那样的论文人数肯定是不少的。 那完成作品之后,作者是怎样排序的呢? 按照对论文的贡献程度排的,作者分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第一作者相比后者占据的地位还要高些,一般职称单位会要求作者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来发表论文。不是说第二作者与第三作者没有作用,只是跟第一作者比起来的话对职称评定起到的作用是没有那么大的。 期刊论文发表 大家都知道评职称不易,随着职称级别越来越高,对作者的要求也会越来越严苛的,尤其是评高级职称是非常有难度的。 有的是对作者发表论文有硬性要求,要求作者以什么样的级别身份发表论文,当然也有很多的单位是没有硬性要求,这也是要根据作者的实际情况来看。 但是,不管是什么要求,我还是建议作者能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这样在职称评定上面是会加分不少的。 以上是我总结的关于职称论文能有几个作者署名的内容。

论文三作有用,但作用不大。

作者署名的基本规律是这样的,署名越靠后,其作用和意义就越不明显,只有署名靠前的作者才能体现自己的能力水平,在个人晋升中,这篇发表的文章才能起到重要作用。

在国内来说,第一作者是最受认可的,晋升考核中加分是最高的,论文如果是普通期刊论文,那么第三位作者的作用就不大了。

但是,如果文章是高价值的学术论文,例如在国内或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那么第三、第四作者也是被认可的,一般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很难独立完成,一般都是由数位作者协作完成,甚至是团队协作完成的,对于这种文章作者已经可以证明自己的实力了。

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经验

学术论文如何选择合适的投稿期刊选择拟投稿期刊需要考虑的因素:期刊的读者群、影响因子、出版速度、声望、稿件的录用率等。应花些时间浏览准备投稿的期刊,了解清楚期刊的读者群和办刊宗旨。此外,需要决定能展现研究成果的最好文章类型。不是每个研究都需要写成研究论文的形式,也可采用案例报告或快讯等形式。考虑潜在读者时,需要考虑研究主题、读者和期刊的最佳组合。例如,可浏览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SCOPUS等或期刊数据库或引文索引,寻找涵盖相关研究领域的具体期刊。大多数科学家所希望的都莫过于在影响力最大的期刊上发表文章,要知道这些期刊的退稿率同样很高,有些达到90%。如果向这些期刊投稿,可能数周之后等来的只是一纸退稿信。如果不确定能否在某期刊发表某篇论文,可联系期刊的编辑,询问这样的论文有无可能发表,这是得到最快答案的方法。出版周期短的期刊通常在稿件接收后能更快地出版。有些期刊可以将文章在出版之前先行在线发表(在稿件被录用之后进行在线发表)。当选定目标期刊后,要获取期刊的“作者须知”并仔细阅读,并标记重要的细节,例如:摘要的长度、论文的章节/标题、写作风格、文献格式和电子格式,等等。仔细遵照作者须知进行写作,并与目标期刊最近出版的文章对比格式。阅读这些已出版的文章能更好地了解这个期刊的风格和格式。

具体不知道你是干什么的,要是评职称的用的话发表cn期刊就可以了,我们单位是这么要求的,当时是问了人事厅给我一个要求文件,然后找的白杜输入“壹品优” 讠仑文机构发表出来的,具体流程您也可以问一下,别的都差不多了

找个水刊就行了呗。现在多的很。你百度jissr就知道。800块一篇,还上知网检索。每个月月底就出版最新一期。录用快,见刊快。

想要提高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成功率,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发表期刊的利己性,即:我们为什么要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其次需要注意的是发表期刊的利他性,即:我们想要投稿的国际期刊的宗旨和范围是什么?我们向他们投稿,能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收益?我们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是不是有长远价值的?然后就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突破,进行符合期刊风格的选题,行文,对症下药,提高成功率。问完自己以上几个问题后,如果还对期刊投稿感到迷茫的话,不妨多看看期刊近期的发表内容做参考,然后寻求第三方平台的帮助,让爱思唯尔(Elsevier)一类有经验的平台帮助我们进行选题分析,润色等工作,有效提高发表成功率。

  • 索引序列
  • 中国作者在外文期刊发表论文
  • 在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二作者
  • 发表在期刊上论文第三作者
  • 以第三作者在期刊上发表论文
  • 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经验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