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rps毕业论文

rps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rps毕业论文

国际杂志 1. Jian S. Dai, Tieshi Zhao, and C. Nester Sprained Ankle Physiotherapy Based Mechanism Synthesis and Stiffness Analysis of a Robotic Rehabilitation Device, Autonomous Robots 16 207-218, 2004 (SCI,EI)2. Na Li, Tieshi Zhao, Yanzhi Zhao , Yongguang Lin.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a snake-like robot system based on a spatial linkage mechanism. Robotica, 2009,27(5): 779-788 doi: 4708005195(SCI)3. Jingjun Yu, and Tieshi Zhao, Type synthesis of parallel mechanisms with three translational degrees of freedom,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7):536-545 July 2003, (SCI,EI)4. Tieshi Zhao, and Jian S. Dai, Dynamics and Coupling Actuation of Elastic Underactuated Manipulators,Journal of Robotic Systems,2003, , , pp135-146 (Indexed by SCI,EI)5. Tieshi Zhao, Jian S. Dai and Z. Huang, Geometric Synthesis of Spatial Parallel Manipulators with fewer than Six Degree- of-Freedom, Int.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02,216(12): 1175-1185 (Indexed by SCI and EI)6. Tieshi Zhao, Jian S. Dai and Z. Huang, Geometric Analysis of Overconstrained Parallel Manipulators with three and four degrees-of-freedom, JS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Series C, 2002, , , pp1-11 (Indexed by SCI and EI)7. Jian S. Dai, and Tieshi Zhao, Stiffness Characteristics and Kinematics Analysis Of Two-Link Elastic Underactuated Manipulators, Journal of Robotic Systems, , , (2002) (Indexed by SCI,EI)8. . Zhao, L. Lu,Tieshi Zhao, . Du and , Dynamic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six-legged walking machines,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2000, (Indexed by SCI and EI)9. Tieshi Zhao, . Zhao and , Study on adeptability of a sea crab and its bionics mechanism model,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1999, (Indexed by SCI and EI)10. . Zhao, L. Lu,Tieshi Zhao, . Du and , The novel approaches for computing the dynamic load-capacity of multiple cooperating robotic manipulators,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1998, (Indexed by SCI and EI) 国际会议论文 11. Zhao Tieshi, Bian Hui, Li Ningning. Type synthesis of overconstrained dual parallel mechanisms with three and four degrees of freedom,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ASME/IFToM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configurable Mechanisms and Robots, ReMAR 2009, p 200-204, 2009, (EI检索20094612456091:)12. Tieshi Zhao, Yanzhi Zhao and Zhen Huang. A Novel Approach to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Parallel Manipulators with Fewer Than Six DOF. The Proceeding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utomation and Mechatronics, Bangkok, Thailand, 2006, pp. 353-357. (EI检索: 073110732836)13. Yanzhi Zhao, Tieshi Zhao and Rui Wen.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Sizable 6-axis Force Sensor Based on Stewart Platform. The Proceeding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 Harbin, China, 2007, pp. 2189-2193. (EI检索: 075110979568).14. Tieshi Zhao, Yanzhi Zhao and Liju Shi. Stiffness Characteristics and Kinematics Analysis of Parallel 3-DOF Mechanism with Flexible Joints. The Proceeding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 Harbin, China, 2007, pp. 1822-1827. (EI检索: 075110979504).15. Yanzhi Zhao, Tieshi Zhao and Rui Wen. Friction Model of Sizable Stewart Platform-based Force/Torque Sensor.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Biomimetics, Sanya, China, 2007, pp. 1682-1687. (EI检索)16. Na Li; Tieshi Zhao. A snake-like robot based on a spatial linkage mechanism and its kinematic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Biomimetics, ROBIO 2007, . (EI 检索 083411464268)17. Na Li and Tieshi Zhao. The Dynamic Modeling of Snake-like Robot by Using Nominal Mechanism Method.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ics and Applications, ICIRA 2008, . (EI 检索 084911762285)18. Tieshi Zhao, Yanwen Li, and Jiang Chen, A Novel Four-DOF Parallel Manipulator Mechanism and its Kinematics,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utomation and Mechatronics,2006, P0407 (IE收录)19. Tieshi Zhao and Jian S Dai, Constraint And Stiffness Of Coordinative Manipulators With Passive Flexible-Joints,Proceedings of the 11th World Congress in Mechanism and Machine Science,May 27~30, 2004, Tianjin, China (EI 收录:7111140737, ISTP收录)20. Hongbin Wang, Yueling Wang, Tieshi Zhao, Hongrui Wang. Passivity-based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 of Two-link underactuated Robot.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Shanghai, 26-29 August 2004,496-499 (EI 收录:04458446480;ISTP 收录)21. Yu, Jingjun; Bi, Shusheng; Zong, Guanghua; Zhao, Tieshi; Huang, Zhen Type synthesis of three-dof translational parallel mechanisms, Proceedings of the 2003 ASME Desig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nferences and Computers and Information in Engineering Conference. Volume 2: 29th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p 1107-1115 (EI收录)22. Tieshi Zhao, and , A novel three-dof translational platform mechanism and its kinematics, ASME DETC2000/MECH-14101 (EI收录)23. Z. Huang Tieshi Zhao and . Li , Theory of the Synthesis of Parallel Manipulator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2000,1024. . Zhao, . Du, Tieshi Zhao, and , The novel approach for the optimal dynamic loads distribution of motiple cooperating manipulation,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and Mechanisms, China, Tianjing, 1997, 970-97325. . Zhao, Tieshi Zhao, and , Task space dynamic analysis of walking machine, Proceedings of The 3rd Asia Conf. on Robotics and Its Application, Japan, 1997, 405-41026. and Tieshi Zhao, The specific resistance of seacrab’s walking-legged system model, IEEE Conf. on System, Man and Cybernetics, Canada, 1995, (Indexed by SCI and EI) 国内杂志论文 27. 赵铁石, 赵延治. 空间并联机构连续刚度非线性映射研究. 机械工程学报. 2008,44(8)20-25(EI检索)28. 赵铁石,李娜, “蛇形机器人动力建模的虚设机构法” 《机械工程学报》 2007, 43(8):66-71. (EI检索)29. 赵铁石,林永光,缪磊,王春雨,一种基于空间连杆机构的蛇形机器人, 《机器人》(6):629-635 (EI)30. 赵延治, 赵铁石, 师丽菊. 弹性铰平面闭环六杆机构刚度特性研究. 中国机械工程, 2008, 19(5):509-513. (EI检索: 081511196874)31. 赵延治,赵铁石,温锐,王宏光,并联结构六维力传感器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中国机械工程》,2006,(增刊):299-30232. 李宁宁,赵铁石,并联式四自由度定位平台误差分析,机器人,2008,30(3):223-230(EI检索)33. 李宁宁,赵铁石,并联式四自由度定位平台性能优化,机器人,2008,30(2):130-137(EI检索)34. 于海波,赵铁石,李仕华,李艳文,空间3-SPS对顶双锥机构的运动学分析,机械设计,2007,(2):11-1335. 温锐, 赵铁石, 赵延治等. 大型铰接并联六维测力平台摩擦建模. 机械设计与研究, 2008, 24(1):. 赵延治, 赵铁石, 温锐等. 基于结构变形的大型并联六维力传感器精度研究. 机械设计, 2007, 24(9):. 李宁宁,赵铁石,边辉,双重驱动四自由度并联机构型综合,《机械设计与研究》,2008,24(1):. 赵铁石, 张立先, 赵玉勤,虚系数与被约束刚体连续运动判别,机械设计与研究,2006(专刊):290-29339. 赵铁石,陈江,王家春,黄真,“4-UPU并联机器人机构及其运动学”,《中国机械工程》,2005,(22):2034-2037(EI收录)40. 赵铁石,于海波,戴建生,一种基于3-RSS/S并联机构的踝关节康复机器人, 《燕山大学学报》,2005,(6):471-47541. 李宏,赵铁石,黄真,一种3-P(4U)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燕山大学学报》,2003,(2):133-13942. 于靖军,赵铁石,毕树生,宗光华,黄真,三维平动并联机构型综合的研究,自然科学进展,2003年,13(8):843-850(EI收录)43. 赵铁石,黄真,“欠秩并联机器人输入选取的理论和应用”, 《机械工程学报》,2000年第10期, 55-61 (EI 收录)44. 赵铁石,黄真,“仿蟹步行机构模型灵活度分析”《中国机械工程》1998,Vol..9(3):52-5445. 赵铁石,黄真,“能实现三维移动的并联3-RRC平台机构运动学分析”,《中国机械工程》,2001,(6):613-61646. 赵铁石,黄真,“海蟹步行族系仿生模型轻动性研究”,《机器人》, 中国自动化协会主办,1995,(5):309-315 (EI 收录)47. 赵铁石,赵永生,王晶,刘乐春,黄真,“空间缩放式六自由度并联机构模型及位置分析”,《机器人》,中国自动化协会主办,1998,Vol..20(5):,346-35148. 黄真,赵铁石,王晶,“欠秩三自由度并联平台机构工作空间中的单纯性路径”, 《机器人》,中国自动化协会主办,1999,Vol..21(3):,229-23349. 赵铁石,赵永生,黄真,“欠秩并联机器人能实现连续转动转轴存在的物理条件和数学判据”,《机器人》,中国自动化协会主办,1999,Vol..21(5):,347-35150. 黄真,赵铁石,“一种新型三维移动并联机构及其运动学分析” 《机器人》,1999,(7):507-51351. 赵永生,杜永辉,赵铁石,黄真,“步行机动力学操作性研究及机构参数优化” 〈〈光学精密工程〉〉1998,VOL6(1):75-8052. 赵永生,任敬轶,赵铁石,黄真,“多机器手协同系统的动载协调数值仿真研究” 〈〈光学精密工程〉〉1999,VOL7(3):63-7053. 赵铁石,高英杰,杨铁林,赵永生,黄真,“混合型四自由度并联平台机构及其位置分析”,〈〈光学精密工程〉〉2000,(1):42-4554. 赵铁石,黄真,一种新型四自由度并联平台机构及其位置分析《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0,. 赵铁石,黄真,混合型三维移动并联机构及其运动学分析 《机械传动》2000, (2):1-456. 赵铁石,赵永生,刘爱秀,李晨霞,黄真,“海蟹足系仿生机构模型及位置反解”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学报〉〉1996,(1):10-1457. 赵铁石,赵永生,黄真,“一种空间缩放式六自由度平台机构及位置反解” 〈〈燕山大学学报〉〉1998,(3)248-25158. 赵铁石,黄真,“欠秩3-RPS立方角台机器人位置解”,《燕山大学学报》,2000,(1):4-759. 赵铁石,黄真,“被约束刚体连续运动的充分必要条件”,《燕山大学学报》,2000,(2):60. 卜勇力,刘才,姜文光,赵铁石,“基于模糊推理的机械手表设计专家系统的研究” 〈〈燕山大学学报〉〉1998。 VOL 22(3):241-24361. 赵铁石,赵永生,黄真,“螃蟹步足海底适应性及参数测量” 〈〈机械工业的未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6年,P211-21562. 赵铁石,,杨铁林,祁晓野,孔祥东,“P80KV玻璃钢型材拉挤机的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与制造〉〉1998,(4):44-4663. 杨铁林,姜波,赵铁石,“玻璃钢型材拉挤机加紧机构的研究与改进设计” 〈〈液压与气动〉〉,1999,. 赵铁石,黄真,“混合型三维移动并联机构及其运动学分析”,《机械传动》,2000, . 卜勇力,刘才,姜文光,赵铁石,“机械手表步局智能化设计与实现”,〈〈钟表〉〉,中国钟表协会主办,1997,(2):25-26

代表论著:1、 刘恩德,彭华 2010. 永德大雪山种子植物区系和森林植被研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 吴征镒,孙航,周浙昆,李德铢,彭华 2009.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3、 彭华,段昌群等 2009. 纵向岭谷区典型生态系统变化与稳定性机制,北京:科学出版社4、 马海英,彭 华,尹文清 2006. 大戟科,小盘木科,彭华(编辑),云南植物志,第十卷,北京:科学出版社,56-284页5、 马海英,彭 华 2006. 番杏科,八角枫科,陈书坤,李德铢(编辑),云南植物志,第十二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40-143,787-799页6、 吴征镒,周浙昆,孙航,李德铢,彭华 2006. 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及其起源和分化,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7、 彭华2004. 大丁草属,火石花属,兔耳一枝箭属,庄璇(编辑),云南植物志,第十三卷,北京:科学出版社,654-666页8、 吴征镒,彭华,李德铢,周浙昆,孙 航 2004. 中国被子植物区系,吴征镒,陈心启 (主编),中国植物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21-583页9、 彭华,李恒,刀志灵 2000. 禾本科Gramineae-禾亚科Pooideae,李恒, 郭辉军, 刀志灵(主编),高黎贡山植物,北京: 科学出版社, 1137-1155页10、 彭华,李恒,Thomas P 2000. 莎草科Cyperaceae,李恒, 郭辉军, 刀志灵(主编),高黎贡山植物,北京: 科学出版社,1124-1137页11、 彭华,1999:中苏联合云南紫胶考察,中苏云南生物资源考察. 云南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云南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765, 773页12、 彭华 1998. 云南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涂济民,刘诗嵩,胡润(编辑),云南可持续发展研究——云南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38-141页13、 彭华,王印政 1998. 植物的分类,裴盛基,龙春林(主编),应用民族植物学,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46-69页14、 彭华1998. 云南被子植物的多样性,郭辉军,龙春林(主编),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55-64页15、 彭华1998. 滇中南无量山地区的种子植物,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6、 吴征镒,彭华,1998: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研究的最新动态,牛得水(编辑),中国生物系统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0-14页17、 Peng, H., Wu . 1998. A phytogeographical study of seed plants of the Wuliang Shan mountain range. in Zhang Aoluo, Wu Sugong (eds.). 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versity of East Asian Plants.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versity of East Asian Plants. pp. 218-222. Higher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China .18、 Peng Hua, Xu Zai-fu, 1997: The threatened wild plants used for medicine as Chinese medicinal herbs,in Song Jian, Xie Zhen-hua (eds.), Conserving China’s Biodiversity, Pres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China, Beijing, pp 175-189.代表论文:1. Liu, ., Zhao, ., Zhou, J., Peng, H., Yang, . 2012. Development of 16 microsatellite markers for Prince’s pine, Chimaphila japonica (Pyroleae, Monotropoideae, Ericace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13: 4003-4008. (SCI)2. Liu, ., Wang, ., Zhou, J., Peng, H*. 2011. Phylogeny of Pyroleae (Ericaceae): implications for character evolution.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124: 325-337. (SCI)3. Zhan QQ, Wang JF, Gong X*, Peng H. 2011. Patterns of chloroplast DNA variation in Cycas debaoensis (Cycadaceae): conservation Genetics 12: 959-970. (SCI)4. Xu, J., Yin, ., Peng, H*., Funamoto, T. 2011. First report of chromosome numbers and karyotypes of two monotypic genera endemic to eastern Asia: Brachystemma (Caryophyllaceae) and Craspedolobium (Fabaceae). Nordic Journal of Botany (published online, SCI)5. Liu, ., Zhou, J., Liu, ., Peng, H*. 2010. A molecular phylogeny and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Pryola (Pyroleae, Ericadeae). Taxon 59: 1690-1700. (SCI)6. Liu, ., Peng, H*. 2010. Miscanthus subgen. Rubimons subgen. Nov. (Poaceae) and Miscanthus villosus sp. Nov. from southwest Yunnan, China. Nordic Journal of : 670-672. (SCI, IF=)7. Xiang, ., Dong, ., Peng, H*. Liu, . 2010. Trichome micromorphology of the East Asiatic genus Chelonopsis (Lamiaceae) and its systematic implications. Flora 205: 434-441. (SCI)8. Xiang, ., Liu, ., Xu, J., Peng, H*. 2010. Validation of the name Chelonopsis chekiangensis (Lamiaceae), a species from eastern China. Novon 19: 133-134. (SCI)9. Xiang, ., Liu, ., Peng, H*. 2010. Nomenclatural notes on the genus Paraphlomis (Lamiaceae: Lamoideae) from China. Nordic Journal of Botany 28: 667-669. (SCI)10. 董朝辉,许瑾,向春雷,刘恩德,彭华*. 2010. 云南一些植物特征成分与古夷平面的相关性. 武汉植物学研究 28: . Liu, ., Peng, H*. 2009. Mastixia microcarpa (Mastixi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Yunnan, China. Annales Botanici Fennici 46: 566-568. (SCI)12. Xiang, ., L Peng, H*. 2009. Validation of Scropuhlaria macrocarpa (Scrophulariaceae) endemic to southwestern Journal of Botany 27: 379-380. (SCI)13. Zhou, J., Gong, X., Downie, ., Peng, H. 2009. Towards a more robust molecular phylogeny of Chinese Apiaceae subfamily Apioideae: Additional evidence from nrITS and cpDNA intron (rpl16 andrps16) sequence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53: . Xiang, ., L Peng, H*. 2008. Typification of the name Chelonopsis albiflora (Labiatae).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30: . Xiang, ., L Peng, H*. 2008. Validation of the name Lindernia megaphylla P. C. Tsoong (Scrophulariaceae). Nordic Journal of Botany 26: 41. (SCI)16. Xiang, ., L Peng, H*. 2008. Validation of the nameParaphlomis hispida C. Y. Wu (Lamiaceae). Bangladesh Journal of Plant Taxonomy 15: . Xiang, ., Liu, ., Peng, H*. 2008. A key to the genus Chelonopsis (Lamiaceae) and two new combinations: C. rosea var. siccanea and C. souliei var. cashmerica comb. nov. Nordic Journal of Botany 26: 31-34. (SCI)18. Yang, X., Lu, ., Peng, H*. 2008. Cytological studies on the eastern Asian family Trochodendraceae.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58: 332-335. (SCI)19. Yuan, ., Zhang, ., Peng, H*., Ge, S. 2008. Chloroplast phylogeography of Dipentodon (Dipentodontaceae) in southwest China and northern Vietnam. Molecular Ecology 17: . Zhou, J., Peng, H., Downie, ., Liu, ., Gong, X. 2008. A molecular phylogeny of Chinese Apiaceae subfamily Apioideae inferred from nuclear 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sequences. Taxon 57: 402-416. (SCI)21. 许瑾,彭华*. 2008. 巴豆藤(Craspedolobium schochii)分布区的变化及其中国特有属性质的再论证.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6: . Yang, X., Lu, ., Peng, H*. 2007. First report of chromosome numbers of the Carlemanniaceae (Lamiales).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120: 707-712. (SCI)23. Ye, G., Peng, H., Fan, ., Huang, . 2007. A new hopane triterpene from Dipentodon sinicus (Celastraceae).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35: 905-908. (SCI)24. 崔清国,彭华,李仁强,王艳红,张丽丽,何维明. 2007. 生境类型对入侵植物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种群和个体水平特征的影响. 生态学报 27: . 刘恩德,彭华*. 永德大雪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9: . 周虹霞,刘恩德,刘振稳,彭华*. 2007. 外来植物西亚大蒜芥在云南出现并定居. 云南植物研究 29: . He, ., Peng, H. 2006. Parasenecio weiningensis (Aster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Guizhou, SW China. Annales Botanici Fennici 43(3): 220-222. (SCI)28. Li, ., Dong, M., Peng, H., Cui, ., He, .. 2006. Agricultural expansion in Yunnan Province and its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 (Suppl.):. Li, ., Song, ., Gao ., Bao, ., Peng, H., Wang, ., Jiang, Y., Lu,. 2006.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along the topographic gradients and stream corridors in the LRG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 (Suppl.):. Liu, ., Peng, H. 2006. Buddleja microstachya (Buddlej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SW Yunnan, China. Annales Botanici Fennici, 43 (6): 463-465. (SCI)31. Ma, ., Liu, ., Peng, H. 2006. Chromosome counts in the genus Calamagrostis s. lat. (Poaceae) from Southwestern China.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28 (1): . Ma, ., Peng, H., Li, . 2006. Taxonomic significance of leaf anatomy of Aniselytron (Poaceae) as an evidence to support its generic validity against Calamagrostis sl.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118 (6): 401-414. (SCI)33. Ma, ., Peng, H.*, Wang, . 2006. Morphology of leaf epidermis of Calamagrostis s. l. (Poaceae: Pooideae) in China. Acta Phytotaxa Sinica 44 (4): . 杨雪,彭华,陆树刚,2006. 四角果科(Carlemmaniaceae)的系统位置评述. 植物研究 26(4): . 陈国科,彭华. 2006. 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毒药树种群数量特征的比较. 植物生态学报30(3):. Phillips, , H. 2005. Notes on grasses (Poaceae) for the Flora of China. Novon 15 (3): 471-473. (SCI)37. 何维明,吴绍洪,彭华,杨志峰,欧晓昆,崔保山,2005. 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变化及西南跨境生态安全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20(3): . 吴征镒,孙航,周浙昆,彭华,李德铢,2005. 中国植物区系中的特有性及其起源和分化. 云南植物研究27(6): . Liu, ., Peng, H*. 2004. Buddleja subcapitata (Buddlej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SW. Sichuan, Botanici Fennici 41(6): 467-469. (SCI)40. Wang, B-G., Peng, H., Huang, ., Li, ., Eck, G., Gong, X., Proksch, P. 2004. Rocaglamide, aglain, and other related derivatives fromAglaia testicularis (Meliaceae).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32: 1223 -1226. (SCI)41. Wang, , H*. 2004: Typification of the genusMyriactis Less. (Compositae). Compositae Newsletter 41: . Li, L., Liang, , H.*, Lei, . 2003. Sporogenesis and gametogenesis inSladenia and their systematic implication.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43: 305-314. (SCI)43. 杨世雄,彭华,吴征镒. 2003. 无柄石笔木的分类学处理及染色体资料. 广西植物23(1): . 吴征镒,周浙昆,李德铢,彭华,孙航. 2003.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云南植物研究 25 (3):. Kong , H*., Liang, . 2002. A new type of embryo sac in Cardiopteris and its systematic Botanica Sinica 44 (4): . 吴征镒,彭华. 2002. 国产广义大丁草属的订正及地理分布. 云南植物研究 24(2): . 邓云飞,彭华. 2002:中国树参属(五加科)一新种. 植物分类学报40 (5): 453-45448. 彭华,龚洵,李璐. 2001. 中国禾草一新归化属—皱稃草属,云南植物研究23(2): 169-17249. 彭华,吴征镒. 2001. 无量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特征及保护生物学意义. 云南植物研究23(3): 278-286。50. 彭华,杨世雄 孔冬瑞. 2001. 无量山山顶苔藓矮林植物区系特征研究.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3: . 梁汉兴,李璐,彭华*. 2001. 广义马鞭草科花器官发生的研究. 植物学报 43(7):. Peng, H., Deng, . 2001. A new species of Pittosporum (Pittosporaceae) from China. Novon 11 (4): 440-441. (SCI)53. Peng, H. 2001. Lectotypification of the nameDipentodon sinicus (Dipentodontaceae), Taxon 50(4): 1177-1178. (SCI)54. 彭华. 2001. 中国西南地区植物资源与农业生物多样性,云南植物研究,增刊13:28-3655. 彭华. 2001. 我国菊科的区系分析及青藏高原的隆起与菊苣亚科部分类群的地理分布,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3(植物学专辑):. Yang, , Gong, X, Peng, H. and Wu, . 2000. A Cytotaxonomic Study on the Genus Pyrenaria complex,Caryologia 53(3-4): 245-25357. 彭华. 1999. 凤凰木名称的由来. 花卉. 1998(5):. 彭华. 1999. 神奇的双生柚. 植物杂志. 1999(2):. 王印政,傅德志,彭华. 1999. 一个孑遗类群——尖舍苣苔族(Klugieae)物种的居群绝灭速率极其指示意义,生物多样性,7(3): . Peng, H. 1998: On the citation of the date of establishment of Ranunculus membranaceus Royle,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20(1): 104, . Peng, H., Wang . 1998. A species of the genus Ligusticum Linn. (Apiaceae) from the province of Yunnan, China, Novon 8 (1): . 彭华,周丽华. 1998. 云南黍属一新种,植物分类学报,36(1): . 彭华,吴征镒,1998. 无量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学的初步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0(1): . Peng, H., Li, H. 1998: Aroids from the Wuliangshan Mountains.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Aroid Botanica Yunnanica (Suppl. )X: . 彭华. 1997. 无量山种子植物的特有现象,云南植物研究,19(1): . 彭华,何顺志1997. 贵州犁头尖属二新变种,云南植物研究,19(1): . 彭华,吴征镒1997. 无量山种子植物区系科属的两种不同排序,云南植物研究,19(3): . 彭华,吴征镒1997. 滇中南无量山种子植物区系联系及其地位,山地研究,15(3): . Peng, H., Wu , Lei . 1997.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utilization of plant resources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with a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utilization in Western Hunan Tujia and Miao nationalities Autonomous Prefecture, Journ. Jishou Univ. (Nat. Sci. Ed.), 18(4): . Wu ., Peng, H. 1997. The untenability of Myrsine africana L. var. glandulosa J. M. Zhang, Novon, 6(3): . Peng, H. 1996: A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genus Changiodendron,Acta Botanica Yunnanica 18(3):. 彭华. 1996. 无量山种子植物的区系平衡点,云南植物研究,18(4): . 彭华,杨雪1996. 云南莠竹属一新种,植物分类学报,34(2): . 吴征镒,彭华. 1996. 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 兼论云南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8(1): . 彭华,李恒. 1995. 云南天南星属一新种,植物分类学报,33(1): . 何顺志,张天伦,黄勇其,徐文芬,彭华. 1995. 贵州小檗属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11):. 彭华,何顺志,雷立公. 1994. 贵州植物区系补遗(II),贵州科学,12(3): . 彭晓英,何顺志,彭华. 1994. 贵州植物区系补遗,贵州科学,12(1): . 彭华,孙必兴. 1993. 贵州禾本科新分类群,广西植物,13(3): . 彭华 1991. 贵州早熟禾族资料,贵州科学,9(1): . 彭华 1991. 紫茎泽兰在贵州的蔓延及防除,贵州农业科学,1991(2): 13,. 彭华 1991. 贵州禾本科草沙蚕属一新种,云南植物研究,13(2): . 彭华,孙必兴. 1991. 贵州荩草属的修订,贵州科学,9(4): . 彭华 1990. 贵州狗牙根属植物小志,贵州科学,8(1): 12,. 彭华 1990. 贵州异燕麦属的订正,贵州科学,8(3): . 赵平,姚光渝,彭华,刘大济,王培善. 1990. 韭菜坪维管植物贵州新记录初报(I),贵州科学,8(1): . 姚光渝,赵平,彭华,刘大济,王培善. 1990. 韭菜坪维管植物贵州新记录(二报),贵州科学,8(2): . 彭华 1989. 贵州禾本科一新分布属,贵州科学,7(2): 86-87.

毕业毕业论文

接上面。(二)观点要创新 毕业论文的创新是其价值所在。文章的创新性,一般来说,就是要求不能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观点,而必须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学术论文之所以要有创新性,这是由科学研究的目的决定的。从根本上说,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就是为了认识那些尚未被人们认识的领域,学术论文的写作则是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因此,研究和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论文如果毫无创造性,就不成其为科学研究,因而也不能称之为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虽然着眼于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但创造性仍是其着力强调的一项基本要求。 当然,对学术论文特别是毕业论文创造性的具体要求应作正确的理解。它可以表现为在前人没有探索过的新领域,前人没有做过的新题目上做出了成果;可以表现为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有新的发现或提出了新的看法,形成一家之言3也可以表现为从一个新的角度,把已有的材料或观点重新加以概括和表述。文章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作出科学的说明,提出解决的方案,这自然是一种创造性;即使只是提出某种新现象、新问题,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这也不失为一种创造性。国家科委成果局在1983年3月发布的《发明奖励条例》中指出:“在科学技术成就中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才是发明,……至于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成就,则是发现。”条例中对“新”作了明确规定:“新”是指前人所没有的。凡是公知和公用的,都不是“新”。这些规定,可作为我们衡量毕业论文创造性的重要依据。 根据《条例》所规定的原则,结合写作实践,衡量毕业论文的创造性,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来考虑: (1)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认识和看法。 (2)虽是别人已研究过的问题,但作者采取了新的论证角度或新的实验方法,所提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人以启发。 (3)能够以自已有力而周密的分析,澄清在某一问题上的混乱看法。虽然没有更新的见解,但能够为别人再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和方法。 (4)用较新的理论、较新的方法提出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取得一定的效果。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数据等。 (5)用相关学科的理论较好地提出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本学科中的问题。 (6)用新发现的材料(数据、事实、史实、观察所得等)来证明已证明过的观点。 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要求对前人已有的结论不盲从,而要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否定那些陈旧过时的结论,这不仅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还必须具有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任何创新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总是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因此,我们要认真地学习、研究和吸收前人的成果。但是这种学习不是不加分析地生吞活剥,而是既要继承,又要批判和发展。 三、论据要翔实,论证要严密 (一)论据要翔实 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仅有一个好的主题和观点是不够的,它还必须要有充分、翔实的论据材料作为支持。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是毕业论文有别于一般性议论文的明显特点。一般性议论文,作者要证明一个观点,有时只需对一两个论据进行分析就可以了,而毕业论文则必须以大量的论据材料作为自己观点形成的基础和确立的支柱。作者每确立一个观点,必须考虑:用什么材料做主证,什么材料做旁证;对自己的观点是否会有不同的意见或反面意见,对他人持有的异议应如何进行阐释或反驳。毕业论文要求作者所提出的观点、见解切切实实是属于自己的,而要使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就必须有大量的、充分的、有说服力的理由来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 毕业论文的论据要充分,还须运用得当。一篇论文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研究工作所得,古今中外的事实事例、精辟的论述、所有的实践数据、观察结果、调查成果等全部引用进来,而是要取其必要者,舍弃可有可无者。论据为论点服务,材料的简单堆积不仅不能证明论点,强有力地阐述论点,反而给人以一种文章拖咨、杂乱无章、不得要领的感觉。因而在已收集的大量材料中如何选择必要的论据显得十分重要。一般来说,要注意论据的新颖性、典型性、代表性,更重要的是考虑其能否有力地阐述观点。 毕业论文中引用的材料和数据,必须正确可靠,经得起推敲和验证,即论据的正确性。具体要求是,所引用的材料必须经过反复证实。第一手材料要公正,要反复核实,要去掉个人的好恶和想当然的推想,保留其客观的真实。第二手材料要究根问底,查明原始出处,并深领其意,而不得断章取义。引用别人的材料是为自己的论证服务,而不得作为篇章的点缀。在引用他人材料时,需要下一番筛选、鉴别的功夫,做到准确无误。写作毕业论文,应尽量多引用自己的实践数据、调查结果等作为佐证。如果文章论证的内容,是作者自己亲身实践所得出的结果,那么文章的价值就会增加许多倍。当然,对于掌握知识有限、实践机会较少的大学生来讲,在初次进行科学研究中难免重复别人的劳动,在毕业论文中较多地引用别人的实践结果、数据等,在所难免。但如果全篇文章的内容均是间接得来的东西的组合,很少有自己亲自动手得到的东西,那也就完全失去了写作毕业论文的意义。 (二)论证要严密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论证要严密、富有逻辑性,这样才能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从文章全局来说,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程序,使人们的逻辑程序和认识程序统一起来,全篇形成一个逻辑整体。从局部来说,对于某一问题的分析,某一现象的解释,要体现出较为完整的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 毕业论文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文章样式,它诉诸理解大量运用科学的语体,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事物的本质或规律,从已知推测未知,各种毕业论文都是采用这种思维形式。社会科学论文往往是用已知的事实,采取归纳推理的形式,求得对未知的认识。要使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必须做到:(1)概念判断准确,这是逻辑推理的前提;(2)要有层次、有条理的阐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3)要以论为纲,虚实结合,反映出从“实”到“虚”,从“事”到“理”,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 此外,撰写毕业论文还应注意文体式样的明确性、规范性。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科普读物、可行性报告、宣传提纲等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在写作方法上不能互相混同。

本科论文一般要写一万字左右,要根据专业的不同学校,不同老师的要求不同,每个班级,他的一个字数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本科的论文的字数的要求不会很高。首先,写一篇论文的话,你要找到论文的题目,论文的题目的话,根据你平时比较了解,接触比较多的内容去开展,去查找这样的话,方便自己论文才看论述,当然,也可以看到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论点,可以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也可以写出一篇不错的论文。第二,写论文的话,有的老师她会给你一个论文的题目,您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然后根据题目的内容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根据自己的思考以及这些资料,然后去整合一篇论,这样子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第三,写论文的话会经过很多次的更改,特别是对于毕业论文这样比较重要的论文,那么老师也会亲自帮你修改,特别是一些比较负责任的老师,那么他就会帮你找出问,然后让你对症下药去修改一下。你知道我当年毕业的时候大概是写了8000字左右就完成了任务,然后查阅了很多资料,论文的格式的要求也很重要,因为他要引用别人的论点,所以有一些格式要特别的注意,有的还要写一个目录。

毕业论文怎么写?

一、写作的主题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即,这个问题不再降低分解成子问题的基本水平),而不是问题所属的领域,那里的主题是没有问题的,换句话说,避免学习过大主题。由于所涉及的问题太广,很难在硕士论文完全彻底的研究。通常情况下,针应硕士学位论文深入在某些学科领域的一个具体问题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二、标题措词毕业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因为别人要通过你的论文题目的关键词检索您的论文,所以精确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论文题目应该研究的对象的精确描述,这个描述一般体现在一定程度上结论,因此,我们的论文题目不仅应告诉读者这本论文研究了什么问题,更要告诉读者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

三、总结写法毕业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他人会根据摘要检索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因此摘要应包括:对问题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对使用的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的简要介绍、对研究结论的简要概括等内容。摘要应具有独立性、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论文。

四、引进的措辞论文的介绍,基本上包括以下部件:1、问题的提出;2、选题背景及意义;3、文献综述;4、研究方法;5、论文结构安排。

1.问题的提出:讲清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2.背景和意义: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来研究,即阐述该研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对国计民生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

3.文献综述:对本研究主题范围内的文献进行详尽的综合述评,“述”的同时一定要有“评”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讲出自己的改进思路。

4.研究方法:讲清论文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5.论文结构安排:介绍本论文的写作结构安排。“第2章,第3章,结论前的一章”的写法是论文作者的研究内容,不能将他人研究成果不加区分地掺和进来。已经在引言的文献综述部分讲过的内容,这里不需要再重复。

五、结论措辞结论是对论文主要研究结果、论点的提炼与概括,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使人看后就能全面了解论文的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主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术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同时,要严格区分自己取得的成果与导师及他人的科研工作成果。

一、毕业论文的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新颖性、先进性、开创性、适用性以及写作的难易程度等。下面重点谈谈选题的原则:1.要客观需要,颇有价值。选题要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例如“企业联盟问题研究”,就是这样。正如一汽集团李启祥副总经理说,我国汽车与国外的汽车竞争,无论是技术、质量、品牌、功能、成本和规模经济等都比不过人家,只能靠一体化,战略联盟,与“大众”合资进入世界大汽车集团,靠国外发展自己。因此,关于战略联盟的研究,既满足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又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2.要捕捉灵感,注重创新。论文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的含义非常广泛,是指一种新的观点,创立新说,新的论据(新材料),新的补充,新的方法,新的角度。也有人说创新指研究的内容是新的,方法是新的,内容与方法都是新的。还有人认为创新指独特见解,提出前人未曾提出过的问题,纠正前人的错误观点,对前人成果进一步深化、细化、量化和简化等。由上可见,一篇论文总要有一点创新,否则就算不上真正的论文。创新靠灵感,灵感靠积累。只有在长期的艰苦砥砺中才能偶然产生一点思想的火花,而这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就可能变成学术创新的起点。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 提取码: ne8r

毕业证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没有通过,是无法拿到毕业证的。建议:毕业论文每位同学在答辩的时候,尽量尽早进行答辩,这样可以给自己后期预留更多应对突发状态的时间。论文答辩一次没有通过,原因是有很多的。论文答辩一次没有通过,还是有二次答辩的,即便因为二次答辩时间导致延期毕业,只要最终答辩通过,也是可以顺利拿到毕业证的。

没写毕业论文,是拿不到毕业证的。

写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

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

毕业论文在进行编写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开题报告、论文编写、论文上交评定、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分五个过程,其中开题报告是论文进行的最重要的一个过程,也是论文能否进行的一个重要指标。

扩展资料

评分标准

毕业论文成绩可以采用五级记分制评定,由校答辩委员会根据各系答辩小组的评分,最终确定评分等级。以下是一种示例:优秀的比例一般控制在15%以内,优良比例不超过65%。

优(90分以上):

良(80-89分):

中(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59分以下,同时具备以下三条或三条以上者):

1.在毕业论文工作期间,态度不够认真,有违反纪律的行为。

2.在教师指导下,仍不能按时和全面地完成与毕业论文有关的各项任务。

3.论文中,理论分析有原则性错误,或结论不正确。

4.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文中使用的概念有不正确之处,栏目不齐全,书写不工整。

5.论文中的图表.设计中的图纸在书写和制作上不规范,不能够执行国家有关标准。

6.原始数据搜集不得当,计算结论不准确,不能正确使用计算机进行研究工作。

7.在论文答辩时,不能正确阐述主要内容,经答辩教师启发,仍不能正确地回答各种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当然有关,毕业论文就像所学的一门课程一样,有学分的,要是不及格就毕不了业

有关系,一般毕业论文不过,没有办法得到学位和毕业证

毕业论文与毕业

内容是不同的。具体区别1、毕业设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就选定的课题进行工程设计和研究,包括设计、计算、绘图、工艺技术、经济论证以及合理化建议等,最后提交一份报告。应尽量选与生产、科学研究任务结合的现实题目,亦可做假拟的题目。学生只有在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理论课程、课程设计与实习,经考试、考查及格后始可进行。是评定毕业成绩的重要依据,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答辩,成绩评定及格才能毕业。2、毕业论文:题目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出,经教师同意确定。均应是本专业学科发展或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环节,应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研究选题,查阅、评述文献,制订研究方案。设计进行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处理数据或整理调查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并得出结论,撰写论文等项初步训练。

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区别如下:

一、指代不同

1、毕业设计:是指工、农、林科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毕业前夕总结性的独立作业。

2、毕业论文:是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撰写的论文。

二、内容不同

1、毕业设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就选定的课题进行工程设计和研究,包括设计、计算、绘图、工艺技术、经济论证以及合理化建议等,最后提交一份报告。

应尽量选与生产、科学研究任务结合的现实题目,亦可做假拟的题目。学生只有在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理论课程、课程设计与实习,经考试、考查及格后始可进行。是评定毕业成绩的重要依据,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答辩,成绩评定及格才能毕业。

2、毕业论文:题目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出,经教师同意确定。均应是本专业学科发展或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环节,应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研究选题,查阅、评述文献,制订研究方案。

设计进行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处理数据或整理调查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并得出结论,撰写论文等项初步训练。

三、作用不同

1、毕业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大学阶段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设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跟毕业设计不一样,区别如下:

1、指代不同,毕业设计是指工、农、林科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毕业前夕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毕业论文是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撰写的论文。

2、内容不同,毕业设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就选定的课题进行工程设计和研究,包括设计、计算、绘图、工艺技术、经济论证以及合理化建议等,最后提交一份报告。

毕业论文题目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出,经教师同意确定。均应是本专业学科发展或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环节,应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研究选题,查阅、评述文献,制订研究方案。

3、作用不同,毕业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大学阶段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毕业设计,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区别如下:

一、指代不同

1、毕业设计:是指工、农、林科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毕业前夕总结性的独立作业。

2、毕业论文:是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撰写的论文。

二、内容不同

1、毕业设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就选定的课题进行工程设计和研究,包括设计、计算、绘图、工艺技术、经济论证以及合理化建议等,最后提交一份报告。

应尽量选与生产、科学研究任务结合的现实题目,亦可做假拟的题目。学生只有在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理论课程、课程设计与实习,经考试、考查及格后始可进行。是评定毕业成绩的重要依据,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答辩,成绩评定及格才能毕业。

2、毕业论文:题目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出,经教师同意确定。均应是本专业学科发展或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环节,应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研究选题,查阅、评述文献,制订研究方案。

设计进行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处理数据或整理调查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并得出结论,撰写论文等项初步训练。

三、作用不同

1、毕业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大学阶段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毕业论文写作注意事项:

实验结果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

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

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不毕业

大学生写篇论文是希望大学生能对自己本科这4年来的学习有所认知和研究。也是让老师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完成毕业论文就是不可以毕业的。

毕业论文你的导师会负责定时查看的,督促你作业,直到你的毕业论文合格!所以一般都毕业,只是看你的毕业论文成绩如何!有高分有低分,因为一般还有演讲毕业论文,所以你要努力些!不要先自暴自弃!加油!同学!

本科如果毕业论文没有通过,肯定是拿不到学业的,毕业证估计可以拿的,最好还是努力和辛苦一下,把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吧。

一般情况下,本科生都会过论文查重,所以很少有这种情况。学校会要求你查重的,所以尽量好好改下论文吧。

  • 索引序列
  • rps毕业论文
  • 毕业毕业论文
  • 毕业证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与毕业
  • 毕业论文不毕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