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中美用餐餐具的比较研究论文

中美用餐餐具的比较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中美用餐餐具的比较研究论文

其实这就是东西文化的差异,与东西地理环境的因素不同。东方气候适合种植,所以适合发质农耕,以素食为主所以筷子成为餐具,而西方气候适合畜牧业,由于畜牧业发达,以肉食为主的西方用刀叉才能解决吃肉而诞生。

一,饮食观念不同,比如西方人侧重营养,中国人注重美味。二,饮食方式不同,比如西方人侧重交谊,中国人注重气氛和愉悦。三,饮食习惯不同,比如西方人习惯用刀叉,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四,饮食环境不同,比如西方人注重精致,中国人注重排场五,饮食口味不同,比如西方人吃甜食,中国人大多以咸为主。以上只是概略性的说明,你可以展开论述。可参照: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我不太清楚~

我只回答一部分,希望能帮助你一点。中华菜系介绍一、浙江菜 浙江菜鲜脆软滑,香酥绵糯,清爽不腻。包括杭州、宁波、绍兴三个支系。 杭州菜重视原料的鲜、活、嫩,以鱼、虾、时令蔬菜为主,讲究刀工,口味清鲜,突出本味,品种因时而异,变化较多。宁波菜咸鲜合一,以烹制海鲜见长,讲究鲜嫩软滑。注意保持原味,强调入味。绍兴菜擅长烹制河鲜家禽,菜品强调入口香绵酥糯,汤浓味重,富有乡村风味。浙江点心中的团、糕、羹品种多,口味佳。 浙江著名的风味菜点有:龙井虾仁、西湖莼菜汤、虾爆鳝背、西湖腊鱼、炝蟹、干炸响铃、新风鳗鲞、咸菜汤黄鱼、冰糖甲鱼、蛎蝗跑蛋、拔丝蜜橘、蜜汁灌藕、金华酥饼、定胜糕、桂花鲜栗羹、宁波汤团等。二、云南风味 云南风味由三个地区的菜点特色构成。滇东北地区:因接近内地,交通较为便利,与中原交往较多,与四川接壤,其烹调、口味与川菜相似。滇西和滇西南地区:因与西藏毗邻以及与缅甸、老挝接壤,少数民族较多,其烹调特色受藏族、回族、寺院菜影响,各少数民族菜点是主体。滇南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是云南菜点的本体。云南菜点总体上的特色是,选料广,风味多,以烹制山珍、水鲜见长。其口味特点是鲜嫩清香回甜、酸辣适中,偏酸辣微麻,讲究本味和原汁原味,酥脆、糯、重油醇厚,而不烂,嫩而不生,点缀得当,造型逼真。 云南著名的风味菜点有:菊花银耳气锅鸡、太极干巴菌、鸡丝虎掌菌、鱼茸乳扇卷、过桥米线、糖腿破酥包子、都督烧卖、铒、蒙自年糕等。三、四川风味 四川风味包括了成都和重庆以及乐山、江津、自贡、合川等地方的菜点特色。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以麻、辣、味浓著称。川菜最大的特点在于调味。味型多样、变化精妙。烹调多用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酱和醋、糖来调味,调味品不同的配比,化出了鱼香、荔枝、麻辣、椒麻、怪味等各种味型,无不厚实醇浓。 其次,川菜选料广,烹调方法多,菜肴品种丰富也是重要特色,四川的风味小吃与面点同样出名,且许多品种都有掌故,饮食文化相当发达。川菜筵席格式多样,高级筵席,普通筵席、大众便餐、家常风味,层次分明,菜式各异,无不脍炙人口。 干烧岩鲤、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生爆盐煎肉、麻婆豆腐、毛肚火锅、干煸牛肉丝、夫妻肺片、灯影牛肉、担担面、赖汤圆、龙抄手、叶儿粑等是四川最负盛名的菜肴和小吃。四、天津菜 天津菜包括汉民菜、清真菜、素菜三大部分。总的特色为擅长烹制海鲜、河鲜,注重调味,讲究时令,适应面广,口味以咸鲜、清淡为主,讲汁芡,重火候,质地多样。小吃品种丰富。 天津著名的风味菜点有扒通天鱼翅、扒海羊、盐爆肚仁、宫烧目鱼、炸溜铁雀,独羊脑、麻栗野鸭、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驴打滚等。五、上海菜 上海菜又叫本帮菜,本世纪初,上海汇聚了苏、锡、宁、徽等16个地方风味,上海人称这为苏帮菜、徽帮菜,而对本地风味,则称为本帮菜。当时的本帮菜主要取用本地鱼虾蔬菜,以红烧、蒸煨、炸、糟、生煸见长,菜有浓油赤酱,咸淡适口。后来,上海菜不断吸收外地菜特别是苏锡菜的长处,在本世纪中叶形成了料取鲜活,品种众多,擅长烧、生煸、滑炒、蒸,品味适中,即有清淡素雅,也有浓油赤酱的特点。 上海本帮名菜中,浓油赤酱的有锅烧河鳗、红烧圈子、佛手肚膛、红烧划水、油酱毛蟹等;清淡素雅的首推夏秋季节的糟货,如糟鸡、糟猪爪、糟门腔、糟毛豆、糟茭白等,而荠菜春笋、水晶虾仁、冰糖甲鱼、芙蓉鸡片等也以鲜嫩清淡见长。六、山东风味 山东风味由济南、胶东、孔府菜点三部分组成。以浓少清多,醇厚不腻见长。济南菜取材广泛,刀工精细,尤重制汤。清汤、奶汤、项汤的使用及熬制都有严格的规定。菜品以清鲜脆嫩著称。胶东菜起源于福山,烟台、青岛,同属于胶东。以烹制海鲜见长,口味以鲜嫩为主,偏重清淡,特别讲究共绝。孔府菜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具体体现。其用料之精广、筵席之丰盛堪与宫廷御膳相媲美。山东菜调味极重纯正醇浓,少有复杂的合成滋味,一菜一味,竭力体现原料的本味。 山东风味的另一大特征是面食品种极多,小麦、玉米、甘薯、黄豆、高粱、小米、栗子均可制成风味各异的面食品种,既可作为三餐的主食,亦可精制成筵席名点。山东菜点对北京、天津、东北三省等地的影响非常深远。 山东著名的风味菜点有:炸山蝎、德州五香脱骨扒鸡、原壳扒鲍鱼、九转大肠、博山豆腐、奶汤蒲菜、氽西施舌、糁、糖醋黄河鲤鱼、福山拉面、银丝卷、长官包子、周村烧饼、盘丝饼等。七、湖南风味 湖南风味包括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个地区的菜点特色。湘江流域风味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它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品种繁多,其特点是油重色浓,讲求实惠,注重鲜香、酸辣、软嫩,尤以煨菜和腊菜著称。洞庭湖区的菜以烹制河鲜和家禽见长,其特点是芡大油厚,咸辣香软,以炖菜、烧菜出名。湘西菜擅长制作山珍野味,烟熏腊肉和各种腌肉,口味侧重于咸香酸辣,常以些炭作燃料,有浓厚的山乡风味。总的说来,湖南菜的最大特色一是辣,二是腊。 湖南著名的风味菜点有:东安子鸡、腊味合蒸、组庵鱼翅、冰糖湘莲、换心蛋、吉首酸肉、红椒腊牛肉、发丝牛百页、和记米粉、德园包子、姊妹团子、火宫殿臭豆腐等。八、安徽风味 安徽风味包括皖南、沿江、沿淮之地的菜点特色。皖南菜点是安徽风味的主要代表。它包括黄山、歙县(古徽州)、屯溪等地。皖南菜肴讲究火功。以善于烹制山珍海味而闻名,芡大油重,朴素实惠,保持原汁原味。不少菜肴都是取用木炭小火炖、煨而成,汤清味醇,原锅上席,香气四溢。皖南虽然水产不多,但烹制经腌制的“臭桂鱼”知名度却很高,以后也传到合肥地区。它以烹制河鲜家禽见长,讲究刀工,注意色、形、善用糖调味,尤以烟熏菜肴别具一格。沿淮菜包括蚌埠、宿县、阜阳等地风味,菜品讲究咸中带辣,汤汁口重色浓,并贯用香菜佐味和配色。 安徽著名的风味菜点有:无为熏鸭,毛峰熏鲥鱼,符离集烧鸡、石耳炖鸡、方腊鱼、咖喱蚌肉、云雾肉、荠菜圆子、耿福兴酥烧饼、绿豆煎饼、蝴蝶面等。九、广东菜 广东菜,又称粤菜,是我国著名四大菜系之一,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广东地处我国南端沿海,境内高山平原鳞次栉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故动植物类的食品源极为丰富。同时,广州又是历史悠久的通商口岸城市,吸取了外来的各种烹饪原料和烹饪技艺,使粤菜日渐完善。加之旅居海外华侨把欧美、东南亚的烹调技术传回家乡,丰富了广东菜谱的内容,使粤菜在烹调技艺上留下了鲜明的西方烹饪的痕迹。 粤菜以广州、潮州、东江三种地方菜为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二千年前西汉人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的记载,南宋人也夸张描述:粤人“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在公元前122年左右的南越王第二代王赵胡墓中已有烧乳猪用的炉、叉和乳猪残骨等文物。1956年,举办了第一次大型“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展出和介绍的菜品有5457种,点心825种,尽显广东饮食文化之精华:广州菜配料多,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是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尤其擅长小炒,要求掌握火候,油温恰到好处;潮州菜以烹制海鲜见长,更以汤菜最具特色,刀工精巧,口味清纯,注意保持主料原有的鲜味;东菜主料突出,朴实大方,有独特的乡土风味。以上三种菜互为补充,形成了粤菜的独具特色:一是用料广博奇特,选料精细,合四时更替,四季时令菜肴重在色、香、清、鲜;二是烹调技艺考究,刀工操作精细,常用的有熬、煲、蒸、炖、扣、炒、泡、扒、炸、煎、浸、滚、烩、烧、卤等,同时,调味佐料众多,有香、松、脆、肥、浓五滋和酸、甜、苦、辣、咸、鲜六味,具有浓厚的南国风味。十、北京菜 北京菜是由具北京风味的山东菜、民族清真菜和宫廷三种风味的菜肴组合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并不久远,但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均有广泛的影响,并享有盛誉。 北京菜的基本特点是:选料讲究,刀工精湛,调味多变,火候严谨,讲究时令,注重佐膳。 北京菜的烹调方法全面众多,以爆、烤、涮、炝、溜、炸、烧、炒、扒、煨、焖、酱、拔丝、白煮、瓤等技法见长。北京菜的“爆”法,变化多样,具体可分为油爆、酱爆、葱爆、水爆、汤爆等。口味讲究酥脆鲜嫩,清鲜爽口,保持原味,并且要求做到色、香、味、形、器五方面俱佳。 北京菜中的名菜名点有:北京烤鸭、烤肉、涮羊肉、潘鱼、辣椒鱼、白煮肉、酱爆鸡丁、油爆肚仁、糟溜三白、黄焖鱼翅、桃花泛、干煸牛肉丝、贵妃鸡、三不粘、炸佛手卷以及满汉全席、全猪席、全羊席、全鸭席、全蟹席等,都蜚声中外。十一、福建菜 福建菜以闽侯、福州、厦门、泉州等地为代表。以海味为主要原料。制作细巧,色调美观,油味清鲜。长于炒、溜、煎、煨,注重甜、酸、咸、香,尤以“糟”味最具特色。 闽南菜以厦门为代表,同样具有清鲜爽淡的特色,并且以讲究作料、善用甜辣著称,长于使用辣椒酱、沙茶酱、芥末酱、橘汁等调味料。闽西位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处,以客家菜为主体。菜肴偏咸、辣,多以山区特有的奇珍异品作为原料,有浓厚的山乡色彩。总起来说,闽菜以选料精细,刀工讲究,注重火候、调汤、佐料及以“味”取胜而著称,并以烹制海鲜见长。它以清鲜、和醇、荤香、不腻等风味为中心,刀功微妙,入趣于味;汤菜居多,变化无穷;调味奇异,烹调细腻。同时,福建小吃点心也另有一功,它取材于沿海浅滩的各式海产珍品,配以特色调味而成,堪称美味。 福建著名的风味菜点有:佛跳墙、鸡汤氽海蚌、淡糟香螺片、沙茶焖鸭块、七星鱼丸、糟醉鸡、煎糟鳗鱼、半月沉江、鼎边糊、朱时果、福州线面、蚝仔煎、土蚯冻、沙茶烤肉等。十二、湖北菜 湖北菜点以水产为本,制作精细,尤重火功。菜肴大都是汁浓、芡稠、口重、味纯,具有朴实的民间特色。湖北风味包括武汉、荆沙和黄州三个地方菜点特色。 武汉菜点吸取了湖北各地和外地的一些风味菜点的长处,善于变化改革,花色品种较多,注重刀功火候,讲究鲜色造型,尤其是煨汤技术有独到之处。荆沙菜以烹制淡水鱼鲜见长,更以各种蒸菜(如“沔阳三蒸”)最具特色,用芡薄、味清纯,关于保持原味。黄州菜擅长烧、炒,用油稍宽,火功恰当,汁浓口重,味道偏咸,富有乡村风味。湖北的小吃点心品种多,风味特殊。 湖北著名的风味菜点有:清蒸武昌鱼、鸡茸架鱼肚、钟祥蟠龙、瓦罐煨鸡、菜薹炒腊肉、鸡泥桃花鱼、峡口明珠汤、鱼氽、热干面、三鲜豆皮、东坡饼、面窝等。

研究餐具论文

筷子古今谈在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申,每天都离不开筷子、筷子在我国起源甚古,与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据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筷子的国家,远在商纣时期,我国古人就开始使用筷子。目前出土最早的实物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侯家庄M1005的铜箸和湖南省香炉石遗址的骨箸。文献记载最早见于《韩非子�6�1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另据司马迁在《史记�6�1宋微子世家》中就有“纣始为象箸”的记载。在《史记�6�1十二诸侯年表)中:“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唏,哀叹)”。说的是箕子认为纣王用象牙筷子吃熊掌,极度奢侈,乃亡国之兆。与殷墟的文物相呼应,都说明商代已经有了箸。既然商代就有铜箸、象箸和骨箸,那么使用竹木制成的箸当早于商代。学者们都认为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使用竹木制成的箸。其实,商纣王所用的象箸,并非中国第一双筷子,箸的诞生应早于商纣若干年。《札记》郑玄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即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于火中烤熟。而更简单的方法,是把谷粒置火灰中,不时用树枝拨动,使其受热均匀而后食之。先人大概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启发,天长日久,最原始筷子也就出现在先民手中。 那么“箸”是如何演变咸“筷子”的呢?说来话长,一般人类进食主要是用手指、叉子和筷子三种方式。但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自然是用手抓着吃的,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先秦时代,人们吃饭一般不用筷子。《札记�6�1曲礼上》:《毋抟饭》(持,是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一团。)可见当时是用手把饭送入口内的。先民们在烧烤食物时,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木棒、枝条或竹枝、竹片来放置和翻动食物,进食时为了避免烫伤手指,聪敏的祖先也就利用它们代替手指进食。在炊具中烧煮肉决和蔬菜的羹汤,也要用它们来挑取,逐渐学会用两根木棒或竹条来夹取。在煮粥时用它们来搅动,以免米粒附着陶器底壁而烧焦。在吃粥时也可以用它们来拨食,这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可以说箸的产生是和用陶器烹煮食物的方法是密切相关。所以它也成了以粒食为主的东亚农耕的最具特色的进食工具。筷子的出现是我国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据考证,筷子在中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了。 古代,筷子叫做箸,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箸,饭[危+支]也。……[危+支]者倾侧意,箸必倾侧用之。”另外,箸还被称为“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札记�6�1曲礼上》说:“饭黍毋以箸。”即吃饭粥不能用箸,应该用匕。又说:“羹之有菜者用祛,其无菜者不用梜。”梜就是木头筷子。梜即筴,《广雅�6�1释器》:“荚谓之箸。”说明箸在古代是用来夹取羹汤中的菜食的。东汉郑玄注:“夹犹箸也,今人或为箸为夹提。”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声。”而夹从木。北方多木,南方多竹,我们的祖先就地取材,故竹木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是可能的,大约到了汉代以后,才普遍使用筷子。后来,“箸”又演变为“筷”,这与我国古代江南地区水乡民俗讳言有关。明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民间俗讳……。行舟讳言住,住箸同音,故谓箸为筷儿。”从字音上听、称“筷”,是希望船快的意思忌讳语变成了吉祥语,从此“箸”改称“筷”,但还有少数地区至今仍叫“箸”。明人《推蓬寤语》书载:“世人误恶宇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筷子,今囚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筷子者,忘其始也。”民间行船最忌“住”和“蛀”,故反其道而改箸呼为筷(快)。而日本则没有这种禁忌的,自唐代传入至今仍称“箸”。筷子在古代还叫“筋”和“梜”,因为它们都不如“筷子”一词琅琅上口而又吉利,“筋、梜”二字早已被淘汰。筷子的悠久历史,还有考古实物作证。1961年,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祥云县大波那发掘了一座罕见的铜棺墓,其中出土了三根圆柱形的铜筷,经放射性碳素测定,为公元前五百年左右东周中期的遗物。1977年8月,安徽省贵池县东北约7.5公里的里山公社红旗大队徽家冲,出土了一批东周青铜器。青铜器是埋藏在一个土坑里。内中出土生活用器铜筷一双。该筷为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看来,青铜不但制成鼎、鬲、尊等炊器、祭器,也制成箸等小餐具。1978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州市西北约三公里的擂鼓墩,发掘了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群,出土文物有食品箱和酒器箱。食品箱里除了铜鼎、铜盆、铜罐、铜勺等,还有竹筴一件;酒器箱中除装耳杯161件及圆、方木盒、大勺等,也有竹筴两件。竹筴,就是现代的竹筷。先秦古籍《管子)称筷为“筴”。三国魏人张揖撰《广雅�6�1释器》栽:“筴谓之箸。”经考证,食箱、酒箱为墓主人生前外游的野餐食具。看来,我国2400年前已有设计合理的餐具箱,而筷箸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餐具。《汉书�6�1王莽传》有“以铁箸食”的记载。唐代名医陈藏器认为:铜器上汗有毒,令人发恶疮内疽。事实证明,铜氧化就会产生铜腥味,铁氧化锈迹斑斑,都难以进食。故铁箸铜箸渐渐为漆器所替代。湖南长沙马王堆墓群出土的随葬品申有一双朱漆箸。墓申有落葬纪年木牍,文为“十二年二月乙己制。”经考订为汉文帝十二年。这说明至少在公元前168年以前已有竹胎漆筷了。 而在欧洲,直到十五世纪,很多国家的平民还在用手抓取食物,只有贵族才用得上金属制的刀、叉、勺等餐具。在封建王朝时代,有不少王侯、贵族使用银制的筷子,金箸则为皇家所独占,因而银筷便在王公、贵族的餐桌土风靡一时。黄金餐具器皿向为皇宫所垄断。北魏王朝曾规定上自王公下自百姓、不许私养“金银工巧之人”,私造金银器皿是犯法的。银箸之所以走俏,主要有银筷可以防毒之说。据说银遇到含硫的毒物会产生化学反应,使表面变黑,从而就能判断食物内是否有毒等,当时富豪士绅,达官贵人,因贪污受贿,制造冤案太多,怕人投毒,故求助于银筷。其实银筷防毒之说并不科学。从这些历史记载申,可以看出古代筷子有多种名称:英、提筴、櫡、梜、筋,魏时又称筲或赢,隋唐时统一以箸字为名。 同时。可知汉代箸不仅相当普及,并向多品种发展。《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博陵崔元晖家有银匙箸。在谈到筷子时,各国的专家,学者都非常热衰于讨论它。西方有的学者认为,因为中国的食物精美细巧,筷子是适应了这种的情况而发明的。但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正由于筷子的精巧,才使中国食物发展得如此精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类“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自然难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的食物是精美的,中国的筷子是细巧的,两者的结合,可以说是完美元缺。中国人发明和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值得骄傲和推崇的科学发明。长期用筷子吃饭可以使人心灵手巧,聪明玲俐,头脑反应敏捷。有一位日本学者曾从生的观点对筷子提出一项研究成果,他认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神经系统的内在活动,大大有助于人的动作灵活、思维敏捷。可见,中国人使用筷子对健康有益。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小林恩。怀特,在1983年发表一篇题为《手指、筷子和叉子一一关于人类进食技能的研究》的学术论文,曾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他在论文中断言:“人类选择筷子进食确实是一种最佳方式。”从而使筷子的身价大增,备受称赞。 一件小小餐具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因为它是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不少专家学者曾对此进行过科学的论证。对筷子真正作出精辟论断的是我国“学 界泰斗”蔡元培。1924年2月,中法大学董事会在法国里昂召开,中方董事长邀请法方董事长巴黎大学教授欧乐吃中国莱。欧乐见宴席上放的是中国筷子和汤勺,便对蔡说:“你们中国人用筷子不用刀叉,不方便吧?”蔡元培笑着回答:“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用刀叉,不过,我们中国人是酷爱和平的,总觉得刀又是杀人的武器,使用它吃饭菜太不文雅,所以从商朝时起就改用‘匕’割肉,用箸夹菜。后来烹饪改进,筷子可以夹肉,‘匕’就不再用于席上。”蔡元培说出了筷子的演变和它美好的象征,使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和筷子。如今,筷子已进入了日新月异的现代,它的功能价值又怎样呢?著名的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西方人在十六、七世纪才学会使用的刀叉,又怎能跟筷子相比呢?原来人们在吃饭时使用筷子,能施展出钳夹、拨扒、挑拣、剪裁、合分等代替手指的全套功能。据科学测定,人们在使用筷子时,五个手指能很好地配合,而且带动手腕、手掌、胳膊和肩膀的几十个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并与脑神经相连.给大脑皮层一种有益的锻炼。可见,李政道博士对使用筷子的论证,蕴藏着许多科学的道理。因此,不少到中国旅行的外国人,以学会使用筷子为他们中最大的乐趣之一。 中国的筷子不仅仅是一种餐具,它还作为一种与有关的器物,在历史上曾留下过许多记载。楚汉相争年代,高阳酒徒鄙食其向刘邦献“强汉弱楚”,谋士张良知道后即顺手拿起刘邦刚放下的筷子,在餐桌上以箸为图,说出郦食其的错误,并献出自己的剪楚兴汉的战略良策。这就是《汉书�6�1张良传》记载的“臣请借前箸以筹之”的故事。成语“借箸代筹”即由此而来。历代文人骚客曾写过不少咏筷诗。诗人李白在《行路难》中有“停杯投箸不能食”之句,那是他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因受权贵谗毁,丢掉“供奉翰林”之职而落魄离京时食不下咽之忧郁心情的真实写照。唐代大诗人杜甫《丽人行》云:“犀筋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诗申“犀筋”,当指犀牛角制的筷箸。朱淑贞《咏箸》曰:“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前两句将筷子拟人化,形象生动有趣,后二句似乎又寄寓着这位宋代女诗人抑郁不得志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明代诗人程良规《咏竹箸》诗中有:“殷勤向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借箸喻人,亦别有意味。相传,刘伯温初见明太祖时,太祖方食,即以筷为题让他作诗,以观其志。刘见太祖所用筷子乃湘妃竹所制,即吟曰:“一对湘江玉并肩,二妃曾洒泪痕斑。”他见太祖面露不屑之色,遂高声续吟:“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候一箸间。”诗借楚汉相争时,张良曾“借箸”替刘邦筹划战局的,道出自己之抱负,最终博得明太祖赏识。今有赵恺诗人写《西餐》诗进而怀念起筷子:“举得起诗情画意,放不下离情别意。两枝竹能架起一座桥,小桥召示归去。”构思奇巧、意味深长。作家冯骥才曾手书咏箸诗赠上海藏筷名家兰翔:“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民间还流传着一首以筷子为谜底的灯谜诗,饶有风趣。诗曰:“姊妹两人一般长,厨房进出总成双,酸咸苦辣千般味,总是她们先束尝。” 在中国古典小说里,筷子的身影时现,小说家常借它来达到刻画的人物性格的目的。据《秦馔古今谈》及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唐玄宗在一次御宴中突然将手中的金箸赐给宰相宋璟,这位宰相受宠若惊,愕在坍陛前不知所措。唐玄宗见状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赞扬宋璟的品格像筷子一样耿直。而永福公主在自己的婚事上拒不从父皇之命,以折断筷子表示宁死不屈的决心。在《三国演义》中,筷子又成为罗贯中笔下的精采一笔。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意识到曹操的真实用意,赶忙巧借惊雷响声,佯装害怕将筷子失手落地,以表白自己是个胸无大志的庸人,从而消除了曹之戒心、保全了自己。关于筷子在作品中也颇多描绘。曹雪芹的《红楼梦》即有“乌木三镶银箸”,又有“四楞象牙金筷子”出现在大观园的餐桌上。《红梦梦》第四十回中写道:“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乌木镶嵌银筷,按席摆下。”由此可见贾府的荣华富贵。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四回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范进中举不久,丧母守孝。恰在这时汤知县请他赴宴,山珍海味,美酒佳肴,还配有“银镶杯箸”。范进却退前缩后不肯入席。汤知县不解其故,经张静斋点拔,“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箸”。但范进仍不进餐,再换上一双白色竹筷,“居丧尽礼”的范单人才用之在燕窝里捡了个大虾圆子送进嘴里。原来,在这个装腔作势的守孝单人眼中,唯有白竹筷才最合乎“孝道”,至于是否大吃荤腥有碍“孝道”反倒是无关紧要的。通过这段不动声色“换箸进食”的描写,小说作者以辛辣的笔墨,入木三分地揭露满口“诗方”、“子曰”的斯文君子,其实都是蝇营狗苟的伪君子。诸如此类在文学作品中亦多见不怪。一把筷子(即拾双筷子捆扎在一起)难以折断,而一双筷子则易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喻为一把筷子即是一个集体,而单只筷子便显得形单影吊,难以支撑大厦。团结便是力量,集体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古往今来,有关筷子的趣闻逸事甚多。相传,西汉有位巨无霸者,是位勇猛武将,生得虎臂熊腰,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惯,就是每日进餐必用二、三斤重的铁筷,以显示其臂腕有超人之力。又据说:湘西苗族曾有位抗清英雄,他使用的武器不是别的,正是一双两尺长的铁筷,人称“筷子王。他的筷子功,又分为轻功和硬功,轻功的功夫能挟住飞翔的蚊虫,他可以挟了又放,放了又挟,不伤蚊子。他的硬功,一筷子下去,能致敌人于死地。“击箸和琴”,即是宋人何[芫+辶]在《春诸记闻》卷入中记载的一则佳话。南朝刘宋时的柳恽一次赋诗,正在酝酿之时,用笔敲琴,门客申有人“以箸和之”,奏出的哀韵使柳恽大为惊讶,于是“制为雅音”。事实上,借筷子为乐器的例子在文艺舞台上屡见不鲜。清音是流行于四川的曲艺品种之一,系清乾隆年间从民间小调发展而成,多由一个人表演,演员左手打板,右手便是执竹筷敲打竹板进行演唱。而在蒙古族人那里、筷子又被作为表演的道具。这种舞蹈历史悠久,流行于内蒙古地区,起初多为男子独舞,解放后发展成为男女群舞。表演时,舞蹈者左右手各执一束红漆筷,伴随着乐曲的旋律,用力敲打肩、腰、腿、脚等部位,并时而击地,时而互击,时而旋转,时而跪蹲,两肩和腰随之相应扭动,边打边舞,动作刚劲,节奏强烈,场面感人,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是牧民欢乐生活的反映。解放初期,蒙古族的筷子曾风靡全国,为人们喜闻乐见。民间还有用筷了敲击碟子的舞蹈,碟声悦耳,舞姿优美,别有韵味。在杂技节目中,亦有借用筷子为表演道具的。在传统的戏曲舞台上,也能觅其踪影。目连戏是一种揉合宗教、民俗等多种因素的大型娱乐活动,《刘氏出嫁》是蜀人“搬目连”所必不可少的开场戏,戏中新娘上轿时,就要撒24双筷子并唱“撒筷歌”。此乃民间借筷子讨口彩以祈求“快生贵子”的文化在戏曲中的再现。在东北新婚洞房花烛之夜,有人就从窗外扔进一把筷子的习俗,为的是讨个“快生贵子”的口彩。

1筷子的由来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较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为了解决直接用手抓取热烫食物的困难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说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物是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2. 中国筷子文化 中国筷子的历史在汉代开始普遍使用“筷子”在中国先秦文献中称为“箸”,隋唐时期又称为“筯”,意为“助人就餐之工具”,它最早是以竹子为材料的,所以以“竹”字为头。我国明清时,民间的渔民和行船者,因“箸”、“筯”皆与“住”谐音,听感上有“停滞不前”的意思,不符合人们祈望兴旺发达的民族心理,故反其意改“住”为“快”,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宋代以后又在“快”字上加个“竹”字头。中国人崇尚“民以食为天”,在食品的工艺上讲究色、香、味俱全,在餐具的造型、雕饰方面更是追求华丽、精美。筷子虽小,但在人类文明史上,却是一项了不起的科学发明。着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指出: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精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一位外国学者从研究筷子的力学结构中发现,人们使用筷子,至少可牵动30多个关节和50多条肌肉运动,还能激发大脑,阻止和延缓脑细胞的退化,也就是说能够促进大脑功能的发挥。科学家们认为,长期使用筷子,可以使手指灵活,脑子聪明,有益于身心健康。由此可见中国的筷子在世界餐具中独树一帜。中国筷子的外观形状大多为近似长方体或圆柱体或头圆尾方(暗合“天圆地方”),只在头部与尾部比较略细, “上端有棱,手握不转;下端光滑,不伤唇舌”;当然还有通体皆圆的,因为放在餐桌上容易滚动,加之上端手持部分易打滑,所以,现在餐桌上并不多见。为了表达对宾客的尊重,为了让餐桌上的人们既饱口福又饱眼福,主人在展示厨艺的同时还想展示餐具的品位和档次,宾馆酒家也想通过餐具的精美来营造温馨高雅的氛围,刻意追求筷子的质料和雕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有以金、银、铜铸造的,有以玉石、珊瑚雕饰的,古代还有以象牙、犀牛角做成的,不一而足。当然,普通大众使用的多为竹筷、木筷、树脂筷。

使用方法筷子的使用方法并不唯一 * 上面的筷子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 正确拿筷子手势* 下面的筷子要固定,只动上面的筷子,然后夹住食物,这点很关键。 * 两根筷子头部合起来,筷子尖对准,很容易就能夹起吃的东西。 * 尽量用筷子尖夹取,需要时左手放在食物下方承托,避免在送到嘴之前食物滴漏。 编辑本段使用的礼节* 夹起食物之后,不应该放回盘碟; 和谐喻意的礼品筷子* 不能用筷子对着人或用餐时拿筷子指手画脚; *不能够用筷子在菜盘上来回的转而却又不夹菜; * 不能将筷子插入一碗米或饭。这是祖先奉献物安置方法,参见脚尾饭(有指因为像拜神时,香插入神炉的动作,再者一般拜祭不会这样做,望他人指正; * 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里请客吃饭时,尤其不可将筷子胡乱地敲打碗盆。 *不能够将筷子含在嘴里。 。。。。。。 筷子是中餐中最主要的进餐用具。握筷姿势应规范,时餐需要使用其他餐具时,应先将筷子放下。 筷子一定要放在筷子架上,不能放在杯子或盘子上,否则容易碰掉。如果不小心把筷子碰掉在地上,可请服务员换一双。在用餐过程中,已经举起筷子,但不知道该吃哪道菜,这时 银筷子不可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不要用筷子叉取食物放进嘴里,或用舌头舔食筷子上的附着物,更不要用筷子去推动碗、盘和杯子。有事暂时离席,不能把筷子插在碗里,应把它轻放在筷子架上。 在席间说话的时候,不要把筷子当道具,随意乱舞;或是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用筷子指点他人。每次用完筷子要轻轻地放下,尽量不要发出响声。 使用筷子的礼仪 中国的筷子是十分讲究的,“筷子”又称“箸(筋)”,远在商代就有用象牙制成的筷子。《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纣始为象箸”。用象牙做箸,是富贵的标志。做筷子的材料也不同,考究的有金筷、银筷、象牙筷,一般的有骨筷和竹筷,现在有塑料筷。湖南的筷子最长,有的长达两尺左 卡通竹筷子右;日本的筷子短而尖,这是由于吃鱼片等到片状食物的缘故。筷子传入日本是唐代,现在它是世界上生产使用筷子最多的国家,平均年产130亿双筷子,其中90%,是只用一次的“剖箸”。日本人还把每年的8月4人日定为“筷子节”,并且在使用筷子时讲究”忌八筷”。 中国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祟的科学发明。李政道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种族时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比较起来,西方人大概到16世纪、17世纪才发明了刀叉,但刀叉哪能跟筷子相比呢?”日本的学者曾测定,人在用筷子夹食物时,有80多个关节和50条肌肉在运动,并且与脑神经有关。因此,用筷子吃饭使人手巧,可以训练大脑使之灵活,外国人对这两根神奇的棍状物能施展出夹、挑、舀、撅等功能钦羡不已,并以自己能使用它进食而感到高兴。 在长期的生括实践中,人们对使用筷子也形成了一些礼仪上的忌讳: 有刻痕防滑设计的筷子一忌敲筷。即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餐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 二忌掷筷。在餐前发放筷子时,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然后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餐桌前;距较远时,可以请人递过去,不能随手掷在桌上。 三忌叉筷。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是大头,一根是小头。筷子要摆放在碗的旁边,不能搁在碗上。 四忌插筷。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暂时离开时,要把筷子轻轻搁在桌子上或餐碟边,不能插在饭碗里。 五忌挥筷。在夹菜时,不能把筷子在菜盘里挥来挥去,上下乱翻,遇到别人也来夹菜时,要 有意避让,谨防“筷子打架”。 六忌舞筷。在说话时,不要把筷子当作刀具,在餐桌上乱舞;也不要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戳到别人面前,这样做是失礼的。 编辑本段筷子起源纣王是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我国是筷箸的发源地,用箸进餐历史悠久。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但却从象牙筷所引起的宫廷事件中,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字史料。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公元前1144年前後,也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 也有人怀疑古籍「纣为象箸」的记载,他们认为河南河北等地根本无象,何来牙箸?据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有「象」字,还有「茯象」和「来象」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中也有「商人服象」之句。据《本味篇》载:「旌象之约」,就是说象鼻也是一种美食。由此可知殷商时代中原野象成群。正因商代有象群遭到围猎,才有「纣为象箸」的可能。 大禹为传说的中国用箸第一人我国东北有一则民间传说,相传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 木质筷子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等兽肉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後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因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 《礼记》郑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这是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专家认为这种烤食法也推动了箸之形成。当先民把包好涂泥的谷粒置火灰中烤时,为使其受熟均匀,不断用树枝拨动,我们聪明祖先也就是在拨动原始爆米花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天长日久,筷箸的雏形也渐渐地在先民手中出现。 这当然是推测,因为新石器时代末期进入到夏禹时代还没有文字,当时无法记录箸之发明过程,但饮食专家的这些推测是不无科学道理的。 《韩非子·喻老》称筷为「箸」,这再次佐证筷最初是以木竹为材质。因北方多木,而南方多竹,我们祖先便就地取材,故竹木是我国最原始的箸之原料。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者声」,古人云: 「箸为挟提」而挟从木,这又一次旁证先民最早以细树杆或竹为挟食工具。不过用树枝、细竹从陶锅中挟取烫食到箸之形成,这是一个数百年甚至更远的漫长时间。 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历史,随著饮食烹调方法改进,其饮食器具也 不锈钢筷子随之不断发展。原始社会,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进餐大多采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烧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从羹中捞取菜肉用餐匙极不方便,而以箸挟取菜叶食之却得心应手,所以《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郑玄注「挟,犹箸也。」由此可知,新石器时代羹为副主流,食羹用匙极不方便,以手来抓滚烫稀薄的羹,更是不可能的,于是箸便成了最理想的餐具。 总而言之,箸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匕匙。当历史推进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的智慧有了一定的发展,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单以匕匙进食已不能适应烹饪的进化,箸也就顺乎潮流而出现。不过四千年前的夏代,箸还处於雏形,後又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演化,至商汤时代也就渐渐形成比虎口长一些的两根长短相同的小棍棍。继而发展到商代末期,纣为满足於自己君王奢侈的高贵生活需要,而下令猎象锯牙而制成象箸。 因箸的诞生史无记载,现在只能根据一些专家的种种推论和旁证来追溯占箸的产生,但我们认为箸的如此出现是历史推衍的必然结果。 筷子的发明与食物形式有关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与食物有关。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生活方 环保便携式筷子式,主要作物是适应性强的谷子(黍)。黍类粮食有两大特点,一是颗粒小,二是粗糙的外皮不易被除去。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祖先可能是将谷粒(小米)捣碎煮粥食用的,往往还要掺杂一些野菜、树叶之类一起煮,以便改善口味,并节约粮食。据有人研究,“茶”字的原始意义是掺有野菜和树叶的粥状食物。至今在西北地区还有一种叫做“油茶”的食物,用羊油把面粉炒熟,再掺上一些甜杏仁之类的东西,食用时用热水一冲即可。在这里,“油茶”一词中的“茶”就是使用的它最原始的意义。广东人至今把吃早点叫做“吃早茶”,实际上也是使用的“茶”比较接近原始的意义。在湖南口音中,“吃”字读作“恰”,很接近“茶”字读音。在华北一些地区,把“熬玉米粥”称为“擦黏粥”,同样,“擦”与“茶”同音。这些现象都说明“茶”原本是一种食物。茶吃起来比较费事,其中的野菜和树叶之类会妨碍茶的流动,而不容易把茶喝进口中。这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的关键所在。 西方人最早是游牧民族,食物是烤熟煮熟的肉块,可以切成小块拿在手中进食。印度人的主要食物是稻米,容易去壳,可以蒸煮成团,同样可以用手抓着是进食。我们祖先的日常食物是茶,是一种粘稠的半流质食物,不能用手抓着吃,也不能用手捞食影响其中的野菜和树叶。可能有一个聪明的古人顺手取来小木棍儿之类的东西试着把野菜或树叶拨入口中,这就是筷子的最初形式。筷子最早的称呼是“箸”,箸字的繁体写法是“筯”。从读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并非必不可少的进餐工具。但那时的小木棍儿之类还不能称之为筷子,筷子之所以称筷子,主要在于人们必需具有使用筷子的技术,而用筷技术则需经过刻苦练习才能掌握。我们的祖先发现用小木棍儿之类拨食茶中野菜树叶的方法之后,就会纷纷模仿,最后把小木棍儿的数量固定为两根。熟能生巧,古人们使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直到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自如,筷子就诞生了。在这里,本人把筷子定义为两根小木棍及其使用技巧,两者缺一不可。

称谓,形状,起源,原理,发展,使用范围,文化

中西餐礼仪比较研究论文题目

do not make noise with utensils do not slurp do not share food do not speak when the food in your mouse do not use serving utensils for eating`!

礼仪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特别具体的英国礼仪寻找困难,可参考正规书籍 1、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 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将餐巾对折轻轻放在膝上。 2、使用刀叉进餐时,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需放下。不用刀时,可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支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支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3、喝汤时不要啜,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喝汤时,用汤勺从里向外舀,汤盘中的汤快喝完时,用左手将汤盘的外侧稍稍翘起,用汤勺舀净即可。吃完汤菜时,将汤匙留在汤盘(碗)中,匙把指向自己。 4、吃鱼、肉等带刺或骨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轻轻吐在叉上放入盘内。如盘内剩余少量菜肴时,不要用叉子刮盘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应以小块面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条时要用叉子先将面条卷起,然后送入口中。 5、面包一般掰成小块送入口中,不要拿着整块面包去咬。抹黄油和果酱时也要先将面包掰成小块再抹。 6、吃鸡时,欧美人多以鸡胸脯肉为贵。吃鸡腿时应先用力将骨去掉,不要用手拿着吃。吃鱼时不要将鱼翻身,要吃完上层后用刀叉将鱼骨剔掉后再吃下层吃肉时,要切一块吃一块,块不能切得过大,或一次将肉都切成块。 7、喝咖啡时如愿意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后要用小勺搅拌均匀,将小勺放在咖啡的垫碟上。喝时应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垫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着喝。吃水果时,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四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着吃。 8、用刀叉吃有骨头的肉吃有骨头的肉时,可以用手拿着吃。若想吃得更优雅,还是用刀较好。用叉子将整片肉固定(可将叉子朝上,用叉子背部压住肉),再用刀沿骨头插人,把肉切开。最好是边切边吃。必须用手吃时,会附上洗手水。当洗手水和带骨头的肉一起端上来时,意味着“请用手吃”。用手指拿东西吃后,将手指放在装洗手水的碗里洗净。吃一般的菜时,如果把手指弄脏,也可请侍者端洗手水来,注意洗手时要轻轻地洗。 9、吃面包可蘸调味汁吃到连调味汁都不剩,是对厨师的礼貌。注意不要把面包盘子“舔”得很干净,而要用叉子叉住已撕成小片的面包,再蘸一点调味汁来吃,是雅观的作法。

餐桌礼仪文化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旨在说明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文化冲突。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笔者提醒在使用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四、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的话。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如在宴席上西方人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替代toilet,如:“WherecanIwashmyhand”、“IwonderifIcouldgosomewhere.”、“CanIaddsomepowder?”等。另外,在西方国家不要问“吃饭了吗?”等我国习惯的问候语。“您吃饭了吗?”容易使人莫名其妙,甚至会出现误会。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无优劣之分。应该避免用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而应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同时,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随、模仿异国文化,而应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西餐饮企业文化比较研究论文

按这个题目到百度里搜索一下就有了,On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WesternDietaryCultures

中西餐饮文化差别分析 中国和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不同造就了中西餐饮文化的差别。有人形象地说:如果说中餐大餐文化像是一首混声大合唱,那西餐(大餐)就像是一支浪漫的小夜曲;如果说中餐馆充满了一股阳刚之气,那西餐厅则富有一种阴柔之美;中餐馆营造的是一种公众交友的场所,而西餐厅则是在制造私密幽会的空间,可见中西餐饮文化本质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分析比较这些差异,在经营管理中巧妙地处理这些差异,是中餐连锁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中餐餐饮文化 中国餐饮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法国、土耳其烹饪并称世界三大烹饪体系,也是我们中华儿女为之骄傲和自豪的地方。中餐文化具有绚丽多彩的文化内涵和雄厚坚实的技术基础,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是文化、科学、艺术的结晶,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风格但同样是无与伦比的餐饮文化。品种众多、风味独特的地方佳肴,香飘四海,风靡万方,深深地吸引着无数的海外爱好者。还可以说,饮食功夫也是一种学问,一种特色的突出,一种交流的途径。 内涵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历来讲究色、香、味,讲究餐饮的形式,可以用“精”、“美”、“情”概括。这几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中餐之美不仅表现在味道上,而且在形式上、颜色上、器具上,甚至在服务人员的服饰上,都透着美的成份,让人时时刻刻感觉到美的冲击和享受。可见,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是中华饮食的魅力所在,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中华文化历来以情为纽带,同样,中华饮食“情”为重要的功能。在中国,吃饭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一边谈生意、交流信息、采访。古往今来,中国人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活动的社会调节功能和心理按摩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精、美、情、礼,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整体概念。精与美侧重于饮食的形象和品质,而情与礼,则侧重于饮食的心态、习俗和社会功能。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惟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惟其“美”,才能激发“情”;惟有“情”,才能合乎时代风尚的“礼”。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们只有准确地把握“精、美、情、礼”,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形式文化 中餐往往注重配料精细而考究,千变万化,技巧繁多。从刀功来看,就要求眼、刀、心的一致配合,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在烹制过程中还要做到火候、味感的把握,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见一斑。出盘则是圆盘相托,一团和气,又可反映出中国人的聚气而生, 以圆为主,平和而儒涵,往往是大家共享,以筷进食,灵巧而善于思考,理性而知性的中国人形象在饮食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合餐文化 中式餐饮一般采取圆桌共餐的形式,这是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往往能够制造和谐融洽的气氛。餐饮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条件下形成和保留下来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中式餐饮的就餐形式即体现了中国餐饮文化传统的某些特点),国人长期习惯了这种就餐方式。 (二)西餐餐饮文化 西餐文化与中餐文化有很大的区别,西餐文化是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工业文化的不断改进而形成的,其中无形地渗透着西方文化传统的一些方面,如,“平等”、“自由”、“卫生”、“隐私”等文化内涵。 休闲文化 美国最多的还是快餐店,美国的快餐文化体现的是休闲文化。薯条、炸鸡、饮料之类都是西方食谱中最平常的玩艺儿,正是这些在中餐看来上不了大台面的寻常东西做成了世界上的大企业,像麦当劳、肯德基等。这可能是与美国人的时间观念、生活方式有关。美国来讲究效率,也最不拘小节。快餐文化在美国的蓬勃兴起大概也和他们的这种秉性有关。快餐的卫生、高效、节约时间和休闲浪漫是西方快餐发展壮大的文化基础。 平等、自由文化 在中餐中,席位的摆放、餐具的摆放、吃饭的规矩以及饭桌上的行为都是受传统文化约定俗成的条条框框制约的,更别说来宾的身份、尊长、兴趣爱好等因素限制着用餐的形式。而在西餐中,饮食的时时刻刻都是人人平等自由的表现,每个人自主决定食物的种类、分量,分餐适用,丰俭由己,在大多的场合实行“AA”制。吃饭是自己的事情,大家平等自由地坐在一起享受食物,随便自由。 分餐文化 西方用餐习惯于在长条桌上进行,实行分餐制,即各自点菜,各持一份。最普遍的盘式服务是将餐食在厨房分装到每一只餐盘中,由服务员从厨房端出,再迅速、礼貌地送给每位客人。西餐形式从表面上看似乎少了些热闹,多了些客气和独立,但实质上最重要的是体现了卫生。分餐制还可以体现适度节俭、合理饮食的理念,克服中餐讲究排场、铺张浪费的缺点。分餐制的菜肴和主食由人定量,可以减少浪费。不管是餐前小吃还是正餐主食,所配原料都是与就餐者的食量挂钩的,菜肴道数尽可能少,但保证每餐吃完。分餐制使每位宾客对个人的用餐数量有了明确的量化概念,在减少浪费的同时又益于身体健康。我们现在的自助餐、冷餐会也都体现了这个宗旨。

东方企业文化管理理念

东方以"情"为特质的管理哲理。

其一,"静思"习俗。中国人是长于思维的民族,千百年的文化传统给他们形成了某种价值定势,使他们的思维问题难以割断历史脐带,难以违背最基本的价值准则,因而他们的行为是思索清楚了再行动。

其二,"家"本位。家本位是东方社会又一基本特点,因而其管理和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家庭的"安宁"为代价,以损害社会稳定为成本。东方的社会秩序之所以比西方好,东方经济的内在动力也比西方更厚实,其缘由就在于东方经济以"家"为本位。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之所以在中国千古不衰,正是建立在以家为本位的社会伦理秩序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破坏这个伦理秩序,相反,正是建立在这个伦理秩序基础之上,市场经济才能得以迅速发展。同时,中国特色的管理也必须以"家宁"、"家兴"和"家顺"为特点。它不仅表现为企业本身就是"大家"、"厂家",更重要的表现为东方管理具有更多的"情感"特色。企业成为员工情感交流和满足需要的重要场所。

其三,"重义"网络。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和网络经济,经济联系和网络是至关重要的。这种网络在不同国家和民族通过不同的途径而建立,而在华人经济圈内,如果同中国社会传统的"重义"网络结合起来,往往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无信不立,人无义不正。如果人的经济行为背信弃义,就会受到社会排斥;反之,"信"、"义"两字,构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网络中最有价值的媒介物,构建为中国社会的经济网络、信息网络和交换网络,现代市场经济网络显然应当同这个网络接轨,从而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海外华人战后经济发展的成功,正是依据于这样的网络,从而使商品、资金、人才、信息在华人经济圈内迅速运转。

由此可见,中国管理模式的成型,应当以理性精神为准则,纳情于理,移情于法,以建立"情、理、法"相统一的管理模型。实际上任何管理都应当是三者统一,无非是各自的运作机制不同,各自的管理成本不同,由此引伸出不同的管理模型和体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也开始不断加深,不仅西方人文主义、行为科学的发展需要东方人文主义为互补基因,而且西方科学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东方智慧、神秘主义和文化基因加以补充。1.现代西方系统管理与东方整体论思想。现代经营管理日益融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乃至新产品开发、试制、投放、售后维修、服务等于一体。系统管理成了管理的基本思路与模式。西方现代虽也发展起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这样一些整体性的思维基础,相比之下,东方文化,尤以中国为例,整体思想古已有之。它带有直观性、审美性的特点,普遍重视整体特征,有整体性的模糊认识。它比较重视整体的探讨,把整体作为一个对象实体来研究,而非选择整体的某个方面或侧面去认识事物。可见,中国古代这些早熟的系统观念和理智直观地把握事物的方式,作为典型的东方式智慧的一些具体形态,为西方现代管理的系统化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补充。2.西方现代战略管理和东方韬略思想。“商场如战场”,经济竞争亦如经济战争,西方战略管理就不能不借重于中国古代战略思想和兵家韬略意识。如“未战先算,运筹定计,经营决策首要问题;先胜后战,组织治众,生产管理核心问题;巧能行事,行销谋略,市场开拓竞争问题;审时度势,适时应变,经营目标变化问题;兵贵神速,出奇制胜,经营战略超越问题;忍辱负重,等待时机,经营拓展时效问题;五德齐备,可为大将,领导核心素养问题。”因此,中西合璧,互相取长补短,这是基本趋势、方向和出路所在。

基本价值观的差异性

绩效价值观:西方文化往往鼓励员工追求卓越优秀的业绩,注重企业的成长、发展、壮大;中国文化往往在创业与守成的权衡中偏重于后者。当然,中国企业文化并不否认要将企业做大做强,并不否认要使企业员工成长、成熟、发展,但更加注重在地位维持、稳定的基础上去发展企业、发展员工。导向价值观:西方文化更多地鼓励员工创新、冒险,注重工作的过程、手段;中国文化在创新和冒险方面往往谨小慎微甚至畏葸不前,更加注重工作结果。彼得.F.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提供了一种将组织的整体目标转换为组织的下属单位目标及个人目标的有效方式。它本来既注重过程参与、过程监督又注重目标、结果的完成,20世纪80 年代初引入中国后,在许多国内企业或其他部门却变成了一种纯结果的考核方式,而对实施过程关注较少甚至无暇顾及。人员价值观:西方文化重视权利,直接探讨、探求作为人究竟有哪些权利,西方企业文化积极发动、倡导广大员工参与管理的分权式决策,从而能够更大程度上考虑员工的利益;中国文化把权利和义务渗透到宗法人伦关系之中,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相匹配,中国企业文化往往更强调“义务”,从而更多地倾向于上层领导的集体式决策,员工利益掌握在领导手中而考虑不周、不全甚至一度忽视、剥夺。

行为规范的差异性

工作支持规范:就鼓励企业员工在完成工作目标相互协同合作方面,西方文化强调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认为“一”只有在“多”之中才能产生,只有在冲突、对立、差异中才可能造就和谐和秩序。和谐不是由于消灭差异,相反,差异本身、差异的存在是和谐的前提。中国文化强调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中国企业文化崇尚家族主义的伦理原则,重视整体的和谐与安定,强调个人的成就依赖于集体的兴旺,大河里有水小河里满,推崇群体至上、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工作支持规范的全局观念。这一观念发展到极端,竟一度公然变成了集体利益剥夺个人利益。社会关系规范:在关注、涉及员工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方面,西方文化尊重个性,偏重于从个人方面去探讨群体,从个人利益出发来诠释群体利益,更加关心的往往是个人而不是群体;中国文化重视人伦,偏重于群体秩序然后探讨个人,按照群体的尊卑长幼顺序来阐发个人利益,群体有尊卑长幼秩序,群体中的个人必须按各自所处的身份行事,不逾矩,不过分,讲究群体人伦社会的“中庸”之道,个人必须遵守纲常人伦,否则就违反了天理人道。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方面,中西文化都曾是君主制的拥戴者。个人自由规范:如何激励作为特殊生产要素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潜力),始终是中西管理所要面临、解决的问题。

企业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异性

故事和英雄:西方企业文化中的“故事”,一方面帮助员工理解他们做的工作是否正确,告诉员工如果违反纪律或下级检举上级,企业将作出什么反应;另一方面展示企业领袖的不俗表现,而这些不俗表现对一般员工而言或者没有预见或者预见到了而又认为它们与企业领袖的地位和身份不相称。仪式:西方企业文化中,只要能够提高员工的绩效与满意水平的仪式均可以采用,既有欢迎仪式、表彰仪式、整合仪式、更新仪式,又有替换降级仪式、冲突减少仪式;中国企业文化中的仪式人情味浓厚,注重面子,一团和气,偏重于强化员工一体化与归属感如年终宴会等的整合仪式,本来属于识别、解决问题的年终总结以及更新仪式往往变成好大喜功的表彰大会,而对问题的识别与解决大多是粗线条的概要或者是对事不对人的轻描淡写;至于降低级别、替换高级主管、缓解或排除冲突一般不举行仪式,只是一纸行文静悄悄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摘要]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了解中外企业文化创新的发展、现状及特点等方面的异同,对于我国企业在经营中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显得尤为重要。由此,通过对日本、美国等企业文化发展较为优秀的国家进行辩证分析,对中外企业文化创新的特点进行研究,比较中外企业文化创新的异同,得出对我国企业文化创新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中外企业;文化;创新;对比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及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企业进入了全球范围的白热化竞争中,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都发生了剧烈变化。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其根本上都有一套与企业自身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在我国,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发展的事实证明,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核心要素,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通过对国内外企业文化创新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比较企业文化创新的异同,吸收借鉴国外企业文化创新的优秀经验,对我国企业文化创新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国内企业文化创新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文化引起了越来越多地的讨论。无形的企业文化创新可以创造有形的价值,建设企业文化要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历史进程中新的文化,融合现代科学和教育,不断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使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注入竞争意识和民主意识、法制观念等先进思想。在国内,企业文化创新全方面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迅速成长,通过发现和总结,致力于企业文化创新的探讨,大致从如下几方面予以说明。

首先,我国企业文化创新是辩证发展的。唯物辩证法强调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也随之变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建立新的思维方式,采用新的发展战略,发展新的增长点。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主题,新经济运动改变了企业的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这些变化涉及所有企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企业影响最大的有两点:第一,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并完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第二,卖方市场转向买房市场,买卖双方在市场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使企业间加速竞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既包括经济领域,也触及政治体制。而企业如何克服风险,如何形成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应对挑战成为新课题。经过不断发展,我国企业不断进行改革,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素质,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逐步形成了适应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

其次,企业文化创新内部机制不断完善。企业文化创新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其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激励和制约,而这些环境和条件是在一定的机制下形成的。企业文化创新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构思到实施,再到运用和实践,就其内容可大体分为企业文化创新的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企业文化创新的哲学文化基础是企业文化创新的外部机制,中国历史悠久,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教化人的精神;贵和持中,强调整体的.中和精神;以道制欲,以义制利的理性精神。现代企业文化中,树立人是最大资源的关键,人才是企业兴衰的根本,对贵和谐、重整体的思想进行科学的调整,注入更多的竞争意识,提倡竞争基础上协同,面对市场经济的现实,我国对企业文化创新内外部机制不断完善,充分调动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最后,我国企业文化创新具有鲜明特色。企业文化对于不同国家的企业性质、传统文化、历史背景呈现出不同的民族特色,中国的企业文化受传统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博彩了道、佛、法、兵、墨等各家之言的多元型传统文化,对我国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我国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结合,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主要内容是对职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全面提高职工的素质。企业文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是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充分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来。

二、国外企业文化创新的现状及特点

(一)国外企业文化创新研究现状

西方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探讨基本理论为主,如企业文化的概念、要素及类型。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企业文化的普及,规范的组织文化对企业组织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逐渐从硬管理向软管理结合过渡。在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中,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也有某些研究领域的不足。通过对企业文化研究进行辩证分析,发现企业文化研究过于强调企业文化的量化,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的社会属性;企业文化研究局限于某些案例的分析,而未达到理性分析高度,因而没有实现理论创新。国外企业文化创新强调理性主义和市场观念,注重建立灵活多样的组织机构,管理集中、讲求实效和富于理性。企业的总经理和各部门的负责人都是经过考核择优配备的,职责分工明确,讲究工作效率。重视研究开发,不断进行产品和技术更新,重视员工参与管理和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二)企业文化创新的哲学基础

日本文化能够将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有机结合,形成本国特色的哲学文化,日本是单一民族的岛国,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贫乏的资源使其不断地进行社会结构改革,使文化具有兼容性。日本的企业文化以家族主义为基础,以“和”为主脉,日本员工在其所属公司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绝对的忠诚,重视集体,崇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员工与企业之间形成了命运共同体,公司组织是建立在人的基础而不是建立在下属职能部门,权利与责任不是十分明确,强调相互协调的工作。而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中,强调保护私有财产和个人言论行动自由,正是这种文化背景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融合,形成了资本主义国家企业文化的社会背景。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新大陆的艰苦环境和自由空气陶冶了居民,美利坚民族的民族性逐渐形成,在其民族文化土壤上孕育出了自由、平等、追求个人主义价值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注重个人能力,强调自主,充分尊重顾客,把顾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三)发达国家企业文化创新的特色

企业文化创新的特色与国家的历史发展水平相关,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企业文化呈现出地域特色。日本企业富于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强调经营理念的重要性,通过优良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来面向顾客,从而取得自身的发展。日本企业的价值目标具有双重趋向,一方面追求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追求社会效益。强调家族主义的传统,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集团意识,提倡团队精神,倡导集体主义。而美国的企业文化创新则与日本不同,更侧重于个人能力,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承认个人的能力和成就,鼓励大胆革新,乐于冒险。强调个人决策和个人负责,具有明确严格的岗位规范和职责。强调理性主义,追求明确、直接和效率,具有求实精神,重视物质奖励,确定严密的组织系统和严格的工作标准。美国企业理性主义文化区别于日本感性主义文化,重视法治,在管理中较少受人情关系纠葛。

三、中外企业文化创新的异同

(一)中外企业文化创新具有相同的价值观

通过中外企业文化创新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上的,是可变部分,即表层的;二是行为文化,即浅层的;三是制度文化,是企业的中层文化;四是精神文化,作为企业的深层文化,也是变化最少,最为精髓的部分。纵观当今成功企业我们不难发现,优秀的企业文化包含着共同的价值观:公正、诚实、品质和服务,这些经久不衰的原则指引着企业的发展。

(二)中外企业文化创新侧重点不同

不同国家企业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研究企业文化创新的同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日本企业文化创新着重于教育,并不完全从利益出发,兼顾员工的自我实现需要,使员工在接受教育中提高能力,与企业共同成长。美国企业文化创新强调理性,追求明确和直接,生产经营活动以符合实际和逻辑为标准,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我国的企业文化创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承袭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结合,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把职工的理想和信念等教育内容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使企业文化创新得到蓬勃发展。

四、国外企业文化创新对我国企业文化创新的启示

通过对中外企业文化创新的对比可以得出,优秀的企业文化发挥着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导向作用,为企业的员工树立共同的目标;第二,凝聚作用,营造健康、和谐与文明的工作环境;第三,激励作用,激发员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第四,规范作用,指导员工的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经营哲学和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现,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不断创新,是加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现代企业要在国际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从企业文化层面进行转变,在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中不断创新,建立创新型、学习型企业,以文化创新带动全方位的创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强调人是实践的主体,企业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企业文化中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因此,企业文化创新要注重人在实践中的能动性,人的精神因素在实践过程中作用于客观世界,要把人放在主体地位。我国企业文化创新独具特色,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对职工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确立“顾客至上”的价值观,提高职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原则,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形成集体主义精神,成为企业生存的精神支柱。我国企业文化创新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把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结合,探索社会发展趋势,体现时代精神,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之路。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企业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深层次矛盾不断凸显,对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带来新的冲击。面对新形势,企业文化的作用至关重要,企业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先进的文化也离不开创新,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激励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完善我国的企业文化创新建设。

中西式快餐企业的对比研究论文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people living standard enhancement, rhythm of life quickening, the fast food industry obtained has continued to develop fast. However the present domestic fast-food market was still the western-style fast-food hold dominant position, the Chinese type fast-food enterprise has many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like the vitality short, is imitated easily and is substituted, the product quality unstable, the standardized degree low as well as the chain-lik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slow and so on. The solution modern Chinese type fast food industry existence question key lies in establishes the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ms oneself unique core product and the technology. The core competitive power theory the question which faces for the solution modern Chinese type fast food industry, provided the powerful support, core competitive power itself had the distinctive quality, the value, cannot imitate and not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interchangeability, ductility, this was precisely establishes the enterprise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fountainhead and the power. This report first elaborated the core competitive power theory, has analyzed the core competitive power concept, how the characteristic as well as promotes the enterprise core competitive power, in this foundation take MacDonald, the Kentuckey two big representation western-style fast-food enterprise as well as the real time, gathers with valley two manages the successful Chinese type fast-food enterprise as the example, analyzed promoted its dining enterprise to obtain the success the management idea and the method, then the union core competitive power concep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btained the enlightenment from the case, discovered the fast-food enterprise the core competitive power, finally for enhanced the Chinese type fast-food enterprise core competitive power to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The present paper for the Chinese type fast-food enterprise brand establishment, the management idea and th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has provided the reference.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式快餐涌入中国市场,在各个方面都不断冲击着中式快餐的市场.到底西式快餐有何过人之处能在中国的快餐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消费者对中西快餐又有着怎样的看法,而中式快餐又该如何改进以应对西式快餐的冲击呢 对此,本小组成员做了简要探讨及分析. 关键词:中式快餐 西式快餐 质量 环境 正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吃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中国是一个饮食大国,相比西方国家,中餐也许更注重的是营养,口感和健康,但随着改革开放,对外经济的开放,餐饮,这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一种行业也随之火暴发展起来,西式快餐,西式烧烤,西式烹饪也渐渐的端进了国人的餐桌上,由刚开始的排斥拒绝到大胆尝试,最后到习以为常.相反,对于那些排斥拒绝的人倒还另眼相看,这其中的过程不算很长,但原因却值得分析.西式快餐风风火火大行其道,而土生土长的中式快餐连锁在国内举步维艰,连而不锁.很重要的一点是中西式快餐连锁对餐饮文化的认同差异,西式快餐不仅注重口味,卫生,质量,便利,同时注重文化,店内的氛围服务及统一形象乃至花样百出的促销. 不同人群对于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那么中式快餐与西式快餐分别在哪一年龄层中较受欢迎呢 .同时,从人们对同一产品的不同看法中可以看出产品的优缺点,那么人们喜欢洋快餐与喜欢中式快餐的原因各是什么呢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进行了调查.并制作了以下图表. 不同年龄的消费者对中西餐的喜好 年龄 喜欢西餐 喜欢中餐 5~20 20~25 26~32 33~40 40岁以上 以上图表说明, 在西式快餐的消费群体中,年轻人占的比例比较大.同时还可看出西式快餐的发展前景具有很大的潜力. 而在中式快餐的消费群体中,中年人占的比例较大,可以看出这主要是由于中式快餐较经济实惠. 消费者的心理调查 喜欢西餐 认为好的环境和好的服务态度 价钱问题 健康问题 品种和口味 喜欢中餐 认为好的环境和好的服务态度 价钱问题 健康问题 品种和口味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 多数消费者认为西式快餐吸引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的环境和服务态度好,而不喜欢西式快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对身体不好,其次是由于它的价格较中式快餐高. 而在喜欢中式快餐的消费者大多认为其比较健康营养,其次是中式快餐比较经济实惠,品种与口味也较丰富. 根据以上情况与调查分析,我们进行了如下探讨, 首先是卫生环境方面.中式快餐店比较直接,中式快餐店室内墙上通常挂满了各式面,饭,甜品的名称和价格.而且室内较为拥挤嘈杂,卫生不够好,有时甚至蚊虫飞过,让人不想多待,消费者大都就餐完毕就马上离开.顾客的流动量很大,经营为了赚钱.而洋快餐店更注重饮食环境和卫生,卫生环境很好,店内十分整洁干净,室内装修比较简洁但不失优雅,具有现代气息,营造了一种饮食品味,使消费者消费得乐意和享受.这种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的确是中式快餐所应该学习的. 其次是食品安全问题.肯德基和麦当劳在中国餐饮业的地位几乎没有中国企业可以动摇,市场的认可和其运作手段的先进性,让其在中国份额保持很高,但是今年来不断有"苏丹红"事件与"滤油粉"事件暴光出来,使肯德基与麦当劳的企业诚信不断遭到质疑,也导致了一部分消费者对西式快餐业的不信任.当然,中式快餐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地沟油"的使用.众所周知,"地沟油"对人的身体健康是十分有害的.虽然,在工商执法部门与舆论的共同监督下,情况有所改善.但目前仍有许多中式快餐店为了赢取短暂的利益而使用"地沟油",阻碍着中式快餐业的健康发展.虽然这些问题不至于带来快餐业的灭亡,但是有一点值得思考,安全危机可能会带来民众对餐饮行业的置疑与不信任,最终无论对经营者还是对消费者都没有好处.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受到人们高度重视,加之媒体舆论的作用,所以不论是中餐还是西餐在加强技术和生产的同时也要十分注重食品安全和产品安全.毕竟真正高质量的安全食品才能在市场中占有大份额. 另外就是食品的健康问题.饮食中的主体是食品本身,西式快餐虽然在环境卫生,供应快捷等方面比较出色,但在食品健康方面似乎得不到更高的认同.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对西式快餐食品都有不同的评论.较多的说法认为西式快餐食品不健康,甚至称为垃圾食品.虽然,随着西式快餐不断深入中国市场,西式快餐打出了健康饮食,平衡饮食诸如此类的广告,但其以高能,高热的煎炸食品为主的本质仍没有改变,吃多了还是容易肥胖和致癌.就西方国家的消费者而言,其中绝大多数多出现了肥胖等现象,严重的甚至导致癌症和心脏病.如今,就有许多西方媒体呼吁民众应当合理膳食,减少高能,高热食品的摄入.较之,中式快餐则更营养,同时适合国人的体质与身体需要,能够做到荤素搭配,在补充蛋白质等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亦有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等来平衡,是一种比较健康的饮食.的确,西式快餐这种新的饮食选择吸引着不少消费者,但这或许只是前期消费的一种好奇和冲动.但当消费者开始真正熟悉西式快餐这种饮食文化后,所有的消费行为都会变得理智.而中式快餐在此方面的问题就相对较少了,并且较之高能量高热量的西式快餐更健康些. 再者,在口味和食品品种方面,中餐和西餐也略有差异.西方饮食讲科学营养,中国饮食讲求色香味美,因此,西方的单调与中国的丰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东西方餐饮的最大的区别.汉堡,薯条,炸鸡,西式快餐也就这几样变来变去.来到中国,虽然引进了一些中式的汤,粥,饭,但是这毕竟是中国的东西,他们很难做到位,而且麦当劳,肯德基的价位在中国不便宜.而中国菜千变万化,从天上飞的到水里游的,都可以用来做菜,而且还有几大菜系,让人品不完,吃不厌.有一部分消费者认为中餐味道好,品种多样.他们认为虽然洋快餐的品种也很多,但中国小吃包涵东西南北的不同风情,五花八门,品种变化丰富多彩.这些都是中式快餐深厚的饮食文化的体现. 同时,西式快餐还形成了统一的品牌,有专业化的管理与生产模式,甚至是形成了一种企业文化.在生产上,西式快餐具有专业化,标准化的制作流程.这有益于大规模的生产,易于形成规模市场和加盟连锁经营体系.同时,标准化生产可以摆脱人为因素,使质量和卫生条件处于可控状态,便于复制形成品牌效应. 这样既保证了数量有保证了质量.在服务方面,从容不迫的蒙娜丽莎式的微笑几乎已经成为了西式快餐店服务员的标志.作为服务行业,服务态度尤为重要.西式快餐企业很注重员工素质的培养,在上岗前,他们会对员工进行统一的培训,上岗后,每个月都会评选出个门店内的最佳员工.这就保证了其员工有较高的素质,从而吸引顾客的二次消费,增加其企业效益.同时,西式快餐乐于作广告.广告是很重要的,树立良好形象是关键.有消费者认为商家经常搞活动,打广告,拉进消费者与商家关系是好方法.另外,肯德基,麦当劳的品牌形象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早已深入国人心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如,经过肯德基与麦当劳时我们不时会看到有肯德基(麦当劳)姐姐带着小朋友跳舞,不亦乐乎.肯德基,麦当劳成功抓住了中国家长的心理,孩子喜欢,高兴,就愿意花钱.还有,在买套餐时赠送的精美的小玩具,雨天时为顾客提供的爱心雨伞等.这些在细微之处的关怀都体现这西式快餐企业"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而这种企业文化早已远远超过了食品本身带给我们的物质享受.而一旦当其超过食品本身,成为一种文化时,它所能传播的范围与途径就就大大地增加了,而不是仅限于食品,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情结,从而为西式快餐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当西式快餐企业在如火如荼地打响品牌时,中式快餐却毫无声响,只是静静地躲在城市的街角,默默地守侯一些老客人,守侯这一间"店",而没想将其变成"企业".殊不知,"西式快餐大军"早已在身后威胁着他们的生存.而正是因为没有统一的品牌,使得中式快餐的生产无法作到标准化,流程化,进而使中式快餐出现了一系列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也使其没有统一化的管理,因此中式快餐店的员工素质往往较低.同时,也使中式快餐的宣传跟不上.使得其在饮食文化上与西式快餐有了较大的差距. 鉴于以上的分析与调查,我们认为虽然在卫生环境,企业品牌,管理等方面中式快餐不及西式快餐,但中式快餐被中国人广泛接受,经济实惠,更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在中国有着较大的市场基础,它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广的. 现今,我们在街头亦不难发现一些比较清楚,生意红火的中式快餐.比如,在福州安泰路上的李卿包点店,几乎每到午餐,晚餐时间小店门口总会派着长长的队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手艺好,食品美味又健康.还有成立于2002年的福州亮嫂餐饮连锁,几年来的用心诚信经营,已逐步成为福州小吃行业的生力军和领头羊,在福州快速餐饮行业中独树一帆. 对于中式快餐,它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消费环境不好,管理太乱所造成的.因此,中式快餐店应当尽可能的为顾客营造出一种较为温馨的用餐环境,在装潢上做到简洁大方,在环境上做到宁静整洁,让顾客能够更愉悦的享用中国的传统美食.同时,中式快餐应当有统一的品牌,实行专业化的管理.作为中式快餐店的管理者还应当制定适宜的管理方案及市场营销策略,加强企业管理,使之有序不杂乱,如可以集中培训厨师与员工,提高员工的素质与培养良好服务态度.也要加大宣传,让人们更多的了解现代中式快餐.同时,中式快餐还可借鉴西式快餐的先进技术,实行具体标准化的制作流程,大规模地批量出产,如比如可在工厂中批量生产半成品,然后拿到门店进行加工,加热等这既保证数量又保证质量还解决了卫生问题.我们要有属于我们自己的快餐品牌,形成一定的管理体系,这样易于形成规模市场和加盟连锁经营体系.我们还应利用中式快餐已有的优势,如口味,营养,做工方面都独具特色,更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有较大的市场基础等,提高中式快餐的市场竞争力,打造出一个属于国人自己的特色快餐品牌.另外,还应利用已有的价格优势,以价格来吸引顾客,从而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当然,西式快餐的发展势头亦不可小觑.肯德基和麦当劳作为两大西式餐饮品牌,在中国的餐饮市场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近年来,西式快餐不断力图融入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中,推出了一系列如,安心油条,蛋花粥等早餐,想要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中国客源. 对于此,综合以上调查,我们认为,从食品的健康与否上讲,西式快餐应当做得更营养,尽量减少高温高热食品对顾客身体健康的影响,以人为本,从食品本身出发来吸引顾客.同时,西式快餐对此的定价不能太高,应当在符合消费者心理承受范围内予以合理的定价,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以及,西式快餐应当将这些中国传统美食做的更正宗些,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但无论是中式快餐还是西式快餐,相信只有真正提高其质量,让消费者吃的舒心,安心,放心才能最终赢得市场.

中西式快餐之间以及中西式快餐企业之间的比较,应当涉及四个基本方面:产品、经营管理模式、资本、品牌。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强大的资本实力,显然是西式快餐企业的优势,恰恰也是制约中式快餐发展的瓶颈,对于这两个方面,本文不做探讨。本文主要比较研究中式快餐与西式快餐在产品方面和品牌方面的优劣势。对于中式快餐(企业)与西式快餐(企业)在产品和品牌方面谁优谁劣,快餐企业说了不算,专家说了也不算,只有市场说了算,市场是惟一的衡量工具。基于这个思路,本人针对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于2003年4月13日在北京航天桥附近区域组织了一次调查,调查人数为300人,分为5个年龄段:12岁以下,13~18岁,19~24岁,25~44岁,45岁以上,每个年龄段各为60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次调查是在北京市一个区域内进行的,所以本次的调查结果最多只能说明北京市的市场情况,但不能用来反映全国或其他地方的市场情况。因此,在引用本次调查的数据时,一定要审慎。下面介绍这次调查的结果,并做相应分析。一、 产品比较产品研究应当包含产品类型、烹制方式、产品包装及餐具三个方面。本次只对前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未涉及产品包装及餐具方面的问题。调查的出发点,就是要了解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类型及不同烹制方式的喜好程度,并以此反映中式快餐产品与西式快餐产品的市场现状及市场潜力。(一)产品类型比较观察中式快餐店与西式快餐店,我们发现,西式快餐产品以汉堡包、皮萨饼等带馅食品以及炸鸡类食品为主,而中式快餐以包子、馅饼、水饺等带馅食品以及面条、米饭、烧饼等不带馅食品为主。因此,我们一方面对带馅食品进行了调查比较;另一方面对不带馅的食品进行了调查比较;最后,我们又把带馅的和不带馅的两类食品放在一起进行了调查比较。1、 带馅食品我们选择了六种常见的带馅食品进行了比较调查:包子、汉堡包、馅饼、皮萨饼、水饺、春卷。调查结果如下:表1-消费者最爱吃的带馅食品百分比 包子 汉堡包 馅饼 皮萨饼 水饺 春卷 无所谓 总计 12岁以下 13—18岁 19—24岁 25—44岁 45岁以上 总计 (注:最下行的“总计”,是同列中,上面各行数据的平均数。所以该“总计”消除了由于各年龄段样本数量不一致可能造成的对统计结果的影响。以下各表都按此法计算最下行的“总计”。)调查结果显示:(1)总体上看,水饺和汉堡包是消费者最喜欢的两种带馅食品,而且受欢迎程度相近;这两种带馅食品可以分别作为中式快餐和西式快餐的代表。其次,包子和皮萨饼也具有相同的受欢迎程度,分别位居中式快餐与西式快餐的次席。(2)年龄与西式快餐产品的受欢迎程度成反比,皮萨饼和汉堡包这两种典型的西式快餐产品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非常大。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是这两种食品比较适合少年儿童的口味特点和饮食方式,还是西式快餐企业营销努力的结果?这个问题还需要进行实证性研究。(3)年龄与中式快餐产品的受欢迎程度成正比。水饺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同志最喜欢的食品。水饺一直是北方人最喜欢的传统食品,在中老年人的心目中,它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2、 不带馅食品我们选择了5种常见的不带馅食品进行了调查比较:面条、米饭、油条、烧饼、馒头。调查结果如下:表2-消费者最爱吃的不带馅食品百分比 面条 米饭 油条 烧饼 馒头 无所谓 总计 12岁以下 13—18岁 19—24岁 25—44岁 45岁以上 总计 调查结果显示:(1)总体上看,米饭和面条是北京人最喜欢的两种不带馅快餐食品。现在做面条快餐的比较多,而做米饭快餐的却比较少,做米饭快餐是否是一个比较好的市场机会呢?(2)烧饼、油条是不受欢迎的两种快餐食品。烧饼需要改进,可以开发出很多带馅的烧饼;油条应当被淘汰,因为它属于不健康食品。(3)就面条和米饭两种食品比较而言,12岁以下儿童消费者更喜欢面条,而13岁以上的消费者更喜欢米饭。3、 带馅与不带馅产品合在一起后消费者的喜好情况把上述带馅食品和不带馅食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调查结果如下:表3-消费者最喜欢的快餐食品百分比 包子 汉堡包 馅饼 皮萨饼 水饺 春卷 面条 米饭 油条 烧饼 馒头 总计 12岁以下 13—18岁 19—24岁 25—44岁 45岁以上 总计 调查结果显示:(1)总体上看,消费者喜好的产品次序分别是:米饭(24%)、汉堡包(20%)、面条(16%)、水饺(14%)、皮萨饼(12%)。(2)西式快餐产品中,汉堡包最受18岁以下少年儿童欢迎;皮萨饼确只受12岁以下儿童的欢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无一喜欢汉堡包。(3)12岁以下的儿童似乎只喜欢吃汉堡包和皮萨饼,让中国人感到背心透凉。(4)在中式快餐产品中,12岁以下儿童比较喜欢包子,这说明,儿童喜欢能够用手拿着、大口大口吃的食品,这给我们中式快餐企业提出一个启示:在开发儿童快餐食品时,一定要注意适口性和方便性。(5)中老年人和儿童的口味似乎一样极端、挑剔。相比之下,19~44岁的青年人,口味适应性要宽一些。(二)烹制方式比较为了比较烹制方式,我们以快餐中最常用的鸡腿做为基本原料,对炸、烤、红烧和清炖等四种常用的烹制方式进行了调查比较。炸、烤代表了西式快餐的主要烹制方式;红烧、清炖代表了中式快餐的主要烹制方式。调查结果如下:表4-消费者最喜欢的烹制方式百分比 炸鸡腿. 烤鸡腿 红烧鸡腿 清炖鸡腿 无所谓 总计 12岁以下 13—18岁 19—24岁 25—44岁 45岁以上 总计 调查结果显示:(1)总体上看,炸制食品是最受欢迎的烹制方式。烤制方式受欢迎的程度最低,究竟是因为人们的确不喜欢这种烹制方式,还是因为人们见到的烤制食品比较少的缘故,需要进一步研究。(2)炸制方式的受欢迎程度基本上与年龄成反比,受儿童喜爱的程度极其显著;红烧与清炖的受欢迎程度基本上与年龄成正比,45岁以上中老年喜欢清炖方式的程度极其显著。(3)造成儿童喜欢炸制食品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少年儿童的天性,还是西式快餐的杰作?本人认为都有。一方面,炸制食品往往给人一种皮脆味香的快感,以及不腻、不烈、不淡的的适口感,正好适合天性好玩、单纯追求快感和舒心的少年儿童的天性;另一方面,麦当劳、肯德基这十多年的经营努力,的确培养了一批喜欢炸制食品的小顾客,据说7~15岁是一个人口味习惯和偏好养成的时期。(4)无论如何,西式快餐追逐儿童、少年市场是很适宜的,抓住小的也就抓住了大的,也就抓住了整个家庭,这正是西式快餐经营状况异常好的一个根本原因。二、品牌及其竞争力比较所谓竞争,就是抢客。谁的竞争力强,谁就会赢得更多的消费者。消费者选择这一家,而不选择那一家,会依据很多因素。因此,竞争并不仅仅存在于快餐店之间。在我们目前收入水平还不很高的时代,价格是大众消费者选择大众化餐饮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这里进行三个比较:一是中式快餐企业(品牌)与西式快餐企业(品牌)之间的比较;二是西式快餐企业(品牌)与同价位中式正餐企业(品牌)之间的比较;三是中式餐馆、中式快餐、西式快餐的综合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品牌竞争力。(一)中西式快餐品牌及其竞争力比较我们的调查问题是“请你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家快餐企业”,以此来说明快餐企业品牌的受欢迎程度。调查结果如下:表5-消费者对中西式快餐品牌的喜欢程度百分比 老家肉饼 麦当劳 必胜客 马兰拉面 肯德基 总计 12岁以下 13—18岁 19—24岁 25—44岁 45岁以上 总计 调查结果显示:(1)总体上看,麦当劳和肯德基是两家最受欢迎的快餐品牌;马兰拉面、老家肉饼与必胜客的受欢迎程度相当。这说明,中式快餐企业还需要继续努力。(2)消费者的年龄与对中式快餐企业(品牌)的喜欢程度成正比;与对西式快餐企业(品牌)的喜欢程度成反比。(3)必胜客:对儿童市场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和其经营的主打产品皮萨饼对儿童的诱惑力(表1显示,皮萨饼的受欢迎程度为36%)是相当的。这说明,必胜客对儿童的吸引力主要靠的是它的主打产品——皮萨饼。(4)老家肉饼:45岁以上中老年非常喜欢,其他年龄段消费者不太感兴趣;(5)马兰拉面:除了儿童外,其他年龄段都还可以,25岁以上的消费者更加喜欢一些。(二)西式快餐品牌与同价位中式餐馆品牌之间的竞争力比较每餐人均消费额或每餐家庭消费额,是人们选择餐馆的重要因素。我们选择了航天桥附近的天外天、九头鸟和郭林家常菜作为与麦当劳、肯德基进行比较研究的同价位中式正餐企业。调查结果如下:表6-西式快餐品牌与中式正餐品牌之间的竞争力比较百分比 天外天 肯德基 九头鸟 麦当劳 郭林家常菜 总计 12岁以下 13—18岁 19—24岁 25—44岁 45岁以上 总计 调查结果显示:(1)总体上看,经营中式正餐的郭林家常菜受欢迎的程度最高。中式正餐的九头鸟、天外天与西式快餐的麦当劳、肯德基受欢迎的程度相当。这说明,这些大众化中式正餐与西式快餐之间比较,具有略高一点的品牌竞争优势。当然,具体到一个家庭,究竟选择去中式正餐餐馆,还是西式快餐店,取决于这个家庭的决策机制,即主要听孩子的,还是主要听家长的。(2)西式快餐麦当劳、肯德基的受欢迎程度基本上与年龄段成反比;中式正餐受欢迎的程度基本上与年龄段成正比。(3)郭林家常菜受19~24年龄段消费者的欢迎程度非常显著。天外天受45岁以上中老年消费者的欢迎程度非常显著。(三)中式快餐、西式快餐和中式正餐的综合比较调查问题是“如果你在外面吃饭,你最有可能选择什么样的餐馆?”。调查结果如下:表8-消费者对中式正餐、中式快餐、西式快餐的喜好程度百分比 中式正餐 中式快餐 西式快餐 总计 12岁以下 13—18岁 19—24岁 25—44岁 45岁以上 总计 调查结果显示:(1) 总体来看,中式正餐具有高于西式快餐几乎两倍的吸引力。中式快餐的吸引力最差,说明,中式快餐需要进一步努力。(2) 12岁以下儿童消费者对西式快餐情有独钟,喜好程度非常显著;而对中式正餐和中式快餐的兴趣很小。(3) 13岁以上消费者都对中式正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45岁以上中老年消费者对中式餐馆情有独钟,喜好程度非常显著。三、消费者选择餐馆最看重的因素前面提到,价格是消费者选择餐馆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消费者选择一家餐馆最看重哪些因素呢?调查结果如下:表7-消费者选择餐馆最看重的因素百分比 价格实惠 干净卫生 气氛 就近方便 服务 食品味道 总计 12岁以下 13—18岁 19—24岁 25—44岁 45岁以上 总计 调查结果显示:(1)总体上看,消费者最看重的三个因素依次是:干净卫生(28%)、食品味道(20%)、价格实惠(20%)。(2)各个年龄段都非常重视“干净卫生”。(3)与其他年龄段的消费者比较,45岁以上的中老年消费者,更加重视价格实惠、就近方便和干净卫生;对气氛和服务看得比较轻。(4)与其他年龄段的消费者比较,12岁以下的儿童更加重视食品味道,而对就近方便无所谓。(5)13~18岁的少年,正处于浪漫和幻想的阶段,因此对气氛因素比别的年龄段消费者要求更高。(6)19~24岁年龄段的青年,正处于上大学期间,既想独立又不得不依靠父母的阶段,因此对于价格实惠因素几乎和45岁以上中老年消费者一样在乎

  • 索引序列
  • 中美用餐餐具的比较研究论文
  • 研究餐具论文
  • 中西餐礼仪比较研究论文题目
  • 中西餐饮企业文化比较研究论文
  • 中西式快餐企业的对比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