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本溪抗联遗迹研究论文

本溪抗联遗迹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本溪抗联遗迹研究论文

人尽皆知,本溪县谢家崴子有个本溪水洞驰名中外,谁知道本溪县王家崴子还有一个毫不逊色,奇景万千的三潭洞呢?

本溪县三潭洞 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碱厂镇王家崴村南侧,洞口位于半山腰,山洞距离村中的柏油路仅有1公里远。这个洞一开始没有名字,在村民的印象当中,只知道这是一个可怕的山洞,从来没有人进去过。 据了解,最先发现此洞并向主管部门汇报的人是本溪满族自治县第四中学已退休的胡万胜老师。他从小就在这个洞穴旁边的村庄长大,也知道村旁的山下有个洞穴,村里的人们也都知道,但就是没人敢进去。 说起来,这还缘于一个故事,胡老师小时候,听爷爷讲,曾经有哥仨,上山砍柴,误入此洞,几天未归,家人心急如焚,四处寻找,最后,有人站在洞口大声喊,突然,在山顶有了回音,原来,这哥仨进洞后,迷失了方向,从洞内的地道,爬到了山顶。后来,听说又有人进洞了,但再也没走出来。从此以后,没有人敢进入这个洞穴。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一提这个洞,大家都毛骨悚然。 几十年过去了,老人越是不让进洞,年轻人越感神秘,70年代末,有人曾带着蜡烛、谷草节等前来探秘,可是,走到洞口处,就不敢再往下走了。因为往下走就是一口竖井,立陡立陡的,坡度几乎是直角,漆黑一片,遥不可及。 “喊上一嗓子,回音在山中荡漾不停,不难看出,山洞之大!”胡老师说。尽管人们对这个神秘洞穴传说得很神奇,但是解开这个“谜”一直是老人的心愿。 今年(2013年)2月的一天,退休在家的胡老师,带着三包蜡烛、手电筒、顺着陡峭的砬子,开始对这个洞穴进行首次探险。下到大约40多米的竖井底之后,开始在洞底观察、记录。可是,转悠了一圈,迷路了。无奈之下,只好无功而返。 有了头一次的体验,胡老师更有经验了,认为洞里没有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可怕,进去就出不来了。过了不久,他带好了工具,再次下洞,这次有了特大发现,他发现洞内有三个硕大的水潭,水潭两侧乳石成群,而且还有学校操场似的宽阔的空地。他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自己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 回到地面之后,胡老师将此事一五一十地讲给了本溪满族自治县 旅游 局刘志文局长。闻听此言,刘局长也显得特别兴奋。8月16日一大早,刘局长便和胡老师等人再次下洞,进行实地考查、验证。经过近4个小时的 探索 ,他们发现这个神奇的洞穴之中还有洞,曲径幽长,时宽时窄,宽阔之处能容纳几千人,狭窄之处只能容一人侧身而行。洞内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等喀斯特地貌景观千姿百态、奇异多变、神态各异,有的像龟、有的像鱼、有的像盛开的莲花……洞中的水系也特别发达,有泉、有湖。 面对着眼前的奇景,刘局长信服了,立即将此事向本溪市 旅游 局进行了汇报。本溪市、县 旅游 局立即责成当地有关部门对该洞穴进行保护。 洞内美景令人称奇,可是洞子应该有个名字。刘局长说,洞内有三个水潭,那么就先叫它“三潭洞”吧。

8月27日早晨7点, 记者和胡万胜老师等人一同驱车从本溪满族自治县县城出发,经过40多分钟,车穿过了郁郁葱葱的树林,来到一个四面环山的村庄,村子看上去并不是很大,但是看得出来很富有。柏油路两侧有新瓦房,有饭店,还有小独楼。新发现的洞穴就在村子的正南方,位于半山腰处,山的脚下是大片的玉米地。 临行前,村长刘军特意找来几位颇有登山经验的村民,准备陪同记者一同探险。本溪满族自治县第四中学的语文教师王涛特意带上了手电,还有三包蜡烛,他说,到了洞底,没有这些东西将寸步难行;胡万胜老师也拿出了他的宝贝——罗盘,用来辨别方向;村民组长孟昭全找来了一根长达35米的绳子,准备下井时用。他说,没有登山经验的人,头一次探险必须用绳子,更安全些;村民乔凤忠特意借来5个探照灯,用来照明;村长刘军还特意找来了一身旧衣服给记者换上……看得出,他们不止一次地探洞,经验颇多。 8点35分,大家伙一同来到洞口。洞口直径大约有3米长,口面朝上,周围的石崖上长满了青苔。探险人员的到来,惊动了几只正在沉睡的蝙蝠,它们四处飞窜。看样子,这个洞口就是它们的家。山洞口旁边有一座高耸的石砬子,下方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有果树,有松树……树种繁多,从远处望去,山洞被树包围着。 8点40分,大家伙开始逐一下洞。洞口到洞底几乎是直上直下的筒状,仿佛是一口干涸的水井。60岁的胡万胜老师最先下洞,大家伙一个挨着一个,由于初次探险,记者有些紧张,双手紧握着绳子,脚蹬着石崖缝隙。当下到15米左右的时候,形状各异的岩石遮住了光线,周围失去了光亮,大家打开了手电筒和探照灯,举步维艰地继续下行。 意外出现了,35米的绳子到头了,可是大家仍没走到底。这时,虽说坡度减小了,但是,坡上的碎石不断,徒手下行,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在记者前方的胡老师缓缓地下行,尽管记者十分小心,但是,还是一下子踩到了一块碎石上,“哗啦”一声,石头向下滚落,记者险些坠入洞底,慌乱中喊了一声:“胡老师小心!”恰巧这时,胡老师一步跨到了一个石阶上,才化险为夷。 这时候,美景在隐隐约约的烛光中显现出来,一个个硕大的钟乳石悬在半空中,冷眼看上去,让人担心它会掉下来。“这就是奇特的喀斯特溶岩,这样的景观至少需要上百万年的 历史 !”王涛老师对记者说。“往下走,前面这样的景观多着呢!”刘村长这样一说,记者紧张的心略显松快些。 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大家安全在到达洞底,开始忙碌起来,王涛和胡万胜老师,拉着皮尺在高高低低的岩石上跳来跳去,进行着测量,不时地记录,辨别方向。这时,一股冷气袭来,记者才感觉到这里很冷。据刘村长讲,这里气温只有13度左右,进来时需要穿带袖子的衣服。 这里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层层相连,曲折迷人。刚走了不远,记者转向了,回头已找不到哪个是来时的洞口。费尽了周折,大家终于进入一个硕大的广场,这里犹如一个“殿堂”,从洞底到洞顶,有数十米高,四周呈圆形,越往洞顶越小,整体呈现一个尖式的“宝塔”状,更为神奇的是“宫殿”分三层,错落有致,每层又都有“走廊”,“走廊”两侧还有小洞穴,眼前的这一切仿佛是人工修建的一般。除了洞穴奇特外,另一大特色就是乳石,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滴滴透亮的水滴,如滚落的乳汁。地面上的石笋,石柱如林。这些大自然造化出来的“怪物”,有的像蘑菇、有的像竹笋、有的像顽童、有的像弥勒佛、有的像鲸鱼、有的像苍鹰……最奇妙的是在一隅处,有一个类似“长廊”的岩壁,在最里面,仿佛有一座“观音”菩萨像。在“长廊”的门口,也有一石像,仿佛是一位“仙女”守候洞口,“仙女”的双眼,双乳等部位清晰可见,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更为奇特的是洞内岩壁上长出的簇簇石花,晶莹洁白,剔透玲珑,如银星闪烁,熠熠生辉。整个洞内真可谓是“处处有景,景景皆奇”。记者沉迷于美景之中,脚下一滑,身体后倾,显些掉进身后的万丈深渊,想起来,令人后怕。

山洞底侧有三个积水潭,潭与潭之间有岩石相隔,潭内水质清澈,不深处可以见底,深处扔下一个石头,半天才发出一声闷响。经过测量,最大的一个潭,长宽各约40米。其中,在一个潭水旁边有一个小洞口,滚滚清泉不停地向外翻涌。在最大的水潭内,有一根长约3米,碗口粗的类似于铁棒子的东西,由于没有人下去研究,不知道这根横在水下的东西是什么?也不知道是什么做的,更不知道这个东西怎么能横在距地面100多米深的水下。就在记者欲将奇景拍下来时,第三次意外发生了,记者单脚踩空,踏入了一个洞穴内,横趴在稀泥之中。 10点40分,记者率先爬出洞口,当大家全部安全地返回地面的时候,每个人都变成了“泥人”。经过近2个小时的探险,大家测量出,洞内地形呈南北走向,长约800米,宽度约100米,洞内共有三个大厅,三个积水潭。 除此之外,记者还发现这个洞中还有很多不解之谜:洞中的土,竟然五颜六色,有黄色,有绿色,有白色,有蓝色,据地质专家介绍,这是一般洞穴不具有的奇特现象;洞中的泥,在洞里时,是潮湿松软的,而且还很滑润,可是拿到洞外,不过几分钟立即变得十分坚硬;洞内的一些石头,用锤子一敲,竟然发出空空的回响……

前不久,来此洞进行实地探险考察的我省著名洞穴专家蔡天勤和地质专家乔溪泉,看了此洞后,备感惊讶,感慨颇深。乔先生说:“没想到本溪(满族自治)县会有这么神奇的地方,这在全国也十分罕见。一般的洞穴都没有水,有水的洞穴特别少见,即便洞内有水,但也很少有这么美的奇观。”蔡先生则说:“这个洞穴完全可以进行 旅游 开发!”

【附录】鹰之队本溪探洞—《三潭洞》

此文转载自网友“天地孤影”等同名文章

附;时代商报

记者探险本溪“新水洞”

11月2日一早,天刚蒙蒙亮,本溪满族自治县碱厂镇王家崴子村村委会主任林玉安赶紧带着村民往山上赶,他们赶着去用木条和绳子封闭三潭洞洞口,以防有人进入。

“这可是将来能造福全村400余户村民的‘金洞’啊!”林主任想把洞里上亿年才能形成的钟乳石、石笋、石柱通通保护起来,直到有人开发。

此前一天,记者从沈阳出发,赶了百余公里的路,终于赶在村子封洞前,一睹了几亿岁高龄的三潭洞芳容。三潭洞喀斯特地貌炫美奇特,但这个洞到底有多深,有多大,至今也没人能说得清。

垂直五六十米入洞

从田师付镇到碱厂镇王家崴子村,大约十多公里是青一色的盘山道,沿山盘旋而上,就能到达王家崴子村。这个村子南北全是山,三潭洞就座落在南山上,当地人叫它“南窑大洞”,而三潭洞则是因春夏丰水时节,洞中可见三个至清的静潭而得名。

据当地老人讲,三潭洞是个“仙洞”。很久以前,曾有只被猎人打瘸腿的狐狸逃入洞中,村里的孩子常常背着大人跑到洞里玩,有时迷了路,出不了洞,就只能哭着等大人来救。

进入三潭洞是件十分费力的事,直径十多米的洞口满是杂草碎石,下洞处更是立陡立崖,泥土湿滑,稍不留神就会一骨碌滑到一眼见不到底的洞里去。洞内漆黑一片,从没有人敢只身入洞,通常人们都要带着高能手电结伴而行,一个个拽着根粗大的绳子,一点点试探着往下溜。有村主任林玉安作为向导,记者一行8人很快到达洞底,洞底画有很多细线,这些都是进洞的探险者为避免迷路留下的路标。洞里并不冷,一年四季的气温大约都在十多摄氏度。不过湿滑得要命,错综复杂的石头阵中,人能走的路全是黄泥路,黄泥粘在脚上积得厚时,常常可以粘掉鞋子,在这样的洞中前行,困难可想而知。

洞中三步换景

洞中有洞,洞洞相连。三潭洞就像一个硕大的天然迷宫,至今没人能说清该洞有多大,洞内有多少个洞。往往进入一个溶洞内,可以看见五六个洞口。而且洞洞相连,走哪个洞都走得通,只是路线不同,景观各异。4个多小时,记者走了上千米,穿越了五六十个洞,三步五步一景,真是大饱眼福。高耸数十米的洞顶有如盛开的莲花,一层高过一层,比帝王的皇宫宝殿还要大气豪华;陡峭崖壁上深深镶嵌着的”童子拜观音“,神形兼备,连衣服的褶皱都清析可见;还有难得一见的“千年灵芝”、“人参”,巨大的虎头石、惟妙惟肖的“十八罗汉”、带着皇冠的“女王”、额形似桃的“寿星”、悬崖边上奏笙弹琴的“宫庭乐队”……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巧夺天工。

据称,更有意思的,是分布在洞穴深处的谜洞和一人洞。由于危险,记者无法到达。从小在此长大,对此洞十分熟悉的村民丁乙虎向记者描述,谜洞在记者走的洞之上,由于崖壁低矮,人只能爬行通过,不过,即使对洞情很熟悉的人,钻进那个洞也需几个小时才能找到出路,爬了半天又回到原地是常有的事。而一人洞则是洞口小得只能容一个瘦弱的人通过。

地下暗河阻路

三潭洞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深深坠入洞底的那汪潭水。那是记者一行跋涉了1000米之后才见到的地下暗河。暗河被洞体分割成一个个静潭。同行的当地村民、49岁的田文学告诉记者,他见过春夏涨水时,这里呈现三个深潭的样子。

在村内400多户人家中,入洞探险时间最长、路程最远的当属林主任的父亲林志军。今年69岁的林大爷曾在三十多岁时,随驻地部队一起进过洞,日出而入,日落才归。

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大约走了2000多米路,曾在途中看到过先人的白骨。那里,又有地下暗河阻路。地下暗河的宽度,用当地人的话形容,是迈一步太少,迈两步则太多,虽然不算太宽,但由于水太深了,又特别冷,至今也没人敢跨越,即使当时部队进洞时照明等设备很先进,也无法通过。

由于洞内十分潮湿,电池在洞内消耗得特别快,可用10小时的新手电,到洞里最多只能支撑五六个小时。记者走到千米之时,也想再往前走,可林主任考虑到安全,还是进行了阻止。等到8个人跌跌撞撞原路返回时,记者已晕头转向,找不到回来的路了,中途事先带下去的六把手电也不时熄灭,待到大家全部爬出洞口,已大汗淋漓,泥土满襟了。

首席记者 马薇

本溪满族自治县龙道沟景区,距离本溪市公里,总面积约16000亩,全长公里,是集湖、溪、涧、洞、林、石、瀑布等自然景观为一体风景区,景区分为东岔和西岔,东岔主要有八卦阵、八仙园、垂钓园、阅心亭、人工瀑布、吊桥、老平砣等景点,西岔主要有蛇仙地、天女木兰园、枫叶园等景点。景区内的较高峰老平坨海拔1252米,是周围群山的较高峰,站在峰顶白云在脚下,抬头即蓝天。

三潭洞已经被龙道沟景区囊括了,但是因为是竖井式,现在还没有深度开发。

龙道沟抗联密营遗址位于碱厂镇龙道沟景区,进入景区后顺着上山路线走500米就能看到抗联战士留下的诸多遗迹,景区内山高林密,是当年杨靖宇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所在地。其中有重要抗联遗址七处:蓝儿溪、地窨子、茅草屋、储粮罐、练兵场、抗联井、马灯。三潭洞抗联密营遗址形成于白垩纪,以洞内有三个深不见底的水潭而得名,是抗联一师一团团部。在该景区可以原汁原味体验到当年抗联战士的生活和练兵场景,并为他们的不屈不挠、艰苦卓绝所震撼。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拥有浓烈的地方特色。而博物馆的建筑造型也是当地文化的极致体现,反映了当地独特的风俗文化。以下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全国博物馆的详细介绍。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地处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滨河东岸,位于驰名中外的本溪水洞附近,是由李长春同志指示、中宣部命名拨款、省市县配套建设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7月开工,2007年5月建成开馆,占地面积公顷,建筑面积504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现已征集照片、史料、实物1000余件。陈列布展以“林海雪原,抗联英雄”为主题。建设历史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一期工程总投资2240万元,于2005年7月施工建设,2007年5月建成开馆,2008年3月实行永久性免费对外开放,现已接待国内外参观者160余万人次,较好地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和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2005年12月,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该馆是目前全国抗联史实陈列馆中规模最大、史料最全的陈列馆,也是辽宁省范围内第一个东北抗日联军题材的纪念馆。主要展览陈列内容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抗联概况,包括抗联情况综述、历史背景介绍、组织建制系统、重点活动区域等;第二部分为抗联斗争史实,包括东北及辽宁抗日烽火、各地主要义勇军兴起、抗日统一战线形成、抗联主要战役等;第三部分为抗联英烈形象展馆,包括抗联在东北特别是辽宁地区的主要将领、知名人物画像、塑像、蜡像等;第四部分为纪念性展厅,主要是领袖题词题字、知名书画、抗联遗址纪念碑、东北抗联书籍、影视作品及纪念活动等。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家乡文化遗迹保护研究论文

你家乡在哪里?

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论文如下:

乾隆瓷母,《千里江山图》,石鼓……这些静静躺在博物馆中的文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般刷爆了朋友圈,引得网友疯狂为其点赞.要知道,这些"国宝"虽然古老,但或因只有简单文字描述,或因讲解员灌输式解说,和今人之间早已形成一道无形鸿沟。

让其重新"活起来",并不容易.但近年,用现代方式激活古老的历史,使厚重的文化赢得公众青睐的文化类节目频现:作为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累计收看观众达到。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脉和历史记忆,更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为了守护这些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在实际行动中应该怎么去做呢?

简单地说,就是挖掘、宣传和保护。挖掘是用自己的眼睛和双手去发现身边的文化遗迹或遗存,文化遗产不一定就是名震全国乃至全球的,只要是前人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皆可归入文化遗产之列。

宣传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显示文化遗产的价值,比如写一篇小文或照一张合影,并将其传播出去;保护是用自己的行动与破坏文化遗产行为做斗争,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并不是单指人为破坏的行为,还包括开发文化遗产以谋利的行为。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更像是一个行动的号角。为了使文化遗产更完整地保存下去、更有效地发挥精神价值,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

题目:红色的重庆——我的故乡重庆,一座红色的城市,我的家乡在这一座山城,虽然她冬冷夏热,但是我还是念念不忘我美丽的重庆!至于重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那是相当多的,但是离我家较近的就是渣子洞和白公馆。这两个地方曾经都是“中美合作所”的集中营,后在一些原因的影响下,转变为关押所谓的“政治犯”的监狱,其中的所谓的“政治犯”全部都是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他们对革命抱着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不畏敌人对他们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折磨,始终不向敌人透露半点组织的信息,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他们的顽强不屈,为组织的活动提供了大量的准备时间,才能最终一举捣毁敌人的全部力量,获得最终革命的胜利。但是不幸的是,他们没能逃过敌人的机枪,纷纷在曙光到来之前被被敌人残忍的迫害,英勇就义!人虽离开我们,但是他们的精神始终使我们受益匪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和我们党遇到了国内和国际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坚持发扬优秀的革命精神,不畏艰险,使得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国家在世界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精神是革命烈士对共产主义信念执著追求的高度概括,是革命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是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支柱。《红岩》一书很好的展现了但是广大无产阶级革命者在这两个地方的非人生活,当我真真切切到达实地的时候,更是被英烈们的精神所折服!渣子洞位于重庆沙坪坝区北部的歌乐山上,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是沟,位置较隐蔽,原为一个煤矿,因出产的煤渣多煤少,故名渣子洞!其后,军统逼死矿主,霸占煤窑设立看守所,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一底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关押在此的有“六一”大逮捕案、“小民革”案、“挺进报”案、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的革命者,如江竹筠(通常人民所说的江姐)、许建业、何雪松等,最多时达三百余人。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溃逃前夕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仅15人脱险。有文艺作品《烈火中永生》《红岩》《江姐》等以此为原型。我选择了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驱车前往渣子洞风景区,景区的进入是不需要收费的,但是仍然会发一张门票给你以便景区统计客流量。进入景区大门,走过一条长长的林荫水泥路,便真真切切的来到了渣子洞监狱的大门,可以轻易看到监狱围墙上有为了防止革命志士们越狱的电铁丝网,院内的建筑都是青砖绿瓦,没有丝毫的不同。右转走下一段石板阶梯,进入内院,首先看到的是一个没有一棵树木的放风场,两边就分别是男牢和女牢,近观之,才发现这些建筑朴素的外表下隐藏者大量的刑具,摆满了整个屋子,有审讯台、铁锁链、竹签、辣椒水、老虎凳等酷刑,不得不叫人看了心惊胆战。内院墙上写“青春一去不复还,细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忧”等标语。┏ (^ω^)=☞

文物是反映历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实物,是历史和文明的承载物。 具有2500年历史的太原,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物史迹,古晋阳城、纯阳宫、文庙、督军府、宁化府、拱极门遗址等,每每说起这些遗产,太原人都津津乐道。 但是,我市的文物现状不容乐观,古关帝庙、城隍庙等很多文物年久失修、面貌破旧;有的被工厂、学校、民居占用,保护工作不落实,重点保护不突出;基本建设对地上和地下文物破坏严重;有的开山造田等对文物也有一定的危害;有部分古建筑与周围建筑环境不协调,对传统文化构成了损害,影响到城市的地方特色;文物保护与开发没有很好结合,有的文物被拆除,有的文物保护点孤立地存在,失去了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 失去这些历史遗存,2500年历史的古城也就难符其实了。消失的,无法挽回,树立和加强文物保护意识,做到建设和保护和谐发展,为历史、为后代保留一份宝贵的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所在。

工业遗迹保护措施研究论文

1.戊戌变法与光绪皇帝光绪是清朝第九个皇帝,本是慈禧的侄子。慈禧在儿子同治死后,为掌握实权,立他为帝,实行“垂帘听政”。光绪帝19岁“亲政”后,宫廷中保守派与维新派在政治上发生冲突。1898年,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通过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由于这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只持续了 103天即被扼杀,故亦称“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光绪被软禁在南海的瀛台岛上。每年慈禧来颐和园时,光绪帝也必须跟随同来,住在玉澜堂。为了严密控制光绪帝,慈禧命人在王谰堂前后左右修了不少砖墙,门口还有太监站岗。此时的玉澜堂被全面封闭起来,活像一座监狱,光绪在这里完全失去了行动自由。近百年来,原为囚禁光绪帝用的砖墙已拆去不少,王澜堂也基本上恢复了皇帝寝宫的面貌,只有玉澜堂东西配殿(霞芬室和藕香榭)内的暗墙仍然保持原样,作为与戊戌变法有关的遗迹供人参观。2. 关于铜牛传说 清朝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为了个人享乐,挪用建立海军的几百万两白银修了颐和园。她传下旨令: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河,当然还要有牛郎和织女。於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边安置了一头铜牛,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铜牛身体朝东,而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方向。这样,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格局。从此,这头铜牛就这样朝朝暮暮遥望着“织女”,却不得相聚。 有一年的七月初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头铜牛突然活了。它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一步一步走到湖里,向着织女亭的方向游去。怎奈昆明湖太大了,铜牛游到一半便沉了下去。人们赶忙禀报太后慈禧。慈禧开始不信,亲自到十七孔桥一看:铜牛果然不见了。怎么办?“天河”边不能没有牛郎啊!於是下令仿照过去的铜牛赶制一只,放在原来的地方。防它再跑,就用铁链拴住。 到了第二年七月七,铜牛又动起来,眼看铁链子也拴不住了,慈禧忙派手下几个保镖的壮汉将它拉住。几个壮汉用尽全身力气拼命拽着“牛”尾巴,由於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尾巴断了。幸好这时有人拿来了更粗的铁链,七手八脚最后总算将铜牛锁住了。 从此,昆明湖边便留下了一只断了尾巴的铜牛。3. 铜牛的六大传说 传说一:七孔桥头说铜牛 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岸边,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有一只神态生动、栩栩如生的镀金铜牛,它昂首安卧于岸边。令游人流连忘返,合影留念。是牛的力大无比,勤劳朴实,温顺善良,平和自如,使游人陶醉;另一层意思,是镀金铜牛的故事,多少年来,吸引了千千万万游人。 传说二:禹治水铸铁牛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海内外炎黄子孙人人皆知的故事。大禹,传说中的夏后氏部落长、炎黄部落联盟领袖、夏朝的创始者。姒姓。亦称大禹、夏禹、戎禹。鲧之子。奉舜命治理洪水,接受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立足于疏导,终于治平水患。据传说,大禹每治好一处水患,便铸造一条铁牛沉入河底,认为牛识水性,可防河水泛滥。 传说三乾隆:皇帝铸铜牛 到了唐代,经过长期沿袭,人们不再把铁牛投入河中,而是把牛放置在河岸边。清代高宗皇帝弘历,好大喜功,仿盛唐而自比尧舜禹,袭古人而又标新立异,于乾隆二十年(1755),沿用大禹治水的传说,仿唐朝铁牛上岸的做法,命匠人铸造了一只铜牛,为了表示大清王朝的繁荣强盛,铜牛全身镀金,并在金牛背上用篆文铸了《金牛铭》,其全文是:"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 (音驮,一种爬行动物)鼋(音元,俗儿鼋)。(音湾)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乾隆皇帝一生好大喜功,但毕竟是一代较有作为的君主。铸造镀金铜牛,放置在昆明湖岸边,还能起到考查昆明湖水水位的作用。据科学考证,昆明湖的东堤,比故宫的地基高约10米。以前,遇到大雨之年,昆明湖一带便成水患之地,为了防止昆明湖东堤决口,殃及紫禁城受害,在此设置铜牛,观察湖水水位线,随时知道水位比皇宫的城墙高多少,以便加强防护,免使皇宫遭受洪水之灾。 传说四:天上人间话铜牛 铜牛是天上牛郎的象征。乾隆皇帝把自己比作天上的玉皇大帝,把昆明湖比作为天河。在天河两侧必有牛郎和织女。昆明湖东堤岸边设置了"牛郎",那么织女又在何方?据有关史料记载,昆明湖西侧有"织耕图",以此象征"织女"。据民间传说,在昆明湖西墙外某一菜园里,曾发现了"织耕图",的踪迹。有一汉白玉石碑,上刻有三个字"织耕图"和乾隆御笔的方印,这织女如何在西墙外?据分析,在1860和1900年,因为晚清府腐败无能,颐和园 遭帝国主义列强两次劫难,很多珍贵文物遭受破坏,被偷盗哄抢很多,有一些流失园外,也就不足为奇了。乾隆把自己比作玉皇大帝,晚清贪图享乐的慈禧太后,则把自己比作天上国母王母娘娘。在扩奸建颐和园,她曾传下御旨,要将颐和园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 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宫天河,当然要有牛郎和织女了。为此,她见昆明湖东堤已经安置了铜牛,能够象征牛郎,所以又在石舫的旁边,建起了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好冲着织女亭所在方向,以昆明湖(天河)为界,便暗合了牛郎和织女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 传说五:铜牛遭难民相救 1860年,英法侵略军攻入北京城,侵占了颐和园。侵略者贪婪无度,掠夺成性,破坏园林,抢夺文物。镀金铜牛身上的金箔,也成为他们抢的目标。这伙儿魔鬼竟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块一块剥金箔。铜牛在哭泣,湖水在落泪,手无寸铁的当地居民一个个义愤填膺,怒气冲天。后来又听说,金箔剥完之后,这伙魔鬼还打算将铜牛运出颐和园化铜卖钱,合伙分赃。民众们经过商议,决定挑选十个身强体壮的大汉,趁天黑夜静之时,带上工具,潜入颐和园,将铜牛沉入了昆明湖底。这一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昆明湖东堤留下一点痕迹。第二天,附近居民纷纷传说,铜牛被大风刮跑了,洋鬼子寻不到破绽,真以为是上帝的安排,也就没有再寻找。由于人民的保护,时至今日,铜牛才得以在昆明湖东堤岸边,向广大游人展示。 传说六:铜牛的铸造 颐和园铜牛,是我国古代用拨蜡法铸造的代表作。我国古代雕刻,是以写意见长,这只铜牛,却用了写实的手法,它不仅造形生动,而且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置于昆明湖东堤岸边,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好似回首惊顾,若有所闻。炯炯目光注视着昆明湖的西北方向。它神态自若,造型逼真、反映了我国当时的铸造艺术水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镀金铜牛,也是颐和园内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4.天地一家春 “天地一家春”本是圆明园四十中景的一景,建筑得朴素典雅。一八六O年火烧圆明同时,巳被英、法联军全部烧毁了。奇怪的是在今天颐和园的仁寿殿。乐寿堂等处的消防铜缸上,都刻有“天地一家春”的大印,这些缸都铸于清朝光绪年间,离火烧圆明固已经有几十年了。圆明园四十景,可纪念可追忆的地方太多了,为什么对“天地一家春”念念不忘呢?这里面也有慈核的一段故事。 慈禧进宫时地位被微,开始只封了一个兰贵人,可后来声名越来越显赫,当政四十多年,这些都是从“天地一家眷”开始的。 原来这“天地一家春”是慈禧进宫初期的住所,咸丰皇帝初次看上兰贵人既是在这里。当时,咸丰正带着八大臣在圆明园里闲逛,慈用重金买通了皇帝的跟班太监,有意把皇上往“天地一家春”引,慈禧为了引起皇上的注意和好感,也特意轻装谈抹,倚着雕栏,唱着江南小曲“艳阳天”。由于唱得非常动听.常居深宫的皇帝入了谜,乖乖地落到了兰贵人的美人计。从此,名不见经传的兰贵人就开始了步步高升的日子,懿嫔、懿贵妃,荣华富贵全都有了,在生了太子以后,更是一步登天。咸丰帝死后,她就当上了垂帘听政的皇太后, “天地一家春”是慈禧太后的发样地。在光绪年间,重娃清筋园时,慈禧本想在园子里再建一座“天地一家春”,并让工部找来了当年的图样。可是当时国力实在太空虚,再也拿不出许多银两丁。可她又忘不了对“天地一冢春”的思念之绪,就心生一计,在匠人们铸造防火缸的时侯,她特意下了一道懿旨,在每个铜缸上都刻上了“天地一家春”的大印,并把它们摆在了自己的住室乐寿堂及勤政的仁寿殿。5.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是怎么修成的?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歇后语:芦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其实,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雕刻了五百多只石狮子,比芦沟桥的狮子还多好几十只呢! 这十七孔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一座桥,全长一百五十公尺,东连八方亭,西接南湖岛。那十七个券洞上边,是雕刻着石狮子的汉白玉石栏杆,它就象是一道虹,把人世间和蓬莱仙岛连接起来了。 相传,在乾隆年间修十七孔桥的时候,请来了许多能工巧匠。那晶莹洁白的汉白玉,是石匠们一斧一凿从房山的大石窝开采的,流着汗水一步一步把它运来的。有一天,修桥工地上来了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儿,头发长的过耳根台子,脸上的土有一个铜子厚。他背着工具箱子,一边走一边吆喝:“谁买龙门石!谁买龙门石啊!”工地上的人看他那肮脏劲儿,都以为他是疯子,谁也没搭理他。 老头子在工地上转游了三天,也吆喝了三天,还是没人理他。 这个老头,背着工具箱子离开了工地,往东走到六郎庄一棵大槐树底下,呆住不走了。他夜里就睡在树底下,每天鸡叫头遍起身,抡起铁锤,叮叮当当凿那块龙门石。 一天傍黑儿,下起了瓢泼大雨,风吹雨潲迷得老头睁不开眼睛。他双手抱头,蹲在树底下背雨。正好,村西住的王大爷打这儿路过,见那个老头畏畏缩缩的样子,挺心疼,就让他搬到自个儿家里来住。 老石匠搬到王大爷家,有房子住,还管饭吃。他整整住了一年,也叮叮当当一天不停地凿了一年龙门石。一天早晨,他对王大爷说:“今天我要走了。我吃你的饭,住你的房,你的恩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也没有什么报答的,就把这块石头留给你吧!”王大爷瞅了瞅汉白玉的龙门石,对老头说:“你也别说报答不报答。为这块石头,你劳累了一年,还是你带走吧!我要它也没用。”老头说:“我这块石头,真要到节骨眼上,花一百两银子还买不到呢!”说完,背起工具箱,顺大道往南去了。 颐和园里修建十七孔桥的工程快完工了。听说乾隆皇帝还准备前来“贺龙门”呢!没料想到,桥顶正中间最后那块石头,怎么也凿不好、砌不上。这可急坏了工程总监!这时候,有人想起了那个卖龙门石的老头子,提醒了总监,就派人四面八方去找他。 工程总监打听到那个老石匠在六郎庄住过,就亲自来到王大爷家。他一眼看到窗底下那块龙门石,就蹲下来量了量尺寸,结果是长短薄厚一分不差,就好象专为修桥琢磨的一样。总监高兴得合不拢嘴,对王大爷说:“这是天上下来神人专为修桥凿的,可救了我的急啦!你张口吧,要多少银子我支付多少。”王大爷说:“你也别多给,那老石匠在我家吃住了一年,你就给我一年的饭钱吧!”总监听说,留下一百两银子,就把龙门石运走了。 这块龙门石砌在十七孔桥上,不偏不斜,严丝合缝,龙门合上了! 那些石匠、瓦匠们,人人都吐了一口气:总算把石桥修成了呀!要不然,皇上怪罪下来,还有大伙的活路吗?正当大伙高兴的时候,有个老石匠忽然醒悟过来,对大伙说:“诸位师傅现在该明白了:这是鲁班爷下界,帮咱们修桥来啦!” 从这以后,鲁班爷帮助修建十七孔桥的故事,就流传开啦。6.瓮山的来历 颐和园里有一座万寿山。在乾隆十六年以前,这万寿山原来叫做“瓮山”。提起瓮山的名字,在北京西郊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在很早很早以前,瓮山一带平地出泉,是一片沼泽水洼,当地的人都以打鱼摸虾、垒砖烧窑、做小买卖为生。除去几家财主以外,老百姓生活很苦,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家家户户为填包肚子四处奔波。 瓮山的半山腰里,有一座又破又小的财神庙,庙里供奉的是财神爷赵公元帅。老人们说:“赵公元帅心善,他要每年四月十五这天显灵,周济一户穷人。” 果然,接连几年,每到四月十五赶庙会时,总有一个穷人发了财:先是扛活的赵老黑挖出一瓮元宝;后是卖豆浆的王瞎子捡了一瓮珍珠。这些事传到有钱人耳朵里,那些财主和大官们可就急红了眼!到四月十五这天,他们也穿起破衣烂衫,腰里系根杂布绳,肩上搭个捎马子,假装穷人,在庙会上晃来晃去,妄想让赵公元帅度化他。 在瓮山西南有一家大财主,叫王有财。他家有一顷水地、两顷旱地,北京城里还有几座买卖铺子。王有财贪心不足,还想发大财,就在四月十五这天,穿上他家长工的一身破衣裳,到瓮山上去赶庙会。他在人群里走过来闯过去,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善心的财神爷度化度化我吧!我家有八十老母,都饿病啦!”他从东走到西,从南念到北,转了六六三十六圈,还是没有遇到那位宽衣大袖、鹤发童颜的财神爷!他累得腰酸腿痛,口干舌燥,没精打采地回家去了。 王有财到家后,喝了两杯茶,倒在炕上就睡着了。他梦见,从瓮山财神庙走出来两个小孩,一胖一瘦,个头一般高,都穿着一身红兜肚,一蹦一跳地往后山走去。那个胖小孩说:“师傅叫咱俩今天晚上,把那一瓮金豆度化给一个最穷的人,咱们快去挖金豆吧!”瘦小孩问:“那个最穷的人是谁?”胖小孩说:“咱师傅访察了一年才找到他。这个人住在山西边,叫大老李;他有个小孩,眉尖上长着一颗痦子。师傅让咱们把金豆埋在他家西屋旮旯儿里。”这两个小孩走到山后一棵松树底下,一锹又一锹,挖出来一个鬼脸青色的小瓮来,细脖大肚子,盛满了光闪闪的金豆。瘦小孩提起小瓮就要走,不小心掰下来一块瓦碴儿,他把瓦片扔在地上,抱起小青瓮就走了。王有财见把金豆拿走了,急得大声喊起来。这一喊,把他自己喊醒了。原来是做了一个梦。 王有财急醒以后,跳下炕就往瓮山跑。他找到那棵松树,果然在树底下发现了一块破瓦片,跟他梦里看见瘦小孩扔的那块一模一样。他捡起来揣在衣袋里,盘算着怎样才能找到大老李,想办法去那瓮金豆。 第二天一大早,王有财来到瓮山西边青龙桥一带,到处转悠。见到小孩就看人家眉尖上有没有痦子。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就垂头丧气地往家走。在青龙桥村西,遇到一个卖切糕,就搭起话来,问:“你贵姓?”卖切糕的说:“我姓李,人家都叫我大老李。”王有财一听说他就是大老李,就别提多高兴了,又接着问:“你家孩子有多大了?”大老李叹了口气说:“不瞒你说,我打了半辈子光棍,四十岁才娶亲,快五十岁了,还没尝过当爹的滋味呢!” 正说到这儿,从街里跑过来一个小孩,喘着粗气喊:“李大叔,我大婶生了个小胖子!”大老李一听,拔腿就往家跑,连切糕车和王有财都忘掉了。等他料理好家里的事,再来推切糕车时,王有财还站在那里帮他看车呢!王有财问:“你大喜啦!孩子长得很富态吧?”大老李笑着说:“长得又胖又壮实,一脸福相啊!喜眉笑眼,眉尖上还有一颗痦子。”王有财想:果然就是他家!连忙奉承说:“这就是喜鹊(雀)登梅(眉)嘛!” 大老李推着切糕车回家去了。王有财跟在他后边认准了家门。 过了几天,王有财提着饽饽匣子和两瓶白酒,到大老李家去贺喜。大老李也留他在家吃饭。以后,两人越混越熟,经常来往。 一次下大雨,大老李家的房子塌了。王有财说:“我家祖坟的几间房归你住,你这房就归我啦!行不行?”大老李说:“那敢情好,我们全家就谢谢您啦!” 大老李前脚搬走,王有财后脚就迈进家门,到西屋墙旮旯去挖金豆。挖来挖去,果然挖出来一个鬼脸青的缺沿小瓮。他从兜里掏出那块瓮片一对,正好对上。他刚一提起瓮盖,就从瓮里钻出几条毒蛇来,紧紧地把他缠住,有咬得他浑身是伤,不久就死了。 后来,大老李有搬回青龙桥,他在重新盖房时,也挖出了一个鬼脸青的小瓮,瓮里盛满了金豆。 因为这一瓮金豆,是从山坡上松树底下挖出来的,这座山就叫做“瓮山”了。 7.洋鬼子血染智慧海 庚子那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慈禧还没瞧见洋人的影儿呢,就逃到了西安。王公大臣们一看太后带头儿颠了,也争先恐后,携带金银细软,四散逃命。守城的八旗兵军心涣散,群龙无首,和洋人没打几仗,也各想各的法儿去了。 八国联军进了北京,杀人放火抢东西,干尽了缺德事儿。他们闯进颐和园,又抢又烧,把园子弄得乌烟瘴气。 天擦黑儿的时候,一帮洋鬼子窜到了万寿山顶的智慧海。他们一看这智慧海,一个个全愣了:好家伙,世界上竟有这么漂亮的房呐!墙是琉璃的,瓦是琉璃的,整个建筑没用一砖一石,也没有一檩一柁,全是用琉璃攒成的。每块琉璃砖上,还雕刻着一尊佛像,都盘腿打坐,双掌合十,慈眉善目,象活的一样。 鬼子们越看越红眼,就用枪砸开了琉璃佛像。低处的砸完了,又搭起人梯砸高处的。刚才还是好好的佛像,不一会儿就被砸德不是缺腿就是少头。 洋鬼子们正砸得起劲,忽听的嗷嗷儿几声怪叫。鬼子还没弄清发生了什么事儿,有的就被顺风刮来的沙土迷了眼,有的被石头砸破了头。他们吓得撒丫子就颠,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 就在这时,从智慧海后边的松树林里蹿出十几个怪人来,全是黑衣服,短打扮,朱砂涂脸,手拿刀剑,嗷嗷儿叫着冲进鬼子群里。 洋鬼子哪见过这种场面啊,一个个吓得浑身筛糠,两腿发软,尽剩了哭爹喊娘了,哪里还跑得动半步。这十几个人就象猛虎扑羊一样,挥舞刀剑,一顿猛杀猛砍,直杀得鬼子人头滚滚,血流满地,不一会儿,都倒在了智慧海周围。 过了有两个时辰,从死人堆里晃晃悠悠站起一个鬼子来。该着着家伙走运,没受致命伤,刚才是连惊带吓晕过去了,因此就成了落网之鱼。他听听四下没什么动静,就连滚带爬地跑下万寿山,把这事儿报告了洋鬼子头儿。 洋鬼子头儿带着人跑到智慧海一看,立时就傻了眼。他越看越纳闷儿,怎么他们一枪都没放,就老老实实让人家把脑袋切下来了呢?这是什么人干的,这么大本事?他让人找来了看颐和园的老头儿,问他们这是怎么回事。 两个老头儿看了看说,他们这是叫阎王爷拿了去了。这智慧海本是一座佛殿,里边儿供的是地藏王,他是阴曹地府的头儿,谁要是在世上为非作歹,专干坏事,他就派追命无常把谁拿了去,根据罪过的大小,分别押在十八层地狱里。你们今儿个在园子里又烧又抢,还跑到智慧海来砸佛像,阎王爷不拿你们还拿谁去呢!你们再放火抢东西,阎王爷要是再一发火,你们的小命儿就全得留在这儿。 洋鬼子们一听,差点儿全吓晕过去。有的立马就冲智慧海下了跪,一边嘟囔一边画十字儿;有的拔腿就跑,连头都不敢回,生怕让阎王爷勾了魂儿去。转眼功夫,鬼子们屁滚尿流地逃出了颐和园。 砸智慧海的洋鬼子真叫阎王爷拿了去了吗?不是,哪有阎王爷呀!他们是被人杀的。那是一些练过武术的村民,都在颐和园附近住家,他们看洋鬼子在颐和园里边儿烧杀抢掠,实在气愤不过,就假装成鬼神模样,把砸智慧海的洋鬼子送上了西天。 8.瓮娘娘坟与佛香阁 元世祖忽必烈的正宫皇后,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她辅佐忽必烈治理天下,满朝文武和三宫六院没有一个不佩服的。后来,她忽然得了重病,临死前,对忽必烈说:“臣妾死后,只有一个要求,望陛下把我埋在丹棱北边的那个小山包上。”忽必烈流着眼泪问:“为什么偏葬在那么荒凉的地方?”瓮娘娘说:“日后有天子给我看坟。”说完没多大功夫,就闭眼了。忽必烈按照她的意思,把她葬在了那个小山包上。从此,那小山也就叫瓮山了。但到底是葬在瓮山的哪一块儿,地面上没留下任何蛛丝马迹,为的是防备有人决坟盗墓。 五百年以后,清朝皇帝乾隆看这儿山清水秀,风景幽静,心里很喜欢,就想在这儿建座皇家园林。他征调民工,把瓮山泊开凿成昆明湖,并在瓮山上大兴土木,修建行宫。在半山腰挖地基时,忽然发现下边有一个大地穴,都是用三尺见方的大石块砌成的,还有一个大石门,关得很紧实。监工的太监把这事立马禀告了乾隆。乾隆心想:“这准是瓮娘娘的坟,要能把这坟挖开,说不定里头尽是奇珍异宝!”于是,他亲自跑去看了,命令工匠们悄悄把门撬开,可那门太严实了,工匠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撬开了门前的一块挡门石。翻过来一看,上面写着几个大字:“你不动我我不动你”。乾隆一看,脸色立时掺白,吓得差点背过气去,慌忙命令工匠把石头重新砌好。就在瓮娘娘坟的上边,修建了佛香阁,把坟给压住了。这一来,瓮娘娘的坟没人敢动了,乾隆认为自己的江山也就牢靠了。果真应了瓮娘娘:“日后有天子给我看坟”那句话。 这事听起来好象很神,其实并不神。瓮娘娘是个有学问的人,他见丹棱北边那地方风景好,知道日后准被皇家看上,在这儿修行宫,所以她才说“日后有天子给我看坟”。至于石板上的字,那是防人掘坟盗墓为吓唬人而刻的。正好碰上了乾隆,乾隆这人讲风水,好迷信,就给唬住了。 9. 西太后在颐和园内用膳 西太后在颐和园内用膳是颇为讲究的,可以说在中外历史上罕见。颐和园专有一座供西太后享用的“寿膳房”,地处仁寿北殿的后身,大戏楼东侧,共有八个大院,一百多间房子。专门为她烹调饮食的首领太监、厨役、菜役等有一百二十八人之多,比乾隆时期的御膳房多二十余人。膳房下设五局: 一、荤菜局。 专做烹、炒、炸、熘、蒸、炖各种山珍海味、鸡、鸭、鱼、肉等荤菜。 二、素菜局。 专用豆腐、面筋等素菜做各种炒菜、炸菜、熘菜等。 三、饭局。 专做饭、粥、馒头、花卷、烙饼、面条等各种主食。仅每顿要做的粥就有:绿豆粥、小米粥、肉粥、薏米仁粥、大麦粥、大米粥等。 四、点心局。专做早点、午后点心,还有夜宵所有的各种蒸、煮、炸、烙点心。 五、饽食局。专做酥皮饽饽、酥盒子、奶油琪子、小炸食、萨其玛等点心。 西太后膳房的太监、名厨等,不管皇太后到哪里巡幸,都要随驾侍奉。颐和园“寿膳房”的太监、名厨中的有不少是从故宫“西膳房”调来的。关于厨师随驾伺候的事,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名厨师叫谢二,是一位首领太监的弟弟,因油炸糕做得好,被传入宫中效力。他做的烧麦皮薄如纸,馅美可口,特别受到“老佛爷”赏识。有一次西太后去东陵祭祀,谢二没有随驾,到了东陵西太后要吃烧麦,吃完后感到味道不对,问是什么缘故,手下人说谢二没随驾,是刘大做的,结果一怒之下,打了刘大四十大板,并立即传旨命谢二火速赶到了东陵。 在西太后爱吃的菜品中,有一个菜叫“酿豆芽”。这道菜做起来非常费功夫,必须挑选挺直肥大的豆芽,先用手将头尾掐去,只留中段,再用细铜丝将其挖空,然后再将事先用鸡肉或其它佐料调好的馅塞进去,上锅蒸熟。就这一个菜,十个人做一天也够忙累的。在她爱吃的面食里有一种"小窝头"。其主要原料有栗子粉、小米面、豆粉、糜子面和玉米面,再加桂花、白糖和枣泥,精心做成如同拇指般大小的窝头。寿膳房制作的食品花样繁多,能制点心四百多种,菜品四千样,各种上等高级食品如燕窝、鱼翅、熊掌等应有尽有。 西太后用膳每天有固定时间,一般早膳六点,午膳十二点,晚膳下午六点。另外还有晚点。传膳前,各局将做好的菜食一律装入菜食盒中,放在廊下几案上。盛菜的用具是淡黄色的绘有二龙戏珠的木制膳盒,膳盒底部有一个用锡制成的底座,座内装有热水,外包棉垫,能保温较长时间,一般情况下,西太后在乐寿堂用膳,乐寿堂离寿膳房一百多米,每次进膳前,乐寿堂正厅内临时用几张桌子拼成一张大餐桌。只有当首领太监发出“传膳”时,所有的膳食才能从寿膳房向乐寿堂运送。传膳时,膳房学徒的小太监有几百人之多。当传膳太监传旨开膳时,小太监每人把自己的膳食盒搭在右肩上,管膳太监和首领太监领着这些小太监依次而入,再由内侍太监把菜食放在膳桌上。这时总管太监李莲英用银筷子试尝,他认为安全可靠后才请皇太后用膳。西太后每天的膳食费一百两白银,比乾隆规定的六十两还高。在当时,一百两白银可买大米一万二千斤。按当时一般农民的正常用粮每人每年三百斤计算,可够一人吃四十年的。那真是“帝后一顿饭,百姓数年粮”。西太后在颐和园消夏如何吃冷食。慈禧常吃的是一种叫“甜碗子”的冷食。系用莲子、藕、各色瓜果,加上冰糖,经过冰镇之后食用。据说西太后很爱吃,宫女、太监如若能够被赏赐吃上一碗,那是莫大的幸事了。晚清就用上冰箱了,但那时的冰箱不是机械制冷,而是用天然冰块冰镇的。冰箱的外形呈斗状,即四方形,上面略比底大,由下往上渐大。大冰箱有高八十多厘米者,体积容量不小,冰箱的下面都做有流水孔,盖面上留有气孔,便于放出冷气,可使室内降温。皇宫冰箱多用红木制作,也有的用珐琅制作。其表面多有雕刻或镶嵌纹饰,也是极好的工艺品。上应有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10. 慈禧在颐和园内的日常生活 西太后晚年驻跸颐和园,生活上极尽享乐之能事。溥雪斋在《晚清见闻琐记》一文中,讲述了西太后在颐和园内一天的生活情况。西太后每天?

文物是反映历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实物,是历史和文明的承载物。 具有2500年历史的太原,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物史迹,古晋阳城、纯阳宫、文庙、督军府、宁化府、拱极门遗址等,每每说起这些遗产,太原人都津津乐道。 但是,我市的文物现状不容乐观,古关帝庙、城隍庙等很多文物年久失修、面貌破旧;有的被工厂、学校、民居占用,保护工作不落实,重点保护不突出;基本建设对地上和地下文物破坏严重;有的开山造田等对文物也有一定的危害;有部分古建筑与周围建筑环境不协调,对传统文化构成了损害,影响到城市的地方特色;文物保护与开发没有很好结合,有的文物被拆除,有的文物保护点孤立地存在,失去了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 失去这些历史遗存,2500年历史的古城也就难符其实了。消失的,无法挽回,树立和加强文物保护意识,做到建设和保护和谐发展,为历史、为后代保留一份宝贵的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所在。

工业革命和环境问题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生态环境的破坏,时间大约从人类出现开始直到工业革命。与后两个阶段相比,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人类经历了从以采集狩猎为生的游牧生活到以耕种和养殖为生的定居生活的转变。随着种植、养殖和渔业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人类从完全依赖大自然的恩赐转变到自觉利用土地、生物、陆地水体和海洋等自然资源。人类的生活资料有了较以前稳定得多的来源,人类的种群开始迅速扩大。人类社会需要更多的资源来扩大物质生产规模,便开始出现烧荒、垦荒、兴修水利工程等改造活动,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或沼泽化等问题。但此时的人类还意识不到这样做的长远后果,一些地区因而发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退化。较突出的例子是,古代经济发达的美索不达米亚,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灌溉,后来变成了不毛之地;中国的黄河流域(包括我们三门峡地区),曾经森林广布,土地肥沃,是文明的发源地,而西汉和东汉时期的两次大规模开垦,虽然促进了当时的农业发展,可是由于森林骤减,水源得不到涵养,造成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土地日益贫瘠,给后代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总的说来,这一阶段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是局部的,没有达到影响整个生物圈的程度。(2)近代城市环境问题,时间从工业革命开始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洞。工业革命是世界史的一个新时期的起点,此后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出现新的特点并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十八世纪后期欧洲的一系列发明和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人类开始插上技术的翅膀,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开采和消耗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新技术使英国、欧洲和美国等地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先后进入工业化社会,并迅速向全世界蔓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工业化社会的特点是高度城市化。这一阶段的环境问题跟工业和城市同步发展。先是由于人口和工业密集,燃煤量和燃油量剧增,发达国家的城市饱受空气污染之苦,后来这些国家的城市周围又出现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和垃圾污染,工业三废、汽车尾气更是加剧了这些污染公害的程度。在后来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普遍花大力气对这些城市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并把污染严重的工业搬到发展中国家,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发达国家环境状况的改善,发展中国家却开始步发达国家的后尘,重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老路,城市环境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伴随着严重的生态破坏。(3)当前的环境问题。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洞”开始,人类环境问题发展到当代环境问题阶段。这一阶段环境问题的特征是,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征兆,目前这些征兆集中在酸雨、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上。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一些国家的贫困化愈演愈烈,水资源短缺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发生,其他资源(包括能源)也相继出现将要耗竭的信号。这一切表明,生物圈这一生命支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支撑已接近它的极限。这也表明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长远性。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已经觉醒的人们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其内容主要有:(1)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废液、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 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多数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共识、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相当部分拥有公共权力者和资源处置权力的人(尤其是部分地方领导人和部分企业决策者),他们的决策与行动会给环境造成比较大的破坏、浪费着资源。这再次说明了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长远性,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希望这文章对你有帮助!嘿嘿.

长城 刘禹锡 【经檀道济故垒】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陈陶 【续古二十九首】 秦家无庙略,遮虏续长城。万姓陇头死,中原荆棘生。 王昌龄 【相和歌辞·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故宫 故宫游 五律 有幸故宫行,观光古殿惊。 人民真伟大,建筑好传神; 帝苑豪华造,皇家气派倾。 辉煌中国宝,灿烂世文明。 游故宫 七绝 紫禁城中一线穿, 观宫看殿百千间, 皇家气派余惊叹, 文物古迹旷世鲜。 故宫游感 七绝 旧日明清帝王园, 进宫只准众高官。 如今百姓来堂殿, 尽可游观国宝颜。 故宫游感 七绝 旧日明清帝王园, 进宫只准众高官。 如今百姓来堂殿, 尽可游观国宝颜。

东北抗联歌曲研究论文

东北抗联史是中国共产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工作,在中央党史研究室以及东北各地历史研究所、地方史志研究单位中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抗联歌曲研究做为抗联史研究的一个分支,在学术界中对其研究开展的还不够充分,尤其是现有文史资料中,对抗联歌曲收集、整理、记录的居多,对其意义及价值的研究还罕有,所以从东北抗日抗军与抗联歌曲的关系入手,研究抗联歌曲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在建立合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具有极高研究价值。 本学位论文通过对东北史、东北党史、东北抗日联军史和东北革命文化史方面的研究入手,在分析抗联歌曲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创作手段、内容分类基础上,主要阐述了抗联歌曲对抗联史的影响与作用,高度评价了抗联歌曲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论文首先对抗联历史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分析了抗联歌曲产生的必然性;然后从多个角度划分了抗联歌曲的来源与创作方法,并进一步从不同方向对抗联歌曲进行了分类研究;随后重点研究了抗联歌曲在抗联史中的价值与作用:“抗联歌曲是反侵略的史诗。它反映了”九一八”历史真相,揭露日本侵略嘴脸,证明了东北人民不甘受奴役;抗联歌曲是宣传的利器。激发东北人民爱国斗志宣传抗日思想,教育官兵宣传党的政策方针;抗联歌曲是战斗的号角。鼓舞抗联部队战斗士气,瓦解敌军;宣传统战政策反正伪军等”。 最终得出抗联歌曲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抗联歌曲具有党史价值。是史料的补充,史实的旁证;抗联歌曲具有传承民族精神价值。是民族精神的沉淀,让精神的传承有所依托;抗联歌曲具有文化价值。是抗日战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特色;抗联歌曲具有音乐史料价值。发扬东北民间音乐,传录下很多民谣曲牌;抗联歌曲具有文学价值。东北抗联歌词中不乏文采飞扬的佳作。抗联歌曲还具有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可以大力开展传唱“抗联歌曲”发扬抗联精神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它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 。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后方,他们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 东北抗日联军成立之后,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动摇了侵略者的大后方,日本侵略者不得不调集大批部队一次又一次进行疯狂地“讨伐”,实施“三年治安肃正计划”;加之抗日联军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地方党组织遭到毁灭性破坏,山上密营损失殆尽,粮食、药品、盐等给养完全断绝,许多优秀的指战员壮烈牺牲,部队损失惨重。从1939年到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战争转入极端艰苦的斗争阶段。但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意志没有被打垮,抗联部队缩编,开展小型游击战争,保存了一部分精华和骨干力量,进入苏联境内整训。在苏联整训期间不断派小部队深入中国抗联游击区进行游击战,直到1945年8月,他们配合苏军重新进入东北,在解放东北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东北抗联不仅仅有中国人参与其中,一部分朝鲜人根据一国一党制的原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支援中国革命来推动朝鲜革命比如金日成等,他们也在中国抗日战争中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血汗,所以东北抗联具有明显的国际色彩

东北抗联中的歌曲,反映了国破家亡的控诉民歌反映东北人民对国破家亡、自身劳苦的血泪控诉,折射着东北被日军侵略后人民的苦难生活与愤恨。主要包括:《国耻纪念歌》、《民国二十年》、《亡国恨》、《“九一八"事变歌》、《五恨歌》、《满洲苦》、《妇女叹》等歌曲。这些歌曲,直接表达了对日本侵略东北与卖国贼、汉奸等反动势力的痛恨、不满与讽刺,传达了在洲政府残暴统治下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东北人民抗日的决心与信心,号召东北人民团结起来共同保卫家国,反映了东北人民抗击日本侵略、保卫祖国的决心。这些歌曲具有很强的号召作用。成为了军民的战斗思想和战斗纲领,表达了热血男儿必胜的信心。所以东北抗联中歌曲是抗战的宣言书、武器。

历史遗迹论文题目

参考范文: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野趣水景园的植物造景艺术摘 要:通过对野趣水景园的规划理念、植物配置类型及景观营造的总结与分析,以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中的野趣水景园为例,探讨富有特色的植物景观营造规划方法,特别是水边空间的植被绿化,要根据各自的场所和植物的不同生活形态来选择,充分利用水、湿生植物,通过合理分区营造丰富多彩的水体景观,并就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字:洛阳;植物园;造景洛阳有着悠久的建城历史,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还有闻名遐迩的园林和丰富的植物资源,这座地处暖温带的城市有着丰富的水系和肥沃的土地,人文风景和自然风景资源丰厚,利于造园。2006年,坐落于古城里坊遗址之上的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建成。洛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位于新旧城区的中部核心地区,东起现状里坊路,西至王城大道,南临古城路,北接洛宜路,周边为规模更大的隋唐地遗址保护区,全园占地861 800m2。园区被东西流向的古洛渠、胜利渠分成3大区域,南区为生产管理区,北区为苗圃科研基地,中区为专类园区。野趣水景园是专类园区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园子,位于植物园的西北部,总面积133 800 m2,水域面积28 378 m2。设计时间为2005年10月,2006年6月建成。1 野趣水景园的总体规划作为植物园中专类园区的一个区域,野趣水景园要与全园总体规划目标原则一致,满足全园所要达到的功能——以洛阳的山水、植物和隋唐遗址文化为基础,以文物保护和促进当地生物产业发展为前提,以科研、科教、生产、旅游和文化娱乐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植物园,同时,要充分利用原有渠道,解决灌溉、排水和造景要求[1]。造园手法富有细节变化,充分体现自然野趣的风格特色,充分利用水系、地形与植物配置相协调,使园中的一切都统一在娴雅而和谐的气氛之中。同时运用山水画艺术风格,使园林成为立体的山水写意画,有形的自然山水诗。总体布局可以概括为“一心、一环、一轴线”。一心:以湖水围绕的大洲为重心,统帅全园。洲内林木森森,野花怒放,趣味盎然。一环:以环湖路为纽带串联景区,环湖路既为水陆的分界面,又作为景观沟通与联系的桥梁。大小不同的岛屿美不胜收,水中的荷花、睡莲、美人蕉等竞相开放,相映生辉。一轴:通过贯穿水景园内的二级路形成与全园的有机联系,既体现了水景园独特的人文景观,又实现了与整体植物园协调统一的连通。2 水景园植物景观特色以水生植物造景为主题,以洲、岛、渚等丰富的地形地貌,野趣自然的植物配置,分区域展示了各植物组合的野生、天然、美丽的园林景观,从而集中体现了耐湿、挺水、浮水、沉水等植物在湿地水域的生态环境中所起的固岸护坡、洁净水质、哺育动物等大地之肾的生态功能。以植物造景为主,除了原种的植物收集展示,还补充大量观赏价值高的品种作为配景,既了解植物自身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化效果,又注意到植物配置的群体美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从季相、色彩、质地等造景要素上全面提升植物园的观赏性,营造出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的优美园景和舒适的环境以吸引游人前来参观,达到寓教于游憩休闲的目的。3 植物配置类型分析3.1 疏林缀花草地的植物配置以榉树、榆树、黄连木、乌桕等高大乔木为主,或孤植或群植。修剪整齐的草坪,姿态优美的大树,散置的置石,以及镶嵌于草坪上的花卉组合,共同组成了一幅自然、朴素、淡雅的优美景色。3.2 水边空间的植物配置水生、湿生植物所在的水边空间,将水域和陆地的景观融为一体,其在生态保护和环境美化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植物难以替代的,它们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水体景观,还与水质处理系统、生态保护系统巧妙地结合为一体[2]。3.2.1 水边林、湿生植物带这一地带处于水陆交界处,土壤湿润,选用的植物材料应对水分条件的变化适应性很强,还要有与自然山水相协调的景观效果。在陆地与近水区之间种植了水杉、落羽杉、垂柳等乔木,林下种植了吉祥划等耐湿植物,岸边种植了千屈菜、卵叶丁香蓼等适应性强的岩生植物,是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带。千屈菜花色明艳醒目、姿态娟秀洒脱,与水体绿树形成对比,层次分明,景色优雅宜人[3]。3.2.2 直立水生植物带这里会出现不定期的水位变化,是受波浪影响的区域,坡面坡度变化很大,主要是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芦竹(Arundo donax)、美人蕉(Canna indica)、雨久花(Monochoria korsakowii)、菖蒲(Acorus calamus)、水葱(Scirpus validus)、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等直立水生植物生长的区域,植物品种繁多,色彩丰富,姿态优美:碧叶如盖的荷花,叶似利剑的菖蒲、瓣如飞燕的鸢尾(Iris germanica),花絮似雪的芦苇,穗若串珠的蓼花(Polygonum hydropiperl)等,这些挺水植物与水体和岸上的景物相互映衬,反映出不同季相的秀美景色。精品荷花区集中了大量的精品荷花品种如:玉吉(Nelumbo nucifera 'Clean Jade')、祝福玉莲(N. nucifera 'Zhufu')、友谊(N. nucifera 'Friendship red')、牡丹莲(N. nucifera 'Friendship Peony')、赛佛座(N. nucifera 'Saifo zuo')等,沿岸种植水杉、垂柳等耐湿植物作背景,同时点缀一些睡莲、萍蓬等浮叶花卉,使得景色生机盎然,充满韵律节奏感与山林隐逸野趣[4]。3.2.3 浮叶——沉水植物带该区是许多水生观赏植物适宜的区域,如睡莲、萍蓬草(Nuphar pumilum)、金银莲花(Nymphoides indica)等。睡莲王莲景观区:拥有大量色彩娇丽优雅的睡莲品种,如仁者(Nymphaea 'Rene gerard')、佛琴娜莉斯(N. pygmaea 'Virginalis')、爱丽(N. laydeder 'Elisiana')、粉牡丹(N. 'Pindk Peony')、怀特(N. tetragona 'Tuberoda Richa')、日出(N. 'sunrise')等,景观壮丽,秀色宜人。沉水植物景观区:有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llatum)、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穿叶眼子菜(P. perfoliatus)等,洁净水持,提高水的含氧量,犹如水下森林、意境幽深。3.3 洲岛植物配置应用丰富多样的植物品种,使山体、绿地和水体自然衔接,创造大片野趣、休闲的园林景观。大量运用各种野花组合,营造自然美丽的景观,或置于路旁石畔,或置于水边林缘,或大片种植。野花组合品系的选择要根据应用地区的气候条件、海拔高度、土壤条件等因素,选用不同品系具有极强生态适应性和抗逆性的花卉品种进行混合配比。野花组合是由一、二年生花卉和多年生宿根花卉按配方组成的多种组合,如“夏日花园组合”“一、二年生组合”等。这种多类型搭配的组合,才能从早春到晚秋开花不断,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河中的水杉树小岛颇具特色,茂密的水杉挺拔林立,水葱、垂柳带来淳朴的野趣,让人享受到返璞归真的体验。岛中植物与水生湿生植物协调花生,共同营造出自然美丽的景观效果。4 植物配置的经验与心得大量运用水生植物造景,充分发挥水生植物的姿韵、线条、色彩等自然美,力求模拟并再现自然水景,创造了独特的耐人寻味的园林意境。水生、湿生植物配置进行合理分区:沉水植物区、睡莲王莲景观区、荷花观赏区、沿岸的水生湿生植物区。使得水面空间层次丰富,驳岸处理自然,使山水融为一体。地被植物与野花组合的广泛应用是野趣水景园造景的主要组成部分。林下岸边、路旁广泛栽种地被植物与各种草花组合,大大丰富了园林的色彩和景观。如园路两旁选种一些与绿地环境相适应的草花组合——“夏日花园”,色彩缤纷,夹道相映成趣。园路转角“超矮的花坛组合”,淡雅秀丽。林下大量种植鸢尾、葱兰,高低错落,色彩丰富。同时更兼顾景观生态学要求,重视园林的生态效益,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同时又考虑了其景观多样性与景观个性的统一,科学合理地配置和营造景观,最终达到自身的景观稳定。5 问题与思考(1)水生植物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能吸收水体中的养分物质,净化水系,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但是水生植物不像陆地植物易于控制,如果对其习性不了解,会存在较大的植物分割危险,因此应加强对水生植物的侵害性研究,才能作出更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方案。(2)施工与设计要有机结合,在施工过程中,现场施工与设计之间要充分协调,地形整理、植物配置、置石等景观性强的工程,要依据施工现场的情况和进度随时调整和调度,既要掌握法则,又要灵活运用,力求达到最佳效果。6 结语位于专类园区北部的野趣水景园,植物千姿百态,绿树成荫,湖面微波粼粼,水鸟纷飞,野趣盎然。同时大量运用水湿生植物造景,鸢尾风韵优雅、清新自然;再力花花穗修长,随风摇曳,洒脱多姿;芦苇成片种植于溪边,重阳时节,柄柄芦花呈现出一派深秋的景色,煞是好看;花叶芦竹洒脱自然;泽苔草无拘无束,田园野趣尤浓;纸莎草高大洒脱;花蔺婀娜潇洒,柔美多姿。水、湿生植物洒脱的姿形、优美的线条、绚丽的色彩、美丽的四时景色,通过艺术构图,形成了一幅幅风光秀丽的园林景观。参考文献:[1]唐学山,李雄,曹礼昆,等.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2](日)都市绿化技术开发机构,地面植被共同研究会.地面绿化手册[M].王世学,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赵可新,钱萍.水生、湿生植物在湖西综合保护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5(7):73-75.[4]李尚志.水生植物造景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老龙湾】在山东临胸县东南海浮山下。系地下泉水涌出地表汇流而成。郦道元《水经注》载,此处原有冶官祠,为古代冶官驻地。传春秋时吴越间人欧冶子曾铸剑于此,因称熏冶泉。当地民间还有神龙潜居的传说,故又名“老龙湾”。水面40余亩,深数丈,清澈见底,冬暖夏凉,主要泉水有熏冶泉、万宝泉、青年泉、八角湾等,地下泉眼,多不胜数。泉水喷涌,犹如珍珠万串,熠熠生光。冬日湾上云雾蒸腾,烟霞蔽天,尤为壮观。熏冶泉南有磐石横卧,侧镌明末雪蓑道人书“铸剑池”三字,字体遒劲,气势飞动。旁镌一联,“天丁叮(呵)护阴阳剑:鬼斧凿开混沌池。”池东有一石桥,旧时桥石微露水面。降雪时雪飘至桥面即为泉温溶化。因名雪化桥,1958年重修。桥南立清人陈向荣画竹石刻,高米,宽1米,镌竹数竿,枝叶劲峭,甚洒脱。湾北岸有清漪亭(后改名“芳洲”),为明末礼部尚书冯琦创建。南岸有江南亭,为明代散曲家冯惟敏所建,并自题“即江南”三字匾。亭前点缀八角湾、太湖石、小云桥、卧柳等。西、北两面临水,凭栏北望,天光云影,碧波荡漾,沿岸种竹植柳,为老龙湾胜境。解放后,凿新泉,修亭阁,已成风景区。【沂山】旧称东泰山,又名东小泰山,为沂蒙山主脉之一。主峰玉皇顶在山东临胸县城南50公里,海拔米。周围有峰二十九座,幢盖纵横。山中万松凝寒,千流沸漾,沂、沭、。。、汶四河均源出于此,蜿蜒回环群峰间,气势磅礴,风景绍佳。自汉代以后历代帝王多立祠祭祀,素有“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之首”之说。宋初于东麓建东镇庙,祀沂山王,殿宇已圮。尚余元明石碑,龟趺龙首,古朴浑厚;壁上镶嵌历代祭文、游人题咏石刻。院内松、槐、银杏龙蟠虬结,参天蔽日。由此上行四五里,峭壁摩天,危崖若坠,瀑布飞溅,是为“百丈崖”。再上为法云寺旧址,相传建于东汉。玉皇顶高耸于群峰之上,峰顶有巨石探出,名“探海石”,可观东海日出。迤西,狮子崮、歪头崮突兀对峙,宛如天阙。登临崮顶,山风劲厉,烟云缥缈,暮色中诸峰皆凝碧如黛,“沂山晚翠”胜景即此。有公路直通玉皇顶。【百丈崖】在沂山东镇庙上行约2公里处。崖高65米,绝壁如削,山陡谷深。雨季水泉四出,激流喷涌,至崖腾空飞溅而下,形成瀑布,如白练悬空。晨曦初上,水雾中虹霓七色,尤为胜景。崖下积雪,春未犹未消融,寒气逼人,古人有“百丈瀑布六月寒”之句。悬崖中腰原有仙客亭,明雪蓑道人题傅希盂所撰联云:“山静凝神气;泉高识道源。”崖北有吕祖洞,古松横出石隙,夭矫凌空,称“万年松”。石壁上镌“海岳”二字,径逾丈。近年利用瀑布水源,修建水电站,入夜灯光灿烂,星斗罗布,颇为壮观。

文物是反映历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实物,是历史和文明的承载物。 具有2500年历史的太原,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物史迹,古晋阳城、纯阳宫、文庙、督军府、宁化府、拱极门遗址等,每每说起这些遗产,太原人都津津乐道。 但是,我市的文物现状不容乐观,古关帝庙、城隍庙等很多文物年久失修、面貌破旧;有的被工厂、学校、民居占用,保护工作不落实,重点保护不突出;基本建设对地上和地下文物破坏严重;有的开山造田等对文物也有一定的危害;有部分古建筑与周围建筑环境不协调,对传统文化构成了损害,影响到城市的地方特色;文物保护与开发没有很好结合,有的文物被拆除,有的文物保护点孤立地存在,失去了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 失去这些历史遗存,2500年历史的古城也就难符其实了。消失的,无法挽回,树立和加强文物保护意识,做到建设和保护和谐发展,为历史、为后代保留一份宝贵的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所在。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人口18万多,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为敦煌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面积万平方公里。属暖温带气候。年降雨量只有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日照充分,无霜期长。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存举世闻名,人才辈出……美丽的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敦煌地区曾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铜器。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至今历历在目。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以后,大月氏强盛起来,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敦煌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观。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各部族,成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1227年,蒙古大军灭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区归元朝所有。此后,升敦煌为沙州路,隶属甘肃行中书省。后升为沙州总管府。元朝远征西方,必经敦煌。当时瓜、沙二州屯兵济济,营寨栉比,屯垦农兵遍布党河、疏勒河流域。敦煌一度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和西域的贸易更加频繁。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这一时期途经敦煌漫游到中原各地。元朝统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开凿得以延续。现存元代洞窟约10个。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扫除元残部,派宋国公冯胜率兵三路平定河西获胜,修筑了嘉峪关明长城,重修了肃州城。明王朝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防卫,设置了关西七卫。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在敦煌设沙州卫。后吐鲁番攻破哈密,敦煌面临威胁。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设置罕东左卫。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此后二百年敦煌旷无建置,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渐次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从甘肃各地移民2400户到敦煌垦荒定居,同时又迁吐鲁番、罗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带。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万余亩,引党河水分10渠灌溉,农业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绿洲。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卫升敦煌县,隶属安西直属州,直至辛亥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敦煌一直是县府所在地。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敦煌市。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敦煌,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覆蹒跚地走过了近五千年漫长曲折的里程。悠久历史孕育的敦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辉煌;那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使这座古城流光溢彩,使戈壁绿洲越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就像一块青翠欲滴的翡翠镶嵌在金黄色的大漠上,更加美丽,更加辉煌。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属暖温带气候。年降雨量只有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日照充分,无霜期长。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存举世闻名,人才辈出……美丽的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因地处莫高乡得名。它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一千六百米。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佛像等造型2100多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伟浑厚,小的精巧玲珑,其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是十分惊人的。【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系沙堆积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山峰陡峭,势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湿的沙土层,风吹沙粒振动,声响可引起沙土层共鸣,故名。据史书记载,在天气晴朗时,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犹如奏乐,故“沙岭晴鸣”为敦煌一景。人若从山顶下滑,沙粒随人体下坠,鸣声不绝于耳。据说晚间登沙山,还可看到沙粒滑动摩擦产生火花。鸣沙山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沙山并被为我国“四大鸣沙山”。这是大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月牙泉】月牙泉在鸣沙山下,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雅丹地貌】敦煌雅丹地貌地处敦煌西200公里处,分布区长宽各10公里,土丘高大,多在10~20米,长200~300米。又名三陇沙的地名始见于汉代,位置在古玉门关外,丝绸之路北线由此通过。三陇沙雅丹地貌,其走向与盛行的西北风向垂直,而与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和玉门关形成敦煌第二大景区,因其怪异特点,故有魔鬼城。 【敦煌古城】位于敦煌市至阳关公路的南侧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里。是1987年为中日合拍大型历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仿造沙洲古城设计建造而成,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敦煌古城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情,城开东、西、南三门,城楼高耸;城内由高昌、敦煌、甘州、兴庆和汴梁五条主要街道组成,街道两边配以佛庙、当铺、货栈、酒肆、住宅等,敦煌古城再现了唐宋时期西北重镇敦煌的雄姿,被称为中国西部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具备拍摄古代西部国边塞军事片的独特优势,现已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在这里已先后拍摄了《封神演义》、《新龙门客栈》等二十多部影视剧。【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乡境内,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唐代诗人王维首“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使阳关名扬千古。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历史的久远使关城烽燧少有遗存,据(元和郡县志)载阳关,在县(寿昌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本汉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巴黎藏敦煌石室写本(沙州地志)(P.5034)载:阳关,东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寿昌)县西十里,今见毁坏,基址见存。西通石城、于阗等南路。以在玉门关南,号日:“阳关”(注: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可见唐时阳关已毁,仅存基址。古寿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乡北工村附近,阳关在寿昌故城西6里,或10里处,当指约数而言。专家考证,阳关故址就在今南湖乡西面对‘古董滩”的流沙地带。

  • 索引序列
  • 本溪抗联遗迹研究论文
  • 家乡文化遗迹保护研究论文
  • 工业遗迹保护措施研究论文
  • 东北抗联歌曲研究论文
  • 历史遗迹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