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跨国公司财务共享构建研究论文

跨国公司财务共享构建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跨国公司财务共享构建研究论文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2006-9-12 【大 中 小】【打印】摘 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面对这一日益庞大的队伍,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些与跨国公司有关的问题中,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模式问题,成为跨国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鉴于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了中外国际比较,事实上,在各种模式下都有成功的例证。而跨国公司在选择其财务管理模式时,需要从全球长远的角度分析现在与未来的环境、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把财务管理模式的确定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关键词:跨国公司 财务管理模式 分权 集权一、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实证研究跨国公司的财务活动涉及母国和东道国,其财务管理模式,一方面反映跨国公司与母国、东道国之间的财务关系;另一方面反映跨国公司总部与各子公司之间的财务关系。我们这里只讨论跨国公司内部财务管理模式,即跨国公司总部与各子公司之间的财务关系。一个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不是由财务部门独立设计的,而是跨国公司管理模式在财产部门的具体体现。根据集权与分权的程度,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有以下三种类型:分权式、集权式和混合式。(一)分权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子公司财务上是相对独立的,其经理一般拥有较多的财务决策权,子公司的业绩用其所在东道国的货币评价。国内的跨国公司在财务管理上基本上都是采用完全独立的分权模式,即各分、子公司负责自己的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集团一般只对下属跨国公司进行工作指导,并在一定时期组织对下属公司进行事后的审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国外大多数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基本上与我国目前的这种管理模式相似。多数人认为,由于新经济是创新型经济,是强调个性的经济,为了充分发挥子公司的积极性,应对激烈变化的市场环境,必须对子公司加大放权的力度,更多地实行分权式管理。在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是美国的IBM.众所周知,IBM是生产计算机的著名大型跨国公司,在世界100多个国家设有子公司。它是世界上第一家因研制电脑而获得巨大发展的企业,其主要产品反映当代尖端技术发展水平。但是20世纪70年代末,IBM遇到国内同行、日本及欧洲经济共同体计算机制造厂商的严峻挑战。它在计算机行业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为应对这一形势,IBM加大了产品开发力度,于1980-1983年期间在跨国公司内部先后建立了15个专门从事开发小型计算机新产品的风险组织。这些组织被称为“独立经营单位”或“特别经营单位”,是自主权较大的单位,在产销、财务、人事方面都有自主权,甚至可以设立自己的董事会,自行筹集资金等,总公司除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审议其发展方向外,对其经营活动一律不加干涉,这些风险组织自主权大,开发新产品速度快,很快开发并生产出了商品化的个人电脑,大大增强了IBM在小型机方面的竞争能力。与此同时,IBM总部将分布在世界各国的131个子公司按地区改组成8个地区事业体。对地区事业体采取分散化管理原则,使他们在开发、生产和销售等方面比原有子公司具有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对新建的亚洲和太平洋集团的战略中心(日本IBM)在组织上和经营上给予完全自主权。由此可见,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的最大优点就是子公司的灵活性强,它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从而保证了其财务决策的及时性和合理性。通过分权,母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将得以分散,母公司的管理者也将有时间和精力进行集团发展的战略管理。分权还有助于培养子公司的资金成本意识和风险意识,使之更谨慎地分配和使用资金。但分权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各子公司财务管理各自为政,缺乏一体性;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不讲配合,缺乏全面性;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监管不力,缺乏有效性。这一切都会影响跨国公司整体财务目标的实现。因此IBM的成功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不能由此得出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就是跨国公司所要采取的最佳模式的结论。(二)集权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母公司负责筹资、投资和分配的决策,财务政策的制定及财务人员的安排,国外子公司享有很少的决策权,主要是执行和贯彻母公司统一的财务政策。子公司的业绩用母公司的会计体系和母国货币进行考核评价。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体现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活动进行全过程控制的观念。通过集权,母公司能够对子公司的财务活动进行规范,使母公司的决策在子公司得以贯彻执行,从而有利子公司整体优势的发展。信息技术、网格技术的发展使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的弊端———信息的不对称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克服,母公司实行集权式管理具备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此,有些跨国公司的集权管理不是在削弱,而是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特别是1993年以后,在全球掀起以BPR(业务流程重组)为主要内容的管理革命风潮后,全球绝大多数大型集团(全球500强中的80%以上)几乎都进行了跨国公司业务流程重组,并建立了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以美国杨森制药集团(在中国设有西安杨森)为例,其财务管理模式是一个二级的集中管理模式。设在各地或各国的子公司,在本地将财务与业务数据输入后直接通过远程通讯传递到集团总部,集团总部按不同的岗位职责分别设专人进行审核,审核后进行记账处理。业务正常进行均以年初预算为依据,非常规性的成本或费用支出均要申述理由报集团批准后执行。可以说公司总部完全掌握和控制各地公司的业务与财务信息,各地公司按当地本位币进行财务核算,总部则可以按不同的货币进行记账处理,并进行各种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分析,同时可以随时生成合并报表,掌握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综合有关实证可见,新经济对跨国公司实施集权式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不但可以使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而且使集权式财务管理的缺陷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弥补。对于大多数跨国公司来说,仍会通过强化集中财务管理模式,保证跨国公司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跨国公司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但集权制也有明显的缺陷:母公司集权后,子公司往往灵活性较差,不能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而且,过长的信息传递时间也影响了母公司决策的及时性。因此,对产品创新周期要求极为迫切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跨国公司,分权管理的程度可能会逐渐扩大。(三)混合式这种管理模式是集权式和分权式相结合的产物,重大的财产决策权集中在跨国公司总部,而日常的财务决策权由子公司掌握,母公司总部的财务专家只向子公司提供指导、咨询和信息服务。根据母公司权力集中程度的不同,这种管理模式又可分为集权为主、分权为辅和分权为主、集权为辅两种形式。集权为主、分权为辅的模式主要体现了集权制的优点,同时还能部分避免由于权力过度集中而造成的下属企业缺乏积极性和活力的现象。它有利于母公司对各子公司实施有效的控制,尤其适用于处于发展初期的跨国公司。而分权为主、集权为辅的模式则应是发展已相对成熟,并且规模较大的跨国公司的选择。这种模式不但体现了分权制的优点,而且加强了集团内部的协调。二、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理论分析(一)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确定最优财务管理模式需衡量由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引起的错误决策成本。实行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总公司对成员公司面临的情况很难全面掌握,因此,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成本很高;反之,实行财务分权,缺乏信息引起的成本则降低。确定最优财务管理模式还要考虑由财务主体目标不一致引起的代理成本。实行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容易协调和控制总公司和成员公司的目标,进而由目标不一致引起的代理成本降低;反之,实行财务分析,则由目标不一致引起的代理成本升高。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传递更为简便,成本降低,进而缺乏信息引起的错误决策成本大大降低,从而导致财务管理模式趋向集权化。(二)核心竞争力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核心竞争力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财务管理模式的典型体现,而优秀的财务管理模式也为企业建立和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提供有利的支持。为了保证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母公司通常要对那些与集团核心竞争力、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经营活动实施高度的统一管理与控制;对于那些与集团核心能力、核心业务关系一般甚至没有影响的成员企业,往往实行分权管理。一般地,集团总部对核心企业和控股层企业的控制明显要严于参股层、协作层企业。(三)价值链波特教授认为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其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那么,企业所有的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公司不同的联合方式对其价值链有着不同的影响,进而创造不同的价值链优势。跨国公司按其联合方式不同可分为:横向型跨国公司、纵向型跨国公司和混合型跨国公司。横向型跨国公司内部的各成员公司无论在产品、组织结构和行业上都非常相近,甚至完全相同,适合采用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纵向型的跨国公司已开始涉及多元化经营,即跨部门经营,而各成员公司的经济效益又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合采用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混合型跨国公司的各成员公司之间在生产和业务上彼此相关性不强,甚至完全不相关,适合采用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四)企业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分为孕育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阶段。在孕育形成期,实行分权式财务管理,因为控股公司总部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和财务专家,往往较多地将财务管理决策权下放给子公司经理。在成长阶段,实行集权式财务管理。因为控股公司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多的财务专家,就要集中重要的财务决策,并通过信息交流和规定的报告程序,来统一管理和协调各子公司的财务活动。进入成熟阶段,通常将集权和分权相结合。因为控股公司的管理通常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子公司经营的规模和重要性需要加紧控制其财务决策;另一方面,由于子公司增长所引起的财务选择权不断增多,这使得控股公司无力也无需对每项任务决策都进行控制。(五)管理跨度根据管理跨度理论,管理者受其时间和精力等限制,在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就有必要实行分层次的授权管理。因此,当跨国公司规模不大,经营范围较小,业务比较单一,子公司数量不多,而集团内部关系较为简单时,财务管理就可以相对集权;而若跨国公司规模较大、经营业务多样化,或子公司数量较多、从而集团内部关系较为复杂,母公司难以统一管理子公司或统一管理的效率过低,那么,就会采取相对分权的财务管理体制。(六)权变理论所谓权变,即权宜应变。由于市场和企业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变幻莫测,企业就需要不断变更自己的管理方式来适应这种变化,权变管理于是应运而生。其特点就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因此,又被评为以现实为中心的管理方式。所以,如果子公司面临的外界环境变化大,宜采用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除了运用以上讨论的几个理论外,跨国公司在设计其财务管理模式时,还应该结合其实际生产经营状况,考虑跨国公司的股权结构、发展战略、生产技术特点、地理分布、产品种类、企业文化、市场竞争等因素。参考文献:1.王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专题[C].大连:东北财大出版社,20002.薛媛媛。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及其选择[J].技术经济,2003(2)3.石连运。论新经济对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J].齐鲁学刊,2002(5)4.徐国华,张德,赵平。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5.[美].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通过将易于标准化的财务业务进行流程再造与标准化,并由共享服务中心统一对其进行处理,是近年来出现并流行起来一种财务业务处理模式,是将不同地域的实体的会计业务拿到一个共享服务中心来同一处理的方式。统一处理保证了会计记录和报告的规范、结构的统一,而且由于不需要在每个公司和办事处都设会计,节省了系统和人工成本。达到降低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改进服务质量、提升业务处理效率目的。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导致了财务共享服务的产生。因为前者使会计工作随着企业经营的国际化而分散到世界各地,而后者又使会计工作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应用而大大简化。在这样的条件下,按照传统方式组织财务工作,势必造成那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用于会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不能满负荷运作。因此,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新兴的技术手段,搭建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将全球范围内的会计核算集中起来,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据统计,目前已有半数以上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建立了共享服务的组织机构,90%的跨国公司已经在实施共享服务。作为目前企业压缩成本、提高服务水准中成效最为卓著的一种管理体系,共享服务管理的价值已为通用电气、惠普、IBM等很多世界知名企业所证实,目前,国内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如中兴、华为、长虹都逐步建立了服务共享中心。集团企业该如何搭建财务共享平台,推进财务共享服务呢?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共享服务的本质是由信息网络技术推动的运营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在财务领域,它是基于统一的系统平台、ERP系统、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操作流程等来实现的。集团企业首先进行管理创新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财务共享服务,并非由财务部门主动发起,而是随着集团公司的管理变革而产生。随着企业规模日益扩大、业务类型不断增加,企业分公司、子公司的多个财务机构使财务人员与管理费用快速膨胀。由此导致财务效率降低、设备投资重复、内控风险激增,总部统一协调财务越来越困难。当这些现实严重毁损着企业的核心价值时,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此时,企业在变革中寻求突破的结果,就是财务共享服务的源起。实施共享服务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有效的管理创新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这需要高层管理人员、基层经理和工作人员强有力的支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其实是一种改革,改革势必带来对原有管理模式和部分人员利益的冲击,所有的管理改革都是一把手工程,特别是尚未成效的项目初期,需要公司最高领导层一如既往的支持,否则项目很容易下马。财务共享服务的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层领导的决心和支持。实行财务共享服务,需对现有财务管理组织架构、操作流程、财务制度等方面进行较大的调整,工作量大,难度高,且不可避免地会触及现有内部利益格局。变革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层领导的决心和大力的支持、协调和推动,这些都为项目的成功提供了组织保证。破除一些传统习惯和认识。财务共享服务也带来思想观念上的变革,需要打破一些传统习惯和认识:一是打破我国企业组织体系“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观念,按照专业化、流程化、集约化的标准来调整内部组织架构,实施流程再造;二是打破依赖手工操作、纸质文件签名审批的传统习惯,大力推行电子化审批,并以严密的安全措施,增强电子化操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三是打破害怕公开、透明、习惯遮遮掩掩的落后心理,大力宣传正确的财务理念,加强阳光财务建设。建设和规划信息技术支持系统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只有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来强化内部控制、降低风险、提高效率,才能实现“协同商务、集中管理”。所以必须建立一个财务共享服务的信息平台,让分子公司把数据导入系统,做到事前提示、事中控制、事后评价;可以在平台上建立财务模板,尽可能取消人工作业,让业务数据自动生成有用的财务信息;可以运用系统标准执行减少偏差及各业务单元可能的暗箱操作,降低各种隐含风险;可以通过设置让系统自动提示例外和预警;可以利用系统的开放性建立各数据共享接口和平台,满足各方不同需求;可以通过系统定期生成不同会计准则要求的报表及特殊报表等。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是实现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和保障, 只有在信息系统支持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可以跨越地理距离的障碍,向其服务对象提供内容广泛的、持续的、反应迅速的服务。因此,系统平台的统一搭建和整合是实现共享服务的关键环节。统一的ERP系统是保证共享服务平台顺利搭建的关键因素。建立一个好的平台很重要,需要有一个统一的IT标准和一个流程标准,这样整合可以更快。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远程财务流程要求建立强大的网络系统以及企业信息系统,将它们作为IT平台。其中,统一的ERP系统是财务共享服务平台搭建成功的必要条件,其作用在于,将所有财务制度固化在统一的数据库中,由信息系统进行统一设定,从而保证总部的战略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如果集团原本使用多种ERP系统,那必须先在集团内推行统一的ERP。如果系统间实在无法统一,至少也要做到互相兼容。搭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体系,也必需完成财务共享服务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对接。财务共享服务系统与OA系统、管理会计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资产负债管理系统、稽核系统等相对接,基本实现了各信息系统的业务集成和数据共享。财务共享中心建成后将是流水线式的财务核算模式,财务人员按照业务链条而非财务链进行岗位配置,而流水线式作业的先决条件并非人员而是传输带,是有让它动起来的工具,共享服务中心的建成同样需要系统进行支撑。因为系统可实现业务流、实物流和价值流的同步,系统可记录各业务节点的响应速度,同样系统可协助你完成数据归集和管理报表生成。在满足信息化的环境下,财务人员可以更好地使财务直接用于支持战略决策的增值分析,为公司战略发展提供及时正确的导向,根据市场快速调整业务策略、经营战术等。所以共享服务的模式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变革,只有利用现代的IT技术,才能使企业集团的财务共享服务真正落到实处。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建立共享服务中心,必须进行财务组织结构的深度变革。财务共享中心模式要求财务部门高效多维度提供信息满足企业管理与发展的需求,而传统的分权式或集权式财务架构无法完全满足这些需求。财务共享服务是将共性的、重复的、标准化的业务放在共享服务中心,它同时汲取了分权和集权的优势,摒除各自的弊端,使财务共享中心成为企业的财务集成芯片,日常业务集中处理,总体职能向广阔和纵深发展,让财务在共享管理中直接体现出价值增值。通过财务共享方案的实施促使财务人员转型,使财务人员由记账转向财务建议、财务管理,为各个部门、各项业务提供财务支持,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只有把工作重心转到高价值的决策支持上来,才能更好实现财务职能,满足企业战略、组织的需要。财务组织结构的变革,使原本各业务单元的财务部可能仅会被保留下一小部分,譬如负责单据收集整理的人员,而大头将迁移至共享服务中心所在地。这样,将财务大部分的职能集中至一个中心位,可以缩减人头数,显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将财务、行政流程与企业战略相匹配。尤其在企业兼并重组之后,以财务共享中心的形式将服务提供给工厂和公司,可以在合并初期就形成较好的评价体系,便于进行业务评估。财务组织机构及职能调整后,原来分散、孤立、层级众多的结构在优化以后,财务管理中心集中处理、制订财务战略和制订标准,并对业绩管理和评价,财务分析报告和预警控制方面起到核心的智能。建立共享服务中心一段时间以后,物美实现了从非标准流程管理到标准化流程管理,财务也从原来的“人制”逐步过渡到“法制”。财务组织结构优化后,集团企业财务体系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和人才实现管理控制,可以把财务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财务人员从原来的算账角色逐渐演变成了业务部门的合

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难点与解决方案论文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向着多元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带来的财务运作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下降、风险识别与管控难度增加等问题也逐步显现,财务工作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近些年,财务共享模式得到诸多跨国企业的实践,也得到更多国内企业的关注。在财务共享理念的影响之下,财务管理更加体现专业化水平,数据信息传递的便捷化,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动力,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共享,是当前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顺应时*发展形势的必然选择。为此,本文主要针对大型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面临的难点问题进行重点探讨,并探究积极的解决方案,希望给我国企业财务共享的发展带来积极意义。

关键词: 企业 财务共享 实施难点 解决方案

20XX年12月财政部印发《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第三十四条规定:“分公司、子公司数量多、分布广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应当探索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会计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财务共享中心。”随着财务共享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开始认识财务共享的优势,并践行财务共享之路。

1 探究财务共享中心实施的普遍意义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技术、人才的竞争,也是成本的竞争。财务共享因其在流程管理、绩效管理、信息化智能方面特有的优势,能够极大地提高核算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流程标准化,提高核算效率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带来了工业流水线的新时代。时至今日,仍然是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提高效率的主要工具。财务共享就是分工和科学管理在财务领域的重要实践。通过将财务核算划分为标准化流程,统一审核标准、统一操作步骤,使财务会计专注于各个细分环节,提高熟练程度,为财务流程和处理效率带来质的改变。根据艾森哲公司(Accenture)在欧洲的调查,30多家在欧洲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跨国公司平均降低了30%财务运作成本。说明财务共享模式对于降低企业财务运营成本具有显著效果。

量化考核,公开透明的奖惩机制

企业通过财务共享中心这个新型组织,改变了企业内部各项分支机构中的传统财务组织体系,从而将人工成本控制理念有效地根植于其中,促进企业财务管理业务流程标准化、同类业务规模化,使标准工时这一生产领域的成本管理概念引入了财务共享中心的KPI考核中。以同类业务的平均办理时间作为标准工时,计算出标准单量。对考核期内实际工单量超过标准单量的员工给予奖励。这种公开透明的量化考核方式推动核算效率不断提升。

信息化智能逐渐替代人工操作

由于财务共享剥离出的是大量繁冗、重复的日常核算工作,规则固定统一,具备信息系统智能化操作的空间。现如今,业务端预生成财务数据、系统自动识别加总发票等各种便利都已成为现实。而财务共享中心可发挥规模效益,消化增加的信息化成本。信息系统的不断优化升级,将逐渐替代更多的人工操作。可以预见,未来的财务会计将摆脱事务性工作,转型为规则设定和结果复核。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统一核算标准,增强数据可比性及有用性

传统的财务组织形式下,各成员企业间管理要求、人员素质都存在差异,容易造成风险点难以识别,核算列报不规范的情况。财务共享通过再造流程,使成员企业间的核算标准、业务流程趋于统一。统一的合同管理、统一的审核要求、统一的往来对账和清账,财务数据信息方面能够趋于规范标准,极大地提高了财务信息质量。同时,财务信息差异化的减少,也带来数据分析方面的便利,提高数据利用效率。

解放财务人员,更能专注于战略及财务管理工作

财务管理的核心是服务经营,创造更大的管理价值。财务共享将核算型以及价值创造型财务相分离,将企业财务人员从大量重复性的事务类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战略、计划、分析、考核等高附加值的财务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发挥财务管理的价值。

2 大型企业集团在财务管控方面的特点及内在需求

合理分配有限资源

优质资源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企业都是稀缺的。企业能够快速合理地分配有限资源,才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多元化,区域覆盖更广,需要及时掌握企业的资源变化,识别价值增长点,把握稍纵即逝的商机,将优质资源分配到更有价值的区域和方向。传统的财务组织模式下,财务信息层层加工汇总、信息传递慢,容易丧失把握稍纵即逝的商机。财务共享通过集中处理财务信息和高度的信息化,及时提供资源使用明细,综合考量企业在会计、资金以及评价等方面的资源共享现状,从而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财务共享的资金集中结算的功能,可以减少各成员单位资金账户沉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有效管控复杂风险

大型企业集团在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同时,也在无形当中增加了企业的风险系数。集团管理层级增加,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容易造成成员企业各自为政,损害股东利益。企业风险需要及时地干预救治,单纯的制度建设和事后审计,都无法有效防御风险。财务共享采用扁平化的组织方式,增强了财务独立性,防止各成员企业经营管理层的不当干预,信息更加透明。此外,在财务共享中心的干预影响之下,企业能够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信息制度,合理利用企业风险的评价指标,将企业风险设置成自动揭示,并能够积极采取相应的语境机制,从而保障风险能够及时地预防。

3 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难点

大型企业集团虽然具有成员企业数量多、同类业务量大等特点,易于发挥财务共享的规模优势,同时也具有涉及行业多、机构分布范围广甚至跨越海内外的特点,对实施财务共享提出了新的挑战。

信息系统平台很难具有普遍适用性

财务共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下的产物。因此,信息系统是财务共享实施的基础。信息系统是否与企业的管理需要相适应,决定了财务共享实施的成败。信息系统不仅仅是一套财务核算系统,还包括资金支付、流程审批、存货管理、供应商客户管理、业务管理等多种系统的集成。随着大型企业集团多元化的发展,行业跨度大、业务复杂程度高等特点,决定了任何一套信息系统都难以完全适应集团内的全部行业、企业。同时,各企业往往已存在适应行业特点的业务系统,例如:酒店预订系统、客房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系统等。如何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对接,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减少重复录入与核对,都是大型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的难点。

流程与标准很难统一

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是一项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财务共享中心发展的核心就是流程和标准再造,包括:流程梳理、流程重组、标准确立、标准统一。在企业集团多元化发展的影响之下,成员企业经营的业务不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其业务范围和管理模式都存在着诸多差异,企业想要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难度较大。需要对行业发展中存在的历程以及各项制度有着充分了解,企业在此过程当中会损耗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一方面是集团统一管控的标准化需求,另一方面是各成员企业内部已存在的个性化管理需求。为使二者逐渐趋于统一化,需要打破既有的管理模式,并加强对于企业运营管理的控制力度,这样的举措不仅造成基层管理人员的抗拒,继而导致上级管理人员的管理受阻,不利于财务共享的'实施与发展。

选址很难兼顾各方需求

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践行“走出去”战略,在海外投资设厂或收购兼并海外经营机构。发改委发布的《中国对外投资报告》显示,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攀升,2016年已达到亿美元,跃升全球第二位。成员企业地域分布广,为财务共享中心的选址带来很大的困难。受时差以及政策、法规、文化方面的差异影响,国内建立的共享中心很难对各海外项目的财务、资金等需求做出及时反应。即使对于非跨国企业集团,也存在着集团总部管控和人力成本压力等各方面原因,影响财务共享中心的选址。从加强集团管控的角度,选址更倾向于集团总部,但集团总部往往位于沿海发达地区,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财务共享低成本运营的理念背道而驰。如果选址在欠发达地区,虽然降低了成本,但项目所在地往往人才比较匮乏,集团管控的力度也相对薄弱。在国内最早实施财务共享的中兴通讯,就经历了选址从集团所在地深圳,迁往成本和人才都较为平衡的西安。

财务与业务脱节

财务共享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将会计职能明确划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从各企业的财务部门脱离出来,纳入财务共享中心。财务共享实现了专业化,但受到地域与环境的限制,难以了解企业的经营业务及其变化。如何让财务数据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更好地满足管理需求就现实地摆在财务共享中心面前。在税务方面,由于财务共享不再接触当地税务部门,税务敏感性降低,税务风险提高;同时不了解当地优惠政策,也使企业丧失了很多机会成本。

财务人员个人发展受限

财务共享的专业化和岗位细分责任制,决定了财务共享岗位从事的是大量标准化、重复性、简单的工作。严格按照既定的规范和程序执行,是对财务共享人员的普遍要求。岗位局限性强,难以获得知识和管理经验的累积,更难有创新和发展。财务人员各项工作的实施缺少认可度、晋升空间小,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因此造成财务共享的人员流失率普遍偏高,对于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都造成不良影响。

4 解决方案

选择适合企业的战略结构

虽然财务共享已经成为各大企业集团发展的方向,但整体实施思路不应“一刀切”,应根据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机构分布,选择适合的战略结构。分板块、分区域建立多共享中心或者分业务逐步纳入单一共享中心都是可以选择的方案。

分板块建立多共享中心

对于行业跨度大、同行业机构数量多的企业集团,可以考虑分板块建立多个共享中心。同板块内容易统一标准、流程,且再造后的流程符合行业特点和行业管理需要,业务与财务的融合度更高。同时,在板块内可节约运营成本,提高财务管理效率,降低实施难度。分板块共享也并非适用于所有多元化企业集团,部分企业行业较多但是行业机构数量明显过少,无法达到行业内规模优势。此外,由于各板块标准和流程不统一,板块间财务人员和财务数据无法共享,难以达到最优经济性。后期将会面临较大程度的数据分析相关方面的困难,对于各项数据的分析以及利用将成为限制财务共享中心发展的首要因素。

分区域建立共享中心

对于机构分布广,尤其多跨国机构的企业集团,可以选择分区域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由于各国在核算制度、税收法规等方面差异性较大,如果建立全球统一的财务共享中心,难以适应各区域的业务需求。因此,很多跨国企业都选择按大区建立多个共享中心,有利于满足财务共享区域内不同业务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分区域建立的共享模式能够保障各区域板块间都存在共享中心,避免出现重复建立,最大程度地实现行业跨度,保障多元化企业的趋于共享中心正常运作,从而有效迈出行业发展的关键性一步。

分业务逐步纳入单一共享中心

单一共享中心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企业财务资源,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在成本效益方面和数据共享方面也更具优势。对于行业跨度不大、分布区域相对集中的集团企业,可选择单一共享中心。单一共享中心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可以选择业务量大、重复度高、易于标准化的业务先纳入共享范围,例如:薪酬支付、合同管理、资金调拨等业务;也可以按照先主业后副业,将成员企业分批纳入共享。这种分批分步的方式可以降低财务共享实施过程中的阻力,但仍难以解决多元化、区域广所带来的固有难题。

在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分板块、分区域的多共享中心,还是全球化的单一共享中心,都各有优势,也非一成不变。很多成功的财务共享,在最初阶段选择某一区域或某一板块进行试点,总结经验,最终形成统一的财务共享中心。也有一些企业集团,从单一主业发展为多元化经营或加快海外拓展的步伐,进而产生分区域分行业的需求。

建立长效的“业”“财”沟通机制

财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经营管理,因此,业财融合是财务共享必然选择的方向。为此,应充分发挥“业务财务”的沟通协调作用。“业务财务”是实施财务共享后,保留在集团各成员单位的部分财务人员,执行管理会计的职能。由于他们与业务的紧密度更高,被称之为“业务财务”。业务财务是财务共享数据的主要使用者,也是连接“业务”与“财务”两端的桥梁与纽带。业务财务的沟通,便于财务共享中心认识经济业务的实质,识别风险;也便于共享中心提供更具有分析价值的财务数据。

打通人员内部流动与晋升渠道

财务共享后,更细致的岗位分工,不可避免地带来员工的单调和厌倦感。为防止这种负能量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可制定定期轮岗的制度。通过岗位轮换,既可保持财务共享的专业性,又能拓展财务共享人员的视野,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轮岗不仅仅限于财务共享中心内部,也可拓展到共享单位的“业务财务”岗位。通过“共享财务”与“业务财务”岗位互换,了解企业集团的财务全流程管理。财务共享中心不仅成为财务数据的中心,还可以成为集团培养财务高端人才的摇篮,让员工看到晋升的通道,从而增强员工的岗位认同感和工作积极性。

5 结束语

大型企业集团在财务共享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解决方案也有多种。财务共享能否在本企业实施成功,其核心还是企业充分认识自身特点,客观评估实施共享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选择合适战略结构,确定相应的信息系统、流程标准、项目选址、沟通机制、人员管理方式等。有了对自身的正确认识,才能预估实施的难度,并取得企业高层的坚定支持。坚定不移地攻克难关、不断优化提升,达到财务共享的最优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晓晨.财务共享服务与企业管理研究[J].财会学习,2018(1):73.

[2] 李春.多元化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难点及对策- -以广投集团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6(3):196- 197.

[3] 李晓旭,黄晨雨.多元化企业集团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难点及解决途径[J].国际商务财会,2016(8):66- 68.

[4] 韩向东,余红燕.财务共享的中国路径[J].财务与会计,2017(12):73- 74.

[5] 王会慧.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J].中国商论,2018(2):128-129.

[6] 王小琛.集团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及实践研究——以MN集团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财务管理跨国公司毕业论文

fdsfds

你到百度文库搜搜,还有知网去看看

1、 国有资本预算体系的研究2、 我国公司现金预算现状的调查与分析5、 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6、 跨国公司的外汇交易风险及其管理7、 股份公司资本金筹集时的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处理问题8、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问题探索9、 企业流动资产管理方法探讨10、 流动资产投资总额和结构问题探讨11、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研究12、 企业直接筹资的环境问题探讨13、 我国公司筹资现状调查与分析14、 我国公司筹资成本调查与分析15、 我国公司资本结构现状调查与分析16、 我国公司筹资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研究17、 我国公司投资决策现状调查与分析18、 我国公司投资结构现状调查与分析19、 公司理财目的与理财方法间的关系问题研究20、 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21、 企业合并的财务问题探讨22、 财务管理创新问题研究23、 论企业资金结构的优化问题24、 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的关系问题研究25、 我国公司财务目标的实证研究26、 我国短期融资券的实践与存在问题研究27、 我国公司债券的实践与存在问题研究28、 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实践与存在问题研究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第八章跨国公司财务管理论文是要根据跨国公司的经营状况写出的情况

财务共享中心研究论文

银行财务共享服务实施的风险及管控策略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银行财务共享服务实施的风险及管控策略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随着其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为国内大型企业所重视。商业银行作为大型金融服务机构,对其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风险和应对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该类企业更加快速、有效地实现财务共享服务,跟随金融行业国际化进程。本文以商业银行财务共享服务实施为切入点,对这一模式实施中的风险识别点进行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

关键词: 财务共享;财务共享服务;商业银行;风险及对策;

随着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不断进步,传统财务管理在信息传递、保真、成本控制、管理效率等方面的弊端逐渐明显,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逐步为国内的金融业所接受并得到推广。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过程是一项长期、复杂、涉及面非常广的工程。在这期间,可能遇到各方面的风险,如果这些风险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将给财务共享的实施带来更大难度和阻力,降低实施的最终效果。因此,如何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对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控,是商业银行在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过程中关注的焦点,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财务共享服务及其优势

(一)财务共享服务的内涵及特点。

财务共享服务是一种整合财务资源的财务管理模式,实现企业财务流程再造,并达到精益化和标准化。信息技术是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财务价值创造是财务共享服务的重点,围绕这个重点,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功能实现机构,对企业中的不同业务和流程涉及到的财务人员和财务流程进行调整,达成财务基础活动的集中、标准和统一处理,是财务共享服务要实现的功能。因此,财务共享服务本身具有集中化、标准化和流程化的特点,且能够达到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升顾客满意度、改进整体服务质量、提高业务处理效率的目的。

(二)财务共享服务内容框架。

财务共享服务的内容框架主要包括战略定位、业务流程、组织与人员、信息系统、运营管理和风险与变革管理等六个方面。战略定位是整个框架的纲领,决定着财务共享服务的导向,保证整个框架中的所有环节保持与战略的一致性;业务流程、组织与人员、信息系统和运营管理则是整个框架的主体部分,是财务共享服务功能实现的基石;风险与变革管理跟随着财务共享服务的全过程,能够使得实施过程中的冲击、风险降低,达成管理模式的优化。

(三)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的优势。

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对于银行企业的整体管理提升和其自身价值的体现,都有推动和促进的作用,具有四个较为明显的优势:第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让财务人员在共享条件下能够实现不同业务领域任务的同步处理,减少了大批量的重复性工作,组织内岗位精简、人员缩减,报酬成本随之降低。同时,统一化的处理流程也可以减少其分支机构的监管成本。第二,提升内控水平,加强风险管控。财务共享服务对于商业银行内部制度及业务流程的规范,能够在岗位设置、操作标准化和信息处理等方面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统一管理,强化了事前和事中的风险控制,将数据和业务衔接的更紧密,让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更加完善,对操作风险的防控更加有效。第三,信息传递实时、透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在统一化上面依赖于人员素质,传递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和保障性方面较差,加上组织结构问题,信息传递多次之后,难免失真。财务共享服务的集中核算和管理层级减少则可以避免这种问题,减少失真问题的出现,降低会计信息传递中的错误,更加真实地反映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第四,聚焦核心业务,增强企业竞争力。传统财务管理过程通常重核算、轻战略,在财务决策、财务分析、预算控制、风险控制等方面都存在短板。财务共享服务本身能够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加上人力资源整合,完全可以实现以财务数据及分析辅助核心业务决策,从财务管理方面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财务共享服务实施中的风险识别点

(一)战略规划方面的风险。

财务共享服务的实现,通常需要充分的准备和详细的战略规划。这个过程需要确立财务共享服务实施的目标和方向、运作的模式和方法、涵盖的业务环节和范围、所需的资金投入和成本、银行高层的态度和认识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风险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管理层和普通职员的风险认识观念不足,主动防控意识缺乏;实施之前的计划准备不够充分;选择共享服务运作的模式和设定目标不当;对业务环节和范围的界定不够科学;共享服务中心选址失误;实施成本和资金投入太大等。

(二)组织架构方面的风险。

财务共享服务实施之前,银行的组织架构和各部门的职能及权限都需要重新设置与分配。这种组织结构的变动,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因财务集权化倾向明显,尤其是分支机构的财务权限集中上移,管理自主权限较少,容易产生管理抵触,带来管理上的风险;银行内部财务职能的转变和权限的重新分配,在磨合期会带来一定的冲突和适应难题,形成一定的管理风险;制度的变革必然影响组织内的利益关系,来自内部的阻力也会带来一定的责任和操作风险。

(三)人员管理方面的风险。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使得财务人员的工作发生一系列变化,原本的高重复性劳动被数据共享、预测分析和管理报告取代。这种职能转型,会在人员管理方面产生两个方面的'风险:工作职责和内容的大面积变动,不但会使职员产生一定抵触,还涉及到岗位重新分配的沟通等,容易产生组织人员稳定性方面的风险;共享服务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技术,需要财务人员在这方面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部分人员会因这方面能力不足,面临业务操作失误风险。

(四)流程再造方面的风险。

财务共享服务的实现,是对传统财务会计模式的颠覆。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的财务工作流程面临重新构建,容易出现的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业务环节和流程设计与整合工作具有一定复杂性,较易出现设计不合理、规划不周密的地方,带来流程上的漏洞,增加操作的风险;财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提高,其在特殊业务和环境变化时容易出现无法适应银行业务需求的情况,引起流程僵化的风险;流程设计完成后,后续优化延宕,无法在执行问题出现时再次快速优化,导致执行方面的风险。

(五)系统建设方面的风险。

财务共享服务的实现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依赖各种系统开展工作。系统的建设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包括以下方面:系统前期需要进行整合,因整合能力不足带来的风险;在进行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考虑不周引起系统设计不合理的风险;因系统设计后,其支撑能力不足导致的风险;系统自身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带来的风险;大范围的财务数据存在共享方面的风险。

(六)税收法律方面的风险。

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需要进行共享中心构建,自然涉及到涉税工作转移问题。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带来税收法律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涉税转移和组织机构变革带来税务稽核工作难度加大;财务共享服务实施中对税务政策的反应及时性欠佳;涉税转移时对于税收政策的选择失当;财务共享服务与法律法规之间的适应性风险等。

三、商业银行财务共享服务实施中风险管控对策

(一)重视战略规划的实施节奏和评估。

商业银行应对财务共享服务实施中战略规划方面的风险,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管理层的风险意识问题,不但要认识到财务共享服务本身的优势与未来作用,更要认识到其中隐含的各种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形成充分的认识,以便按部就班地实施,控制实施节奏,使组织充分做好内外部准备工作,促进财务共享在平稳、渐进中实现;二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战略目标,紧紧围绕目标开展工作,并做好实施效果的充分评估,控制好各类风险因素,降低战略规划的风险。

(二)合理进行组织结构和职能的调整。

对于组织架构方面的风险问题,商业银行在进行财务共享服务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方面重视组织架构的变革,合理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划分好银行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加强前端的会计监督,充分将业务环节与流程和财务共享服务融合,使部门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财务共享服务实施中,在职能、权限划分等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部门利益的平衡,使组织内部成员达成一致的认知,同时强调财务工作的中立性,以缓解组织架构变革带来的冲突和适应难点。

(三)提升财务人员的职能认知和业务专精。

针对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人员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管控对策:一是对财务人员职能转变中抵触心理的缓解,需要在确认职能转变具体路径的基础上,充分给财务人员提供应有的帮助,使其尽快找到合适的业务岗位,适应职能转变后的角色,减少其抵触心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针对职能转变后的新业务,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其在自身业务岗位上的适应能力,减少操作失误的风险。

(四)统一再造流程及后续的管理与优化。

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流程再造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产生风险。为了对这些风险进行防控,需要财务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流程再造或改造应当在统一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商业银行本身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对会计政策、会计科目、数据填报规范等进行统一化的设计,并在统一设计的基础上,对业务流程进行认真梳理,进行多项审批流程的管控,降低业务流程方面的变化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对于再造后的流程执行中出现问题,应当及时进行解决,并重视流程的管理改进和优化,并对统一业务流程中无法解决的一些特殊问题或环境变化带来的不适应问题进行解决和优化。

(五)搭建信息化管理系统集成平台。

财务共享服务的实现需要在商业银行内部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这个过程中风险的防控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财务共享实施的战略目标进行主要信息系统的搭建,安排正确的建设时机,为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实现提供技术上的基础;二是要根据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进行系统的集成与整合,促进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与信息系统之间的融合,搭建全面、有效的系统集成管理平台。

(六)建立柔性的税务和法律管理机制。

财务共享服务实施中带来的涉税风险,一方面需要银行加强涉税团队的建设工作,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的研究力度,谨防触碰法律底线,建立起严谨、柔性的税务管理机制;另一方面需要法务部门重视法律法规的政策解读,运用法律武器帮助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

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对于商业银行意义重大,不仅能够起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还能提升内控水平、加强风险管控,同时能够提高财务信息管控质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财务体系发展中的大势所趋。但是,在财务共享服务实施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人员管理、流程再造、系统建设和税收法律等方面的风险问题。针对这些风险问题,商业银行需要从战略规划的实施、组织结构和职能的调整、财务人员的职能转变和业务专精、再造流程的管理与优化、信息化管理集成平台的搭建、柔性税务和法律管理机制的建立等各个方面进行管控,以达到防控风险、实现财务共享的整体目标。

四、参考文献

[1]王怡.A商业银行财务共享服务风险管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8.

[2]刘喜文,谢杨,邹颖,等.商业银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研究[J].农银学刊,2019(04).

[3]景峰.财务共享模式在商业银行中应用是大势所趋[J].首席财务官,2018.

[4]陈卫兵.运用金融科技构建商业银行新型财务共享模式[J].财会学习,2019(07).

[5]刘宇.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风险与控制研究[J].商讯,2019(35).

[6]李国全,杨勇.财务共享模式下中小商业银行财务转型初探[J].中国银行业,2019(06).

1、海尔集团

2006年年底,海尔集团的财务变革以共享服务为切入点,由原来的管钱、管物、管账会计型财务组织向能够规划未来的管理会计型财务组织转型。

海尔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SSC)依托信息系统平台,以财务业务标准处理流程为基础,以优化组织结构、规范业务流程为实施手段,以建设统一的核算管理平台为标志。

以价值创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为主要关注方向,通过持续地建设和优化,提升财务管理效率,加强财务信息质量控制,有效降低财务风险,优化集团运营成本。

海尔集团以财务共享为切入点实施的财务转型将财务人员分成3类角色:业务财务、共享财务、专业财务,通过“人单合一”模式下的网状节点型的组织架构,使每个财务人员成为自己的CEO,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并分享价值。

业务财务作为融入业务单元的财务专业人士,成为驱动业务发展和构筑行业领导地位的战略伙伴;专业财务聚焦于各类财务模型的建立,通过建流程、立标准驱动业务,并利用税务、预算等专业知识创造价值。

共享财务作为后端的会计核算平台,通过集中管理下的规模效率和效益实现“集约型”转变,采购、销售、资产核算、资金收付、费用核销、总账报表等核算流程从原财务组织中剥离,实现了海尔财务“集中的更集中、分散的更分散”的运营模式。

通过交易集中、流程嵌入来强化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实现财务信息高效传递,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

2、平安集团

为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战略,平安集团财务采取矩阵管控模式,应对多元化发展并实现资源共享和风险控制。平安集团于2004年启动财务集中,开启财务创新之路的序幕,成为国内首批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集团企业,走过了“一年规划、三年创建、九年运营”的历程,不断挑战全新的高度。

秉承平安集团优秀的创新DNA,其财务创新步入了阶段。财务创新——财务集中,即多中心+产品化构建支持全集团全财务业务的大运营体系。通过财务集中系统平台,实现了内外联通,全流程集成。

财务共享服务业务范围相对比较多,包括费用、资金、总账、估值、税务、综合六大产品运营。

财务创新:“移动+互联网”,通过“财酷平台”移动化模式,进行端对端管控,颠覆传统报销流程;通过打造E采服务平台,打通采购履约“最后一公里”,通过“平台化+数据化”的智能采购,提倡便捷高效阳光的价值主张。

财务创新:财务智能,即从最初的互联网到综合应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实现基于数据挖掘与分析、机器学习的财务变革,实现自动化、智慧化,最大限度发挥财务数据价值。

2003年,平安数据科技的雏形平安集团后援管理中心成立,作为全国首家集中运营中心,通过三次大规模集中,建成了布局全国的作业网络与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十多年来一直代表着中国金融业运营的最高水准。

2004年,平安直通的前身平安集团渠道发展事业部成立,作为集团共享的销售平台,新渠道自主开发国际领先的电话销售系统、率先建立先进规范的远程电话销售体系。

帮助平安电话车险、平安寿险电销建立远程销售领域的领先地位,孕育了远程贷款和投资等多条业务,并在网电移一体化、数据管理与营销、客户经营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6年将平安数据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平安直通咨询有限公司进行整合成立了深圳平安综合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平安金服”)。

平安金服总部位于上海,目前已在上海、深圳、成都、苏州、洛阳、合肥、内江、西安、济南建立9个集中作业中心和3个远程销售咨询中心,共有员工近万人。

平安金服为平安集团65家专业公司提供财务共享服务。2018年6月14日,平安金服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信达”)在北京召开项目启动会,标志着平安金服财务共享中心正式开启市场化征程,开始输出服务。

平安金服凭借业内经验和专业的咨询服务能力,聚焦中国信达的具体需求,为其提供全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顶层蓝图设计、整体建设规划等工作,量身打造全流程、智能化的中国信达综合财务共享中心,助力中国信达实现财务共享、提升管理效率、控制运营成本和风险的目标。

3、长虹集团

2005年,长虹财务管理模式实施转型,财务管理和财务服务职能分离,成立了财务管理中心和财务服务中心,财务服务中心为部分子公司提供核算服务。

2008年,长虹财务共享中心正式挂牌,开展市场化运作。2009年,长虹共享服务中心协同长虹信息管理部门完成两大平台(ERP平台和WEB平台)三大系统(财务核心系统、财务协助系统和业务协作系统)的财务信息化体系建设。

在集团内部,持续进行财务共享服务推进,将子公司纳入财务共享范围。

财务共享看上去是对会计核算的集中,核心是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是整个财务职能的变革,二是引发财务管理工作的革命。长虹FSSC一直想方设法优化自身的功能,以期发挥更大的功效,提升长虹的财务管理能力和水平。

着力降低财务机构运营成本:在实施基于财务共享的长虹财务管理变革后,长虹子公司的财务核算全部集中在FSSC,再也不需要产业单元都建立一个会计机构了。规模化效应和流水线式标准作业降低了财务核算难度,也降低了员工入职要求。

4、永辉超市

2011年年底,永辉超市上线了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实现银企直联。同时,2012年初启动了与之配套的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全国6万员工和供应商的资金归集及支付都通过总部的财务共享中心统一安排,实现资金的专业化与流程化管理的协同。

5、中石化

2013年,中国石化启动了财务共享服务试点建设。历经四年探索实践,初步形成适合企业实际的财务共享服务业务标准、实施策略和管理体系。

在大型央企中首创性建立了覆盖会计核算、费用报销、资金结算、会计档案和财务报表等全业务的财务共享服务,成为整体规划最早、建设规模最大、业务覆盖面最全和信息化集成度最高的共享机构。

财务共享论文

银行财务共享服务实施的风险及管控策略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银行财务共享服务实施的风险及管控策略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随着其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为国内大型企业所重视。商业银行作为大型金融服务机构,对其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风险和应对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该类企业更加快速、有效地实现财务共享服务,跟随金融行业国际化进程。本文以商业银行财务共享服务实施为切入点,对这一模式实施中的风险识别点进行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

关键词: 财务共享;财务共享服务;商业银行;风险及对策;

随着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不断进步,传统财务管理在信息传递、保真、成本控制、管理效率等方面的弊端逐渐明显,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逐步为国内的金融业所接受并得到推广。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过程是一项长期、复杂、涉及面非常广的工程。在这期间,可能遇到各方面的风险,如果这些风险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将给财务共享的实施带来更大难度和阻力,降低实施的最终效果。因此,如何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对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控,是商业银行在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过程中关注的焦点,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财务共享服务及其优势

(一)财务共享服务的内涵及特点。

财务共享服务是一种整合财务资源的财务管理模式,实现企业财务流程再造,并达到精益化和标准化。信息技术是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财务价值创造是财务共享服务的重点,围绕这个重点,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功能实现机构,对企业中的不同业务和流程涉及到的财务人员和财务流程进行调整,达成财务基础活动的集中、标准和统一处理,是财务共享服务要实现的功能。因此,财务共享服务本身具有集中化、标准化和流程化的特点,且能够达到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升顾客满意度、改进整体服务质量、提高业务处理效率的目的。

(二)财务共享服务内容框架。

财务共享服务的内容框架主要包括战略定位、业务流程、组织与人员、信息系统、运营管理和风险与变革管理等六个方面。战略定位是整个框架的纲领,决定着财务共享服务的导向,保证整个框架中的所有环节保持与战略的一致性;业务流程、组织与人员、信息系统和运营管理则是整个框架的主体部分,是财务共享服务功能实现的基石;风险与变革管理跟随着财务共享服务的全过程,能够使得实施过程中的冲击、风险降低,达成管理模式的优化。

(三)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的优势。

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对于银行企业的整体管理提升和其自身价值的体现,都有推动和促进的作用,具有四个较为明显的优势:第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让财务人员在共享条件下能够实现不同业务领域任务的同步处理,减少了大批量的重复性工作,组织内岗位精简、人员缩减,报酬成本随之降低。同时,统一化的处理流程也可以减少其分支机构的监管成本。第二,提升内控水平,加强风险管控。财务共享服务对于商业银行内部制度及业务流程的规范,能够在岗位设置、操作标准化和信息处理等方面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统一管理,强化了事前和事中的风险控制,将数据和业务衔接的更紧密,让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更加完善,对操作风险的防控更加有效。第三,信息传递实时、透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在统一化上面依赖于人员素质,传递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和保障性方面较差,加上组织结构问题,信息传递多次之后,难免失真。财务共享服务的集中核算和管理层级减少则可以避免这种问题,减少失真问题的出现,降低会计信息传递中的错误,更加真实地反映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第四,聚焦核心业务,增强企业竞争力。传统财务管理过程通常重核算、轻战略,在财务决策、财务分析、预算控制、风险控制等方面都存在短板。财务共享服务本身能够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加上人力资源整合,完全可以实现以财务数据及分析辅助核心业务决策,从财务管理方面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财务共享服务实施中的风险识别点

(一)战略规划方面的风险。

财务共享服务的实现,通常需要充分的准备和详细的战略规划。这个过程需要确立财务共享服务实施的目标和方向、运作的模式和方法、涵盖的业务环节和范围、所需的资金投入和成本、银行高层的态度和认识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风险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管理层和普通职员的风险认识观念不足,主动防控意识缺乏;实施之前的计划准备不够充分;选择共享服务运作的模式和设定目标不当;对业务环节和范围的界定不够科学;共享服务中心选址失误;实施成本和资金投入太大等。

(二)组织架构方面的风险。

财务共享服务实施之前,银行的组织架构和各部门的职能及权限都需要重新设置与分配。这种组织结构的变动,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因财务集权化倾向明显,尤其是分支机构的财务权限集中上移,管理自主权限较少,容易产生管理抵触,带来管理上的风险;银行内部财务职能的转变和权限的重新分配,在磨合期会带来一定的冲突和适应难题,形成一定的管理风险;制度的变革必然影响组织内的利益关系,来自内部的阻力也会带来一定的责任和操作风险。

(三)人员管理方面的风险。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使得财务人员的工作发生一系列变化,原本的高重复性劳动被数据共享、预测分析和管理报告取代。这种职能转型,会在人员管理方面产生两个方面的'风险:工作职责和内容的大面积变动,不但会使职员产生一定抵触,还涉及到岗位重新分配的沟通等,容易产生组织人员稳定性方面的风险;共享服务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技术,需要财务人员在这方面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部分人员会因这方面能力不足,面临业务操作失误风险。

(四)流程再造方面的风险。

财务共享服务的实现,是对传统财务会计模式的颠覆。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的财务工作流程面临重新构建,容易出现的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业务环节和流程设计与整合工作具有一定复杂性,较易出现设计不合理、规划不周密的地方,带来流程上的漏洞,增加操作的风险;财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提高,其在特殊业务和环境变化时容易出现无法适应银行业务需求的情况,引起流程僵化的风险;流程设计完成后,后续优化延宕,无法在执行问题出现时再次快速优化,导致执行方面的风险。

(五)系统建设方面的风险。

财务共享服务的实现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依赖各种系统开展工作。系统的建设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包括以下方面:系统前期需要进行整合,因整合能力不足带来的风险;在进行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考虑不周引起系统设计不合理的风险;因系统设计后,其支撑能力不足导致的风险;系统自身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带来的风险;大范围的财务数据存在共享方面的风险。

(六)税收法律方面的风险。

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需要进行共享中心构建,自然涉及到涉税工作转移问题。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带来税收法律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涉税转移和组织机构变革带来税务稽核工作难度加大;财务共享服务实施中对税务政策的反应及时性欠佳;涉税转移时对于税收政策的选择失当;财务共享服务与法律法规之间的适应性风险等。

三、商业银行财务共享服务实施中风险管控对策

(一)重视战略规划的实施节奏和评估。

商业银行应对财务共享服务实施中战略规划方面的风险,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管理层的风险意识问题,不但要认识到财务共享服务本身的优势与未来作用,更要认识到其中隐含的各种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形成充分的认识,以便按部就班地实施,控制实施节奏,使组织充分做好内外部准备工作,促进财务共享在平稳、渐进中实现;二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战略目标,紧紧围绕目标开展工作,并做好实施效果的充分评估,控制好各类风险因素,降低战略规划的风险。

(二)合理进行组织结构和职能的调整。

对于组织架构方面的风险问题,商业银行在进行财务共享服务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方面重视组织架构的变革,合理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划分好银行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加强前端的会计监督,充分将业务环节与流程和财务共享服务融合,使部门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财务共享服务实施中,在职能、权限划分等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部门利益的平衡,使组织内部成员达成一致的认知,同时强调财务工作的中立性,以缓解组织架构变革带来的冲突和适应难点。

(三)提升财务人员的职能认知和业务专精。

针对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人员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管控对策:一是对财务人员职能转变中抵触心理的缓解,需要在确认职能转变具体路径的基础上,充分给财务人员提供应有的帮助,使其尽快找到合适的业务岗位,适应职能转变后的角色,减少其抵触心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针对职能转变后的新业务,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其在自身业务岗位上的适应能力,减少操作失误的风险。

(四)统一再造流程及后续的管理与优化。

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流程再造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产生风险。为了对这些风险进行防控,需要财务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流程再造或改造应当在统一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商业银行本身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对会计政策、会计科目、数据填报规范等进行统一化的设计,并在统一设计的基础上,对业务流程进行认真梳理,进行多项审批流程的管控,降低业务流程方面的变化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对于再造后的流程执行中出现问题,应当及时进行解决,并重视流程的管理改进和优化,并对统一业务流程中无法解决的一些特殊问题或环境变化带来的不适应问题进行解决和优化。

(五)搭建信息化管理系统集成平台。

财务共享服务的实现需要在商业银行内部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这个过程中风险的防控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财务共享实施的战略目标进行主要信息系统的搭建,安排正确的建设时机,为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实现提供技术上的基础;二是要根据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进行系统的集成与整合,促进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与信息系统之间的融合,搭建全面、有效的系统集成管理平台。

(六)建立柔性的税务和法律管理机制。

财务共享服务实施中带来的涉税风险,一方面需要银行加强涉税团队的建设工作,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的研究力度,谨防触碰法律底线,建立起严谨、柔性的税务管理机制;另一方面需要法务部门重视法律法规的政策解读,运用法律武器帮助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

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对于商业银行意义重大,不仅能够起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还能提升内控水平、加强风险管控,同时能够提高财务信息管控质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财务体系发展中的大势所趋。但是,在财务共享服务实施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人员管理、流程再造、系统建设和税收法律等方面的风险问题。针对这些风险问题,商业银行需要从战略规划的实施、组织结构和职能的调整、财务人员的职能转变和业务专精、再造流程的管理与优化、信息化管理集成平台的搭建、柔性税务和法律管理机制的建立等各个方面进行管控,以达到防控风险、实现财务共享的整体目标。

四、参考文献

[1]王怡.A商业银行财务共享服务风险管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8.

[2]刘喜文,谢杨,邹颖,等.商业银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研究[J].农银学刊,2019(04).

[3]景峰.财务共享模式在商业银行中应用是大势所趋[J].首席财务官,2018.

[4]陈卫兵.运用金融科技构建商业银行新型财务共享模式[J].财会学习,2019(07).

[5]刘宇.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风险与控制研究[J].商讯,2019(35).

[6]李国全,杨勇.财务共享模式下中小商业银行财务转型初探[J].中国银行业,2019(06).

不难。基于财务共享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的论文不难,从2点来写:1、管理会计信息化与财务共享服务。2、财务共享服务对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难点与解决方案论文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向着多元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带来的财务运作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下降、风险识别与管控难度增加等问题也逐步显现,财务工作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近些年,财务共享模式得到诸多跨国企业的实践,也得到更多国内企业的关注。在财务共享理念的影响之下,财务管理更加体现专业化水平,数据信息传递的便捷化,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动力,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共享,是当前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顺应时*发展形势的必然选择。为此,本文主要针对大型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面临的难点问题进行重点探讨,并探究积极的解决方案,希望给我国企业财务共享的发展带来积极意义。

关键词: 企业 财务共享 实施难点 解决方案

20XX年12月财政部印发《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第三十四条规定:“分公司、子公司数量多、分布广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应当探索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会计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财务共享中心。”随着财务共享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开始认识财务共享的优势,并践行财务共享之路。

1 探究财务共享中心实施的普遍意义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技术、人才的竞争,也是成本的竞争。财务共享因其在流程管理、绩效管理、信息化智能方面特有的优势,能够极大地提高核算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流程标准化,提高核算效率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带来了工业流水线的新时代。时至今日,仍然是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提高效率的主要工具。财务共享就是分工和科学管理在财务领域的重要实践。通过将财务核算划分为标准化流程,统一审核标准、统一操作步骤,使财务会计专注于各个细分环节,提高熟练程度,为财务流程和处理效率带来质的改变。根据艾森哲公司(Accenture)在欧洲的调查,30多家在欧洲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跨国公司平均降低了30%财务运作成本。说明财务共享模式对于降低企业财务运营成本具有显著效果。

量化考核,公开透明的奖惩机制

企业通过财务共享中心这个新型组织,改变了企业内部各项分支机构中的传统财务组织体系,从而将人工成本控制理念有效地根植于其中,促进企业财务管理业务流程标准化、同类业务规模化,使标准工时这一生产领域的成本管理概念引入了财务共享中心的KPI考核中。以同类业务的平均办理时间作为标准工时,计算出标准单量。对考核期内实际工单量超过标准单量的员工给予奖励。这种公开透明的量化考核方式推动核算效率不断提升。

信息化智能逐渐替代人工操作

由于财务共享剥离出的是大量繁冗、重复的日常核算工作,规则固定统一,具备信息系统智能化操作的空间。现如今,业务端预生成财务数据、系统自动识别加总发票等各种便利都已成为现实。而财务共享中心可发挥规模效益,消化增加的信息化成本。信息系统的不断优化升级,将逐渐替代更多的人工操作。可以预见,未来的财务会计将摆脱事务性工作,转型为规则设定和结果复核。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统一核算标准,增强数据可比性及有用性

传统的财务组织形式下,各成员企业间管理要求、人员素质都存在差异,容易造成风险点难以识别,核算列报不规范的情况。财务共享通过再造流程,使成员企业间的核算标准、业务流程趋于统一。统一的合同管理、统一的审核要求、统一的往来对账和清账,财务数据信息方面能够趋于规范标准,极大地提高了财务信息质量。同时,财务信息差异化的减少,也带来数据分析方面的便利,提高数据利用效率。

解放财务人员,更能专注于战略及财务管理工作

财务管理的核心是服务经营,创造更大的管理价值。财务共享将核算型以及价值创造型财务相分离,将企业财务人员从大量重复性的事务类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战略、计划、分析、考核等高附加值的财务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发挥财务管理的价值。

2 大型企业集团在财务管控方面的特点及内在需求

合理分配有限资源

优质资源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企业都是稀缺的。企业能够快速合理地分配有限资源,才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多元化,区域覆盖更广,需要及时掌握企业的资源变化,识别价值增长点,把握稍纵即逝的商机,将优质资源分配到更有价值的区域和方向。传统的财务组织模式下,财务信息层层加工汇总、信息传递慢,容易丧失把握稍纵即逝的商机。财务共享通过集中处理财务信息和高度的信息化,及时提供资源使用明细,综合考量企业在会计、资金以及评价等方面的资源共享现状,从而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财务共享的资金集中结算的功能,可以减少各成员单位资金账户沉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有效管控复杂风险

大型企业集团在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同时,也在无形当中增加了企业的风险系数。集团管理层级增加,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容易造成成员企业各自为政,损害股东利益。企业风险需要及时地干预救治,单纯的制度建设和事后审计,都无法有效防御风险。财务共享采用扁平化的组织方式,增强了财务独立性,防止各成员企业经营管理层的不当干预,信息更加透明。此外,在财务共享中心的干预影响之下,企业能够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信息制度,合理利用企业风险的评价指标,将企业风险设置成自动揭示,并能够积极采取相应的语境机制,从而保障风险能够及时地预防。

3 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难点

大型企业集团虽然具有成员企业数量多、同类业务量大等特点,易于发挥财务共享的规模优势,同时也具有涉及行业多、机构分布范围广甚至跨越海内外的特点,对实施财务共享提出了新的挑战。

信息系统平台很难具有普遍适用性

财务共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下的产物。因此,信息系统是财务共享实施的基础。信息系统是否与企业的管理需要相适应,决定了财务共享实施的成败。信息系统不仅仅是一套财务核算系统,还包括资金支付、流程审批、存货管理、供应商客户管理、业务管理等多种系统的集成。随着大型企业集团多元化的发展,行业跨度大、业务复杂程度高等特点,决定了任何一套信息系统都难以完全适应集团内的全部行业、企业。同时,各企业往往已存在适应行业特点的业务系统,例如:酒店预订系统、客房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系统等。如何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对接,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减少重复录入与核对,都是大型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的难点。

流程与标准很难统一

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是一项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财务共享中心发展的核心就是流程和标准再造,包括:流程梳理、流程重组、标准确立、标准统一。在企业集团多元化发展的影响之下,成员企业经营的业务不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其业务范围和管理模式都存在着诸多差异,企业想要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难度较大。需要对行业发展中存在的历程以及各项制度有着充分了解,企业在此过程当中会损耗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一方面是集团统一管控的标准化需求,另一方面是各成员企业内部已存在的个性化管理需求。为使二者逐渐趋于统一化,需要打破既有的管理模式,并加强对于企业运营管理的控制力度,这样的举措不仅造成基层管理人员的抗拒,继而导致上级管理人员的管理受阻,不利于财务共享的'实施与发展。

选址很难兼顾各方需求

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践行“走出去”战略,在海外投资设厂或收购兼并海外经营机构。发改委发布的《中国对外投资报告》显示,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攀升,2016年已达到亿美元,跃升全球第二位。成员企业地域分布广,为财务共享中心的选址带来很大的困难。受时差以及政策、法规、文化方面的差异影响,国内建立的共享中心很难对各海外项目的财务、资金等需求做出及时反应。即使对于非跨国企业集团,也存在着集团总部管控和人力成本压力等各方面原因,影响财务共享中心的选址。从加强集团管控的角度,选址更倾向于集团总部,但集团总部往往位于沿海发达地区,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财务共享低成本运营的理念背道而驰。如果选址在欠发达地区,虽然降低了成本,但项目所在地往往人才比较匮乏,集团管控的力度也相对薄弱。在国内最早实施财务共享的中兴通讯,就经历了选址从集团所在地深圳,迁往成本和人才都较为平衡的西安。

财务与业务脱节

财务共享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将会计职能明确划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从各企业的财务部门脱离出来,纳入财务共享中心。财务共享实现了专业化,但受到地域与环境的限制,难以了解企业的经营业务及其变化。如何让财务数据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更好地满足管理需求就现实地摆在财务共享中心面前。在税务方面,由于财务共享不再接触当地税务部门,税务敏感性降低,税务风险提高;同时不了解当地优惠政策,也使企业丧失了很多机会成本。

财务人员个人发展受限

财务共享的专业化和岗位细分责任制,决定了财务共享岗位从事的是大量标准化、重复性、简单的工作。严格按照既定的规范和程序执行,是对财务共享人员的普遍要求。岗位局限性强,难以获得知识和管理经验的累积,更难有创新和发展。财务人员各项工作的实施缺少认可度、晋升空间小,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因此造成财务共享的人员流失率普遍偏高,对于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都造成不良影响。

4 解决方案

选择适合企业的战略结构

虽然财务共享已经成为各大企业集团发展的方向,但整体实施思路不应“一刀切”,应根据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机构分布,选择适合的战略结构。分板块、分区域建立多共享中心或者分业务逐步纳入单一共享中心都是可以选择的方案。

分板块建立多共享中心

对于行业跨度大、同行业机构数量多的企业集团,可以考虑分板块建立多个共享中心。同板块内容易统一标准、流程,且再造后的流程符合行业特点和行业管理需要,业务与财务的融合度更高。同时,在板块内可节约运营成本,提高财务管理效率,降低实施难度。分板块共享也并非适用于所有多元化企业集团,部分企业行业较多但是行业机构数量明显过少,无法达到行业内规模优势。此外,由于各板块标准和流程不统一,板块间财务人员和财务数据无法共享,难以达到最优经济性。后期将会面临较大程度的数据分析相关方面的困难,对于各项数据的分析以及利用将成为限制财务共享中心发展的首要因素。

分区域建立共享中心

对于机构分布广,尤其多跨国机构的企业集团,可以选择分区域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由于各国在核算制度、税收法规等方面差异性较大,如果建立全球统一的财务共享中心,难以适应各区域的业务需求。因此,很多跨国企业都选择按大区建立多个共享中心,有利于满足财务共享区域内不同业务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分区域建立的共享模式能够保障各区域板块间都存在共享中心,避免出现重复建立,最大程度地实现行业跨度,保障多元化企业的趋于共享中心正常运作,从而有效迈出行业发展的关键性一步。

分业务逐步纳入单一共享中心

单一共享中心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企业财务资源,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在成本效益方面和数据共享方面也更具优势。对于行业跨度不大、分布区域相对集中的集团企业,可选择单一共享中心。单一共享中心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可以选择业务量大、重复度高、易于标准化的业务先纳入共享范围,例如:薪酬支付、合同管理、资金调拨等业务;也可以按照先主业后副业,将成员企业分批纳入共享。这种分批分步的方式可以降低财务共享实施过程中的阻力,但仍难以解决多元化、区域广所带来的固有难题。

在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分板块、分区域的多共享中心,还是全球化的单一共享中心,都各有优势,也非一成不变。很多成功的财务共享,在最初阶段选择某一区域或某一板块进行试点,总结经验,最终形成统一的财务共享中心。也有一些企业集团,从单一主业发展为多元化经营或加快海外拓展的步伐,进而产生分区域分行业的需求。

建立长效的“业”“财”沟通机制

财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经营管理,因此,业财融合是财务共享必然选择的方向。为此,应充分发挥“业务财务”的沟通协调作用。“业务财务”是实施财务共享后,保留在集团各成员单位的部分财务人员,执行管理会计的职能。由于他们与业务的紧密度更高,被称之为“业务财务”。业务财务是财务共享数据的主要使用者,也是连接“业务”与“财务”两端的桥梁与纽带。业务财务的沟通,便于财务共享中心认识经济业务的实质,识别风险;也便于共享中心提供更具有分析价值的财务数据。

打通人员内部流动与晋升渠道

财务共享后,更细致的岗位分工,不可避免地带来员工的单调和厌倦感。为防止这种负能量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可制定定期轮岗的制度。通过岗位轮换,既可保持财务共享的专业性,又能拓展财务共享人员的视野,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轮岗不仅仅限于财务共享中心内部,也可拓展到共享单位的“业务财务”岗位。通过“共享财务”与“业务财务”岗位互换,了解企业集团的财务全流程管理。财务共享中心不仅成为财务数据的中心,还可以成为集团培养财务高端人才的摇篮,让员工看到晋升的通道,从而增强员工的岗位认同感和工作积极性。

5 结束语

大型企业集团在财务共享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解决方案也有多种。财务共享能否在本企业实施成功,其核心还是企业充分认识自身特点,客观评估实施共享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选择合适战略结构,确定相应的信息系统、流程标准、项目选址、沟通机制、人员管理方式等。有了对自身的正确认识,才能预估实施的难度,并取得企业高层的坚定支持。坚定不移地攻克难关、不断优化提升,达到财务共享的最优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晓晨.财务共享服务与企业管理研究[J].财会学习,2018(1):73.

[2] 李春.多元化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难点及对策- -以广投集团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6(3):196- 197.

[3] 李晓旭,黄晨雨.多元化企业集团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难点及解决途径[J].国际商务财会,2016(8):66- 68.

[4] 韩向东,余红燕.财务共享的中国路径[J].财务与会计,2017(12):73- 74.

[5] 王会慧.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J].中国商论,2018(2):128-129.

[6] 王小琛.集团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及实践研究——以MN集团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财务共享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论文的技术路线的写法如下: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

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

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

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 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

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

2、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3、成员分工

成员分工应是指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具体职责,要人人有事干、个个担责任。组长负责协调、组织。

4、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是课题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研究内容是指可操作的东西,一般包括几个层次:

①研究方向。

②子课题(数目和标题)。

③与研究方案有关的内容,即要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等等。研究方法要写明是文献研究还是实验、调查研究?若是调查研究是普调还是抽查?如果是实验研究,要注明有无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实施计划要详细写出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地点、任务和目标、由谁负责。若外出调查,要列出调查者、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交通工具、调查工具等。

论文技术路线怎么写

技术路线一般是指研究的预备,启动,进行,再重复,取得成果的过程,不是指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更不是指答辩的预备和进行过程。

要注意以下方面:

1、题目(题目中不要有字母、符号;

2、指明研究对象或研究范畴;

3、指明研究内容[对研究对象的什么进行研究。每一个研究内容都要清楚详实)。要指明难点和前人尚没解决的问题。难点、困难是体现水平和前沿性的地方;

4、研究方法有哪些;

5、要涉及的设备和仪器有哪些。在什么研究工作中要用到哪个要逐一说明,不要笼统大略;

6、整个题目所指工作具体实施的技术路线或研究方案。经费和进展如何。

技术路线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路线就是论文的研究方法、手段、试验方案,一般以流程图的形式来加强逻辑性,让专家和同行看起来一目了然,所以应尽可能详尽描述每一步骤的关键点要阐述清楚并具有可操作性,以下是技术路线的大部分内容叙述描写时应该注意的点:

1、研究背景——提出问题后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

2、目的意义——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

3、成员分工——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具体职责,多见于需要具体实验操作的理工科论文。

4、实施计划——课题方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

5、可行性论证——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

6、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是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来表现。

在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毕业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论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程度,占比很大的技术路线就很关键了,以上就是关于论文的技术路线怎么写的具体内容。

  • 索引序列
  • 跨国公司财务共享构建研究论文
  • 财务管理跨国公司毕业论文
  • 财务共享中心研究论文
  • 财务共享论文
  • 财务共享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