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投稿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投稿

发布时间: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投稿

基本上都是要版面费的

教学月刊(中学版)上海中学数学外国中小学教育现代中小学教育中等数学中小学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小学实验与装备中学生物学中学数学中学数学教学中学数学研究中学数学月刊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中学语文教学你看这些是否可以。是中学教育类的数学期刊

可以发表在《新乡学院学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山东科技大学学报》《河南工业大学学报》《河南科技大学学报》一般的期刊可以发表《数学学习与研究》《教育教学论坛》等。我空间里有对这些期刊的简介,你可以看一下,了解一些这些期刊。

学报类:《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长春理工大学学报》《湖北函授大学学报》《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原名《荆门大学学报》《黄冈师范学院学报》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类 省级优秀期刊) 体育科技(体育类 省级优秀期刊)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类 省级优秀期刊) 四川体育科学(体育类 省级优秀期刊)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全国优秀本科学报 优秀期刊 ) [(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数学与信息科学、物理与电子技术、化学与材料科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建筑科学、体育科学、经济管理科学、理工科教学研究]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理工卷、农学卷、医学卷](全国本科优秀学报) 咸宁学院学报(全国优秀本科学报)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全国本科优秀综合学报)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全国本科优秀社科学报)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全国优秀本科学报)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全国优秀本科学报) 赤峰学院学报(全国优秀本科学报)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全国优秀专科学报) 等。也可以安排普通的期刊。在线投稿QQ910278216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官网

校长、党支部书记:林祖浮男,1966年11月出生于陆丰市潭西镇。1985年6月在陆丰师范学校中师毕业。1989年7月在华南师范大学函授大专政治专业毕业。1992年6月在广东教育学院进修全日制二年制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1997至10月-1999年业余进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结业。中专政治高级讲师。1992年8月年至1996年8月在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任高中政治教师、团委副书记、团委书记,1996年9月至2000年6月在陆丰市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导处主任,2000年7月至2005年12月在陆丰市广播电视大学任教务处主任、副校长。2006年1月在陆丰市东海中学任校长。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1995年被评为广东省“二五普法”先进个人。1999年获得广东省中师政治教师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1992年以来,在广东省教育厅《教育创新》、《广东教育学院学报》、《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太原教育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1篇。副校长、党支部副书记:蔡炳钦分工:分管学校财务后勤工作副校长:王跃沛分工:分管人事工作,负责高中教学副校长:林俊侨分工:分管初中教学工作副校长、工会主席:施展翎分工:分管德育工作,主持工会工作

论接受美学的文学史观(2008-10-09 23:44:21)转载标签: 接受美学重写文学史文化 【良人按】是文发表在《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摘 要:自1980代以来,“重写文学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对作品传播、接受过程的考察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这种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接受美学”的影响。不过就“接受美学”这一理论本身而言,过去人们往往更多地注意到了其对于阅读与读者的重视,而对其文学史观却重视不足。重写文学史,本质上是要重新建立一种社会历史观,所以在精读“接受美学”经典文献的基础上,着力呈现其共时态与历时态相结合的文学史观,或许对于今后文学史的撰写有所启发。关键词:接受美学;文学史观;共时态;历时态;“重写文学史” 1980年代兴起的“重写文学史”乃是要着力颠覆社会阶级意识对文学评价的统治,而高度重视文本自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理论资源上来,这种转变体现了对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的借鉴。的确,自1915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以来,整个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经历了一场“语言学的革命”,从俄国形式主义到英美新批评,都集中显现了对语言、文本分析的高度重视。然而,1960年代后期兴起的接受美学却恰恰是针对“在生产美学和描绘美学的封闭圈子里理解文学事实”[1]P141应运而生的。接受美学明确反对“文本至上”式的纯文本主义和纯结构语言运动,他们认为把符号系统封闭起来,进而把文本结构绝对化,必然会把人的历时经验排斥在外,而这样做造成的恶果必然是忽视接受者的特殊角色,忽视接受者在文学活动中的特殊作用。但是正如刘晓枫所说“望文生义地以为接受美学就只是重视读者,是一个严重的误解。”[2]P4事实上,正是在文学史观这一点上,接受美学与新批评,甚至与二三十年代梁实秋、周作人的文学史观点体现出某些相似①。重写文学史,本质上是要重新建立一种社会历史观,而近年来,对作品传播史、接受史的考察已经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体现出一种文本阅读与文本评价相结合的努力。而在这种努力当中,不难看到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的影子。一 接受美学的意图并不只是单纯地倡导从读者的角度来解读作品、研究读者的心理情状,而是一方面诉诸于对艺术经验、文本宏阔地、历史地阅读和把握,并在读者的接受和解释活动中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在我看来也是最根本的一方面,就是对文学的社会功能,即“塑造社会的功能”的重视。而这一点恰恰是接受美学兴起的现实动因。简单地说,1960年代国际、国内一系列的重大转折促使联邦德国的社会生活趋势朝着强烈关注现实政治事件、抨击怀疑以往制度、激烈批判社会现实的方向发展。这种转折给联邦德国的意识形态诸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就哲学领域来看,当时新崛起的伽达默尔的阐释学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分别对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的“接受理论”和沃尔夫冈·伊泽尔(Wolfgang Iser)的“文本-读者相互作用”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因为和现实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接受美学的理论家特别强调“每一个认真研究文学作品效果问题的人,在这方面都有义务,不仅要对历史性的问题,而且也要对社会性的问题,进行真正的反省。”[3]P188 出于对“文学的美学特点和社会功能”[1]P141的强调,以姚斯为代表的接受美学理论家首先予以批评的是文学研究中对“文学的接受和作用这一维”[1]P141的忽视与削弱。在他们看来,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方法与形式主义方法两个学派的缺陷所在。他们认为形式主义的不足在于把主体完全当成了分析文本这项工作的工具,强调主体的理解力而忽视了感受力;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虽然跳出了文本分析,但是却偏重于文学对现实的模仿,基本上是一种接近实证主义文学史观的类型学研究。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就在于“没有抓住读者对美学认识和历史认识一样不可或缺的接收者这个天然角色,文学作品首先是为接受者而写的。”[1]P142因为接受者具有双重的沟通作用,一方面可以沟通“消极的吸收和积极的理解、形成准则的经验和新的生产”之间的隔阂,另一方面还可以打通“文学的美学和历史方面的对立”[1]P143。所谓“美学的关联”即“读者对一部作品的最初接收已经包含了通过比较读过的作品对美学价值的检验。”“历史的关联”指的是“第一批读者的理解力能够在接受的长链中一代一代传递下去,并不断丰富起来,因此也决定了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显示了它的美学地位。”[1]P143有的学者依据类似的表述将其概括为“水平接受”与“垂直接受”。立足于接受者的视角在横和纵的两个方向上把美学经验融会在历史视野中,其目的就在于“运用美学经验积极地参与对历史持续不断的总结。”[1]P143 值得注意的是,在如何看待传统这一点上,接受美学与其着重针对的新批评有相似之处。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指出“历史的意识又含有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在性”,“现存的艺术经典本身就构成一个理想的秩序,这个秩序由于新的(真正新的)作品被介绍进来而发生变化。这个已成的秩序在新作品出现以前本是完整的,加入新花样以后要继续保持完整,整个的秩序就必须改变一下,即使改变得很小,因此每件艺术作品对于整体的关系、比例和价值就重新调整了,这就是新与旧的适应。”[4]P2艾略特强调的“过去的过去性和过去的现在性”,在我看来同样也是立意于沟通不同层面的历史经验,把传统和现代视为两个并存的实体,互相影响,不断变化。只不过接受美学站在接受者的角度,不仅注重同时代的阅读经验,同时兼顾到了历时态的历史经验的累积,其理论构架显得更加立体化。但二者的指向却是基本相同的,既要汲取历史养分,同样更要参与历史的建构,实现创新。二 站在这样的理论起点上,接受美学认为文学史更应该被看作是文学的效果史、读者的接受史。在接受美学经典性的《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Literary History as a Challenge to Literary Theory)(1967)一文中,姚斯首先对文学史的基本形态进行了颠覆,“文学作品不是一个为自身而存在、并在任何时候为任何观察者提供同样面貌的客体。”[1]P144在这一点上,姚斯注意到了修史的主观性,历史本身虽然是客观不变的,但是对于历史的感知却是各不相同的,因而每个人所看到的了历史也就都因人而异了。这似乎有点唯心主义的色彩,但是接受美学的理论家们并不是要用个体的偏见扭曲历史的面貌。实际上如果把他们意图理解为唯心主义的话,也就误解了接受美学理论家们的主旨所在。“对唯我主义的恐惧担心会受到由于自我本身的偏见而失却控制的自我所强加的压力都是多虑,因为自我绝不可能脱离群体的或习惯的思维范畴而存在,正是思维范畴使自我的运作(思考、观察、阅读)得以进行。”[5]P263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接受美学是要把自我的经验放在社会习惯中,用社会性和习惯性来制衡个体的理解,“解释策略的根源并不在我们本身而是存在于一个适用于公众的理解系统中。”[5]P262接受美学认为必须用文学的接受史和效果史去代替文学的创作史和表现史,而接受跟效果又必须放在历史的联系当中去看待,要看到社会和文化思想模式的作用,而不能单独的抽取出来。也就是说接受者始终是处在各种联系中的感受着的人。 为了避免“陷入心理学至上论的泥淖”,接受美学提出建立一种“可以客观化的参照系统”[1]P146,以描述对一部作品的接受和一部作品产生的影响,即“期望视野”(Erwartungshorizont),这也成为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所谓“期望视野”,即接受者以往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记忆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使接受者进入特定的感情状态。“接收一个文本的心理过程在美学经验的基本视野中绝不只是纯粹主观印象的随意序列,而是在一个受到引导的感知过程中对某些指示的执行。”[1]P147而阅读的快感就正在于这些期望在阅读进展中“保持不变或者有所变更,改变方向或者不无讽刺地遭到破灭。”[1]P147也就是说“期望视野”不是一个恒量而是一个变量。按照这种理解,姚斯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能够首先唤出、迎合读者的期望视野,首先应当能够满足对类似的风格、类型、形式传统的想象。但这远不是目的所在。唤出期望视野的目的在于逐步的破坏、摧毁它,即促成“视野转变”的结果。这样,接受美学就把阅读和创作联系了起来,接受美学的理论十分强调创造。姚斯在文章中把“事先确立的期望视野和一部新作的出现之间所产生的差距离称为美学距离”[1]P149,他认为当一部新的作品由于缺乏创新,而只是对已经被打破的期望视野的重复时,“当作品原来的否定性成为理所当然,甚至作为现在熟悉的期望进入未来美学经验的视野时,对后来的读者来说这个距离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1]P150,这种失败的结果他称之为“第二次视野转变”,也就是说不能把古典的视为是一成不变的。由此,姚斯提出了自己对于传统的观点,他认为文本和时代之间是一种张力关系,“历史问题不可能独立存在,它必然转入‘对我们来说已成为传统’的问题”[1]P155,但“即便是艺术的传统也取决于现时同以往的对话关系。”[1]P157-158如果仍旧用古典的概念去理解和考察传统和现在之间的沟通的话,那么“文学的作用史正好被削去了经验过程中的这个潜在意义和创造功能。”[1]P157姚斯不是把传统和现代视为对立的关系,相反他试图建立一种非常宏观的历史视野,不仅仅是类似于新批评的共时态的观察,并且要在历时和共时的二维方向上同时展开文学史的观察视野。三 以上述理论作为基础,以姚斯为主要代表的接受美学理论家建构起了他们的文学史理论。在姚斯看来,历史应当是一种不断进行着、发展着的理解,同时这种理解应当具备一种创造功能。因此,文学史应当考虑到“文学作品的接受关联中的历时方面,同时代文学的参照系统中和这个系统的次序中的共时方面,以及最后在文学的内在发展同历史的一般进程的关系方面”[1]P158。 首先在历时的维度上,姚斯要求把单个的作品放入文学系列的进程中去把握,但他旗帜鲜明的反对形式主义类似进化论的“文学进化”理论。他认为文学进化理论注重的是文学的变化与斗争,但却忽视了变化之间的沟通,而形式和内容的变化问题实际是内化在它们的沟通之中的。所以接受美学告诫人们要重视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潜在意义之间变化不定的距离”[1]P161,作品的潜在意义、它的艺术特点和价值往往不是很快就被透彻地领会到的,它需要一个很长的接受过程,因而“作品的潜在意义是在很久以后,直到‘文学进化’随着一个较新形式的现实化而达到一种视野时才被认识”[1]P161。所以,文学史家必须看到文学经验的“时间深度”。所以在垂直方向的历时观察中,所谓“古典的”和“传统的”,它们的作用不是要在艺术作品里显示永恒不变的真理,相反,“过去的文学都要靠一种新的接受将其拉回当代才能回归。” 其次,在共时的维度上,姚斯提出设置一个共时截面,“把同时代作品的丰富多彩、参差不齐划分成等值的、相反的和具有等级的结构。”[1]P163也就是说研究一个时代对文学作品的接受状况。在这种基础上,“在以前和以后的历时方法中进一步设置截面,以至这些截面能把文学结构的变化在这个变化的划时代瞬间中历时地清晰地显示出来。”[1]P163这就好比把一个一个的圆盘重叠的放置在一起。每一个圆盘就好比是一个时代的截面,把这些圆盘、这些截面连贯起来所形成的圆柱体就是整个的历史。所以我认为接受美学的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这类似于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所提出的“透视主义”(Perspectivism)的观点,把所有的文学作品看成一个可以互相比较、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整体,“不是一系列独特的,没有相通性的作品,也不是被某个时期的观念所完全束缚的一长串作品。”②时间是一个容器,历史和文学都是在时间中展开的,但是接受美学的文学史观却力图要打破历史进程的时间神话,他们所要建立的是一个纵横交错的时空体系网,把文学的历史性落实在纵和横的交汇点上,既可以用历时的方法看待同时出现的作品,也可以把作品放在时间序列中,视之为“现实的或者非现实的,时兴的、过时的或者历久不衰的,问世过早或者太晚的”[1]P164,从而把文学史研究的线性思维或者平面思维转变为一种立体思维。应当承认这是很富创见的。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文学和社会的功能性关系。姚斯指出要把文学生产看作是一种特殊历史,要参与到生活实践当中,“只有当读者的文学经验进入他生活实践的期望视野、孕育出他理解世界的能力,从而反作用于他的社会行为,才能清楚地看到文学天生具备的社会功能。”[1]P166这就意味着要突出接受和效果的作用,并且这种接受和效果并不仅仅局限在文学阅读和创作范围内,而是要深入客观世界的改造。“文学和读者的关系既可以在感觉领域通过引动美学感知,也可以在伦理领域通过要求道德反思而实现自己。”[1]P169姚斯通过围绕《包法利夫人》而展开的诉讼案件,力求说明“一部文学作品就可以用一种不同寻常的美学形式来打破读者的期望,同时把问题摆到他们的面前”。[1]P172这种理论指向是和前面谈及的接受美学诞生的现实境域有着深刻联系的。在姚斯看来,接受美学的历史任务就是要站在历史的角度,改变反映论指导下的文学史研究,在文学进化的过程中揭示那种受到蒙蔽的社会塑造功能,填平“文学和历史、美学认识和历史认识之间的鸿沟”。四 曾经有论者指出,以姚斯为代表的接受美学把文学活动的历时性归结为共时性,从而取消了文学史,“姚斯与其说是要建立一种新的文学史理论,不如说是要建立一种新的取消文学史的理论。”[6]P6但是在我看来,这实际上正是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的特点所在。接受美学是立足于接受者的特殊角度,站在共时和历时,站在历史和美学双重视野的交汇点上来观察文学现象。因而它不同于线性思维、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文学史观,“这种文学史不以作家、影响和文学潮流为中心。这并不是说文学作品自身保持不变而它们的解释发生变化:作品和文学传统本身按照它们在其中被接受的各种历史‘视野’积极地改变。”[7]P92宏观地说,接受美学所要取消的不是文学史的理论,而是试图取代僵化的“进化论”、“作家、作品论”的文学史思维模式,取代单一的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尤其是将传统和现代对立起来的思维定式。这些对于我们的文学史研究以及诸多文类史的研究都是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的。微观上说,接受美学把文学的历史看作是一部接受史和效果史,突出了以往被忽视的读者的作用和地位。而这也正是当下在不断重写、不断修订的文学史写作当中最应当引起史家瞩意的。 对于文学史的编写而言,史料的收集、甄别、整理固然直接影响着史书能否成为一部“信史”,但占有了材料却未必就一定能够撰写出一部“良史”。文学史的编撰归根到底是一种人为的写作活动,所以史家对于材料的取舍、编排、评价,或者说史家的文学观念、历史态度在更大程度上制约着笔下史书的面貌。陶东风教授所提出的“文学史哲学”③的思考,以及学界对于文学史编写史进行考察的论著,都是在引入对于更具指向性的历史观念、历史秩序的思考。现在看来,肇始于80年代末期的“重写文学史”不仅仅是对于个别作家、作品的重新品定,其内在的挑衅性实际上是在于对于文学史秩序的冲击。这种冲击的效能近年来已经被学界做了较好的吸收、转化,而在这种吸收、转化过程中,也不难看出对于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的借鉴。例如在对赵树理的研究处理上,在钱理群等先生著的《现代文学三十年》里仍比较侧重于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和评价,而在洪子诚先生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却通过作家的“评价史”还原了历史语境。我并无意对两部史书的高下妄加评断,只不过我非常叹服洪子诚先生把赵树理处理为一个“问题”的方式,这种处理方式更加突出了历史的连续性和动态感。而在贺桂梅的研究中,则更加放大了作为“问题”的赵树理,在其《转折的年代》④一书中,再现了赵树理的“经典化”过程,而这实际已经触及到了“当代文学”的发生问题。而所谓“评价史”、“经典化”实际上就是“接受史”、“传播史”,都可归入“文学接受”的范畴。对“评价史”、“经典化”的研究,不仅凸显了问题的完整性和整体性,同时也在一定削弱了史家价值判断的主观性,既建立了历史逻辑,也敞开了问题内涵,应当说,这种处理方式与接受美学共时态、历时态相交织的历史观是颇有几分相似之处的。 其实,无论是透过历史来看文学,还是透过文学来看历史,都是不够完美的。史学、社会学和文学彼此之间固然可以借鉴,然而它们毕竟又是不同的研究领域,具有不同的学科特点,彼此之间在相互支援的同时又难免造成遮蔽。不同的文学史观的意义也就在于从不同的角度扩展观察视域,拓宽思考空间。而究竟是应当以集体、读者的名义来规范文学,还是应当以文化想像和语言实践的胸怀来阅读社会和现实,或许这正是文学史的魅力所在,也是其吊诡所在吧。

东海中学简介芳草芬菲,木棉参天,书声朗朗,和气融融。东海中学的校园是质朴的校园、青春的校园,民主的校园,和谐的校园,开放的校园。东海中学一九八一年创办,是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的普通完全中学,市一级学校。二十多年来,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进步、科学民主、兼容并包”的优良传统,秉承“厚德、博学、强能、笃行”的校训,经过一代代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形成了“团结、拼搏、求实、奋进”的优良校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相长的学术氛围。我校曾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体育锻炼达标先进单位,广东省中学共青团建设先进单位,广东省中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广东省巾帼文明岗,汕尾市文明岗,多次被市县镇评为文明单位,先进集体。春风化雨,郁李抽枝,28年来,我校为社会培养了二万多名合格人才。我校教学设施设备比较齐全,现建有办公楼1幢,教学楼2幢,实验楼1幢,配套有实验室、语音室、电脑室、图书阅览室等功能室,以及标准篮球场、排球场。高中部各班已装备多媒体设备,实现教学电教化。初中部已开始逐步实现教学电教化。2009年秋季新学期,我校设高中部、初中部51个教学班,在校生近3800人。我校师资力量雄厚,逐步造就了一支层次高、业务精、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充满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现有职教工240人,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90%以上,初中教师学历达标100%,中专高级讲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26人,中学一级教师92人。先后有90多人次被省、市、县授予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有120多篇教师的论文、作品在县级以上刊物发表。2006年春,以林袓浮校长为首的新的学校领导班子组建后,提出“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校长是学校管理者,更是教学领导者”的治校理念,坚持“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重点”的指导思想,逐步建立起制度化、多样化、立体式的德育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强化以教学监控体系为重点的教学规范化、常态化、科学化管理,开展以市级以上课题和校本课题相结合为重点的全方位学术研究,拓展教育教学科研纵深发展。积极构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突显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现代科学与儒家思想相交融的校园文化。大力加强校本培训,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式和个性化教学,大力倡导激励教育,阳光教学,启发教学,有效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挖掘潜能,弘扬个性,发展特长。新的领导班子决心:“咬定发展不放松,勇立潮头不退却”,以和谐理念推进优质教育,齐心协力,团结拼搏,力争上游,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竞赛、师资建设、校园文化的全方位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高质量、有特色、影响辐射力较强的完全中学。我们坚信,东海中学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学校班子校长、支*部书*记:林祖浮男,1966年11月出生于陆丰市潭西镇。1985年6月在陆丰师范学校中师毕业。1989年7月在华南师范大学函授大专政*治专业毕业。1992年6月在广东教育学院进修全日制二年制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1997至10月-1999年业余进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结业。中专政治高级讲师。1992年8月年至1996年8月在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任高中政治教师、团*委副*书*记、团*委书*记,1996年9月至2000年6月在陆丰市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导处主任,2000年7月至2005年12月在陆丰市广播电视大学任教务处主任、副校长。2006年1月在陆丰市东海中学任校长。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1995年被评为广东省“二五普法”先进个人。1999年获得广东省中师政治教师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1992年以来,在广东省教育厅《教育创新》、《广东教育学院学报》、《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太原教育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1篇。副校长、支*部*副*书*记:蔡炳钦分工:分管学校财务后勤工作副校长:王跃沛分工:分管人事工作,负责高中教学副校长:林俊侨分工:分管初中教学工作副校长、工*会主席:施展翎分工:分管德育工作,主持工会工作知名校友黄岳坛, 男,25岁,我校高中2005届毕业生,清华大学EMBA硕士、防腐工程研究员、高级生化技术员。担任北京佳影公司CEO 、技术研究员及产品开发负责人。2011年,前往美国学习深造和进行技术交流。个人成就:2008年6月,他的标本礼品的处理技术及药品配方获国家新型技术发明专利。同年12月部分技术编入山西生物学院《生物制药综合应用技术课程》并成为指导毕业生创业的典型案例。2008年起,先后获得多个科学技术奖、优秀企业领导模范奖等荣誉。创业历程:在读大学期间,利用自己技术专利创办了北京佳影公司。后来,与北京富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强力联合,借助美国奥海资本集团的优势,并充分利用清华大学尖端科研平台和高端智力资源,积极进军依托科研支撑企业发展,以企业发展推进技术创新,实现科研和企业互动双赢的发展道路。

党委书记:方健壮 方健壮,男,1958年3月出生,广东省惠来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广州外国语学院毕业。分别于广州外国语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华威大学获得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文学文体学硕士及英国学硕士学位。于1980年7月至 2002年7月在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工作,历任英语系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英文学院院长、教务处长、校长助理,兼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 报》常务副主编。2002年7月至2011年3月任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2011年4月至2014年6月,任广东理工职业学院院 长、党委副书记。现任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英语教学”全国顾问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广 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小学(学前)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委员会委员、广东现代远程教育协会会长、广东省成人教育协会 会长。长期从事英语语言文学、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英语教育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多项省级科研教研课题,出版著作、教材18部,先后四次获得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主持学校党委全面工作。分管思想教育与宣传工作,广东电大报,组织宣传部(统战部合署)。联系文化与传播学院、外语系。院长、党委副书记:刘文清刘文清,女,1966年11月出生,广东理工职业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博士研究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1986年8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入党,曾任广东英德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副市长。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在清远市人民政府工作,历任驻北京联络处副主任、主任。2002年9月至2007年1月任省委办公厅“省委新一号楼”筹建办副主任。2007年1月至2014年6月任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现任广东理工职业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全国秘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协作会副会长、广东省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秘书学会常务副会长。先后获得优秀公务员、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十二五”时期广东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考》、《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营机制研究》等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2部。主持12个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实践报告》分别获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一等奖、全国“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主持学校行政与学科发展全面工作。分管校园综合治理工作,审计工作,广东开放大学校长办公室(校友工作办公室挂靠),发展规划办公室(系统建设办公室合署),督导室(高职教育研究室合署)。联系信息与工程学院,数码设计与制作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海燕李海燕,女,1964年1月出生,广东潮阳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任工会主席,副研究员。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分别于华南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85年7月至1990年9月,在华南师范大学 电化教育系任教师。1990年至今,在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工作,先后在人事处、远研室、教务处等部门工作,历任副主任科员、科长等职。1999年6月,任开 放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2001年6月,任组织人事处副处长。2003年6月至2008年7月,任组织人事处处长。2008年7月至今,任广东理工职业学 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长期从事高校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主持多项省、校级科研课题,参与多项调研工作,公开发表论文等十多篇。主持纪委和教代会。分管干部和人才工作,纪委办(监察处合署),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离退休人员办公室挂靠),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合署),招生与就业指导办公室,工会,团委,关工委。联系管理工程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院长、党委委员 :李江李江,女,1962年10月出生,广西上林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主编,研究员。 北京大学和国家行政学院联合培养公共管理硕士(MPA)。1982年7月至1984年11月在广西大学工作。1984年11月至1989年6月在广西工学院工作。1989年6月至今在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工作,历任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教学部主任助理、教务处副处长、教务处长、校长助理。2001年11月至今任学校党委委员。2005年至今任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副院长。 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广东现代远程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标准化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价格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曾任广东现代远程教育协会会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广播电视大学继续教育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标准化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长期高等教育和公共管理研究以及机械工程教学和研究,主持省级和校级课题10项,出版专著3部、教材2本,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学术委员会。分管科技处(学报编辑部、终身教育研究院挂靠),网络信息服务中心,学分银行管理中心,终身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合署),图书馆(学习资源中心)。联系经济管理与标准化学院,财经系,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系。副院长:孙平孙平,男,1964年3月生,陕西韩城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副院长,法学博士,教授,三级警监警衔。中山大学毕业。分别于西北政法大学、中山大学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和法学博士学位。1985年 9月至1991年 7月在西北政法大学任教。1991年 7月至2003年3 月,任广东司法警察学校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副校长。2000年7月至2001年7月,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做国内高级访问学者。2003年3月至2008年10月,任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院长。2004年7月至12月,被广东省委组织部、省委统战部委派到揭阳市挂职锻炼,任榕城区区长助理。2008年10月至今,任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副院长。现为政协广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监狱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法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法学会医药食品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知识界人士联谊会常务理事。曾荣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全国司法系统警察学校优秀教师称号、广东省司法厅优秀教师称号,荣立个人三等功三次。主要从事刑罚执行、法律文化、教育人类学的研究。主编、参编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30余篇。分管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综合办公室,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教务处(评建工作办公室合署),基建与后勤管理处,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办公室合署),直属学院(附属职业技术学校合署),教材中心。联系计算机系,工程技术系(物联网工程系),文法系。副院长、党委委员:陈显强 陈显强,男 ,1962年3月出生 ,湖南省新化县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教授,理学博士。中山大学毕业。分别于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获得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2年7月至1994年8月,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原湖南娄底师专)数学系工作,曾任分析教研室主任和副系主任、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学报编委。1997年7月至今, 在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工作,历任教学指导中心副主任、教务处处长,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学报编委。2008年7月起任学校党委委员。2010年7月至今任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副院长。现为广东省数学会理事,中国数量经济学会远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数学教学和研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参与教育部和教育厅立项的多项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并执笔撰写研究报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分管广东开放大学教务处(督导办公室合署),教育技术中心,财务处,资产与设备管理处(学校招标与采购中心挂靠)。联系法律与行政管理学院,基础教学部。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征稿

很少有了,得看你的文章质量,如果过硬的话,他们会给你的,在前几年,杂志社就开始收取版面费了

大学或高校的学报都可以认定为省级期刊,评职称可以用。

论著 《基于协同理论的数字校园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王运武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首部将协同理论引入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著作,首部倡导利用协同理论指导数字校园建设的著作。 《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王运武 陈琳 著,电子工业出版社,万字,2008年6月第1版。 《现代教育技术》,陈琳 主编,王运武参编第二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顾明远 石中英 主编,刘臻 刘冬雪 王运武撰写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期刊论文 《近十年中国远程教育学习者辍学问题研究综述》,周静 王运武,《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研究综述》,杨曼 王运武,《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年第4期。 《让学习更开放和灵活:新兴模式和方法——首届开放及灵活教育国际会议(ICOFE2014)综述》(1万字),王运武,《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智慧校园的智慧性设计研究》,于长虹 王运武 马武,《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9期。 《新兴技术如何变革高等教育——<2014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深层次解读》(万字),王运武 周静 杨曼,《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年第4期。 《中新教育技术发展比较研究》(1万字),王运武,《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5期。 《中国台湾地区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及其启示》(万字),王运武,《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4期。 《关联主义知识观要义阐释——网络时代知识变革的视角》(万字),刘菊 王运武,《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2期。 《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内容与策略》,于长虹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3年第10期。 《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概览及其启示》,魏先龙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3年第9期。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李小刚 王运武 马德俊 靳素丽,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13年第10期。 《教学视频支持下的网络时代个性化学习研究》,李小刚 靳素丽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第13期。 《“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发展研究——基于系统思维的分析思辩视角》(万字),王运武,发表于《远程教育杂志》(CSSCI)2013年第2期。 《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构建研究》(万字),方兵 杨成 王运武,发表于《远程教育杂志》(CSSCI)2012年第6期。 《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建设中的战略协同与团队协同》(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2年第7期。 《实现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八种作用机制》(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2012年第3期。 《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年第1期。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产生及其提升策略》(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2012年第1期。 《科研新手到专家的必备技能——学会学习隐性知识》,王运武,发表于《科技导报》(核心期刊),2011年第28期。 《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系统的协同进化与协同发展》(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10期。 《协同提升数字校园价值——基于数字校园建设案例的分析》(万字),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1年第9期。 《毕业论文指导平台与普通网络方式实现指导的差异》,梁德深 王运武 詹斌 黄剑文,发表于《现代计算机》,2011年8月中旬刊(核心版,总第371期)。 《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研究综述》(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扩展源)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1年第11期“教育技术”栏目索引) 《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网络教学支持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韶关市三种远教机构为例》(1万字),梁德深 陈胜兵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1年第2期。 《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王运武,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第3期。 《基于网络的学科信息传播平台——学科网构建研究》,陈琳 王运武 徐华平,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0年第12期。 《论信息化学习方式及其数字资源形态》(万字),黄荣怀 陈庚 张进宝 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扩展源)2010年第6期。 《课堂话语分析初探》,孙杰 王运武 赵兴龙,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10年第9期。 《国外中小学数字校园:进展与启示》,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0年第5期,转载于《教育情报参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2010年第11期、《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2010年第4期、《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第2期(文摘)。 《中小学数字校园优化发展的思考》,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0年第4期,转载于《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2010年第3期。 《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的历史变迁——兼论新时期的历史使命》,王运武,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9年第5期。 《基于实践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思考》,陈琳 周惠颖 徐华平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3期。 《教育信息化发展亟需转型》,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2期,转载于《教育情报参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2009年第5期。 《中国教育技术改革发展三十年》(万字),陈琳 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2期,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 2009-07全文复印。 《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视》(万字),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开放教育研究》(核心期刊、RCCSE权威期刊、CSSCI)2008年第3期,P37-46。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8年第8期。 《对国外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运武,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8年4期。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王运武,发表于《中国教育信息化》(CSSCI扩展源)2008年1期。 《我国香港和台湾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及其启示》,王运武,发表于《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12期。 《思辨中演进的教育技术学》(1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7年11期。 《功能情境主义与教学设计》,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研究》2007年5期。 《论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王运武 王太昌,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年3月第120期。 《关于美国教育技术概念演化的分析与思考》,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导刊》2006年第6期(总第018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增刊,收录于《全国基础教育论文集》,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教学论文入选荣誉证书”。 会议论文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tus Investig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and Its Training Strategy. Wang Yunwu, Inaugur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and Flexible Education, 16-17 January 2014, Hong Kong. Analyses on Hierarchical Model of Teaching Skills Based 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Jie Sun, Cui Kang, YunWu Wang.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1, Volume 216, 516-521.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Environment, Ecoinformatics and Education (CSEE2011), August 21-22, Wuhan, China. (EI, ISTP) Exploration on Application of Simulation in Education. Yunwu WANG, Lin CHEN. 2011 Chinese Conference on System Simulation Technology & Application (CCSSTA’2011), August 4-7, Huangshan, China.(ISTP)(2011年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 《立足学科建设,创建教育技术学人的数字化学术家园——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网建设回顾与展望》,陈琳 王运武 徐华平 刘连启,发表于2010年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ETIF2010)论文集《深化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韩锡斌 徐福荫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转型期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王运武,发表于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论文集《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陈琳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探析》,王运武,录用于第四届全国教育技术博士论坛(The 4th Doctoral Foru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TDF2008),2008年10月。 《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上册),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6)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报纸1. 《重构教育信息化产业生态链》,王运武,发表于《人民政协报》,第5645期(2010-05-26)第11版。2. 《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王运武,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第217期(2009-06-10)第02版。3. 《治学经验介绍》,王运武,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报》(XZNU Postgraduate)第2期(2008年11月22日)。4. 《为国储才建奇功 敬文精神永流传》,王运武,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校报》-第401期(2008-10-20)-第03版:第3版。5. 《教育技术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王运武,发表于《聊城师范学院报》(2002年更名为《聊城大学报》),第9期 总第340期(2001年4月14日)。获奖 《中国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世纪变迁》,王运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编号:JSSKL2014JS003。 《从专科到博士——有梦想总会成真》,王运武,徐州市委教育工会“我的青春故事汇”征文荣获三等奖。 《教育信息化人才立体、多元创新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陈琳、蔡国春、李子运、黄如民、王帆、王运武,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 “教育技术学科网”,王运武 席春荣 徐华平 刘连启 王健,荣获第十六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高等教育组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一等奖,。 《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网络教学支持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韶关市三种远程教育机构为例》,梁德深 陈胜兵 王运武,第八届全国成人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 “教育技术学科及专业发展的创新探索实践”系列论文,陈琳 王运武 张琪 徐华平 黄如民,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基于实践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思考》,陈琳 周惠颖 徐华平 王运武, 江苏省高校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 《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王运武,北京师范大学“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征文二等奖,。 《转型期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王运武,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征文一等奖,。 《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王运武,江苏省2009年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视——价值哲学、社会学、生态学视角》,王运武,2007年中国教育技术年会征文二等奖,。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王运武 陈琳,第六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7)征文二等奖,。 《功能情境主义与教学设计》,王运武,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技术委员会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工科专委会(华东北)2007年会征文三等奖,2007年8月7日。 《移动无线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王运武,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师范院校专业委员会教育技术征文二等奖,,证书编号:063030。 2008年4月,获得研究生朱敬文特别奖学金。(徐州师范大学朱敬文特别奖学金每年评定2名) 2001年,获聊城大学教育技术系(已更名为传媒技术学院)学术科研奖;象棋大赛三等奖;聊城大学网页大赛三等奖,摄影大赛鼓励奖。 研究报告1.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研究报告》(撰写约万字),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2.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规划研究报告》(共14万字,其中撰写约7万字),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3.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评审稿》(万字,主要执笔人之一),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4.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规划及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研究项目调研及专家咨询会纪要》(撰写约9万字),完成时间:2010年3月。5.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免费师范生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实施方案》(共万字,其中撰写约2万字),被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1月。6. 《总干事关于建立由教科文组织赞助的多语言学习网络空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草案)》(约1万字,参与撰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 UNESCO)采用,完成时间:2009年4月。

经济评论上海保险上海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文汇当代经济科学经济管理管理世界学术交流北方论丛财经研究管理科学金融教学与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中国国情国力改革企业管理银行家统计研究江苏企业管理 广东商学院学报上海财大:《财经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外国经济与管理》。南开经济研究:《企业研究》、《企业管理》、《经济管理》成都:《电子信息对抗技术》、《电子对抗》,南京的《航天电子对抗》,高等学校化工学报消费导刊(社科版、自然科学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自然科学版)《中国建设教育》《教育科学研究》《中国教育报》《远程教育杂志》《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教育技术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这些杂志投稿都不需要钱的!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投稿邮箱

就在网上投。。如果写的好,自然有人追捧,到时候出版商就会拿钱求着你,抢着来帮你出版。

楼上不太现实!不知道楼主是写什么的?长篇的话可以去:起点中文网铁血网晋江中文网等一系列网络小说网站,进入页面可以发现“申请作者”,进入按照指示进行注册发表即可!短中篇的话我建议投稿杂志…… 例如《故事会》《知音》《读者》一类的!! 也能发表!

文稿投稿一、稿件栏目 1.流年成长流年似水,成长的欢笑与眼泪也许会随岁月远离,但生命经历的每一刻都不应该被忘却。因为铭记,我们书写。校园青春题材小说。小说稿,7000字以内。 2.青春风色这一季风光如此绚丽夺目,也许我们在其中哭泣,可是哭过后我们更多的是留恋。用文字去留住生命里最美丽的那一篇章。要求文字风格不能过于都市化,看完后能从故事中领悟到什么,带励志风在里面。小说稿,7000字以内。3.咖啡时光 咖啡弥漫的雾气里,宛如又看到她那张青春无敌的脸。窗外的车鸣喧嚣着整个夜晚,闭上眼,木槿花悄绽的一瞬间,猛然听到时光流转的声音。要求文字优美,有寓意。散文稿,2500字以内。4.迷幻之旅变幻莫测的宇宙里,有着怎样神秘的魔幻遭遇……跟随着这些灵动的文字来一次迷幻之旅。现代魔幻稿,要求情节独特、构思新颖、画面感强的作品。小说稿,7000字以内。5.光影痕迹你看过的,听过的,路过的,请都讲述给我听。要求有独特见解,来稿可配相应图片。影评,乐评,游记等。2500字以内。6.思念首日封给你心里惦念着的那个人写一封信吧,《后来》会将你的思念、关怀、微笑传递到他们心里。要求文字情感真挚,拒绝颓废系。信件格式,1200字以内。 7.浮城の印象因为一份情而出走还是出走为了寻找一份情?在旅途之中,我们是否在单纯的行走?我们又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领略到了怎样的冷暖?要求与正统的游记区分开来。游记稿,4500字以内。8.理想的痕迹我们都曾是叛逆的少年,我们都曾怀揣着梦想执着的行走在路上,不管时光过去多久,那些依然如故。要求文字寓意深刻,积极向上的文风。小说稿,4500字以内。9.长篇连载这里有校园里的青春飞扬,幻想世界的神秘莫测,铁马冰河的热血江湖……曲折辗转、跌宕起伏的故事,等你阅读。要求:长篇连载。题材不限,拒绝情节太压抑的文,有自己独特风格与情节的优先采用。15万字以内。10.特别策划本刊重点栏目。每期由编辑组成员拟定主要话题和关键词,然后根据主题来约稿。融合散文,小说等于一体。这个板块要求语言突出,幽默调侃,犀利,能够精确地点出论点的要害。然后针对这个主题展开。要写这个栏目的同学,请事先跟编辑索要当期策划主题。二、投稿须知1.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抄袭和剽窃。发表过的稿勿投,在网上露过脸的勿投。2.严禁一稿多投,半个月没有收到答复稿件可以另行处理。请勿同时向本刊两个以上编辑投稿。3.投稿时请注明所投栏目,请附联系方式,如QQ、MSN、电话、地址、EMAIL,以便我们与您取得联系。4.截稿日期为每月20号。5. 投稿请注明投给《后来》,格式如下:题目:笔名:真名:QQ:字数:所投栏目:所投杂志:三、稿费标准稿酬千字80-200元,见刊一个月内发放,绝不拖欠。四、约稿编辑西凉:文稿投稿一、稿件栏目 1.流年成长流年似水,成长的欢笑与眼泪也许会随岁月远离,但生命经历的每一刻都不应该被忘却。因为铭记,我们书写。校园青春题材小说。小说稿,7000字以内。 2.青春风色这一季风光如此绚丽夺目,也许我们在其中哭泣,可是哭过后我们更多的是留恋。用文字去留住生命里最美丽的那一篇章。要求文字风格不能过于都市化,看完后能从故事中领悟到什么,带励志风在里面。小说稿,7000字以内。3.咖啡时光 咖啡弥漫的雾气里,宛如又看到她那张青春无敌的脸。窗外的车鸣喧嚣着整个夜晚,闭上眼,木槿花悄绽的一瞬间,猛然听到时光流转的声音。要求文字优美,有寓意。散文稿,2500字以内。4.迷幻之旅变幻莫测的宇宙里,有着怎样神秘的魔幻遭遇……跟随着这些灵动的文字来一次迷幻之旅。现代魔幻稿,要求情节独特、构思新颖、画面感强的作品。小说稿,7000字以内。5.光影痕迹你看过的,听过的,路过的,请都讲述给我听。要求有独特见解,来稿可配相应图片。影评,乐评,游记等。2500字以内。6.思念首日封给你心里惦念着的那个人写一封信吧,《后来》会将你的思念、关怀、微笑传递到他们心里。要求文字情感真挚,拒绝颓废系。信件格式,1200字以内。 7.浮城の印象因为一份情而出走还是出走为了寻找一份情?在旅途之中,我们是否在单纯的行走?我们又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领略到了怎样的冷暖?要求与正统的游记区分开来。游记稿,4500字以内。8.理想的痕迹我们都曾是叛逆的少年,我们都曾怀揣着梦想执着的行走在路上,不管时光过去多久,那些依然如故。要求文字寓意深刻,积极向上的文风。小说稿,4500字以内。9.长篇连载这里有校园里的青春飞扬,幻想世界的神秘莫测,铁马冰河的热血江湖……曲折辗转、跌宕起伏的故事,等你阅读。要求:长篇连载。题材不限,拒绝情节太压抑的文,有自己独特风格与情节的优先采用。15万字以内。10.特别策划本刊重点栏目。每期由编辑组成员拟定主要话题和关键词,然后根据主题来约稿。融合散文,小说等于一体。这个板块要求语言突出,幽默调侃,犀利,能够精确地点出论点的要害。然后针对这个主题展开。要写这个栏目的同学,请事先跟编辑索要当期策划主题。二、投稿须知1.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抄袭和剽窃。发表过的稿勿投,在网上露过脸的勿投。2.严禁一稿多投,半个月没有收到答复稿件可以另行处理。请勿同时向本刊两个以上编辑投稿。3.投稿时请注明所投栏目,请附联系方式,如QQ、MSN、电话、地址、EMAIL,以便我们与您取得联系。4.截稿日期为每月20号。5. 投稿请注明投给《后来》,格式如下:题目:笔名:真名:QQ:字数:所投栏目:所投杂志:三、稿费标准稿酬千字80-200元,见刊一个月内发放,绝不拖欠。四、约稿编辑西凉:

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6815号邮政编码:130022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报名时间

国家开放大学,即电大,成人继续教育的一种。 当前正值2022年国家开放大学春季批次招生,对很多人来说,早入学早毕业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不乏有专本套读的同学,专科选择电大也是较轻松的一种方式。 那么,山西国家开放大学在哪里报名呢? 第一,国家开放大学官网 网页搜索“国家开放大学 国开官网中的但是自己通过官网报名的话 1.因为是官方,无前置学历将无法报考。 .因为学生太多,从报名到考试、毕业如果出现问题,一定要自己主动联系相关老师,关注学习进度,因为他们很忙,如无应答多询问几次。 如果想更加顺利的拿证,建议通过学校授权的学习中心报考。而且国家开放大学全国只有这一个,在哪里报考都是一样的。 国家开放大学学费多少? 目前我们办学点对国家开放大学的收费标准如下 目前我们武汉办学点对国开学费收取的标准是:3500一学年,收取两期; 报名注册时收取3500元,拿到入学通知书再收取第二学年3500的费用。 1.报名条件:①专科:年满18周岁、有中专或高中毕业证; ②本科:有专科毕业证(学信网可查); 无户籍要求,外省考生需开工作证明; 2.报名时间:全年可随时报名,春秋两季注册,春季注册为3月,秋季注册为9月; 3.报名资料:身份证、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蓝底照片。 三、学制要求: 实行学分制,学籍自注册起8年有效,高起专、专升本学习年限最短为年。 四、毕业领证: 完成开放教育教学计划的规定内容,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思想品德符合鉴定要求,准予毕业,颁发国家开放大学毕业证。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中央电中)是一所经原全国教委批准的,现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领导并依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设置的中专学校,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国电大系统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和教学管理方面的统筹协调、指导服务和评估监督,并面向社会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和在职青年举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具有颁发国民教育系列中等学历教育毕业证书的资格中央电中实行的学分制,学籍从注册入学起6年内是有效的,初中起点学生可用两年或三年修完学业,高中起点学制为一年,3、一寸蓝底照片。 报名可以咨询电大中专招生办 电大中专报名条件:年满18周岁,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及具有同等学历的社会在职人员 电大中专全国只有这一所,所以在哪里报名都一样 目前电大中专对前置学历要求不严格,如果学历不足可以联系电大中专招生办 报名时间:全年滚动招生,每月可报 招生专业: 电大中专的专业主要有以下几个:建筑工程施工、会计、电子商务、建筑设备安装、机电技术应用、市场营销、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药剂、中药、园林技术、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电气技术应用、化学工艺、老年服务与管理。 在参加电大中专培训时,关于专业的选择一般都是推荐大家选择自己本职专业,这样等到自拿到毕业证书以后,学历上有了,工作经验也有了,那么在找新工作的时候,自己会占据更多的优势。当然了,也有很多是为了考各种资格证书而选择电大中专,这样的就更好选择专业了,直接选择报考资格证书所需要的专业就可以了。 报名可以咨询电大中专招生办对中专/技校/职校报考还有疑问,您可以点击2023年电大中专招生咨询(原广播电视大学):

电大中专报名时间是什么时候? 电大中专全年滚动招生,每月有3-4次学籍注册批次。全国可报,不限地区。 电大中专的报名流程是什么? 首先要明确一点,电大中专个人是无法报名的,官网里面写的很清楚了,只能通过我们教学中心招生处报名。统一由教学中心一对一接受学员资料上报注册学籍。 其次是招生时间,电大中专常年招生,只需你年满18周岁即可,随时都可以报名,每个月3~4次注册学籍批次,并且是免试入学的。先将报名资料提交给我们教学中心,然后耐心等待7-10天学籍就注册好了,你就算是正式入学了。再等待2-3周,生成学习账号并绑定手机号后,就可以开始学习了,课程都是录播的,全程线上学习。 最后是报名资料提交,需要你提供身份证正反面照片,2寸蓝底电子照,毕业证书照片(有则提交,没有则不提交)。 总结:1.找到正规的学习中心 2.提交报名资料 3.等待学籍的注册、学习账号的生成。 小学、初中没毕业可以报名电大中专吗? 可以!虽然官网的报名简章写的是,初中起点修两年制,高中起点修一年制,需年满18周岁。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学校并没有设置报名门槛。报名电大中专的学员中有一半以上都是没有毕业证的,也都顺利毕业了,唯一的硬性要求就是你要年满18周岁。 怎样确认电大中专报名机构的正规性? 既然个人无法报名,那么找到一个正规的报名机构就至关重要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 1.是否有营业执照。 2.是否支持对公转账,同时对公转账的账号名称是否和营业执照名称一致。如果是转账到个人微信或支付宝就要格外注意了。 3. 是否支持分期付款,通常会分2次交清学费。首先缴纳学籍注册费,付款后10到15天学籍注册好官网可查后,再补缴尾款。 电大中专报名-毕业全流程 1、提交报名资料(身份证正反照、二寸蓝底电子照、毕业证照) 2、等待3-5天,个人信息将会录入到电子系统中 3、等待7-10天,学籍注册好,这个时候可以直接官网查询了 4、学籍注册好15天后学习账号将会生成,可以自己学习,也可以全程请教务老师协助 5、学籍注册好8个月后准备人脸识别考试(开卷考试) 6、10个月后登陆学校官网,完成线上毕业信息采集并申请毕业 7、10-12个月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纸质版毕业证邮寄到家)对电大中专/中专/技校/职校报考还有疑问,您可以点击2023年电大中专招生咨询(原广播电视大学):

  • 索引序列
  •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投稿
  •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官网
  •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征稿
  •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投稿邮箱
  •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报名时间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