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关于秦腔的毕业论文

关于秦腔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秦腔的毕业论文

我爱秦腔我爱秦腔在中国西北地区,流传着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目—秦腔,唱腔高亢激昂,其声如吼,让人振奋。我是陕西人,从小就爱听秦腔戏,每次听到秦腔,都觉得很亲切,仿佛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家乡的距离。我姥姥是个秦腔迷,她经常放着碟跟着电视里的人唱,还给我讲里面的故事,带我去看戏。受姥姥的影响,我看了秦腔《三滴血》,这是秦腔的代表曲目。这出戏讲了一个叫晋信书的县令,根据书上的传说故事滴血认亲来断案,让父子分离、姐弟失散。讽刺了那些不切实际只信书本知识的糊涂官。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我们读书不能读死书,死读书。我最喜欢看《铡美案》,里面的包拯是个大花脸,他不畏权势,铁面无私,刚正不阿。“陈世美”也成了那些攀龙附凤,抛弃妻子,忘恩负义的男人的代名词。现在,我生活在兰州,在黄河之滨的公园里,经常可以看到那些秦腔迷在唱秦腔戏。从那里路过,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观看。他们有的唱腔悠扬,有的高亢有力,不管是着便装还是戏服,都一样的有板有眼,惟妙惟肖,真让人看着不想离开。虽然我和同龄的孩子一样,也喜欢流行的热歌劲舞,但我更喜欢秦腔,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因为他用脍炙人口,浅显易懂的故事反映了深刻的道理。兰州市东郊学校五年级三班史元朗

自己写。懒得和狫狫一样。

我的家乡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所以文化遗产众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气势宏大、震撼人心的秦腔了。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流行于我国的西北陕西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梆梆子”。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和秦腔结缘很早,小时候家的附近经常会有一个秦腔戏班来演唱秦腔,所以我看过许多次秦腔演出。刚开始我并不喜爱秦腔,可爷爷时常会带我去听秦腔。我当时十分困惑:秦腔咿咿呀呀地,一句好半天拖拉着唱不完,一曲唱毕,我连大意都不知道。动不动就歇斯底里的梗着脖子吼,震耳欲聋地,听着就心烦意乱。为什么爷爷还那么喜欢?所以每次看戏时我都会跑来跑去或者东张西望。直到一次,戏班子的演员又吼了起来,竟然激动地将麦克风甩到了一边,但他的声音却一样响遏行云,高亢嘹亮。于是小小的我被震撼了。不只是为了那声音之大,而是我感受到了他周身因为对秦腔的热爱而迸发出的强烈火花。那时,对秦腔的不解与偏见荡然无存。我突然明白了秦腔是多么值得人们去热爱的东西!它是一个在八百里秦川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剧种,凝聚了无数代陕西人的热血与活力!从那以后,我渐渐了解并接纳了秦腔。 这个奔放的戏剧,坚守着与秦川大地相协调的格调,坚守着与秦砖汉瓦相匹配的古老,坚守着与陕西人相一致的厚重。秦腔属于并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无论时日如何变迁,这种唱腔终不会泯灭!

1.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才华的第一次显露,是向祖国和人民所交的一份有份量的答卷,是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报到书。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2.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要求,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班子成员应当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个“四化”的要求,也包含了对干部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要求。3.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提高全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科学管理方法,还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都要求我们的干部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在经济建设中,作为领导人员和机关的办事人员,要写指示、通知、总结、调查报告等应用文;要写说明书、广告、解说词等说明文;还要写科学论文、经济评论等议论文。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信号,是传达信息的方式。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储存、整理、传播等等都离不开写作。

关于秦腔论文范文写作

给你个网址吧,看短信息~

这是关于山西民风民俗作文,山西的民风民俗有很多,比如在二月二就有剃龙头的民俗,我的老家在山西,我喜欢我的老家,因为那里的风俗习惯深入我心。比如:二月二龙抬头、添仓节、桃花节、寒食节、走麦节、乞巧节、敲锣儿节、中元节、过唱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二月二龙抬头。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图个吉利的意思,所以一到这个节日奶奶总会让我去理发。但我不喜欢理发,小时候总担心剃头刀子伤到我,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就嚎淘大哭,几个人都按不住,妈妈和奶奶为了让我顺利理完发,会答应我一些平时不能满足的要求。在二月二时,家乡的人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我特别喜欢吃饺子,奶奶包的饺子好吃极了!每到这个时候,我还会和奶奶和妈妈一起包饺子,我喜欢帮妈妈擀饺子皮,还会包象包子一样大的饺子。所以每到这一天,我很开心,我喜欢这个节日。我们老家的风俗习惯还有很多,欢迎大家到我的老家山西做客!

秦腔艺术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甘肃古称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依剧中情节和人物需要选择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清脆。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脚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其中的西路入川后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秦腔的优秀演员,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艺术家魏长生外,还有被誉为花部四美的王湘云、陈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栾小惠,周至派的桃琐儿,长安派的岳色子等。光绪中后期有润润子、玉喜儿、陈雨农、党甘亭、赵杰民、李云亭(麻子红)、刘立杰(木匠红)、王文鹏等。辛亥革命以来,有名丑马平民,名小生苏哲民、苏育民,名旦刘箴俗(有与欧阳予倩“并驾齐驱”之誉)、王天民(人称“西北梅兰芳”)、李正敏(人称“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花等。名净田德年和名须生何家颜、耿善民、张锁中、刘毓中、刘易平等。特别是秦腔表演艺术家陈雨农、王文鹏、党甘亭、李正敏、王天民、刘毓中,郭明霞以及原“三意社”的编修李逸笙、苏哲民等人,在唱腔、表演、化妆造型等方面都有创新。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乱弹"一词在我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有曾把京剧称为"乱弹",也有的剧种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由于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由于秦腔音乐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且较早地(也可能是最的)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加上秦腔艺人逐渐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都给各剧以不同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另:喜欢秦腔的十大理由一、做个好人 好人之所以为好人,是因为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好人是生活的一种证明,证明这个世界并不坏,有你值得留恋的东西,有你的希望和理想,值得你去为之付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在于它真、善、美的本质。真、善、美与你同在,你就不会感到孤单,你站得越高,才会看得更远,所以子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唯有好人,才会有充实的人生。秦腔就是一位年近古稀的好人,它引导我们向善、向真、向美,它使我们成为好人,感情丰富的人,让我们远离孤寂和虚无,好人一生平安! 二、做一个高尚的人 高尚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但同归于心灵的高尚。没有艺术滋润的心灵,如同昔日黄花,转瞬枯萎!秦腔如同甘泉,细水常流使我们感觉清爽;没有心灵的清爽,就没有人生的高尚! 三、做一个有品味的人 人活着可以没有追求,但要有点精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用美的眼光看待东施,东施效颦也是一种美的境界!喜欢秦腔是一种品味,它能提升我们的生活,使你变得有情调。秦腔象一杯茶,很浓,那是一种品味;闭着眼睛听秦腔,悠哉,爽,那是一种情调! 四、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没有水的海绵是浮躁的,水分饱满的海绵是沉稳的;秦腔就象一潭汩汩甘泉,使我们的人生饱满起来,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也许你的知识很渊博,但是你可能很庸俗;也许你的知识很贫乏,但也许你很有教养;外在的东西都是过眼烟云,如同知识与财富,感动人心的才是本质!雨水和泪水的区别就在于内涵,秦腔能感动人的心灵,让真、善、美真诚流露;真、善、美在你内心激活了,你就是一个有修养的人。 五、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生活如同大海,有的时候需要宁静,那是一种美;有的时候需要澎湃,那是一种激情。唯有宁静与激情,才能交织出生活的真情,让你畅游其中,去感受那种难言的微妙!生活也许是平静的,秦腔就象一把桨,让你轻轻地划动,去激荡生活,让你的精神世界更丰富,随手拈来都是爱,顺手牵羊都是情,你不热爱生活,行吗? 六、做一个恋家的人 家是生活的港湾,没有家的人就没有灵魂,如同一根羽毛,有点飘;风筝想飞向蔚蓝的天空,但有一根线牵挂着它;风筝不想在天空中迷失,所以它也眷恋着线,是线使风筝的天空更加美丽!秦腔是一根线,牵挂着你所有的爱,爱的父母、妻子、孩子。欣赏秦腔,使你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家的情韵! 七、做一个乐观的人 乐观是一种风度,一种潇洒,一种豁达。敞开你的胸怀如同大海,百川归海才显出你的大度。郁闷的时候,喊一声“斩单同”;无聊的时候,来一段“五台会兄”;来情韵的时候,哼一段“花亭相会”,乐观的本质就是生活!人生如风轮,随缘而转,送往迎来,世事难料,唯有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才能从容人生! 八、做一个聪明人 秦腔是一部百科全书,它教你区分真假美丑;秦腔就象一个老人,用故事启发你的智慧,让你去体验激情人生和世态炎凉!秦腔是另一种人生,让你体验“三娘教子”的苦心,“周仁献嫂”的苦衷,“滴血认亲”的无奈,“下河东”的苍凉,“窦娥冤”的悲愤,“千古一帝”的刚强,“生死牌”的抉择,“苏武牧羊”的凄凉,“断桥”的惆怅!这么丰富的人生,你能不聪明吗? 九、做一个纯粹的人 纯粹的人是为精神而活着的人。物质世界发展的极端就是人的异化,“大哥大”曾是物质世界的时尚,“腰里挂个BP机,不是老板就是鸡”曾是物质世界的风流,一掷千金并不能掩盖心灵的孤单,物欲追求极端往往由空虚划向虚无!你想做个为精神而活着的人吗?喜欢秦腔吧!你是个有钱热人吗?喜欢秦腔吧,它会使你更加富有! 十、做个纯粹的西北人 西北人的豪放、沧桑,就是秦腔的精神之魂! 补充:纵观中国戏曲自上古先秦萌生孕育,宋元两代基本完善成熟至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戏曲所包涵的形式内容各不相同。例如,宋元时期主要流传杂剧、南戏;明代重点为传奇;而清代则为各地方剧种蓬勃兴盛,国粹京剧脱颖而出。 陕西秦腔戏曲,自明代中后期形成并见诸记载,经四百余年历程。与中国戏曲发展规律基本相同,各个历史时期秦腔名称标识代表不同声腔剧种。例如,清代乾隆年及其之前,陕西流行的是以明清“戏棚官话”中州韵与陕西方音(陕白)并用的秦腔;清后期至今流传盛行以地道关中话为标准发声,且属另一类声腔的秦腔。因此,陕西秦腔应该有一个较大的范畴,是一个大概念。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大的认识观,仅从今称秦腔的单一剧种为基本立点来观照大秦腔的全部历史、研究陕西秦腔对外流传发展,特别是对于北京及东南、西南各省戏曲的传播与影响,以及运用比较学方法论分析它的艺术特征和与其他省份地方剧种之间的关系等等,其结果不仅对于中国戏曲整体研究未予补充完善,把陕西秦腔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应有的地位及其产生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作用无可体现,反而会在厘清各种关系方面可能会有意无意制造混乱,进而把应受世人仰慕、本属陕西文化辉煌的历史与成果主动放弃,甚至丢失殆尽。作为一个陕西人,怎不为此深感惋惜与痛心呢。 从大量历史文献记载和直到目下流传的现状看,陕西秦腔流播范围占据了中华大地半壁河山。现在仍盛行西北地区的今之秦腔,从它演唱的四声要求,无论新疆、青海、宁夏或甘肃,都必须用纯正陕西方音,且要以关中地区的泾阳、三原和高陵(所谓“泾三高”)语音为标准。仅此足以证实:现今西北各地的秦腔戏曲皆由陕西传入当无可置疑。 闻有论者论道:因历史记载中秦腔曾有过“西秦腔”称谓,而甘肃天水一带曾古称“西秦”,因此,无论早期的西秦腔或现在的秦腔,其产地都应该是甘肃而不是陕西。笔者认为,这首先是一个概念混淆的提法。所谓西秦腔,就是指陕西的秦腔。因为明清人的积习中有两点非常明显:一是“西”为陕西的简称代称,如西省、西商、西调、西曲、西音、西班等都指的陕西;二是对一个物体或一种称谓,习惯依其居地或产地在前面增一字方位简称,如慈禧太后居西院,称西太后;中草药名三七,产两广,称广三七。据查,“西秦腔”称谓在陕西当地从非如此,大都出自京城和东南各省。在这些地方所处方位以西(有些直谓陕西)传来的秦腔,亦称西秦腔。这里的西,是方位,是陕西的简称,秦腔是陕西的戏曲品种,故称西秦腔。可谓方位明确,概念清楚。如同西太后,西是一个概念,太后是一个概念;广三七,广是一个概念,三七是一个概念。试想,如果我们把“西太”和“广三”割裂拼合,定位为一个概念,按照这个概念去研究考证,其结果自然是不可想象。因今日并非探讨这一主题,这里恕不赘论。 笔者在研究撰写《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和《再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文章20余年过程中,考察了解陕西秦腔自明代中后期及清代己大量流传外省,除西北的甘肃外,多在京师及东南各省和西南各地。这些地方流传的许多剧种,至今还声称它们的形成产生,主要是受到陕西秦腔的影响。本人的“两论”文章因篇幅所限,基本集中对以清代乾隆年间秦腔传入京师,流传江南,扬州的安徽盐商出资组织徽班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徽班演唱的主调就是秦腔,徽班进京产生京剧,秦腔实为京剧声腔直接母体的研究考证为重点,秦腔在其他地域流变情况则涉及不多。近见焦海民先生《秦腔梆子响高低》一文,得知辗转流传台湾二百年以上的传统“北管古路戏”的形成,其根源也与陕西秦腔密切相关。广东肇庆学院中文系主任黄伟博士的论文《粤剧的源头在陕西》在全国亦有影响,他通过大量考证,证实广东粤剧(还包括广东汉剧、陆海丰西秦戏)皆根系陕西,来自陕西。此前还有如江西宜黄戏“受西秦腔的直接影响而形成”、浙江绍剧主调“来源于西秦腔”、广东西秦戏“祖地在陕西”、云南滇剧声腔“由陕西传入”等等。这些地方剧种寻根溯源,找到陕西,由于我们没有大秦腔概念,未掌握它们与陕西哪种秦腔具有渊源关系,因而无法对接,无以回应,至今仍作为历史存疑。真乃天大憾事。 人多谓秦腔乃“百戏之母”,我以为事实亦应如此。但问题的关键到目前为止,陕西人并不能够说清楚秦腔这个“母”,她贵在何处?其子孙存于何方?其间是怎样的一种血肉联系?又是如何的孕育产生?来龙去脉,如此等等,都需要我们花大功夫一一查清,向世人做出全面、准确和实事求是地交待。 就笔者目前占有的资料情况和多年考察认识的程度,已深深感到陕西秦腔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远比现在的位置重要很多,尤其陕西秦腔流传南北各地,对国粹京剧和大量地方剧种的形成发挥重大作用所产生的文化价值,并不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级“人类口传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代表作”和也被人们称作“百戏之母”的中国昆曲之下。当然,这还需要我们做好大量的考证研究工作,用充分的证据证实它的客观存在。因此,真正全面深入地开展秦腔研究,应当成为陕西作为西部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建设的一个品牌项目和陕西文化艺术研究工作的当务之急。 加强陕西大概念秦腔戏曲研究并非与人争当祖先,而应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民主,实事求是,全面深入调查考证,认真严肃分析研究,以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为最终目标。 开展陕西秦腔在中国戏曲史的地位与贡献专项研究,其意义在于: 一、得以重新确立陕西秦腔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体现陕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风采。对陕西作为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建设形成奠基性成果和品牌型成果。 二、作为建国后陕西戏曲史论领域最为重大的一次学术研究活动,为中国戏曲史研究解决一个人们长期困惑的历史存疑,进而改写中国戏曲史和中国文化发展史。 三、可带动古代文化和商贸发展流向研究等陕西其他社科课题项目深入开展。 四、本课题研究过程,可为陕西造就一批在全国有知名度的戏曲理论专家。 为此,建议在有艺术研究优良传统和具备相当条件的省艺术科研院所、协(学)会或选定相关地市及高等院校,确立作为省级艺术科研课题项目,调集有关专家,争取文化部、省本级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保护经费等支持,抓紧时机,尽快付诸实施。我相信,获取突破性成果,为历史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是指日可待之事

有关秦腔的论文参考文献

秦腔艺术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甘肃古称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依剧中情节和人物需要选择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清脆。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脚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其中的西路入川后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秦腔的优秀演员,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艺术家魏长生外,还有被誉为花部四美的王湘云、陈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栾小惠,周至派的桃琐儿,长安派的岳色子等。光绪中后期有润润子、玉喜儿、陈雨农、党甘亭、赵杰民、李云亭(麻子红)、刘立杰(木匠红)、王文鹏等。辛亥革命以来,有名丑马平民,名小生苏哲民、苏育民,名旦刘箴俗(有与欧阳予倩“并驾齐驱”之誉)、王天民(人称“西北梅兰芳”)、李正敏(人称“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花等。名净田德年和名须生何家颜、耿善民、张锁中、刘毓中、刘易平等。特别是秦腔表演艺术家陈雨农、王文鹏、党甘亭、李正敏、王天民、刘毓中,郭明霞以及原“三意社”的编修李逸笙、苏哲民等人,在唱腔、表演、化妆造型等方面都有创新。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乱弹"一词在我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有曾把京剧称为"乱弹",也有的剧种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由于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由于秦腔音乐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且较早地(也可能是最的)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加上秦腔艺人逐渐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都给各剧以不同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另:喜欢秦腔的十大理由一、做个好人 好人之所以为好人,是因为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好人是生活的一种证明,证明这个世界并不坏,有你值得留恋的东西,有你的希望和理想,值得你去为之付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在于它真、善、美的本质。真、善、美与你同在,你就不会感到孤单,你站得越高,才会看得更远,所以子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唯有好人,才会有充实的人生。秦腔就是一位年近古稀的好人,它引导我们向善、向真、向美,它使我们成为好人,感情丰富的人,让我们远离孤寂和虚无,好人一生平安! 二、做一个高尚的人 高尚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但同归于心灵的高尚。没有艺术滋润的心灵,如同昔日黄花,转瞬枯萎!秦腔如同甘泉,细水常流使我们感觉清爽;没有心灵的清爽,就没有人生的高尚! 三、做一个有品味的人 人活着可以没有追求,但要有点精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用美的眼光看待东施,东施效颦也是一种美的境界!喜欢秦腔是一种品味,它能提升我们的生活,使你变得有情调。秦腔象一杯茶,很浓,那是一种品味;闭着眼睛听秦腔,悠哉,爽,那是一种情调! 四、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没有水的海绵是浮躁的,水分饱满的海绵是沉稳的;秦腔就象一潭汩汩甘泉,使我们的人生饱满起来,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也许你的知识很渊博,但是你可能很庸俗;也许你的知识很贫乏,但也许你很有教养;外在的东西都是过眼烟云,如同知识与财富,感动人心的才是本质!雨水和泪水的区别就在于内涵,秦腔能感动人的心灵,让真、善、美真诚流露;真、善、美在你内心激活了,你就是一个有修养的人。 五、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生活如同大海,有的时候需要宁静,那是一种美;有的时候需要澎湃,那是一种激情。唯有宁静与激情,才能交织出生活的真情,让你畅游其中,去感受那种难言的微妙!生活也许是平静的,秦腔就象一把桨,让你轻轻地划动,去激荡生活,让你的精神世界更丰富,随手拈来都是爱,顺手牵羊都是情,你不热爱生活,行吗? 六、做一个恋家的人 家是生活的港湾,没有家的人就没有灵魂,如同一根羽毛,有点飘;风筝想飞向蔚蓝的天空,但有一根线牵挂着它;风筝不想在天空中迷失,所以它也眷恋着线,是线使风筝的天空更加美丽!秦腔是一根线,牵挂着你所有的爱,爱的父母、妻子、孩子。欣赏秦腔,使你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家的情韵! 七、做一个乐观的人 乐观是一种风度,一种潇洒,一种豁达。敞开你的胸怀如同大海,百川归海才显出你的大度。郁闷的时候,喊一声“斩单同”;无聊的时候,来一段“五台会兄”;来情韵的时候,哼一段“花亭相会”,乐观的本质就是生活!人生如风轮,随缘而转,送往迎来,世事难料,唯有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才能从容人生! 八、做一个聪明人 秦腔是一部百科全书,它教你区分真假美丑;秦腔就象一个老人,用故事启发你的智慧,让你去体验激情人生和世态炎凉!秦腔是另一种人生,让你体验“三娘教子”的苦心,“周仁献嫂”的苦衷,“滴血认亲”的无奈,“下河东”的苍凉,“窦娥冤”的悲愤,“千古一帝”的刚强,“生死牌”的抉择,“苏武牧羊”的凄凉,“断桥”的惆怅!这么丰富的人生,你能不聪明吗? 九、做一个纯粹的人 纯粹的人是为精神而活着的人。物质世界发展的极端就是人的异化,“大哥大”曾是物质世界的时尚,“腰里挂个BP机,不是老板就是鸡”曾是物质世界的风流,一掷千金并不能掩盖心灵的孤单,物欲追求极端往往由空虚划向虚无!你想做个为精神而活着的人吗?喜欢秦腔吧!你是个有钱热人吗?喜欢秦腔吧,它会使你更加富有! 十、做个纯粹的西北人 西北人的豪放、沧桑,就是秦腔的精神之魂! 补充:纵观中国戏曲自上古先秦萌生孕育,宋元两代基本完善成熟至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戏曲所包涵的形式内容各不相同。例如,宋元时期主要流传杂剧、南戏;明代重点为传奇;而清代则为各地方剧种蓬勃兴盛,国粹京剧脱颖而出。 陕西秦腔戏曲,自明代中后期形成并见诸记载,经四百余年历程。与中国戏曲发展规律基本相同,各个历史时期秦腔名称标识代表不同声腔剧种。例如,清代乾隆年及其之前,陕西流行的是以明清“戏棚官话”中州韵与陕西方音(陕白)并用的秦腔;清后期至今流传盛行以地道关中话为标准发声,且属另一类声腔的秦腔。因此,陕西秦腔应该有一个较大的范畴,是一个大概念。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大的认识观,仅从今称秦腔的单一剧种为基本立点来观照大秦腔的全部历史、研究陕西秦腔对外流传发展,特别是对于北京及东南、西南各省戏曲的传播与影响,以及运用比较学方法论分析它的艺术特征和与其他省份地方剧种之间的关系等等,其结果不仅对于中国戏曲整体研究未予补充完善,把陕西秦腔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应有的地位及其产生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作用无可体现,反而会在厘清各种关系方面可能会有意无意制造混乱,进而把应受世人仰慕、本属陕西文化辉煌的历史与成果主动放弃,甚至丢失殆尽。作为一个陕西人,怎不为此深感惋惜与痛心呢。 从大量历史文献记载和直到目下流传的现状看,陕西秦腔流播范围占据了中华大地半壁河山。现在仍盛行西北地区的今之秦腔,从它演唱的四声要求,无论新疆、青海、宁夏或甘肃,都必须用纯正陕西方音,且要以关中地区的泾阳、三原和高陵(所谓“泾三高”)语音为标准。仅此足以证实:现今西北各地的秦腔戏曲皆由陕西传入当无可置疑。 闻有论者论道:因历史记载中秦腔曾有过“西秦腔”称谓,而甘肃天水一带曾古称“西秦”,因此,无论早期的西秦腔或现在的秦腔,其产地都应该是甘肃而不是陕西。笔者认为,这首先是一个概念混淆的提法。所谓西秦腔,就是指陕西的秦腔。因为明清人的积习中有两点非常明显:一是“西”为陕西的简称代称,如西省、西商、西调、西曲、西音、西班等都指的陕西;二是对一个物体或一种称谓,习惯依其居地或产地在前面增一字方位简称,如慈禧太后居西院,称西太后;中草药名三七,产两广,称广三七。据查,“西秦腔”称谓在陕西当地从非如此,大都出自京城和东南各省。在这些地方所处方位以西(有些直谓陕西)传来的秦腔,亦称西秦腔。这里的西,是方位,是陕西的简称,秦腔是陕西的戏曲品种,故称西秦腔。可谓方位明确,概念清楚。如同西太后,西是一个概念,太后是一个概念;广三七,广是一个概念,三七是一个概念。试想,如果我们把“西太”和“广三”割裂拼合,定位为一个概念,按照这个概念去研究考证,其结果自然是不可想象。因今日并非探讨这一主题,这里恕不赘论。 笔者在研究撰写《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和《再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文章20余年过程中,考察了解陕西秦腔自明代中后期及清代己大量流传外省,除西北的甘肃外,多在京师及东南各省和西南各地。这些地方流传的许多剧种,至今还声称它们的形成产生,主要是受到陕西秦腔的影响。本人的“两论”文章因篇幅所限,基本集中对以清代乾隆年间秦腔传入京师,流传江南,扬州的安徽盐商出资组织徽班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徽班演唱的主调就是秦腔,徽班进京产生京剧,秦腔实为京剧声腔直接母体的研究考证为重点,秦腔在其他地域流变情况则涉及不多。近见焦海民先生《秦腔梆子响高低》一文,得知辗转流传台湾二百年以上的传统“北管古路戏”的形成,其根源也与陕西秦腔密切相关。广东肇庆学院中文系主任黄伟博士的论文《粤剧的源头在陕西》在全国亦有影响,他通过大量考证,证实广东粤剧(还包括广东汉剧、陆海丰西秦戏)皆根系陕西,来自陕西。此前还有如江西宜黄戏“受西秦腔的直接影响而形成”、浙江绍剧主调“来源于西秦腔”、广东西秦戏“祖地在陕西”、云南滇剧声腔“由陕西传入”等等。这些地方剧种寻根溯源,找到陕西,由于我们没有大秦腔概念,未掌握它们与陕西哪种秦腔具有渊源关系,因而无法对接,无以回应,至今仍作为历史存疑。真乃天大憾事。 人多谓秦腔乃“百戏之母”,我以为事实亦应如此。但问题的关键到目前为止,陕西人并不能够说清楚秦腔这个“母”,她贵在何处?其子孙存于何方?其间是怎样的一种血肉联系?又是如何的孕育产生?来龙去脉,如此等等,都需要我们花大功夫一一查清,向世人做出全面、准确和实事求是地交待。 就笔者目前占有的资料情况和多年考察认识的程度,已深深感到陕西秦腔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远比现在的位置重要很多,尤其陕西秦腔流传南北各地,对国粹京剧和大量地方剧种的形成发挥重大作用所产生的文化价值,并不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级“人类口传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代表作”和也被人们称作“百戏之母”的中国昆曲之下。当然,这还需要我们做好大量的考证研究工作,用充分的证据证实它的客观存在。因此,真正全面深入地开展秦腔研究,应当成为陕西作为西部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建设的一个品牌项目和陕西文化艺术研究工作的当务之急。 加强陕西大概念秦腔戏曲研究并非与人争当祖先,而应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民主,实事求是,全面深入调查考证,认真严肃分析研究,以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为最终目标。 开展陕西秦腔在中国戏曲史的地位与贡献专项研究,其意义在于: 一、得以重新确立陕西秦腔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体现陕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风采。对陕西作为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建设形成奠基性成果和品牌型成果。 二、作为建国后陕西戏曲史论领域最为重大的一次学术研究活动,为中国戏曲史研究解决一个人们长期困惑的历史存疑,进而改写中国戏曲史和中国文化发展史。 三、可带动古代文化和商贸发展流向研究等陕西其他社科课题项目深入开展。 四、本课题研究过程,可为陕西造就一批在全国有知名度的戏曲理论专家。 为此,建议在有艺术研究优良传统和具备相当条件的省艺术科研院所、协(学)会或选定相关地市及高等院校,确立作为省级艺术科研课题项目,调集有关专家,争取文化部、省本级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保护经费等支持,抓紧时机,尽快付诸实施。我相信,获取突破性成果,为历史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是指日可待之事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0 条大 中 小 【访问量】118论秦腔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刘天利【学科分类】著作权法【出处】西安财经学院学报【摘要】秦腔艺术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申请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作品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但秦腔艺术在当代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且秦腔艺术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因此,保护秦腔艺术,应在完善相关立法的同时,通过政府资助和政策支持,积极探索生产性保护和市场化经营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之路。【关键词】秦腔;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生产性保护【写作年份】2010年【正文】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和京剧、昆曲等一样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秦腔艺术由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演绎而来,因关中地区被称作“秦”而得名。其吟唱者以枣木为击节乐器,以梆为板,月琴、二胡应之,亦有紧慢,俗称梆子腔。秦腔艺术往往要求演绎者声脆、音广而高,俗称吼秦腔,由于秦腔演绎需要以豪放、粗犷的方式表现,正好契合了秦文化粗放、大气、豪爽、不排外、包容的精神气质,比较适宜于西北人吟唱。其演绎者一般均具有浓郁的地方口音(主要是陕西关中地区、甘肃一带的土话),反映了秦地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纯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作为秦文化演绎发展的核心区,陕西为秦腔艺术的产生、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底蕴。秦腔最早发源于秦地,并由秦人经过千年演绎,其唱腔可分为欢音和苦音两种,并逐步形成不同流派。包括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的东路秦腔;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西府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汉调秦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中路秦腔。这四路秦腔虽受长期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的影响,在语音、唱腔、配乐等方面稍有差别,但均扎根于秦地,与秦人赖以生息繁衍的秦文化在精神气质上具有统一性,并在脸谱、身段(如趟马、担柴担等)、化妆、特技(吐火、吹火)、以及语言声韵(秦腔是十四韵,内有八声)等方面,都有基本相同的风格。可以说,吼秦腔已经成为秦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秦腔生存现状及其原因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生存环境变迁等因素而走向多元化趋势,经历几千年发展的传统艺术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其自身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秦腔就是其中之一。以西安市为例,现在从事秦腔艺术表演的人员及其它相关人员的生存状况差,职工工资水平低且主要靠政府差额拨款,差额率为50%左右,其余要自己解决;秦腔剧场的建筑和设施严重老化,不能满足演出要求;通过演出获得经济收入早已无法解决演员和其他职工的生活问题;秦腔剧团的新老更替难以完成,老演员退休了,年轻人却不愿来,或者来了留不住;更重要的是,秦腔剧团现在的编、导、演、舞、美等主创人才严重青黄不接,剧团不能创作出更多适合现代人需求的新剧本或剧目,导致观众流失严重,接续困难。虽然目前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在接收了相关秦腔剧团的管理权后,采取了一些新措施试图扭转,但是要根本改变秦腔发展传承的窘迫境地却非一朝一夕之事。总的来说,造成上述局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物质方面的原因主要一是资金匮乏,二是人才严重缺乏,三是政府政策上支持不够或者忽视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就陕西省和西安市而言,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关注和支持层次较低且不稳定,对秦腔等艺术形式的特别保障措施目前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完全没有形成相应的体系。这种不足既表现在对传统艺术发展政策的灵活性上控制较紧,没有较为突出的政策引导和鼓励措施;也表现在财政政策支持方面的杯水车薪,秦腔艺术的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其次是文化环境方面。第一,秦腔艺术赖以发展和传承的原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导致传统秦文化对其影响力和支持力在逐步减弱;第二,秦腔艺术的群众基础越发薄弱,受众中老年化,观众层次性弱化;第三,秦腔本身创新不足,这与生存环境变迁和人才的缺乏具有密切关系。秦腔艺术几千年来扎根于秦地秦文化环境之中,其发展和传承需要具有文化认同的主体来发挥其创造能力,但随着社会环境和主体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体制、人才等问题使得秦腔艺术得以产生、发展、传承的文化条件不断丧失。另外,很少考虑观众需求,没有培养市场意识,往往为了评政府的奖而排戏,也是秦腔艺术发展的重要阻碍。上述因素相互交织,使得传承并振兴秦腔艺术将是一个庞大艰难的系统工程。秦腔作为传统艺术形式与新型文化形式虽有诸多的不同之处,考虑通过立法将其纳入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完全必要且符合实际的。文章主要侧重分析认定秦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通过在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公约和我国认可的现有法律法规及制度框架内,寻找对秦腔艺术保护发展的对策。二、秦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分析我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出现较晚,按照2008年5月14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二条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其具体评审标准如下:(一)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二)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三)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四)出色地运用传统工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五)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六)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满足上述条件才是法律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此之前的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秦腔在内。当然从国际范围来看,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受《关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作品的评审规则》(以下简称《规则》)所规定条件限制。该规则具体规定:参选作品应该具备体现人类的创造天才的优秀作品的特殊价值,参评作品的特殊价值要从以下方面得到证实。1、或者是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2、或者在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及文字方面有特殊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达。3、申报的文化空间或文化表达形式,为了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还必须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规则的五项条件。因此,此申报的作品应该:4、表明其深深扎根于文化传统或有关社区文化历史之中。5、能够作为一种手段对民间的文化特性和有关的文化社区起肯定作用,在智力借鉴和交流方面有重要价值,并促使各民族和各社会集团更加接近,对有关的群体起到文化和社会的现实作用。6、能够很好开发技能,提高技术质量。7、对现代的传统具有唯一见证的价值。8、由于缺乏抢救和保护手段,或加速的演变过程、或城市化趋势、或适应新环境文化的影响而面临消失的危险。从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具备的基本特质来看,秦腔作为我国传统民间戏曲艺术,既符合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条件,同时也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基本要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具有非物质性和活态性来两个基本特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其存在于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结晶中,其存在和延续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完成;而不是说该文化遗产并不存在物质的载体或表达形式;秦腔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如此。活态性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本质上是一种活的流动的,不断更新变化的文化,从活态角度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是已经消失或者已被部分物质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秦腔具有非物质性,其与现代以剧本形式表达的秦腔剧目存在源与流的关系。秦腔剧本是古老秦腔艺术的现实物质表达,它是秦腔艺术精神化的物质载体。探索对秦腔剧本实施版权保护,不能够也不应该排斥秦腔的原生权利(即文化权利)的保护与传承;同样也不应认为秦腔艺术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的物质化,就导致秦腔的存在形态、传承方式等完全物质化、静止化,或者丧失了其精神价值,毕竟作为艺术的秦腔与作为作品的秦腔剧本不完全等同。作为文化遗产,秦腔艺术更多是劳动人民对内心精神的陶冶和历练,是智慧或思考等创造行为的结晶,是无形的。它能够流传并有广泛的社会认同,除了以物质化的剧本形式予以保留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秦腔艺术的精神价值深深地扎根于它所存在的社区或民间文化环境,并与劳动人民的思想意识在一定层面上达到了共鸣,满足了一定范围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被传唱并以口头等各种形式广泛流传。因而,真正能够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只能是作为原生态的无形的秦腔艺术,而不是经过加工的物化的作品。原生态的无形的秦腔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对该艺术本体和存在的周边社区环境等配套实施全方位的保护。相反,物化的作品来源于原生态的艺术,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通过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对其进行保护发展。其次,秦腔的活态性表现在它是一种“活”的文化遗产,它在赖以生存的环境处于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它是一种在具体时空中现场进行的“活”的演绎,不是一种静态的“死”固态化物质。秦腔艺术产生于几千年前的中国西北,深深扎根于秦人秦地文化之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艺术形式带动和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政治文明及丰富的地域文化;其传承至今是对古老文明的独特的见证和再现,并具有唯一性;对于西北民族乃至中华民族而言具有特殊的精神和文化价值;由于历史的或现实的原因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有逐渐衰亡的趋势;因而应当将秦腔艺术申请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作品加以保护和发展。秦腔的物化成果比如剧本、道具、舞台、服饰、道具、乐器和图像等外在形式是其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具有一定的静止性,但这并不妨碍秦腔艺术本身作为活态精神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传承。三、关于秦腔保护发展的一些建议基于上文的介绍和分析可知:在事实层面上,秦腔的现实状态的确不容乐观,其发展传承存在诸多困难因素,彼此交织;在法律层面上,目前人们往往不能把秦腔与法律保护相统一,但并不否认二者存在客观的密切联系,只是在认知程度上存在缺陷或不足;在经济层面上,秦腔素来被当作文化事业发展,也就是秦腔过去更多是由政府来出资支持和管理的,这与秦腔艺术产生、存在乃至发展的环境条件不相符合。因而,能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变化一种思路,将秦腔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尝试将其一定程度的市场化发展,运用生产性手段进行传承和发展,通过这种新的探索在发展中保护秦腔艺术,使其具有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命力。(一)完善秦腔等戏曲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立法。秦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致力于对其保护是对古老秦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毋庸讳言,立法是一种长期稳定的保护方式,这正好符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要求,需要一代一代做下去。但通过国家对秦腔等戏曲艺术进行专门立法保护既不可行,也不经济,所以各地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区的特色,专门进行契合实际的地方立法。就秦腔而言,地方立法应该明确秦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主体、客体和内容;确立秦腔艺术传承人制度,并就评选等相关程序及如何管理作出规定;建立秦腔艺术保护基金,设立专门保护发展机构;设置奖励和惩处措施等,真正将秦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法律体系中。(二)探索生产性保护方式是对秦腔保护发展的最优选择。生产性保护方式是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王文章在其撰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的导论部分提出来的。简单来说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该成为僵化的消极保存,而是在不违背其生存发展内在规律和自身运作方式、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将其导入当代产业体系,使之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生产性方式保护不是简单地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要避免将生产性保护单纯地往追求商品化上发展,避免不考虑其社会内涵、社会生态环境,使之纯粹旅游化、表演化、商品化;这种生产不只是简单的物质生产,还有人自身尤其是精神文化认同和创新的生产,特别是是要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秦腔回到原有的生态中,实现有机更新。通过立法对秦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具有被动性,应当探索对秦腔艺术的文化元素进行提炼,通过生产性方式实现秦腔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秦腔来说,纯粹法律保护对其传承和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这样只会静止的、被动的毁灭这种艺术,这与秦腔的活态性特征明显背道而驰。文章认为:1.生产性保护需要将秦腔赖以产生发展的人文及文化生态环境保持。由于秦腔依赖于其生存发展的外在特定的原生生态环境,具有非独立性的特征,因而脱离该环境谈论传承是不切实际的。包括秦腔在内的任何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都产生于一定的文化生态之中,或一种文化时态之中,我们虽不可能去恢复文化时态,但我们可以借助一定地区的人群生活使这一文化艺术有机地活在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中。就秦腔来说,我们在保护其艺术形式时,要尽可能地保护与其相关的生态元素,比如一定的地域、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一定的思想观念和思维范式,这就要求对秦腔传承具有核心价值的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完整,并对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当然,社会发展的脚步必然将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冲淡原有地域、文化乃至观念的束缚,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更新秦腔艺术的外在形式和内容,保持内在文化价值的传承。比如通过动漫方式将秦腔表演形式现代化,可以填新词,但其核心的秦文化和秦地乡土气息要保留在吟唱和演绎之中。在这一点上,浙江省文化厅初步规划重点发展嵊州甘霖镇前期越剧艺术保护区等一批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2.生产性保护要求对秦腔实施有机更新。有机更新方式就是对秦腔艺术的保护发展应当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平衡,所谓变指的是秦腔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通过舞台演出、电影和电视等方式来实现;吟唱的内容,如填词等应当与当代的社会发展、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方面不断变化。所谓不变指的是秦腔核心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传统,以及秦腔赖以生产发展的的原生态环境不变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可活在一定地域里,在一定的地域里才可显示其艺术魅力,秦腔等戏曲艺术就是如此。对秦地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资源,进行真实、动态、整体和可持续保护,保持秦腔艺术原生态环境,形成良性的民间艺术保护机制。有机更新拒绝脱离原生态环境而进行的创作和变化,讲求艺术扎更是生活,来源于生活的基本标准;拒绝对秦腔艺术进行推倒重建式的改变,比如将其完全市场化或者产业化,使其丧失文化认同和精神价值的方式。3.生产性保护可以对秦腔进行一定程度的市场化,引入新鲜的发展动力。可以利用地域上秦地秦文化所具有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为秦腔艺术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首先,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秦腔艺术的保护发展工程,通过组建基金会接收社会各界捐助,为秦腔发展提供后续资金支持。其次,可采用戏企联姻模式,通过企业投资秦腔艺术的方式,借助于一定商业化手段实施资金或待遇对秦腔艺人的激励作用,政府只要给予法规政策方面的优惠即可。再次,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秦腔艺术人才大培养行动,通过艺术培训、音乐戏曲茶座等模式,给予秦腔爱好者活动发展的空间,也可适当给予一定的补贴,增加其积极性,由此可以更广泛普及秦腔艺术,培养受众。第四,在农村鼓励成立民间自乐班,以提供资金激励的方式鼓励创作,参与民间演出,允许收取的一定的演出费用外加政府补助,提高民间艺人的主动精神。第五,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可做一些组织工作与行政扶持、赞助,推荐优秀剧目成为秦腔文化遗产的代表作,采用精品意识与非精品意识相结合方式发展秦腔。(三)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励是保护发展秦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较之法律则更为灵活、高效,通过制定低位阶的规范性文件,可以更有针对性对秦腔艺术保护传承提供全面保障。秦腔的生产性保护道路,固然在基本原则规则方面需合乎法律根本精神,但在具体操作中很难把握变与不变的平衡关系。这就需要政府机关通过具体政策限定秦腔生产性保护的基本方向,秦腔不能完全产业化、市场化,但完全回归原生态也不可能,因而政府政策的引导功能应发挥纲领作用。例如要将秦腔推向基层社区,回归其相对原始的存在环境,就不可能运用法律强制的方式完成,否则会适得其反。相反,如果采用鼓励的政策,在财政、人员、场所等方面予以灵活支持,通过积极引导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注重人才培养,从娃娃抓起,可以在一些具有适当基础的小学开设选修的秦腔艺术课程,也可以将该课程引入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之中;对于特殊人才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或补贴;对于热衷于从事秦腔艺术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资助并培训。(四)加强对秦腔遗产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发挥他们传播秦腔艺术和培养后继人才方面的的积极作用。目前,关于秦腔艺术传承人的认定工作已经展开,但是要发挥这些人员的积极作用,单纯的认定是远远不够的。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认定过程来传达一种信息,那就是政府鼓励每个人在秦腔保护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其次,应给予这些传承人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性经济人的基本需求,易于被认同。第三,给予传承人一定的政策优惠和政府补助,鼓励他们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传播秦腔艺术、培养人才。第四,建立能上能下的传承人认定制度,否定传承人制度终身制或者政府奖励、补助终身制,节约秦腔艺术发展资金。秦腔遗产传承人是秦腔艺术传承的重要财富,但这一传承能否继续关键是下一代秦腔人才的培养。小结古老戏剧秦腔流传至今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面临诸多生存发展困境,对其保护并发展是对待民族文化的一种慎重合理的态度。将秦腔艺术上升到法律客体的角度进行保护是必要的,也是秦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势。希望通过政府支持和秦腔艺术本身一定程度的生产性保护发展,挽救这一民族文化遗产,但这一传承的核心应当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的认同,主要应当经过上文所述的资金、政策、生态环境、意识培养等方面来完成。

给你个网址吧,看短信息~

秦腔论文答辩

第一开门见山法。“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5号答辩学生,我今天答辩的题目是……”

这就是一种答辩的方式,这种答辩的方式省去了一些拐弯抹角的说辞,让评委老师听起来很舒服。

第二直奔主题法。“各位评委老师好,下面我开始答辩,请大家批评指正”。这也是一种答辩的开场白,这种开场白比第一种开场白更加的简洁明了。

因为我们在答辩的时候还会制作PPT来进行展示,所以你在PPT上已经有了的一些内容,就完全没有必要再重复去说一遍了,甚至连你的姓名,你的答辩的题目都不用说了。

第三表达感谢法。“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辛苦了,我是今天最后一位答辩的学生,感谢你们给我这次答辩的机会,考虑到各位评委老师都比较辛苦,我简要向大家介绍我的论文”。

第四不按常理出牌法。

不按常理出牌呢顾名思义就是不按一般人的套路来进行答辩,一般大家都是按照写作依据、主要论点、创新点和不足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答辩。

那么有的人他就会另辟蹊径,就只讲自己的论文创新点,然后一上来就开始说创新点。

毕业答辩的结束语,简单一两句话总结后就直接表示感谢后结束,不拖泥带水

毕业答辩最后的结束语,就只有最简单的3句话:

第一句:用一句话总结一下你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结论。

第二句:明确告诉大家,答辩陈述结束。“我的毕业论文答辩陈述就到这里,感谢聆听,也感谢某某导师对我的指导”。

第三句:下面欢迎各位老师对我进行提问。

会首先会问一下论文是不是学生自身的研究成果,是不是有抄袭和剽窃的现象。然后会问你的论文基于的音乐理论有哪些,最后问你对这些音乐的理解。仅供参考。

毕业答辩开场白和结束语:

大家好!

我叫xxx,是xx专业xx班,我参加答辩的论文题目是《xxxxxxxx》。本论文是在xx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我论文写作期间,xx老师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运用、论文结构的安以及论文的整个文字给予了认真的指导和修改。对xx老师的工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论文虽然已经顺利完成,并且参加了答辩,但是,受学术水平和专业经验的限制,对这问题的研究肯定会有疏漏,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请各位评委老师就我的论文提出问题并给予指导帮助。谢谢!

开场白和结束语在职称答辩中是两个必须具备的部分,是答辩整个过程的开始和结束,特别是开场白尤为重要,一个好的开场白容一个评委组留下良好的印象。

简单来说开场白就三部分内容,自我介绍,包括姓名、单位、职务等基本信息,其次简单介绍自己文章的标题,最后是对评委组的感谢,这就构成了一个合格的开场白,随后答辩人员就可以向评委组阐述自己文章的主要内容了。结束语也很简单,答辩人在结束语中要本着谦虚并且奋进的态度,说明自己最燃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需继续努力,今后在本职岗位上也会孜孜不倦继续努力,最后别忘了再次表达对评审组的感谢就可以了,所以答辩中这两部分是非常容易把握的,申报人对这两部分无需太过担心。

答辩回答问题要注意的几点:

1、正确、准确。正面回答问题,不转换论题,更不要答非所问。

2、重点突出。抓住主题、要领,抓住关键词语,言简意赅。

3、清晰明白。开门见山,直接入题,不绕圈子。

4、有答有辩。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既敢于阐发自己独到的新观点、真知灼见,维护自己正确观点,反驳错误观点,又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修正失误。

答辩过程中,最关键的是阐述自己的工作业绩也相关成果,如果对评审组的提问不知道如何作答也不要过于紧张,只要实事求是回答就可以了,以上是对职称答辩的简单提示。

关于贾谊过秦论的毕业论文

讲秦亡,必先讲秦之兴旺。 秦之一统,周德已尽。太公八百零八年之守已终。虽曰天命,亦得益于兢业蛰伏之秦人。 东周末年,周王失九鼎,诸侯雄起,历时五百余载,每每登坛而论战谋国者,上至王孙贵胄之公王如非子,任好,师隰,渠梁,驷,荡,稷,政。下及豪族寒门之官士有硕,奚,鞅,起,错,仪,翦,斯。此公王官士,乃秦人之精英。秦之昌强,源于文上诸君。(鄙人知识有限还有没提到的见谅。)非子牧马西陲,东效王庭,北和犬戎。不为他法,只求复先祖恶来于商之荣光。秦历数世。韬光养晦,比及穆公,王国始霸。仿汉人之习节,求自身之圆满为中原所纳,非屈于中原,实为图霸之心。穆公薨,传位师隰。师隰薨。位传渠梁。秦人不思进取,国力转衰。然渠梁不然,其志伟,其才广,其心雄。望复及穆公之彭。再霸于诸侯,令六国俯首称臣。时有一苛薄之杰士,东向秦来。公孙名鞅,狂妄自大,傲慢无礼,而崇尚刑名之法,有佐霸之才。见于渠梁,告知三术,帝术王术实为试探,王霸之道乃为真才。二人佛有灵犀在心,一拍即合。遂此,秦之霸业方兴。然秦虽强,但商鞅为人乖险而亦少恩。孝公薨,遂作法自毙,于商地捕,商君为惠文王所车裂。惠文王谮越而王,诸侯争霸正弈于中盘。时有一人姓司马名错,为太史公先祖。时任函谷关太守后任秦国大将。一口舌之士,名仪。趋步入秦,异于商君,为人谦和。同于商君,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二人论战,错胜,巴蜀归秦。楚地西部亦半入秦手。错之功不亚于起,为秦之统一奠基,实为大秦股肱。惠文王薨,位莅武王,武王力大无穷,九鼎为之举。然武王四年而薨。武王在位,曾荡平三川,三晋不能挡。位至昭襄王。昭襄王时有一文气武将,日后名冠中华,配享武庙。此人姓白名起。用兵打仗每战必力克。秦锐士在其手中得以更进一步。毙敌甚多自损亦然。真正为秦之统一残然六国。奈何口舌之士,梗塞其中,错失战机,邯郸一战,秦国败,武安君不愿为辱军之将,死于杜邮。白起虽死,秦军犹在。正如商君虽死,秦法未亡。昭襄王在位最久,因而国稳。此时八子魏冉之力亦不存,异人之后,为我始皇。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亦有蒙王之伦伦兵伐于函谷关外,秦之统一已成大势,六国如草芥一般,无力反抗。历时十年始皇灭六国,前221年,世界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大秦帝国。孰不知六国旧族,身归心异。始皇之亡不在制度,这是亘古的理论。众人皆言,亡于暴政。我不认同。始皇无德?无德为什么不屠杀六国贵族等他们造反?嬴政何等政治智商,不会低的。秦之亡,时兴于天命人力,亦亡于天命人力。天假大秦之手横扫六国,这里告诉楼主一点,秦的始祖是商的重臣恶来后代。众人尽知史记里有一个蹊跷的地方,始皇投玉璧于水中,奈何一人将玉璧拿回,言,今年祖龙死。始皇崩,不是天命吗?刘邦死前说,岂非天命哉?虽扁鹊何益? 项羽死前,此乃天命而非战过。这都是我中华先贤的感慨。秦亡于天命是一个方面。另一面,亡于人力。没有及时转型。儒家是王道,而法家是霸道。秦始皇仁不仁义,恩不恩德,总而言之他善待功臣,但是由于焚书坑儒他得罪了儒生,所以几千年冠之以暴君的名声。我尊敬始皇陛下,建议楼主读读程步先生的《真秦始皇》,那才是真正的嬴政殿下。王道才能治国,而霸道不能,必然短命。毛主席说过百代都行秦制法,孔学明高实秕糠。秦始皇唯一的失误就是没有外儒内法,儒法结合治国,加上六国的旧势力没有清楚,人心不稳。秦以霸治国的方针就失败了。 以上是我的愚见,文言文+现代文,楼主有什么想知道的,可以询问我,我对秦帝国有一点了解

翻开课本,看见“过秦论”三个大字散发着威严的光芒.在没看《过秦论》这篇文章之前,我万万没有想到,力量如此强大的秦国竟会被区区一个小小的陈涉所动摇. 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历史留给后人们的思考却是永远值得我们去寻找答案的. 秦国初期,“内力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施行的是仁政.所以秦国能够在七国中迅速崛起,雄霸天下.所谓的“仁”,对于个人而言,就是宽容,是仁爱.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要仁爱. “负荆请罪”是流传于中国几千年的典故.廉颇“负荆请罪”的行为告诉我们:他放下了妒心之心,放下了仇恨之心,这是廉颇这是对蔺相如的仁爱.蔺相如不计前嫌,原谅廉颇,是蔺相如对廉颇的仁爱.因为仁爱,两大重要人化干戈为玉帛,以过事为重,传为千古美谈. 古代如此,近代同样不乏这样的例子.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进攻,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只在一线之间.在这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对国民党的仇恨,以民族利益为重,促成了至关紧要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终形成了抗日战争统一战线,挽救了民族危亡. “仁爱”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是国家政权稳固的镇塔,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没有仁爱,我们的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爱,我们的国家就难以发展,人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爱,我们的国家将不是国家. “仁爱”,不仅是国家本身应该奉行的准则,更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石.国家之间没有仁爱便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人们难以安宁地生活.到头来世界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为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更为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学会仁爱,对身边的一切事物要仁爱地对待.

西汉政论家贾谊写下著名的《过秦论》一文,并在文中发表议论说“(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然而好景不长,到了秦二世,“一夫(即陈胜)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贾谊认为这是秦王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缘故。帝国统一以后的制度建设,以秦国的单一治理模式向全国推广,以较为简单的秦国经济模式去同化相对复杂的六国经济模式,时间短暂而进度急切,从而使利益受损面过于广阔。在前六国的土地上出现全民性的反秦风暴,成为势之必然。而“利出一孔”的制度建设处于相当的不稳定状态——帝国的统一,仅仅建立在军事的优势之上,所带来的变化也只是社会中上层势力的重组,社会基本结构并没有在大重组中获得改进。这使原六国的贵族铤而走险,张良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从事工商业的民众、本地化的中下层官僚也都在“利出一孔”、“利出一地”的社会制度改造过程中日益积累不满情绪:最后这一切,随着最一无所有的那个阶层的爆发(即陈胜吴广起义)而爆发。秦未亡于外敌入侵而亡于内部反叛,则说明秦过度关注外部风险而忽略了内部的隐患,其为满足御外需求而急速推进的“利出一孔”的政策,是足以加剧内部各种反对势力的集合和纠结。 来源:另一只眼睛看“过秦论”

《过秦论·上篇》上:席卷天下之意,吞并八荒之心!

  • 索引序列
  • 关于秦腔的毕业论文
  • 关于秦腔论文范文写作
  • 有关秦腔的论文参考文献
  • 秦腔论文答辩
  • 关于贾谊过秦论的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