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多酚提取方法毕业论文

多酚提取方法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多酚提取方法毕业论文

苹果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位列我国四大水果之首。随着我国苹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苹果产量逐年增加,苹果加工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苹果中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苹果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清除体内自由基、抑00PPm,即可有充分的功效,如抗肿瘤、抗过敏等,因而其广泛应用于医学、食品、制革和日用化工等领域,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随着天然功能性成分研究的兴起,苹果多酚已成为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纷纷从各领域多角度开展研究工作。苹果多酚是苹果中具有苯环并结合有多个羟基化学结构物质的总称。苹果中的多酚物质主要包括黄烷-3-醇类、黄酮醇类化合物、羟基苯甲酸类、二氢查耳酮、花色苷类等五大类。苹果多酚纯品为淡黄褐色粉末,略带苹果风味,稍有苦味,易溶于水和乙醇。苹果中多酚物质的组成及含量常因品种、成熟度、种植条件和贮藏条件及时间、组织内不同部位而存在较大差异。未成熟苹果和成熟苹果相比,虽然其成分组成相似,但成分含量上却有很大差别。成熟苹果中多酚主要为绿原酸、儿茶素以及原花青素等,而未成熟苹果中则多为二氢查耳酮、槲皮酮等化合物。1苹果多酚的提取技术研究进展苹果多酚的提取主要采用有机溶剂浸提,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有机溶剂直提法由于苹果多酚结构中所含羟基具有一定极性,根据相似相溶原则,通常选用水、低碳醇、乙酸乙酯、丙酮等溶剂进行提取。戚向阳等以乙醇-水为溶剂对鲜苹果中的原花青素进行了提取,取得较好的提取效果;YizhongCai等分别用水、甲醇作溶剂对112种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中多酚物质进行提取并加以对比,为酚类物质的提取提供了依据;孟晶岩等用不同pH值的水作溶剂,研究了物料粒度、料液比、pH值等不同因素对苹果多酚提取效率的影响;郝少莉同等以乙醇为溶剂考察了不同因素对苹果渣中多酚物质提取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佳浸提工艺条件,提取量达。有机溶剂结合其他技术提取法超声辅助提取法超声辅助提取法是利用超声波辐射产生的强烈空化效应、扰动效应、机械振动、高的加速度、击碎和搅拌等多种作用,增加了物质分子运动的频率和速度以及溶剂的穿透力,从而加速目标成分进入溶剂。应用超声波强化提取植物的有效成分,是一种物理破碎过程。具体工艺流程为:苹果渣→超声波辅助有机溶剂浸提→真空浓缩→干燥。刘峥利用超声波提取银杏叶中黄酮类物质,探索出一种得率高又快速简便的黄酮类物质的提取方法,为苹果多酚的提取提供了科学依据;葛蕾等以乙醇为溶剂利用超声波提取苹果渣中酚类化合物,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栾晏等比较了有机溶剂浸提法、超声波辅助浸提法提取苹果多酚的异同,发现在相同的提取条件下,超声波辅助浸提得率要高的多;李涛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到显著影响超声波提取苹果多酚的因子,有温度、乙醇体积分数和提取次数。超声提取与有机溶剂直提法相比,极大地提高了提取效率,节约了溶剂,避免了高温对提取成分的影响。微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是利用微波能来提高萃取效率的一种新技术,用微波能加热浸提溶剂,将目标化合物从样品基体中分离进入溶剂。具体工艺流程为:苹果渣→微波辅助有机溶剂浸提→离心→真空浓缩→干燥。1986年,Ganzler等首先报道了微波用于天然产物成分的提取。20多年来,此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食品、生物样品及环境样品的分析与提取。艾志录等首次将微波技术引入到苹果渣中苹果多酚的提取,并优化了微波辅助提取工艺,苹果多酚的提取得率为,明显高于直提法及超声波辅助法,同时显著缩短提取时间;靳学远等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法、索氏提取法提取苹果多酚,再次验证微波辅助法具有提取时间短、效率高的优点,进一步表明在苹果多酚提取工艺中微波辅助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加压溶剂提取法加压溶剂提取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样品提取技术。在温度为50℃~200℃和压力为1013MPa~2016MPa的条件下,采用常规溶剂对固体或半固体样品进行萃取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最初,此项技术主要应用于环境分析中的样品制备,然后才用于食品样品的前处理。国外学者等采用固液萃取、加压溶剂两种提取方法提取苹果果皮和果肉中的多酚物质,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具有相近的萃取效果;ZulemaPineiro等以加压溶剂提取法提取葡萄籽和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多酚,结果表明该法优于单纯的溶剂萃取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ValeriaFloresPores等研究认为在植物活性成分的提取方面,加压溶剂提取法较溶剂萃取法和超声辅助提取法更为简单且效率更高。加压溶剂提取法与其他溶剂萃取技术相比,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萃取时间短、萃取溶剂用量少、萃取过程密闭、对人体危害小、环境污染少等优点。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新型的萃取技术,具有传统的溶剂萃取无可比拟的优点。其原理是在高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下,用一种超临界流体(通常为二氧化碳)将有效成分从目标物中萃取出来,然后在常压常温下,超临界流体变为气态,溶解在流体中的有效成分快速析出,达到分离的目的。其工艺流程为:苹果→粉碎→超临界流体萃取→喷雾干燥→样品。超临界流体萃取新工艺始于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Zosel博士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成功应用于咖啡豆脱咖啡因的工业化生产,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脱咖啡因工艺明显优于传统的有机溶剂萃取工艺;国内学者冯耀声首次尝试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茶多酚,得到了相对纯度为的茶多酚和相对纯度为的咖啡因,为多酚的提取开创了新思路;魏福祥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苹果渣中苹果多酚,得出了最佳萃取实验工艺条件,得率可达;杨继红等用超临界萃取苹果籽油,张恒涛等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从苹果皮渣中萃取二十八烷醇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普遍采用的有机溶剂浸提苹果多酚工艺,生产周期长,环境污染严重。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苹果多酚,工艺条件简单,萃取温度低,能有效避免对活性成分的破坏,而且二氧化碳安全无毒。2苹果多酚的应用在食品中的应用由于苹果多酚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功能,可作为一种高效低毒的天然抗氧化剂应用到食品工业中,延长食品的贮存期,提高食品的质量,增加食品的附加值。具体应用如下。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由于苹果多酚具有预防高血压、抗肿瘤、抗衰老、抗突变、抗辐射、抗过敏、防龋齿、增强肌力等多种保健功能,因此可用于功能性食品的开发生产,满足人们对食品保健功能的需求。水产制品中的应用鱼的腥臭味成分主要是三甲基胺。在抑臭试验中,把三甲基胺和苹果多酚混合,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其挥发性三甲基胺的量,结果发现随着苹果多酚浓度的增大,其挥发性三甲基胺的量不断减少,当苹果多酚的含量为200μg/mL时,挥发性三甲基胺的量可减少50%。水产加工中,将用苹果多酚处理过的青鱼和红鱼肉在4℃下贮藏2天后,结果发现对照组鱼肉色泽发生明显变化,肉质变黄,而添加苹果多酚的鱼在10天后仍保持较好的鲜度。口香糖中的应用口臭是由各种原因而引起,产生口臭气的主要成分为含硫氨基酸产生的甲硫醇。在消臭试验中,以含硫的蛋氨酸为基质,加入含口腔细菌的人体唾液,37℃下作用产生甲硫醇。当基质中加入苹果多酚300μg/mL时,甲硫醇产生量减少50%以上,当加入量达到1200μg/mL时,甲硫醇的产生完全被抑制。在人体实验中,以咀嚼胶质的形式进行,咀嚼不加苹果多酚的胶质时,咀嚼后口腔中的甲硫醇含量马上开始增加;咀嚼含苹果多酚的胶质,30min后甲硫醇才开始增加;苹果多酚的含量达,咀嚼后60min甲硫醇开始增加,所以苹果多酚具有良好的抑制口臭的作用,可应用于口香糖的生产中,日本已有相应产品上市。畜肉制品中的应用将猪肉放在绞碎器中混合,分为3个样,依次加入质量分数为10%水溶性多酚、油溶性多酚各以及质量分数为70%合成生育酚,在70℃下加热杀菌40min后,于1℃下保存,最后测定其外观以及过氧化值。结果显示,采用多酚的效果比生育酚要好,油溶性多酚对于肉的亲和效果,要比亲水性多酚好。苹果多酚还可应用于卤肉的保鲜中,通过与其他抗氧化剂复配制成新型卤肉保鲜剂,对卤肉进行涂膜保鲜,提高了卤肉的抗氧化性,延长了货架期。酒类及饮料中的应用苹果多酚可作为酒类及饮料的澄清剂,主要是利用酚羟基通过氢键与蛋白质中的酰胺基连接后,能使明胶、单宁形成复合物而聚集沉淀,同时捕集和清除其他悬浮固体。质量分数为1×10E-3的维生素C溶液中加入的苹果多酚,可有效地抑制维生素C的降解,并且其具有强烈抑制色素褪色作用,特别对胡萝卜素系色素。研究人员在含有β-胡萝卜素、辣椒红素的清凉饮料中添加1%的苹果多酚,可以在保质期内保持其色泽鲜艳。水果蔬菜中的应用苹果多酚具有抑菌功效,对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假单胞菌等供试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苹果多酚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在pH值为5~6及低于无机盐环境条件下其抑菌效果最佳。在新鲜水果和蔬菜上喷洒低浓度的苹果多酚溶液,可抑制细菌繁殖,保持水果、蔬菜原有的颜色,达到保鲜防腐的目的,并且不会污染水果和蔬菜。苹果多酚还可以作为新型添加剂应用到面包、糕点及油脂的生产中。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苹果多酚是一类具有独特生理活性和化学活性的天然产物,具有很好的收敛性和附着力,它能维护胶原的合成、抑制弹性蛋白酶、协助机体保护胶原蛋白和改善皮肤弹性,从而避免或减少皱纹的产生,保持皮肤显现细腻的外观。通常添加在化妆品、浴液、染发剂、牙膏、祛臭剂等中作活性成分,起到抗氧化、抗衰老、抗辐射、增白和保湿等多重作用,对多种因素造成的皮肤老化、皱纹和色素沉着都有独到功效。另外,由于酚类物质具有抑制酪氨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及清除活性氧的作用,从而可用作制备维生素C或维生素E多酚复合型美白剂。芬兰大学学者曾从细胞学角度,通过紫外照射皮肤细胞的体外实验发现,当人皮肤组织暴露在紫外能源仅30min,阳光杀死细胞大约50%,随着低聚原花青素的加入大约有80%的皮肤细胞免受损坏,且与维生素C相比,具有较好的紫外线吸收作用。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将苹果多酚连接到聚合物的分子上,从而使聚合物具有多酚的性质,如多酚抗菌过滤网吸水性树脂接枝多酚,制成抗菌材料,在尿不湿产品的抗菌方面有广阔的市场。由于工业的发展,大量酚进入水体环境,和金属离子反应沉积在河流底部淤泥中,造成对水生物的危害。如将植物酚接枝到聚合物链上,不但可以减少植物加工过程中排放的含酚废物对环境的破坏,又可作为处理含重金属离子废水的产品,再开发利用。另外,利用多酚对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可以控制植物中多酚的含量,对害虫产生阻食性,减少植物的病虫害。苹果多酚经过多年的研究、实验及开发应用,以其优越的功能特性备受人们青睐。苹果多酚制品已被广泛应用到食品、医药、日用化工品等领域。我国苹果资源十分丰富,年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苹果多酚的工业化生产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开展苹果多酚提取、纯化、应用研究,对于加快苹果多酚商业开发步伐、延长苹果加工链条,增加苹果加工企业利润、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减少环境污染、构建和谐文明社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Abstract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for both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personal business. It is only via a reasonable financial management that people can control the funding stream in order to make the right investment decisions. There exists very few software support for pers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although enterprises have implementated centralized finacial management for long time.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develop a user-friendly, easy-to-use, data secure, automated pers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Forthmentioned discussion justifi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oftware system developement. This thesis presents a pers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with the us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principles,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methods. This thesis eleborates the process of the software system development: establish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systme requirement, system architecture design, detailed subsystem design, database design, system implementation, testing and maintenance. Furthermore this thesis work finally delivers a software - "pers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 finanical management, management of Income and expenditure, Securities and Fund, software design这样可以么?

好像不行,再核实一下。

第一:溶剂法 溶剂萃取法是传统的提取方法,利用多酚易溶于水、乙醇、甲醇、丙酮、乙醚、乙酸乙酯而不溶于氯仿的性质,将其从中分离出来。此法经过粗提,去杂,重结晶等主要过程得到茶多酚。 一般流程为:茶叶 沸水或含水乙醇浸提 过滤 滤液 氯仿萃取 乙酸乙酯萃取 浓缩干燥 粗品 本法操作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但消耗大量有机溶剂,且使用了有毒的氯仿,造成有机溶剂残留问题。另外得到的粗品含杂质较多。据文献报道提取率一般为10%~20%。许旋等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出了绿茶中茶多酚提取产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95%乙醇提取,用等量氯仿萃取2次,最后再用等量乙酸乙酯萃取1次。而另有报道认为提取茶多酚的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为80%,料液比1:10,提取时间30min。 第二, 金属离子沉淀法 利用茶多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金属离子络合形成沉淀,在水溶剂中与其它物质分离,再在一定条件下解络合提取茶多酚。 一般流程为:茶叶 沸水或含水乙醇浸提 粗提液 沉淀 过滤 沉淀转溶 萃取 浓缩 干燥 粗品 常用的金属离子有Al3+,Zn2+, Ba2+,Fe3+,Mg2+ ,Ca2+。相同条件下,它们对茶多酚的沉淀顺序是:Al3+>Zn2+>Fe3+>Mg2+>Ba2+>Ca2+。Al3+会引发老年痴呆症, Zn2+为人体所需元素,有报道采用Al3+和Zn2+作为复合沉淀剂,提取效果良好。林建平等采用Se4+提取,是目前文献报道提取效率最高的方法。另外Se4+离子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并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此法值得关注。 金属离子沉淀法是常用的茶多酚提取方法。不同金属离子有不同的pH条件要求,pH值太小沉淀不完全,太大易氧化茶多酚的结构,因此找到合适的pH条件是提取的关键。金属离子的残留是该法的缺点。 第三,层析法 层析法又称色谱法。其原理是利用样品组分在两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按其分离原理又可分四类,即吸附层析、排阻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和分配层析。吸附层析法是利用树脂吸附剂能发生吸附和解吸附的作用特点来达到物质的分离和纯化的目的。吸附树脂对分子的吸附作用力微弱,只要改变体系的亲水疏水平衡条件,就可以引起吸附增加或解吸附。树脂吸附物质后,一般用甲醇等低沸点有机溶剂解吸附,吸附剂选择性特殊,再生简便,稳定性高。据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徐向群等研究,国产92-2和92-3吸附树脂可用于分离提取茶多酚〔10〕。王梅等通过对树脂的筛选,确定了NK-S3树脂对茶多酚吸附--解吸附性能良好,选择由乙醇、乙酸乙酯和水组成的混合液为洗脱剂〔11〕。另外,以聚酰胺、硅胶、氧化铝作为填料也有较好的分离效果。排阻层析也称凝胶柱层析,原理是利用凝胶柱的填料对溶解在流动相中的混合物具有不同的排阻作用,从而分离混合物。填料主要有Sephadex LH-20等。离子交换柱层析的原理是利用离子交换柱的可解离不溶性填料对溶解在流动相中的可解离混合物具有不同的离子交换作用分离混合物层析法一般流程为:茶叶 热水或含水乙醇浸提 过滤 上层析柱 洗脱 浓缩 干燥 茶多酚粗品 层析法工艺能耗低,操作简单,不使用毒性强的有机溶剂,产品质量高第四其它方法 (1)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 (2)滤膜法 (3)超声提取法 (4)微波萃取法.

丹皮酚提取毕业论文

主编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基础》、《医药学基础实验》、《药理学》教材;副主编《安徽中药志》第三卷;作为编委参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药理学》教材、《中药新药研制开发技术与方法》、《中药药理学研究思路和方法》、《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等著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进步奖评审专家;为《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安徽中医学院学报》、《安徽医药》等杂志的审稿专家。发表论文专著1)戴敏、刘青云、訾晓梅,等. 丹皮酚对高脂血症大鼠动脉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1,7(2):382)戴敏、刘青云、张道中. 菊花解热、降压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中药材》2001,24(7):5063)戴敏、刘青云、訾晓梅,等. 强肝糖浆对大鼠四氯化碳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基层中药杂志》2001,16(4):104)戴敏、刘青云、訾晓梅,等. 断血流总苷对药物流产模型大鼠子宫出血量的影响,《中药材》(5):3455)戴敏、魏伟、沈玉先,等. 木瓜苷对免疫性关节炎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2,9(12):206)戴敏、魏伟、汪倪萍,等. 木瓜苷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中国药理学通报》2003,19(3):2567)戴敏,魏伟. 木瓜苷对免疫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分泌功能影响.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3; 10(3):154~58)DAI Min,WEI Wei,SHEN Yuxian,et al. Glucosides of Chaenomeles Speciosa remit rat adjuvant arthritis by inhibiting synoviocytes activities.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03; 24(11):1161 ~69)李后开,戴敏 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的作用.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4,12(5):607~1010) 李后开,戴敏,汪电雷,等 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及药物作用观察.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 12(3):129~3011) 汪电雷,戴敏,李后开 血脉通胶囊抗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21(12):1530~153112) 汪电雷,戴敏,李后开 血脉通胶囊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6,13(1):28~2913) 戴敏,李后开 丹皮酚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5):587~59014) Min Dai,HouKai Li Anti-oxidative activity of Paeonol contributes to amelioration of atherosclerosis in cholesterol-fed rabbits.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06,27(supplement 1):26815) 药理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年.(编委)16) 医院药学分册。安徽省医学继续教育丛书 安徽科技出版社, 2001年.(参编)17) 中药新药研制开发技术与方法。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1年.(编委)18) 中药药效研究思路与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2月.(编委)19) 安徽中药志(第3卷)。安徽科技出版社,2005年.(副主编)20)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月(编委)21) 医药学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3月(主编)22)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年10月(参编)23)Paeonol attenuates high fat diet induced atherosclerosis in rabbits by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Planta Med》/2009;75(1): 7/通讯作者24)Paeonol from Paeonia suffruticosa prevents TNF-α-induced monocytic cell adhesion to rat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 by suppression of VCAM-1 expression/《Phytomedicine》 /2009; 16(11):1027/通讯作者25) Paeonol Inhibits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Induced Monocyte Adhesion to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y Inhibiting the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athway /《P Biological&Pharmaceutical Bulletin》 /2012,35(5):767/通讯作者26)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12月/副主编27) 《中药药理学》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12月/副主编

1. 狄留庆,范碧亭,黄亚.中药穴位给药治疗哮喘的药剂学研究进展,江苏中医1996,17⑸:422. 狄留庆,郭戎,范碧亭.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加味逍遥丸中栀子甙和芍药甙,中国中药杂志 1997,22⑾:6713. 谢辉,范碧亭,狄留庆.薄层扫描法测定杠板归糖浆中槲皮素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13⑵:884. 狄留庆.促渗剂对定喘膏透皮渗透的影响,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13⑶:1465. 狄留庆,范碧亭.加味逍遥丸体外溶出速率及其工艺规范化研究,中成药 1998,20⑸:96. 郭戎,狄留庆,谢辉,范碧亭.HPLC法测定加味逍遥颗粒中丹皮酚的含量,中国中药杂志 1998,23⑶:1567. 陈峰生,狄留庆.薄层扫描法测定礞石滚痰丸中大黄素的含量,基层中药杂志 1998,12⑷:288. 狄留庆,谢辉,潘桂玲,范碧亭.薄层扫描法测定加味逍遥颗粒中栀子甙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4⑵:959. 狄留庆.中药药剂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教学与实践.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专辑):11410. 狄留庆,谢辉,范碧亭,毛春芹.牡丹皮中丹皮酚提取方法及工艺参数的优化.中药材1998,21⑴:3411. 狄留庆,张丽云,沈金文,郭戎.HPLC测定血压平滴鼻剂中芍药甙的含量.中国中药杂志1999,24⑴:3512. 狄留庆,范欣生,范碧亭,王永洁,童晓东.止喘雾化液的制备及其质量标准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15⑵:8813. 狄留庆.《中成药学》教学内容及要求初探.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专辑):6114. 王迎春,狄留庆.TLCS法测定咽炎康颗粒中熊果酸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5⑶:17715. 狄留庆,刘忠保.咽炎康颗粒制备工艺研究.时珍国医国药1999,10⑾:81516. 狄留庆.影响方剂疗效的药学因素探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6(专辑):3217. 狄留庆.干姜挥发油的提取及其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研究.中药材2000,23⑵:9918. 狄留庆,徐枢.HPLC法测定止喘雾化液中黄芩苷的含量.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0,17⑴:4119. 狄留庆,谢辉,孙小玉,朱荃,等.经前安胶囊的主要药效作用.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0,17⑿:44120. 赵晓莉,崔小兵,狄留庆.HPLC法测定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中葛根素及3’-甲氧基葛根素含量.中国中药杂志2000,25⑺:41321. 狄留庆,谢辉,朱荃,范碧亭,等.镇静逍遥颗粒的药效学研究,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0,11⑴:3222. 张余生,许惠琴,狄留庆.穴贴定喘膏抗炎作用的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7⑹:36523. 刘幸平,许惠琴,狄留庆.定喘穴贴膏对过敏性哮喘豚鼠SOD、MDA、NO和NOS的影响.中医研究 2001,14⑸:924. 范欣生,周志祥,姜静,余晶华,周建英,李伟东,狄留庆,高想.中药吸入治疗中轻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痰中IL-8水平的影响,中国医药学报2001,16⑵:3825. 毛春芹,谢辉,狄留庆.片姜黄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研究.中成药 2002;24⑻:58126. 杜伟,周萍,卢金福,许惠琴,狄留庆.定喘穴贴膏对小鼠急性炎症的影响.江苏中医药 2002,23⑵:5027. 狄留庆,许惠琴,王维,林英勇.穴贴定喘膏的平喘作用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18⑶:16128. 杜吉荣,狄留庆.影响中药制剂疗效的药学因素分析.时珍国医国药 2002,13⑵:8029. 薛明,狄留庆,黄耀洲.细辛辛夷挥发油的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的研究.时珍国医国药 2002,13⑶:14330. 范欣生,周志祥,姜静,俞晶华,尚宁,狄留庆.Effects of Composite Xinyi Aerosol (复方辛夷雾化剂) on Asthma Related Cytokines in Serum and Sputum of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2,8⑷:27531. 赵晓莉,崔小兵,狄留庆,李伟.HPLC法测定海马中次黄嘌呤、黄嘌呤的含量.中药材2002,25⑽:71632. 狄留庆,谢辉,张莉,燕珂.贞芪响声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3,20⑵:14533. 谢辉,毛春芹,狄留庆.护肝拔毒软膏质量标准研究.中成药2003,25⑾:88234. 狄留庆. 蔡宝昌. 李伟东. 杨光明.金银花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中药材2003,26⑺:49135. 谢辉,狄留庆,毛春芹.小儿定喘口服液止咳平喘作用研究.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3,17⑸:5036. 李伟东,徐斌,狄留庆,蔡宝昌.RP-HPLC法测定通塞脉片不同拆方浸膏中绿原酸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19⑴:3237. 张莉,狄留庆,吴皓.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通塞脉片中黄芪甲苷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⑵:9438. 狄留庆,范欣生,沈红.复方辛夷口服液的制备工艺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19⑷:22239. 沈红,狄留庆,黄耀洲.乳香、没药提取工艺可行性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⑸:29240. 王萍,许惠琴,狄留庆.穴贴定喘膏对过敏性哮喘豚鼠IL-3、IL-5和IgE的影响.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3,11⑸:1941. 谢辉,狄留庆,毛春芹.HPLC法测定咳喘平口服液中麻黄碱的含量.中草药2004,35⑵:16442. 李彦超,蔡宝昌,李伟东,狄留庆.马钱子总生物碱的测定及其提取条件的正交设计优选.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4,15⑴:4343. 毕肖林,狄留庆.薄层扫描法测定香菊感冒颗粒中百秋李醇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0⑵:12344. 沈红,狄留庆,黄耀洲.不同提取方法对麻黄中麻黄碱提取得率的比较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⑶:17045. 张莉,狄留庆,吴皓.阳离子交换树脂法除珠蚌蛋白质的工艺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0⑶:17346. 毕肖林,狄留庆.纳米技术及其在医药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医药学刊 2004,22⑹:106447. 狄留庆,范欣生,赵晓莉,沈红.复方辛夷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2005,21⑵:111-112毕肖林,狄留庆,黄耀洲. 穴位药物疗法及其临床应用机理分析.时珍国医国药2004,15⑻:532-53448. 李伟东,杨光明,蔡宝昌,狄留庆.三种方法提取当归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比较,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1⑶:206-21049. 王金余,狄留庆,潘红英. TLCS法测定复方芪连胶囊中盐酸小檗碱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⑹:50. 李伟东,狄留庆,羊亚香. 复方通塞脉片提取工艺的研究.河北中医药学报2004,19⑷:24-2951. 狄留庆,毛春芹,谢辉,郭戎,等.麝香酮2种不同包合物及脂质体载体经皮扩散比较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5,30⑷:260~26252. 崔箭,狄留庆,沈红,崔勋. 野罂粟中野罂粟碱提取方法及其含量测定.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⑵:53. 张永太,吴皓,狄留庆,许风清.厚朴饮片切制规格的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⑶:173-17454. 狄留庆.中药制药工程学的内涵与外延初探.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21⑵:55. 毕肖林,郭胜伟,狄留庆.中华芦荟多糖提取和粗多糖中总糖的含量测定.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⑷:26956. 狄留庆,沈红,燕珂,刘圣金,等.旋转式制丸技术在通络微丸成型工艺中的应用研究.中成药2005,27⑼:100457. 狄留庆,蔡宝昌,陆茵,赵晓莉,单进军.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的研究思路探讨.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⑷:49~5358. 狄留庆,倪美华,刘圣金.杜仲炮制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进展.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2005,21⑹:59. 刘圣金,狄留庆,吴德康.杜仲炮制的研究进展.时珍国医国药2005,16⑾:1078-108060. 赵晓莉,狄留庆,吴皓.清胃宁心胶囊精制工艺的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⑸:308-30961. 倪美华,狄留庆,孙淑萍,等.HPLC法测定穴贴定喘膏中木兰脂素的含量.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16⑹:433~43562. 孙淑萍,狄留庆,黄耀洲,等.穴贴定喘膏的透皮吸收研究.中药材2005,28⑾:1026~102963. 单进军; 狄留庆.RP-HPLC法测定川芎挥发油中丁基苯酞的含量.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⑵64. 倪美华; 狄留庆; 朱蓉蓉; 孙淑萍.HPLC测定北细辛不同部位及穴贴定喘膏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⑵65. 吴永霞; 吴皓; 狄留庆; 张莉.两种淡水育珠蚌中多糖的含量测定.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⑵66. 单进军; 狄留庆; 罗兴洪; 陈浩.RP-HPLC法测定川芎中丁基苯酞.中草药2006⑵67. 徐向彩; 狄留庆; 谈献和. 脉络宁注射液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06⑷68. 孙淑萍; 狄留庆; 黄耀洲; 倪美华.中药全浸膏制剂防潮技术应用研究进展.时珍国医国药2006⑶69. 吴永霞; 吴皓; 狄留庆.动物多糖的化学研究概况.时珍国医国药2006⑷70. 刘圣金; 狄留庆; 吴德康; 宋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杜仲中绿原酸的含量.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⑴71. 徐向彩; 狄留庆; 谈献和; 孙淑萍.皂土澄清剂处理对黄芪浸膏粉吸湿性的影响.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⑵72. 韦昌桂; 沈宇清; 葛乃贵; 狄留庆; 张永太.通解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中成药2006⑷73. 孙淑萍; 狄留庆; 黄耀洲; 倪美华.不同辅料对中药全浸膏制剂防潮效果的比较研究.中成药2006,⑹74. 花盈; 狄留庆.薄荷油的基础研究及其应用开发.世界临床药物.2006⑷75. 狄留庆; 孙淑萍; 黄耀洲.粉体表面改性技术降低中药全浸膏制剂引湿性的应用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⑷76. 吴永霞,狄留庆,吴皓,徐向彩.气相色谱法测定穴贴定喘膏中麝香酮的含量.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6,⑷: 1. 高等中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成药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编委2. 中医药系列丛书《家用中成药140问》,江苏科技出版社1998,编委3.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中药专业试题精选》,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编委4.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中药药剂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编委5. 中医药系列丛书《方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副主编6. 国家执业药师应试指南《中药药剂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编委7. 中医药系列丛书《临床实用中药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编委8. 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药药剂学》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编委9. 国家执业药师应试指南《中药药剂学》.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编委10. 《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编委11. 高等学校教材《中药制药工程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编委12. 《物理药剂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编委13. 高等学校研究生用教材《物理药剂学》科学出版社,2005,副主编 通塞脉微丸的研究与开发 国家项目 第一马钱子生物碱抗肿瘤机理及其靶向给药制剂的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 第三杜仲饮片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 国家项目 第一穴贴定喘膏的产业化研究 部,省项目 第一通塞脉片复方活性部位群及其药效学研究 部,省项目 第二中药质量控制关键技术-指纹图谱的研究 部,省项目 第五中药全浸膏制剂防潮技术的应用研究 其他项目 第一半夏泻心胶囊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前研究 其他项目 第二中药复方辛夷口服液治疗哮喘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 部,省项目 第三芍药甘草汤配伍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 部,省项目 第四 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的研究思路探讨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5,7⑷ 第一旋转式制丸技术在通络微丸成型工艺中的应用研究 中成药 2005,27⑼ 第一粉体表面改性技术降低中药全浸膏制剂引湿性的应用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4 第一不同辅料对中药全浸膏制剂防潮效果的比较研究 中成药 2006,⑹ 第二白芍中芍药总苷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工艺研究 江苏中医药 2006,⑿ 第二不同种类离体皮肤及人工合成膜对川芎贴膏体外透皮试验的影响 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6,⑹ 第三气相色谱法测定穴贴定喘膏中麝香酮的含量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06,⑷ 第二RP-HPLC法测定川芎中丁基苯酞 中草药 2006,⑵ 第二HPLC法测定穴贴定喘膏中木兰脂素的含量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5,⑹ 第二穴贴定喘膏的透皮吸收研究 中药材 2005,⑾ 第二麝香酮的2种不同包合物及脂质体载体经皮扩散比较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05,⑷ 第一 中药药剂学 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3-01-01 第三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04-02 第五中药制药工程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01-01 第四物理药剂学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5-01-01 第四物理药剂学 科学出版社 2005-01-01 第四

我要文献论坛每天不限数量求助文献。求助不扣任何金币,完全免费求助。欢迎您光临~~注册一个号就可以了论坛伊始 相对大论坛好混, 以后你就是元老哦!!还有N多代理,EZ,MD,VPN等,只需混些许金币,就可购买,更有检索学堂,教你破解~~~~从此文献不求人~~~

茶多酚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论文

1.《中国茶树栽培学》(参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中国茶产品加工》(参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Economic Crisis in Tea Industry》(参编),Studium Press LLC, USA, 2008。4.《种茶技术100问》,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5.2009-2010茶学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Free Radical Scavenging Effect of Pu-erh Tea Extracts and Their Protective Effect on Oxidative Damage in Human Fibroblast Cells,J. Agric. Food Chem.,2006,54 (21) .2.The 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heani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a Science,2004, 3(3&4).3. Tea Plantation Industry and Trade of China, The Assam Review & Tea News,2002,91(8). 1 高密度石磨粉碎对绿茶理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谭俊峰; 彭群华;林智; 吕海鹏; 郭丽 食品科学 2010-09-012 ISO方法与常规方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总量及儿茶素组分上的差异比较 吕海鹏;林智; 谭俊峰; 郭丽 分析试验室 2008- 12-153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白茶的香气成分 王力; 蔡良绥;林智; 钟秋生;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茶叶科学 2010-04-154 基于双磁法的茶叶中磁性物质检验的可行性研究 郭丽;林智; 吕海鹏; 谭俊峰; 邵青; 彭群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3-105 自动化炒青绿茶生产线的设计与应用 谭俊峰; 金华强; 黄跃进; 彭群华; 邵青; 沈希;林智茶叶科学 2010-06-156 茶叶香气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 王力;林智;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食品科学 2010-08-017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甲基化分子修饰 吕海鹏; 孙业良;林智; 谭俊峰; 郭丽 食品科学 2010-08-018 全球茶叶市场现状和展望——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工作组第19届会议的报告 封槐松; 陈宗懋;林智; 尹晓民 中国茶叶 2010-08-159 机制扁形名优茶加工工艺流程试验初报 郭丽; 谭俊峰;林智; 吕海鹏 中国茶叶 2009-03-1510 东方美人茶和铁观音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 钟秋生; 吕海鹏;林智; 谭俊峰; 郭丽 食品科学 2009-04-1511 普洱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 吕海鹏; 钟秋生; 王力;林智茶叶科学 2009-04-1512 陈香普洱茶的香气成分研究 吕海鹏; 钟秋生;林智茶叶科学 2009-06-1513 2003~2007年注册茶保健食品的情况分析 李靓;林智;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4-1014 茶氨酸改善小鼠睡眠状况的实验研究 李靓;林智; 何普明; 韩铨; 阮征;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食品科学 2009-08-0115 超高压处理对绿茶汁品质的影响 陈小强; 苏丽慧; 叶阳;林智; 王川丕; 谭俊峰 食品科学 2009-09-0116 花香型绿茶加工工艺的研究 郭丽; 谭俊峰; 王力; 吕海鹏;林智; 邵青; 唐妙火 浙江农业科学 2009-10-1117 UML在茶叶加工专家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 吴洁; 沈希; 金华强;林智茶叶 2009-09-1018 茶叶中EGCG3″Me的分析方法研究 孙业良; 吕海鹏;林智; 黎星辉 茶叶科学 2009-10-1519 超高压处理对茶多酚提取率和抗DPPH自由基活性的影响 谭俊峰;林智; 吕海鹏; 郭丽; 彭群华; 邵青 食品科学 2009-09-1520 从茶叶抗病毒的研究——谈茶氨酸的生产与应用前景林智中国茶叶 2003-06-2521 乌龙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研究 苗爱清; 舒爱民 ; 伍锡岳;林智; 胡海涛; 蒋迎 中国茶叶 2003-08-2522 绿茶初制工艺对饮料加工特性的影响 尹军峰;林智; 谭俊峰; 袁海波; 俞光兵 茶叶科学 2005-09-3023 绿茶初制工艺与饮料适制性的研究 尹军峰;林智; 谭俊峰 饮料工业 2003-07-3024 厌氧处理对茶叶中γ-氨基丁酸含量及其品质的影响林智; 林钟鸣; 尹军峰; 谭俊峰 食品科学 2004-02-1525 茶多酚对蛋鸡生产性能、脂类代谢及蛋品品质的影响 楼洪兴;林智; 王友明; 卢福庄; 谭俊峰; 尹军峰; 杨钟鸣 茶叶科学 2004-06-3026 花茶窨制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 尹军峰;林智; 谭俊峰; 汤玉平 中国茶叶 2004-06-2527 茶氨酸提取纯化工艺研究林智; 杨勇; 谭俊峰; 尹军峰; 成浩; 杨贤强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4-10-3028 鲜叶微波杀青过程中的热效率分析 叶阳; 袁海波; 尹军峰;林智茶叶科学 2004-12-3029 茶多酚干废液对猪生产性能及猪肉品质的影响林智; 楼洪兴; 王云龙; 华卫东; 谭俊峰; 尹军峰; 郑汝龙 饲料工业 2004-10-0530 降低砖茶氟含量技术研究初报林智; 舒爱民; 蒋迎; 傅尚文; 文建辉; 周兴长; 刘杏益 中国茶叶 2002-02-2531 γ-氨基丁酸茶(Gabaron Tea)降血压机理的研究林智; 大森正司 茶叶科学 2001-12-1232 国内外茶饮料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尹军峰;林智茶叶科学 2002-06-2533 γ-氨基丁酸茶成分对大鼠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ACE)活性的影响林智; 大森正司 茶叶科学 2002-06-2534 茶园土壤主要营养障碍因子及系列茶树专用肥的研制 韩文炎; 阮建云;林智; 吴洵; 许允文; 石元值; 马立峰 茶叶科学 2002-06-2535 自动化炒青绿茶生产线的设计与应用 谭俊峰; 金华强; 黄跃进; 彭群华; 邵青; 沈希;林智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09-2636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白茶的香气成分 王力; 蔡良绥;林智;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钟秋生 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09-2637 茶叶中磁性物质检验的一种新途径:双磁法 郭丽;林智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09-2638 出口炒青绿茶品质提升技术研究林智; 尹军峰; 吴剑民; 汤玉平; 谭俊峰; 权启爱 中国茶叶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10-0139 不同纯度茶多酚对蛋鸡产蛋性能、血脂含量及蛋品品质的影响 楼洪兴;林智; 王友明; 卢福庄; 华卫东; 谭俊峰; 尹军峰; 杨钟鸣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08-0140 普洱茶提取物自由基的清楚能力及对HPF-1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揭国良;林智; 张龙泽; 吕海鹏; 何普明; 赵保路 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6-10-0141 浙江省绿茶的微生物、重金属和磁性物污染情况研究林智; 叶阳; 罗列万; 谭俊峰; 吕海鹏; 郭丽; 陈丽燕 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09-0142 茶叶儿茶素组分HPLC测定中的提取方法研究 吕海鹏;林智; 郭丽; 谭俊峰 全国茶业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07-0143 出口炒青绿茶品质提升加工技术研究林智; 尹军峰; 吴剑民; 汤玉平; 谭俊峰; 权启爱 食品科学 2006-03-1544 普洱茶的抗氧化酚类化学成分的研究林智; 吕海鹏; 崔文锐; 折改梅; 张颖君; 杨崇仁 茶叶科学 2006-06-1545 茶树种质资源EGCG3Me含量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吕海鹏; 谭俊峰;林智茶叶科学 2006-12-1546 低咖啡碱茶加工工艺及其关键设备林智中国茶叶 2007-02-1047 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吕海鹏; 谷记平;林智; 郭丽; 谭俊峰; 彭群华 茶叶科学 2007-02-1548 茶氨酸生物合成工程菌构建 王贤波; 王丽鸳; 成浩; 周健;林智茶叶科学 2007-02-1549 普洱茶中的没食子酸研究 吕海鹏 ;林智; 谷记平; 郭丽; 谭俊峰 茶叶科学 2007-05-1550 普洱茶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东方; 何普明;林智食品科学 2007-05-1551 龙井茶品质化学成分在炒制中的变化研究 郭丽;林智; 谭俊峰; 吕海鹏; 姜爱琴 浙江农业科学 2007-06-1152 超高压对茶鲜叶的细胞结构、多酚氧化酶活性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谭俊峰;林智; 郭丽; 吕海鹏; 彭群华; 邵青 食品科学 2007-09-1553 茶树鲜叶摊放工艺参数研究初探 叶阳;林智; 尹军峰; 权启爱; 罗列万; 袁海波 中国茶叶 2007-08-1054 γ-氨基丁酸茶加工工艺及关键设备林智; 杨钟鸣; 权启爱 中国茶叶 2007-08-1055 茶叶儿茶素组分HPLC测定中的提取方法研究 吕海鹏;林智; 谷记平; 郭丽; 谭俊峰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7-06-1556 高温蒸汽处理对绿茶中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的影响 吕海鹏;林智; 郭丽; 谭俊峰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7-10-0557 鲜叶自动化摊放贮青机研制 叶阳;林智; 尹军峰; 权启爱; 罗列万; 袁海波; 吴利方 中国茶叶 2007-10-1058 水分测定仪在茶叶上的应用可行性探讨 郭丽;林智; 邵青; 吕海鹏; 潭俊峰 福建茶叶 2007-09-1559 名优绿茶清洁化生产线关键设备研制 叶阳;林智; 尹军峰; 权启爱; 罗列万; 袁海波; 吴利方 中国茶叶 2007-12-1060 香味茶加工原理及工艺林智; 黄国资; 陈栋; 陈德新 中国茶叶 2008-01-1561 茶叶中的EGCG3″Me研究 吕海鹏;林智; 谭俊峰; 郭丽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8-10-3062 茶叶中EGCG3″Me的研究与开发 吕海鹏;林智; 谭俊峰; 郭丽 食品工业科技 2008-12-2563 冷水冲泡型茶叶加工方法林智; 谭俊峰; 吕海鹏; 郭丽 中国茶叶 2008-02-1564 绿茶中的GCG研究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谷记平;林智茶叶科学 2008-04-1565 普洱茶提取物对高糖作用下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保护作用 揭国良; 何普明; 张龙泽; 赵保路; 吕海鹏;林智食品科学 2008-04-1566 普洱茶抗氧化活性成分的LC-MS分析 东方; 杨子银; 何普明;林智中国食品学报 2008-04-1567 超高压处理对红碎茶感官品质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谭俊峰; 郭丽; 吕海鹏; 彭群华; 邵青;林智食品科学 2008-09-1568 VA 菌根对茶树生长和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林智茶叶科学 1993-04-0269 低丘红壤茶园的磷素营养及转化(英文) 俞永明; 吴洵; 王晓萍;林智茶叶科学 1989-04-0270 土壤pH值对茶树生长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林智; 吴洵; 俞永明 茶叶科学 1990-07-02 1.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年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三级岗位杰出人才。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

[[茶多酚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作者,刘蒙隹。刊载在现代生物医学发展,2006年6卷笫7期上。

茶多酚生活应用研究

茶多酚可用于食品保鲜防腐,无毒副作用,食用安全。茶叶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而不变质,这是其他的树叶、菜叶、花草所大不到的。以下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茶多酚生活应用研究论文,希望您能喜欢。

摘要: 茶多酚(GreenTeaPolyphenols,简称GTP)是一种从茶叶中提取的纯天然复合物,是茶叶中具有保健功能的重要化学物质,茶多酚由约30种以上的酚性物质组成,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儿茶素、黄酮及类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缩酚酸4类。

关键词: 茶多酚,食品及应用

1.茶多酚的概念及性质

茶多酚(GreenTea Polyphenols,简称GTP)是一种从茶叶中提取的纯天然复合物,是茶叶中具有保健功能的重要化学物质,茶多酚由约30种以上的酚性物质组成,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儿茶素、黄酮及类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缩酚酸4类。

茶多酚是很稳定的,pH在4-8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存放于阴凉、避光、干燥处,一般保质期为两年。是较安全的无毒性的添加剂。茶多酚的感观指标:1、外观:茶多酚TVP20为棕褐色的粉状固体,TVP40、TVP50为棕绿色带茶香粉状固体;其它均为淡黄或淡绿色粉状固体。2、性状:本品易溶于水和含水乙醇,味苦涩。

2.茶多酚在日常生活和食品工业中的作用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茶叶的许多作用都是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在起作用:茶多酚可用于食品保鲜防腐,无毒副作用,食用安全。茶叶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而不变质,这是其他的树叶、菜叶、花草所大不到的。茶多酚参入其他有机物(主要是食品)中,能够延长贮存期,防止食品退色,提高纤维素稳定性,有效保护食品各种营养成份。其主要用途如下:

用于糕点及乳制品

对高脂肪糕点及乳制品,如月饼、饼干、蛋糕、方便面、奶粉、奶酪、牛奶等,加入茶多酚不仅可保持其原有的风味,防腐朽,延长保鲜期,防止食品退色,抑制和杀灭细菌,提高食品卫生标准,延长食品的销售寿命。另外,还可使甜味“酸尾”消失,味感甘爽。

用于饮料生产

茶多酚不仅可配制果味茶、柠檬茶等饮料,而且对食品中的色素和维生素类具有保护作用,可防止食品褪色,提高稳定性,据称其效果较维生素C高出20倍。茶多酚应用到果汁饮料的加工保鲜过程中,添加茶多酚能抑制蜜柑汁液缩异臭的产生,添加茶多酚于果汁、豆奶、汽水、等饮料中,能抑制维生素A、维生素B1和β-胡萝卜素的降解破坏,保证果汁饮料的有效成品和产品质量以及各种营养成份。

用于水果、水产和蔬菜保鲜

在新鲜水果和蔬菜上喷洒低浓度的茶多酚溶液,就可抑制细菌繁殖,保持水果、蔬菜原有的颜色,达到保鲜防腐的目的.,水产品用茶多酚配液浸泡具有抑菌、防褐变、除异味的功能。

用于畜肉制品

茶多酚对肉类及其腌制品如香肠、肉食罐头、腊肉等,具有良好的保质抗损效果,尤其是对罐头类食品中耐热的芽胞菌等具有显著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并有消除臭味、腥味,防止氧化变色的作用。

茶多酚在油炸、焙烤良品中的应用

茶多酚中酚羟基有提供活泼质子的能力,能捕获油脂自动氧化形成的自由基是天然油脂抗氧化剂,抗氧化活性优于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其对活性自由基的清除达 98%以上,使连锁反应中断,防止油脂继续氧化,是BHT、BHA理想的天然替代物。油炸食品一般含有20%左右的油脂,并经高温煎炸,极易氧化变质。加入茶多酚可延长其保质期1-2倍。免费论文网

茶多酚在日化工业中的应用

化妆品中通常使用的油脂、蜡、烃类等油性原料、以及香料、表面活性剂等,易与空气中的氧起反应,反应(自动氧化)后生成的过氧化物、酸、醛等对皮肤有刺激,并会引起皮肤炎症、变色,放出酸败臭味等。而茶多酚不仅是良好的油脂抗氧化剂,且有抗菌止痒,愈合伤口,增进毛细血管韧性等功效,同时还是较好的紫外线过滤器,可减少皮肤黑色素的形成,能去除雀斑与老年斑,达到护肤之目的。在食用油贮藏中加入茶多酚,能阻止和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自动氧化分解,从而防止油脂的质变哈败,使油脂的贮藏期延长一倍以上。

茶多酚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茶多酚可去除污水中的 铅等金属离子,可望在污水处理方面获得应用

茶多酚的药理作用

抗氧化、延缓衰老

茶多酚可消除人体内产生过多的自由基,保护细胞膜的结构,减缓人体衰老,大量试验表明,茶多酚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恬性比维生素E还强,若与维生素C和维生素E配合还具有增效作用。

防龋作用

过去茶叶的防龋作用被认为是茶汤中"氟"的功效。氟元素可取代牙齿中羟磷灰石的羟基成为氟磷灰石,使牙釉质对产酸物质的侵蚀具有抵抗力。现在临床上又证明茶多酚能强烈抑制致龋菌,明显减少菌斑和牙周指数,而对口腔中其他有益微生物则没有影响。

抗菌抗病毒

中国古医书已有用茶治疗炎症的记载,绿茶和花茶的抑菌效果比红茶强,这与它们含有的茶多酚数量不同有关。有人认为,茶多酚的抗菌作用在于多酚类物质能沉淀菌体蛋白,使菌体蛋白变性而失活。近代科研则认为,茶的功效主要来自所含儿茶素类对很多引起人体致病微生物,如肉毒杆菌有抑制的效果,而又不伤害肠内有益微生物如乳酸菌的繁衍,具有清理肠道内的功能。临床医学文献中有使用茶汤治疗赤痢及抑制病原菌繁殖的报告。免费论文网。利用茶多酚抗菌,抗病毒的原理,国外已将儿茶素,安装于空调机内,以除菌和除病毒。自1998年新型空调机上市以来,深受好评。

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茶多酚类化合物对有机体的脂肪代谢产生重要的作用,具有明显的抑制血浆和肝脏中胆固醇含量上升的作用,具有促进脂类化合物从粪便中排出的效果,因此它不但能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而且还有减肥的效果,上海医科大学一课题组应用茶多酚在江苏海门市对200位乡村居民随机分4组送药,服药10个月,进行双盲对照试验,发现可使血清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下降约19%,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比值,实验前后比值相差 ,说明茶多酚有预防高脂血症、减少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作用。

多种药理作用

茶多酚特别是儿茶素衍生物具有抑制癌细胞增生、抗癌、抗突变的效果。此外,儿茶素衍生物还有减轻重金属对人体产生的毒害作用以及抗辐射作用。免费论文网。美国一公司根据儿茶-素有防辐射的功能,开发出粉底霜化妆品,该产品标示的功能为预防紫外线辐射引起的皮肤癌以及预防皮肤的早期衰老。由于茶多酚能保护大脑,防止荧屏射线对皮肤和眼睛的伤害,因而用它加工的饮品被誉为“电脑时代的饮料”。

酶工程方面

天然制品茶多酚能通过氢键与蛋白质和酶结合形成沉淀,分离出酶和蛋白质,以保证 食品医药用酶对安全卫生和特殊要求。

总之,由于茶多酚的医药和保健价值,茶多酚已成为医药、食品界开发的热点,目前除了茶多酚片剂、胶囊剂等外,作为抗氧化剂和食品添加剂在粮油食品、方便食品、水产品、肉制品、配制品、调味品、糖果、饮料等多类食品中均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钱哗,赵伯涛,张卫明.茶多酚提取、分离工艺研究[J].中成药,1998.

[2]浙江大学茶学系主编.茶叶大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贾之慎,扬贤强.茶多酚抗氧化作用的研究与应用[J],食品科学,1990,(11):1—5.

[4]扬贤强,叶立场,贾之慎.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开发与应用[J].福建茶叶,1990,(3):3—13.

[5]梁晚风.茶多酚的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简报,1994,(1):6—8.

论文参考文献快速提取方法

进入中国知网首页,在输入框内就可以搜索,其中文献的主题、作者及发布的时间都有介绍,均可用来搜索;在知网首页的左侧,一个排功能选项,其中有一个选项是“国际文献总库”。

点击进入这个板块;进入这个板块后,找到右侧的资源总库的“国外资源”,其中涵盖了能够在互联网上搜索到的国外文献的总和。

国外文献检索方法

也可以找到一篇与自己相近的论文,或是自己参考的中文文献,注意查看这篇文献本身的参考文献,查看原作者是不是使用了外文文献。

如果原作者也使用了外文文献,只要将其外文文献复制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查看就可以了,而且会出现很多相近的其他参考文献供借鉴。

总所周知,谷歌学术查找论文是最快捷也是内容最多的了,但很多时候因为没有学术账号或网站特权没有办法下载,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上面两个插件了,在谷歌浏览器安装好后就可以直接在学术页面下载文献。

这个荷兰数据库公司是世界著名的科学文献全文数据库之一,也是各大高校必备的资源库网站。主要的学科涵盖自然科学与工程、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这四大领域。

参考文献是一篇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参考文献的格式是很繁琐的,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快速导出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呢?今天我来介绍一种简单方法。 在网页搜索“中国知网”,并进入“中国知网的官方网站”。 在官网首页,文献检索栏,输入您引用的论文全名,或者关键词、作者等都可以,本文以输入关键词“地热发电”为例,点击搜索。 我们在众多的搜索结果中找到我们引用的参考文献,勾选一下,然后点击“导出参考文献”。 点击选择“文献导出格式”,点击导出至以Word格式保存,下载至桌面保存。下载完成之后打开该Word文档,复制到论文就可以了。

参考文献自动生成的方法如下:

操作设备:戴尔电脑

操作系统:win10

操作软件:任意浏览器

1、搜索中国知网,打开中国知网的界面。

2、搜索目标文献 。打开中国知网界面之后,选择文献类型,比如期刊、硕博论文等,选择搜索方式,比如全文、主题、篇名等,输入你要查找的文献名称或者相关信息。

3、选择目标文献。搜索文献时,不一定能立刻就找到你想要的文章,所以需要多尝试几种关键词。找到目标文献之后,单击文章前面的小方框。后选中文献列表上面的“导出文献”字样。

4、复制参考文献到指定位置。这个时候出现在界面上的参考文献的格式已经自动调整为规范格式,可以直接复制粘贴,也可以用保存按钮保存一下。

5、整理参考文献。粘贴到目标位置的参考文献,一般行距都比较大,还需要适当调整一下。如果投的期刊还有其他的要求的话,也要仔细地再核对一下。

大豆总dna提取方法研究论文

大豆(学名:Glycine max (Linn.) Merr.)通称黄豆。为双子叶植物纲、豆科、大豆属的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茎粗壮,直立,密被褐色长硬毛。叶通常具3小叶;托叶具脉纹,被黄色柔毛;叶柄长2-20厘米;小叶宽卵形,纸质;总状花序短的少花,长的多花;总花梗通常有5-8朵无柄、紧挤的花;苞片披针形,被糙伏毛;小苞片披针形,被伏贴的刚毛;花萼披针形,花紫色、淡紫色或白色,基部具瓣柄,翼瓣蓖状。荚果肥大,稍弯,下垂,黄绿色,密被褐黄色长毛;种子2-5颗,椭圆形、近球形,种皮光滑,有淡绿、黄、褐和黑色等多样。花期6-7月,果期7-9月。

(一)学术成就概述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大豆遗传育种工作。曾主持河北省博士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公关项目1项,莱阳农学院博士基金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获河北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黑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近两年的大豆遗传育种研究工作为主要是大豆品种资源的收集和研究,并且进行了大豆遗传育种的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工作。在《中国农学通报》、《华北农学报》、《大豆科学》、《中国农业科学》、《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二)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项目名称 起止时间 项目来源 项目编号 经费总额 主持/参加 位次)1. 河北省大豆品种资源的评价与综合利用的研究 1999-2002 河北省博士基金项目 5万元 主持2. 菜用大豆品种资源的筛选与创新利用 2000-2003 河北省攻关项目9万元 主持3. 大豆品种RAPD分子标记分析 2001-2004河北省自然基金项目 4万元 主持4. 山东省大豆品种资源的研究 2003~2005 青岛农业大学 6万元 主持5. 超级旱地小麦品种选育及其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 2003-2005省农业良种工程重大课题 30万元 参加 第七位6. 超级小麦育种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2004-2006省农业良种工程重大课题 30万元 参加 第十位7. 高产优质抗逆超级小麦新品种培育 2005-2008省农业良种工程重大课题 万元 参加 第九位8. 利用胞内脱水保护性物质预测种子超干贮藏的最适含水量 ~国家自然基金 3090012122万元 参加 第二位(三)获奖科技成果1.大豆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第二位 河北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三等 河北省科技厅 20032. 大豆抗灰斑病机理的研究与应用 第六位 黑龙江省政府三等奖 黑龙江省政府2002(四)科研论文(代表本人学术水平的论文,20篇左右,包括外文)(论文名称 刊物名称 作者位次出版时间 期号 起止页码)1、 波浪冠层栽培模式对高油大豆产量品质及微环境生态因子的影响 生态学报 第六位2008/ 05 2160-21682、 山东省不同年代栽培大豆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中国农学通报 通讯作者2008 /01 74-773、 近红外光谱法与国标法测定大豆蛋白质和脂肪的比较山东农业科学 通讯作者 2007/01 109-1104、 氮磷肥对两种品质类型大豆脂肪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大豆科学 通讯作者2007/05 736-7395、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华北农学报 第一作者 2006/05 91-956、 大豆与灰斑病菌互作中大豆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变化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第一作者2006/04 465-4697、 大豆遗传资源农艺性状的鉴定和筛选中国农学通报 第四位2004/05 115-1178、 预选菜用大豆主要生化物质积累特性初步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第三位2004/03 262-2679、 大豆种子DNA的提取方法 大豆科学 通讯作者 2003/02 151-15310、 河北省大豆种质资源同工酶及RAPD标记多样性研究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第三位 2003/02 15-2011、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第一位 2003/02 64-6812、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及其对寄主作用的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第五位2003/02 116-12013、 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生产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展望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第三位 2002/S114、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大豆科学第一位2002/03 172-17515、 大豆种质资源的分类鉴定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第二位 2002/01 33-3716、 硼与小麦不同器官中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关系 土壤肥料第三位2002/01 44-4517、 菜用大豆的研究进展 河北农业科学 第三位 2001/0318、 不同产区大豆品种在保定生态条件下农艺特性评价及性状相关性的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第三位 2000/02 33-3619、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自由基含量的变化 大豆科学第一位 2000/01 21-2520、 20 国内外大豆品种在保定生态条件下生态反应大豆科学/04 3/421、 水杨酸钠-次氯酸钠比色法测定食品中总凯氏氮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第三位 1999/01 85-8822、 大豆灰班病菌单生理小种鉴别寄主体系的建立 大豆科学 第一位1998/01 39-4323、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活性与大豆灰斑病抗性的关系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第四位 1998/01 83-8524、 大豆抗灰斑病菌多个生理小种资源的筛选 大豆科学第一位 1997/01 38-41

大豆蛋白粉DNA提取效果差的原因:1)可能大豆蛋白粉为深加工产品,属痕量检测,上述三种工艺均会不同程度破坏组织DNA,因此,需要对DNA进行富集(多管裂解,再过同一吸附柱)再行检测。2)大豆蛋白粉里可能人为添加了DNAase之类DNA抑制剂,从商业利益角度破坏了样本里的核酸成份,因此,这样的样品即使通过富集DNA也无法检测到目的基因。

  • 索引序列
  • 多酚提取方法毕业论文
  • 丹皮酚提取毕业论文
  • 茶多酚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论文
  • 论文参考文献快速提取方法
  • 大豆总dna提取方法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