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浅谈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浅谈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

浅谈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浅谈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论文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来看,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措施。从教师专业化优化过程来看,教学反思也是其必须具备的筹码。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审视、评价、探究、决策和升华,从而获得对教学有指导价值的结论和意见。教师的主动反思教学是本着对教师专业化的迈进,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提出质疑和有效改进方案的行为步骤,是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揣摩和进一步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也是一个优秀教师融合专业化教师群体的`可能前提,内在因素和必经之路。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实践智慧的升华,主体意识的认同。在走向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教学反思是不可或缺的筹码,不容忽视的棋子,不许忘却的标准。

(三)基于自我发展的模式

首先,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习必须作为教师专业生活的基本内容。在融于教师成长的整个历程中,教师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无止境的学习来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能力、态度、教学方法、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不断走向专业化。其次,实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根本体现。教师应该从平时的课堂实践中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在教育中优秀的教学是充满了情感因素的教学,是人性十足的教学,是意义充分的教学。教师情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因素。因此实践过程中有利于教师专业情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除此之外,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实践,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它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教师专业化必经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2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 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刘复兴戒国教师教育转型中的政策问题,当代教育科学,2004(11)

[4] 唐龙云,教师教育专业化与师范教育改革,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拓展阅读】

论文写作指导记录

一、议论文知识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

2、要素: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3、分类:立论,从正面阐述其观点,驳论,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确立其正确的观点。

4、结构: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论证结构,并列式,对照式,总分式,

5、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引申法。

例证法:运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

引证法: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

喻证法: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

类比法:用另一同类事物或事例比较说明论点。

对比法:用反向例子或事理比较说明论点。

二、议论文常见模式

第一种:总分式(或称总分总式)

论说文的全文总体结构一般都是这种结构模式。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的,即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然后通过对分 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因而论说文全文结构,往往是"总--分--总"式。议论文几乎篇篇皆是这种结构模式。

第二种,并列式(又叫板块组合式)

并列式结构特点是,论证的层次作横向展开,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开列的,也就是分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中心论点或论述的中心问题展开论证,使文章 呈现出一种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格局。并列式的各个分论点,其先后次序有时可以前后互换;它们看起来是各自独立的,其实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例文:

细节的魅力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话,看历史要看大势,看形势要看主流,看人物要看大节。这自然没错。但小事、细节也以其生动、直观、真实的特点而显得更鲜活,更有魅力,为人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而且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细节可定胜负。中日甲午海战前,日本间谍化装到中国军舰上侦察。当时,中国的军舰在吨位、数量、火力上都胜于日本,举国上下一片陶醉,以为中日海战,中 方必胜无疑。可是中国军舰的炮塔上居然横七竖八晾着短裤、袜子,日本间谍就把这细节写在情报中,并分析道:这是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人会有强大 战斗力。果然,海战一开,中方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先进的军舰也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细节可见精神。提到雷锋,人们会想起他那补了又补的袜子。他给敬老院送去 的一块月饼;提到孔繁森,就会想起他去世后口袋中仅有的八元六角钱;提到朱德,就会想起井冈山上他的挑粮扁担;提到贺龙,就会想起长征路上的金色鱼钩…… 这些英雄伟人做过的大事,说过的名言,人们可能记不清了,可是,他们的一些生活细节却会让后人永远难忘,他们的伟大精神也就通过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永驻人 心。

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细节是鸿篇巨制的一个单词,细节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细节是万仞高山上的一个石子。"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欣赏细节,把玩细节,会发现,小小细节,魅力无穷。

评:本文中间三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对中心论点"细节有魅力"阐述其理由--为什么?

第三种:递进式

递进式的结构特点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不断递进。论证的层次向纵深展开,一层比一层深入地提示论题的内涵,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的阐发,其作用是分析透彻,说理深刻。它们的先后次序一般是不可以互换的。意思是一层一层先后蝉联的。

例文

诗意地生活

07年高考湖南考生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平静的生活里奋力的拼搏。若说诗意地生活,在我看来并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马扎罗之雪时的浪漫,不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寂寞。而是在纷繁现世之中,留一方净土种理想,然后一刻不停去奋斗,直到收获人生一片金黄麦田。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泰戈尔曾说:"我 诗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诗意的天堂。诗意地生活,首先要有一个理想,不论它是黯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 若无理想,春天的繁花如何盛开出绚烂,夏日的星辰如何闪烁银辉,人生之路,如何扬帆起航,冲得一片诗情?

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 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风》中诉说对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现出中,诗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 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昔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 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这等人 生,谁人敢说不诗意?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奋斗之泉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片金 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且不论这"麦田"是大是小,也不说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成功了便收获鲜花与掌声,失败 了,便收获一段经验几多教训,然后从头再来。就像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收获,是收获 理想,收获奋斗,收获一段诗意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虽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但理想让它明亮,奋斗让它真实,收获让它有一片金黄的款款诗意。

用执着打破命运的锁,让生活活出诗意,种下理想,不懈奋斗,相信终会有"雁引秋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

评:本文运用层进式。中间三级理想、奋斗、收获一层层深入,先后层次不可互换,另外,本文文采斐然,诗意盎然,"拿起奋斗的斧辟开理想的石"等比喻句用得新颖贴切。三是材料新鲜,积累丰厚,文章用到的材料,古今中外不下10处。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希望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 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 , 教师专业化毕竟是一个源于西方的概念 , 而当前我们却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 对于这个概念是否适用于当前的时代背景以及我国的国情 , 似乎很少有人进行过理性地审视。其实 , 当前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陷入了困境。我们只有采取直面这些困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 才能更好地寻求教师专业化的合理性及其发展方向。一、教师专业化的标准要判断一种职业是否是专业 , 就要看其是否符合专业的标准 , 以及“专业化”的程度如何。但当前学者们对于教师的专业标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比较典型的观点有 :利伯曼指出了专业应当满足如下基本条件 :( 1) 范围明确 , 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 ;( 2) 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 ;( 3) 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 ;( 4) 从事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 ;( 5) 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 , 直接负有做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 ;( 6) 非营利 , 以服务为动机 ;( 7) 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 ;( 8) 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霍勒指出专业的标准有六项 :( 1) 履行重要的社会服务 ;( 2) 系统的知识 ;( 3) 长时间的理论与实际训练 ;( 4) 高度的自主性 ;( 5) 团体的伦理规范 ;( 6) 经常性的在职教育。台湾学者马信行认为专业的五个层面是 :( 1) 运用专门知识 ;( 2) 提供专业服务 ;( 3) 具有专业自主 ;( 4) 接受专业教育 ;( 5) 信守专业道德。由此可以看出 , 虽然当前还没有被学者们一致认同的教师专业标准 , 但是上述学者的观点中却包含了教师专业的几个核心标准 :( 1) 专业服务 , 服务是一个职业的根本要求 , 尤其在西方更是把服务放到了专业标准的首要位置。( 2) 专业知能 , 这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训练 , 是任何一个职业想成为专业的基本条件。( 3) 专业自主 , 这是专业的关键因素 , 其核心是掌握相应的专业权力。( 4) 专业制度 , 这是专业的外在保障制度。( 5) 专业伦理 , 这是专业的内在约束机制。二、教师专业化的困境在明确了教师专业的标准之后 , 我们就可以按此标准对当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程度进行审视。然而 , 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 , 当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面临很多困境。1、教师专业化的目的困境服务是一个专业的根本要求 , 正如舒尔曼指出:“一个专业首要的社会目的就是服务。专业工作者应是那些接受了教育并且利用其知识和技能为不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大众服务的人。”任何一个专业获得人们承认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优质的服务。然而, 在当前我国教育界对教师专业化的探讨中 , 很多人把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放在了首要位置, 却把如何更好地服务学生置于次要位置。这无异于本末倒置, 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目的困境。有学者认为 ,“传统教师专业发展大多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目的( 如促进学生发展 , 提高教育质量等) ,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目的是为了教师个体人格的完善 , 为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笔者对这个观点不敢苟同。对于任何事物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以及外在目的和内在目的的划分并不是绝对固定的 , 关键在于从什么立场来看。从表面看 , 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外在目的 , 而完善自身人格、实现自我价值则是内在目的 , 教师在其中实现了本体价值。而从实质来看 , 促进学生发展则应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在目的 , 教师在此过程中实现了本体价值 , 而其自身人格的完善和价值的实现则是外在目的。在当前这个时代 , 我国教师的服务意识还非常淡薄。教师缺乏服务意识体现在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缺乏教为学服务的意识、缺乏为家长服务的意识等方面。与此同时 ,教师的奉献精神正在日益衰退 , 从一些人宣称“蜡烛精神”已经过时便可见一斑。“蜡烛精神”代表着奉献精神 , 在宣称“蜡烛精神”过时的背后其实质是否定奉献精神 , 认为在强调个体自我价值的时代奉献精神可以抛弃了。殊不知 , 在任何时代对任何职业来说 , 奉献精神都是一个必备的要素。2、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困境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包括三个层面 : 第一个层面是科学人文基础知识 , 第二个层面是学科知识 , 第三个层面是教育学知识。如果说教师对第一个层面的知识掌握尚可的话 , 那么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以及教育学的科学性差则是教师专业化的严重障碍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困境。( 1) 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化的程度一个专业对其知识的要求一般是精深的、复杂的 , 甚至是带有垄断性的 , 具有明显的内行和外行的差异 ,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按此标准 ,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显然算不上是精深的 , 更谈不上垄断性 , 而是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如果说有差异的话 , 也只是存在程度和水平高低的差异 , 并不存在像医生或工程师那样对专业知识具有绝对垄断的地位。当然 , 现在很多教师都具备了本科乃至研究生学历 , 他们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可以说相当精深复杂 , 但问题是一旦他们成为中小学教师之后 , 就会发现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基本无用武之地 , 这就造成了“所学”和“所用”严重割裂的情况 ,这对于像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专业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2) 教育学的科学性差阻碍了教师专业化如果说学科知识非专业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化是无法避免的 , 那么教育学的科学性差则是阻碍教师专业化的根本原因。教育学至今仍然是一门未成熟的学科 , 被戏称为拼凑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智慧的色拉”。作为教师 , 他不仅要知道“教什么”, 而且更要懂得“如何教”。正是在“如何教”这个问题上 , 教育学知识面对丰富的教育实践总是显得极为贫乏 , 对解决复杂多变的教育问题总是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当然 , 这么说并不是指责教师的无能 , 而是由教师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情境性、复杂性及创造性等特点决定的。对于生成性的教育情景 , 任何相对固定的技能技巧的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 , 教师不可能像工程师那样依照设计蓝图按部就班地建造一座大楼 , 不可能像医生那样有条不紊地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手术 , 也不可能像律师那样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地进行辩护或控诉 , 教师主体只能根据自己对教育的领悟、对以往教育经验的反思以及对教育情景的理智性判断来创造性地运用。而且由于教育效果具有内隐性、滞后性、非实证性等特点 ,这就造成教师的育人不像医生治疗病人那样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容易形成一种假象 , 即教育内行和外行在从事教育工作时似乎产生的教育效果差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的专业化打了折扣。3、教师专业化的权力困境专业自主是判断一种职业是否是专业的关键因素 , 而专业自主的核心在于掌握相应的专业权力。但是在科层组织和专业组织这对矛盾面前 , 我们发现学校的科层权力明显压制了教师的专业权力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权力困境。学校科层权力战胜教师专业权力的原因何在 ? 教师的权力是一种知识性权力 , 它以教育学知识和缄默知识为其权力基础。但由于教育学知识和缄默知识并不被承认为是成熟的科学知识 , 因此使得教师的专业权力只能是一种软权力 , 而学校科层管理人员的权力是一种行政性权力。因此学校科层权力就是一种强大的硬权力。学校科层权力压制教师专业权力带来的后果是 : 教师工作在一个官僚主义严重、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压抑的组织环境中 ; 教育改革总是自上而下绕过教师这个真正的主体 , 并因此在实践中屡屡流于形式、异化和夭折 ; 教育管理者总是不顾教师的强烈反对而实施那些符合现代性原则的外控式、效率至上的程序化机制来管理、考评教师 ; 科层制对教学过程的集权控制使教学变得越来越技术化 , 越来越丧失创造性。由于科层组织与专业组织是一对经典矛盾 , 所以以上这些后果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 , 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比如在美国 , 有全国教育协会和美国教师联盟两大教师专业组织 , 承担着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 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等使命。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教师组织 , 仅有的教师工会也几乎是名存实亡 , 这就使教师群体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4、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专业制度是教师专业化的外在保障。但是当前我国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的聘用、晋级、解聘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2000 年 9 月教育部颁布 《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这标志着教师资格认定在全国范围内已全面展开。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只要符合了所规定的学历标准、达到普通话的要求就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书。因此 ,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实际上是“学历认定制度”, 而不是“资格认定制度”。此外 , 教师资格认定偏重于对申请者的知识进行初步鉴定 , 而对于申请者的教学技能 , 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没有进行必要的评估。于是 , 在现实中教师辱骂、体罚、虐待学生的情况频频发生 , 甚至出现“禽兽教师”也就不是偶然了。这就提醒我们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绝不能流于形式 , 而要对申请者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考查。在修正、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基础上 , 还要在教师聘用、晋级、解聘等方面建立起相应的制度。在中小学教师的聘用上还广泛存在着学校领导说了算的现象 , 甚至还存在拉关系、找后门等不良风气 ; 在教师的晋级制度上论资排辈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 在教师的解聘上同样是领导的主观意见占据主导 , 缺少科学的评价制度。笔者认为 , 在中小学成立由若干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组成的专业委员会 , 负责对教师的聘用、晋级、解聘等进行评估和监督 , 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式。5、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专业伦理对教师专业化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 因为伦理是教育活动的灵魂。正如古德森所说:“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的和伦理的专业 , 新的专业精神需要重申以此作为指导原则。”而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规范伦理取代了德性伦理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德性伦理是出自个体德性的伦理 , 是以个体德性为自因的伦理 , 它具有内在性、自律性和超越性等特征。规范伦理关注道德原则、规范实际的行为效果, 但忽视对人本身的关怀, 造成普遍的“人格分裂”和道德危机。现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规范伦理, 追求规范约束的完备性, 德性伦理在现代性中被边缘化了。教育活动的内涵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 , 更在于主体间围绕着知识、情感、价值展开教育性交往 , 以及在这种交往活动的基础上建构意义世界 , 它和德性伦理的内涵是一致的。所以 , 教师职业伦理必须立足于德性伦理而不是规范伦理。教师职业德性伦理的核心是对生命和教育意义的领悟与践履 , 其形态是自由境界而不是服从规范 , 其动力是自我超越的意义感而不是对惩罚的恐惧感 , 其养成方式是反思、体验、领悟 , 而不是约束、强制、命令。教师职业要实现专业化 , 就必须建构这种基于意义体验的德性伦理。然而 , 教师专业化所追求的德性伦理在现代性中是难以形成的。在现实中 , 现代性通过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把教师职业伦理异化为按照教学法规范和科层权力制定的管理规范 , 用教学技能高效率地教知识 , 以保证学生考试成功的规范伦理 , 使教师职业自我意识和人生态度都充满着工具理性和利益至上的倾向 , 这样难以建构起基于个体意义体验的德性伦理 , 从而使教师专业化陷入了伦理困境。三、教师专业化的希望以上对我国教师专业化面临的五大困境进行了剖析 ,但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专业化进行全盘否定。诚然 , 无论把教师职业看作是“半专业”、“准专业”, 还是“形成中的专业”,我们不得不承认 : 教师职业相对于专业化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也许教师专业化只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 一种理想 , 甚至只是一个乌托邦。但是 , 只要这是一种反映正确方向的趋势 , 只要这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理想 , 只要这是一个必要的乌托邦 , 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事实上我们在困境中也看到了希望 , 希望来自于我们换种视角看待教师专业化。第一种视角是以过程替代结果。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师专业化当作了一种静态的结果 , 但把教师的现状与专业化的标准作一番对比之后 , 我们自然会发现教师专业化存在诸多问题 , 假如我们把教师专业化看作一种动态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 那么我们就会少一份浮躁和指责 , 多一份从容和宽容。第二种视角是以手段替代目的。一直以来我们似乎理所当然地把教师专业化当成了目的。教师专业化本身就是目的吗 ? 我们认为不是 , 教师专业化充其量只是手段而已 ,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 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实现 , 其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也自然得到了提升。如果我们把两种视角结合起来看 , 似乎眼前就豁然开朗了 : 虽然教师专业化只是一种手段 , 其本身并不是目的 ; 虽然教师专业化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 并不一定有结果 , 但正是在这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中 , 教师专业化无疑达到了它的目的。

以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论文

摘要:对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教育科研不是一种简单的牵引,而是唤醒教师自身专业自觉意识与内在情感的投入,它实现的是专业生活方式,是“滴水穿石”的守望。作为每一位教师,其所从事的工作本身就是不断研究、不断反思、不断提升的过程,只是这种行为被许多表象所掩盖,成了一种无意识、无目标的行动,现在所要做是如何点击、链接,从而唤醒这种意识与情感,使之成为有意识、有情感的自觉行为。作为学校教育科研,它渗透在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需要教师去捕捉、去激活、去领悟,从而“让教学实践有更多的研究元素”。

关键词:教育科研 教师专业发展

一、对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发展的认识

教师专业,首先是教育专业性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知识,仅靠师范学校的传授,以及后期的教师培训是无法真正体察其真谛的,关键是长期的教育实践,在实践中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个案,再经过自己的体验、感悟、思考、总结、提炼兼收并蓄,最终形成自己的教育专业性知识,这就是所谓的“学以致用”。

其次是教学专业性知识。这是教师从事学科教学所特有的业务知识和技能。这是一种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组合,只有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专业能力的强弱,一方面依赖于其专业知识的基础,而更重要的方面,则是教师在他的学科领域里、教学生涯中,经过长期跌打滚翻的磨练所累积的经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专业水准无疑影响着学生思考问口朱金瑁储美玉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教师只有当具备了精深的教学专业性知识,才有可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真正能手,否则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和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这也正说明了教师教学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是专业品质。教师是学生每天读的'一本书,虽然对其专业品质很难定义,但它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表现为对教育、对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基本态度是清晰的。每一个学生都希望有一个融洽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心态,而这种环境与心态的创设,对学生来讲,教师的作用太重要了,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学生的生活和人生的命运掌握在教师手中。作为教师,你既是严师,也是师长,因此要关注学生持久长远的发展;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他们的闪光点,称赞他们的良好表现、挖掘他们生命的潜力与活力、关心他们生存的环境与内心的感受、了解他们的困惑与愁绪、宽容他们的失误与瑕疵、理解他们不同的处境、尊重他们的人格、呵护他们生命的尊严、引导他们前行的轨迹、施行充满人性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理解做人的价值。教师的责职在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主要任务。

第四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境界。“学习是最好的投资,”“学习是一种福利,”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学习文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并备加珍惜,精 fi,经营。教师专业发展了,学校才能发展;学校发展了,教师才能成就自己、成就学生。当然,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累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付出。

二、研究与教学的互为关系

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研究应该是相互融合的。因为我们可以在研究中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教育效能,在此基础上可取得一些具有借鉴价值的成果。显然,播下的是研究的种子,收获的是先进的理念和教育的智慧。同时,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因为科研能改变人的想法,科研能培养智慧型的教师。教育科研好比飞机的翅膀,没有翅膀的飞机能跑,但不能起飞,同样,没有教育科研支撑的教师专业,能生存,但不能发展,更不可能成为名师。

三、为自己设计合理的专业发展路径

教师可从自己工作的特点出发,寻找自己专业发展的切入点。首先,教师的工作具有个体性、自主体验性。其次,具有在不断取得经验并加以积累中发展。再次,是在实践中优化专业知识。基于教师工作的特点,其专业发展的路径为:首先。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干预,即强调专业学习的传递性和展示性,当然,这种学习是一种生成性的知识,而不是仅仅简单的传递。其次,既然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那么要设法拓展专业学习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以达到让自己在学习后行动改进和经验的理性化积累。

再次,教师的专业学习好比登山,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登上山顶,而更重要的在于领略、感受沿途的风光I;因此,教师自己要直接参与体验,力求在学习与教学实践中优化自我,发展自我。

大学生谈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其实我觉得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的过程当中,结合自身的实践来媳妇最好

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长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者、引领者和实施者,在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之前,要充分做好对每个教师的“定位”工作,也就是要清晰的分析每个教师的特点、优势、劣势,并结合他们的现状给予描述及方向性的指导。我主张每一所的学校教师在保证基本共性要求的前提条件下,要努力做到“一师一风采”,这也是培养未来教育家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教师是个性化的劳动,只有让每一位老师在适宜的岗位及环境中张扬其积极向上的个性,发展其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那么我们将来才可能出现真正的学校“大师”。为此校长需要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1、以“制度”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这本书里写到:一种坏的制度会使好人做坏事,而一种好的制度会使坏人也做好事。可见制度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民主性,教师、学生、学校领导团队共同参与。这样的共同参与,会使教师在执行制度时心平气和,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参与共同决定下的制度。同时,在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时,要充分关注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将教师专业发展制度融入学校整体的文化建设制度中。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极力发挥其激励功能,实行科学管理及团队管理双管齐下。这样的制度才能够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以“基本功”来带动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娴熟的基本功是基础,“三字一话”仅仅是基本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备课、说课、做课、听课、评课,这些也同样属于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功,一个连课都不能教好的老师,很难教育好学生。若想做到拥有丰厚的基本功,就要让课堂活起来。而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培训的实施者,要鼓励教师让其课堂活起来,先要让教师本身参与的培训活起来。以多种元素加入培训,培训效果会更好。(1)善于发现,关注细节:笔、本、照相机,能携带的时候都要随身携带,这些可以捕捉到很多不起眼的画面。深入教师当中去,关注他们的教学情况、教研情况甚至是生活情况。找到教师的兴趣点,以兴趣点为契机展开讨论。比如,最近大家都在头疼班里那为数不多的上课捣乱的孩子,我们是否能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上提出问题,一起想想办法?并不是每一次培训都要有一个宏伟的目标,仅仅解决一个很小的问题,久而久之,教师也会愿意主动参与这样的培训。(2)捕捉优势,绽放培训:把每次的培训前20分钟时间给一个备课组,让这个备课组安排一位老师展示一个大家共同讨论的说课稿,并请其他学科的老师从学生的角度来评析这节课。给这些成人以足够的激励和舞台,让他们积极起来。这样,老师们也会把这样的舞台给孩子,英语老师会安排“five minutes talk”、语文老师会设计课前古诗鉴赏、数学老师会安排每位同学的典型题目分析,于是老师们能意识到,学职业辨识的时候让孩子们主动参与模仿,学鸡兔同笼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摆一摆,这些都是主动获取的有效途径是可以复制的。(3)乐于搜集,调动情绪:不难理解教师发展中的瓶颈与倦怠,这就需要我们赋予这些反复训练的基本功一些新鲜的元素,比如,在作教师基本功培训的时候,能否多用一些故事、视频来激发教师的职业兴趣,唤醒教师职业本身那一点点甘甜。多讲一些小幽默、呈现一些搞笑的图片,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在培训伊始,放一些轻音乐,教育也需要有情调,领导一定要有艺术。就像,走过的许多学校都谈到教师师德培养的问题,我常想,师德师讲出来的麽?能讲清楚麽?到不如拿一些鲜活的案例和老师们分享,让老师们自己分析,自己感受。例如,网络上盛传的老师让全班同学打一个没写完作业的孩子200多板。看完这个视频,可以让参与培训的每一个教师都把那个孩子想成是自己的孩子,问问教师们什么感受?以后呢,遇到学生没有写完作业,会这样做么?(4)分解任务,积极心态:教育理念的问题远比教学问题更深层的存在于教育活动中。教师压力大,负担重是个普遍现象,于是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者就更要教会教师分解任务的本领。比如,给每个教师每学期留10000字的读书笔记,一定要告诉他们,其实每天不过写80余字,大家一定会坚持,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是教师必备的本领。对于积极写完的教师给与帮助修改并发表在学校刊物上的奖励,对于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教师给与鼓励及方法上的指导。生活在平和的环境里的老师们才能够真正的拥有积极的心态。3、以“研究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的主流趋势不是培养教书匠,而是培养那些除了书教的好还能敏锐地发现教育中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适宜办法的教育者。培训者可以引领教师从自身教育困惑中发掘研究素材,涵盖教育教学领域,继而对教育做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理解。在小学的课堂教学研究中,多用观察法、数据统计法,能很明显的发现问题,并找到原因,然后在研究一步步深入的过程中,推断研究结论并设计改进方案。比如,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研究,我们可以观察,班里有多少学生,在一节课里,教师一共请几位学生回答问题?每个孩子回答了几次?关注时,教师除了使用目光交汇的方法,有没有点头肯定,走到孩子身边轻触其肩膀示意其坐下?整个一堂课,教师占用多长时间?孩子占用了多长时间?这些问题看似渺小,但是在教育研究中足以说明问题。一个专业发展的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4、以“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与分析,建立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体制,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由此可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评价是发展性评价。而发展性评价的目的正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评价不再以把教师分成等级为目的,而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信息反馈和咨询,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评价过程中,注重个性化。教育活动的丰富多彩决定着教师类型的多样化,如果采用同一个标准去评价所有的教师,就会丧失教师独特的教育思想,因此,应给与教师动态的评价。另外,在评价过程中需注意评价的主体多元化,综合全面信息。从多渠道对教师进行多角度立体式的评价,让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有着深刻的了解。5、以“成果”激励教师专业发展“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必然会经历培训——实践——反馈——修订——发展这样不断循环的过程,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不妨将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用多媒体设备记录下来,并且,收集每一阶段对应的明确的思考及交流的任务。一个阶段过去后,将大家的文字材料分类整理汇总,然后将所有老师的课堂实况课例收集起来,便又可以作为下一次培训的引子和内容了。培训的阶段总结会中,管理者不用过多地言语,只是把平日收集的教师们意识中模糊的状态呈现给他们,当每位教师看到自己在专业成长培训过程中体验的样子,用手感受着“专业成长档案袋”的厚度时,激励的作用伴随着强烈的内驱力一定会促使他们走的更稳更快。最后,我用一个教育管理者应促进教师发展的五种意识以及调动教师发展的六种器官来结束今天的讲话。一个经验丰富的教育引领者,应该帮助教师树立问题意识,找到影响自身发展的核心问题;树立研究意识,用科学的精神探索问题;树立方法意识,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分析问题;树立创新意识,鼓励教师的不同意见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鼓励创新;树立合作意识,这是组织能否健康长效发展的根本,让老师们在合作的环境中彼此依靠的成长。一个优秀的教育管理者应该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使其用眼睛去观察,观察自己的教学、身边的学生、课堂中真实存在的问题;用耳朵去聆听,聆听他人对自己的建议、学生对课程的评价;用双手去记录,记录每天每个孩子的每一点变化,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成长;用头脑去辨别,事情发生的原因在于哪里?要不要武断的解决孩子的问题?用心灵去感悟,感悟教育的真谛;用行动去实践,让教育理想在实践的外衣中闪烁光芒。

浅谈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 发展

论文摘要:

厘清“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概念,比较两者涵义的异同,这有利于明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内外联系,有利于探索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模式。

一、厘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霍利(Holye)定义为“指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简短的定义却呈现出一个信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即暗含着教师个体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革新。

霍利(Holye)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定义为: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很明显,这一定义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普通职业,是一个通过符合专业标准而成为专门职业并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情意、促进专业发展,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

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均隐含着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区别不大。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教学成熟化、技能化的过程,主要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则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提升。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成长的阶梯。而教师专业化则是一种教育制度的体现、一种教育改革的趋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主体化的教师专业化

从王卫东等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如下规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常明确的特征:教育专业发展是一个意识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使教师职业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职业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过程就难以完善,教师专业化这一目标就不可能达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意识,要求教师订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努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

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一个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常,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共创教师专业化。而且教师的主体自主性意识要落实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就像叶澜等学者指出:“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他们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我意识发展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足点和依托体,这一自我意识也将非线性的动态教师专业发展推向高层次的静态的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静态归宿

王卫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提法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概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状态,也是教师专业化自身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里就可以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解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用于指称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所达到的状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正是突出这点。强调教师专业理念的建立要求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强调知识专业拓展、不断的积累、丰富和完善,强调专业技能的形成,不断增强、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强调专业情意的培养,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持续变化也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内容要求。

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探索

(一)基于校本研究的模式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只是教学技术的应用者,教师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反思,并不断地重建自我。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校本研究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树立。更重要的是校本研究对教师素质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学校里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自主意识是校本研究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动态生成关系。校本研究过程中,虽然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群体各方面素质发展趋向的过程。但在进行研究时,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即时结果,它会及时地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反馈,形成一条回路。因此,校本研究中,成为主体的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向完善化迈步。

(二)基于教学反思的模式

浅谈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接下来我为你带来科学发展观的议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科学发展观的议论文篇1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在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这是我党依据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规律,体现了构建和谐认证的目标要求,进而促进了新形势下认证工作不断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立足本职为认证事业的发展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本人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心得体会归纳如下。 通过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认证的作用和影响力,在消费安全、食品安全、社会诚信机制的建设越来越得到重视,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的今天,认证工作作为一种国际通行的先进管理方法,在这些方面将会大有可为,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认可中心和认证认可协会的支持和帮助下,注意发挥认证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使认证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持续增长。 同时,在国际贸易中认证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在管理、服务、安全、质量、环保方面的基础性保障作用越来越为各国政府所重视。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我们所面临国外设置的技术壁垒会越来越多,如何适应这个需求,有效发挥认证的基础性保障作用,促进认证认可结果的国际互认,促进对外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在全球化环境中的健康成长,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要实现科学发展,我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认证工作的任务是一手抓提高,一手抓发展。抓提高,就是提高认证有效性。通过提高认证有效性来提高社会对认证认可的信任程度,提高认证认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价值。抓发展,就是发挥认证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通过扩大认证活动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面,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更多的社会组织实施认证,来推动引入现代管理理念。通过发展新的认证领域来,推动社会在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安全、资源节约方面的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认证认可的工作任务,认证机构是认证工作实施的主体,首先认证机构要适应发展的要求。认证机构要从经营宗旨、内部机制、认证人员、技术开发、运行管理等各个方面适应工作发展对我们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议论文篇2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素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作为一名劳动保障人,我就学习的收获,谈几点体会: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把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引导到科学发展轨道上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开放兼容与自主创新结合,时代精神与文化传统结合的全方位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必须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作为一名劳动工作者,学习了科学发展观的有关论述后,认识到:一是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二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把工作推向前进。要紧密结合新时期新任务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树立新形象,按照“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公平”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落实岗位职责,转变工作作风,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使科学发展观真正为我们所掌握,并真正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要大力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宣传和研究,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进一步明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从而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我县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我县劳动工作的深入开展,要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步骤和各项举措相适应。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充分调动一切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良好的教育现象,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努力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风气,以良好的作风、踏实的工作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学习科学发展观,重点是实践、是落实。我们一定要结合阜宁实际,心系劳动保障事业,服务阜宁人民,创建和谐阜宁,办人民满意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使我们阜宁的劳动保障事业更上一层楼。 科学发展观的议论文篇3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证。 第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发展实践,把握世界发展趋势,适应新的要求提出来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2007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246619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位,从1979年至2004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的年均增长更是达到了。这些成绩的取得确实令人感到振奋,感到自豪。我国已经解决了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这也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目前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正在以饱满的热情、满怀信心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而奋斗。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诸多问题,虽然我国的GDP总量不少,但是平均到每个人就很少了,甚至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还少。在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更加严峻的是,我国在贫富差距、社会稳定、道德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官方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基尼系数是经济学用来反映贫富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越大表明贫富差距越大,基尼系数越小表明贫富差距越小。如果基尼系数在至之间说明这个国家的贫富差距较大,如果在以上说明这个国家的贫富差距很大。据说,有的学者对我国基尼系数所做的统计还高于。这说明我国的贫富差距是比较大的。而我们的邻居日本基尼指数一直在左右徘徊。就连我们一直认为贫富差距很大的美国,其基尼系数虽然创下了新高,但也仅为。所以我们如果任由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将对我国的稳定团结造成很大的威胁。还有一个数据同样值得我们注意,2007年我国5人以上的群体性事件已经达到了9万起。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城乡差距,缩小贫富差距,维持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再有,我国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是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资源和环境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继续这种发展模式,不做任何调整,不但经济的高速发展难以为继,由此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可能会部分抵消经济发展的成就,甚至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是极不负责任的。此外,我国的道德建设也刻不容缓,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少数人利益至上,不惜干违法乱纪的事情,前不久发生的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说明,少数商人在利益的驱动下可以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以上这些问题当然不能抹煞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是居安思危,我们不能忽略这些问题,而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得可持续性发展。 看过科学发展观的议论文的人都会看: 1. 关于发展观的议论文3篇 2. 关于科技的议论文 3. 谈社会公德的800字议论文 4.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 5. 文明城市议论文范文4篇

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摘要: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以及学习和科研极其重要。我们必须透彻体认和扎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身心成长;学习和科研;践行 十六届三中全会嘹亮吹响了折射治国理政理念深刻跃迁的科学发展号角。这是我党依据“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活的灵魂”和“普照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汲取了国内外发展的正反经验,高屋建瓴和“计深远”地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发展观。五年来,它愈来愈透显出强大的真理力量,愈来愈得到亿万人民的高度认同,真真切切沁人心髓,已经并将久远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穿透性的影响。作为“铁肩担道义”和“舍我其谁”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以极强的自觉性和彻底的坚定性来透彻体认和扎实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毕业歌》) 一、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的重大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哺育当代博士生身心成长 首先,科学发展观使当代大学生富有深切社会责任感和发自内心的奉献意识。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与全面的发展观、对立统一的发展观的高度有机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密切统一,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自觉奉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未来社会就是追求“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页)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就是以人以本,它既重视每个公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又强调每一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必要前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大学生要克服极端个人主义和唯我主义,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服务他人和奉献社会中去。“智周万物,道济天下”,当代大学生要有担当精神,要“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 其次,科学发展观指导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完善。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地发展自己,要求我们有一个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这既有利于我们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又有利于全面地发展综合能力。目前,广泛存在的重理轻文、重技术轻人文的偏向亟需扭转。本身专业学得再好,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深厚的人文素养,也是绝对不行的。 再次,科学发展观指导当代大学生人格健全。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我们取得学业的成功,而且要求大家人格健全、心智健康。人格健全就是指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不是多重性格的多面人。当代大学生要摈弃功利主义、自由主义、虚伪欺诈和懒散依赖等不良思想品德,并且能用自己优良人格品质感染、教育他人。 (二)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博士生学习和科研的指导作用 首先,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学习和科研的有力武器。它可以使我们全面审视自己,弥补缺陷,克服弱点,发扬优点。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科研,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充分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因为,科学发展观张扬人的主体性,可以充分激发我们学习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增强学习和科研的兴趣及欲望。其次,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习,有利于大学生扩大知识面。现今的科学研究已经不是一个学科的单打独斗,而是众多学科的协同作战。如果没有多个学科背景,研究人员往往不能很好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就是要求大学生学习不能老在一门学科上钻,要适当学习其他学科,各个学科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惟有如此,我们以后的科学研究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 二、当代大学生如何扎实践行科学发展观 (一)看清形势,认准目标 当代大学生“头悬梁,锥刺股”的目的就是“为中华之崛起”。我们夙兴夜寐地探寻知识和本领,就是为了更好地为了国家的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不仅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也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明晰了目标,使我们能够更加自觉地认识到“学习为什么、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重大问题。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准建设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德才兼备,为建设祖国而“时刻准备着”。当代大学生必须深刻地体认到:只有科学发展才能真正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这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和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满意请采纳

教师专业发展的论文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含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内容为九大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世界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尽管我国一直在推进素质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力求让学生全面发展,但基础教育的现实并不尽如人意。“应试教育”与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依然严重,学生学习往往是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效益低,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此所谓“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素质教育轰轰烈烈”。二、核心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1.专业理念与师德包含下面几个方面:(1)职业理解与认识方面要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2)在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方面要做到:关爱学生;(3)在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方面要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书育人,尊重规律,因材施教,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4)在个人修养与行为方面要做到: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2.教师的专业知识包含下面几个方面:(1)在教育知识方面: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掌握班级、共青团、少先队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 (2)在学科知识方面: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及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的联系。 (3)在学科教学知识方面: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具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开发的知识;掌握根据学生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教学的知识。 (4)在通识性知识方面: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具有有关艺术方面的知识;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具有有关中国教育国情的知识。 3.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能力:在教学设计方面: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在教学实施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合理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发挥好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生活、集体活动、信息传播等教育功能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在教育教学评价方面:利用评价工具,掌握多元评价方法,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2)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注重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根据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德育活动;指导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发展;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3)沟通与合作能力: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与同事的合作交流能力;与家庭、社区的沟通合作能力。 (4)反思与发展能力:反思能力;研究能力;生涯发展规划能力。三、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1.现代教师的专业角色(1)探求者:要结合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开展研究,善于提出课题;要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的程序和方法,注意搜集与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注意研究过程和使用方法的规范性;尽可能与专家合作开展研究,或者争取专家的指导,这样就能够逐步成长为教育研究者。 (2)合作者:合作学习,在合作对象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师师合作;二是师生合作;三是生生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员合作;二是全程合作;三是全域合作。 (3)指导者:指导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指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个性;指导学生学会交往;指导学生学会生活;指导学生学会创造。 (4)学习者: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知识、新学科、新技术,面对新课程全新的设计思路、全新的目标、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实施策略,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应是一个学习者,并且要善于学习,方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5)自省者:反思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育结果:反思教育整体;反思教育个案。 2. 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1)专家引领:聆听专家教育教学理论学术报告或教育教学改革学术讲座,获取信息,拓展视野,提高素质;观摩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或观看其录像课,学习其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方法和艺术;邀请专家来校,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环节进行现场诊断,分析过程,理清思路,找出问题,总结经验,提升水平;请专家对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通过网络或座谈、对话等形式,与专家对教育教学改革问题进行对话交流或互动研讨;邀请专家对骨干教师进行带徒指导,促使他们形成教育教学特色;举办研修班,邀请专家就课程实施和开发等问题进行指导研究。(2)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它以发生在学校教学现实场景的真实问题以及提升教学常规、教学水平、教学管理等方面为研究内容,深深根植于学校与教师的现实需求。突出以校为本,开展校本教研是一种有效选择。 (3)科研沙龙: 每次沙龙要有一两个中心主题,这些主题一定要从教师真实的教育教学土壤之中提炼出来,它既是教师所关心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也是教师体验过的问题;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围绕主题,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摆出问题,总结过去,理清思路,形成体会,提出困惑,寻求对策;沙龙的主持人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在沙龙进行时,要认真做好记录,以便沙龙结束后进行分析和总结,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 (4)专业进修:一是“三个为主”的原则。即在职为主、业余为主、自学为主。二是分类要求的原则。对于新上岗的青年教师,专业进修的重点是教育教学常规,使之较快地熟悉和了解学生,掌握学科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教育教学方法;对于已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应深入钻研教育教学业务,加深拓宽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学有专长,较有特色的骨干教师;对于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则结合自己的工作,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总结教育教学经验,进行著书立说,使自己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三是学用结合的原则。 (5)生涯规划:入职适应期;成熟胜任期;高原平台期;成功创造期。通过学习,我对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回归岗位,要亲身实践于教育教学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王文湛教授),站在课程的高度设计教学(李冲锋教授),在核心素养背景中实施教学,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苗学杰副教授),掌握核心技术,让教师专业成为“不可替代”(王红教授) ,不仅做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 丹心育桃李,书香沁人生(王茝教授)!

浅谈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 发展

论文摘要:

厘清“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概念,比较两者涵义的异同,这有利于明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内外联系,有利于探索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模式。

一、厘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霍利(Holye)定义为“指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简短的定义却呈现出一个信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即暗含着教师个体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革新。

霍利(Holye)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定义为: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很明显,这一定义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普通职业,是一个通过符合专业标准而成为专门职业并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情意、促进专业发展,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

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均隐含着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区别不大。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教学成熟化、技能化的过程,主要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则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提升。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成长的阶梯。而教师专业化则是一种教育制度的体现、一种教育改革的趋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主体化的教师专业化

从王卫东等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如下规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常明确的特征:教育专业发展是一个意识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使教师职业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职业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过程就难以完善,教师专业化这一目标就不可能达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意识,要求教师订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努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

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一个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常,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共创教师专业化。而且教师的主体自主性意识要落实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就像叶澜等学者指出:“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他们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我意识发展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足点和依托体,这一自我意识也将非线性的动态教师专业发展推向高层次的静态的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静态归宿

王卫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提法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概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状态,也是教师专业化自身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里就可以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解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用于指称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所达到的状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正是突出这点。强调教师专业理念的建立要求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强调知识专业拓展、不断的积累、丰富和完善,强调专业技能的形成,不断增强、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强调专业情意的培养,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持续变化也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内容要求。

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探索

(一)基于校本研究的模式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只是教学技术的应用者,教师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反思,并不断地重建自我。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校本研究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树立。更重要的是校本研究对教师素质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学校里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自主意识是校本研究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动态生成关系。校本研究过程中,虽然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群体各方面素质发展趋向的过程。但在进行研究时,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即时结果,它会及时地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反馈,形成一条回路。因此,校本研究中,成为主体的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向完善化迈步。

(二)基于教学反思的模式

以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论文

摘要:对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教育科研不是一种简单的牵引,而是唤醒教师自身专业自觉意识与内在情感的投入,它实现的是专业生活方式,是“滴水穿石”的守望。作为每一位教师,其所从事的工作本身就是不断研究、不断反思、不断提升的过程,只是这种行为被许多表象所掩盖,成了一种无意识、无目标的行动,现在所要做是如何点击、链接,从而唤醒这种意识与情感,使之成为有意识、有情感的自觉行为。作为学校教育科研,它渗透在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需要教师去捕捉、去激活、去领悟,从而“让教学实践有更多的研究元素”。

关键词:教育科研 教师专业发展

一、对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发展的认识

教师专业,首先是教育专业性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知识,仅靠师范学校的传授,以及后期的教师培训是无法真正体察其真谛的,关键是长期的教育实践,在实践中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个案,再经过自己的体验、感悟、思考、总结、提炼兼收并蓄,最终形成自己的教育专业性知识,这就是所谓的“学以致用”。

其次是教学专业性知识。这是教师从事学科教学所特有的业务知识和技能。这是一种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组合,只有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专业能力的强弱,一方面依赖于其专业知识的基础,而更重要的方面,则是教师在他的学科领域里、教学生涯中,经过长期跌打滚翻的磨练所累积的经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专业水准无疑影响着学生思考问口朱金瑁储美玉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教师只有当具备了精深的教学专业性知识,才有可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真正能手,否则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和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这也正说明了教师教学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是专业品质。教师是学生每天读的'一本书,虽然对其专业品质很难定义,但它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表现为对教育、对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基本态度是清晰的。每一个学生都希望有一个融洽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心态,而这种环境与心态的创设,对学生来讲,教师的作用太重要了,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学生的生活和人生的命运掌握在教师手中。作为教师,你既是严师,也是师长,因此要关注学生持久长远的发展;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他们的闪光点,称赞他们的良好表现、挖掘他们生命的潜力与活力、关心他们生存的环境与内心的感受、了解他们的困惑与愁绪、宽容他们的失误与瑕疵、理解他们不同的处境、尊重他们的人格、呵护他们生命的尊严、引导他们前行的轨迹、施行充满人性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理解做人的价值。教师的责职在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主要任务。

第四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境界。“学习是最好的投资,”“学习是一种福利,”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学习文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并备加珍惜,精 fi,经营。教师专业发展了,学校才能发展;学校发展了,教师才能成就自己、成就学生。当然,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累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付出。

二、研究与教学的互为关系

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研究应该是相互融合的。因为我们可以在研究中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教育效能,在此基础上可取得一些具有借鉴价值的成果。显然,播下的是研究的种子,收获的是先进的理念和教育的智慧。同时,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因为科研能改变人的想法,科研能培养智慧型的教师。教育科研好比飞机的翅膀,没有翅膀的飞机能跑,但不能起飞,同样,没有教育科研支撑的教师专业,能生存,但不能发展,更不可能成为名师。

三、为自己设计合理的专业发展路径

教师可从自己工作的特点出发,寻找自己专业发展的切入点。首先,教师的工作具有个体性、自主体验性。其次,具有在不断取得经验并加以积累中发展。再次,是在实践中优化专业知识。基于教师工作的特点,其专业发展的路径为:首先。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干预,即强调专业学习的传递性和展示性,当然,这种学习是一种生成性的知识,而不是仅仅简单的传递。其次,既然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那么要设法拓展专业学习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以达到让自己在学习后行动改进和经验的理性化积累。

再次,教师的专业学习好比登山,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登上山顶,而更重要的在于领略、感受沿途的风光I;因此,教师自己要直接参与体验,力求在学习与教学实践中优化自我,发展自我。

教师专业化发展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

1.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待加强。

农村小学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

农村小学教师知识结构欠缺。近年来,城市与乡村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主要由于多数农村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低。

专业能力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

农村学校教师流失严重,教师团队不稳定。

2.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专业素质的高低。教师也同样,一般认为,对一个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包括三个方面: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专业知识的基本要求、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在教师的每一言,每一行之中。对学生的心灵和品格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1)教师应该爱岗敬业。

(2)教师应该热爱学生。

首先,教师的道德也体现在对学生的关爱上。教师热爱学生,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努力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一视同仁。

其次,农村小学教师应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特别是关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3)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另一个体现。教师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要求学生能做到的老师一定先做到。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教师要一身立教,用心灵塑造心灵,那么,怎样做到为人师表呢?我认为"爱心、责任心、事业心"是成就一个教师为人师表的基础,只要三者相辅相成,才会成为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老师。

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基本要求。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从事教育工作所要求的基本知识。

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师,则应该具备教育理论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通识类知识三方面知识。下面就以上三方面来阐述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状况,从而进一步提出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基本要求。

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进行学科教学的重要理论指导,教育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教法知识等等。

学科专业知识是指与教师任教学科相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教师从事学科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随着新课程在农村的推进,有许多农村教师意识到自己学科专业知识薄弱,部分教师应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近几年来,随着新教材教学内容的调整,新的小学《课程标准》颁布后,新的内容纳入到小学课本当中,教师学科专业知识不够显得尤为突出。这对于那些学科专业知识缺乏的农村教师,将是新的挑战,他们应该及时补充相关学科专业知识,使自己学科专业知识不断完善。

教师除了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外,还要有广博的通识类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多方面的探究兴趣和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农村小学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参加学校组织的进修与培训活动,不断的去寻找学习的内在动机,这样在面对新课程改革时,他们才会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

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专业能力是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能力。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我认为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手段运用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等。下面从以上三个方面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进行阐述。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能力。现代教学手段是指能对教学工作起到辅助性的展示、演示、模拟、拓展的一切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常指计算机、投影仪、实物展台、幻灯片以及其他影音设备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用反思来改善实践的效益,用实践来提高反思的质量,教师要勤于反思,在反思中收获,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获得真知灼见和宝贵的经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

教学科研能力。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对教师教学科研的意义和概念非常理解的教师很少,部分农村教师都处于半理解的状态,因此增强教学教学科研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成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这样教育就有可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3.加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优化农村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教师专业知识包括:通识类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三个方面。

为提高农村教师教学能力搭建平台。

第一,学校应建立"传-帮-带"的师徒关系制度。

第二,提高教师的基本功。

第三,鼓励教师积极承担和参加各种级别的研究课。

制定优惠政策,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1)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

(2)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

(3)在评优、晋级、晋职方面实施政策倾斜。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希望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 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 , 教师专业化毕竟是一个源于西方的概念 , 而当前我们却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 对于这个概念是否适用于当前的时代背景以及我国的国情 , 似乎很少有人进行过理性地审视。其实 , 当前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陷入了困境。我们只有采取直面这些困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 才能更好地寻求教师专业化的合理性及其发展方向。一、教师专业化的标准要判断一种职业是否是专业 , 就要看其是否符合专业的标准 , 以及“专业化”的程度如何。但当前学者们对于教师的专业标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比较典型的观点有 :利伯曼指出了专业应当满足如下基本条件 :( 1) 范围明确 , 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 ;( 2) 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 ;( 3) 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 ;( 4) 从事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 ;( 5) 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 , 直接负有做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 ;( 6) 非营利 , 以服务为动机 ;( 7) 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 ;( 8) 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霍勒指出专业的标准有六项 :( 1) 履行重要的社会服务 ;( 2) 系统的知识 ;( 3) 长时间的理论与实际训练 ;( 4) 高度的自主性 ;( 5) 团体的伦理规范 ;( 6) 经常性的在职教育。台湾学者马信行认为专业的五个层面是 :( 1) 运用专门知识 ;( 2) 提供专业服务 ;( 3) 具有专业自主 ;( 4) 接受专业教育 ;( 5) 信守专业道德。由此可以看出 , 虽然当前还没有被学者们一致认同的教师专业标准 , 但是上述学者的观点中却包含了教师专业的几个核心标准 :( 1) 专业服务 , 服务是一个职业的根本要求 , 尤其在西方更是把服务放到了专业标准的首要位置。( 2) 专业知能 , 这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训练 , 是任何一个职业想成为专业的基本条件。( 3) 专业自主 , 这是专业的关键因素 , 其核心是掌握相应的专业权力。( 4) 专业制度 , 这是专业的外在保障制度。( 5) 专业伦理 , 这是专业的内在约束机制。二、教师专业化的困境在明确了教师专业的标准之后 , 我们就可以按此标准对当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程度进行审视。然而 , 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 , 当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面临很多困境。1、教师专业化的目的困境服务是一个专业的根本要求 , 正如舒尔曼指出:“一个专业首要的社会目的就是服务。专业工作者应是那些接受了教育并且利用其知识和技能为不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大众服务的人。”任何一个专业获得人们承认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优质的服务。然而, 在当前我国教育界对教师专业化的探讨中 , 很多人把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放在了首要位置, 却把如何更好地服务学生置于次要位置。这无异于本末倒置, 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目的困境。有学者认为 ,“传统教师专业发展大多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目的( 如促进学生发展 , 提高教育质量等) ,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目的是为了教师个体人格的完善 , 为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笔者对这个观点不敢苟同。对于任何事物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以及外在目的和内在目的的划分并不是绝对固定的 , 关键在于从什么立场来看。从表面看 , 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外在目的 , 而完善自身人格、实现自我价值则是内在目的 , 教师在其中实现了本体价值。而从实质来看 , 促进学生发展则应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在目的 , 教师在此过程中实现了本体价值 , 而其自身人格的完善和价值的实现则是外在目的。在当前这个时代 , 我国教师的服务意识还非常淡薄。教师缺乏服务意识体现在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缺乏教为学服务的意识、缺乏为家长服务的意识等方面。与此同时 ,教师的奉献精神正在日益衰退 , 从一些人宣称“蜡烛精神”已经过时便可见一斑。“蜡烛精神”代表着奉献精神 , 在宣称“蜡烛精神”过时的背后其实质是否定奉献精神 , 认为在强调个体自我价值的时代奉献精神可以抛弃了。殊不知 , 在任何时代对任何职业来说 , 奉献精神都是一个必备的要素。2、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困境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包括三个层面 : 第一个层面是科学人文基础知识 , 第二个层面是学科知识 , 第三个层面是教育学知识。如果说教师对第一个层面的知识掌握尚可的话 , 那么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以及教育学的科学性差则是教师专业化的严重障碍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困境。( 1) 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化的程度一个专业对其知识的要求一般是精深的、复杂的 , 甚至是带有垄断性的 , 具有明显的内行和外行的差异 ,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按此标准 ,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显然算不上是精深的 , 更谈不上垄断性 , 而是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如果说有差异的话 , 也只是存在程度和水平高低的差异 , 并不存在像医生或工程师那样对专业知识具有绝对垄断的地位。当然 , 现在很多教师都具备了本科乃至研究生学历 , 他们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可以说相当精深复杂 , 但问题是一旦他们成为中小学教师之后 , 就会发现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基本无用武之地 , 这就造成了“所学”和“所用”严重割裂的情况 ,这对于像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专业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2) 教育学的科学性差阻碍了教师专业化如果说学科知识非专业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化是无法避免的 , 那么教育学的科学性差则是阻碍教师专业化的根本原因。教育学至今仍然是一门未成熟的学科 , 被戏称为拼凑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智慧的色拉”。作为教师 , 他不仅要知道“教什么”, 而且更要懂得“如何教”。正是在“如何教”这个问题上 , 教育学知识面对丰富的教育实践总是显得极为贫乏 , 对解决复杂多变的教育问题总是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当然 , 这么说并不是指责教师的无能 , 而是由教师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情境性、复杂性及创造性等特点决定的。对于生成性的教育情景 , 任何相对固定的技能技巧的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 , 教师不可能像工程师那样依照设计蓝图按部就班地建造一座大楼 , 不可能像医生那样有条不紊地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手术 , 也不可能像律师那样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地进行辩护或控诉 , 教师主体只能根据自己对教育的领悟、对以往教育经验的反思以及对教育情景的理智性判断来创造性地运用。而且由于教育效果具有内隐性、滞后性、非实证性等特点 ,这就造成教师的育人不像医生治疗病人那样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容易形成一种假象 , 即教育内行和外行在从事教育工作时似乎产生的教育效果差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的专业化打了折扣。3、教师专业化的权力困境专业自主是判断一种职业是否是专业的关键因素 , 而专业自主的核心在于掌握相应的专业权力。但是在科层组织和专业组织这对矛盾面前 , 我们发现学校的科层权力明显压制了教师的专业权力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权力困境。学校科层权力战胜教师专业权力的原因何在 ? 教师的权力是一种知识性权力 , 它以教育学知识和缄默知识为其权力基础。但由于教育学知识和缄默知识并不被承认为是成熟的科学知识 , 因此使得教师的专业权力只能是一种软权力 , 而学校科层管理人员的权力是一种行政性权力。因此学校科层权力就是一种强大的硬权力。学校科层权力压制教师专业权力带来的后果是 : 教师工作在一个官僚主义严重、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压抑的组织环境中 ; 教育改革总是自上而下绕过教师这个真正的主体 , 并因此在实践中屡屡流于形式、异化和夭折 ; 教育管理者总是不顾教师的强烈反对而实施那些符合现代性原则的外控式、效率至上的程序化机制来管理、考评教师 ; 科层制对教学过程的集权控制使教学变得越来越技术化 , 越来越丧失创造性。由于科层组织与专业组织是一对经典矛盾 , 所以以上这些后果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 , 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比如在美国 , 有全国教育协会和美国教师联盟两大教师专业组织 , 承担着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 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等使命。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教师组织 , 仅有的教师工会也几乎是名存实亡 , 这就使教师群体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4、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专业制度是教师专业化的外在保障。但是当前我国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的聘用、晋级、解聘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2000 年 9 月教育部颁布 《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这标志着教师资格认定在全国范围内已全面展开。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只要符合了所规定的学历标准、达到普通话的要求就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书。因此 ,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实际上是“学历认定制度”, 而不是“资格认定制度”。此外 , 教师资格认定偏重于对申请者的知识进行初步鉴定 , 而对于申请者的教学技能 , 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没有进行必要的评估。于是 , 在现实中教师辱骂、体罚、虐待学生的情况频频发生 , 甚至出现“禽兽教师”也就不是偶然了。这就提醒我们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绝不能流于形式 , 而要对申请者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考查。在修正、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基础上 , 还要在教师聘用、晋级、解聘等方面建立起相应的制度。在中小学教师的聘用上还广泛存在着学校领导说了算的现象 , 甚至还存在拉关系、找后门等不良风气 ; 在教师的晋级制度上论资排辈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 在教师的解聘上同样是领导的主观意见占据主导 , 缺少科学的评价制度。笔者认为 , 在中小学成立由若干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组成的专业委员会 , 负责对教师的聘用、晋级、解聘等进行评估和监督 , 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式。5、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专业伦理对教师专业化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 因为伦理是教育活动的灵魂。正如古德森所说:“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的和伦理的专业 , 新的专业精神需要重申以此作为指导原则。”而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规范伦理取代了德性伦理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德性伦理是出自个体德性的伦理 , 是以个体德性为自因的伦理 , 它具有内在性、自律性和超越性等特征。规范伦理关注道德原则、规范实际的行为效果, 但忽视对人本身的关怀, 造成普遍的“人格分裂”和道德危机。现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规范伦理, 追求规范约束的完备性, 德性伦理在现代性中被边缘化了。教育活动的内涵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 , 更在于主体间围绕着知识、情感、价值展开教育性交往 , 以及在这种交往活动的基础上建构意义世界 , 它和德性伦理的内涵是一致的。所以 , 教师职业伦理必须立足于德性伦理而不是规范伦理。教师职业德性伦理的核心是对生命和教育意义的领悟与践履 , 其形态是自由境界而不是服从规范 , 其动力是自我超越的意义感而不是对惩罚的恐惧感 , 其养成方式是反思、体验、领悟 , 而不是约束、强制、命令。教师职业要实现专业化 , 就必须建构这种基于意义体验的德性伦理。然而 , 教师专业化所追求的德性伦理在现代性中是难以形成的。在现实中 , 现代性通过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把教师职业伦理异化为按照教学法规范和科层权力制定的管理规范 , 用教学技能高效率地教知识 , 以保证学生考试成功的规范伦理 , 使教师职业自我意识和人生态度都充满着工具理性和利益至上的倾向 , 这样难以建构起基于个体意义体验的德性伦理 , 从而使教师专业化陷入了伦理困境。三、教师专业化的希望以上对我国教师专业化面临的五大困境进行了剖析 ,但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专业化进行全盘否定。诚然 , 无论把教师职业看作是“半专业”、“准专业”, 还是“形成中的专业”,我们不得不承认 : 教师职业相对于专业化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也许教师专业化只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 一种理想 , 甚至只是一个乌托邦。但是 , 只要这是一种反映正确方向的趋势 , 只要这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理想 , 只要这是一个必要的乌托邦 , 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事实上我们在困境中也看到了希望 , 希望来自于我们换种视角看待教师专业化。第一种视角是以过程替代结果。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师专业化当作了一种静态的结果 , 但把教师的现状与专业化的标准作一番对比之后 , 我们自然会发现教师专业化存在诸多问题 , 假如我们把教师专业化看作一种动态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 那么我们就会少一份浮躁和指责 , 多一份从容和宽容。第二种视角是以手段替代目的。一直以来我们似乎理所当然地把教师专业化当成了目的。教师专业化本身就是目的吗 ? 我们认为不是 , 教师专业化充其量只是手段而已 ,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 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实现 , 其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也自然得到了提升。如果我们把两种视角结合起来看 , 似乎眼前就豁然开朗了 : 虽然教师专业化只是一种手段 , 其本身并不是目的 ; 虽然教师专业化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 并不一定有结果 , 但正是在这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中 , 教师专业化无疑达到了它的目的。

浅谈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 发展

论文摘要:

厘清“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概念,比较两者涵义的异同,这有利于明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内外联系,有利于探索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模式。

一、厘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霍利(Holye)定义为“指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简短的定义却呈现出一个信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即暗含着教师个体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革新。

霍利(Holye)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定义为: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很明显,这一定义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普通职业,是一个通过符合专业标准而成为专门职业并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情意、促进专业发展,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

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均隐含着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区别不大。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教学成熟化、技能化的过程,主要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则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提升。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成长的阶梯。而教师专业化则是一种教育制度的体现、一种教育改革的趋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主体化的教师专业化

从王卫东等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如下规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常明确的特征:教育专业发展是一个意识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使教师职业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职业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过程就难以完善,教师专业化这一目标就不可能达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意识,要求教师订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努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

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一个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常,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共创教师专业化。而且教师的主体自主性意识要落实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就像叶澜等学者指出:“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他们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我意识发展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足点和依托体,这一自我意识也将非线性的动态教师专业发展推向高层次的静态的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静态归宿

王卫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提法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概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状态,也是教师专业化自身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里就可以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解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用于指称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所达到的状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正是突出这点。强调教师专业理念的建立要求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强调知识专业拓展、不断的积累、丰富和完善,强调专业技能的形成,不断增强、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强调专业情意的培养,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持续变化也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内容要求。

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探索

(一)基于校本研究的模式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只是教学技术的应用者,教师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反思,并不断地重建自我。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校本研究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树立。更重要的是校本研究对教师素质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学校里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自主意识是校本研究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动态生成关系。校本研究过程中,虽然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群体各方面素质发展趋向的过程。但在进行研究时,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即时结果,它会及时地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反馈,形成一条回路。因此,校本研究中,成为主体的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向完善化迈步。

(二)基于教学反思的模式

  • 索引序列
  • 浅谈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 大学生谈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 浅谈科学发展观论文
  • 教师专业发展的论文
  • 教师专业化发展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