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雨果研究论文

雨果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雨果研究论文

巴黎圣母院》简介与赏析评论及读后感2007-12-23 13:11《巴黎圣母院》作者简介雨果(VictorHugo,1802—1885)是法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作家、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1826年,他与浪漫派文艺青年缪塞、大仲马等组织“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1827年,他的诗歌中开始出现了与复辟王朝唱反调、歌颂拿破仑的主题。同年,他发表了著名的《〈克伦威尔〉序》。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特别宣扬了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对照的原则,力图扩大艺术描写的范围,使文学适于表现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的现实生活的内容。这篇序言是声讨伪古典主义的檄文,浪漫主义流派的旗帜,在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831年,他又在小说方面为浪漫主义文学创造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 184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在受衔演说中,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1851年,路易�6�1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宣布帝制,雨果和他的政派发表宣言反抗,但遭到失败。波拿巴实行恐怖手段,对反抗者无情镇压,他被迫流亡国外长达19年之久。 雨果在流亡期间的最重要作品是《悲惨世界》。雨果同一时期的另外两部长篇小说《海上劳工》和《笑面人》也很著名。 《巴黎圣母院》内容简介 1482年1月6日,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欢乐气氛中。在格雷弗广场上,吉卜赛少女爱丝美拉达带着一头会耍杂技的小羊在巴黎街头卖艺,她以动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人们叹为观止的赞赏和阵阵热烈的掌声,精彩表演吸引着成群的观众。在密集的人群中,只有一张中年人阴沉着脸孔,发出几句不祥的诅咒,使少女不寒而栗。 这个人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6�1弗罗洛。他自幼深受教会教育的熏陶,怀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在年轻时就已成为教会的头面人物和博闻多识的学者。他蛰居斗室,研究炼金术,过着清苦的禁欲生活,回避一切世俗的欢乐与享受,永远以一副令人望而生畏的冷漠神情出现在公众面前。十六年前,他出于怜悯收养了一个被人遗弃在圣母院门前的畸形儿,为之取名卡希魔多。这个奇丑无比的孩子自从来到世间,饱尝屈辱和蔑视。他把副主教视为唯一亲人,对他感恩戴德,唯命是从。卡希魔多长大后,做了圣母院的敲钟人。 一天,弗罗洛发现了在广场上翩翩起舞的爱丝美拉达,立刻为她那无双的姿色所倾倒。他身上潜伏的淫欲象一头沉睡多年的野兽突然苏醒,使他完全失去了自制力。作为一个祭司,他认为情欲是罪恶,会毁灭人的灵魂,他明确地意识到,这种无法抗拒的情欲必将把他带向可怕的深渊。他千方百计使自己忘掉她,却全然无济于事。他感到自己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不惜一切地占有她,要么就置她于死地,以求自己灵魂的安宁。 《巴黎圣母院》赏析评论《巴黎圣母院》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 1.离奇的情节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 这些曲折多变,但在本质上又是真实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非凡的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哈尔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克罗德的禁欲和纵欲的矛盾等。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雨果独具的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 3.强烈的对比 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对比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贯穿着小说的始终。 首先是巴黎城市和圣母院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与人民阴暗不幸的生活构成鲜明对比,这样更突出暴露了封建暴政的黑暗。 其次是草菅人命,任意诬陷的封建王朝与尊重人权,公正廉明的"奇迹王朝"的对比; 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对比: 正面与反面人物的对比--爱斯梅哈尔达和加西莫多是善良,真诚和美好的人性的代表,克罗德、法比则是自私、冷酷和丑恶的人性的代表、善与恶十分鲜明地分别体现在这两组人物身上,产生强烈的对照。 还有正面与正面,反面与反面人物之间的对比以及人物自身对比,如加西莫多外貌与心灵的对比等。对比原则的运用 使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显得更奇特,主题更鲜明,突出。 此外,作者以浓烈的色彩描绘了中世纪特征鲜明而绚丽的城市图景,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绚烂和奇特声响的世界。 这些描写都极强地增加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参考资料:根据网络搜集《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书里面的经典情节很多很多,那里面展示的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复,就这样借着几个点,简单的说几句好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作者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力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以及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做什么事情,一切都假借神圣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来展现,展现建筑家的审美观,也就是个人的才华,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时的人们,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从那许多的错综复杂的毫无章法的建筑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压抑,怎样狂躁,那些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地下冒出来的教堂的尖顶,正是人们扭曲的灵魂在对着苍天做这无声的哀号! 教堂里面是那么的阴森恐怖,这让人联想到在宗教的遮拦下,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肮脏和败坏,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照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剑,你会尽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层蒙在社会上空的阴云,那阴云是邪恶的,你对它充满了愤怒和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的报复。可是你不能,因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恶,你就先要将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还有比人丧失本性更悲哀的么! 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几个人物,代表美丽善良的姑娘--爱斯梅拉达。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齐莫多,送上的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等,我们看到她是美丽的,她的身上心灵上没有污垢,她是没有被污染的。可是,这样的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是怎么样的对待呢?流浪,在最肮脏的环境里面生活,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被威胁,最后,作了彻底的牺牲。 书中描写了一个那样的社会,和在那个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人物的状态,麻木的如那个弗比斯,最底层的如老鼠洞里的那几个隐修女,疯狂的副主教,还有尽全力反抗的最丑陋的卡齐莫多,副主教和卡齐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鲜明对比,同样爱上了美丽的姑娘,同样的遭到了拒绝,他们的爱都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诚挚,可是,一个是占有,一个是奉献,已占有为目的的,当目的无法达到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毁灭,毁灭别人;以奉献为目的的,当无法奉献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毁灭,毁灭自己。 我想这也就是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他让人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些活动,无论放在什么时候,什么社会,人的共性是始终存在的,对美好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对美好的赞美,人是一个天使和魔鬼的综合体,人和人的经历没有相同的,也就是说,社会本身就不可能让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这种不一样的待遇,让多少人的内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对美好的追求阿!林林总总的肮脏的巧取豪夺,充斥着我们的眼睛,振荡着我们心灵,我们该怎么办?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就艺术表现形式而言,悲剧,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心灵的压抑与震撼,将我们带入了与生俱来的一切关于主观之外的思考,这种悲剧无疑是悲壮而凄婉的。从艺术表现的主观思维方式来说,浪漫主义的悲剧,更加大了我们与悲剧的时空距离,以便我们去审美,同时也拉近了我们与它的心理距离,在慑服于我们的基础上,让我们的情感随着艺术的进程不断地汹涌奔腾,这是一种壮美的境界。因为在我们没有逃出艺术情感的奴役时,我沉醉于一切浪漫主义形式。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便是如此。 在理论的体现与实践上,《巴黎圣母院》既是理论的颠峰,也是实践的翘楚。以雨果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思潮,他们在美之外,提出了对丑的呼唤。这是与古典主义相悖的,同时也正是这一境界的开拓,使浪漫主义中的悲剧力量离却了古典主义因素,用浪漫的形式来反映被社会异化了的人类,用丑来表现原始的人性,唤醒人们本应具有的灵魂世界。他们不仅创作自由,不受古典主义限制,并且反封建,描写古典主义遗弃的中世纪,把自然看成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他们寄忧思于自然,用自然来对照社会的丑,而所有的丑,却不是悲剧的承受者,而是创造者,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里的丑不同于外观形式的丑,而是我们明见悲剧的过程中对悲剧承受者外在丑的反差对比中得出的结论,屠杀这些承受者的人才是丑的。我们说浪漫主义大师对丑的呼唤,这里的丑事实上都充溢着美的因素,只是被社会忽视了的一群。丑的外在由于社会。压抑了内心的崇高潜质,对于我们这些欣赏艺术者,任何意识形态相左的人也能在人性上获得共同语言,而丑的东西只是客观中的异类,异不是丑,丑的人终究属于人。一方面,在表现丑的同时,也映衬了美的存在,就象卡西莫多的外在对照他的内心,以及他的善良和艾斯米拉达对照克洛德一样。在这个意义上,也等同于《浮士德》中的靡非斯特,是作恶造善的统一体。另一方面,这里的丑,虽丑不恶,浪漫主义以强烈的艺术效果,异乎寻常的情节,刻画了这种丑的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一种叛离的形象,这种形象正是推动社会进步所缺少的。而艺术作品的欣赏者真正认为丑的又是怎样的呢?正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认为丑的东西在浪漫主义大师的笔下变的美了,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通过那些丑的人物悲剧史上更冷静地观察我们身边的世界,批判自己,否定了某些我们原本认为美的东西。这一点,雨果在1827年发表的《〈克伦威尔〉序》中就提到了,说古代人,面对着使人陶醉的大自然,他们最初的语言只是一种赞美歌。但到了近代,人接近现实的真实,“她会感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接近人情的美。她会发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共存,光明与黑暗相共。”雨果在丑的艺术发现与实践上,其历史地位是不可磨灭的。从《巴黎圣母院》到《悲惨世界》正是雨果对浪漫主义实践的始终。 如果说《悲惨世界》(1862年发表)增添了很多批判现实的内容,那么《巴黎圣母院》则是一部纯浪漫主义的巨作。两部作品写就的时代背景是作者所经历的法国从拿破仑到复辟再到“七月革命”、“六月起义”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中,这是作家的一种社会历史责任,但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刚刚确立,尚没有对资本主义弊病根源的理论指导(至少作者接触较少),他们把眼光转向历史,中世纪。社会中的丑恶是作家所见证的,社会的动荡使作家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构筑的资本主义社会感到失望。黑暗专制是不允许作家批判现实的,这一点对东、西方文学史都是适应的。中国的诗歌从“建安风骨”到齐梁宫体,再到盛唐气象、晚唐绮艳,再到豪放宋词,所反映的都是随着社会的治乱兴衰而行进的;清代的小说,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虽批判清朝,却描写明代的事。法国这一时期也是一样的,社会的压抑使创作转向内心,风格趋于浪漫。这无疑是浪漫主义的历史背景,同样也是浪漫主义的社会历史定义。因此,法国社会的黑暗与专制时代(丑的方面)使浪漫主义艺术(艺术是美的精华)与丑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丑,承担了浪漫主义中的批判力量,《巴黎圣母院》是借助了悲剧的形式体现了这一点。 从作品的具体内容来看,《巴黎圣母院》是1831年雨果发表的大型浪漫主义小说,以离奇的情节和对比的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蝎蛇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艾斯米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巴黎圣母院》始终贯穿着浪漫主义色彩,作品起始,运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巴黎风光,如哥特式建筑等,让读者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社会,再到社会上的人物。小说塑造了三个主要任务:克洛德、卡西莫多、艾斯米拉达。在刻画克洛德时,首先反映的是对艾斯米拉达的“爱”,这种爱带有一种专制色彩。和《简·爱》中的圣·约翰对简·爱的爱不同,克洛德的爱是一定程度上的真实却又异化了的;《简·爱》中的圣·约翰是顶着上帝的光环,让爱成为迎合上帝的功利牺牲品,他的爱并不丑恶,相反他善良崇高,至少他乐于助人。克洛德事实上放不下自己的身份,身份总比爱情重要,宗教的禁欲主义恰恰掩盖了欲望,这种宗教外衣下的欲望更加丑恶,他企图用专制的力量、绞刑的威胁来屈服艾斯米拉达,这是冠冕堂皇外衣下灵魂的丑,更是从丑的内心下出发的行为上的恶。卡西莫多与克洛德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他身上,雨果倾注了近于完满的关于丑的美学定义及内涵。卡西莫多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在15世纪也是不可能的人物存在,是作者内心虚构人物的反映。体现内心的主体构思,浪漫主义无疑是最恰当的形式;大量的心理描述极俱浪漫主义色彩。卡西莫多形象的艺术震撼力不仅是人们“忽视了的一群”的崇高心灵美的反映,而且这一形象是非常饱满的,既浪漫又真实。卡西莫多也有被推为“丑王”的虚荣,也因知恩图报而短暂地服从克洛德;但他的爱情却因为他近乎脱离人类社会的生活经历而显得无比真诚,甚至近乎歇斯底里,他任何情感动力都是发自内心的。对艾斯米拉达,则是作者以悲剧的形式肯定的美的崇高,象一挽花圈,美而凄婉;她又属于作者同情的被损害的对象。“白衣美人”变成女巫;她坚强,但又不可能不屈服于严刑逼供;对爱情又充满幼稚而天真的幻想;连最后的母女团聚也不能长久。她的经历,几乎贯穿了整个小说的悲剧性。 正是将悲剧、丑和浪漫主义三者的高度地艺术结合,让作品在情节等表层结构下的深层结构凸现出来,它体现为作者的深层构思,强调一种内在的生命节奏运动以及象征意蕴。《巴黎圣母院》也就成了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巨著。

好比一个歌迷对周杰伦的拳拳崇拜之情,写得都是称赞的大话,细想来不值得一提,然而拍的甚妙,不得不叫绝

毕业论文雨果

(一)主题的写法[2]毕业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即此问题基本再也无法向更低的层次细分为子问题),而不是问题所属的领域,更不是问题所在的学科,换言之,研究的主题切忌过大。因为涉及的问题范围太广,很难在一本硕士学位论文中完全研究透彻。通常,硕士学位论文应针对某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二)题目的写法毕业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由于别人要通过你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来检索你的论文,所以用语精确是非常重要的。论文题目应该是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一般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结论,因此,我们的论文题目不仅应告诉读者这本论文研究了什么问题,更要告诉读者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三)摘要的写法毕业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他人会根据摘要检索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因此摘要应包括:对问题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对使用的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的简要介绍、对研究结论的简要概括等内容。摘要应具有独立性、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论文。(四)引言的写法一篇毕业论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几个部分:1、问题的提出;2、选题背景及意义;3、文献综述;4、研究方法;5、论文结构安排。

论文的题目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是提纲挈领的综述概要。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英国文学 毕业 论文题目大全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一) 1. 《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 2. 论《浮士德》思想体系的矛盾 3. 论卢梭《忏悔录》的自审意识与超俗意识 4. 济慈及其《夜莺颂》的美学魅力 5. 欧洲社会的讽刺画卷——《唐璜》浅析 6. 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7.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8. 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9. 论司汤达小说心理描写的艺术 10. 司汤达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11. 成功与幻灭——拉斯蒂涅(《高老头》)与吕西安(《红与白》)之比较 12. 巴尔扎克小说的现代 文化 意蕴 13. 论《包法利夫人》 14. 19世纪英国女小说家研究 15. 《傲慢与偏见》的戏剧叙述 16. 夏洛蒂·勃朗笔下的女性形象系统 17. 《呼啸山庄》的叙述技巧与结构艺术 18. 试析《简·爱》和《呼啸山庄》的情感模式 19. 《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 20. 梅里美中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 21. 《茶花女》的悲剧艺术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二) 1. 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 2. 从蒙太里尼形象看《牛虻》的反宗教主题 3. 论哈代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 4. 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艺术风格之比较 5. 论威尔斯的科学幻想小说 6. 论《恶之花》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7. 略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8. 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形象 9. 易卜生有肖伯纳的“社会问题剧”的异同论 10. 19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 11. 俄罗斯文学中的妇女形象 12. 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13.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 14. 屠格涅夫的抒情手法 15. 屠格涅夫与郁达夫比较研究 16.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 17. 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18.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现代派文学 19. “现代性”历史文化语境中的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三) 1. 古希腊神话 传说 中的文化精神 2. 英雄符码及其解构——荷马史诗主要史诗主要形象论析 3. 论《俄狄浦斯王》的冲突艺术美 4. 论《美狄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5. 从古希腊到18世纪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 6. 《埃涅阿斯纪》主题的原型意义 7. 试论__伦理在西方文学中的演变 8. 但丁与__文化 9. 哥特式小说的原理与发展 10. 中国武侠小说与骑士文学的比较 11. 《堂吉诃德》的多重意义 12. 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13. 试论《威尼斯商人》的冲突艺术 14. 《奥瑟罗》悲剧冲突艺术 15. 论《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 16. 论《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形象 17.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西厢记》抒情艺术之比较 18. 试论莎士比亚喜剧风格 19. 莎士比亚悲剧风格的特殊性及其历史意义 20. 论《汤姆·琼斯》人物刻画的美学原则

可考虑:从狄更斯看雨果的人道主义。

雨果的论文题目

维克多•雨果(l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欠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 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写有大量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出小说 。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 《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 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有个叫埃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姑娘吸引了来往的行人,她长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 这时,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一下子对美丽的梅拉达着了迷,他内心燃烧着情欲之火,疯狂地爱上了她。于是他命令教堂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抢来。结果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达,抓住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钟人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赛姑娘不计前仇,反而送水给卡西莫多喝。 敲钟人虽然外貌丑陋,内心却纯洁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也爱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达对法比一见钟情,两人约会时,弗罗洛悄悄在后面跟着,出于嫉妒,他用刀刺伤了法比,然后逃跑了。埃梅斯拉达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下抢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弗罗洛趁机威胁吉卜赛姑娘,让她满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卡西莫多愤怒地把弗罗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也死去了。 小说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了,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败。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小说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农民出身的贫穷工人冉阿让有一次看见姐姐的几个孩子饿得直哭,于是去偷面包,不幸被人抓住,判了5年徒刑。他几次越狱,被抓回来又加判了共14年刑期,结果为了一块面包坐了19年的牢。出狱之后,冉阿让到处遭人白眼,没有工作,没有饭吃,他发誓一定要向社会复仇。这时,一个叫米里哀的主教感化了他,他决心行善积德,做一个好人。 他化名马德兰,在一个城市办了个工厂,成为富翁。他为贫穷的人提供就业机会,给他们饭吃,给他们房子,他处处乐于助人,被市民们选为市长。这时,市里来了一个叫芒汀的姑娘,她原是农村姑娘,到城里做工,被人诱生下一个女儿。她把女儿珂赛特寄养在一个旅店老板家中,老板是个恶棍,趁机敲诈她,芒汀被迫卖掉美丽的头发、漂亮的牙齿,又卖身当了妓女,最后贫困交加,病得奄奄一息,冉阿让听说后立即去照顾她,答应在她死后抚养她女儿珂赛特。这时,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踪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让,在马德兰市,他抓住了一个贫穷的工人,认为他就是冉阿让,准备把他送进监狱,为了救这个无辜的工人,冉阿让挺身而出,主动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他又落入警察手中,去监狱的路上,他设法逃脱了。 冉阿让马上找到珂赛特,带着她躲在一个僻偏的修道院里。多年过去了,珂赛特已长成了一个漂亮的大姑娘,她和一个共和党人马吕斯相爱了。1832年,巴黎爆发了共和党领导的起义,遭到七月王朝的血腥镇压,马吕斯身负重伤,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通过下水道把他救了出来。这时,沙威混进起义者队伍进行侦察,被抓住后判处死刑,由冉阿让去执行命令,枪毙沙威,但冉阿让却把沙威放了。沙威在冉阿让的高尚人格前羞愧难容,投河自杀。 珂赛特和马吕斯结婚了,年轻人非常幸福。冉阿让一个人过着孤独的日子,最后他死在了珂赛特的怀里。 《悲惨世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所以,小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到了20世纪,它又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同样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在色当兵败之后,普鲁士军队直逼巴黎。在这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他到处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抗击德国侵略者,保卫祖国。他还用他的著作和朗诵诗歌得来的报酬买了2门大炮,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 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并不理解这次革命。但当公社失败后,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公社社员时,雨果又愤怒谴责反动派的兽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并在报纸上宣布将自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住宅提供给流亡的社员作避难所。为此,他的家遭到反动暴徒的袭击,他自己险些丧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1885年,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与1901年,但雨果死于1885年,所以尽管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可还是无缘诺贝尔。 【名言】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笑声如阳光,驱走人们脸上的冬天。 勉强应允不如坦诚拒绝。 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多办一所学校,可少建一座监狱。 生活就是面对微笑。 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 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 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 【大事记】 1802年 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桑松城(Besancon)。 1819年 同浪漫诗人维尼等人共同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于期刊发表第一首诗。 1822年 编成第一本诗集《颂歌与杂诗》。与艾德娜在圣苏比士大教堂结婚。 1825年 被授与荣誉勋章,参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礼。 1827年 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著名浪漫主义宣言,成为浪漫主义运动领袖。 1831年 完成浪漫主义文学杰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 1841年 被选入法兰西学院,公开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度。 1843年 剧本《老顽固》(Les Burgraves)失败及女儿列欧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转向政治舞台。 1845年 晋身贵族,封为雨果伯爵。 1848年 创办《大事纪报》。 1850年 被捕入狱,雨果化名兰文逃离巴黎。 1851年 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国外。 1853年 充满讽刺政治意味的诗集——《惩罚集》出版。 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著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 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 1870年 第三共和政府成立,结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1871年 当选国民大会代表。 1876年 雨果当选参议员。 1883年 完成《世纪的传奇》第三卷。 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灵榇置于凯旋门下,供万民瞻仰,旋葬于巴黎伟人墓园。 【主要作品】 1827: 《克伦威尔》(Cromwell) (剧本) 1829:《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 (诗) 1830:《欧那尼》 (Hernani) (戏本) 1831:《钟楼怪人》(Notre-Dame de Paris) (小说) 1838:《吕布拉》(Ruy Blas) (剧本) 1853:《惩罚集》 (les Chatiments) (诗)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诗) 1862:《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说)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说) 1859-1883:《世纪传说》(la Legende des siecles) (诗)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说)参考资料:

巴黎圣母院》简介与赏析评论及读后感2007-12-23 13:11《巴黎圣母院》作者简介雨果(VictorHugo,1802—1885)是法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作家、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1826年,他与浪漫派文艺青年缪塞、大仲马等组织“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1827年,他的诗歌中开始出现了与复辟王朝唱反调、歌颂拿破仑的主题。同年,他发表了著名的《〈克伦威尔〉序》。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特别宣扬了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对照的原则,力图扩大艺术描写的范围,使文学适于表现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的现实生活的内容。这篇序言是声讨伪古典主义的檄文,浪漫主义流派的旗帜,在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831年,他又在小说方面为浪漫主义文学创造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 184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在受衔演说中,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1851年,路易�6�1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宣布帝制,雨果和他的政派发表宣言反抗,但遭到失败。波拿巴实行恐怖手段,对反抗者无情镇压,他被迫流亡国外长达19年之久。 雨果在流亡期间的最重要作品是《悲惨世界》。雨果同一时期的另外两部长篇小说《海上劳工》和《笑面人》也很著名。 《巴黎圣母院》内容简介 1482年1月6日,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欢乐气氛中。在格雷弗广场上,吉卜赛少女爱丝美拉达带着一头会耍杂技的小羊在巴黎街头卖艺,她以动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人们叹为观止的赞赏和阵阵热烈的掌声,精彩表演吸引着成群的观众。在密集的人群中,只有一张中年人阴沉着脸孔,发出几句不祥的诅咒,使少女不寒而栗。 这个人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6�1弗罗洛。他自幼深受教会教育的熏陶,怀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在年轻时就已成为教会的头面人物和博闻多识的学者。他蛰居斗室,研究炼金术,过着清苦的禁欲生活,回避一切世俗的欢乐与享受,永远以一副令人望而生畏的冷漠神情出现在公众面前。十六年前,他出于怜悯收养了一个被人遗弃在圣母院门前的畸形儿,为之取名卡希魔多。这个奇丑无比的孩子自从来到世间,饱尝屈辱和蔑视。他把副主教视为唯一亲人,对他感恩戴德,唯命是从。卡希魔多长大后,做了圣母院的敲钟人。 一天,弗罗洛发现了在广场上翩翩起舞的爱丝美拉达,立刻为她那无双的姿色所倾倒。他身上潜伏的淫欲象一头沉睡多年的野兽突然苏醒,使他完全失去了自制力。作为一个祭司,他认为情欲是罪恶,会毁灭人的灵魂,他明确地意识到,这种无法抗拒的情欲必将把他带向可怕的深渊。他千方百计使自己忘掉她,却全然无济于事。他感到自己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不惜一切地占有她,要么就置她于死地,以求自己灵魂的安宁。 《巴黎圣母院》赏析评论《巴黎圣母院》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 1.离奇的情节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 这些曲折多变,但在本质上又是真实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非凡的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哈尔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克罗德的禁欲和纵欲的矛盾等。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雨果独具的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 3.强烈的对比 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对比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贯穿着小说的始终。 首先是巴黎城市和圣母院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与人民阴暗不幸的生活构成鲜明对比,这样更突出暴露了封建暴政的黑暗。 其次是草菅人命,任意诬陷的封建王朝与尊重人权,公正廉明的"奇迹王朝"的对比; 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对比: 正面与反面人物的对比--爱斯梅哈尔达和加西莫多是善良,真诚和美好的人性的代表,克罗德、法比则是自私、冷酷和丑恶的人性的代表、善与恶十分鲜明地分别体现在这两组人物身上,产生强烈的对照。 还有正面与正面,反面与反面人物之间的对比以及人物自身对比,如加西莫多外貌与心灵的对比等。对比原则的运用 使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显得更奇特,主题更鲜明,突出。 此外,作者以浓烈的色彩描绘了中世纪特征鲜明而绚丽的城市图景,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绚烂和奇特声响的世界。 这些描写都极强地增加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参考资料:根据网络搜集《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书里面的经典情节很多很多,那里面展示的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复,就这样借着几个点,简单的说几句好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作者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力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以及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做什么事情,一切都假借神圣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来展现,展现建筑家的审美观,也就是个人的才华,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时的人们,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从那许多的错综复杂的毫无章法的建筑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压抑,怎样狂躁,那些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地下冒出来的教堂的尖顶,正是人们扭曲的灵魂在对着苍天做这无声的哀号! 教堂里面是那么的阴森恐怖,这让人联想到在宗教的遮拦下,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肮脏和败坏,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照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剑,你会尽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层蒙在社会上空的阴云,那阴云是邪恶的,你对它充满了愤怒和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的报复。可是你不能,因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恶,你就先要将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还有比人丧失本性更悲哀的么! 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几个人物,代表美丽善良的姑娘--爱斯梅拉达。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齐莫多,送上的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等,我们看到她是美丽的,她的身上心灵上没有污垢,她是没有被污染的。可是,这样的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是怎么样的对待呢?流浪,在最肮脏的环境里面生活,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被威胁,最后,作了彻底的牺牲。 书中描写了一个那样的社会,和在那个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人物的状态,麻木的如那个弗比斯,最底层的如老鼠洞里的那几个隐修女,疯狂的副主教,还有尽全力反抗的最丑陋的卡齐莫多,副主教和卡齐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鲜明对比,同样爱上了美丽的姑娘,同样的遭到了拒绝,他们的爱都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诚挚,可是,一个是占有,一个是奉献,已占有为目的的,当目的无法达到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毁灭,毁灭别人;以奉献为目的的,当无法奉献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毁灭,毁灭自己。 我想这也就是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他让人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些活动,无论放在什么时候,什么社会,人的共性是始终存在的,对美好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对美好的赞美,人是一个天使和魔鬼的综合体,人和人的经历没有相同的,也就是说,社会本身就不可能让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这种不一样的待遇,让多少人的内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对美好的追求阿!林林总总的肮脏的巧取豪夺,充斥着我们的眼睛,振荡着我们心灵,我们该怎么办?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降雨研究论文结论

信息的收集。 2012年洪水资料在网上搜索。从本书中,检查的天气,暴雨,洪水,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信息。 大致确定的主题。北京XXX洪水灾害的预防策略。根据收集信息的情况下,你可以调整。 大致确定了论文的章节。 1,概述。北京XXX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的经济形势。 2洪水的形成。说几种类型,书上说,北京是什么类型。 3洪水因素。这是灾害时的膨胀的因素,和北京XXX区域,例如,一个列表的映射。 4的预防策略。气候,网站建设,预测,工程,疏,引,堵,楚,机制,计划等。 结论。 (案例)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61年以来的最大暴雨,气象部门发布橙色警报预警。这次强降雨的平均降水量达到170毫升,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460毫升,经统计,北京市“”暴雨灾害死亡人数达78人,其中67名以确认身份的死者中:溺水50人,触电7人,房屋倒塌3人,泥石流2人,创作性休克2人,高空坠物2人,雷击1人,缺氧死亡1人。这次强降雨中,北京受灾面积达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约190万人,其中房山区占约80万人,经济损失近百亿。 这场暴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造成了78位生命的离开,这场暴雨淹没了北京,也给其他城市敲响了警钟,城市在面对暴雨的时候显得如此脆弱,你所在的城市(或城镇,或乡村),也会受到暴雨灾害的危害吗?请结合所给的案例,以“暴雨洪水灾害”为主题,选择你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完成一篇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应包括以下几点:1、研究的动机(即:为什么选择这个研究问题)。2、研究的目的。3、研究的方法。4、研究的内容。5、研究的心得(或体会)。】

《北京水务》杂志上面有很多

普通雨量器降水量观测误差的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普通雨量器 降水量 观测误差 分析

【论文摘要 】 本文分析了普通雨量器降水量观测过程中引起降水量误差的原因,并依据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的有关规定对普通雨量器降水量观测误差的控制做了明确的要求,对基层测站的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

1、导言

普通雨量器是使用时间最长,而且设置最广泛的降水量观测仪器,它采取了把自然降水量通过已知一定面积的承水口收集后导入储水瓶,然后再将收集到的降水量用专用量杯量取的方法测取,所以它构造简单,使用方便,是基层测站常用的降水量观测仪器之一。但在观测过程中和其它水文观测项目一样,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影响难免存在一些观测误差,下面就其存在的误差进行探讨。

2、误差来源

湿润误差

普通雨量器的承雨器和储水平内壁对部分降雨的吸附造成的水量损失,称湿润误差。湿润误差是负向系统误差,使观测的降水量系统偏小。湿润误差与雨量器的材料、结构以及风速、空气湿度和气温有关。雨量器内壁越光滑,口径越小,承雨器湿润面积越小,湿润误差越小。风速大、湿度小、气温高,湿润误差就大。

湿润误差包括承雨器和储水瓶两部分,用下式计算:

△pω=(C1+C2)n (1)

式中:△pω—为等时段降雨量观测的湿润误差(mm);

C1、C2—分别为承雨器和储水瓶一次降水量观测中的湿润误差(mm);

n—为该时段内雨量器的湿润次数。

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指出,每年降水量的湿润损失一般为—,一年累计湿润误差可使降水量偏小2%左右;降微量小雨次数多的干旱地区,年湿润损失可达10%。

蒸发误差

降水停止到观测时刻或降水间歇期间雨量器储水瓶中水分蒸发造成的损失,称蒸发误差。蒸发误差属负向系统误差。蒸发误差可用下式计算:

Δpe=edhd+enhn (2)

式中Δpe—为时段降水观测蒸发误差(mm);

ed、en—分别为雨量器白天和夜间蒸发损失率(mm/h);

hd、hn—分别为时段降水观测中白天和夜间的蒸发时间(h)。

降水观测蒸发损失与观测站所处的区域的气候条件有关,而且随季节不同而变化,所以蒸发误差的有关参数必须通过实验确定,不可盲目借用。

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指出,蒸发损失量可占年降水量的1—4%。

溅水误差

较大的落在地面上,可溅起—高,并形成一层雨雾随风飘入雨量器内,使观测的降水量大于实际降水量,这项误差称为溅水误差。溅水误差属于正向系统误差。

实践证明带风圈的雨量器溅水误差可使年降水量偏大1%。

地面雨量器的溅水误差可使年降水量偏大—1%。

动力误差

风对雨量器承受降水的干扰造成水量损失,称动力误差。动力误差由飘溢现象产生。飘溢现象是指降雨或降雪时部分降雨或降雪不落入雨量器中的现象。飘溢现象主要是由于雨量器在大风气流中发生流严重变形而产生的,此时经过雨量器上方的气流和雨点的迹线几乎与地面平行,使雨滴飘走而不是落在雨量器内,雪中的比重更小,因而飘溢现象更严重。

动力损失等于雨量器捕捉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之间的差值。由于观测降水时多种因素影响,很难确定出实际降水量或真值降水量,而地面雨量器受风的影响较小,也就是说,不管风速有多大,地面风速总为零。雨滴又总要活在地面上,所以在无雨是溅入和风吹雪的干扰时,地面雨滴是捕捉的降水量接近实际降水量。

仪器误差

这里的仪器误差,是仪器作为工厂的合格产品本身具有的误差,不包括仪器现场安装调试不合格、器口安装不水平等认为原因产生的误差。

承雨器环口直径加工误差

设实际降水量为p0,承雨器环口标准内径为D0,含有加工误差的直径为D,由此观测的降水量为p,由于

(3)

应用权对标准差传播体,得

S(p)=2S(D) (4)

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规定,雨量器承雨器口内径采用200mm,允许误差为,相对误差为,以此作为限差,得器口加工误差标准差S(D)=,由此引起的降水量观测误差标准差为

S (p)=2S(D)= %

当降水量p=10mm时,承雨器器口误差引起的降水量误差标准差S(p)=。

量雨杯示值误差

量雨杯的内径为40mm,截面积为,承雨器截面积为,是量雨杯的25倍,亦即将雨器收集到的1mm深的降水倒入量雨杯内,水柱则有25mm高;这就等于将降水深度放大了25倍,从而提高降水测量精度。

测记误差

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要求,降水量观测要求记至,其相应标准差为。

其他误差

观测场距离建筑物或树木太近、仪器承雨口不水平等,都可以给降水量带来较大误差,但只要按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的要求操作,这些误差时可以减小或完全避免的。

3、消除误差的'方法

溅水

雨水溅失对于大多数雨量器来说约为,可视为器差,很容易消除。

蒸发

蒸发引起的误差则与许多因素有关,基层测站站的地理位置,气象条件(温度、风、湿度),还有仪器本身的结构、材料等。据多年工作经验得知,各种类型的雨量器由于蒸发引起的平均误差占年降水量的3-6%,单独的观测误差是。

为了减小蒸发的影响,一是要求承雨器的接雨面一定要光滑,使雨水到达接雨面很快通过漏斗;减少雨水的沾附;二是降雨一经停止时,立即进行测量,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和湿度较小的干燥季节,要及时量取由蒸发引起降水量的损失。

动力

风是造成影响准确地测量降水量的主要原因,风往往导致仪器测得的降水量偏小,降雨时,观测误差取决于降雨类型,确切地说取决于雨滴大小和风速。而在固态降水时,被风吹走的降雪量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所以理想的条件应该是:雨量器器口上空能形成平行的气流,避免有风的局地加速度,尽可能减少冲击器壁气流或湍流。在仪器安装时,避免装在过于空旷和四周有高大的树林或建筑物的地方。风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因此雨量器内收集的降水量随着仪器安置高度的增加而减少。所以雨量器的器口高度应尽可能低一些,低到能防止从地面可能溅入雨水为度。《降水量观测规范》统一规定为为普通雨量器的高度70cm。

4、结论

湿润误差、蒸发误差和动力误差属于负向系统误差,其中湿润误差和蒸发误差的确定还比较容易,但确定动力误差却比较复杂,为探讨动力损失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可在区域内选择若干雨量站展开地面雨量器与标准高度雨量器对比观测实验。动力损失Δpa用捕捉率来表示,两者关系为

Δpa=pm(1- ) (5)

(6)

式中pm—为标准高度雨量器观测降水量;

Pg—为地面雨量器观测降水量;

R—为捕捉率,捕捉率越大,动力损失越小,当R=1时,Δpa=0。

基层测站对降水量观测值,一般不对上述系统误差进行修正;但应对这些误差有所认识,在观测中按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要求采取措施尽量减少上述误差。尽可能将误差控制在1—2%以内。

在要求较高的水平衡分析和水资源评价中,如需考虑上述误差,可通过实验确定有关参数。

参 考 文 献: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

余秋雨的研究论文

任何一篇都可以么?只要是文化苦旅里的

我看余秋雨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总给人非常沉重的感觉,没有办法能够呼吸似的重。因为如此,才好几次放弃读下去的念头,但是此刻我看到的,不只是他对文化的理解,而是对世态的忧,怜,悲,愤。一个经历过苦难并真切感受到的文人的伤世情怀。他来到支离破碎的敦煌哀叹,来到塞外故城哀悼,来到雅典卫城前感受古人的气势,来到印度河边亲眼目睹惨不忍睹的一幕幕。……他的散文非但不华美,而且残酷地令人不忍看下去,因为他呈现了世界的另一面。“在法西斯屠杀无辜平民的现场,一个母亲高举着婴儿喊道;‘他还是个孩子!’然而喊声换来的 是笑声和枪声。她原以为还有一个在人性边界上的最后前提,事实上这里已经没有这个前提。”这是他在阐述作为一个前提的文明,被与野蛮混淆时举的例子。我看到的是一个对一人性泯灭的发指,在他看来这是文明的丧失,或是对文明概念的混淆,正是他苦苦追寻,四处漂泊,去挖掘的东西,拿出最残酷的事实,最悲凉的现实,让我们自己看清自己的面目,引领我们回归文明。于是我完全理解了他,有人说他的东西太旧,太迂腐,太拘泥,在我看来都不足与这个主题所表达的东西相抗衡。因为他唤起了我放眼世界,看清世界的心理,也是明白了,在现实美丽色彩包围下,文化道德缺失的不争事实。在这之后,我开始沉默,然后看周围的世界。仿佛是从一个天使乐园下来的我,发现在梦里已经睡了很久,很久。骄傲的我们,在美丽繁荣路上,作为新世纪的宠儿的荣幸,已经看不到身后的世界。贫穷,苦难,和失落。“有一天上海街上一辆公共汽车突然失火,驾驶员请求乘客们下车推一把帮助发动,请求来请求去,下来推车的是一帮去春游的小学生,大人一个也没有下车。小学生们憋着吃奶的劲儿竟然推动了这辆挤满大人的车,而当他们上车一看,他们原先的作为早被大人们抢走。——车上的大人们怎么了?怎么会卑劣的如此一致?堂堂七尺、衣冠楚楚,却一起丢失了文明石灰最基本的前提?”余秋雨先生的忧让我们更忧,而事实却仍在我们周围。一个全身瘫痪,四肢变形的小孩在地上滚爬,泪汪汪的眼睛看着周围的人们,哭呀喊呀,可是除了给钱的孩子外,也只有那些教训孩子不该给钱的大人们停留过了。走出学校原来如此,世界早已不是课本上教的那么高尚,也已经分不清好人和坏人了,也许我们的父母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让我们不耻,也许在年少时他们和我们的想法一样,但一切都变了。善良的小孩子在被一遍一遍的教导后,天真善良的心也渐渐伤害,明朗活泼的心情也从次暗淡,麻木。一个不忍伤害孩子的父亲对孩子说,“那个阿姨忘了。”是因为孩子做了好事后,那阿姨连一声谢谢都不说。这一切,余秋雨先生是看到的了,他写道:“人类的童年和成年,竟是这样一个结构,?文明的建造和失落,竟如此快速?我们不能不惶恐,今天欢天喜地地推着车的孩子,会不会过几年也成了不推车的一群?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难道只会教会他们剥除文明?”于是,他带着他那被历史文化的沉重累得筋疲力尽的身躯,走成百岁老人的精神仍在出走。留给我们苍老的文字,一行一行,一篇一篇,这样的呼唤。对于一个留意人类文化发展,特别是关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的学人来说,不可能不思考余秋雨及其存在的意义。余秋雨,为中国文化人创出了一个独特品牌,探索出了一个新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人呈现了有史以来最多元化的走向:有的当了官,进入了改革这场大戏的导演行列;有的下了海,进入了改革这场大戏的演员行列;有的继续治学,并将学问和现代人性有机结合起来,尽力为改革这场大戏提供有价值的参照;也有的干脆当观众,代表自己的利益阶层,对演出提出或褒或贬的意见,还有的流向欧美,是否怀有更大的企图,只能进一步观察……都不失为时代的弄潮儿。这其中,有几个新品牌很值得特别提出,诸如:冯骥才深恐民族文化在西化中悄然失落,致力于其开发和保护,显示了对民族文化的由衷怜爱并真诚负责的伟大态度;王蒙不当文化部长后似乎有归隐之态,仿佛对现代人性有了更深刻更广泛的思考,并多以谈话聊天的方式自然流露出来;张贤亮是把天然民族文化高度商品化的代表,走出了一条文化人经营文化商品的成功之路;余秋雨则是结合市场,把学术大众普遍化,把文化更加文化化的杰出代表,并与媒介有机结合,创造出明星效应,成为抢眼的亮点。在我看来,秋雨先生是个一有广博学问二有深刻思想三有宏大视野四有规范人性的人,因此他才有能力创出学者并不亚于影视明星的社会效应,为学人赢得尊严,为文化人独创一个品牌,并且并不丢失学者的性质及风范。我们知道,秋雨先生原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他能从这样一个令人羡慕或被人追逐的岗位上撤出来,走上自己开发自己自己经营自己的道路,本身就是令人钦佩的超越,没有文化底气的人既不敢这么干也不会舍得这么干。他去考察的人类文明发源地,基本上属于落后地区和危险地区,以秋雨先生年龄名望和已拥有的生存状态,他没有必要冒任何风险,但他为何要做?这只能用关心人类文明发展来解释。不论如何,总比没啥本事坐在大位上装腔作势的家伙们伟大的多,这应该是个起码的认识。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这话虽对文艺的独立性有破坏性并增强其工具性,但从服务角度和教化角度说,永远都是正确的。因为文艺总会有个受众面的问题和市场问题。文艺只是文化的主体,不足以涵盖文化的全部,再扩展一下,整个文化也应该是人民大众的。目前把文化同全社会结合同人民大众结合同市场结合的最好的是谁呢?就人文学者层来讲,只能是余秋雨。余秋雨文化散文在文坛的确是独树一帜的,既是文化人深入思考的直接导体,又是文化重新整合的有益参照。当然,拥有余秋雨思考的人,未必只余秋雨一人,但你没写出来,只能证明没有。即便写,也未必采取余秋雨方式。余秋雨以游记散文方式,自然地融入了人类文化这个严肃命题,这就把学术问题通俗化了,大众化了,社会化,普及化了。假如象一般学者那样,只会用常规刻板论文去写,就不可能产生如此广泛的效果。这实际上是在学者和公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对于作者本人来说,既可甩掉对学术著作刻板要求的枷锁,发挥自我优势,又可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美感中感悟人类应该共同关注的学术命题。这确实是个贡献。况且,余秋雨打破了世俗社会被演艺界所垄断的格局,创造了作家或学者并不亚于各“星”们的社会效益记录,这在中国学者品牌创造上,也是个独特贡献。可见,大文化人,大思想家,大作家,必须尽快转化为大俗家,大众家。否则,路会越走越窄。舍弃了人民大众,什么也干不成。余秋雨之所以被广泛认可,恐怕不全在于其高贵的思考,豪华的知识阵容,风格的老道成熟,表达的分寸感及遣词造句的精妙,而在于有平民之心,大众之心,真正属于天下人的心。一个不关注人类命运及其文化的人,一个鼠目寸光、心地狭隘的人,不可能写出这种东西。我以为,有的作家还不一定能称其为学者,有的学者还不一定能称其为作家,但他们都是文化人。只有当作家和学者融为一身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大文化人,才能显示超众的价值,因为这样的人,才可能充当构筑一个民族文化的主将。我认为,秋雨先生已具备如是特点。就我本人来说,秋雨的见识,同鲁迅的深刻、巴金的真挚、李敖的胆魄一样,给我注入了不可缺少的思想文化营养,是当代作家和学者中给我启示较多的一位。秋雨先生调动自己的思想存储及其全部营养,孕育了秋雨文化的牡丹,足可以宣告一个生命的辉煌了。无论是对于这个世界,还是对于他自己,够了。以秋雨先生的年龄,也该歇歇了。说到秋雨先生停笔,我虽以为合于规律,但却不大敢信,因为思想家是很难停止思考的,而只要思考,就难以控制表达欲。

一、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论文写作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论文写作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需要指出,论文写作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二、设计设计是在论文写作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三、实验与观察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有些护理论文写作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 索引序列
  • 雨果研究论文
  • 毕业论文雨果
  • 雨果的论文题目
  • 降雨研究论文结论
  • 余秋雨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