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earth期刊最新论文

earth期刊最新论文

发布时间:

earth期刊最新论文

约30年前,理论预测水(H2O)在极端高温高压条件会进入一种介于固态冰与液态水之间的新形态——超离子态。这种形态下水分子中的氢原子(H)会脱离晶格的束缚而在固体氧原子(O)晶格中像液体一样自由扩散,从而导致导电能力大幅度增加,使固态冰由绝缘体向导体转变。这种理论预测的“超离子态冰”直到2018年才被科学家采用光导率测量的实验方法在动态激光加载下证实。水的超离子态对以水为重要组成物质的大质量行星,如天王星和海王星,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解释这些含水星体的电导率异常和磁场偏转现象。

地球表面覆盖着大面积的水,然而地球内部不存在或含有极少量的自由水(冰),尤其在下地幔深部水是以羟基氢氧根(OH-)形式赋存在矿物中。不同于超离子冰中的固体氧晶格,下地幔矿物主要由镁(Mg)、铁(Fe)、硅(Si)和氧等原子组成晶格。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环境下,氢原子能否像在氧晶格中一样在复杂的含水矿物晶格中自由流动而形成超离子态?这对于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热量传导、磁场状态、电场状态和氢元素的循环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的胡清扬、Duckyoung Kim和刘锦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使用理论计算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发现了地球深部的超离子态——含水矿物羟基氧化铁(FeO2H)会在压力大约75万大气压,温度高于1500摄氏度的条件时进入超离子态。这个温度和压力范围覆盖了下地幔深部的大部分区域。相关工作以“ Superionic iron oxide-hydroxide in Earth’s deep mantle ”为题发表于近期的 Nature Geosciences 上。

图示:深下地幔高导电的超离子态。

2016年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的胡清扬研究员发现了黄铁矿结构的二氧化铁FeO2(Fe的价态为+2价),而相同结构的FeO2H可以理解为以FeO2结构为基础的含水矿物( Nature , 2016)。2017年刘锦研究员发现FeO2H可能在核幔边界富集,并形成超低地震波波速带( Nature, 2017)。DuckyoungKim研究员通过理论模拟预测发现了FeO2H中的氢在高温下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能部分挣脱氧的束缚,形成一种介于FeO2和FeO2H的混合形态,该结果近年来发表于 PNAS , JACS 、 NSR 、 Geoscience Frontiers 等期刊上。

FeO2H中的氢具有的流动性是其进入超离子态的雏形,为了进一步研究FeO2H是否能产生超离子态,在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毛河光院士的指导下,该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原位高温高压实验测量和理论计算。

拉曼光谱测量表明O-H键的拉曼峰会在压力高于73万大气压的条件下向低波数移动。“通常情况下,同一个拉曼峰在压力作用下由于原子间距离的缩减而向高波数移动。此处拉曼峰的蓝移预示着O-H键的强度减弱,这一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的结果相符。O-H键在高压下逐渐减弱,会形成局域性的自由扩散,”何宇博士谈到,“理论预测高压下当温度升高到1400摄氏度或更高,质子能完全脱离氧原子的束缚,发生快速扩散,其扩散系数高达10-8-10-7平方米每秒,可与液体分子运动类比,这完全符合超离子态的定义。”

该研究团队预测在超离子态下自由移动的氢离子会导致FeO2H x 的电导率在相变点突然增加。“我们在金刚石压砧内设计了四电极的范德堡测量方法,实现了高温高压下材料的电导率测量。在100-121万大气压下,当FeO2H x 被加热到1500-1700摄氏度时其电导率增大了两倍,”侯明强博士介绍说,“高温促使氢离子像自由电子一样在的FeO2晶格中自由移动,从而使电导率急剧增加。电导率的突变是超离子态最直接最强有力的证据。”

“这是地幔深部第一个发现的超离子态含水矿物。传统上认为受制于固体相的高粘性,地幔对流是很慢的,时常需要以万年甚至百万年为单位研究地幔内部的活动。超离子态氢类似于液体,在高温下能进行高速扩散运动。它不但能够快速传递热能,同时由于氢具有质量,因而也是物质传输的载体。这一发现将使得地幔对流速率比以往提升数个数量级,对地球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的认识将是一个颠覆性的工作。”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毛河光院士点评道。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侯明强博士和何宇博士,通讯作者是胡清扬研究员、刘锦研究员和Duckyoung Kim研究员。此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腾讯基金会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 :

地球的生机勃勃是37亿年来生命不断积累的结果,虽然在最近5-6亿年间,地球上经历了大大小小二十余次物种灭绝事件,但是生命的顽强让一切得以延续。随着时间的发展地球上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宜居,要知道地球形成之初可以称得上是完全的人间炼狱。

地球的宜居环境因素有很多,目前普遍认为地球在太空中的位置至关重要,它距离太阳不远也不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恰恰好,可以让地球上保证适宜的温度。当然太阳的存在并不是唯一因素,地球内部的热量也是主要原因,同时还能为地球带来保护罩磁场。而在最近,科学家发现地球的冷却速度或许远超预期,地球正在快速的“变凉”!

太阳系内有八大行星,其中距离太阳较近的四颗是岩石天体,距离太阳较远的四颗是气态巨行星。地球作为岩石天体,其表面拥有坚硬的外壳,但是其内部也是熔融态的,这也是地球上火山喷发出岩浆的来源。

01、地球形成之初

按照目前的观点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而太阳系形成于50亿年前,算是第二代恒星。原始星云在不断的自旋过程中,星云物质不断聚集到密度较大的中心点,直到核聚变发生的那一刻,一颗炽热的大火球就形成了。

同样的到来在太阳周围紧接着形成一些大行星以及小天体等,很多天体碎片被推离到太阳系的边疆,一些大行星在太阳周围形成并占据主要的轨道。

地质学家认为地球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起初或许是一颗很小的天体,在太阳系初期混乱的环境中,不断的和其他天体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地球雏形。地球形成之初温度是非常高的,甚至表面都是熔融态,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成为分层结构。

02、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有着明显的分层结构,最外层是地壳、中间是地幔,核心处就是地核,而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是地球生命分布的主要场所,平均厚度在17公里左右,当然深海处地壳较薄,高原山峰处地壳较厚。而地幔是地球最重的一层,厚度在2800公里。而最核心处就是地核,拥有非常高的温度和压力,整体呈现液态和熔融态。

03、地球自冷速度远超预期

地球上的温度并非全部都是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地球内部不断的向外释放热量,因此说整体呈现出从内到外温度渐降的过程。

近日《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期刊上一篇研究论文或许改变人们对地球演化的预测,科学家发现在地幔和地心边界的热传导能力要远超预期,至少是此前认为的倍。热传导能力越强也意味着地球内部向外释放热量的能力越强,也就是地球冷却速度越快。

目前科学家尚不清楚地球变凉的具体时间或者具体速度,科学家只是通过对“bridgmanite”进行测试,这种岩石被称为布里奇曼石或者布式岩,它们主要分布在地核与地幔之间。科学家发现这种岩石的导热能力要比之前认为的更强,至少是倍,这也就意味着地球的冷却散热能力比以往要更强。

地球内部冷却变量,并非大家所担忧的那种温度骤降,变成一颗冰雪星球,温度并不是人类担忧的主要因素,因为地球内部的冷却凝固,导致地球磁场的消失才是科学家最为担忧的。

丢失掉自己的磁场结果是什么样?鲜明的例子摆在那里,科学家认为远古火星应该是宜居的,甚至可能诞生过生命,但就因为磁场的消失,最终火星的大气层被太阳风一点点的剥离,液态水也全部的被蒸发。那么地球变凉的结果或许就是变成第二颗火星,人类如果不寻找新的宜居家园,在地球上是很难生存和繁衍的。

当然,地球“变凉”的时间是不确定的,虽然未来地球一定会朝着这个方向演化,但人类是否有时间等待就很难说了。

人类或者说任何生物在地球上的生存和繁衍,都需要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而地球气候环境的改变或者说不定时出现的自然灾害,才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隐患。当然除了这些,地球有它自己必须要经历的结局,这是躲不开的。

01、太阳走向生命终点

地球的生机勃勃这一切还要得益于太阳的无私奉献,但是作为一颗恒星它是有寿命的,太阳彻底消耗掉其内部的“燃料”就是太阳走向生命终点的那一天,当然也是地球的结局。按照太阳的质量,它的寿命大约是100亿年,目前已经过去一半。太阳变成致密星白矮星之前,有两个比较重要的节点,对于地球来说是致命的。

首先太阳内核处的氢核不断发生核聚变,生成大量的氦,这个过程是太阳能量的主要来源。随着氦在太阳内核处的累积,当达到一定的温度和压力,就会引发氦的聚变,这个过程又被称为氦闪。它不会像氢核的聚变那么平稳,这个过程是迅速且猛烈的。

产生的结果就是太阳周围的四颗岩石天体会瞬间被冲击汽化,而距离较远的四颗气态行星被推离轨道。

其次是太阳走向生命终点之前,其温度会不断上升最后膨胀进入红巨星阶段,在这个时期科学家认为太阳的外边缘位置会到达现在火星的轨道处,那么地球的结果如何也就显而易见了。

02、星系碰撞

这里的星系碰撞,指的是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的碰撞,当然两个星系碰撞融合的过程,一般是不会影响星系内恒星的,主要还是因为恒星之间的距离有些远。

但也存在一种情况,因为星系的融化,改变了太阳系周围的恒星分布,或许有某颗流浪恒星不小心接近太阳系,那么产生的结果会相当严重。因为出现的引力干扰,会让太阳系周围大量的天体碎片出现紊乱,最终导致地球周围出现越来越多的地外天体,如果路线错误就可能撞击到地球表面。

当然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的碰撞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30亿年后开始接触可能持续到70亿年后。

其实无论是太阳走向生命终点,还是地球冷却速度变快,它们的发生时间都是非常漫长的,一个只有数百万年演化史的人类是否能发展那么长时间还很难说。因此,那些摆在我们面前的才是真正需要担忧的,例如环境的破坏、气候的改变等等。

NREE:地球深部地幔弹性性质的实验进展

地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着地幔的动力学过程,不仅控制了地幔内部的行为,对地表板块构造的性质同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因此,准确和定量地理解地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助于我们 探索 地球或者其他行星的演化 历史 。然而,地球深部的不可入性是对其进行研究的最大难题,人们主要通过反演地震观测数据来约束深部地幔的物质成分和温度。现在地震观测的数据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确,而更大的挑战是如何很好地解释这些观测数据,例如对于地幔中存在的一系列异常(如大型低剪切波速省、过渡带的波速异常和地幔中部广泛存在的散射体等,图1)仍然缺乏合理的解释,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对地幔中可能存在的矿物在高温高压下的弹性性质缺乏足够的理解。

图1 地球地幔中地震结构解释图

即使是上地幔中含量最丰富、研究最多的橄榄石矿物,最高也只有在1300 K和13 GPa下测量的弹性性质的实验数据,比地幔温度低了几百度;地幔中其他矿物相的弹性性质数据更少,而且大多局限于较低的温度和压力,这就需要对这些矿物的弹性性质数据外推至地幔条件才能直接解释地震观测结果。然而有一些矿物性质(如变价元素的自旋状态、晶体缺陷的浓度等)的改变会影响矿物弹性性质的变化规律(图2),例如人们一般认为铁方镁石的纵波波速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是在中部地幔压力条件下,铁方镁石中的铁如果发生了自旋状态的转变,那么理论上纵波波速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这就颠覆了铁方镁石的弹性性质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因此,通过状态方程外推矿物在高温高压下的弹性数据并不可靠,地震反演依赖于地幔温压条件下原位测量得到的矿物的弹性数据。

随着过去几年新的原位分析技术的出现,人们已经可以在相对高温高压条件下直接测量矿物的弹性性质,为地幔波速异常区域(例《CaSiO 3 钙钛矿的地震波速实验测定及其对下地幔LLSVPs的启示》)提供了新的约束。但是目前实验的温压区间仍然非常有限,远未达到下地幔的温压条件,因此,高温高压下测量矿物的弹性性质的技术方法非常重要。英国牛津大学的Hauke Marquardt及其合作者在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期刊上发表综述文章(Marquardt and Thomson, 2020),总结了测定深部地幔条件下矿物弹性性质的主要技术,着重讨论了这些技术的潜力、局限性和误差,同时也总结了最近在实验上取得的关于深部地幔矿物弹性性质的认识。

图2 过渡带和下地幔矿物学

目前已经有许多实验技术被用来研究地球深部物质的弹性性质,包括非弹性X射线散射、非弹性光散射(可见光)以及超声波技术等。这些实验方法可以准确测定矿物波速、弹性各向异性、声子态密度以及声子寿命等,但是有一些实验方法(如共振超声光谱、非弹性中子散射等)只能用于常压条件下的测试。非弹性X射线散射(IXS)和核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NRIXS)这两种技术非常耗时间(观测单个速度需要2 24小时),并且需要用到同步辐射加速器,因此这些技术还较少应用于地幔矿物的研究。目前地球科学领域最广泛使用的是非弹性光散射和超声波干涉技术。Marquardt重点对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现状进行了总结。

一、光散射技术

光散射技术包括布里渊光谱(BS)和脉冲激光散射技术(ISLS),结合DAC可以直接测量地幔压力下的矿物弹性性质。过去20年里这两种技术得到了广泛普及,尤其是高压布里渊散射系统的数量在2020年已经超过了十套。光散射技术正为研究地幔矿物的弹性性质提供着关键信息。

1.布里渊光谱(BS)

布里渊光谱法主要是利用探测激光穿过样品时与样品声子发生非弹性相互作用产生散射光,通过测量激光与散射光之间的频率偏移可以直接算出声速(图3),因此样品需要保持透明来发生光学散射。在DAC中,高压下用BS测量的声速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度分别优于1%和,但是布里渊信号受样品厚度的影响很大,因此在地幔压力条件的BS实验中样品必须非常薄(

最新期刊

比较常见的有《环球科学》《科学焦点》《科学世界》和《博物》。1《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的中文版,以全世界的科学发展动态为着眼点介绍当今的科学发展前景和趋势,是一本科技前沿杂志。杂志里超过70%的文章来自《科学美国人》英文版,内容的作者主要是前沿的科学家,内容层次比较深,适合科研工作者、对有关领域有兴趣的人阅读。2《科学焦点》英国science focus杂志的中文版,内容聚焦于前沿科技,报道生命科学、医学、天文学等各大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文章作者几乎清一水的全球一流科研机构的知名科学家或科学记者,内容在前沿和易懂之间平衡得较好,适合初高中生、大学生去了解最近的科学发展方向。3《科学世界》引进了日本NEWTON的部分版权,普及科学知识为主,比较贴近教科书。4《博物》《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出版的杂志,博物跟上面提到的三本杂志内容不同,以自然、生物、地理为主。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一批出版的科普杂志,到现在依旧受到很多读者的信赖和喜爱。许多的科学家都是读着《知识就是力量》长大的。

CSCD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土木工程学报》杂志创办于1954,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的...科睿唯安发布了最新的《期刊引证报告》,给出了SCI数据库收录期刊2019年度的影响因子。经过筛选,整理出了土木工程、岩土地质

《奥秘》《少年科普世界》《世界博览》《环球科学》等

财讯期刊最新期刊

财讯期刊还是不错的,财讯期刊是正规期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综合性教育理论学术期刊”。《财讯》(CN:44-1617/F)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旬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1、美国经济评论

英文原名《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11年创刊,现为美国经济学界最古老、最受人尊敬的经济学专业期刊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经济学领域最具声望最权威的顶级刊物之一,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引领和助推作用。其中不少文献的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该刊早期是每季发行一次,2011年之后改为双月刊。

2、计量经济学

英文原名《Econometrica》,该刊于1933年创办,由此标志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希”在发刊词中所阐明的关于计量经济学的定义,至今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该刊在经济学和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巨大,是公认的国际权威经济学期刊。

3、政治经济学杂志

英文原名《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简称《JPE》,1892年创办,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现为经济学领域的国际核心期刊、顶级期刊,常年位居世界十大经济期刊前五;主要发表高水平的分析、解释和实证研究论文。该刊现与本文提到的“美国经济评论、计量经济学、经济学季刊、经济研究评论”并称为经济学五大期刊,是公认的世界顶级经济期刊。

4、经济学季刊

英文原名《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该刊由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主编、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经济学历史最悠久的顶级国际英文学术期刊之一。其内容涉及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侧重从微观理论到基于经验和理论的宏观经济学研究。2011年,该刊影响因子,在320个期刊的经济学类别中位居第二。

5、经济研究评论

英文原名《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简称《RES》,于1933年由多位英美经济学家创立,旨在鼓励经济学家开展理论和应用经济学研究,始终致力于发表经济学各个领域的优秀研究论文。该刊现已被广泛认为是国际权威经济学期刊。1949至2021年间,中国境内机构共在该刊发表14篇论文,主要来自9所高校:上海财大、复旦、清大、上海交大、北大等。

6、经济与统计评论

英文原名《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主办,拥有百年办刊历史,主要刊发实证经济学以及计量应用的文章。在中国,该刊已是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认定的A类期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认定的国际A+类期刊,还是教育部认可的12本经济学国际顶级期刊之一,2020年期刊影响因子达。

7、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英文原名《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这是博弈论领域的世界顶级经济期刊,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博弈论、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等。2021年6月18日,该刊主编Hervé Moulin教授举办线上讲座,中国学者与其进行了亲切交流。

8、经济理论杂志

英文原名《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这是理论经济学领域国际公认的顶级期刊,1969年创刊,刊登论文主题包括决策理论、机制设计、货币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CNPP编辑了解到,中国已有不少学者在该刊发表论文/研究成果,例如北大王鹏飞教授、武大孙祥教授、上海交大文一特聘教授等。

9、兰德经济学杂志

英文原名《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是产业组织经济学领域的国际核心期刊。1970年由AT&T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创刊,当时刊名为《贝尔经济学与管理科学杂志》,1975年改名为《贝尔经济学杂》,1984年转为兰德公司主办后改为现名。其内容涵盖应用微观经济学领域,集中支持和鼓励产业组织领域相关主题的研究,包括理论的与实证的研究。

10、欧洲经济评论

英文原名《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69年创办,为欧洲历史相对悠久的综合性经济学期刊之一,旨在成为所有经济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主要出版物。该刊每年收到大约700份投稿,编辑会及时下达编辑决定。不过首次做出决定的平均周转时间约为60天,接受率约10%。投稿需要自付费用。

会计类的核心期刊介绍

1. 为创办于1980年的《财务会计通讯》中文核心期刊投稿。是国内第一本综合性会计期刊,先后荣获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十大财经会计名刊、湖北省优秀期刊等称号。它的读者遍布世界各地。《会计通讯》主要反映会计实际工作,报道会计稽核信息,跟踪会计热点,提供会计研究领域

2. 《教育财务与会计研究》是教育部主办、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会计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教育财会研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3.《财务与会计月刊》创刊于1980年3月,是中国三大会计期刊之一。被评为全国优秀经济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在国内外金融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中具有广泛影响。《财务与会计月刊》的基本宗旨是传播财务知识,为财务人员服务

细胞期刊最新期

自然杂志近年来发展的很快,出版集团还出版了其它专业杂志如《自然医学》,《自然免疫学》,《自然遗传学》,《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神经科学》、《自然生物学技术》、《自然方法学》、《自然临床实践》、《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自然评论》,《自然化学》,《自然物理学》,《自然纳米技术》,《自然材料学》和《自然综述系列》,总共37个子系列杂志,另外还有其他语言版的《自然中国》,,《自然印度》等系列。应该说自然是乞今为止世界上最权威,最有影响力,学科最齐全,相对来说最为公正的科学杂志!其中的《自然医学》, 《自然免疫学》,《自然遗传学》三份的影响因子已和《自然》《科学》一样高,在专业领域里威望很高。《自然》杂志不光关注生命科学,还积极跟踪新兴科学像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个人的感觉是自然杂志以其亲民扑实的作风,敏锐的目光和分析和最其全的学科复盖面,大有一统科学文献江山的气概和实力。

《科学》(Science) 是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出版的一份学术杂志 。1880年,纽约新闻记者约翰·麦克尔创立了《科学》杂志,这份杂志先后得到了托马斯·爱迪生以及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的资助。此后,由于财政困难《科学》于1882年3月停刊。一年后,昆虫学家Samuel H. Scudder使其复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到了1894年,《科学》重新陷入财政危机,随后被以500美元的价格转让给心理学家James McKeen Cattell。1900年,Cattell与美国科学促进会秘书Leland O. Howard达成协议,《科学》成为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期刊。1944年Cattell去世后,AAAS成为《科学》新主人。这本杂志主要刊登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同时,《科学》也刊登关于科学的新闻、关于科技政策、科学家感兴趣的事务的观点。《科学》刊登各个学科的原创论文。目前,《科学》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英国出版的《自然》杂志。像自然一样,《科学》杂志也是周刊,稿件学术水准和质量和自然比肩的,所不同的是科学没有子刊系列,也没有像《自然》那样的定期发表综述的刊物。因为这一点,《科学》杂志的影响力是不及《自然》的。

在生命科学领域,《细胞》(Cell)杂志为另一份同行评审科学期刊,主要发表实验生物学领域中的最新研究发现。《细胞》是一分深受关注并具有较高学术声誉的期刊,刊登过许多重大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与《自然》和《科学》一样,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单从其影响因子来看,它一直高于《自然》和《科学》两杂志,表明它所刊登的文章广受引用。

《细胞》是由爱尔塞维亚(Elsevier)出版公司旗下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发行。《细胞》杂志主要以美东学术重镇波士顿为基地,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生命科学家为后盾。《细胞》杂志前主编Benjamin Lewin不光主导这份生物学中最有份量的杂志,而且亲自主编教课书《Gene》,该书出版后广受好评,被殴美大学列为生物遗传学的第一首选教课书。 Lewin先生的知识也更新的很快,该书差不多每两年再版一次,现在已出版到第8版了。DNA双螺旋的发现者沃森教授也写了一本《Molecular Biology of Gene》不过,没有Lewin先生的书流行。《细胞》杂志也有许多子刊系列像《Cancer Cell》,《Stem Cell》,《Immunity》,《Neuron》和《Molecular Cell》等都是生命科学中的重量级刊物。再加上爱尔塞维亚(Elsevier)出版公司拥有的大量其他刊物,爱尔塞维亚(Elsevier)出版公司也是在生命科学文献界能够呼风唤雨的出版公司。

个人对这三份杂志的感觉是,全世界的科学家对《自然》要略微青睐一些,自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稿都比较友好,编辑会对来自英语国家的稿件进行英语修改和完善。编辑部的原则是科学第一,语言第二。《自然》杂志幅盖面很广,应该是龙头老大的地位。《科学》杂志也许一直会保留其风格,即在学术水平上跟《自然》争风斗艳,但是刊物还没有要扩张的迹象。

《科学》即是《自然》的对手,又和《自然》一起协手并肩统领报道人类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的进程,比如当人类历史上耗资最大的人类基因测序工作完成后,《自然》发表了由Landers博士领导的学术界的人类基因测许结果;而《科学》则发表了由Venter博士领导的工业界完成的人类基因测序结果,可谓比翼双飞,也显示了英语在世界科学的领导地位。《细胞》杂志在生命科学界则是独树一旗,跟《自然》和《科学》的以短篇报道方式科学研究中的突破和进展不同之处是《细胞》的每篇文章都要求是长篇大论,文章必须要叙述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每期《细胞》的文章总数一般不超过15 篇。此外《细胞》跟其名一样,文章的角度也多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和方法展开,相对来说,较少从分子遗传学,群体遗传学,化学生物学的角度出发。

这三份DJ学术期刊不仅是各大学和研究所的必定刊物,而且欧美大学许多教授,科研人员都自己定阅这些刊物,其中《科学》个人定阅价是140美元,《自然》是 199美元一年。像其他许多杂志一样,欧美杂志的做法是定阅者交的费用只是像证性的,杂志主要靠名气和发行量后面所带来的广告费挣钱维持生计,杂志越有名,发行量越大,越容易生存。但是像爱尔塞维亚(Elsevier) 这样拥有众多杂志的出版公司也往往表现出很强的拢断行为,曾几何时,以波士顿地区哈佛麻省理工为代表的新英格兰派系的《细胞》杂志的学校、研究所定阅费(往往是图书馆的定阅杂志,全校师生可以下载文章)昂贵的连美国的公立大学都感到难以承受,以加州大学,密西根大学为首的几十所公立大学曾经罢投《细胞》杂志的稿件,以表达他们的不满,双方的挣执曾使牛气十足的《细胞》杂志降下身段接受发展中国家科学家的稿件,中国也有了事隔二十几年得以重返《细胞》杂志的大事记!

这几份牛气的DJ学术的垄断行为和昂贵的订阅费也引起了一些科学家的烦感,终于有一些人站了出来,他们决心创办一份真正免费的生命科技杂志,Plos(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就是这样诞生的产物,它是完全开方的,免费阅读, 免费打印!只有发表是收费的,多完美的主意!记得几年前我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做博后时,有一天所里来了一个讲座,就是关于Plos杂志,题目就是介绍一份全新的杂志Plos-公共科学杂志,当时听讲的人并不多,比起一般的学术讲座真可谓廖廖无几,主持人开场白介绍-讲演者也是一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她在博士博后期间有7篇论文发表,文章包括《Nature》,《Gene Development》《JBC》,《Molecular Cell》等,后来她加入了《自然》杂志的编辑行业。她讲到在她做编辑的时候才感觉到,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大学的财力无力订阅全《自然》家族的杂志,因为稿费昂贵的原因,一些优秀的稿件也不能送到《自然》这样的DJ刊物,这种情况被诺贝尔奖获得者NIH前院长Harold E. Varmus,博士也知道了,他和斯坦福大学的生化教授,基因芯片技术的殿基人之一Patrick O. Brown,博士,以及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遗传学教授Michael B. Eisen博士共同发起创办了一份属于大众的科学杂志,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杂志!这样2000年10月Plos终于诞生了。如果你能细看一看Plos杂志的核心原则,就就会明白它是一份百分之百的大众的科学学书杂志!对于发展中国家,Plos给予了最无私的优惠政策:

可喜的是Plos杂志今天已成为了仅次于《Nature》,《Science》和《Cell》的有极大影响力的刊物,并且成为了拥有Plos-one和Plos生物,医学,遗传学,计算生物,病原学,热带医学7个成员的大家庭, 虽然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和少数几份杂志也是免费的,但都没有Plos这样有高的引用率和影响力。

《Plos》杂志的成功和贡献再一次告诉我们,发展科学技术一定要有一套体系,从科研基金的建立和管理,到建立世界顶尖大学及研究所,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发表科学技术成果的平台和媒体-科技杂志,每一样都极其重要!中国以人数众多的科技人才,庞大的接受了西方教育的海外人才库和飞速发展的经济为后盾,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大国和强国的现实只是时间问题,要想在这个问题上不走弯路,早日实现这一目标。创办一份成功的类似于《自然》或《Plos》这样的科技杂志是比不可少的,也是绝对需要的。

1、《细胞》(Cell)《细胞》(Cell)是美国爱思维尔(Elsevier)出版公司旗下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发行的关于生命科学领域最新研究发现的杂志。能够在《Cell》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是生命科学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评选诺贝尔奖、竞选院士、展示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实力的重要依据。2、《自然》(Nature)《自然》(Nature)是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发行的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是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自然》报道科学世界中的重大发现、重要突破为使命,同时也提供快速权威的、有见地的新闻,还有科学界和大众对于科技发展趋势的见解的专题。要求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而且该项研究看来在该领域之外具有广泛的意义,无论是报道一项突出的发现,还是某一重要问题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一手报告,均应使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感兴趣。3、《科学》(Science)《科学》(Science)是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的官方刊物,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AAAS也是《science》杂志的宗旨。4、《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与《Cell》、《Nature》、《Science》齐名,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综合学科文献之一。自1914年创刊至今,PNAS提供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学术论文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学会学术动态的报道和出版。PNAS提供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学术论文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学会学术动态的报道和出版。PNAS收录的文献涵盖医学、化学、生物、物理、大气科学、生态学和社会科学等。

龙源期刊最新

查看方法如下:

操作设备:戴尔笔记本电脑

操作系统:win10

操作程序:百度浏览器、龙源期刊官网

1、电脑浏览器百度搜索龙源期刊网,通过图示链接跳转。

2、下一步打开其中的首页,会发现相关界面。

3、这个时候如果没问题,就在那里找到标准检索并确定搜索作者。

4、这样一来等看到对应结果以后,即可查询自己发表的论文了。

龙源期刊网查自己的论文的方法如下:

1、第一种方法是在龙源期刊网站选择文章选项,在检索栏输入文章题目,再点击查找按钮(放大镜图标)、然后在检索结果中,就可以看到论文摘要,论文出处。

2、第二种方法是在龙源期刊网的龙源文库中查找论文。选择龙源期刊网导航栏中的龙源文库输入论文题目,检索结果出来后,选择文章即可。

3、第三种方法是从龙源期刊网期刊目录中查找论文。也就是在龙源期刊网查询,自己所投稿的期刊,第几期中的论文。选择杂志选项,在检索栏里输入期刊名称,点击查找按钮。然后选择右侧的查看所有期刊号,最后选择哪一年的第几期就可以查看那期文章了。

龙源期刊网简介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党建、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龙源期刊网是正规的。龙源期刊网1998年12月试运营,1999年6月开通,具有完备的网上交易结算功能和简繁体字转换功能,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期刊网。 扩展资料 龙源期刊网到2003年底已有独家签约的800多种著名刊物的电子版,同时代理3000种科技期刊电子版和6000多种纸版期刊的网上订阅。龙源还同中国万方数据集团、重庆维普公司、北大方正、中文在线等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中文的数字化内容资源。

  • 索引序列
  • earth期刊最新论文
  • 最新期刊
  • 财讯期刊最新期刊
  • 细胞期刊最新期
  • 龙源期刊最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