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美国的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美国的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美国的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别这样干,十篇才50分

一、国际礼仪的概述(一)国际礼仪的基本涵义礼仪 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为科学,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规范与准则,体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具体形式。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彼此用以规范行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互尊互敬、促进了解的形式,是约定俗成的准则,是一个民族道德修养、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国际礼仪 也称为涉外礼仪,是指由于地区和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对于礼仪的认识各有差异。在长期的国际往来中,在对外国人表示友好、尊重的各种礼仪,以及进行各种活动和庆典的仪式中,逐步形成的对外礼仪规范。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政治、科技、文、体育等领域的合作与交往日益频繁,涉外礼仪日趋重要。一方面,它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另一方面,它在一定意义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民族文化和文明程度。(二)国际礼仪的发展及过程1、在远古时期,人类在狩猎时代就已知道要有礼貌,因为在打猎时.狩猎者相互间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而且即使没有猎获什么,也要讲一番有关野味的趣闻,使同伴们不致扫兴而归。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人际交往日趋频繁,社会生活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礼”也不断丰富和发展。2、在阶级社会时期, “礼”的发展也达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时候.“礼”已不仅是个人之间交往的“私人礼节”,而且成了国家统治的一种手段。由于国家的产生,也就有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国际交往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准则.在长期国际交往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国家间通行的国际礼仪。现代的国际礼仪正是历史上国际礼仪的继续和发展。3、随着近代工业的迅速兴起,商品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交通邮电事业的日益发达,人际交往日趋频繁.人们更需要用“礼节”来调节和增进彼此间的关系。交际礼仪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讲究礼节、注意礼貌、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标志。4、现代的国际关系。礼仪习惯的演变.加上国际关系迅速、广泛、深入的发展.必然使国际间过去通用的礼仪程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一套现代的国际礼仪。现代的国际礼仪,包含有国际交往中的日常交际礼节、典礼仪式、外交礼遇、外交特权与豁免等多方面的内容。它们中有的已形成国际公约,例如《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所涉及的有关内容,已具有法律效力,在国际上有约束力。而其余大部分则是相互交往中“约定俗成”,逐步成为国际惯例,为各国所普遍承认和接受.起着一定的规范作用。(三)国际礼仪的特点1、必须以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为基础。现代的国际关系,应当是完整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与过去的封建割据、闭关自守的封建国象之间关系不同;也与宗主国同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关系不一样。我们认为现代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主权应当一律平等。因此,现代的国际礼仪也应当能体现这种主权国家间的相互关系。2、多边来往大量增加。由于前面讲到的国际环境、条件的变化,国家之间,除了双边关系的发展外,多边来往急剧增加的趋势十分明显。从而在礼仪做法上也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必然出现一些新做法。3、国际礼仪的内涵更加丰富。包括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军事国防以及民间往来等各方面、多层次的国际来往,也都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来进行活动。社会团体、民间来往更含有大量的社交活动。特别是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许多公司、企业都设有专职礼仪人员或公关部门。4、礼仪活动更加讲求实效,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具体安排更加灵活。例如,领导人之间的实质性会谈更加受到重视;日程安排更加紧凑合理;举行宴会讲究礼仪但不事铺张;参加宴会的人数有所压缩;在宴会上发表正式讲话的次数有所减少;相互访问的代表团人数注意控制,生活接待更加注意安全、舒适、方便,而较少铺张等。总之,礼宾程序和礼仪做法,随着时代的前进.也在不断变化更新,我们应当不断加以注意和研究。(四)学习国际礼仪的意义国际礼仪是一种跨国际交往的交际规范。认真学习正确运用,就会充分发挥出它的功能,成为我们达到预期目的的得力助手。1、为进一步强化全民素质教育,积极推进科教兴镇战略,全面提高全民综合素质,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2、提升自己的内强素质。作为现代人,你跟别人打交道也好,你要做好本职工作也好,恰到好处地展示自己的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3、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在国际交往中也好,在国内交往中也好,员工的个人形象,就是代表组织形象,就是代表产品和服务形象。4、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学习礼仪有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如说话时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它有游戏规则。对此,我们要了解,更要遵守。二、中外国际礼仪的差异由于文化背景、习惯等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现主要以西方国家来说,具体如下:一、在称谓和称呼方面的差异。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XX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二、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的差异。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作为见面和告辞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应用最广泛的致意礼节。见面、道别时的礼貌演变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见”两个短语,客气的顶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种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显得简洁而卫生而又体面。然而西方国家,见面就要先送贴面礼、亲吻礼和吻手礼,让我们很不习惯也不能接受。三、在宴客方面的差异。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中国是一个酒文化大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和人们赋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饮酒成为中国人宴请宾朋、交际应酬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也令老外折服,使他们也对中国的白酒满怀好奇心,但他们对中国酒桌上的强行劝酒有多反感。就如我们正常的中国人对老外的贴面礼排斥一样。四、在禁忌与习俗方面的差异。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和星期五。五、待客和做客的差异。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在餐桌上,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浓烈。而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参加革命吃请喝。六、时间安排上的差异。西方人大多时间观念很强,日程安排很紧凑。如果要拜会或宴请西方人,一定要提前预约,预约时间通常在一周以上。如果你没有预约而突然拜访或临时约请对方,对方一般会拒绝你。而且,对于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有严格的区分。如果是工作交往,应选择在对方的工作时间里进行。如果是私人交往,就要选择在对方下班里进行。七、在送礼方面的差异。西方人不是很重视送礼,尽管他们也常常在节日、生日和拜访时向亲朋好友赠送礼物。他们一般不看重礼品的价值,而是赠送一些小礼物,只是为了表达感情而已。而中国人大多比较看重礼品的价值,礼品的价值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送礼人的情意。上述提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了解这之间的差异,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与外国人交流、合作,更好的树立中国人的形象,也能更好地交流与学习,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对西方的精华进行吸取,从而取得社会文明的进步。三、造成中外国际礼仪差异的原因(一)地域型文化差异由于地理环境与气候对文化的生成直接的或间接的作用,它们对人类自身的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对思维方式、社会文化潜在地发挥制约作用。我们可以把中外文化分别归强求为地域性文化差异。相对闭塞的中国在地理上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这样中华文明保持了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古希腊处于整个地中海区域的中间位置,使得希腊人拥有海上交通便利的天然优势。海洋带来激烈的竞争形成其开放的文化品格,造就其灵活、开放、进取的民族精神。(二)习俗差异由于社会的背景不同导致在习俗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如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神圣的象征,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而在西方文化中却不然,这足以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龙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首先是因为龙包含着自然崇拜的因素,即人们把龙当作主宰风雪雨露的神来敬重。实际上,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只不过是观念上的东西,是对现实存在的某种或某几种东西的附会和异化。龙在西方文化中也是常见的。然而,与中华文化大相径庭的是,西方文化中往往把龙描述为一种巨型怪兽,形似鳄鱼,身披鳞甲,长有巨爪和翅膀,能游水能飞行,还能喷火,凶猛异常,破坏力极大的邪恶势力的象征。(三)文化差异众所周知,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处在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因此,华夏文化必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更好的统治人民,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灌输一些思想。而纵观西方文化历史,其开始形成如今的资本主义文化是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人们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的文化必然会带有其“人文主义”的特征。(四)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在中国,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讲究的是逆来顺受、讲究的是来生。而西方的教义,虽然也强调来生,讲究受难,但不论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也都很讲究个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异教徒等,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的形成也与其形成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导致国际礼仪差异的原因远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但主要都是因为历史发展的背景所导致的。所以要了解一个国家的礼仪必须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发展背景,从而进行有效的国际沟通。四、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国际礼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外交往日趋频繁。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了很多截然不同的的地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国际礼仪呢?主要从以下三个基本要求和三个基本原则来说明:(一)三个基本要求第一个要求就是要自尊为本,要强调自尊自爱。一个人在国际交往中,不讲自尊,就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你自己要把你当回事,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举止大方。第二个要求就是尊重自己的职业。工作你分工不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真正被人家尊重的人,是有实力的人,是学有所长的人,是专业方面有本事的人。所以要爱岗敬业,这样的人才会赢得尊重,各国皆然。第三个方面要尊重自己的单位。我们的国家、民族和公司,那在国际交往中,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它的尊严和形象。其次我们强调要尊重交往的对象,不仅要自尊,而且要对交往对象表示尊重。我们一般要讲五句话:“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份,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户是一种常识,尊重所有人是一种教养。”这五个方面,涉及到我们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要尊重,要全方位的尊重,不能失礼于人,尊重为本。(二)国际交往礼仪的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指接受对方。所谓接受对方就是你跟别人打交道时,如果不是原则问题,不是什么国格、人格、党纪、国法大是大非的问题,一般性沟通,要有这样一个理念:客人永远是正确的,客人没有错,不要寻衅滋事,找别人毛病。第二个原则是指重视对方。欣赏的重视,不是找人家毛病。要欣赏的重视不是找人家毛病。有人也重视对方,但他找人家毛病。第三个原则是赞美对方。有一位著名的行为科学家、美国著名的学者乔治·枚奥先生说过,“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发现别人的优点,实际上就等于肯定自我,那说明你宽容,说明你谦虚,说明你好学。”他强调这个。所以我们在国际交往中,你在适当的情况下,要善于发现别人的所长。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 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17大报告中着重指出,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正在各个方面赶超西方国家,包括文化领域等。 我国是个开放的国家,我们加强国际礼仪交往等知识的学习,是为了2008年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的形象,构建和谐、安详的国际社会关系。

中华文明灿烂几千年,神州华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礼仪文化博大精深,礼仪历来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首先从个人修养角度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社会交往角度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和方法。礼仪课上,为了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到礼仪的重要,腾老师在课堂上总能举出古今中外或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实例。比如讲到职场礼仪那节课时,老师既回忆起自己当初刚工作时在学校办公室的亲身经历,也列举了最近几年她的学生中毕业找工作时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老师所讲的那么多实例,我们深刻的认识到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礼仪课上最令我难忘的还是那节自我介绍的课堂实践活动。由于很紧张,我站在讲台上表现的不是很理想。然后老师和同学对我们每个人的自我介绍给予点评,同学和老师的点评让我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差距,以后必定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自己在以后面对工作面试或各种陌生环境下能表现得更从容,走向社会时能更加自如的与人交往。一个学期的礼仪课,不仅帮着我们更加规范了言行举止,更让我们学会了接人待物,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是多么重要。礼仪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幸福和事业成败,更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国民素质和繁荣昌盛。一个国家只有人人以礼相待,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并创造出和谐温馨的社会环境,使社会真正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当今世界,尽管各国的社会形态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但各名族都很注重礼貌和礼节。在国际交往中,人们普遍对交往对象的个人形象更加关注。因为个人形象不仅真实的体现着个人的教养和品质,也体现着一个人对交往对象的尊重程度。一般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主要来自于他有机会接触到得中国人。正因此,我们每个人如果不注意维护个人自身的形象,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到集团的形象和国家的形象。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维护自己的个人形象,从而维护单位民族和国家的形象。总得说来,一学期的国际礼仪课让我深刻的认识到礼仪的作用,礼仪可以塑造我们的形象,提高我们的修养,协调好我们的人际关系,使我们正确的沟通信息。只要我们能严格按照老师课上说的那些礼仪技巧和基本规范去做的话,对我们的成长将会有很大帮助,同时对社会的和谐也大有益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礼貌讲礼节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是多么的和谐与美好!呵呵,这是选修课上的!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竟争日益激烈,人与人的交往日趋重要。然而礼仪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它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在进行礼仪交往时了存在不少差异。本文从礼仪的基本概述、中外礼仪的差异、形成中外礼仪差异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国际礼仪几个问题来对本文进行探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促进国际间的沟通构建良好的国际关系。关键词:礼仪;国际礼仪;差异; 习俗一、国际礼仪的概述(一)国际礼仪的基本涵义礼仪 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为科学,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规范与准则,体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具体形式。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彼此用以规范行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互尊互敬、促进了解的形式,是约定俗成的准则,是一个民族道德修养、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国际礼仪 也称为涉外礼仪,是指由于地区和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对于礼仪的认识各有差异。在长期的国际往来中,在对外国人表示友好、尊重的各种礼仪,以及进行各种活动和庆典的仪式中,逐步形成的对外礼仪规范。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政治、科技、文、体育等领域的合作与交往日益频繁,涉外礼仪日趋重要。一方面,它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另一方面,它在一定意义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民族文化和文明程度。(二)国际礼仪的发展及过程1、在远古时期,人类在狩猎时代就已知道要有礼貌,因为在打猎时.狩猎者相互间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而且即使没有猎获什么,也要讲一番有关野味的趣闻,使同伴们不致扫兴而归。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人际交往日趋频繁,社会生活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礼”也不断丰富和发展。2、在阶级社会时期, “礼”的发展也达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时候.“礼”已不仅是个人之间交往的“私人礼节”,而且成了国家统治的一种手段。由于国家的产生,也就有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国际交往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准则.在长期国际交往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国家间通行的国际礼仪。现代的国际礼仪正是历史上国际礼仪的继续和发展。3、随着近代工业的迅速兴起,商品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交通邮电事业的日益发达,人际交往日趋频繁.人们更需要用“礼节”来调节和增进彼此间的关系。交际礼仪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讲究礼节、注意礼貌、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标志。4、现代的国际关系。礼仪习惯的演变.加上国际关系迅速、广泛、深入的发展.必然使国际间过去通用的礼仪程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一套现代的国际礼仪。现代的国际礼仪,包含有国际交往中的日常交际礼节、典礼仪式、外交礼遇、外交特权与豁免等多方面的内容。它们中有的已形成国际公约,例如《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所涉及的有关内容,已具有法律效力,在国际上有约束力。而其余大部分则是相互交往中“约定俗成”,逐步成为国际惯例,为各国所普遍承认和接受.起着一定的规范作用。(三)国际礼仪的特点1、必须以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为基础。现代的国际关系,应当是完整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与过去的封建割据、闭关自守的封建国象之间关系不同;也与宗主国同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关系不一样。我们认为现代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主权应当一律平等。因此,现代的国际礼仪也应当能体现这种主权国家间的相互关系。2、多边来往大量增加。由于前面讲到的国际环境、条件的变化,国家之间,除了双边关系的发展外,多边来往急剧增加的趋势十分明显。从而在礼仪做法上也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必然出现一些新做法。3、国际礼仪的内涵更加丰富。包括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军事国防以及民间往来等各方面、多层次的国际来往,也都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来进行活动。社会团体、民间来往更含有大量的社交活动。特别是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许多公司、企业都设有专职礼仪人员或公关部门。4、礼仪活动更加讲求实效,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具体安排更加灵活。例如,领导人之间的实质性会谈更加受到重视;日程安排更加紧凑合理;举行宴会讲究礼仪但不事铺张;参加宴会的人数有所压缩;在宴会上发表正式讲话的次数有所减少;相互访问的代表团人数注意控制,生活接待更加注意安全、舒适、方便,而较少铺张等。总之,礼宾程序和礼仪做法,随着时代的前进.也在不断变化更新,我们应当不断加以注意和研究。(四)学习国际礼仪的意义国际礼仪是一种跨国际交往的交际规范。认真学习正确运用,就会充分发挥出它的功能,成为我们达到预期目的的得力助手。1、为进一步强化全民素质教育,积极推进科教兴镇战略,全面提高全民综合素质,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2、提升自己的内强素质。作为现代人,你跟别人打交道也好,你要做好本职工作也好,恰到好处地展示自己的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3、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在国际交往中也好,在国内交往中也好,员工的个人形象,就是代表组织形象,就是代表产品和服务形象。4、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学习礼仪有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如说话时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它有游戏规则。对此,我们要了解,更要遵守。二、中外国际礼仪的差异由于文化背景、习惯等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现主要以西方国家来说,具体如下:一、在称谓和称呼方面的差异。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XX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二、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的差异。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作为见面和告辞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应用最广泛的致意礼节。见面、道别时的礼貌演变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见”两个短语,客气的顶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种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显得简洁而卫生而又体面。然而西方国家,见面就要先送贴面礼、亲吻礼和吻手礼,让我们很不习惯也不能接受。三、在宴客方面的差异。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中国是一个酒文化大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和人们赋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饮酒成为中国人宴请宾朋、交际应酬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也令老外折服,使他们也对中国的白酒满怀好奇心,但他们对中国酒桌上的强行劝酒有多反感。就如我们正常的中国人对老外的贴面礼排斥一样。四、在禁忌与习俗方面的差异。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和星期五。五、待客和做客的差异。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在餐桌上,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浓烈。而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参加革命吃请喝。六、时间安排上的差异。西方人大多时间观念很强,日程安排很紧凑。如果要拜会或宴请西方人,一定要提前预约,预约时间通常在一周以上。如果你没有预约而突然拜访或临时约请对方,对方一般会拒绝你。而且,对于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有严格的区分。如果是工作交往,应选择在对方的工作时间里进行。如果是私人交往,就要选择在对方下班里进行。七、在送礼方面的差异。西方人不是很重视送礼,尽管他们也常常在节日、生日和拜访时向亲朋好友赠送礼物。他们一般不看重礼品的价值,而是赠送一些小礼物,只是为了表达感情而已。而中国人大多比较看重礼品的价值,礼品的价值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送礼人的情意。上述提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了解这之间的差异,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与外国人交流、合作,更好的树立中国人的形象,也能更好地交流与学习,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对西方的精华进行吸取,从而取得社会文明的进步。三、造成中外国际礼仪差异的原因(一)地域型文化差异由于地理环境与气候对文化的生成直接的或间接的作用,它们对人类自身的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对思维方式、社会文化潜在地发挥制约作用。我们可以把中外文化分别归强求为地域性文化差异。相对闭塞的中国在地理上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这样中华文明保持了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古希腊处于整个地中海区域的中间位置,使得希腊人拥有海上交通便利的天然优势。海洋带来激烈的竞争形成其开放的文化品格,造就其灵活、开放、进取的民族精神。(二)习俗差异由于社会的背景不同导致在习俗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如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神圣的象征,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而在西方文化中却不然,这足以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龙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首先是因为龙包含着自然崇拜的因素,即人们把龙当作主宰风雪雨露的神来敬重。实际上,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只不过是观念上的东西,是对现实存在的某种或某几种东西的附会和异化。龙在西方文化中也是常见的。然而,与中华文化大相径庭的是,西方文化中往往把龙描述为一种巨型怪兽,形似鳄鱼,身披鳞甲,长有巨爪和翅膀,能游水能飞行,还能喷火,凶猛异常,破坏力极大的邪恶势力的象征。(三)文化差异众所周知,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处在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因此,华夏文化必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更好的统治人民,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灌输一些思想。而纵观西方文化历史,其开始形成如今的资本主义文化是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人们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的文化必然会带有其“人文主义”的特征。(四)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在中国,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讲究的是逆来顺受、讲究的是来生。而西方的教义,虽然也强调来生,讲究受难,但不论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也都很讲究个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异教徒等,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的形成也与其形成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导致国际礼仪差异的原因远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但主要都是因为历史发展的背景所导致的。所以要了解一个国家的礼仪必须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发展背景,从而进行有效的国际沟通。四、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国际礼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外交往日趋频繁。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了很多截然不同的的地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国际礼仪呢?主要从以下三个基本要求和三个基本原则来说明:(一)三个基本要求第一个要求就是要自尊为本,要强调自尊自爱。一个人在国际交往中,不讲自尊,就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你自己要把你当回事,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举止大方。第二个要求就是尊重自己的职业。工作你分工不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真正被人家尊重的人,是有实力的人,是学有所长的人,是专业方面有本事的人。所以要爱岗敬业,这样的人才会赢得尊重,各国皆然。第三个方面要尊重自己的单位。我们的国家、民族和公司,那在国际交往中,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它的尊严和形象。其次我们强调要尊重交往的对象,不仅要自尊,而且要对交往对象表示尊重。我们一般要讲五句话:“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份,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户是一种常识,尊重所有人是一种教养。”这五个方面,涉及到我们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要尊重,要全方位的尊重,不能失礼于人,尊重为本。(二)国际交往礼仪的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指接受对方。所谓接受对方就是你跟别人打交道时,如果不是原则问题,不是什么国格、人格、党纪、国法大是大非的问题,一般性沟通,要有这样一个理念:客人永远是正确的,客人没有错,不要寻衅滋事,找别人毛病。第二个原则是指重视对方。欣赏的重视,不是找人家毛病。要欣赏的重视不是找人家毛病。有人也重视对方,但他找人家毛病。第三个原则是赞美对方。有一位著名的行为科学家、美国著名的学者乔治·枚奥先生说过,“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发现别人的优点,实际上就等于肯定自我,那说明你宽容,说明你谦虚,说明你好学。”他强调这个。所以我们在国际交往中,你在适当的情况下,要善于发现别人的所长。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 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17大报告中着重指出,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正在各个方面赶超西方国家,包括文化领域等。 我国是个开放的国家,我们加强国际礼仪交往等知识的学习,是为了2008年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的形象,构建和谐、安详的国际社会关系。

美国文化礼仪的论文参考文献

一、国际礼仪的概述(一)国际礼仪的基本涵义礼仪 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为科学,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规范与准则,体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具体形式。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彼此用以规范行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互尊互敬、促进了解的形式,是约定俗成的准则,是一个民族道德修养、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国际礼仪 也称为涉外礼仪,是指由于地区和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对于礼仪的认识各有差异。在长期的国际往来中,在对外国人表示友好、尊重的各种礼仪,以及进行各种活动和庆典的仪式中,逐步形成的对外礼仪规范。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政治、科技、文、体育等领域的合作与交往日益频繁,涉外礼仪日趋重要。一方面,它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另一方面,它在一定意义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民族文化和文明程度。(二)国际礼仪的发展及过程1、在远古时期,人类在狩猎时代就已知道要有礼貌,因为在打猎时.狩猎者相互间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而且即使没有猎获什么,也要讲一番有关野味的趣闻,使同伴们不致扫兴而归。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人际交往日趋频繁,社会生活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礼”也不断丰富和发展。2、在阶级社会时期, “礼”的发展也达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时候.“礼”已不仅是个人之间交往的“私人礼节”,而且成了国家统治的一种手段。由于国家的产生,也就有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国际交往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准则.在长期国际交往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国家间通行的国际礼仪。现代的国际礼仪正是历史上国际礼仪的继续和发展。3、随着近代工业的迅速兴起,商品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交通邮电事业的日益发达,人际交往日趋频繁.人们更需要用“礼节”来调节和增进彼此间的关系。交际礼仪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讲究礼节、注意礼貌、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标志。4、现代的国际关系。礼仪习惯的演变.加上国际关系迅速、广泛、深入的发展.必然使国际间过去通用的礼仪程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一套现代的国际礼仪。现代的国际礼仪,包含有国际交往中的日常交际礼节、典礼仪式、外交礼遇、外交特权与豁免等多方面的内容。它们中有的已形成国际公约,例如《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所涉及的有关内容,已具有法律效力,在国际上有约束力。而其余大部分则是相互交往中“约定俗成”,逐步成为国际惯例,为各国所普遍承认和接受.起着一定的规范作用。(三)国际礼仪的特点1、必须以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为基础。现代的国际关系,应当是完整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与过去的封建割据、闭关自守的封建国象之间关系不同;也与宗主国同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关系不一样。我们认为现代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主权应当一律平等。因此,现代的国际礼仪也应当能体现这种主权国家间的相互关系。2、多边来往大量增加。由于前面讲到的国际环境、条件的变化,国家之间,除了双边关系的发展外,多边来往急剧增加的趋势十分明显。从而在礼仪做法上也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必然出现一些新做法。3、国际礼仪的内涵更加丰富。包括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军事国防以及民间往来等各方面、多层次的国际来往,也都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来进行活动。社会团体、民间来往更含有大量的社交活动。特别是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许多公司、企业都设有专职礼仪人员或公关部门。4、礼仪活动更加讲求实效,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具体安排更加灵活。例如,领导人之间的实质性会谈更加受到重视;日程安排更加紧凑合理;举行宴会讲究礼仪但不事铺张;参加宴会的人数有所压缩;在宴会上发表正式讲话的次数有所减少;相互访问的代表团人数注意控制,生活接待更加注意安全、舒适、方便,而较少铺张等。总之,礼宾程序和礼仪做法,随着时代的前进.也在不断变化更新,我们应当不断加以注意和研究。(四)学习国际礼仪的意义国际礼仪是一种跨国际交往的交际规范。认真学习正确运用,就会充分发挥出它的功能,成为我们达到预期目的的得力助手。1、为进一步强化全民素质教育,积极推进科教兴镇战略,全面提高全民综合素质,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2、提升自己的内强素质。作为现代人,你跟别人打交道也好,你要做好本职工作也好,恰到好处地展示自己的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3、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在国际交往中也好,在国内交往中也好,员工的个人形象,就是代表组织形象,就是代表产品和服务形象。4、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学习礼仪有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如说话时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它有游戏规则。对此,我们要了解,更要遵守。二、中外国际礼仪的差异由于文化背景、习惯等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现主要以西方国家来说,具体如下:一、在称谓和称呼方面的差异。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XX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二、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的差异。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作为见面和告辞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应用最广泛的致意礼节。见面、道别时的礼貌演变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见”两个短语,客气的顶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种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显得简洁而卫生而又体面。然而西方国家,见面就要先送贴面礼、亲吻礼和吻手礼,让我们很不习惯也不能接受。三、在宴客方面的差异。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中国是一个酒文化大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和人们赋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饮酒成为中国人宴请宾朋、交际应酬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也令老外折服,使他们也对中国的白酒满怀好奇心,但他们对中国酒桌上的强行劝酒有多反感。就如我们正常的中国人对老外的贴面礼排斥一样。四、在禁忌与习俗方面的差异。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和星期五。五、待客和做客的差异。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在餐桌上,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浓烈。而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参加革命吃请喝。六、时间安排上的差异。西方人大多时间观念很强,日程安排很紧凑。如果要拜会或宴请西方人,一定要提前预约,预约时间通常在一周以上。如果你没有预约而突然拜访或临时约请对方,对方一般会拒绝你。而且,对于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有严格的区分。如果是工作交往,应选择在对方的工作时间里进行。如果是私人交往,就要选择在对方下班里进行。七、在送礼方面的差异。西方人不是很重视送礼,尽管他们也常常在节日、生日和拜访时向亲朋好友赠送礼物。他们一般不看重礼品的价值,而是赠送一些小礼物,只是为了表达感情而已。而中国人大多比较看重礼品的价值,礼品的价值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送礼人的情意。上述提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了解这之间的差异,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与外国人交流、合作,更好的树立中国人的形象,也能更好地交流与学习,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对西方的精华进行吸取,从而取得社会文明的进步。三、造成中外国际礼仪差异的原因(一)地域型文化差异由于地理环境与气候对文化的生成直接的或间接的作用,它们对人类自身的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对思维方式、社会文化潜在地发挥制约作用。我们可以把中外文化分别归强求为地域性文化差异。相对闭塞的中国在地理上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这样中华文明保持了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古希腊处于整个地中海区域的中间位置,使得希腊人拥有海上交通便利的天然优势。海洋带来激烈的竞争形成其开放的文化品格,造就其灵活、开放、进取的民族精神。(二)习俗差异由于社会的背景不同导致在习俗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如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神圣的象征,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而在西方文化中却不然,这足以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龙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首先是因为龙包含着自然崇拜的因素,即人们把龙当作主宰风雪雨露的神来敬重。实际上,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只不过是观念上的东西,是对现实存在的某种或某几种东西的附会和异化。龙在西方文化中也是常见的。然而,与中华文化大相径庭的是,西方文化中往往把龙描述为一种巨型怪兽,形似鳄鱼,身披鳞甲,长有巨爪和翅膀,能游水能飞行,还能喷火,凶猛异常,破坏力极大的邪恶势力的象征。(三)文化差异众所周知,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处在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因此,华夏文化必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更好的统治人民,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灌输一些思想。而纵观西方文化历史,其开始形成如今的资本主义文化是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人们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的文化必然会带有其“人文主义”的特征。(四)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在中国,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讲究的是逆来顺受、讲究的是来生。而西方的教义,虽然也强调来生,讲究受难,但不论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也都很讲究个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异教徒等,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的形成也与其形成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导致国际礼仪差异的原因远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但主要都是因为历史发展的背景所导致的。所以要了解一个国家的礼仪必须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发展背景,从而进行有效的国际沟通。四、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国际礼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外交往日趋频繁。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了很多截然不同的的地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国际礼仪呢?主要从以下三个基本要求和三个基本原则来说明:(一)三个基本要求第一个要求就是要自尊为本,要强调自尊自爱。一个人在国际交往中,不讲自尊,就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你自己要把你当回事,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举止大方。第二个要求就是尊重自己的职业。工作你分工不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真正被人家尊重的人,是有实力的人,是学有所长的人,是专业方面有本事的人。所以要爱岗敬业,这样的人才会赢得尊重,各国皆然。第三个方面要尊重自己的单位。我们的国家、民族和公司,那在国际交往中,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它的尊严和形象。其次我们强调要尊重交往的对象,不仅要自尊,而且要对交往对象表示尊重。我们一般要讲五句话:“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份,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户是一种常识,尊重所有人是一种教养。”这五个方面,涉及到我们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要尊重,要全方位的尊重,不能失礼于人,尊重为本。(二)国际交往礼仪的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指接受对方。所谓接受对方就是你跟别人打交道时,如果不是原则问题,不是什么国格、人格、党纪、国法大是大非的问题,一般性沟通,要有这样一个理念:客人永远是正确的,客人没有错,不要寻衅滋事,找别人毛病。第二个原则是指重视对方。欣赏的重视,不是找人家毛病。要欣赏的重视不是找人家毛病。有人也重视对方,但他找人家毛病。第三个原则是赞美对方。有一位著名的行为科学家、美国著名的学者乔治·枚奥先生说过,“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发现别人的优点,实际上就等于肯定自我,那说明你宽容,说明你谦虚,说明你好学。”他强调这个。所以我们在国际交往中,你在适当的情况下,要善于发现别人的所长。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 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17大报告中着重指出,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正在各个方面赶超西方国家,包括文化领域等。 我国是个开放的国家,我们加强国际礼仪交往等知识的学习,是为了2008年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的形象,构建和谐、安详的国际社会关系。

谢谢啊~你能帮我找出处不,就是作者,书名,什么期刊号之类的,在论文后面的那个~

[1] 李莉,张峰. 中美文化差异[J]. 考试周刊. 2011(02) [2] 李莉,张峰.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J]. 山东电大学报. 2008(02) [3] 杨超美. 中美主流文化对比与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J]. 河南社会科学. 2001(05) [4] 谭杰.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因素[J].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7(05) [5] 郭雯静.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4) [6] 檀祝平,孙杏林. 基于跨文化交际的英汉礼貌原则探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7] 黄玉英. 中西动物文化习俗差异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03) [8] 王隽.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9] 唐红芳. 价值论层面的中西文化差异[J]. 求索. 2008(02) [10] 侯晓舟. 了解文化差异,走出交际误区[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4)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文摘要:礼貌原则是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的原则。然而中西方文化价值、自我观以及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导致了礼貌原则差异的存在,从而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论文关键词:礼貌原则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一条原则——礼貌原则。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度有不同的礼貌表达方式,深刻理解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及其渊源,有利于跨文化交际双方增进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概述美国语言学家

Grice(1967)提出了著名的言语交际中的会话合作原则(coopemtivenciple)。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有一种默契和合作,使整个谈话过程所说的话符合交谈的目标和方向。其内容体现为合作原则的四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英国语言学家IJeech于l983年在Gce的“合作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另一条语用原则——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具体包括六条准则:得体准则(1.actMa)【im)、慷慨准则(GeneIosh蜘m)、赞扬准则(AppmhtionMa)【im)、谦虚准则(哆Ma】【ill1)、一致准则(A脒IntMa】【irI1)和同情准则(lhyMaD【ilTI)。尽管IJ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各准则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各种文化,但是不同社会间的文化取向、价值观、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不同文化对各个准则的选取侧重会有所不同。顾日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在Leech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于l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

二、英汉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若将Leech的礼貌原则与顾日国的产生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礼貌准则相比较,我们便会发现二者的共性即是各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在礼貌原则的指导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社会人际交往中都努力变得更加礼貌起来,都渴求自己能够被别人接受。我们在承认礼貌普遍性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其相对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个国家和民族,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正是这些因素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礼貌原则的运用和侧重有所不同。

1.贬己尊人准则与谦虚准则

谦虚准则相当于汉语中贬己尊人准则的一部分,即以贬己来抬别人,指以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为准则。然而汉英礼貌原则由于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跨文化语用研究中,对于同样的礼貌现象会存在不同的解释和反应。在汉语言文化中,贬己尊人准则是核心。在谈到自己或和自己有关的事的时候要“贬”要“谦”,而谈到听者或者和听者有关的事的时候就要“抬”要“尊”。“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但是中国人的“谦虚”与Leech提到的谦虚准则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汉语中经常听到“一点薄礼,略表心意,不成敬意”、“粗茶淡饭请海涵”、“鄙人拙见”、“不敢当”等类似的客套话,真正把对自身的贬损夸大到最大程度,以此来表示礼貌。西方社会的人们馈赠礼物时,会直接表达自己精心挑选的礼物得到对方喜欢、欣赏的希望,如“IthinkitUbeuset0y0u.”或“Ih0peyou’ulikeit.”出于礼貌,接受者会当场打开礼物表达自己的喜爱之心和感激之情。另外,中国人和西方人受到赞扬后的回应也存在很大差异。当受到称赞时,西方人会欣然接受,说“anky0u”,避免损害对方的积极面子,符合礼貌准则。中国人受到别人赞扬时,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之词,贬低自己,以示自谦。如“哪里,哪里”、“不敢当”、“我做的还不够好”等。而这种答辞在英美文化中却被看作是虚伪、缺乏自信的表现,使西方人感到自己的话被直言否决而认为对方不讲礼貌。因此如果按汉语思维习惯与西方人交流,则必定会造成交际失败。

2.称呼上的差异

中国人“上下有异,长幼有序”的观念在称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使用称呼语时应考虑听话人的职业职务、年龄、性别、谈话场合以及同谈话人的关系等因素。如“王主任”、“刘老师”、“张经理”、“李医生等。并且人们非常重视用自称和他称来体现礼貌。如他称:贵姓、高见、大作等;自称:鄙人、卑职、拙见等。而英美文化中的称谓模式主要是称谓词Mr./Mrs./Miss./.+姓,如BiUG砒es,姓为Gates,名为BiU应称其为Mr.Gates。汉语文化中所讲究的“长幼尊卑贵贱”之分在家庭内部也有充分体现。在家庭成员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妹等表示辈分的称呼语。若直呼姓名则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是冒犯的。在崇尚平等的西方文化中无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更愿意相互直呼其名,同辈的兄弟姐妹也不例外,这体现了朋友式的亲密关系。另外,汉语的称呼中经常出现“老”字,因为“老”是经验和知识的象征。“老司树’、“老爷爷”、“赵老”等称呼体现了对年长者的尊重。这在西方是无礼的,人们无法容忍。西方人害怕“老”,因为这意味着“孤独、痛苦、成为负担”。他们不愿意用“老”这个词,尤其是女性,最不愿意被问到的就是“H0woldarey0u?”

三、中西礼貌差异的渊源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享有不同的文化系统和礼貌用语系统,由于文化障碍所导致的信息误解,使得交际中经常出现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其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对于礼貌原则的理解和遵循程度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文化价值差异

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长期以来提倡“礼”的精神思想。“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个重要组成部分。“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上,这是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贬低自己,抬高别人。汉文化重视谦逊准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是礼貌的。因此,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令人难堪。中国人则大都习惯否认,提倡“谦虚”和“卑己尊人”,但这种做法却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中国人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更重要的是维系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社会。而西方人注重的是利用语言来表现个体的存在和价值。

2.自我观差异

西方社会崇尚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和固定的内核,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人的面子。他们认为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独立是礼貌的,反之,则是不适合的,甚至被认为是粗鲁的。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的内核,他人和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那么清晰、分明,自我的内核依照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而定,只有当自我被放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才会变得完整。汉文化人非常重视以及参与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往往从集体主义文化观出发,强调群体的面子。因此,不断给宴请的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叮嘱生病的朋友添加衣物、按时吃药以表示关心等等在汉语言文化中是礼貌的表现,但在英语文化中却被看作是侵犯个人自主的行为。

3.语言间接程度差异

在交际中人们并非总是在句法或词汇上直截了当地表明说话者的意图,而是让听话者去意会其深层的寓义即“言外之意”(i呷licatlⅡ℃)。语言使用中的这种“拐弯抹角”的现象就是语言的间接现象(indirecⅡess),它普遍存在于语言中,具有共性,但每一种语言又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一般说来,礼貌程度与话语的间接程度成正比,话语越间接,语气就越委婉,给听话人留的余地就越大。正如【eech所说,我们可以保持同一命题的内容,而只须增加这个命题言语行为的间接性,便可以使该命题越来越礼貌。但是我们不能一概以话语表达的间接程度来确定话语的礼貌程度,因为中西方在直率的概念上有一定的.差异。英语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人们通常会直接、明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因此交际双方不论在批评、邀请、馈赠或拒绝时,一般都直截了当。他们的语言直接、直率、肯定。汉语言文化是高语境文化,人们往往使用间接的、隐含的语言来沟通。只有明确说话时的情景并借助肢体语言、空间语言以及上下文联系后,接受者才能弄清对方所要传达的信息、观点或意见。当中国人想说“不”而不表示“不”时,或受到赞誉却不直接接受时,西方人迷惑不解。正是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增加了中西方人际交往的困难。

四、结语

礼貌是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性,也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回避的现实。礼貌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对礼貌言语行为会采用不同的准则和策略,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由于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中西方礼貌原则及策略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当重视并尊重这些差异,正确使用礼貌原则,掌握礼貌用语,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 都会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会有很大差别, 其中人文历史论文,语用方面的差别就很大。语用差别的制约因素也很多, 但何自然曾经指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有诸多不同, 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因此, 文化的差异, 可以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和理解上。

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 礼貌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准绳, “是对交际行为的规范,是一种为进行得体交际的策略”。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礼貌的理解有所不同, 所遵循的礼貌准则也不一样。从语用角度讲,礼貌现象是语言运用的普遍现象, 礼貌研究是语用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 这里主要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中英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 是由讲中英两种语言的人的民族心理、思辨和推理模式的不同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言障碍常常会造成误解或冲突, 主要原因是交际双方受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而缺少一个共有的语用前提。例如, 我们汉语中的谦词, 是一些并无实际意义的客套话。当发言结束时,人们常说:“不妥之处, 请大家指正 ”,“欢迎在座诸位批评指正 ”,“抛砖引玉 ”等等。而讲英语的本族人在同样的场合不说这样的话, 也许他们会说一声 “I hope you all enjoy my talk”, 但最常用的结束语还是 “Thank you”。再如人文历史论文,在英国文化中, 男性在公众面前赞誉女性的美貌和服饰被认为是一种礼貌, 被恭维者会欣然接受,但在中国这种恭维被认为是轻佻无理。类似以上的中西文化差异会给讲中英不同语言的人传达错误的信息人文历史论文,影响到他们之间的交流。故要做到交际双方的正确、合理的交流, 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三、中英礼貌原则对比

Leech根据英语文化和语言的特点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

1. 策略准则, 又称得体准则 (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 慷慨准则, 又称宽宏准则 (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 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 赞扬准则 (Approbation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 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4. 谦虚准则 (Modesty 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 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 赞同准则, 又称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 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 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 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顾曰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 在 Leech 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汉语中的礼貌现象, 总结了汉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 于1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

1. 贬己尊人准则: 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 指谓听者或与听者相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2. 称呼准则: 指人们出自礼貌, 在互相称呼时仍按“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意味着人际关系的改变; 而出自礼貌, 人们不同的语言行为和所处的不同环境又会影响称呼语的改变。

3. 文雅准则: 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人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 文雅准则的重要内容仍然是“先用雅语、禁用秽语; 多用委婉语, 少用直言”。

4. 求同准则: 这与“脸”、“面子”有关, 所谓求同, 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 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

5. 德、言、行准则: 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 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四、礼貌原则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 称呼语之不同

受社会结构、传统伦理及血缘、宗教社会因素的影响, 汉语的称呼系统远比英语国家复杂得多。在中国, 小孩一般不能直呼父母和长辈的名字, 学生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直呼上司的名字, 否则就会被认为没有礼貌。中国人不仅喜欢用表示血缘关系的名字去称呼家人和亲属, 还喜欢用这种称谓来称呼非家人和亲属朋友。比如, 称与自己祖辈年龄相仿的男性为爷爷、女性为奶奶; 称与自己父母年龄相仿的男性为叔叔或伯伯、女性为阿姨。这在英语国家是非常少见的。中国人的称呼语体现出尊老的传统习惯。人们一般称呼年老的人为 “老某”, 像 “老王”、“老李”等, 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称呼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为 “某老”或 “某老先生”, 像称周树人为周老先生等。这里的 “老”, 没有丝毫贬义, 只有尊敬或推崇。但如果将此称呼用在英语国家则极不得体, 有冒犯之意。由此看来, 汉语称呼语可以用 “上下长幼尊卑”来概括。在英语国家, 由于其社会格局、文化取向、人际关系与中国截然不同, 所以对称呼语的使用和对其意义的解释也相差甚远, 具体表现在称呼时到底是直呼其名还是使用“头衔 + 姓”的方式。一般来说, 英国人同自己的上司说话也许需要用比较尊敬的语言, 但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称呼, 不论对方年龄多大, 地位多高, 人们更愿意直呼其名, 这充分表示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2. 贬己尊人与平等交往

“贬己尊人”是顾曰国效法Leech所提出的汉语言文化的一条礼貌准则。中国人喜欢贬低自己而抬高对方的身份。这从表面看和Leech的赞誉准则相似, 但在中国文化中, 这条准则对人们的影响却更加深远。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受到别人的夸奖, 我们中国人总会谦虚的说“哪里, 哪里, 您过奖了”。精心为别人挑选好了礼品, 在赠送时还不忘说“没来得急挑选,随便买了一份。”而在西方国家, 人们追求交往中的平等, 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将自己的情感、优点外露, 而不喜欢过分的谦虚, 对别人的夸奖也欣然接受, 并视这种赞誉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西方人的眼中, 中国式的自谦将被认为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因此我们进行涉外交往时要清醒的认识到这种礼貌用语的差异,在西方人面前要大方地接受他们的赞赏, 善于充分的表现自己, 并学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优秀的一面, 而不要随意的贬低自己和过分自谦。

3. 热情关心与个人隐私

汉英民族对隐私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中国人在日常交往中不太注意维护自己的隐私, 也不注意尊重他人的隐私。在中国文化中, 关心他人, 对别人热情一直被视为是对对方重视和显示诚心的一种表现。例如, 我们在宴请客人时, 要不断给客人加菜以显示热情;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就会热情询问对方年龄、收入、婚姻状况; 朋友见了面更是问长问短, 把家里和工作的事情都询问、关心一遍; 在西方, 人们的隐私意识较强。英语民族对 privacy 这个词的含义理解较广, 诸如家庭、财产、婚姻、朋友、经历、收入、年龄、住址、身体状况、独处或单独生活等等。当在英语民族面前谈到有关隐私问题时, 会被人认为你让他人丢面子, 你不懂礼貌。

总之, 礼貌原则是每个群体或社会所广泛使用的文明的手段, 但必须承认, 不同文化对礼貌行为有不同的要求, 不同文化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若对这一点认识不足,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很容易因此而产生误会。总之, 人们只有充分认识了礼貌原则在以上诸多方面的差异, 才能尽量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 以达到更自然和谐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Geoffrey N. Leec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td , 1983.

[2]高一虹.语言文化的差异与超越[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刘润清.关于Leech 的礼貌原则[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刘翔.汉英礼貌用语的比较[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1.

[7]邹永丽.中英礼貌用语之比较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 2006, 5.

国际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曹浩文编著.如何掌握商务礼仪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李荣建, 宋和平编著. 礼仪训练.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年 徐觅. 现代商务礼仪教程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8庄铭国著. 国际礼仪.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年 杨狄主编. 社交礼仪.杨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陈柳.职业人形象设计与修炼.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年 沈驷. 错误的礼仪.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 李莉. 实用礼仪教程.中国人民大学. 2002年 刘小清主编. 现代营销礼仪.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年 《交际礼仪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李鸿军著 《西方人的习俗》,上海辞书出版社, 高福进编 望采纳

商务交往中,礼仪与沟通技巧是很重要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几篇 商务礼仪 与沟通技巧的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商务礼仪与沟通技巧论文篇一 摘要:由于商业的全球化, 文化 的多样化程度在商务活动中与日俱增。来自不同国家的人都要跨越文化界沟进行团队合作。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其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因此文化差异不仅会影响到谈判双方对各种 言行举止 的运用和解释,而且会影响谈判者的思考方式和各自的价值观念。由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上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应该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与技巧。 关键词:跨文化沟通 商务 谈判 一、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 不同的国家存在着文化的不同点,国际商务谈判中存在的跨文化问题主要通过语言、礼仪、禁忌与宗教信仰、谈判风格体现出来。 1.语言 国际商务谈判大多用英语进行,而谈判双方的母语往往又不都是英语,这就增加了交流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尽量用简单、清楚、明确的英语,不要用易引起误会的多义词、双关语、 成语 。也不要用易引起对方反感的词句,我们必须尽量了解对方的文化,对方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无误地传递和接受信息。 为了避免误会,我们可用释义法确保沟通顺利进行。释义法就是用自己的话把对方的话解释一遍,并询句对方我们的理解是否正确,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加深对方对这个问题的印象。 2.礼仪 国际商务谈判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人们之间的交往要符合一定的礼仪规范。 国际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礼服和便装。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着深色礼服(燕尾服或西装),一般场合则可着便装。目前,除个别国家在某些场合另有规定(如典礼活动,禁止妇女穿长裤或超短裙)外,穿着趋于简化。 在涉外交往中任何服装都应做到清洁、整齐、挺直。上衣应熨平整,下装熨出裤线。衣领、袖口要干净。穿长袖衬衣要将前后摆塞在裤内,袖口不要卷起。两扣西跟上衣若系扣子,可系上边一个,若是一扣或多扣西服上衣。均应扣全。 在交际场合中,一般是在相互介绍和会面时握手,握手也有先后顺序,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伸出手后再握。多人同时握手,切忌交叉进行,应等别人握手完毕后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握手时应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 涉外交往中,在与外商谈话时表情要自然,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用手指点人。谈话时的距离要适中,太远太近均不适合,不要拖拖拉拉、拍拍打打。 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时,不要凑前旁听;有事需与某人谈话,可待别人谈完;有人主动与自己说话,应乐于交谈;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第三者参与谈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若谈话中有急事需离开,应向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3.禁忌与宗教信仰 在对外活动包括涉外商务活动中,禁忌是不得不考虑的事项,特别是东亚、南亚、中亚、北非这些宗教盛行的地区。了解一些国家的风土人情、习惯禁忌,对于与对方交流,准备把握对方的谈判思路,及时完成谈判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沟通造成的障碍实例分析? 文化背景相同的范围内,人们共处时很少产生交际上的差异;但当文化存在差异时,往往会出现误解和冲突。有一个经典案例:某中美合资企业的外方部门经理向中方总经理提出休假并得到同意。可在他休假前两天,中方总经理却安排了许多会议,休假前一天,会议还未结束。此时,这位外方经理感到很为难,但是他还是向总经理提出他不能参加第二天的会议, 因为按计划他从第二天起开始度假。中方总经理劝说他以工作为重,顾全大局,叫他推迟度假期,但遭拒绝。中方总经理当即十分生气, 而这位外方经理却责怪总经理工作无计划, 最后扬 长而去。此案例中,美方部门经理坚持按期度假, 因为他早已作了休假安排,并且提出的申请得到批准,因而总经理不该在他假期之前安排他参加会议;如果在假期里强行他从事一些工作,这既违反劳动法,又侵犯人权,以后的会议内容与他分管的工作无关。中方总经理却认为,任何人都应以工作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由此而否定了美方经理以前的成绩。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冲突,归咎于中美文化的差异。美国人办事有计划性,时间观念强,认为工作时间就应该拼命干,休闲时也应尽情潇洒。美国人在休闲时从不谈工作,在工作中,经理与下级保持一定的等级距离,对下级的工作过错极为认真与严肃。这说明美国文化有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之分。中方总经理并没有认识美国的这种文化,而是以中国的文化来对待美国的文化,因而冲突得以产生。像这样的关于文化冲突的问题在合资企业中已屡见不鲜。这种非管理因素常常造成误解和关系恶化,甚至导致商务活动和决策的失败,严重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发展和利润的回报。 三、克服国际商务沟通中文化差异的对策? 我们研究文化差异及其形成的障碍,就是为了在商务沟通中做到知己知彼,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摩擦,从而实现双赢的目标。对于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来说,应立足以下几点来解决文化冲突:? (一)从文化冲突到彼此包容、适应。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加强了不同文化间商务人员的文化敏感意识及相互对不同文化的容忍与理解。商务活动从事者们必须意识到,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一种标准来衡量文化的好坏。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克服民族中心论,学会尊重彼此的文化,求同存异,增强文化差异意识与敏感性,运用有效的沟通手段,文化差异不会成为商务活动的障碍。? (二)加强沟通与交流, 建立相互尊重合作的原则。中外双方合作中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出现分歧与争执是双方通向默契、对观点达成共识的必经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人员只能求同存异相互理解、经常沟通与交流,特别是对一些不同的观点与行为,双方应从文化差异与思维差异的角度作一些分析,这样才能消除误解、避免冲突、达成谅解、相互理解,最后才能建立适合本企业的思维观念、工作方式、交流方式的合作原则。 (三)训练沟通语言与非语言,掌握不同的沟通风格。作为一名国际商务活动的从事者,为了有效地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事、雇员、客户进行沟通,必须熟练地掌握公司从事商务往来的那个国家的语言知识,而不能处处依赖翻译。语言技能促成更容易、更精确的沟通,拉进双方距离,这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 (四)洞察不同国家代表文化准则、社会习俗和禁忌。在与国外商务人员交往之前,一定要尽可能多了解他们的习俗与禁忌,以避免不知道某些特殊讲究而使对方不快甚至于影响商务合作的进程与结果。? 五、结论 国际商务活动必须重视由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由于文化在时间、空间、价值观和道德观、人际交流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商务沟通从事者应该树立文化差异意识,增强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掌握多种沟通技巧,从而提高商务沟通的效用和竞争性。 参考文献: [1] 舒伯阳 熊莎莎 徐静 《会展商务沟通与礼仪》 南开大学出版社 商务礼仪与沟通技巧论文篇二 摘要:由于商业的全球化,文化的多样化程度在商务活动中与日俱增。来自不同国家的人都要跨越文化界沟进行团队合作。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其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因此文化差异不仅会影响到谈判双方对各种言行举止的运用和解释,而且会影响谈判者的思考方式和各自的价值观念。由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上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应该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与技巧。 关键词:跨文化沟通 商务 谈判 一、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问题 不同的国家存在着文化的不同点,国际商务谈判中存在的跨文化问题主要通过语言、礼仪、禁忌与宗教信仰、谈判风格体现出来。 1.语言 国际商务谈判大多用英语进行,而谈判双方的母语往往又不都是英语,这就增加了交流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尽量用简单、清楚、明确的英语,不要用易引起误会的多义词、双关语、成语。也不要用易引起对方反感的词句,我们必须尽量了解对方的文化,对方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无误地传递和接受信息。 为了避免误会,我们可用释义法确保沟通顺利进行。释义法就是用自己的话把对方的话解释一遍,并询句对方我们的理解是否正确,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加深对方对这个问题的印象。 2.礼仪 国际商务谈判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人们之间的交往要符合一定的礼仪规范。 国际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礼服和便装。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着深色礼服(燕尾服或西装),一般场合则可着便装。目前,除个别国家在某些场合另有规定(如典礼活动,禁止妇女穿长裤或超短裙)外,穿着趋于简化。 在涉外交往中任何服装都应做到清洁、整齐、挺直。上衣应熨平整,下装熨出裤线。衣领、袖口要干净。穿长袖衬衣要将前后摆塞在裤内,袖口不要卷起。两扣西跟上衣若系扣子,可系上边一个,若是一扣或多扣西服上衣。均应扣全。 在交际场合中,一般是在相互介绍和会面时握手,握手也有先后顺序,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伸出手后再握。多人同时握手,切忌交叉进行,应等别人握手完毕后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握手时应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 涉外交往中,在与外商谈话时表情要自然,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用手指点人。谈话时的距离要适中,太远太近均不适合,不要拖拖拉拉、拍拍打打。 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时,不要凑前旁听;有事需与某人谈话,可待别人谈完;有人主动与自己说话,应乐于交谈;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第三者参与谈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若谈话中有急事需离开,应向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3.禁忌与宗教信仰 在对外活动包括涉外商务活动中,禁忌是不得不考虑的事项,特别是东亚、南亚、中亚、北非这些宗教盛行的地区。了解一些国家的风土人情、习惯禁忌,对于与对方交流,准备把握对方的谈判思路,及时完成谈判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沟通造成的障碍实例分析? 文化背景相同的范围内,人们共处时很少产生交际上的差异;但当文化存在差异时,往往会出现误解和冲突。有一个经典案例:某中美合资企业的外方部门经理向中方总经理提出休假并得到同意。可在他休假前两天,中方总经理却安排了许多会议,休假前一天,会议还未结束。此时,这位外方经理感到很为难,但是他还是向总经理提出他不能参加第二天的会议, 因为按计划他从第二天起开始度假。中方总经理劝说他以工作为重,顾全大局,叫他推迟度假期,但遭拒绝。中方总经理当即十分生气, 而这位外方经理却责怪总经理工作无计划, 最后扬 长而去。此案例中,美方部门经理坚持按期度假, 因为他早已作了休假安排,并且提出的申请得到批准,因而总经理不该在他假期之前安排他参加会议;如果在假期里强行他从事一些工作,这既违反劳动法,又侵犯人权,以后的会议内容与他分管的工作无关。中方总经理却认为,任何人都应以工作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由此而否定了美方经理以前的成绩。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冲突,归咎于中美文化的差异。美国人办事有计划性,时间观念强,认为工作时间就应该拼命干,休闲时也应尽情潇洒。美国人在休闲时从不谈工作,在工作中,经理与下级保持一定的等级距离,对下级的工作过错极为认真与严肃。这说明美国文化有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之分。中方总经理并没有认识美国的这种文化,而是以中国的文化来对待美国的文化,因而冲突得以产生。像这样的关于文化冲突的问题在合资企业中已屡见不鲜。这种非管理因素常常造成误解和关系恶化,甚至导致商务活动和决策的失败,严重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发展和利润的回报。 三、克服国际商务沟通中文化差异的对策? 我们研究文化差异及其形成的障碍,就是为了在商务沟通中做到知己知彼,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摩擦,从而实现双赢的目标。对于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来说,应立足以下几点来解决文化冲突:? (一)从文化冲突到彼此包容、适应。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加强了不同文化间商务人员的文化敏感意识及相互对不同文化的容忍与理解。商务活动从事者们必须意识到,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一种标准来衡量文化的好坏。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克服民族中心论,学会尊重彼此的文化,求同存异,增强文化差异意识与敏感性,运用有效的沟通手段,文化差异不会成为商务活动的障碍。? (二)加强沟通与交流, 建立相互尊重合作的原则。中外双方合作中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出现分歧与争执是双方通向默契、对观点达成共识的必经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人员只能求同存异相互理解、经常沟通与交流,特别是对一些不同的观点与行为,双方应从文化差异与思维差异的角度作一些分析,这样才能消除误解、避免冲突、达成谅解、相互理解,最后才能建立适合本企业的思维观念、工作方式、交流方式的合作原则。 (三)训练沟通语言与非语言,掌握不同的沟通风格。作为一名国际商务活动的从事者,为了有效地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事、雇员、客户进行沟通,必须熟练地掌握公司从事商务往来的那个国家的语言知识,而不能处处依赖翻译。语言技能促成更容易、更精确的沟通,拉进双方距离,这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 (四)洞察不同国家代表文化准则、社会习俗和禁忌。在与国外商务人员交往之前,一定要尽可能多了解他们的习俗与禁忌,以避免不知道某些特殊讲究而使对方不快甚至于影响商务合作的进程与结果。? 五、结论? 国际商务活动必须重视由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由于文化在时间、空间、价值观和道德观、人际交流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商务沟通从事者应该树立文化差异意识,增强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掌握多种沟通技巧,从而提高商务沟通的效用和竞争性。 参考文献:

一、国际礼仪的概述(一)国际礼仪的基本涵义礼仪 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为科学,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规范与准则,体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具体形式。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彼此用以规范行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互尊互敬、促进了解的形式,是约定俗成的准则,是一个民族道德修养、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国际礼仪 也称为涉外礼仪,是指由于地区和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对于礼仪的认识各有差异。在长期的国际往来中,在对外国人表示友好、尊重的各种礼仪,以及进行各种活动和庆典的仪式中,逐步形成的对外礼仪规范。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政治、科技、文、体育等领域的合作与交往日益频繁,涉外礼仪日趋重要。一方面,它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另一方面,它在一定意义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民族文化和文明程度。(二)国际礼仪的发展及过程1、在远古时期,人类在狩猎时代就已知道要有礼貌,因为在打猎时.狩猎者相互间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而且即使没有猎获什么,也要讲一番有关野味的趣闻,使同伴们不致扫兴而归。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人际交往日趋频繁,社会生活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礼”也不断丰富和发展。2、在阶级社会时期, “礼”的发展也达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时候.“礼”已不仅是个人之间交往的“私人礼节”,而且成了国家统治的一种手段。由于国家的产生,也就有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国际交往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准则.在长期国际交往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国家间通行的国际礼仪。现代的国际礼仪正是历史上国际礼仪的继续和发展。3、随着近代工业的迅速兴起,商品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交通邮电事业的日益发达,人际交往日趋频繁.人们更需要用“礼节”来调节和增进彼此间的关系。交际礼仪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讲究礼节、注意礼貌、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标志。4、现代的国际关系。礼仪习惯的演变.加上国际关系迅速、广泛、深入的发展.必然使国际间过去通用的礼仪程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一套现代的国际礼仪。现代的国际礼仪,包含有国际交往中的日常交际礼节、典礼仪式、外交礼遇、外交特权与豁免等多方面的内容。它们中有的已形成国际公约,例如《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所涉及的有关内容,已具有法律效力,在国际上有约束力。而其余大部分则是相互交往中“约定俗成”,逐步成为国际惯例,为各国所普遍承认和接受.起着一定的规范作用。(三)国际礼仪的特点1、必须以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为基础。现代的国际关系,应当是完整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与过去的封建割据、闭关自守的封建国象之间关系不同;也与宗主国同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关系不一样。我们认为现代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主权应当一律平等。因此,现代的国际礼仪也应当能体现这种主权国家间的相互关系。2、多边来往大量增加。由于前面讲到的国际环境、条件的变化,国家之间,除了双边关系的发展外,多边来往急剧增加的趋势十分明显。从而在礼仪做法上也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必然出现一些新做法。3、国际礼仪的内涵更加丰富。包括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军事国防以及民间往来等各方面、多层次的国际来往,也都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来进行活动。社会团体、民间来往更含有大量的社交活动。特别是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许多公司、企业都设有专职礼仪人员或公关部门。4、礼仪活动更加讲求实效,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具体安排更加灵活。例如,领导人之间的实质性会谈更加受到重视;日程安排更加紧凑合理;举行宴会讲究礼仪但不事铺张;参加宴会的人数有所压缩;在宴会上发表正式讲话的次数有所减少;相互访问的代表团人数注意控制,生活接待更加注意安全、舒适、方便,而较少铺张等。总之,礼宾程序和礼仪做法,随着时代的前进.也在不断变化更新,我们应当不断加以注意和研究。(四)学习国际礼仪的意义国际礼仪是一种跨国际交往的交际规范。认真学习正确运用,就会充分发挥出它的功能,成为我们达到预期目的的得力助手。1、为进一步强化全民素质教育,积极推进科教兴镇战略,全面提高全民综合素质,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2、提升自己的内强素质。作为现代人,你跟别人打交道也好,你要做好本职工作也好,恰到好处地展示自己的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3、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在国际交往中也好,在国内交往中也好,员工的个人形象,就是代表组织形象,就是代表产品和服务形象。4、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学习礼仪有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如说话时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它有游戏规则。对此,我们要了解,更要遵守。二、中外国际礼仪的差异由于文化背景、习惯等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现主要以西方国家来说,具体如下:一、在称谓和称呼方面的差异。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XX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二、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的差异。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作为见面和告辞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应用最广泛的致意礼节。见面、道别时的礼貌演变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见”两个短语,客气的顶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种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显得简洁而卫生而又体面。然而西方国家,见面就要先送贴面礼、亲吻礼和吻手礼,让我们很不习惯也不能接受。三、在宴客方面的差异。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中国是一个酒文化大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和人们赋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饮酒成为中国人宴请宾朋、交际应酬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也令老外折服,使他们也对中国的白酒满怀好奇心,但他们对中国酒桌上的强行劝酒有多反感。就如我们正常的中国人对老外的贴面礼排斥一样。四、在禁忌与习俗方面的差异。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和星期五。五、待客和做客的差异。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在餐桌上,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浓烈。而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参加革命吃请喝。六、时间安排上的差异。西方人大多时间观念很强,日程安排很紧凑。如果要拜会或宴请西方人,一定要提前预约,预约时间通常在一周以上。如果你没有预约而突然拜访或临时约请对方,对方一般会拒绝你。而且,对于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有严格的区分。如果是工作交往,应选择在对方的工作时间里进行。如果是私人交往,就要选择在对方下班里进行。七、在送礼方面的差异。西方人不是很重视送礼,尽管他们也常常在节日、生日和拜访时向亲朋好友赠送礼物。他们一般不看重礼品的价值,而是赠送一些小礼物,只是为了表达感情而已。而中国人大多比较看重礼品的价值,礼品的价值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送礼人的情意。上述提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了解这之间的差异,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与外国人交流、合作,更好的树立中国人的形象,也能更好地交流与学习,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对西方的精华进行吸取,从而取得社会文明的进步。三、造成中外国际礼仪差异的原因(一)地域型文化差异由于地理环境与气候对文化的生成直接的或间接的作用,它们对人类自身的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对思维方式、社会文化潜在地发挥制约作用。我们可以把中外文化分别归强求为地域性文化差异。相对闭塞的中国在地理上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这样中华文明保持了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古希腊处于整个地中海区域的中间位置,使得希腊人拥有海上交通便利的天然优势。海洋带来激烈的竞争形成其开放的文化品格,造就其灵活、开放、进取的民族精神。(二)习俗差异由于社会的背景不同导致在习俗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如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神圣的象征,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而在西方文化中却不然,这足以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龙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首先是因为龙包含着自然崇拜的因素,即人们把龙当作主宰风雪雨露的神来敬重。实际上,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只不过是观念上的东西,是对现实存在的某种或某几种东西的附会和异化。龙在西方文化中也是常见的。然而,与中华文化大相径庭的是,西方文化中往往把龙描述为一种巨型怪兽,形似鳄鱼,身披鳞甲,长有巨爪和翅膀,能游水能飞行,还能喷火,凶猛异常,破坏力极大的邪恶势力的象征。(三)文化差异众所周知,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处在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因此,华夏文化必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更好的统治人民,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灌输一些思想。而纵观西方文化历史,其开始形成如今的资本主义文化是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人们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的文化必然会带有其“人文主义”的特征。(四)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在中国,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讲究的是逆来顺受、讲究的是来生。而西方的教义,虽然也强调来生,讲究受难,但不论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也都很讲究个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异教徒等,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的形成也与其形成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导致国际礼仪差异的原因远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但主要都是因为历史发展的背景所导致的。所以要了解一个国家的礼仪必须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发展背景,从而进行有效的国际沟通。四、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国际礼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外交往日趋频繁。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了很多截然不同的的地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国际礼仪呢?主要从以下三个基本要求和三个基本原则来说明:(一)三个基本要求第一个要求就是要自尊为本,要强调自尊自爱。一个人在国际交往中,不讲自尊,就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你自己要把你当回事,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举止大方。第二个要求就是尊重自己的职业。工作你分工不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真正被人家尊重的人,是有实力的人,是学有所长的人,是专业方面有本事的人。所以要爱岗敬业,这样的人才会赢得尊重,各国皆然。第三个方面要尊重自己的单位。我们的国家、民族和公司,那在国际交往中,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它的尊严和形象。其次我们强调要尊重交往的对象,不仅要自尊,而且要对交往对象表示尊重。我们一般要讲五句话:“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份,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户是一种常识,尊重所有人是一种教养。”这五个方面,涉及到我们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要尊重,要全方位的尊重,不能失礼于人,尊重为本。(二)国际交往礼仪的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指接受对方。所谓接受对方就是你跟别人打交道时,如果不是原则问题,不是什么国格、人格、党纪、国法大是大非的问题,一般性沟通,要有这样一个理念:客人永远是正确的,客人没有错,不要寻衅滋事,找别人毛病。第二个原则是指重视对方。欣赏的重视,不是找人家毛病。要欣赏的重视不是找人家毛病。有人也重视对方,但他找人家毛病。第三个原则是赞美对方。有一位著名的行为科学家、美国著名的学者乔治·枚奥先生说过,“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发现别人的优点,实际上就等于肯定自我,那说明你宽容,说明你谦虚,说明你好学。”他强调这个。所以我们在国际交往中,你在适当的情况下,要善于发现别人的所长。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 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17大报告中着重指出,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正在各个方面赶超西方国家,包括文化领域等。 我国是个开放的国家,我们加强国际礼仪交往等知识的学习,是为了2008年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的形象,构建和谐、安详的国际社会关系。

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的我,虽然小时候对社交礼仪的了解没有现在这么深刻,但是一般性常见礼节还是接触较多而且父亲从小就培养我们压迫以礼待人、热情相待……用父亲的话来说,礼仪就是做人的基本常识和道德习惯,他从小就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例如从说话做起,不准讲脏话,见到长辈要主动称呼问好,并且要笑脸相迎客人来了,先要称呼,然后请坐,再泡茶、发烟(男士)等等招呼客人吃饭的时候,必须时刻用手托住碗,当有客人的时候,作为晚辈先要让客人先坐,夹菜只夹自己面前的菜,不允许端起菜碗到菜汤和大大咧咧的在桌子上闹等等学过《社交礼仪》后,觉得自己虽然还有很多地方要加强,但是也有很多方面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从小就养成了一些良好的习惯 马上要走出学校,融入社会,社交礼仪在以后的生活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位从小就要求做一个有教养的人,讲理懂理要从自身做起,且不说要发扬,至少要继承这中华名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提高自身素质,以礼相待,使自己在这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的社会保持应有的绅士风度,能在和人交往中保持着愉快的交往方式,而不是因为一些基本社交礼仪细节而毁坏别人多自己的印象 礼仪是交往中的一张名片 文明友好的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的形象,赢得他人尊重,可以在和谐的交往中得到友谊,在自己奋斗之路上,遇到挫折亦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从而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创造幸福 正确的礼仪方式让人对自己有了第一印象,就像别人接过名片了解了对方第一信息一样首先给人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分,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增加了“人和”的筹码,别人乐于接受有教养的人,可以让别人带着轻松的心情交流,促进双方友好往来为下一步的成功发展奠定基础 所以,要做一个能给别人好印象的人,先要从最基本的地方做起,学会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理解自己! 礼仪是交往中的一瓶润滑剂 交往是一种互动过程,不当的礼仪会造成气氛尴尬,而友好恰当的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障碍,起到和对方互动的作用俗话所说的“伸手不打笑脸人”就从侧面反映出懂得礼仪的好处良好的礼仪方式可以与人舒心的相处,别人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热心,使对方心里感到温暖! 礼仪是交往中的一座桥梁沟通你我,从自己做起!用热心的利益方式切断隔阂,是敲开心门的敲门砖,打开心门的钥匙;是建立交流,连接双方心灵的桥梁 礼仪要从小处做起,不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其实在交往过程中,别人可以从微小的礼仪中观察一个人的品德能力,以小见大,就知道个人能力如何了 见面的时候哪怕是小小的一句问候、一个微笑,向人愉快地打招呼,也是提升生活乐趣的一种礼节形式相反,若对熟人不打招呼,或者不回答别人打的招呼,形同陌路,态度冷漠,则非常失礼 小细节小礼节可以展示自己的以下的面貌,以微笑为例: 微笑,自然大方,真诚友善是一种令人感觉愉快的面部表情,它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深入沟通与交往创造温馨和谐的氛围 1、表现心境良好面露平和欢愉的微笑,说明心情愉快,充实满足,乐观向上,善待人生,这样的人才会产生吸引别人的魅力 2、 表现充满自信面带微笑,表明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积极向上,以不卑不亢的态度与人交往,使人产生信任感,容易被别人真正地接受 3、 表现真诚友善微笑反映自己心底坦荡,善良友好,待人真心实意,而非虚情假意,使人在与其交往中自然放松,不知不觉地缩短了心理距离 4、表现乐业敬业工作岗位上保持微笑,说明热爱本职工作,乐于克尽职守如在服务岗位,微笑更是可以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让服务对象倍感愉快和温暖 真正的微笑应发自内心,渗透着自己的情感,表里如一,毫无包装或娇饰的微笑才有感染力,才能被视作"参与社交的通行证" 所以,正确的礼仪姿态可以展示自我,表现出自己的心理状态和为人处世观要做好,很难,但是不做,那就是失礼!用好了,是一剂良方,用得不当,就变成一副毒药!正确的礼仪可以向别人展示你的人格魅力,而不当的礼仪方式会让你受到失礼的强大“杀伤力”

国际礼仪类论文参考文献

别这样干,十篇才50分

公关礼仪论文 作为一名大学生,许多人都经历过交往、交际中的尴尬,如着装不当、举止失礼、不会说话 ……,事情虽小,但常常挫伤我们的自信,影响我们的形象。如果在未来的求职、工作、业务沟通中这些尴尬依然与我们行影相随,我们的命运会否因此改变? 如何使自己的气质更高雅、形象更出众;如何使自己充满自信地出现在同学老师、上级下属和客户面前;如何使自己得体而又自如的参加会议、出席社交活动? 通过老师在课堂上对仪表、仪容、仪态、服饰、语言、相识、交往、校园、求职应聘等专业礼仪的介绍,帮助了我们提升整体形象,做到举止优雅大方,更好地展现个人独特的气质与魅力。让我们更多自信、更好形象、相信在未来能让我们赢得更多求职、升迁、交友、合作的机会! 因为我们深深地懂得,大学生掌握了公关礼仪与形象塑造,就等于手中握有一吧人生成功的钥匙 现在,我想对这一个学期来得到的收获和感想,细细地和老师谈谈. 首先,我觉的谈话在公关方面很重要。 谈话的表情要自然,语气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不要用手指指人。与人谈话时,不宜与对方离得太远,但也不要离得过近,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谈话时不要唾沫四溅。 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说话,应待别人说完。有人与自己主动说话,应乐于交谈。第三者参与说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谈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需要离开,应向谈话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谈话现场超过三人时,应不时地与在场的所有人攀谈几句。不要只与一、两个人说话,不理会在场的其他人。也不要与个别人只谈两个人知道的事而冷落第三者。如所谈问题不便让旁人知道,则应另找场合。 在交际场合,自己讲话要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别人说话,也应适时发表个人看法。要善于聆听对方谈话,不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一般不提与谈话内容无关的问题。如对方谈到一些不便谈论的问题,不对此轻易表态,可转移话题。在相互交谈时,应目光注视对方,以示专心。对方发言时,不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视别处,显出不耐烦的样子,也不要老看手表,或做出伸懒腰、玩东西等漫不经心的动作。 谈话的内容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不谈一些荒诞离奇、耸人听闻、黄色淫秽的事情。一般不询问妇女的年龄、婚否,不径直询问对方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与妇女谈话不说妇女长的胖、身体壮、保养的好等语。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不究根问底。对方反感的问题应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一般谈话不批评长辈、身份高的人员,不讥笑、讽刺他人。 男子一般不参与妇女圈内的议论,也不要与妇女无休止地攀谈而引起旁人的反感侧目。与妇女谈话更要谦让、谨慎,不与之开玩笑,争论问题要有节制。 谈话中要使用礼貌语言,如:你好、请、谢谢、对不起、打搅了、再见……好吗?等等。在我国人们相见习惯说“你吃饭了吗?”“你到哪里去?”等,有些国家不用这些话,甚至习惯上认为这样说不礼貌。在西方,一般见面时先说“早安”、“晚安”、“你好”、“身体好吗?”“最近如何?”“一切都顺利吗?”“好久不见了,你好吗?”“夫人(丈夫)好吗?”“孩子们都好吗?”“最近休假去了吗?”对新结识的人常问:“你这是第一次来我国吗?”“到我国来多久了?”“这是你在国外第一次任职吗?”“你喜欢这里的气候吗?”“你喜欢我们的城市吗?”分别时常说:“很高兴与你相识,希望再有见面的机会。”“再见,祝你周末愉快!”“晚安,请向朋友们致意。”“请代问全家好!”等。 在社交场合,还可谈论涉及天气、新闻、工作、业务等事情。 在社交场合中谈话,一般不过多纠缠,不高声辩论,更不能恶语伤人,出言不逊,即便争吵起来,也不要斥责,不讥讽辱骂,最后还要握手而别。 其次,我感觉公关礼仪对白领一族更为重要。 从事办公室工作的白领小姐,学会在各种场合扮好自己的形象,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美丽,也是为了维护公司的整体形象。有关白领小姐仪态有一些不成文的规范,还是注意为好。 先说发型。要想扮靓,从头做起。作为一位干练的白领小姐,发型上应力求流畅、简洁。那些赶时髦的或浪漫或花俏的发型,还是“忍痛割爱”适可而止好。奇异,花样百出的罕见发型和黑色之外的染发更是不可轻易尝试。不过,为了调剂单调、沉闷的工作气氛,发型或绾或扎或放,倒是可以交替变化使用,不妨使用一些发带、发夹、发箍之类的花饰品。同时,一些保湿液,发雕油,顺发露,摩丝之类,就可成为你梳理时的得力助手,让你有效率的做出各种发型。 再说化妆。应以轻柔、优雅的淡妆为主,切忌浓妆艳抹。画眼线、涂口红也是可以作到恰到好处的画“龙”点“睛”的,不过,不宜涂过多彩色眼影,口红不可以涂得太鲜太亮。 第三说服装。最好以大方、舒适,便于行动为要。当然,简朴、利落感并不是每日套装、窄裙的硬梆梆形象,也不单是千篇一律的制服。身为白领小姐的你,可以让柔和的线条与干练的敏锐感同时出现在你身上。款式上的选择可以不必过于拘泥,颜色方面则不妨避开死灰、黑色之类,而改选较为鲜明一点的宝蓝、翠绿、亮橘、鹅黄......等色系,为无色的办公室增添“色”彩。如果不是下班后有特别的应酬,需要做华丽摩登的打扮,办公时间则应以套装或衬衫、裙子的搭配为宜。值得注意的是,你穿着服装的色彩虽然可以跳眼一点,但不可以把所有的颜色往自己身上堆,打扮得像个调色板,丰盛得像棵圣诞树,丑化了形象,降低了品味。 最后说举止。一个白领小姐的仪容服饰,无论多么亮丽可人,她的举止投足稍有闪失,就可使其整体形象“全军覆没”,所以必须对行为举止有所规范。 注意你的化妆风范对白领小姐而言,时常为其他同事所指责的是化妆公开化。有的当众拿自己的芳容“开涮”,涂脂抹粉(这些都是应该在洗手间里完成的),有的上洗手间的时间过长,无论是早上刚到办公室,还是下班前,为了化妆在洗手间花上大半个小时也无所顾忌,这种作法是不合适的。 注意护理头发衣领及头上的头皮屑有碍观瞻,应保持勤奋护理头发的好习惯,并选择合适的洗发精。 注意你的姿态。 在办公室脱鞋是仪态的大忌,如果穿着暴露足趾的鞋,就要小心注意足趾间的整洁。 坐下来不要跷二郎腿,正确的坐姿应该两腿并拢,双脚并立或作相互交错的倾斜。 保持微笑这是最最重要的仪态。行走时不可以额首凹胸,显得无精打采,最可贵的是昂首阔步,收腹挺胸,以显示你的自信。 注意打电话的姿势 最好养成用左手拿话筒的习惯,右手空出来后随时都可将对方所讲的话或重要事项记下来,尽量站着 听电话,即使采取坐姿,也要伸直上身,如此有助于语调的提高,精神集中,更能展现你高雅的神韵。 总之,公关礼仪是一种学问,我们都应该重视它,并让它在我们的成长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最后,想对老师说一句,您辛苦了!感谢您,让我收益匪浅感悟:大学应做到的基本社交礼仪[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代社交礼仪课堂笔记、课本的整理归纳与思考,结合自身大学生活实际,从个人、社会等多方面着手,感悟出一套大学生应做到的基本的社交礼仪,并归纳成具体的礼仪原则。[关键词]大学 社会 礼仪有人说,大学是象牙塔,可是走出这片浮华,等待着我们的是什么?有人说大学是智慧城,可是离开这个堡垒,直面着我们的是什么?天之骄子,不过是70年代留下的童话,80后的我们如果还以此自满,迟早会被社会淘汰。时代变了,大学不再是那个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大学已成为了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怎样做人。也许你会否定我的观点:都是二十左右的人啦,难道还不会做人吗?不错,我不否认有人早就领悟这个道理,但是大多数80后的大学生,都是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心理年龄的成长往往不及生理年龄。虽然说提倡保持一颗童心,但是在现代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如果总是不想长大,那你那科童心注定因伤痕累累而窒息。也许因为我是一个文科生,是一个理工科学校的文科生,是一个理工科学校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文科生,在专业就业面广而不精的情况下,是否掌握一些必要的社交礼仪就显得尤为重要。80后的大学生,应该是更专业、更全面的新一代大学生。这篇文章,我就结合《现代社交礼仪》课上所学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谈大学生应做到的一些最基本礼仪,这些基本礼仪不需要有多少渊博的理论知识,也不需要多么客意追求,只要平时稍微注意就能做到。一、 微笑,把快乐带给别人“笑一笑,十年少”,看来多笑不仅有益于社交,还有益于健康。我认为微笑应该是最基本也最简单的一点。但是偏偏就还是有人天天都马着张脸,吝啬微笑。“脸反映出了人们的心理状态”(1),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我们都要与他人接触、沟通。如果你在和别人说话时,总是摆出一副苦瓜脸,好象谁都欠你钱似的,相信没有人会喜欢和你做朋友。也许你并非有意,你委屈地说这只不过是一种习惯,那你又为什么不有意地改掉这些不好的习惯呢?想想你自己是一个吝啬微笑的人吗?如果自己不知道就去问问密友。曾经有一个朋友对我说过:怎么每天见到你都神经兮兮的呢?朋友的好心提醒使我自己对“笑”这一问题进行了较深刻的分析。其实这是朋友在提醒我表情的不得当。不当苦瓜脸并不是说要随时随地笑、大笑、狂笑……有些不适应场合的笑反而会让人家觉得你缺乏素质。比如在自习室、公交车等公共场合,一些女生肆无忌惮地说笑声总会引起其他人的反感;有同学被老师责怪,其他人幸灾乐祸地轻笑会让当事者和稍有素养的人反感;朋友被捉弄伤心你却像看笑话一样含笑,别说不能控制,再怎么也得控制住,这样也许她永远都不会理你啦……金教授曾说过:在人际交往中,微笑适用范围最广。所以,在一般的社交过程中,我们只要做到多微笑并试具体情况控制自己的表情就足够使你的愉悦感染他人。 二、聆听,做一个善解人意的人上帝赋予我们耳朵,是让我们能够通过声音来感知这个世界,而不仅仅是接受声音的器官。学会聆听,对一些过度外向的人来说是一门艰难的课程。我们通常都会发现,许多外向的人有很多朋友,但是贴心的却不多。外向,可以拓宽一个人的交际范围,给人留下深刻的映象,但是外向也应该有度的限制,当别人需要一个善解人意的聆听者指点时,我们必须学会聆听,并将他述说的内容加以整理思考,适当的时候简洁地表达出你的意见,真正的朋友是善解人意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滔滔不决的演讲者。只有你理解别人,别人才会理解你,这是相互的。三、严以待己,宽以待人这句话说着简单,但是做起却很难。特别是对于80后的我们,在长辈的溺爱下形成了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既什么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总认为自己做的都是正确的,一切错误都是别人的。也就是严重的宽以待己,严以待人。一方面,严以待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要时刻提醒自己怎样做得更加完备。相信大家对唐太宗以史为镜、以民为镜,广纳谏言的故事并不陌生,那我们为什么不向他学习,约束一些不好的言行习惯,力求做得更好,要相信前进的道路上是永远没有终点的。另一方面,要做到宽以待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表达的这个意思,指身份高的人要有肚(度)量,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要成为有所作为的人,首先做到的就应该就是大度。如果一点鸡毛蒜皮的事也让你耿耿与怀,那么你就注定只能做“小人”(2)。凡事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包纳,不仅自己身心愉悦,也使别人愿意与你做朋友。四、多做实事少说闲话多做事少说话,这里的做事不仅包括学习、工作,还包括思考。还清楚的记得小时侯看长篇电视连续剧《官场现形记》中一句经典的台词:为官之道就是多磕头少说话。清朝官员见了上级都要俯首磕头,这句台词点用幽默的手法点破了官场升迁的法则。其实并不是为官之道,做人也是如此。现代社会,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有时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说话要谨慎,多想少说。说话要令人高兴,循循善诱,“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如果是像我一样说话重来不经大脑的人,最好还是坚持“沉默是金”,谨慎言语。我自己最讨厌背后挑拨离间的人,所以自己从不议论他人,但是在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里,总是有那么些人喜欢说三道四,唯恐天下不乱。以前我遇到这种情况,总是无赖,在课堂上我学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当有人在你面前说其他人坏话时,以微笑还之,不参与任何评论,当然更不要去做那种人。因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你自己。恩,的确很有道理。五、守信,履行你的承诺做一个守信用的人,不要轻易许诺,如果答应了就一定要做。事实变化无偿,没有绝对把握的事情不要给别人许下任何承诺,哪怕你有99%的把握,也应该说尽量,要是出现了什么意外也可以跟自己台阶下。否则你就成为别人眼中失信之辈。想想你没有义务为别人做什么,如果因为帮了别人还被责怪,岂不是费力不讨好。但是如果你答应了别人,那就请你投入百分之两百的心血到这件事上,尽全力做好,千万不要言而无信。六、做一个独立的人我说的独立并不是独行孤僻,而是指一个人在群体中要有自己思想和认识,不要人云亦云,不要依赖别人,不要把别人的承诺放在心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独立的人往往能从精神上征服其他人,成为人群中佼佼者,具有一种不可言表的魅力和威性。大学和社会,都是我们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你是要当无足轻重的群众演员(人云亦云者)、衬托他人的配角(附和者)还是最耀眼的主角(独立者),全由你自己决定。七、学习,一生的必修课也许你认为我之前所说的都是无稽之谈,但是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无论你是硕士还是博士,学习都是无止尽的,不仅包括专业领域内的学习,还包括专业领域外的。广泛渊博的知识能使一个人一生都受益,探索出一套最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未完待续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做到的基本社交礼仪远远不止上述内容,但是由于在下才疏学浅且涉世不深故仅仅根据自己所学以及所阅归纳成以上几点。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定会不断学习思考,用自己不断扩申的知识以及不断累加的阅历来完成这篇文章。注 释:(1)法国生理学家科瑞尔(2)这里的“小人”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人,而是指地位不高、没有作为的人。参考文献:(1)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2)《现代社交礼仪》课堂笔记(3)我的大学日记

中华文明灿烂几千年,神州华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礼仪文化博大精深,礼仪历来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首先从个人修养角度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社会交往角度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和方法。礼仪课上,为了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到礼仪的重要,腾老师在课堂上总能举出古今中外或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实例。比如讲到职场礼仪那节课时,老师既回忆起自己当初刚工作时在学校办公室的亲身经历,也列举了最近几年她的学生中毕业找工作时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老师所讲的那么多实例,我们深刻的认识到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礼仪课上最令我难忘的还是那节自我介绍的课堂实践活动。由于很紧张,我站在讲台上表现的不是很理想。然后老师和同学对我们每个人的自我介绍给予点评,同学和老师的点评让我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差距,以后必定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自己在以后面对工作面试或各种陌生环境下能表现得更从容,走向社会时能更加自如的与人交往。一个学期的礼仪课,不仅帮着我们更加规范了言行举止,更让我们学会了接人待物,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是多么重要。礼仪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幸福和事业成败,更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国民素质和繁荣昌盛。一个国家只有人人以礼相待,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并创造出和谐温馨的社会环境,使社会真正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当今世界,尽管各国的社会形态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但各名族都很注重礼貌和礼节。在国际交往中,人们普遍对交往对象的个人形象更加关注。因为个人形象不仅真实的体现着个人的教养和品质,也体现着一个人对交往对象的尊重程度。一般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主要来自于他有机会接触到得中国人。正因此,我们每个人如果不注意维护个人自身的形象,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到集团的形象和国家的形象。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维护自己的个人形象,从而维护单位民族和国家的形象。总得说来,一学期的国际礼仪课让我深刻的认识到礼仪的作用,礼仪可以塑造我们的形象,提高我们的修养,协调好我们的人际关系,使我们正确的沟通信息。只要我们能严格按照老师课上说的那些礼仪技巧和基本规范去做的话,对我们的成长将会有很大帮助,同时对社会的和谐也大有益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礼貌讲礼节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是多么的和谐与美好!呵呵,这是选修课上的!

体态又称举止,是指人的行为动作和表情,日常生活中的站、坐、走的姿态,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可以称为举止。体态与人的风度密切相关,是构成人们特有风度的主要方面。体态是一种不说话的"语言",是内涵极为丰富的语言。举止的高雅得体与否,直接反映出人的内在素养,举止的规范到位与否,直接影响他人对己的印象和评价。"行为举止是心灵的外衣",它不仅反映一个人的外表,也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品格和精神气质。有些人尽管相貌一般,甚至有生理缺陷,但举止端庄文雅、落落大方,也能给人以深刻良好的印象,获得他人的好感。 一、形体姿态 形体姿态是举止礼仪的重要内容。姿态美是一种极富魅力和感染力的美,它能使人在动静之中展现出人的气质、修养、品格和内在的美。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各种姿态,更引人注目,形象效应更为显著。姿态举止往往胜于言语而真实地表现人的精神情操。端正秀雅的姿态,从行为上展示着一个人内在的持重、聪慧与活力,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如果一个人容貌俊秀,衣着华贵,但没有相应的姿态行为美,便给人一种虚浮粗浅感。形体姿态主要包括站、行、坐、卧几个方面。"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也就是说坐立行,应当坐有坐相,站有站态,走有走姿,这是古人提出的姿态范式,今天仍可供我们借鉴。 1、站姿 站立是人们生活交往中的一种最基本的举止,是生活静力造型的动作。优美而典雅的造型,是优雅举止的基础。男士要求"站如松",刚毅洒脱;女士则应秀雅优美,亭亭玉立。 标准的站姿是:(1)头正,双目平视,嘴角微闭,下颌微收,面容平和自然。(2)双肩放松,稍向下沉,人有向上的感觉。(3)躯干挺直,挺胸,收腹,立腰。(4)双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中指贴拢裤缝,两手自然放松。(5)双腿立直、并拢,脚跟相靠,两脚尖张开约60度,身体重心落于两脚正中。 几种常用站姿:(1)肃立。身体立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双腿自然并拢,脚跟靠紧,脚掌分开呈"V"字型。面部表情严肃、庄重、自然。参加升降国旗仪式或庄重严肃的场合,参加遗体告别仪式应该用肃立站姿。(2)直立。身体立直,右手搭在左手上,自然贴在腹部(前搭手式),或两手背后相搭在臀部(后背手式),两腿并拢,脚跟靠紧,脚掌分开呈"V"字型。(男女都适用,男士两脚可以略分开站立更显洒脱)(3)直立(女士直立姿态) 身体立直,右手搭在左手上,自然贴在腹部,右脚略向前靠在左脚上成丁字步。(4)直立(男士直立姿态)。身体立直,两手背后相搭,贴在臀部,两腿分开,两脚平行,比肩宽略窄些。正确健美的站姿会给人以挺拔笔直、舒展俊美、庄重大方、精力充沛、信心十足、积极向上的印象。不同的工作岗位对站姿的规定不尽相同,但作为一种基本姿势和体态训练之需要,站姿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由站姿的基本要求构成的站姿,似有呆板之嫌,其实不然,按这些要求经过反复训练后,能从体态上形成一种优雅挺拔、神采奕奕的体态。站姿的基本范式是其它各种工作姿势的基础,也是发展不同质感美的起点,是优雅端庄的举止的基础。 2、坐姿 坐是举止的主要内容之一,无论是伏案学习、参加会议,还是会客交谈、娱乐休息都离不开坐。坐,作为一种举止,有着美与丑、优雅与粗俗之分。坐姿要?quot;坐如钟",指人的坐姿像座钟般端直,当然这里的端直指上体的端直。优美的坐姿让人觉得安详、舒适、端正、舒展大方。 正确的坐姿:(1)入坐时要轻、稳、缓。走到座位前,转身后轻稳地坐下。女子入座时,若是裙装,应用手将裙子稍稍拢一下,不要坐下后再拉拽衣裙,那样不优雅。正式场合一般从椅子的左边入座,离座时也要从椅子左边离开,这是一种礼貌。女士入座尤要娴雅、文静、柔美。如果椅子位置不合适,需要挪动椅子的位置应当先把椅子移至欲就座处,然后入座。而坐在椅子上移动位置,是有违社交礼仪的。(2)神态从容自如(嘴唇微闭,下颌微收,面容平和自然)。(3)双肩平正放松,两臂自然弯曲放在腿上,亦可放在椅子或是沙发扶手上,以自然得体为宜,掌心向下。(4)坐在椅子上,要立腰,挺胸,上体自然挺直。(5)双膝自然并拢,双腿正放或侧放,双脚并拢或交叠或成小"V"字型。男士两膝间可分开一拳左右的距离,脚态可取小八字步或稍分开以显自然洒脱之美,但不可尽情打开腿脚,那样会显得粗俗和傲慢。(6)坐在椅子上,应至少坐满椅子的2/3,宽座沙发则至少坐1/2。落座后至少10分钟左右时间不要靠椅背。时间久了,可轻靠椅背。(7)谈话时应根据交谈者方位,将上体双膝侧转向交谈者,上身仍保持挺直,不要出现自卑、恭维、讨好的姿态。讲究礼仪要尊重别人但不能失去自尊。(8)离座时,要自然稳当,右脚向后收半步,而后站起。 几种规范坐姿:(1)双腿并拢,上体挺直,坐正,两脚略向前伸,两手分别放在双膝上(男士双腿略分开)。(2)女士坐姿。坐正,上身挺直,双腿并拢,两脚交叉,双手叠放,置于左腿或右腿上。(3)女士坐姿(著名的S型女士坐姿)。坐正,上身挺直,双腿并拢,两腿同时侧向左或侧向右,两脚并放或交叠。双手叠放,置于左腿或右腿上。(4)搭腿式坐姿(或叫两腿交叠坐姿)。其方法是将左腿微向右倾,右大腿放在左大腿上,脚尖朝向地面,(切忌右脚尖朝天)。这种坐姿给人以高贵、典雅的美感。但应特别注意与跷二郎腿区别开。跷二郎腿一般悬空脚的脚尖朝天脚底朝向人,并伴有上下抖动的不雅的动作,有的国家是忌讳脚底朝向人的,因为这表示挑衅、不满、轻视、愤怒的情感,是粗俗不雅的举止。 3、走姿 走姿又称步态。走姿要求"行如风",是指人行走时,如风行水上,有一种轻快自然的美。人们走路的样子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给人的感觉也有很大的差别。有的步伐矫健、轻松灵活、富有弹性,令人精神振奋;有的步伐稳健、端庄、自然、大方,给人以沉着、庄重、斯文之感;有的步伐雄壮、铿锵有力,给人以英武、勇敢、无畏的印象;有的步伐轻盈、敏捷给人以轻巧、欢悦、柔和之感。但也有的人不重视步态美,行路时弯腰驼背、低头无神、步履蹒跚,给人以倦怠、老态龙钟的感觉;还有的摇着八字脚,晃着"鸭子"步,这些步态都十分难看。走姿的基本要求应是从容、平稳的,应走出直线。具体要求:(1)双目向前平视,微收下颌,面容平和自然,不左顾右盼,不回头张望,不盯住行人乱打量。(2)双肩平稳、肩峰稍后张,大臂带动小臂自然前后摆动,肩勿摇晃;前摆时,手不要超衣扣垂直线,肘关节微屈约30度,掌心向内,勿甩小臂,后摆时勿甩手腕。(3)上身自然挺拔,头正、挺胸、收腹、立腰,重心稍向前倾。(4)注意步位。行走时,假设下方有条直线,男士两脚跟交替踩在直线上,脚跟先着地,然后迅速过渡到前脚掌,脚尖略向外,距离直线约5厘米。女式则应走一字步走姿,即两腿交替迈步,两脚交替踏在直线上(一字步走姿)。(5)步幅适当。男性步幅(前后脚之间的距离)约25厘米,女性步幅约20厘米。或者说前脚的脚跟与后脚尖相距约为一脚长。步幅与服饰也有关,如女士穿裙装(特别是穿旗袍、西服裙、礼服和穿高跟鞋)时步幅应小些,穿长裤时步幅可大些。(6)注意步态。步态,即行走的基本态势。性别不同,行走的态势应有所区别。男性步伐矫健、稳重、刚毅、洒脱、豪迈,好似雄壮的"进行曲",气势磅礴,具有阳刚之美,步伐频率每分钟约100步;女性步伐轻盈、玲珑、娴淑,具有阴柔秀雅之美,步伐频率约每分钟90步。(7)注意步韵。跨出的步子应是全部脚掌着地,膝和脚腕不可过于僵直,应该富有弹性,膝盖要尽量绷直,双臂应自然轻松摆动,使步伐因有韵律节奏感而显优美柔韧。(8)行走时不可把手插进衣服口袋里,尤其不可插在裤袋里。 二、手势和表情 1、手势 手势是人们交往时不可缺少的动作,是最有表现力的一种"体态语言",俗话说:"心有所思,手有所指"。手的魅力并不亚于眼睛,甚至可以说手就是人的第二双眼睛。手势表现的含义非常丰富,表达的感情也非常微妙复杂。如招手致意,挥手告别,拍手称赞,拱手致谢,举手赞同,摆手拒绝;手抚是爱,手指是怒,手搂是亲,手捧是敬,手遮是羞等等。手势的含义,或是发出信息,或是表示喜恶表达感情,能够恰当地运用手势表情达意,会为交际形象增辉。使用手势应该注意: (1)在交往中,手势不宜过多,动作不宜过大,切勿"指手画脚"和"手舞足蹈"。 (2)打招呼、致意、告别、欢呼、鼓掌属于手势范围,应该注意其力度大小、速度的快慢、时间的长短,不可过度。鼓掌是表示欢迎、祝贺、赞许、致谢等的礼貌举止。在正式社交场合,观看文艺演出、重要人物出现、听报告、听演讲等都用热烈鼓掌表示钦佩、祝贺。鼓掌的标准动作应该是用右手掌轻拍左手掌的掌心,鼓掌时不应戴手套,宜自然,切忌使劲鼓掌,应随自然终止。鼓掌要热烈,但不要"忘形",一旦忘形,鼓掌的意义就发生了质的变化而成"喝倒彩"、"鼓倒掌",有起哄之嫌。这样是失礼的。注意鼓掌尽量不要用语言配合,那是无修养的表现。 (3)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用大拇指指自已的鼻尖和用手指指点他人。谈到自己时应用手掌轻按自已的左胸,那样会显得端庄、大方、可信。用手指指点他人的手势是不礼貌的。 (4)一般认为,掌心向上的手势有诚恳、尊重他人的含义;掌心向下的手势意味着不够坦率缺乏诚意等。攥紧拳头暗示进攻和自卫,也表示愤怒。伸出手指来指点,是要引起他人的注意,含有教训人的意味。因此,在介绍某人、为某人引路指示方向、请人做某事时,应该掌心向上,以肘关节为轴,上身稍向前倾,以示尊敬。这种手势被认为是诚恳、恭敬、有礼貌的。 (5)有些手势在使用时应注意区域和各国不同习惯,不可以乱用。因为各地习俗迥异,相同的手势表达的意思,不仅有所不同,而且有的大相径庭。如在某些国家认为竖起大拇指、其余四指蜷曲表示称赞夸奖,但澳大利亚则认为竖起大拇指、尤其是横向伸出大拇指是一种污辱。英国人跷起大拇指是拦车要求搭车的意思。用大拇指和食指构成一个圆圈,其它三指伸直,就是"OK"的手势,这一手势在欧洲表示赞扬和允诺的意思,特别在青年学生中广为流行,然而在法国南部、希腊、撒丁岛等地,它的意思恰好相反,在巴西,人们打"OK"这个手势表示的是"肛门"。阿拉伯人用两个小拇指拉在一起表示断交,吉卜赛人掸去肩上的尘土表示你快滚开。由此不难看出,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手势语言",千姿百态的手势语言,饱含着人类无比丰富的情感。它虽然不像有声语言那样实用,但在人际交往中能起到有声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日常生活中某些不雅的行为举止会令人极为反感,严重影响交际风度和自我形象,应该十分注意避免。如当众搔头皮、掏耳朵、抠鼻孔、剔牙、咬指甲、剜眼屎、搓泥垢等,餐桌上更应注意。参加交际活动前不要吃葱、蒜、韭菜等异味食品,如果已经吃过这类食品应该漱口,含茶叶、口香糖、口香液以除异味。咳嗽、打喷嚏时,请用手帕或手巾纸捂住嘴转向一侧,避免发出大声。口中有痰请吐在手纸里、手帕中,手中的废物请扔进垃圾箱,特别是拜访别人时,这些简单的礼仪要求都是必须遵守的,否则你将是一位不受欢迎的人。 2、表情 表情是人内心的情感在面部、声音或身体姿态上的表现。当外部客观事物以物体的、语言的、行为的方式刺激大脑时,人就会产生各种内在反映即情感,这种情感会通过人体相应的表情呈现出来,表现在人的面部、身体、姿态、声音上。人们常说情动之于心、形之于外、传之于声就是这个意思。人的面部表情是复杂的。古人说:"人身之有面,犹室之有门,人未入室,先见大门"。现代心理学家总结过一个公式:感情的表达=言语(7%)+声音(38%)+表情(55%)。比如打电话时并看不到打电话的人,但表情却影响传过来的声音,没有哪一个人能以愤怒的表情说出优美和蔼动听的问候语。可见表情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沟通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健康的表情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深刻的,它是优雅风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着重介绍面部表情中的目光和微笑。 (1)目光 眼睛是人体传递信息最有效的器官,它能表达出人们最细微、最精妙的内心情思,从一个人的眼睛中,往往能看到他的整个内心世界。一个良好的交际形象,目光是坦然、亲切、和蔼、有神的。特别是在与人交谈时,目光应该是注视对方,不应该躲闪或游移不定。在整个谈话过程中,目光与对方接触累计应达到全部交谈过程的50%~70%。人际交往中诸如呆滞的、漠然的、疲倦的、冰冷的、惊慌的、敌视的、轻蔑的、左顾右盼的目光都是应该避免的,更不要对人上下打量挤眉弄眼。介绍几种凝视:公务凝视:洽谈、磋商、谈判等正式场合用。给人一种严肃认真的感觉。这种凝视注视的位置在对方脸部,以双眼为底线,上到前额的三角部分。谈公务时,如果你注视对方这个部位,就会显得严肃认真,对方也会感到你有诚意,你就会把握谈话的主动权和控制权。社交凝视:各种社交场合使用的注视方式,注视的位置在对方唇心到双眼之间的三角区域,当你的目光看着对方脸部这个区域时,会营造出一种社交气氛,让人感到轻松自然。这种凝视主要用于茶话会、舞会及各种类型的友谊聚会。亲密凝视:注视的对象是亲人之间、恋人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使用的注视方式。凝视的位置在对方双眼到胸之间。交谈时要将目光转向交谈人,以示自己在倾听,这时应将目光放虚相对集中于对方某个区域上,切忌"聚焦",死盯对方眼睛或脸上的某个部位,因为这样会使对方难受、不安,甚至有受侮之感,无意中积小恶而产生抵触、敌意情绪,很不值得。 (2)微笑 笑有很多种,轻笑、微笑、狂笑、奸笑、羞怯的笑、爽朗的笑、开怀大笑、尴尬的笑、嘲笑、苦笑等等,其中微笑是最美的。微笑是指不露牙齿,嘴角的两端略提起的笑。几乎没有人不会微笑,但有相当多的人不善于利用微笑。微笑是社交场合中最富吸引力、最令人愉悦、也最有价值的面部表情。它可以与语言和动作相互配合起互补作用,它不但表现着人际交往中友善、诚信、谦恭、和谐、融洽等最美好的感情因素,而且反映出交往人的自信、涵养与和睦的人际关系及健康的心理。不仅能传递和表达友好、和善,而且还能表达歉意、谅解。因此微笑在社交中,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都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微笑着接受批评,显示你承认错误但不诚惶诚恐;微笑着接受荣誉,说明你充满喜悦但不骄傲自满;遇见领导、老师,给一个微笑,表达了你的尊敬但无意讨好;微笑着面对困难,用笑脸迎接一个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说明你经得住考验和磨练,你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其实,温和、含蓄的微笑不仅是应付社交的手段,而且深寓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我国有句俗话叫?quot;和气生财",要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微笑最易营造人和的氛围。微笑是人的宝贵的无形资产,可以说成功从微笑开始。一个大公司的人事经理经常说?quot;一个拥有纯真微笑的小学毕业生,比一个脸孔冷漠的哲学博士更有用"。因为微笑是一个工作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公司最有效的商标,比任何广告都有利,只有它能深入人心。应该注意的是:微笑一定要发自内心、亲切自然。只有发自内心的微笑才富有魅力,让人愉悦欢心。不要为了讨好别人故作笑颜、满脸堆笑。当然了,参加追悼会、扫墓或在别人悲伤的时候、非常严肃庄重的场合就不可以微笑了。 三、递物和接物 递物与接物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一种举止,一个小小的举止动作,也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尊重他人,而双手递物或接物恰恰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 1、递交名片 名片是自我介绍的高雅工具。我国西汉时期将姓名刻于竹简木片上,用以通报姓名,称做谒,东汉时期称做名刺。这实际上是早期的名片。后来有了白纸,使用纸片,称做名帖或帖子,清朝广为流传,一般官吏都有了自己的名片。名片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是因为它使用起来简便、灵活、文明。正常情况下,名片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使用者要求社会认同,获得社会尊重的一种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是使用者所在组织形象的一个缩影。所以名片交换应重视其礼仪效应,恰到好处地使用名片,会显得彬彬有礼,令人肃然起敬。交换名片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一般宜在与人初识时、自我介绍之后或经他人介绍之后进行。递送名片时,应面带微笑,正视对方,将名片正面朝向对方,恭敬地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捏住名片上端的两角送到对方手中。如果是坐着,应起身或欠身递送,递送时可以说一些"我叫××,这是我的名片"或"请多关照"之类的客气话,递交名片要递交到对方手中。有的人将名片顺手放在桌上,这样效果不好。接受名片的人也应该起身或欠身,面带微笑双手恭敬地接过名片并说声"谢谢"、"能得到您的名片十分荣幸"、"久仰大名"等等。收到名片后,要很好地确认对方的姓名和职务。一定要养成这种习惯,否则在谈话中说错了对方的姓名或职务便会失礼。如果遇到难读的姓氏时,要非常客气地请教对方:"尊号怎么念?"或"对不起,您的姓氏很少见,请问如何读?"随后当着对方的面郑重其事地将他(她)的名片放入自己的名片盒或名片夹之中,千万不要随意乱放,别随手放在桌子或装在裤子口袋里,那样是对别人的不尊重。请记住:名片起着别人对你第一印象好与坏的作用。 2、递交文件资料 工作中有文件资料需要上级领导过目签字时,应该用双手递上文件或资料,并且使文件的正面对着接物的一方。 3、递交其他物品 把物品双手递交到对方手中体现对对方的尊重。递笔、刀剪之类尖利的物品时,需将尖端朝向自己握在手中,而不要指向对方。接受对方恭恭敬敬递过来的物品,都应该同样用双手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致意或道谢。请注意:越是正式庄重的场合,初次相识的人之间、身份地位悬殊越大越要讲究礼仪。需提示的是,与外宾打交道,递接物品可先留意对方是用单手还是双手递接,随后再跟着摹仿。比如在泰国、印度、马来西亚和中东等一些国家都用右手拿东西,忌用左手。给别人递东西也都用右手以示尊重。他们认为左手是用来洗澡、上厕所的,是不干净的。日本人则喜欢用右手送自己的名片,左手接对方名片。 四、致意礼仪 致意即见面打招呼。在现代社会,见面礼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第一个步骤,它在礼仪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种信仰的人,见面时都要施用各种各样的见面礼。我国常用的致意有:招手致意、点头微笑致意、握手礼、鞠躬礼、注目礼等。 1、握手礼 握手是石器时代穴居人留下的一种遗俗。那时人们在狩猎的过程中,手中拿着武器,当与陌生人相遇时,若双方都无恶意,不想发生冲突,就要放下手中的武器,然后向对方敞开右手掌亮出掌心,或让对方摸摸手心以示友好,随着时代的变迁,此种遗俗逐渐演变成一种两手相握的礼节方式。现在大多数国家的人们已将握手礼视为一种习以为常的见面礼的仪式。现代人握手时表示的含义很多:见面时表示友好、欢迎、寒暄;告辞时表示送别;也表示对他人的问候、感谢、慰问、祝贺、安慰等。标准的握手姿势(交际礼节意义的握手):距受礼者约一步、右臂自然向前伸出,伸出右手,拇指稍用力握对方的手掌(手掌应与地面垂直)。左臂自然下垂,双目注视对方,面带微笑,上身微微前倾,头微低。在各种场合能轻松自如地与相识的或陌生人握手,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的一种礼节。握手时应注意的几条原则:一是注意伸手先后。伸手先后顺序应根据握手人双方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和宾主身份来确定。一般遵?quot;尊者决定"的原则,即尊者先伸手。握手的基本礼节是:在平辈的朋友中,相见时先出手为敬;在长辈与晚辈之间、男女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主人与客人之间行握手礼时,应该是长辈、女士、上级、主人先出手,晚辈、下级、男士、客人先问候再伸手相握;男女之间如女方无握手之意,男方可点头或鞠躬致意,倘若男方是长辈、上级先伸手也是可以的。客人辞行时,应是客人先伸手表示告别,主人才能握手相送。在社交或商务、公务场合,当别人按先后顺序的惯例而已经伸出手时,都应毫不迟疑地立即回握,拒绝别人的握手和对已经表达出来的友好不予理睬是极为不礼貌的。二是握手时,应该伸出右手,决不能伸出左手,伸出左手是失礼的。特别是有的国家、区域忌讳使用左手握手。在特殊情况下不能用右手相握应说明原因并道歉。三是握手前要脱帽和摘手套。因为戴手套本身就意味着讨厌别人接触你的手,即使对方跟你的关系非常好,这种握手也会产生不好的效果。在大多数国家内,戴手套与别人握手既不礼貌也是对对方的侮辱。因此应避免戴手套同别人握手。军人与他人握手时不必脱军帽,应先行军礼然后握手。西方国家,女士身着礼服帽戴手套时,与他人握手可以不摘手套。四是与人握手时应采取站立姿势(年老体弱或者残疾人除外)。五是不宜交叉握手。遇到两位以上交往对象,行握手礼时应一一相握。有的国家视交叉握手为凶兆的象征,交叉成"十"意为十字架,认为必定会招来不幸。还要注意与多人握手时,时间长短大体相同,不要给人厚此薄彼的感觉。六是男士与女士握手,时间不宜过长,握力要轻一些,一般应握女士的手指。七是为了表示尊敬,握手时上身略微前倾,头略低一些面带笑容,注视对方眼睛,边握手边开口致意,如说?quot;您好"、"见到您很高兴"、"欢迎您"、"辛苦啦"等等。综上所述,归纳出握手十忌。一忌不讲先后顺序,抢先出手;二忌目光游移,漫不经心;三忌不脱手套,自视高傲;四忌掌心向下,目中无人;五忌用力不当,敷衍鲁莽;六忌左手相握,有悖习俗;七忌"乞讨式"握手,过谦恭;八忌握手时间太长,让人无所适从;九忌滥用"双握式",令人尴尬;十忌"死鱼"式握手,轻慢冷漠。 2、注目礼 注目礼是以注视受礼者,并用目迎、目送来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行注目礼时,行礼者应面向或将头转向受礼者,呈立正姿势,抬头挺胸,注视受礼者目迎和目送,待受礼者还礼后目光平视或将头转正。施注目礼的场合有:奏国歌升降国旗时,各种会议的升降旗仪式,运动会颁奖仪式都要向国旗行注目礼。着军装的军人参加升旗仪式时要行军礼,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要行少先队队礼。接受检阅时,受阅者应向检阅者首先行注目礼。

论文韩国餐桌礼仪的参考文献

韩国的饮食备受现代人关注,一系列的韩式料理诸如特制泡菜、大酱汤、石锅拌饭、参鸡汤、韩国烤牛肉等等,荤素搭配、样式丰富,特点鲜明,令人垂涎欲滴。韩式菜谱结构多种多样,其料理包括主食,即米饭。

还有佐料,譬如麻油、酱油、盐、蒜、姜等等,然后配以蔬菜、烤肉、汤料等,营养种类齐全,搭配灵活自由。除此之外,韩国的传统饮食结构和习惯受古代高丽和传统风俗的影响,以及气候地理环境等变化而变化。同时,注重尊礼文化的韩国人的饮食习惯中还有许多餐桌禁忌和饮食礼仪。

源远流长的韩国传统饮食习惯

受汉文化和地理环境及气候的影响,自古以来,韩国人的主食都是米饭或粥。除此之外,传统的韩国饮食结构中,它还会搭配一些瓜果、肉汤等副食和点心茶饮,以此增加饮食结构的营养性。韩国的饮食习惯通俗具有家族传统性,这是从古至今遗留下来的传统。

从古朝鲜和高丽国的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文化开始,韩国的饮食习惯就具有与其家庭形式紧密联系的独特性和传统性,饮食中的主副搭配必不可缺。尤其是用于增味的酱料和香料等,这些从韩国古代就颇具讲究。

辣酱、肉干、泡菜,以及对食物的保存、加工烹饪方式等都是传统饮食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早在汉魏时期,由于战乱军队和民族使节、贸易商人以及由于社会动荡导致的民族迁徙使中原的饮食文化和农产品、香料及烹饪技术等得以传播至中国的东北边疆。

在古代,由于朝鲜及高丽对外不断进行着兼并国家,通过民族扩张战争吞并周围边疆政权,这使得腌菜、泡菜鱼干和烤肉开始用于行军打仗之中,同时酱料和香料的使用可以增加食物的保质期和食物风味。

人口的流动带动了两族文化的交流和饮食文化的传播,古代朝鲜的饮食结构向多元发向发展。多种口味的酱料和泡菜出现在韩国人的餐桌,主食和副菜日益丰富,米糕片、稀饭面条、鱼虾酱、药酒果饮、成菜等成为韩国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南北朝之后,朝鲜、高丽与中原的交流更加频繁,政权间的朝贡贸易和朝拜进献等行为越来越多,其中就包括辣椒、药材、动物油脂、香料及农产品等等的传播和进献。高丽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不断吸收和学习儒家文化,并吸收中原的饮食文化和农作物及先进的烹饪技术等,与本土的传统饮食文化相结合,从而促进了韩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因为乡土文化和寒冷季节及地理环境的影响,韩国饮食中喜欢应用蜂蜜、香油、海产品、盐巴、坛装泡菜等促进食物保存的菜品。中原的礼仪节日和儒家伦理道德文化与古代朝鲜的忠孝礼义相互交融,影响着传统韩国饮食文化。

譬如韩国传统饮食中的米糕和节日礼酒,韩国的饮食特色中有“五味五色”,在谷物成熟的季节,韩国民俗注重亲情与友情,在孝道和忠诚的文化风俗和传统美德的影响下,每到婚礼喜宴、逢年过节,韩国人总要制作米糕花饼,以此庆祝和感恩。

从高句丽和古代朝鲜发展遗留下来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饮食文化,尤其是饮食结构和习惯方面,如节日送甜饼糯米糕、宴会上使用九色盘、神仙炉、五色菜码(一种阴阳五行思想及礼仪的体现),农历三月三做杜鹃花饼糕、中秋节做松饼等传统风俗使韩国的饮食习惯丰富多彩。

而高丽在向四周进行兼并与扩张战争的时候,通过军事、政治等手段向朝鲜半岛以及辽东平原扩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原饮食文化传播至朝鲜和高丽各国,国家间频繁的朝贡使之加强了辽东地区与内陆南北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韩国传统饮食习惯的形成。

韩国的饮食禁忌及餐桌礼仪

伦理礼义除了在民族道德规范和民族政策体系方面维系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古代朝鲜和高句丽与汉以儒家文化相联系,还使韩国本土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具有礼法的规范和民族的性格特征。比如韩国饮食中汤料与肉食素菜的搭配、餐具装盘与食物禁忌的讲究、不同季节的饮食习惯等等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区别和饮食理念。譬如,韩国人没有喝热水的习惯,他们大多喝冷水。韩国饮食口味偏清淡,以蒸烤为主。

韩国人吃饭的顺序也有讲究,首先要用右手先拿起勺子吃饭喝汤,然后才能用筷子夹其他食物。最初的原始宗教盛行于高句丽的贵族王公等阶级社会中,高丽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开始渐渐向儒教化、礼仪化方向发展。

在饮食文化里的意识形态方面,中原的儒家文化及朝鲜半岛上传统本土的佛道礼法对朝鲜和高丽民族的饮食文化影响很大。古代相关的饮食文献和经典食材配方及传统饮食观念与禁忌配伍的推广传播对高句丽饮食文化中餐桌礼仪和饮食禁忌有着深远的影响。

韩国饮食文化习俗禁忌中,必须是以长辈先入座、先动筷,晚辈一般少讲话不可插言,这是孝敬美德的体现。同时,韩国人吃饭必须要用汤匙,而且汤勺和筷子不可以同时使用,餐具在使用前后要按规矩摆放好,使之有始有终,严谨规范。在吃饭的过程中不可以把碗托起,也不要把汤匙和筷子放到桌上的器皿上。餐后也是要遵照长幼顺序,长辈不离桌前不可以离开桌子。

结语

韩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是其当之无愧的“国粹”,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早在古代,朝鲜与辽东半岛和中原、日本各国交流密切,中原和日本传来的特色饮食产品和文化使古朝鲜和高丽改变了单一的以海盐、酱油为主要调味料的饮食结构方式。

同时,韩国的饮食习惯中有很多饮食禁忌和传统严明的餐桌规矩礼仪。不管是古代的朝鲜、高丽,还是现代的韩国,由于本土居民与外族人民不断迁徙而发生交集,各族饮食文化相互交融,促进了韩国传统饮食文化和饮食结构的发展的完善。

所谓韩国吃饭的礼仪韩国饭馆内部的结构分为两种:使用椅子和脱鞋上炕。在炕上吃饭时,男人盘腿而坐,女人右膝支立——这种坐法只限于穿韩服时使用。现在的韩国女性平时不穿韩服,所以只要把双腿收拢在一起坐下就可以了。坐好点好菜后,不一会儿,饭馆的大妈就会端着托盘向你走来,她从托盘中先取出餐具,然后是饭菜。韩国人平时使用的一律是不锈钢制的平尖头儿的筷子。中国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但是韩国人视这种行为不规矩。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圆底儿带盖儿的碗“坐”在桌子上,没有供你手握的把。再加上米饭传导给碗的热量,不碰它是合情合理的。至于碗盖,可以取下来随意放在桌上。既然不端碗,左手就一定要听话,老实地藏在桌子下面,不可在桌子上“露一手儿”。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从水泡菜中盛上一口汤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然后再喝一口汤、再吃一口饭后,便可以随意地吃任何东西了。这是韩国人吃饭的顺序。勺子在韩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负责盛汤、捞汤里的菜、装饭,不用时要架在饭碗或其它食器上。而筷子呢?它只负责夹菜。不管你汤碗中的豆芽儿菜怎麽用勺子也捞不上来,你也不能用筷子。这首先是食礼的问题,其次是汤水有可能顺着筷子流到桌子上。筷子在不夹菜时,传统的韩国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两根筷子要拢齐,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这是为了便于拿起来再用。韩国人是一个好动感情的民族,对于他们这种把感情通过聚餐表现时,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同时又必须在理智上承认它是一种不卫生的“食礼”。韩国饮食的用餐礼仪韩国是一个非常注重传统礼节的国家,就是在餐桌上也有一套严格的“规矩”。比如斟酒,韩国老板权先生介绍说:“如果双方第一次见面,则一手需托住另一只手的肘部为对方斟酒;双方熟悉之后,则可单手为对方斟酒,但如果对方是长辈,则必需用一只手托住酒瓶低端斟酒。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注意事项”,如:●与长辈一起用餐时,长辈动筷后晚辈才能动筷。●勿把汤匙和筷子同时抓在手里;不要把匙和筷子搭放在碗上;不要端着碗吃饭喝汤(这点与我国传统正好相反)。●先喝汤再吃别的食物;用餐时不要出声也不要让匙和筷碰到碗而发出声音。●共享的食物要夹到各自的碟子上以后吃,醋酱和辣酱也最好拨到碟子上蘸着吃。●用餐时咽到骨头或鱼刺时要避开旁人悄悄地包在纸上再扔掉,不要直接扔在桌子上或地上。●用餐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与别人统一步调。与长辈一起用餐时,等长辈放下汤匙和筷子以后再放下。●用餐后,汤匙和筷子放在最初位置上,使用过的餐巾迭起来放在桌子上

韩国人家常便饭当中必不可少的饭菜是米饭,泡菜,酱油,辣椒酱和汤。辣椒是韩国人平时不可缺少的调料。这与韩国气候寒冷有关系,他能帮助人抵抗寒冷的天气。韩国人爱吃牛肉,鸡肉,猪肉和鱼,很少吃羊肉,鸭子等。韩国人的饭桌适合于坐在地板上吃饭,在韩国把饭碗端起来吃饭是没有礼貌的的行为还有一点,跟中国不同的人是韩国人吃晚饭后一般都喝水,水一般都是凉水。用餐礼节-与长辈一起用餐时﹐长辈先动筷子後晚辈才能动筷。-把汤匙和筷子同时抓在手里﹐使用筷子时把匙放在桌子上。-不要把匙和筷子搭放在碗上﹐不要端著饭碗和汤碗吃饭。-用汤匙先喝汤或泡菜汤之後﹐再吃别的食物。饭和泡菜汤﹐酱汤及汤类用汤匙吃﹐其他菜用筷子夹。-用餐时不要出声音﹐也不要让匙和筷碰到碗而发出声音。-不要用匙和筷翻腾饭菜﹐不要挑出自己不吃的食物和佐料。-用餐时﹐不要让食物粘在匙和筷上﹐吃完以後﹐饭碗用锅巴水弄乾净。-共享的食物要夹到各自的碟子上以後吃﹐醋酱和辣酱也最好拨到碟子上蘸著吃。-用餐时﹐不能嚥的骨头或鱼刺﹐避开旁人悄悄地包在纸上扔掉-不要扔在桌子上或地上。-用餐咳嗽或打喷嚏时﹐把脸移开後用手或手绢捂著嘴﹐以免失礼。-用餐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与别人统一步调。与长辈一起用餐时﹐等长辈放下汤匙和筷子以後再放下。-用餐後﹐汤匙和筷子放在最初位置上﹐使用过的餐巾叠起来放在桌子上。-使用牙签时用一只手遮著使用﹐使用完之後﹐在别人看到之前扔

韩国传统饮食不过是在电视看上去比较有感觉,实际上是肯定不如中国传统饮食的,但是现代韩国饮食应该是结合了西方饮食文化中细腻的特点,说白了就是讲究一些

  • 索引序列
  • 美国的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 美国文化礼仪的论文参考文献
  • 国际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 国际礼仪类论文参考文献
  • 论文韩国餐桌礼仪的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