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论文获奖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论文获奖

发布时间: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论文获奖

是。为了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促进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个性品质,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进行省级立项课题,所评的论文是省级论文,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发挥特长,激发创造才能。

如果是评职称用,还是公开发表的论文好用,论文获奖证书大多数地方基本不承认了。专业发表各类职称论文,非诚勿扰。

是的,属于省级奖励。不过好多地方只认可教育部门组织的评选活动。比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教育厅,评职称是否认可,具体还要参考本地的职称评审方案。如果评职称需要发表论文记得最少提前半年安排。因为现在需要发表论文的太多了,都需要排队。

这个协会是民间组织,都是人钱的。有个证书好听些,但是没有任何作用,因为它这个不是国家承认的正式证书。千万别上当啊。

安徽省教育科学院论文格式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标准的教育学论文格式,供大家进行参考:

封面

使用学校统一格式,题目居中,学号等内容靠左侧对齐,后面的下画线要整齐。。题目要对论文(设计)的内容有高度的概括性,简明、易读,字数应在20以内。

中文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 黑体三号,居中。下面空一行。

中文摘要

“摘要:“顶头,黑体四号,后面内容采用宋体小四号,摘要应简要说明毕业论文(设计)所研究的内容、目的、实验方法、主要成果和特色,一般为150-300字。下面空一行

中文关键词

“关键词:“顶头,黑体四号,后面内容采用宋体小四号,关键词一般3-5个,以”,“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尾不加标点符号,下面空两行。

英文论文题目

所有英文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黑体三号,加粗,居中。下面空一行。

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英文摘要和关键词除字体外同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的格式要求,但“Abstract:”和“Key words:”要加粗。内容翻译要准确,英文摘要的词汇和语法必须准确。

注意:如果内容教多,可以将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放到下页。

目录

“目录”两字为黑体3号,居中,下面空一行。

第一层次标题“一、”顶头,黑体、小四号,第二层次缩进一字,宋体,小四号,第三层次再缩进一字,宋体,小四号……,页码加小括号,页码前为连续的点,垂直居中。

如果采用“1”、“1、1”、“1、1、1”的形式,则每层缩进半字。

参考文献按第一层次标题的格式。

正文

正文采用宋体,小四号,每段开头空两字,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文理科毕业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6000字,工科、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字数视专业情况而定。

论文应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应具备学术性、科学性和一定的创新性。

毕业论文内容要实事求是,尊重知识产权,凡引用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的要有出处(引注),计算的数据要求真实、客观、准确。

标题

所有标题左侧空两字,数字标题从大到小的顺序写法应为:“一、”,“(一)”,“1、”,“(1)”,“” 的形式,黑体,小四号,左侧空两字,或者采用“1”、“1、1”、“1、1、1”……的形式,黑体,小四号,左侧顶格。

注释

采用本学科学术规范,提倡实用脚注,论文所有引用的中外文资料都要注明出处。中外文注释要注明所用资料的原文版作者、书名、出版商、出版年月、页码。

图表

正文中出现图表时,调整行距至所需大小,返回正文再将行距调整为22磅。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文后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 [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参照ISO690及ISO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 示例如下: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中译本前要加国别)

[1] [英]M奥康诺尔着,王耀先译.科技书刊的编译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56-57、

[2] 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教育论文一般包括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这十个部分进行描述。

教育论文,顾名思义,“论文”是指专深而有系统的学问,是指研究、讨论教育领域问题的文章。教育论文发表就是专门对教育领域中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论证的文章发表在国家正式出版物上。

教育科研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思维活动,并且又需要把其科研成果描述出来让别人了解。

我们进行教育科研、思考问题,只凭脑子想是不可能的,需要用文字把思考的问题、研究的成果,进行加工、整理、提炼、记录下来,使创造性的思考一层层展开、一步步深入,并在纸面上视觉化,这就是教育论文。

常见类型

由于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化、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其论文的写作的表述方式也丰富多彩,但是,为了实现论文的认识价值与实用价值,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过程中,对某些文体文章的写作逐步形成了一些特定规范——即结构的基本型。

教育论文按照现有的科目可以分为:

教育教学论文、幼儿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语文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家庭教育论文、音乐教育论文、美术教育论文、外语教育论文、心理学论文、体育教学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思想教育论文。

论文的标准格式模板要包含题目、论文摘要及关键词、目录、引言或序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和注释、附录这八个部分的内容。题目应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字。论文摘要应当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及结论,尽可能保留论文的基本信息,关键词需要反映论文主旨。

目录是论文的提纲和每一部分的标题,要将相应的页码标注清楚。引言或序言应该包括论文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需要内容详实,论证有据。结论要求明确完整,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新见解。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注释要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规范及其作用,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

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致谢,一项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往往不是独自一人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各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许多论文的末尾都列有"致谢"。主要对论文完成期间得到的帮助表示感谢,这是学术界谦逊和有礼貌的一种表现。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搜索一下 品学论文网 上面什么专业的都有经济学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财政学 金融学 国民经济管理 保险 金融工程 税务 信用管理 投资学 环境经济/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 管理学 酒店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业工程 工程管理 工程造价 产品质量工程 项目管理 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学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旅游管理 审计学 电子商务 物流管理 国际商务 物业管理/房地产 连锁经营管理 资产评估 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 土地资源管理 城市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会展经济与管理 航运管理 劳动关系公共安全管理/应急管理 体育产业管理 农林经济管理 农村区域发展 图书馆学 档案学 信息资源管理 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声学 化学 应用化学 化学生物学 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技术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动物植物生物技术) 动植物检疫 天文学 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理科学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地球物理学 大气科学 应用气象学 海洋科学与技术(渔业) 海洋管理 军事海洋学 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 理论与应用力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微电子学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信息安全(信息科学技术) 光电子技术科学 材料物理 材料化学 环境科学 生态学资源环境科学 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统计学 系统科学与工程 教育学 教育学 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 教育技术学 小学教育 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华文教育 体育教育 运动训练 社会体育 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 运动康复与健康 农艺教育 园艺教育 林木生产教育 特用作物教育/特用动物教育 水产养殖教育 应用生物教育 农业机械教育农业建筑与环境控制教育 农产品储运与加工教育 农业经营管理教育 机械制造工艺教育 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教育 机电技术教育(电气) 汽车维修工程教育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 印刷工艺教育 食品工艺教育 纺织工艺教育 化工工艺教育 建筑工程教育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 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 财务会计教育 文秘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管理 医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 卫生检验 妇幼保健医学 营养学 临床医学 麻醉学 医学影像学 医学检验 眼视光学 精神医学 听力学 医学实验学医学美容技术 口腔医学 中医学 针灸推拿学 蒙医学 藏医学/藏药学 中西医临床医学 法医学 护理学 药学 中药学 药物制剂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中药资源与开发 法学 法律/法学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 社会学/社会工作 家政学 人类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外交学 思想政治教育 国际文化交流 国际政治经济学 治安学 侦查学 边防管理/边防指挥 火灾勘查禁毒学 警犬技术 经济犯罪侦查 消防指挥 警卫学 公安情报学 犯罪学 公安管理学 国际经济法 历史学 历史学 世界历史 考古学 博物馆学 民族学 文物保护技术

教育科学研究院论文大赛获奖名单

2006年以来,该校先后有近200名学生被南京体院、南京艺术学院、上海大学、扬州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体育、艺术专业录取。 2010年以来,该校每年的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合格率接近98%,2012年的达A人数接近300人.2012年,高三年级49人参加了南京艺术学院的专业合格考试,有41人拿到了合格证.。 该校2014年高考文化本二以上进线人数128人,艺术类本二进线人数40人,合计168人,本二以上进线率。2014年高考中,朱誉嘉、张玉林两同学以理科359分,于诗倩以文科340分,分获该校文理科冠军。 2015年高考中,该校本二以上进线人数140人,本二以上进线率。高三(2)班戚仁志、高三(13)班邵佩分别以354分和345分名列我校文理科状元,其中邵佩同学名列全省7409名。 在2011年泰州市教育局举行的数学解题大赛中,学校青年教师30人均分名列全市第一名。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2013年“师陶杯”论文评比活动公布获奖结果,学校卜新国、赵兴明两位老师获二等奖,丁小燕、丁瑜、马琴、杨小虎、殷建明、朱燕等六位老师获三等奖。 江苏省第六届“行知杯”优秀论文比赛获奖名单公布,杨小虎老师的《巧设有效教学情景激活高效政治课堂》和黄菊华老师的《浅议高中历史教学中感恩教育的渗透》获三等奖。 2012年,学校叶夕霞老师考中国家公派汉语教师,将赴美国南卡罗里那州斯巴坦堡市伯恩中学和伯恩新生学院任教两年。 2015年,泰州市教育局举办的“中国梦·家庭梦”泰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征文大赛中朱建娟等125名教师获奖。 据2015年该校官网显示,卜新国老师在研的泰州市教学研究第九期(2013年度)立项课题《“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下高中政治教学策略研究》在泰州市教育局组织的课题检查与评比活动中荣获“优秀在研科题”称号。 比赛名称2015年春学期青年教师解题比赛学科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语文 王娟 焦云、蒋庆恒 黄伟、卢叶青 数学 龚建秋、袁效德 黄玲、叶开鸿 卢毅、王坤、高峰、殷峰 英语 高志迅、刘晓明 王霞、陈明 朱香锦、肖蓉、卜海燕 物理 陆振华 谭鹏 化学 鞠霞 常娟 生物 曹文进 张蕾 张兴峰 历史 刘红 季虎、冯志明 政治 田霞 朱娟、严玲 地理 赵萍 卢娟 参考资料: 校训:温文尔雅、热情大方、自强不息、懂得孝敬释义:一切行为典雅端正,对待学生老师热情大方,懂得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自觉地努力学习永不松懈。校风:严谨、务实、团结、奋进教风:求实、求精、求活、求新学风:自信、勤奋、诚实、卓越 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主要学生机构是学生会,社团有“校园之声”广播站、英语沙龙社团、中学英语角社团、中学篮球社团、中学文学社社团、中学美术之家社团、中学水培花卉社团、中学街舞社团等。

第九次全国中学数学教育优秀论文评比结果(2011-11-30 11:49:43)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论文评比 关于我会第九次全国中学数学教育优秀论文评比结果的通 知各会员单位: 我会于2011年5月5日发出“关于召开第十五届学术年会暨第九次全国中学数学教育优秀论文征集、评比活动的预备通知”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宁夏、青海、新疆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27个会员单位认真落实,积极做好论文的征集工作,并按要求,提交了201篇参评论文;部分一线中学数学教师、中学数学教研人员还提交了自行投稿的参评论文,经我会会刊编辑部初评,提交了52篇参评论文,共计253篇。由我会学术委员组成的评委会分三个小组对上述253篇论文进行审阅、初评。期间,评委之间进行了情况沟通、交流,并于2011年10月25日举行评委会全体会议,提出了评审结果的建议名单。经我会理事长会议审议通过,确定了一等奖获奖论文28篇、二等奖获奖论文118篇、三等奖获奖论文96篇(名单附后)。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2011年 11月29日报:中国教育学会发:各团体会员单位,各位理事、咨询委员第九次全国中学数学教育优秀论文获奖名单一等奖(共28篇,排名不分先后)参评单位 题目 单位 作者北京 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研究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李 梁北京 样例呈现方式对数学归纳法学习的影响 北京大峪中学 武春波天津 促进“学、思、知、行”有机结合的数学课堂教学 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 刘金英辽宁 小组合作学习改进策略:话语权再分配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景 敏上海 PISA数学素养测试研究对上海数学教学、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黄 华评价及学业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的启示上海 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数学教师PCK的发展 上海市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翟立安孙 晖上海 初中数学练习订正及自我反馈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上海市明珠中学 陈晓娟浙江 “情知性”教学的特征与操作策略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余功蔚安徽 为藏生的数学思维插上翅膀 安徽省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刘 丽——培养内地藏生数学思维的尝试福建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探究成效 福建省永春华侨中学 谢雅礼江西 创设情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江西省上高二中 刘功骚山东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报告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李知屹王俊亮河南 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河南省商丘市实验中学 杜志国湖北 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活水源头来 湖北省教学研究室等 数学课题组——湖北省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现状调查分析报告湖北对学生解代数证明题困难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湖北省武汉六中 袁泉润湖南导学模式的高效课堂初探 湖南省常德市第十一中学 徐 进广东 对一种全新的选拔性考试量分法的实证研究 深圳外国语学校 袁智斌、郭梦绮、 袁可馨、肖桐桐广东 初中数学大规模考试的命题研究与实践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研室 郑喜中广东 构建优效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实验中学 蔡映红重庆 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简议 重庆市育才中学 宋飞达 四川 加强数学阅读 提升数学素养 四川省成都市教科院 段小龙 ——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阅读教学 四川省成都七中 何毅章云南 加拿大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对比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黄邦杰新疆 怎样建立和利用初中数学纠错本 乌鲁木齐市第十三中学 王 茸新疆兵团高中数学新旧教材对比研究 新疆兵团第二中学 徐 波编辑部 数学课堂教学的“准”、“实”、“活” 浙江省义乌中学 朱恒元 编辑部 数学课堂生成资源中的技术因素 浙江省黄岩中学 金克勤编辑部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出声思考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张娟萍编辑部 新技术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新视角、新启示 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 林 风——例谈图形计算器的应用二等奖(共118篇,排名不分先后)北京 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许云尧 北师大二附中 高雪松北京密云二中 张德广 北京十二中 蔡春晖 天津天津市第五十四中学 李桂英 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 哈 欣天津市西青区教育教学研究室 严 安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第三中学 张宗玲天津市静海县中旺镇大庄子中学 王德权 河北河北邯郸市邱县第一中学 杜 建 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刘 璐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张立山/卢艳华 河北省邯郸市魏县车往镇中 张海英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木井乡中学 刘 朋 山西山西省大同一中 董 凯 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五中学校 梁 婕 内蒙古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 万文俊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 魏 莉内蒙古包头市共青中学 黄丽兰 辽宁辽宁省大连市第三中学 贾 萍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 周善富辽宁省大连二中 马志华 辽宁省大连教育学院初中教师教育中心王冰 黑龙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二二中学 刘志刚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 戈冉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三十四中学 马静微 黑龙江省大庆一中初中部 林晓颖 上海上海市行知中学 赵传义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 刘 达/徐炜蓉上海市崇明县教师进修学校 朱伟达/茅晓明 浙江浙江省嵊州市第二中学 周继明 浙江省义乌中学 方 治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高洪武 浙江省杭州市第十五中学教育集团 李春梅浙江省杭州普通教育研究室 李学军 安徽安徽省青阳中学 章义华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教研室 汪春杰安徽省马鞍山市成功中学 汪宗兴 安徽省六安市教研室 贾兵/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 王锐 福建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 陈德燕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 洪丽敏福建省南平市光泽二中 曾峰涛 江西江西省崇仁一中 陈永华 江西省赣州市第一中学 肖淑如山东山东省寿光世纪学校 孙友方 山东烟台第二中学 孙雪钰山东省平度市麻兰镇中学 王同义 山东省实验中学 潘洪艳 河南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周召峰 河南省平顶山市教研室 许晓慧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教体局教研室 赵群峰 薛振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西阳中学刘红霞河南省商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王素珍 河南省许昌高中 赵小强湖北湖北省孝感高中 幸 芹 湖北省宜昌市教研中心陈作民/湖北省宜昌市八中 史艳华湖北省天门市教研室 刘兵华 湖南湖南师大附中 谢美丽/彭荣宏 湖南师大附中 曾 辉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 龚 玲 广东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黄岐初级中学 钟婷文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郝保国广东省韶关市教育局教研室 罗开初 广西广西师大附中 刘晓荣 广西南宁三中 陈华曲/黄河清广西南宁三中 黎承忠/黄河清 广西南宁三中 李春阳/黄河清广西南宁三中 陈康/黄河清 广西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张小雄/广西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欧慧谋 海南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附属中学 谢学方 海南省琼海市龙江华侨中学 卢燕海南省保亭思源实验中学 陈祖艳 重庆重庆市铜梁县巴川中学 官正伟 重庆市育才中学 余彪重庆市巴南区大江中学 叶国民 四川四川省宜宾市教科所 郭青初 四川省乐山市实验中学 左 谦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中小学教研室 赵绪昌 贵州贵州省盘县第六中学 郭炫伶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 王兰 云南云南省曲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吉标 云南省昆明第八中学 王学先 青海青海湟川中学 解占寿 宁夏宁夏银川市第三中学 马惠芳 宁夏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 马自国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 刘建国 宁夏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 丁永海 新疆新疆玛纳斯县教育局教研室 潘庆昕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第四中学 丁志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教研室 徐健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 张 燕新疆实验中学 曹湘江/陈娟 新疆兵团新疆兵团农一师十二团中学 郭 玺 新疆兵团农五师中学 卢新源 编辑部上海市松江二中 卫福山 浙江省龙游县模环初中 徐伟建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周礼寅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实验中学 王万丰浙江省绍兴柯桥中学 余继光 湖北省钟祥市第五中学 杨 辉/孙红强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 龚 兵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香市中学 孙树德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 谢光亚 浙江省仙居实验中学 齐秀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安洲中学 郑燕红 江苏省盐城中学教育集团 张卫明广东省广州市玉岩中学吴和贵 杭州市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 易良斌安徽省合肥一中 张中发 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 孙向东浙江省湖州市吴兴高级中学 刘晓东 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一中学 田祥高浙江省义乌市大成中学 赵明越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十一高级中学 沈灿江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中学高伟洪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会昌中学 刘荣锋北京市第二中学 唐绍友 北师大二附中 王先芳江苏省盐城中学教育集团 王良军

如果是评职称用,还是公开发表的论文好用,论文获奖证书大多数地方基本不承认了。专业发表各类职称论文,非诚勿扰。

第十四届行知杯论文获奖名单如下:

一等奖:

周冬林:反思疫情生活,做好生命教育——由疫情促发的对生命教育的思考。

唐卉运:用“生活教育”思想优化小学古诗教学。

二等奖:

邵日高: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二。

三等奖:

刘蓉蓉:小学数学教学因生活而精彩三。

李娟寻:陶行知理念,行生活化教学三。

周天琪:“生活教育”思想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三。

吕静文:“生活教育”理论下的小学写作教学实践三。

周进陶:行知思想对农村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启示三。

杨纯子: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三。

洪金荣:生活即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生活优课堂构建三。

本次选题范围:

1.学习和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发展。

2.学习陶行知崇高精神和高尚人格,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3.江苏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陶研专项”课题和省市陶行知研究会课题研究报告。

4.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探索当前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德育改革、学校管理改革和实施“双减”政策的热点问题。

5.学习《走近陶行知·学生读本》和《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两个读本的心得体会。

6.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对学生开展的生命教育、科学教育、公德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教育教学案例或心得体会。

徽州学者研究徽剧起源论文获奖

徽菜文化变迁研究文化论文

摘 要:徽菜作为中国传统八大菜系之一深得人们的喜爱。同时徽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其产生至今,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和人们需求的变化而发生了诸多变化,本文正是从徽菜原料选用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变迁、徽菜的烹制特色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变迁和徽菜的消费群体由以前的特殊群体向现代社会的大众变迁三个方面来阐述徽菜文化的变迁。

关键词:徽菜;徽菜文化;文化变迁

Abstract: Anhui cuisine, as one of the eight traditional Chinese cuisine, is deeply loved by the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Anhui cuisine, as one cultural phenomenon,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hanging times and the changes of people’s need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laborate the cultural changes of Anhui cuisine from three aspects: the diverse materials instead of single material; the modern cooking characteristics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cook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ss consumption instead of previous special group consumption.

Key words: Anhui cuisine the culture of Anhui cuisine the cultural changes

俗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的百姓基于其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使其饭桌上的菜肴各具其地域之“味”,并对其精益求精,再加之其它的因素,从而有了我们今天的中国传统八大菜系。

作为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也是这样产生的。徽菜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徽州,原为徽州地区的山野小菜,随着徽商的兴起和繁荣,徽菜由徽商带出山野传遍全国,在与其它菜系交流发展后名扬天下,成为菜之一系,流传至今。由此徽菜既成为底蕴深厚的徽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徽菜也成为一种文化即徽菜文化。

目前学术界多从餐饮、旅游的角度对徽菜进行研究,如《从餐饮业发展的趋势谈徽菜的振兴》(李德明 孙克奎 《中国食品》2008年第15期)、《徽菜发展的几点思考》(金声琅 《中国食品》2008年第16期)。而几乎没有人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对徽菜文化进行研究,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尝试对其进行阐述。

文化变迁历来为文化人类学、文化学等众多学科所关注,一般认为,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和结构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新文化的增加和旧文化的改变,亦即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或文化自身的创造。本文将从徽菜的原料选用、徽菜的“三重”特色和徽菜的消费群体三个方面来研究徽菜的文化变迁。

一、徽菜原料选用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迁

1.早期徽菜原料单一,多为徽州地区特产

徽菜源于徽州,即现在黄山一带,原为这一地区人们的日常菜肴,所以关于原料的选取多是就地取材。如笋,徽州六县皆产笋,自然笋成为早期徽菜的原料之一。《安徽通志》云:“笋出微州六邑,以问政山者味最佳,箦红肉白.坠地能碎。”另外还有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盛产石鸡、香菇、石耳等山珍野味;长江、淮河、巢湖是中国淡水鱼的重要产区,其中长江鲥鱼、淮河肥王鱼、巢湖银鱼和大闸蟹等都是久负盛名的席上珍品;还有砀山酥梨、萧县葡萄、涡阳苔干、太和椿芽、安庆豆酱等产品都是早期徽菜的主要原料,这些原料有较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

2.明清时期徽菜原料较为丰富,为各地的特产

随着徽商的兴起与繁荣,徽菜走除了徽州,走向了全国,徽菜的厨师们带着徽菜的特殊工艺跟着徽商成为其家厨或者自己开饭馆、挑担子把徽菜带到了全国,这时徽菜的原料选择更加广泛。如徽式烧鱼,不仅烧徽州地区的鱼,而是走到哪就烧哪里的鱼,对所到地别的特产也是如此,出现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有名徽菜,如广东烤乳猪、福建佛跳墙、常熟叫花鸡等。这样既大大丰富了徽菜的原料,也满足了不同地域人们的饮食需求。

由于受储藏条件和保鲜技术的限制,许多季节性的原料还是有明显的限制,如产自夏季的原料在冬季就没有办

法得到,非产笋季节就吃不到笋子。

而有些徽菜的出现正是由于这种储藏和保鲜技术的不足,如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名菜“臭鳜鱼”,鳜鱼产于长江而非徽州,捕捞后取到青阳、太平运到徽州需十天半月之久,虽采取粗盐包裹等保鲜方法,但到达徽州后已经发臭,经过徽菜师傅们的精心烹制,鳜鱼是似臭实香,嫩而鲜美,所以即使在运输和保鲜技术较好的情况下,人们仍把新鲜的鳜鱼采用浅腌久储的方法使其变臭,做成“臭鳜鱼”。

3.现代徽菜非野生型原料极大的丰富,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现代社会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储藏保鲜技术的进步,徽菜原料的季节和地域的限制不复存在,这对徽菜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如目前全国各地都能把砀山的梨用作徽菜的原料,烹制成“梨都风韵”,同时人们在非产梨季节甚至冬季都能吃到这道新式徽菜。

但是现代徽菜所选取的大多为非野生原料,多为人工培植的,如常入徽菜的鳖、蛙和各种山珍菌类等多为人工养殖或培育。这是情况的出现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徽菜原料消费量的大增和野生原料产量相对较少造成的。目前,徽菜馆遍布全国各地,消费者人数众多,而产于山间野地的徽菜野生原料很是有限,再加上人们保护野生资源和环境的观念的增强,人们自然而然的转向非野生的徽菜原料。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徽菜的'原料发生了很大的变迁。

二、徽菜的烹调特色也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变迁

我们知道徽菜的烹调特色为“三重”即重油、重色、重火功。重油原于徽州地区人们的饮食结构中对油腻的需求有关,相传徽州地区人们引用的山水中碱性较大,需用油腻的食物来调和,所以重油这一传统徽菜的特色有益于当时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还由于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人体内缺乏荤腥,需要重油。但是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长期营养过剩,出现了肥胖和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三高等文明病,这样就使人们追求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重油的徽菜必须随之调整,才能适应现代人们消费的需求,如在烹制徽菜时既保持其原有的特色也满足现代人健康合理的饮食方式。

重色是徽菜的独特调味之处,是以料定色,而非所有徽菜都为黑色。徽菜的重色与其重油有密切的关系,重油的徽菜如不加以着色,就会使人在视觉上对油腻的徽菜产生厌恶之感,难以入口,所以重色更多的是注重徽菜的视觉美感,增加人们的食欲。但同时徽徽菜的重色也非一成不变,现代社会人们追求标新立异,同样的菜肴重以不同的色将能增加人们的消费欲望,同时由于重油的变化,重色的需求之然也就降低了。

重火功即讲究炖,这样能保持菜的原汁原味,故有“吃徽菜要等”一说。徽菜重火的特点与徽州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是式密不可分的。首先从自然环境看,徽州地区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可见其山地较多,且徽州地区多为高山密林,盛产木材,这为徽菜的重火所需的很多燃料提供了来源。其次从人们的生活方式看,人们可以自由支配很多时间,这为徽菜的炖所需的较多时间提供了保障。在徽商兴起之前,徽州地区的山区环境使这里的居民除农忙外难以有很多外出的活动,一是山路难行,二是在这种封闭的环境下人们就形成了缓慢的生活节奏。而徽商兴起与繁荣之后,徽商们留在徽州地区的家人享受商人们的赚回来的钱,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去追求徽菜的“味”,而随徽商到各地的徽菜厨师们则是专门从事徽菜制作,分工更细,可支配的时间更多了。同时徽商们出于社交活动的需要,也是大力支持厨师们花大量的时间去炖制菜肴。

可是到了现代社会,随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增加,人们没有也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在徽菜的炖上,但是要保证徽菜重火即原汁原味这一特色,人们就找出了许多替代品,如高压锅等现代厨房用具。

可见徽菜的烹调特色也有了明显的变迁。

三、徽菜的消费群体由以前的特殊群体向现代社会的大众变迁

徽菜在产生之处,就是徽州地区的人们的家常小菜,只为徽州地区的人们享用,其消费群体很小,也没有什么市场而言。即使徽菜由徽商带出徽州推向全国,也仅仅为徽商所交往的圈内人士所享用,普通百姓是难饱口福的。就连同时期出现的很多的徽菜馆这种小群体消费的局面改观不大,这是因为受人们当时经济水平所限。

而到了现代社会,徽菜的消费群体变成了社会大众,这是因为一是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消费的能力。而是随着现代烹饪工艺和各种技术的发展以及餐饮业竞争的激烈,徽菜的消费价格也在人们能够接受的范围之类了。

由此可见,徽菜在原料的选用、烹制工艺和消费群体等方面都因要适应时代、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所以徽菜文化的变迁是徽菜起源于南宋,繁荣于明清至民国和改革开放后喜忧参半局面得以长久存必然因素,同时徽菜文化要想在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取得更好的发展,其文化的变迁还需进行的更好和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④①

参考文献:

[1]李德明 孙克奎.从餐饮业的发展趋势谈徽菜的振兴[J]. 中国食品,

[2]金声琅. 徽菜发展的几点思考[J]. 中国食品,2008年第16期

[3]高寿仙.徽州文化[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4](美)尤金·N·安德森 著 马婴 刘东 译.中国食物[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徽州位于皖南山区,黄山雄奇甲天下,白岳旖旎称神州。

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思想伟人,学术巨子,灿若群星;新安文化,徽州艺术,万紫千红。

勤劳的徽州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引领 *** 千余年。

徽州文化,总带着一种风韵!带着一种传奇!究竟徽州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又是怎样发展的?

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

虽然山川秀丽,风景绝佳,但“其地险狭而不夷,其土驿刚而不化”。

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徽州人,世世代代勤于山伐,不畏险阻,艰苦劳作。

徽州人愈发坚忍不拔,培养了气质,缔造了精神。

徽州山水的灵性,化为徽州人的品格。

南宋休宁知县祝禹圭说,“山峭厉而水清激,故禀其气、食其土以有生者,其情性习尚不能不过刚而喜斗,然而君子则务以其刚为高行奇节,而尤以不义为羞”。

“地理环境对徽州人性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突出者,即是赋予了徽州人一种刚性气质。

或负豪使气,争为长雄;或刚而喜斗,难以力服,而易以理胜。

其为官者,刚正不阿,多为御史谏官;其为学者,空所依傍,独立思考,多有创见。

正是山区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徽州人的骨骼,成就了徽州人的性格。

文化的融合铸就徽州文化

秦汉以前,生活在徽州的主要是山越人。

山越人以伐山为业,刀耕火种,勇悍尚武,是为山地游耕文化。

从大的方面来说,则属于中华文明源头之一的南方越文化。

另一方面,徽州区域自秦置黟、歙二县,中原汉文化开始渗入。

至东汉初年,即有中原大族迁徙徽州。

中国历史上每逢朝代更替,常常发生动乱。

人民被迫举家迁徙。

如历史上有名的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末黄巢之乱以及宋金战争等,这些大动乱都引起了,北方士民大举迁入徽州。

迁徽后的世家大族仍聚族而居,重视教育,崇尚儒雅,带来了中原文明。

随着人口繁衍与族群扩大,迁徽士民反客为主,而成为徽州的主要居民。

在此期间,一些担任郡守的文人名宦,如南梁之任?P、徐?ぃ?瞥??︾摺⒑榫?诘龋?即罅ν菩欣褚堑嘉难а拧保?晌?罩莸纳缁岱缟小S谑牵?性?幕?ソフ季萘酥鞯嫉匚弧H欢?⒉荒芩担?性?何木腿〈?说钡厣皆轿幕??/p>

唐人吕温说:歙州“地杂瓯骆,号为难理”;瓯骆,即指越人;难理,指徽人争强好胜、健讼喜斗而言。

徽州难治是出了名的,直到明清仍有此类记载。

这说明山越文化的影响一直是存在的。

在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汇之中,免不了碰撞和冲突,但更多的是交融与汇合。

这种融合是双向的。

中原文化强有力地影响了山越文化,促其益向文雅;而山越文化也深深地渗透到中原文化之中,使之趋于刚健。

徽州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中,重视教育的儒家传统,崇尚儒雅的社会风气,维系族群的宗族观念,都明显具有中原文化的特质;其刚健有为的积极进取意识、吃苦耐劳的徽骆驼精神、向外拓展的开放风气等,皆反映出山越文化的元素。

徽州文化既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儒雅风范,又渗透着山越文化的刚强气质。

中原文化与山越文化二者相辅相成,从秦汉至隋唐五代,经过长期的交汇融合,结果演绎成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

大规模移民活动促成的文化融合,以及独特的山区地理环境,孕育了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

其基本精神:诸如崇文重教的儒家传统、刚健有为的积极进取意识、向外拓展的开放风气、吃苦耐劳的徽骆驼精神等,构成了徽州文化的主体,形成了徽州文化的核心。

这些文化因素对徽州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使其后的徽州能在一个高起点上异军突起。

宋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十分繁荣,海外贸易颇为兴盛。

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同时,徽州的地位随之大幅提升。

徽州虽不处于江南三角洲的核心地带,但距离杭州并不遥远,“其地接于杭睦宣饶,四出无不通”,宋南迁后,“中兴实为辅郡,四朝涵育,生齿日繁,地利日辟,人力日至”。

辅郡,即畿辅之郡。

徽州无疑属于当时江南最为发达的经济文化圈之内。

其后,随着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徽州在全国经济文化发展坐标中的地位愈益突出,更加重要。

徽州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不局限于徽州本土。

正如胡适所言,对徽人来说,有所谓的小徽州与大徽州。

小徽州即指徽州本土,大徽州则指徽州以外的华夏大地乃至海外的广大空间。

徽州文化既发达于徽州本土,又活跃在华夏大地。

徽州本土的狭小促成了徽人的向外扩展。

最初当是一种不得已的行为而后则成了一种社会风尚。

徽人通过经商、科举、出仕、游学、移居等种种途径,与外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交流。

明清时期达到 ***

这种交流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在这种交流中,徽州于经济上聚天下之财富,文化上得五方之风气。

徽商置业四方,称雄宇内,徽人出仕、游学,遍及各地。

富有特色、独领 *** 的徽州文化也随之传播四海,在各地开花结果。

徽州成为那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交汇之地与辐射中心。

徽州文化的形成、发展与繁荣,乃是充分地利用了大徽州这个广阔的舞台,有赖于此者至大矣。

自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度,至宋代也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宋统治者大力开科取士,使之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

徽州人以其文化优势及时地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科举出仕者大增。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两宋时期徽人登科总人数为861人,而在唐五代时期徽人登科者仅10人。

宋代徽人担任过四品以上官职者达30余人,所谓“宋兴,则名臣辈出”是也。

徽州人首先在政治上实现了崛起。

宋代理学的兴盛,把儒家思想推向了新的阶段,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之意义。

理学起于北宋周敦颐、程颢、程颐等人,至南宋朱熹为其集大成者。

朱熹理学甚至影响东亚,远播欧洲。

以徽州为故里的朱熹及其理学,对徽州本土影响至深至大。

经过元代的发展,形成了新安理学学派。

“朱子之学虽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新安之士为然。”徽州人成为践行理学的典范。

而徽州本是“程朱桑梓之邦”,“婺源之有朱子,犹邹之有孟子、继曲阜之有孔子也”。

自南宋“咸淳五年(1269)诏赐文公阙里于婺源”之后,向有“程朱阙里”“东南邹鲁”之称,即徽州乃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家代表人物的发祥之地,其所处地位不言而喻。

宋代以后,徽州迎来的另一个历史发展机遇,则是商品经济的兴盛繁荣。

宋元以降,特别是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显著发展。

这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

其显著特点是:主要民生用品商品化程度增大;长距离贩运贸易发展;商路增辟和新兴商业城镇增加;大商业资本兴起,等等。

总括起来即是全国性市场形成。

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全国性市场的形成,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不过,商品经济的发展只是一个客观条件,它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机会大致是相同的。

那么,历史为什么选择了徽州人,最后是徽商称雄四海呢?这与徽州文化有密切关系。

在以农为本、安土重迁的时代,外出经商首先要克服死守故里的观念。

徽州人能够做到“十三十四,往外一丢”,勇于外出经商,并且成为一种风尚,是很不简单的。

这种向外拓展的开放精神,正显示了徽州文化的特色。

当然,徽州人外出经商有地理条件这个因素,由于山多田少而不得不外出谋生。

但明代各地因饥荒徭役而外出逃生者极为众多,这些人沿街乞讨者有之,为人帮工者有之,充当奴仆者有之,更多的人则是四处流浪,难以控制,史称“流民”。

终明之世,流民一直是无法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

而徽州人外出则主要是从事商业活动,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是因为,徽州文化崇文重教,教育十分发达,“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莫不有学有师。

正是教育的普及为经商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无需赘言,目不识丁是难以外出经商的,即使中小商人,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

至于那些在全国性市场环境下从事商贸活动、进行大商业资本运作的富商巨贾,更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

徽商许多人本来就是儒者,他们以儒家理念来指导其商业活动,贾而好儒,而被称为儒商。

正如戴震所言,徽人“虽为贾者,咸近士风”。

富有特色的徽州文化在徽商崛起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毋庸置疑。

而徽州宗族也有开放的一面,对徽商的经营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他们筹集资金,为徽商创业提供资本;输送人力,以建立徽商对行业的垄断;利用宗法,来强化徽商的商业组织等。

徽州宗族成为徽人外出经商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

历史记载的徽商

明人谢肇淘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活跃于明清时代的徽商,足迹几遍宇内,从偏远的沙漠到神秘的海岛,乃至于海外;其资本雄厚,积累了巨万财富,藏镪百万、千万;他们掌握着某些行业的垄断性经营,如盐业、典当业等;他们拥有各个商帮之首的地位;他们从明中叶兴起,至嘉靖、万历时达到繁盛,在清代又有一个大的发展,称雄于全国商界数百年之久。

徽商活动的意义远远超出商业本身,对当时的经济、文化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促进了社会的变迁。

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如全国性市场的形成、新的生产关系萌芽,等等,显露出从传统走向近代的曙光,具有时代转型之意义。

在这一时代转型的潮流中,徽商所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受益者,也是推动者;不只是参与者,更是拓者。

即明清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及商人集团的兴起,二者也是一个互动过程,并非是商品生产发展了,全国性市场形成了,然后才有人集团的兴起。

当时,徽商经营的范围甚大,地域极广,影响至深。

“其货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骛,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

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在这一方面徽商等商人集团与有力焉,贡献尤大。

徽商乃为这一商品经济发展大潮的领军者,而处于时代发展之前列。

徽商是在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而徽商在经济上的成功反过来又在各方面影响着徽州的文化发展,从而造就了明清时代徽州文化的昌盛。

经济与文化互动,在徽州历史上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徽商取得的财富成为徽州文化昌盛的物质基础。

徽商对教育科举、文化艺术、建筑园林、公益事业等投入了大量财富;还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徽州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包括一批出类拔萃的文化人才,从而铸就了徽州文化的辉煌。

明清时代的徽州文化光辉灿烂、万紫千红。

如徽州教育、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州版画、徽州刻书、徽州三雕、徽派建筑、徽州园林、新安医学,以及自然科学、数学、徽剧、徽菜等,几乎在各个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有的领域臻于极致,后世难以企及。

其水平之高、贡献之大,世所公认,它们既有地方文化之特色,同时也是当时主流文化的一个代表,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成为灿烂的中华文化之一瑰宝,具有典型性与普遍性的特点。

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徽商的成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明后期文坛领袖、徽人汪道昆说:“大江以南,新都以文物著。

其俗不懦则贾,相代若践更。

要之,良贾何负闳儒!则其躬行彰彰矣。”又说:商农“各得其所,商何负于农?”到清代徽州学者俞正燮亦说:“商贾,民之正业。”他们不仅发出了“商何负于农”的质疑,而且正面肯定了商贾本是民之正业,商与农是平等的,从根本上批驳了商不如农的传统观念。

这种文化自觉,显然是对历来重农抑商政策的否定,是对当时仍在流行的商为四民之末观念的批判,是对几千年来根深蒂固传统的挑战。

其意义已不限于地域文化范畴,而是发出了时代的先声。

转型的负面影响

徽商在近代失去了领袖群伦的地位,而徽州社会的转型中,亦步履蹒跚。

尽管如此,徽州文化在向近代转型的进程中仍不乏亮点,值得关注。

徽派朴学大师戴震,作为18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其思想显露出的近代气息,具有早期启蒙之意义,已众所周知。

鸦片战争前,俞正燮秉承徽人的刚毅气质和求实精神,发表了许多离经叛道之论,勇于向传统观念宣战,被称为中国思想界三贤之一,特别是其维护妇女权益、主张男女平等的诸多阐发,更展现了朴素的人权观念和平等思想。

咸同兵燹后,寄居徽州的学者汪士铎,对早婚等诸多陋习痛加批判,阐述了早期的人口思想;又对儒家仁政、德政进行批驳,而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同一时期,徽籍大臣王茂荫所提出的货币理论与财政政策,切中时弊,见解卓越,阐发深刻,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

黄宾虹作为近代新安画派的代表人物,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多有创变,独树一帜,成为继渐江之后的又一个高峰。

徽班进京,被公认为京剧发展的源头之一。

在自然科学方面,徽州数学家汪莱成就斐然,他提出的P进位制的理论,实为现代计算机原理之先河。

至于徽人胡适,作为五四时期新文化旗手的地位与作用,无需赘言。

其主张固然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反驳和扬弃,然而,从其批判精神来说,却是与朱熹、戴震这些徽州先贤们一脉相承的。

而以上这些在徽州文化转型中闪光的人物,也无一离不开深厚的徽州文化沃土的孕育。

回顾徽州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交织着人与自然的磨合,不同文化的融合以及经济与文化的互动。

历经千锤百炼的磨砺,造就了具有较高素质的徽州人。

徽州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宋代以后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徽州的崛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徽州文化又是利用大徽州即本土以外的广阔舞台而发展起来的。

归根结底,徽州文化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徽州人所创造的,是高素质的徽州人及时地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大徽州的广阔舞台,而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徽州文化。

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构成了徽学研究的深厚根底。

而对徽州文化史的探索,无疑是徽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继大型学术丛书《徽州文化全书》出版之后,多卷本的《徽州文化史》又付梓问世,不啻为徽学研究之一盛事。

(文章来源:徽州门户网)

徽腔的前期中国戏剧的繁荣,往往同声腔的广泛流传和发展分不开。徽剧声腔的形成,是徽剧赖以成立的基础。元朝末期,南戏与北方杂剧分庭抗礼。弋阳腔流传到安徽衍化成徽州腔和青阳腔,并以此为主体,形成了徽剧的前身——徽池雅调。并相继产生了徽州腔、青阳腔、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徽州腔的产生约在明嘉靖年间,至万历而盛行。当时在中国戏坛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弋阳、徽州声腔为代表的适合普通老百姓口味的戏曲,另一种是以昆腔为代表的适合文人口味的戏剧。以弋阳腔代表的徽剧声腔明嘉靖年间,在徽州腔产生的当时,全国颇有影响的余姚、海盐、弋阳、昆山四大声腔相继流人徽州。其弋阳腔用金鼓铙钹按节拍,用人帮腔,贴近普通老百姓而受到徽州群众的欢迎,为使弋阳腔的唱法更适合徽州村镇平民的口味,徽州艺人在演出时往往杂人土语,并在剧本中增加大量解释性字句,连唱带说,通俗易懂,扩大和增强了原作表现生活的能力。这种保持徽州语音声调,吸收弋阳腔特点,增加“道白”或称“滚”,所创造出来的新戏声腔,时称“徽调”或“徽州腔”,成为徽剧一种的声腔特色。以昆腔代表的徽剧声腔明嘉靖年间,昆曲也在徽州一带流传。昆腔剧本文词艰深,温文尔雅,以丝竹等乐器托腔伴唱,悠扬动听,颇受文人欣赏。当徽州腔在徽州本地流行之时,一些流寓在外的徽商却喜欢附庸风雅,以听昆腔为时尚,甚至专门蓄养家班唱昆调。这些演唱昆腔的徽商家班,随着主人回到徽州演出,也把昆腔带到徽州。徽州腔同昆腔的交流,使徽调又有了新的创造,一变为四平调。四平调又名二黄平板,也是后来四大徽班进京时所唱的主要唱腔。徽腔的成熟期清康熙、乾隆时期,徽州腔凭借徽商的推动和提倡,进入全面繁荣时期,仅扬州一地就有江春的德音班、春台班,徐尚志的老徐班,黄德、汪启源、程谦德的家班。这一时期,徽州腔更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先后吸纳秦腔、吹腔、高拔子、梆子腔、罗罗腔等声腔艺术和剧本优点,形成以徽调为主,融合众长,唱、念、做、打并重的剧种——徽剧。 鼎盛期清乾隆中叶,徽剧的主要声腔均已形成。徽剧进京不久,汉剧也进京,徽剧又从汉剧中吸收了西皮,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自己的声腔。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广州的外江梨园会馆《碑记》上,记载有太和、保和、瑞祥、永兴等徽班的名字。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另一块《碑记》则记有荣升、春台、有福、上明、翠庆、集庆、保和、文秀、上生等九个徽班班社。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名艺人高朗亭率三庆班入京演出,轰动京师。之后,在乾隆、嘉庆年间进京的还有四庆徽、五庆徽、四喜、春台、和春、三和等徽班。其中,以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最为有名,人称“四大徽班”。嘉庆、道光年(1796-1850年)间,徽班在北京更加兴旺发达。 衰落期清道光八年至十三年(1828-1832年)间,汉调艺人王洪贵、李六等在北京加入徽班,使徽、汉合流,出现变“诸腔杂陈”为“以皮簧为主”新剧种。而南方的徽班也受到京剧和其他各新兴地方剧种的冲击。道光二十年(1840年)由于徽汉两个剧种的血缘关系,长期同台演出,彼此融会吸收,逐渐使徽汉两班合作,徽汉两调合流,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并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咸丰、同治(1851-1874年)后,徽剧班社逐渐减少,加上原先徽商的地位已被新兴的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势力所取代,使徽班逐渐失去原先徽商在经济上的支持,活动区域日渐缩小,只流行于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四省的部分地区。但其艺术形式却保留了下来,并与京戏分为两个系统,称为“徽戏”。民国十年(1921年)以后,徽班虽仍然活跃,但改调京腔者日渐增多,至抗日战争前夕,大多数职业班社解散,艺人多改学京戏或弃艺从农或改行经商,只有少数班社勉强维持。民国十五年(1926年)左右,由于京、沪等地京剧的蓬勃兴起,徽剧渐渐衰落,解放前夕几成绝唱。在1951年进行的老艺人普查、登记中,当时的徽戏老艺人仅有72人。同年5月,安徽省第一个徽剧团休宁“群乐徽剧团”成立。抢救期1956年,“安徽省徽剧团”在徽州筹备成立,剧团成立后抢救挖掘、搜集整理了近千个剧目和大量的徽剧声腔、音乐、脸谱等珍贵资料。两年后迁往合肥。1959年和1961年,该团两次赴北京、上海等地公演。1961年,休宁“群乐徽剧团”改为“徽州地区徽剧团”。1978年重新成立“徽州地区京徽剧团”。198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派专家与录像队,专门到黄山市进行徽剧、目连戏录像,其中徽剧录下《水淹七军》《百花赠剑》《出猎回书》《借靴》《打龙篷》《乌盆计》等6个节目,并列入国家艺术档案长期保存。现阶段1990年在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的演出盛会中,徽剧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再次轰动京城。1991年至1997年间,安徽省徽剧团多次应邀赴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日本演出,1999年夏,又应邀赴西班牙参加第20届朝圣国际艺术节、西班牙奔牛节和马德里夏季艺术节的演出。2013年,应美国旅美专家协会邀请,黄梅戏剧院与安徽省徽京剧院共同组成“徽风皖韵美洲行”演出团踏上了2013春节访美演出的行程。

学前教育科研论文获奖题目

1、 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2、 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3、 试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4、 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5、 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6、 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7、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8、 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9、 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11、 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12、 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15 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16、 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17、 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20、 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21、 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22、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23、 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24、 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36、 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37、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38、 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39、 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40、 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41、 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建议:1、 选题:根据建议选题,学生与指导教师商议,题目不要太大,以免空泛和难以驾御2、 结构:按照《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要结构完整,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论证选题意义、目的、范围,简述前人研究情况和自己论文研究重点)、正文,结论、引文注释(脚注)、参考文献(10篇以上)。以上内容缺一不可。3、 论文写作逻辑清晰,内容充实。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查型论文也要有一定理论分析。以上课题可以代做!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新颖的学前教育专业论文选题:1、现代化教学的技术支撑——谈幼儿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利与弊2、对当前幼儿读写算教育热的思考3、幼儿园教师的科学素养与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开展4、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5、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6、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7、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8、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9、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10、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11、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12、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13、幼儿园应不应该有“兴趣班”14、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15、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知识改变命运, 教育 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人类在不断的学习中进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教育方式 方法 也更新换代。下面我给大家带来教育方向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有哪些_教育类论文选题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学前教育论文题目

1、学前教育专业历史教学中的师生角色互换初探

2、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生物情境问题教学各因素分析

3、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大班数学活动中的有效利用

4、微课题研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范式

5、建构主义视野下“学前 儿童 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

6、如何进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

7、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

8、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翻转课堂之管窥

9、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10、试论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实施

11、高校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2、学前教育游戏课件的设计探索

13、教育资源不公平配置对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影响--基于江西省R县的调查研究

14、基于人性关怀视角下的幼儿园活动室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15、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索

16、关于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解读

17、信息技术与幼儿教学的整合

18、在幼儿活动设计中创编游戏型课件的策略性研究

19、在幼儿活动设计中如何创编幼儿游戏课件

20、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师远程培训的实践研究

21、基于古斯基评估模式的教师网络培训分析

22、放开营利性学校办学领域的取向与策略探析

23、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音乐教学实践探索

24、以“互联网+”促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

25、学前教育远程师资培训系统建设的路向分析

2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携手韩国企业支持女童教育

27、初构案例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28、浅析当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29、情境互动教学模式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30、徐州市区学前教育信息化现状的调查研究

31、学前高专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翻转课堂应用研究

32、家庭功能弱化对学前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33、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34、刍议学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策略

35、处境不利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36、浅析多媒体视域中的学前 英语听力 培养

37、浅谈如何发挥多媒体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38、论培训机构在中国现在社会的意义和发展前景

39、基于良好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

40、学生资助工作中德育缺位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41、我国幼儿教育软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2、浅谈学前心理学教育教学策略

43、微课在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教学中的应用

44、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平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45、国营农场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有序移交

46、广西民办幼儿教师规范化教学行为实施策略研究

47、学前教育专业女生主观幸福感调查

48、顶层设计理念下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49、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中的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

50、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

51、“五位一体”生态教育链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势科学视角

52、特殊儿童团体游戏治疗的研究综述

53、互联网技术对学前教育的影响探析

54、美国高宽课程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及其启示

55、学前儿童观点采择训练的可行性分析及策略

56、襄阳市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57、简谈学前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58、浅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59、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探讨

60、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探析

体育教学论文题目

1、室外体育课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2、中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

3、要重视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养护教育

4、注意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5、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品质

6、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探索

7、建好学生体育档案

8、体育场所服务质量的理论研究

9、对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中 热点 问题的探讨

10、体育教育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

11、中小学体育的现状与思考

12、中学体育课理论教学探讨

13、体育教学与训练

1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5、村小中青年教师兼教体育学科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16、浅谈体育教师如何备好体育课

17、体育课集合队形的变化的教学 随笔

18、学校体育如何贯彻素质教育

19、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工作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20、体育教育与人类生存需要之关系

21、要带着爱心去上课--中学体育课教学体会点滴

22、世界体育发展与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

23、动作示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24、中国体育产业尚处胚胎期

25、体育 文化 的全球化与民族化

26、体育意识剖析

27、关于在体育教学当中加强迁移规律运用的建议

28、体育课要渗透思想素质教育

29、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0、对我国体育科技一体化训练体系的几点研究

31、试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32、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体育教学目标体系

33、提高耐久力在增强学生体质过程中价值研究

34、小学体育课组织教学的基本途径

35、略谈在小学体育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36、中国与世界优秀 跳远 运动员技术参数的比较分析

37、关于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个性培养的建议

38、提高耐久力在增强学生体质过程中价值研究

39、 武术 套路发展的动因

40、对跳远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探讨

41、对中学生课外活动浅析

42、发展 网球 俱乐部的市场

43、肥胖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不良影响

44、肥胖与有氧运动的研究分析

45、高等教育中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46、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47、关于初中体育课“减负”问题的分析研究

48、关于大学生对人体肥胖问题的看法与分析

49、关于大学生健康促进问题的探讨

50、关于 篮球 抢篮板球的探讨

教育叙事 论文题目

1、 用心去感受,用爱去关怀——一年级上册教育叙事 故事

2、 教育叙事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适切性探究

3、 教育叙事研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索——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实录

4、 均衡发展政策与农村教师的幸福感——两位农村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

5、 论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结构及环节

6、 教育叙事视域下精准资助对建档立卡生学业发展影响的研究

7、 公共艺术教育叙事研究之师生演剧活动——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8、 教师职业生涯起步的教育叙事

9、 蒙汉双语家庭子女的语言习得困境:教育叙事与 反思

10、 我和我那“别样的花儿”——小学班主任与问题学生的教育叙事

11、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转向与国际传播

12、 高校辅导员开展教育叙事研究的审视:适切性、局限性及突破

13、 基于教育叙事的音乐教学研究

14、 父母责任的代际传承: 家庭教育 百年回眸——基于50个中国家庭的教育叙事研究

15、 教育叙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16、 教育叙事研究——关于故事和生活经历的研究法

17、 不妨来点温柔的惩罚——我与一个孩子三次“斗争”的教育叙事

18、 高师教育叙事实施效果评价研究——以QT师专语文教育专业为例

19、 让教育叙事成为钻石的“五部曲”

20、 教育叙事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21、 教育叙事:教育专业硕士生的成长途径

22、 论数学教育叙事

23、 教育叙事——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24、 教育叙事案例:每个天使都有一双美丽的翅膀

25、 教育叙事,教师写作突围的捷径

26、 巧设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冷战中的对峙》教育叙事

27、 运用教育叙事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的实践研究

28、 思想政治课教材处理中的教育叙事

29、 教育叙事研究促进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30、 最美“乡下人家”——《乡下人家》校本研修课教育叙事

31、 给“教育叙事”把脉

32、 音乐教师学习教育叙事研究的客观诉求

33、 藏族地区数学教师角色认知的教育叙事研究

34、 历史教育:叙事之上的知识展开

35、 教育叙事:“两个密度”引发的思考

36、 浅析开展 高一政治 教育叙事研究的策略与反思

37、 教育叙事与小学英语教师校本培训

38、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探讨

39、 用写故事的方式理解教育——教育叙事写作的实践与思考

40、 激发是课堂的灵魂——我的教育叙事

41、 中秋月圆——《 中秋节 》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叙事

42、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结构要素探究

43、 展现体育教师教育智慧的教育叙事

44、 教育叙事研究困惑解读

45、 基于教育叙事研究的医学院校外语教师能动性研究

46、 一节 作文 教学参赛课的教育叙事研究

47、 教育叙事:大学新生学习生活转变的有效路径

48、 虚构的教育叙事要不得

49、 音乐教育叙事研究之“叙”的几种类型例说

50、 职前教师个人理论研究——基于实习日志的教育叙事分析

教育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相关 文章 :

★ 数学教育毕业论文题目参考选题大全

★ 本科教育类毕业论文题目

★ 初等教育毕业论文题目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艺术类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大全

★ 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1

★ 毕业论文题目怎么选

★ 毕业论文题目来源

具体看你的方向而定1 、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 2 、关于幼儿争抢行为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3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4 、关于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 5 、关于幼儿“人来疯”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6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7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8 、幼儿教师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 9 、幼儿教师家庭支持的现状研究。 10 、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11 、幼儿园的奖惩制度与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相关研究。 12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3 、关于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14 、关于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15 、关于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6 、关于父亲角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17 、关于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8 、关于父母教育态度的一致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19 、关于幼儿园开展英语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20 、关于某市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取向的研究。21 、关于幼儿园的社会支持现状研究。 22 、关于家长选择幼儿园时的主导因素研究。 23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期望的现状研究。 24 、关于家长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配合现状研究。 25 、 35 岁以下年轻父母的早教观念的现状研究。 26 、关于父亲与母亲对于幼儿发展认识上的差异研究。 27 、关于幼儿教师离岗,跳槽现状的研究。 28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29 、关于幼儿教师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30 、关于小班幼儿教师与大班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的对比研究。 31 、关于男幼儿与女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差异因素研究。 32 、关于小班幼儿性别认同的现状研究。

  • 索引序列
  •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论文获奖
  • 安徽省教育科学院论文格式
  • 教育科学研究院论文大赛获奖名单
  • 徽州学者研究徽剧起源论文获奖
  • 学前教育科研论文获奖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