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女性主义翻译论文文献

女性主义翻译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女性主义翻译论文文献

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4、【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5、【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6、【英】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书店1989年版。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0、【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林建法等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11、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美】莫瓦:《性别/文本政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女性主义参考书目14、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书店1995年版。 15、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书店1995年版。 18、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荒林:《新潮女性文学导引》,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20、【德】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习承俊译,北京:书店1995年版。 21、陈惠芬:《神话的窥破——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22、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北京:书店,1997年版。23、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24、【美】克拉夫:《女性主义思想:欲望、权力及学术论述》,夏传位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7年版。25、王政等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书店1998年版。2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等。

和同性恋倾向方面。本文拟从她成长的家庭、男权统治秩序及她幼年遭遇的性侵害来透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渊源。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家庭环境;男权统治;性侵害弗吉尼亚·伍尔夫堪称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家之一,不仅因其以《到灯塔去》、《海浪》等作品扬起了意识流的风帆,而且还以《一间自己的房子》吹响了女权主义的号角。但在四、五十年代,英国文学评论界却对她颇有微词。从70 年代以来,在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又涌起了一股对她重新研究的热浪,人们研究她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她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及其文学评论,甚至有人研究她的“发疯”、癖好、相貌等等,因此她再次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年来,关于她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其女权主义思想和同性恋倾向方面。但这位曾多次参与妇女解放运动、发表了无数关于妇女问题的论著及众多小说、并提出了许多女性文学话语权利的作家却“拒绝承认她所持的‘女权主义’立场,甚至对‘女权主义’这一称谓都十分反感”(伍厚凯,1999,p. 321)。那么,她到底是不是女权主义者?她的女权主义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笔者以为,她的女权主义思想与她成长的家庭、男权统治下的社会大环境及早年所受的性侵害等密不可分。本文拟以多维视角透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渊源。笔者以为,伍尔夫之所以否认自己的女权主义立场,是因为任何文学作品一旦被贴上“主义”的标签,则和时代的政治背景休戚相关。而时代过去了,就意味着该作品也失去了其应有的光环。因此,几乎所有作家都不愿意其作品被冠以“主义”。伍尔夫也不例外。尽管她拒绝承认自己所持的“女权主义”立场,但她的小说却处处洋溢着饱满的女性意识。其处女作《远航》就漫画式地描绘了一个“女权主义者”形象。她高谈阔论,风头甚劲,试图为女性争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但却处处以帝国的男性统治者和政客为楷模,潜意识里无法摆脱男权体制的控制。主人公这无奈的处境表明了作者的忧虑与彷徨,同时也启迪人们,妇女必须为争取权利而行动;《夜与日》运用了象征手法,“夜”代表女性,意指想象、情感和直觉,而“日”则代表男性,涵盖着对事实、理性和逻辑的崇尚。这一主题蕴涵了男女两性的对立互补,应相互融合的关系;在《雅各之室》里,作者凸现了男女两性之间无法协调的裂痕,也强调了两性之间的沟通无比重要;在《到灯塔去》中,兰萨姆夫妇的品质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男性死板僵化,恪守逻辑,女性灵活敏锐,无所不思,体现了女性对事物及人际关系深刻的洞察力;在弥漫着幻想色彩的《奥兰多》中,主人公经历了400 多年之久的人世变幻,其性别也在沧海桑田般世事变迁中阴阳交替:他由起初的翩翩少年、王室宠臣转而变成了花容月貌的少妇,并创作了47 部作品。在这个身兼两性的人物身上,无疑寄托了伍尔夫对于性别的思索,也是值得后世女权主义者反复玩味的不可忽视的杰作。在《一间自己的房子》里,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美学思想,这部著作可谓其女权主义思想成熟的标志。她批评作家执着于自己的性别,都用自己头脑的单一侧面在思考与写作,便都不是自由的、完美的。她指出这既不能归咎于男人,也【作者简介】李利(1965-),女,陕西蒲城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英美文学。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的多维透视75不能归咎于女人,应归罪于一切使人特别感觉到“性”的人以及他们所铸造的传统观念体系。她认为理想的艺术家应该是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兼容,两性交融才是优秀作品的创作源泉。从以上作品的题旨,我们不难看出,弗吉尼亚·伍尔夫无疑具有清醒的女权主义意识。虽然在以往的一些文学史中,她被认为是不食人间烟火、对政治漠不关心的唯美主义艺术家。然而,她的作品如《一间自己的房子》、《三基尼金币》、《论妇女与小说》、《论简·奥斯丁》及《空袭中的沉思》等却充分证明了她对妇女与文学及反男权战争的思考。她犀利的笔锋直指男权社会。她认为,男性撰写的历史使女性处于失语状态,阉割了女性作为人类的另一半的话语权;父权制使女性成为作家的道路举步维艰;相对于男性,妇女文学具有一些男人所无法企及的独特的品质;战争和男权有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而女性品质则可以使人类避免自我毁灭的厄运。她将战争与男权联系起来,这独到的见解无疑表明她的性别立场。在纳粹炮声隆隆中,她以《三基尼金币》发布了独特的反战宣言。此后,她在给一名律师的信中反诘到:“难道不是父权制度使你们趋向战争吗?”她认为妇女天生具有和平、抚慰的特质,可以极大地缓解男人的攻击欲、狂妄和凶残。然而,“许多大门还对我们妇女关闭着,或者最多只是开启了一条小缝。”她还将家庭中的男权主义与政治上的法西斯主义关联起来:“众人的世界与自我的世界紧密联系,前者的暴政奴役衍化出后者的暴政与奴役。”在她看来,要解决战争问题首先得解决妇女问题。如果不解决男权统治下女性受教育和就业的问题,那么男性操纵世界的姿态便随时可能爆发战争。故而,她的《三基尼金币》“是那一时期批判上层人物和国家纠结在一起的纳粹精神的最激烈的作品”( & ,1985,p. 1225)。由此可见,伍尔夫以其言其行彰显了女权主义思想从萌芽到成熟的艰辛历程。她不断追求男女平等,渴望用一种双性同体的心灵进行创作。同时,她又肯定了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和明显的女性风格的存在。毋庸质疑,她是女权主义思想举足轻重的发轫者之一。她这一思想的形成根植于其成长的家庭、男权统治下的社会体制及早年所遭遇的性侵害。她出生于 19 世纪末期的一个知识贵族之家,貌美惊人,才华横溢,气质非凡。其家学可谓源远流长,家庭成员大都受过良好教育,从事法律、教育、写作或在政府部门担任公职。父亲莱斯利·斯蒂芬(1832-1904)是19 世纪的著名作家和编辑。姑妈卡罗琳·爱米丽亚打破世俗,终生未婚,写了许多著作宣传女权主义思想,对伍尔夫影响极大。另一位对她思想有所影响的女性是萨克雷的长女、莱斯利的前妻哈丽特的姐姐安妮·伊萨贝拉,伍尔夫亲切地称这位女作家、萨克雷著作编辑者、女权主义者为“安妮姨妈”。《夜与日》中的希尔伯里夫人即以其为原型。此外,伍尔夫受父母的影响根深蒂固,她反复申说对父母的回忆缠绕了自己终身。父亲正直、严格、富于理性和强烈的道德感是他突出的性格特征,但他身上也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维多利亚时代1 是一个典型的男权中心社会,男性家长享有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父亲虽具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和正直善良的品德,但仍无法摆脱那个时代男性对女性的普遍态度:既温柔又严厉,既尊重又轻视,潜意识里具有对女性的君临统治欲。他理论上相信妇女受教育的重要性,但实际却把钱都花在男孩身上。伍尔夫从年幼时就非常愤慨于父亲把全部资金都提供给男孩的良好教育,而女孩却只能接受杂七杂八的家庭教师的仁慈施舍,这种愤慨之情正是形成她女权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而她母亲一生的奉献与所求也促使她反思女人的社会及家庭地位。她母亲是“一个美丽的19 世纪中产阶级的妇女”——“她似乎全面证实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行为的典范”2,即男权中心的社会规范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女性,女性所承担的是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是相当繁重的家庭经济事务的管理者。她称母亲这类女性为“房子里的天使”3,是男权社会观照下的产物。母亲也认为“服务,就是女性最高天性的完全实现”。她的反女权主义者思想更是令伍尔夫为女性哀其不幸,鸣其不平。伍尔夫也曾在要么接受命运的摆布要么奋起抗争的两难境地1 维多利亚时代:维多利亚女王(Victoria, 1819-1901)统治时期,即1837-1901。2 Hermione Lee, Virginia Woolf, 源于维多利亚时代一首描写理想家庭生活的流行诗歌,题目为《房子里的天使》,作者科文特里·帕特莫尔(Coventry Patmore,1823-1896)。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的多维透视76中挣扎徘徊。比如她早年偷偷到父亲的书房广泛阅读的经历有时就让她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我,一个女人,有什么权利读所有这些由男人写出的东西?”(伍厚凯,1999,p. 29)。她对男性社会的这种怨羡情结实在是一时难以释怀,因此她文本中的女性人物大多也都怀有怨羡情结。所谓羡慕是人们对于具体的人或物的一种内心艳羡和仰慕,它唤起人的想象、幻想及仿效冲动;而怨恨则是一种内心的抱怨和仇恨,它激发嫉妒、报复或复仇的冲动。人们总是热切地羡慕着某种比自己优越和高级的人或物,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愈是羡慕却愈增怨恨,而愈是怨恨却愈增羡慕,从而导致一种怨恨与羡慕相互交织的深层体验心理。伍尔夫对于哥哥们能上大学、能和朋友自由通信探讨问题就羡慕至极,而这种羡慕就成了她更专注于阅读的直接契机,仿佛她正在同处于优势地位的兄弟们竞赛,同男权社会的教育制度进行着抗争。她的这种怨羡情结还表现在她对父亲的热爱与怨恨之中。她在1928 年11 月28 日的日记里这样写到:“今天是父亲的生日。他要是在世的话,就96 岁了,是的,今天96 岁:⋯⋯不过幸运的是没有。要是那样他的生命就会扼杀我的生命。会发生什么事呢?没有写作,没有作品——不可想象”(伍厚凯,1999,p. 33)。在母亲朱莉亚去世后,父亲的情感捕食便转而以儿女们为对象,她激愤地写到:“正是那个暴虐的父亲——那个苛刻的、暴烈的、做作的、佯装的、自怨自艾的、装聋作哑的、哀求的、时而可爱时而可恨的父亲——那时候统治着我。这就像和一头疯狂的野兽关在同一个笼子里”(伍厚凯,1999,p. 56)。从这些话语里,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她所受到的精神煎熬。此外,导致她女权主义思想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男性的严重的性侵犯。她6 岁时就受到两个异父兄长的猥亵,一直延续到她22 岁。这种“羞耻感”极大地影响和扭曲了她的人格建构过程。她害怕照镜子,“照镜子的羞耻感持续了我的终生”(伍厚凯,1999,p. 61)。她埋藏在潜意识里的那种对性的恐惧极大地危害了她的心理健康,严重毁损了她的完整人生。她早年的这种强烈的性屈辱体验,促使她深刻反思女性的生存状态。她在叙述受杰拉德尔的猥亵时,说自己当时曾感到难以言说的愤怒和厌恶。这种感觉使她清醒地意识到,承受来自男性的性凌辱和性压迫,乃是女性难以逃避的历史命运。对她而言,侵害她的男性不仅代表着男性霸权社会对女性的性压迫,而且体现了男性的傲慢虚荣和强烈的权利之欲、统治之欲。因此,所有这些经历纠结在一起就构成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思想体系或艺术创作方面极其明晰的女权主义思想。她的小说创作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试图打破男女两性二元对立的格局,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及艺术表现手法书写了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她对女性社会的这种深刻透视奠定了其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开拓者的地位,其文学影响可谓经久不衰。同时,作为才思敏捷、文采斐然的女作家,她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痛苦,但她告别人世时那种宽厚而平和的胸怀,宁静而恬淡的心境,尊严而优雅的风度,是对她丰富而超然的人生态度的最好诠释,是只有渗透了生命之奥秘后方可达到的境界。总之,她的生命哲理、妇女创作文学观、双性同体思想、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等为人类在美学和文化领域的研究留下了无限的思索空间。参考文献:Jean Moorcraft Wilson. 1987. Virginia Woolf: Life and London. . Norton & Company, & . 1985.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literary by women: The tradition in English. New York, London: Norton,1225.林树明. 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伍厚凯. 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瞬间[M].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张岩冰著,王岳川主编. 女权主义文论[M]. 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of perspective on Virginia Woolf’s feminist ideology77LI LiAbstract: Virginia Woolf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pioneer as well as the predominant feminist critic,hence, the emergence of heated research on her and her works especially after the 1970s. The research in recentyears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her feminist stance and lesbian inclination.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the formation of her in view of her family background, the then androcentric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sexualharassment that she endured very early in her words: Virginia Woolf; feminist ideology; family background; androcentric social environment; sexualharassment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4、【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5、【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6、【英】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书店1989年版。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0、【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林建法等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11、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美】莫瓦:《性别/文本政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4、【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5、【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6、【英】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书店1989年版。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0、【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林建法等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11、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美】莫瓦:《性别/文本政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女性主义参考书目14、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书店1995年版。 15、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书店1995年版。 18、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荒林:《新潮女性文学导引》,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20、【德】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习承俊译,北京:书店1995年版。 21、陈惠芬:《神话的窥破——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22、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北京:书店1997年版。23、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24、【美】克拉夫:《女性主义思想:欲望、权力及学术论述》,夏传位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7年版。25、王政等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书店1998年版。2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等。

杂志封面女郎女性主义

梨花~ 一个日本模特

《花花公子》杂志的诞生:当年“性革命”的一杆大旗 1953年10月,第一期《花花公子》杂志诞生在海夫纳家厨房的餐桌上,封面介绍了挂历女郎玛丽莲·梦露。27岁的海夫纳向亲友借了8000美元,花500美元买下了梦露半裸照的版权,又靠着剪剪贴贴,创办了《花花公子》。可没想到创刊号卖出了5万多册(每册50美分)。 《花花公子》的出世迎合了当时美国的社会思潮,这一点海夫纳自己也没有想到。海夫纳曾经说过,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革命者”,他的目的是要创办一本有“性”内容的主流男性杂志,而这恰好成了一个非常革命的想法。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性革命”时期,阅读《花花公子》成了叛逆的象征。二战结束不久,经济开始恢复,汽车、避孕药、电视的出现,再加上性研究、城市化和越战的影响,更使大学校园里弥漫着反传统的气氛。《花花公子》以女性半裸体照为主,谈性、谈休闲、谈生活品位,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了最畅销的男性杂志。创刊一年后,每期销售就超过了10万册。发行量一度高达每期800多万份。当时,阅读《花花公子》成了“会享受人生”的代名词。三四十年代,美国青少年的口号是:“长大了要像洛克菲勒一样富有”;60年代,这口号则变成了:“长大了以后要像海夫纳一样享乐”。《花花公子》被当时激进的文化运动推到了浪尖之上,成了性革命运动的一面大旗。《花花公子》所象征的“性革命”,最重要的并不是性行为的变化,而是媒体公开报道“性”的合法化。 “追求享乐”是赫夫纳“花花公子哲学”的要义,在第一期《花花公子》里,他曾写道:“‘花花公子’并不指颓废的享乐主义者。我们所谓的‘花花公子’是一个不把生活看作仅仅是一串辛酸眼泪的人。潜藏在《花花公子》杂志背后的主张是:娱乐和享受是好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只在世上匆匆一过,生活应该被过得有品味。性爱本身不仅仅是传宗接代,它是真正让这个世界向前走的动力。”海夫纳认为,《花花公子》以往之所以能战胜众多的竞争者,就是因为它追求的不只是一种杂志的风格,而是要创立一种生活的风尚,“性”不过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海夫纳是一个直接的人,却不是个粗鲁无文的人,在站稳脚跟后,他对杂志的质量要求日益增高。每期《花花公子》都有一位花花玩伴的特写,采访、虚构的文学作品和经典花花公子艺术介绍。一些著名模特如纳奥米·坎贝尔、辛迪·克劳馥,以及好莱坞明星莎朗·斯通、金、贝辛格都曾上过杂志封面,而且以此为荣。迈克尔·乔丹、鲍伯·迪伦、比尔·盖茨等都接受过《花花公子》采访。约翰·厄普戴克、乔伊斯·卡罗·奥茨、斯蒂芬·金和汤姆·克兰西也曾在杂志上撰文。 发行50年的花花公子,见证许多重要的年代,封面女郎的风情也千变万化,唯一不变的是妖艳中带着稚气的兔女郎。 随着年龄的增长,克里斯蒂与父亲的关系开始亲密起来。谈政治,谈宗教,几乎无话不谈。她发现,《花花公子》并不完全是一本色情杂志,它有自己的政治立场,曾经旗帜鲜明地反对越战和死刑,也常常刊登一些观点尖锐的访谈录或国内知名作家撰写的文章。于是,以优异成绩从布朗迪斯大学毕业后,克里斯蒂决定走出“冈恩女儿”的世界,成为赫夫纳家族的一员。 如今,已过天命之年的花花公子,除了杂志之外,它的版图已经扩及电视、录像带以及网络。尽管竞争激烈,但近年来它的平均发行量都可以维持在320万份左右,每月大约有1000万美国成年人购买。25年前,《花花公子》开始开发海外市场,现在全球有19个版本,由不同国家的500万读者(主要为男性)分享。花花公子和它的兔女郎商标,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半个世纪过去了,到底是花花公子改变了还是社会改变了?克里斯蒂回答:“是文化改变了。”赫夫纳补充说:“当然我们也有变化。我们对自己的外表越来越满意,也越来越适应这个事实——我们是性感的。” 因此有人说,在诞生半个世纪之后,《花花公子》也终于要发生改变。但事实上,究竟是社会变了还是《花花公子》变了?“是《花花公子》让社会变了,”克里斯蒂说,“它让我们习惯了裸体和性感。”那口气让人想起她的父亲赫夫纳,他曾经夸口:“人类有三大发明,火、(汽车)轮子和《花花公子》。” 《花花公子》的创办人海夫纳不久前宣布,要给这本即将迎来50周岁的杂志实施改版“手术”,减少一点“色情”,增加一些“可读性”。实际上,《花花公子》的编辑们数年前就开始对文字稿有所侧重,每期也会刊登几篇有可读性的文章和访谈录。现在的《花花公子》也不再是指那本杂志,它已经成了一个国际名牌。海夫纳家族早已四处投资,他们拥有自己的电视台和酒店业,还向许多服装商、礼品商出售品牌权。去年,海夫纳还对色情电视网加大了投资,以7000万美元兼并了三个色情电视网。从花花公子集团的年报看,来自娱乐业的收入已经和出版业旗鼓相当。付费电视频道的收入如今已超过集团总收入1/3。 《花花公子》杂志被认同:中国大陆高端消费者中最流行的品牌 2000年芝加哥的一条街道被命名为“赫夫纳路”,1967年他曾出现在《时代》杂志封面上(这是一本赫夫纳不得不保持仰望的杂志),报道题目叫:追求享乐。 我们有可能不认识赫夫纳,但我们一定见过那只有名的兔子,一定听说过那本叫做《花花公子》的杂志,有的人或许柜子里还藏着一套PLAYBOY内衣。CNNMONEY网站引述一份市场调查报告说,PLAYBOY是如今中国大陆高端消费者中最流行的品牌。 《阁楼》破产的启示 从60年代起,《花花公子》身边冒出了诸如《阁楼》这样的露骨的色情杂志,与“后起之秀”的大胆、泼辣相比,《花花公子》显得像羞涩的小女孩。但赫夫纳没有选择那条不断加大剂量的不归路——这确实是一条不归路,《阁楼》前不久宣布破产,它的结局就是一个教训。实际上如果只剩下赤裸裸的性,当这本杂志被所有人(尤其是体面人)视为色情狂,谁还敢来做广告(除了妓女)?谁还好意思被人看见读它?高明的“花花公子”是绝不会落到这等地步的。 读者眼中的《花花公子》 花花公子:闻着臭吃着香的商业帝国 花花公子创始人休·海夫纳创建了一个花花公子帝国,成为美国文化的一大怪现象。2003年《花花公子》杂志创刊五十周年,他的女儿克里斯蒂·海夫纳接班后又忙着让这个商业帝国与现代接轨。 花花公子进军网络游戏 2002年12月11日,美国花花公子公司与ARUBSH娱乐,及GrooveGame达成协议,一同开发销售一套互动电子游戏。这是第一个有花花公子风格的电子游戏,能在PC、SONY的PlayStation2的MicrosoftXbox等多种平台上使用,计划2004年进入市场。这个游戏将允许玩家在其中扮演花花公子创始人休·海夫纳,自行创建一个花花公子帝国,像一个花花公子那样生活。花花公子公司许可证部门负责人亚历克斯·威卡斯(Alexvaickus)说:“这交易标志着花花公子公司进入了电子游戏领域,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突破,这扩展了我们的商标许可证在娱乐领域的使用。”该公司管理层官员称,花花公子公司目前正在寻找更多机会,制作更多游戏,特别是在线游戏。 目前看起来,一切都很乐观,因为《花花公子》的读者去年单在玩电子游戏一项就花费了300万美元,而且301万读者自备电子游戏装备。ARUBSH娱乐的CEO吉姆·帕金斯说,这个游戏将会十分有趣和令人兴奋。 联系到最近的一个报道,SONY电子娱乐CEO多久良木健将来中国打击盗版,即可了解为什么花花公子急于进军电子游戏业,毕竟市场太肥了。微软的XBOXGAMECONTENT负责人艾德·弗雷斯也指出,电子娱乐业每年有230亿美元的消费量,并且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 即将开发的游戏对花花公子公司来说只是一个开始,电子游戏有多大市场,它就会走多远。虽然电子游戏在他们那里,跟一个新鲜的、能吸引读者的“花花公子”女郎没有什么区别。 花花公子鼓吹奢侈生活 《花花公子》是目前国际市场最知名的公司之一。它的出版物《花花公子》是目前世界上卖得最好的男性杂志,它每月的成本比《君子》、《GQ》和《滚石》加起来还多。25年前,《花花公子》开始开发海外市场,现在全球还有19个版本,由不同国家的500万读者(主要为男性)分享。亿有线电视或装有直接连通卫星装置的电视机能收看到“花花公子”电视节目,他们在全球50个国家有合作伙伴。 另外,“花花公子”录像带在公告牌上居销售量榜首。北京的商场里有卖标有戴领结的小兔子头的休闲鞋,兔子头1953年由阿瑟·保罗设计,被认为表现了“花花公子”娱乐的一面,代表了生活中更轻松的一部分。兔子是花花公子全球收入的重要来源,它跟麦当劳的大M、耐克的小钩子、POLO衫上打马球的小人一样,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商标。 花花公子公司授权全球各地的生产商用它拥有的各项标识,现在有80多个国家共约2500种商品带有花花公子印记,每年零售额近亿美元。“花花公子”在线则瞄准了年轻人,在网络上设置了花花公子商店和网络游戏,花花公子网络俱乐部有14万成员。 《花花公子》能够畅销,并不单纯由于衣服穿得少的姑娘,也在于结构的精心安排和可以与《纽约客》媲美的文字。尽管如此,批评声音从一开始就跟随着,海夫纳和他的《花花公子》受到女性主义的批评和原教旨主义的唾弃。不断引起的诉讼对杂志还是有影响的,到1969年,过火的照片不再出现在《花花公子》中,它们被定性为有伤风化。 从传统产业走进信息时代 《花花公子》的成功引出了更多男性成人杂志,如《阁楼》和《HUSTLER》,还有后起的相对而言更温和的男性杂志《马克西姆》、《男性健康》、《滚石》、《GQ》和《君子》等等。仅有出版是不够的,1960年2月,海夫纳在芝加哥开了第一家花花公子俱乐部。兔女郎式的服务员和热辣的舞蹈,使俱乐部的连锁店像雨后的蘑菇一样,从美国东海岸蔓延到西海岸,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连锁夜总会,直到1986年最后一家俱乐部关闭。伴随着俱乐部,花花公子的产业还有旅馆和赌场。1971年,花花公子上市,正式名称为花花公子企业公司。 不过海夫纳发展的都还算是传统性业务,把这个家族企业带来现代感的是他的女儿,今年47岁的克里斯蒂·海夫纳,现任花花公子公司的CEO。1975年她加入其父亲创办的这个五彩斑斓的商业帝国。休·海夫纳虽然已经退休,仍担任《花花公子》主编,而且雄风犹在,1999年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新的一代人已经成长起来了,他们正等着我出来带他们玩呢。” 克里斯蒂·海夫纳作为女性,来领导这样一个企业似乎有些尴尬,但她认为自己的性别(GENDER)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关系,正如花花公子在第五大道上的大楼看起来跟一般办公大楼也没有什么两样。 她把这些当成一般商品来经营,不过有些特殊而已,而且不像她父亲,休·海夫纳本人就是公司最好的活广告。自从1988担任CEO后,她为公司发展策略所做的调整是把原先主要面对美国国内和以印刷业为主的方向扭转到了电子和网络方面。1994年,克里斯蒂把公司带入网络世界,《花花公子》成为这样做的第一本国际杂志。1999年,花花公子网络部挣了7万美元,但却是整个公司里增长最快的部门,约是1997年的两倍。克里斯蒂用这种方式开拓了海外市场。 去年年底,公司将投入2000万美元建立数字设备,可以在网上传送直播的数字内容,为成年男女提供更多成人乐趣。她的这一做法无疑是网络信息时代“内容催生商机”的最好体现。 克里斯蒂十分骄傲的一件事,是一个50岁的老公司能从三个不同方面满足读者、观众和买家,尽管核心产品就那一种。

美国1953年10月,第一期《花花公子》杂志诞生在海夫纳家厨房的餐桌上,封面介绍了挂历女郎玛丽莲?梦露。27岁的海夫纳向亲友借了8000美元,花500美元买下了梦露半裸照的版权,又靠着剪剪贴贴,创办了《花花公子》。可没想到创刊号卖出了5万多册(每册50美分)。《花花公子》的出世迎合了当时美国的社会思潮,这一点海夫纳自己也没有想到。海夫纳曾经说过,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革命者”,他的目的是要创办一本有“性”内容的主流男性杂志,而这恰好成了一个非常革命的想法。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性革命”时期,阅读《花花公子》成了叛逆的象征。二战结束不久,经济开始恢复,汽车、避孕药、电视的出现,再加上性研究、城市化和越战的影响,更使大学校园里弥漫着反传统的气氛。《花花公子》以女性半裸体照为主,谈性、谈休闲、谈生活品位,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了最畅销的男性杂志。创刊一年后,每期销售就超过了10万册。发行量一度高达每期800多万份。当时,阅读《花花公子》成了“会享受人生”的代名词。三四十年代,美国青少年的口号是:“长大了要像洛克菲勒一样富有”;60年代,这口号则变成了:“长大了以后要像海夫纳一样享乐”。《花花公子》被当时激进的文化运动推到了浪尖之上,成了性革命运动的一面大旗。《花花公子》所象征的“性革命”,最重要的并不是性行为的变化,而是媒体公开报道“性”的合法化。“追求享乐”是赫夫纳“花花公子哲学”的要义,在第一期《花花公子》里,他曾写道:“‘花花公子’并不指颓废的享乐主义者。我们所谓的‘花花公子’是一个不把生活看作仅仅是一串辛酸眼泪的人。潜藏在《花花公子》杂志背后的主张是:娱乐和享受是好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只在世上匆匆一过,生活应该被过得有品味。性爱本身不仅仅是传宗接代,它是真正让这个世界向前走的动力。”海夫纳认为,《花花公子》以往之所以能战胜众多的竞争者,就是因为它追求的不只是一种杂志的风格,而是要创立一种生活的风尚,“性”不过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海夫纳是一个直接的人,却不是个粗鲁无文的人,在站稳脚跟后,他对杂志的质量要求日益增高。每期《花花公子》都有一位花花玩伴的特写,采访、虚构的文学作品和经典花花公子艺术介绍。一些著名模特如纳奥米?坎贝尔、辛迪?克劳馥,以及好莱坞明星莎朗?斯通、金、贝辛格都曾上过杂志封面,而且以此为荣。迈克尔?乔丹、鲍伯?迪伦、比尔?盖茨等都接受过《花花公子》采访。约翰?厄普戴克、乔伊斯?卡罗?奥茨、斯蒂芬?金和汤姆?克兰西也曾在杂志上撰文。发行50年的花花公子,见证许多重要的年代,封面女郎的风情也千变万化,唯一不变的是妖艳中带着稚气的兔女郎。随着年龄的增长,克里斯蒂与父亲的关系开始亲密起来。谈政治,谈宗教,几乎无话不谈。她发现,《花花公子》并不完全是一本色情杂志,它有自己的政治立场,曾经旗帜鲜明地反对越战和死刑,也常常刊登一些观点尖锐的访谈录或国内知名作家撰写的文章。于是,以优异成绩从布朗迪斯大学毕业后,克里斯蒂决定走出“冈恩女儿”的世界,成为赫夫纳家族的一员。如今,已过天命之年的花花公子,除了杂志之外,它的版图已经扩及电视、录像带以及网络。尽管竞争激烈,但近年来它的平均发行量都可以维持在320万份左右,每月大约有1000万美国成年人购买。25年前,《花花公子》开始开发海外市场,现在全球有19个版本,由不同国家的500万读者(主要为男性)分享。花花公子和它的兔女郎商标,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半个世纪过去了,到底是花花公子改变了还是社会改变了?克里斯蒂回答:“是文化改变了。”赫夫纳补充说:“当然我们也有变化。我们对自己的外表越来越满意,也越来越适应这个事实??我们是性感的。”因此有人说,在诞生半个世纪之后,《花花公子》也终于要发生改变。但事实上,究竟是社会变了还是《花花公子》变了?“是《花花公子》让社会变了,”克里斯蒂说,“它让我们习惯了裸体和性感。”那口气让人想起她的父亲赫夫纳,他曾经夸口:“人类有三大发明,火、(汽车)轮子和《花花公子》。”《花花公子》的创办人海夫纳不久前宣布,要给这本即将迎来50周岁的杂志实施改版“手术”,减少一点“色情”,增加一些“可读性”。实际上,《花花公子》的编辑们数年前就开始对文字稿有所侧重,每期也会刊登几篇有可读性的文章和访谈录。现在的《花花公子》也不再是指那本杂志,它已经成了一个国际名牌。海夫纳家族早已四处投资,他们拥有自己的电视台和酒店业,还向许多服装商、礼品商出售品牌权。去年,海夫纳还对色情电视网加大了投资,以7000万美元兼并了三个色情电视网。从花花公子集团的年报看,来自娱乐业的收入已经和出版业旗鼓相当。付费电视频道的收入如今已超过集团总收入1/3。《花花公子》杂志被认同:中国大陆高端消费者中最流行的品牌2000年芝加哥的一条街道被命名为“赫夫纳路”,1967年他曾出现在《时代》杂志封面上(这是一本赫夫纳不得不保持仰望的杂志),报道题目叫:追求享乐。我们有可能不认识赫夫纳,但我们一定见过那只有名的兔子,一定听说过那本叫做《花花公子》的杂志,有的人或许柜子里还藏着一套PLAYBOY内衣。CNNMONEY网站引述一份市场调查报告说,PLAYBOY是如今中国大陆高端消费者中最流行的品牌。《阁楼》破产的启示从60年代起,《花花公子》身边冒出了诸如《阁楼》这样的露骨的色情杂志,与“后起之秀”的大胆、泼辣相比,《花花公子》显得像羞涩的小女孩。但赫夫纳没有选择那条不断加大剂量的不归路??这确实是一条不归路,《阁楼》前不久宣布破产,它的结局就是一个教训。实际上如果只剩下赤裸裸的性,当这本杂志被所有人(尤其是体面人)视为色情狂,谁还敢来做广告(除了妓女)?谁还好意思被人看见读它?高明的“花花公子”是绝不会落到这等地步的。读者眼中的《花花公子》花花公子:闻着臭吃着香的商业帝国花花公子创始人休?海夫纳创建了一个花花公子帝国,成为美国文化的一大怪现象。2003年《花花公子》杂志创刊五十周年,他的女儿克里斯蒂?海夫纳接班后又忙着让这个商业帝国与现代接轨。花花公子进军网络游戏2002年12月11日,美国花花公子公司与ARUBSH娱乐,及GrooveGame达成协议,一同开发销售一套互动电子游戏。这是第一个有花花公子风格的电子游戏,能在PC、SONY的PlayStation2的MicrosoftXbox等多种平台上使用,计划2004年进入市场。这个游戏将允许玩家在其中扮演花花公子创始人休?海夫纳,自行创建一个花花公子帝国,像一个花花公子那样生活。花花公子公司许可证部门负责人亚历克斯?威卡斯(Alexvaickus)说:“这交易标志着花花公子公司进入了电子游戏领域,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突破,这扩展了我们的商标许可证在娱乐领域的使用。”该公司管理层官员称,花花公子公司目前正在寻找更多机会,制作更多游戏,特别是在线游戏。目前看起来,一切都很乐观,因为《花花公子》的读者去年单在玩电子游戏一项就花费了300万美元,而且301万读者自备电子游戏装备。ARUBSH娱乐的CEO吉姆?帕金斯说,这个游戏将会十分有趣和令人兴奋。联系到最近的一个报道,SONY电子娱乐CEO多久良木健将来中国打击盗版,即可了解为什么花花公子急于进军电子游戏业,毕竟市场太肥了。微软的XBOXGAMECONTENT负责人艾德?弗雷斯也指出,电子娱乐业每年有230亿美元的消费量,并且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即将开发的游戏对花花公子公司来说只是一个开始,电子游戏有多大市场,它就会走多远。虽然电子游戏在他们那里,跟一个新鲜的、能吸引读者的“花花公子”女郎没有什么区别。花花公子鼓吹奢侈生活《花花公子》是目前国际市场最知名的公司之一。它的出版物《花花公子》是目前世界上卖得最好的男性杂志,它每月的成本比《君子》、《GQ》和《滚石》加起来还多。25年前,《花花公子》开始开发海外市场,现在全球还有19个版本,由不同国家的500万读者(主要为男性)分享。亿有线电视或装有直接连通卫星装置的电视机能收看到“花花公子”电视节目,他们在全球50个国家有合作伙伴。另外,“花花公子”录像带在公告牌上居销售量榜首。北京的商场里有卖标有戴领结的小兔子头的休闲鞋,兔子头1953年由阿瑟?保罗设计,被认为表现了“花花公子”娱乐的一面,代表了生活中更轻松的一部分。兔子是花花公子全球收入的重要来源,它跟麦当劳的大M、耐克的小钩子、POLO衫上打马球的小人一样,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商标。花花公子公司授权全球各地的生产商用它拥有的各项标识,现在有80多个国家共约2500种商品带有花花公子印记,每年零售额近亿美元。“花花公子”在线则瞄准了年轻人,在网络上设置了花花公子商店和网络游戏,花花公子网络俱乐部有14万成员。《花花公子》能够畅销,并不单纯由于衣服穿得少的姑娘,也在于结构的精心安排和可以与《纽约客》媲美的文字。尽管如此,批评声音从一开始就跟随着,海夫纳和他的《花花公子》受到女性主义的批评和原教旨主义的唾弃。不断引起的诉讼对杂志还是有影响的,到1969年,过火的照片不再出现在《花花公子》中,它们被定性为有伤风化。从传统产业走进信息时代《花花公子》的成功引出了更多男性成人杂志,如《阁楼》和《HUSTLER》,还有后起的相对而言更温和的男性杂志《马克西姆》、《男性健康》、《滚石》、《GQ》和《君子》等等。仅有出版是不够的,1960年2月,海夫纳在芝加哥开了第一家花花公子俱乐部。兔女郎式的服务员和热辣的舞蹈,使俱乐部的连锁店像雨后的蘑菇一样,从美国东海岸蔓延到西海岸,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连锁夜总会,直到1986年最后一家俱乐部关闭。伴随着俱乐部,花花公子的产业还有旅馆和赌场。1971年,花花公子上市,正式名称为花花公子企业公司。不过海夫纳发展的都还算是传统性业务,把这个家族企业带来现代感的是他的女儿,今年47岁的克里斯蒂?海夫纳,现任花花公子公司的CEO。1975年她加入其父亲创办的这个五彩斑斓的商业帝国。休?海夫纳虽然已经退休,仍担任《花花公子》主编,而且雄风犹在,1999年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新的一代人已经成长起来了,他们正等着我出来带他们玩呢。”克里斯蒂?海夫纳作为女性,来领导这样一个企业似乎有些尴尬,但她认为自己的性别(GENDER)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关系,正如花花公子在第五大道上的大楼看起来跟一般办公大楼也没有什么两样。她把这些当成一般商品来经营,不过有些特殊而已,而且不像她父亲,休?海夫纳本人就是公司最好的活广告。自从1988担任CEO后,她为公司发展策略所做的调整是把原先主要面对美国国内和以印刷业为主的方向扭转到了电子和网络方面。1994年,克里斯蒂把公司带入网络世界,《花花公子》成为这样做的第一本国际杂志。1999年,花花公子网络部挣了7万美元,但却是整个公司里增长最快的部门,约是1997年的两倍。克里斯蒂用这种方式开拓了海外市场。去年年底,公司将投入2000万美元建立数字设备,可以在网上传送直播的数字内容,为成年男女提供更多成人乐趣。她的这一做法无疑是网络信息时代“内容催生商机”的最好体现。克里斯蒂十分骄傲的一件事,是一个50岁的老公司能从三个不同方面满足读者、观众和买家,尽管核心产品就那一种。

众多杂志出现封面女郎的重要原因是女性美在消费社会结构中被经济学法则所操纵,青春美的女性形象已转化为商品,被资本家操纵。

飘女性主义毕业论文

美国现代女作家马格丽泰·密西尔的长篇通俗小说《飘》是她生前发表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小说,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前后十几年间的南方肇嘉州(Georgia,今译佐治亚州)为背景,以一个种植园主的女儿郝思嘉(Scarlett O Hara)为核心人物,通过郝、卫、方、汤等几个家族的兴衰变化,反映了美国南方各州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位女性典型思嘉,她被南北战争的疾风暴雨摧毁了庄园,自身又不甘沉沦和毁灭,靠自己的努力和挣扎,最终成为新兴的资产者。同时,她与卫希礼(Ashley Wilkes)、白瑞德(Rhett Butler)、韩察理(Charles Hamilton)和甘扶澜(Frank Kennedy)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纠葛。这部小说1937年获普利策奖,发表六十多年来仍然是全世界最畅销的小说之一。小说改编后的电影《乱世佳人》更是风靡世界,费雯丽和克拉克·盖博的精彩演绎,让无数观众为之倾倒。在受到无数读者青睐的同时,《飘》也受到不同流派的评论分析,尤其是女性主义批评兴起后,国内一些学者就女主人公郝思嘉的形象进行了大量女性主义分析,认为小说赋予女性中心地位,男性被掩盖在女性的光辉下。他们认为作者对以媚兰为代表的传统女性,给予了赞美和怜惜,对以思嘉为代表的叛逆者,寄予了殷切的希望。他们把思嘉看成是一位颇有现代女性意识的新女性,敢爱敢恨,勇于冲破礼教的性格和不甘于附属地位,大胆向男性世界挑战,给小说增添无穷的光彩。我同样以女性主义理论来审视这部小说,却得出了不太一样的结论:我认为虽然思嘉的形象含有一些貌似女性主义的因素,但是作者以及思嘉的形象仍然没有脱离男性话语中心的语境。一、对思嘉是否含有女性意识的解读小说发生在“南北战争”这个恢弘的背景下,人物命运带上了很厚重的色彩。我暂且撇开战争赋予女主人公要表现的伟大历史意义,因为思嘉从来就没有认真的思考过战争的意义,她一直认为“战争是男人的事情”,跟她主观一点关系都没有。思嘉是陶乐种植园主的长女, 从小接受着母亲和麽麽大家闺秀的传统信条的教育,但是叛逆的思嘉却只学会了如何“装出一副天真烂漫的面孔,借以掩饰一种精明锐利的目光”来吸引男孩子。她16岁登上人生舞台,到28岁时孑然一身,十二年间嫁过三个丈夫,两度守寡,生养三个孩子,为“振兴家业”曾经大干一番,成为19世纪美国的“乱世佳人”。在外人看来这么不平凡复杂的经历,其实对思嘉而言不过是要追求心中的两件东西。在小说的最后,瑞德清楚的说出:“……自从我认识你的时候起,你一直都要着两件东西。一件是希礼,还有一件就是要有很多很多的钱,以便你可以吩咐整个世界都到地狱里去……”(p1231)前者代表着思嘉对爱情的追求,后者代表着对物质的占有。这就是思嘉,一个很实际的女性,实际得就像一个任性而倔强的小孩子,为了要占有某件东西而固执的追求着。这两件东西既然是思嘉一直追求的,那么从追求过程我们可以很好的看出思嘉的思想意识。一般认为,思嘉这样一个生活在传统保守南方社会的女性能执着、大胆、独立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很另类的,这不正可以证明她极具女性意识吗?不,如果一定要说是,那也是不完全的女性意识。女性主义极力推崇女性要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欲望。他们认为女人是不确定的,流动的。但女人不是盲目的,她一定要知道自己该要什么不该要什么。正如前面所说思嘉是一个直接而实际的人,麻烦的事她都不会去想。她想要的未必是她真正需要的,她不愿意去想的正是她必须去想的。所以思嘉的追求随性且执着,却有些盲目。而我认为这种盲目恰恰否定了她具有自觉的女性意识。思嘉对希礼的爱“跟情欲和结婚都没有关系,这是一种神圣的爱,美丽到不可名状”。思嘉从十二岁那年看见卫希礼以来就“怀着一种罗曼蒂克的女学生式的热情”深深的爱上了他。她为希礼做过很多事,最赋予牺牲精神的要算在战争中答应他照顾媚兰了。因为她一向憎恨这位情敌,按照她的思维逻辑,正是由于韩媚兰的介入才使她不能得到希礼的爱情。然而她还是答应希礼好好照顾她,因为“无论卫希礼要求她什么,她都可以答应”,“为了卫希礼,她是可以牺牲任何东西的”。为了忠实于她对希礼许下的诺言,思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在战火纷飞的饿狼陀,她不顾个人安危,照料分娩的媚兰;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带着媚兰和孩子逃回陶乐,并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照顾她们母子的生活。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牺牲精神!然而,大无畏的牺牲并不能说明思嘉有多么崇高,为了照顾媚兰不能回陶乐的时候,她不只一次的咒骂“天杀的媚兰”,她能坚持并不是因为她对媚兰怀着无私的爱,仅仅是因为爱屋及乌。思嘉对希礼的感情是执着的。但是,思嘉这么执着的爱在我看来有些盲目,因为她不懂对一个人的爱和能使两个人能真正在一起的爱是不一样的。她凭着一见钟情就喜欢上了希礼,并把那当成是对他最纯洁神圣崇高的爱,为他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她固执的认为希礼是爱他的。其实希礼多次向她表明了自己的感情。希礼爱她,是爱她的勇敢、热情、顽强、烈火,因为这是希礼自身不具备的,他深知在动荡的社会里,思嘉的这些品质才能活得更好。他不具备,所以他爱她的品质。但这不是能够将两人联系在一起的爱。希礼和媚兰的结合才体现了那样的爱,希礼的话很有道理:“你所要的男人必须要他的全部,必须是他的身体、他的感情、他的灵魂、他的思想,一概都在内。”“她(媚兰)是像我的,是我的血统的一部分,我们能互相了解的……除非两个人彼此相像,否则结婚就决不能有平稳的日子。”(p139)这道出了爱的真谛:彼此了解才能有真爱,才能结合在一起。思嘉不了解希礼,她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爱上希礼,也没有真正的了解过希礼。她偷看希礼写给媚兰的信,只是为了想要看看“他究竟有没有感情热烈的书信写给他的妻”,她根本不懂“希礼这套难以理解而且干燥无味的思想”,无法读完他的信。所以她不明白希礼爱她却为什么和媚兰结婚,最后当她明白自己爱的是瑞德的时候,她才意识到她对卫希礼的痴迷不过是少女对白马王子似的梦幻,但她始终也没弄明白为什么不爱希礼而深爱着瑞德。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幻想里,所以思嘉还不具备现代女性对感情的准确认识的意识。思嘉对钱的追求也是这样的。朱丽叶·米切尔在《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一文中深刻的指出:生产、生育、性和儿童的社会化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指出妇女要投入到社会生产中。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也谈到:“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1]参加社会生产实际就是妇女在争取自己的经济地位,他们的论述充分说明妇女只有具有了经济地位,才可能实现自身的解放。但是这里有一个没有提出来的前提,就是妇女意识到自身的不平等地位,并且是为了实现与男性的平等相处(不是政治上的平等,是广义的平等)而参加社会生产改变自身的地位。可是在小说中思嘉对钱的追求完全不是这个意思。这里我们要先做一个假设,把思嘉拥有金钱等同于她的经济地位,因为这些钱是她实实在在拥有可以支配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她的经济地位。在对钱的追求上思嘉从来没有考虑过是为了自己的性别地位。她三次结婚,都跟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一次与韩察理结婚,最主要是为了让希礼生气、后悔,但是在她计划的时候,就考虑到察理“他有很多的钱”,“将来我从饿狼陀回到这里来,坐着一部好马车,穿着那么好的衣服,又自己有一所房子,他们看见了一定都要眼热,都要难受。”也许这次表现得还不明显,因为这时她本身还是一个阔小姐,还有许多有钱的少爷围着她。第二次就不同了,为了得到三百块钱交陶乐的税金,她打算嫁给“白瑞德流氓”,甚至还打算做他的情人,在遭到拒绝后,在饿狼陀看到妹妹的情人甘扶澜,听说他有一千块的存款,就用尽心计得与他结婚,这是第二次结婚,结婚后陶乐的困难解决了,又不顾家人朋友的劝说,坚持自己经营锯木厂。这次我们也可以找一个借口,为了不失去陶乐、不再挨饿。那么第三次结婚呢,不是因为她已经意识到爱上瑞德,而是为了享受奢侈的生活,她可以和她自认为讨厌的瑞德结婚,从此过上一种奢侈的生活,让那些说过她坏话的人都嫉妒她。从三次结婚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思嘉对钱的追求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奢侈,没有一点儿是和她的地位妇女地位联系在一起的。虽然和女性主义理论的主张有某些表面上的相似,但实质是不一样的。从对思嘉在生活中的主要追求的分析可以看到,思嘉并不是一个有女性意识的现代女性。相反,在她的思想里还有一些男性意识存在。当有男人可以依靠时,她根本不会去想自己动手,她马上就认为应该让男人来做。比如她在恢复陶乐庄园,养活一大家人的时候都是靠自己,但是当彗儿来了、希礼回来了,她就回归到了家庭,专心一意从事于陶乐的生产,让他们对付钟氏坡和万叶那边的事情。当她在瑞德身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时,她想的是希礼,想的是如何向人炫耀,完全安心于依赖男人的生活。如果说思嘉身上一定有什么女性意识的话,那我觉得应该她在战争中逐渐成熟独立起来的精神品格,正象她自己觉得的那样:“关于战争和关于复兴的种种恐怖,已经把她的温热、青春和柔婉取得干干净净了。在她的生命的骨髓上面,已经长起了一层硬壳。”(p661)“我相信女人用不着男人的帮忙,世界上的事情没有哪一样办不了的——就只除了养孩子。”(p743)小说结尾时,她的真爱瑞德离她而去,物质上富有的思嘉精神上一片空白,但她马上又站了起来,因为“她这族类本来不知失败的,哪怕是失败在等着他们也不会眨一下眼睛的,这时,她就怀抱着这种精神将头翘了翘……明天,我想一定有法子可以把他拉回来。无论如何,明天总已换了一天了。”(p1237)这一点的确是现代女性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但是我认为这一点由三个原因造成:一是时代背景——战争,二是瑞德的支持,三是她与生俱来的爱尔兰血统。而这三点恰恰证明了她一直处在男性中心话语中。“战争是男人的事情”,但是它深深改变了思嘉生活,进而改变了她对生活的看法。如果硬要说战争是一个背景,任何人包括男人女人都逃不过时代发展的客观,不足以用它来分析男女两性的位置关系,那么瑞德和父亲给她的血统则完全说明她仍然处于男性的“他者”的位置。网上关于这个的文章多如牛毛!!!!!!!

在某个特定年代特定背景下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表现;将女性意识与文学作品相结合,比如《飘》,张爱玲的小说等;或者从不同方面写女性主义,政治生态方面,婚姻家庭方面等都可以作为出发点。

毕业论文飘女性主义

在某个特定年代特定背景下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表现;将女性意识与文学作品相结合,比如《飘》,张爱玲的小说等;或者从不同方面写女性主义,政治生态方面,婚姻家庭方面等都可以作为出发点。

原创一份 什么时候交呢.

题目摘要关键词一概述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界定二 女性意识的现状三 女性意识的不足四 社会层面应当重视女性意识的充实五 创新和不足

女性主义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4、【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5、【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6、【英】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书店1989年版。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0、【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林建法等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11、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美】莫瓦:《性别/文本政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女性主义参考书目14、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书店1995年版。 15、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书店1995年版。 18、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荒林:《新潮女性文学导引》,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20、【德】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习承俊译,北京:书店1995年版。 21、陈惠芬:《神话的窥破——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22、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北京:书店1997年版。23、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24、【美】克拉夫:《女性主义思想:欲望、权力及学术论述》,夏传位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7年版。25、王政等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书店1998年版。2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等。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4、【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5、【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6、【英】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书店1989年版。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More than 1,200 representatives of China's 650 million women will discuss women's progress over the last five years at the Tenth National Women's Congress from Oct. 28 to 31. 本月28日至31日,第十届妇女代表大会将召开,届时将有超过1200名出席者代表全国亿的妇女,参会讨论近五年来妇女的发展.In September 2004,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6th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Central Committee stressed the training and selection of women cadres. 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16大4中全会,着重指出加强培训机制和妇女骨干的选拔.The Law on the Protection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men, which was amended in 2005, stipulated that "gender equality is a basic national policy". 2005年修改的"妇女利益权力保护"法律中,规定了"性别平等是基本国家政策".Last year,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ordered an end to sex discrimination and demanded better education on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women and children's rights during family planning work. 去年在家庭计划工作会议上,国务院下令禁止性别歧视,并要求妇女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力的相关法律规范出台.Training centers and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o provide services for migrant women workers. 建立了培训中心和机构,为外来务工妇女提供服务.Women account for percent of China's total employed population and for more than 40 percent of all public servants. 在中国总务工人口中,妇女占了,有超过40%的从事公众服务型行业.Female deputies comprise percent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 up percentage points from the previous congress, and women make up percent of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11th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PPCC), up 1 percentage point.女性代表占与会人数的,比上届会议增长了个百分点. 同时,在第11届政协会议中,妇女人数占,比上届增长1个百分点.

和同性恋倾向方面。本文拟从她成长的家庭、男权统治秩序及她幼年遭遇的性侵害来透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渊源。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家庭环境;男权统治;性侵害弗吉尼亚·伍尔夫堪称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家之一,不仅因其以《到灯塔去》、《海浪》等作品扬起了意识流的风帆,而且还以《一间自己的房子》吹响了女权主义的号角。但在四、五十年代,英国文学评论界却对她颇有微词。从70 年代以来,在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又涌起了一股对她重新研究的热浪,人们研究她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她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及其文学评论,甚至有人研究她的“发疯”、癖好、相貌等等,因此她再次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年来,关于她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其女权主义思想和同性恋倾向方面。但这位曾多次参与妇女解放运动、发表了无数关于妇女问题的论著及众多小说、并提出了许多女性文学话语权利的作家却“拒绝承认她所持的‘女权主义’立场,甚至对‘女权主义’这一称谓都十分反感”(伍厚凯,1999,p. 321)。那么,她到底是不是女权主义者?她的女权主义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笔者以为,她的女权主义思想与她成长的家庭、男权统治下的社会大环境及早年所受的性侵害等密不可分。本文拟以多维视角透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渊源。笔者以为,伍尔夫之所以否认自己的女权主义立场,是因为任何文学作品一旦被贴上“主义”的标签,则和时代的政治背景休戚相关。而时代过去了,就意味着该作品也失去了其应有的光环。因此,几乎所有作家都不愿意其作品被冠以“主义”。伍尔夫也不例外。尽管她拒绝承认自己所持的“女权主义”立场,但她的小说却处处洋溢着饱满的女性意识。其处女作《远航》就漫画式地描绘了一个“女权主义者”形象。她高谈阔论,风头甚劲,试图为女性争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但却处处以帝国的男性统治者和政客为楷模,潜意识里无法摆脱男权体制的控制。主人公这无奈的处境表明了作者的忧虑与彷徨,同时也启迪人们,妇女必须为争取权利而行动;《夜与日》运用了象征手法,“夜”代表女性,意指想象、情感和直觉,而“日”则代表男性,涵盖着对事实、理性和逻辑的崇尚。这一主题蕴涵了男女两性的对立互补,应相互融合的关系;在《雅各之室》里,作者凸现了男女两性之间无法协调的裂痕,也强调了两性之间的沟通无比重要;在《到灯塔去》中,兰萨姆夫妇的品质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男性死板僵化,恪守逻辑,女性灵活敏锐,无所不思,体现了女性对事物及人际关系深刻的洞察力;在弥漫着幻想色彩的《奥兰多》中,主人公经历了400 多年之久的人世变幻,其性别也在沧海桑田般世事变迁中阴阳交替:他由起初的翩翩少年、王室宠臣转而变成了花容月貌的少妇,并创作了47 部作品。在这个身兼两性的人物身上,无疑寄托了伍尔夫对于性别的思索,也是值得后世女权主义者反复玩味的不可忽视的杰作。在《一间自己的房子》里,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美学思想,这部著作可谓其女权主义思想成熟的标志。她批评作家执着于自己的性别,都用自己头脑的单一侧面在思考与写作,便都不是自由的、完美的。她指出这既不能归咎于男人,也【作者简介】李利(1965-),女,陕西蒲城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英美文学。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的多维透视75不能归咎于女人,应归罪于一切使人特别感觉到“性”的人以及他们所铸造的传统观念体系。她认为理想的艺术家应该是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兼容,两性交融才是优秀作品的创作源泉。从以上作品的题旨,我们不难看出,弗吉尼亚·伍尔夫无疑具有清醒的女权主义意识。虽然在以往的一些文学史中,她被认为是不食人间烟火、对政治漠不关心的唯美主义艺术家。然而,她的作品如《一间自己的房子》、《三基尼金币》、《论妇女与小说》、《论简·奥斯丁》及《空袭中的沉思》等却充分证明了她对妇女与文学及反男权战争的思考。她犀利的笔锋直指男权社会。她认为,男性撰写的历史使女性处于失语状态,阉割了女性作为人类的另一半的话语权;父权制使女性成为作家的道路举步维艰;相对于男性,妇女文学具有一些男人所无法企及的独特的品质;战争和男权有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而女性品质则可以使人类避免自我毁灭的厄运。她将战争与男权联系起来,这独到的见解无疑表明她的性别立场。在纳粹炮声隆隆中,她以《三基尼金币》发布了独特的反战宣言。此后,她在给一名律师的信中反诘到:“难道不是父权制度使你们趋向战争吗?”她认为妇女天生具有和平、抚慰的特质,可以极大地缓解男人的攻击欲、狂妄和凶残。然而,“许多大门还对我们妇女关闭着,或者最多只是开启了一条小缝。”她还将家庭中的男权主义与政治上的法西斯主义关联起来:“众人的世界与自我的世界紧密联系,前者的暴政奴役衍化出后者的暴政与奴役。”在她看来,要解决战争问题首先得解决妇女问题。如果不解决男权统治下女性受教育和就业的问题,那么男性操纵世界的姿态便随时可能爆发战争。故而,她的《三基尼金币》“是那一时期批判上层人物和国家纠结在一起的纳粹精神的最激烈的作品”( & ,1985,p. 1225)。由此可见,伍尔夫以其言其行彰显了女权主义思想从萌芽到成熟的艰辛历程。她不断追求男女平等,渴望用一种双性同体的心灵进行创作。同时,她又肯定了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和明显的女性风格的存在。毋庸质疑,她是女权主义思想举足轻重的发轫者之一。她这一思想的形成根植于其成长的家庭、男权统治下的社会体制及早年所遭遇的性侵害。她出生于 19 世纪末期的一个知识贵族之家,貌美惊人,才华横溢,气质非凡。其家学可谓源远流长,家庭成员大都受过良好教育,从事法律、教育、写作或在政府部门担任公职。父亲莱斯利·斯蒂芬(1832-1904)是19 世纪的著名作家和编辑。姑妈卡罗琳·爱米丽亚打破世俗,终生未婚,写了许多著作宣传女权主义思想,对伍尔夫影响极大。另一位对她思想有所影响的女性是萨克雷的长女、莱斯利的前妻哈丽特的姐姐安妮·伊萨贝拉,伍尔夫亲切地称这位女作家、萨克雷著作编辑者、女权主义者为“安妮姨妈”。《夜与日》中的希尔伯里夫人即以其为原型。此外,伍尔夫受父母的影响根深蒂固,她反复申说对父母的回忆缠绕了自己终身。父亲正直、严格、富于理性和强烈的道德感是他突出的性格特征,但他身上也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维多利亚时代1 是一个典型的男权中心社会,男性家长享有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父亲虽具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和正直善良的品德,但仍无法摆脱那个时代男性对女性的普遍态度:既温柔又严厉,既尊重又轻视,潜意识里具有对女性的君临统治欲。他理论上相信妇女受教育的重要性,但实际却把钱都花在男孩身上。伍尔夫从年幼时就非常愤慨于父亲把全部资金都提供给男孩的良好教育,而女孩却只能接受杂七杂八的家庭教师的仁慈施舍,这种愤慨之情正是形成她女权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而她母亲一生的奉献与所求也促使她反思女人的社会及家庭地位。她母亲是“一个美丽的19 世纪中产阶级的妇女”——“她似乎全面证实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行为的典范”2,即男权中心的社会规范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女性,女性所承担的是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是相当繁重的家庭经济事务的管理者。她称母亲这类女性为“房子里的天使”3,是男权社会观照下的产物。母亲也认为“服务,就是女性最高天性的完全实现”。她的反女权主义者思想更是令伍尔夫为女性哀其不幸,鸣其不平。伍尔夫也曾在要么接受命运的摆布要么奋起抗争的两难境地1 维多利亚时代:维多利亚女王(Victoria, 1819-1901)统治时期,即1837-1901。2 Hermione Lee, Virginia Woolf, 源于维多利亚时代一首描写理想家庭生活的流行诗歌,题目为《房子里的天使》,作者科文特里·帕特莫尔(Coventry Patmore,1823-1896)。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的多维透视76中挣扎徘徊。比如她早年偷偷到父亲的书房广泛阅读的经历有时就让她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我,一个女人,有什么权利读所有这些由男人写出的东西?”(伍厚凯,1999,p. 29)。她对男性社会的这种怨羡情结实在是一时难以释怀,因此她文本中的女性人物大多也都怀有怨羡情结。所谓羡慕是人们对于具体的人或物的一种内心艳羡和仰慕,它唤起人的想象、幻想及仿效冲动;而怨恨则是一种内心的抱怨和仇恨,它激发嫉妒、报复或复仇的冲动。人们总是热切地羡慕着某种比自己优越和高级的人或物,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愈是羡慕却愈增怨恨,而愈是怨恨却愈增羡慕,从而导致一种怨恨与羡慕相互交织的深层体验心理。伍尔夫对于哥哥们能上大学、能和朋友自由通信探讨问题就羡慕至极,而这种羡慕就成了她更专注于阅读的直接契机,仿佛她正在同处于优势地位的兄弟们竞赛,同男权社会的教育制度进行着抗争。她的这种怨羡情结还表现在她对父亲的热爱与怨恨之中。她在1928 年11 月28 日的日记里这样写到:“今天是父亲的生日。他要是在世的话,就96 岁了,是的,今天96 岁:⋯⋯不过幸运的是没有。要是那样他的生命就会扼杀我的生命。会发生什么事呢?没有写作,没有作品——不可想象”(伍厚凯,1999,p. 33)。在母亲朱莉亚去世后,父亲的情感捕食便转而以儿女们为对象,她激愤地写到:“正是那个暴虐的父亲——那个苛刻的、暴烈的、做作的、佯装的、自怨自艾的、装聋作哑的、哀求的、时而可爱时而可恨的父亲——那时候统治着我。这就像和一头疯狂的野兽关在同一个笼子里”(伍厚凯,1999,p. 56)。从这些话语里,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她所受到的精神煎熬。此外,导致她女权主义思想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男性的严重的性侵犯。她6 岁时就受到两个异父兄长的猥亵,一直延续到她22 岁。这种“羞耻感”极大地影响和扭曲了她的人格建构过程。她害怕照镜子,“照镜子的羞耻感持续了我的终生”(伍厚凯,1999,p. 61)。她埋藏在潜意识里的那种对性的恐惧极大地危害了她的心理健康,严重毁损了她的完整人生。她早年的这种强烈的性屈辱体验,促使她深刻反思女性的生存状态。她在叙述受杰拉德尔的猥亵时,说自己当时曾感到难以言说的愤怒和厌恶。这种感觉使她清醒地意识到,承受来自男性的性凌辱和性压迫,乃是女性难以逃避的历史命运。对她而言,侵害她的男性不仅代表着男性霸权社会对女性的性压迫,而且体现了男性的傲慢虚荣和强烈的权利之欲、统治之欲。因此,所有这些经历纠结在一起就构成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思想体系或艺术创作方面极其明晰的女权主义思想。她的小说创作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试图打破男女两性二元对立的格局,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及艺术表现手法书写了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她对女性社会的这种深刻透视奠定了其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开拓者的地位,其文学影响可谓经久不衰。同时,作为才思敏捷、文采斐然的女作家,她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痛苦,但她告别人世时那种宽厚而平和的胸怀,宁静而恬淡的心境,尊严而优雅的风度,是对她丰富而超然的人生态度的最好诠释,是只有渗透了生命之奥秘后方可达到的境界。总之,她的生命哲理、妇女创作文学观、双性同体思想、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等为人类在美学和文化领域的研究留下了无限的思索空间。参考文献:Jean Moorcraft Wilson. 1987. Virginia Woolf: Life and London. . Norton & Company, & . 1985.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literary by women: The tradition in English. New York, London: Norton,1225.林树明. 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伍厚凯. 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瞬间[M].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张岩冰著,王岳川主编. 女权主义文论[M]. 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of perspective on Virginia Woolf’s feminist ideology77LI LiAbstract: Virginia Woolf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pioneer as well as the predominant feminist critic,hence, the emergence of heated research on her and her works especially after the 1970s. The research in recentyears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her feminist stance and lesbian inclination.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the formation of her in view of her family background, the then androcentric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sexualharassment that she endured very early in her words: Virginia Woolf; feminist ideology; family background; androcentric social environment; sexualharassment

  • 索引序列
  • 女性主义翻译论文文献
  • 杂志封面女郎女性主义
  • 飘女性主义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飘女性主义
  • 女性主义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