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新课程理论论文

新课程理论论文

发布时间:

新课程理论论文

关于新课程改革中的初中数学教学的论文

论文摘要: 数学新课程给初中数学教育带来的可喜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笔者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课程改革下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对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论文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教学改革 初中数学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新课标》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较,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结构、还是内容安排都有较大的变化。在这种要求下,教师们就需要更加注重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为此进行积极的探索。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作者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颇有心得,写下几点感悟,求教同仁。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贯穿新课程理念。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另外,教学目标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向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的角色地位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一、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改变

首先,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教学应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要将自己的定位,从灌输者转变到引导者、合作者的角度上来,以学生为主体。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要能够去发现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与求解过程。所以,不仅要把数学教学活动搞好,还要将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发现数学的实践活动课,通过设计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着无数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

另外,学生要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为自己而学,要积极主动探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发展自己,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具备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对新课标深刻认识、整体把握,以新课标为指导,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把握新课程标准,并将新课程标准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可以灵活运用新课程教材。由于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对新课改的领会能力。在领会新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新旧教材变换之处,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学生学会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才能让学生养成知识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教师应具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教师应该定期反思: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是否有遗留问题等。通过研究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来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通过观摩课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看案例等,不断充实自己。

三、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依然有部分教师还处在从原来的旧教学理念转变到新教学理念的过渡时期,在教学中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困惑,从而制约了新课程的深入改革。笔者认为,要推进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与抽象化之间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尽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不感到困难的情况下,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材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式,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工具,甚至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表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时代即将过去。但也不应该走入另一个误区:用多媒体课件完全代替教材。在教学中依然要以教材为主,现代技术教学作为辅助,做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不同等级不同教材的之间的关系。国家、地方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是一名课程的实施者,此时教师的职责就是忠诚地执行设计好的课程方案,而在校课程开发中教师还是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处理好实施者、研究者与开发者的关系,是新课程背景下对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循序渐进推进课程改革,是目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解决问题。总之.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在改革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虽然初中数学的教学很具挑战性,只要我们教师能真正培养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学能力,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学好数学,使学生不仅获得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自学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几点想法是笔者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所进行的一些初步思索,还有待研究,希望广大行提出更多更好的想法,共同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发展。

新课改理念下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的教育理论论文

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实现新转变,由重知识传播向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学内容选择向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新的突破,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要多下功夫。

一、教师角色转变的方向

1、由管理者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我们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顾问、引路人,给学生创造性思考的机会,为引导学生的独立探究提供线索,让学生愉快自然地学习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得以发展,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学生由他律变自律,使他们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补充,并制定奖励措施,组织课堂学习,讨论,做好学生记录。

2、由原来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参与者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体现师生互动进行探究性教学,打破‘教师中心论’,让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提出问题,做好汇报和总结,针对数学教学,我们不应局限于教材应广泛利用各种资源,引导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探究兴趣。

3、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们不应守着‘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由课程资源的使用者变为开发者和研究者

新一轮课改强调,在课程资源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教师这一重要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资源的优化发展。教师不再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随着基础教育课改的深入开展,“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想正在逐步得以实现。课程与教师的关系日益发生根本变革,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教的问题”,课堂不再是和教师相对的一个概念,也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体系,研究工作将使教师对课程理解不断得到加深,并且使课程的核心渐渐呈现在教师的视野中。

5、由原来的执行教学者变为课堂教学的决策者。

从课改要求看,课堂教学将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教师面对的是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不同素质,不同能力的学生。以前也是。

但我们采用的一样讲、一样教、一样管理、一样要求、一样评价方式、一样态度,我们在今后教学中应采用多元化教学,给我们的教学增加灵活性,在教学中我们要因人而移,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提高,我们要用爱去教他,用心来引导他、理解他,学会宽容、学会分享每个学生的劳动成果,适时对他们以鼓励,因为鼓励就是动力。

二、数学教师实现角色转变的要求

1、不断提高施教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一些用处不大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先要了解删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力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对新内容进行分析,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2、现代教学手段的掌握者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已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能设计出好的教学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用好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曲线周期的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3、善于做好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师,最主要是看教师素质,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教师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反思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活动,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适时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反思内容应包括: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每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内容,哪个环节还有问题,课堂上随机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是否有遗留问题等。研究记录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特别是对课堂上随机出现的灵感,学生好的思维方式及时回忆、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还要注意了解和分析自己在同行中的同一领域处于什么水平,有哪些不足。通过观摩课向别人学习,对比反思,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看案例等,充分提高自己。总之,反思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有助于研究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总之,面对新课程,教师要适应形势的发展,转变自己的角色,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将是一场持久的攻坚。

新课程理念的论文

新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论文

导语: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以下是我整理新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论文,以供参考。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让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旧观念,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学生自己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为学生创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变知识的传播者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在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辨明方向。在遇到困难时,激劝他们勇于战胜困难。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无法缩短,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感情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无法形成。要改变这种形式,教师应该主动由“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去”,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以交流、合作、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与老师讲,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活用”教材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主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去询问、调查、阅读,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另外一方面也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实践的快乐,有自己学习的乐趣,而不是通过听老师空洞的、抽象的讲解而了解。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到外的生成,而不是由外到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法。让他们亲身体验“学数学”的过程,比老师一味地讲解,学生只管记忆效果好得多,这样教学,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四、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归根到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数学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要看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所取得的进步,全面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

要注意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形式的灵活性,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尽量鼓励每一个学生,使其建立成功的信念,认真学习,健康成长。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启动,每一名教师都应该认真阅读新课标,领会其中的精神,改变角色,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新教育,培养新世纪的学生。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相比,是一大跨跃。以这一新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笔者作为在政治教学第一线的政治教师就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改变教学理念,面向素质教育 传统应试教育培育的人才“高分低能”,教学陷入为考试而教书的误区,而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陷入了讲不雅概念、讲概念、讲理论的误区,教员把教材当成教授常识的独一载体手段,把学生算作记不雅概念、概念、理论的容器,而把育人的目的抛在一边,使学生失去了进修的乐趣,更使思想政治课失去了活力和 威信。 课程改革后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由学科本位转向以酬报本,育酬报本,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潜能的开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应成为课堂教育教学的根柢使命。 二、加强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和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等。 三、巧妙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有效性 教学问题设计是否有效决定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如果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真正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有效问题应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想到的、通过讨论或教师启发能悟出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享受思考的成功感。有效问题的设计要在“趣”“悬”“巧”“精”上下工夫,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索性、灵活性、层次性。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轶闻趣事、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发挥教材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新教材的改革,不同于以往的教材改革,只是内容的增减删补,而是根据素质教育制定的新课标,内容更加精炼,知识更加鲜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特别在形式上,直观、多样、趣味性相融合,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展现了大量的生活范例与“相关连接”的内容,巧妙设疑,隐藏观点。因此,领会教材,以人为本,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课本,课前把握课标,精心备案,吃透教材,课中突出重点和难点,与学生一道,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解读教材范例,揭示观点,并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观点。只有在认清“庐山”真面目、全面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圆满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也会在这种教学中知识得到提升,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开拓,锐意进取,努力追求和谐课堂,让教师和学生在愉悦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为培养高素质的新一代而做出新的贡献。 新课改论文来源:

新课程理念性文章

简析新课改理念与教师教学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简析新课改理念与教师教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

新课改;教学观念;自主性;课堂教学

论文摘要:

领会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新课改体现在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以及教材开发等多个方面。在教学上要求转变,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正确领会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是指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起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应承了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致力于把教育改革的理念落实到课程与教学课堂到师生活动的微观层面上。新课改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基于对原有课程与教学领域中存在的落后的观念而展开的。它体现在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以及教材开发等多个方面。

针对传统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在获得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针一对传统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针对课程实施(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针一对过去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提出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在教学上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教—教会学生学习”、“学—学会如何学习”,强调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倡导探究性、开放性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等。

在师生关系上:提倡交互主体性,教师是主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这种双主体观倡导的是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从价值取向上看:新课改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由侧重认知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由统一的、硬性的规定走向开放的、灵活的管理。

从课程理念方面看:一个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核心理念;二是强调整合性,要建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三是完善评价机制,特别是要求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评价机制。

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师教学策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向重学生的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教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这是因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主体价值观是强调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不单是师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更是师生生命价值体现的历程,对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个体生命价值的意义。老师的角色由传统教育中的主宰者、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作用体现应是一种主“导”作用,教师的讲授、示范、指导,应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引导。课堂上不再是老师一言堂,而是立足于问题与情境,在一次次师生对话,生生互动情境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师的教“教—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的学“学—学会如何学习”。教师遵循“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的宗旨,课堂教学应在促使学生学会知识的基础上(基础知识是发展的铺垫),致力于使学生获得自主、独立的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因此,教育改革首先要正本清源,明确教育目标、课程意义,找准教育的真问题,抓住核心问题,排除客观因素的干扰朝着正确的目标去努力探索。在这一前提下,再来探讨教学的有效和质量的标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课堂教学要注意:

1.正确解读新课标

在新课改理念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了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这就是我们说的新课标。它是新课改理念的具体体现。学科新课标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是实施各科教学的指南。

2.在正确解读新课标的基础上备好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就是依据课标,围绕有关教材内容,确定课堂目标,而设计的一堂课的教学方案。这里专谈一谈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新课程的教材使用价值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的理解是:要依托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前者是因为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课程的理念、目标都是经教材传递和表达的,是培养化学素养完成教学目标最好的教学资源;后者的认识是:教材虽是教学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途径。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通过对教材的教与学,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教材的文字、图象所表达的内容,而是教材所承载的知识和思想与全新的理念。我们的备课是在备课标的前题下备教材。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及对教材重新整合就非常重要。教师只有不为教科书所束缚,才有可能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时有所创新并体现个人教学风格。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就可能接受与教科书有关的一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变化:授课顺序是可变的;教学实例是可选的;教科书中的内容不一定是必须用的或必须掌握的。在实施新课改的学校,教师普遍感觉课时不够用的原因就是教师准确的理解教材,科学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不够,挖掘教材深度与广度不得当所致。应该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执行,不随意加高、加深内容和要求。对新的课程内容,注意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呈现方式,抓住核心能力的培养。即处理好核心能力和具体知识点的关系。

3.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多样化的,没有固定模式。一堂好课,好在哪里?主要看教师如何引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的功夫上。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师生与教学资源、媒体的“沟通”。合作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学法指导是着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是积极的、主动的,是少一点依赖多一点独立学习之意。教法的选择的适应性体现在教师上课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激情导人—[教师启发(知识铺垫)]—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结构—仁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发现问题,自主构建]—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师生互动」-一-课后探索,完善内容结构—[知识迁移,能力发展]”的模式是常见的。上课要做到教材内容的的问题化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要做到教材内容的操作化;教材内容的结构化;通过师生活动来理解和把握教材内部联系。

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如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现行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加上教师隋性与现有的教学方法的惯性,家长的不理解等原因,新课改推进的阻力还很大。但是推动课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需,只要我们在思想上认同课改,客观上参与、推动课改,那么在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教育实践活动将是推动教师发展成长的直接与现实的力量。总之,新课改理念下的教育实践为我们成长提供了舞台,只要我们积极参与,就有可能成为新一代名师。

新课程,新理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现在正是一个摸索的时期,今天,我和大家共同讨论,我发言的题目是:《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

(一)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

起动于世纪之交的我国的第八次课程教材改革,是中国教育应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的挑战,是培育创新人才、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决策,其深远意义远远超越了课程与教材的范畴。

新课程理念在新世纪的创生,为我们照亮了迷径。那么,新理念下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语文课程呢?有人说,应该是,激情与智慧齐飞,感悟与生活共舞。就此,我想简单的谈四点:

第一:品味语言,感悟形象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课标”指出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指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但是,众人解读一本“课标”理解的角度,理解的课度,不会一致,因此出现偏颇也在所难免。比如“课标”提出语文要课内外结合。树立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综合性学习等理念,说真的,这些理念观点确实是语文学习的必有规律,但有的老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是外来的东西占据了主流,课堂上、唱、跳、画、演、等形式层出不穷。而忘记了这节课该教给学生一些什么?不容置疑,众多的花样,虚化了语文,虚化了小学语文课堂!因此,语文课标认为,语文课堂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应该让学生品味语言,感悟形象。这才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魂,其他的那些形式,可以做为语文学习的补充,课堂上我们决不能肥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园。如何品位语言,感悟形象呢?首先,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每读一篇课文,就犹如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特定的精神家园。在那种特定的时空中与课文里的人物对话,与作者、与老师、与同学对话,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悟经验等。还要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作者“情动而辞发”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做为我们就要“披文而入情”“三分文章七分意”,解读课文,读出文字中间的“七分意”,解读课文,读出文字中间的“七分意”让学生目视文字,进而头脑中产生画面,借助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自己的感受,建构自己新的感悟,新得体验。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分析、理解,文字就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充满活力的有声有色的画面、形象。

第二激情荡漾,个性飞扬。

新课标提出,三个维度,提出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见解。因此,语文课应该激情荡漾,个性飞扬。语文老师是需要激情的。我想,课堂上,老师要上出自己的个性,弘扬学生的个性,有个性必然有激情!一节好课,是否也应该是“激情燃烧课堂呢?

请看特级教师孙建锋教学片段《最大的麦穗》的对话:

学生1:苏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师,他教子弟,在麦地,不用课本,用麦穗不是直接告诉他们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自己悟出道理。

老师:你不是在批评我吧!(同学们笑了)的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应该向苏格拉学习,同时也应该向你们学习。

学生2:我认为苏格拉的弟子很笨,他们太听老师的话了。只知道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结果两手空空。他们为什么不留下一个穗呢?因为“一大于零”呀。

老师:好一个“一大于零”(教师从课本里拿出一片银杏叶,走到他的面前)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这是银杏叶!

老师:这可不是一片普通的银杏叶,关于他有一个故事,如果有一天那位同学的语言触动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们的心灵,我就将这片叶给他,说完,老师双手递过银杏叶给学生2。

学生2:(双手接过树叶,激动地流下眼泪)

学生3:课文最后一句话“追求应该是伟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应该注重现实。比如,我的追求是考上北大,如果南大录取了我,我首先去上,以后还可以再考上北大的研究生呀!

老师:这样,你既读南大,又读北大,如此的大学经历,是美妙的,也是双赢的!老师赞赏你,这是我去年从清华校园摘的竹叶,我想送给你,看到他,你想到什么?

学生3:我想由考北大改为考清华!(师生大笑)

老师:我希望六年后,能读到一封来自清华的信,而这封信,正是你写的。

学生:一定会的!(他激动接过竹叶)

老师:我期待着那一天!(说完教师主动和他握手)此教学实录。

处处闪现着智慧,处处冲满着灵气,处处涌动着激情。这是个性的魅力!孙老师的课,时时处处让我们感受他的“情”。真情、亲情、友情,都似为激情,教师的激情,学生的激情,课堂的激情。

第三:教无定法,形散神聚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也许我们刚走上工作岗位是需要一定法的。接着,就应该丢掉这些“法”。

在听完永正老师的课以后,每次感觉都是,他的课堂是真正的与学生交流对话,如行流水,看不出“使的是什么招”。而学生在他的课堂中,为什么都那么聪明呢?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的体验。既然是师生彼此学习的伙伴,是“教学相长”。那么,教师没必要设计过多的技法,“过多的技法”只能是去“套”学生,如果学生不和你配合,你就会傻了眼,不知所措。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用自己的经历去面对学生,是我们去“配合”学生,或者是“师生合作”。教师只有忘记自己,与学生共舞,才会真正拥有自我。学生的思绪是不确定的,因此,课堂是动态的,是生成的,犹如一首散文诗,形散神聚。美就在于学生的不可预料,美就在老师的随机应变。

第四:超载知识,走向智慧。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回顾我的语文教学走过的路,最为成功的感受是、“语文是育人的”。学语文,学习的是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习惯,是读书的智慧,做人的智慧。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切实‘为了学生明天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在未教《灰椋鸟》一课时,人都说:“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有什么好看的。”但自学了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对这种鸟有了不同的看法。也意识到: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啊。空洞的说教,只会让这句话变成枯燥的文字。而自从学了这节课后,“灰椋鸟”让孩子们对人生有了最明确的认识,这才是学生最宝贵的收获呀!

“秋水共天长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大诗经王勃给我们带来了经久的广阔,悠远的意境。今天,我们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感悟”与“对话”共舞,“激情”与“智慧”齐飞。

〈二〉阅读的作用及其注意的问题

阅读是学习之母,大量的知识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没有写作灵感的闪现与爆发。《语文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他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为落实这一指导思想,目标首先从阅读得数量着手,这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方面,扩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新课标规定:

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不少于10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第四学段,(7-9年级)要阅读的名著总量不少于6-9部,阅读字数达260万字。

九年义务教育阅读字数累计达400万字左右,既然阅读如此重要,那么,在阅读中应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阅读教学的目标观。

变“一维目标”为“三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为中小学阅读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提高阅读的效率呢?

第一、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维目标的实施,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它是在阅读教学的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第二、在实施的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教学的突破口。例如: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实施三维目标,还可以从交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使三维目标得以实现。

第三、在评价的方法上,要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例如:“知识和能力”可采用口头和书面的测试方法进行评价。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一是可以采用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判断学生对这一目标达成的程度。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或活跃高兴,激动、或痛苦、冷漠无情、无动于衷,这些情绪表现都是我们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目标达成的依据。三是老师可以采用访谈的方法,教师采用简要的开放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团体座谈,公开讨论,从中了解他们的情绪态度的变化,判断他们对这一目标的达成程度。

二:阅读教学的价值观

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干扰,片面追求“唯一答案”的“一元解读”已成为中小学的主要价值取向。这种异化了的阅读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而且泯灭了学生的个性。针对这两个问题,《语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阅读教学的价值关进行重要的审视,确立新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也就是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阅读的综合素养。

第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和思想的解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多元解读”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涵进行不同情感方式及结果。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因而他们在对同一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答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读《红楼梦》红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围秘事。对此,教师一方要构建安全,民主、和谐的课堂,学生态度环境,热情鼓励学生敢为人先,标新立异,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倾听,面对学生众多的声音,教师既要听出“杂音”分辨对错,也要听出“高音”分清认识水平的高低,还要听出“奇音”觉察出见解的独特与新颖。在倾听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多元解读中出现的有价值的争鸣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充分的讨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要正确处理好“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的辨证关系。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对“多元解读”理解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把“多元解读”误解为“多元价值观”。例如:在多元解读的新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对一些约定俗成的成语赋予了新的意义。如:“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是个“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的人“。“狐假狐威”中的那只狐狸成了“聪明,机智,化险为夷的楷模。”对此,有些教师不但不进行正确引导,反而对这种解读大加赞赏,给学生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试想,如果社会上真涌现出这么一批“聪明,机智”的狐狸和“把握时机”的“南郭先生”,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出现什么样的局面?二是把“多元解读”误解为“多元标准”。例如,有些语文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采用“放羊式”教学,让学生用个体文本解读的结果来代替文本原本的意义,对文本意义的理解缺乏大体统一的标准。教师甘当学生的伙伴,而忘记了自己“教”的'专业角色。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时必须明确: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但毕竟还是林黛玉,不可能是薛宝钗。同样道理,如果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没有一定的标准可言,让学生任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会陷入混乱,无序状态。尊重个性差异,倡导多元理解,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或共识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在处理“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标准导向时,可采用先放后引,先求异,后求同的策略,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独特性,

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对话,使学生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而这个文本的意义既有其独特个性的一面,也有其共性标准的一面,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新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

阅读教学的方式观

变“肢体分析”为“整体把握”。“整体把握”的提出,是针对传统的阅读教学的端提出来的。传统的阅读教学,通常采用“解题-识字,解词,析句-分段归纳段意-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总结写作方法的僵化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经常用这种方法教学,学生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以致造成对语文学习产生厌恶的心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语标》强调“整体把握”。“整体把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规律。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实践认识过程。学生的认识一般都是具体的,感性的语文文字抽象为理性的中心思想,在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品尝具体的语言和谋篇布局的方法。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是螺旋状发展的过程。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过程来看,这是一个直观-表象-抽象-具体的过程,应该说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认识和心理过程是融为一体的,两者建立了学习语文的合理的认识结构。这为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具有一般意义的整体阅读教学模式,提供了认识论依据和心理学依据。有人担心抓整体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上的千篇一律。其实“整体把握”作为一种阅读教学的策略,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事实上,面对教材所含的丰富多彩的体裁,五彩缤纷的内容,古今中外,众多作者各具特色的写作风格,如用清一色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教学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就教学方法而言,“整体把握”的方法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阅读教学的主体观: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

第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权还给学生。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的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二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体中所蕴涵的生活底蕴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但对学生而言,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无直觉的经验,因此,这就需教师启发学生唤醒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

第二、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做,即可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阅读教学的过程关

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包括“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阅读对话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有“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教学对话”是讲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阅读教学的改革,为什么要从传统的“传话”式教学走向现代的“对话式”教学呢?

首先,从阅读教学的目的上来看,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发展。然而,在“传话”式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都是以掌握知识,应付考试为目的,而且,这些知识是预定的,结论是固定不变的,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在这种被压抑的状态下学习,怎么会得到发展呢?“对话式教学”截然不同,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目的,尽管“对话”式阅读教学也涉及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是,此时的知识已转化为对话的话题,知识的结论不是不预定,而是靠对话生成。通过对话式的教学,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使学生通过多向对话,知识得到丰富。创造能力得到丰富,创造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从而实现对话教学与发展学生素质的有机整合。

其次,从师生的角度看,在“传话”式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是“皇上”学生是“臣民”两者是依从关系。这种关系的性质决定了教与学的行为方式,既教师教,学生听,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不到应有的尊重,因而学生的素质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对话的主体,对话的话题可以来自教师,也可以来自学生,在围绕话题对话时,师生之间可以敞开精神,彼此接纳与分享,无拘无束地互动交流,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那么,再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呢?

第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范围,这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沦落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再对话过程中有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充分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第二、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教师的文本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与学生对话的“底气”。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最重要途径有两条:一是读。二是想。读,是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想学生在阅读中会阅读那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真确、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提出自己感性趣的问题,学生只有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底气。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为学生及时排除障碍,使学生树立起阅读文本的信心。

第三、抓生成性教学,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关键,传统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征就是“预定性”。

问题与问题的结论都是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而对话式阅读教学的重要特征是“生成性”。对话的话题及问题的结论主要靠对话过程中生成。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门;课堂上可能所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在课前预备课中能遇见的,因此,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围绕某一话题进行对话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扑捉有价值的生成性的话题,组织学生开展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总之,引领孩子们亲历阅读,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唤醒表达的欲望,放飞想象的翅膀,给予自由的空间,你会看到一个充满灵性和活力的童真世界。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学理念的方案,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实施数学新课程的今天,课堂教学设计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教学方式和方法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论文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优化论文

摘要: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因而,本文就如何在新课程下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做了一点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优化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基本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的阵地,是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但是,长期以来,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的课堂教学还未彻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难以到位。为此,本文就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式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如何优化,作一点粗浅的探索。

一、优化课堂教学观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教育观念不变,课堂教学优化无从谈起、课改难以实施。所以,要使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

1.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核心理念。虽然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口号喊了多年,但在不少教师的眼里,“主导”就是“领导”,课堂上仍然居“统治”地位,学生仍是操纵的对象。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核心就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既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起步策略,又是学生自在主体成长为自为主体的终极目标。

2.要确立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观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课改中的重大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与学由“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新课程下的教学论认为,教学应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互动。课堂教学过程则应当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互教互学的过程。

3.要确立科学、全面的课堂教学任务观

课堂教学任务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任务观是否科学、全面,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任务应该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维度的有效整合去关注学生,实施教学。即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理、自悟、自主观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努力地去构建“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创造性地掌握学习方法,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自己学会提出问题,自己学会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渠道,也是挖掘、发现、提高学生潜能的出发点。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环节),就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原有不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改造,将教学的基本要素设计成为一个优化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流程,保证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1.导入要先声夺人,引人入“戏”

导入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对每一节课的成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运用多种导入技能,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尤如好戏开头,鼓乐齐鸣,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教学气势,来吸引学生的认知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很快入“戏”。

2.讲授要精心安排,广泛参与

讲授,是教师运用语言对学生讲析、传授知识、开阔视野、启发思维、陶冶性情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学最中心的环节,教师须精心安排。既要善讲,又要精讲,还要巧讲;既要抓住关键,又要巧妙点拨,还要重锤敲打,以确保讲授内容的顺利完成。

3.练习要形式多样,灵活善变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提升。这一环节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进行达标训练,既要切中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又要从不同角度组织练习。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口头练,也可以是书面练、板演;练的题目要具有多样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练的内容既要有书本知识,又要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形式多样、灵活善变。

4.结课要收束有度,余音绕梁

课堂的结束和导入一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和导入相呼应,一始一终,一开一合,共同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因而,教师要讲究结课的艺术性,既要对整堂课的主要内容高度浓缩,提纲挈领地归纳概括,给学生精要、深刻的印象,还要起到卒章显志、总结升华等功效;既要保持课堂结构的整体性,收束有度,又要给学生留下思索、回味无穷的空间,做到课虽终而意无穷。

三、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这样才能改变以封闭、单向灌注为主的传统教法,才能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1.着眼于导趣,诱导学生“乐学”

导趣,就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自然地引入主动获知的状态之中。实践证明,兴趣是促使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它使每个学生能够把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变成最大的乐趣和精神满足。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把学习视为一桩乐事,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2.着力于导思,启导学生“活学”

导思,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积极地思考问题。“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是贯穿于教学始终的,是学生掌握知识、认识规律、提高能力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事实证明,出色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去探索奥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质疑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去创设一种良好的“问题”情境,来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总结规律,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死学”为“活学”。

3.着手于导法,指导学生“会学”

导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师的“教”离不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离不开教师的“教”,两者互促互进、共生共荣,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自己要掌握灵活多变的教法,而且要指导学生掌握灵活多变的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但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考虑“怎样学”的问题,既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4.着重于导成,引导学生“善学”

导成,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风格和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它是学生形成最优学习方法的途径,是学生“善学”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控,并且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品质和肯于钻研、善于学习的品行,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变“乐学、活学、会学”为“善学”。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施良方.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新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论文

导语: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以下是我整理新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论文,以供参考。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让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旧观念,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学生自己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为学生创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变知识的传播者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在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辨明方向。在遇到困难时,激劝他们勇于战胜困难。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无法缩短,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感情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无法形成。要改变这种形式,教师应该主动由“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去”,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以交流、合作、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与老师讲,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活用”教材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主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去询问、调查、阅读,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另外一方面也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实践的快乐,有自己学习的乐趣,而不是通过听老师空洞的、抽象的讲解而了解。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到外的生成,而不是由外到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法。让他们亲身体验“学数学”的过程,比老师一味地讲解,学生只管记忆效果好得多,这样教学,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四、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归根到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数学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要看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所取得的进步,全面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

要注意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形式的灵活性,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尽量鼓励每一个学生,使其建立成功的信念,认真学习,健康成长。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启动,每一名教师都应该认真阅读新课标,领会其中的精神,改变角色,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新教育,培养新世纪的学生。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浅议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推广,对广大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首先是对新的教材体系不太适应,其次是对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比较陌生,第三是教材容量过大,让大家有点措手不及。大家普遍的感受是有点不会教、教不会了。

从新旧教材的对比上来看,旧的历史教材总体上来说信息量较小,分析深刻,在体系编排上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都是以时代为线索,而在某一时间段内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新教材则容量大、信息广,分析比较浅显,其体系则是分别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线索,再以时间为纽带去阐述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世界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有专题史的思想。和旧教材相比,是大相径庭,所以老师们会有很大的不适应。

从学生方面的因素来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现在的学生与上世纪的学生已有很大的差别。现在一个学生每天获取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教师,同时,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遇到问题总是穷追不舍。因此,我们的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正视学生的这一变化。

从时代的变迁上来说,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时局的变化,对人才的要求 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你对本专业的知识有精准的掌握,还要求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不但要求你掌握好汉语,而且要求你掌握好最基本的英语,现在出现了许多边缘性的学科,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总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一专多能的人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教学实践和观摩学习中,我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有了下面一些体会。

首先:处理好教材。新教材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教材就显得至关重要。我觉得在处理新教材的内容时要有取有舍,纯记忆的东西可点到为止,而对较难理解的内容要进行重点突破。就如有的老师所说的:现在主要是如何使用好新教材而不是如何教好新教材。另外,新教材的体系没有旧教材的体系那么容易把握,似乎每一个专题与前一个专题和后一个专题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样,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是孤立、分散的。其实不然,只要你认真钻研,善于把握,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必修三的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的四节课讲的是儒家思想的产生、正统地位的确立、新发展及受到批判;而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三节课即讲的是向西方学习技术、制度、思想一个过程,也是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动摇的一个过程。这样,两个貌似无关的专题却清晰的叙述了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如果教师在讲课前心中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在上课的过程中就不会游刃有余。简言之,需要我们教师能有效的把握处理教材。

其次,提高自身的素质。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学习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要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按新时期教育规律办事,以最经济的时间、最合理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

新教材除容量大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对有些知识,我们可能比较陌生,比如绘画艺术里的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立体派,还有古代哲学、物理学,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地去充电,大量获取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提高自己的素质,许多地方要和教材、学生产生共鸣,只有“熟”才能生“巧”,连教师自己都搞不清的问题而去给学生讲解,学生是不会喜欢去听的。

第三,教学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入浅出,优秀的教师要尽力的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必修三讲的是思想文化史,讲到每个阶段的思想文化出现的背景时,我们都会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阶级、社会状况,也就是说: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简单地说就是: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哲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更简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增加历史知识的储备,同时要注重文史哲的有机结合。

最后,注重启发式教学。旧教材下,我们教师喜欢表演式的上课,一节课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感觉把教材分析的入木三分,很有成就感。或许旧教材下,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但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应更多的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使用多媒体,充实教学资料,注重情景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置最好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如在讲罗斯福新政时,我们可以把它和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相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讲到网络的双重作用时,我们可设置:假如你是牛郎、包拯、比尔·盖茨、、本·拉登,你会用网络做什么,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跨越时空,可激发学生去自主探究。

总之,新教材、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教师无论是在知识的储备,还是在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都需要不断的去探索,改进。

课程管理创新研究论文

创新管理,我能写,选我,我做好发给你

音乐课堂管理是音乐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手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音乐课堂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却仍需要学校老师以及教育工作者提高,相信在克服层面上的改进后,中国式音乐教学会迎来美丽的春天。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管理

一、小学音乐课堂需培养学生的作用点

1、立足点必须落实在培养学生积极性上,只有学生拥有学习主动性,才能做到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2、学生需要掌握对基本乐器的认知能力,最好能够做到用简单乐器演奏简单的乐曲。3、培养了学生的演唱能力,能够做到基本声域的了解并运用4、做到识谱,许多音乐老师忽略教育学生识谱的运用,认为小学生认知五线谱是不必要的,但是却忽略了识谱对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5、学生的音乐创作的能力,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学生只有掌握了创造的基本条件后产生创作兴趣,存在创作能力后才具有未来发展的可能性。6、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该能力作用于任何社会环境。7、感情感受音乐能力。在教学中,老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通过领唱等方式让学生接受音乐教学,以情动人,达到人文素质教学的目的。

二、音乐教学的具体改进措施

1、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因材施教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并不健全,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健全。同时,阅历增加,与之改变的是老师需要向学生教导更加丰富的音乐,甚至于是将音乐贯注于表演等更加新颖的形式。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尽量采取正确而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其音乐兴趣,与有效而运用于大众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学生,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音乐,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歌曲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特殊标记,如:反复记号、升降记号、上滑音、下滑音、休止符、倚音等,这些符号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与记忆,学习时犹如咀嚼鸡肋,此时老师用生动有趣的表达形式来表达符号的用法就显得更为必要了。各科学习在教育中其实有极大的想通性,因此在教学中融入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也不失一种好方法,例如引入语文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乐曲,说说听后的感受,如语文中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透彻感情。而后让学生分析出相似句中的不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试唱、视唱、哼唱等,如数学教学中举一反三教育。最后,在歌曲教学时要有针对性,特殊点进行特殊教育,这样下去,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了,效率提高了,对学生兴趣培养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2、更新观念,换位思考

马克思曾经说过:“思想决定行为”,同理,教师的观念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方式。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如果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最先确认的前提就是要以受教育人群为中心,教育理念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抛弃过去的蜡烛理念,要做到切身体会学生的感受,与学生平等交流,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而不是独裁者。音乐更是如此,因为在音乐教学中,沟通永远起着主导作用,老师与学生做朋友无疑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3、把握课堂节奏,提高组织能力课堂

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是在有限时间内好笑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这点在音乐教学中体现的尤为突出。老师要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做到分类标记,彻底分析;对学生学习情况与对音乐课堂是否有兴趣进行充分了解;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清晰而周密的思考,做到有预见性的教学。同时,音乐课堂通常面对各类学生,在教育曲目的选择上,老师更需要综合各方因素,选取适合班级学生的演唱曲目,制定合适合理的教育计划;最后,虽然倡导以友为师的教育理念,但却不能忽视课堂纪律的重要性,我们所谓的课堂纪律,并不是生硬死板的纪律感,音乐课堂追求的是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但要保证学生能够做到全身心投入到老师的教学中,通过制定课堂纪律守则,学生之间互相监督等方式做到防范于未然。

4、掌握部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拓展音乐教学渠道

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对于任何成功的事情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小学音乐教育自然也不会例外。如今是信息化时代,而未来世界的信息化程度只会越来越高,这也向音乐老师提供了许多发展平台,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其实更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可以利用先进设备,给学生播放配上需要教育音乐的动画片段,真正做到让学生身临其境。如果条件支持的话,也有许多关于音乐教学的APP可以投入到教学中。

5、注重教学研究、教学反思

《论语》中说:“五日三省吾身”,教育也是一个需要时刻反省的问题,老师需要认清许多现实因素,学生无法接受音乐教育的原因,学生积极性始终不够的原因,教育目标无法真正落实的原因等等都是需要老师正确反思面对并解决的问题,许多老师认为,这些要求达不到是教育研究者的工作,其实并不然,老师才是真正深入学生群体,对学生进行根本教育的人群,才是更有发言权的人。老师如果不善于总结反思并且解决问题的话,瓶颈就永远是瓶颈,对学生的音乐教育也会随之消沉。当然,随着社会进步,老师们需要完善的还有很多,但是,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却仍需要学校老师以及教育工作者提高,相信在克服层面上的改进后,中国式音乐教学会迎来美丽的春天。

摘要:对初中学生的课堂进行有效管理,是保证课堂教学有序开展的前提。从构建良好的音乐教室环境、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等三方面,探讨了有效管理初中音乐课堂的方法。

关键词:音乐;课堂管理;教室环境;教师素质;教学内容

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和课堂的管理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课堂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绩。教师只有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课堂教学才能井然有序,学生的成绩才能稳步提高。如果课堂管理不好,课堂一片混乱,是无法有效开展教学的。尤其初中生大多处于叛逆时期,课堂管理尤为重要。结合教学经验,对初中音乐课堂的管理进行了研究。

一、构建良好的音乐教室环境

很多学校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有专门、专业的教室,由于教室不经常使用和音乐课程的特殊性,音乐教室便显得有些“随便“”自由”。试想一下,学生在上语文、数学等文化课时都是在很规范的教室里,当上音乐课时,学生来到音乐教室,不再是单调的桌子、椅子,学生自然会欢呼雀跃,犹如一群出了笼子的小鸟,闹腾不已,不利于音乐课堂的管理。如果音乐教室里的物品随意摆放,教学设备杂乱无章,无疑仿佛向学生传达一个信息:音乐课就是给大家放松的课程,大家可以随便一点。音乐课虽然不是主要课程,但也不是单单让学生学习一点音乐来陶冶情操,还需要让学生掌握一些专业的音乐知识,为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音乐教室的布置要讲究。虽然要使学生在音乐教室感觉放松,不像上其他课程时一样严肃,但是,教室也要简洁、干净,各种教学设备摆放规范。同时,可在教室里张贴一些音乐海报或宣传画,或音乐知识。音乐教室的使用要有明确的规定,在教室前张贴音乐教室的使用规范,让学生感到音乐教室、音乐课堂也是一个有规范、有规则的地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学生看到整洁的教室和明确的教室使用规范后,自然会对自己形成一些约束,使得他们在音乐课堂能自觉遵守纪律,利于教师的教学开展。对于在音乐教室中的规范,教师不能刻意苛求学生,要给予他们音乐课上应有的放松和艺术性感受。但是,对于违反教室使用规范的学生,比如,带零食进教室、穿拖鞋进教室等行为,教师一定严肃处理,切不可放纵,以免导致更多类似的违规现象发生。

二、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音乐课程不是中考科目内容,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音乐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容易导致音乐教师本身就不重视音乐教学,在教学中没有热情,对待音乐课是得过且过的态度,更不用说提高自己的音乐教学水平,学习音乐教学的专业知识了。一些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有效地吸引、满足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导致许多学生在音乐课上兴趣缺失,显得无精打采。完善初中音乐课堂管理的一个巨大突破口,就是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音乐是一门艺术性课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音乐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以及课堂的教学秩序。音乐可以让人感受到美,可以让人沉浸在欣赏中,使学生进而喜欢上音乐、专心致志地学习音乐。教师自身必须拥有熟练的、高水平的音乐专业素质,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吸引学生。比如,教师在教学《四小天鹅舞曲》时,教师要能熟练、高水平地弹奏《四小天鹅舞曲》,才能让学生完整地欣赏和领略到该曲目的精髓,感受其中包含的音乐性和音乐美感,感受创作者构曲的巧妙及作品中饱含的深情。如果教师没有高超的音乐专业素质,只是靠一些音乐理论知识来指导学生学习音乐,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必然会大大降低。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音乐专业素质之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对于音乐教学,不是教师只通过音乐素质就可以完成教学的,音乐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这些都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音乐会被赋予很多不同的内涵和欣赏角度,教师只有掌握这些相关知识,才能在音乐教学中向学生讲解和传授这些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三、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

初中生对于有趣的学科是具有巨大的好奇心和兴趣的,尤其是音乐课这类艺术性课程。传统的音乐课教学基本是教师示范唱,然后让学生一起唱,学生们就一起“有气无力”地唱,或者教师教授一些乐理等音乐理论知识。而这些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初中生对音乐学习的需求了,教师必须大大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学内容的丰富。在教学中加入一些音乐背景知识的讲解,穿插一些同类型音乐曲目的欣赏,并且在教学中加入适当的音乐表演内容,从而调动起所有同学的积极性,便于课堂管理。第二,教学手段的丰富。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音乐课程内容等。

四、结束语

初中音乐课虽然在学生的中考中不占据比重,但却对学生的艺术审美培养及成长的影响意义重大。因此,要重视音乐课堂的管理。音乐教师必须掌握一些有效的方法,才能做好音乐课堂管理工作。要让学生既能放松身心,充分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好,又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以保证音乐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作者:蒋红梅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中学

参考文献:

[1]刘玉梅.初中生课堂不良行为特点及管理[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4).

课堂管理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课堂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不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心理预想,同一国家的不同性别的学生又有着不同的性格和认知特点,这些不同就会在课堂管理上产生冲突和矛盾。本文针对韩国目前汉语教育的状况,在相关课堂理论研学的基础上,结合一年半的韩国女高教学经历,将男女生学习汉语表现进行对比,浅谈一下韩国女高中生的汉语课堂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和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韩国高中生;课堂管理;问题;对策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管理相关理论起步较晚,近年来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角度呈现多面化的特点,从不同的维度阐述了各自对这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以韩国女子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对其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对策,以期对类似的教学情况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关于韩国汉语学习的相关调查

(一)汉语教育在韩国高中的现状

韩国的高考中有第二外语的测试科目,学生高考报名时需要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七科中选择一门。这七门语言除了汉语和日语以外,还有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罗斯语和阿拉伯语可供学生选择。其中汉语和日语是学生选择最多的,原因可能与大部分的学校只开设了汉语和日语的课程有关。另外,孔子课堂在韩国的广泛开展,大多数高中学校都配有原语民教师,特别是韩国公立学校。韩国高中的类型有职业高中,一般高中和外国语高中三种类型,其中外国语高中的学生选择日语、法语和汉语的比较多,语言测试相比一般学校的学生更具有优势,所以不乏有些一般学校的同学在高考中选择冷门语种,如阿拉伯语、西班牙语、俄语等,以侥幸的心理降低竞争率。笔者作为原语民教师于2013年在韩国京畿道水原女子高中任教17个月,期间对周围地区的其他两所高中的本土汉语老师通过谈话的方式对其学校的汉语教育做了一些了解。选取的这两所学校也都是性别单一化的学校,分别是裕信男子高中和昌现女子高中。笔者通过谈话总结出学生选择汉语作为学习课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有的学生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加对汉语及其文化感兴趣,想通过课上的学习进行了解;二是有的学生通过与上届的前辈询问了解进行的选择;三是汉语课上是外教老师进行教学,对其产生好奇;四是有在中国居住的经历,汉语水平较好,容易取得这一科目的高分;五是一般学校在众多语种中只开设了日语和汉语,学生选择了学习汉语。结合韩国的教育状况,对三所学校的教师走访和谈话进行了分析,汉语在一般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很难得到学生的重视,除了对汉语和汉语外教感兴趣,或者学习汉语目的性较强的同学以外,很难调动其他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

(二)男女生汉语学习的比较

通过调查发现,性格上,女生较男生内敛一些;认知风格上,大部分女生属于场依存性,男生则是场独立型偏多;在学习上,大部分女生属于审慎型,男生更多的是属于冲动型;学习策略上,男生更喜欢演绎型,女生则喜欢归纳型。由于本论文研究的是高中生,这个时期的女生,自行其事的能力较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长,但情绪往往不大稳定,容易焦虑和分心;男生则比较叛逆,往往在众多方面展现自己的兴趣,比如运动、电脑游戏等,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关于学汉语的动机,笔者采用访谈的方式,对五名男生和五名女生做了调查,其中女生愿意学习汉语的人多一点。大家都愿意参加汉语活动和了解中国文化,只是活动形式趋向不一样,男生更想了解中国的运动、兵法等方面,女生则愿意参加一些手工制作方面的,如做菜、编手链等。另外,这个时期的学生对明星比较感兴趣。

二、课堂管理的相关理论

(一)课堂管理的范围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对自身、学生、环境和规则等诸多影响教学的因素的管理,保证教学有序、顺利、高效地运行,实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及其综合能力发展的目标。课堂管理的概念中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课堂管理的两个主要对象,一个是针对教师来说,教师需要具有综合素质能力,例如授课情绪的调节,授课内容与目标的设计,课堂规则的制定等,使课堂上的各要素相互协调发展,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一个是针对学生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并对问题行为给予合理的处理方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课堂管理还包括两个对象的管理,一个是语言环境和物理环境的管理;一个是课堂规则的制定与实施。简单来说,课堂管理的范围从教师角度来说主要包括情绪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管理;从学生角度来说主要包括积极行为引导和问题行为的处理;从客观因素来看包括环境的管理和规则管理。目前市面上关于如何对对外汉语课堂进行管理的教材中大概可以总结出四条课堂管理原则,分别是:建构性,综合性,国际性和创新性。所谓建构性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到脚手架的作用,帮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主动发展语言能力与综合能力。综合性就是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时,要综合考虑教师、学生、环境、规则等各方面的因素,使其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国际性原则指教师在对国际汉语课堂进行管理时,要站在“国际”的高度,在设计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管理学生、制订和实施规则时要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国情与文化。创新性原则指教师在课堂管理时要具有创新思维,用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生动的教学环境、实用的规则等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由于汉语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所以课堂管理上要特别注意学生母语国家的特点。在学习者母语国家管理背景的前提下,对课堂管理涉及的范围逐一设计,并运用创新方法解决发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最终的学习目标。

(二)有关管课堂管理方面的研究

在国外,课堂管理的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国外研究人员不但从理论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还总结出了多样化、多层次的课堂管理理论及模式。90年代开始,我国才开始对课堂管理方面进行研究,普遍的研究都是以学生行为为研究切入点,针对学生问题行为,教师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随后,对外汉语界的这方面研究开始起步,近年来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角度呈现多面化的特点,从不同的维度阐述了各自的对这方面的研究。尹雪雪(2014)对目前有关对外汉语课堂管理的研究做了综述和分析,得出这些研究目前存在的四大特点:研究成果多面化,个案研究新颖化,问题行为重点和文化冲突主因。近些年案例分析法在研究领域逐渐发展起来,如朱勇老师专门编写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书中通过真实的案例向我们分析研究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发生的问题并给予解决的方法,其中有很多涉及到了课堂管理的真实案例。但目前关于课堂管理的研究缺乏相关理论的指导,同时没有对研究对象或某一方面进行细化,基本上都是数据的量化研究。本文先从国别入手,再从学生性别缩小范围,选择了管理难度较大的零基础学习者做为研究对象,对韩国女高中生的汉语课堂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和其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和建议。

三、课堂管理出现的问题

随着孔子学院的建立,一批批年轻的对外汉语教师走出国门去进行汉语教学,由于不同国家、年龄、性别的差异和管理经验的缺乏,很多海外志愿者普遍反应“难的不是教学,难的是管理”。由于笔者在韩国女子高中工作,主要以高中女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教学经历对笔者课堂上出现过的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行为

女生与男生相比,自行其事的能力较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长,但情绪往往不大稳定,容易焦虑和分心,具体表现为上课开小差,做白日梦等等;高中生由于课业压力大,普遍睡眠不足,加之汉语选修课很多被安排在下午,一些学生选择在汉语课上睡觉,补作业或者做其他与汉语学习无关的事情;由于外教身份带来的神秘感渐渐退去,汉语学习内容难度逐渐增加,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减弱。

(二)教师的管理方法不当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韩语水平有限,需要先听明白的同学对其他同学进一步地说明和解释,出现依赖汉语水平好的同学的情况,惹来其他同学的嫉妒等不满情绪,开始抵触汉语。批评学生时容易忽略青春期女生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甚至是引发更严重的教学后果。

(三)规则的制定考虑不全面

韩国的女生过分注重自身的外表形象,上课期间出现涂口红、照镜子或者卷头发等与学习无关的行为;女孩子更喜欢分享自己的想法,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容易出现聚堆聊天的情况,有时甚至扰乱课堂秩序;班级中的个别青春期少年可能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有时没有示意教师突然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发问。

四、课堂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汉语课堂活动

对于高二年级的学生,汉语教学尤为重要,孩子们都是在高中阶段带着兴趣刚刚接触汉语,既要考虑为接下来的汉语学习打基础施加一些压力,同时又不能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我选择一学期安排四节文化课,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设置不同的主题,分别在不同的间隔时间实施。考虑到女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喜好特点,文化课多是学生能够参与到其中的实践课,比如学做中国菜、编手链、试穿旗袍等。高三的孩子们马上迎接高考,汉语课上,我主要带领孩子们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和现状发展,希望在了解中国的同时开启今后汉语学习的热情,高三学生课业紧张,所以每节课在完成学校制定的教学任务后会预留20分钟供大家学习其他科目。

(二)运用有趣的方法解决课堂问题,避免产生师生矛盾

针对聚集聊天的课堂现象,我会定期让学生在汉语课上调换座位,为了避免学生的反感,换座采取抽签等不固定的方式。例如,同学们轮流到讲台前抽取自己的顺序号码,然后老师在不知道同学们手上拿到的号码,在黑板前任意将号码排座,学生看到号码的位置,说出自己抽取的号码做到自己的位置上。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避免了学生产生的反感,增加趣味性,同时还锻炼了学生对汉语数字发音的运用能力。课堂规则的制定也要注重趣味性,比如惩罚措施以学生课堂即时实施为主,避免罚写或者严厉的斥责。例如对于迟到,扰乱课堂秩序的同学选择唱一首歌或者在前面读一篇汉语课文。

(三)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进行改良

学生的分心和教师授课的方式和内容有着一定的关系。授课的方法我采取了韩国学生比较喜欢的任务型教学法,五六位同学坐在一起,回答问题都以小组形式计分,阐述观点也是采取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平时还会注意自己的情绪和体态语,以情感人,增加特殊语言的媒介。韩国学生比较希望多受到别人的关注,所以教师不光在态度上做到公平对待,在某个教学细节也要体现,顾及全面。对于课上和汉语水平好的同学交流过多的情况,我采取了主动和其他同学课下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增加师生之间的默契,帮助他们提高汉语水平。另外,课上尽量通过其他方式,比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减少对某些汉语水平高的学生协助的依赖。

作者:于丽丽 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闻婷,常爱军,原绍峰.国际汉语课堂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尹雪雪.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关课堂管理的研究探析[D].北京大学,2014.

摘要: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院校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符合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意义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堂管理;管理模式

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教学单位,是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一种教学与学习的双边活动。课堂管理应属于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严格有效的课堂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阶段,高职教育质量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的课堂管理现状

(1)目标不明确,随心所欲。教师对于每一类教学目标不明确、主观随意、从学生的实际、太过复杂、重点不突出;课堂教学缺乏科学性、学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等方面,因此,使学生在学习目标、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都难以积极配合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2)实践少,课堂教学效率不高;(3)课堂教学缺乏生动、呆板,枯燥乏味;(4)启发式教学的运用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在高职院校中,在高职院校中,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环节、薄弱环节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教学实践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二、高职院校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懒散心理

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们都有一个松懈的心理状态。对于他们来说,进入高职院校就意味着不再需要像高中一样为了考试天天看书做练习。教育是面对社会需求的教育内容,学习速度慢,不能很好的运用所学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心理,甚至厌倦。

(二)学生缺乏主动性

在教学实践中,即使教师采取各种教学策略和创新设计问题或互动环节,学生仍然只是作为观众,不想被动的参与互动会话。传统的学生依赖于形成长期性的思维,并延伸到大高职院校的课堂,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伟大的空间,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容易引起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上课开小差,玩手机等现象。

(三)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职教师对课堂管理的认识不足,主要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弱化了学生的情感投入。在课堂上,一些老师打破一些与学生互动,教学是老师,听课是学生,学生的问题都没有详细回答,敷衍。有的教师缺乏管理意识,放任学生听课的状态,由于管理不善和对学生的无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存在各种问题。

(四)缺乏对学生规范和科学的评价

一些高职院校,由于教学条件或专业的约束,对课程设计的认识和理解也越来越重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秀、课程内容和社会实践的唯一标准,是出于社会的需要。教师应该积极采取发展的评价标准,确定每个学生的发展目标,不断收集学生发展的信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学生的优缺点,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建议。

三、如何有效加强高职院校的管理

(一)建立一个新的教学理念

教师应该建立新的教学理念,主要包括:素质教育理念、创新理念、教学与教育、专业、知识与行为、一个统一的观点。正确处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的教学行为

提高教师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应注意基本技能。除了高水平的理论和专业的质量,教师应该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必须明确的基本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每门课程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目前,高职教育中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现成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科的特点,制定教学大纲。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为主要标志,教师必须调节教学和编程。因此,教师必须有两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三)建立“目标”意识,探索教学经验

教师应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对课程设置模块。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教学目标,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要改变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现主分析的转变,以培养为基础。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必须适应专业能力培养、课堂教学、加强教学实践的需要。

(四)创立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

自然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主要包括四个因素: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二是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充分发挥;三是媒体对材料的不可忽视;四是课堂教学的实践不能错过。只有实现这四个要素的统一,才能形成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才能保证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五)开展课外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和学校的培养基地,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同时,我们得到的反馈信息来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并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管理的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高职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周莹 单位: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余蕾.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管理现状与解决措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6.

[2]徐正国.中职课堂教学管理与有效教学[J].交通职业教育,2015,03.

[3]秦亮.职业院校课程课堂教学管理思路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5,02.

乡镇是国家设置的一种地方行政建制,乡镇政府则是按地方行政建制设置的地方行政组织。作为我国政权组织体系末梢的乡镇政府,直接面对亿万农民,其管理具有直接性、复杂性和特殊性。论文百事通党的十七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仅为我国乡镇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对我国乡镇政府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我国乡镇政府推行绩效管理,其管理的科学性和效果的优质性为我国乡镇高质高效管理提供了保障。一、我国乡镇政府管理现状我国的乡级政权体系早在建国初期就已经建立,国家为了能够最优化农村资源,成立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维护农村的稳定,是我国在农村的基层政权。随后,国家决定改革人民公社体制,恢复乡镇建制,建立了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我国的乡镇政权在成立之初就问题连连,乡镇政府的管理也举步维艰,内部组织管理和外部治理都充满挑战。1、乡镇政府机构臃肿庞杂,供养人员过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我国现行乡镇政府机构设置的最佳表述。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不管地域多大,人口多少,都片面追求和上级政府机构设置的对口,设置全套的机构组织,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目前共有乡镇政府4万多个,总财政供养人员有128万人,平均每个乡镇接近3人,按照中央和乡镇结构改革的要求,要精简近1人。机构臃肿,人员庞杂导致财政支出增长超负荷,财务债务责任不明,终将影响管理工作的开展。2、乡镇政府职能不清,缺位错位现象严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形象的概括了乡镇政府作为国家行政体系末端的职能复杂性。乡镇政府的职能主要有三方面:传达上级政府的政策法规,执行上级指令和本级人大决议;推进本乡镇的科教文卫体等公共事业发展;为乡镇居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但许多乡镇政府职能不明,做了许多不该做的事,承担了过多的部门职能,使得乡镇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服务缺位和职能错位现象严重。3、乡镇政府财政危机严重,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财政危机是乡镇政府最棘手的问题。供养人员过多,对财务支出缺乏有效监督已使许多乡镇政府债台高筑。本来为乡镇居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乡镇政府最基本的职能,但事实上大部分乡镇政府的财政已经成为一种“吃饭”财政,更有人不敷出的乡镇政府财政沦为“讨饭”财政。财政危机让走投无路的乡镇政府只有巧立税目,搜刮民脂民膏来弥补财政上的不足,引起了广大乡镇居民的不满。

  • 索引序列
  • 新课程理论论文
  • 新课程理念的论文
  • 新课程理念性文章
  •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论文
  • 课程管理创新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