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艺术专业论文范文

艺术专业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艺术专业论文范文

表演,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是塑造角色的重要手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表演艺术类论文范文,希望你们喜欢。

表演的分寸感

摘要:真实与自然是舞台表演的根本灵魂,这无关话剧的内容,也无关话剧的表演手法。一个脱离了真实和自然的舞台话剧哪怕有再好的演员,再好的剧本,其灵魂依旧是空洞的,是无法满足观众需求的。而真实与自然具体体现在表演的分寸把握上。本文分析话剧表演中分寸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话剧;表演;分寸感

0引言

高尔基先生曾经说过:人就是人,他们是普通、正常,没有扭捏作态,也不会装腔作势[1]。这在话剧表演上就体现为分寸感,正常、普通的去表演,通过真实而自然的肢体和语言的表达,传递出话剧中心的灵魂思想,给予观众以“是的,就是这样,我就是这样(我看过的就是这样的)”的感觉。分寸感的控制和掌握可以有效提升话剧表演的感染力,引起观众的共鸣,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但是表演的分寸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去把握这个分寸,这是积极值得我们研究的。

1话剧表演中的分寸感

所谓的分寸感其实可以解释为一个字:度,是指在表演中通过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肢体、和语言表达出真实而自然的人物形象[2]。万事万物都存在一个度,这表现为人们常说的临界点,一旦某一事物超过了自身的临界点,必然发现质的变化,转而形成另外一种事物。人们常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指这种情况。话剧表演中也存在这种度的要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分寸感,这就要求话剧表演中,人物外在形象、人物动作、人物语言以及人物表情符合观众的潜在审美期待,究其实质就是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物的常情。

2表演分寸的依据

莎士比亚认为表演分寸的依据就是:接受你自己的常识的指导,认为表演的分寸就是“自然的常道”。也就是说所谓的表演分寸依据就是要符合日常的生活、生产常情,符合所表现人物角色的社会地位以及人物个性情况。在进行表演分寸把握时,需积极分析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里状况以及其行为状况,做到真实而自然,这就是表演分寸的依据。笔者在观看话剧《贺方军》时,其中一个场景让笔者感悟最深:贺方军身患绝症,斜靠在沙发上,忍着身体的剧烈疼苦,但是为了不让女儿担心。他故作轻松,面带笑容的鼓励女儿要自立、要坚强,要求女儿好好的生活。在该话剧中贺方军的饰演者将人物贺方军当时的心里状况和肢体状况真实而自然的表现出来了,其分寸控制得完美无缺。表演者眼神刚毅、深沉,眼角闪现着对亲人和世间的留念,他伸出小指与女儿拉钩许愿的场景感动了无数观众。在该话剧表演中,贺方军的表演者将贺方军的硬汉形象和儿女情长表现了淋漓尽致,其在分寸上的把握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一个小小的拉钩动作,真实而自然的再现了贺方军对女儿的难舍难分的感情。

3话剧表演中分寸感的重要性

审美的需求

话剧表演最终是服务于观众,没有观众的话剧表演只能称为自娱自乐。观众作为话剧的审美者,自身有一定的美学理解能力。是以,在表演时,表演者如何在观众已有审美基础上传递话剧的美学思想,这是表演者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成功的话剧,必先要了解话剧所面对观众的美学情趣和理解能力等问题,再对话剧中实际的表演进行适度的控制和调整,掌握分寸感,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但是这种满足并不意味着迎合,话剧必然是要传递积极、先进的美学理念,必然是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表演者要把握美学格调与迎合观众的分寸感。

实现创造性与忠实性相结合的需求

话剧表演来源于生活而又经过了艺术的创作,其涉及到忠于生活和创作加工两个问题。但是这两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通过一定的分寸感把握,可以有效的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每一部话剧作品都是来源于相关人们生产、生活的现实故事,但是要保证话剧作品的艺术性和格调,必然要进行艺术的加工创作。另外,如果话剧只是简单的重复一遍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现实故事,那么表演者就只能称为艺匠,而不能称为艺术家了。话剧在表演时,需要考虑舞台、灯光、服饰、人物、现场气氛等等因素,这些因素在作品来源的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如何再加入这些元素的情况下依旧忠于原来的故事思想,成为话剧表演者的重要思考方向。在实际表演时,表演者需通过合理的舞台布局、语言以及肢体动作来还原原故事思想,并通过这些动作和语言增强原故事的艺术格调,从而保证两者的协调统一。只有通过两者之间度的把握、分寸感的掌握,才能完美的实现创造性与忠实性相结合。

4表演分寸感的把握措施分析

表演者需拥有较高的表演素养

话剧表演者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表演素养,对相关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力较强,可以较好的利用音乐、场景以及人物背景进行表演。话剧表演者不但要求一定的表演能力,同时还要求表演者掌握相关的舞蹈、音乐知识,尤其是要求掌握较高的舞蹈知识。传统的话剧表演一般都会夹杂一部分舞蹈表演。除了这些必备的基础素养要求外,表演者还需具有较强的节奏控制能力,通过自身的节奏掌握能力调动观众的情绪,引发观众的共鸣。

立足事实,不做作

有人说过:表演舞台上永远不要去夸大真实的要求,也不要去夸大虚假的作用。话剧表演中要想提高自身的分寸感,就虚立足在事实上,不做作。在实际的表演中,表演者要立足于事实,再通过艺术的手段进行阐述,保证话剧表演的美学格调。在艺术加工时,要把握一个度,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放大,不让观众产生距离感,认为表演脱离了实际生活。一个表演者如果过分的去夸大,就会显得做作,但是过分的谨慎又会导致情感无法准确传递。是以,表演中虚立足于事实。

重视细节

观众是敏锐的,尤其是在话剧高潮内容时,表演者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能让观众产不一样的感觉。表演者在进行高潮部分的表演时,需严格把握分寸,每一个细节动作都需经过反复的揣摩。话剧表演者在表演前需积极对人物、社会背景、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将自身代入人物形象中,掌握人物心里、动作、习惯的每一个细节。在潜意识里构造一个人物形象,并将这个人物形象真实而自然的表现出来[4]。例如在话剧《世纪风流》在塑造某开发区的主任这一人物时,表演者就将细节表现得妙到颠毫。该开发区主任面对社会诱惑时,没有经受住糖衣炮弹的考验,但是又小心谨慎。表演者在进行受贿那一场戏安排时,设计极其精妙。该表演者通过将一杯咖啡打翻,然后假作公文包被打湿,对着送贿人打开,然后转身假作整理身上水迹,让送贿人直接将金钱放入包中。巧妙的将受贿过程展现出来了,将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完美的呈现出来了。可以说,该表演者在动作设计和语言表述上的分寸控制妙到巅峰,是一场极其成功的戏。

5结语

表演是一个将真实生活通过艺术加工而传递高于生活格调的艺术行为。如何掌握真实与艺术加工的分寸,成为表演者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这要求表演者具有加强的表演素养,并且对整体表演节奏有较强的掌握能力,与此同时,还需加强不做作,不谨慎,从细节上进行控制。表演者还需扩展日常生活阅历,通过长期的生活和艺术实践,总结相关生活、表演经验,提高自身对表演的度和分寸的掌握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露.是薛涛.又不是薛涛《浣花吟》中饰演薛涛的体会[J].中国戏剧,2010(06).

[2] 吴戈.我们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舞台创造? 从导演艺术家查明哲说起[J].中国戏剧,2011(06).

[3] 王亚兵.怀梆名家赵玉清的唱腔特色[J].中国戏剧,2013(06).

作者简介:陈刚(1963―),男,吉林长春人,吉林艺术学院教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表演艺术类论文范文

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课程,是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科学体系。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概论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多媒体技术与艺术概论教学的整合

摘 要: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是高等院校艺术专必业修课之一。结合多媒体的应用,发挥多媒体的声、形、画等综合性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能更好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使理论课不枯燥,有利于教师教学深入浅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深入,提高教学效果。但多媒体的运用也要恰到好处,避免画蛇添足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艺术概论;教学效果;教学过程

艺术概论这门课是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内容多并且跨越性大,开设这门课程对学生来说也十分重要,它让学生获得先进艺术观、审美观、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能够掌握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分类、艺术的创作、艺术的作品、艺术批评、艺术鉴赏等内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审美的能力。过去讲课时仅凭口述难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课前需要准备大量的挂图、幻灯片、视频等资料辅助讲解但学生有时还不容易理解,教师更是觉得每一节课都很难讲,课前备课量也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的广泛应用以及现代化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多媒体开始逐渐的进入课堂。把抽象的说教变成形象的演示是多媒体教学最主要的特色,它改进了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学开放性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上的运用也要恰到好处,多发挥多媒体教学在艺术概论课中的优势。

一、艺术概论课的特点

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教材的章节顺序是大致按照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种结构构成的。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往往每一章节单独讲解时很少而是结合在具体的艺术形式(如建筑、书法、戏剧、绘画、舞蹈、音乐、影视等)中进行讲解。这样不但能够做到“精讲”而且知识的贯通性也强。所以在教学手段上就要求我们要多样化,来支持理论知识的讲解。我们都知道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课,往往学生对理论课最没兴趣,但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的需求,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理论、鉴赏作品的能力并且能够自如地表达,通过对艺术理论的理解,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纯粹的理论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同学们的学习,同时随着各高校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进步开始出现了理论课教学与多媒体声像的结合。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相比过去老师拿着粉笔在黑板前边讲边写要新颖并且有吸引力,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资源下理解和记忆,能让学生对艺术理论不感到枯燥乏味,还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辅助艺术概论课教学,有利于教师引导式教学。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这是教育的内在功能。充分发挥主动性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例如在艺术概论课的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枯燥的理论知识溶于生动活泼的课件中展现给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现世界各国的名画、著名建筑、名曲、优秀的电影作品等等,通过欣赏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在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会主动去学习探索,这样还会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比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同时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让我们的学生毕业走上社会时也能做一个高雅的鉴赏者并且有自己的理论观点;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的培养是艺术概论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多媒体辅助艺术概论课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死记硬背了多少艺术理论而是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服务的。通过声、画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世界最前沿的艺术作品,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品位同时也掌握了大量艺术理论信息。因此,多媒体的应用是为了帮助学生对书上的内容有更开阔性的欣赏与了解。

三、艺术概论课中使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要让学生主动在多媒体中学,而不是让多媒体取代老师。教师依赖课件照本宣科。教师有时会过分依赖课件,把所有课上要讲解的知识一句不落课前以电子形式打在课件上,这样纵容了教师不认真备课,有时会导致老师课上讲的和课本脱轨;课件做的过于华丽。

教师做课件时有时太华丽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喧宾夺主,出现教师围着电脑转,学生忙着瞪眼看的情况,课堂上学生只顾着看华美的课件了,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又不利于师生教与学之间的交流。学生过多关注多媒体技术的各种展示技巧,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分散注意力。有时弄不清是一节计算机课还是什么课,反而不认真思考问题,所以,课件的唯美程度教师要适度把握,总之以吸引学生听课达到教学效果好为目的;摆脱只要教学手段先进,教育思想就会先进的错误观点。有些教师在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外衣,依旧进行着填鸭式教育。

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课件一放,不管学生的反应按照自己的观点流水账一样讲下去,这样不但没有展现多媒体教学为我们带来的优势反而加重了学生对理论课的反感,学生会认为教师更懒了连黑板字都不写了,而且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课前在电脑上做好的流程上来,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探寻学习的兴趣,我们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应用多媒体,多媒体的应用要为素质教育服务:要为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服务;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注意信息量的适度。艺术概论这门课本身就是知识量涵盖的广,如果再通过多媒体硬加了一些信息量反而会造成课件牵着学生走,学生丢掉了自觉思考的机会,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反而影响了学习效率。

总之,艺术概论课中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能够提高我们上课的教学质量,让枯燥的理论课活起来,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而服务,但也要时刻注意不要因为多媒体而多媒体,这样会画蛇添足,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为进一步提高艺术概论课的教学效果而努力。

浅析艺术教育与民间艺术

内容 摘要:人类创造的多元 文化体系带来 现代 教育 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文章探讨根据不同地域性、不同民族民间的 艺术 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中的学科基础地位,建构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艺术教育模式,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办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特色。

关 键 词: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特色 民间艺术传承

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是近几年在国内得到大 发展 的边缘学科,每所院校几乎都设有艺术类专业( 美术学、艺术设计、 音乐 、舞蹈等),其办学思想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属于近亲繁殖,多共性拷贝,少个性创新,实行的是“拿来主义”。在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模式中,大家都在异口同声说“普通话”,而忘记了最不应该忘记的原生态“地方方言”;一方面不同层次的院校缺乏的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特色,其教育思想的滞后性、教学课程的趋同性、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所带来的负面 影响 已经暴露无遗,艺术教育缺失的是整体对国家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基因进行普通性认知教育的功能。而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 时尚 流行文化每天都像沙尘暴一样在侵蚀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领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处于边缘化、荒漠化的危险状况。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看成是下里巴人庸俗文化,认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难登大雅之堂的还大有人在,而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传承发展的功能。笔者认为, 中国 的艺术教育需要国家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输血健身,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更需要借助艺术教育的传播认识功能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由此看来,改变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发展现状,改变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生存现状,建设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 ,“中国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正在重组创建适合现代 社会 发展的新兴学科,在更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整合、发掘民族文化的新资源,以推动全球 经济 一体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的“世界遗产年”,中国召开了将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引入高等教育的 专题会议,促使艺术教育 工作者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价值与意义的进一步认识,全社会对艺术教育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开始予以热烈的人文关怀。构建有自身特点的创造性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成为近年来高校教改的中心议题,重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开发、 应用 已成为国内外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开始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代艺术基础教学系统中的改革与探索,在追求现代艺术新浪潮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原创的本土精神。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发展民族的艺术教育事业,重塑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打造符合新 时代 需求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这种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应该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它既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外来优秀文化不具有排他性,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善于发扬光大;同时,它也应是现代 科技 与民间文化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 科学 教育模式。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知识资源,而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地方本科性院校要以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己任,着重发挥主流文化传承教育认知功能,在追求民族文化教育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并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一门新学科,并以主动性姿态特征进入专业艺术教育,建立促进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艺术教育的“和谐发展”。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者既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又是发展者、 实践和创造者。地方本科院校在建立新艺术教育模式中应发挥根本作用,要发挥作为知识群体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造的 历史 作用。把大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实施手段,根据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把本土地方性艺术资源运用于艺术教育实践,将现代教育理念与民间艺术资源相结合,寻找民族民间艺术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发展的共同脉络,加强对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审美 心理的感知与理解,注重东方艺术元素与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融合。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实践”的基本办学原则,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复合实用型艺术人才,实现地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总体目标。

中国 民族民间 艺术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民间造型艺术的雄浑、博大、秀丽、丰富,民间表演艺术高亢、辽阔、豪迈、委婉的意境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丰富多彩的不同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五千年的 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感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温暖,带给我们的是不一般的美感和不一般的使命感。就笔者所在的地区来说,湘南五千年的湖湘 历史 文化,底蕴深厚,民间 美术(民间木刻、民间石雕、民间挑花刺绣)、瑶族歌舞(盘王大歌、蝴蝶歌、长鼓舞)等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极其丰富。华夏大地的民族民间艺术更是异彩纷呈。将这些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融合进艺术基础 教育 ,是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对艺术教育形式和 内容 相结合的 实践性体验。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历史上形成的艺术形式,启示传播延续着古老文明的智慧光芒,其艺术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更具有民族审美广泛认知性和 应用 的普及性;将民间艺术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融合在艺术基础教育中,并与 现代 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拓宽现代艺术教育与本土艺术 语言互通、互动、互补的广阔空间,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以现代教育意义的创造与更新,实现民间艺术教育功能的现代转换。通过田野采风收集的地方性民间艺术原始素材再回到课堂,加以 理论 化、系统化、学术化、创新化之后来指导教学,使艺术教学讲授的方式多元化、形象化,更富有感染力。民间艺术的历史背景及艺术形象所包含的生活状况、 心理背景、形式创造元素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原始的民间艺术素材中提炼创造出既有民族特点又有鲜明 时代 感的优秀艺术作品,使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的教育特点,在历史 发展 动态中保持艺术教育的民族文化特征。

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应立足于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首先确立民族民间艺术特色课程在地方性高等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开展地方性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理论基础 研究 与应用 工作,立足本土文化优势,有重点、有 计划地根据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特点来调整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修订艺术教学大纲,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艺术基础教育的特色课程模块,开设地方性民间美术、民间 音乐 、民间舞蹈、民间器乐等特色课程。依托民间艺术特点鲜明的资源优势,在现代性、前沿性的基础上撰写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的本土民间艺术教材,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基础理论体系,在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的实践中,实现教学科研的双向良性互动,使地方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具有 科学 性、系统性、实用性、创新性,从而全面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人类创造的多元文化体系带来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走进艺术教育,将极大地推动本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将为民族文化和民族 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力资源。民族民间艺术与地方性高等艺术教育结合在一起,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建构起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理念,既达到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目的,又形成有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提高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认同,使艺术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地方方言”教育特色;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将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分享不同的文化 经验,支持文化差异的发展,形成文化与教育的多元化,从而加快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的教育公平与平等,实现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价值平衡。在迎接新世纪全球一体化的大挑战的同时,保持增强国家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文化特征。

参考 文献 :

[1]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2]王继平.民间美术文化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

[3]张鹏.推动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美术研究.2003年.

[4]张继东.普通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浅析.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

艺术史专业论文范文

写作思路:真情实感的表达,结合实际情况描写,正文: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往往是形容我国古代艺术文化、悠久历史的最佳词汇。一个线条,一个轮廓,一抹色彩,看似简简单单的几笔,画家却能够用远近呼应、以动衬静等手法将人物、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唯妙唯俏,这就是我们中国古代绘画的精髓所在!

从远古的陶瓷绘画,到魏晋的墓室彩绘砖,再到隋唐的壁画,个人感觉,相比较于西方油画的死板,我们中国美术讲究的是形散神聚,画家们举手投足之间一挥笔墨,就能表达自己对人物、事物的态度与看法——不论是一种巫术,还是讽刺官僚、表现民生疾苦,抑或是细致刻画某种动物等等。

通过这几次选修课,我觉得古代的画家不仅仅是画家,他们往往能够用笔墨批判现实或者是表达某种愿望或抱负,总之,绘画的目的已经远远超越了欣赏,我们能够从众多的绘画之中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内涵美、意境美,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欣赏、去研究的地方!

在美术鉴赏这门课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顾恺之大师。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老师上课细心地讲述了洛神赋的故事,《洛神赋》是古代有名的诗人曹植用神话隐喻着失落了爱情的感伤的诗篇《洛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重要作品。

曹植所爱的女子甄氏,在他的父亲曹操的决定下,为他的哥哥曹丕夺去。甄氏在曹丕那里,没有得到稳固的爱情死得很惨,她死后,曹丕把甄氏遗留的玉镂金带枕给了曹植。

曹植在回归他自己的封地的路上经过洛水,夜晚梦见了甄氏来会他,悲痛之余作了一篇《感甄赋》,塑造了洛神的动人形象,也就是被他美化了情人的形象,甄氏的儿子曹睿将它改名为《洛神赋》。

恺之知识渊博而有才气,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工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当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他的画师法卫协而又有所变化,他的画有敷染容貌,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

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的特点。史有以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精通画论,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

而在我国古代鼎盛的唐朝唐太宗时期,也不乏优秀的作品出现。比如在《步辇图》中,唐太宗被一群宫女所环绕、包围起来,并且就连座椅都是宫女们抬起来的,这些许表现了阎立本对当时唐太宗、当时整个唐朝的不满与讽刺;

但同时,从来使的衣着与恭敬地神情以及唐太宗面庞的丰润、目光深邃、神态威仪而不失和蔼也能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所在。可谓是既表现了对吐蕃的蔑视,又在表现唐太宗风貌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唐朝不敢与吐蕃对抗的看法和讽刺。

古代绘画给我留下无穷的回味,而当代大师的作品亦能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

“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由,略通古今之变。”一代书画名家范曾用这二十四个字评价自己。

《鬼才范曾》封底上的那幅《钟馗雅趣图》,正是范老“鬼才”的一个集中表现。范老擅作写意人物泼墨人物,力追古代梁楷、法常诸人,笔墨浑厚,造型生动。

他继承了南宋梁楷以来简笔泼墨的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人物作品之传神,固出于其才气之敏悟与博学好思之修养,至于其笔墨之能得其神,则应出于其锲而不舍的勤奋和努力。这幅《钟馗雅趣图》

笔法洗练、形象生动豪放。简单几笔构型有状,神采豪放,线条有样,生动鲜活。钟馗的坦胸开衫的简洁笔法将健硕洒脱的形象描绘得入木三分。卧蚕双眉,红脸多髯,使钟馗的戾气渐隐,英气伶伶俐俐的流露出一点点,不可谓不惟妙惟肖。颈肩与手部的'洗练线条使人物更具质感,跃然纸上。

用墨有方,浓淡变化得体,则墨色活泼精神,有光彩,妙趣横生。前人论画谓“气韵生动”,常以用墨佳劣为主要衡量标准不是没有道理的。当然,一幅画是否达到“气韵生动”,还包括画体的内在精神刻画,作者情感的传递,以及用笔能否恰如其分地再现主客体的谐调一致。所有这些最终还是要靠墨色的变幻来体现的。

这幅《钟馗雅趣图》用墨也是十分精巧。墨色丰富,“墨分五色”既有变化又有统一。钟馗的衣衫以浅淡与中度墨色为主,将白衫的褶皱与光影差别以不同于西方素描的写意手法行云流水般的表现出来。

而浓密的髯发更是展现出范老用墨的不俗功底,纠结浓密却不凌乱,恣意张扬却不繁杂,渐变与层次感以一种特有的手法显露,下笔犹如闲庭信步一气呵成。最可赏的便是范老整个人物的笔触与构图,人物有骨有肉,多利丰筋,形象饱满。

构思精巧,构图简洁爽利,人物神态传神,别有妙趣。范老多画钟馗,这幅却备受瞩目,这和此幅钟馗的“与众不同”大有干系,是范老的“鬼气”赋予了此画别样的感受。范老打破传统,一改钟馗凶神恶煞的民间形象,以雅趣为旨,将钟馗塑造成一位气质介于文人与武将之间的另类,使人顿感新意。

而右肩上的小鬼不再抱头鼠窜而是站在肩头搔弄。旧往打鬼擒妖的鬼判官钟馗,在画中以这些情态出现,诧异者有之,不解者有之,无奈者有之,最终却化作一笑,独品出另一味道。这种超脱出传统拘泥的作品,不愧为鬼才的画作。

其实,个人认为,我觉得中国绘画是最能彰显我国文化特色的历史产物,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深厚底蕴,这不仅仅包括历史,更囊括着我国五千年来的文化积淀。

面对文化,我们要有一种使命感,维护我国文化积淀、传承我国文化瑰宝;面对艺术,我们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发现生活之美、感受来自于艺术的强大力量;面对美术,我们要有一个欣赏的思想,发现生活的不同、感受来自美术的无限魅力。

写篇关于一件艺术品的论文最好要注意以下两点:1、艺术家想bai要表达什么?2、艺术家表达得怎么样?这个标准在可以在几种情况下使用。这是相对而言较好的标准(如果你不会不切实际地看待作品的话),这个标准划出了一道底线,在这道底线上看作品就会避免出现过好或者过低的评价。你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写书籍、电影、戏剧表演、绘画、音乐以及任何创造性艺术作品。写艺术论文的大量工作时间是用在分析作品以及写提纲上的。在写作中,会面临许多挑战,不过要是你有个足够完美、坚实的大纲的话,论文就会很好写了。难度:比较简单说明你需要的东西:你要写的作品的图文本,电脑/纸和笔分析作品1、写出你认为艺术家想通过作品表达什么。16世纪莱昂纳多·达·芬奇画的著名的《蒙娜丽莎》,众所周知,而且高深莫测。很明显,你不能准确知道达·芬奇本人通过这幅肖像画究竟想传达什么。许多有成就的艺术史家写了大量关于这幅画的文字。所以,你能表述些什么呢?很多很多。在这个例子里,在一篇关于名画《蒙娜丽莎》的论文中,你可以总结说艺术家试图透过肖像画讲述一个特殊女人的故事。这可能看起来很明显,不过你要记得,你要描述的作品是很不一样的,比如,一张宗教教学画作,或者一副现代抽象画,因此,关于这种特殊作品的评价就会变得完完全全的不同。2、写出你看到这件充满创造力的作品时的认识和感受。举例而言,从达·芬奇画的女人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些感受不用和她的身份有关,但如果你知道了她背后的故事,会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尽量忠实具体地描述你的反应。别在意自己有没有权威性。你要写篇关于《蒙娜丽莎》的好文章,不必先成为一个专业艺术批评家,或者曾画过意大利式杰作。3、检查一下第1步和第2步,你的反应是否和艺术家想要表达的相符合——这件艺术作品是成功的么?记住,你喜不喜欢你写的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正在用你自身的感受去写一篇艺术作品分析。记住,你可以写篇文章,比较一下用同样的表现手法的成功与不成功的作品。4、把所有创作作品过程中的变量都列下来——所有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做出的决定。在《蒙娜丽莎》的例子中,这种变量可以是主题、构图、材料(颜料和肌理)、色调、笔触和细节表现程度。5、在每个变量下写个短小的简介。比如,《蒙娜丽莎》,你可以写“主题——女性”,“构图——肖像近照,画面中心”,“色调——宁静”,等等。论文发表声明与大纲敲定1、用上述步骤写一份发表声明的粗稿。别用第一人称,即使你的自身感受影响了你的很多想法。发表声明粗稿可以是“莱昂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一副优美的画作,运用文艺复兴的绘画技巧,但主题仍然成谜。”你的发表声明可不能是“《蒙娜丽莎》真是太美了啊”。2、在发表声明里把变量整合一下。你不用把列表里的变量一一写出来,可以每个变量写段话。3、把每个变量如何使作品成功(或者不成功)表现记下来。写正文1、描述变量的时候写得越详细越好,把你的感受也写进去。一般来说。这些描述会让读者更相信你的观点。2、写个引人入胜的介绍和令人满意的总结。3、校对文章。

艺术写作的基础与文学或历史学的分析原则是一样的,在一篇艺术史论文中,我们必须使用能描述视觉的词汇以便能把我们的视觉印象转化为清晰具体的语言文字。一、形式分析:形式分析是艺术写作的基本形式,通常首先会出现在艺术史的课堂上。在一个严格的形式分析中,除了你能看到的物理形式之外的任何其他信息都不是必须的,虽然一些知识性内容可能会起到帮助作用,但你只需要关注作品的视觉元素。形式分析需要关注线条、颜色、构图和风格等内容,还需要描述观者所感受到的美学效果。因此任何形式分析必须进行大量的描述,重要的是要记住,即便是纯粹的形式分析也必须让其中每一个要点与随后进行的对作品的全部解释有关。二、研究性论文一篇艺术史论文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这取决于写作中的观众预设和写作动机。一个肖像学分析专注于有代表性的个体肖像,要考虑到图像的象征作用,历史或神话人物的身份,以及其他任何有视觉意义的要素。研究性论文也会关注到艺术家的传记细节,如米开朗基罗描绘西斯廷教堂的故事,或者凡高的《星夜》与艺术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当然也可考虑赞助和社会背景这些因素以及将作品置于某种历史框架中。在所有这些情况下,重要的是使连接事实的背景研究与对作品本身的分析达到平衡。许多情况下,你会依赖形式分析原则来支持你的一些说法。三、比较分析对两件艺术作品进行比较的方法常常用于学术论文和应付考试。这种方法能结合艺术家信息,主题与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形式分析,以此来推断两件作品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关注这两件作品在哪些方面是值得特别注意的,而无论这些特点是否为双方所共有。比较通常始于相似性,如果两件作品有一个相同的产生背景,是同一个艺术家或同一历史时期,或者描述相同的题材,再根据这些共性的条件去开展比较。然后,再去发现两个作品的不同之处,从显而易见的差别到更微妙和更具体的差别。再通过分析推断每一个差异中可能包含的有价值的信息。四、进一步建议永远不要忘记你的读者是谁。一篇报纸上的文章会大大不同于纯粹的学院论文,它可以使用更随意的语气去吸引更广泛的读者。那么,显而易见,它也不同于一个展览评论。如果你在写作中能分别对待这些文体的不同要求,你的文章就会更加生动有趣。尽管艺术史没有固定的读者,但你也应该永远针对某个目标读者群,通常最安全的假设是为你的同学而写作,而不要仅仅考虑你的教授。当你描述艺术作品时,你要使用一般现在时。当你提到艺术家的生活和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时,就要使用过去时。而形式分析应该永远使用现在时,应该将其看做是作品本身在进行自我说明。

上个世纪初,在西欧流行一部卷幅浩瀚的长篇小说《芳托马斯》。32卷由两个作家合作完成,每月创作一卷。合作延续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来,路易•菲伊雷德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放映后在欧洲引起轰动。    《芳托马斯》的主角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叫芳托马斯。他入室盗窃,诱奸妇女,抢劫银行,无恶不作。警察全力追捕,街上贴满缉拿文告。但是芳托马斯狡诈异常。警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他有高超的易容术,从不露出真容;他身手敏捷,能飞檐走壁;他精通缩骨术,能从极小的缝隙中飞身而过。他经常与警察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他化装成绅士出入于酒店、旅馆与赌场,时而与政要侃侃而谈,时而与贵妇逢场作戏。总之,这是一个半魔幻半真实的风流大盗。他有智取法律的力量,敢于向愚蠢的官僚机构挑战,具有超现实的魔力。    《受威胁的凶手》就是芳托马斯的崇拜者之一,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关于马格利特的介绍网上可查,不在此赘述。接着返回原画上,整张画面,二名手持简单工具的侦探,一具赤裸女尸,一名穿着讲究不明身份的人,三名围观者。最初看到这幅画时,脑中便充满各种诡异的问号:谁杀了那名女子?留声机旁边的男子到底是谁?那两名侦探为何手持如此简单的抓捕工具?三名围观者到底看到了什么?    找到了上面的背景,心中稍微宽松,若马格利特真的是在画芳托马斯的话,留声机旁边的男子就应该是那位风流大盗了。刚刚做完案的他正在准备易容逃跑,地上的旅行箱,凳子上的大衣和帽子是他的作案工具。门口的两名侦探正在等待时机,或许是在等候支援的同伴,面对名声大作的芳托马斯不敢轻举妄动,面部表情极其凝重。三名围观者目睹一切后,惊愕、忧郁尽显脸上,一切一触即发。而画家更是将看画人的视角至于这一切发生的最近处,整个场面令人紧张不已。    可是画家在这里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在已经发明了留声机的年代,两名侦探还手持木棒、绳网,意图逮捕芳托马斯如此这般的江洋大盗,画家拿我们顽固。愚蠢的官僚机构开了一把涮。    老师也讲到过,整幅画人物的面孔全是马格利特,听到时很是迷惑。为何要将自己画成所有人?是技术,用以构成魔幻感么?以哲学绘画著名的画家应该不止有这点想法吧?我这样猜度着。受害者是我,施暴者是我,围观者是我,执法者也是我。画家这么画到底是为什么?    画家画这幅画的时候,立体主义,野兽主义已经在欧洲普遍流行,达达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正在蓬勃发展。随着照相机的发明,画家的绘画对象,表现手法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艺术观念经受着暴风骤雨般的洗礼,画家本人也从一只烟斗开始,去探索相似和近似的概念,,把观念和形象分离开来,挑战了大众的常识,发人深省。用绘画把“是”与“不是”这个哲学问题表达出来。而以上各种主义发展到达达主义反传统,反艺术之后,不论是艺术,还是道德都需要一种颠覆,杜尚用他的作画颠覆了艺术形式,那马格利特这幅画就是对道德的一种颠覆。画家崇拜芳托马斯,崇拜他能玩弄政府机构于股掌,完全自由;在作画职业上,画家却扮演着那两名侦探式的人物,理性,专业;在现实生活中,画家扮演着别人生活的围观者,或许自己也是受害者。一个人身上有多种身份,不同以往,受害者是值得同情的,施暴者是必须谴责的,围观者是完全无辜的。道德不如以前一样代表着绝对的善恶,而是随着人性的胶合越来越暧昧不清。我们的自私,冷漠不再是无事者的无关紧要。因为一切都与自己有关。这也正是体现了现代艺术的本质,对观念的改变和诠释。改变和诠释建立在艺术家大量的思考上。马格利特受不了巴黎的艺术氛围回到了比利时,自己一个人思考,用画笔去诠释,虽然在美术史上不如其他一些大家那般早年得志,却也画出了自己的一副天地。他的画总以哲思出名,比例的夸大,主题的诡异,思想的深奥,挡住了大部分人的脚步,被印在钞票上的《天降》,我倒觉得远不如他《窗》系列那组画来的动人,画布遮挡住窗户,画上户外的景象,真实是什么?画家用这组画来拷问我们。与其说马格利特是魔幻现实主义画家,我到是偏向于把他归为现实派的思想,魔幻的表达手法。他和达利不同,达利执迷于如何表达潜意识,但是马格利特却表达着现实,用魔幻拷问着现实。对于常规,大多数人选择默认,而马格利特却用自己的画笔拷问着这些大家默认的东西。以哲人的身份画画,这就是我想说的马格利特。【参考书目】:1. 《马格利特:图像的哲学》 刘云卿 广西大学出版社2. 《现代主义绘画解读》 孙家祥 上海教育出版社3. 《剑桥艺术史-20世纪艺术》 罗斯玛丽•兰伯特(英) 译林出版社4. 《世界著名图像的秘密》 张延风 百花文艺出版社5. 《奢华的冒险-现代艺术的消解与重建》 张彬 北京大学出版社6. 《二十世纪视觉艺术》 爱德华•路希•史密斯(英)

艺术专业学年论文范文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摘 要:随着建筑史的发展,从中可以体现出社会文明与美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不同地区的建筑是不同地域社会风貌的展现,能够从中发现审美和哲学观念。因此,充分了解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有助于实现建筑艺术的美学化,提高人们的鉴赏能力,充分了解美学内涵。 关键词:建筑艺术;美学原理;内涵 建筑艺术作为传统艺术,可以充分呈现各类建筑元素,包括线条、色彩、质感等,构建出符合人们审美的房屋构架,具有多重空间,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建筑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住房条件,还可以形成建筑艺术,同属于技术与艺术的范围,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设计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建筑。 一、建筑与艺术的关系 “建筑”一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一是房屋或是具有实用性的建筑物,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需求;其二是经过建筑设计师构思后,设计出来的建筑风格和样式,与艺术、文化息息相关。建筑和艺术虽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各自有相应的概念,但因为两者都与“建筑学”有一定的关联,符合其专业特点,因而形成了很多新概念,比如建筑艺术、建筑美学等[1]。 在英语的表达方式中,通常会用building或house表示房屋等,用architecture表示建筑学,这就突出了建筑设计师对于人类生活与发展的重要性。又因为建筑除了是一栋建筑物外,还是一种造型的体现,如此,它必然会涉及到不同的美感因素,即不同的点,由点发展成线,最后形成一面,或是整体建筑形式的质、色等,所以,建筑也可以被归为美术的范畴。“建筑学”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它涵盖了科技和艺术,让科学与技术两者的关系变得和谐统一,互相融合[2]。 二、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的异同 ***一***相同点 建筑设计师在构建建筑艺术时,会适当融入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让其具有文化艺术,并且两者都归属于“上层建筑”,会形成相同的创作基础。其创作规律基本相同,两者都是以人的思想变化为源头,了解以往生活的特点,分析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特有的艺术形象,与时俱进,有较强的社会性与民族性[3]。同时,两者还受艺术普遍规律的引导和限制,会采用同一种创作手法,以及不同的结构处理方式,突出设计者的观念,形成不同的形式结构,运用形式法则完成设计。 ***二***不同点 文化艺术包括文字、戏剧、电影等,其中,文字艺术主要突出了文字的运用以及语言的描写;戏剧是要以剧本为基础,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效果的结合,增强戏剧的影响力;电影则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而建筑艺术通过造型,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视觉的享受,但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其实用性与功能性,因其一旦建成,会保留很长一段时间并,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即建筑与人的联络要远超过艺术与人的联络,它会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建筑艺术的造型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精神意识。 另外,建筑艺术与文学艺术虽然都可以体现出人们生活的特点和形式,但建筑艺术除了可以反映其生活外,还可以根据本身实用性的改变,以及使用功能的调整,使其通过简单的雕刻、绘画表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内涵。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建筑艺术是由固定的或抽象的几何形体组成,会营造出良好的居住或使用氛围,或是宁静动感,或是朴素华丽,不再拘泥于固定的艺术形态,增加自身的艺术魅力[4]。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除了可以在雕刻、装饰上体现出来之外,还可以从内外空间的展现以及空间的拓展上体现。首先,调整内外空间的布局以及进行空间的扩充套件,是为了满足建筑实用功能的要求;其次,这些空间被充分利用后,可以营造出相应的氛围,但这必须以人们的活动为基础,对室内环境有初步的记忆。这就是在原有三维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时间元素,让其变成四维空间,即只有在一定空间的基础上才可以形成建筑。 三、建筑艺术蕴藏的美学内涵 ***一***从建筑风格的角度分析其美学内涵 建筑是以石头为笔记录下的史书,这已经成为建筑给人的初步观念。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观点分析这一观念,不管是我国传统文化建筑,还是希腊、罗马建筑,都是把一个时期抽象的历史变得具象化,用物质的形式展示给当代的人们。而我们除了可以从这些物质中了解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概念性的理论外,还可以发现其建筑风格,并进行分析[5]。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再只关注建筑风格,而是注入美学的观念,从不同的教育进行审美,让其形成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的产生必须以物质为基础,为建筑风格的形成提供保障。另外,建筑风格也可以体现出某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水平,包含一定美学与哲学观念。 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相应的建筑风格,而如果从共时性的角度分析,不管是建筑本身还是其风格都与社会发展有紧密的联络,并且,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建筑,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在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欧洲各个国家都展开了复兴运动,但因为生产力水平存在的差异,让各个国家的建筑各有特色。 很多西方国家都会把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使用,其精细的雕刻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落后,而是让人们不断惊叹,让人们不禁思考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但通过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这类建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当时人们多受唯物主义观念影响,但这种观念却无法在建筑中体现出来,意见大多由上层人员提出,没有满足平民的需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生产力的不足,形成的封建管理制度。因此,这类加入大量雕刻的建筑无法在民间普及,只能作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标志使用。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的生产力有了质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认识到财富的分配不均,所以,建筑设计者渐渐把中心从装饰性向实用性转变,满足社会大部分人的住房要求,形成平民化的趋势[6]。另外,人们普遍认为美学是哲学的一种表现方式,是艺术哲学,即美学和审美发生改变的同时,也就是哲学观念的改变。如果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出现大量需要消耗较多材料的建筑,并以技术美学思想为指导,这种思想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具有很浓的理性主义色彩;而注重建筑资讯的现代西方建筑,着重突出了反理性色彩。 通过上述分析,很容易发现当代建筑设计者开始注意到无序、冲突等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改变了传统的建筑哲学观念,让建筑艺术实现了精确与模糊的完美融合。 ***二***从我国传统民居的角度分析其美学内涵 在世界众多的建筑风格中,我国的传统建筑无疑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把不同的设计元素融合在一起,让其具有整体感与美感;并且,其表达的生态观念,也和我国传统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络[7]。在古代,很多哲学界就已经提出了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的观念,即“天人合一”,同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也是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是指包罗永珍的大自然,为客体,“人”是指在大自然中进行生产生活的人,为主体,主体和客体完美融合,便可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我国传统民居在正式建设前,必然会遵循相应的原则选择房址,即背阴朝阳、北山面水、坐北朝南,便于形成房屋整体的良性生态系统。而背阴朝阳,加入山水的设计则可以通过整体布局完成,无需遵照原有的设计观念。此外,传统民居在室外实际上也体现了这一观念,很多大户人家会在庭院安放假山,修建湖泊,而平民人家也会种植花花草草,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现代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也会在室内放置一些装饰用的盆栽,让自然景色融入人们的生活,以此形成现代装修风格。同时,我国传统民居还可以体现出不同地区的特色景观[7]。比如,在高原生活的居民大部分都是傍山建房,让房屋错落排列,在平原生活的居民大部分都会把房屋安放在深巷内,而江南水乡的民居则会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改变庭院或外墙的景观,增加人们与自然景观的亲切度。 四、建筑艺术的美学意义 建筑艺术的美学是一门形象思维的学问,它是在文艺批评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理论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艺术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一种文化形式,要求人们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建筑艺术,完成现代建筑的设计。而建筑艺术作为一种分析观念,在哲学的思考范围内,也就要求人们坚持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建筑艺术形成或出现的各种现象,即通过辩证的分析,以及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解答其存在的问题,全面思考。因美学提出的观点中着重突出了协调的观念,所以,人们在进行审美工作时,要充分运用这一观念分析其规律,明确科技和艺术的关系,让两者在整体的建筑中变得和谐、统一,以增强设计的整体感[8]。 此外,现代科技和艺术在建筑中的应用,也改变了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实现了美学观念的创新。比如,很多设计师以往只从三维空间着手,进行设计,但在加入现代科技后,逐渐向四维空间改变,形成新的建筑群体。因此,建筑艺术的美学除了要让设计者客观分析当前的现状外,还要提高自身的认识,不断完善建筑学的理念,丰富其内容,促进“建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使其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建筑艺术作为一种融合多种形式的艺术造型,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独有的艺术规律和美学理论。因此,建筑设计师必须明确建筑与艺术的关系,了解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其美学的内涵,用哲学的观念进行分析,确定其美学的意义,让现代建筑设计观念与传统设计观念相结合,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丰富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参考文献: [1]朱根杰.建筑与美的分析――建筑美学漫谈[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55-57. [2]刘华龙.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J].中州学刊,2015,***03***:230-232. [3]李立.浅论建筑艺术与美学的辩证关系[J].安徽建筑,2013,***05***:23-25. [4]潘天波,胡玉康.建筑美学:美学的建筑学内涵与后果[J].艺术科技,2011,***01***:43-47. [5]唐孝祥.论建筑审美与艺术的共通性[J].新建筑,2015,***06***:37-39. [6]艾定增.符号论美学和建筑艺术[J].建筑学报,2015,***10***:26-29. [7]张鹏,赵彦,马秀荣.论建筑艺术与美学[J].科技资讯,2012,***25***:278. [8]李道先.试论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J].高等建筑教育,2015,***02***:101-103. 篇2 刍议戏曲艺术的表演特性 摘要:传承至今的我国传统表演艺术--戏曲,将歌曲、舞蹈、杂技等很多艺术融为一体。戏曲通过特殊的表演形式将人物的生平经历绘声绘色地展现出来。探讨戏曲的表演特性,一方面是让戏曲演员们对戏曲表演能有更深的理解,能够获得更好的表演领悟,另一方面积极探讨戏曲艺术也是为其他人研究戏曲提供一个良好的参照。针对戏曲艺术的四个表演特性,本文将对此展开实质性的探讨研究,以便让人们更轻松地熟识戏曲这门中国传统艺术。 关键词:戏曲艺术 表演特性 综合性 写意性 程式性 虚拟性 中国戏曲所包含的剧种内容十分广泛,延伸发展的地方戏曲特色也是各有千秋,主要是京剧、昆曲、越剧等等,虽然在具体表演唱法上有所差别,但是总体的风格还是大同小异的。中国戏曲有着这主要的四个共同特点,也就是高度综合的特性,用歌舞演故事的写意性、程式性以及虚拟性。 一、高度综合的特性 中国戏曲是融合了多种艺术表演方式,使之融合在一起转换成一种新的表演方式,不仅仅只是在“听”上下功夫,在“视”上也是花样繁多。例如国外的戏剧,仅仅只是以对话动作来表演的,十分单调,与之相比,中国戏曲将歌、舞、剧三者结合,经历了历史的更替,吸取了历史传承下来的经验,不知疲倦的吸收其他艺术表演的优点来丰富自身,中国戏曲逐渐成为了无比丰富多彩的,感情逼真,视听双享受的表演形式。戏曲的器乐有着带动表演气氛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渲染了表扬情景当时的氛围,或激动或悲伤或萧索或热闹。戏曲的声乐讲究声随韵转。戏曲里表演演员的脸谱绘画,讲究十足的功夫,将人物的性格展现无遗。戏曲里的武打、滑稽等内容也是精彩至极,扣人心弦。另外,在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后,中国戏曲吸收了很多明见感人至深的故事,利用戏剧的形势来再现故事中的情景,有神话有鬼怪,将故事的跌宕起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发展至今的戏曲在唱词上也有所扩大,例如吸收了散文、白话、诗歌的特性,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复杂。总之,中国戏曲的高度综合性毋庸置疑,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的综合艺术,这正是戏曲的重要表演特性之一。 二、写意性 写意性,通俗的来讲,就是利用歌舞来描绘故事情节。大到历史神话故事,小到我们生活的细节,都成为了中国戏曲表演的内容。戏曲演员们苦练“唱”、“念”、“做”、“打”也只是为了更好地将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完美地展现出来,戏曲演员必须将这“唱念做打”融会贯通,不能只精通其中几种,而是要样样精通。可见,一出戏曲从开幕到落幕,虽然短短的几小时,可是这些戏曲演员为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大家看到完美的表演而更加刻苦练习,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这个道理。演员们用玲珑妩媚的身段,华美绝伦的舞姿,真切感人的表情,抑扬顿挫的道白和犹如歌莺般婉转的唱腔在舞台上尽情表演,都只是为了描绘出故事中一个个的人物形象。戏曲的写意性贯穿着戏曲始终,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例如:舞台布置的写意。我们通常看到舞台上背景很简单,只有一桌二椅,但是戏曲演员却能赋予这简约的舞台布景多样化,有时候一张桌椅可以幻化出身处书房、厅堂甚至是世外仙境等等故事环境。有时候桌椅却又不是桌椅,它变成了山,变成了石头等等。不管桌椅到底是代表什么,这都是考验演员的功底。心之所想,便能成真。这也充分显示出中国戏曲的写意性。 三、程式性 戏曲如果没有了规范,将是如脱缰的野马,难以掌控。我们把这种用来规范戏曲的制约称为“程式”。戏曲的程式性主要是指戏曲当中人物的角色。我们俗知的“生旦净末丑”,正是对人物的表演特性的划分。每一种角色都有其特定的性格、唱腔和表演形式等等。例如老生,老生通常是指中年以上,发音浑厚,站如钟鼎的人物形象,这类角色讲究端正刚直庄重肃穆,这都是有规范的。仅仅只是哭和笑,就分成了很多种表演形式,就算是一声咳嗽也要将人物的性格身份展现出来。在台上,这“生旦净末丑”各有所要展现的人物形象,每个角色都有其代表性的层面,从唱腔到呼吸都是有条例的。虽然中国戏曲没有那样逼真的模仿实际,它的表演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比较夸张的,但是这种夸张不能随心所欲的乱来,而是要有一个度。戏曲演员的表情、动作都是有制约的,例如在在表演身段上,凡是袖口有甩袖、抛袖、抓袖等;手有云手、穿手、三刀手等;足有正步、跑步、滑步、跌步等。程式化不仅是对人物神动作有所规范,对人物所使用的道具同样也有制约。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形象特征,戏曲艺术家们经过长期的历史研究,创造出了脸谱、蟒袍、水袖、长胡子、兰花手以及其他奇形怪状的道具兵器。中国戏曲所包含的所有内容都是有着严格的规定,不能逾越界限,这正是体现了戏曲的程式性。 四、虚拟性 虚拟性在中国戏曲中是至关重要的,戏曲演员在台上表演时,仅凭著一桌二椅就能描绘出故事中的环境,例如开门关门,跨门槛,上楼下楼,喂鸡喂鸭,穿针引线,上轿下轿等等,这里面的门、门槛、楼梯、鸡鸭、轿子都是虚拟的。可是戏曲演员必须表现出它们的实际存在,都是充分展现了戏曲演员的表演功底。这些虚拟的动作,都是让观众知道你所表达的内容,能够跟随人物身临其境一般,并且在所描绘的虚拟环境中,实质性地表达人物感情心理,让观众受到感染。很多戏曲中会有骑马或骑驴千里赶路的情景,显然舞台上不可能有那么大的空间来千里赶路的,所以演员通常会利用转圈来表示赶路的过程。另外在时间转换上,演员的进场退场,都标志著戏曲时间场景的转换,这都是需要演员通过表演来点明的。戏曲的虚拟手法很大程度上给了演员们极宽的演技表现自由,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利用深厚的表演功底,都可以再现出翻山越岭,行舟过桥等等难以真实呈现的环境。不仅仅是需要演员们来联想,更是需要带动观众也能身临其境。 五、结语 除了以上这四个特性,中国戏曲还具有很多特点,这其中也需要戏曲演员和爱好者们去探讨,去学习了。只有对这些特性精通,才能在舞台上绽放光芒,才能完美的展现京剧的灿烂夺目。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去创造新的内容,给中国戏曲增加更多无与伦比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德秀.浅谈戏曲艺术的虚拟性[J].戏剧之家,2010,***02***. [2]李素萍.戏曲艺术的“程式”化表演[J].当代戏剧,2008,***05***. [3]王少群.论戏曲艺术表演的写意性[J].黄梅戏艺术,2005,***03***.

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指导中发现,学生对待论文的态度、写作基本功、文化修养,以及老师对论文的指导把关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艺术生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可持续发展思想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由于人口扩张带来的诸如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生存进步的必然趋势。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在这一背景环境下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贯彻已成为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途径,同时,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执行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决定其在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可持续发展;教学模式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缺失

1.社会环境因素

环境艺术设计包含景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生态环境改造等多方面与设计相关的内容,旨在对理想生活环境进行设计创造,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络决定其需要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及市场需求。随着城市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深,设计人才在人才市场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直接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迅猛发展,各高校的相关专业也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高校的各专业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扩招速度增加最迅速的专业之一[1]。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首先需要解决教学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等问题,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观的探究,甚至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的理解不清晰,因此对受教者的培养就更无从谈起。

2.受教者个人因素

受社会、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受教者多数为文科学生,掌握的相关工程技术类知识能力偏于薄弱,加之各高校的设计专业扩招、考生为追逐市场盲目报考等诸多因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无论是在专业技能领域还是艺术修养等方面都普遍素质偏低,且大都没有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兴趣爱好,对本专业的学习探索和研究不够深入透彻。这就导致受教者对可持续设计思想理念的理解和应用不够透彻,将生态设计作为当下设计领域中的流行时尚因素,即使有所应用也只是简单的案例模仿照搬,可持续化的设计教学理念并未真正成为设计教学中的组成部分[2]。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在理念上的缺失与现实社会发展需求间出现的不平衡状况必然对我国可持续化的社会发展道路造成阻碍,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也许在短时间内并不凸显,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却不容忽视。此外,从受教者个体发展角度来看,社会因素导致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缺失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才的社会竞争实力,使其受到更多来自国际设计领域的竞争压力。当下不乏有外国设计师凭借环保技术优势、可持续发展理念获得国内重大专案的设计机会,侧面表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设计能力将导致人才竞争劣势。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融入和发展刻不容缓。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观的培养

1.培养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设计理念

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前,对所在环境的设计与改造大都来自美学、哲学思想理念或从文化及形式等方面出发,对建筑设计领域内的相关科学及技术内容涉及较少。进入工业社会后,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更多地融入了现代化科学理念与技术材料,随之而来的是环境艺术同技术的互动融合。人类社会的飞速进步及民众对生活环境在质量要求上的不断提升,使其在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有了更丰富、更深层次的内涵与功能,同时人们也不得不开始重视逐渐恶化的环境问题。这一历史背景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在领域上的扩充套件和内容上的丰富深化,环境艺术设计也由此开始更加关注如何在利用技术改造影响环境的同时,实现生态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劳伦斯•哈普林环境设计大师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所要探寻的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根源所在,以及如何将这一和谐共存的关系变为现实,认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与居住者的沟通构建出与自然保持和谐互动的生态体系。现实状况证明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中的基础性地位,进而表明其理应成为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受教者的核心理念之一。培养受教者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设计理念是帮助受教者接受、牢记这一观念并引导受教者将这一观念贯穿设计始终的过程。必须使受教者清晰明确诸多可持续的生态化设计理念,如室内设计内容不仅包含有“品位”“风格”等元素,更要注重“健康”;景观设计不仅是简单的平面图案美化描绘或景观元素堆积,而需要对“历史”“社会”“人文”“生态”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必须使受教者在最大程度上明确人工设计、人工建设对其所在生态环境系统可能产生的各方面影响,使受教者认识到只有建立在最低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基础上的环境效益与功能最大化才是最成功的设计。必须使受教者深入理解re-ducing减量化、reusing再使用以及recycling再回圈的3R原则及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培养受教者对废弃资源的再利用意识以及相关的实践能力[3]。

2.以设计教学为中心实现课程整合

众所周知,高校环境设计学科包含有艺术、工程以及技术科学等多方面来自不同领域的内容元素,是一门具有较强交叉特性的学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大都存在着轻视技术与科学教育内容的问题。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也实现了新的改革和进步,但也不能否认其依旧未能对诸如生态学、植物学等在内的自然科学和包括构造、材料学在内的工程科学教育内容予以应有的重视。部分高校设定的相关课程大都局限在理论教育层面,即使有实践参观课程,其目的也是使受教者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对如何将各种工程知识和技术融入到设计中的问题涉及偏少,客观现实表明,设计教学中相关技术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受教者在设计过程中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融入进行探索与创新。因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可持续环境艺术设计思想的中心整合已有的工程技术相关课程。发展全面化的生态素质教育,使受教者能够对相关生态理论知识、生态伦理学知识以及最新环保思想理念有全面具体的掌握,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其生态意识;以各型别、各层次的课程设计题目为中心,同工程技术类学科建筑构造、装饰材料与构造等的相关知识内容互动结合,面向受教者全面、系统地传授生态化设计的相关内容,对科学、经典的相关生态建筑艺术设计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与讲解,引导受教者理解、吸收其中蕴含着的设计理念,并促使其成功运用到自我设计实践中。在设计实践过程中,通过使受教者绘制设计的可持续思想应用节点详图,帮助其掌握设计方案同工程技术有机融合的设计能力。

3.突出开放与整体性的教学模式构建

传统的设计类课程大都采用师徒传授的教学模式,教师将相关的个人设计经验技巧、方法理论等通过一对一的授课模式传授给受教者,同时其他相关技术课程授课教师在设计课程中的直接参与程度明显偏低[4]。上述教学方式过于封闭化,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受教者的设计重点往往倾向于图画、造型及空间形式,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技术元素与设计成果的整体性重视程度不足,此外也不利于受教者在新技术、材料及构造等方面的创新探索。由于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无法离开技术等因素的支援,由此可见改革并构建以设计课程教师为中心,其他相关技术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协助的开放式、整体性教学模式是必然选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出与可持续发展相关且具有一定综合性的设计命题如历史建筑的更新保护、旧建筑再利用、节能建筑等,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从基础调查、环境分析、功能及空间规划设定到形态设计、技术选取等各项复杂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受教者利用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意识;在设计目标及相关任务安排时对受教者提出节能环保体现要求,并根据受教者知识能力情况及设计主题等因素规定不同设计深度如按照方案特性要求突出对材料、结构、采光等一种或多种元素的侧重;其他相关工程科目授课教师在学生设计过程中适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同设计课教师共同对学生设计成果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具体设计情况及进度安排一些专题讲座,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集中解决困难问题。

三、结论

着眼于当下社会发展形势,培养具有优秀设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当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一,为达成这一全新课题,专家学者以及一线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旧有教学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中,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创新探索,最终构建起能够满足本校设计人才培养目标需求、适合本校设计专业发展的科学教育模式和健全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丽.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环境审设思考[J].黑龙江科技资讯,2012,11.

[2]涂强.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生态设计理念的培养[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2,6.

[3]施雯.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J].艺术科技,2013,2.

[4]杨韶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创新论[J].美术教育研究,2014,4.

二: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探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人们对于商品包装的审美需求不断提升,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为了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做出新的尝试,对地域文化的运用就达到了极为有效的影响效果,本文就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展开探讨。

【关键词】地域文化现代包装艺术设计应用效果和影响

包装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其价值和意义已经不仅仅再局限于商品的保护,而是融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含义,开始具备一种商业性和市场性,包装的新意义使其需要更准确的进入市场需求,提升销售水平。优秀的包装设计则是艺术与技术的巧妙结合,包装艺术更是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创造,是时代特点的代表性见解。

1地域文化与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联络

世界文化种类繁多,每距离数公里都会存在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差异,每经历数年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改变,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时代背景催生出不同的文化。在历史上,总会有一些特定的事物展现出时代的文化特点,而现代包装的艺术设计就是对文化环境特征和文化背景的折射,由设计师所接触的文化特征和影响所决定。

地域文化与包装艺术设计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指不同的民族或者是不同区域的人民所拥有的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由其生存环境和社会阶段背景所决定,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语言、价值、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地域文化往往能与主流文化交相辉映,产生鲜明对比的同时又为彼此增光添彩。包装艺术设计是包装在时代意义上的升华,其突破了原有的价值和概念,为包装提供了美化商品的新职能。包装艺术设计要将商品的优点和形象充分的展示,要做到准确的传达资讯,富有极大的吸引力,引导消费。包装中地域文化存在的影响就在于,包装设计本身的灵感发源地就是存在于地域的文化背景中,地域文化在包装艺术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和指导作用。为了达到商品销售的目的,包装艺术设计必须迎合地域文化的特点,设计师需要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寻找消费者的消费方向,迎合消费者的消费诉求,包装艺术设计就是地域文化的另一种体现形式。在包装设计中,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可以通过商品表达出各自的精神追求,是一种运用了艺术语言的交流方式,通过包装设计中融入的地域文化,同时还能实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

现代包装艺术文化的内容

现代包装设计的艺术美感具备着多方面的深层含义。首先是初步和直接的感官 *** ,经由设计师美感的表达,丰富包装设计出来的产品的特性,第一时间捕捉人们的眼球,准确简洁的表达出主体思想,使人们更为自然的理解和接受图形、文字、色彩等内容,得到其传递的资讯。现代包装除了丰富人们眼球这一特性之外,还具有功能性的实现,让人们从包装上了解到产品的特点。经过设计包装的产品还能够并引发消费者的自主联想,比如人们常常通过食品的颜色来判断食品的味道。例如看到红色人们会想到草莓、番茄和辣椒,看到黄色往往就是橘子、橙子、芒果一类。所以现代的包装设计通过一定的技巧,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视线,使消费者的思想受到引导和转移,从而提升产品的价值和销量。现代包装中的审美还有其表象叠加的手法,通过感官的拓展和表象结构的深化,使观看者产生多层次的综合心理体验,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兴趣。表象叠加主要是依靠包装的风格、材质和形态综合组成的造型美感。还有一方面,那就是与消费者意向的互动,现代包装设计能够做到人的内心情感与外在事物的互相交流和沟通,由于其融入了设计者本身的审美情绪和艺术思想,造就了内容与形式更深层次的完美统一,赋予了产品包装更多的文化底蕴,这些艺术内容能够与观看者的内心活动产生共鸣,具备一定程度的人文气息。这样的共鸣能够大大增加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同感,从而更进一步的增加了产品的销售量,以达到包装设计的最终目的。

2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现代包装设计中往往强调的文化特色就是所谓的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包装设计之中的效果尤其显著。

文化特色的应用

商家和消费者一直钟爱着具有文化特色的商品风格形式,在商品型别已经固定的情况下就要依靠包装来进行地域文化特色的灌注。文化特色的应用需要设计者总结出产品的具体特点,并对地域文化具有充分的了解,将二者巧妙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再具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设计构思一定不能局限在地域文化当前的圈子内,时代永远处在前沿不断进步著,消费者的购买倾向一半来自于包装的吸引力,新颖的设计和创新的内容往往更能提起消费者的兴趣。所以在包装设计中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在传递出商品文化的基础上,用更具新意的创意内容,让传达的资讯更为生动、可信,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二个方面,就是对于同类商品要进行一定的揣摩。包装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必须要对产品进行细致分析,包括产品的内容、特点、生产背景和企业文化等特征,只有将这些内容透彻的了解和分析,才能使最终的设计结果令人满意,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认可。相同的产品往往其生产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和背景,也会因为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销量影响。于是,在同类商品竞争中,设计师考虑的是包装的文化价值,可以在实用价值上进行升华,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因素,从而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优势。第三个方面,包装设计要对消费者的人群进行考虑,企业生产出产品往往就已经为产品做好了充分的市场定位,其消费人群已经被固定。包装设计作为一个需要被多数人所认可的实用性艺术,尤其需要获得消费人群的肯定,发挥其存在的基本价值,所以,设计者要根据文化特点,充分了解市场消费人群的消费心理,站在消费者的位置进行考虑,使设计出的内容与消费者的思想完美契合,充分调动消费者的兴趣和欲望,针对消费人群的操作是否成功对包装设计的成功与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一个方面是商品的产品地位。之前所说的是企业已经为产品做好了定位的情况,而在企业并没有制定产品定位的情况下,这就需要包装设计的过程中,根据文化特点对其进行市场定位。包装上的定位效果具有灵活多变,且层次丰富的优势,优秀的设计可以使不同团体的人群在不同的心理活动驱使下产生购买欲望,拓展消费人群也是包装设计的一大基本内容。

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中的表现形式

包装设计作为销售的助力,除了考虑其基本的商品保护意义和进一步深化得到的宣传性意义外,还要特别注意体现出商品的地域性特点,而地域文化的表现特点往往存在于图形、色彩和文字这三个方面。首先是图形的设计。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好的图形设计在于直接的视觉效果和持续的瞩目效果,也就是说,融入地域文化的包装设计需要第一时间捕捉人们的眼球,准确简洁地表达出主体思想,使人们更为自然的理解和接受图形内容,得到其传递的地域文化特点和产品资讯,同时通过独具吸引力的图形效果,将人们的目光更长时间的吸引,产生更强的消费欲望。所以,包装图形的设计上要做到准确的传达资讯和极大的吸引力,引导消费。利用消费者对待商品外形的感性判断,通过地域文化的有效融入,使包装的设计符合了这一基本的需求,让观众主动调动想像力,在接受设计资讯内容的同时产生丰富的联想,将包装的内容不仅满足了设计意义,还增添了趣味性和文化性,获得了更多的人文气息,展现了地域文化和商品的现代设计文化的个性和魅力。文字一向是传达思想、交流感情和资讯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法,其作为一种符号,承载着无数资讯,是商品包装上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包装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营字型可以突出表达地域文化的形象和精神气质,具有极佳的代表性,由于其识别性较强的特点,文字的设计可以满足各种包装设计中不同的需求,足以应对各种不同的市场需求状况,拥有丰富多彩的精神力和感染力,是文化的表达与灌注。在色彩方面,色彩最能够表达人的情感,也是视觉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人们识别事物、认识世界依靠的就是色彩,不同的色彩构成也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变化,作为构成美感的重要因素,色彩的应用往往极为鲜明浓郁。在包装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设计需要注重的一点就是文化的特点的醒目性,是否能够顺利让人们识别,从而使消费者产生情绪上的调动。另外,色彩上的联想和暗示作用是充分传达资讯的有效手段,正确的运用可以使地域文化的表达事半功倍。

地域文化的包装品牌设计

地域文化在设计中具备出色的影响力,其不仅仅是一方的文化特色,更应当是一个区域的品牌代表,将区域文化的内容联合起来,透过形式感受文化的本质精神,赋予整个地域的商品圈更高的格调,也就是对地域文化和包装设计的总体升华,建立地域文化的品牌设计能够使时代特征更为明显,也同样使包装设计的影响力更加强大。综上所述,现代包装设计在地域文化的运用上不能拘泥于传统,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应当在文化传统风俗的尊重基础上进行升华和个性化的体现,传达出不一样的文化内容和特质,从而在满足了包装设计的基本原则的同时,完成了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义务与责任。

结语

现代包装设计作为商业文化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实用价值及艺术价值日益高涨,使得人们对其的关注也不断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地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进步和发展的特征表现,社会的进步是其基础和积淀,是时代特征的重要体现。将地域文化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之中,能够更好地将产品特质进行升华,达到更好的销售效果和深远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许理林,蒋晓丽.关于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J].神州,2012,11:22-22.

[2]王锐.民族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影响[J].民族艺术研究,2010,233:102-107.

[3]陈勇军,钟丹.民族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J].中国科技博览,2011,4:266.

[4]张满菊.湘西民族文化元素在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以千年湘西酒系列包装设计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3.

摄影技术是进行艺术摄影创作的重要基础条件。艺术摄影通过照相机表达作品的情感和意境,利用摄影技术增加摄影作品的艺术性,没有摄影技术,艺术摄影就无法实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艺术摄影系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浅谈民俗摄影创作 》

[摘 要]:民俗摄影创作,是用民俗摄影这个手段来记录人类 文化 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记录社会和变革,记录人类进步的历史。最终以摄影来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状态,这必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民俗文化 民俗摄影 民风民俗 文化内涵

民俗摄影是以民俗事象为主要拍摄对象,通过视觉艺术特有手段,形象记录民俗,并展示民俗独特的文化内涵及风采的记录性摄影。

要想拍摄出具有文化价值的民俗摄影作品,首先要深入了解研究民俗摄影的文化内涵;其二是要掌握民俗摄影创作的基本特点;最后应在作品中突显出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

一、民俗摄影的文化内涵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单一学科的发展将阻碍人类的进步,而民俗摄影这种即写实又详细的记录方式,以其自身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民俗摄影因不受民族地域、国度、文化背景的限制,被中外摄影界称誉为不用翻译的“通用世界语”。民族摄影作为一门新近兴起的艺术门类,正以它强大的内在潜力吸引着广大摄影工作者,人们在研究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强了人类对自身的发展历程的认识,这对我们更加理性地认识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及灿烂文化,领略56个民族及世界 其它 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及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民俗摄影的文化意识。

民俗摄影只有具备文化意识才有了其独特的艺术品格,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注重摄影本身,而不是从固有的艺术教条出发。应从大文化的范畴中去寻求新的艺术因素和艺术感觉。二是努力在作品中注入大量的文化信息,让观赏者在大文化范畴中得以全新的感受。而民俗摄影中的情节、服饰、活动不再只是摄影艺术,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文化符号,而不是那种表面的形式。民俗的要求只能从这些“真”的呈现中,从文化信息的角度去体验,去感知,不要强制用概念化的艺术欣赏程序来理解和认识民俗摄影。民俗摄影所以能留住我们的目光引发我们的联想,最重要的因素显然不在于摄影的技艺,而在于强化的摄影对象的文化意味。民俗民情的纪实方式没有流行歌曲那种愉悦,而类似于严肃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因它记录的是历史。而我们的摄影工作者是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把摄影看作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文化关照方式。只有将摄影与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联系起来的时候,摄影才会产生巨大的震撼力。

2、民俗摄影的本质

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传统风俗将会一天天消失,社会进步的同时,将不得已舍弃某些不该舍弃的东西,现实中就有部分人来抵制这种舍弃,是合乎人类本身和人类社会利益的,它表现社会理性和人类良知的犹存,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总有一批文人置身潮流之外,站在超现实的立场上观察社会,研究人类,反应人类文化,重建人类精神的家园。摄影作为文化的行为方式来关照人类的发展是有着其重要的职责。以民俗民情为题材的纪实摄影工作者,如何去把握民俗摄影的实质,在真实的基础上显示独特的拍摄风格和文化点,以文化的思考来把握作品的厚度,加强作品的冲击力。当然在民俗民情中有着很多落后的原始的乃至愚昧的东西,但它又蕴含着一些质朴、良知、温馨、宁静和平和。而这些正是人类精神追求中不可缺少的。在我们渴望现代文化的同时,也应记住人类不能彻底用现代来毁掉自己,所以用摄影来做这方面的记录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摄影给我们留下的是今天拥有明天不会再来的东西。

二、民俗摄影的创作特征

1、要了解民俗内涵。

民俗摄影的焦点是民俗,因此、要求民俗摄影工作者在开展民俗摄影之前,首先要读一些 民俗学 著作或一些相关民俗的专著,通过学习、了解民俗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以及民俗的发展态势。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地把握与判断拍摄对象,拍出具有真正的民俗风味与内涵的作品。

摄影是一种实践很强的文化方式,因而,有相当多的摄影人只重实践而忽视了理论学习,这对于民俗摄影工作者是不可取的,近年有不少民俗摄影者,因为文化准备严重不足,缺乏民俗理论的指导,导致了对拍摄对象把握与判断的失据,进而对民俗事象的表达失言。往往把裹着小脚等某种不文明的封建残留,也当作民俗精华来宣扬;或者只把焦点锁定在农 村和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而独缺城市或汉民族丰富的民俗内容。这样拍出的作品只能是片面的或歪曲地反应民俗、给人以误导,使人产生民俗只是过去的,而不是当代的;只是陈旧的,而不是发展的;只是农村的,而不是城市的误解,甚至精华与糟粕不分。

2、要把握民俗特色

民俗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地域和群体特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各民族的民风习俗不断产生了碰撞、交流、逐步走向了融合。原来各民族、各个地域民众在各自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发展、而产生的不同特点的民俗文化,现在有些已较难区分出其各自的特征。因此,在拍摄之前,对民俗的许多事象和器物进行调查研究,取得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并对有关事象和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区辨和掌握拍摄对象的特色,是民俗摄影必要的准备。

做好民俗的调查研究,首先要有针对性地读一些古代典籍、史书、史料等,初步了解民俗事象的概貌及发展演变的历史;第二要细致的开展实地调查,为提交资料的可信度,还要在被调查者的直接交流的基础上,进而深入生活,从生活方式到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去感受民俗、了解民俗。第三要将所作的调查、记录和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比较、研究,进行历史的分析和结构与功能的分析,梳理出所要拍摄的民俗的特征、特色、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还要尽量摸清民俗活动所要经历的几个主要场景,从而使拍摄更富有针对性,更能有效的把握民族文化的精髓;第四要针对民俗事象的主要特征、理清拍摄思路,对整个拍摄过程预先进行构思,从而避免错过有效时机,能更准确的把握瞬间,更深刻地提炼主题,使拍摄的画面获得更高的价值。

3、要真实的再现民俗 真实是民俗摄影的生命、真实的反应民俗事象是民俗摄影的基本要求,只有真实、才能原汁原味地展示民俗风貌,揭示民俗内涵;弘扬民俗的美,讲究真实就是要求摄影者要以科学的、严谨的态度,用影像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去记录、整理、研究民俗的内容,结构等等。所拍摄的照片是类似司法上用的“证据”,一样真实可信。艺术性是摄影作品的灵魂,但民俗摄影又不同于摄影的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可以用纯艺术的技巧来抒发作者的自我感觉,自我意识,而民俗摄影照片中“自我”应是零度表达,当前有些民俗摄影过于强调“艺术性”甚至用编排、导演虚假民俗的手段拍摄“民俗”,这样做,往往会因此导致民俗摄影变味变相。变成有民俗招牌而无传统民俗文化内涵的“文化表现”活动。

三、民俗摄影作品的文化价值

世界因为有了人类才富有生机,人类因为有了各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才变得融合美好。民俗摄影作品,就是以独特的纪录形式、以各民族、各个时期的不同民俗民风为切入点,以民族间相互友爱的团结精神为切入点,以各民族为人类的文化贡献,促进社会进步的事象为切入点,反映人民在各种社会生存活动中,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存力和丰富创造力。民俗摄影源于对自然对人类对生活的热爱,并不是简单地对过去落后生活的回味,而是作者强烈的责任心,在艰苦的创作过程中用友善的心与民俗去交流对话,才使民俗摄影真正成为民族与民族之间、各民族与整个人类之间的沟通、交往、友爱的桥梁。

在民俗摄影中,民俗专题摄影具有突出文化的价值。那么,什么是民俗专题摄影呢?所谓民俗专题摄影,其实就是民俗摄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有这样一段话可作以准确的说明:“民俗专题摄影是指围绕一个具体鲜明的主题,用一组照片配合一定的文字完整展开的民俗摄影报道。它要求严格遵循真实性的原则,较清晰的时间坐标或坐标线;严格扼要的内容及内在的逻辑结构、形象情节连缀、互映互补、典型生动的视觉张力结构;与图片相辅相承的简要文字叙述。”其实作为民俗专题摄影早在英国探险家斯坦茵来中国后就出现了,当他掠夺完西部瑰丽的文化宝藏后深入我国内地,拍摄整理了大量民间盛行的手工艺作坊的资料带回欧洲,给欧洲的发展带去了许多东方的信息。摄影师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载体,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突显出来。2009年我在辽西农村拍摄了一组民俗题材的摄影作品《辽西背阁》(大秧歌的一种)曾获辽宁省摄影展览优秀作品奖。

这组照片就是民俗文化现象最好的体现。通过文图并茂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辽西背阁”的全貌。在拍摄过程中,我采用特写,仰视以及远景,中景相结合的手法,从近至远多视角反映辽西背阁,从化妆,上芯子,准备道具到演出全过程。特别是在抓取女主角,小仙女在化妆后钻窗户这一典型瞬间,很好的把孩子天真欢快的特点表露无疑。同时清晰的把小女孩身着地域特色的服饰展示出来。秧歌流行于我国广大农村的一种民间舞蹈、每逢喜庆之日,锣鼓喧天,载歌载舞,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背阁”又是秧歌这一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每个伴像里面都具有很多古老的 传说 和文化符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和广泛的群众性,因此流传之今。

民俗专题摄影逐渐的成熟,为继承传播民俗文化找到了最佳方式,民俗摄影传承保护了民俗,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发展,民俗文化增加了民俗摄影创作的题材,它的发展壮大,必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民俗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民俗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一种风尚。而民俗摄影则成为人类研究民俗的一种有效载体,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民族文化、反映地域文化、记录社会变革、记录人类进步。

《 民俗摄影入门技巧 》

摘要:民俗摄影,作为一门年轻的摄影门类,与其他摄影虽有不少共性,但又有许多个性即特殊性。民俗摄影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有自身的内在规律。掌握并适应这些规律,就能在民俗摄影实践中取得主权,从而使自己的民俗摄影水平不断进步,有所创新。要搞好民俗摄影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注意的问题比较多,如提高摄影技术、技法等,但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民俗摄影;摄影理论;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ADOI:

文章 编号:1672-0407(2012)09-025-04收稿日期:2012-08-23

一、要学点民俗摄影理论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以民俗事象为题材的摄影作品不一定都是合格的民俗摄影作品。因为,民俗摄影具有极强的学科边缘性,它既是民俗学、社会学的组成部分,又与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学科相联系,其自身也涉及摄影艺术的许多门类。所以,民俗摄影工作者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具有一种特定的民俗文化的观察力和极强的民俗意识,对具体民俗事象的形成、发展及其与 传统文化 的关系能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民俗事象的深厚内涵,拍出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

就目前我国民俗摄影队伍而言,不论是有一定资历的中老年摄影工作者,还是从事摄影时间不长的年轻人,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初涉民俗摄影这一领域,对有关民俗摄影的理论知识普遍比较缺乏,对诸如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包括哪些内容,民俗摄影的特性、内涵、原则及应具有的技术技法等比较模糊;致使一些同志的创作思路长时间停留在单纯为了猎奇而纪录或囿于唯美的艺术创作。

有的认为,民俗摄影就是到少数民族、边远落后的地方去拍摄,汉族、内地、城市没有什么民俗题材可拍;有的在拍摄过程中,舍本逐末,不得要领,使得许多难以遇到的拍摄良机失之交臂;有的干脆这也拍,那也拍,似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结果片子消耗不少,收效甚微;还有的由于不大懂民族政策和当地民俗习惯,到民族地区采访闹出笑话,有的甚至违反当地的民俗禁忌和国家民族政策,引起民族地区的不满,造成了民族矛盾。如此种种,虽现象各异,但却说明了一个共同性的问题:缺乏民俗知识,缺乏民俗意识,一句话,缺乏学习。这就从中得出一条结论:从事民俗摄影,不下一定气力学点民俗知识是绝对不行的。许多颇有摄影 经验 的同志经过一段波折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搞民俗摄影,不学点民俗学知识就不知道哪些该拍,哪些不该拍,应该从哪个角度拍,通过学习才明白,原来民俗摄影的题材如此之广,范围如此之大,既大有作为,又大有学问。”

实践证明,从事民俗摄影须着重学习以下基本知识:一是民俗学,通过学习弄清什么是民俗,民俗学及民俗的范围;二是学习民俗摄影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拍摄技法;三是学习有关民族政策,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的民俗民风特征及民俗禁忌,熟悉国家对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有关政策。应当指出的是,即便是从事民俗摄影有相当资历的同志,在采访前还要先期学习有关民族政策、民族习俗,民族心理。过去由于宣传内容与研究资料的界线不清,本应作为内部学术研究资料的却拿来公开宣传,结果虽满足了一些读者的猎奇心理,扩大了刊物发行量,但却严重伤害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感情。

本文之所以不惜笔墨地论述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是由于它实在是从事民俗摄影必须的先决条件和最基本的要求,大概也是与从事其他摄影的显著区别之一。

二、要具有两个感情

民俗摄影工作者对事业的感情与对被采访对象的感情,是决定能否克服一切困难,能否拍出感人至深照片的重要因素。

拍摄民俗照片,必须深入民俗活动的生活中去,特别是到那些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采访拍摄,需要作者具有吃大苦,耐大劳的坚毅品格与顽强精神,而这些又来源于作者对民俗摄影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很多同志以为民俗摄影首先要解决语言问题,实际,在经济、交通发展迅速的今日,即使再偏远的山寨,也可以找到翻译和向导,而考验民俗摄影工作者意志的正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吃饭、睡觉、走路三大要素。入乡随俗,你能到藏区喝酥油茶、吃糌粑吗?在生活艰苦的环境条件下,能一个星期甚至十来天地把土豆又当菜又当饭来与老百姓共处吗?睡眠是恢复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是在条件较差的山区,没有床甚至没有被还有各类小动物的干扰,或者十多人乃至几十人共享一个大帐篷甚至露宿,你能保持足够的休息来维持连日紧张的工作吗?再说走路:过溜索,骑马,攀越白雪皑皑的山脉,背上几十斤重的摄影器材,连续几天或十几天的步行,所有一切构成了民俗摄影工作者艰辛的工作写照。民俗摄影的收获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有时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如果对民俗摄影事业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也许一个跳蚤就会把你吓回去。

至于民俗摄影工作者第二个感情就显得更为主要了。这个感情问题实际也就是立场问题,无论是哪个民族,即使是最贫困、最弱小、最偏远的民族,采访者都应对他们抱着诚恳、平等、尊重的态度,只有这种态度才能被他们接受,才能受到他们的信任。一个人迹罕至的偏远小山寨,来一个外人是会有“轰动效应”的,很久以后,甚至几十年,上百年后都会由爷爷传诫子孙,某某汉人是我朋友,某个汉人是,他们待人的态度是认真的,甚至是刻板的,是凭感情来认识的。对待被采访对象最好的方式是诚意,有诚意就不必怕误会,有诚意就可以交朋友,有诚意就会培养出深厚的感情。一旦与被采访者之间有了感情,你就不会去拍猎奇的照片,哪怕拍一间破茅屋,拍一位衣衫褴褛的劳作者,也会充满了温馨,充满了人情味,你就会从现实的贫困中找出他们和昔日的不同与发展,你就会从相对的落后环境中发现在现代城市里已经难以找到的情感与信任。你就不会嫌脏,你就不会嫌穷,你就会把充满诚意的镜头去寻找能反映他们真情实感的一举一动,去对准他们虽然贫困,但却认真而火热的生活,你也会在这样的采访中获得升华的快感,悟到更多人生的真谛,一切艰难困苦,一切生生死死的威胁都会被你那高于感情的采访热情所溶解。

《 航空摄影测量试析 》

摘要:我国的测量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已经有了大大的提高。航空摄影测量已成为测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帮助。笔者就航空摄影测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关键词:航空;摄影;测量

1. 航空摄影测量的基本该概念及种类

航空摄影测量指的是“在飞机上用航摄仪器对地面连续摄取像片,结合地面控制点测量、调绘和立体测绘等步骤,绘制出地形图的作业”。航空摄影测量单张像片测图的基本原理是中心投影的透视变换,立体测图的基本原理是投影过程的几何反转。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可以快速获得道路阻断、河流阻塞、城镇的损坏和重要基础设施的破坏情况,为抗震救灾决策指挥提供依据。也可以在城镇规划中提供数据依据。航空摄影测量的作业分外业和内业。外业包括:像片控制点联测,像片控制点一般是航摄前在地面上布设的标志点,也可选用像片上明显地物点(如道路交叉点等),用测角交会、等外水准、测距导线、高程导线等普通测量 方法 测定其高程和平面坐标。综合法测图。内业包括:加密测图控制点,以外业像片控制点为基础,一般用空中三角测量加密方法,推求测图需要的控制点、检查其平面坐标和高程。

2.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在精密立体坐标量测仪或解析测图仪上,立体量测加密点及框标在左右像片上的坐标。当作业人员通过观测系统使左右眼分别观察左片和右片,则可看到重建的立体光学模型。其他建立立体视觉的方法,包括:互补色法,偏振光立体眼镜法;液晶立体眼镜法等。

内定向、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

内定向是指“根据量测的像片四角框标坐标和相应的摄影机检定植,恢复像片与摄影机的相关位置,即确定像点在像框标坐标系中的坐标”。在立体测图仪上的内定向,是通过严格的装片来实现的,即使用对点器(―种精巧的放大镜),分别地将涤纶像片上的框标精确对准承片盘上的相应框标。从而就实现了恢复像片内方位元素.对于解析测图仪,则只需将像片的基线大致平行于仪器的X 轴.像片的内定向,是通过精确量测像片的四角框标,利用严密的解析公式计算求解,同时进行像片的变形改正。

相对定向是指“恢复摄影瞬间立体像对内左右像片之间的相对空间方位”。确定两个像片的相对空间方位需要五 个参数.相对定向的数学关系通常用同名光线共面条件表示,即左右摄影中心至地面点的两条光线共面。相对定向至少需量测六个定向点,利用最小二乘法平差解算。对于模拟型立体测图仪,包括机助测图系统,立体像片对的相对定向,是通过左右像片车架的空间运动来实现的,以便消除立体模型内各点的上下视差,从而实现恢复立体像对左右片在摄影瞬间的相对空间方位。

绝对定向是指“确定立体模型或由多个立体模型构成的区域的绝对方位,也就是确定立体模型或区域相对地面的关系”。绝对定向参数为七个。传统的模拟立体测图仪绝对定向,通常分成高程置平和平面对点两个步骤来完成的.立体模型的绝对定向,通常需要六个已知平高定向点,至少应有四个平高点。解析测图仪和机助测图系统,立体模型的绝对定向,是按三维正形变换算法,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解算的。

区域平差和联合平差

区域平差也称“区域空中三角测量”,俗称“电算加密”,是“对整个区域网进行绝对定向和误差配赋”。区域平差目前一般采用独立模型法或光线束法。独立模型法是以单个立体模型为单元,而光线束法则以单张像片为单元。联合平差是指“摄影测量数据与非摄影测量数据的整体联立解算”。联合平差指“带辅助数据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辅助数据系指大地测量观测数据,例如地面距离、水平角、方位角,像片外方位元素,湖面点等高等条件。目前,联合平差主要是指,摄影测量数据与机载GPS 精确定位数据的同时整体解算。这是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一项重要进展,可以实现少地控或无地控空中三角测量。

3. 数据采集―测图

地物采集

作业人员在完成立体模型的绝对定向后,需经专职质量检查人员联机检查,确认精度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地物采集。应参照外业调绘片,在立体模型上仔细辨认,分类进行测绘.对于数字化测图,应按统一的地物编码系统分类进行采集,并且分层进行存储。同时采集的数据还应加上地物属性,以方便于同GIS 建立接口。为了便于在采集和编辑中明显地区分不同的地物,各种现状地物通常赋予相应的颜色。

地貌采集

在传统的模拟测图中,包括机助测图中,地貌采集是由等高线描绘和注记高程点两个部分组成的。等高线的基本等高距,应按规范根据成图比例尺、地形类别及用图需要选定;计曲线则取基本等高距,即首曲线的5 的倍数。高程注记点,一般选在明显地物点和地形点上,依据地形类别及地物点和地形点的多少,其密度规范规定图上每10cm×10cm 为5・20 个点。在解析测图仪上,地貌测绘可以有多种选择方式,除按等高线和高程注记点外,还可采用按程序控制的矩形格网或断面方式采集地形点。

4. 原图编辑及原图清绘

地形原图编辑包括对原图中地物地貌表示不合理之处的处理,相邻图幅的接边处理,以及道路、河流、街道等名称的注记。在传统的模拟测图中,原图清绘的主要任务是在铅笔稿原图上进行清理着色,或者在聚脂薄膜上刻绘。对于数字化测图,在经过图形编辑和审校后,可直接利用高精度绘图机绘制线划地形图,还可用磁介质提供数字地形图产品。航空摄影测量是根据摄影过程的几何反转原理,置立体像对于立体测图仪内,建立起所摄地面缩小的几何模型,借以测绘地形图的方法的。航空摄影测量的主题,是将地面的中心投影变换为正射投影。这一问题可以采取许多途径来解决。如图解法、光学机械法和解析法等。在每一种方法中还可细分出许多具体方法,而每种具体方法又有其特有的理论。其中有些概念和理论是基础性的,带有某些共性,如像片的内方位元素和外方位元素,像点同地面点的坐标关系式,共线条件方程,像对的相对定向,模型的绝对定向和立体观测原理等。

参考文献

肖志婷,郝娜.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数据处理关键技术探讨[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07).

刘先林,段福洲,宫辉力. 航空摄影科技发展成就与未来展望[J].2007(03).

有关艺术摄影系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美术系毕业论文范文

2. 浅谈影视创作毕业论文范文

3.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

4. 美术学毕业论文范文

5. 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论文

6.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

7. 网站设计毕业论文范文

园艺技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园艺方面的毕业论文轻风论文网很多啊,可以看下

中国观赏园艺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当今观赏园艺产业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其发展速度已大大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观赏园艺植物生产都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发展速度上。在全面分析了中国目前观赏园艺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发展我国观赏园艺产业的优势条件,进一步论证了今后我国观赏园艺产业的发展趋势。关键词观赏园艺产业;现状;发展趋势;中国观赏园艺是研究花卉、树木、草坪和地被等园林植物的分类、习性、繁殖与栽培、应用、育种、生产、管理和盆景制作、花园、公园和居民区园林设计和管理等的学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建设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重要,观赏园艺产业逐渐成为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一支新生力量。现就我国观赏园艺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作一论述。1观赏园艺产业现状观赏园艺品种资源丰富中国从南到北跨越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等几个气候带,东部和南部地区降水量丰沛,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具有良好的观赏园艺作物生长的土壤条件,加上地形、降雨、光照等多变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多种农业生态类型,适合各种类型的观赏园艺作物生长,品种资源丰富。观赏园艺产业迅猛发展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全面展开,我国观赏园艺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人均占有量均有很大提高,观赏园艺产业已成为中国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成为农业结构中最为活跃的主导产业。观赏园艺产业正在向产业化经营推进,其中涌现了大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企业发展注入的资金形式趋于多样化,包括外资、民资、工商资本等形式资本。观赏园艺业的发展方向更趋合理、细致,产业的生产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区域化布局。比如中国部分地区观赏园艺业已逐渐形成基地化和集约化生产体系、科技开发支撑体系、市场营销体系、配套物资生产和供应体系,观赏园艺业正朝着集生产、花卉文化、旅游娱乐于一体的方向发展。观赏园艺的迅速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不仅观赏园艺产品出口创汇额大幅度增加,同时在许多地区还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如运输业、旅游业,以及为观赏园艺产业服务的科技产业。生产技术亟待改进尽管我国观赏园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但是毕竟我国观赏园艺产业的发展仅处于初期,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产品质量不高、农药残留污染严重、单位面积产量较低、采后贮藏加工技术落后、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不合理等。近几年来,我国观赏园艺业虽然使用温室、塑料薄膜和地膜覆盖技术已有相当大的面积,但总体上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其生产能力和水平还很低,观赏园艺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低,虽然近年来中国观赏园艺出口占世界的比例也呈稳步提高的趋势,但是中国观赏园艺产品出口占世界总出口量的比例与产量占世界的高比例仍然极不协调。现代观赏园艺业的发展急需要先进的园艺科技作为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观赏园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中国观赏园艺产业生产和销售是由多水平体系构成,观赏园艺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低,国内与国际市场发展亟待平衡。多水平体系构成的国内需求层面较多,国内少数富裕城市已逐渐应用了现代栽培技术、无土栽培系统和减少使用土壤消毒剂、农药等技术,此类城市生产的观赏园艺产品已达到出口标准,逐渐取代了昂贵的进口产品,这样的产品在国内有市场。另外,由于大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可支配的收入差距相当大,技术含量较低的企业生产的一些品质较低或质量规格不理想的产品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也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各需求层面的需求容量已趋饱和,已出现供过于求的趋势,但是在国际市场,中国观赏园艺产品占有率低,目前我国观赏园艺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这是制约我国成为世界观赏园艺贸易强国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观赏园艺产品增产增收,必须从根本上突破国内观赏园艺产品市场供过于求的“瓶颈”,对当前观赏园艺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观赏园艺产业转向外向型产业。观赏园艺产品结构调整的着力点要转向国际市场,要在巩固亚洲市场份额的前提下,积极开拓北美洲、欧洲、南美洲、非洲等市场,做到观赏园艺产品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做大国外市场这块“蛋糕”。只有我国观赏园艺产品在国外获得一块新的市场“蛋糕”,我国观赏园艺产品才能避免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性,走出国内过度竞争的“怪圈”。同时这样的结构调整还能降低观赏园艺产品的经营风险,实现结构调整的整体效益提高,提高观赏园艺产品生产与贸易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从观赏园艺产业国际化的趋势来看,更是迫切需要加快观赏园艺产业的结构调整,使我国观赏园艺产业尽快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观赏园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发展趋势观赏园艺品种结构不断调整,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中国观赏园艺业首先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调整观赏园艺产品的区域布局,以市场为导向,观赏园艺产品种植向最适应生态区、适宜生态区集中。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名特优新品种和具有特色应时小水艺类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原料供应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得到快速发展。在目前市场竞争压力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观赏园艺企业决策者时刻要把握市场,对于经营环境产生的冲击因素要进行灵敏的调整。观赏园艺产业向质量型和效益型方向发展目前我国的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已由长期供不应求转变为阶段性供大于求,包括园艺生产在内已经进入初期过剩阶段。因此,在实行观赏园艺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要从过去追求产量增长,迅速转向突出质量和效益,向多样化和高品质的方向发展。观赏园艺产业化经营不仅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生产导向,追求产品质量更是首要的,只有生产出优质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在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因此,实行质量型战略不仅要在最终产品上把握质量,而且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这就需要从事观赏园艺产品生产加工和经营的企业或个人在所有环节都要自觉和严格按企业的质量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和经营,树立品牌和维护品牌的形象。现代物流方式得到广泛应用观赏园艺产品大多具有鲜活、易腐以及商品率高等特点,在主产区建立一批产地批发市场、专业性服务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成为观赏园艺业快速发展的必备条件。专业信息网站的建立将为准确地收集、分析、预测、发布观赏园艺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进出口贸易信息提供快速通道。配送、连锁等多种业态的现代物流方式也将得到广泛应用,现代交易手段将会多种多样,包括电子商务、拍卖等。观赏园艺产品集散、配送、储藏、拍卖及营销信息系统将会得到完善。产品比较优势得到逐步实现为了使我国观赏园艺产品的比较优势得到逐步实现,一方面要提高我国观赏园艺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实施“科教兴园”战略,推进我国观赏园艺产业的科技创新。一些改革将会对我国未来观赏园艺产业科技含量的提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一是观赏园艺产业科技体制改革将全面实施,科技体制进一步创新。二是观赏园艺产业人才培养加快,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得到提高。三是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将会投身观赏园艺产业发展的主战场,走科研、生产、开发一体化之路,观赏园艺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四是观赏园艺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观赏园艺产品标准化体系和生产技术体系将会逐步完善,科技成果逐步实现量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观赏园艺产品质量、品质不断提高,园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得到增强。另一方面,观赏园艺产业化经营将更加重视产业文化、企业形象和名牌培养,树立中国名优园艺产品形象。今后我国观赏园艺产业将凭借品质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不断扩大,产品比较优势将得到逐步实现。观赏园艺产业逐步迈向外向型观赏园艺产业在将来,中国观赏园艺生产过程中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将会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者的素质不断提高,良种繁育、标准与监测、市场信息服务不断完善;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建立双边和多边质量互认机制,将会逐步推行;中国特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园艺产品,要立法加强保护。所有这些将会推动未来的观赏园艺业快速迈向外向型观赏园艺业。3参考文献[1]刘汉成.我国园艺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中国果业信息,2005,22(8):5-8.[2]EDWARD BENT.一个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观赏园艺业[J].中国花卉园艺,2003(17):20.[3]李西萍,张强.园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5):7-8.

园艺(horticulture),即园地栽培(gardenhusbandry),果树、蔬菜和观赏植物的栽培、繁育技术和生产经营方法。可相应地分为果树园艺、蔬菜园艺和观赏园艺。园艺一词,原指在围篱保护的园囿内进行的植物栽培。现代园艺虽早已打破了这种局限,但仍是比其他作物种植更为集约的栽培经营方式。园艺业是农业中种植业的组成部分。园艺生产对于丰富人类营养和美化、改造人类生存环境有重要意义。为了方便地解析由于“gardening”的翻译和农业术语中的“园艺”一词发生同名冲突而出现两个“园艺”,这里把农业术语专用词的“园艺”叫做“专园艺”,把目前流行在普通大众语言中的“园艺”叫做“普园艺”。“专园艺对应的英语是“horticulture”,“普园艺”则对应于英语的“gardening”一词。园艺“普园艺”一般是指与园地活动有关的工作。也因人们运用词语所要表达意思的不同,故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各不相同。随着现代化城乡的发展,高楼林立,道路纵横,地面空间逐渐减少,如何利用城镇居民房前屋后以及屋顶、室内、窗台、阳台、围墙等零星空间或区域,配合城市建设,美化庭院,加速绿化,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无论是在庭院、花园、屋顶、阳台或是室内等相关设施周围的有效空间,均见缝插针,进行人为地创造洁净优美的生活环境和幽雅舒适的工作条件。这对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发展现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都起到重要作用。 “专园艺”的栽培目的是生产优质作物,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普园艺”方面的栽培则是观赏为主,生产为辅。因而,前者主要强调管理的科学性,而后者除要求管理的科学性外,一般情况下还要注意应用中的艺术性,要求将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使之表现出观赏和实用双重价值。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除了园林绿化之外,美化到生活环境中的各个角落的风尚正在逐渐形成,所以“普园艺”内容随着发展趋势已不限于指代利用观赏植物进行栽培有关的技术,开始重视造型艺术,使之向观赏艺术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风景园林,本由北农大的园艺系和清华的营建系合办来创始,在世界的LA教育史上也是一个非凡的创举,但由于后来盲目跟随前苏联的教育体制而被破坏,甚为可惜,这也是一个教训。今天,当我们又一次面临以洋人的一套来取代中国的优秀..

艺术专业导论论文模板范文

摄影技术是进行艺术摄影创作的重要基础条件。艺术摄影通过照相机表达作品的情感和意境,利用摄影技术增加摄影作品的艺术性,没有摄影技术,艺术摄影就无法实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艺术摄影系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浅谈民俗摄影创作 》

[摘 要]:民俗摄影创作,是用民俗摄影这个手段来记录人类 文化 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记录社会和变革,记录人类进步的历史。最终以摄影来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状态,这必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民俗文化 民俗摄影 民风民俗 文化内涵

民俗摄影是以民俗事象为主要拍摄对象,通过视觉艺术特有手段,形象记录民俗,并展示民俗独特的文化内涵及风采的记录性摄影。

要想拍摄出具有文化价值的民俗摄影作品,首先要深入了解研究民俗摄影的文化内涵;其二是要掌握民俗摄影创作的基本特点;最后应在作品中突显出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

一、民俗摄影的文化内涵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单一学科的发展将阻碍人类的进步,而民俗摄影这种即写实又详细的记录方式,以其自身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民俗摄影因不受民族地域、国度、文化背景的限制,被中外摄影界称誉为不用翻译的“通用世界语”。民族摄影作为一门新近兴起的艺术门类,正以它强大的内在潜力吸引着广大摄影工作者,人们在研究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强了人类对自身的发展历程的认识,这对我们更加理性地认识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及灿烂文化,领略56个民族及世界 其它 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及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民俗摄影的文化意识。

民俗摄影只有具备文化意识才有了其独特的艺术品格,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注重摄影本身,而不是从固有的艺术教条出发。应从大文化的范畴中去寻求新的艺术因素和艺术感觉。二是努力在作品中注入大量的文化信息,让观赏者在大文化范畴中得以全新的感受。而民俗摄影中的情节、服饰、活动不再只是摄影艺术,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文化符号,而不是那种表面的形式。民俗的要求只能从这些“真”的呈现中,从文化信息的角度去体验,去感知,不要强制用概念化的艺术欣赏程序来理解和认识民俗摄影。民俗摄影所以能留住我们的目光引发我们的联想,最重要的因素显然不在于摄影的技艺,而在于强化的摄影对象的文化意味。民俗民情的纪实方式没有流行歌曲那种愉悦,而类似于严肃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因它记录的是历史。而我们的摄影工作者是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把摄影看作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文化关照方式。只有将摄影与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联系起来的时候,摄影才会产生巨大的震撼力。

2、民俗摄影的本质

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传统风俗将会一天天消失,社会进步的同时,将不得已舍弃某些不该舍弃的东西,现实中就有部分人来抵制这种舍弃,是合乎人类本身和人类社会利益的,它表现社会理性和人类良知的犹存,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总有一批文人置身潮流之外,站在超现实的立场上观察社会,研究人类,反应人类文化,重建人类精神的家园。摄影作为文化的行为方式来关照人类的发展是有着其重要的职责。以民俗民情为题材的纪实摄影工作者,如何去把握民俗摄影的实质,在真实的基础上显示独特的拍摄风格和文化点,以文化的思考来把握作品的厚度,加强作品的冲击力。当然在民俗民情中有着很多落后的原始的乃至愚昧的东西,但它又蕴含着一些质朴、良知、温馨、宁静和平和。而这些正是人类精神追求中不可缺少的。在我们渴望现代文化的同时,也应记住人类不能彻底用现代来毁掉自己,所以用摄影来做这方面的记录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摄影给我们留下的是今天拥有明天不会再来的东西。

二、民俗摄影的创作特征

1、要了解民俗内涵。

民俗摄影的焦点是民俗,因此、要求民俗摄影工作者在开展民俗摄影之前,首先要读一些 民俗学 著作或一些相关民俗的专著,通过学习、了解民俗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以及民俗的发展态势。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地把握与判断拍摄对象,拍出具有真正的民俗风味与内涵的作品。

摄影是一种实践很强的文化方式,因而,有相当多的摄影人只重实践而忽视了理论学习,这对于民俗摄影工作者是不可取的,近年有不少民俗摄影者,因为文化准备严重不足,缺乏民俗理论的指导,导致了对拍摄对象把握与判断的失据,进而对民俗事象的表达失言。往往把裹着小脚等某种不文明的封建残留,也当作民俗精华来宣扬;或者只把焦点锁定在农 村和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而独缺城市或汉民族丰富的民俗内容。这样拍出的作品只能是片面的或歪曲地反应民俗、给人以误导,使人产生民俗只是过去的,而不是当代的;只是陈旧的,而不是发展的;只是农村的,而不是城市的误解,甚至精华与糟粕不分。

2、要把握民俗特色

民俗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地域和群体特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各民族的民风习俗不断产生了碰撞、交流、逐步走向了融合。原来各民族、各个地域民众在各自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发展、而产生的不同特点的民俗文化,现在有些已较难区分出其各自的特征。因此,在拍摄之前,对民俗的许多事象和器物进行调查研究,取得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并对有关事象和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区辨和掌握拍摄对象的特色,是民俗摄影必要的准备。

做好民俗的调查研究,首先要有针对性地读一些古代典籍、史书、史料等,初步了解民俗事象的概貌及发展演变的历史;第二要细致的开展实地调查,为提交资料的可信度,还要在被调查者的直接交流的基础上,进而深入生活,从生活方式到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去感受民俗、了解民俗。第三要将所作的调查、记录和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比较、研究,进行历史的分析和结构与功能的分析,梳理出所要拍摄的民俗的特征、特色、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还要尽量摸清民俗活动所要经历的几个主要场景,从而使拍摄更富有针对性,更能有效的把握民族文化的精髓;第四要针对民俗事象的主要特征、理清拍摄思路,对整个拍摄过程预先进行构思,从而避免错过有效时机,能更准确的把握瞬间,更深刻地提炼主题,使拍摄的画面获得更高的价值。

3、要真实的再现民俗 真实是民俗摄影的生命、真实的反应民俗事象是民俗摄影的基本要求,只有真实、才能原汁原味地展示民俗风貌,揭示民俗内涵;弘扬民俗的美,讲究真实就是要求摄影者要以科学的、严谨的态度,用影像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去记录、整理、研究民俗的内容,结构等等。所拍摄的照片是类似司法上用的“证据”,一样真实可信。艺术性是摄影作品的灵魂,但民俗摄影又不同于摄影的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可以用纯艺术的技巧来抒发作者的自我感觉,自我意识,而民俗摄影照片中“自我”应是零度表达,当前有些民俗摄影过于强调“艺术性”甚至用编排、导演虚假民俗的手段拍摄“民俗”,这样做,往往会因此导致民俗摄影变味变相。变成有民俗招牌而无传统民俗文化内涵的“文化表现”活动。

三、民俗摄影作品的文化价值

世界因为有了人类才富有生机,人类因为有了各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才变得融合美好。民俗摄影作品,就是以独特的纪录形式、以各民族、各个时期的不同民俗民风为切入点,以民族间相互友爱的团结精神为切入点,以各民族为人类的文化贡献,促进社会进步的事象为切入点,反映人民在各种社会生存活动中,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存力和丰富创造力。民俗摄影源于对自然对人类对生活的热爱,并不是简单地对过去落后生活的回味,而是作者强烈的责任心,在艰苦的创作过程中用友善的心与民俗去交流对话,才使民俗摄影真正成为民族与民族之间、各民族与整个人类之间的沟通、交往、友爱的桥梁。

在民俗摄影中,民俗专题摄影具有突出文化的价值。那么,什么是民俗专题摄影呢?所谓民俗专题摄影,其实就是民俗摄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有这样一段话可作以准确的说明:“民俗专题摄影是指围绕一个具体鲜明的主题,用一组照片配合一定的文字完整展开的民俗摄影报道。它要求严格遵循真实性的原则,较清晰的时间坐标或坐标线;严格扼要的内容及内在的逻辑结构、形象情节连缀、互映互补、典型生动的视觉张力结构;与图片相辅相承的简要文字叙述。”其实作为民俗专题摄影早在英国探险家斯坦茵来中国后就出现了,当他掠夺完西部瑰丽的文化宝藏后深入我国内地,拍摄整理了大量民间盛行的手工艺作坊的资料带回欧洲,给欧洲的发展带去了许多东方的信息。摄影师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载体,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突显出来。2009年我在辽西农村拍摄了一组民俗题材的摄影作品《辽西背阁》(大秧歌的一种)曾获辽宁省摄影展览优秀作品奖。

这组照片就是民俗文化现象最好的体现。通过文图并茂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辽西背阁”的全貌。在拍摄过程中,我采用特写,仰视以及远景,中景相结合的手法,从近至远多视角反映辽西背阁,从化妆,上芯子,准备道具到演出全过程。特别是在抓取女主角,小仙女在化妆后钻窗户这一典型瞬间,很好的把孩子天真欢快的特点表露无疑。同时清晰的把小女孩身着地域特色的服饰展示出来。秧歌流行于我国广大农村的一种民间舞蹈、每逢喜庆之日,锣鼓喧天,载歌载舞,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背阁”又是秧歌这一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每个伴像里面都具有很多古老的 传说 和文化符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和广泛的群众性,因此流传之今。

民俗专题摄影逐渐的成熟,为继承传播民俗文化找到了最佳方式,民俗摄影传承保护了民俗,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发展,民俗文化增加了民俗摄影创作的题材,它的发展壮大,必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民俗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民俗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一种风尚。而民俗摄影则成为人类研究民俗的一种有效载体,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民族文化、反映地域文化、记录社会变革、记录人类进步。

《 民俗摄影入门技巧 》

摘要:民俗摄影,作为一门年轻的摄影门类,与其他摄影虽有不少共性,但又有许多个性即特殊性。民俗摄影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有自身的内在规律。掌握并适应这些规律,就能在民俗摄影实践中取得主权,从而使自己的民俗摄影水平不断进步,有所创新。要搞好民俗摄影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注意的问题比较多,如提高摄影技术、技法等,但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民俗摄影;摄影理论;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ADOI:

文章 编号:1672-0407(2012)09-025-04收稿日期:2012-08-23

一、要学点民俗摄影理论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以民俗事象为题材的摄影作品不一定都是合格的民俗摄影作品。因为,民俗摄影具有极强的学科边缘性,它既是民俗学、社会学的组成部分,又与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学科相联系,其自身也涉及摄影艺术的许多门类。所以,民俗摄影工作者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具有一种特定的民俗文化的观察力和极强的民俗意识,对具体民俗事象的形成、发展及其与 传统文化 的关系能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民俗事象的深厚内涵,拍出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

就目前我国民俗摄影队伍而言,不论是有一定资历的中老年摄影工作者,还是从事摄影时间不长的年轻人,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初涉民俗摄影这一领域,对有关民俗摄影的理论知识普遍比较缺乏,对诸如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包括哪些内容,民俗摄影的特性、内涵、原则及应具有的技术技法等比较模糊;致使一些同志的创作思路长时间停留在单纯为了猎奇而纪录或囿于唯美的艺术创作。

有的认为,民俗摄影就是到少数民族、边远落后的地方去拍摄,汉族、内地、城市没有什么民俗题材可拍;有的在拍摄过程中,舍本逐末,不得要领,使得许多难以遇到的拍摄良机失之交臂;有的干脆这也拍,那也拍,似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结果片子消耗不少,收效甚微;还有的由于不大懂民族政策和当地民俗习惯,到民族地区采访闹出笑话,有的甚至违反当地的民俗禁忌和国家民族政策,引起民族地区的不满,造成了民族矛盾。如此种种,虽现象各异,但却说明了一个共同性的问题:缺乏民俗知识,缺乏民俗意识,一句话,缺乏学习。这就从中得出一条结论:从事民俗摄影,不下一定气力学点民俗知识是绝对不行的。许多颇有摄影 经验 的同志经过一段波折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搞民俗摄影,不学点民俗学知识就不知道哪些该拍,哪些不该拍,应该从哪个角度拍,通过学习才明白,原来民俗摄影的题材如此之广,范围如此之大,既大有作为,又大有学问。”

实践证明,从事民俗摄影须着重学习以下基本知识:一是民俗学,通过学习弄清什么是民俗,民俗学及民俗的范围;二是学习民俗摄影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拍摄技法;三是学习有关民族政策,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的民俗民风特征及民俗禁忌,熟悉国家对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有关政策。应当指出的是,即便是从事民俗摄影有相当资历的同志,在采访前还要先期学习有关民族政策、民族习俗,民族心理。过去由于宣传内容与研究资料的界线不清,本应作为内部学术研究资料的却拿来公开宣传,结果虽满足了一些读者的猎奇心理,扩大了刊物发行量,但却严重伤害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感情。

本文之所以不惜笔墨地论述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是由于它实在是从事民俗摄影必须的先决条件和最基本的要求,大概也是与从事其他摄影的显著区别之一。

二、要具有两个感情

民俗摄影工作者对事业的感情与对被采访对象的感情,是决定能否克服一切困难,能否拍出感人至深照片的重要因素。

拍摄民俗照片,必须深入民俗活动的生活中去,特别是到那些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采访拍摄,需要作者具有吃大苦,耐大劳的坚毅品格与顽强精神,而这些又来源于作者对民俗摄影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很多同志以为民俗摄影首先要解决语言问题,实际,在经济、交通发展迅速的今日,即使再偏远的山寨,也可以找到翻译和向导,而考验民俗摄影工作者意志的正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吃饭、睡觉、走路三大要素。入乡随俗,你能到藏区喝酥油茶、吃糌粑吗?在生活艰苦的环境条件下,能一个星期甚至十来天地把土豆又当菜又当饭来与老百姓共处吗?睡眠是恢复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是在条件较差的山区,没有床甚至没有被还有各类小动物的干扰,或者十多人乃至几十人共享一个大帐篷甚至露宿,你能保持足够的休息来维持连日紧张的工作吗?再说走路:过溜索,骑马,攀越白雪皑皑的山脉,背上几十斤重的摄影器材,连续几天或十几天的步行,所有一切构成了民俗摄影工作者艰辛的工作写照。民俗摄影的收获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有时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如果对民俗摄影事业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也许一个跳蚤就会把你吓回去。

至于民俗摄影工作者第二个感情就显得更为主要了。这个感情问题实际也就是立场问题,无论是哪个民族,即使是最贫困、最弱小、最偏远的民族,采访者都应对他们抱着诚恳、平等、尊重的态度,只有这种态度才能被他们接受,才能受到他们的信任。一个人迹罕至的偏远小山寨,来一个外人是会有“轰动效应”的,很久以后,甚至几十年,上百年后都会由爷爷传诫子孙,某某汉人是我朋友,某个汉人是,他们待人的态度是认真的,甚至是刻板的,是凭感情来认识的。对待被采访对象最好的方式是诚意,有诚意就不必怕误会,有诚意就可以交朋友,有诚意就会培养出深厚的感情。一旦与被采访者之间有了感情,你就不会去拍猎奇的照片,哪怕拍一间破茅屋,拍一位衣衫褴褛的劳作者,也会充满了温馨,充满了人情味,你就会从现实的贫困中找出他们和昔日的不同与发展,你就会从相对的落后环境中发现在现代城市里已经难以找到的情感与信任。你就不会嫌脏,你就不会嫌穷,你就会把充满诚意的镜头去寻找能反映他们真情实感的一举一动,去对准他们虽然贫困,但却认真而火热的生活,你也会在这样的采访中获得升华的快感,悟到更多人生的真谛,一切艰难困苦,一切生生死死的威胁都会被你那高于感情的采访热情所溶解。

《 航空摄影测量试析 》

摘要:我国的测量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已经有了大大的提高。航空摄影测量已成为测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帮助。笔者就航空摄影测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关键词:航空;摄影;测量

1. 航空摄影测量的基本该概念及种类

航空摄影测量指的是“在飞机上用航摄仪器对地面连续摄取像片,结合地面控制点测量、调绘和立体测绘等步骤,绘制出地形图的作业”。航空摄影测量单张像片测图的基本原理是中心投影的透视变换,立体测图的基本原理是投影过程的几何反转。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可以快速获得道路阻断、河流阻塞、城镇的损坏和重要基础设施的破坏情况,为抗震救灾决策指挥提供依据。也可以在城镇规划中提供数据依据。航空摄影测量的作业分外业和内业。外业包括:像片控制点联测,像片控制点一般是航摄前在地面上布设的标志点,也可选用像片上明显地物点(如道路交叉点等),用测角交会、等外水准、测距导线、高程导线等普通测量 方法 测定其高程和平面坐标。综合法测图。内业包括:加密测图控制点,以外业像片控制点为基础,一般用空中三角测量加密方法,推求测图需要的控制点、检查其平面坐标和高程。

2.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在精密立体坐标量测仪或解析测图仪上,立体量测加密点及框标在左右像片上的坐标。当作业人员通过观测系统使左右眼分别观察左片和右片,则可看到重建的立体光学模型。其他建立立体视觉的方法,包括:互补色法,偏振光立体眼镜法;液晶立体眼镜法等。

内定向、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

内定向是指“根据量测的像片四角框标坐标和相应的摄影机检定植,恢复像片与摄影机的相关位置,即确定像点在像框标坐标系中的坐标”。在立体测图仪上的内定向,是通过严格的装片来实现的,即使用对点器(―种精巧的放大镜),分别地将涤纶像片上的框标精确对准承片盘上的相应框标。从而就实现了恢复像片内方位元素.对于解析测图仪,则只需将像片的基线大致平行于仪器的X 轴.像片的内定向,是通过精确量测像片的四角框标,利用严密的解析公式计算求解,同时进行像片的变形改正。

相对定向是指“恢复摄影瞬间立体像对内左右像片之间的相对空间方位”。确定两个像片的相对空间方位需要五 个参数.相对定向的数学关系通常用同名光线共面条件表示,即左右摄影中心至地面点的两条光线共面。相对定向至少需量测六个定向点,利用最小二乘法平差解算。对于模拟型立体测图仪,包括机助测图系统,立体像片对的相对定向,是通过左右像片车架的空间运动来实现的,以便消除立体模型内各点的上下视差,从而实现恢复立体像对左右片在摄影瞬间的相对空间方位。

绝对定向是指“确定立体模型或由多个立体模型构成的区域的绝对方位,也就是确定立体模型或区域相对地面的关系”。绝对定向参数为七个。传统的模拟立体测图仪绝对定向,通常分成高程置平和平面对点两个步骤来完成的.立体模型的绝对定向,通常需要六个已知平高定向点,至少应有四个平高点。解析测图仪和机助测图系统,立体模型的绝对定向,是按三维正形变换算法,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解算的。

区域平差和联合平差

区域平差也称“区域空中三角测量”,俗称“电算加密”,是“对整个区域网进行绝对定向和误差配赋”。区域平差目前一般采用独立模型法或光线束法。独立模型法是以单个立体模型为单元,而光线束法则以单张像片为单元。联合平差是指“摄影测量数据与非摄影测量数据的整体联立解算”。联合平差指“带辅助数据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辅助数据系指大地测量观测数据,例如地面距离、水平角、方位角,像片外方位元素,湖面点等高等条件。目前,联合平差主要是指,摄影测量数据与机载GPS 精确定位数据的同时整体解算。这是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一项重要进展,可以实现少地控或无地控空中三角测量。

3. 数据采集―测图

地物采集

作业人员在完成立体模型的绝对定向后,需经专职质量检查人员联机检查,确认精度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地物采集。应参照外业调绘片,在立体模型上仔细辨认,分类进行测绘.对于数字化测图,应按统一的地物编码系统分类进行采集,并且分层进行存储。同时采集的数据还应加上地物属性,以方便于同GIS 建立接口。为了便于在采集和编辑中明显地区分不同的地物,各种现状地物通常赋予相应的颜色。

地貌采集

在传统的模拟测图中,包括机助测图中,地貌采集是由等高线描绘和注记高程点两个部分组成的。等高线的基本等高距,应按规范根据成图比例尺、地形类别及用图需要选定;计曲线则取基本等高距,即首曲线的5 的倍数。高程注记点,一般选在明显地物点和地形点上,依据地形类别及地物点和地形点的多少,其密度规范规定图上每10cm×10cm 为5・20 个点。在解析测图仪上,地貌测绘可以有多种选择方式,除按等高线和高程注记点外,还可采用按程序控制的矩形格网或断面方式采集地形点。

4. 原图编辑及原图清绘

地形原图编辑包括对原图中地物地貌表示不合理之处的处理,相邻图幅的接边处理,以及道路、河流、街道等名称的注记。在传统的模拟测图中,原图清绘的主要任务是在铅笔稿原图上进行清理着色,或者在聚脂薄膜上刻绘。对于数字化测图,在经过图形编辑和审校后,可直接利用高精度绘图机绘制线划地形图,还可用磁介质提供数字地形图产品。航空摄影测量是根据摄影过程的几何反转原理,置立体像对于立体测图仪内,建立起所摄地面缩小的几何模型,借以测绘地形图的方法的。航空摄影测量的主题,是将地面的中心投影变换为正射投影。这一问题可以采取许多途径来解决。如图解法、光学机械法和解析法等。在每一种方法中还可细分出许多具体方法,而每种具体方法又有其特有的理论。其中有些概念和理论是基础性的,带有某些共性,如像片的内方位元素和外方位元素,像点同地面点的坐标关系式,共线条件方程,像对的相对定向,模型的绝对定向和立体观测原理等。

参考文献

肖志婷,郝娜.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数据处理关键技术探讨[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07).

刘先林,段福洲,宫辉力. 航空摄影科技发展成就与未来展望[J].2007(03).

有关艺术摄影系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美术系毕业论文范文

2. 浅谈影视创作毕业论文范文

3.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

4. 美术学毕业论文范文

5. 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论文

6. 音乐系毕业论文范文

7. 网站设计毕业论文范文

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指导中发现,学生对待论文的态度、写作基本功、文化修养,以及老师对论文的指导把关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艺术生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可持续发展思想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由于人口扩张带来的诸如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生存进步的必然趋势。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在这一背景环境下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贯彻已成为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途径,同时,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执行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决定其在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可持续发展;教学模式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缺失

1.社会环境因素

环境艺术设计包含景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生态环境改造等多方面与设计相关的内容,旨在对理想生活环境进行设计创造,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络决定其需要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及市场需求。随着城市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深,设计人才在人才市场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直接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迅猛发展,各高校的相关专业也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高校的各专业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扩招速度增加最迅速的专业之一[1]。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首先需要解决教学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等问题,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观的探究,甚至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的理解不清晰,因此对受教者的培养就更无从谈起。

2.受教者个人因素

受社会、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受教者多数为文科学生,掌握的相关工程技术类知识能力偏于薄弱,加之各高校的设计专业扩招、考生为追逐市场盲目报考等诸多因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无论是在专业技能领域还是艺术修养等方面都普遍素质偏低,且大都没有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兴趣爱好,对本专业的学习探索和研究不够深入透彻。这就导致受教者对可持续设计思想理念的理解和应用不够透彻,将生态设计作为当下设计领域中的流行时尚因素,即使有所应用也只是简单的案例模仿照搬,可持续化的设计教学理念并未真正成为设计教学中的组成部分[2]。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在理念上的缺失与现实社会发展需求间出现的不平衡状况必然对我国可持续化的社会发展道路造成阻碍,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也许在短时间内并不凸显,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却不容忽视。此外,从受教者个体发展角度来看,社会因素导致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缺失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才的社会竞争实力,使其受到更多来自国际设计领域的竞争压力。当下不乏有外国设计师凭借环保技术优势、可持续发展理念获得国内重大专案的设计机会,侧面表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设计能力将导致人才竞争劣势。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融入和发展刻不容缓。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观的培养

1.培养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设计理念

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前,对所在环境的设计与改造大都来自美学、哲学思想理念或从文化及形式等方面出发,对建筑设计领域内的相关科学及技术内容涉及较少。进入工业社会后,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更多地融入了现代化科学理念与技术材料,随之而来的是环境艺术同技术的互动融合。人类社会的飞速进步及民众对生活环境在质量要求上的不断提升,使其在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有了更丰富、更深层次的内涵与功能,同时人们也不得不开始重视逐渐恶化的环境问题。这一历史背景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在领域上的扩充套件和内容上的丰富深化,环境艺术设计也由此开始更加关注如何在利用技术改造影响环境的同时,实现生态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劳伦斯•哈普林环境设计大师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所要探寻的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根源所在,以及如何将这一和谐共存的关系变为现实,认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与居住者的沟通构建出与自然保持和谐互动的生态体系。现实状况证明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中的基础性地位,进而表明其理应成为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受教者的核心理念之一。培养受教者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设计理念是帮助受教者接受、牢记这一观念并引导受教者将这一观念贯穿设计始终的过程。必须使受教者清晰明确诸多可持续的生态化设计理念,如室内设计内容不仅包含有“品位”“风格”等元素,更要注重“健康”;景观设计不仅是简单的平面图案美化描绘或景观元素堆积,而需要对“历史”“社会”“人文”“生态”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必须使受教者在最大程度上明确人工设计、人工建设对其所在生态环境系统可能产生的各方面影响,使受教者认识到只有建立在最低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基础上的环境效益与功能最大化才是最成功的设计。必须使受教者深入理解re-ducing减量化、reusing再使用以及recycling再回圈的3R原则及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培养受教者对废弃资源的再利用意识以及相关的实践能力[3]。

2.以设计教学为中心实现课程整合

众所周知,高校环境设计学科包含有艺术、工程以及技术科学等多方面来自不同领域的内容元素,是一门具有较强交叉特性的学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大都存在着轻视技术与科学教育内容的问题。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也实现了新的改革和进步,但也不能否认其依旧未能对诸如生态学、植物学等在内的自然科学和包括构造、材料学在内的工程科学教育内容予以应有的重视。部分高校设定的相关课程大都局限在理论教育层面,即使有实践参观课程,其目的也是使受教者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对如何将各种工程知识和技术融入到设计中的问题涉及偏少,客观现实表明,设计教学中相关技术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受教者在设计过程中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融入进行探索与创新。因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可持续环境艺术设计思想的中心整合已有的工程技术相关课程。发展全面化的生态素质教育,使受教者能够对相关生态理论知识、生态伦理学知识以及最新环保思想理念有全面具体的掌握,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其生态意识;以各型别、各层次的课程设计题目为中心,同工程技术类学科建筑构造、装饰材料与构造等的相关知识内容互动结合,面向受教者全面、系统地传授生态化设计的相关内容,对科学、经典的相关生态建筑艺术设计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与讲解,引导受教者理解、吸收其中蕴含着的设计理念,并促使其成功运用到自我设计实践中。在设计实践过程中,通过使受教者绘制设计的可持续思想应用节点详图,帮助其掌握设计方案同工程技术有机融合的设计能力。

3.突出开放与整体性的教学模式构建

传统的设计类课程大都采用师徒传授的教学模式,教师将相关的个人设计经验技巧、方法理论等通过一对一的授课模式传授给受教者,同时其他相关技术课程授课教师在设计课程中的直接参与程度明显偏低[4]。上述教学方式过于封闭化,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受教者的设计重点往往倾向于图画、造型及空间形式,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技术元素与设计成果的整体性重视程度不足,此外也不利于受教者在新技术、材料及构造等方面的创新探索。由于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无法离开技术等因素的支援,由此可见改革并构建以设计课程教师为中心,其他相关技术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协助的开放式、整体性教学模式是必然选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出与可持续发展相关且具有一定综合性的设计命题如历史建筑的更新保护、旧建筑再利用、节能建筑等,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从基础调查、环境分析、功能及空间规划设定到形态设计、技术选取等各项复杂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受教者利用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意识;在设计目标及相关任务安排时对受教者提出节能环保体现要求,并根据受教者知识能力情况及设计主题等因素规定不同设计深度如按照方案特性要求突出对材料、结构、采光等一种或多种元素的侧重;其他相关工程科目授课教师在学生设计过程中适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同设计课教师共同对学生设计成果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具体设计情况及进度安排一些专题讲座,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集中解决困难问题。

三、结论

着眼于当下社会发展形势,培养具有优秀设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当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一,为达成这一全新课题,专家学者以及一线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旧有教学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中,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创新探索,最终构建起能够满足本校设计人才培养目标需求、适合本校设计专业发展的科学教育模式和健全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丽.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环境审设思考[J].黑龙江科技资讯,2012,11.

[2]涂强.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生态设计理念的培养[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2,6.

[3]施雯.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J].艺术科技,2013,2.

[4]杨韶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创新论[J].美术教育研究,2014,4.

二: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探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人们对于商品包装的审美需求不断提升,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为了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做出新的尝试,对地域文化的运用就达到了极为有效的影响效果,本文就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展开探讨。

【关键词】地域文化现代包装艺术设计应用效果和影响

包装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其价值和意义已经不仅仅再局限于商品的保护,而是融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含义,开始具备一种商业性和市场性,包装的新意义使其需要更准确的进入市场需求,提升销售水平。优秀的包装设计则是艺术与技术的巧妙结合,包装艺术更是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创造,是时代特点的代表性见解。

1地域文化与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联络

世界文化种类繁多,每距离数公里都会存在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差异,每经历数年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改变,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时代背景催生出不同的文化。在历史上,总会有一些特定的事物展现出时代的文化特点,而现代包装的艺术设计就是对文化环境特征和文化背景的折射,由设计师所接触的文化特征和影响所决定。

地域文化与包装艺术设计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指不同的民族或者是不同区域的人民所拥有的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由其生存环境和社会阶段背景所决定,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语言、价值、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地域文化往往能与主流文化交相辉映,产生鲜明对比的同时又为彼此增光添彩。包装艺术设计是包装在时代意义上的升华,其突破了原有的价值和概念,为包装提供了美化商品的新职能。包装艺术设计要将商品的优点和形象充分的展示,要做到准确的传达资讯,富有极大的吸引力,引导消费。包装中地域文化存在的影响就在于,包装设计本身的灵感发源地就是存在于地域的文化背景中,地域文化在包装艺术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和指导作用。为了达到商品销售的目的,包装艺术设计必须迎合地域文化的特点,设计师需要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寻找消费者的消费方向,迎合消费者的消费诉求,包装艺术设计就是地域文化的另一种体现形式。在包装设计中,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可以通过商品表达出各自的精神追求,是一种运用了艺术语言的交流方式,通过包装设计中融入的地域文化,同时还能实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

现代包装艺术文化的内容

现代包装设计的艺术美感具备着多方面的深层含义。首先是初步和直接的感官 *** ,经由设计师美感的表达,丰富包装设计出来的产品的特性,第一时间捕捉人们的眼球,准确简洁的表达出主体思想,使人们更为自然的理解和接受图形、文字、色彩等内容,得到其传递的资讯。现代包装除了丰富人们眼球这一特性之外,还具有功能性的实现,让人们从包装上了解到产品的特点。经过设计包装的产品还能够并引发消费者的自主联想,比如人们常常通过食品的颜色来判断食品的味道。例如看到红色人们会想到草莓、番茄和辣椒,看到黄色往往就是橘子、橙子、芒果一类。所以现代的包装设计通过一定的技巧,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视线,使消费者的思想受到引导和转移,从而提升产品的价值和销量。现代包装中的审美还有其表象叠加的手法,通过感官的拓展和表象结构的深化,使观看者产生多层次的综合心理体验,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兴趣。表象叠加主要是依靠包装的风格、材质和形态综合组成的造型美感。还有一方面,那就是与消费者意向的互动,现代包装设计能够做到人的内心情感与外在事物的互相交流和沟通,由于其融入了设计者本身的审美情绪和艺术思想,造就了内容与形式更深层次的完美统一,赋予了产品包装更多的文化底蕴,这些艺术内容能够与观看者的内心活动产生共鸣,具备一定程度的人文气息。这样的共鸣能够大大增加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同感,从而更进一步的增加了产品的销售量,以达到包装设计的最终目的。

2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现代包装设计中往往强调的文化特色就是所谓的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包装设计之中的效果尤其显著。

文化特色的应用

商家和消费者一直钟爱着具有文化特色的商品风格形式,在商品型别已经固定的情况下就要依靠包装来进行地域文化特色的灌注。文化特色的应用需要设计者总结出产品的具体特点,并对地域文化具有充分的了解,将二者巧妙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再具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设计构思一定不能局限在地域文化当前的圈子内,时代永远处在前沿不断进步著,消费者的购买倾向一半来自于包装的吸引力,新颖的设计和创新的内容往往更能提起消费者的兴趣。所以在包装设计中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在传递出商品文化的基础上,用更具新意的创意内容,让传达的资讯更为生动、可信,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二个方面,就是对于同类商品要进行一定的揣摩。包装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必须要对产品进行细致分析,包括产品的内容、特点、生产背景和企业文化等特征,只有将这些内容透彻的了解和分析,才能使最终的设计结果令人满意,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认可。相同的产品往往其生产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和背景,也会因为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销量影响。于是,在同类商品竞争中,设计师考虑的是包装的文化价值,可以在实用价值上进行升华,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因素,从而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优势。第三个方面,包装设计要对消费者的人群进行考虑,企业生产出产品往往就已经为产品做好了充分的市场定位,其消费人群已经被固定。包装设计作为一个需要被多数人所认可的实用性艺术,尤其需要获得消费人群的肯定,发挥其存在的基本价值,所以,设计者要根据文化特点,充分了解市场消费人群的消费心理,站在消费者的位置进行考虑,使设计出的内容与消费者的思想完美契合,充分调动消费者的兴趣和欲望,针对消费人群的操作是否成功对包装设计的成功与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一个方面是商品的产品地位。之前所说的是企业已经为产品做好了定位的情况,而在企业并没有制定产品定位的情况下,这就需要包装设计的过程中,根据文化特点对其进行市场定位。包装上的定位效果具有灵活多变,且层次丰富的优势,优秀的设计可以使不同团体的人群在不同的心理活动驱使下产生购买欲望,拓展消费人群也是包装设计的一大基本内容。

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中的表现形式

包装设计作为销售的助力,除了考虑其基本的商品保护意义和进一步深化得到的宣传性意义外,还要特别注意体现出商品的地域性特点,而地域文化的表现特点往往存在于图形、色彩和文字这三个方面。首先是图形的设计。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好的图形设计在于直接的视觉效果和持续的瞩目效果,也就是说,融入地域文化的包装设计需要第一时间捕捉人们的眼球,准确简洁地表达出主体思想,使人们更为自然的理解和接受图形内容,得到其传递的地域文化特点和产品资讯,同时通过独具吸引力的图形效果,将人们的目光更长时间的吸引,产生更强的消费欲望。所以,包装图形的设计上要做到准确的传达资讯和极大的吸引力,引导消费。利用消费者对待商品外形的感性判断,通过地域文化的有效融入,使包装的设计符合了这一基本的需求,让观众主动调动想像力,在接受设计资讯内容的同时产生丰富的联想,将包装的内容不仅满足了设计意义,还增添了趣味性和文化性,获得了更多的人文气息,展现了地域文化和商品的现代设计文化的个性和魅力。文字一向是传达思想、交流感情和资讯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法,其作为一种符号,承载着无数资讯,是商品包装上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包装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营字型可以突出表达地域文化的形象和精神气质,具有极佳的代表性,由于其识别性较强的特点,文字的设计可以满足各种包装设计中不同的需求,足以应对各种不同的市场需求状况,拥有丰富多彩的精神力和感染力,是文化的表达与灌注。在色彩方面,色彩最能够表达人的情感,也是视觉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人们识别事物、认识世界依靠的就是色彩,不同的色彩构成也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变化,作为构成美感的重要因素,色彩的应用往往极为鲜明浓郁。在包装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设计需要注重的一点就是文化的特点的醒目性,是否能够顺利让人们识别,从而使消费者产生情绪上的调动。另外,色彩上的联想和暗示作用是充分传达资讯的有效手段,正确的运用可以使地域文化的表达事半功倍。

地域文化的包装品牌设计

地域文化在设计中具备出色的影响力,其不仅仅是一方的文化特色,更应当是一个区域的品牌代表,将区域文化的内容联合起来,透过形式感受文化的本质精神,赋予整个地域的商品圈更高的格调,也就是对地域文化和包装设计的总体升华,建立地域文化的品牌设计能够使时代特征更为明显,也同样使包装设计的影响力更加强大。综上所述,现代包装设计在地域文化的运用上不能拘泥于传统,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应当在文化传统风俗的尊重基础上进行升华和个性化的体现,传达出不一样的文化内容和特质,从而在满足了包装设计的基本原则的同时,完成了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义务与责任。

结语

现代包装设计作为商业文化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实用价值及艺术价值日益高涨,使得人们对其的关注也不断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地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进步和发展的特征表现,社会的进步是其基础和积淀,是时代特征的重要体现。将地域文化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之中,能够更好地将产品特质进行升华,达到更好的销售效果和深远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许理林,蒋晓丽.关于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J].神州,2012,11:22-22.

[2]王锐.民族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影响[J].民族艺术研究,2010,233:102-107.

[3]陈勇军,钟丹.民族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J].中国科技博览,2011,4:266.

[4]张满菊.湘西民族文化元素在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以千年湘西酒系列包装设计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3.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摘 要:随着建筑史的发展,从中可以体现出社会文明与美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不同地区的建筑是不同地域社会风貌的展现,能够从中发现审美和哲学观念。因此,充分了解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有助于实现建筑艺术的美学化,提高人们的鉴赏能力,充分了解美学内涵。 关键词:建筑艺术;美学原理;内涵 建筑艺术作为传统艺术,可以充分呈现各类建筑元素,包括线条、色彩、质感等,构建出符合人们审美的房屋构架,具有多重空间,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建筑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住房条件,还可以形成建筑艺术,同属于技术与艺术的范围,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设计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建筑。 一、建筑与艺术的关系 “建筑”一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一是房屋或是具有实用性的建筑物,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需求;其二是经过建筑设计师构思后,设计出来的建筑风格和样式,与艺术、文化息息相关。建筑和艺术虽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各自有相应的概念,但因为两者都与“建筑学”有一定的关联,符合其专业特点,因而形成了很多新概念,比如建筑艺术、建筑美学等[1]。 在英语的表达方式中,通常会用building或house表示房屋等,用architecture表示建筑学,这就突出了建筑设计师对于人类生活与发展的重要性。又因为建筑除了是一栋建筑物外,还是一种造型的体现,如此,它必然会涉及到不同的美感因素,即不同的点,由点发展成线,最后形成一面,或是整体建筑形式的质、色等,所以,建筑也可以被归为美术的范畴。“建筑学”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它涵盖了科技和艺术,让科学与技术两者的关系变得和谐统一,互相融合[2]。 二、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的异同 ***一***相同点 建筑设计师在构建建筑艺术时,会适当融入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让其具有文化艺术,并且两者都归属于“上层建筑”,会形成相同的创作基础。其创作规律基本相同,两者都是以人的思想变化为源头,了解以往生活的特点,分析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特有的艺术形象,与时俱进,有较强的社会性与民族性[3]。同时,两者还受艺术普遍规律的引导和限制,会采用同一种创作手法,以及不同的结构处理方式,突出设计者的观念,形成不同的形式结构,运用形式法则完成设计。 ***二***不同点 文化艺术包括文字、戏剧、电影等,其中,文字艺术主要突出了文字的运用以及语言的描写;戏剧是要以剧本为基础,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效果的结合,增强戏剧的影响力;电影则是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而建筑艺术通过造型,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视觉的享受,但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其实用性与功能性,因其一旦建成,会保留很长一段时间并,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即建筑与人的联络要远超过艺术与人的联络,它会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建筑艺术的造型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精神意识。 另外,建筑艺术与文学艺术虽然都可以体现出人们生活的特点和形式,但建筑艺术除了可以反映其生活外,还可以根据本身实用性的改变,以及使用功能的调整,使其通过简单的雕刻、绘画表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内涵。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建筑艺术是由固定的或抽象的几何形体组成,会营造出良好的居住或使用氛围,或是宁静动感,或是朴素华丽,不再拘泥于固定的艺术形态,增加自身的艺术魅力[4]。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除了可以在雕刻、装饰上体现出来之外,还可以从内外空间的展现以及空间的拓展上体现。首先,调整内外空间的布局以及进行空间的扩充套件,是为了满足建筑实用功能的要求;其次,这些空间被充分利用后,可以营造出相应的氛围,但这必须以人们的活动为基础,对室内环境有初步的记忆。这就是在原有三维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时间元素,让其变成四维空间,即只有在一定空间的基础上才可以形成建筑。 三、建筑艺术蕴藏的美学内涵 ***一***从建筑风格的角度分析其美学内涵 建筑是以石头为笔记录下的史书,这已经成为建筑给人的初步观念。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观点分析这一观念,不管是我国传统文化建筑,还是希腊、罗马建筑,都是把一个时期抽象的历史变得具象化,用物质的形式展示给当代的人们。而我们除了可以从这些物质中了解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概念性的理论外,还可以发现其建筑风格,并进行分析[5]。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再只关注建筑风格,而是注入美学的观念,从不同的教育进行审美,让其形成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的产生必须以物质为基础,为建筑风格的形成提供保障。另外,建筑风格也可以体现出某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水平,包含一定美学与哲学观念。 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相应的建筑风格,而如果从共时性的角度分析,不管是建筑本身还是其风格都与社会发展有紧密的联络,并且,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建筑,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在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欧洲各个国家都展开了复兴运动,但因为生产力水平存在的差异,让各个国家的建筑各有特色。 很多西方国家都会把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使用,其精细的雕刻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落后,而是让人们不断惊叹,让人们不禁思考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但通过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这类建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当时人们多受唯物主义观念影响,但这种观念却无法在建筑中体现出来,意见大多由上层人员提出,没有满足平民的需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生产力的不足,形成的封建管理制度。因此,这类加入大量雕刻的建筑无法在民间普及,只能作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标志使用。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的生产力有了质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认识到财富的分配不均,所以,建筑设计者渐渐把中心从装饰性向实用性转变,满足社会大部分人的住房要求,形成平民化的趋势[6]。另外,人们普遍认为美学是哲学的一种表现方式,是艺术哲学,即美学和审美发生改变的同时,也就是哲学观念的改变。如果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出现大量需要消耗较多材料的建筑,并以技术美学思想为指导,这种思想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具有很浓的理性主义色彩;而注重建筑资讯的现代西方建筑,着重突出了反理性色彩。 通过上述分析,很容易发现当代建筑设计者开始注意到无序、冲突等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改变了传统的建筑哲学观念,让建筑艺术实现了精确与模糊的完美融合。 ***二***从我国传统民居的角度分析其美学内涵 在世界众多的建筑风格中,我国的传统建筑无疑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把不同的设计元素融合在一起,让其具有整体感与美感;并且,其表达的生态观念,也和我国传统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络[7]。在古代,很多哲学界就已经提出了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的观念,即“天人合一”,同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也是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是指包罗永珍的大自然,为客体,“人”是指在大自然中进行生产生活的人,为主体,主体和客体完美融合,便可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我国传统民居在正式建设前,必然会遵循相应的原则选择房址,即背阴朝阳、北山面水、坐北朝南,便于形成房屋整体的良性生态系统。而背阴朝阳,加入山水的设计则可以通过整体布局完成,无需遵照原有的设计观念。此外,传统民居在室外实际上也体现了这一观念,很多大户人家会在庭院安放假山,修建湖泊,而平民人家也会种植花花草草,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现代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也会在室内放置一些装饰用的盆栽,让自然景色融入人们的生活,以此形成现代装修风格。同时,我国传统民居还可以体现出不同地区的特色景观[7]。比如,在高原生活的居民大部分都是傍山建房,让房屋错落排列,在平原生活的居民大部分都会把房屋安放在深巷内,而江南水乡的民居则会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改变庭院或外墙的景观,增加人们与自然景观的亲切度。 四、建筑艺术的美学意义 建筑艺术的美学是一门形象思维的学问,它是在文艺批评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理论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艺术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一种文化形式,要求人们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建筑艺术,完成现代建筑的设计。而建筑艺术作为一种分析观念,在哲学的思考范围内,也就要求人们坚持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建筑艺术形成或出现的各种现象,即通过辩证的分析,以及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解答其存在的问题,全面思考。因美学提出的观点中着重突出了协调的观念,所以,人们在进行审美工作时,要充分运用这一观念分析其规律,明确科技和艺术的关系,让两者在整体的建筑中变得和谐、统一,以增强设计的整体感[8]。 此外,现代科技和艺术在建筑中的应用,也改变了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实现了美学观念的创新。比如,很多设计师以往只从三维空间着手,进行设计,但在加入现代科技后,逐渐向四维空间改变,形成新的建筑群体。因此,建筑艺术的美学除了要让设计者客观分析当前的现状外,还要提高自身的认识,不断完善建筑学的理念,丰富其内容,促进“建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使其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建筑艺术作为一种融合多种形式的艺术造型,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独有的艺术规律和美学理论。因此,建筑设计师必须明确建筑与艺术的关系,了解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其美学的内涵,用哲学的观念进行分析,确定其美学的意义,让现代建筑设计观念与传统设计观念相结合,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丰富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参考文献: [1]朱根杰.建筑与美的分析――建筑美学漫谈[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55-57. [2]刘华龙.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J].中州学刊,2015,***03***:230-232. [3]李立.浅论建筑艺术与美学的辩证关系[J].安徽建筑,2013,***05***:23-25. [4]潘天波,胡玉康.建筑美学:美学的建筑学内涵与后果[J].艺术科技,2011,***01***:43-47. [5]唐孝祥.论建筑审美与艺术的共通性[J].新建筑,2015,***06***:37-39. [6]艾定增.符号论美学和建筑艺术[J].建筑学报,2015,***10***:26-29. [7]张鹏,赵彦,马秀荣.论建筑艺术与美学[J].科技资讯,2012,***25***:278. [8]李道先.试论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J].高等建筑教育,2015,***02***:101-103. 篇2 刍议戏曲艺术的表演特性 摘要:传承至今的我国传统表演艺术--戏曲,将歌曲、舞蹈、杂技等很多艺术融为一体。戏曲通过特殊的表演形式将人物的生平经历绘声绘色地展现出来。探讨戏曲的表演特性,一方面是让戏曲演员们对戏曲表演能有更深的理解,能够获得更好的表演领悟,另一方面积极探讨戏曲艺术也是为其他人研究戏曲提供一个良好的参照。针对戏曲艺术的四个表演特性,本文将对此展开实质性的探讨研究,以便让人们更轻松地熟识戏曲这门中国传统艺术。 关键词:戏曲艺术 表演特性 综合性 写意性 程式性 虚拟性 中国戏曲所包含的剧种内容十分广泛,延伸发展的地方戏曲特色也是各有千秋,主要是京剧、昆曲、越剧等等,虽然在具体表演唱法上有所差别,但是总体的风格还是大同小异的。中国戏曲有着这主要的四个共同特点,也就是高度综合的特性,用歌舞演故事的写意性、程式性以及虚拟性。 一、高度综合的特性 中国戏曲是融合了多种艺术表演方式,使之融合在一起转换成一种新的表演方式,不仅仅只是在“听”上下功夫,在“视”上也是花样繁多。例如国外的戏剧,仅仅只是以对话动作来表演的,十分单调,与之相比,中国戏曲将歌、舞、剧三者结合,经历了历史的更替,吸取了历史传承下来的经验,不知疲倦的吸收其他艺术表演的优点来丰富自身,中国戏曲逐渐成为了无比丰富多彩的,感情逼真,视听双享受的表演形式。戏曲的器乐有着带动表演气氛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渲染了表扬情景当时的氛围,或激动或悲伤或萧索或热闹。戏曲的声乐讲究声随韵转。戏曲里表演演员的脸谱绘画,讲究十足的功夫,将人物的性格展现无遗。戏曲里的武打、滑稽等内容也是精彩至极,扣人心弦。另外,在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后,中国戏曲吸收了很多明见感人至深的故事,利用戏剧的形势来再现故事中的情景,有神话有鬼怪,将故事的跌宕起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发展至今的戏曲在唱词上也有所扩大,例如吸收了散文、白话、诗歌的特性,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复杂。总之,中国戏曲的高度综合性毋庸置疑,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的综合艺术,这正是戏曲的重要表演特性之一。 二、写意性 写意性,通俗的来讲,就是利用歌舞来描绘故事情节。大到历史神话故事,小到我们生活的细节,都成为了中国戏曲表演的内容。戏曲演员们苦练“唱”、“念”、“做”、“打”也只是为了更好地将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完美地展现出来,戏曲演员必须将这“唱念做打”融会贯通,不能只精通其中几种,而是要样样精通。可见,一出戏曲从开幕到落幕,虽然短短的几小时,可是这些戏曲演员为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大家看到完美的表演而更加刻苦练习,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这个道理。演员们用玲珑妩媚的身段,华美绝伦的舞姿,真切感人的表情,抑扬顿挫的道白和犹如歌莺般婉转的唱腔在舞台上尽情表演,都只是为了描绘出故事中一个个的人物形象。戏曲的写意性贯穿着戏曲始终,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例如:舞台布置的写意。我们通常看到舞台上背景很简单,只有一桌二椅,但是戏曲演员却能赋予这简约的舞台布景多样化,有时候一张桌椅可以幻化出身处书房、厅堂甚至是世外仙境等等故事环境。有时候桌椅却又不是桌椅,它变成了山,变成了石头等等。不管桌椅到底是代表什么,这都是考验演员的功底。心之所想,便能成真。这也充分显示出中国戏曲的写意性。 三、程式性 戏曲如果没有了规范,将是如脱缰的野马,难以掌控。我们把这种用来规范戏曲的制约称为“程式”。戏曲的程式性主要是指戏曲当中人物的角色。我们俗知的“生旦净末丑”,正是对人物的表演特性的划分。每一种角色都有其特定的性格、唱腔和表演形式等等。例如老生,老生通常是指中年以上,发音浑厚,站如钟鼎的人物形象,这类角色讲究端正刚直庄重肃穆,这都是有规范的。仅仅只是哭和笑,就分成了很多种表演形式,就算是一声咳嗽也要将人物的性格身份展现出来。在台上,这“生旦净末丑”各有所要展现的人物形象,每个角色都有其代表性的层面,从唱腔到呼吸都是有条例的。虽然中国戏曲没有那样逼真的模仿实际,它的表演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比较夸张的,但是这种夸张不能随心所欲的乱来,而是要有一个度。戏曲演员的表情、动作都是有制约的,例如在在表演身段上,凡是袖口有甩袖、抛袖、抓袖等;手有云手、穿手、三刀手等;足有正步、跑步、滑步、跌步等。程式化不仅是对人物神动作有所规范,对人物所使用的道具同样也有制约。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形象特征,戏曲艺术家们经过长期的历史研究,创造出了脸谱、蟒袍、水袖、长胡子、兰花手以及其他奇形怪状的道具兵器。中国戏曲所包含的所有内容都是有着严格的规定,不能逾越界限,这正是体现了戏曲的程式性。 四、虚拟性 虚拟性在中国戏曲中是至关重要的,戏曲演员在台上表演时,仅凭著一桌二椅就能描绘出故事中的环境,例如开门关门,跨门槛,上楼下楼,喂鸡喂鸭,穿针引线,上轿下轿等等,这里面的门、门槛、楼梯、鸡鸭、轿子都是虚拟的。可是戏曲演员必须表现出它们的实际存在,都是充分展现了戏曲演员的表演功底。这些虚拟的动作,都是让观众知道你所表达的内容,能够跟随人物身临其境一般,并且在所描绘的虚拟环境中,实质性地表达人物感情心理,让观众受到感染。很多戏曲中会有骑马或骑驴千里赶路的情景,显然舞台上不可能有那么大的空间来千里赶路的,所以演员通常会利用转圈来表示赶路的过程。另外在时间转换上,演员的进场退场,都标志著戏曲时间场景的转换,这都是需要演员通过表演来点明的。戏曲的虚拟手法很大程度上给了演员们极宽的演技表现自由,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利用深厚的表演功底,都可以再现出翻山越岭,行舟过桥等等难以真实呈现的环境。不仅仅是需要演员们来联想,更是需要带动观众也能身临其境。 五、结语 除了以上这四个特性,中国戏曲还具有很多特点,这其中也需要戏曲演员和爱好者们去探讨,去学习了。只有对这些特性精通,才能在舞台上绽放光芒,才能完美的展现京剧的灿烂夺目。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去创造新的内容,给中国戏曲增加更多无与伦比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德秀.浅谈戏曲艺术的虚拟性[J].戏剧之家,2010,***02***. [2]李素萍.戏曲艺术的“程式”化表演[J].当代戏剧,2008,***05***. [3]王少群.论戏曲艺术表演的写意性[J].黄梅戏艺术,2005,***03***.

  • 索引序列
  • 艺术专业论文范文
  • 艺术史专业论文范文
  • 艺术专业学年论文范文
  • 园艺技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艺术专业导论论文模板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