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悲剧生涯的论文的开题报告

悲剧生涯的论文的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

悲剧生涯的论文的开题报告

如何提高自己写作论文的水平,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选准题目; 二是要在这个题目下搭出几个比较新颖的论据作为框架; 三是要积累一些平时教学中一些鲜活的例子; 四是要提高文字的流畅性、可读性。 这其中,选准题目是相当关键的一步。名不正则言不顺,题目决定方向,方向影响质量。 选题时要注意四新: 一要时间新,指问题应具有时代感,能反映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如“沐浴“一米阳光”,静待“万丈光芒”——“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随感”。公民教育是去年从美国引进的一个合作研究项目,我校也受教研室委托参与其中,这是一个新问题,而出现这样的一篇论文,起到填补空白的效果。同样的还有“学校转型期团队精神的培养”等。 二是内容新,指所研究的问题是以前没有提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是在教育实践或教育理论中提出新的矛盾点、新的因素,反映新时期的新经验和新理论;如“小课题研究——师生成长的异度空间”和“课堂教学公平问题探究”等。 三是方法新,指研究的角度、思路要有新意,但也不能盲目赶热点、追时髦,要注意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方法去研究;如“走进童心——对低年级儿童“人来疯”现象的分析”、“从鲁迅对周海婴的教育看其儿童教育观”等。 四是理论应用上的创新,科学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了高度综合化和精细化的特点,某一学科领域里的问题可以运用或借鉴到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如“让“菜单”理念走进学生生活”,“菜单”多用于计算机教学,强调了一种“交互性”,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猜想其可能强调了学生对于学习生活的“自主性”和“多元性”。还有“语文教学机智的伦理学省察”也体现了学科的交叉。二、如何搭出论文的框架所谓论文的框架,就是指论文中支撑论文的几个提纲或是论据,也就是你从哪几个方面来达成目标的。 论文的提纲同样要注意几点: 一是新, 创新是第一要素,比如《改善课堂提问行为的策略》,关于课堂提问其实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了,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大家备课、议课、评课的主要方面,相关的论文也很多。这篇论文架构了这样几个提纲: 课堂提问应提“以人为中心”的问题; 课堂提问应增加“等待时间”; 课堂提问应力求技巧性。 从新的角度去诠释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二是全, 论文的提纲应力求周全,比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法很多,如果你仅从一、两个方面去论述,就显得说服力不够。 三是奇, 提纲的表述不妨奇一些。如有位教师在谈当前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时,采用了这样几个提纲: 1、“丢了西瓜捡芝麻”——为了探究而探究 2、“大事化小小化了”——探究教学的形式化 3、“野渡无人舟自横”——探究教学的随意化 虽然所阐述的内容比较普通,但提纲却起到了吸引人眼球的效果

《哈姆雷特》,是西方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以他的深刻思想和精湛艺术,成功地塑造了哈姆雷特这样一个典型人物。四百年来,这部作品一直为英国和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作品中哈姆雷特这个人物也一直活在人们心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哈姆雷特》描写了公元八世纪的丹麦,国王哈姆雷特被其弟克罗迪斯谋害,篡夺了王位。王子哈姆雷特被老王的阴魂告知了事情真相,他为了替父报仇,与奸王克罗迪斯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最后他死于奸王设下的圈套之中,临死前他杀死了奸王,替父报了仇。 王子哈姆雷特无疑是一个悲剧人物,但是,他的悲剧原因何在呢?应该归于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必然使他走上悲剧道路,还是应该归于他个人性格上的某些缺陷而造成的悲剧呢?也就是说,是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 这是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各种见解也纷纭复杂,但总起来看还是两大意见,一种认为是命运悲剧,另一种认为是性格悲剧。建国以来我国理论界基本上是倾向前者,而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则有相当人倾向后者。比如去年在我国上映的国外根据《哈》剧改编的电影《王子复仇记》,一开始就引用了剧中主人公的一段话: “对于某些个别的人......为了他们天生下来的一些污点......为了某一种性格的畸形发展,它常常超越了理智的范围与界限,......其结果,这些人——就烙上了一种缺陷的火印,......就做了先天的奴隶,或是命运的傀儡,——他们的其他品德——不管它如何纯洁,坚贞不渝到若何永久的程度——他们还是要为那某一种突出的缺陷,受尽世人的指责与污蔑......” 把哈姆雷特的悲剧比较单纯地归为了性格上的缺陷。至于那些说哈姆雷特有神经错乱,有什么病等一些怪谬之说还很多,就不详引述了。总之,这是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搞清它对于我们理解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对于理解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对于正确评价莎士比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是有重大作用的。 《哈姆雷特》借用了公元八世纪的丹麦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来反映英国16——17世纪之交的政治形势。剧中所反映的时代实际上是文艺复兴后期的欧洲。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这个背景的交代说明他深受人文主义教育的熏陶,在剧中从他对爱情,对人生的看法,从他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对奸王篡位后封建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的国家的看法,都足以显示出他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 他看到了世界的黑暗,他认为整个世界是个大监狱,而丹麦乃是最坏的当中之一。他把人看作是至高无上的:“人是怎么一回事:理想多么崇高!能力多么无限!在形状同行动上多么敏捷而可爱!在举动上多么像天使!在体会上多么像个神!是世界上的奇迹!是万物的精美!”可他又感于人的可悲可恶:“老实人,照这个世界的情形看来,在一万个人里也不过能挑出一个。”“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人文主义思想使他的眼光敏锐,能深刻地洞察生活。可也正是这种人文主义思想使得他只看到世界的黑暗无光,只看到自己的弱小无力。他看不到出路,看不到民众的力量。他哀叹:“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年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他陷于忧郁苦闷中不能自拔。他时时叹息自己的无能:“天空和地狱全都催促着要我报仇,可是我,却像一个老娼妇,用空淡发泄我的苦闷。”“我很骄傲,有仇必报,雄心勃勃,但是我的威风都在嘴上。既没有把它们付诸实行的思想,又没有幻想的能力叫它们成形,又没有时间使它们变成行动。像我这种人在天地之间爬行有些什么用?”他也意识到单靠思想、语言是不行的,一直准备把报仇付诸行动。他装疯,以失恋的假象哄敌人,保存自己。他天天练剑,不放过一个机会,以至错杀了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但由于他丢开人民,孤身与强大的敌对势力搏斗,把这样激烈尖锐的政治斗争变成个人的复仇,这就不能不处处显出软弱无力。他请人演戏,好象是为了试探奸王,实际上不过是满足一下自己的复仇心理,不但不能起什么作用,反而打草惊蛇,暴露了自己的内心活动,增加了斗争的困难。在与莱阿提士比剑之前,他的臣仆赫拉修提醒他不要中了敌人的圈套,他说:“我要决心反抗预兆:一只麻雀要死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数。如果该是现在,就不会是未来;如果不是未来,那么就是现在;如果不是现在,它迟早也还是要来的;什么时候都是一样:既然一个人死了什么都带不走,早一点晚一点又有什么关系?”这里与其说是显示出哈姆雷特无所畏惧,从容镇定,敢于铤而走险的精神,不如说是表现出他看到敌人的强大,自己的无力,看到自己必然灭亡的下场时的绝望情绪,带有一种“生死由天去”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哈姆雷特身上充分表现出了人文主义者在危机时期的思想状态,处于那样的典型环境之中,人文主义者的哈姆雷特要酿成悲剧的结局可以说是必然的。但是,能不能因此就单单强调这一方面,把他的悲剧仅仅归为是人文主义者的命运悲剧呢? 一个概念化的人物形象决不能成为艺术典型,单纯的“时代精神传声筒”也决不是优秀的文艺作品。莎士比亚在他的剧作中所显示出的无可比拟的艺术才能正在于他把这种共性与个性两方面有机完美地结合起来,这也就是恩格斯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化”的方法。 哈姆雷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切,无一不带有人文主义者的印记,又无一不具有他个人性格的色彩。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这个形象决不会成为“属于一切时代”的典型。无论过分地强调哪一个单方面,都会大大削弱《哈》剧和哈姆雷特形象的典型意义和艺术光辉。 哈姆雷特看到奸王一个人在对天祷告,这是个极好的杀掉他的机会,可他放弃了这个机会。这既是一个没有完全摆脱宗教影响的人文主义者的蠢举,也是他的性格所体现出的一种弱点。“哼,这是花钱雇人干的事,不是报仇。”凡事要光明磊落,这本是优秀的品德,但对付阴险狡诈诡计多端的敌人,这样做就无异于农夫和蛇,无可赞赏。而敌人也正利用他的性格特点来对付他,奸王为莱阿提士设计时就说到:“他(指哈姆雷特)这个人,向来随便,最是大方,从来不会想到暗算的事,他绝不会细查兵器。这样你就可以从容自在地或者稍微使些手段,挑一把锋利的剑,接着在练习的时候就给他一下子......”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他的种种表现,种种矛盾,都可以作这两方面的分析理解,就不一一详述了。最典型的就是他的一句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集中而充分地体现出他的矛盾的思想和性格两方面的因素.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带有人文主义者在动荡时代,在强大的封建势力疯狂反扑面前所必然表现出的共性弱点;同时,他又是一个性格忧郁,孤独,思想活跃但不够决断,语言激烈而行动上常犹豫的人。这个思想上和性格上都带有某种先天缺陷的人被现实卷入尖锐的政治斗争,他必然无力担负历史落在他肩头的重担,“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恩格斯)”。封建势力的强大,人文主义的软弱,是悲剧产生的基本原因;而哈姆雷特个人性格上的弱点,又使这个悲剧必然在他身上演出,既不是别人,也不是别种方式。所以,这是个命运与性格的双重悲剧。

家安全,危害社会稳定的信息1. 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信息将被删除;2. 危害国家统一、分裂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信息将被删除;3. 泄漏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信息;4. 宣扬邪教、迷信活动的信息;5. 动乱事件或破坏社会稳定事件的提问或回答信息;6. 散布谣言,扰乱公众秩序的信息;7. 新闻办或公安局通知不做报道,宣传的内容;8.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信息;9. 用户ID或签名含有种族歧视、影射领袖、诋毁他人名誉、低级趣味、诽谤等内容或含义;10.

《哈姆雷特》,是西方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以他的深刻思想和精湛艺术,成功地塑造了哈姆雷特这样一个典型人物。四百年来,这部作品一直为英国和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作品中哈姆雷特这个人物也一直活在人们心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哈姆雷特》描写了公元八世纪的丹麦,国王哈姆雷特被其弟克罗迪斯谋害,篡夺了王位。王子哈姆雷特被老王的阴魂告知了事情真相,他为了替父报仇,与奸王克罗迪斯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最后他死于奸王设下的圈套之中,临死前他杀死了奸王,替父报了仇。 王子哈姆雷特无疑是一个悲剧人物,但是,他的悲剧原因何在呢?应该归于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必然使他走上悲剧道路,还是应该归于他个人性格上的某些缺陷而造成的悲剧呢?也就是说,是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 这是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各种见解也纷纭复杂,但总起来看还是两大意见,一种认为是命运悲剧,另一种认为是性格悲剧。建国以来我国理论界基本上是倾向前者,而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则有相当人倾向后者。比如去年在我国上映的国外根据《哈》剧改编的电影《王子复仇记》,一开始就引用了剧中主人公的一段话: “对于某些个别的人......为了他们天生下来的一些污点......为了某一种性格的畸形发展,它常常超越了理智的范围与界限,......其结果,这些人——就烙上了一种缺陷的火印,......就做了先天的奴隶,或是命运的傀儡,——他们的其他品德——不管它如何纯洁,坚贞不渝到若何永久的程度——他们还是要为那某一种突出的缺陷,受尽世人的指责与污蔑......” 把哈姆雷特的悲剧比较单纯地归为了性格上的缺陷。至于那些说哈姆雷特有神经错乱,有什么病等一些怪谬之说还很多,就不详引述了。总之,这是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搞清它对于我们理解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对于理解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对于正确评价莎士比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是有重大作用的。 《哈姆雷特》借用了公元八世纪的丹麦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来反映英国16——17世纪之交的政治形势。剧中所反映的时代实际上是文艺复兴后期的欧洲。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这个背景的交代说明他深受人文主义教育的熏陶,在剧中从他对爱情,对人生的看法,从他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对奸王篡位后封建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的国家的看法,都足以显示出他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 他看到了世界的黑暗,他认为整个世界是个大监狱,而丹麦乃是最坏的当中之一。他把人看作是至高无上的:“人是怎么一回事:理想多么崇高!能力多么无限!在形状同行动上多么敏捷而可爱!在举动上多么像天使!在体会上多么像个神!是世界上的奇迹!是万物的精美!”可他又感于人的可悲可恶:“老实人,照这个世界的情形看来,在一万个人里也不过能挑出一个。”“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人文主义思想使他的眼光敏锐,能深刻地洞察生活。可也正是这种人文主义思想使得他只看到世界的黑暗无光,只看到自己的弱小无力。他看不到出路,看不到民众的力量。他哀叹:“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年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他陷于忧郁苦闷中不能自拔。他时时叹息自己的无能:“天空和地狱全都催促着要我报仇,可是我,却像一个老娼妇,用空淡发泄我的苦闷。”“我很骄傲,有仇必报,雄心勃勃,但是我的威风都在嘴上。既没有把它们付诸实行的思想,又没有幻想的能力叫它们成形,又没有时间使它们变成行动。像我这种人在天地之间爬行有些什么用?”他也意识到单靠思想、语言是不行的,一直准备把报仇付诸行动。他装疯,以失恋的假象哄敌人,保存自己。他天天练剑,不放过一个机会,以至错杀了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但由于他丢开人民,孤身与强大的敌对势力搏斗,把这样激烈尖锐的政治斗争变成个人的复仇,这就不能不处处显出软弱无力。他请人演戏,好象是为了试探奸王,实际上不过是满足一下自己的复仇心理,不但不能起什么作用,反而打草惊蛇,暴露了自己的内心活动,增加了斗争的困难。在与莱阿提士比剑之前,他的臣仆赫拉修提醒他不要中了敌人的圈套,他说:“我要决心反抗预兆:一只麻雀要死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数。如果该是现在,就不会是未来;如果不是未来,那么就是现在;如果不是现在,它迟早也还是要来的;什么时候都是一样:既然一个人死了什么都带不走,早一点晚一点又有什么关系?”这里与其说是显示出哈姆雷特无所畏惧,从容镇定,敢于铤而走险的精神,不如说是表现出他看到敌人的强大,自己的无力,看到自己必然灭亡的下场时的绝望情绪,带有一种“生死由天去”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哈姆雷特身上充分表现出了人文主义者在危机时期的思想状态,处于那样的典型环境之中,人文主义者的哈姆雷特要酿成悲剧的结局可以说是必然的。但是,能不能因此就单单强调这一方面,把他的悲剧仅仅归为是人文主义者的命运悲剧呢? 一个概念化的人物形象决不能成为艺术典型,单纯的“时代精神传声筒”也决不是优秀的文艺作品。莎士比亚在他的剧作中所显示出的无可比拟的艺术才能正在于他把这种共性与个性两方面有机完美地结合起来,这也就是恩格斯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化”的方法。 哈姆雷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切,无一不带有人文主义者的印记,又无一不具有他个人性格的色彩。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这个形象决不会成为“属于一切时代”的典型。无论过分地强调哪一个单方面,都会大大削弱《哈》剧和哈姆雷特形象的典型意义和艺术光辉。 哈姆雷特看到奸王一个人在对天祷告,这是个极好的杀掉他的机会,可他放弃了这个机会。这既是一个没有完全摆脱宗教影响的人文主义者的蠢举,也是他的性格所体现出的一种弱点。“哼,这是花钱雇人干的事,不是报仇。”凡事要光明磊落,这本是优秀的品德,但对付阴险狡诈诡计多端的敌人,这样做就无异于农夫和蛇,无可赞赏。而敌人也正利用他的性格特点来对付他,奸王为莱阿提士设计时就说到:“他(指哈姆雷特)这个人,向来随便,最是大方,从来不会想到暗算的事,他绝不会细查兵器。这样你就可以从容自在地或者稍微使些手段,挑一把锋利的剑,接着在练习的时候就给他一下子......”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他的种种表现,种种矛盾,都可以作这两方面的分析理解,就不一一详述了。最典型的就是他的一句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集中而充分地体现出他的矛盾的思想和性格两方面的因素.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带有人文主义者在动荡时代,在强大的封建势力疯狂反扑面前所必然表现出的共性弱点;同时,他又是一个性格忧郁,孤独,思想活跃但不够决断,语言激烈而行动上常犹豫的人。这个思想上和性格上都带有某种先天缺陷的人被现实卷入尖锐的政治斗争,他必然无力担负历史落在他肩头的重担,“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恩格斯)”。封建势力的强大,人文主义的软弱,是悲剧产生的基本原因;而哈姆雷特个人性格上的弱点,又使这个悲剧必然在他身上演出,既不是别人,也不是别种方式。所以,这是个命运与性格的双重悲剧。 写作进度及具体时间安排 起止日期 主要研究内容 指导教师对开题报告的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一、 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确定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研究方案,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究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们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者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 二、 写好研究方案应做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研究方案要了解它的基本结构与写法。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重要还是要做好很多基础性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会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要掌握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研究深入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我们写报告和方案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课题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1、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有一个课题名称叫“许昌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许昌市,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有一个课题名称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我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我认为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 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对于范围比较大,时间又很长的课题来讲,在总的方面,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就可以避免出现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方向性错误。 (五) 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我们这个课题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基本内容一般包括: ⑴课题的界定。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 ⑵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如《研究性学习与中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的研究》,应先界定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什么是人格,什么是性格,性格形成的有关理论,性格与人格的区别和联系,什么是创造性人格,研究性学习与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有何关系等。 研究内容的确定一是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二是从现状研究、归因研究、应用(方法)研究或对策研究几方面来确定。 现状研究是基础。归因研究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应用(方法)研究或对策研究是研究的重点。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研究是否设定子课题。各子课题既要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要形成课题系统。作为省、市级课题,最好设定子课题。形成全校的课题研究系统。 2、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3、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样做” 。如要用调查法,则要讲清调查的目的、任务、对象、范围、调查方法、问卷的设计或来源等。最好能把调查方案附上。 4、提倡使用综合的研究方法。 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 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方法的要求,不能不三不四,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例:“适应素质教育的学校德育工作”分课题“爱国主义教育”(初中段)研究报告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 1、组建研究队伍。成立校长张胜利为组长,吴大伟副校长为副组长,曾成彬、刘晓华、阳虹、胡艳为主研人员。团队会干部、初中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及初中各备课组长为参研人员的研究小组,研究人员在初中教师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确定研究对象:从研究的实效性出发,既注意中学教育的连续性又兼顾高、初中教育的阶段性特点,与分课题组的兄弟学校协商后,我们选择了初中三个年级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即我们主要进行初中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 3、选择实验班:综合各种因素考虑,选择初2001级1班(先进班集体)和之班为研究实验班(班主任均为主研人员)。 4、前测、分析和调研。在总课题组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出“西北中学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表”并侧重在初中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认真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对我校初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宏观认识,从而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对过去我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标高、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途径、手段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剖析,既总结了成功之处,又找出了研究的主攻方向。 5、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一) 1、构建一级目标: 根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将“爱国主义教育”分为“国家意识”、“国情乡情校情”、“民族意识”、“集体观念”、“历史文化”、“壮丽山河”六个方面的分项目标。 2、构建二级目标: 为实施一级目标,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认知规律,构建出六个方面的一级目标在各年级段应完成的年段教育目标。 3、设计教育内容: 围绕教育目标,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体系及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规划等设计出实现二级目标的教育内容。 4、选择教育方法、途径: 本着科学、实效原则,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相结合,围绕目标和教育内容分别选择出多种不同的方法、途径。 第三阶段:研究方案实施阶段: (——) 将构建的教育目标,设计的教育内容,按选择的途径和方法分别在初中各年段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作好观察、记录、分析,收集反馈信息。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 1、针对实施阶段的情况,整调、完善目标体系、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 2、将前四个阶段研究中的现象、事实、数据、经验教训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升华为理性认识。 3、撰写论文、个案分析、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工作报告等。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形式有很多,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 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十一)其他有关问题或保障机制 如课题组活动时间; 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 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 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 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 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四、注意三点: 1、要学会搜集和获取信息。在百度上,打“研究方案”四字,搜集到10500篇相关内容。 2、要多学习,多借鉴。 3、创新。处处留心皆学问(积累);集思广益开眼界(学习与借鉴);登高望远多创意(创新) 开题报告的格式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总述、提纲。 1 综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第3部分第2)项“格式”的规定。 开 题 报 告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 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二、 1、 2、 3、 三、 1、 2、 3、 jielun

古希腊悲剧论文的开题报告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一) 中西小说的结构艺术之比较1、中西小说艺术结构上的三点区别一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结尾,并且首尾相应,结构完整;而西方小说特别注重开端,并且是片断式的。唐传奇《李娃传》有头有尾,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开头:“天宝中,有常州刺史荥阳公者,略其名氏不书,时望甚崇,家徒甚殷。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结尾:“累迁清显之任,十年间至数郡,娃封汪国夫人。有四子,皆为大官;其卑者犹为太原尹。弟兄婚姻皆甲门,内外隆胜,莫之与京。”中国小说往往特别注重结尾。《三国演义》、《水浒传》和《儒林外史》,其结尾都是诗词,并且很有深意。《三国演义》之“白发鱼樵”,《水浒传》之“书林隐处”,《儒林外史》之“四大奇人”。而西方小说如《呼啸山庄》之荒原与忧郁主人、《傲慢与偏见》之青年男子出现在五个待嫁之女的母亲面前,其开头都非常讲究。西方小说从总体结构上来说,往往是一种横截面式的、片断式的。像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许多短篇小说。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它们往往都没有什么整体上的、完整的艺术结构,即不太注重艺术结构本身。二是中国小说往往是单线式的发展线索,即便是双线,也是交待清楚、层次分明的,是一种标准的线性结构;西方小说往往是多条线索同时发展,并且错综复杂地交织下去;一条线索的情况也有,但多数小说特别长篇小说,往往是复线性的,并且是相互交织,形成一种蛛网式的密集结构。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体式是章回体,其发展层次清楚,脉胳分明。在另一线索开始时,“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接下此事不说,且说”、“此事后话不提,如今且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样的话语来进行表达。它往往将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通过结构交待得非常清楚明白。短篇小说如蒲松龄《促织》是如此。长篇章回小说如《红楼梦》也是如此。通过统计,曹雪芹共写了80回,一共是15年的时间;《西游记》写了14年零8天,共5048天,时间线索,相当清楚。《三国演义》,所表现的社会生活虽然十分广阔,历史画面也十分宏大,其艺术结构却并不复杂;几个主要人物的几个故事。而西方小说特别是那些长篇小说,往往描写辽阔的时代生活画卷,众多的人物同时活跃在舞台上,故事情节非常复杂,多条线索同时展开。茅盾说他特别喜欢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两位作家的长篇作品,说那种多重复式的结构、辽阔的时代生活画卷、众多的人物形象引人关注,这两位作家的许多作品,往往就是一种多重式的结构线索。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有一种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艺术格局。长篇小说中往往也有许多小故事,小故事里还有小故事。西方小说则是以意识的流动为主线,在时序上有倒错、插叙与交叉叙述的特点。西方小说往往不以讲述故事见长,而以是以对人物的心理刻划与自然风景描写为主,注重人物心理与情感在小说中的作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中,按“武十回”、“宋十回”的框架,并且这两个十回是可以另取一个书名,独立成书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也有许多章节如“红楼二尤”、“小红赠帕”之类可以单独成篇。“刘姥姥进大观园”,往往被独立地选入语文教材。有的长篇其实就是短篇的集合,如《聊斋志异》等,则更是如此,即每一篇小说都是独立的,但合起来却是一个整体。西方小说往往在时序上有倒叙、插叙和交叉叙述,有的小说在时间上的先后不是很明显。没有明显的过渡,因此许多时候不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谁在先谁在后不明白。莫泊桑短篇《项链》,特别是乔伊斯的长篇《尤利西斯》、罗伯•格里耶的小说等所谓现代主义小说或新小说,往往更是如此。2、原因分析一是中国早期小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而西方小说则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佛教教义往往将宇宙看作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天地往往就是一个车轮式的运转。因此,中国小说往往既重开端也重结尾,将前世、今生和来世都交待清楚,从而形成一个圆形的结构,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基督教教义往往认为诸神创造天地,耶酥由受难与复活再到最后的审判,说明了世界的发展是曲折复杂的。所以西方小说结构更加复杂、多条线索同时发展。西方小说也与西方人类精神历史的过去(原罪)、现在(忏悔)和未来(复活)的直线时间观念有关。所以在结构上,心理时间往往代替自然时间,往往以人物的意识之流动为主线进行故事的讲述。二是中国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性有关,西方小说与西方传统的审美特点有关。中国历代的绘画艺术往往是以山水长卷为主,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往往也是园林式的结构。如张大千先生的山水长卷;苏州的园林、扬州瘦西湖、北京的故宫等。它们往往都有方方正正、大中套小的格局。西方小说则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审美特点有关。像唐宁街、罗浮宫、罗马教堂等,往往简洁、突起,虽也有对称之美,却富于变化。西方的艺术往往有一种特别的韵致,让人感到西方人的机智过人与超人想象。三是中国小说源于史传叙事,同时与民间说话艺术有直接关联,而西方小说与庞大而复杂的神话传统有关。所谓“史”即《史记》,所谓“传”即《左传》。《史记》往往注重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与对事件发展线索的勾勒;《左传》则往往注重对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描述,同时也不忘在行文中或文末评点人物。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重要起源是东汉末年开始的对于佛经故事的讲唱,这就是中国民间的说话艺术,后来发展为宋元话本小说。这种口头表达的艺术,当然讲究情节发展的清晰,讲究大故事中再讲小故事。所谓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析解”就由此而来。希腊神话有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并且人神共体,既有人的情欲也有神的形体,与中国的神话不是一样的。中国神话是不发达的,不仅数量少,有的人认为中国神话处于一种相当低级的阶段,没有什么体系。其实正如孔子所说的,中国人“不语怪力乱神”,神话在很早的时候就为历史所淹没。因此,这种不同的神话传统也直接影响到小说的艺术结构,中国简略,西方复杂。当然所谓小说的艺术结构,也应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比如有“情节结构”、“性格结构”、“心理结构”、“交叉结构”。要特别注意一点:在世界范围内,20世纪以后的小说往往淡化三种要素;中国在四十年代以后在小说创作中也有所不同,中西小说艺术也就产生了一种趋同的倾向。中西小说艺术结构对照研究,不能绝对化,要考虑到中西小说各自的情况的复杂性。(二) 中西小说的人物艺术之比较1、 中西小说在人物艺术上的三个区别一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对话,而西方小说则注重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其心理与情感。如《红楼梦》中的许多回,就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像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对话,王熙凤与老太太之间的对话,刘姥姥与姑娘们之间的对话。二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情感,西方则有相当细致的心理刻画。如《水浒传》中描写武松在面临一只老虎的时候,那种内心的恐惧,是以“化作冷汗出了”的方式来表现;在《三国演义》中,关于张飞与关羽的行动描写,真有一点动画片的意味。美国人拍的《花木兰》中,大军在后面追赶花木兰,大雪崩溃,人物的行动胜过了人物的语言。中国古典小说往往多写人物怎么样,少写人物为什么。话本小说往往用“心中想到”、“心中悲苦”、“十分怨恨”来简单地交待人物激烈的或绵长的情思。中国古典小说往往以此来表达人物深藏着的内心世界,不像西方小说往往进行直接的心理描写,并且是全知全能的、全方位的呈现出来。西方小说则比较重视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与情感。像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陀斯妥也夫斯基《白痴》等,往往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的,都有很直接的、很动人的心理倾诉。西方小说注重对人物进行直接的心理刻画。17世纪法国小说《克里芙王妃》被认为是西方“心理小说之祖”;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小说家斯泰恩,则认为小说本来就是要注重以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的。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特别注重对人物的内心情感作细致的描写。巴尔扎克竭力描写人物性格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过程;托尔斯泰始终注意通过人物心理变化来反映人的变化,特别注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感情的交织、更涉及思想情绪的瞬息变化。并且往往通过人物复杂的内心冲突来反映社会的冲突。陀氏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并且还要拷问出藏在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其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与心理刻画,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十分杰出的。陀氏小说之所以在世界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我认为主要源自于此种特点。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常用的“意识流”、“内心 独白”、“心理象征”、“心理时空错位”等艺术技法,都是在西方小说重视心理描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之艺术特点并不是无缘无故的,20世纪后期中国之现代主义小说也是来自于西方,中国自己少有心理艺术的传统。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以诗词来议论人物与创造人物所生存在的环境。西方小说中则很少有诗词的形式,即使有,与人物形象也没有多少关系。如哈代长篇小说中偶尔出现有民谣,其不是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而只是对社会风情的表达。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许多诗词,都是对人物性格的高度概括。《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成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结尾词:“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西方小说有着深厚的意识流的传统。像乔伊斯《尤利西斯》、卡夫卡《变形记》、伍尔夫的小说等,都是如此。西方小说中少有对人物的概括,往往以那个人物的意识流动,进行直接呈现。西方人往往注重过程,而中国人往往注重结果,中国人对于一件事、一个人往往也有清楚了解的愿望。不过,中西早期小说都有只重情节与行动而不重人物的倾向。罗马时代的小说家阿普琉斯是“西方小说之父”,他的《金驴记》就是以故事为主的。14世纪薄加丘的《十日谈》,仍以故事情节的优长取胜。拉伯雷的《巨人传》,也以无奇不有的情节取胜,人们喜欢读,主要因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欲罢不能。中国早期的“志人”与“志怪”小说,一般分成两大类:以“记”为名的如王度的《古镜记》,重在叙述故事情节的奇诡与怪诞。而以“传”为名的,如沈既济的《任氏传》,在重故事情节叙述的同时,也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2、原因探析一是中国有只重群体不重个体的传统,中国小说善于写群体的行动,西方小说善于写个体的行动。中国自从上古时候开始,建立了以家庭为基础、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制度,当时有许多诸侯国,就从来没有过个人主义的传统,认为个人要服从于国家与民族,个人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 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都不能说“我”,只能说“兄弟”今天如何如何。而西方是一个个人至上的社会,个人自由、个人权利、个体的价值是得到尊重的。在个人与集体的观念上,中国与西方几乎是相反的。这就直接影响到小说中对于个人与集体的表现。中国古典小说中个性特别鲜明的人物,不是太多,即使像四大小说名著也是如此。二是在中国的小说观念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能够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意识,而只是强调作为实录所依托的事件;而西方小说观念中则比较早就有人的地位。中国传统的小说白描手法,与魏晋时期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注重以人物的神态与行动表现性格有关。 西方的小说,有一个从“神话”到“史诗”再到“传奇”再到“小说”的历史发展过程,历代的小说家们都由注重神仙到注重英雄,再到注重现实社会中的人物。西方有一个人文主义的传统,对于人的赞美,就像莎士比亚借自己笔下的哈姆雷特之口所说的:“人呵,你是一件多少了不起的杰作”。 西方从古希腊开始时即注重人,后来则以人为社会的中心,神终于让位于人。古希腊悲剧《普罗米修斯》中只有一个人,即“伊娥”。那么,小说中因此就存在着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当然这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如此的。三是中国的传统小说观念,是由东汉的桓谭和班固所确立的,是以事件为中心;而西方小说则以人的性格和人的精神表达为中心。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之所造也。”清末的梁启超,才提出了“欲新一国之民,必先兴一国之小说”的现代小说观念。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也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也刍于狂夫之议也。(上海古籍,1998,2)中国古典小说深受“史”“传”的影响,因而往往以事件为中心,不以人为中心。尼采和弗洛伊德所创立的“超人”学说、“精神分析”学说,对西方的现代小说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国没有这样的哲学传统,往往反对超人的存在。自王阳明的“心学”兴起之前,中国人不太注重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的独立性,要求人们要服从于社会政治的正统与传统文化的文宗。四是中国小说有一种伦理化的品格,西方小说有一种狂欢化的品格。中国是一个传统的伦理化的社会,讲究“仁义道德”、“克己复礼”、“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讲“君子”和“小人”。这深刻地影响到了古典小说的主题。《三国演义》就是讲“仁”与“义”,《水浒传》就是讲“忠”与“奸”,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人物的品质。而西方小说有“狂欢化”的传统,它是由拉伯雷的《巨人传》和塞万提斯《堂诘诃德》所建立起来的。特点是:注重平等的对话与个人的独立意志,注重将庄严的事物世俗化。这对于小说人物也有直接的影响,并直接体现在小说作品之中。中西小说比较题目太大,能够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也许是所有文体中最多的,我们只能选取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来进行讲解,目的在于给出一种方式;平行的比较往往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一种小说都只能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生存,离开了其文化与审美环境是很难说明什么问题的,因此不能绝对化。

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不同的命运观具体如下:

(1)埃斯库罗斯继承了荷马带有浓烈悲剧色彩的命运观,深化了古希腊文学一再强调的命运主题。他认为命运支配一切,人受到灭顶之灾是不可抗拒的,神要让一个人遭难,总会让他忘乎所以;但他也看到,谨慎行为或许可以使人消除灾难。例如,他笔下的波斯国王塞耳克塞斯骄横跋扈,最终兵败疆场;阿伽门农狂妄自大,却为妻子所杀。

(2)在索福克勒斯那里,命运被描写成一种巨大的力量,总在主人翁行动之前设下陷阱,使其步入罪恶的深渊。虽然命运不可抗拒,神秘叵测,但是人可以在邪恶的命运面前抗争,而不是消极顺从。俄底浦斯王在和邪恶命运搏斗中遭遇到不可避免的毁灭,但他执著地抗拒命运、勇于承担责任的行为,更多地反映了人的主体性精神的高涨。

(3)欧里庇得斯受到怀疑哲学的影响,将人性的缺点或邪恶跟命运的转变联系在一起,使其笔下人物在命运面前呈现出对自我命运发展的主体力量,例如美狄亚命运的转变源自伊阿宋的背叛,而美狄亚的报复则主动干预了自己命运的进一步发展。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基本概况

三大悲剧作家及其作品由幻想到现实的伟大转变,距今约有四千余年的历史,智慧的古希腊人创造了永世不衰的希腊文明。在这片文明的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恒星仍闪耀着耀眼的光辉,这便是古希腊的戏剧!在外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是以古希腊文学为开端,影响着以后时期文学的发展。

戏剧在此时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里主要谈谈古希腊“三大悲剧”的艺术成就。古希腊悲剧诞生于公元前8世纪到10世纪的古典时期,最著名的是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和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称为“三大悲剧”。

希腊悲剧的特征,不是一个准确的问法。”特征“是在对比下才能谈的,希腊”悲剧“与希腊”喜剧“、satyr play 相比的特征,和希腊”悲剧“在整个西方悲剧传统里显露的特征,肯定不是一回事。不过我就当题主问的是第二个了, 因为第一道题我不会答 ╮( ̄▽ ̄)╭ 回答这个问题, 我想先引用我古典文学教授讲授古典悲剧时的话:“我们对古典悲剧的误解,往往源于我们对整个古典文学的误解。然而这种误解已经根植于文化当中。我们再不能将这些误解赋予的含义,从tragedy 这个词中剥离出来,回归到tragedy的本来含义。”教授提到这种对“悲剧”的根固的误解,不仅存在在英语中,也存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正如西方人提到“tragedy”,总是将其等同于"sorrow play", 我们提到悲剧,也总是假设它有一系列的特征:它一定有令人悲痛的结局,往往是生离死别;他一定讲的是一个无辜的人,一个道德完善的英雄,遭受了不幸。我们认为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撕给人看,我们认为tragedy is all about undeserved suffering. 然而问题是,如果我们带着这种对“悲剧”的概念,我们根本无法理解我们称之为“古典悲剧”(古希腊、古罗马“悲剧”)的东西。古希腊的 tragoidía, 和悲伤、苦痛、不幸没有任何关系 。 它并不是想讲一个无辜的人遭受苦难的故事,它甚至不一定有一个看似悲伤的结局,甚至可以是(表面上)大团圆结尾(. Alcestis, Eumanides, Helen, Andromaches, etc)。 所谓underserved suffering 是后世西方人对“悲剧”的理解,不是古希腊人对tragoidía的理解。如果我们带着这种理解去阅读古希腊“悲剧”,去在里面苦苦寻找符合我们对“悲剧”定义的东西,我们会遇到举步维艰:在古希腊“悲剧”里找不到我们想要的那种“无辜却遭受苦难的道德英雄”。相反,更常见的是“英雄”因为自己的智商和德性上问题,自己制造了自己的苦难。 这正是古希腊“悲剧”死掉后、无法理解古典的思考方式的西方读者遇到的困难。于是他们只好去“创造”一个这样的道德英雄——俄狄浦斯。他们把一个“被恐惧所控制,听信了陌生醉汉、别有用心且自相矛盾的科林斯人、明显不曾“目击”任何事的“目击证人”,以为养育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生父母,而真正的父母已被自己无意间杀死,母亲成了自己的妻子 (尽管他实际上确实仇视父亲爱慕母亲),无法承受自戳双目的蠢货”, 解读成一个“既不想弑父也不想娶母却在命运的安排下无意之间酿成大错的道德模范英雄”。有兴趣可参考我的另一个回答,尽管还没有填完坑QAQ:俄狄浦斯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娶母弑父应该受到惩罚吗? - 云豆卷的回答 或者阅读古典学家Friedrick Ahl 的著作 Two faces of Oedupus. 所以读者想要理解希腊“悲剧”,这一点是读者最需要理解的特征:古希腊的tragoidía并不是我们意义上的悲剧!tragoidía 并不是sorrow play! tragoidía 并不是sorrow play! tragoidía 并不是sorrow play! 重要的事说三遍!与现代“悲剧”相比,古希腊的tragoidía另一个明显特征是:古希腊人为tragoidía 有一个功用/目的/使命——它有一个telos. 不像今天我们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表达,或是认为戏剧是一种(高雅的?)娱乐方式,古希腊人认为 tragoidía是公民的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剧场是道德教育的课堂。 tragoidía 应该教育公民去追求美德。 这不仅是社会对戏剧和诗人的要求, 也是诗人自己对自己的职责的认识。所以在戏剧节后,雅典人将优胜者的名字刻在石碑上时,他们会刻“某年月日,Euripides 教授了某剧”。 在古希腊社会,诗人是教授公民美德的教师。 而三大“悲剧”诗人,确实是在兢兢业业地履行他们教育同胞邦民的职责。tragoidía 尽管表面上在谈论神话中事,实际上确实在积极地——无论是直接地还是隐晦地——探讨时事,指出当下雅典人忽略的问题。比如Aeschylus 的Persians 上演时,正值雅典人打算放逐Themistocoles——领导雅典在Salamis 海战中战胜了横扫希腊的波斯人的将军。 此剧写了波斯国王Xerxes战败回国,哀悼死在雅典的波斯战士,并声称自己还会卷土重来。 诗人掐着这个时间上演这部剧,明显意在提醒雅典人:战争刚结束就要迫害解救了城邦的将军,兔死狗烹是否应当?敌人威胁尚在,放逐将军是否审慎? 在比如411年雅典人刚刚经历了西西里远征的惨败,数万青壮葬身海底时,Euripides 就在当年的戏剧节上上演了Helen:一个同样是关于“无意义的远征”的故事。剧中说Helen 并未和Paris 私奔,而是被神偷走放在了埃及;十年特洛伊战争争夺的,不过是赫拉用云朵制造的具有Helen形貌的幻影。 再比如Eumanides 中,诗人借Apollo 口中看似荒唐的辩护,试图指出当时雅典人道德观念中的问题:复仇女神声称Clytemnestra 杀死丈夫无罪,因为夫妻之间无血缘;她的儿子为父报仇杀死她却是犯了最恐怖的罪行,因为她是他的血亲。可是难道只有杀害血亲算罪行么? 在剧中攻击有问题的传统观念这点,Euripides 其实做得尤其多。攻击传统观念,有时也包括着“打破”传统的、大众熟悉的神话版本。观众走进剧院,以为自己知道将发生什么;诗人却啪啪啪打他们的脸,告诉他们:你想错了。比如刚刚说的,观众以为特洛伊的故事是希腊人为了被拐走的Helen 而发动战争,Euripides 却说,Helen 根本没有去特洛伊,她一直在埃及。 再比如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是神话传统中的模范好丈夫,他和Andromaches 是模范夫妻,都对彼此忠贞无二。Euripide 却在Andromaches 里借Andromaches 之口,说赫克托尔不仅对妻子不忠,养情妇,还搞出了好几个私生子。所以说古希腊诗人并不是在无趣地重复那些大家早就知道地神话故事:相反,他们是在改写、创造,和颠覆。诗人还经常做的,是为社会中没有话语权的弱者发声。或许很难说诗人的思想觉悟非常高,都是女权斗士支持性别平等,但我们可以说的是,他们确实在有意识地表达女性的声音,表达她们面临社会施加的压迫、面临当权者施加的苦难时想说的话。最典型的应该是Iphigenia at Aulis. Iphigenia 是公主,她的母亲Clytemnestra 是王后,但是当男人们想要杀死Iphegenia 时她们却无能为力。母女二人完全是男人们的罪恶的牺牲品——为了能征讨特洛伊、享受作为“万王之王”的荣誉,不惜杀死亲生女儿的Agamemnon;为了讨回海伦一心想置侄女于死地的Menelaus; 为了自己能去打仗毫不在意牺牲个无辜少女,却为了“荣誉”只好不情不愿地去保护Iphegenia 的Achilles, 还有本剧中没有出场,却隐藏在暗处谋划一切的奥德修斯和祭司Calchas. 这是一部关于人可以有多邪恶的剧,一部讲述有权力的人如何摧毁了弱者的故事。Clytemnestra机警聪明强势,能言善辩,但即使这样她也没能解救自己的女儿。 在剧中Euripides 为这对母女设计惊心动魄的台词。比如Clytemnestra请求Agamemnon放过他们的女儿时,她说:“当时你闯入我的宫殿,杀死我的丈夫和我初生的儿子。我的兄长准备杀死你时,你却抱着我老父的腿苦苦哀求。于是他们放过了你,还把我嫁给了你。我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嫁给你后一直努力去做个好妻子。我给你生了孩子,你却要杀死他们中的一个。当孩子们长大了,当他们问你‘父亲,为什么你要杀死姐姐’,你要怎么回答呢?你是否想过,当你远征多年,留着我日日夜夜对着女儿空荡荡的座椅和她空荡荡的房间,我的心会如何抽搐呢?你总有一天要回来,到时候你想让我,让孩子们,让这个家,带着怎样的心去欢迎你?我会给你恶人应受的。不要逼我做个坏女人。”Iphegenia恳求父亲放过她性命时说的话也特别震撼力. 她说:“我是你生命中的第一个孩子。是我叫你第一声‘父亲’,是我第一个享有你的父爱,是我第一个在你膝上玩耍。你可还记得,那时候你说:‘我何时才能见到你出嫁,和丈夫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我抚摸着你的脸说:‘那到时候你是否会常来看我,让我对你尽孝呢?’我还记得这些话,但你却忘了,你却忘了。你现在想杀死我。”(书不在手边并非quote 的原文,但几乎就是这个意思,强烈建议阅读原文)。所以阅读古希腊戏剧需要注意的第二个特征,就是戏剧的教育性质。阅读时需要思考诗人想教给观众的是什么,想让他们看到的是什么。古希腊tragoidía 第三点与现代话剧不同的特征是:它是戏剧,不是剧本。不像易卜生那种剧作家,创作的是剧本,这些剧本发表后或有机会得到上演;Aeschylus, Sophocles, Euripides 这些人,创作的产品是“戏剧”,是表演出来的戏剧:他们的作品第一次问世是在舞台上,演出之后才有总结出来的剧本。古希腊诗人的戏剧创作中,剧本包括的对白只是一部分:诗人不仅是写对白的人,也是导演、作曲家和编舞者。不幸的是这些舞蹈、乐谱几乎是都荡然无存,就连剧本都十不存一。 所以我们阅读tragoidía时,必须要把它当作一场舞台上的表演来理解。这需要注重几点:Chorus: Chorus是tragoidía的重要部分。音乐是古希腊“悲剧”的重要部分,对古希腊观众而言没有音乐简直不能称悲剧,瓦格纳的作品都莎士比亚的作品更像是tragoidía. Chorus是一个载歌载舞的歌乐团。有时候Character也会和他们对唱,或者对白。古希腊悲剧的曲谱几乎没有留存,我们不知道他们怎么唱的。但是我们知道哪句话是唱的哪句话是说的。一般而言,短句、人物陷入情感时的台词,是唱出来的;而长句、复杂句、表现人物理性思考的台词,一半是靠说的。Chorus 一旦上台,就不再下台。他们见证了一切,知道一切阴谋算计,但有时候却好像又忘了他们见到的东西。 Chorus 用单人称主语自称,但很多时候他们之中有分裂出不同的identity, 彼此有意见分歧和争吵。Seven against Thebes 结尾处 Antigone 就策反了半个Chorus, 浩浩荡荡地去埋她哥哥了。Character: 古希腊悲剧发展的方向就是character较Chorus的比重越来越大。 所有character 都是由2-3名演员表演的(现存剧目一半是3名,早期Aeschylus是两名。) 30%以上的剧目中主角都是女性,但所有演员都是男性。演员上场时戴着面具。一名演员常常分别饰演多名角色。当一名演员需要以角色A出现在场上却没有台词,而他此时又要扮演角色B 时,一个无声演员会穿上角色A的服饰代替他上场。与现在不同的是,最主要的演员不是饰演主角的那位,而是饰演最困难的一组角色的演员。角色的组合并非是任意的;一般由一人饰演的角色,都存在一种“竞争”关系——或者用我们的话说,对立统一。比如在Agamemnon中,Agamemnon 和 谋划杀死他的Aegisthus 是由一名演员扮演的,而他们在“邪恶”这一点却是统一的audience: 现在我们认为观看悲剧是一件严肃的事——观众不说要穿着体面,至少要穿着齐整,该鼓掌时才许鼓掌,其余时候必须保持肃静。我要是穿着脏兮兮的背心拖鞋,或在演出中叫好或喝倒彩,一定会被剧场保安请出去。但是古希腊观众可没现代观众那么守纪律:他们极!其!不!礼!貌!非!常!不!配!合! 他们会想喝彩时就喝彩,想鼓掌就鼓掌,想站起来就站起来,想笑就笑,想喊就喊,看得不爽还会大吵大闹地喝倒彩!据记载,苏格拉底自己观看Euripides 的 Orestes时,就曾站起来为Electra 的开场白鼓掌。 这是一个任何一个导演都会痛恨的观众群体:随便哪个煞笔在不该笑的时候笑了你的表演就毁了好么!所以古希腊诗人比现在的的戏剧家更注重预测和控制观众的反应。有些台词是对着观众说的,有些地方是故意留给观众笑的。比如在Oedipus Tyrannus 中,俄狄浦斯自戳双目后上场,大家惊问他:谁刺瞎了你的眼睛。俄狄浦斯回答:nobody, nobody blinded me. 这里用的是古希腊观众熟悉的Cyclops 的梗:奥德修斯对独眼巨人Cyclops 自称自己叫“nobody”。当他刺瞎了Cyclops 的眼睛时,Cyclops 的同伴问它谁弄瞎了它的眼,Cyclops 说的正是这句:“Nobody blinded me”. 这个梗是故意留给观众让他们笑的。但这个黑色幽默中其实暗含了诗人的恶意:当你笑了,你就背叛了自己——你大笑半晌才反应过来,这是一场可怕的自残,不是什么好笑的事,而你却毫无怜悯心地嘲笑这个自残的人。俄狄浦斯这个例子也表明了古希腊戏剧的另外一个特点,虽然不算是重要特征,但却很有意思。古希腊戏剧的观众是几乎全体公民,甚至有很可能包括女性。而即使雅典男性公民,识字率都不算高。所以这个观众群体不是一群训练有素、知道“该鼓掌时才鼓掌不该你反应时你就闭嘴”这项现代观剧礼仪的绅士贵族,而更多的是穷人、农民、文盲,观剧时总是特别任性特别无理取闹地用喝彩、笑声、倒彩、吼叫打断演出。参加过舞台演出的朋友一定心有戚戚:这种观众最讨厌了。古希腊诗人大概也这么想。不像现在的话剧演出,谢幕时导演总是要感谢观众,古希腊诗人大概在某种意义上恨透了他们的观众,再加上他们的戏剧表演都有政府财政支持,观众又不是衣食父母,他们完全不介意在演出中让观众出糗、尴尬,或感到不适。 Sophocles 用Cyclops 这个梗引观众发笑,让他们暴露自己对别人苦难的冷漠,反应过来后感到羞愧,就是一个例子。再比如在Euripides的 Orestes 中有一段Orestes 和看不见的复仇女神搏斗。据记载,演到这段时台上的Orestes 拉弓搭箭对着观众比来比去,雅典观众都吓尿了甚至有哭着逃命的。 有些剧(如Agamemnon, Orestes)中还有台词是直接侮辱观众的。不过提到直言侮辱观众,三大悲剧家里就算是嘴最毒的Euripides也没有Aristophanes 做得过。 Aristophanes几乎每部剧中必须要来上这么一段,让某个角色直指着观众骂他们是小偷、罪犯、恶棍、鸡奸犯。总结一下,我理解的古希腊tragoidía的大致特征是:1) tragoidía 是一种包含了chorus, 和通常由2-3名男性演员表演的、通常以对神话的改变、再创作为内容的戏剧;它不一定是悲伤的;2)tragoidía 是政治的,它的telos是教育公民,帮助他们培养美德,令他们成为更好的人;3) tragoidía本身是一种舞台表演形式,而不是文学创作形式,她原本生在舞台上,而不是文字中;现存的tragoidía 以文字为载体是因为歌舞都散失了我们只剩下剧本了(甚至连剧本都没剩下多少

安娜悲剧性的论文开题报告

浅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结局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戕害 当时俄国所处的时代环境,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十九世纪的俄国,正是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贵族青年男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渴求,无法与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相抗衡,更无力承受来自传统的封建道德制度的致命打击。外部社会环境的极端恶劣,决定了她必然的悲剧结局。 当时的社会下,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下形成的家庭才是“合法”家庭。安娜在其姑母的包办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过着毫无爱情的婚姻生活,所以当她与伏伦斯基邂逅,重新唤醒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她渴望对伏伦斯基双宿双飞,永远在一起,可是当时那个俄国社会,允许已婚的人偷偷摸摸、不清不楚地在一起,却不能接受离婚后名正言顺地在一起,而安娜无法忍受丈夫卡列宁,选择勇敢地出走,却成为千夫所指,被她所仅有的生活圈子所抛弃、所不容。 上层社会的贵族对于交际社会的不可缺少也是造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结局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她的丈夫卡列宁需要和安娜的婚姻来稳固他的政治地位,所以即使他不爱安娜,也不愿意和她离婚;另一方面,安娜和伏伦斯基都过惯了交际生活,无法容忍失去交际的生活,这也为安娜的悲剧埋下伏笔。 二、人物自身性格的局限 安娜的悲剧,根本原因当然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强加与迫害,但是安娜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无疑加剧了外界因素对自己的伤害,从而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在安娜多重的、复杂的性格因素中,武断和任性、激情与偏执等因素无疑都带有一种毁灭性的力量。安娜这种极端性格恰恰很容易使人产生自杀倾向,这也就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正如作品所言:“作为柳里克皇室的后裔安娜拥有与生俱来的地位和尊严,贵族血统所带来的种种特权和优越的地位,使安娜从小就体验到了高高在上,君临一切的威严,而天赋的美丽又使她处处受到人们的青睐”。生活在这种宽容和宠爱的环境中,安娜形成了高傲的、任性的、固执己见的性格特征。安娜天生美貌,从小在受宠、溺爱的环境中长大,优越感很强。贵族血统 及优越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安娜性格中带有自私、狭隘、固执己见的因素,而且,随着安娜爱情追求的进展,这些因素也逐渐膨胀、增加,力量日趋强大最终致使悲剧的发生。 三、传统观念的桎梏 对于安娜,压迫最早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她自身。安娜出身贵族,自幼受到正统的贵族教育,尽管后来她也受到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但事实上,她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摆脱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既是妻子又是母亲的已定事实,构成了安娜爱情追求中特殊复杂的矛盾,无力摆脱的传统道德感,使安娜深受精神上的折磨。她一直活在激烈的矛盾中,这是安娜悲剧的内在根源,也是她无法克服的自身局限之一。 四、爱情至上的爱情观 拜伦曾经说过:“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拜伦的这一名言真可谓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男女两性在爱情观上的重要区别。安娜,美丽、聪慧而又热情的贵族妇女,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强烈渴求得到爱情与幸福。她把爱情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全部,生活在这样一个不能容忍真爱的环境里,对她本身就是一场悲剧人生。加之,安娜任性、激情与偏执等性格特征,使得她在与伏伦斯基生活无法继续,而她选择以自杀结束生命。 终上所述,安娜生活在一个不容爱存在的时代,种种的社会因素,她自身的性格特征以及受到传统思想的桎梏和爱情至上的爱情观等等多重原因,使得安娜的这一悲剧结局时不可避免的。

对于安娜这样一个19世纪贵妇来说,爱情是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唯一道路,否则她只能是卡列宁的附属品,安于做一个没有爱情的贤妻良母。同渥伦斯基的爱情是她张扬生命的唯一途径,她的一切人生价值都寄托在此。赋予她新生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她的死有社会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爱情至上主义,但又带着浓厚的旧有传统烙印,来自上流社会的、家庭的、渥伦斯基的压力都承受住了,但她无法战胜自己,当渥伦斯基对她冷淡时,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强烈的悔罪意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最后一语。神权、夫权、爱情的幻灭共同置安娜于死地。

以往人们评价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同时,往往将批判的矛头志向了她的丈夫卡列宁和情夫伏伦斯基,仔细研读作品,作者认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造成除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完,性格因素也是重要的诱因。文章试从性格方面对安娜的婚姻和爱情悲剧的原因进行了剖析。一、出身和性格不同为了安娜和卡列宁的婚姻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可以想象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他受尽了怎样的白眼和鄙视,从小就确实亲情的他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当卡列宁当上了省长后,安娜就象一商品被她的姑妈强行卖给了他,而他也确实尽到了丈夫的职责,他对妻子的迷恋彻底消除了他同别人亲密交往的需要。安娜出身贵族,从小就围绕在花团锦簇之中,锦衣玉食中长大的她活泼开朗,优雅米人,而贵族小姐的出身又铸造了她浪漫的气质,内心里有一个感情丰富而又诗意安然的超凡脱俗的世界这种出身、生活际遇的不同使她不可能理解身处体制僵化,勾心斗角的官场的丈夫。而被官场的应付扼杀了其所以的生活乐趣的丈夫也不可能象安娜幻想的那样经常搞爱情的小把戏,而二人性格不同注定了他们对爱情婚姻生活的不同理解,这些也是他们婚姻不幸的根源。二、爱情的自私造成了安娜与伏伦斯的爱情悲剧。对爱情有着强烈渴望的安娜在车站遇到“彼得堡上流社会花花公子的或标本”后,爱情之火终于爆发了,安娜历经艰难的思想斗争、冲破了重重阻碍勇敢地投入伏伦斯的怀抱。但浪漫的富于幻想的气质决定了他们的爱不可能持续太久。尤其是伏伦斯基一旦激情过后,得到的不是爱情而是空虚,“虽然她的美比以前更使他倾倒,却使他感到不愉快。”安娜也产生了那种因得不偿失所导致的心理失衡,使得原本富于幻想,敏感的安娜变的有点神经质了,她总要伏伦斯基保证他还象从前一样爱她,只要靠他的爱情保证她才能活下去。身为贵族的安娜不了解“人仅仅有爱情是万万不行的”这一真理。安娜爱情的态度:自私和占有欲使的原本开朗、活泼的她变的偏执、怀疑、忌恨,她认为她爱伏伦斯基就应该完全占有他,丝毫不许他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权利。而他“什么都可以为她牺牲,就是不能牺牲男子汉的独立性。”安娜对爱情的自私与变态:死现在是促使他恢复对她的爱情,惩罚他,让他心理的恶魔在同他搏斗中取得胜利的唯一手段。这种心理失常使的安娜采取了自杀的方式来挽回伏伦斯基的爱情和对他的报复。她的自我毁灭也确实达到了她的目的,伏伦斯基觉得“作为一个人,我已是一个废物了。”总之,我觉得安娜的婚姻爱情悲剧脱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但主要还是由其性格造成的。因此,我们把安娜的悲剧认为是社会的悲剧是不够的,当然更不能把卡列宁和伏伦斯基看做是安娜悲剧的罪魁祸首,他们何尝不是这场悲剧的受害者呢?选自《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月2期 作者:马秀丽孙颖刘凤丽

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戕害 当时俄国所处的时代环境,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十九世纪的俄国,正是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

贵族青年男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渴求,无法与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相抗衡,更无力承受来自传统的封建道德制度的致命打击。外部社会环境的极端恶劣,决定了她必然的悲剧结局。

二、人物自身性格的局限 安娜的悲剧,根本原因当然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强加与迫害,但是安娜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无疑加剧了外界因素对自己的伤害,从而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在安娜多重的、复杂的性格因素中,武断和任性、激情与偏执等因素无疑都带有一种毁灭性的力量。安娜这种极端性格恰恰很容易使人产生自杀倾向,这也就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

三、传统观念的桎梏 对于安娜,压迫最早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她自身。安娜出身贵族,自幼受到正统的贵族教育,尽管后来她也受到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但事实上,她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摆脱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

既是妻子又是母亲的已定事实,构成了安娜爱情追求中特殊复杂的矛盾,无力摆脱的传统道德感,使安娜深受精神上的折磨。她一直活在激烈的矛盾中,这是安娜悲剧的内在根源,也是她无法克服的自身局限之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从19世纪70年代起,俄国乡村遭到资本主义势力的人侵,“到民间”去等活动的开展,使托尔斯泰开始了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他惶惶不安,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因为自己所处的贵族寄生生活的“可怕地位”,深感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书籍,不能找到答案。他甚至藏起绳子、不带猎枪,生怕自己为了求得解脱而自杀。此后,他访问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隐修士,并结识了农民、独立教徒康。

修斯塔夫。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这是托尔斯泰复杂的探索时期,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娜·卡列尼娜

悲剧性论文开题报告

骆驼祥子 特色及评论 《骆驼祥子》老舍用同情的笔触描绘的一幕悲剧: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 《骆驼祥子》一书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读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

论《歌剧魅影》的悲剧之美 《歌剧魅影》是音乐剧大师安德鲁-韦伯的一部杰作。自《歌剧魅影》1986年在伦敦首演16年来,一共在20个国家110个城市演出了超过65000场,观众达到58000000人,获得包括劳伦斯-奥莉维亚、托尼奖等50多项音乐剧大奖,可见这部音乐剧的魅力之大。2004年12月,《歌剧魅影》在中国上海拉开帷幕。这是个典型而感人的爱情故事,关于一个出没歌剧院里,用一副面具遮掩自己丑陋面孔的神秘幽灵,爱上一个女高音歌唱演员的故事。这里面有错综复杂的人物感情,充满张力的戏剧化冲突,以及19世纪社交界特有的那份自严谨中爆发出来的神秘恐惧和性格压抑。舞台上展现出气势恢宏的大剧院,阴森恐怖的地下世界,敏感多情的贵族青年,楚楚可怜的红伶少女。还有那张脸,那隐藏在木然恐怖的假面背后的自卑嫉恨,狂暴而又脆弱的心灵,几乎所有可以调动观众情绪的要素都浓缩在卡斯顿-勒胡德原著中,并在韦伯的手中为它拂去浮尘,再绽芳华。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出色的音乐是一部音乐剧成功的关键之一。《歌剧魅影》的音乐较之其他三部经典音乐剧(包括《猫》《悲惨世界》《西贡小姐》)不同的地方是剧中剧是整部音乐剧的重要特点,并为世界音乐剧艺术开创了一个接近大歌剧的新风格和新样式。剧中采用了大量古典音乐的背景,(例如歌剧院在排练歌剧《汉尼拨》《耳背公爵》《唐璜的胜利》中出现的古典歌剧中用传统的美声唱法演唱的咏叹调),在音乐剧中套上歌剧,使两者完美结合,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半音进行的主导动机贯穿剧情进程,造成扣人心弦的戏剧紧张度,在全剧一开始,这个充满神秘感、恐怖感的旋律,一下子就把观众引入到这个悬疑的爱情故事中去。全剧最精彩的唱段莫过于第一幕中幽灵和女主角克里斯汀在古老的巴黎歌剧院下面,深不可测的地底两人的深情二重唱“歌声魅影”,演唱多有美声成分,音乐动机在不同的调上一次次再现,把当时那种亦真亦幻般睡半醒的戏剧情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及将充满爱与幻想的情感交融表现得及其凄婉、完美而动人;旋律节奏中多采用的附点音型,有一种强烈的推动感和紧张感,制造出全剧中第一个情感高潮,克里斯汀与幽灵声情并茂的歌唱,使观众完全沉浸在这个美妙、真诚而又略带感伤的浪漫爱情故事当中,同时也期待着幽灵、克里斯汀、拉乌尔这两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的感情接下来将会如何发展下去。全首都是很有节奏感的咚咚声,搭配向下进行的音乐,弥漫着诡异的 气氛,在魅影带着Christine来到地下室配上的音乐与环境很好的贴合,紧张,压抑的。每次魅影出现都是这首。间接体现魅影的阴暗,这是个黑暗压抑的角色。当拉乌尔对克里斯丁的感情给予肯定时会响起一首Thepoint of no return 这是一首是所有音乐中最打动我的一段那一刻,我看到了克里斯汀对魅影的迷恋和依赖,很难说那是不是爱,但的确是依恋,每次他们独处的时候,克里斯廷看着魅影的眼神都很空洞,好像被蛊惑了一样。他们的那段合唱,实在是默契到了极点,乌尔眼中的泪光,有震惊的成分,他不敢相信克里斯汀居然真的对那个他眼中的“疯子”有那么深的感情,也有恐惧的成分,尽管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希望保护他的爱人,努力给她他所认为的自由。“Say you'll share with me one love, onelifetime. Lead me, save me from my solitude……”太感人了,热切渴望中又带有抹不去的绝望,心碎啊……其中还有一段《All I Ask of You》,是全剧中反复出现的一段旋律,在不同的场次因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唱词。可以说,这是全剧的主题旋律,不同角色、不同唱词的不同演绎,表达了两位 男主人公对克里斯蒂娜不同的爱情。我听过很多版本的这首歌,但当我在电影版《歌剧魅影》里听到杰拉德�6�1巴特勒在戏中戏《唐璜》中未唱完的那段时,立刻被巴 特勒的演绎所折服,立刻认为这是所有版本中演绎得最为到位的一种。规定情境是这样的:幽灵埃里克准备在《唐璜》的演出过程中破釜沉舟,与公众势力进行一场殊死的较量,他杀死了扮演唐璜的演员,自己乔装登场扮演唐璜, 与克里斯蒂娜一起演唱了剧中的一段优美的咏叹调,此时,他无法按捺心中的爱意、挣扎和绝望,唱出了那段《All I Ask of You》。但是,由于克里斯蒂娜突然揭下了他的面具,“all I ask of you”那句中的you没有唱完。这里的唱词是这样的:Say you'll share with me one love, one me, save me from my solitude. Say you want me withyou here beside you. Anywhere you go let me go too,Christine, that's all I ask of...打动我的是埃里克那一句绝望的呼唤,——Christine。那一个简单的名字,被巴特勒演绎得回肠荡气,充满了爱和渴望,更深的则是痛彻骨髓的绝望,——那一瞬间,让人无法不心动,让人无法不心伤。还有在天台那一段 当魅影捡起玫瑰 响起ALLI ASK OF YOU时简直能听到魅影心碎的声音。因此《剧院魅影》音乐,除了如歌的旋律美和情感刻画得细致入微之外,还体现出韦伯创作个性的另一面,即很高的专业修养和对于音乐戏剧性的深刻理解。这部歌剧中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舞美部分。在这部作品刚出现时,故事中阴森,带着恐怖的诡异气息,已深深植入读者的心中,电影中,让许多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开始,在空荡中仿佛仍回荡着那年魅影如鬼的低吼的宽大剧院中举行的拍卖,黑白的现在推移向记忆中永远不会褪色的过去,在吊灯悬起的刹那间,无彩色于彩色迅速交替,一部片的灯光,是掌控整部片的气氛的要角。在灯光上,整部片主要都在阴暗少光的情况下演出,黑色在心理上本就容易与神秘和静寂以及死亡和诡异产生联想,片中整个场景皆笼罩在黑暗中,只有剧院中微弱的灯光勾勒出剧中的主角,特别是魅影一角,罕少有正面光源直接将他的身形全部显出,多是半隐在黑暗之中,更是强调出他仿佛黑夜的气质,并且营造出整部片的空间呈现幽深中带著神秘的气氛。他是自卑的,害怕光明,因为会被伤害。此外,舞台美术在这部剧中也是最夺目的亮点之一。对于任何一种舞台戏剧而言,舞台美术的极端重要性尽人皆知,音乐剧同样如此。舞台美术具有的广阔表现力,它可以根据音乐剧内容的需要,创造性地再现任何实有的或虚幻的、历史的或现实的、本土的或异域的典型环境,它可以在舞台演出的极其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有利于人物活动的广阔天地,也可以在舞台演出极其有限的时间长度内呈现从漫长的瞬间的无穷变化。因此,舞台美术的这种场景变迁和时间推移的高度灵活性,使它具有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特殊能力,从而能够游刃有余地表现音乐剧主题所需要的任何外部环境和戏剧氛围。

如何提高自己写作论文的水平,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选准题目; 二是要在这个题目下搭出几个比较新颖的论据作为框架; 三是要积累一些平时教学中一些鲜活的例子; 四是要提高文字的流畅性、可读性。 这其中,选准题目是相当关键的一步。名不正则言不顺,题目决定方向,方向影响质量。 选题时要注意四新: 一要时间新,指问题应具有时代感,能反映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如“沐浴“一米阳光”,静待“万丈光芒”——“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随感”。公民教育是去年从美国引进的一个合作研究项目,我校也受教研室委托参与其中,这是一个新问题,而出现这样的一篇论文,起到填补空白的效果。同样的还有“学校转型期团队精神的培养”等。 二是内容新,指所研究的问题是以前没有提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是在教育实践或教育理论中提出新的矛盾点、新的因素,反映新时期的新经验和新理论;如“小课题研究——师生成长的异度空间”和“课堂教学公平问题探究”等。 三是方法新,指研究的角度、思路要有新意,但也不能盲目赶热点、追时髦,要注意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方法去研究;如“走进童心——对低年级儿童“人来疯”现象的分析”、“从鲁迅对周海婴的教育看其儿童教育观”等。 四是理论应用上的创新,科学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了高度综合化和精细化的特点,某一学科领域里的问题可以运用或借鉴到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如“让“菜单”理念走进学生生活”,“菜单”多用于计算机教学,强调了一种“交互性”,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猜想其可能强调了学生对于学习生活的“自主性”和“多元性”。还有“语文教学机智的伦理学省察”也体现了学科的交叉。二、如何搭出论文的框架所谓论文的框架,就是指论文中支撑论文的几个提纲或是论据,也就是你从哪几个方面来达成目标的。 论文的提纲同样要注意几点: 一是新, 创新是第一要素,比如《改善课堂提问行为的策略》,关于课堂提问其实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了,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大家备课、议课、评课的主要方面,相关的论文也很多。这篇论文架构了这样几个提纲: 课堂提问应提“以人为中心”的问题; 课堂提问应增加“等待时间”; 课堂提问应力求技巧性。 从新的角度去诠释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二是全, 论文的提纲应力求周全,比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法很多,如果你仅从一、两个方面去论述,就显得说服力不够。 三是奇, 提纲的表述不妨奇一些。如有位教师在谈当前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时,采用了这样几个提纲: 1、“丢了西瓜捡芝麻”——为了探究而探究 2、“大事化小小化了”——探究教学的形式化 3、“野渡无人舟自横”——探究教学的随意化 虽然所阐述的内容比较普通,但提纲却起到了吸引人眼球的效果

顾曼璐,一个为了担负家庭生活重担而不得不沦落舞女的牺牲品,她放弃了她的爱情,青春,自尊,到最后下嫁给那个“笑起来像老鼠,不笑的时候像猫”的祝鸿才。她本来可以和张豫瑾结婚,他也许是她生命中那一盏明灯,也是她美好爱情的向往。本来也可以得到幸福的生活。但是为了她的家人,她不得不放弃了这些,去走了一条与她意愿相违背的道路,她心中纵使有万分的不情愿,纵使有万分的委屈,也无处诉说。上有老,下有小,唯有靠她去维持这一大家子人的生活。从这一点上来说,曼璐又是很悲苦的一个角色。她嫁给祝鸿才,也没有过上几舒心的日子,而她祖母和她母亲却总是说,曼璐有福气,有旺夫命,她们没有想到曼璐会嫁这样好。而这其中的酸楚,却中有曼璐自己知道,她又无处诉说,鸿才天天不着家,到家对她也是爱搭不理,并且骂她:“滥货”。其实曼璐心中一直还是爱着张豫瑾的,听到母亲有意于妹妹嫁给豫瑾的话,会生起满腔的醋意。但是,她知道她和张豫瑾同样也是回不去了。为了挽救她的婚姻,生起了愚昧的想法,把她的妹妹也推到了火坑里,并由此葬送了曼桢的一生。当母亲去看她的时候告诉她豫瑾要结婚的消息时,她埋怨母亲瞒着她。顾太太说:“是你二妹说的,说先别告诉你,你生病的人受不了刺激。”曼璐才发现只有二妹一个人是她的知已,而自己所做的事情太对不起人了,可是懊悔也来不及了。有一段是曼璐把曼桢关起来了,曼璐去看她,曼桢想不到自己的姐姐会这样伤害她,打了曼璐一巴掌,这一巴掌两人都同时想起从前,曼桢想到的是姐姐的好,受过她那么多帮助,却没有说过感激的话,曼璐本来有愧的心理一下子没有了,冷笑说:“。。。我也是跟你一样的人,一样姊妹两个,凭什么我就这样贱,你就尊贵到这样地步?。。。。”所以,曼璐心中还是对曼侦有一些愤恨。然而最不能容忍的是她把曼桢关了整整一年,还差点送了曼桢的性命,并在世钧来找曼桢的时候还撒谎,并把发地个红宝石戒指还给世钧,也不在世钧面前否认曼桢是和张豫瑾结婚。看到世钧从祝家走出去的时候,曼桢从此与他就隔绝在了两个世界,心里感到无限的悲凉和绝望。到最后,她还是悲惨的死去,并没有因为妹妹而挽住祝鸿才的心。 虽然说曼璐为了家庭做出那样大的牺牲,她心中也有太多的愁苦,但是即是这样,也不应该把自己妹妹的一生都彻底葬送。她的这种近乎于令人发指的做法,我一点都不认同 一旦一个人陷入困境,会做出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来。同时,一个真正自私的人,是不会把自己投入青楼的。曼璐是一个具有这2种性格的人。开始时,一直以为她变态、狡诈、阴险,直到听到她的一顿咆哮后才改变了对她的看法。我想,张爱玲之所以设立这么一个角色也是对旧社会这类女性的一种怜悯及鸣不平。那时,许多女子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不得不走上这条路,或是为了饥肠的父母、或是正求学的弟妹,曼璐的数十年辛苦,换来了一座小石库门,享受开明文化的弟妹、包括清高的曼帧。有一天,曼璐对曼帧吼道:“为什么一个娘胎出来的,我就那么贱,你就那么尊贵?”回首开篇,曼帧对曼璐存在的自卑心理,交际场上曼璐遭到的白眼,势利的母亲,的确让曼璐太艰难了,谁不想清清白白?谁又想被称之为“贱民”?曼璐从16岁开始承担起养家责任、承受起这种不公平的对待,从此与曼帧成为2个世界的人。曼璐卒得很早,应该只有30出头。在这之前,她设计于曼帧,让她生下了祝鸿才的儿子,此后便一病不起,曰是报应。然我依然为张爱玲如此苛刻于她而心痛。卑鄙的是祝鸿才,曼璐只不过是一张面具而已。然而老天的惩罚竟只施与曼璐,甚至让祝鸿才发了点小财。也许张爱玲是故意的,刻意让我们对于祝鸿才之辈更痛恨,让人看到了时代的动荡,女性的卑弱,曼璐之辈的哀婉。于我看来,曼璐是坚强的,她完全将三从四德抛于脑后,大胆活跃于交际场中,为了家人的活命放弃爱情、健康、尊严,若是曼帧,只会打碎碗片割腕吧。

有关爱情悲剧的论文开题报告

你好啊,你的论苏童小说中的女性悲剧的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开题报告学校具体格式准备好了没?准备写多少字还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可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开题报告选题顺利通过,毕业论文写作过程顺利。技术路线一般是指研究的准备,启动,进行,再重复,取得成果的过程,不是指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更不是指答辩的准备和进行过程,许多同学会出现这些偏误。多参考下同类型的论文,其实技术路线讲的就是你的论文的整体思路、逻辑推理过程以及采用的论证方法在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论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开题报告 做的细致程度。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前期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写起论文来就很顺手,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从而保证论文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但如 果不重视论文开题报告,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写起论文来就会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思路,可能就要多走弯路,也很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一、论文开题报告的意义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论文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写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及专家们帮忙判断一下所研究的选题有没有价值,研究方法是否奏效,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论文开题报告就要 围绕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为主要内容。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往往在论文开题报告中花费大量笔墨叙述别人的研究成果,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往往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这样,不便于评审老师指导。二、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一)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通过理论思维选择课题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选题不合适。有的提出的问题太过“平庸”,有的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太多、太宽泛, 提出的问题不切合硕士生的实际,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如有的学生提出的论文题目:“新型中性镍催化剂的研究及其催化合成聚乙烯、聚丙烯的研究”,此选题 有意义,有创新,作者的研究思路也比较正确,但论文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对于一个硕士生来说明显偏多,无法按时完成。因此应重新确定研究内容,注重项目 的可操作性。那么如何选择研究问题呢?这里要强调的是通过理论思维来发现研究问题。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硕博论文要想创造新理论很难,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皮”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锻炼 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以往的研究者大体是从哪些视角来分析和研究问题,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和方法,通过学习和总 结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从而选择具有学术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并与国家经济建设及导师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紧密结合的研究问题。(二)做好文献综述,为论文开题报告打好基础在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上,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对文献的研读不够,对研究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研究方向上国内外的具体进展情况了解不够全面、详细, 资料引用的针对性、可比性不强。有很多学生没有完全搞清论文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区别,他们的论文开题报告有很多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叙述,而对自己的工作 介绍甚少。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这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同时,文献综述还是评论性的,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要想写好论文开题报告,必须认真研读文献,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别人都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可以作为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因此,文献调研的深入和全面程度,会相当程度地影响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基础。(三)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及写作技巧1.论文开题报告格式一个清晰的选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论文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 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步骤: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 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为了写好论文开题报告,江苏工业 学院研究生部专门出台了详细的规定,规定论文开题报告的一般内容包括:(1)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来源、开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2)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在阅读规定文献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占40%以上)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该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同时介绍查阅文献的范围以及查阅方式、手段。(3)论文开题报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术构思、研究方法、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4)论文开题报告——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估计课题工作量和所需经费,研究工作进度计划。(5)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参考文献,列出至少10篇所查阅参考的文献。2.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1)提出问题注意“层次”选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 论问题。有的学生的选题不具有新颖性,内容没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或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复。在选题时要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则。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自己从事的专 业某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2)瞄准主流文献,随时整理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文献越多,就越好写,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 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整理资料时,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时不是将看过的资料都罗列和陈述出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其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也才能写出好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而为写出好的论文打下基础。(3)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一般论文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 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也不同。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三、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保证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论文质量,就必须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价。论文开题报告会由3~5位相关学科的专家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议,与 企业合作的重大科研项目可以聘请1~2位相应企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参加,不同学科的论文开题报告的侧重点不同。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规定学生必须进行 论文开题报告,并规定了统一的格式,设计了专门的论文开题报告评审表,论文开题报告会上研究生应对课题进行详细汇报,并对专家提问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论文开题报告的成绩考核以合格、不合格记。评审小组成员最后签名并给出学生是否合格的评审意见,并以百分制打出具体的分数。论文开题报告成绩不合格者,不 得进入课题研究。为了提高论文质量,研究生必须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论文开题报告,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从各个方面提高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通过理论思维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良好的开端为优秀的学位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题目:Analyze Jane Eyre’s character through the novel Jane Eyre 1. 论文观点 简爱背负了自然与社会给她的一切不幸,她既没有双亲,也没有财富,最要命的是她没有娇美的面容。但是她有着坚强的个性,她敢于反抗 、敢于争取平等和独立,而且她也众多女性不同的是:她敢于勇敢表达自己的爱情,蔑视以金钱、地位等物质为基础的爱情。最重要的是她 拥有一颗善良而纯洁的心,她以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众多读者,深受读者的喜爱。 2. 研究的重要性 《简爱》这部小说,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处女座,同时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根据自身的经历创作出这一系列作品,简 爱的经历和作者的经历非常相似,研究简爱的性格对研究作者有着非常大的益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理解简爱这一人物形象和《简爱》这部 作品。 3. 研究方法 1、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文献,对《简爱》这部作品有更深的认识。 2、搜集资料之后,要加强资料阅读,选择其中有利的部分,深层次阅读。 3、着手写作,和导师保持联系,多交流沟通,接受导师意见。 4. 目录 Content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 of the Novel Main Idea of the Novel Main Person of the Novel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Something about the Author Chapter Two Character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Jane Eyre’s Life the Early Childhood Character of Jane Jane’s Character at Gateshead Jane’s Character at Lowood School the Later Character of Jane Jane’s Character at Thornfield Jane’s Character at Moor House Jane’s Character at Ferndean Manor Chapter Three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Reference 5.参考文献 6. 进度安排 1、论文指导第一至三周:完成初稿 2、论文指导第四周:指导老师审查论文初稿后发回修改 3、论文指导第五周:上交论文第二稿 4、论文指导第六周:指导老师审查论文第二稿后发回做进一步修改 5、论文指导第七周:定稿 6、论文指导第八周:交定稿的打印稿和电子稿

顾曼璐,一个为了担负家庭生活重担而不得不沦落舞女的牺牲品,她放弃了她的爱情,青春,自尊,到最后下嫁给那个“笑起来像老鼠,不笑的时候像猫”的祝鸿才。她本来可以和张豫瑾结婚,他也许是她生命中那一盏明灯,也是她美好爱情的向往。本来也可以得到幸福的生活。但是为了她的家人,她不得不放弃了这些,去走了一条与她意愿相违背的道路,她心中纵使有万分的不情愿,纵使有万分的委屈,也无处诉说。上有老,下有小,唯有靠她去维持这一大家子人的生活。从这一点上来说,曼璐又是很悲苦的一个角色。她嫁给祝鸿才,也没有过上几舒心的日子,而她祖母和她母亲却总是说,曼璐有福气,有旺夫命,她们没有想到曼璐会嫁这样好。而这其中的酸楚,却中有曼璐自己知道,她又无处诉说,鸿才天天不着家,到家对她也是爱搭不理,并且骂她:“滥货”。其实曼璐心中一直还是爱着张豫瑾的,听到母亲有意于妹妹嫁给豫瑾的话,会生起满腔的醋意。但是,她知道她和张豫瑾同样也是回不去了。为了挽救她的婚姻,生起了愚昧的想法,把她的妹妹也推到了火坑里,并由此葬送了曼桢的一生。当母亲去看她的时候告诉她豫瑾要结婚的消息时,她埋怨母亲瞒着她。顾太太说:“是你二妹说的,说先别告诉你,你生病的人受不了刺激。”曼璐才发现只有二妹一个人是她的知已,而自己所做的事情太对不起人了,可是懊悔也来不及了。有一段是曼璐把曼桢关起来了,曼璐去看她,曼桢想不到自己的姐姐会这样伤害她,打了曼璐一巴掌,这一巴掌两人都同时想起从前,曼桢想到的是姐姐的好,受过她那么多帮助,却没有说过感激的话,曼璐本来有愧的心理一下子没有了,冷笑说:“。。。我也是跟你一样的人,一样姊妹两个,凭什么我就这样贱,你就尊贵到这样地步?。。。。”所以,曼璐心中还是对曼侦有一些愤恨。然而最不能容忍的是她把曼桢关了整整一年,还差点送了曼桢的性命,并在世钧来找曼桢的时候还撒谎,并把发地个红宝石戒指还给世钧,也不在世钧面前否认曼桢是和张豫瑾结婚。看到世钧从祝家走出去的时候,曼桢从此与他就隔绝在了两个世界,心里感到无限的悲凉和绝望。到最后,她还是悲惨的死去,并没有因为妹妹而挽住祝鸿才的心。 虽然说曼璐为了家庭做出那样大的牺牲,她心中也有太多的愁苦,但是即是这样,也不应该把自己妹妹的一生都彻底葬送。她的这种近乎于令人发指的做法,我一点都不认同 一旦一个人陷入困境,会做出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来。同时,一个真正自私的人,是不会把自己投入青楼的。曼璐是一个具有这2种性格的人。开始时,一直以为她变态、狡诈、阴险,直到听到她的一顿咆哮后才改变了对她的看法。我想,张爱玲之所以设立这么一个角色也是对旧社会这类女性的一种怜悯及鸣不平。那时,许多女子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不得不走上这条路,或是为了饥肠的父母、或是正求学的弟妹,曼璐的数十年辛苦,换来了一座小石库门,享受开明文化的弟妹、包括清高的曼帧。有一天,曼璐对曼帧吼道:“为什么一个娘胎出来的,我就那么贱,你就那么尊贵?”回首开篇,曼帧对曼璐存在的自卑心理,交际场上曼璐遭到的白眼,势利的母亲,的确让曼璐太艰难了,谁不想清清白白?谁又想被称之为“贱民”?曼璐从16岁开始承担起养家责任、承受起这种不公平的对待,从此与曼帧成为2个世界的人。曼璐卒得很早,应该只有30出头。在这之前,她设计于曼帧,让她生下了祝鸿才的儿子,此后便一病不起,曰是报应。然我依然为张爱玲如此苛刻于她而心痛。卑鄙的是祝鸿才,曼璐只不过是一张面具而已。然而老天的惩罚竟只施与曼璐,甚至让祝鸿才发了点小财。也许张爱玲是故意的,刻意让我们对于祝鸿才之辈更痛恨,让人看到了时代的动荡,女性的卑弱,曼璐之辈的哀婉。于我看来,曼璐是坚强的,她完全将三从四德抛于脑后,大胆活跃于交际场中,为了家人的活命放弃爱情、健康、尊严,若是曼帧,只会打碎碗片割腕吧。

  • 索引序列
  • 悲剧生涯的论文的开题报告
  • 古希腊悲剧论文的开题报告
  • 安娜悲剧性的论文开题报告
  • 悲剧性论文开题报告
  • 有关爱情悲剧的论文开题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