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

发布时间: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

河南大学学报有好几个版本呢,你应该了解了解去施工技术是核心的

你好!

经查对北大图书馆出版的2018年版(第八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收录进2018年版(第八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第四编 · 自然科学T/X 综合性科学技术部分。所以,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科技核心期刊。当然也是国家级期刊。复合影响因子: 。双月刊,逢单月16号出版。

附最新出版的学报封面:

注:完全没有问题!请放心!请及时点击采纳!

《施工技术》更好点。两者刊物的资料。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文核心[2011], 科技核心[2014], 复合影响因子:扩刊版影响因子:创刊于1934年,是由河南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主要栏目:地理学与环境规划、数学与信息科学、现代物理学与材料科学、化学化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建筑结构与环境、自然资源学。 《施工技术》中文核心[2011], 复合影响因子:扩刊版影响因子:创刊于1971年,由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本刊设有基坑支护、地基处理及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建筑物评估改造加固技术,模板、脚手架技术,混凝土研究与应用,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技术,防水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工程质量与检测技术,施工现代化管理技术等栏目。希望答复能够帮到你。当然也可以投稿《郑州大学学报》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你好!

经查对北大图书馆出版的2018年版(第八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收录进2018年版(第八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第四编 · 自然科学T/X 综合性科学技术部分。所以,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科技核心期刊。当然也是国家级期刊。复合影响因子: 。双月刊,逢单月16号出版。

附最新出版的学报封面:

注:完全没有问题!请放心!请及时点击采纳!

刊名: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主管单位:河南省教育厅主办:河南大学周期:双月主 编:乔家君编辑部主任:程遂营 副主编:张敬来 编辑出版:《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出版地:河南省开封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3-4978CN:41-1100/N邮发代号:36-27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34《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是河南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她源自1934年创刊的《河南大学学报》,历经沧桑之变,停刊复创,几易刊名,始终以活跃学术思想为宗旨,立足河大,面向社会,报道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弘扬科学精神、展现学者风范,推动科学技术研究,为社会精神文明和经济建设服务。1934年4月,为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及时反映学校最新科研成果,河南大学创办了综合性学术刊物——《河南大学学报》。同年,《河南大学学报》在出版3期后因战乱等故停刊。解放后,河南大学复校,后更名为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大学学报》获得新生。1956年11月,复刊更名为《开封师院学报》;1971年增出自然科学专辑;1975年文理分刊,《开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正式出版。1979年8月,因学校易名,《开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更名为《河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并发展成为公开发行的季刊;1984年5月,随校名恢复更名为《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设有“数学”、“现代物理学与材料科学”、“化学化工”、“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建筑结构与环境”和“自然资源学”等栏目,面向科技界、教育界刊载专业学术论文、综述报告和科研成果报道,是河南大学对外交流科研学术成果的重要园地。 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干福熹院士,山 仑院士,李吉均院士,孙九林院士,邹广田院士,陆启铿院士,侯 洵院士,郭柏灵院士,薛群基院士主任:宋纯鹏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圣彦,马建华,万师强,孔云峰,孔德志,王天泽,王 华, 王超杰,刘先省,乔家君,陈咏梅,杜祖亮,李起升,李 捷,李登峰,李锁平,宋纯鹏,张伟风,张治军,尚富德,武相军,郑逢斌,赵建军,郭立俊,顾玉宗,秦耀辰,鲍 鹏,薛冬峰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德国数学文摘(ZMATH)中国期刊网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河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3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ISSN 1003—4978/CN41—1100/ N。双月刊,逢单月16号出版。本刊立足本校,面向社会,主要刊登有关数学、现代物理与材料科学、化学与化工、地理环境与资源开发、生命科学、自动化基础理论与信息技术、建筑环境与结构、科学技术研究等学科的有创新性内容,数据翔实,表述规范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其来稿要求如下 : 文稿务求主题鲜明、数据可靠、评价客观;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无产权争议;作者的署名及顺序由作者自定,所有署名作者需对文稿署名认可。 文稿书写格式按照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撰写。包括题名、作者、作者工作单位、地址(城市名、邮编) 、中文摘要、关键词(3~8 个)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英文题名、作者姓名(汉语拼音) 、英文工作单位和地址、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投稿在篇首页地脚处注明收稿日期、论文资助基金项目、基金编号;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 ) 、性别、籍贯、民族(汉族可略) 、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具体格式请参照近期学报。 题名应以简明、确切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偏正结构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征性内容,一般不超过20 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并应在题名中避免使用非公知的缩写词、字符、代号。 摘要应完整准确的浓缩论文的内容,包含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要素,并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不分段,不用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序号。一般200~300 字。英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一致。 正文各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例如1 ,1. 1,1. 1. 1,1. 1. 1. 1,一般不超过4级,均左顶格编排。 图和表应精选和科学设计,具有自明性,切忌与文字重复表述。图大小要适中,线条均匀,主辅线分明,标注完整;照片要求图像清晰,反差适宜,剪裁得当。表设计格式采用3线表,表目明确。图、表内容要与正文一致。图(表)要求英文图(表)题。 量和单位使用法定计量单位,量名称及单位名称、符号、数字等应符合国家标准,书写规范化,并注明外文字母的大小写、正斜体及上下角标。 参考文献应为公开发表的文章(未公开发表的重要资料必要时可列在当页地脚),并按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编号,并在正文中引用的相应位置右上角,用[ ]加序号标出。在文末著录格式为:期刊:[序号] 作者名.文献名[J ].期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专著:[序号] 作者名.文献名[M].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论文集:[序号] 作者名.文献名[C].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学位论文:[序号] 作者名.文献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出版年. 文稿著作权除《著作权法》的规定外,属于作者,本刊在征得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可对文稿进行修改。 本刊已加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作者著作权使用费和本刊稿酬一次付给。 在投稿时注明联系电话、电子信箱、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 凡投本刊的稿件,请勿一稿多投。经本刊通知作者修改的稿件,一般已被录用,将按本刊编排计划刊出。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

不要审稿费,要版面费,一页200多吧

据说不要,但要版面费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文版格式要求如下。1、论文篇幅不超过10000字(含正文,图,表,参考文献和摘要)中文文题不超过20字。2、文稿版式参照样文执行,样文可在本刊网站上查询过刊。3、论文内容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通信作者,文摘,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及与中文相应的英文部分。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东南大学主办的以机械动力、能源环境、材料科学、电力电气、通信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自动控制、仪器科学、土木交通和生物医学等专业学科为主的学术期刊。《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英国《科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数据库收录。《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先后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首届、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首届、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等。2008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8年和2011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科技精品期刊。2009年和2011年被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1996年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7年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1999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学报评比二等奖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单位:东南大学主编:毛善锋ISSN:1001-0505CN:32-1178/N地址:南京四牌楼2号邮政编码:210096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七届编辑委员会蔡体菁,陈薇,陈云飞,达庆利,戴先中,单建,顾宁,何建敏,胡敏强,黄惟一,黄晓明,蒋平,金远平,雷立旭,雷威,李爱群,李文权,李兆霞,李智群,林鹤云,陆祖宏,吕志涛,毛善锋,钱春香,秦明,沈炯,沈连丰,沈湘林,施明恒,舒华忠,孙啸,孙扬善,田玉平,汪芸,王培红,王桥,徐金平,徐君祥,易红,尹立红,翟亚 。

[1] Nan Xiang, Ke Chen, Sun Dong Ke, Wang Shan Fang, Yi Hong, Ni Zhong Hua*,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ocusing process and dynamic behavior of differently sized microparticles in a spiral microchannel, 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 14(1): 89-99, 2013, (SCI, IF=)[2] Xiang Nan, Yi Hong, Chen Ke, Wang Shan Fang,Ni Zhong Hua*. Investigation of the maskless lithography technique for the rapid and cost-effective prototyping of microfluidic devices in laboratories. 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 23(2):025016, 2013, (SCI, IF=)[3] Zhu Xiao Lu, Yin Zhi Feng, Ni Zhong Hua*, Dynamics simulation of positioning and assembling multi-microparticles utilizing optoelectronic tweezers, 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 12(1): 529-544, 2012, (SCI, IF=)[4] Wei Zhi Yong, Ni Zhong Hua, Bi Ke Dong, Chen Min Hua, Chen Yun Fei, In-plane lattice thermal conductivities of multilayer graphene films, Carbon, 49(8): 2653-2658, 2011, (SCI, IF=)[5] Sha Jing Jie, Ni Zhong Hua*, Liu Lei, Yi Hong, Chen Yun Fe, A novel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nanopore based on a glass tube for single-molecule detection, Nanotechnology, 22(17): 175304, 2011 , (SCI, IF=)[6] Wang Zan,Ni Zhong Hua*, Zhao Rui Jie, Chen Min Hua, Bi Ke Dong, Chen Yun Fei, The effect of surface roughness on lattic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silicon nanowires, Physica B-Condensed Matter, 406(13): 2515-2520, 2011, (SCI, IF=)[7] Ni Zhong Hua*, Zu Shu Cun, Chen Ke, Light-induced electro-rotation: Microspheres spin in micro-manipulation using light-induced dielectrophoresis,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54(11): 3035-3046, 2011, (SCI, IF=)[8] Yi Hong, Huang Jie, Gu Xing Zhong, Ni Zhong Hua*, Study on ultrasonic spray technology for the coating of vascular stent ,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54(12): 3358-3370, 2011 , (SCI, IF=)[9] Zhu Xiao Lu, Yi Hong, Ni Zhong Hua*, Frequency-dependent behaviors of individual microscopic particles in an optically induced dielectrophoresis device, Biomicrofluidics,4(1): 013202 , 2010, (SCI, IF=)[10] Zhu Xiao Lu, Gao Zhi Qiang, Yin Zhi Feng, Ni Zhong Hua*, Electrode-rail dielectrophoretic assembly effect: formation ofsingle curvilinear particle-chains on spiral microelectrodes, 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9(4-5): 981-988, 2010, (SCI, IF=)[11] Liu Lei, Hu Yuan, Song Lei, Gu Xing Zhong, Chen Yun Fei, Ni Zhong Hua*, Mesoporous hybrid from anionic polyhedral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s (POSS) and cationic surfactant by hydrothermal approach,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132(3): 567-571, 2010, (SCI, IF=)[12] Ni Zhong Hua, Bu Hao, Zou Min, Yi Hong, Bi Ke Dong, Chen Yun Fei, Anisotrop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graphenesheets from molecular dynamics, Physica B-Condensed Matter,405(5): 1301-1306, 2010, (SCI, IF=)[13] Zhu Xiao Lu, Yin Zhi Feng, Gao Zhi Qiang, Ni Zhong Hua*, Experimental study on filtering, transporting, concentrating and focusing of microparticles based on optically induced dielectrophoresis,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53(9): 2388-2396, 2010, (SCI, IF=)[14]NI ZhongHua, ZHANG XinJie.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for aggregation phenomenaof nanocolloids. 《Science in China, E》, 52(2): 484-490,2009(SCI收录)[15]NI ZhongHua, GU XingZhong & WANG YueXuan. Rapid prediction method for nonlinearexpansion process of medical vascular stent. 《Science in China, E》, 52(2): 1-8,2009(SCI收录)[16]NI ZhongHua, ZHANG XinJie,YI Hong. Separation of nanocolloids driven bydielectrophoresis: A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 《Science in China, E》(录用,等待发表)[17]NI ZhongHua, ZHANG XinJie. Research on Critical Technology of Micro/Nano Bio-particles Manipulation Platform Based on Light-induced Dielectrophoresis.《Science inChina, E》(录用,等待发表)[18]Yunfei Chen, Zhonghua Ni, Guiming Wang. “Electroosmotic Flow in Nanotubes with Highsurface Charge Densities”, Nano Letters, 8(1), 42-48, 2008. (SCI收录,影响引子)[19] Yunfei Chen, Deyu Li, Jennifer R. Lukes, Zhonghua Ni, Minhua Chen, Minimum thermalconductivity from Molecular Dynamics, Physical Review B, 72(17), 174302_(1-6),2005.(SCI检索)[20] 倪中华*, 张鑫杰. 纳米胶体团聚现象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中国科学, E》,39(1),1-7, 2009.(EI检索)[21] 倪中华,顾兴中,王跃轩. 医用血管支架非线性扩张过程快速预测方法的研究,《中国科学, E》,, P1016-1025. 2008. (EI检索)[22] 倪中华,易红,朱树存.基于光诱导介电泳的微纳米生物粒子操纵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中国科学, E》(录用,等待发表)[23]倪中华, 张鑫杰. 介电泳驱动纳米胶体分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中国科学, E》(录用,等待发表)[24] 倪中华,易 红,顾兴中, 载药纳米颗粒与血管支架自装配机理和方法. 机械工程学报, , , P190-P194. (EI检索)[25] 倪中华,王跃轩, 程洁. 球囊扩张式冠脉支架扩张变形机理数值模拟方法. 机械工程学报,2008, 44 (1):102-108. (EI检索)[26] 倪中华,朱树存, 基于介电泳的生物粒子分离芯片, 东南大学学报, 2005. , .(EI检索)[27] 倪中华,顾兴中,王跃轩. 微观作用力驱动的纳米颗粒自装配技术, 微纳电子技术, , (总329期), P18-P23(EI检索)[28] 倪中华,易 红,王跃轩,顾兴中, 预防心血管再狭窄纳米载药涂层支架的研究, 东南大学学报,2004. , , P789-P793. (EI.检索)[29] Y. Chen, D. Li, J. R. Lukes, and Zhonghua. Ni. Monte Carlo Simulation of ThermalConductivities of Silicon Nanowires,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Summer Heat TransferConference,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HT2005-72377,2005. (EI检索)[30] Y. Chen, D. Li, J. Yang, Zhonghua. Ni, and J. R. Lukes, Interface Effect onLattice Thermal Conductivities of Superlattice Nanowires Proceedings of the 2004International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ngress and Exposition, Anaheim, California,IMECE 2004 -59149,2004. (EI检索)[31]Wang YueXuan, Yi hong, Ni ZhongHua. Computational Biomechanics and ExperimentalVerification of Vascular St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and Security. Springer: 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5,P870-877. (SCI和EI检索)[32]Wang YueXuan, Yi hong, Ni ZhongHua.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Balloon-expandableEndovascular Stent Expansion. 27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Shanghai: IEEE-EMBS, 2005,shanghai china(EI检索)[33] Chen Gong, Yi hong, Ni ZhongHua. IGES Interface for Medical 3-D Volume Data. IEEE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Shanghai: IEEE-EMBS, 2005,shanghai china.(EI检索)[34] Chen Gong, Yi hong, Ni ZhongHua. MIPP: A Web-based Medical Image Processing Systemfor Stent Design 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s Systemsand Services Managemen,2005.6.P:1484-148813-15,chongqing china. (EI检索)[35]陈功,易红,倪中华. 基于逆向工程的医学器官有限元建模方法的研究. 机械工程学报,2006. VOL42, NO1, P139-145. (EI检索)[36]顾兴中、易红,倪中华. 冠状动脉支架研究.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5 .6:662-667(EI检索)[37]张鑫杰,倪中华*.纳米粒子介电泳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P884-888. (EI检索)[38] 王跃轩,易红,倪中华. 医用血管支架生物力学性能分析方法研究.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2):216-221(EI检索)[39] 王跃轩,易红,倪中华. 机器视觉系统中图像误差补偿方法研究. 数据采集与处理.2005,20(4):472-477. (EI检索)[40] 倪中华,江 勇. 面向网络化制造的动态自组织制造资源模型的研究. 中国机械工程. , , P1823-P1826.(EI)[41] Ni Zhonghua, Jiang Yong. RESEARCH ON DYNAMIC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MODEL ANDMARKUP LANGUAGES FOR NETWORKED MANUFACTURING. INTEGRATED DESIGN & PROCESS TECHNOLOGY(IDPT) ,2005. ,P50-P50. (EI)[42] 倪中华,江 勇,王 伟. 面向产品生命链过程的信息集成平台. 东南大学学报. , , P533-P537. (EI)[43] 孟秀丽,易 红,倪中华,刘 英. 基于对策论的协同设计目标冲突协商方法的研究. 中国机械工程. , P2190-2194. (EI)[44] 倪晓宇,易 红,倪中华,汤文成. 基于虚拟机的B/S协同系统的设计.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P157-162. (EI)[45] 孟秀丽,易 红,倪中华,刘 英. 基于约束的协同设计冲突检测技术研究.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 P1426-1431. (EI)[46] 倪晓宇,汤文成,倪中华. 基于Web的协同CAE系统及关键技术的研究.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 , , P51-P55. (EI)[47] 谢军翌,汤文成,倪中华. 基于多代理机制的车间制造资源调度管理系统的研究.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5. , , P805-P809. (EI)[48] 孟秀丽,易红,倪中华,王伟. 基于模糊评价的协同设计冲突仲裁技术研究.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3, P400-404. (EI)[49] 倪晓宇,汤文成,倪中华. 基于Web的机床组件协同分析和优化环境. 机械设计. 2004. , P15-P17..[50] 倪晓宇,易 红,倪中华,汤文成. 机床组件有限元分析前处理专家系统研究. 东南大学学报.2005. , , P211-P215. (EI)

1、基于元胞自动机的知识型企业生命体健康演化模拟研究/系统管理学报/第一作者2、知识型企业生命体健康演化仿真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一作者3、关于企业知识结构体系的构成演化与组织学习的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第一作者4、基于知识结构的组织智商研究/科研管理/第一作者5、知识型企业的自组织与组织管理/生产力研究/第一作者6、知识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健康监测指标体系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一作者7、价值流——企业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一作者8、试论敏捷制造模式下合作伙伴、供应商的选择依据/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一作者9、敏捷制造企业的分布式质量控制系统/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一作者10、基于Internet的敏捷制造远程质量控制研究/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第二作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校地址: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建设东路46号。

更多学校信息:

中文名:河南师范大学

外文名:Henan Normal University

简    称:河南师大(HNU)

创办时间:1923年

类    别:公立大学

属    性: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2年)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14年)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4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2015年)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17年)

主管部门:河南省

院系设置:历史文化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文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等24个二级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

校    训:厚德博学,止于至善

校    歌:《河南师范大学校歌》

院校代码:10476

知名校友:张统一、张锁江、 毛万春、宋纯鹏等

扩展资料:

学校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图书馆:

截至2014年8月,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共有藏书200多万册,期刊4800多种,中外文网络在线数据库10余个;馆藏涵盖理学、工学、教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

著名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明丛书》、《民国丛书》、《中华再造善本》等大型套书均己入藏;业已形成以专业文献为主、学科文献门类比较齐全、大型套书资源丰富的馆藏体系;

开通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lsevier全文电子期刊》、《SpringerLINK全文电子期刊》等中外文数据库,并购置电子图书近50万册,构建了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相结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标本馆:

据2015年12月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官网信息显示,该校生物标本馆共有馆藏动物、植物、真菌、人体及化石标本总计近6000种、120000余号;

其中植物标本3600余种、28000多号,包括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0多种,如人参、珙桐、太行花、天麻、猬实、银杏、连香树等,著名的四大怀药牛膝、地黄、菊花、山药等也珍藏在该馆。

馆藏动物标本2400余种、90000多号,脊椎动物标本600余种、28000多号;无脊椎动物标本1000余种、60000余号。

学术期刊: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由河南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60年,原为《新乡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随校名变更改为现名;

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河南省社会科学二十佳期刊。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60年,时称《河南化工学院、新乡师范学院联合学报》,该刊是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河南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

其刊载的学术论文涉及的主要学科有数学、物理学、信息科学、化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体育等,固定收录该刊的权威性文摘期刊和数据库主要有美国《数学评论》(MR)、德国《数学文摘》(ZM)、美国《化学文摘》(CA)等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河南师范大学

  • 索引序列
  •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
  •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
  •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