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滨水公园毕业论文

滨水公园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滨水公园毕业论文

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答辩自述稿范文

范文一:

各位老师好!我叫王爱国,来自山东聊城,我的论文题目是《基于实物期权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财务评估应用研究》。在这里,请允许我向王雪青老师的悉心指导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劳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将从论文的目的、结构内容、不足之处三个方面向各位老师作一大概介绍,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在目的和意义上,本文研究将实物期权理论引入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决策评价过程之中,目的在于完善轨道交通建设投资项目的评估方法和体系,通过完善评估手段,使轨道交通项目价值能够被更准确地计算和评估,进而帮助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方进行科学决策。

当前,将实物期权理论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评价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成果可作为以投资者为主体,评价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价值理论的一个新的思路,同时为决策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撑,对我国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其次,在结构内容上,本文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分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特征并回顾传统方法在处理项目投资决策问题上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分析轨道交通项目特性以及期权特征,并构建基于推迟期权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评价模型。最后,通过实例对投资决策模型进行了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结构如下:

第一章是论文的绪论部分,此章节中首先对城市轨道交通等相关研究背景做了简要介绍,并对于此次研究提出了其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所在。通过文献综述,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于实物期权等方法的研究过程和现状,并最后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第二章对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和投资决策方法两方面分别做了系统阐述。其中轨道交通项目阐述包含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简介、分类及特征,重点对轨道交通项目的经济特征和投资特征进行分析,为下一步研究做铺垫。在投资决策方法综述中,重点分析和对比了传统项目评价方法及实物期权方法。首先是对传统项目评价方法的阐述,并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其后,对实物期权方法做了系统介绍,最后总结了实物期权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本文第三章着手于分析轨道交通项目的期权特征,并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 推迟期权模型,指出了该模型的实际指导意义。

第四章中并运用具体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和量化的计算,增强论文的说服力。

第五章是本文的最后一章,通过前面两章的模型构建和验证,初步总结将实物期权方法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结论,并指出本次研究中未能考量的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指出将来进行完善和开拓研究方向。

最后,在不足之处上,关于本文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总结如下:

1、 模型参数的确定较难。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价值增长率的数据难以获得,本文以客流量增长率近似代替。实际上,决定轨道交通项目价值的因素较为复杂,固定资产折旧、维修费用增加、沉没价值计算等都将影响项目价值。另外,价值增长率的方差难以直接获得,利用类似项目历史年数据近似代替的手段无法考量项目未来年的不确定性。因此,模型参数的确定仍需有更准确的测算方法。

2、 在构建推迟期权定价模型中,未能准确得到推迟期权的时间,并将其量化为公式进行计算,给项目确定决策操作时机带来较多不便,而这正是项目本身的不确定性特征所决定的。

3、 未能考虑存在其他竞争对手情况下的博弈模型。本文构建推迟期权定价模型以及案例验证均以仅有一个投资者的条件为基本假设,但实际当中往往有多个投资者进行竞争,因此需进一步对其博弈特性及模型进行构建和验证。

另外,仍有一些其他因素未能加以考虑,如同时存在的不同期权间的相互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等等,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再一次谢谢各位老师。

范文二:

答辩委员会主席、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我叫李俊妮,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建筑。我的论文题目为《区域景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滨水区控制要素研究--以“重庆两江新区御临河沿岸景观概念规划”为例》,论文从确立选题、搜集资料、构思提纲到撰写、修改及定稿,我的导师朱 捷教授给予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请允许我向导师表示真心的感谢,同时向在我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涯中直接或间接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向所有参加我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就本论文的选题原因及意义、选题背景、研究框架、主要内容及研究缺陷等方面进行简要陈述,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

首先,本论文的选题原因、意义及选题背景。

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稀缺的公共资源,是最具有开放性和吸引力的自然、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其不仅有美化城市、修复河流生态等效果,同时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满足了人亲近自然、亲近水的要求,体现了河流与城市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同时也是社会、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良好的城市滨水区景观是城市活力的集中表现和城市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承载网络,同时也是提升文化氛围、展示形象的城市重要场所。

由于部分地区对滨水景观的打造还处于较为片面的认识中,一些城市在打造滨水区景观时侧重于防洪、水运、灌溉等价值,将滨水区环境作为工程实体看待,单一的对其中某一段进行分别设计;“滨水中央公园”、“滨水景观大道”等描绘“城市名片”的词语频频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滨水区的空间品质,但是由于设计繁琐、各种设计手法堆砌、仅注重局部等倾向,往往导致景观破碎、形象缺失、可达性差等令人遗憾的局面。例如中外驰名的京杭大运河,在滨水区更新过程中,两岸景观变得五花八门,不同的设计理念、不同的设计元素统统往上堆叠,有的河道出现了“左岸历史、右岸未来”的景观设计,有的甚至将“欧洲小镇”搬到了大运河边上。面对这些问题,排除经济、社会和政 治因素,最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对一定区域内的城市滨水区缺乏整体的规划控制。

传统意义上的滨水区景观规划主要是针对物质空间环境的塑造,是一种以“蓝图式”的成果为最终导向的实践行为,但随着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开发商的融资能力与拓展计划千差万别,原本的终极蓝图往往只能搁置于规划阶段,无法在场地设计和空间规划中予以落实,使理想与实践出现了巨大落差。对大尺度地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来说,由于设计面积大,建设周期长,中间环节多,过程变数大,因而不能靠“蓝图式”的设计图纸一成不变地指导下位规划设计和实践。

基于以上情况,客观上需要为随时变化的市场需求提供易于操作的规则和平衡机制,就像城市设计承担的任务一样,城市滨水区规划也需要这样一种以控制和引导为实施手段,通过规划编制一系列的“约定”的方式--达到控制效果的同时也可以应对多变的市场因素。当然,在制度层面进行优化探索固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但是受城市规划体制背景和法规背景的限制,这种探索任重道远,而着眼于技术层面,将视线集中于设计控制要素,在目前具有更现实的操作意义。控制要素在规划设计的运作中扮演了桥梁和媒介的角色,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可以通过控制要素对未来项目的空间形态、使用状况进行清晰的预测和控制。

从功能角度出发,城市滨水区包括生态型、商务型、娱乐休闲型、居住型等,城市滨水区可以由以上功能单一组成,也可以是多种功能复合而成,多种功能的混合带来了复杂的景观要素,如空间的开放性、环境的生态性、绿地系统的完整性、绿色廊道、驳岸形式、天际轮廓线、交通设施、防汛设施等等。如此众多的要素使得设计显得千头万绪,因此在滨水区景观规划中,针对设计对这些要素进行选取、分类和策略探讨是进行详细设计以前最重要的前期工作。

目前对于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研究在设计方法、视觉形象方面和景观生态领域对景观结构及其生态问题的探讨方面已经做了极为详尽的研究,而将城市滨水区作为区域景观规划的工作展开整体性探索,以及相关控制要素如何筛选、规划成果如何指导下一步设计方面的研究在近几年的规划实践中开始得到重视,也有了一些相关的实践案例。

笔者通过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以及区域景观规划实际项目的参与,从区域景观规划的视角出发,采用区域景观规划的.方法途径,综合城市滨水区的特性、问题研究,结合一个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实践案例,及以这一案例为上位规划指导落实的详细设计案例,着重探索控制要素的组成、筛选及图文导则对下位规划设计的指导作用。研究的意义在于从中总结出普遍的规律,为今后的项目提供一定参考。

纵观城市河流的演变历史,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①前工业化时代-以自然发展为主-逐水而居 依水筑城:

“水”最基本功能是灌溉、生活供水及排水、航运功能。这一时期,许多城市选址都在江、河、海等水陆交汇处,并成为当时人口集聚及商品交易中心,同时在长距离贸易、对外贸易体系中占据举重要地位。11世纪到 14世纪,城市滨水区的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国际性贸易集市以及港口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这些滨水区最初通常是一种自发的发展态势--港口与城市生活混合,同时是贸易枢纽和军事要塞,并拥有港口、公共空间的功能。

②工业化时代-工厂、码头和仓库成为标志性景观-业盛水污:

这一时期“水”的首要作用转变为交通运输、工业供水和排水功能。城市滨水区的首要职能是产业空间,工业区向滨水区聚集,产业资本对滨水空间的控制处于主导地位,滨水生活功能受到排斥。港口成为实现货物快速集散的中转地,迅速发展起来的内河运输、铁路运输也主要为大城市港口区服务。城市滨水区成生产、交通核心,大量的资本要素在滨水地带聚集,带动城市进入工业化时代,同时工业废水、废气以及垃圾的排放也使这一时期的城市滨水区出现严重污染。

③后工业化时代-游憩和景观成为首要功能 -人工治水,水清城兴: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的城市滨水区经历了逆工业化的过程。资源枯竭、轮船吨位提高以及集装箱运输的发展,使得港口和其附属产业从城市中心地段加速外迁(从城市迁移到郊区或迁往发展中国家),此时旧港区衰败,土地闲置。

到 20 世纪 6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复兴运动的发展,许多城市重新发现了旧港区处于城市中心区的区位与土地价值,开始对滨水区进行改造。同时在这一时期,劳动方式改变带来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崛起,市民的闲暇时间增多,因此追求回归大自然、对滨水区生态环境、旅游和休闲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前提之下,最先对城市滨水区进行再生改造成功的是北美地区(如巴尔的摩内港),此后,这种滨水区改造在世界范围内兴起(1965年以来美国就有上千个城市滨水开发案例,仅 1993年日本就有 63 个记录在册的城市滨水区开发案例)。

其次,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本文试图从区域景观规划的视角出发,从更宏观的层面进行统筹,对控制要素的选取、图文导则的构建、控制策略对下位规划设计的指导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结合“重庆市两江新区龙盛片区御临河沿岸景观概念规划”以及这一案例指导下实施的滨水绿地景观设计,对景观控制要素在实际案例中的操作流程进行实例研究,对“控制要素”在规划设计中扮演的“桥梁”和“媒介”角色进行验证, 以期对今后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

论文结构遵从“提出问题--分析与借鉴--解决方法与策略探索--实际案例验证”的纵向逻辑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第二章,主要为基础研究与共性问题归纳整合,明确研究的主要对象和相关概念,归纳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特性,提出目前滨水区景观规划面临的问题。

第二部分为第三章,首先明确了区域景观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复合系统和操作流程,同时对三个国内外成功的城市滨水区开发案例进行了剖析,为下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第三部分为第四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城市滨水区景观规的研究框架,结合景观设计的中心议题研究,提出影响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生态、功能、形象、文化相关要素,并对其控制策略、实施方式进行了总结归纳。

第四部分为第五章、第六章,通过《两江新区御临河沿岸景观概念规划》明晰景观控制要素选取、图文导则在设计中的运用,并以《两江新区御临河(影视城段)滨河绿地景观设计》对控制要素对下位规划设计的引导进行分析,最后在结论部分对论文的主要成果与不足之处进行讨论和陈述。

第三,本论文的研究缺陷。

在三年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跟随导师完成的实际项目是促成论文方向的主要原因,三年的学习经历中导师传授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令我受益匪浅,但是由于笔者自身在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和论文写作能力上的欠缺,整个研究过程和论文逻辑难免存在一些纰漏与有待商榷之处,在研究的深度上也有所不足。论文在理论的阐述方面、工作框架的逻辑建构方面、方法的抽象描述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只有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的进行改善。

对于论文存在的这些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见谅,并提出宝贵意见,我将不断完善。

最后再一次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审阅我论文并参加今天答辩会的各位老师,我的陈述完毕,谢谢!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论文)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福州为了改善城市园林绿化面貌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最终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在城市的滨水区域,建成大量的公共绿地。这些绿地来看各有特色,服务对象不同,已形成的滨水开放空间景观,也不尽相同。回顾这些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现状,颇有收益。(1)为住宅小区居民服务的滨水供给绿地,往往紧。邻城市住宅新村,绿地宽度小。如白马河公园滨水绿地,宽度一般只有几十米、二十几米,最多也只有30~40m,沿着河岸建设,地势平坦。建成的滨水开放空间景观,以植物造景为主,辅以一些景观小品,景观特色多小巧玲珑;再如1990年建成的福州白马河公园,面积㎡,紧邻黎明新村、上海新村;1991年建成的福州晋安河公园,面积㎡,紧邻洋下新村、浦下新村、王庄新村。这些新村与滨河公园,只隔着宽七八米马路,使用起来非常便捷,其服务对象是新村居民。这类绿地面积㎡,约占滨水公共绿地的%。(2)城市滨河道路绿地,一般都跟随城市道路而延伸,绿地宽窄不一,或宽不足10m,或宽40~50mk,滨水绿地环境多是城市河边荒地、杂居地。经改建的滨水开放空间景观,也都是以植物造景为主,且都注意使用景观小品。例如1988年建成的福州仓前公园,面积㎡;1996~1997年建成江滨大道的公共绿地,沿路长26km,宽度8~15~20m不等,面积近28h㎡,作为街头开放性道路公共绿地,空间景观以植物造景为主。这类绿地面积㎡,约占滨水公共绿地的%。(3)滨水区域大面积拆迁危旧房,建成公园绿地。近年福州城市经济实力增强,对沿江几万平方米的违章搭盖及破旧危房进行拆迁。新建成的滨水区域,如闽江公园,北岸线长,河岸绿地宽100~200m,面积㎡;南岸线长7km,河岸绿地宽150m左右,面积达万㎡,使福州滨水城市空间景观得道改造提高,美化了城市景观形象。(4)利用滨水滩涂自然绿地,建成可供休闲娱乐的城市公共绿地。这类绿地的沿岸植物生长茁壮,绿化景观良好,并能较好地保护自然生态景观原貌。例如,现在正在建设的福州金山公园,位于福州金山新区南部,三环路一期东侧,东邻城市旧防洪堤――建新南堤,西界规划道路。公园建设基地,自然景观资源条件优越,大树成荫,物种丰富。还有很多体现福州榕城地方特色的古榕树,白鹭纷飞。河湾水面宽阔稳定,宽达100~200m,公园景观具有浓郁的村野湿地自然生态风貌。(5)把滨水的采矿迹地建成滨水观光风景游览区。这类公共绿地沿江河两岸透迤而下,原地貌荒凉破败,经整治后,迅速改变了滨水区域开放空间景观,成为优美的旅游观光风景名胜地。如长乐市沿闽江口金刚褪附近3km的江岸,原是采掘花岗岩石材的坛口迹地,开采了几十年,岩壁陡峭,植被残缺,土壤流失,自然生态被破坏。经过长乐市近两年的整改,利用了滨水的人文景观与自然地理资源,使滨水的人文景观与自然地理资源,使滨水采矿坛口迹地得到再生利用,建成为优美的旅游观光风景名胜地。(6)利用原有湿地地貌建成湿地保护区。例如,在闽江口,还未被人为严重破坏的自然湿地,就有鳗鱼洲湿地、道庆洲湿地,还有在福州金山新区堤外建成的湿地公园,它们都是利用滩涂沙地植被与水滨等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形成保护自然生态景观板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廊道。以上6种市域滨水区域,有效地提高了滨水绿地生态空间景观水平,改善了群众居住、休闲、娱乐、健身等环境。2.滨水绿地设计创意理念及形成空间景观效果 创建优美的滨水人居环境景观处在城市居民新村附近的内河滨水开放空间,规划设计考虑为新村居民服务。这类滨水绿地的服务半径在500m之内,要求创建优美的滨水人居环境景观,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创意理念,并通过各种设计措施来达到目的。在滨水公共绿地空间中,设计按照人体行为工程学原理,安排多种健身设施与器具,创造舒适休闲建身空间环境。游步道宽~,以便两个人相向步行,能宽松地通过在林荫下漫步。路面铺装应平坦,尽量在临水面安排铺装广场,设置较舒适的坐椅,让人近水观赏,游赏水景。 追求园林植物群体美景观,发挥大自然生态群落效应园林植物群体美,是现代风景园林美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通过相近植物与同种植物按园林艺术美的韵律节奏与比例协调关系的组合布局,表现植物群体规模,以体现景观的气势雄伟,并且表现组合植物景观美。园林植物按生态规律布局,最大限度发挥植物自然生态群落效应,改善生态环境;并为城市输送大量氧气,成为“城市绿肺”,最大限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如晋安河公园、光明港公园的绿化。现着重论述晋安公园植物群体景观。晋安河公园位于晋安河两岸,开辟出宽20~30m的带状滨水开放公共绿地,长约7km。公园岸边有丰富的观赏立面,林冠线起伏变化,色彩与季相变化丰富,最主要的是晋安河公园追求壮观的园林植物群落,体现群体美的景观特色,从南到北,有葵林景区,南洋杉景区(爱乡园),椰林春月景区。葵林景区位于晋安河公园王庄新村河岸段,沿河长200多m的滨水绿地。疏密相间,自然群植高3~8m的大蒲葵林。设计布局三五成丛,数丛成群,株间距4~8m,并安排3块200~300㎡的林间疏林草坪。葵林边缘及河岸边还配置有成丛的美丽针葵、七姐妹、南迎春、扶桑、九里香球等灌木花卉,为葵林景区增添了色彩变化,丰富了层次与季相的变化。昂扬挺立的蒲葵林,令人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怀,其葱绿茂密的蒲葵林纯林之景观,充满了浓郁的亚热带南国风光。爱乡园景区位于福马路北晋安河东岸200多m的河岸绿地。自然群植有92株高几十米的南洋杉林,主要树种是塔形南洋杉、肯氏南洋杉和毕氏南洋杉,形成开放式滨水公共绿地空间景观。岸边及绿地边缘植有马樱丹、南迎春、榕树球、扶桑及红花羊蹄甲等植物,形成南洋杉林。柔和的水平线与南洋杉的雄伟垂直线形成鲜明对比,在水中呈现出优美的垂直倒影。椰林春月景区,在晋安河桥北、晋安河西岸近长1km的河岸开放式绿地。设计种植棕榈科混交林,植有蒲葵、华盛顿蒲葵、美丽针葵可、假槟榔、皇后葵、丛生鱼尾葵、长穗鱼尾葵、大王椰子、散尾葵、棕竹等棕榈科植物30多种,还有黄金叶、小蜡球、红刺林投、象腿丝兰、南迎春等植物。大量的乔灌地被草坪植物组合,形成自然群落,成为城市生态廊道,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具有滨水带状绿地群体美的植物景观,还有光明港的蒲葵混交林、羊蹄甲混交林带。 充分利用历史人文景观资源,展现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特色结合地形改造,发掘利用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历史人文景观。这一设计理念,是福州滨水开放绿地空间又一景观特色。例如,长乐闽江出海口,历史上曾是明朝郑和7下西洋船队候风与补给驻泊地。长乐市为了开发建设闽江出海口风景旅游观光带,建成长3km的滨水开放公共绿地空间。为了纪念郑和7下西洋的伟大航海壮举600周年,把其中一段以前曾是闽江船运码头滨水的长800m的绿地景区,开辟为“郑和广场”,面积近㎡。充分利用郑和船队7下西洋,以长乐为出发驻泊地的历史,建成祭海誓师台、三宝亭、了望台、郑和兵营、亲水船平台、郑和史迹纪念馆以及郑和雕像,配置各种树木、花卉、草坪。对过去的采石坛口、砂石地,覆土~,并清理岩壁,种植各种榕树、芒果、棕榈科乔木,以及垂直攀援植物和时令花卉,形成优美的滨水公共绿地。开放之后,游人络绎不绝。再如,两年前建成的闽江北园闽风园,面积㎡。在防洪堤外侧,利用当地原有造船厂遗址,突出展现福州2000多年的古城历史文化与船政文化景观。精美的“闽都春秋”巨型浮雕,向人们述说福州的许多壮阔伟业,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长廊,并成为中外游人的必到之处。 根据亲水性的设计理念,创造各种亲水景观亲水是人类的特性;水是园林的灵魂。因此,充分展现人和水的景观关系,是滨水开放空间的又一设计理念。江滨公园闽水园,面积㎡。以闽江文化为主线,用抽象的艺术表现技法,表达“闽水长闽江清”的设计理念,体现人与水之间共生互利的情感关系。“闽水谣”“浮雕”,叙述了闽江两岸风土人情和闽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文化景观。“闽水魂”雕塑,体现闽都儿女激流勇进的奋斗精神,升华人与水相依共存的造园思想。临水是形成滨江水公园空间最大的特点,要把壮阔的闽江风光组织到公园临江风景的观赏透视中。为了最大限度地让游人观赏透视中。为了最大限度的让游人观赏闽江风光,并满足群众晨练及傍晚的休闲活动,江滨各个公园景区都安排大面积的临水铺装广场。如台江江滨公园规划了近8000㎡的铺装广场;在仓前公园也辟有3700㎡的铺装广场;在缤纷园、闽水园、闽风园等景区,都把广场延伸到水边,做各种标高的平台,让游人能与水亲密接触,满足人们对亲水性的要求。而在金沙园、西河园,则把踏步平台改为一望无垠的沙滩,让游人能在3万多㎡的沙滩,尽情嬉戏,在金沙碧水之间,沐浴阳光,享受大自然赐予的闲适放飞心情。而在福州长乐郑和广场,由于闽江出海口风浪较大,在其临水船形平台,加栏杆、坐凳,让人感受郑和船队万船竟发的壮观气势,也是一种绝妙的亲水性做法。 利用自然地理生态资源建造滨水旅游观赏景观在滨水开放空间中,有的地段对自然地理生态资源是可资利用、充分发掘,为风景旅游光事业服务。例如在长乐闽江出海口的金刚腿景区。金刚腿原是半山上的巨岩,延伸到闽江水岸边,形成大条岩,形如天生的金刚大腿。腿弯之下空悬,如一座拱桥,脚如穿靴,脚尖翘起,自古以来就被俗称为“金刚腿”。腿上方,半山岩壁,有中国海军宿将萨镇冰题的“金刚濯足”4字石刻。在日本《福州考》一书中,把金刚腿称为仙人脚。金刚腿和闽江口五虎礁、南北龟、皇帝井等,并称为“闽江口七景”。据历年水文测定,金刚腿靴底标高,腿踝标高。而60年以来,福州马尾平均水位标高仅,最高水位仅。历来无论闽江大水,还是海潮大潮,都不会淹过金刚腿的腿踝。所以俗语有“大水淹不到金刚腿”。建成的金刚腿公园,专门在滨水岸边勒石,记述金刚腿采石坛口开拓为公园的事迹简介,以及金刚腿的历史、自然地貌传说。在金刚腿景区,还有一个自然地貌景观,即金刚腿刚好处于闽江入海口谈水和海水的分界线上。故腿股内外,水有咸淡之分。闽江上游的漂木和浮物,由于海潮顶托作用,也都在金刚腿附近水面打转。2002年,金刚腿公园特在此辟建海水、淡水分界碑,以此体现金刚腿自然地理景观。上述的滨水自然地貌景观,都是自然历史遗留和演替形成的,经过人为加工整理、再生利用,形成著名自然地貌景观。还有一类滨水自然地貌景观,是大自然赋予的,要加以保护,才能永续利用——即滨水自然湿地景观。目前,福州市区域闽江滨水自然湿地,有多类近城滨水区域已进行开发保护。如金山湿地公园只是在清理原有自然地貌的基础上,种植各种乔灌木,利于自然湿地的保护。还有一类是面积较大的湿地,自然原生地貌离城稍远,人为扰动较少。此类湿地要依法严加保护,严禁开发利用。如道庆洲自然湿地景观,严禁开发利用。如道庆洲自然湿地景观、鳗鱼洲自然湿地景观等,只有严加保护,才能成为永久的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斑块。这类湿地一经开发,则将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的破坏作用。道庆洲湿地面积约㎡,距离市区不足10km,是最靠近福州城区的大型湿地,位于闽江、五龙江、白龙江3条江汇合处。涨潮时几乎看不见,退潮时才能见道洲地。目前,道庆洲湿地自然条件好,各类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种子植物85种。附近水域有鱼类39种,各种浮游生物多达110种。在宽阔的潮间带滩涂,还有丰富的鱼虾,特别是甲壳类和双壳贝类等,这些都是鸟类的主要食物。由于条件适宜,在不同季节还吸引了白鹭、苍鹭为主的30多种水禽群体,到那里栖息、觅食和繁衍,曾一度成为当地独特的生态景观。道庆洲湿地景观的再生利用、保护,目前已引起有关的再生利用、保护,目前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民间资金及组织,参与了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根据规划设计理念建设充满寓意的滨水造型景观一般园林设计者,通过各种设计思维活动创立理念,运用各种园林植物、园林景观小品和构筑物,及各种规划构图等,建成隐含各种意念的造型景观,即意象景观。“九洲方圆”是为纪念第三十一回旅日福建同乡访华恳亲团在榕举行,而规划设计的。位于晋安河公园中段爱乡园内,南有南洋杉草坪,北有樱花园,主景点是20m x 20m方圆叠加的花坛平台。底层方形平台上的花坛,种有梅花、樱花、腊梅各9株,以及反映榕城乡土特色的榕树球、茉莉花;上层圆形平台中心,是高的“环球同凉热”不锈钢雕塑,雕塑基座呈九角形,磨光花岗岩贴面,圆形平台地面划分9个弧形地块,按图案铺及火烧板与磨光花岗岩板。精雕细琢9个梅花浮雕图案,象征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上下两层平台踏步9级,“九洲方圆”,寓意中日两国人民传统以友谊如日中天,如梅花一样高洁,如樱花一样灿烂好。闽江公园的望龙园景区大门口,是望龙造型是全园标志性景观,是根据福州唐末闽王王延钧在江滨钩白龙,飞舞上天的历史传说设计的。巨龙昂首远望、腾飞起舞。能容纳2500人的露天演歌台,为缤纷园景区的主景物,围绕演歌台,为缤纷园景区的主景物,围绕演歌台有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水景,还有螺旋式、错落式的看台和5组帆形钢架造型,宛如江中乘风破浪的白帆,蔚为壮观。在长乐闽江口风景旅游观光区,有一个“吉祥公园”景区。根据吉祥长乐的主题,按照中国传统吉祥寓意,进行石刻浮雕组景,其主题是“万象更新”雕塑。在榕树、竹林丛中,小路蜿蜒向前,设立组雕巨石景观序列;一帆丰顺、四海升平、八卦太极、万象更新等,表达了和平幸福、吉祥安康的美好意愿。当然,福州市域还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有的住宅新村紧挨内河边,绿化带很少;有的大江边的滩涂沙洲湿地,正逐步被改造成生活居住地。因此,开发与保护滨水区域的矛盾还很严重。滨水区域开放空间的保护与再生利用,还是一项艰巨的历史课题,有待我们去研究。

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应用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应用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生态系统本就相当脆弱的滨水区域。因此,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引入海绵城市的概念,可以有效缓解水生态环境污染,改善城市排水问题,减轻水资源供给压力。基于此,对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

海绵城市;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用现代

引言:

城市的功能体系虽然已经较为完善,但要保证其长期正常运转,就必须确保各项功能都顺利维持运行。实际上都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短缺、干旱、水污染等问题。为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科学地应用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当中,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海绵城市相关概述

海绵城市就像海绵一样有强大的吸水性,能够吸收大量的水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植被数量不断减少,城市的储水能力也越来越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城市建设中应用海绵理念,通过配置相应的设施,实现对城市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净化,再储蓄剩余的水资源。与传统的城市开发模式不同,海绵城市建设是基于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以最低的破坏来改善水资源的生态环境,最大程度保障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相适应[1]。我国近10年来不断在尝试将海绵城市理论、自然、新技术等进行结合,如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厦门五缘湾环湾景观整治以及秦皇岛汤和公园等,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海绵型城市。如我国江苏连云港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也面临较大的挑战。流经连云港城区的很多水系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生活污水大多直接排放,河堤上被丢弃大量垃圾,水面污染严重,甚至有些河道散发出轻微异味,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因此,需要在连云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构建城市水系网格格局,促进水系统生态安全。同时,连云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需要风景园林、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市政部门等多个单位的协作,同时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广泛参与。

2、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生态效益

滨水区的生态价值较高,主要由于其在城市内陆与水域之间充当连接纽带的作用。海绵城市理念主要是通过增强已经受损生态系统的防御能力,进而杜绝污染源到达水源的终端。城市污水一般都是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到滨水区,然后才能到达自然水域[2]。因此,对滨水区进行优化设计,处理受污染的地表径流,防止污染源进入水体,从而促进滨水区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城市滨水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首先,可以控制污染源,一般情况下,通过生物滞留技术、下沉式绿地等方式来处理受污染的地表径流,具有非常强的滤污净化能力,能够有效保护城市水体环境。其次,可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水平,通过对受损水生态环境的恢复来构建健康的滨水生态系统。最后,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效提升自然水利用率,通过蓄存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源,可以大大减轻水资源供给压力。

社会效益

城市滨水区是居民开放空间需求的一部分,在其生态建设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可以加强城市的.绿化建设,丰富植物品种,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另外,滨水区的优化建设,能够改善城市文化形象,使其符合国家发展趋势,还能提升城市居民对海绵城市的认知,从而促使人们参与到其中,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3、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需遵循的原则

防洪原则

在进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滨水区的特点,不能忽略其休闲娱乐的功能。同时,相关设计人员必须重视海滨的防洪功能。当强雨季来临的时候,一定的洪水防御能力才能起到保护河岸的作用,使其不会被雨水破坏。

因地制宜原则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非常大的工作量,内容复杂多样,而且海绵城市有许多特色水面景观,施工前,必须科学分析城市各个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使得水域景观的设计和城市土地利用情况相对平衡。

生态性和完整性原则

在开展滨水区景观设计时,将生态理念切实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3]。在设计滨水区景观时,要科学合理规划,如用点和线合理创建河滨区域,营造出科学整合的城市和水生环境,确保滨水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完整性。

4、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道路海绵体设计

在进行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加强对道路景观海绵体的设计。首先是道路铺设设计,在道路路面和停车场路面应主要铺装具有透水性的混凝土和沥青,而道路旁边的人行道,应铺设透水砖。其次,植物绿化配置中,要注意植物规划不能遮挡驾驶员的视线,以免影响行车安全,应着重对道路一侧的植物进行设计,并且在车位之间选用具有净化功能的植物,如栾树、国槐、洋槐等,以改善停车区域的生态环境[4]。再次,雨水收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在停车区域设置地下蓄水池、设计雨水花园,从而实现科学净化水源的目的。并且净化后的水资源还可以再次利用,可用来清洗车辆或者灌溉绿植等,进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生态廊道设计

生态廊道可以有效隔离或者联系滨水区多个不同的生态板块。在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的过程中,要运用到很多配套设施,要将其与周边的生态环境充分结合,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施工的总工程量,进而大大降低建设成本,大幅度提升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到生态廊道设计,可以将雨水设施划分为蓄水坑塘、季节性湿地、小型沟渠雨水等多个部分,并设定对应的管理权限,从而有效判断不同区域的雨水拦蓄能力。另外,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还能够实现拦蓄径流的目的,大大提升雨水的综合利用率,从而有效减轻外围河道的排水压力。

5、湿地设计中海绵体理念的应用

湿地的主要功能是净化降水以及储存降水,既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还可以为滨水景观提供水源。湿地主要由水塘和河流组成,其进出水口很容易被水流侵蚀,所以要设置消能坎等设备,以及铺设一些碎石[5]。在降雨量较大的季节,通过建设湿地前置塘等防范措施,可以有效处理雨水径流。湿地和沼泽都可以净化雨水,沼泽有深浅不同的区域,浅泽区的水深不到,深泽区水深,可在沼泽区适当设置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水生植物。在湿地中设置出水池,水池深度要求在,以调节水温,防止水面存在漂浮物。湿地景观的科学设计能够与生态环境一起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不仅可以促进水系统的循环利用,还能够为生物生存及迁徙创造良好的条件。

广场海绵体设计

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广场的规划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在铺设广场道路时选取较硬的材料,导致路面吸水性较差,难以渗透雨水。海绵体城市理念的应用,要求在规划广场时合理选取透水性较高的材料,以提高路面的吸水能力。

雨水收集系统中海绵体设计

海绵城市的理念在滨水城市景观设计中还体现在雨水花园的建设中,雨水花园一般设置在具有较大高度差异的场所,这样能够保障雨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以减少对灌溉用水的消耗,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为了充分合理利用雨水,在雨水花园中应种植大量湿生植物,从而吸收足够的水分,并且科学储蓄剩余的雨水,提高雨水综合利用的效率。另外,海绵城市的理念在滨水城市景观设计中还体现在人工湿地建设中,人工湿地实际上就是将小池塘集合在一起,将小池塘的水提供给住户使用,也可以在夏季蒸发水分,以降低温度,使环境更加舒适。人工湿地还可以促进生物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考虑到滨水景观设计的实际情况,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科学规划人工湿地建设。

6、结语

总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有效改善城市水资源污染的情况。现阶段,我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还没有形成体系,缺乏规范标准。通过道路海绵体设计、生态廊道设计、湿地设计、广场海绵体设计、雨水收集系统中海绵体设计,可充分体现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收稿:2021-06-07)

参考文献:

[1]张梦娜.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概念的应用策略分析[J].产业科技创新,2020(34):17-19.

[2]晁晨,刘振山.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18(11):6-7.

[3]原振华,段汉明,谢培琦.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6):47-51.

[4]张天眷,罗媛媛,张梁.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7(16):208-209.生态绿化现代园艺2022年第1期

题目可以是浅析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 ,这个题目比较小··容易答辩·资料也很多·给你点资料吧·我也是做这个的中国园林素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说,由此可见水对于景观的重要性。可是,现在的水景现状却令人勘忧。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大喷泉(如图一)却静静的躺在水里而不喷水,到处是被污染的河流、小溪,还有那笔直高深的蓄洪大坝,更不用说那些早已干涸的水池了……,(如图二)这是一种很普遍的水景现象,这是一种很可悲的水景现象!图一:泰安市政广场喷泉图二:泰安市乐园小区中心铺装人固然有着亲水的本性,而设计师们也在努力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这本身是件好事,可是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近日,有关媒体刊发了一则“缺水城市滥刮圈水造景之风” 的消息。该文指出:在水资源紧缺的华北、西北一些城市,近年来出现大造城市景观水之风。有的城市“拦河筑坝”,把河水“圈”在城内;有的城市耗巨资“挖地造湖”,人为制造水域景观。据调查,目前黄河流域正在打造水域景观的大中城市已有16个,仅郑州、西安、咸阳三市计划投入的相关“圈水”资金就达40多亿元[1]。在水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如何去营造宜人的水景,如何去满足人们亲水的这种需求,成为摆在我们设计师面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二、解决对策一般地,我们很多的设计师在设计水景时大都在采用借鉴的原则。国外及国内的很多大城市大都是用大喷泉、大水体(如图三)来形成壮观美丽的水景,于是各地的中小城市也都不顾自身的条件,争着去模仿这种很体面的景观,最后就出现了上述的结局。在设计水景时,我们更应该考虑地域水资源的状况,尤其是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如何设计水景更应该值得考虑。在此,我想就如何在水资源缺乏地区营建水景做一些探讨。 宜“小”不宜“大”原则图三:泰安市高新区旁大水体图四:圣•荷塞广场公园旱喷泉水景此处所谓的宜“小”不宜“大”原则指的是在设计水体时,多考虑设计小的水体,而不是那种漫无边际、毫无趣味可言的大水体(如图三)。之所以现在出现了那么多的大水体可能与人们“好大喜功”的心理因素影响有关,也许大水体会让人更能感觉到水的存在,更能吸引人们的视线,可是建成后的大水体往往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大水体的养护之困难可能是设计师在设计之初所没有考虑到的;大水体往往让人有种敬而远之的感觉,而没有想亲近的感觉,因为往往在水体旁边都会有警示性的牌子:此处水深,禁止游泳,禁止垂钓……等语句;大水体一般是靠人工挖出来的,因此大都是“死水”,一旦发生水体污染问题,那将是致命的。而小水体容易营建,这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小水体(如图四)更易于满足人们亲水的需求,更能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更何况在后期养护管理中,小水体便于更好的养护,并且在水体发生污染的情况下,小水体更易于治理。 宜“曲”不宜“直”原则图五:横滨市美术馆前广场水景一图六:横滨市美术馆前广场水景二所谓宜“曲”不宜“直”原则指的是水体最好设计成曲的。我们古典园林营建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师法自然”,即在设计中要遵循大自然中的规律,我们可以看一下我们大自然中的河流、小溪,它们大都是蜿蜒曲折的,因为这样的水景更易于形成变幻的效果。尤其是在居住区中更易于设计成仿自然的曲水(如图五)!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人则将水体设计的成笔直的(如图六),也许他们是想体现人工美、人工征服自然的能力吧! 宜“下”不宜“上”原则图七:东京湾喜来登大饭店宾馆入口水景图八:芝加哥标准石油大厦旁水景此处的“下”与“上”是一种相对的关系,宜“下”不宜“上”指的是设计的水景尽可能与自然中的万有引力相符合(如图七),不要设计太多的大喷泉(如图八),他们大多是向上喷的,是需要能量来支持它们抵消重力影响的,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因此,在现实中我们最好能充分利用重力的作用,用尽可能少的能量来形成尽可能美的景观。这是需要考验设计师创新能力的。 宜“虚”不宜“实”原则图九:加州情景雕塑园中水景图十:在缺水地区用石块营造的水景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虚的水景(如图九)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此处的虚的水景是相对于实际水体而言的,它是一种意向性的水景,是用具有地域特征的造园要素如石块、沙粒、野草等仿照大自然中自然水体的形状而成的(如图十)。这样的水景对于严重缺水地区水景的营建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这样的水景更易于带给人更多的思考、更多的体验。这也许是真实水景所无法比拟的,因为真实的水景往往只能带给人们一种视觉上的满足、一种很肤浅的体验。 关注野草之美,反对草坪热图十一:浙江台州黄岩永宁公园中野草之美图十二:中山岐江公园中野草之美前几年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兴建大草坪的热潮,不管是身处海南,还是位于大连,你都能感受到这股热潮的猛烈侵袭。到处是让游人止步的大草坪,到处是被践踏的一片狼藉的大草坪,到处是需要园林工人经常浇灌、修剪的大草坪,结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面貌”,但是对于人们所真正需求的环境却并没有多大的改观。正因为这股浪潮,加速了具有地域特征、生命力强的野草的消亡;正因为这股浪潮,加速了水资源的日益短缺;正因为这股浪潮,最后终于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野草的美丽(如图十一、十二)。因此,对于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更应该重视乡土草的应用。三、结语水资源日益缺乏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对于如何在缺水的今天去营建美好、宜人的水景是我们每一个景观设计师的责任,正如约翰•O•西蒙兹先生所言:“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 [2](注:文中图片八载自孙成仁先生著的《城市景观设计》,图片四、五、六、七、九载自王晓俊先生的《西方现代园林设计》,图片十载自《世界建筑》(2005,06),图十一引自土人景观网,图十二引自土人景观网,其余图片均为自己拍摄。)参考文献:[1] 载自景观中国网站[2](美)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M],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滨湖公园毕业论文

中国园林造园艺术手法的特色~~~~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 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规模很大,全园面积约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形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之内的借景。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如苏州的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簃”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 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它们各以其生动别致的造型,把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特征/建筑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姚 亦 锋(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南京 210093)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5 卷 第1 期2004 年3 月摘要如何理解现代城市公园的本质内涵?这是进行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根本问题.古代园林的最初设计是从景观意境出发,其中没有商业目的.现代中国以园林用地作为商业赢利场地,大兴土木,充斥着混乱的商业气息,严重破坏了绿化景观,也扭曲了园林本身应该具有的生态本质.在国外园林用地都是没有围墙的,城市与公园景观融合为一体,园林绿地是公众社会福利事业.公园以绿化景观为主,所以表面看起来似乎比中国的公园设计简单,但这并不是我们深刻的原因,而是我们对“现代园林”的错误理解.关键词:现代园林规划,生态效应,游乐场,绿化景观.1 园林内涵的演变在讨论园林景观规划之前,首先应该探讨园林的起源本质特征,这对于把握历史过程中园林主脉演变有重要意义.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规划有许多种形式,各自有不同的目的.经济林、农田、水库、城镇、乡村等等具有人类的各种使用功能,有时建设较好的工程也有审美的效果.但是,人类在完全对自然环境审美方面规划只有二种形式:园林和风景区.把自然界的景观引入人类的居住庭院或城市环境之中,仿造自然山水,从而诞生了“园林”.在古代世界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经济有了剩余,特别是建筑技术和美术欣赏发展到一定水准的时候,才有了作为消遣娱乐的园林诞生.世界古代园林三大体系包括古希腊园林、巴比伦园林、中国园林,它们历史最初起源都是为帝王贵族等极少数人使用服务.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园林绝对是私人拥有的产物,有许多人一生都没有看见园林.我们今天看到的北京颐和园、苏州网师园等在当时是绝对不允许普通民众进入的.中国古代文人园林的建筑空间是非常狭小.其中的亭廊只能供一二人游览使用.景观的设计也是静态的,只能是个别人细细的晶位其中的韵味.其根本不属于大众游览的景观场地,是绝对的私人场地空间.只有寺庙名胜和自然风景地是公共游览观赏地,任何人都可以参观、欣赏和游玩.中国古典园林的命题、构思以致造园表现手法与中国山水画同出一辙,完全是伴随写意山水画而产生的,因此这类园林又称为“文人写意山水派园林”.它是农业时代人们向往建设一个美妙和谐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属于贵族上层社会的私人财产,它所服务的对象是极少数人.从狩猎娱乐的“囿苑”,到神仙意境的皇家园林和桃花源境界的文人园林,所有园林都从来不是产生商业利润的基地它的景观设计也就从来没有“以园养园”的目的.所以古代园林完全是为造景而建设,它的发展历史也是从景观意境出发,其中没有商业目的.与古代“私家园林”相对应的是现代工业化社会诞生之后的“公共园林”,这是公众人人皆可以进入的园林,即我们今天称呼的“公园”.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几千年封闭思想和社会机制,使中国传统园林在绝少受到外来影响的情况下渐进发展,它的变化是缓慢的.现代园林理论和实践却诞生在美国. 1858 年由现代园林创始人F. 设计的第一个城市公园在美国纽约城市中心,名为“Central Park ”.这是现代工业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体现资本主义的“博爱、平等、自由”的思想,现代的公共园林是城市中一块有边界的地方,是人人都可以进入的地方.这比历史上的园林是一个大飞跃.现代园林都是“公众园林”,体现出现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一切都为商品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公共园林却没有围墙隔离,从来不售门票,从来也不是追求商业利润赚钱的地方.2 中国现代城市园林的几种错误表现以及分析2 1 1 亭台楼阁式中国古典园林形式被歪曲理解,肆意滥用.文人写意山水园林是私有产物,完全是被个人享用的,而且是住宅大院的一部分,它的形式完全是“居住场所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书中称此类园林是“宅第园林”,所以它有深深的院墙,曲曲折折的长廊,建筑密度很大.这对于公众游览的园林完全不适宜,公共园林应该有大面积的水体和树林.给游人的是大自然的景色,而不是“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亭台楼阁景观.成千上万的游人拥挤在古典私人庭院中,“移步换景”的诗情画意是根本不存在的.2 1 2 商业街区式为了管理公园的广大职工的生活福利,大搞商业建筑,以至在著名的古迹遗址地建立大型商业建筑甚至商业街区.天然风景、历史古迹、绿化景观都被“新”的规划理念进行商业包装.“公园”向游人展示的不是大自城市化”.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景点”取自唐朝杜牧诗词“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叫吹萧.”九十年代建成的二十四桥景点,是一组大型商业建筑,为了游客商业购物的目的.虽然建筑造型是中国古典式,但完全没有丝毫杜牧诗词中的那份悠远、平静,没有那种高雅的艺术境界.2 1 3 游乐场式错误地理解“公园”的休息和娱乐活动内容,认为在公园中增加小火车、飞轮转盘、过山车等等设施就是使公园景观现代化.南京玄武湖公园的规划建设过去一直在国内受到赞扬,其优点在于对自然地形的保护和植被规划,但是这个规划也有很大缺陷,这就是没有把六朝皇家园林历史表出来,甚至连一块记述这段历史的碑刻都没有,只是把玄武湖作为普通公园来进行规划.南京市的广大居民以及国内外游客都不知道玄武湖这段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然而现在一座钢架铁轨桥贯穿环绕横架在整个玄武湖中,大大破坏了湖光山色的自然风景.此外还有高尔夫球场等几座大型游乐建筑也在玄武湖内建成,这都是在破坏玄武湖其精华的“旅游开发”行为.但建设者却认为这是使玄武湖公园成为“现代化的园林”.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名城风貌保护”篇章中写到:“玄武湖中各洲建筑宜少,不得安排与景区无关的建筑.⋯⋯玄武湖周围需保持山、城为背景的特色.”玄武湖公园周围商贸、娱乐、居住等大型高层建筑在逐年增加,公园内各种建筑也在逐年增加,玄武湖正在丧失其赋有山水相映的诗情画意自然景观,湖面整体空间日益局促狭小.现代第一个城市公园“中央公园”出现在美国,现代第一个游乐场“迪斯尼乐园”也出现在美国.但是,美国的城市规划师和风景园林规划师都清楚地认识到:迪斯尼乐园与公共园林完全是二种不同形式的娱乐活动!它们所具有的美学内涵完全是不一样的.在景观规划中这二种形式是完全区别开的.游乐场不是园林,更不能把游乐场在城市总体规划图中涂成绿色块,游乐场根本不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绿地.近年出现的许多“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西游记宫”“三国城”“唐城”“宋城”“海底世界”应该是属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其人造群体建筑景观,不能列入城市园林绿地范围.3 门票、围墙、生态园林等问题近年一些论文提出建立城市“生态园林”,其实现代西方真正的园林都是生态式的,以绿化景观作为总体面貌,建筑只是点缀,这是无需争辩的问题.现代中国以园林用地作为商业赢利场地,大兴土木,充斥着混乱的商业气息,因此严重破坏了绿化景观,也扭曲了园林本身应该具有的生态本质.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园林完全为私人属有,隐藏在深宅大院内,从来也没有面向公共开放的目的,但是园内造景设计完全是从欣赏审美角度出发,1 6 第1 期姚亦锋:现代中国城市公园的问题以及景观规划没有任何商业目的.在现代西方完全商业化社会中,只有园林是作为城市生态绿地,土地完全由政府所有,有专项立法把公园作为公共场地,不可用于私人的房地产买卖炒作,政府派遣的管理园林部门也不可以把园林用地作为赢利场地,园林用地内的景观设计也式完全出于造景的目的而不是商业目的.管理养护费用取于公共税收,而不是门票或公园内商业点.在现代中国公园内造景设计首要考虑是“挣钱”,围墙分隔了城市与公园绿化景观,买门票入园才能欣赏园林景观,而园林中还另有围墙设立“园中园”,每欣赏一景都要买一次门票.围墙再又分隔园中相互景观.中国现代公园的围墙和门票制度,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是在“以园养园”的政策下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日渐接轨,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我们相信中国公园的景观设计也会与世界现代文化同步,中国的城市公园应该成为与城市景观融合的景观,而不是围墙隔离的“独立园”,更不应该在园林用地上追逐商业利润,而使园林景观面目全非,因而出现呼吁建立“生态园林”的问题.园林用地的意义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其本地块利益,园林用地更广泛的意义是改善整体城市生态环境,陶冶民众情操,培养社会精神文明的休娱乐场地,园林绿地是公众社会福利事业,所以在国外园林用地都是公共绿地.南京市玄武湖公园的意义不仅在于公园管理部门的收入赢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南京市的整个生态环境、城市景观和精神文明建设.笔者在德国和瑞典见到的公园,没有围墙,城市与公园景观融合为一体.草坪上三五成丛的花灌木和树丛,以艺术构图方式自然布局;由于以绿化景观为主,没有太多的建筑设施,也没有太多的“园林小品”,所以表面看起来似乎比中国的公园设计简单,但这并不是我们深刻的原因,而是我们对“现代园林”的错误理解.4 园林景观与园林审美特征园林艺术与其它绘画、音乐、戏剧等纯艺术有很大不同.绘画艺术展示是在一张纸上,音乐艺术展示是一个乐器,戏剧艺术是在一个舞台.园林艺术则是表现在现实生活空间中的.园林既是给予人们文化生活、物质福利生活的现实物质环境,同时,园林又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与陶治精神文明与审美要求的艺术.因而园林美,要求现实生活与艺术的美高度统一起来,这与纯艺术有区别的.大自然千姿万态的风景是在复杂而又奥妙的地球演化中形成的.山川草木,风云雨雷,日月星辰,虫鱼鸟兽都是园林美的重要题材,必须巧妙地仿造或借景,成为园林中的重要的景观组成部分.园林中声音美,是指自然界声音,例如风声、雨声、泉声、涛声、虫鸣、鸟语,而不是指作曲家创作的音乐艺术.公园里的音乐艺术表演,是人为演唱演奏,不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不属园林艺术的组成部分.倾听大自然的风声,常有“松涛滚滚”“白杨肖肖”.听雨声,常有“雨打芭蕉”“雨打浮萍”.唐朝诗人李商隐有著名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白居易有诗句“秋雨梧桐叶落时”.听水声,倾听溪流、瀑步、泉水潺潺而流.听鸟语,要多种灌木和果桨植物,如:葡萄,山楂,梨,李,桑等诱引鸟类采集.大自然的时光流逝变更中的晦明,阴晴、晨昏、昼夜、春秋的瞬息变化,也都是园林的自然美的组成部分.设计“夕照亭”、“晨曦塔”等建筑,使流逝的时光成为风景园林的景观.绘画艺术中可以描绘自然界的沙漠,荒草、沼泽、枯树、干涸的河流,但园林创作中不可能再现这类景观,园林要使沙漠变绿洲,荒原变茂林,要使枯木逢春,要使山青水秀.诗歌艺术中可以描述断垣残壁,戏剧中可以再现战争的悲剧,电影可以表现恐怖,绘画也可以展示残酷,但是园林的造景,却永远是完美无暇,永远保持美妙的青春,永远是和平与幸福的象征,激发人们的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园林自然景观有时花叶飘零,落英缤纷,有“一岁一枯荣”,但也最终体现出“春风吹又生”的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园林美更深入层次是在大自然景观中创造出形成富有人的感情的艺术境界.景观规划中对水、地形、山石、植物、建筑等各种因素进行组合,在自然美基础上提炼,继而创造出富有人文思想的艺术境界.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是中国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而铸就的灿烂结晶.中国古代先哲倡导“天人合一”,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体现出要求人的内心世界与大自然景观完美结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人化的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自然,融合了诗情画意的大自然.而不是狂野没有驯化的险山恶水.宋朝陆游词“驿外断桥边、花开无自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面对自然界花卉的新陈代谢,诗人比喻个人洁身自好,孤傲不群的情怀.5 城市规划中公园的选址和公园景观规划5 1 1 城市规划中公园的选址1)尽量利用城市的自然地形,河湖水系,例如,青岛市沿海滨建立鲁迅公园,杭州市沿西湖建立滨湖公园.南京位于长江之滨却只有一个面积很小呈点状的燕子矾公园,没有呈带状的江滨公园,濒临长江的幕府山已被开山采石削去整半个山.2)在有古树名木或在已具有茂密树林的地段建立公园.例如云南省靠近缅甸边境的打洛镇有一个很有特色的小公园,园内只有一棵形态奇异的特大榕树,公园名称是“独木成林”也很有特色.3)在历史古迹遗址地点,其遗址地区不宜再建工厂或居民楼,为了保护历史古迹以及相应的整体空间,应该建立公园.南京的几乎所有公园都有历史古迹,玄武湖,莫愁湖,石头城,白鹭洲,清凉山,石头城(现名国防园)等都有渊源流长的历史,而上海的公园只是城市之中的一块绿地,这是南京城市绿化景观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4)不宜用作城市建设工程的地段,例如某些地质层断裂带,或河滩沙质地,不宜作为建筑用地,只能作为公园绿化用地.例如杭州“太子湾公园”就是利用整治西湖的淤泥堆积地,并获得优秀园林设计奖.5)城市公园系统平衡,应该考虑到公园数目在城市总体范围内分布均匀,例如南京城北部公园较多,而南部居住密集区则公园较少,应该再增加南部城区公园数目.5 1 2 公园景观规划公园游人娱乐规划一般分为文化活动区和观景休息区,另外还有园务管理区等.文化活动区位于公园主入口附近或主交通干道附近,时常包括文艺娱乐活动区、体育活动区、儿童游乐场、游戏场等等,因为这是城市公众聚会的园林场地,必须满足众人不同的爱好.但这里虽然是一个热闹的场地,却仍然是一个公园中场地,在整个园林区域中建筑密度相对较高,但与城市其他用地相比,建筑密度依然很低;建筑应该在绿化环抱之中.绝不是城市中的商业购物区连绵不断的建筑群景观.观景休息区,或者称绿化景观区,应该占公园面积最大,专供游人安静休息、散步、游览、欣赏自然风景,即使开展娱乐活动,也只是钓鱼等静态活动,这步,甚至是沉思的好地方.在这个区内要有成片的风景林,多个专类花园,有较多的地形变化,有水面,有平地,有起伏坡地,也有山石,是公园内风景最优美地段.结合公园原有天然景观,形成瀑布、泉水,弯曲的林中小路,四季有花,色叶缤纷,园林景观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根据使用功能、艺术构图和生物特性的要求,体现自然界植物个体和群体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孤立单株植树主要是表现植物的个体形态美.孤植树的构图位置应该十分突出,四周要空旷,要留出一定的视距供游人欣赏.也可以布置在开朗的水边以及可以眺望辽阔远景的高地上.孤植树体形要特别巨大,树冠轮廓要富于变化,树姿要优美,开花要繁茂,香味要浓郁或叶色具有丰富季相变化的树种可以成为孤植树,例如榕树、黄果树、白皮松、银杏、红枫、雪松、香樟、广玉兰等.在自然式园路或河岸溪流的转弯处,也常要布置姿态、线条、色彩特别突出的孤植树,以吸引游人继续前进,所以又叫诱导树.在古典园林中的假山悬崖上,巨石旁边,磴道口处常布置特别吸引游人的孤植树,但是孤植树在此多做配景.而且姿态要盘曲苍古,才能与透露生奇的山石相协调.树丛的组合主要考虑群体美,乔灌木混合配置,亦可同山石花卉相结合.树丛下面还可以放置自然山石,或安置座椅供游人休息之用.但是园路不能穿越树丛,避免破坏其整体性.栽植标高,要高出四周的草坪或道路,呈缓坡状利于排水,同时构图上也显得突出.点缀在该区的建筑是艺术精品,是风景构图中的画龙点睛之笔.该区内建筑设置只是“点缀”,绝不可以“成片”.水体的观赏要结合堤、岸、岛、桥的综合景观规划,以及一些水生植物点缀.无论在公园中开展多少娱乐活动,都一定要保留部分水面作为静态观赏,不要泛滥成灾地到处搞划艇、碰碰船等水上游戏.杭州“太子湾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是现代中国公园出色的3 6 第1 期姚亦锋:现代中国城市公园的问题以及景观规划典范,全园建筑占地面积不到1 % ,以绿树、花卉、水面、山石为主要造景布局元素.整体设计手法流畅、自然,没有娇柔造作的姿态.但是目前全国能达到这种艺术境界的园林很少.城市环境面临最重要的问题:现代化城市建筑高度密集,居民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丛林之中,城市的空气水体、土壤都受到污染.在视觉景观上,都横平竖直几何式的布局和方块形的几何体排列;在听觉上,也受到工业和交通的噪声污染.这是全世界大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居住在城市的居民最向往的是大自然的蓬勃生趣和返朴归真的美.必须建立富有自然情趣的风景园林.城市公园景观理解:城市公园里一定要有绿荫环抱的安静休息场地,绿化景观所体现的氛围似乎是平平淡淡的,但是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来说其价值是巨大的,意义是深刻的.这种场地美学层次较高,体现出的美学境界意韵深远,回味无穷.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每天都需要感受的环境.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说过:“水静尤明,而况精神.”环境之中“静”的价值极高,尤其在喧闹的城市中,这是极为难得的,这本应该是公园最精华、最珍贵、最本质所在,为此,现代风景园林高品质的规划,应采用自然地形地貌,自然植物群落和以自然布局为主的手法.景区中的主要景观建筑要与大自然流畅质朴的情趣相协调.但是我们目睹中国的大量现代园林正在抛弃这个精华而追求庸俗和肤浅的“热闹”,现代中国许多大城市的公共园林正在演变为“综合人造景观园”.现代游乐设施的问题:现代城市居民在每天紧张的工作之后,希望在绿荫环抱的环境中散步、休息、欣赏,“天旋地转”等娱乐活动确实有时更令人刺激兴奋,但我们不可能每天工作下班后都去钢架娱乐设施中去旋转玩耍.公园切忌金碧辉煌,金楼玉殿,或大面积玻璃幕墙.切忌把此风景园林景区建成杂耍场,或大吃大喝,或电动妖魔鬼怪,特别要反对使风景园林“城市化”的开发建设.因此,不能把城市公园当作一处游乐场或娱乐场所来规划.一个真正的公园可以没有各种娱乐设施,但是不能没有绿色植被. 另外给各论坛地址,希望有帮助

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与景观设计研究~~~~各种语言论文代写、发表、翻译、现存论文提供~~~~一、立项的背景和意义湿地(Wetland),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生态系统,是一种特有的土地资源和生境,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宝库。国际《拉姆萨尔湿地公约》(Ramsar Converntion,伊朗1971)给地球表层湿地下的定义是:湿地(Wetland)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并以水成土和土壤水分饱和为其主要特征。1992年1月,中国加入联合国《拉姆萨尔湿地保护公约》(LWWPC)。同时在同年6月制订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将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列入议程并为优先项目。2000年3月,国家林业局编制并公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概念,已经从“湿地作为水禽及其栖息地”上升到新的高度,即“保护湿地,更是为了保护其独特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特别是保护湿地在提供淡水资源、蓄洪防旱、控制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功能和效益。”湿地由于其特殊的水文条件,支持了独特的适应此条件的生物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很高的自然生产力。植被(Vegetation)是湿地的显著标志,沼泽(Marshland)是湿地的主要类型。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由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与上述生命形成有关的非生命的水、光、热、无机盐等组成,这些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它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的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同时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特殊的水、光、热等条件,其初级生产力高,能量积累快,成为许多重要野生水生动植物的生长栖息之地,尤其是鱼类和珍稀水禽的栖息与繁衍区域,它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市与水、城市与湿地有着不解之缘,大凡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城市都有湿地(水系),如北京的海(北海、中海和南海),上海的江(黄浦江),济南的湖(大明湖),而杭州兼具江(钱塘江)、湖(西湖)、河(运河)和溪(西溪),世界上的著名城市如纽约、东京、日内瓦、巴黎和堪培拉也是如此。但是,正由于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以及诱人的吸引力,湿地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影响。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追求短期效益,许多地区的湿地,特别是城市湿地(Urban Wetland)正受到严重地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城市湿地盲目地开垦和侵占、工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湿地面积急剧减少、湿地动植物逃离和死亡、湿地生态系统严重干扰、湿地景观的破坏。城市(Urban)和城市边缘(Suburban)湿地,受城市化、工业化影响最深,破坏程度最大。如何在搞好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恢复和改善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还湿地之本来面貌,已成为城市湿地生态恢复的当务之急,也是城市规划中的当务之急,而在城市湿地生态恢复中,植被的恢复和湿地植物群落构建是最基础的,也是最被关注的,从一定意义来讲,植物群落能否得到科学地营造,直接关系到城市湿地建设和城市湿地景观构建的原动力。浙江省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在全国都处于前列,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实施“蓝天、碧水、绿地、清净”工程,建设“绿色浙江”,全面进行生态省建设,建立全面小康社会,这给园林绿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省建设首先是绿化建设,城市湿地的绿化建设是生态省建设的客观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立足浙江,面向全国,通过对我省重要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的研究,提出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营造的方法和途经,保护、恢复和改善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改善城市湿地的景观,为中国城市边缘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为生态省建设和“绿色浙江”建设服务,为城市化推进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湿地是目前国际众多学者关注的前沿研究领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但近年来发展得非常迅速,国内外对湿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湿地水文、湿地植物资源调查、湿地水污染、湿地分类、湿地鱼类、湿地鸟类等方面的研究。在湿地水文学研究方面:1869年,湖泊学创始人福艾专著《湖泊学专长概论》,奠定了湿地研究的开始;1923年,瑞士全国水文局领导人、日内瓦大学理学院院长兼地质学教授高莱写就的权威性《湖泊学》专著,主要对湿地水文学进行研究,专著中记载了距今100年前后的湿地水文研究深度。在湿地土壤研究方面:1979年,Cowardin等专家开始将“水成土”(hydric soil)术语引入到湿地土壤研究,20多年间,专家们对水成土的理化性质特别是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著名的有Mausbach and Richardson(1994);Richardson et al.(1994);Vepraskas(19994);Hurt et al.(1998);and Vepraskas and Sprecher(1997);杨青、吕先国(1998)研究了湿地基底呼吸活动;白军红、余国营等(2001)利用统计学定量研究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等。在湿地植物研究方面:1999年,朗惠卿主编《中国湿地植被》,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我国湿地植被的专著,首次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我国湿地植被的植物区系、植物生态、植物群落,并对植被分类、分布、区划以及形成、结构、演替过程、生产力与营养物循环深入探讨;2001年美国学者朱莉K.克朗克和M.修伯翰芬尼斯(Julie 和 Fennessy)合作出版了《湿地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Wetland plants: biology and ecology),对湿地植物群落生态学、湿地生物化学和植物作为湿地生态完整性的进行研究;陈吉泉研究了河岸植被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和景观中的作用(1996);汤庚国、李湘萍、谢继步等对江苏湿地植物的区系特征及其保护与利用进行研究(1997);李湘萍、汤庚国、王定胜等研究了江苏湿地植物群落学特征及其分布和演替规律91998);顾长明等对安徽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研究(2003)。在城市湿地研究方面:还刚刚开始,1999,陈运生对浙东湿地的古地理环境研究作了研究;杨学军、唐东芹提出了城市地区湿地生境类型的生态绿化与对策(2001);2002,陈久和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对城市边缘湿地的可持续利用进行研究。人类对城市湿地研究较迟,作为现代城市湿地生态设计的研究却是上个世纪才开始,1925年荷兰生物学家蒂济(Jaques P. Thijsse)和园艺师西普克斯()在布罗门代尔(Bloemendaal)2公倾土地上创造了一座乡土植物的的园林,种植了一些湿地植物。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剧,环境的迅速恶化,迫使人们在考虑对于自然湿地索取同时,开始重视如何保护湿地,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于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上海率先开展了生态园林的研究,其中有一部分专门研究城市湿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北京市园林科研所的陈自新和北京林业大学苏雪痕等园林专家开始进行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课题科学地分析了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测定了近百种植物的环保效应和环境适应性,并提出了不同环境下的多种植物种植结构方式,达到了世界先进的水平,为园林环境生态设计的科学化作出了新的贡献。在理论研究突破同时,实践上也进行了大胆地尝试,广东中山岐江公园、北京土城遗址公园、杭州西湖西进等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从国内外城市湿地研究来看,对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和定量化设计还未见报道,而这却是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城市水生植物和城市水生动物最直接也是最基础的,我们希望通过对城市湿植物群落构建进行研究,进一步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湿地景观,让“地球之肾”发挥健康机能,为人类服务。参考文献1、中国花经,陈俊愉,程绪珂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82、中国高等植物,傅立国等主编,青岛出版社, 2000╱103、陈久和:《试论城市边缘湿地的可持续利用———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第181-183页。4、余国营:《论湿地研究的若干基本科学问题》,《地理学报》2002年第2期,第25~26页。5、陈运生:《浙东湿地的古地理环境研究》,《地理科学》1999年第3期,第35~36页。6、陈桥驿.浙江地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16.7、顾长明等,安徽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30(3):323-3288、汤庚国,李湘萍,谢继步,等,江苏湿地植物的区系特征及其保护与利用,南京林业大学学报,(4):47-529、江苏植物研究所.江苏植物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710、刘昉勋,等.江苏海岸沙生植被的研究.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6。10(2):115-12311、刘昉勋,等.江苏海滩植被演替的研究.植物资源与环境,1992,1(1):13-1712、林文棣.中国海岸带林业.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13、陈宜瑜.中国湿地研究.长春:吉林科学出版社,199514、刘厚田.湿地生态环境.生态学杂志,1996,15(1):75—7815、殷康前,倪晋仁.湿地研究综述.生态学报,1998,18(5):439~、国家林业局等编制.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陈吉泉.河岸植被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和景观中的作用.应用生态学报,1996,7(4).18、许木启,黄玉瑶.受损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生态学报,1998,18(5).19、李湘萍,汤庚国,王定胜等.江苏湿地植物群落学特征及其分布和演替规律.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2(1).20、杨学军,唐东芹,城市地区湿地生境类型的生态绿化与对策,林业科技通讯,2001•721、Kenneth , Douglas T. Shaw, Kurt W. Weiler. Hydrologic design of a wetland:advantages of continuous modeling. Ecological Engineering 4(1995)99-11622、Richardson,J. L. 2001. Wetland soils:genesis,hydrology,landscapes and classification23、Cronk,J. K. and M. Siobhan Fennessy. plants:biology and ecology24、Gopal, Brij. \iodiversity in wetlands:assessment,function and conservation.三、研究开发内容和技术关键1、研究内容①、城市湿地类型和湿地植物调研现状进行分析,对国内(以长江三角地区为主)主要城市湿进行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目前城市湿地的景观现状、生态特色和植物应用,分析城市湿地类型的多样性和可应用湿地植物的丰富性。②、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研究构建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模型,研究湿地群落的安全性、稳定性、景观丰富性和美感可变性。总结出不同类型城市湿地的植物群落特色。③、城市湿地生态效益评价选择不同类型的城市湿地,测定湿地植物的生长量、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建立光响应曲线,建立绿量回归方程,对城市湿地进行生态效益进行评估。④、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选育适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湿地植物30-50种,根据测定的生长指数、光响应曲线和绿量回归方程,初步定量地开展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克服城市湿地植物应用的随意性和设计的模糊性。⑤、城市湿地植物快繁技术研究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选育城市湿地特色植物8-10种,利用现代先进植物繁育技术和设施,进行快繁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2、技术关键①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自然界的植被群落是植物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演替的结果,而人工湿地植物群落不仅受湿地植物“装配式”地模仿自然构建,还受到水位、城市负载的影响,使得群落构建可变性和复杂性。②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通过生长、生态因子测定,利用生态位的原理进行城市湿地植物定量设计,因受环境影响,测定数据会有偏差,导致设计的非唯一性和不确定性,富有挑战性。目前,我们已经制定了初步研究计划和方案,吸取森林植被群落和城市陆地植物定量设计的经验,从我省城市湿地的实际出发,吸收国内外各种先进经验,通过认真测定、科学分析,结合不同类型湿地实际,解决好我们的城市湿地群落的不稳定性和景观丰富性,攻克技术难关。四、预期目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应用或产业化前景)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①发表湿地相关学术论文3-5篇,城市湿地专著1本②选育城市湿地特色植物30-50种,并进行扩繁;③测定20-25种湿地植物光响应曲线和绿量回归方程;④城市湿地植物设计样板工程(示范湿地)1-2处。2、应用或产业化前景① 可以整体改善城市湿地景观的单调性和生态脆弱性;② 提高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和功能可持续性;③ 增加城市湿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④ 改善城市环境,减缓城市矛盾,提高城市的品位。本研究的产业化主要是利用湿地植物素材、造景技术、设计品牌、模型指标等进行城市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推广湿地植物素材、群落模型、数据指标,引导城市湿地开发和生态建设。五、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组织方式与课题分解1、研究方案本课题根据群落理论和生态原理开展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其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①、城市湿地植物调查和指标测定②、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和景观设计③、城市湿地植物快繁技术研究生态效益评价2、技术路线3、组织形式(1)、项目研究体系结构和组成本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由浙江林学院园林、植物、生态等专业科研人员组成,为了使学科完整性和利于工作开展,适当邀请校外协作单位人员参加研究和样板湿地建设,共同团结、高效、严谨的课题研究组,其构成简单示意如下: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研究项目组织方式示意图(2)、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方法及步骤成立课题组,由浙江林学院蔡建国博士主持,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苏雪痕教授担任顾问。课题组在项目下达以后,首先召开课题组会议,明确分工、落实任务、各司其职、分头执行。在项目执行中,做到月月互通情况,半年一次汇报,一年一次汇总检查。项目研究中期全面检查,找出问题,及时寻求解决办法,保证项目研究顺利进行。项目结题,通过技术验收鉴定,达到预定的技术目标。4、课题分解子课题一:城市湿地类型和湿地植物子课题二:城市湿地植物生态效益评价子课题三: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和设计子课题四:城市湿地植物快繁技术研究计六、计划进度安排在项目实施年限为2005年1月-2008年12月,共3年。分步实施:1、2005年1-10月:城市湿地调研分析;湿地植物选育和引种栽培。2、2005年11月-2006年10月,城市湿地植物选择和指标测定;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模型研究。3、2006年11月-2008年5月,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和试点;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城市植物快繁技术研究。4、2008年6月-12月,材料总结和论文撰写;课题结题和验收。七、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课题组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基础条件。◆浙江林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力量,课题组成人员从事科研工作多年,曾主持和参与研究的项目有省科委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委、省林业厅种苗站等研究项目10多项,并有多项成果获奖。浙江林学院现已有试验湿地和苗木基地,并有组织培养设备和设施齐备的温室。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是重点学科,设备先进,基础好。◆主持人蔡建国博士:师从我国园林植物开发和园林植物造景权威苏雪痕教授,从事园林植物研究10余年,曾先后主持和参与省科委、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委、省林业厅种苗站项目多项,并如期完成研究任务,主持和参加研究的成果多次获奖,先后发表论文多篇,并主持和参与安排及参与了多个良种基地、花木基地的建设工作,并使这些场均能成功建成并取得良好效果。近几年开展城市植物配置、植物优化、城镇绿化技术集成与示范等方面的科研项目,并主持完成多项城市绿化规划设计任务。◆课题组主要成员都是从事湿地植物、园林植物育种、景观生态、园林效益评估、园林设计和试验分析等教学、科研多年,对城市湿地和湿地植物较为了解。◆已完成的相关课题和成果已发表相关论文多篇,已完成和在研相关课题5个(“浙江省城市林业结构调整及优化技术研究”、“杭州市道路行道树及公共绿地树种规划”、“城市绿化观赏花木新优品种引繁与开发研究”、“滨海特色园林植物引繁与开发研究”和“农村小城镇绿化工程集成技术应用与示范研究”),完成有关规划设计项目多项。◆仪器设备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研究项目仪器一览表仪器名称 型 号 数 量 价格(元) 备 注照度计 ST-85 2 1860 租用负氧离子测定仪 1 16000 租用叶面积测定系统 AM-100 1 52705 租用温、湿、光照记录仪 HOBO H8系列 3 6000 租用数码相机 CANON 1 7000 已有笔记本电脑 NEC 1 15000 已有手持GPS定位仪 2 4000 已有八、经费预算预计所需的研究经费为15万元,具体见下表。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研究项目经费预算经费开支预 算(万元) 设备费 能源材料费 试验外协费 资料印刷费 会议及调研费2.4 1 租赁费 鉴定验收费 人员经费 管理费 其他费用1 1 0 1 1

专科相对好写。。。不知你是做设计还是要只写论文可以写你们地区某个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分析、某小区的植物景观设计、老城区或商业区的植物设计 也可以写一些特殊区域的,比如 工厂、矿区或者医院,这些地方在做植物设计的时候都有额外的要求。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研究论文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by study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Xuanwu Lake Park, described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cultural described the historic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and 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Western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d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solve China's urban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that the composition of urban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ke Park and through historical research,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landscape design and landscape design of their own design Xuanwu Lake,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oday's Xuanwu Lake Park, passed down the history of how to use the contextual reference and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combination of innovation, reflecting an inherent urban waterfront landscape context of the history of the city, making it the focus of attention.

这么专业的文章 用5分就想得到 你太凶了吧

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应用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应用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生态系统本就相当脆弱的滨水区域。因此,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引入海绵城市的概念,可以有效缓解水生态环境污染,改善城市排水问题,减轻水资源供给压力。基于此,对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

海绵城市;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用现代

引言:

城市的功能体系虽然已经较为完善,但要保证其长期正常运转,就必须确保各项功能都顺利维持运行。实际上都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短缺、干旱、水污染等问题。为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科学地应用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当中,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海绵城市相关概述

海绵城市就像海绵一样有强大的吸水性,能够吸收大量的水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植被数量不断减少,城市的储水能力也越来越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城市建设中应用海绵理念,通过配置相应的设施,实现对城市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净化,再储蓄剩余的水资源。与传统的城市开发模式不同,海绵城市建设是基于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以最低的破坏来改善水资源的生态环境,最大程度保障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相适应[1]。我国近10年来不断在尝试将海绵城市理论、自然、新技术等进行结合,如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厦门五缘湾环湾景观整治以及秦皇岛汤和公园等,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海绵型城市。如我国江苏连云港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也面临较大的挑战。流经连云港城区的很多水系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生活污水大多直接排放,河堤上被丢弃大量垃圾,水面污染严重,甚至有些河道散发出轻微异味,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因此,需要在连云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构建城市水系网格格局,促进水系统生态安全。同时,连云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需要风景园林、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市政部门等多个单位的协作,同时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广泛参与。

2、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生态效益

滨水区的生态价值较高,主要由于其在城市内陆与水域之间充当连接纽带的作用。海绵城市理念主要是通过增强已经受损生态系统的防御能力,进而杜绝污染源到达水源的终端。城市污水一般都是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到滨水区,然后才能到达自然水域[2]。因此,对滨水区进行优化设计,处理受污染的地表径流,防止污染源进入水体,从而促进滨水区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城市滨水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首先,可以控制污染源,一般情况下,通过生物滞留技术、下沉式绿地等方式来处理受污染的地表径流,具有非常强的滤污净化能力,能够有效保护城市水体环境。其次,可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水平,通过对受损水生态环境的恢复来构建健康的滨水生态系统。最后,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效提升自然水利用率,通过蓄存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源,可以大大减轻水资源供给压力。

社会效益

城市滨水区是居民开放空间需求的一部分,在其生态建设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可以加强城市的.绿化建设,丰富植物品种,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另外,滨水区的优化建设,能够改善城市文化形象,使其符合国家发展趋势,还能提升城市居民对海绵城市的认知,从而促使人们参与到其中,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3、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需遵循的原则

防洪原则

在进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滨水区的特点,不能忽略其休闲娱乐的功能。同时,相关设计人员必须重视海滨的防洪功能。当强雨季来临的时候,一定的洪水防御能力才能起到保护河岸的作用,使其不会被雨水破坏。

因地制宜原则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非常大的工作量,内容复杂多样,而且海绵城市有许多特色水面景观,施工前,必须科学分析城市各个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使得水域景观的设计和城市土地利用情况相对平衡。

生态性和完整性原则

在开展滨水区景观设计时,将生态理念切实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3]。在设计滨水区景观时,要科学合理规划,如用点和线合理创建河滨区域,营造出科学整合的城市和水生环境,确保滨水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完整性。

4、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道路海绵体设计

在进行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加强对道路景观海绵体的设计。首先是道路铺设设计,在道路路面和停车场路面应主要铺装具有透水性的混凝土和沥青,而道路旁边的人行道,应铺设透水砖。其次,植物绿化配置中,要注意植物规划不能遮挡驾驶员的视线,以免影响行车安全,应着重对道路一侧的植物进行设计,并且在车位之间选用具有净化功能的植物,如栾树、国槐、洋槐等,以改善停车区域的生态环境[4]。再次,雨水收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在停车区域设置地下蓄水池、设计雨水花园,从而实现科学净化水源的目的。并且净化后的水资源还可以再次利用,可用来清洗车辆或者灌溉绿植等,进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生态廊道设计

生态廊道可以有效隔离或者联系滨水区多个不同的生态板块。在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的过程中,要运用到很多配套设施,要将其与周边的生态环境充分结合,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施工的总工程量,进而大大降低建设成本,大幅度提升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到生态廊道设计,可以将雨水设施划分为蓄水坑塘、季节性湿地、小型沟渠雨水等多个部分,并设定对应的管理权限,从而有效判断不同区域的雨水拦蓄能力。另外,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还能够实现拦蓄径流的目的,大大提升雨水的综合利用率,从而有效减轻外围河道的排水压力。

5、湿地设计中海绵体理念的应用

湿地的主要功能是净化降水以及储存降水,既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还可以为滨水景观提供水源。湿地主要由水塘和河流组成,其进出水口很容易被水流侵蚀,所以要设置消能坎等设备,以及铺设一些碎石[5]。在降雨量较大的季节,通过建设湿地前置塘等防范措施,可以有效处理雨水径流。湿地和沼泽都可以净化雨水,沼泽有深浅不同的区域,浅泽区的水深不到,深泽区水深,可在沼泽区适当设置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水生植物。在湿地中设置出水池,水池深度要求在,以调节水温,防止水面存在漂浮物。湿地景观的科学设计能够与生态环境一起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不仅可以促进水系统的循环利用,还能够为生物生存及迁徙创造良好的条件。

广场海绵体设计

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广场的规划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在铺设广场道路时选取较硬的材料,导致路面吸水性较差,难以渗透雨水。海绵体城市理念的应用,要求在规划广场时合理选取透水性较高的材料,以提高路面的吸水能力。

雨水收集系统中海绵体设计

海绵城市的理念在滨水城市景观设计中还体现在雨水花园的建设中,雨水花园一般设置在具有较大高度差异的场所,这样能够保障雨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以减少对灌溉用水的消耗,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为了充分合理利用雨水,在雨水花园中应种植大量湿生植物,从而吸收足够的水分,并且科学储蓄剩余的雨水,提高雨水综合利用的效率。另外,海绵城市的理念在滨水城市景观设计中还体现在人工湿地建设中,人工湿地实际上就是将小池塘集合在一起,将小池塘的水提供给住户使用,也可以在夏季蒸发水分,以降低温度,使环境更加舒适。人工湿地还可以促进生物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考虑到滨水景观设计的实际情况,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科学规划人工湿地建设。

6、结语

总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有效改善城市水资源污染的情况。现阶段,我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还没有形成体系,缺乏规范标准。通过道路海绵体设计、生态廊道设计、湿地设计、广场海绵体设计、雨水收集系统中海绵体设计,可充分体现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收稿:2021-06-07)

参考文献:

[1]张梦娜.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概念的应用策略分析[J].产业科技创新,2020(34):17-19.

[2]晁晨,刘振山.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18(11):6-7.

[3]原振华,段汉明,谢培琦.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6):47-51.

[4]张天眷,罗媛媛,张梁.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7(16):208-209.生态绿化现代园艺2022年第1期

尽管早在1984年的著名的中央1号文件中,就已经明确提出“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务工经商”的政策,但在八十年代的中国经济热点问题中,农民如何进城、农村小城镇如何建设的问题并不引人注目。只是随着九十年代中国地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之中各地“开发区热(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后各地大办开发区导致经济高速增长)”滥占耕地引发出的矛盾愈演愈烈,小城镇建设及其相关的政策问题,才逐渐引起国内外的广泛讨论。 1995年4月,中国国家体改委、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财政部、建设部、农业部、民政部、公安部、统计局、国土局等11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并于当年11月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小城镇建设高级国际研讨会”;1996年,该11部委又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约180万美元的研究资助,还与各省协商确定了首批57个国家级试点城镇。到1997年末,国家级试点城镇已经扩大到100个。 本文作者作为农业部的代表,参与了11部委对该项目的协调指导,以及上述国际组织资助的合作研究和试点。由于长期关注农村和农民问题,我们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强调指出:考虑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在人口压力大而资源严重短缺的基本国情矛盾制约之下,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城镇,而是通过城镇发展过程中资本的集聚和人口的集中,逐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即: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改革农村社区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通过培育城镇积累功能和自我发展机制,使已经非农就业的、过剩的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从而减轻有限的农地已经超载的农业人口负担,以保证中国农业有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然而近年来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使我们意识到:在本世纪末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导致城镇建设大规模占地已经不可逆转。而且人们不得不承认,目前这种制度软约束条件下的行政控制,实际上不能有效抑制各级地方政府在财政严重亏损压力下,对耕地“农转非(从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巨额增殖收益的渴求。为此,写作本文之目的在于立此存照,并再次提醒各方面政策制定者应承担的历史责任:长期受制于资源短缺之苦的中国人,必须能够找到一种相对较低成本的制度类型,以便在不可遏制的现代“圈地运动”中,得以说服地方政府采用某种既对国家、集体、农民三者都有利,又能有效地促进地方城镇化和二三产业发展的新办法。 一、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紧约束 1、基本国情矛盾——人地关系的高度紧张 上下5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农业长期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几千年来农业生产技术发达,在土地资源被高度开发的同时,也客观上支撑了中国人口的高速增长。自明朝(1303年)中国人口突破6000万。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人口已达亿。其后数百年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因此形成了中国最基本的国情矛盾——人地关系的高度紧张。 从中国历代人口与耕地变化表中可以清楚看出,人均耕地面积由盛唐时期的亩不断下降到1949年的亩,下降了7倍。 表 中国历代人口与耕地变动情况 公 元 年 人数(万) 耕地(百万亩) 人均耕地(亩) 西汉2 5900 827 东汉105 5320 535 盛唐 宋初976 4040 255 明朝1381 5900 367 明朝1600 12000 500 清朝1662 8300 713 清朝1774 26800 986 清朝1840 42027 1365 清末1900 44571 1437 1920 48855 1516 1935 53276 1588 1949 54167 1468 资料来源:1840年前数据转引自郭庆:《现代化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P43; 1840年后数据引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P195。 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大多以垦荒、屯田来振兴国力。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也大面积垦荒造田,而且一度使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但在人口政策一度失误而且人口基数过大的作用下,已经不可能扭转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的趋势。 表 新中国建立以来人口与耕地变动情况 年份 1990 1994 总人数(亿人) 总耕地(亿亩) 人均耕地(亩/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计算。 2、耕地资源的横向比较 我国虽然国土面积略大于美国,但属于人均耕地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横向比较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3%,美国的,巴西的;即使与同样属于人口大国的印度相比,也仅相当于印度的。 表 耕地占国土面积比重和人均耕地对照表 国别 总面积(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亿人) 耕地面积(万公顷) 耕地比重(%)人均耕地(亩) 世界平均 13584 美国 中国 9565 印度 16630 巴西 518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4》P735-736 据国家土地局新近的调查汇总,1990-94年平均每年减少耕地面积940万亩,约相当于每年新增的耕地。而据宋健和于景元的研究,中国人口到2050年人口达到15~16亿时才可能停止增长( 宋健、于景元《人口控制论》.科学出版社.)。在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我国可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只有约亿亩;更为严峻的是其中可开发成耕地的极其有限,仅为亿亩。 因此,人地高度紧张将一直是中国在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最基本国情矛盾。 3、小农经济条件下人口过剩危机的必然性 在基本国情矛盾制约下,形成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小农经济结构和传统的子嗣间平分财产的制度,使农村人口增长的同时农地规模越来越小,土地不断析分细化。 小农经济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资本的平均利润和地租都不会表现为经营的界限,只有在他扣除实际成本之后,付给自己的工资才是绝对的界限。这使得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习惯以大量不计报酬的家庭劳动投入替代资本投入,在维持了中国农业土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并不计算人口增加的成本。因此,我们这个传统的农业国家所固有的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必然带来人口过剩危机。

滨水绿地毕业论文

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应用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应用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生态系统本就相当脆弱的滨水区域。因此,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引入海绵城市的概念,可以有效缓解水生态环境污染,改善城市排水问题,减轻水资源供给压力。基于此,对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

海绵城市;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用现代

引言:

城市的功能体系虽然已经较为完善,但要保证其长期正常运转,就必须确保各项功能都顺利维持运行。实际上都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短缺、干旱、水污染等问题。为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科学地应用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当中,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海绵城市相关概述

海绵城市就像海绵一样有强大的吸水性,能够吸收大量的水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植被数量不断减少,城市的储水能力也越来越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城市建设中应用海绵理念,通过配置相应的设施,实现对城市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净化,再储蓄剩余的水资源。与传统的城市开发模式不同,海绵城市建设是基于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以最低的破坏来改善水资源的生态环境,最大程度保障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相适应[1]。我国近10年来不断在尝试将海绵城市理论、自然、新技术等进行结合,如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厦门五缘湾环湾景观整治以及秦皇岛汤和公园等,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海绵型城市。如我国江苏连云港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也面临较大的挑战。流经连云港城区的很多水系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生活污水大多直接排放,河堤上被丢弃大量垃圾,水面污染严重,甚至有些河道散发出轻微异味,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因此,需要在连云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构建城市水系网格格局,促进水系统生态安全。同时,连云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需要风景园林、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市政部门等多个单位的协作,同时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广泛参与。

2、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生态效益

滨水区的生态价值较高,主要由于其在城市内陆与水域之间充当连接纽带的作用。海绵城市理念主要是通过增强已经受损生态系统的防御能力,进而杜绝污染源到达水源的终端。城市污水一般都是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到滨水区,然后才能到达自然水域[2]。因此,对滨水区进行优化设计,处理受污染的地表径流,防止污染源进入水体,从而促进滨水区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城市滨水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首先,可以控制污染源,一般情况下,通过生物滞留技术、下沉式绿地等方式来处理受污染的地表径流,具有非常强的滤污净化能力,能够有效保护城市水体环境。其次,可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水平,通过对受损水生态环境的恢复来构建健康的滨水生态系统。最后,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效提升自然水利用率,通过蓄存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源,可以大大减轻水资源供给压力。

社会效益

城市滨水区是居民开放空间需求的一部分,在其生态建设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可以加强城市的.绿化建设,丰富植物品种,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另外,滨水区的优化建设,能够改善城市文化形象,使其符合国家发展趋势,还能提升城市居民对海绵城市的认知,从而促使人们参与到其中,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3、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需遵循的原则

防洪原则

在进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滨水区的特点,不能忽略其休闲娱乐的功能。同时,相关设计人员必须重视海滨的防洪功能。当强雨季来临的时候,一定的洪水防御能力才能起到保护河岸的作用,使其不会被雨水破坏。

因地制宜原则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非常大的工作量,内容复杂多样,而且海绵城市有许多特色水面景观,施工前,必须科学分析城市各个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使得水域景观的设计和城市土地利用情况相对平衡。

生态性和完整性原则

在开展滨水区景观设计时,将生态理念切实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3]。在设计滨水区景观时,要科学合理规划,如用点和线合理创建河滨区域,营造出科学整合的城市和水生环境,确保滨水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完整性。

4、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道路海绵体设计

在进行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加强对道路景观海绵体的设计。首先是道路铺设设计,在道路路面和停车场路面应主要铺装具有透水性的混凝土和沥青,而道路旁边的人行道,应铺设透水砖。其次,植物绿化配置中,要注意植物规划不能遮挡驾驶员的视线,以免影响行车安全,应着重对道路一侧的植物进行设计,并且在车位之间选用具有净化功能的植物,如栾树、国槐、洋槐等,以改善停车区域的生态环境[4]。再次,雨水收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在停车区域设置地下蓄水池、设计雨水花园,从而实现科学净化水源的目的。并且净化后的水资源还可以再次利用,可用来清洗车辆或者灌溉绿植等,进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生态廊道设计

生态廊道可以有效隔离或者联系滨水区多个不同的生态板块。在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的过程中,要运用到很多配套设施,要将其与周边的生态环境充分结合,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施工的总工程量,进而大大降低建设成本,大幅度提升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到生态廊道设计,可以将雨水设施划分为蓄水坑塘、季节性湿地、小型沟渠雨水等多个部分,并设定对应的管理权限,从而有效判断不同区域的雨水拦蓄能力。另外,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还能够实现拦蓄径流的目的,大大提升雨水的综合利用率,从而有效减轻外围河道的排水压力。

5、湿地设计中海绵体理念的应用

湿地的主要功能是净化降水以及储存降水,既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还可以为滨水景观提供水源。湿地主要由水塘和河流组成,其进出水口很容易被水流侵蚀,所以要设置消能坎等设备,以及铺设一些碎石[5]。在降雨量较大的季节,通过建设湿地前置塘等防范措施,可以有效处理雨水径流。湿地和沼泽都可以净化雨水,沼泽有深浅不同的区域,浅泽区的水深不到,深泽区水深,可在沼泽区适当设置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水生植物。在湿地中设置出水池,水池深度要求在,以调节水温,防止水面存在漂浮物。湿地景观的科学设计能够与生态环境一起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不仅可以促进水系统的循环利用,还能够为生物生存及迁徙创造良好的条件。

广场海绵体设计

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广场的规划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在铺设广场道路时选取较硬的材料,导致路面吸水性较差,难以渗透雨水。海绵体城市理念的应用,要求在规划广场时合理选取透水性较高的材料,以提高路面的吸水能力。

雨水收集系统中海绵体设计

海绵城市的理念在滨水城市景观设计中还体现在雨水花园的建设中,雨水花园一般设置在具有较大高度差异的场所,这样能够保障雨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以减少对灌溉用水的消耗,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为了充分合理利用雨水,在雨水花园中应种植大量湿生植物,从而吸收足够的水分,并且科学储蓄剩余的雨水,提高雨水综合利用的效率。另外,海绵城市的理念在滨水城市景观设计中还体现在人工湿地建设中,人工湿地实际上就是将小池塘集合在一起,将小池塘的水提供给住户使用,也可以在夏季蒸发水分,以降低温度,使环境更加舒适。人工湿地还可以促进生物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考虑到滨水景观设计的实际情况,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科学规划人工湿地建设。

6、结语

总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有效改善城市水资源污染的情况。现阶段,我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还没有形成体系,缺乏规范标准。通过道路海绵体设计、生态廊道设计、湿地设计、广场海绵体设计、雨水收集系统中海绵体设计,可充分体现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收稿:2021-06-07)

参考文献:

[1]张梦娜.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概念的应用策略分析[J].产业科技创新,2020(34):17-19.

[2]晁晨,刘振山.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18(11):6-7.

[3]原振华,段汉明,谢培琦.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6):47-51.

[4]张天眷,罗媛媛,张梁.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7(16):208-209.生态绿化现代园艺2022年第1期

尽管早在1984年的著名的中央1号文件中,就已经明确提出“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务工经商”的政策,但在八十年代的中国经济热点问题中,农民如何进城、农村小城镇如何建设的问题并不引人注目。只是随着九十年代中国地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之中各地“开发区热(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后各地大办开发区导致经济高速增长)”滥占耕地引发出的矛盾愈演愈烈,小城镇建设及其相关的政策问题,才逐渐引起国内外的广泛讨论。 1995年4月,中国国家体改委、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财政部、建设部、农业部、民政部、公安部、统计局、国土局等11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并于当年11月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小城镇建设高级国际研讨会”;1996年,该11部委又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约180万美元的研究资助,还与各省协商确定了首批57个国家级试点城镇。到1997年末,国家级试点城镇已经扩大到100个。 本文作者作为农业部的代表,参与了11部委对该项目的协调指导,以及上述国际组织资助的合作研究和试点。由于长期关注农村和农民问题,我们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强调指出:考虑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在人口压力大而资源严重短缺的基本国情矛盾制约之下,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城镇,而是通过城镇发展过程中资本的集聚和人口的集中,逐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即: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改革农村社区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通过培育城镇积累功能和自我发展机制,使已经非农就业的、过剩的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从而减轻有限的农地已经超载的农业人口负担,以保证中国农业有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然而近年来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使我们意识到:在本世纪末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地方政府资本原始积累导致城镇建设大规模占地已经不可逆转。而且人们不得不承认,目前这种制度软约束条件下的行政控制,实际上不能有效抑制各级地方政府在财政严重亏损压力下,对耕地“农转非(从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巨额增殖收益的渴求。为此,写作本文之目的在于立此存照,并再次提醒各方面政策制定者应承担的历史责任:长期受制于资源短缺之苦的中国人,必须能够找到一种相对较低成本的制度类型,以便在不可遏制的现代“圈地运动”中,得以说服地方政府采用某种既对国家、集体、农民三者都有利,又能有效地促进地方城镇化和二三产业发展的新办法。 一、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紧约束 1、基本国情矛盾——人地关系的高度紧张 上下5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农业长期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几千年来农业生产技术发达,在土地资源被高度开发的同时,也客观上支撑了中国人口的高速增长。自明朝(1303年)中国人口突破6000万。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人口已达亿。其后数百年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因此形成了中国最基本的国情矛盾——人地关系的高度紧张。 从中国历代人口与耕地变化表中可以清楚看出,人均耕地面积由盛唐时期的亩不断下降到1949年的亩,下降了7倍。 表 中国历代人口与耕地变动情况 公 元 年 人数(万) 耕地(百万亩) 人均耕地(亩) 西汉2 5900 827 东汉105 5320 535 盛唐 宋初976 4040 255 明朝1381 5900 367 明朝1600 12000 500 清朝1662 8300 713 清朝1774 26800 986 清朝1840 42027 1365 清末1900 44571 1437 1920 48855 1516 1935 53276 1588 1949 54167 1468 资料来源:1840年前数据转引自郭庆:《现代化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P43; 1840年后数据引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P195。 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大多以垦荒、屯田来振兴国力。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也大面积垦荒造田,而且一度使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但在人口政策一度失误而且人口基数过大的作用下,已经不可能扭转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的趋势。 表 新中国建立以来人口与耕地变动情况 年份 1990 1994 总人数(亿人) 总耕地(亿亩) 人均耕地(亩/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计算。 2、耕地资源的横向比较 我国虽然国土面积略大于美国,但属于人均耕地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横向比较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3%,美国的,巴西的;即使与同样属于人口大国的印度相比,也仅相当于印度的。 表 耕地占国土面积比重和人均耕地对照表 国别 总面积(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亿人) 耕地面积(万公顷) 耕地比重(%)人均耕地(亩) 世界平均 13584 美国 中国 9565 印度 16630 巴西 518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4》P735-736 据国家土地局新近的调查汇总,1990-94年平均每年减少耕地面积940万亩,约相当于每年新增的耕地。而据宋健和于景元的研究,中国人口到2050年人口达到15~16亿时才可能停止增长( 宋健、于景元《人口控制论》.科学出版社.)。在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我国可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只有约亿亩;更为严峻的是其中可开发成耕地的极其有限,仅为亿亩。 因此,人地高度紧张将一直是中国在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最基本国情矛盾。 3、小农经济条件下人口过剩危机的必然性 在基本国情矛盾制约下,形成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小农经济结构和传统的子嗣间平分财产的制度,使农村人口增长的同时农地规模越来越小,土地不断析分细化。 小农经济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资本的平均利润和地租都不会表现为经营的界限,只有在他扣除实际成本之后,付给自己的工资才是绝对的界限。这使得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习惯以大量不计报酬的家庭劳动投入替代资本投入,在维持了中国农业土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并不计算人口增加的成本。因此,我们这个传统的农业国家所固有的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必然带来人口过剩危机。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论文)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福州为了改善城市园林绿化面貌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最终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在城市的滨水区域,建成大量的公共绿地。这些绿地来看各有特色,服务对象不同,已形成的滨水开放空间景观,也不尽相同。回顾这些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现状,颇有收益。(1)为住宅小区居民服务的滨水供给绿地,往往紧。邻城市住宅新村,绿地宽度小。如白马河公园滨水绿地,宽度一般只有几十米、二十几米,最多也只有30~40m,沿着河岸建设,地势平坦。建成的滨水开放空间景观,以植物造景为主,辅以一些景观小品,景观特色多小巧玲珑;再如1990年建成的福州白马河公园,面积㎡,紧邻黎明新村、上海新村;1991年建成的福州晋安河公园,面积㎡,紧邻洋下新村、浦下新村、王庄新村。这些新村与滨河公园,只隔着宽七八米马路,使用起来非常便捷,其服务对象是新村居民。这类绿地面积㎡,约占滨水公共绿地的%。(2)城市滨河道路绿地,一般都跟随城市道路而延伸,绿地宽窄不一,或宽不足10m,或宽40~50mk,滨水绿地环境多是城市河边荒地、杂居地。经改建的滨水开放空间景观,也都是以植物造景为主,且都注意使用景观小品。例如1988年建成的福州仓前公园,面积㎡;1996~1997年建成江滨大道的公共绿地,沿路长26km,宽度8~15~20m不等,面积近28h㎡,作为街头开放性道路公共绿地,空间景观以植物造景为主。这类绿地面积㎡,约占滨水公共绿地的%。(3)滨水区域大面积拆迁危旧房,建成公园绿地。近年福州城市经济实力增强,对沿江几万平方米的违章搭盖及破旧危房进行拆迁。新建成的滨水区域,如闽江公园,北岸线长,河岸绿地宽100~200m,面积㎡;南岸线长7km,河岸绿地宽150m左右,面积达万㎡,使福州滨水城市空间景观得道改造提高,美化了城市景观形象。(4)利用滨水滩涂自然绿地,建成可供休闲娱乐的城市公共绿地。这类绿地的沿岸植物生长茁壮,绿化景观良好,并能较好地保护自然生态景观原貌。例如,现在正在建设的福州金山公园,位于福州金山新区南部,三环路一期东侧,东邻城市旧防洪堤――建新南堤,西界规划道路。公园建设基地,自然景观资源条件优越,大树成荫,物种丰富。还有很多体现福州榕城地方特色的古榕树,白鹭纷飞。河湾水面宽阔稳定,宽达100~200m,公园景观具有浓郁的村野湿地自然生态风貌。(5)把滨水的采矿迹地建成滨水观光风景游览区。这类公共绿地沿江河两岸透迤而下,原地貌荒凉破败,经整治后,迅速改变了滨水区域开放空间景观,成为优美的旅游观光风景名胜地。如长乐市沿闽江口金刚褪附近3km的江岸,原是采掘花岗岩石材的坛口迹地,开采了几十年,岩壁陡峭,植被残缺,土壤流失,自然生态被破坏。经过长乐市近两年的整改,利用了滨水的人文景观与自然地理资源,使滨水的人文景观与自然地理资源,使滨水采矿坛口迹地得到再生利用,建成为优美的旅游观光风景名胜地。(6)利用原有湿地地貌建成湿地保护区。例如,在闽江口,还未被人为严重破坏的自然湿地,就有鳗鱼洲湿地、道庆洲湿地,还有在福州金山新区堤外建成的湿地公园,它们都是利用滩涂沙地植被与水滨等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形成保护自然生态景观板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廊道。以上6种市域滨水区域,有效地提高了滨水绿地生态空间景观水平,改善了群众居住、休闲、娱乐、健身等环境。2.滨水绿地设计创意理念及形成空间景观效果 创建优美的滨水人居环境景观处在城市居民新村附近的内河滨水开放空间,规划设计考虑为新村居民服务。这类滨水绿地的服务半径在500m之内,要求创建优美的滨水人居环境景观,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创意理念,并通过各种设计措施来达到目的。在滨水公共绿地空间中,设计按照人体行为工程学原理,安排多种健身设施与器具,创造舒适休闲建身空间环境。游步道宽~,以便两个人相向步行,能宽松地通过在林荫下漫步。路面铺装应平坦,尽量在临水面安排铺装广场,设置较舒适的坐椅,让人近水观赏,游赏水景。 追求园林植物群体美景观,发挥大自然生态群落效应园林植物群体美,是现代风景园林美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通过相近植物与同种植物按园林艺术美的韵律节奏与比例协调关系的组合布局,表现植物群体规模,以体现景观的气势雄伟,并且表现组合植物景观美。园林植物按生态规律布局,最大限度发挥植物自然生态群落效应,改善生态环境;并为城市输送大量氧气,成为“城市绿肺”,最大限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如晋安河公园、光明港公园的绿化。现着重论述晋安公园植物群体景观。晋安河公园位于晋安河两岸,开辟出宽20~30m的带状滨水开放公共绿地,长约7km。公园岸边有丰富的观赏立面,林冠线起伏变化,色彩与季相变化丰富,最主要的是晋安河公园追求壮观的园林植物群落,体现群体美的景观特色,从南到北,有葵林景区,南洋杉景区(爱乡园),椰林春月景区。葵林景区位于晋安河公园王庄新村河岸段,沿河长200多m的滨水绿地。疏密相间,自然群植高3~8m的大蒲葵林。设计布局三五成丛,数丛成群,株间距4~8m,并安排3块200~300㎡的林间疏林草坪。葵林边缘及河岸边还配置有成丛的美丽针葵、七姐妹、南迎春、扶桑、九里香球等灌木花卉,为葵林景区增添了色彩变化,丰富了层次与季相的变化。昂扬挺立的蒲葵林,令人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怀,其葱绿茂密的蒲葵林纯林之景观,充满了浓郁的亚热带南国风光。爱乡园景区位于福马路北晋安河东岸200多m的河岸绿地。自然群植有92株高几十米的南洋杉林,主要树种是塔形南洋杉、肯氏南洋杉和毕氏南洋杉,形成开放式滨水公共绿地空间景观。岸边及绿地边缘植有马樱丹、南迎春、榕树球、扶桑及红花羊蹄甲等植物,形成南洋杉林。柔和的水平线与南洋杉的雄伟垂直线形成鲜明对比,在水中呈现出优美的垂直倒影。椰林春月景区,在晋安河桥北、晋安河西岸近长1km的河岸开放式绿地。设计种植棕榈科混交林,植有蒲葵、华盛顿蒲葵、美丽针葵可、假槟榔、皇后葵、丛生鱼尾葵、长穗鱼尾葵、大王椰子、散尾葵、棕竹等棕榈科植物30多种,还有黄金叶、小蜡球、红刺林投、象腿丝兰、南迎春等植物。大量的乔灌地被草坪植物组合,形成自然群落,成为城市生态廊道,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具有滨水带状绿地群体美的植物景观,还有光明港的蒲葵混交林、羊蹄甲混交林带。 充分利用历史人文景观资源,展现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特色结合地形改造,发掘利用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历史人文景观。这一设计理念,是福州滨水开放绿地空间又一景观特色。例如,长乐闽江出海口,历史上曾是明朝郑和7下西洋船队候风与补给驻泊地。长乐市为了开发建设闽江出海口风景旅游观光带,建成长3km的滨水开放公共绿地空间。为了纪念郑和7下西洋的伟大航海壮举600周年,把其中一段以前曾是闽江船运码头滨水的长800m的绿地景区,开辟为“郑和广场”,面积近㎡。充分利用郑和船队7下西洋,以长乐为出发驻泊地的历史,建成祭海誓师台、三宝亭、了望台、郑和兵营、亲水船平台、郑和史迹纪念馆以及郑和雕像,配置各种树木、花卉、草坪。对过去的采石坛口、砂石地,覆土~,并清理岩壁,种植各种榕树、芒果、棕榈科乔木,以及垂直攀援植物和时令花卉,形成优美的滨水公共绿地。开放之后,游人络绎不绝。再如,两年前建成的闽江北园闽风园,面积㎡。在防洪堤外侧,利用当地原有造船厂遗址,突出展现福州2000多年的古城历史文化与船政文化景观。精美的“闽都春秋”巨型浮雕,向人们述说福州的许多壮阔伟业,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长廊,并成为中外游人的必到之处。 根据亲水性的设计理念,创造各种亲水景观亲水是人类的特性;水是园林的灵魂。因此,充分展现人和水的景观关系,是滨水开放空间的又一设计理念。江滨公园闽水园,面积㎡。以闽江文化为主线,用抽象的艺术表现技法,表达“闽水长闽江清”的设计理念,体现人与水之间共生互利的情感关系。“闽水谣”“浮雕”,叙述了闽江两岸风土人情和闽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文化景观。“闽水魂”雕塑,体现闽都儿女激流勇进的奋斗精神,升华人与水相依共存的造园思想。临水是形成滨江水公园空间最大的特点,要把壮阔的闽江风光组织到公园临江风景的观赏透视中。为了最大限度地让游人观赏透视中。为了最大限度的让游人观赏闽江风光,并满足群众晨练及傍晚的休闲活动,江滨各个公园景区都安排大面积的临水铺装广场。如台江江滨公园规划了近8000㎡的铺装广场;在仓前公园也辟有3700㎡的铺装广场;在缤纷园、闽水园、闽风园等景区,都把广场延伸到水边,做各种标高的平台,让游人能与水亲密接触,满足人们对亲水性的要求。而在金沙园、西河园,则把踏步平台改为一望无垠的沙滩,让游人能在3万多㎡的沙滩,尽情嬉戏,在金沙碧水之间,沐浴阳光,享受大自然赐予的闲适放飞心情。而在福州长乐郑和广场,由于闽江出海口风浪较大,在其临水船形平台,加栏杆、坐凳,让人感受郑和船队万船竟发的壮观气势,也是一种绝妙的亲水性做法。 利用自然地理生态资源建造滨水旅游观赏景观在滨水开放空间中,有的地段对自然地理生态资源是可资利用、充分发掘,为风景旅游光事业服务。例如在长乐闽江出海口的金刚腿景区。金刚腿原是半山上的巨岩,延伸到闽江水岸边,形成大条岩,形如天生的金刚大腿。腿弯之下空悬,如一座拱桥,脚如穿靴,脚尖翘起,自古以来就被俗称为“金刚腿”。腿上方,半山岩壁,有中国海军宿将萨镇冰题的“金刚濯足”4字石刻。在日本《福州考》一书中,把金刚腿称为仙人脚。金刚腿和闽江口五虎礁、南北龟、皇帝井等,并称为“闽江口七景”。据历年水文测定,金刚腿靴底标高,腿踝标高。而60年以来,福州马尾平均水位标高仅,最高水位仅。历来无论闽江大水,还是海潮大潮,都不会淹过金刚腿的腿踝。所以俗语有“大水淹不到金刚腿”。建成的金刚腿公园,专门在滨水岸边勒石,记述金刚腿采石坛口开拓为公园的事迹简介,以及金刚腿的历史、自然地貌传说。在金刚腿景区,还有一个自然地貌景观,即金刚腿刚好处于闽江入海口谈水和海水的分界线上。故腿股内外,水有咸淡之分。闽江上游的漂木和浮物,由于海潮顶托作用,也都在金刚腿附近水面打转。2002年,金刚腿公园特在此辟建海水、淡水分界碑,以此体现金刚腿自然地理景观。上述的滨水自然地貌景观,都是自然历史遗留和演替形成的,经过人为加工整理、再生利用,形成著名自然地貌景观。还有一类滨水自然地貌景观,是大自然赋予的,要加以保护,才能永续利用——即滨水自然湿地景观。目前,福州市区域闽江滨水自然湿地,有多类近城滨水区域已进行开发保护。如金山湿地公园只是在清理原有自然地貌的基础上,种植各种乔灌木,利于自然湿地的保护。还有一类是面积较大的湿地,自然原生地貌离城稍远,人为扰动较少。此类湿地要依法严加保护,严禁开发利用。如道庆洲自然湿地景观,严禁开发利用。如道庆洲自然湿地景观、鳗鱼洲自然湿地景观等,只有严加保护,才能成为永久的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斑块。这类湿地一经开发,则将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的破坏作用。道庆洲湿地面积约㎡,距离市区不足10km,是最靠近福州城区的大型湿地,位于闽江、五龙江、白龙江3条江汇合处。涨潮时几乎看不见,退潮时才能见道洲地。目前,道庆洲湿地自然条件好,各类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种子植物85种。附近水域有鱼类39种,各种浮游生物多达110种。在宽阔的潮间带滩涂,还有丰富的鱼虾,特别是甲壳类和双壳贝类等,这些都是鸟类的主要食物。由于条件适宜,在不同季节还吸引了白鹭、苍鹭为主的30多种水禽群体,到那里栖息、觅食和繁衍,曾一度成为当地独特的生态景观。道庆洲湿地景观的再生利用、保护,目前已引起有关的再生利用、保护,目前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民间资金及组织,参与了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根据规划设计理念建设充满寓意的滨水造型景观一般园林设计者,通过各种设计思维活动创立理念,运用各种园林植物、园林景观小品和构筑物,及各种规划构图等,建成隐含各种意念的造型景观,即意象景观。“九洲方圆”是为纪念第三十一回旅日福建同乡访华恳亲团在榕举行,而规划设计的。位于晋安河公园中段爱乡园内,南有南洋杉草坪,北有樱花园,主景点是20m x 20m方圆叠加的花坛平台。底层方形平台上的花坛,种有梅花、樱花、腊梅各9株,以及反映榕城乡土特色的榕树球、茉莉花;上层圆形平台中心,是高的“环球同凉热”不锈钢雕塑,雕塑基座呈九角形,磨光花岗岩贴面,圆形平台地面划分9个弧形地块,按图案铺及火烧板与磨光花岗岩板。精雕细琢9个梅花浮雕图案,象征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上下两层平台踏步9级,“九洲方圆”,寓意中日两国人民传统以友谊如日中天,如梅花一样高洁,如樱花一样灿烂好。闽江公园的望龙园景区大门口,是望龙造型是全园标志性景观,是根据福州唐末闽王王延钧在江滨钩白龙,飞舞上天的历史传说设计的。巨龙昂首远望、腾飞起舞。能容纳2500人的露天演歌台,为缤纷园景区的主景物,围绕演歌台,为缤纷园景区的主景物,围绕演歌台有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水景,还有螺旋式、错落式的看台和5组帆形钢架造型,宛如江中乘风破浪的白帆,蔚为壮观。在长乐闽江口风景旅游观光区,有一个“吉祥公园”景区。根据吉祥长乐的主题,按照中国传统吉祥寓意,进行石刻浮雕组景,其主题是“万象更新”雕塑。在榕树、竹林丛中,小路蜿蜒向前,设立组雕巨石景观序列;一帆丰顺、四海升平、八卦太极、万象更新等,表达了和平幸福、吉祥安康的美好意愿。当然,福州市域还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有的住宅新村紧挨内河边,绿化带很少;有的大江边的滩涂沙洲湿地,正逐步被改造成生活居住地。因此,开发与保护滨水区域的矛盾还很严重。滨水区域开放空间的保护与再生利用,还是一项艰巨的历史课题,有待我们去研究。

滨水景观毕业论文摘要

手工翻的 能力有限 希望能帮上你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water in the nature world, which can varied from ocean, river, lake,brook to pond. They may be gentle or wild, noise or silent, but we can feel pleasant with the sound and ripple broght by water. As we all known,water symbolizes wisdom from ancient times, which can be seen in the old sayings Others Mountain,the wise manhappywater. Many poets poetizes water by which beautiful image of water has been passed so far, and tha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ource of beauty study. The reflection in the water, keep still or waving, all is of great ornament for its coloful and changeful prospects, hence, water has become a favourite in landscape design. Chinese is always an expert in water scape design from the old. In Chinese classical design, water is never apart from mountain and the key is to creat atmosphere and beauty. In modern times, with the developement of world economics, there are huge changes in landscape 's concern with landscape had focused on a whole city even widermacroscopical environment rather than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in small area. From this point, we can know the very problem is to find a way to promote the harmony betwee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embarks from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take the river landscape design of XIAOHEI river in Hohhot as example, to discuss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water lscape design and neighbor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Water scape design, People oriented, Symbiotic relationships .

这么晚了论文还没写完?是不是不想毕业了?

1.滨水空间特征滨水空间是城市中尤为重要和独特的组成部分,主要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怡人的亲水环境,增进市民之间的人际交流。1)滨水区独特的人文特征水乃生命之源 ,人类观水、近水、亲水、傍水而居的趋水天性是历来已久的。在古代人们就有水上游览、曲水流觞、钓鱼等亲水活动; 在当代,有划船、漂流 、游泳、水边冥想 、瑜伽等活动。2)滨水空间固有的景观特征河道景观属于典型的带状空间,带状空间因其水流的作用,形成蜿蜒河道、缓坡岸堤等特殊空间形态; 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内聚力,其空间秩序较强,有利于沿岸形成序列的空间节点2.人的行为特征人们的活动是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因素,它构成了滨水开放空间的人文特征和价值基础。正如C·M·迪西所说,规划和设计的目的不是创造一个有形的工艺品,而是创造一个满足人类行为的环境。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空间属性与人的关系,从而使人与环境达到最佳的互适状态。在个人的空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

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应用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应用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生态系统本就相当脆弱的滨水区域。因此,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引入海绵城市的概念,可以有效缓解水生态环境污染,改善城市排水问题,减轻水资源供给压力。基于此,对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

海绵城市;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用现代

引言:

城市的功能体系虽然已经较为完善,但要保证其长期正常运转,就必须确保各项功能都顺利维持运行。实际上都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短缺、干旱、水污染等问题。为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科学地应用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当中,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海绵城市相关概述

海绵城市就像海绵一样有强大的吸水性,能够吸收大量的水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植被数量不断减少,城市的储水能力也越来越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城市建设中应用海绵理念,通过配置相应的设施,实现对城市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净化,再储蓄剩余的水资源。与传统的城市开发模式不同,海绵城市建设是基于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以最低的破坏来改善水资源的生态环境,最大程度保障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相适应[1]。我国近10年来不断在尝试将海绵城市理论、自然、新技术等进行结合,如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厦门五缘湾环湾景观整治以及秦皇岛汤和公园等,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海绵型城市。如我国江苏连云港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也面临较大的挑战。流经连云港城区的很多水系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生活污水大多直接排放,河堤上被丢弃大量垃圾,水面污染严重,甚至有些河道散发出轻微异味,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因此,需要在连云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构建城市水系网格格局,促进水系统生态安全。同时,连云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需要风景园林、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市政部门等多个单位的协作,同时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广泛参与。

2、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生态效益

滨水区的生态价值较高,主要由于其在城市内陆与水域之间充当连接纽带的作用。海绵城市理念主要是通过增强已经受损生态系统的防御能力,进而杜绝污染源到达水源的终端。城市污水一般都是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到滨水区,然后才能到达自然水域[2]。因此,对滨水区进行优化设计,处理受污染的地表径流,防止污染源进入水体,从而促进滨水区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城市滨水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首先,可以控制污染源,一般情况下,通过生物滞留技术、下沉式绿地等方式来处理受污染的地表径流,具有非常强的滤污净化能力,能够有效保护城市水体环境。其次,可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水平,通过对受损水生态环境的恢复来构建健康的滨水生态系统。最后,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效提升自然水利用率,通过蓄存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源,可以大大减轻水资源供给压力。

社会效益

城市滨水区是居民开放空间需求的一部分,在其生态建设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可以加强城市的.绿化建设,丰富植物品种,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另外,滨水区的优化建设,能够改善城市文化形象,使其符合国家发展趋势,还能提升城市居民对海绵城市的认知,从而促使人们参与到其中,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3、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需遵循的原则

防洪原则

在进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滨水区的特点,不能忽略其休闲娱乐的功能。同时,相关设计人员必须重视海滨的防洪功能。当强雨季来临的时候,一定的洪水防御能力才能起到保护河岸的作用,使其不会被雨水破坏。

因地制宜原则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非常大的工作量,内容复杂多样,而且海绵城市有许多特色水面景观,施工前,必须科学分析城市各个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使得水域景观的设计和城市土地利用情况相对平衡。

生态性和完整性原则

在开展滨水区景观设计时,将生态理念切实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3]。在设计滨水区景观时,要科学合理规划,如用点和线合理创建河滨区域,营造出科学整合的城市和水生环境,确保滨水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完整性。

4、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道路海绵体设计

在进行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加强对道路景观海绵体的设计。首先是道路铺设设计,在道路路面和停车场路面应主要铺装具有透水性的混凝土和沥青,而道路旁边的人行道,应铺设透水砖。其次,植物绿化配置中,要注意植物规划不能遮挡驾驶员的视线,以免影响行车安全,应着重对道路一侧的植物进行设计,并且在车位之间选用具有净化功能的植物,如栾树、国槐、洋槐等,以改善停车区域的生态环境[4]。再次,雨水收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在停车区域设置地下蓄水池、设计雨水花园,从而实现科学净化水源的目的。并且净化后的水资源还可以再次利用,可用来清洗车辆或者灌溉绿植等,进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生态廊道设计

生态廊道可以有效隔离或者联系滨水区多个不同的生态板块。在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的过程中,要运用到很多配套设施,要将其与周边的生态环境充分结合,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施工的总工程量,进而大大降低建设成本,大幅度提升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到生态廊道设计,可以将雨水设施划分为蓄水坑塘、季节性湿地、小型沟渠雨水等多个部分,并设定对应的管理权限,从而有效判断不同区域的雨水拦蓄能力。另外,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还能够实现拦蓄径流的目的,大大提升雨水的综合利用率,从而有效减轻外围河道的排水压力。

5、湿地设计中海绵体理念的应用

湿地的主要功能是净化降水以及储存降水,既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还可以为滨水景观提供水源。湿地主要由水塘和河流组成,其进出水口很容易被水流侵蚀,所以要设置消能坎等设备,以及铺设一些碎石[5]。在降雨量较大的季节,通过建设湿地前置塘等防范措施,可以有效处理雨水径流。湿地和沼泽都可以净化雨水,沼泽有深浅不同的区域,浅泽区的水深不到,深泽区水深,可在沼泽区适当设置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水生植物。在湿地中设置出水池,水池深度要求在,以调节水温,防止水面存在漂浮物。湿地景观的科学设计能够与生态环境一起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不仅可以促进水系统的循环利用,还能够为生物生存及迁徙创造良好的条件。

广场海绵体设计

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广场的规划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在铺设广场道路时选取较硬的材料,导致路面吸水性较差,难以渗透雨水。海绵体城市理念的应用,要求在规划广场时合理选取透水性较高的材料,以提高路面的吸水能力。

雨水收集系统中海绵体设计

海绵城市的理念在滨水城市景观设计中还体现在雨水花园的建设中,雨水花园一般设置在具有较大高度差异的场所,这样能够保障雨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以减少对灌溉用水的消耗,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为了充分合理利用雨水,在雨水花园中应种植大量湿生植物,从而吸收足够的水分,并且科学储蓄剩余的雨水,提高雨水综合利用的效率。另外,海绵城市的理念在滨水城市景观设计中还体现在人工湿地建设中,人工湿地实际上就是将小池塘集合在一起,将小池塘的水提供给住户使用,也可以在夏季蒸发水分,以降低温度,使环境更加舒适。人工湿地还可以促进生物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考虑到滨水景观设计的实际情况,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科学规划人工湿地建设。

6、结语

总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有效改善城市水资源污染的情况。现阶段,我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还没有形成体系,缺乏规范标准。通过道路海绵体设计、生态廊道设计、湿地设计、广场海绵体设计、雨水收集系统中海绵体设计,可充分体现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收稿:2021-06-07)

参考文献:

[1]张梦娜.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概念的应用策略分析[J].产业科技创新,2020(34):17-19.

[2]晁晨,刘振山.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18(11):6-7.

[3]原振华,段汉明,谢培琦.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6):47-51.

[4]张天眷,罗媛媛,张梁.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7(16):208-209.生态绿化现代园艺2022年第1期

  • 索引序列
  • 滨水公园毕业论文
  • 滨湖公园毕业论文
  •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研究论文
  • 滨水绿地毕业论文
  • 滨水景观毕业论文摘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