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竹笛的研究论文

竹笛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竹笛的研究论文

[1]胡亮,营娟. 徽州丧葬仪式音乐研究——以歙南岔口丧葬仪式音乐为例[J]. 黄山学院学报,2011,02:5-10.[2]胡亮. 传统技艺经济价值的开发与利用——以皖南地区为例[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7-21.[3]胡亮. 利用地域与地方人文优势创建艺术特色地方高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 大众文艺,2012,02:237-238.[4]胡亮. 中国竹笛调音改良现状及展望[J]. 演艺科技,2012,05:42-46.[5]胡亮. 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的创新与继承——对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改良的思考[J]. 艺术百家,2012,04:211-213.[6]胡亮. 回顾与思考 解蔽与探索——新时期竹笛作品创作述评[J]. 人民音乐,2012,07:25-28.[7]胡亮. 市场经济环境下小众期刊的“死”与“生”——以民乐期刊为例[J]. 出版发行研究,2012,06:84-86.[8]胡亮. 任重而道远——如何保护中国数字音乐的版权[J]. 编辑之友,2012,07:105-107.[9]胡亮,王东. 现代戏曲音乐创作的特点[J]. 黄山学院学报,2006,02:178-180.[10]胡亮. 古乐器收藏是我生命的全部——记金陵古乐器收藏家李家安先生[J]. 乐器,2007,03:62-63.[11]胡亮,王东. 论昆曲竹笛与民乐竹笛演奏特点的异与同[J]. 黄山学院学报,2007,01:173-175.[12]胡亮,王延泓. 岁月让笛声更醇美——记竹笛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蔡敬民[J]. 乐器,2007,04:31-33.[13]胡亮,宋新廷. 普通高校戏曲艺术课程现状思考[J]. 戏曲艺术,2007,02:114-118.[14]胡亮. 乐器是生活中飘动的音符——黎焰的乐器收藏[J]. 乐器,2007,07:59-61.[15]胡亮,严可. 近代竹笛音准调节改革研究[J]. 乐器,2007,11:22-25.[16]胡亮. 基层剧团如何拓展市场 以歙县黄梅戏剧团为例[J]. 中国戏剧,2007,11:6-8.[17]胡亮. 浅议“新竹笛”的改良[J]. 演艺设备与科技,2007,06:60-62.[18]胡亮,周筱华.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对策[J]. 黄山学院学报,2008,01:134-136.[19]胡亮. 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民间吹打乐研究[J]. 黄河之声,2008,14:114-115.[20]胡亮. 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徽州目连戏考察所引发的思考[J]. 中国戏剧,2009,07:59-61.[21]胡亮. 对徽州民间吹打乐与鼓吹乐的考察所引发的思考[J]. 齐鲁艺苑,2009,04:85-89.[22]胡亮. 徽州民间吹打乐的音乐文化风格探析[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03:111-118.[23]胡亮. 国家在场与当代中国竹笛艺术发展[J]. 黄山学院学报,2014,02:13-19.[24]胡亮,冯绍华. 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论文写作模式探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27-228.[25]胡亮. 笙管箫埙寻墨迹 真草隶篆听音律——缅怀民族管乐表演艺术家曹建国先生[J]. 人民音乐,2010,04:58-59.[26]胡亮. 少数民族乐器巴乌的改革研究[J]. 民族艺术研究,2010,02:51-55.[27]胡亮. 小众图书数字出版的发展之路——以音乐图书为例[J]. 编辑之友,2013,12:27-29.[28]胡亮. 从民间到学院——当代中国竹笛艺术教育发展史评述(1949-2009)[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48-152.[29]胡亮. 张震:我特立独行地坚持[J]. 电影,2008,07:19-20.[30]胡亮. 简广易竹笛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31]胡亮. 音阶口笛——民族吹管乐器改革的新星[J]. 乐器,2004,07:78-80. [32]胡亮. 浅谈竹笛流派之“新派”[J].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S1:104-106.[33]胡亮. 双吐循环换气在竹笛应用中的实践与思考[J]. 乐器,2005,04:67-69.[34]胡亮. 高等艺术教育中的精英模式与大众模式[N]. 中国文化报,2007-05-28006.[35]胡亮. 李增光竹笛“风雅天韵”[N]. 音乐周报,2008-11-19006.

竹笛发出的音色清脆、明亮,并且使竹笛的音量也得以增强。竹笛演奏者正确地选用笛膜与调整笛膜的松紧,是掌握竹笛“贴膜变声”音色特征的关键。 2)“贴膜变声”音色特征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 中国竹笛“贴膜变声”的音色特征,决定着中国竹笛的基本音色,即通过“贴膜变声”,使竹笛的音色清脆、明亮、且富有较强的穿透力度。根据中国竹笛“贴膜变声”的基本原理,竹笛演奏者在掌握竹笛“贴膜变声”音色特征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 ①竹笛演奏者首先应不断增强对竹笛“贴膜变声”的感生认识和理性认识,在演奏过程中,逐渐提高对竹笛良好音色的辩别能力,这是掌握好竹笛“贴膜变声”音色特征的关键。 ②竹笛演奏者应选择优质笛膜,科学地加以粘贴,并且尽可能将笛膜的松紧度调至最佳状态,使竹笛“贴膜变声”音色特征得以充分展现,这是进行竹笛艺术表现的基础。 ③竹笛“贴膜变声”音色特征是竹笛艺术表现的基本手段,竹笛演奏者无论是在独奏、重奏还是伴奏、合奏中,都要充分重视竹笛的“贴膜变声”音色特征,时刻把握好音色的明亮度和穿透力度,这是中国竹笛“贴膜变声”音色特征在艺术表现中的重要原则。

晚上,我像往常一样拿起笛子准备吹长音练习。“噗——”一阵难听的声音跑了出来。我一看,原来是笛膜破了。正当我要重新贴一张时,脑子里突然冒出了几个问题:为什么笛子要贴笛膜?笛膜在笛子上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笛膜破了声音就不好听了?我决定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我到网上一查发现,原来笛子的声音清脆、嘹亮、优美、动听,主要是因为有笛膜的关系。当笛子内的空气受到振动而发音时,笛膜也因空气的振动而产生共鸣。正是由于笛膜的共鸣作用,才使声音变得更加清脆、洪亮。这下我明白了,笛子音色好坏,笛膜起到了关键作用。难怪笛膜破了,声音就很难听了,原来是破坏了共鸣啊!这个问题是解决了,可其他材料能做笛膜吗?如果能做,声音又会是怎样的呢?笛膜该怎么贴才能让笛子音色最好呢?我找来了透明胶带、塑料薄膜、宣纸和蛋壳膜,它们和笛膜一样,都又轻又薄。我把它们一一贴在膜孔上代替笛膜进行吹奏,并将结果记录下来。我发现透明胶带发出的声音平淡、沙哑,无穿透力;塑料薄膜虽然能发出高而尖锐的声音,但无感染力;宣纸则只能发出沙哑的声音且有杂音,吹奏很费力;蛋壳膜只能吹奏出浑浊的声音。最后,我又贴上了笛膜吹奏,并进行比较,发现还是笛膜最好。笛声响亮,清脆悦耳,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吹奏时也不费力。这又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请教了老师。老师告诉我,我用的笛膜是芦苇膜,是黏附在芦苇秆中的一层薄膜,较嫩的芦苇膜质薄、光亮有透明感,并有一定的伸缩力,贴上后发音明亮、结实。原来如此啊!老师还对我说:“要吹好笛子首先就要贴好笛膜。贴笛膜要注意调整笛膜的松紧度,过紧音色发木、不亮;过松音色发哑、发沙,高音吹不上去,所以要在胶质未干之前边试吹边调整。如果发现笛膜已经过紧,可以在膜孔边稍微沾水,然后用食指指肚轻轻按压笛膜来逐步调整。”怪不得我以前笛膜老是贴不好,是没有注意笛膜的松紧度啊!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又认真地贴了一次笛膜:先小心翼翼地将笛膜剪成比膜孔稍大的方形小块,用阿胶蘸点水,在膜孔四周涂擦,等产生胶质之后再轻轻贴在笛子上。哇,松紧适宜,拿起来一吹,声音美妙极了!我终于学会正确地贴笛膜了,看起来贴笛膜还真是个技术活啊!今天,我不但知道了很多有用的知识,更开心的是寻找答案的过程,让我感受到了探究的乐趣,也让我明白了学习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竹笛演奏姑苏行论文研究

这个曲子有两个版本,一般来说俞版的较简练,也是这个比较流行。C调曲笛同音做5.全曲难度不大,但是意境很高。就气息来说,要完全沉下去,注意强弱变化,关于这个的详细介绍可以搜索视频讲解,张维良和曾明的视频讲解百度就能搜到。全曲分四段,引子部分散板,娓娓道来,注意气震音的变化,还有颤音的频率等等。第二段是行板,注意颤叠振打的灵活运用,我认为最能突出这个曲子韵味的是赠音的运用,把第二段分两小部分,第二小部分开头比第一小部分开头气息要弱点,再慢慢变强,收尾的时候不要太拖沓。第三段快板,要稳!技巧也要体现出来,有重复的地方气息要有强弱变化,如那句6 56 45 67 65 45 33 2321 661 212 ,2的音尾有赠音,重复的时候气息要弱。第四段是收尾,节奏比行板稍慢,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顺便鄙视下只知道复制答案的沙贝们,不懂装什么懂。还有不明白的百度hi我就是~~

《姑苏行》采用昆曲音调,具有江南风味。乐曲典雅,表现了古城苏州(古称姑苏)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宁静的引子,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小桥流水诱人画面。抒情的行板,使游人尽情的观赏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中段是热情的小快板,游人嬉戏,情溢于外。接着再现主题,在压缩的音调中,更感旋律婉转动听,使人久久沉浸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令人寻味。此曲韵味深长,发挥了曲笛音色柔美,宽厚而圆润的特征,再结合南方笛子演奏常使用叠音、打音、颤音等技巧,使乐曲表现更加动人完美。《姑苏行》是一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受的竹笛经典名曲,亦是每一个吹笛者的必修曲目。这首乐曲旋律优美亲切、风格典雅舒泰、节奏轻松明快、结构简练完整,是南派曲笛的代表性乐曲之一。乐曲如同一幅描绘江南美景的水墨丹青,亦如一蛊雨前清茗——其清香沁人心脾。此曲的作者是著名笛子演奏家江先谓先生。江先谓先生1924年出生于山东威海。12岁起即跟哥哥学艺,民族乐器中的吹拉弹打他都能演奏。14岁随全家赴大连卖艺维持生活。1949年参加革命,并考入解放军前线歌舞团独奏演员。他在民族乐器演奏方面是位多面手,竹笛专业主要是靠自学,江南丝竹音乐演奏风格的掌握尤其地道。六十年代他采用江南民歌和昆曲音调为素材,创作并演奏了《姑苏行》和《脚踏水车唱山歌》,并因此而享誉笛坛。江先谓曾在1959和1965年两次随中国艺术团先后到过奥地利、苏联、波兰、印尼等国演出。《姑苏行》这首乐曲的旋律取材于昆曲音乐,曲式为“慢(A)——快(B)——慢(A1)”加引子组成的三段体结构。乐曲技巧采用的是江南丝竹中典型的“颤、叠、赠、打”的手法,手指要灵活并具有弹性。同时,要求气息饱满、流畅;音色上要追求“润、厚、松”与甜美。引子,散板。其音乐表现的是一个“晨”字。力度弱起渐强,旋律音域由低向高进行,如旭日渐渐东升,描写出了江南春早、万物荣欣、一派祥和的迷人景象。A段,优雅的行板。这里的演奏要突出一个“行”字,而且是优雅、欣然的“行”,如同徜徉在如苏园林的美景中。因此速度应稳健而流畅。指法上,强调江南丝竹中“颤、叠、赠、打”手法的运用(乐谱中有详细的标记,应严格照谱演奏)。要注意换气位置的准确,因此错误的换气位置会破坏旋律句法的完整。同时,换气位置的处理也是江南丝竹音乐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吹奏弱音段时,口锋要精细,发音要纯,并显得玲珑剔透。B段,热情小快板。其演奏要突出一个“舞”字,这里的“舞”有舞榭歌台上的“舞”、花园中万紫千红的“舞”、游人心中心神荡漾的“舞”,亦有音乐与演奏技法上的“舞”;突出旋律的起伏、流动与力度的强弱对比;手指灵巧、富有弹性,仿佛在笛上“舞”动。同时,速度不宜过快,应突出一种优雅的“舞感”。A1段,稍慢的行板。音乐中表现的是一个“归”字,如同夕阳西下,游人念念不舍地归去。演奏手法上仍采用A段“颤、叠、赠、打”的技法,但气息应柔和一些并逐渐减弱,直至曲终

苏行》这首乐曲的旋律取材于昆曲音乐,曲式为“慢(A)——快(B)——慢(A1)”加引子组成的三段体结构。乐曲技巧采用的是江南丝竹中典型的“颤、叠、赠、打”的手法,手指要灵活并具有弹性。同时,要求气息饱满、流畅;音色上要追求“润、厚、松”与甜美。 引子,散板。其音乐表现的是一个“晨”字。力度弱起渐强,旋律音域由低向高进行,如旭日渐渐东升,描写出了江南春早、万物荣欣、一派祥和的迷人景象。 A段,优雅的行板。这里的演奏要突出一个“行”字,而且是优雅、欣然的“行”,如同徜徉在如苏园林的美景中。因此速度应稳健而流畅。指法上,强调江南丝竹中“颤、叠、赠、打”手法的运用(乐谱中有详细的标记,应严格照谱演奏)。要注意换气位置的准确,因此错误的换气位置会破坏旋律句法的完整。同时,换气位置的处理也是江南丝竹音乐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吹奏弱音段时,口锋要精细,发音要纯,并显得玲珑剔透。 B段,热情小快板。其演奏要突出一个“舞”字,这里的“舞”有舞榭歌台上的“舞”、花园中万紫千红的“舞”、游人心中心神荡漾的“舞”,亦有音乐与演奏技法上的“舞”;突出旋律的起伏、流动与力度的强弱对比;手指灵巧、富有弹性,仿佛在笛上“舞”动。同时,速度不宜过快,应突出一种优雅的“舞感”。 A1段,稍慢的行板。音乐中表现的是一个“归”字,如同夕阳西下,游人念念不舍地归去。演奏手法上仍采用A段“颤、叠、赠、打”的技法,但气息应柔和一些并逐渐减弱,直至曲终。

五级就可以。姑苏行乐曲技巧采用的是江南丝竹中典型的“颤、叠、赠、打”的手法,手指要灵活并具有弹性。同时,要求气息饱满、流畅。音色上要追求“润、厚、松”与甜美。所以达到5级就可以演奏的很好了。《姑苏行》是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江先渭于1962年创作的一首笛子曲。乐曲旋律优美亲切,风格典雅舒泰,节奏轻松明快,结构简练完整,是南派曲笛的代表性乐曲之一。

竹笛方向的论文题目

竹笛演奏技巧有很多方面,我们以其中以下几个为例做一个说明。在竹笛演奏的过程中的换气技巧:需注重循环换气技巧的运用。它是保证乐曲内容完整的展现且体现演奏作品美妙旋律的重要方式。同时,循环换气也是竹笛演奏技巧中比较难掌握的一种技巧。以《早晨》为例,首先,在演奏开始前,演奏者需要在口腔内进行舌头运动,以便舌头能在演奏期间做好配合工作;其次,为了达到最佳气流控制效果,演奏者在长旋律演奏步骤应注意上下唇肌肉的放松度,保证有充足的空间增加胸腔容气量,并在舌根处带动喉结将气流推出。同时,还需在鼻腔帮助下保证呼吸顺畅;最后,演奏者身体各个部位也应当予以配合,以便循环换气技巧得到有效的运用。1.气息。通过在竹笛演奏中运用艺术想象的方法可适当增加乐曲表现力,其中在气息技巧中,艺术想象主要表现在气息控制方面。众所周知,竹笛需要不断的变换气息才能保证乐曲内容的丰富性。所以,可借助乐曲气息强弱交替或者渐变的方式,让竹笛演奏收获更好的演奏结果。以《鹧鸪飞》为例,在该首作品中,此曲在初期演奏部分需要表现出鹧鸪由远及近的飞翔状态。故而在气息调整方面也应当显示出强弱变化,这样才能在艺术想象方法下体现出气息技巧中的内在特征,促使竹笛演奏者能在鹧鸪形象的模仿中准确把握气息技巧。2.吐音。吐音是竹笛演奏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技巧,主要包括碎吐音、单吐音及双吐音等形式。在竹笛演奏中运用不同的吐音类型也能展示出乐曲不同的表现意义。比如在《卖菜》与《喜相逢》作品中,由于两首乐曲风格相似,所以在演奏时可从吐音方面着手展示出乐曲所含有的不同寓意。《喜相逢》更倾向于重逢喜悦之情,而《卖菜》体现发家致富情感。因此,在演奏《喜相逢》时,应当运用急促且富有力度的声音进行弹奏。而在《卖菜》中需要运用吐音技巧表达出美好的长旋律,这样才能保证听众从相似乐曲中感受到不同的演奏风格。3.手指。竹笛演奏需运用手指技巧才能将乐曲音调及艺术内涵展示出来。比如在滑音技巧中,竹笛吹奏环节除了需要依靠气息调整曲调外,还需要不断移动手指,将去放置于笛孔上,保证所呈现出来的音调有不同的美感。比如《深秋叙》中,主要表达的是秋风中叙述悲欢离合的惆怅之情。故而可在运用滑音技巧时,将音调沉稳的感觉表现出来,以此变换手指达到调音目的②。

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竹笛演奏艺术的论文,感兴趣的可以参考我整理的论文哦。

竹笛演奏艺术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主要以线性思维为主,在单音的天地里追求变化,音色作为基本元素,就成为竹笛演奏中极其重要的表现手段。但仅有好的音色是不够的,演奏者还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内心情感。如何发出好的音色,主观上取决于演奏者要有正确的吹奏方法及在不同音乐表现中所酝之内心情感。俗话说“声情并茂”,我们要重视音色与情感之间具有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使音色与情感达到完美的结合。

一、竹笛演奏中音色的掌握

明代徐上瀛所著《溪山琴况》中,提出琴演奏的音色标准:“润”如水、“圆”如珠、“洁”如玉、“坚”劲有力、“轻”而不虚、“重”而不躁等。吹笛同抚琴,演奏的基本音色就是用符合竹笛发音原理及人体生理运动规律的演奏方法,发出既符合美的声音基本规范,又符合竹笛基本音响特性——纯净、明亮、圆润、甜美、丰满而有穿透力的声音。好的音色,要经过长期的练习之后,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甚至是自觉性的条件反射。例如,演奏中口型的控制、气息的运用、手指的配合等,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关联。只有经过刻苦的练习,才能满足在演奏乐曲时各种音色及情感充分表现的需要。

首先,要熟练掌握口型与呼吸的正确方法。口型的控制主要依靠唇部肌肉和面部肌肉伸缩力的大小。面部肌肉要放松,口型似含蓄的微笑,口腔达到自然放松。与其相配合采用胸腹式混合呼吸的方法,即胸腹同时扩张,最大量地吸气,气归丹田,而后,将气流以适当的直径、宽度、速度及角度吹出。恰当地使用口型与呼吸,才能使不同音区的发音达到平稳、结实、嘹亮、不虚不浮的理想效果。

其次,舌的运用也是竹笛演奏的要点之一,舌在口腔内的位置与发音的高低有直接关系,靠后靠下适于吹奏低音,靠前靠上适于吹奏高音。

再次,气、唇、指、舌各部分能够熟练掌握时,配合的`平衡性、统一性是对演奏技法更高层面的追求。如气流吹出,对笛管施力,人的身体与笛体合起来也是一个上下的纵重心轴,其前后左右都应是平衡的。各环节的运用相通相连,身体各部分与笛管相融,最终做到支点放松,力点集中,纵横对称,气身贯通。这样,对音色才能自如控制,达到圆、亮、厚的标准。

二、竹笛演奏中的情感表达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情感是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由于对客观现实对象和现象持有不同态度,而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内心体验。而这些体验又是以人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即感觉为基础的。人们常把音乐称为情感的艺术,在演奏者内心情感调动下,发出的音响流动能够激起听者的情绪活动,产生共鸣。音乐虽然不是情感,却是情感的最佳载体。在音乐中,情感被直接模拟,这种情感的源头,来自于演奏者的内心感觉和想象。

根据不同的情感表现需要,通过一定的演奏手法而奏出不同色彩的乐音,它不仅能表现情绪的紧张与松弛、激动与平静,而且还能表现情绪的积极、增力和消极、减力的变化,因而饱含了不同的感情因素。

如乐曲《秦川抒怀》(马迪作曲)引子的第一句,表现西北人民坚强、豪迈、刚毅、倔强的性格特征时,要采用“刚”的音色,音头清晰有点,保持较强力度,具有穿透力和震撼力。技术上要求丹田鼓劲较足,重心靠前,力量传递直接,呼吸速度加快,气流加大,手指多用打音、叠音配合。相反,在演奏乐曲《向往》(曲祥作曲)第一段慢板时,则要采用“柔”的音色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音头较软而润,一般用中弱或中强的力度,具有流动性和抒情性。技术上要求重心相对靠后些,力量传递较慢,呼吸速度平和,气流较缓。采用柔和的音色,更适合表现憧憬的思绪。

当乐曲表现饱满情绪和敦厚形象时,演奏的音色则要浓厚、丰满,共鸣充分,立体性强,富于张力和动感。其技术上要求使气流成束,胀满笛管,使笛管充分振动,支点位置靠后,重力相对较大,有时加以气颤音,使持续感加强,弧度感加大。乐曲《三五七》(赵松庭编曲)引子的演奏宜采用此种音色。

在表现回忆的情感和幽静的意境时,薄淡的音色更为适合,其特点是频响范围窄,无须丰满浑厚和太多的立体感,更侧重清淡、平和。技术上要求发力位置靠前,重力相对减少,口风变小,气流较缓,方向略微向前、向上,手指无过多修饰。

此外,有些乐句、乐段需要表现空远、虚幻的意境,那么,就要采用标准音色以外“虚”的音色或泛音来演奏,气流要求小而浅、缓而轻,呼气方向靠前、靠上,音头不甚清晰,音腹振动不很充分,给人若有若无、虚无缥缈的感受。

“琴者一器,声色无穷”②,音色的变化无穷无尽,我们在演奏中应以情感表达为法,以情感音色为用。音色变化是情感表达的基础,而无论什么样的音色变化,都要以艺术表现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为轴心,使竹笛演奏艺术在横向的线的形态中获得变化和发展。

注释:

①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古代乐论选辑[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1962:71.

②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修订本)[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394.

1. 试论莫扎特《g 小调弦乐五重奏》第一乐章中对中提琴地位与作用的提升 2. 优雅的男高音——论大提琴在乐队中的作用 3. 大提琴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探索 4. 大提琴演奏发音问题探讨 5. 论二胡演奏的内心感觉与艺术修养的提高 6. 古筝演奏与心理音色 7. 浅谈想像力与心理调控力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 8. 长笛演奏的基本技巧分析与实践 9. 关于借鉴西方作品分析法分析传统古琴曲的几点思考 10. 小议视唱练耳在乐器演奏中的重要性 11. 谈儿童学习乐器演奏的意义 12. 探析铜管乐器演奏的音准问题 13. 浅谈中小学铜管乐队的训练 14. 如何组织开展中小学小乐队的活动 15. (某器乐)演奏中的准确读谱与正确理解 16. 论(某器乐)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演奏 17. (某器乐)演奏右手技术问题之我见 18. 如何处理好(某器乐)教学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9. 浅谈(某器乐)考试、比赛前的心理的准备 20. 《二泉映月》的创作分析与演奏实践 21.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与现状之研究 22. 论杨琴演奏的思维 23. 浅析关于(某器乐)演奏的发音问题 24. 如何演奏好《莫扎特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K299 25. 小提琴的左手技巧 26. 浅析现代杨琴的演奏技巧及表现力 27. 简述萨克斯的气息 28. 浅谈琵琶演奏与教学心得 29. 论扬琴演奏中手臂运动与力度控制 30. 少年儿童古筝考级教学浅谈 31. 长笛演奏中的呼吸气息运用 32. 浅析二胡曲《洪湖人民的心愿》 33. 女子十二乐坊现象分析 钢琴 1. 怎样提高钢琴伴奏的演奏水平 2. 论钢琴演奏情和理的统一 3. 临场演奏中的心理因素 4. 浅谈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 5. 论钢琴演奏艺术中的想像力 6. 浅谈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 7. 浅谈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 8.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 9.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与实践 10. 论钢琴教育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11. 论钢琴教师的职业素养 12. 即兴伴奏与音乐表现 13. 论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4. 论钢琴踏板的重要性及运用 15. 试论儿童钢琴教学的特殊性 16. 论钢琴教学中弱指的训练 17. 论钢琴演奏中的放松问题 18. 论巴赫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19. 论钢琴的指法艺术 20. 对钢琴演奏心理问题的研究 声乐 1. 当前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论 2. 民族声乐演唱中字正腔圆探究 3.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4. 透过声乐套曲《冬之旅》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 5. 演唱中国作品的发声与吐字 6. 歌唱心理素质在演唱中的影响 7. 花腔技巧在古典歌剧演唱中的运用与表现 8. 论赵元任声乐作品的民族性与演唱表达 9.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表达 10. 试论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1. 释析巴罗克(古典/浪漫)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12. 试论声乐教育的评价体系 13. 怎样运用歌声传达情感 14. 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演唱通俗歌曲 15. 歌唱艺术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16. 论学校声乐人才培养方案如何适应社会要求 17. 中国古代声乐美学发展初探 18. 童声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19. 高师音乐专业声乐课改革之我见 20. 声乐教学中应注意民族问题 21. 歌唱心理调控在人声训练中的作用 22. 民族声乐歌唱方法探析 23. 通俗演唱方法探析 舞蹈 1. 浅谈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2. 论舞蹈的教育功能 3.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4. 文化对舞者的重要性——浅谈舞蹈理论对舞蹈实践的指导作用 5. 儿童舞蹈教学中的寓教于乐原则 6. 舞蹈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7. 论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 8. 中小学音乐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创新发展探讨 9. 论普及性舞蹈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0. 论节奏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加强高师民间舞教学中“民俗”的渗透 12. 论中小学舞蹈教育 13. 浅谈中小学舞蹈课程设置 14. 浅谈幼儿师范学校的舞蹈教学 15. 谈儿童舞蹈教学的制作 16. 浅谈中国民间舞的表演 17. “鼓”在民间舞中的运用和发展 18. “道具”在中国民间舞教学与创作中的运用和发展 19. 论舞蹈作品与社会生活 20. 浅谈舞蹈表演形式的创新 21. 浅析现代舞动作的发展 22. 浅谈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的借鉴 23. 新时期大学生校园舞蹈教育的思考 24. 浅谈中等师范学校的民间舞教学 25. 浅谈地域文化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影响 音乐教育 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高师音乐教育 2. 从普通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现状所引发的思考 3. 浅议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4. 音乐素质的培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5.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6. 音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7. 合唱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8. 论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9. 论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0. 美育与音乐教育 11. 试论童声合唱的训练方法 12. 音乐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13. 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合唱活动 14.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如何体现师范性的要求 作品分析 1. 析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唐·吉诃德》中的引子的主题内涵 2. 浅析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Scherzo》的写作特征 3. 浅析莫扎特钢琴作品的和声曲式结构特征 4. 现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5. 对某某作曲技法的分析 6. 简述车尔尼练习曲 7. 论肖邦夜曲 8. 肖邦第一叙事曲解析 其他 1. 关于现代大众审美的思考 2. 浅论音乐音调与基本情绪运动状态的关系 3. 胶片上流淌着的音乐篇章——有关电影音乐的综述 4. “文化融合”视野下的探戈音乐 5. 17世纪古式风格与新式风格 6. 试论前古典时期的情感风格对古典主义音乐的影响

如果同学想让自己的论文题目变得更加新颖,可以试着将两个主题结合在一起。例如:

1、人的身心不断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声音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论文与生物学或心理学有关,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探索音乐:

2、从人类文明的早期开始,音乐文化就是其发展不可替代的一个方面。如果你对音乐史或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感兴趣,可以研究:

3、技术对音乐创作、发展和传播的贡献。如果技术是你感兴趣的领域,可以选择下列主题:

关于竹笛曲的论文题目

竹笛演奏技巧有很多方面,我们以其中以下几个为例做一个说明。在竹笛演奏的过程中的换气技巧:需注重循环换气技巧的运用。它是保证乐曲内容完整的展现且体现演奏作品美妙旋律的重要方式。同时,循环换气也是竹笛演奏技巧中比较难掌握的一种技巧。以《早晨》为例,首先,在演奏开始前,演奏者需要在口腔内进行舌头运动,以便舌头能在演奏期间做好配合工作;其次,为了达到最佳气流控制效果,演奏者在长旋律演奏步骤应注意上下唇肌肉的放松度,保证有充足的空间增加胸腔容气量,并在舌根处带动喉结将气流推出。同时,还需在鼻腔帮助下保证呼吸顺畅;最后,演奏者身体各个部位也应当予以配合,以便循环换气技巧得到有效的运用。1.气息。通过在竹笛演奏中运用艺术想象的方法可适当增加乐曲表现力,其中在气息技巧中,艺术想象主要表现在气息控制方面。众所周知,竹笛需要不断的变换气息才能保证乐曲内容的丰富性。所以,可借助乐曲气息强弱交替或者渐变的方式,让竹笛演奏收获更好的演奏结果。以《鹧鸪飞》为例,在该首作品中,此曲在初期演奏部分需要表现出鹧鸪由远及近的飞翔状态。故而在气息调整方面也应当显示出强弱变化,这样才能在艺术想象方法下体现出气息技巧中的内在特征,促使竹笛演奏者能在鹧鸪形象的模仿中准确把握气息技巧。2.吐音。吐音是竹笛演奏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技巧,主要包括碎吐音、单吐音及双吐音等形式。在竹笛演奏中运用不同的吐音类型也能展示出乐曲不同的表现意义。比如在《卖菜》与《喜相逢》作品中,由于两首乐曲风格相似,所以在演奏时可从吐音方面着手展示出乐曲所含有的不同寓意。《喜相逢》更倾向于重逢喜悦之情,而《卖菜》体现发家致富情感。因此,在演奏《喜相逢》时,应当运用急促且富有力度的声音进行弹奏。而在《卖菜》中需要运用吐音技巧表达出美好的长旋律,这样才能保证听众从相似乐曲中感受到不同的演奏风格。3.手指。竹笛演奏需运用手指技巧才能将乐曲音调及艺术内涵展示出来。比如在滑音技巧中,竹笛吹奏环节除了需要依靠气息调整曲调外,还需要不断移动手指,将去放置于笛孔上,保证所呈现出来的音调有不同的美感。比如《深秋叙》中,主要表达的是秋风中叙述悲欢离合的惆怅之情。故而可在运用滑音技巧时,将音调沉稳的感觉表现出来,以此变换手指达到调音目的②。

选题是音乐学 毕业 论文的基础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音乐毕业论文的质量。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浅谈初中 音乐欣赏 教育 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2. 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 3. 浅谈音乐教育中的欣赏教学 4. 浅谈音乐教育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5. 如何开发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创新能力 6. 浅议音乐教学中的课堂语言美 7. 让民族音乐之花在学生心中开放 8. 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 9. 音乐创作中的灵感与审美 10. 深化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之我见 11. 中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育探索 12. 浅谈少儿钢琴教学 13. 谈音乐记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14. 唐代燕乐繁荣之原因 15. 早期音乐教育与 儿童 思维发展 16.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 17. 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 18. 如何搞活音乐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19. 论音乐与情感 20. 试论歌曲演唱的二度创作 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1. 谈乐曲的节奏美 2. 浅谈合唱训练 3. 谈合唱指挥的教学原则 4. 论怎样提高中学音乐教师的钢琴即兴能力 5. 如何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的表现力 6. 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 7. 试论舞蹈中人体动作的造型性 8. 谈声乐教学中的呼吸训练 9. 论呼吸在歌唱发声的运用 10. 声乐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1. 浅谈美声唱法 12. 浅谈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 13. 论歌唱中的咬字吐字 14. 多媒体技术与音乐教学 15. 西洋唱法与民族唱法 16. 歌唱与情感 17. 声乐教学中真假声结合的混合声训练 18. 谈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的研究范围 19. 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 方法 20. 心理学与儿童音乐教育 21. 音乐才能的形成、结构、测试 22. 美声唱法的学派与风格 23. 歌唱的呼吸与发声 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1. 歌唱的共鸣与语言 2. 论儿童发展与音乐学习 3. 儿童音乐趣味的培养 4. 儿童歌唱技能的培养 5. 儿童表演技能与音乐运动觉能力的培养 6. 歌唱心理状态的重要性 7. 浅谈合唱指挥对歌词主题思想的研究 8. 歌词声韵的研究 9. 歌词形式特点的研究 10. 科学的发声状态在歌唱中的作用 11. 关于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 12. 真声位置在歌唱中的运用 13. 歌唱的吐字与发声 14. 哈欠状态在歌唱中的运用 15. 混合声在歌唱中的运用 16. 歌唱语言中字音之间的衔接 17. 歌唱中气息的控制与功能的发挥 18. 母音在歌唱练习中的运用 19. 混合共鸣在不同声区中的运用 20. 生活语言与歌唱语言 21. 歌唱语言的艺术特征 22. 歌唱的艺术表现对声乐作品的再创作 23. 歌唱的艺术中声与情的关系 24. 儿童的早期音乐创作能力的开发 25. 儿童音感训练的时践与方法 26. 儿童的绝对音感的训练方法 27. 歌唱与声音控制 猜你喜欢: 1. 音乐学毕业论文 2. 音乐学毕业论文范文 3. 音乐学毕业论文获奖范文 4. 音乐系毕业论文参考 5. 本科音乐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春到湘江是宁保生老师作曲。乐曲表现了湘江两岸生机勃发的春色美景和湘江两岸人民建设家园的火热干劲及对家乡明天激情满怀的美好憧憬。乐曲共分引子、如歌地行板、欢腾的快板、尾声等几部分。乐曲抒发了作者对湘江从心底发出的赞美之情,犹如江水的波涛,时而激扬高歌,时而吟唱低回,与船行江中,摇橹划桨的节奏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生动地刻画出一幅湘江两岸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歌声荡漾的幸福场景。

音乐竹笛论文范文

人生如茶,人生需要磨炼。

经过雨的磨炼,我们才能欣赏美丽的彩虹;

经过风的磨炼,小草才能茁壮成长;

经过水的磨炼,大海才能广阔无垠。

磨炼造就精彩人生!

司马光在监狱中创作出一部惊世之作——《史册》;霍金全身瘫痪,要在轮椅上度过一生,但他却从未沮丧,一举写出《时间简史》这一巨作……这些伟人谁不经受过磨炼?正是这魔鬼般的磨炼,创造出了这一部部流芳百世的经典着作,造就了无数永垂不巧的名人……

磨练造就人才!

警察,是怎样来的吗?作为警察必须拥有强健的体魄,过人的毅力,这难道是天生下来就有的吗?不!警察是通过地狱般的磨练造就出来的,好比是我们的“军训”,其实我们受的苦只是他们的十分之一,可想而知,他们受的苦是如此的巨大。古言道,梅花要经历过风霜才变得灿烂,宝剑要经历烈火的煎熬才能变得锋利。的确,人才也是要经历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成就。

磨炼造就巨大财富!

自出娘胎以来,经历了十七个春秋,可谓经历过不少挫折。最重要而有深刻的,莫过于是一次次的考试。每一场考试便是人生的转折,就是人生的磨练,也正是一笔笔财富。

然而,我便是个富有的人。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用心去对待每一次考试,把握好心中的财富,那么每一个人都是有钱人,因为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把开启财富之门的钥匙。

同学们,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千万不要气馁不要沮丧,要勇敢的去面对。要知道,这些挫折只是人生的磨练,不要嫌弃它,也不要厌恶它,因为它可是上天恩赐的一笔财富。

不经历风雨,又怎么看见彩虹呢?

老师点评:

这篇议论文观点明确,富有哲理。“梅花香自苦寒来”,将困苦当成一种磨练,你终究会战胜它,使它变成一条通向成功的路。作者的要表达主旨就是如此,文章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给读者以生动、形象的愉悦感,同时,运用司马迁、霍金等例子,使感情的抒发显得自然。不足之处是,有些比如不是太恰当,如“人生如茶,人生需要磨炼。”,茶是需要品尝的,而不是需要磨练。注意词句锤炼功夫的提升,祝越来越进步。(《史册》改为《史记》)

记得曾有一位朋友说:“生命就是磨炼。”乍一听觉得莫名其妙,仔细想想,又何尝不是?

毛毛虫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破茧成蝶故事相信大家都一定还记得,看看那五彩缤纷,逆风飞舞的蝶,他们都是经过磨炼的勇士。这,就是我喜爱蝴蝶的重要原因。

没有谁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这句话不知见了多少次。每个生命都要经历磨炼,方能焕发自身的光彩。只有在逆境中站起来,走出来的人才有希望走上生命的巅峰。一句歌唱得好“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还记得一段话,那是曾让儿时的我在逆境中站起来的一段话——

疾风野火,对于草而言都是逆境,坚忍不拔的草能屈能伸,能毁能生,展现出无穷的生命活力。人也一样,需要经历磨炼,方能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发挥出光与热,做出非凡的成就。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首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看似柔弱的小草,一吹即折的小草,却能顽强地挺过磨炼,生存下来,成为各大文人的写作题材,也许这就是生命对挺过磨炼的小草的奖励吧。

回忆起往事,不禁自嘲,当时是那样大骂生命给我带来的磨炼。现在想想,还得感谢生之磨炼呢。假想一下,生活中没有了磨炼,我们将是多么的弱小,人生将是多么的无趣!

终于懂得了,生之磨炼所告诉我们的和带给我们的。

生活中其实没有绝境,绝境在于我们的心没有打开。封闭的心,如同没有窗户的房间,会出在永恒的黑暗中。但实际上周围只是一层纸,一捅就破。所以,不要再害怕生命给你带来的磨炼,去勇敢地迎接生之磨炼吧,外面是一片光辉灿烂的天空!

老师点评:

这篇文章注重“摆事实,讲道理”,从生活实际出发,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提出了“生命就是磨炼”的观点,入情入理,让人信服。语言朴实无华,给人以简洁、晓畅、率真的审美感受。

可能是上天的安排吧,一颗无助的种子被调皮的风吹走了。

这个可怜的种子,被风弃在了石缝中,种子哭喊着、挣扎着——那个种子就是我。我忍着剧痛,将根狠狠地扎进了石头,努力地向上窜……啊!我的眼前出现了光明,我来到了美丽的世界!可是向四周打量了一圈,我的心又灰冷了下来——我竟是在绝壁上!

春姑娘伴着轻轻的脚步声来了,同时也带来了鲜花,嫩芽和清澈的小溪,好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我感受不到美好,我生在高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山下百花争艳,小溪欢腾,品尝不到甘甜的溪水和晶莹的甘露,我忍不住哭了。在我的哭声中,夏天又来了,狠毒的烈日烘烤着我,我的头顶上没有树可以来为我遮凉,我痛苦地趴在石头上,奄奄一息。可怕的夏天好不容易走了,无情的秋天来了,秋天非要将我用了半年的辛苦哺育出来的绿叶染成黄颜色,并毫不保留地收去了。随着北风连连,威严的冬天来临,怒吼的狂风差一点将我连根拔起……

我悲伤,我愤怒,我对着苍天抱怨道:“苍天啊!你为什么这么无情!对我这么不公平!”风儿来了,摇摇头,说:“只有生在绝壁才能锻炼你的勇气!”太阳来了,叹口气,说:“只有烈日的烘烤才能磨练你的坚强意志!”

我的心房顿时有一束暖阳射了进来,我觉悟了:我是一颗种子,我在春天悄悄地生根;夏天来临时,我不断地吸取阳光;到了秋天,我保存能量;北风咆哮时,我继续孕育梦想……就这样,年复一年,我的身躯终于直插云霄,我的叶子终于遮住了半边天!我成为了黄山上游客们喜爱的“迎客松”。

如今,我终于吟出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含义了,没有挫折和艰难的磨练,哪来的成功啊!

老师点评:

这篇散文富含哲理,“利剑出磨砺,香梅自苦寒”,读文章给人一种正能量,让各种状态的生活变得温暖而光明。语言简洁洗炼、通俗易懂而富有丰富的意蕴,立意浅显而耐人寻味。

在漫长的成长旅程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只要不失去向前奔跑的信心,就能勇敢地跨越它们,战胜它们,绕过它们,就能够展示出一个更好的自我。

有这样一种说法,做笛子的竹子的好坏是看它们的“年龄”,说白了,就是看它经历过多少的风霜雨雪。有些漂亮的竹子无法做出好的竹笛,是因为它们是“新芽”,没有经历过磨练,容易被损毁;反之,坚硬的竹子,即使不太好看,它们经历过、磨练过、蜕变过,这样才能做出好的竹笛。

我没有吹过竹笛,分辨不出它们的好坏,但我依然能够理解它们的艰辛和困难。不过这儿是南方,没有那么多的风霜雨雪来让我经历,我所说的,是我换乐器的那段时光。

我原本吹的是萨克斯,但因为种种原因,妈妈让我换现在的这个乐器——双簧管。双簧管很难,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这是个冷门乐器,相对的,这也是个热门。在面临抉择的时候,我选择了后者——毫不犹豫的。不过没几天就后悔了。双簧管很难学,甚至很难吹响。“啪——”当我吹了半个小时的哨片竟一声也没吹响时,我懊恼地把哨片摔在地上。那段时间,我不愿碰它,不愿提起它,甚至一听到“双簧管”这三个字也会掀桌子撂凳子。但当我完全冷静下来时,我知道我错了。我应该有耐心,我能做到的!我拿了一片新的。十几分钟后,我终于吹出来了。再半小时后,我已经掌握了吹响的技巧。当然,这还不够,我坚持到现在,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一段时间。

不是每根竹子都能做成笛子,因为不是每根竹子都愿意经历严冬酷寒、风霜雨雪,不是每根竹子都能够一次而质地坚硬、品格贵重,于无声处顽强蜕变,与血肉筋骨内丝丝缕缕全部升华。

在磨练中成长,成长着。

老师点评:

全文气韵流畅,如“只要不失去向前奔跑的信心,就能勇敢地跨越它们,战胜它们,绕过它们,就能够展示出一个更好的自我”,衔接与过渡自然,不露斧凿之痕。文笔简洁,感情真挚深厚,是不可多得的有文采、有思想的文章。

雏鹰,在风雨中历练双翅总有被树枝刮破的时候;小海燕,在风浪中如何矫健,总有被暴风骤雨打湿双翼的时候,面对家长的期望,学校的焦灼,社会的责任,该怎么办?

我们要学会勇敢面对挫折,在失败中学会成长。

还记得“长风怕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仙李白吗?记得他大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的自信吗?

面对挫折,我们要拥有像李白那样的自信去面对挫折,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赢得成功。

早在儿时,我们就面临着许多挫折。学走路摔的第一跤,学游泳时呛的第一口水,都负载了我们不懈的努力。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早就存在着对人生的执着追求。有的人发现了,自强不息,勇敢地面对每一场灾难,有的人没有发现,遇到失败时一蹶不振,终日消沉。

罗威尔说过:“幸运与不幸像把小刀,根据抓它的刃或柄,使我们受伤或得益。”挫折总是存在的,但尾随其后的,便是成功,那么你是愿意躲避挫折,而眼睁睁地看着成功从身边溜走?还是勇敢地面对挫折,抓住耀眼的成功呢?

是的,挫折是把双刃剑,他让坚强的人踏着荆棘走向成功,却让懦弱的人永远跌进失败的深渊。

成长中的我们应要珍惜每一次遇到的挫折,从中学会长大,学会从容。

用自信,用平淡,用从容去面对挫折吧!泰戈尔说:“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让人生在苦难中起舞吧!”

学会自己独立面对挫折,自己爬起来,是人生的必修课,是成就大业的奠基石,那么就让挫折来磨砺人生,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

老师点评:

本文语言精炼,开篇点题,非常干练,文中运用典型事例论证了观点,然后辩证地指出“学会自己独立面对挫折,自己爬起来,是人生的必修课,是成就大业的奠基石”,结尾扣题升华,催人奋发。

前几天学了《爷爷的芦笛》一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有经过挫折和磨练的人才能成长为坚强的人。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风风雨雨都接受,我一直会在你左右……”语文老师经常对我们说,阳光总在风雨后,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说话,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走路……都是靠后天的培养和锻炼,所以不管是谁,只要敢于在挫折中磨练,在逆境中奋起,总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我们在学校学习各种课程,也不都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创造能力,将来能出人头地为国家出力,自己也能过上美好的生活吗?国家运动队的运动员们离开了家人每天在体育馆训练,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为的是什么?他们不都是为了在2008年奥运会上多得些金牌,为国争光吗?

我们班的徐可成说得好“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弟子,可是我的待遇却像一位‘小皇帝’,我每天上学,都是爸爸用小汽车接送,而别的同学骑着单车在寒风中穿梭,也许在别人眼里,我很舒适,但我却失去了更宝贵的东西——磨练……”

是啊,在磨练中成长,在成长中磨练,才是孩子的健康成长之道。上星期我看了电影《一个独生子女的故事》,主人公张鸣鸣,失去了爸爸,妈妈又重病在身,她一个和我同龄的孩子却承担起了无法想象的家庭重任,我一直为她喊冤鸣不平。今天我学了《爷爷的芦笛》,才真正体会到了如果能正确面对磨难,那么磨难就会变成你成长的动力,是成长历程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我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许美静的《阳光总在风雨后》:“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珍惜所有的感动,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风风雨雨都接受,我一直会在你左右……”

吃的苦中苦,方为甜上甜。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

老师点评:

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写自己阅读《爷爷的芦笛》一文,以及观看《一个独生子女的故事》的电影,告诉我们“只有经过挫折和磨练的人才能成长为坚强的人”。并与现实相结合,表现了“吃的苦中苦,方为甜上甜”的精神。

跨越那漫长的历史长河,那些有成就的、突出的人无不是经过一番刻苦的磨练;而那些贪图享乐,追求安逸的人,终将一事无成,甚至遗臭万年。正如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孟子所说的那样“生于优患,死于安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渴望成才是我们当今社会人们共同的愿望,然而真正成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为之付出,成功之果才会真正属于你。

汉代文学家匡衡,自幼家境贫困,连蜡烛都买不起。酷爱学习的他凿壁借光读书。后来,他到一个大户人家做工,不要工钱,却只求借人家的藏书一读。正是由于匡衡经受住了穷困环境的考验,他才会有所作为,至今仍为世人传颂。

当代青年的楷模张海迪,身患高位截瘫症,三分之二的肢体没有知觉。但身残志坚的她并没有因为体能状况极为低下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相反,她经受住了常人无法想像的磨练,刻苦学习针灸,为人们消除病痛,她还自学了五种语言,创造了无数奇迹。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出身于一个铁匠家庭,家境贫寒,没念过多少书,13岁就开始当报童,法拉第挤时间自学成才。童年时的痛苦磨练铸就了他坚强的意沽之这为他日后发现电磁感应原理,为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少年,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明天的重大责任,我们要勇于承受各种艰苦的磨练与考验。有些同学一味贪图安乐,缺乏勇气与耐力,在学习上怕苦怕累,这怎么行呢?与伟人们经受的磨练相比,我们偶尔吃一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成长的道路上经受一番考验是应该的,必然的。让我们都勇敢地面对挫折,战胜困难,努力学好本领,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老师点评:

本文繁简适当,层次分明。句句有力,字字精辟。如“她经受住了常人无法想像的磨练,刻苦学习针灸,为人们消除病痛,她还自学了五种语言,创造了无数奇迹”入情入里,甚见精纯。

磨练如同风雨后的彩虹,绚丽斑斓;磨练如凝成珍珠的沙砾,圆润光泽;磨练如同海啸中的海燕,高傲飞翔。人生如果没有磨练,那又怎能展现出人生的精彩。

正如冰心所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痕、牺牲的血雨。

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雨点纷至。滚滚的乌云如同一团浓墨,一条条银色毒蛇在其中翻腾,嘶咬着天空;狂风如旷野中受了惊的野牛,势不可挡;雨点如战场上的枪林弹雨,纷纷而至。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却造就了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彩虹,闪着绚丽的光芒,散发七彩的高贵气质。

沙砾钻进蚌中,给蚌带来了痛苦,蚌用身体将沙砾一点点挤出,可沙砾却牢牢地粘在蚌上。于是,蚌将沙砾不停地卷磨,希望将沙砾磨平,以至于不伤害它的身体,但却付出了自己的鲜血,承受着痛苦的折磨……很久以后,当人们发现它时,在它干枯的体内找到了一颗豆大的,有着晶莹光泽的圆润的珍珠。

南极大陆周边的沿海如镜面,各种生物在这里快乐生存。突然,乌云迅速聚拢,一条长长的闪电划过这宁静和谐的天空,乌云越压越低,仿佛要塌下来一般,海浪拍击着海岸,越来越猛,海啸来临了。企鹅低声沉吟着,手足无措地走来走去。此刻,乌云滚滚中,波涛翻腾里穿过一个个黑亮的身影,那就是勇敢的海燕。海浪毫不留情地拍击着海岸,砸得浪花四溅,海燕如一支支离弦的箭,飞速穿越,按捺不住的生命的活力。最后,一阵汹涌狂浪袭来,海燕毫不退缩,勇往直前,全力以赴。终于,天空乌云散尽,明净的天空下,留住了海燕高傲无畏的身影。

只有经过严冬才能迎来盛春,只有历经风雨才能看见彩虹,只有经受磨练才有收获。相信人生中的磨练都是为了美好的明天,加油吧!

老师点评:

本文开门见山,运用比喻直接点明“人生如果没有磨练,那又怎能展现出人生的精彩”。论述部分名言引用、举例论证都很精彩,结尾干脆利落,重申观点。是一篇很好的议论文范文。

假如我是一只刺猬,本性就是“冲”与“刺”,在“冲刺”中磨练自己,只有不断的努力磨练自己,才能走向成功;只有不断的努力磨练自己,才能握紧战胜困难的宝剑;只有不断的努力磨练自己,才能乘上到达梦的彼岸的航班。让我们在磨练中共同经受“水与火”的考验吧!

一、“刺”被磨平

“只要工夫深,铁棒磨成针。”我面对一本本练习册,解答着一道又一道无法逃避的“题海战役”。我在磨练中长大,我为着眼中的“重点”,心中想着“拼搏”。我在求知的海洋里探索,经过多次的磨练,“刺”变短了,得到了经验和教训的硕果。在磨练中,我们逐渐长大变的成熟,心中便有了把握,我将在磨练中使我的人生更加灿烂辉煌。

二、“圆球”

我的艰辛,使我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我成了“圆球”,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越滚越快,这是我阶段的胜利,使我有了信心,让我有勇气迎接更多的挑战。

三、“刺”又长了出来

突然,我碰到了美丽的柔裙,那是智慧的象征雅典娜,她是来给我颁发“荣誉证书”的,并给我指点我以后的征途,让我重新振作,告戒我“不要为一朵花停留”……告别智慧之神雅典娜后,我把自豪留给了记忆,把记忆当作课堂,继续“冲刺”。

一路上我看到了高山河流,日落余晖,原野荒地……这些都是我在磨练过程中的收获,我要开创一个已我命名的时代,我要以“冲刺”为信念,以“逆境造就伟人”为座右铭,不断的磨练自己,不断进去,不断创新。

假如我是一只刺猬,我会不断的磨练自己,我会把“冲刺”当作我的信念不断努力。

老师点评:

文章以典型而丰富的事例,论证了“不断努力磨练自己”的重要性。本文观点十分鲜明,结尾“假如我是一只刺猬,我会不断的磨练自己,我会把冲刺当作我的信念不断努力”呼应开头,语言简洁,思维缜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只有经过严冬才能迎来盛春,只有历经风雨才能看见彩虹,只有经受磨炼才能收获成功。

沉睡于地下的种子,不甘心将自己的生命虚掷,任凭泥土磨砺自己的身躯,尽管血水与泪水和着流下,但她坚信光明就在前面。终于破土而出,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冰心曾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痕、牺牲的血雨。”

是的,通往荣誉的道路并非铺满鲜花。

爱迪生穷困潦倒时,被列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这样的境域,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并没有磨去他的意志,反而炼就了他不畏艰难的意志。众所周知,爱迪生为世界留下了不灭的灯光。

弗洛伊德说:“我在痛苦里学会沉思。”

诺贝尔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死神夺去了他的亲人和朋友,而他没有放弃,他成了最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终年生活在放射性物质中,正是她的研究成果夺去了她的生命,可她的人生并不暗淡,她成了最有作为的女科学家;贝多芬失去了音乐人最重要的听觉,但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成了最着名的音乐家。

经受磨炼,誓不言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在这思潮荡漾的渡口,前人的帆影已经远去,汹涌的浪涛已沾湿我的衣襟。

中考备战阶段,也正是磨炼意志的阶段。我深深懂得:“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人是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磨炼的人,绝不是怨天尤人的人。”

罗斯福说:“与其讥咒黑暗,不如点燃蜡烛。”

当苦难突然降临时,不要慌乱,不要回避,更不要颓废,就勇敢地去面对吧!纵是赤漠飞沙掩白日,拔剑云霄又何妨?

相信吧!上天给人一种磨炼,同时也给人一种意志。

老师点评:

这篇议论文观点明确,论证层次清晰。开篇引用孟子的名言,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只有历经风雨才能看见彩虹,只有经受磨炼才能收获成功。然后,举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语言文字优美而富有哲理。

因有笛膜而有一种特殊的丝竹之声。在我国以有8000余年历史。

论文:中国风音乐近几年来,形式新颖的“中国风”音乐大行其道。从传统审美角度来看,这种音乐形式无论在歌词、编曲、演唱方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符合中国古典审美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有密切关系。但在这种音乐形式广泛流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反思,探索传播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近几年来,一批新生代音乐创作人和歌手将中国的一些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合在自己的歌曲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流行音乐。这种新奇、独特的音乐形式很快席卷了流行乐坛,受到了听众的广泛关注,获得了大众的追捧。也正是因为这样,越来越多的歌手为了迎合大众,将“中国风”音乐的风潮推到了极致。同时,这种“中国风”也在广告、电影、服饰、建筑等各种艺术中大放异彩,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文化。可以说,“中国风”的流行,与在儒、道、佛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审美精神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这种现象也源自中国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一、何谓“中国风”音乐“中国风”,如果按字面上解释,即有中国特点的音乐风格。当然,这并非是指中国的传统音乐,而是指在流行音乐领域的一种融合传统音乐的独特音乐形式。关于“中国风”音乐的定义,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音乐人黄晓亮在博客中说道:“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也有人曾经试着给“中国风”音乐下过如下的定义:“中国风”的歌曲多采用“宫调式”的主旋律;在音乐的编曲上大量运用中国乐器,如二胡、古筝、箫、琵琶等;在唱腔上运用了中国民歌或戏曲方式;在题材上运用了中国的古诗或传说故事。虽然这两种说法还有待商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风”音乐的特质。(一)歌词包含中国古典文化“中国风”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在歌词中包含中国古典文化。有的作品直接把古辞赋拿过来运用,如王菲的《水调歌头》、蔡琴的《如梦令》、伊能静的《念奴娇》等,即是把古典诗词直接谱曲并融入现代配乐来重新演绎。有的作品则是借用古典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意象如“月”、“水”、“镜”、“梅”、“竹”、“兰”、“茶”、“杨柳”等融人作品,如《东风破》、《发如雪》、《菊花台》、《千里之外》、《青花瓷》、《兰亭序》等。还有的作品传达了中国传统的情感内容,如周杰伦的《以父之名》、《听妈妈的话》、《蜗牛》等,这些歌曲显然和中国传统的重亲情的伦理情感紧密契合。有音乐人指出:“‘中国风’音乐作品的歌词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歌词整体营造古典民族的文化氛围,运用大量的古典意象;二是歌词中带有一些鲜明的民族符号,以此来体现民族特色。周杰伦的代表作《东风破》,其歌词是:“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人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歌名本身就是词牌名,其中“离愁”、“烛火”、“古道”、“思念瘦”等充满古典意象的词语更是营造出悲凉的气氛。((青花瓷》中的“素胚”、“釉色”、“临摹”、“窑烧”等描述青花瓷制作工艺的词被巧妙融合在歌词中,同时极力渲染江南雅致淡然的景色,构成了极具画面感的内容。《本草纲目》借用了李时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来传达古典情怀,胡彦斌的《曹操》则描述了一代袅雄曹操的故事。因此,包含传统文化是“中国风”音乐在歌词内容上的主要特点。(二)编曲和唱法融合大量的民族音乐特征一般来说,当代流行音乐习惯以西洋键盘乐器、打击乐器和电子音乐为主,而“中国风”音乐使用传统的乐器,如二胡、琵琶、竹笛、古筝等,使中国韵味被积极地呈现出来,是一种全新而且独特的音乐表达。如周杰伦的《东风破》主要运用了二胡;《霍元甲》则主要融入琵琶和大鼓,沉闷而厚重的鼓声阵阵,表现一代宗师的武学气概,全曲气势十足。林俊杰的《江南》主要运用了箫,箫声绵绵,流畅抒情,委婉动听。民族乐器与现代音乐元素巧妙地揉合在一起,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江南水乡的雅致淡然。除了配乐和编曲之外,很多“中国风”音乐大胆地运用了传统音乐的演唱方法,如民族唱法、戏曲唱腔等。如陈升的《北京一夜》用老生腔演唱,之后有《霍元甲》中的花旦腔,《红尘女子》、《以父之名》中的青衣腔,《在梅边》里的昆曲,陶品的《SUSAN说》则引用了京剧《苏三起解》中的唱段。《千里之外》两种音乐形式和唱法的交替使音乐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变化,让人耳目一新。随着200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周杰伦和宋祖英两种不同音乐形式的巧妙融合,这种“混搭”的音乐形式越来越受到欢迎。(三)整体风格追求古典意境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意境是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古典审美精神的重要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艺术作品无论是诗词还是曲乐,都讲究含蓄、淡泊,追求意境的绵长深远,含蓄朦胧。“中国风”音乐无论在歌词、编曲、唱法、旋律还是MV的拍摄上,都注重使音乐整体上能够展现出典型的东方古典意境。“中国风”音乐多采用古典诗词作为题材,情感表达符合“中和”的审美标准。同时,曲调的悠扬和谐也体现了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儒家美学观。除此之外,MV的拍摄也体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含蓄蕴藉的古典美学要求。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诸如“落花”、“大雁”、“春”、“暮”等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在美学的层面上,它们是一些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独立的艺术符号。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将审美意象作为“情感符号”和“艺术幻象”来考察。她说:“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对于这种意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符号。朗格从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出发,认为艺术意象也是一种情感的符号。在“中国风”的音乐中,充满了类似的传统意象,如周杰伦的《青花瓷》,与其说是一首歌,不如说是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群带纷飞。“烟雨”、“青花”、“素胚”、“芭蕉”、“门环”等古典意象配上悠扬的曲调和水墨风格的唯美的MV,组合成了独特的意境。这种欲说还休、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正是符合了“含而不露”这一中国传统的审美要求。二、“中国风”音乐背后的古典审美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所谓审美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审美文化所独自具有的内在审美气质和性格,它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艺术态度的核心因素,属于一个民族文化比较深沉的东西,与一个民族的哲学精神相一致。审美精神一旦形成便会融合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长期地影响着民族文化、艺术及审美的发展。中国古典审美精神是在中国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不断冲突与融合以及以儒、释、道为核心的哲学精神中逐渐生成、建构出来的。音乐学者林华先生就曾在其论著中提到:“在我们的审美个性中,既有来源于人类共有的审美经验积淀成份,同时又有受到民族审美意识影响的成份……”。在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其核心的哲学基础。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促使中国古典艺术强调“道”、“气”贯穿的生命精神和博大精深的宇宙意识,注重直观感悟的生命体验,同时还追求“内在超越”的理想价值。生命精神和宇宙意识构成了中国艺术审美精神的内在特质。中国艺术所注重的不是孤立的个体生命和对象,而是生命的整体感、流动感和蓬勃的生命力,这种审美精神导致中国古典审美重神韵、气韵、气势、气脉、气象和意境等,也就是重生命精神,要求表现宇宙无限的生机活力。这种审美精神必然会影响中国人的审美实践。尽管中国的流行音乐是以西方音乐形式为主流,但这种根植于民族心理的审美精神要求也呼唤符合中国人审美特点的音乐形式出现,而“中国风”音乐正是符合了中国人内在的审美要求。同时,中国人长久以来受儒、道、佛思想的影响,其中,礼义廉耻、中庸之道、重亲情、尊伦理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中的情感表达,由此产生的审美方式使人们在潜意识当中钟情于写意的古典歌词,倾心于传统的民间乐器,醉心于含蓄、内敛的情感等等。在欣赏“中国风”流行音乐时,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怀旧”情怀,使听众很容易就和音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三、“中国风”音乐带来的反思对于艺术领域中的这种“中国风”现象,很多学者是持肯定态度的。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全球化的日益加剧,今天,更多的文化形式和审美标准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审美实践。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传承五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消费时代,任何文化行为只有在转化为商业行为的消费中实现对文化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才能被公众更多地关注与接受。而“中国风”音乐无疑是传播传统文化的新途径。它通过特定的商业传播手段和商业行为方式,使文化消费群体在文化消费中得到审美的愉悦,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和古典文明的传播。由此看来,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不失为一种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音乐形式时髦有余,真诚不足。这些歌曲在商业动机的操控下,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内涵被那些流于表面的歌词拆解得略显破碎和浅薄。同时,由于歌曲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传统文化的错误传播。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就曾经指出周杰伦的《青花瓷》歌词中有两处错误,其中一处错误堪称“谬误”。这首(青花瓷》,马未都认为其中谬误最重的一句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他解释说:“青花瓷自诞生之时便迅速成为中国瓷器的霸主,七百年来无人撼动。可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显然写词者并不太懂瓷器。另一处错误则是那句“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马未都解释说,这句歌词的错误之处在于“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此外,还有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如歌手伊能静在《念奴娇》中将“羽扇纶巾”的“纶”念成“伦”,戴佩妮在新歌《一个人的行李》中,唱“我要一个人通宵看完鲁迅的背影”,但《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这种中国文化与文学的谬误,对文化传播、也对社会会产生不良影响。由此可见,在“中国风”音乐大热的同时,我们应该有所思考。真正的“中国风”是可以用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要选择最佳的传播方式和准确的转播内容,而不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任意粘贴一些传统文化的标签作为嚎头来吸引听众,获取经济利益。

特征: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华夏民族特色,发音动情、婉转。龙吟,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后演变为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重要性: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其中音乐文化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民族音乐发展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期至今,笛文化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民间音乐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中国民族器乐的迅速发展,而笛子作为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乐器,它也是传统民族乐器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笛子在中国传统乐器中可以说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特有的音色和极强的表现力,使笛子在中国传统乐器中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常居乐队的首位。我们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八千多年前就有了最早的乐器"骨笛",在河南省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墓葬中,出土了20多支骨笛。这些骨笛的形制精细、规范、统一。每只骨笛大概长20厘米,笛身有7个孔。在研究骨笛的过程中研究人员用其中一只最完整的做检测,发现这支骨笛可以很准确的吹出七声音阶,其中还有五支可以吹出五声音阶,它是新石器时代的遗产是中国发现距今为止有音乐文化最早的历史文物,他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它是新石器时期珍贵的文物是中国历史音乐文明的见证。笛子在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历史演变之后,拥有了其独特的风韵及魅力,并且博得了历代诗人及历代的文人墨客的广大青睐,这些喜爱笛子艺术之人为笛子艺术编写下了众多令人赞不绝口的绝妙诗句并代代相传。 通过学习中国民间音乐,并进而深入理解与研究民间音乐,从中可以对民间音乐文化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能够发现民间音乐对笛子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进而加深我们对笛子艺术发展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研究民间音乐对笛子艺术发展的影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笛子艺术的发展过程与现状。通过深入探究民间音乐对笛子艺术发展的影响,详细说明笛子的形制、笛子的发展过程,笛子流派的形成过程,笛子的社会文化都有哪些深远的意义,从而更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更好的继承、发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国民间音乐的认识和笛子演奏的深入理解与研究,对中国民间音乐文化产生了更深的认识,因为民间音乐对笛子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而对笛子艺术的发展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起源: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材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保养:1、检验笛子的竹质。笛管要求竹质坚实(竹纹老)。竹纹细密。管身直而圆。笛身一般头部比尾部略粗,但相差不宜过大。笛管厚薄适中。笛管内壁平整光滑。全身无虫蛀、裂痕等现象。造型美观大方。这些要求,凭视觉便可以鉴定。2、检验笛子的音准。方法是按照标准音笛或定音乐器(如笙、手风琴、风琴等)对照试吹。首先以笛子本调的主音和筒音与标准音笛或定音乐器的D音A音核对如笛音与标准音同高或形成八度关系,那么,这支笛子的调高是准确的,主音确定后,再按音程关系,对笛子的全部发音的准确性进行检验。还可以吹吹各个泛音,看是否容易出音、干净。检验泛音也是检验实音音准的好方法。3、检验笛子的音量。一般来说,音量大者为好。音量大的笛子,共鸣大,振动力强。吹奏时手指上有时有一种发麻的感觉。4、检验笛子的音色。对音色的一般要求是松、厚、圆、亮,这一方面取决于笛子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与贴膜技术、演奏技巧也有密切的关系。5、检验笛子的灵敏度。一般来讲,以气到音出、发音不迟钝为好,反应越快越好。

  • 索引序列
  • 竹笛的研究论文
  • 竹笛演奏姑苏行论文研究
  • 竹笛方向的论文题目
  • 关于竹笛曲的论文题目
  • 音乐竹笛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