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改革开放为主题的实践小论文

改革开放为主题的实践小论文

发布时间:

改革开放为主题的实践小论文

写作思路:写议论文首先需要明确论点,再引用事例对论点进行说明。

二战以后,社会民主党人认为社会主义是一项争取和扞卫自由和公正,又在自由和公正中接受检验的持久任务,而这个任务的实现,并不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时,他们就以对经济的民主监督去取代其战前纲领中规定的消灭私有制,

强调不应把各种不同形式的公有制本身看成是目的,强调它本身并不是医治社会弊病的特效药。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党国际的代表大会宣言中,所有制问题已不再提及。

在历史进入21世纪之时,社会民主主义和社会党虽然已经发展成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可望成为世界上主流政治力量之一,但是整个世界的迅速发展变化也使他们再次面对一系列的难题与挑战,社会党在近期仍难以摆脱其相对于保守政党的弱势地位。

在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全球化迅速发展以及信息社会的多元化形势下,社会党普遍面临着政治、体制、行为方式以及发展模式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目前正处于艰难的改革调整时期。

在政治上提出所谓介于传统自由主义及新自由主义和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导致了其政策主张日益与中右翼政党趋同,政治特性日益模糊,致使其部分党员和选民产生严重的思想混乱,失去了对社会党的信任。

社会民主主义和社会党能否重新展现自己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能力,重塑自身特点和形象,满足人们对于发展、公正、民主、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是第一大问题。

全球化引起的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广泛推行,使社会民主主义一直力主实行的以福利国家为特点的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及国家管理模式受到严重冲击,使社会党原有的经济理论与政策遭到严重质疑使其无法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按照老办法解决发展经济、增加就业、进一步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问题。

所以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公平与政治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应对全球化及国际竞争白热化的挑战,是第二大难题。

随着人们的自我意识增强,追求个人价值的个人主义思潮蔓延,团结互助等传统价值观大为弱化,民众的聚合力下降,注意实际利益、脱离政治、非意识形态化的倾向不断发展。

反应在政治上,则表现为选民政治摇摆性加大,人们不再单纯从意识形态或自身社会地位决定政治舍取,从而使主流政党特别是社会党的政治吸引力、感召力减弱。

在此条件下,能否保持并不断扩大自己的社会基础,不仅赢得广大中下层选民的认同与支持,而且也赢得中层及中上层选民的认同与支持,以确保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是第三大难题。

社会民主主义在过去的20世纪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根本性转折,经历了从弱小到逐渐强大的重要变化,也经历了从动荡与战争环境向和平与建设环境叫成功的转型,还经历了同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日渐疏远的过程。

它们所经历的这种变化,既有其成功的实践与喜悦,也有其失利与挫折的考验,使其在不断地烦死、调整与革新中实现了转型,并且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变革中获得了发展和振兴。

它们也在这种演进中改变和重塑了自己,使其成为一种具有一定创新活力的社会政治思潮,在世界不同社会思潮的交织和涤荡中占有一席之地。

1978年12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以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伟大转折,走出了一条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国家的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万亿元,是1978年的67倍。

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第33位跃至世界第四,年均增长%,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

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132亿元增长到万亿元,外汇储备由亿美元增加到万亿美元,居世界首位。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1978年至2007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76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美国《新闻周刊》在2007年年终特稿中这样写到:2007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美国,这至少是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第一次有一个国家做到了这一点。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1978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79元人民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全国贫困人口亿。

而2007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8700元左右,扣除价格因素,增长了16倍。

农村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和%,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下降到1487万,中国成为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人民生活从以“吃穿”为重点转向以“住行”为重点的多层次消费,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

30年巨变,并不只是这些数字和影像,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封闭、僵化的状态中走出来,求真务实、勇于变革、开拓创新成为时代坐标,科学、民主、文明、公平等新的理念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尺度,古老的中国正在驶入全球化、现代化的快车道。

特别是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载人航天飞行、月球探测等国家重点工程,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举办北京第29届奥运会等重大事件,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广大中华儿女的奋斗目标和强大精神支柱。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整体提升,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正在进一步提高,和谐世界的理念赢得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认同,一个文明、发展、开放的中国生动地展示在世界面前。

事实证明,30年辉煌成就的取得,靠的是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创辉煌,仍然要靠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由此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华大地发生巨变、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30年,是中华民族在复兴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的30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这一判断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样一个变化,使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这一判断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唯一性。“关键抉择”和“必由之路”说明我们党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是正确的。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过,经过5年半的发展,这条路是可行的,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到了1992年,他更明确地说,不搞改革开放,死路一条。这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新路,是“必由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越走越有信心。而只有沿着这条新路继续前进,我们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这一判断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结论。对改革开放作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崭新的判断,说明我们党对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过去我们常讲两句话: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的根本动力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发展?对这些问题,我们并不是很清楚的。基于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的政治立场和对改革开放伟大作用的深刻认识。这一判断也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解放思想是促进改革开放的先导,,使一些人从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僵化半僵化状态中解放出来,思想认识能够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实现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一致,达到实事求是。实践证明,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每一次思想解放,都必将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把改革开放大大向前推进。胡锦涛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改革促进开放,开放反过来又促进改革,形成了改革与开放良性互动的局面。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改革与开放相结合,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不能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经济。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只能导致停滞和落后。只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自觉置身于国际市场的竞争,一国的民族经济才能更快地发展。我国对外开放有两个亮点,一是开办经济特区,二是吸引外资。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从沿海到内地的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实行对外开放,引进了大量资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了国内改革和与世界经济接轨,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强大动力和活力。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良性循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贯穿改革全过程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是动力,改革才能促进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发展问题实质上就是改革问题;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稳定是前提,是发展经济文化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甚至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改革、发展、稳定,既统一又矛盾,处理得好,能相互促进,处理得不好,又能相互损害。中国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使三者之间保持平衡和良性循环。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新时期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改革开放,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既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又涉及政治、文化、科教、社会等领域,是一场全面改革。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因此,这场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不合理的方面和环节进行革命性的变革,进一步从体制机制上焕发出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如果说,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历史新纪元,那么,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则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字数2585)

改革开放 政治小论文 1500字如下: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从100多年以前开始的。1840年以后,中国就开始了这一艰难的历程。但是,一直到1978年以前,都还只是为现代化提供某些条件和基础,而没有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中国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则是从1978年以后开始的。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多元文化、开放社会。而中国在1978年以前的情况则与此完全相反,是计划经济、权威政治、人治国家、单一文化、封闭社会。因此向现代化的转变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先后在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逐渐地展开,从而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和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弄清楚这些变化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脉络,对于今后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如何走得更好,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这个过程是从经济生活中开始的,尤其是从经济生活的最深刻的层次即社会利益结构的大变动开始的。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结构以1978年为界限,前后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许多文章中做过阐述,这里可以简单地说一说。在1978年以前的30年间,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是一种整体性的利益结构。这个利益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个体利益绝对地服从整体的利益,同时,个体之间在国家的控制与调节之下,实现平均化。而整体利益实际上是由几个大的板块构成的,即: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等。所谓利益的平均化则是在各个板块内部实现的。在这种利益结构中,国家所有制以及从属于国家所有制的集体所有制构成了人们追求利益的唯一源泉,离开了这个唯一的利益源泉,人们就会丧失一切利益,从而失去生存的条件。为了维持这个整体性的利益结构,国家运用经济的、行政的和意识形态的力量和手段对个人利益进行压制,使人们逐渐忘掉了个人利益,从而使社会处于失去动力的状态。再加上文革的破坏,便使国民经济衰落到崩溃的边缘。这便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因。因而,改革开放以后的首先也是最大的变革就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从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出现开始的: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发展起来以后,中央的政策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即允许在公有制之外的多种所有制的存在。这样便造成了利益源泉的多元化,使人们有可能摆脱公有制的束缚而到体制外去追求利益。同时,原有的对个人利益的压抑政策也开始松动了。这样,就在人们的观念上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即人们的利益意识开始觉醒。与此同时,原有的整体性的利益结构便崩解成无数个小碎片,造成了社会利益单元的个体化。也就是说,,社会利益结构从几个板块构成的整体性结构变成了原子结构。从而使个人利益问题被提上日程,使得个人利益的追求变成合理、合法的事情了。而当长期被压抑的利益意识一旦觉醒,就如洪水决堤一样产生了普遍而强烈的利益饥渴现象。人们开始如饥似渴地追求利益,而且这种追求向各个领域中迅速展开,形成一股巨大的浪潮。正是这股浪潮便给整个经济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动力。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的一切成就,特别是经济方面的巨大而迅速的发展,都是靠这种活力和动力的支撑才取得的。这是主流的一面。

改革开放为主题的论文

改革开放的论文标准2000字

1978年我国开始施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国家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笔者在这里浅显地谈一谈改革开放后我国会计制度的一系列改革。

1978年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后,我国开始大量涌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而当时国内企业实行的是按所有制、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使得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外方人员在会计核算和利用会计信息方面存在很大困难。为此,我国于1985年适时制定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设立的各个行业所有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淡化了行业色彩,突出了会计核算的实质内容,以满足外国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可以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是我国第一部参照国际惯例设计的会计制度,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开端。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层出不穷,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已不再是独有的组织形式,统一规范上述三类外商投资企业的会计核算显然十分必要和迫切。同时,由于财政部在1985年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时,我国涉外经济法规尚不健全,导致该制度对部分应当加以规范的会计实务未能予以规范。1992年财政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以取代《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并于1992年7月1日起施行。该制度在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具体规定中更为广泛地借鉴了国际惯例。例如:企业可以根据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年末余额提取3%的坏账准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时间性差异;允许对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25%以上且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影响力的长期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等。这一改革过程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同时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的积极探索,为下一步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立,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始起步。为了适应会计信息使用者多元化的需求,向社会公众提供可理解的通用会计信息,满足资本市场对信息有用性的渴望,我国发布实施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并于1992年1月1日起在股份制试点企业施行,从而开创了我国内资企业实行适应商品经济需要的会计制度的先河。1993年财政部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13个分行业会计制度。这一改革较之《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影响也更深刻。它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提出了原则要求,把全国各行业的企业会计工作统一到一个标准上,实现了会计指标的工程统一。该制度还大胆借鉴了国际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报表体系,使我国会计制度逐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被国际会计界所认可和接受,对于促进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国际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市场监管者和投资者迫切要求上市公司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为规范会计信息的披露、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1997年我国发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1998年发布并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等7项具体会计准则。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合作。2000年12月我国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引入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和资产减值的概念。2000年和2001年又陆续发布了无形资产、或有事项、借款费用、租赁、固定资产、存货和中期报告准则。2001年修订了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会计准则,发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3年发布了《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2004年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这些标准都体现了高度稳健的会计政策, 其目的就是增强我国企业的长期发展后劲,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市场经济又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施行,其他企业鼓励施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一方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会计准则全球化趋同趋势的必然选择。这套会计准则体系既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又充分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涵盖了各类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这套准则体系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使企业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交流、使用、判断和评价的基础和平台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可以说,这套新准则的出台既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是加强政府对市场监管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写作思路:根据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的阐述,把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介绍一下,语言要通顺,中心要明确等等。

正文: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日子里,中国成为富强的国家,发展更迅猛,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在改革的浪潮中,无数行业如破土春笋,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两位中国发展的代表。

华为手机——中国手机品牌的骄傲。

它比美国的著名手机品牌苹果手机还要出名,它是中国人的骄傲。以前的手机芯片都只能靠进口,外国高价卖给我们半成品芯片,国内制造手机成本高,利润低,功能却不及国外手机品牌。华为——改变了国人对中国手机的认识。经过华为科研人员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攻破了层层技术难关,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为中国手机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高铁——世界一流,是世界上时间最短,速度最快的。四十年前,坐火车从长沙到北京要一天一夜,现在坐高铁仅需要六小时左右。真是太方便了。有一个外国记者,把一个硬币竖着放在高铁的茶几上,万万没想到,硬币居然一个多小时站着不倒,这说明了中国高铁又快又稳,而且时速更是高达300公里/每小时。远远超过了火车的速度。

啊!科技的发展真快呀!从单车变成了汽车,由汽车变成了火车,最后变成了高铁。科技的进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这一切都是科学家们的努力。也许,再过四十年,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经过学习努力,可以造出天空城市,飞车,飞船……

为了这一天,我们要认真学习,勤学苦练!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

当我国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时,我们必须顺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举措。

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使党和国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入手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共和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到2008年,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回眸这30个年头,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改革逐步深化并推动开放,开放也进一步促进改革。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 30年间的改革开放恰如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一样,我们正是以一种更加开放的精神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开洋看世界。 值此,从今天开始,我们推出年度策划“一日30年”,以每天两个版的“日志中国”,通过还原“卅年今日”的标杆性事件,来记录改革开放的历程,同时也记录30年的思想解放史。 我们一起重温历史。在以后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的报道将陆续回放中国30年来所走过的路。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第一个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中央机关,第一个股份制企业的诞生,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影片,第一个在国内举办的外国时装展,第一部移动电话的问世……许多现在看来已经成为基本常识的“新生事物”,在当时曾经引起多么剧烈的震动。 我们试图梳理发展脉络。我们不局限于对过往记忆的“叫醒”,更试图“窥斑知豹”,见微知著。我们不忘记抬头远眺社会森林之广阔,也更会低头审视一草一木生根发芽成长之生动。我们想从社会的每一个风云变幻、脉搏跳动中,对发展历程进行分析、解读和判断,得出中国前进的逻辑和路径。 这30年的历史,是国家综合国力从“濒于崩溃边缘”到“当惊世界殊”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破除各种思想束缚、寻找或者回归发展常识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改革不适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国家发展模式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放眼向洋看世界”对外开放、加大国际合作、逐渐融入世界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也是认识到须由单向的经济发展拓展为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推进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更是探求“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保护私产、保障自由、彰显权益的历史,因而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 前进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对发展常识的重新发现和回归,都伴随着旧思想、旧体制的革除和新理念、新体制的建立。每当遇到前进中的困难,也总有人对改革开放提出各种责难,但是,经过一番思想的讨论,“改革不可动摇”仍会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这是因为,30年的成果,改革给了人们实惠和幸福,以及信心和希望———实践,任何时候都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言: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国家将隆重纪念并对“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进行系统的回顾总结”。纪念过去是为了未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长久积累未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凸显,改革由此进入“深水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个“深水区”绕不开、躲不过。那么,循着什么样的发展逻辑、踏着什么样的发展路径,顺利通过“深水区”,达至理想彼岸,回顾和总结30年历程,必能找到答案。

改革开放为主题的小论文200字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共和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到2008年,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回眸这30个年头,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改革逐步深化并推动开放,开放也进一步促进改革。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 30年间的改革开放恰如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一样,我们正是以一种更加开放的精神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开洋看世界。 值此,从今天开始,我们推出年度策划“一日30年”,以每天两个版的“日志中国”,通过还原“卅年今日”的标杆性事件,来记录改革开放的历程,同时也记录30年的思想解放史。 我们一起重温历史。在以后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的报道将陆续回放中国30年来所走过的路。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第一个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中央机关,第一个股份制企业的诞生,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影片,第一个在国内举办的外国时装展,第一部移动电话的问世……许多现在看来已经成为基本常识的“新生事物”,在当时曾经引起多么剧烈的震动。 我们试图梳理发展脉络。我们不局限于对过往记忆的“叫醒”,更试图“窥斑知豹”,见微知著。我们不忘记抬头远眺社会森林之广阔,也更会低头审视一草一木生根发芽成长之生动。我们想从社会的每一个风云变幻、脉搏跳动中,对发展历程进行分析、解读和判断,得出中国前进的逻辑和路径。 这30年的历史,是国家综合国力从“濒于崩溃边缘”到“当惊世界殊”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破除各种思想束缚、寻找或者回归发展常识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改革不适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国家发展模式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放眼向洋看世界”对外开放、加大国际合作、逐渐融入世界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也是认识到须由单向的经济发展拓展为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推进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更是探求“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保护私产、保障自由、彰显权益的历史,因而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 前进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对发展常识的重新发现和回归,都伴随着旧思想、旧体制的革除和新理念、新体制的建立。每当遇到前进中的困难,也总有人对改革开放提出各种责难,但是,经过一番思想的讨论,“改革不可动摇”仍会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这是因为,30年的成果,改革给了人们实惠和幸福,以及信心和希望———实践,任何时候都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言: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国家将隆重纪念并对“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进行系统的回顾总结”。纪念过去是为了未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长久积累未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凸显,改革由此进入“深水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个“深水区”绕不开、躲不过。那么,循着什么样的发展逻辑、踏着什么样的发展路径,顺利通过“深水区”,达至理想彼岸,回顾和总结30年历程,必能找到答案。

写作思路:写议论文首先需要明确论点,再引用事例对论点进行说明。

二战以后,社会民主党人认为社会主义是一项争取和扞卫自由和公正,又在自由和公正中接受检验的持久任务,而这个任务的实现,并不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时,他们就以对经济的民主监督去取代其战前纲领中规定的消灭私有制,

强调不应把各种不同形式的公有制本身看成是目的,强调它本身并不是医治社会弊病的特效药。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党国际的代表大会宣言中,所有制问题已不再提及。

在历史进入21世纪之时,社会民主主义和社会党虽然已经发展成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可望成为世界上主流政治力量之一,但是整个世界的迅速发展变化也使他们再次面对一系列的难题与挑战,社会党在近期仍难以摆脱其相对于保守政党的弱势地位。

在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全球化迅速发展以及信息社会的多元化形势下,社会党普遍面临着政治、体制、行为方式以及发展模式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目前正处于艰难的改革调整时期。

在政治上提出所谓介于传统自由主义及新自由主义和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导致了其政策主张日益与中右翼政党趋同,政治特性日益模糊,致使其部分党员和选民产生严重的思想混乱,失去了对社会党的信任。

社会民主主义和社会党能否重新展现自己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能力,重塑自身特点和形象,满足人们对于发展、公正、民主、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是第一大问题。

全球化引起的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广泛推行,使社会民主主义一直力主实行的以福利国家为特点的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及国家管理模式受到严重冲击,使社会党原有的经济理论与政策遭到严重质疑使其无法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按照老办法解决发展经济、增加就业、进一步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问题。

所以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公平与政治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应对全球化及国际竞争白热化的挑战,是第二大难题。

随着人们的自我意识增强,追求个人价值的个人主义思潮蔓延,团结互助等传统价值观大为弱化,民众的聚合力下降,注意实际利益、脱离政治、非意识形态化的倾向不断发展。

反应在政治上,则表现为选民政治摇摆性加大,人们不再单纯从意识形态或自身社会地位决定政治舍取,从而使主流政党特别是社会党的政治吸引力、感召力减弱。

在此条件下,能否保持并不断扩大自己的社会基础,不仅赢得广大中下层选民的认同与支持,而且也赢得中层及中上层选民的认同与支持,以确保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是第三大难题。

社会民主主义在过去的20世纪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根本性转折,经历了从弱小到逐渐强大的重要变化,也经历了从动荡与战争环境向和平与建设环境叫成功的转型,还经历了同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日渐疏远的过程。

它们所经历的这种变化,既有其成功的实践与喜悦,也有其失利与挫折的考验,使其在不断地烦死、调整与革新中实现了转型,并且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变革中获得了发展和振兴。

它们也在这种演进中改变和重塑了自己,使其成为一种具有一定创新活力的社会政治思潮,在世界不同社会思潮的交织和涤荡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从100多年以前开始的。1840年以后,中国就开始了这一艰难的历程。但是,一直到1978年以前,都还只是为现代化提供某些条件和基础,而没有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中国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则是从1978年以后开始的。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多元文化、开放社会。而中国在1978年以前的情况则与此完全相反,是计划经济、权威政治、人治国家、单一文化、封闭社会。因此向现代化的转变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先后在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逐渐地展开,从而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和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弄清楚这些变化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脉络,对于今后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如何走得更好,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这个过程是从经济生活中开始的,尤其是从经济生活的最深刻的层次即社会利益结构的大变动开始的。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结构以1978年为界限,前后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许多文章中做过阐述,这里可以简单地说一说。在1978年以前的30年间,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是一种整体性的利益结构。这个利益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个体利益绝对地服从整体的利益,同时,个体之间在国家的控制与调节之下,实现平均化。而整体利益实际上是由几个大的板块构成的,即: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等。所谓利益的平均化则是在各个板块内部实现的。在这种利益结构中,国家所有制以及从属于国家所有制的集体所有制构成了人们追求利益的唯一源泉,离开了这个唯一的利益源泉,人们就会丧失一切利益,从而失去生存的条件。为了维持这个整体性的利益结构,国家运用经济的、行政的和意识形态的力量和手段对个人利益进行压制,使人们逐渐忘掉了个人利益,从而使社会处于失去动力的状态。再加上文革的破坏,便使国民经济衰落到崩溃的边缘。这便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因。因而,改革开放以后的首先也是最大的变革就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从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出现开始的: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发展起来以后,中央的政策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即允许在公有制之外的多种所有制的存在。这样便造成了利益源泉的多元化,使人们有可能摆脱公有制的束缚而到体制外去追求利益。同时,原有的对个人利益的压抑政策也开始松动了。这样,就在人们的观念上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即人们的利益意识开始觉醒。与此同时,原有的整体性的利益结构便崩解成无数个小碎片,造成了社会利益单元的个体化。也就是说,,社会利益结构从几个板块构成的整体性结构变成了原子结构。从而使个人利益问题被提上日程,使得个人利益的追求变成合理、合法的事情了。而当长期被压抑的利益意识一旦觉醒,就如洪水决堤一样产生了普遍而强烈的利益饥渴现象。人们开始如饥似渴地追求利益,而且这种追求向各个领域中迅速展开,形成一股巨大的浪潮。正是这股浪潮便给整个经济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动力。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的一切成就,特别是经济方面的巨大而迅速的发展,都是靠这种活力和动力的支撑才取得的。这是主流的一面。

对于这个论文来说的话,可以从许多方面就行讲解。

以改革开放为主题历史小论文

改革开放30年,三千年未有之中国变局1978年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序幕,中国从此进入集全民族智慧谋取民族复兴的全新历史时期。2008年,我国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步入了而立之年;2008年的全国“两会”,是5年一次的换届大会,将选举产生新的国家领导人,组成新一届政府。2008年,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提前一年基本建成峻工,这一纪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必将再将引领世界关注。此前于2007年12月22日,美国《新闻周刊》发表文章认为,对美国人而言,2008年是个重要的选举年。但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会目睹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这将成为中国期待已久的首次亮相机会。2008年的中国,还将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2008年成为华夏民族自商周立朝开国三年多年来,空前鼎盛的历史性年份,尤其标志着着中华民族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政治体制,无论是文化传播还是外交方略方面,彻底结束了晚清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版图任由列强瓜分侵占,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欺凌的屈辱历史,重回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开创中华民族历史新篇章的世纪元年。 邓小平同志两次南巡"2008,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奥林匹克运动在单项人类活动领域里,率先营造出全球化的环境,竞技运动本身的特征和奥林匹克运动所欲传递的思想经由奥运会达成矛盾统一。2008年的中国奥运会成为中国期待已久,面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真实形象的亮相机会。场内,少数经过层层选拔天赋异秉的人,在少数人设计的规则下力拼胜负。场外,几十亿人通过观摩比赛,加深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理解。改革开放数十年来,北京一直力争通过成功举办奥运会,争取一次向世界亮相的机会,来展示中华民族结束屈辱,争取公平,走向复兴的开放形象。30年的改革开放,30年的上下求索,中国经济改革的成果受到世界所公认。成功的改革使相当一部分改革者变成成功者。一方面,改革改变了利益分配格局,冲击着既得利益者;另一方面,渐进的改革也不断制造着既得利益者。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最终确定以市场作为组织经济、分配资源的基础形式。这只是一个开始。已经建立的市场亟待健全、完善,更多的市场亟待建立,迈向一个强大市场经济体的道路远还没有看到终点。否定市场的思想也始终不曾销声匿迹,质疑市场化改革方向的言论,更是时而浮起。某种程度上,改革越成功,改革的复杂强度就越高改革持续成功30年后,有不少原来改革的支持者,身穿合资企业生产的名牌服装,一边清点着今年炒股的收益,一边深谋远虑,积极批评发展妨害了公平、开放牺牲了民族利益?但无论如何,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某些怀疑的声音与伴随改革而衍生的问题,必将被逐一完善。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将步入而立之年。固步自封会不会取代锐意进取?瞻前顾后会不会取代一往无前?最根本的是,中共十七大报告已经阐述“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尤其是历史进入21世纪的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隆重开幕,这将是永载中华史册的日子。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将在28个大项、302个小项的争夺中一决高下。北京残奥会也将随后在9月6日举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通过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一个更加开放、和谐的中国将展现给世界,也使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这一东方文明古国得到广泛弘扬。可以预见,今年的“两会”必将进一步落实十七大精神,国家将拿出更多的财力物力来改善人民生活。2008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从紧货币政策与稳健财政政策,将联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中国将稳步实施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全国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情。2008年,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提前一年基本建成峻工,这一纪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必将再将引领世界关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将在2008年发射,届时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出舱进行太空行走。这一系列的历史盛事集中在2008面向世界展示,至少是自600年前大明王朝郑和七下西洋之后,中华民族首次吸引世界各国目光聚焦世界东方。 美国前财长劳伦斯"萨默斯年初曾经指出,工业革命期间,欧洲的平均生活标准在他的有生之年提高了大约50%。在亚洲的中国,人均生活标准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大约要上涨100倍!中国只用了20年的时间,经历了欧洲用两个世纪才完成的同样程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

改革开放的论文标准2000字

1978年我国开始施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国家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笔者在这里浅显地谈一谈改革开放后我国会计制度的一系列改革。

1978年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后,我国开始大量涌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而当时国内企业实行的是按所有制、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使得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外方人员在会计核算和利用会计信息方面存在很大困难。为此,我国于1985年适时制定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设立的各个行业所有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淡化了行业色彩,突出了会计核算的实质内容,以满足外国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可以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是我国第一部参照国际惯例设计的会计制度,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开端。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层出不穷,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已不再是独有的组织形式,统一规范上述三类外商投资企业的会计核算显然十分必要和迫切。同时,由于财政部在1985年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时,我国涉外经济法规尚不健全,导致该制度对部分应当加以规范的会计实务未能予以规范。1992年财政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以取代《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并于1992年7月1日起施行。该制度在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具体规定中更为广泛地借鉴了国际惯例。例如:企业可以根据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年末余额提取3%的坏账准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时间性差异;允许对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25%以上且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影响力的长期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等。这一改革过程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同时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的积极探索,为下一步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立,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始起步。为了适应会计信息使用者多元化的需求,向社会公众提供可理解的通用会计信息,满足资本市场对信息有用性的渴望,我国发布实施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并于1992年1月1日起在股份制试点企业施行,从而开创了我国内资企业实行适应商品经济需要的会计制度的先河。1993年财政部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13个分行业会计制度。这一改革较之《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影响也更深刻。它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提出了原则要求,把全国各行业的企业会计工作统一到一个标准上,实现了会计指标的工程统一。该制度还大胆借鉴了国际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报表体系,使我国会计制度逐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被国际会计界所认可和接受,对于促进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国际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市场监管者和投资者迫切要求上市公司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为规范会计信息的披露、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1997年我国发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1998年发布并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等7项具体会计准则。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合作。2000年12月我国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月1日起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引入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和资产减值的概念。2000年和2001年又陆续发布了无形资产、或有事项、借款费用、租赁、固定资产、存货和中期报告准则。2001年修订了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会计准则,发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3年发布了《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2004年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这些标准都体现了高度稳健的会计政策, 其目的就是增强我国企业的长期发展后劲,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市场经济又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施行,其他企业鼓励施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一方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会计准则全球化趋同趋势的必然选择。这套会计准则体系既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又充分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涵盖了各类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这套准则体系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使企业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交流、使用、判断和评价的基础和平台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可以说,这套新准则的出台既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是加强政府对市场监管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对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对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对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对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的认识的认识的认识的认识 1、改革的原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无论是古代的四大改革,近代的变法革新,还是当代的改革开放,其根源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说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2、改革目的: 改革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发展势力、挽救危机、巩固统治、适应形势等; 3、中国古代王朝所进行的改革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如下类型类型类型类型: (1)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 (2)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封建化改革(如商鞅变法)。 (3)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如王安石变法)。 (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如孝文帝改革等)。 改革的实质: 改革主要是对国家管理制度(广义的制度应包括政策、法令等在内,它们应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革故鼎新。从根本上说,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效管理、从而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改革这种制度,也就是对上层建筑中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并相应对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作局部性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因而改革实际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践活动。也正是由于改革的这种必然的、客观的趋势,使得它往往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显示出其巨大威力对改革阻力的认识: 改革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必然会碰到各种阻力并需要进行艰苦的探索,往往道路艰难,险象环生。因而改革不仅需要坚定的信念,而且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勇气。历史上的每次改革几乎无一不触犯部分贵族或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因而总要受到他们的竭力反对、攻击甚至诽谤。商鞅变法遭到落后贵族的反对,孝文帝改革遭到鲜卑贵族的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杨炎的两税法,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都因遭到大地主的反对而最终失败。这些表明,在改革中,改革者尤其是最高当政者只有矢志不渝,坚定不移,才能保证改革的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同时,当政者对改革派的支持也是保证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齐桓公之于管仲、秦孝公之于商鞅、汉武帝之于桑弘羊等等,都是由最高当政者给改革派以坚定有力支持而使改革取得成功的。这些历史经验,是值得今天的最高当政者深以为鉴的 、改革的积极意义: 中国古代的改革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就显示出其对国家宏观管理、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巨大作用。至于封建时代的改革,无论它发生在王朝的什么时期(前期、中期、后期),都是对当代或前任弊政进行改革并有所创新的产物。封建社会的阶段性繁荣与改革有关,一些王朝的中兴也与改革有关,如西汉时期的“昭宣中兴”(通过对武帝有关制度的改革)、中唐社会经济的恢复(通过刘宴改革)、北宋中期的经济回升(王安石变法)等。至于王朝后期所出现的有作为的改革,也有北魏孝文帝改革、五代后周世宗改革、明朝张居正改革等数例。这些改革由于使经济由衰败转为繁荣,因此其改革的积极意义也充分显示出来。 认识: 从古至今的社会变革,都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这说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是个别人物决定的,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革除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革弊标新要有远见卓识,要坚决彻底。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中还要注要用人。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反之,则阻碍历史前进,加剧社会矛盾。 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的,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 无论是古代的改革还是近代的变法革新,成功的则国运强盛,社会进步;失败的则国运衰落,社会危机,这说明只有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也启示我们,我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基本上是适应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而不能否定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又存在不适应的部分和环节,突出表现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改革。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主题论文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共和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到2008年,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回眸这30个年头,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改革逐步深化并推动开放,开放也进一步促进改革。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 30年间的改革开放恰如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一样,我们正是以一种更加开放的精神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开洋看世界。 值此,从今天开始,我们推出年度策划“一日30年”,以每天两个版的“日志中国”,通过还原“卅年今日”的标杆性事件,来记录改革开放的历程,同时也记录30年的思想解放史。 我们一起重温历史。在以后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的报道将陆续回放中国30年来所走过的路。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第一个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中央机关,第一个股份制企业的诞生,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影片,第一个在国内举办的外国时装展,第一部移动电话的问世……许多现在看来已经成为基本常识的“新生事物”,在当时曾经引起多么剧烈的震动。 我们试图梳理发展脉络。我们不局限于对过往记忆的“叫醒”,更试图“窥斑知豹”,见微知著。我们不忘记抬头远眺社会森林之广阔,也更会低头审视一草一木生根发芽成长之生动。我们想从社会的每一个风云变幻、脉搏跳动中,对发展历程进行分析、解读和判断,得出中国前进的逻辑和路径。 这30年的历史,是国家综合国力从“濒于崩溃边缘”到“当惊世界殊”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破除各种思想束缚、寻找或者回归发展常识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改革不适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国家发展模式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放眼向洋看世界”对外开放、加大国际合作、逐渐融入世界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也是认识到须由单向的经济发展拓展为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推进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更是探求“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保护私产、保障自由、彰显权益的历史,因而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 前进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对发展常识的重新发现和回归,都伴随着旧思想、旧体制的革除和新理念、新体制的建立。每当遇到前进中的困难,也总有人对改革开放提出各种责难,但是,经过一番思想的讨论,“改革不可动摇”仍会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这是因为,30年的成果,改革给了人们实惠和幸福,以及信心和希望———实践,任何时候都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言: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国家将隆重纪念并对“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进行系统的回顾总结”。纪念过去是为了未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长久积累未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凸显,改革由此进入“深水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个“深水区”绕不开、躲不过。那么,循着什么样的发展逻辑、踏着什么样的发展路径,顺利通过“深水区”,达至理想彼岸,回顾和总结30年历程,必能找到答案。

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入手

写作思路:根据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的阐述,把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介绍一下,语言要通顺,中心要明确等等。

正文: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日子里,中国成为富强的国家,发展更迅猛,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在改革的浪潮中,无数行业如破土春笋,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两位中国发展的代表。

华为手机——中国手机品牌的骄傲。

它比美国的著名手机品牌苹果手机还要出名,它是中国人的骄傲。以前的手机芯片都只能靠进口,外国高价卖给我们半成品芯片,国内制造手机成本高,利润低,功能却不及国外手机品牌。华为——改变了国人对中国手机的认识。经过华为科研人员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攻破了层层技术难关,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为中国手机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高铁——世界一流,是世界上时间最短,速度最快的。四十年前,坐火车从长沙到北京要一天一夜,现在坐高铁仅需要六小时左右。真是太方便了。有一个外国记者,把一个硬币竖着放在高铁的茶几上,万万没想到,硬币居然一个多小时站着不倒,这说明了中国高铁又快又稳,而且时速更是高达300公里/每小时。远远超过了火车的速度。

啊!科技的发展真快呀!从单车变成了汽车,由汽车变成了火车,最后变成了高铁。科技的进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这一切都是科学家们的努力。也许,再过四十年,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经过学习努力,可以造出天空城市,飞车,飞船……

为了这一天,我们要认真学习,勤学苦练!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

当我国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时,我们必须顺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举措。

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使党和国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 索引序列
  • 改革开放为主题的实践小论文
  • 改革开放为主题的论文
  • 改革开放为主题的小论文200字
  • 以改革开放为主题历史小论文
  •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主题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