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教师科技论文范文

教师科技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教师科技论文范文

化学如同物理一样皆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化学与科技论文范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化学与科技论文范文篇一 实用化学应用教学 摘要:化学教育目标的确定,决定于化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化学教育里的价值研究,成了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必备基础.近年来,在试题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有化学知识应用的命题,越来越接近化学教学价值取向.化学教育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命科学等的密切关系,会应用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化学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两面性;实用性;化学教学 一、 化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 近些年来,化学物质好象成了有毒、有害的代名词,一提到某化学药品,总跟污染,健康的杀手扯到一起,但这不是化学物质的本质特点.任何化学物质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带给我们不利的地方,另一方面,他承担了一定的功能.王佛松院士等主编的“展望21世纪的化学”一书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任何物质和能量以至于生物,对于人类来说都具有两面性.在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夸大化学药品的有害性,却忽略其有用性的一面,造成了一种不好的形象,它需要我们去纠正这种片面的看法.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给全国人民带来很大的心理创伤,但三聚氰胺无罪,它与甲醛缩合聚合可制得三聚氰胺树脂,可用于塑料及涂料工业,也可作纺织物防摺、防缩处理剂.其改性树脂可做色泽鲜艳、耐久、硬度好的金属涂料.其还可用于坚固、耐热装饰薄板,防潮纸及灰色皮革鞣皮剂,合成防火层板的粘接剂,防水剂的固定剂或硬化剂,可用作阻燃剂等.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很多东西都跟化学有关,处理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同样是污染,最后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一点化学常识的人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我们每天都在跟化学知识打交道.没有化学知识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我们衣食住行都不可能得到发展.没有它,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无法保证.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二、实用化学知识教育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控制者, 同时也是教学信息的发送者和评判者,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合理组织、设计教学过程的各要素.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自已必须先认识到化学教学理念,我们教学生学习化学,是让学生去感受的化学知识的用途,了解化学知识在解决我们很多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不能仅侧重于化学知识的学术性,要让所有学生能从一些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东西去学习知识,或者学完知识能去解决一些能触摸到的问题.不要让很实用知识,变成纯理论化的知识,反而让学生无法去应用.在不同的教学思想下,学生的地位、活动及培养方法和评价方法是不同的.掌握学科的知识是一件可喜的事,但让学生学会各种有用的东西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当学生能尝试从生活应用中学习化学知识,或者能把刚学会的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时候,我们还会怕学生学不好化学吗?学生就会对化学产生新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素材选择很重要,只要我们认真关注生活中知识的应用,教学就会信息丰富、科学、先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不是教条,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应用性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去研究生活,在生活的应用中得到更大的发展,对学生的进入社会后的发展是有利的. 三、实用化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一方面学生容易对新颖的、能引起好奇的事物产生兴趣,进而诱发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意愿.同时,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也会引导学生进入自我学习的状态.(1)合理使用教材中的资源,在“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课题教学中,我们教材先谈腐蚀再研究原理,根据原理实施防护.从发现问题到研究化学知识,再谈化学知识应用,合情合理,但书本知识金属腐蚀仅从物质角度来加以研究,我们认真关注一下这节内容的课后题,就会发现当铁吸氧腐蚀的一个实用案例,利用吸氧腐蚀所释放的能量生产的取暖设备,这是教学中一个很好的素材,也有利于学生能正确认识化学知识的两面性.(2)适当拓展教学资源.如,在高中化学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该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且内容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当今家喻户晓的话题, 学生很易于发挥,是把学生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有机结合、培养的较好内容.在学习醇类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家中的食用酒拿出来作为引题,再结合医用酒精,还能联系到工业酒精(甲醇).从用途到危害,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研究之中.在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灭火器中进入问题的思考,学生就能接受到灭火器的相关常识教育.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重金属中毒的时候,为什么一碗豆浆能解决问题呢,如果没有豆浆,能不能找出替代品呢?当我们进入蛋白质的学习之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3)合理引入课外资源.门捷列夫是怎么发现这个规律的,它对我们处理日常繁杂的事务有什么样的帮助呢,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学生会发现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是相通的,积累了人生的智慧.学习不能仅仅为了考试,学习后能应用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2.在教学交流过程中,我们其实就是让学生体验化学的应用并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不仅要让学生去应用已经知道的东西,还要让学生从更多的方面去了解、理解并能尝试着找到新的使用方法.首先,学生要去认识物质使用并不是单方面的,当我们让学生认识CO2的温室效应的同时,在解析原理的同时,我们是否可以想象一下小范围的温室——大棚种植,如何应有是我们在学习过程要深刻去加以体会的.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去认识一下它在多方面的应用,比如,我们都要碰到的灭火器,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会完善学生心目中的CO2的形象.当我们认识到CO煤气中毒的同时,解析原理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它在生理病理的调节作用.当我们为有O2存在而庆幸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去认识到氧中毒.其次,化学最初的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经验的总结,这些知识的发展最终还是要就用于实践.当我们学习到中和水解的时候,让学生去认识肥料的搭配.当我们了解了化学反应速速率之后,我们就应当让学生清楚如何确实有效的保存家中的食物. 3.一堂课完成以后,我们不希望看到学生作业只有习题.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得到巩固、发展.只有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它恐怕只是其中一种比较无奈的选择.当我们学完醇类之后,假酒就是学生学有所用的一个舞台,如何去检测酒中甲醇的含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我们学会醛类之后,室内装潢的气体污染会成学生关注的一个方面.当我们学完电化学之后,小小的电池会吸引很多学生的眼球.当我们面临着更多生存危机的时候,我们应当相信化学能解决这些问题的. 参考文献: [1]王佛松,等.展望21世纪的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浙江省临海市大田中学 (317000)] 化学与科技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绿色”化学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环境污染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突出社会问题,作为与环境问题有密切联系的中学化学,应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之职责。在中学阶段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教育,是培养具有绿色意识和环保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绿色化学化学教育绿色化学教育 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了当代世界共同面临的两难选择,成了对21世纪人类最严峻的挑战,人类不得不面临新的环境问题。为了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必须依靠近年在国际上引起极大关注的化学领域——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y)。 一、“绿色化学”的提出和内涵 “绿色化学”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美国环保局的官方文件中,以突出化学对环境的友好。1995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副总统戈尔专设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以推动社会各界进行化学污染预防和工业生态学研究,鼓励支持重大的创造性的科学技术突破,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杜绝化学污染源。由于上述原因,使得“绿色化学”这个名称广为传播。 “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物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利用率为100%(原子经济性)。原子的利用率越高,意味着生产过程中废物的排放量越少,对环境的影响也越小。 把绿色化学融合于中学课程教材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之中,便绿色化学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学化学教育的崭新课题。 二、“绿色化学”在中学化学中的渗透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应该抓住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多角度的进行环保教育。 1.抓住教材的环保内容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教师应该结合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章节向学生介绍环保的相关知识。如结合硫、氮的氧化物,介绍空气污染,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结合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教学,在课堂上介绍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和相关的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结合炼钢炼铁的工业流程,介绍工业污染及废气、废渣的处理;结合重金属元素的教学,介绍重金属对水的污染并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结合磷肥的相关知识,介绍湖泊水质的富营养化;结合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内容介绍白色污染及其危害和解决方法等等。课堂是教师的第一阵地,作为化学教师,我们要抓住这一阵地,紧密联系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理解环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逐步培养起环保意识。 2.在实验教学中推进环保教育 作为化学教师,我们要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来。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如在密闭系统或通风橱中操作有毒气体,对反应后的尾气进行吸收,不让其扩散到空气中,反应后的废液、废渣不随意倒入水池,而是分类回收等等,使学生养成环保的好习惯。其次,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从环保角度设计、改进、挑选实验方案,选取实验药品。使学生尽可能采用一些无毒无害、低污染、低能耗的实验方案和选择一些无污染、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药品。从小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上的环保意识。 3.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强化环保教育 近年来,环境保护试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都有出现。这些题有的落点仍在化学的基础知识上,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和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推动中学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我觉得,中考中环保试题应向着综合型发展,难度有所提高,范围更加广泛,促进我们更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多了解环保常识,多把书本中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我们化学教师要在平时就注重把身边实际与知识相结合,在日常考试练习中给学生营造一个重视环境保护的外部环境。 4.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开展环保教育 根据现行《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仅靠在课堂上的培养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把环保活动作为化学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作为化学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来认真有效的实施。 ① 专题讲座。结合国内外重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和重大的环保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如结合6月5 日世界环境日向学生介绍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结合9月16 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向学生介绍臭氧层的相关知识及其被破坏的原因和氟里昂的应用及其替代技术;结合我国提倡消除白色垃圾活动谈谈白色垃圾的起源及其危害。 ② 组织学生参观活动。我们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附近典型的污染工厂(如焦化厂、水泥厂和镀锌厂)和受污染河流等处参观,与厂里工人和技术人员及河流周围的居民交谈,明确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保的紧迫性。③ 组织学生进行小课题调查研究 a.组织学生对雨水、江水和工厂废水、民用废水的pH值测定后进行比较;b.了解空气质量是怎样评估的,API值与空气质量级别的对应关系,调查繁忙公路上二氧化碳及空气污染气体的含量;,c.调查目前各品牌冰箱中氟里昂的使用情况,与以前情况对比如何;d.对比小白鼠在不同空气质量、不同酸度的饮用水的条件下的生长情况;e.从环保角度改进课本上一些实验,并进行讨论研究。通过这样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活动在环保第一线,把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用到实处,亲身参与环保活动,真真切切体会到环保任务的艰巨性,有利于学生把被动的培养环保意识转为自发的主动的培养自身的环保意识。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一场绿色变革浪潮正席卷全球,二十一世纪将成为绿色世纪。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绿色化教育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绿色化教育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学化学必须体现绿色化学教育,要让绿色化学的思想和内容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之中,真正做到绿色无所不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够充满生机,绿意盎然。 参考文献: (1) 《十万个为什么—环境化学分册》 (2)《化学教育》 郑长龙、李得才、 (3)《科技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王秀红看了"化学与科技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大学化学科技论文范文 2. 初中化学科技论文范文 3. 大学化学小论文范文 4. 关于化学论文范文 5. 化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的不断凸显,科技 教育 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个学校都纷纷开展各种各样的科技教育课程,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科技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科技教育论文2000字篇一 《创新科技教育,提升学生素质》 【摘 要】当今社会竞争将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成为国际竞争的决定因素。而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教育的振兴和发展,离不开具有较高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如何有效的实施科技教育,提升学生的素质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科技教育 创新 提升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的不断凸显,科技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个学校都开展各种各样的科技教育课程,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实际教育中,有的学校的科技教育课或流于形式,或开展几次活动而以;或过于拘于学科,不能有效开展……。 科技教育需要创新,只有学校科教环境的创立,校内外科技教育的互补等多方面因素的改善,才能让学生能够从情感、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得以提升。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 渠道 。借助学科教学,分别按年级、学科制订以促进学生创新为重点的教育目标,形成科学教育的多维目标体系,全面渗透创造教育与科技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和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创造思维得以发展。教师们应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思想,把科技教育贯穿到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形成学科科技教育目标体系。使新形势下的教育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渗透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科学理论和科学常识,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要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科技教育因素,把科技教育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在教学内容上把科技教育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找出最佳渗透点和结合点进行教育;在 教学 方法 上教师按科技发展要求处理好认知与情感、基础与发展、教与学、全体与个体的四个关系;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将多种媒体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信息传递形成抽象与直观、音与形的统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整合学科教学的功能,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指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拓宽学习渠道,组织开展网上读书、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知识技能和获取最新科技发展信息的能力。 二、以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为突破口,促进科技素养的形成 科技活动是科技教育中的精髓。科技教育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必须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的本质,因此课外活动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活动课程是中学科技教育所依托的重要形式。它灵活多样,常处于动态,所以可比作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需的液体或饮料。因此学校要把大范围的科技活动部分内容适当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以科技普及为基础,以提高技能为目标,精心设计、组织各种科技活动。科技教师应结合市、区级各项科技竞赛,制定学校的科技活动课程内容,通过活动让青少年接触新知识、新技术,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三、以校外科技教育为互补,促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与学校科技教育相比,校外科技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更合理、教育资源更丰富、更专业等多方面优势,这些优势与学校科技教育形成互补,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校外科技教育可以在在小组活动分班上的互补;在教育资源上的互补;在教师专业化程度上的互补;在教育目标上的互补。除此之外,是学生机会上的互补。由于校外科技教育机构往往是各种科技竞赛、科技活动的主办方或组织者,因此,参加校外科技教育的学生有更多开阔眼界、亲身实践的机会,这些都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弥补了学校科技教育参加 社会实践 活动不足的缺点。 四、以校本课程为载体,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 通过科技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现代科技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地重建知识结构是科技教育要义所在。因此学校要基于科技教育开发科技校本课程。另外让校外科技辅导员协助学校进行科技校本课程建设,使校本课程系列化、立体化;用开放的课程,让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拓展学习途径,提高师生的科学素养。学校着力建设科技教育系列课程,以学校为主体,借助共同体中的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建设符合学校科技教育制度,便于全面实施科技教育。 五、以科技环境为熏陶,促进科学素养的渗透 科技环境体现校园 文化 内涵。科技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不仅要符合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而且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这类课程本身的文化特质,如民主、自主、合作、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师生在课程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合作、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等,这些课程文化要素必定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完善和发展。因此除上述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之外,学校还将隐形课程纳入校园环境中,其含义是指学生生活和学习中良好的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广义的隐性课程还包括社会、家庭等的科技氛围和人文气息等。这种校园环境遍及学校的各个角落,如科技板报、科技人物介绍、垃圾分类角和蔬果 种植 区等,都为学生开辟了学习科学的天地,使他们受到科技的熏陶,感受科技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科技氛围。 六、以家庭科技教育环境为后盾,营造最真实的生活空间 家庭可以给学生的科技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科技教育资源,大量的时间资源、广阔的空间资源、丰寓的物力资源和最广泛的师资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学习科学知识,接受科技信息,又可开展实验、制作、种植、养殖等科技活动。因此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家长的认识,让家长明确自己也是科技教育的主角,支持并介入科技教育活动之中;必要时可以成“科教活动家长委员会”,协助学校开展科教活动,建设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科技教育网络”,形成科技教育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蒋长荣.校内外科技教育互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2) [2]李颖.以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助力学生成长[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7) [3]黄美健.构建科技教育共同体,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J].广东教育,2013,(10) [4]李衍霞.创新科技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J].教育科学,2011,(1) 科技教育论文2000字篇二 《科学教育促进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 摘 要:在当代社会,科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须很好的解决科技进步与创新这个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核心问题,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自己,就必须由科学教育大国转变为科学教育强国。科学教育作为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为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才;后备 一、科学教育的概念界定 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就是相对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技艺学科而言的。科学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包括科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在我国,科学教育通常是指包括数学在内的中小学自然科学教育,或称为理科教育。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成为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真实的写照。由于科学社会化使人们对传统的经典学科分类式教育产生了质疑,社会科学化又对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科学教育便成为全民的科学文化教育。在此背景下,科学界、教育界又力图赋予科学教育以新的内涵,人们从各自视角出发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如有人认为“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的教育”。 鉴于以上理解,我们认为,科学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等为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 二、我国科学教育政策的核心价值―人才储备 所谓科学教育就是指为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了解科学知识的教育,以教学内容为主。科学教育的特征为系统性,大学科学教育政策简而言之指一个国家为解决一定历史时期的大学科学教育的问题实现科学教育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关于科学教育的行动准则。大学科学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其理论基础是实用工具主义。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把实证主义功利化,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它把“ 经验 ”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把“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把“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或“行动的成功”。实用主义的要义体现认识的任务,不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是认识行动的效果,从而为行动提供信念(“思维的唯一职能在于确立信念”)。 到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在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结束了混乱的局面开始走上正轨,为了使在“”中已经崩溃边缘的国民经济迅速复苏,教育实际上成了经济发展的工具,单纯从富民强国的要求出发,大学教育成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 三、科学教育人才储备过程中存在问题 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把大学视为改造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工厂”,大学本身的功能和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树人育人的主旨和要义,在科学教育的结构中被培养专家的目标所模糊。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只具有工具性的价值,而不是一个和谐和全面发展的人。 1953年,我国高等教育十一大类共设置215种专业;到1983年,高校专业设置达到创纪录的1039种,是1953年的4. 8倍。以有计划、按比例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为理想的科学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却造成严重的比例失调。1987年高校 毕业 生分配中,有353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41. 7%)人才奇缺,数额达19万人;与此同时,又有157个专业人才“过剩”,人数亦达10万人之多。过于专门狭窄的专业设置和专门技能,与现代社会知识技术迅速更新、职业变换和社会流动加速的要求极为不符。与计划体制相应的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大学管理体制,造成重复设置严重,学校规模极小,大学教育效益低下。在大学内部,基础理论与专业教育,教学、科研和实验之间界垒分明,各类人员功能单一,相当多的大学教师成为只是教学的“教书匠”,导致大学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降低,以及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上述大学教育的弊端己经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发展和改革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矫正和改善,但仍然是中国大学教育的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任务之一。 四、如何有效的利用科学教育进行人才储备 (一)明确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目标的选择、课程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等方面。贺麟曾说:“中国人如欲进科学之门,入学术之宫,一改崇拜物质、崇拜武力的世俗实用的态度,而认识理论的真价值,首先就须认识观念的力量,特别认识抽象观念的力量与价值。”这段话对于我们今天的科学教育改革也极富指导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科学教育一直比较重视,但科学教育始终围绕培养有用的科技人才这个目标展开,从学制规定、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都体现了这个特点,以至于培养的科技人才有限,而整个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始终不如人意。 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育观念的更新,科学教育改革也同样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科学课程改革,各级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科研工作者和广大科学学科教师要自觉克服唯科学主义文化观的影响,加强对科学史、科学教育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更新教育观念。科学教育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大众对科学的理解,最终养成科学精神,更是人们所追求的。我们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离不开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为了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我们的科学教育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目标定位: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都能接受基本的科学素养教育;二是要坚持全面的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为此,就要变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素质型”人才,树立“全民科学”、“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学校的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其人文价值,满足他们的教育需要、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需要。不但要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发挥其行为导向功能,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科学方法,培养善于质疑、敢于批判的创新精神。 (二)加强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是现代人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长期以来,科学教育只是注重科学知识的传递,而忽视科学精神的传播。时至今日,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在我们社会生活中还是比较薄弱,宝贵的科学精神资源在科学教育中常常白白地流失掉,许多学生接受了几年的科学教育,却领悟不到基本的科学精神。因此,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对科学精神的培养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精神。科学精神首先表现为创造精神。创造精神是创造力的前提和保证,培养创造力首先应培养创造精神。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活动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求异,敢于探索实践,勇于坚持己见,善于修正错误。 第二,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科学的目的是求真、求实,在求真、求实的实践中形成求实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首先要在科学教育中教给学生求实的态度和方法。此外,要引导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增强学生识别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能力。养成学生的求实精神,对于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都是有益的。 科技教育论文2000字篇三 《试谈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中科技馆的作用》 摘 要:随着我们现代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科技行业的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它在推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对人们质量的提高起着很大的作用。随着科技的普及,科技教育要从小培养,在青少年时期要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重要的一个课程。社会应该多做一些有利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的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有很重要的意义。该文着重叙述了科技创新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好处和在科技创新教育中科技馆的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 科技馆 科技馆作用 中国在进步,科技更新速度非常的快,大力提倡国民综合素质,这离不开社会科技的发展。想要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就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国民的素质是很有必要的,民族的素质离不开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教育,青少年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国家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创新也要从青少年培养开始,培养孩子们的开阔思想和 创新思维 能力是很重要的。对青少年良好的教育和创新决定着国家的命运,科技馆作为为大家服务的一个平台起到了不可取代的社会意义。 1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肩负着国家未来建设的重任,我国目前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教育。在一些大城市科技创新教育模式已经很健全,在教育设施方面和教育内容方面随着国家对青少年的重视都已经逐步完善,这些对国家和国民有利的因素吸引了很多青少年参加到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中来,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想教育并且提高了青少年自身的科技素质,这些对青少年来讲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现实意义,比如,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就有全国性的科技竞赛。青少年培养对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思维能力的掌握对自己来说是一项很好的事情,而且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科技馆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在发展科技馆事业上已经有很多年的历程了,最近的几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青少年科技馆也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青少年创新教育的科技馆开始走向全面发展的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科技馆对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非常的重要,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这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唯一途径。青少年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法宝就是教育和经济,青少年要想成为前辈的接班人,从小就要培养出探索、创新的能力。青少年正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最好阶段,需要对科学知识的掌握,青少年科技馆满足了青少年的这一愿望,科技馆可以让青少年在学习创新教育的阶段起到引导和增长知识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认识到科技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性。 3 科技馆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社会形成了一个大经济体,传统的思想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步伐,在青少年从小的学习中引导他们学习创新教育,引导他们参加科技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科技馆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青少年的个性和兴趣,利用科普活动在青少年中普及和传播 科普知识 和科学创新精神。还可以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弥补了黑板教育模式的不足,让青少年在教室外可以学到教室内学不到的知识,激发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科技馆在科技教育中的作用 我国得以发展靠的是科技,一个国家想要科技兴国,就要从青少年开始抓起,科技馆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部分,在青少年创新教育中,实施科学发展,让科技在实践发挥作用,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的创新人才,为国家的创新技术带来更大的突破做贡献。 科技馆在教育中的启迪作用 科学创新就是求知答案的过程,是求知欲的动力。要培养青少年问为什么的习惯,我国教育喜欢让学生回答一些有唯一明确答案的问题,对于那些 发散思维 的问题很少。科技馆通过灵活的方式,让学生做出一些根据他们内心真实想法的题目,这样可以更好启发学生散发自己的思维,培养创新的能力。科技馆更好的在启发教育方面帮助孩子,科技馆在启发教育上为青少年做出了很做的努力和贡献。 科技馆培养竞争意识的作用 科技馆在开展的一些科普活动中,有青少年科技竞赛,它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这样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对科技创新的主动性,通过一些实验参加实践活动丰富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模式。通过比赛的方式,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在这个竞争的环境中做到了对科学知识实践普及的效果,让他们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具有竞争的意识。 科技馆起到了青少年创新的作用 科技馆培养了很多教育科技人才,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是一件很大的教育工程,它是帮助青少年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的环境条件。科技馆是否能不断的培养创造型的人才,这关系到科技馆能否继续下去的因素,直接关系到科技馆的前途。利用可行的有限资源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具有创新能力,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 科技馆起到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作用 科技馆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科技馆以学习对象为中心,对学习者建立了责任和义务,学习中主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意识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来强化教育恩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强了学生的团结意识。科技馆教育除了科技知识教育以外,还有专题的科普讲座,有人文关怀主体,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自己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青少年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有一个很好的素养。 4 结语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国的教育成败与否不能只凭借考试成绩的多少,要看孩子在生活中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在以学习为主的同时还要发挥主动的符合每个孩子身心健康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作用。科技馆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之间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对青少年开展各式的科普活动,还要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科技馆就是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的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吴俊锋.试析科技创新教育对青少年的重要影响[J].大观周刊,2013(14):376. [2] 江洋,邓继波,李学伟,等.小自然成就大气候―― 重庆市南岸区天台岗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科学FANS,2013(10). [3] 王可炜,陈曦,梁皑莹,等.科技馆展项创新对公众科学素养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23):14. 猜你喜欢: 1. 关于科技论文3000字 2. 科技创新教育的论文范文 3. 浅谈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4. 科技教育论文范文 5. 科技教育教学类论文范文

小学科技教师科技论文范文

关于小学生科学的论文范文 刍议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摘要:素养即意识,科学素养就是学科学、用科学、发展科学的意识。古人有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由此可见,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少年人才的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小学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启蒙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要早下手,早规划。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呢?必须抓好观察、质疑探究、总结 反思 、团结协作等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86-01 1.培养良好的观察素养 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 儿童 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 植物 之必不可少一样。"然而,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素养需要教师有意识的进行培养,教会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观察。 敏锐地观察:人们在进行观察与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偶然的事情或机会,意外地发现了新现象并由此导致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和新突破,这种意外的发现通常称之为机遇。科学上的 成功 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可见,我们要重视培养小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让他们随时保持对身边事物发展变化的好奇心,这是提高小学生的观察素养的关键之处。 全面地观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某一个角度观察到的结果往往是片面的。为了提高观察结果的精确性,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首先要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全面观察,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各个层次;其次要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各个阶段以及它的全过程,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 选择地观察:小学生思维发展不成熟,往往是从他们感兴趣的、与实验结果无关的方面开始观察,关注到的往往不是焦点。如:做蒸发实验时,本该观察蒸发皿里发生的现象,但很大一部分学生只盯着蒸发皿下跳动的火焰。因此,要引导他们学会选择性地观察,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素养。 耐心地观察:三心二意、走马观花是不可能有重大的科学发现的。李时珍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尝试了千万种草,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才写成药学巨典《本草纲目》。小学科学教学中,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素养。 客观地观察:"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基础。在进行观察实验时, 教育 小学生说实话,说真话,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没有观察到的不胡编乱造,要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从小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 2.培养质疑探究的科学素养 质疑探究素养的培养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参与中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探索的意识,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怎样小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索者呢?教师要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中少一点讲解、分析和发问,多一点引导、点拨和激励。给学生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教学《磁铁的性质》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玩'磁铁,并让学生演示发现磁铁特性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实验的趣味和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更主动学习,更乐于探索,更大胆质疑。 3.培养总结反思的科学素养 最美丽的绽放莫过于实践真理。学生通过充分地实践、探索,搜集到了丰富的﹑初级的﹑感性事实材料,还必须经过思维再加工,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然而学生的认识是比较混乱的,缺乏条理性,这时教师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对其思维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生对事实材料的分析和概括,养成总结反思的良好意识。如教学摩擦产生静电知识,学生用玻璃棒和丝绸、橡胶棒和毛皮做了大量的摩擦实验后,积累了丰富的关于摩擦产生静电的感性经验,这时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实验的方法和看到的现象充分地表达出来,互相启发,共同研讨,建立摩擦产生静电的概念。尔后,教师问:你用什么和什么进行摩擦的?你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纷纷发言。然后教师将学生的发言简要记录在黑板上,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进一步讨论,归纳概括出这些物体的共性,即摩擦能产生静电,用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这样,通过对事实材料的引导梳理,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总结,就强化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并最终使创造、实践活动获得创造性成果,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继续创新的兴趣,形成敢于创新的精神。 然而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往往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在教学测量水的温度时,学生在测水温时,经常出现水温不准确的情况,这时科学教师或科技辅导员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原因,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温度不准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温度计的感应头未全部浸入水中;碰到了容器壁;数字未稳定就开始读数;视线与示数不平衡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受益匪浅。 4.培养合作的科学素养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科技创新也离不开科技人员的团结协作。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很多发明创造光靠一个人力量是不够的,是集体创造力的体现。如:我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成功,就离不了很多科学家的集体智慧。因此,团结协作也是一种科学素养,而且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比他们获取科学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 看了“小学生科学论文怎么写”的人还看: 1. 小学生科技论文范文3篇 2. 小学生科技论文800字范文 3. 小学生科技论文600字范文 4. 小学科技论文怎么写 5. 小学生科技论文怎么写 a("conten");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于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法研究摘 要:深入学习、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标准,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着倡导“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合作建构适应新世纪的本领”的教学指导思想:将其演化、简约为“引探一合作”教学法并用于小学科学课教学,对于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引探一合作”教学法,必然要求实现教师角色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学生角色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评价目的和方法的转变以及构建新的科学课程目标。“引探一合作”教学法有其自身的深厚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教学原则。理念的转变、领导的重视和教师队伍建设是“引探一合作”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关键词:引导;探究;合作建构;引探一合作;教学法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4)02—0074—03 受国际小学科学教学法研究的启示,考察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学自然学科教学改革的实践,将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先驱刘默耕先生倡导的“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这一“指导思想”或称“核心”、“灵魂”命名为“引导一探索”教学法,并将这一教学法应用于科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的教学,学生及学员普遍反映该教学法的归纳,“容易理解、易于接受、便于应用”。该教学法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小学科学教学法”为题在《小学自然教学》2002年第10期公开发表,说明它也得到专家的认可和肯定。把刘默耕先生为自然课倡导的教学法正式提出来,结束了我国没有自己的小学自然课教学法的历史,并将“教学法”和“教学方法”这两个概念明确区分开来,便于在小学自然教师培养和培训中进行我国小学自然教学法的传播和普及,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关于“引探一合作”教学法1.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的转变2.学生的角色和学习方式的转变3.科学课程目标4.教学评价目的、方法的转变二、“引探一合作”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引探一合作”教学法之所以能比较快地为科学教师和科学预备教师所理解和接纳,是因为它具有一系列正确的理论基础的支持,有社会学、哲学、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的支持。三、“引探一合作”教学法的教学原则1.科学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2.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3.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4.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5.科学课的教学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的需要6.科学教育要树立开放性的观念7.科学课的学习评价要采用激励性评价8.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四、实施“引探一合作”教学法的思考研究国际国内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不难发现,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成功,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关键,建设—支热心的科学教师队伍是基础,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是突破口。1.有关领导对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关键2.建设一支热心的科学教师F2,-~的是基础3.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是突破口

教师科技小论文范文

小学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一门新兴课程,教学方法运用的情况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进行的效果。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教师科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教师科学论文篇1 浅谈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 【摘 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的新的课堂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课堂氛围的营造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科学学习的引导者、探究活动的支持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关键词】 小学科学 教师 课堂角色 我国《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方式。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在理论上要求小学科学教师能够扮演多种课堂角色,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以更好地适应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需要。那么,在新课改对小学科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下,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哪些新的课堂角色呢? 一、小学科学教师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者 拥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使教师与学生都充满激情,教师教的态度和学生学的态度端正明确,能够使课堂上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井然有序,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能够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及情感交流,还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为着同一个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探讨,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与喜悦。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得到身心的放松和自由,享受精神的愉悦,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展个性,得到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那么,如何来营造这样的氛围呢?首先,教师需要掌握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够不时地带给学生轻松和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其次,教师应创设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师生、生生间思维的交流。此外,教师还应该对教学环境也就是科学实验室进行积极的布置,富有科学气息的环境氛围也可以为课堂氛围的营造增色不少。相信,在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下,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科学学习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收获。 二、小学科学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的科学课程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教师在课堂上将科学知识和技能加以讲解,学生只需听,记住教材中的知识点即可。然而,《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多元化的,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中,教师不但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已经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单一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是与学生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成为学生科学学习道路上的好伙伴和知心朋友。为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学情、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课标中对三维具体目标的分析出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身心成长的经历、自主探究的体验、知识经验的建构与表达等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小学科学教师是科学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体现的是教师主体的理念,教师只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去教, 学生也只需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学习。而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课程是从学生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开始,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强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特别是当教师与学生同样处于未知者的位置时,教师必须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每一个环节的活动, 在活动中师生都是发现者、探究者, 师生更应共同协作,广泛地利用课程资源, 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小学科学教师是探究活动的支持者 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支持下进行的自主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总结交流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应充当着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支持者, 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支持的作用,只需简单地提出需要探究问题,指出探究的方向,却不提供具体的步骤和过程,更不会自问自答,强调学生通过探究讨论,自己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五、小学科学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需要获取广泛的课程资源, 而小学科学教师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科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周边环境特点,重点收集学校、家庭、社区等方面的各种条件, 从中找出有可能成为科学课程资源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重组,从而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还应善于开发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 并掌握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技能。多媒体课程资源包括网络、图片、视频等等,还可以充分实现资源的共享。此外,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一起进入学校资源空间、家庭资源空间、社区资源空间和多媒体资源空间。使学生多渠道、多媒体、多方位、个性化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从而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素养,发展科学能力。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科学教师需要扮演的课堂角色是复杂多样的。在科学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扮演一种课堂角色,往往是几种角色同时扮演,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这也是我们探讨小学科学教师课堂角色的根本目的。小学科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学习提高,努力扮演好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角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金敏,周建国.科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理想角色扮演[J].教育科研论坛,2009,(4). [2]郭爱鸽,刘水河.探究性学习对小学科学教师的角色要求――谈新课改中小学教师教学习惯的改变[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11). [3]张继伟.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扮演小议[J].新课程学习,2014,(7). [4]张书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的转变[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9). [5]张书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转变及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2006. 小学教师科学论文篇2 浅谈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当前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当下我国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出了自己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放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小学教师作为小学生科学课程学习的倡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引路者,他们科学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以致影响到整个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提高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才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根本保证。 一、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基础资源短缺、教育发展理念滞后、教育体系和传统教学观念及课程体系的局限,使我国的教育在曲折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进。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是: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普遍较低,教师普遍缺乏跨学科的知识,对新课程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难以胜任;教师普遍缺乏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们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上存在很多缺陷,因而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甚至伪科学的做法。这些就是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只有对这些存在的现状加以分析,我们才能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2.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存在的问题。 ①科学教育观念薄弱。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根本所在。现阶段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教育观念仍然比较薄弱,科学教学中明显偏向的是传授科学知识,很少触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领域,没有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教师过分注重自身专业的发展,忽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没有采用科学和教学方法,过于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忽视知识、技能、方法的协调发展,不能充分认识到科学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②科学信息资源利用不足。现代教育科学信息资源广泛,但许多小学教师仍只注重教科书的使用,认为通过书本、计算机、网络等媒体获取信息已经足够了,缺乏学术交流。现在有很多教师常年没有学术交流机会,也缺少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的教师不愿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样是无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③知识结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着严重的不科学、不合理现象。学科课程过深、过剩、过专,但基础学科方面的知识过于狭窄、陈旧,缺乏人文科学基础。重学科课程,轻教育理论课程。而且许多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对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不理解。④教育科研及实践能力不足。大部分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新意识淡薄,科研能力缺乏,不能通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教育实验、专题研究来展示教育教学规律。而且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教师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较差。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所面临的科学素养问题是比较严峻的,如果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新课程教育的改革,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二、提高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策略 1.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一直以来,教师都以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把教学单纯地当作知识来传授,这种理念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师科学素养不高的体现。要提高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应当让教师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科学思想,形成科学态度意识和科学精神品质。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拥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科学教学。 2.尽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小学教师应当重新调整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应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的精深,还要注重知识的广博,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所以除了要掌握自身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特别是科学史、科学方法论等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知识体系,形成全面性的、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科学认知结构。让自己的科学素养在知识结构上,形成科学的、合理的、多元化的结构特征。 3.加强各种科学能力培养。科学能力一般指的是进行科学探究和探索新科学知识的能力,它是科学素养和重要组成部,提高科学能力能够极大地提高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科学能力主要包括: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创造能力、科学应用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科学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思想上创新,在教学中创新,在科研中创新。只有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教师自身的科学能力才能够提高。 4.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是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并存且以知识经济趋于主导地位为特征的时代。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作为小学教师要了解科学知识的进步,必须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所以小学教师就要不断充实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自觉学习来获取和更新知识。小学教师要学会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接受培训,定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这些都是提高个人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个人应当首先重视起来,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当作一项艰巨的任务,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社会各部门、各组织应当重视起来,给予足够的支持。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才能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科学素养的基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钟志贤.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1. 关于小学科学的论文 2. 关于小学教师的学术论文 3. 浅析小学科学教育论文 4. 小学教师学术论文 5. 教师科技论文范文3000字

科学小论文范文(一):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也就是说,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地球在太阳与月球之间,因此从太阳照射到月球的光线,会被地球所掩盖。以地球而言,当月食发生的时候,太阳和月球的方向会相差180度。古代月食记录有时可用来推定历史事件的年代。中国古代迷信的说法又叫做天狗吃月亮。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当月球整个都进入本影时,就会发生月全食;但如果只是一部分进入本影时,则只会发生月偏食。月全食和月偏食都是本影月食。在月全食时,月球并不是完全看不见的,这是由於太阳光在透过地球的稀薄大气层时受到折射进入本影,投射到月面上,令到月面呈红铜色。视乎月球经过本影的路径及当时地球的大气状况,光度在不一样的月全食会有所不一样。有时月球并不会进入本影而只进入半影,这就称为半影月食。在半影月食发生期间,月亮将略为转暗,但它的边缘并不会被地球的影子所阻挡。但是看月全食务必在晚上看,而且观看月食的机率比日食的机率少的多。关于月食,还有一个故事:16世纪初,哥伦布航海到了南美洲的牙买加,与当地的土着人发生了冲突。哥伦布和他的水手被困在一个墙角,断粮断水,状况十分危急。懂点天文知识的哥伦布明白这天晚上要发生月全食,就向土着rnd喊,再不拿食物来,就不给你们月光!到了晚上,哥伦布的话应验了,果然没有了月光。土着人见状诚惶诚恐,赶快和哥伦布化干戈为玉帛。科技小论文范文(二):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改变生活,时代在渐渐发生变化,科学在不断进步。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我们的生活与科技息息相关。在以前,农民伯伯每到春天,就要辛辛苦苦的进行插种,播种等的工作,夏天又要杀虫,秋天又要忙着收获,跟着种其他农作物。他们要一年四季,这样每一天重复着同样的顺序,天天佝偻着背下地干活,经常弄得自我筋疲力尽。可有时候天气会喜怒无常,下几场大雨或连续几天的干旱,再加上某些地方环境的污染严重,害虫随处可见,这些足以让农作物无法生长,农民辛苦的劳动得来的却是落得一场空。此刻,随着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一种新的培育方式太空育种。它是搭载科学实验的一种,是将农作物种子搭载于回到式地面卫星,借助太空超真空微重力及宇宙射线等地面不可模拟的环境变化,使种子发生变异,经过地面多代选育获得稳定的遗传性状,从而培育出新的农业品种来。自1987年以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回到式地面卫星,先后进行了多种植物的空间搭载实验,培育出了一系列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小麦、番茄、青椒、芝麻等作物的新品种。太空育种已得到必须程度的应用,从太空的带来的果实,它的重量和外形都发生了变化,比在陆地上培育的果实要大得多,好吃得多。科学之门已经打开,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随处可见,以后科技的发展,还需要我们来探索,来创造。让我们插上科学的翅膀,在科学世界里自由地遨游,发现并探索我们生活中的科学,为未来的科技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以上两篇600字的科技小论文范文均来源于学术堂)

初中科学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丰富科学知识基础,奠定探索科学观念,提升观察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一科学小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一科学小论文范文篇1 浅谈初中科学实验优化 摘 要:对于初中科学这样具有实践性的课程,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校条件和学生素质的限制,很多实验无法按照“预期计划”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对实验进行改进,从而达到增强实验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目的。在本文中笔者讲述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改进来提高初中实验教学。 关键字:科学实验;优化 一、引语 布鲁纳曾经说过:“一个人要想使现有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他必须亲自从事‘发现的行动’。”初中科学正是以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发现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而实验作为一项集观察、分析、创新等为一体的活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之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实验教学,尤其是优化学生实验教学,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教学优化操作实施 1.巧妙指导预习实验,提高课堂准备性 所谓实验预习就是做好实验的前提,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准备性。通过预习,学生可充分理解和熟悉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步骤,仪器的使用及实验注意事项,明确实验目的,能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从而极大提高实验课堂的质量与效率。因此,实验前我们应指导学生预习,每做一个实验前,我都明确提出以下几点:(1)本实验的原理是什么;(2)要达到什么目的;(3)实验分几个步骤;(4)操作过程有哪些具体要求和注意点。同时教师需要提醒学生理清实验步骤,因为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预习时可以提示学生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起来作为步骤,能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如: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这一课中,关于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研究实验。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来找出不同的原理,应该使用怎么样的反应装置,收集氧气该用什么方法,这是根据什么性质。还可以将实验室制氧气的步骤可归纳为: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这样,学生在做实验时思路就非常清晰,有条不紊,使实验取得更好的效果。 2.合理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 实验教学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科学实验的特点,让学生从多角度、各方面去观察、思考,从而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现行的教材中的有些演示实验,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缺点,但是经过我们的合理的改进后,就会大大提高演示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3节“大气的压强”这一课中,有一个这样的活动:在玻璃杯里盛满水,在杯口覆盖一张硬纸片。先用左手托住纸片,将杯子倒转过来。当左手拿开后,水是否会流出来?为什么?这个实验的本意是要告诉我们,大气压强把纸给托住了。但是很多学生认为纸片是被水给黏住了,教师为了验证水是被大气压托住而不是被水黏住,往往会把里面的水倒掉,再把纸片扣上去做一次,很不巧的是,由于纸片很轻巧,很容易在这次实验中被水黏住了。虽然教师会给予解释,但学生往往不是很信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师生之间通过讨论想到了玻璃钟罩和抽气机。具体的做法是:把杯子的底部穿过一根线,用蜡做好密封,然后装满水,放上纸片,然后倒扣过来,在绳子的另一端系上吸盘,吸盘倒吸在玻璃钟罩的顶部。纸片没有掉下来。然后用抽气机给玻璃钟罩抽气,随着里面气压的降低,纸片就会掉了下来。这样就可以充分的证明纸片是被大气压托住的,而不是被水黏住的。 3.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教学的进展将大大提高。而实验课上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教师时刻想到要引导学生的兴趣,挖掘教材中的实验趣味因素,不难设计出巧妙的趣味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趣味实验,有利于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水的组成”这一课中,有一个水的电解实验。在一般情况下,这是一个演示实验,由老师用水电解器做给学生看,然后再告诉学生哪个是氧气,哪个是氢气,以及区分它们的方法。实际上对于这个实验,我们只要稍微加以改进是可以把它做成趣味实验的,而且还能做成学生实验,让学生分组来完成。改进的实验用到这些器材:干电池四节、输液软管一条、大头针两枚、开关一个、培养皿一个、水、导线若干,依次连接在一起。闭合开关后,输液管中的水就会开始电解,产生氧气和氢气,将输液管另一端放在装有水的培养皿中,就会看到大量的气泡产生,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电解生产了气体。同时,如果把燃着的火柴放在气泡上方的话,还会产生爆鸣声,这就是氢气不纯燃烧的现象。这样的实验,充满了趣味性,同时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4.适当拓展课外实验,提高学生实践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习’,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科学中的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枯燥。但是,如果我们能启发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将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这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蜡烛燃烧完后,什么都没有了,难道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如果教师仅仅从口头上分析一下质量守恒的原因,学生肯定是不感兴趣也是不深刻的。我就根据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蜡烛燃烧后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然后从生活的经验出发,让学生说说是否观察到蜡烛燃烧有没有什么现象,会不会蕴含着哪些科学原理,最后布置学生设计一个课外小实验,把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收集起来,并设计实验判断产物,根据产物推断蜡烛由哪些元素组成的。通过这一课外实验,使学生理解了如何用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蜡烛燃烧现象,体会到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比如说,在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这一课中,有一个植物的向性实验。由于实验的时间较长,我们是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完成的。学到这里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课外实验,让学生来做,来研究玉米的生长情况。当然,为了取材的方便,我们是可以把它换成黄豆来做的。让学生从实践中观察根是向地生长、茎是背地生长;同时,我们还可以对这个实验做下扩展,让学生研究下种子萌发的条件,做到一举两得。 三、结语 优化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使学生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动手和动脑去获取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研究实验课的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实验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启动了思维,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而教师则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清时.科学第3册课本[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6). 3.朱清时.科学第4册课本[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1). 4.郑康春.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优化[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8). 初一科学小论文范文篇2 浅论初中科学概念教学策略 [摘要] 科学概念教学对于科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科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符合科学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策略,影响教学质量。本文以文献研究成果为基础,依据概念转变学习理论提出了提高科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操作策略:(1)探测前概念,制造认知冲突;(2)“架桥”前概念,切合科学概念;(3)加强实验创新,推动概念转变。 [关键词] 前概念 概念转变 科学概念 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由来 科学概念是自然界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不仅包括一般的科学事实和概念,还包括科学的观念和对科学的看法。科学概念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单位,学生掌握科学概念是发展科学能力的必要前提。科学概念教学是形成学生科学概念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基本环节,提高科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目前,科学概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受教学评价体制、落后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喜欢以自身概念体系为标准,运用机械训练的策略,导致学生概念学习水平停留在陈述性知识层面,对概念缺乏实质的理解,无法实际应用。 2.科学教材中许多概念和规律是以探究的方式呈现的,也有单独设立的探究活动。但有些教师不了解学生科学概念形成的心理机制,缺乏多样化的教学策略,科学概念探究只注重结论而不是有意义的探究过程,缺乏对科学概念本质内涵的揭示,学生无法真正建构概念。 以上第2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着重探讨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基本探究的科学概念教学有效性。 二、概念转变学习理论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科学概念学习之前学生已形成许多日常概念,称为前概念,有些前概念近似科学概念,而有些却是“错误概念”或“相异概念”,与科学概念不相容。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概念转变学习理论认为科学学习就是学生原有概念的改变、发展和重建过程,是学生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过程;强调学生对科学新概念同化、顺应式“自我建构”,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元认知等因素在概念学习中的作用。基于这种观点,科学概念教学要以前概念为前提,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以科学探究为基本方式,以促进概念转变为根本目的。 三、促进科学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科学概念教学是一场发生在有限时间、空间里的师生互动,有效组织承载概念内涵的活动,帮助学生从活动中整理获取重要信息,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等都要依赖教学策略合理运用。下文以文献查阅为基础、结合案例分析的形式,探讨提高科学概念教学过程有效性的教学策略,这些教学策略都基于“概念学习就是概念转变”这一观点。 (一)探测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 前概念泛指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因人而异植根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具有隐憋性、长期性、稳定性、缺乏概括性、牢固性等特点,师生都不易察觉。概念转变的起点是前概念,教师要借助一些方法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借机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提升探究动机,进入意义建构概念的状态。 策略分析: 1.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经验匹配的熟悉情景来“唤醒”前概念,再设置挑战性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动机; 2.借助概念图、概念层、关健概念、连接、层级、连接词关系来探测学生的前概念,暴露学生学习相关前概念; 3.利用学生不同背景差异这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引导加强协商对话的小组合作,让学生不同的观点自由碰撞,自行暴露“错误概念”并意识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与现有情景存在冲突,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动机,进入有意义的学习状态。 概念图是探测前概念和评价概念转化的知识管理工具,适用于概念层级联系比较明显的知识章节。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课前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二)“架桥”前概念,切合科学概念 布朗和克莱门特提出并验证了“架桥”策略在概念转变教学的应用问题。“架桥”策略是通过生活事例与目标概念之间做出明确类比建立类比关系。初中学生思维抽象逻辑思给尚未发展完善,具体的形象成分在思维过程中仍起着重要作用,难以直接理解许多抽象科学概念。抽象的科学概念需要通过“架桥”类比策略帮助学生建立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关系,促成概念理解。“架桥”策略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观点,能有效得促成概念的转变。 策略分析: 1.学生对于抽象科学概念缺乏感性认识,教师直接介入教学,学生的兴趣与注意程度难以保证,需要一些熟悉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有用经验,提取与科学概念学习相关的前概念。 2.学生难以由当前情境建构科学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事例进行类比铺垫激活学生形成相似前概念情景,促进情景迁移,理解科学概念。 3.选择的事例与科学概念的内部逻辑关系必须一致,否则会让学生思维陷入混乱。 (三)加强实验创新,推动概念转变 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合理性、有效性是实现概念转变的条件。在科学教材中,许多概念和规律是以探究的方式呈现的,但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水平,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器材,组织安排实验探究的顺序,精巧设计成本低、趣味浓、创意新的“差异性实验”,有违学生“常识”的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注重掌握科学方法、发展科学能力的同时体验科学概念的合理性、有效性,从根本上动摇并推翻学生错误的前概念,为科学概念的建构奠定坚实基础。 策略分析: 1.在开展探究之前,教师利用相关事例,暴露学生前概念的同时,又造成学生原有经验和实验结果相违背的认知冲突,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明确了探究的定向目标。 2.学生感受到进行了“有意义”的自主探究,同时自主讨论、汇报、分析、比较得出的结论所建立的密度概念合情合理,更为有效; 3.实验创新不是要求追求科学家探究的精度,而主要是指实验组织出现的排序,还有尽量充分地利用生活的实验素材,会让学生觉得科学就在身边。 本文对于科学概念教学策略的探讨局限于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更加有效地促进概念转变需要结合概念教学前的准备策略和教学后的评价策略进行系统思考,我们期待更多相关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卫平,刘建伟.概念转变模型: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与修正[J].学科教育,2004,(6):34. [2]袁维新.科学概念的建构性教学模式与策略探析[J].教育科学,2007,23(1):25. [3]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涵义、结构及其类型[J].教学与管理,2005,(2):5-7. [4]李高峰,刘恩山.前科学概念的研究进展[N].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46). [5]唐小俊.促进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08,(6) :12. [6]袁维新.西方科学教学中概念转变学习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4,(3):35. 猜你喜欢: 1. 初中科技小论文范文 2. 初一科学论文范文 3. 初一科学论文800字范文 4. 初中科学教育小论文 5. 初中科学论文格式范文

教师科技论文格式范文

小学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一门新兴课程,教学方法运用的情况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进行的效果。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教师科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教师科学论文篇1 浅谈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 【摘 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的新的课堂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课堂氛围的营造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科学学习的引导者、探究活动的支持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关键词】 小学科学 教师 课堂角色 我国《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方式。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在理论上要求小学科学教师能够扮演多种课堂角色,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以更好地适应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需要。那么,在新课改对小学科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下,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哪些新的课堂角色呢? 一、小学科学教师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者 拥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使教师与学生都充满激情,教师教的态度和学生学的态度端正明确,能够使课堂上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井然有序,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能够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及情感交流,还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为着同一个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探讨,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与喜悦。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得到身心的放松和自由,享受精神的愉悦,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展个性,得到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那么,如何来营造这样的氛围呢?首先,教师需要掌握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够不时地带给学生轻松和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其次,教师应创设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师生、生生间思维的交流。此外,教师还应该对教学环境也就是科学实验室进行积极的布置,富有科学气息的环境氛围也可以为课堂氛围的营造增色不少。相信,在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下,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科学学习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收获。 二、小学科学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的科学课程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教师在课堂上将科学知识和技能加以讲解,学生只需听,记住教材中的知识点即可。然而,《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多元化的,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中,教师不但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已经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单一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是与学生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成为学生科学学习道路上的好伙伴和知心朋友。为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学情、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课标中对三维具体目标的分析出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身心成长的经历、自主探究的体验、知识经验的建构与表达等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小学科学教师是科学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体现的是教师主体的理念,教师只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去教, 学生也只需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学习。而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课程是从学生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开始,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强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特别是当教师与学生同样处于未知者的位置时,教师必须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每一个环节的活动, 在活动中师生都是发现者、探究者, 师生更应共同协作,广泛地利用课程资源, 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小学科学教师是探究活动的支持者 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支持下进行的自主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总结交流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应充当着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支持者, 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支持的作用,只需简单地提出需要探究问题,指出探究的方向,却不提供具体的步骤和过程,更不会自问自答,强调学生通过探究讨论,自己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五、小学科学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需要获取广泛的课程资源, 而小学科学教师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科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周边环境特点,重点收集学校、家庭、社区等方面的各种条件, 从中找出有可能成为科学课程资源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重组,从而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还应善于开发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 并掌握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技能。多媒体课程资源包括网络、图片、视频等等,还可以充分实现资源的共享。此外,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一起进入学校资源空间、家庭资源空间、社区资源空间和多媒体资源空间。使学生多渠道、多媒体、多方位、个性化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从而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素养,发展科学能力。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科学教师需要扮演的课堂角色是复杂多样的。在科学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扮演一种课堂角色,往往是几种角色同时扮演,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这也是我们探讨小学科学教师课堂角色的根本目的。小学科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学习提高,努力扮演好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角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金敏,周建国.科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理想角色扮演[J].教育科研论坛,2009,(4). [2]郭爱鸽,刘水河.探究性学习对小学科学教师的角色要求――谈新课改中小学教师教学习惯的改变[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11). [3]张继伟.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扮演小议[J].新课程学习,2014,(7). [4]张书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的转变[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9). [5]张书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转变及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2006. 小学教师科学论文篇2 浅谈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当前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当下我国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出了自己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放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小学教师作为小学生科学课程学习的倡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引路者,他们科学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以致影响到整个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提高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才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根本保证。 一、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基础资源短缺、教育发展理念滞后、教育体系和传统教学观念及课程体系的局限,使我国的教育在曲折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进。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是: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普遍较低,教师普遍缺乏跨学科的知识,对新课程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难以胜任;教师普遍缺乏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们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上存在很多缺陷,因而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甚至伪科学的做法。这些就是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只有对这些存在的现状加以分析,我们才能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2.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存在的问题。 ①科学教育观念薄弱。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根本所在。现阶段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教育观念仍然比较薄弱,科学教学中明显偏向的是传授科学知识,很少触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领域,没有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教师过分注重自身专业的发展,忽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没有采用科学和教学方法,过于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忽视知识、技能、方法的协调发展,不能充分认识到科学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②科学信息资源利用不足。现代教育科学信息资源广泛,但许多小学教师仍只注重教科书的使用,认为通过书本、计算机、网络等媒体获取信息已经足够了,缺乏学术交流。现在有很多教师常年没有学术交流机会,也缺少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的教师不愿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样是无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③知识结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着严重的不科学、不合理现象。学科课程过深、过剩、过专,但基础学科方面的知识过于狭窄、陈旧,缺乏人文科学基础。重学科课程,轻教育理论课程。而且许多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对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不理解。④教育科研及实践能力不足。大部分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新意识淡薄,科研能力缺乏,不能通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教育实验、专题研究来展示教育教学规律。而且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教师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较差。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所面临的科学素养问题是比较严峻的,如果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新课程教育的改革,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二、提高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策略 1.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一直以来,教师都以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把教学单纯地当作知识来传授,这种理念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师科学素养不高的体现。要提高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应当让教师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科学思想,形成科学态度意识和科学精神品质。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拥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科学教学。 2.尽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小学教师应当重新调整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应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的精深,还要注重知识的广博,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所以除了要掌握自身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特别是科学史、科学方法论等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知识体系,形成全面性的、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科学认知结构。让自己的科学素养在知识结构上,形成科学的、合理的、多元化的结构特征。 3.加强各种科学能力培养。科学能力一般指的是进行科学探究和探索新科学知识的能力,它是科学素养和重要组成部,提高科学能力能够极大地提高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科学能力主要包括: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创造能力、科学应用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科学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思想上创新,在教学中创新,在科研中创新。只有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教师自身的科学能力才能够提高。 4.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是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并存且以知识经济趋于主导地位为特征的时代。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作为小学教师要了解科学知识的进步,必须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所以小学教师就要不断充实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自觉学习来获取和更新知识。小学教师要学会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接受培训,定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这些都是提高个人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个人应当首先重视起来,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当作一项艰巨的任务,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社会各部门、各组织应当重视起来,给予足够的支持。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才能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科学素养的基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钟志贤.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1. 关于小学科学的论文 2. 关于小学教师的学术论文 3. 浅析小学科学教育论文 4. 小学教师学术论文 5. 教师科技论文范文3000字

去网上查,就行了。

哪方面的都没的 咋个回答嘛

和普通的作文的格式一样。。科技小论文是学生科学研究的总结,而不是文学作品。小论文的写法有一定的规范性,它包括以下内容:1、论文题目:题目要与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文不对题。题目要求简洁、新颖、吸引读者。如《为什么咸蛋黄会出油?》明了,吸引读者。研究的题目不能太大,不然无从下手。2、引言:是论文的开场白,简单说明进行该研究的目的或作者是怎样想到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的起因。3、材料和研究方法:要写清考察和观察对象、实验的材料及材料来源;采用什么研究方法以及具体研究步骤;使用了哪些仪器等,这都要如实交代清楚,以便经得起他人的重复试验。4、结果:是论文的论据部分。除了用文字,还可用表格中的数据,图片,照片,这样具有说服力。数据的真实可靠是实验研究的关键所在。5、讨论:这是论文的论证和论点部分。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科学结论。并要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以说明。论点必须是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依据,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如果脱离实际,故意扩大研究成果,就失去论文的科学性,结果将是一事无成。本次的科技小论文选题可以参考丛书的有关课题,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手段。也可围绕自己劳技创意和制作过程等方面内容进行论述。论文的撰写用A4纸张。

教师科技论文范文参考

小学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一门新兴课程,教学方法运用的情况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进行的效果。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教师科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教师科学论文篇1 浅谈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 【摘 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的新的课堂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课堂氛围的营造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科学学习的引导者、探究活动的支持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关键词】 小学科学 教师 课堂角色 我国《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方式。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在理论上要求小学科学教师能够扮演多种课堂角色,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以更好地适应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需要。那么,在新课改对小学科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下,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哪些新的课堂角色呢? 一、小学科学教师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者 拥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使教师与学生都充满激情,教师教的态度和学生学的态度端正明确,能够使课堂上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井然有序,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能够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及情感交流,还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为着同一个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探讨,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与喜悦。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得到身心的放松和自由,享受精神的愉悦,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展个性,得到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那么,如何来营造这样的氛围呢?首先,教师需要掌握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够不时地带给学生轻松和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其次,教师应创设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师生、生生间思维的交流。此外,教师还应该对教学环境也就是科学实验室进行积极的布置,富有科学气息的环境氛围也可以为课堂氛围的营造增色不少。相信,在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下,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科学学习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收获。 二、小学科学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的科学课程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教师在课堂上将科学知识和技能加以讲解,学生只需听,记住教材中的知识点即可。然而,《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多元化的,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中,教师不但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已经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单一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是与学生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成为学生科学学习道路上的好伙伴和知心朋友。为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学情、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课标中对三维具体目标的分析出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身心成长的经历、自主探究的体验、知识经验的建构与表达等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小学科学教师是科学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体现的是教师主体的理念,教师只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去教, 学生也只需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学习。而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课程是从学生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开始,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强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特别是当教师与学生同样处于未知者的位置时,教师必须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每一个环节的活动, 在活动中师生都是发现者、探究者, 师生更应共同协作,广泛地利用课程资源, 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小学科学教师是探究活动的支持者 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支持下进行的自主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总结交流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应充当着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支持者, 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支持的作用,只需简单地提出需要探究问题,指出探究的方向,却不提供具体的步骤和过程,更不会自问自答,强调学生通过探究讨论,自己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五、小学科学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需要获取广泛的课程资源, 而小学科学教师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科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周边环境特点,重点收集学校、家庭、社区等方面的各种条件, 从中找出有可能成为科学课程资源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重组,从而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还应善于开发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 并掌握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技能。多媒体课程资源包括网络、图片、视频等等,还可以充分实现资源的共享。此外,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一起进入学校资源空间、家庭资源空间、社区资源空间和多媒体资源空间。使学生多渠道、多媒体、多方位、个性化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从而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素养,发展科学能力。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科学教师需要扮演的课堂角色是复杂多样的。在科学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扮演一种课堂角色,往往是几种角色同时扮演,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这也是我们探讨小学科学教师课堂角色的根本目的。小学科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学习提高,努力扮演好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角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金敏,周建国.科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理想角色扮演[J].教育科研论坛,2009,(4). [2]郭爱鸽,刘水河.探究性学习对小学科学教师的角色要求――谈新课改中小学教师教学习惯的改变[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11). [3]张继伟.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扮演小议[J].新课程学习,2014,(7). [4]张书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的转变[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9). [5]张书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转变及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2006. 小学教师科学论文篇2 浅谈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当前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当下我国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出了自己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放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小学教师作为小学生科学课程学习的倡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引路者,他们科学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以致影响到整个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提高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才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根本保证。 一、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基础资源短缺、教育发展理念滞后、教育体系和传统教学观念及课程体系的局限,使我国的教育在曲折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进。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是: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普遍较低,教师普遍缺乏跨学科的知识,对新课程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难以胜任;教师普遍缺乏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们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上存在很多缺陷,因而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甚至伪科学的做法。这些就是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只有对这些存在的现状加以分析,我们才能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2.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存在的问题。 ①科学教育观念薄弱。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根本所在。现阶段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教育观念仍然比较薄弱,科学教学中明显偏向的是传授科学知识,很少触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领域,没有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教师过分注重自身专业的发展,忽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没有采用科学和教学方法,过于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忽视知识、技能、方法的协调发展,不能充分认识到科学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②科学信息资源利用不足。现代教育科学信息资源广泛,但许多小学教师仍只注重教科书的使用,认为通过书本、计算机、网络等媒体获取信息已经足够了,缺乏学术交流。现在有很多教师常年没有学术交流机会,也缺少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的教师不愿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样是无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③知识结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着严重的不科学、不合理现象。学科课程过深、过剩、过专,但基础学科方面的知识过于狭窄、陈旧,缺乏人文科学基础。重学科课程,轻教育理论课程。而且许多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对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不理解。④教育科研及实践能力不足。大部分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新意识淡薄,科研能力缺乏,不能通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教育实验、专题研究来展示教育教学规律。而且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教师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较差。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所面临的科学素养问题是比较严峻的,如果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新课程教育的改革,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二、提高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策略 1.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一直以来,教师都以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把教学单纯地当作知识来传授,这种理念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师科学素养不高的体现。要提高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应当让教师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科学思想,形成科学态度意识和科学精神品质。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拥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科学教学。 2.尽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小学教师应当重新调整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应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的精深,还要注重知识的广博,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所以除了要掌握自身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特别是科学史、科学方法论等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知识体系,形成全面性的、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科学认知结构。让自己的科学素养在知识结构上,形成科学的、合理的、多元化的结构特征。 3.加强各种科学能力培养。科学能力一般指的是进行科学探究和探索新科学知识的能力,它是科学素养和重要组成部,提高科学能力能够极大地提高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科学能力主要包括: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创造能力、科学应用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科学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思想上创新,在教学中创新,在科研中创新。只有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教师自身的科学能力才能够提高。 4.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是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并存且以知识经济趋于主导地位为特征的时代。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作为小学教师要了解科学知识的进步,必须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所以小学教师就要不断充实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自觉学习来获取和更新知识。小学教师要学会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接受培训,定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这些都是提高个人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个人应当首先重视起来,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当作一项艰巨的任务,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社会各部门、各组织应当重视起来,给予足够的支持。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才能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科学素养的基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钟志贤.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1. 关于小学科学的论文 2. 关于小学教师的学术论文 3. 浅析小学科学教育论文 4. 小学教师学术论文 5. 教师科技论文范文3000字

教育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高校学科教学。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技术论文范文,希望你们喜欢。 教育技术论文范文篇一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高校学科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式灵活,内容丰富,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网络教学,能够满足各种不同的教学需求。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解决师资、设备不足等问题。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教学 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126-01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高校教学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将推动高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发生巨大的改变。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形成,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探讨问题、解答疑惑,以寻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的方法。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单纯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主的探究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 一、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课堂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互融合进行教学的形式。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融入到课程中,成为课堂数学的重要组成部,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幕布、音响等设备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信息,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配合声音演示出来,完成教学的过程。多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在信息化建设的今天,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 内容生动、直观 综合应用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信息来进行教学活动,解决传统教学手段难于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明了易懂,使教学内容生动、直观,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 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堂生动、直观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诱导学生分析问题,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枯燥、单调的教学形式,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课堂时间内密度大 通过课件演示,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学生能迅速、高效的获取知识。减少了上课期间书写板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密度,在有限课堂时间内的大大增加了教学内容,有效的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 现代教育下的网络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过程已不在局限于课堂上。网络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高校教学之中的具体表现,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基本形式。网络教学不仅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还可以解决师资、设备不足等问题。 网络教学打破了课堂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了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虚拟课堂。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延伸,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结合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的崭新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网络教学使教学资源在互联网上、全球范围共享。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网络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 覆盖面广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全球互联网已经覆盖五大洲的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 跨越时间和空间 通过网络教学,教师与学生跨越了地域产生的距离,即使师生之间相隔千里、交通不便利、不出家门,也可以完成教授与获取的教学过程。时间上更是无限制的重叠,可以任何时间进行教与学,并且可以反复进行,直到理解并接受相关知识。 (三) 信息丰富 互网络为全球网民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资源共享。通过使用互联网,全世界范围内的人们可以简单快捷的进行信息检索、交换、共享,所以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世界级规模的图书馆。网络教学可以共享巨大且优良的教学资源,可以不断完善、丰富课知识信息,供学生下载学习。通过网络,学习者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了解、学习更多相关知识,通过分析、比较,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更益于对新知识的消化和掌握,同时培养了学生有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 师生互动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将学习过程的疑点、难点提出来,同学间可以相互探讨,也可以请老师解答,即使师生不能同时在线,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延时讨论。通过沟通、交流,既可以增近师生间、同学间的情感,也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对课程知识掌握的情况,发现并改进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 结束语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未来教学手段发展趋势,其应用领域将越来越广、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好。诚然,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确实有它的长处,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作为高校工作者,我们必须坚持不懈的探寻现代教育技术之路,必须紧跟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改进教学手段、开拓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党克、张卫红、张卫建:多媒体技术在辅助教学中的适当应用[J].教育科学,2005(10) [3]田屹.论信息时代的学校网络教学[J].教育技术中心2004(10) [4]李玉华、都晓梅:多媒体课件能否完全代替板书[J].北京教育,2007(11). 教育技术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教育技术资源 【摘要】随着 科学 技术的飞速 发展 , 教育 技术资源发展令世人惊叹,在 现代 教育中它们的优越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本文从阐述了硬件资源、潜件资源、软件资源、 网络 资源、课件资源、积件资源、数据通信在教学中的 应用 以及这些教育技术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教育技术;资源;种类;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资源也得到飞速发展,尤其是三件(硬件、软件、潜件)资源中的软件资源即CAI课件资源、网络资源、积件资源、数据通信等发展更快,在现代教育中它们的优越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会使传统的教学 方法 和教学手段发生重大变化,为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技术资源的种类 (一)硬件资源 硬件资源是指有形的、具体的信息转换的各种教学机器或设备。硬件资源在传播活动中本身不会改变受播者的认知结构,但却能促进传播活动的发生,加速或延缓受播者的认知结构的改变,实现促进功能。硬件资源通常是以实物的形态存在。硬件资源是开展教育技术的物质基础,没有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上存储的教育信息不能呈现,或不能完整地呈现出来。磁带、磁盘、光盘上的信息,学生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上的信息,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效地观察。 (二)潜件资源 潜件资源主要是指与教育技术相关的 理论 体系与方法等。潜件资源与硬件资源相似,它也是一种外部性的支持条件, 研究 它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教育技术的应用特点,构建一系列理论体系,从而帮助受播者快速接受信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育技术有它的理论基础,也有自己的专门理论。潜件资源是无形的,潜在的教育、教学的心理、信息、传播、控制等的理论构想、研究成果和实施策略。潜件资源是抽象的,观念形态的东西,是在教师自身 学习 、师生的教学活动或认知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在师生的脑海里逐步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可以使部分学习者的学习经验被迁移到另一部分学习者身上,减少重复性的摸索活动。因此说潜件资源主要体现了资源的迁移功能。潜件资源是进行教育技术的关键,潜件资源决定着硬件资源的选择、软件资源的编制、媒体的优化组合、恰当运用、控制教育的进程、信息的反馈、协调学生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三)软件资源 软件资源是指由硬件实施而设计的教材,是教育信息及其载体。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真正能够引起受播者的认知结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发生变化的就是软件资源,在资源中实现了改变功能。通常我们把软件资源看成是与硬件资源相应的供其使用的教材。软件资源蕴含着教育的具体 内容 ,是实施教育技术的必要条件,没有软件资源,硬件资源的工作就没有意义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传递任何教育信息。软件资源包括常规软件资源、 计算 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网络资源等。 1、常规软件资源 常规软件资源主要是指记录有教育信息的“三片两带”,即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 2、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主要是指校园网、地区网、国家网、国际网等多层次远距离网上资源库。 3、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资源主要是指CAI课件资源、积件资源和智能学件资源。下面只讨论课件资源和积件资源。 (1)课件资源 课件(Course ware)资源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资源。基本模式有操练与练习型、指导型、咨询型、模拟型、游戏型、 问题 求解型、发现学习型。无论那种类型的课件,都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处理策略两大类信息的有机结合。即向学习者提示的各种教学信息;用于对学习过程进行诊断、评价、处方和学习引导的各种信息和信息处理;为了提高学习积极性,制造学习动机,用于强化刺激的学习评价信息;用于更新学习数据、实现学习过程控制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过程的控制方法。在构成教学活动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中,人(教师、学生)是核心。课件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理论密切相关,是编制者思想与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课件成品后不可修改,不能由教师和学生重组改造以适应自己当前的教学。适用于事先确定的特定的教学目标与具体的教学情境。有的课件完全与教科书配套,紧扣教学大纲,紧扣某版本中小学教材,按教科书章节安排课件内容。具有整体性、固定性、特定性和封闭性。课件的运用能够按照某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中能起到很大作用。但由于课件是事先由教学设计确定的、有固定程序的、定型情节的、模式化的、封闭的、整体型的,决定了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范围,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发挥,不适应千变万化的现实课堂教学,受到很大的局限。 (2)积件资源 积件(Integradle ware)资源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积件库与积件组合平台的有机结合。积件组合平台具有无需程序设计、方便地组合积件库中的各类教学资源,面向普通教师易学易用。积件库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网上环境资源库(网上多媒体教学资料库、网上微教学单元库、网上资料呈现方式库、网上教与学策略库)、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五个部分。又可分五个层次:核心层、平台层、实库层(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虚库层(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环境库。由此可见,“积件”资源是一个大系统,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从它的素材库中调用自己所需的素材,然后利用便于操作的工作平台加以组合,也可以随时增加和完善素材库。积件资源只求 问题 解决,不象课件资源要做好一堂课。积件资源为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因材施教留下足够的 发展 空间。比如就海岛而言,有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下面嬉戏着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大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密林中各种海鸟和遍地的鸟蛋等,总之你所想象到的素材都尽在其中。教师可以调用教学单元库中的习题,还可以通过联网调用网上信息。这样,教师对信息的利用简直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就能以不变(积件)应万变(教学实际)。如果制作出这样的积件,一定会对 计算 机辅助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个积件单元是以解决一个问题为单位,而不是以整堂课或整章 内容 为单位,这样,不但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可以通用一个系统,就这一个单元也可以说明多个问题。如一段下雨的素质(图片、动画、电视)这一单元,不但可用在语文课中讲散文、古诗或作文意境,同样也可用在物理课中讲物态变化和落体运动,还可用在生物课中讲生态和地理课中讲气候的相关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积件的通用性,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二、 教育 技术资源的关系 教育技术资源是由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潜件资源等构成,它们都是 学习 资源。 硬 件 资 源←———————媒 体 (学习资源)———————→ 潜 件 资 源 ↓ 网 络 资 源←———————软 件 资 源———————→ 常 规 软 件 ↓↓ 积 件 资 源←———————计算机辅助 教学软件———————→ 课 件 资 源 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互相依赖,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通常是一起运用的。优秀的软件资源,通过优质的硬件资源,正确的操作,适当的环境, 科学 、清晰、完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都有实体形态,潜件资源是抽象的、观念形态的东西。在加快教育 现代 化的进程中,必须加大力度进行硬件、软件、潜件三件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进行潜件资源建设,使潜件资源建设有一套 理论 ,有一个系统,有一个体系,要使潜件资源建设上水平、正常化、系统化。在潜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关系中,潜件资源是占主导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提高、改善教师和学生的潜件素质,进行教师的电教意识、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 方法 。 课件资源和积件资源都属软件系统。课件资源是一个封闭的软件系统,课件资源的个性化特点使得其 应用 受到一定限制,它的形式和内容完全由课件设计者固定下来,一个人自制自用而效果良好的课件,别人用起来效果不一定好,因为他搞不清制作者的用意。要从别人的课件中摘取自己感到有用的部分,集合成一个新课件,往往技术手段不够,因此教师自己不能加以重组改造。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多么优秀的教育专家和高水平教师设计的课件,也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教学情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实际。因此,课件资源的通用性不强,更难以产业化。积件资源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软件资源系统,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以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教学。积件资源是我国学校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新思维,它改变了教学软件资源的设计、开发与使用相互割裂的局面,使教师自己能方便地制作适合教学情境的CAI软件资源。积件资源是继第一代教学软件资源——课件资源之后的第二代教学软件资源,它不是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著作工具的简单叠加,而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处理策略库与教学工作平台。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是积件资源的“两翼”。积件库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微教学单元库、网上积件资源库、资料呈现方式库和教与学策略库为师生利用积件组合平台制作教学软件资源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来源,灵活易用开放实用的积件组合平台则是充分发挥师生创造性、能动性的有力工具。 三、结束语 加快实现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 研究 ,真正发挥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工作的主要内容正如1994年教育技术的定义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因此,教育技术的丰富实践,资源内部的矛盾运动,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现有教育资源的浪费,将促进教育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如果我们的教育改革有了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有了教育技术这样的教育资源的武装,就能胜利地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适应具有 中国 特色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 文献 : ①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3期。 ②彭绍东《积件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中国电化教育》,1998年1期。 看了教育技术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教育技术应用论文 2. 有关教育技术学论文 3. 有关教育技术学毕业论文 4. 浅谈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论文 5.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

初中科学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丰富科学知识基础,奠定探索科学观念,提升观察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一科学小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一科学小论文范文篇1 浅谈初中科学实验优化 摘 要:对于初中科学这样具有实践性的课程,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校条件和学生素质的限制,很多实验无法按照“预期计划”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对实验进行改进,从而达到增强实验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目的。在本文中笔者讲述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改进来提高初中实验教学。 关键字:科学实验;优化 一、引语 布鲁纳曾经说过:“一个人要想使现有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他必须亲自从事‘发现的行动’。”初中科学正是以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发现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而实验作为一项集观察、分析、创新等为一体的活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之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实验教学,尤其是优化学生实验教学,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教学优化操作实施 1.巧妙指导预习实验,提高课堂准备性 所谓实验预习就是做好实验的前提,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准备性。通过预习,学生可充分理解和熟悉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步骤,仪器的使用及实验注意事项,明确实验目的,能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从而极大提高实验课堂的质量与效率。因此,实验前我们应指导学生预习,每做一个实验前,我都明确提出以下几点:(1)本实验的原理是什么;(2)要达到什么目的;(3)实验分几个步骤;(4)操作过程有哪些具体要求和注意点。同时教师需要提醒学生理清实验步骤,因为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预习时可以提示学生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起来作为步骤,能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如: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这一课中,关于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研究实验。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来找出不同的原理,应该使用怎么样的反应装置,收集氧气该用什么方法,这是根据什么性质。还可以将实验室制氧气的步骤可归纳为: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这样,学生在做实验时思路就非常清晰,有条不紊,使实验取得更好的效果。 2.合理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 实验教学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科学实验的特点,让学生从多角度、各方面去观察、思考,从而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现行的教材中的有些演示实验,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缺点,但是经过我们的合理的改进后,就会大大提高演示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3节“大气的压强”这一课中,有一个这样的活动:在玻璃杯里盛满水,在杯口覆盖一张硬纸片。先用左手托住纸片,将杯子倒转过来。当左手拿开后,水是否会流出来?为什么?这个实验的本意是要告诉我们,大气压强把纸给托住了。但是很多学生认为纸片是被水给黏住了,教师为了验证水是被大气压托住而不是被水黏住,往往会把里面的水倒掉,再把纸片扣上去做一次,很不巧的是,由于纸片很轻巧,很容易在这次实验中被水黏住了。虽然教师会给予解释,但学生往往不是很信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师生之间通过讨论想到了玻璃钟罩和抽气机。具体的做法是:把杯子的底部穿过一根线,用蜡做好密封,然后装满水,放上纸片,然后倒扣过来,在绳子的另一端系上吸盘,吸盘倒吸在玻璃钟罩的顶部。纸片没有掉下来。然后用抽气机给玻璃钟罩抽气,随着里面气压的降低,纸片就会掉了下来。这样就可以充分的证明纸片是被大气压托住的,而不是被水黏住的。 3.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教学的进展将大大提高。而实验课上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教师时刻想到要引导学生的兴趣,挖掘教材中的实验趣味因素,不难设计出巧妙的趣味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趣味实验,有利于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水的组成”这一课中,有一个水的电解实验。在一般情况下,这是一个演示实验,由老师用水电解器做给学生看,然后再告诉学生哪个是氧气,哪个是氢气,以及区分它们的方法。实际上对于这个实验,我们只要稍微加以改进是可以把它做成趣味实验的,而且还能做成学生实验,让学生分组来完成。改进的实验用到这些器材:干电池四节、输液软管一条、大头针两枚、开关一个、培养皿一个、水、导线若干,依次连接在一起。闭合开关后,输液管中的水就会开始电解,产生氧气和氢气,将输液管另一端放在装有水的培养皿中,就会看到大量的气泡产生,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电解生产了气体。同时,如果把燃着的火柴放在气泡上方的话,还会产生爆鸣声,这就是氢气不纯燃烧的现象。这样的实验,充满了趣味性,同时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4.适当拓展课外实验,提高学生实践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习’,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科学中的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枯燥。但是,如果我们能启发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将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这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蜡烛燃烧完后,什么都没有了,难道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如果教师仅仅从口头上分析一下质量守恒的原因,学生肯定是不感兴趣也是不深刻的。我就根据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蜡烛燃烧后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然后从生活的经验出发,让学生说说是否观察到蜡烛燃烧有没有什么现象,会不会蕴含着哪些科学原理,最后布置学生设计一个课外小实验,把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收集起来,并设计实验判断产物,根据产物推断蜡烛由哪些元素组成的。通过这一课外实验,使学生理解了如何用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蜡烛燃烧现象,体会到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比如说,在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这一课中,有一个植物的向性实验。由于实验的时间较长,我们是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完成的。学到这里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课外实验,让学生来做,来研究玉米的生长情况。当然,为了取材的方便,我们是可以把它换成黄豆来做的。让学生从实践中观察根是向地生长、茎是背地生长;同时,我们还可以对这个实验做下扩展,让学生研究下种子萌发的条件,做到一举两得。 三、结语 优化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使学生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动手和动脑去获取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研究实验课的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实验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启动了思维,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而教师则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清时.科学第3册课本[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6). 3.朱清时.科学第4册课本[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1). 4.郑康春.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优化[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8). 初一科学小论文范文篇2 浅论初中科学概念教学策略 [摘要] 科学概念教学对于科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科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符合科学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策略,影响教学质量。本文以文献研究成果为基础,依据概念转变学习理论提出了提高科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操作策略:(1)探测前概念,制造认知冲突;(2)“架桥”前概念,切合科学概念;(3)加强实验创新,推动概念转变。 [关键词] 前概念 概念转变 科学概念 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由来 科学概念是自然界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不仅包括一般的科学事实和概念,还包括科学的观念和对科学的看法。科学概念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单位,学生掌握科学概念是发展科学能力的必要前提。科学概念教学是形成学生科学概念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基本环节,提高科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目前,科学概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受教学评价体制、落后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喜欢以自身概念体系为标准,运用机械训练的策略,导致学生概念学习水平停留在陈述性知识层面,对概念缺乏实质的理解,无法实际应用。 2.科学教材中许多概念和规律是以探究的方式呈现的,也有单独设立的探究活动。但有些教师不了解学生科学概念形成的心理机制,缺乏多样化的教学策略,科学概念探究只注重结论而不是有意义的探究过程,缺乏对科学概念本质内涵的揭示,学生无法真正建构概念。 以上第2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着重探讨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基本探究的科学概念教学有效性。 二、概念转变学习理论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科学概念学习之前学生已形成许多日常概念,称为前概念,有些前概念近似科学概念,而有些却是“错误概念”或“相异概念”,与科学概念不相容。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概念转变学习理论认为科学学习就是学生原有概念的改变、发展和重建过程,是学生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过程;强调学生对科学新概念同化、顺应式“自我建构”,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元认知等因素在概念学习中的作用。基于这种观点,科学概念教学要以前概念为前提,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以科学探究为基本方式,以促进概念转变为根本目的。 三、促进科学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科学概念教学是一场发生在有限时间、空间里的师生互动,有效组织承载概念内涵的活动,帮助学生从活动中整理获取重要信息,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等都要依赖教学策略合理运用。下文以文献查阅为基础、结合案例分析的形式,探讨提高科学概念教学过程有效性的教学策略,这些教学策略都基于“概念学习就是概念转变”这一观点。 (一)探测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 前概念泛指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因人而异植根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具有隐憋性、长期性、稳定性、缺乏概括性、牢固性等特点,师生都不易察觉。概念转变的起点是前概念,教师要借助一些方法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借机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提升探究动机,进入意义建构概念的状态。 策略分析: 1.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经验匹配的熟悉情景来“唤醒”前概念,再设置挑战性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动机; 2.借助概念图、概念层、关健概念、连接、层级、连接词关系来探测学生的前概念,暴露学生学习相关前概念; 3.利用学生不同背景差异这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引导加强协商对话的小组合作,让学生不同的观点自由碰撞,自行暴露“错误概念”并意识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与现有情景存在冲突,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动机,进入有意义的学习状态。 概念图是探测前概念和评价概念转化的知识管理工具,适用于概念层级联系比较明显的知识章节。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课前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二)“架桥”前概念,切合科学概念 布朗和克莱门特提出并验证了“架桥”策略在概念转变教学的应用问题。“架桥”策略是通过生活事例与目标概念之间做出明确类比建立类比关系。初中学生思维抽象逻辑思给尚未发展完善,具体的形象成分在思维过程中仍起着重要作用,难以直接理解许多抽象科学概念。抽象的科学概念需要通过“架桥”类比策略帮助学生建立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关系,促成概念理解。“架桥”策略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观点,能有效得促成概念的转变。 策略分析: 1.学生对于抽象科学概念缺乏感性认识,教师直接介入教学,学生的兴趣与注意程度难以保证,需要一些熟悉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有用经验,提取与科学概念学习相关的前概念。 2.学生难以由当前情境建构科学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事例进行类比铺垫激活学生形成相似前概念情景,促进情景迁移,理解科学概念。 3.选择的事例与科学概念的内部逻辑关系必须一致,否则会让学生思维陷入混乱。 (三)加强实验创新,推动概念转变 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合理性、有效性是实现概念转变的条件。在科学教材中,许多概念和规律是以探究的方式呈现的,但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水平,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器材,组织安排实验探究的顺序,精巧设计成本低、趣味浓、创意新的“差异性实验”,有违学生“常识”的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注重掌握科学方法、发展科学能力的同时体验科学概念的合理性、有效性,从根本上动摇并推翻学生错误的前概念,为科学概念的建构奠定坚实基础。 策略分析: 1.在开展探究之前,教师利用相关事例,暴露学生前概念的同时,又造成学生原有经验和实验结果相违背的认知冲突,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明确了探究的定向目标。 2.学生感受到进行了“有意义”的自主探究,同时自主讨论、汇报、分析、比较得出的结论所建立的密度概念合情合理,更为有效; 3.实验创新不是要求追求科学家探究的精度,而主要是指实验组织出现的排序,还有尽量充分地利用生活的实验素材,会让学生觉得科学就在身边。 本文对于科学概念教学策略的探讨局限于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更加有效地促进概念转变需要结合概念教学前的准备策略和教学后的评价策略进行系统思考,我们期待更多相关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卫平,刘建伟.概念转变模型: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与修正[J].学科教育,2004,(6):34. [2]袁维新.科学概念的建构性教学模式与策略探析[J].教育科学,2007,23(1):25. [3]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涵义、结构及其类型[J].教学与管理,2005,(2):5-7. [4]李高峰,刘恩山.前科学概念的研究进展[N].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46). [5]唐小俊.促进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08,(6) :12. [6]袁维新.西方科学教学中概念转变学习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4,(3):35. 猜你喜欢: 1. 初中科技小论文范文 2. 初一科学论文范文 3. 初一科学论文800字范文 4. 初中科学教育小论文 5. 初中科学论文格式范文

  • 索引序列
  • 教师科技论文范文
  • 小学科技教师科技论文范文
  • 教师科技小论文范文
  • 教师科技论文格式范文
  • 教师科技论文范文参考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