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细胞研究杂志

细胞研究杂志

发布时间:

细胞研究杂志

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 《实验细胞研究》 刊载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论文,包括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细胞间相互作用和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SCI收录 2007年的影响因子应该是在左右

SCI 2007收录中国期刊一览收录库 刊 名 刊 期 ISSNSCI ACTA CHIMICA SINICA《化学学报》(中文版) Semimonthly 0567-7351SCI ACTA MECHANICA SINICA《力学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0567-7718SCI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 Monthly 1671-4083SCI ACTA PHYSICA SINICA《物理学报》(中文版) Monthly 1000-3290SCI 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英文版) Bimonthly 1001-0602SCI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HINESE《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文版) Monthly 0251-0790SCI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中国化学》(英文版) Bimonthly 1001-604XSC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Monthly 0366-6999SCI CHINESE PHYSICS《中国物理》(物理学报一海外版) (英文版) Monthly 1009-1963SCI 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Monthly 0256-307XSC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英文版) Semimonthly 1001-6538SCI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 Monthly 0253-6102SCI EPISODES《地质幕》(英文版) Quarterly 0705-3797SCI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MATHEMATICS《中国科学A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283SCI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CHEMISTRY《中国科学B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291SCI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C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305SCI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 Monthly 1006-9313SCI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中国科学E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321SCI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中国科学G辑》(英文版) Bimonthly 1672-1799SCI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香港) Monthly 0929-6646SCI BOTANICAL BULLETIN OF ACADEMIA SINICA (台湾) Quarterly 0006-8063SCI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台湾) Bimonthly 0577-9073SCI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台湾) Quarterly 0304-4920SCI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台湾) Bimonthly 0009-4536SCI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台湾) Bimonthly 0368-1653SCI STATISTICA SINICA (台湾) Quarterly 1017-0405SCI TAIWANES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台湾) Quarterly 1027-5487SCI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台湾) Quarterly 1017-0839SCI ZOOLOGICAL STUDIES (台湾) Quarterly 1021-5506SCI-E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中文版) Monthly 0582-9879SCI-E ACTA BOTANICA SINICA《植物学报》(中文版) Monthly 0577-7496SCI-E ACTA CHIMICA SINICA《化学学报》(中文版) Semimonthly 0567-7351SCI-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地质学报》(英文版) Quarterly 1000-9515SCI-E ACTA MECHANICA SINICA《力学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0567-7718SCI-E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 Quarterly 0894-9166SCI-E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金属学报》 Monthly 0412-1961SCI-E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海洋学报(英文版) Quarterly 0253-505XSCI-E ACTA PETROLOGICA SINICA《岩石学报》(中文版) Quarterly 1000-0569SCI-E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 Monthly 1671-4083SCI-E ACTA PHYSICA SINICA《物理学报》(中文版) Monthly 1000-3290SCI-E 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物理化学学报》(中文版)) Irregular 1000-6818SCI-E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671-4083SCI-E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植物分类学报》(中文版) Bimonthly 0529-1526SCI-E ACTA POLYMERICA SINICA《高分子学报》(中文版) Bimonthly 1000-3304SCI-E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 Bimonthly 0256-1530SCI-E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 Monthly 0253-4827SCI-E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亚洲男性学》(英文版) Quarterly 1008-682XSCI-E 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英文版) Bimonthly 1001-0602SCI-E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HINESE《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文版) Monthly 0251-0790SCI-E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英文版) Quarterly 1005-9040SCI-E CHINA OCEAN ENGINEERING《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 Quarterly 0890-5487SCI-E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SERIES B《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 Quarterly 0252-9599SCI-E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 Monthly 1001-8417SCI-E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中文版) Monthly 0253-3820SCI-E 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天体物理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9-9271SCI-E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催化学报》(中文版) Monthly 0253-9837SCI-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4-9541SCI-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化学物理学报》(中文版) Bimonthly 1003-7713SCI-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中国化学》(英文版) Bimonthly 1001-604XSCI-E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电子学报》(英文版) Quarterly 1022-4653SCI-E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CHINESE EDITION《地球物理学报》》(中文版) Bimonthly 0001-5733SCI-E 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无机化学学报》(中文版) Bimonthly 1001-4861SCI-E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有机化学》(中文版) Monthly 0253-2786SCI-E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高分子科学》(英文版) Bimonthly 0256-7679SCI-E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结构化学》(中文版) Bimonthly 0254-5861SCI-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Monthly 0366-6999SCI-E CHINESE PHYSICS《中国物理(物理学报一海外版)(英)》 Monthly 1009-1963SCI-E 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Monthly 0256-307XSCI-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英文版) Semimonthly 1001-6538SCI-E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 Monthly 0253-6102SCI-E EPISODES《地质幕》(英文版) Quarterly 0705-3797SCI-E FUNGAL DIVERSITY《真菌多样性》 Tri-annual 1560-2745SCI-E HIGH ENERGY PHYSICS AND NUCLEAR PHYSICS-CHINESE EDITION《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中文版) Monthly 0254-3052SCI-E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亚洲天然产品研究杂志》(英文版) Quarterly 1028-6020SCI-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 Quarterly 1005-9784SCI-E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文版) Bimonthly 1000-9000SCI-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1-0742SCI-E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红外与毫米披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1-9014SCI-E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无机材料学报》(中文版) Bimonthly 1000-324XSCI-E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钢铁研究学报》(英文版) Semiannual 1006-706XSCI-E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材料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5-0302SCI-E JOURNAL OF RARE EARTHS《中国稀土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2-0721SCI-E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5-8850SCI-E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武汉工业大学学报(材料科学版)》(英文版) Quarterly 1000-2413SCI-E PEDOSPHERE《土壤圈》(英文版) Quarterly 1002-0160SCI-E 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英文版) Bimonthly 1009-0630SCI-E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中文版) Bimonthly 1000-3282SCI-E PROGRESS IN CHEMISTRY《化学进展》(中文版) Bimonthly 1005-281XSCI-E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中文版) Bimonthly 1002-185XSCI-E RARE METALS《稀有金属》(英文版) Quarterly 1001-0521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MATHEMATICS《中国科学A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283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CHEMISTRY《中国科学B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291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C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305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 Monthly 1006-9313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中国科学E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321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F-INFORMATION SCIENCES《中国科学F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9-2757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中国科学G辑》(英文版) Bimonthly 1672-1799SCI-E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中文版) Bimonthly 1000-0593SCI-E NEW CARBON MATERIALS《新型炭材料》(中文版) Bimonthly 1007-8827SCI-E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香港) Monthly 0929-6646SCI-E ASIAN JOURNAL OF CONTROL (台湾) Quarterly 1561-8625SCI-E BOTANICAL BULLETIN OF ACADEMIA SINICA (台湾) Quarterly 0006-8063SCI-E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台湾) Bimonthly 0577-9073SCI-E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台湾) Quarterly 0304-4920SCI-E JOURNAL OF MECHANICS (台湾) Quarterly 1727-7191SCI-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台湾) Bimonthly 0009-4536SCI-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台湾) Bimonthly 0368-1653SCI-E JOURNAL OF FOOD AND DRUG ANALYSIS (台湾) Quarterly 1021-9498SCI-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台湾) Bimonthly 1016-2364SCI-E ZOOLOGICAL STUDIES (台湾) Quarterly 1021-5506SCI-E STATISTICA SINICA (台湾) Quarterly 1017-0405SCI-E TAIWANES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台湾) Quarterly 1027-5487SCI-E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台湾) Quarterly 1017-0839备注:以上为SCI收录期刊源。论文是否被SCI收录以登陆SCI数据库能够查到检索资料为准。

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全的了,包括了所有最新收录的。如外面传的中文期刊只有95种,实际上是147种,这里全收录了查询时,甚至可以用中文查询、简称,全称均可以查询,十分方便。

细胞杂志

1、Nature子刊名

(1)Nature Cell Biology

(2)Nature Immunology

(3)Nature Medicine (03年创刊)

(4)Nature Genetics (03年创刊)

(5)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

(6)Nature Materials

(7)Nature Biotechnology

(8)Nature Chemical Biology (05年创刊)

(9)Nature Physics (05年创刊)

(10)Nature Neuroscience

(11)Nature Methods (04年创刊)

临床医学类期刊

(1)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2)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3)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4)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Nephrology

(5)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Neurology

(6)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Oncology

(7)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Rheumatology

(8)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Urology

2、Science子刊名

(1)Science Advances

(2)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3)Science Signaling

(4)Science Immunology

(5)Science Robotics

3、CELL子刊名

(1)Molecular Cell:1997年创刊。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2)Developmental Cell:2001年创刊。发育生物学。

(3)Cancer Cell:2002年创刊。癌症领域。

(4)Cell Metabolism:2005年创刊。代谢领域。

(5)Cell Host & Microbe:2007年创刊。感染症领域、微生物学。

(6)Cell Stem Cell:2007年创刊。干细胞领域、再生医学。

扩展资料

Science期刊发展历程:

1880年,纽约新闻记者约翰·迈克尔斯(英语:John Michaels)创立了《科学》,这份期刊先后得到了托马斯·爱迪生以及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的资助。但由于从未拥有足够的用户而难以为继,《科学》于1882年3月停刊。

一年后,昆虫学家Samuel Hubbard Scudder使其复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到了1894年,《科学》重新陷入财政危机,随后被以500美元的价格转让给心理学家James McKeen Cattell。

1900年,Cattell与美国科学促进会秘书Leland Ossian Howard达成协议,《科学》成为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期刊。

在20世纪早期,《科学》发表的重要文章包括托马斯·亨特·摩根的果蝇遗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引力透镜以及埃德温·哈勃的螺旋星系。1944年Cattell去世后,AAAS成为《科学》新主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nature

百度百科-CELL (《细胞》期刊)

百度百科-科学 (美国科学促进会官方刊物)

编辑部地址:美国麻省(马萨诸塞州)剑桥技术广场600号(Cell出版社)故Cell(《细胞》)杂志系美国出版供参

2020年发表的细胞生物学杂志包括:1. Cell:《细胞》(Cell)是一本由美国细胞生物学会出版的期刊,主要发表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论文。2. Molecular Cell:《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是一本由美国细胞生物学会出版的期刊,主要发表分子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论文。3. Developmental Cell:《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是一本由美国细胞生物学会出版的期刊,

不是。《CELL》(《细胞》)是一种美国爱思维尔(Elsevier)出版公司旗下的细胞出版社(CellPress)发行的关于生命科学领域最新研究发现的杂志。

细胞杂志和分子细胞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原名:细胞生物学杂志)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细胞杂志中文版

您好,《细胞》杂志是一本学术性的杂志,主要发表有关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细胞增刊》杂志则是《细胞》杂志的补充,主要发表有关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更加深入的研究成果。

cell discovery2020年影响因子是。

Cell Discovery中文期刊名是《细胞发现》。是Nature Springer 集团与国内杂志社出版的SCI期刊,也是Nature旗下的热门国产SCI期刊之一。该杂志创刊至今,在细胞生物学领域,影响力非凡。2020年新公布影响因子IF是。

影响因子的作用:

影响因子及JCR给出的以上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说,对以下各类人员具有多种实用价值。

1、图书馆员: 制定文献收藏计划和经费预算,向读者推荐优秀期刊。

2、编辑: 了解和掌握自己编辑的期刊的情况,制订有效的编辑规划和办刊目标。

3、出版商: 掌握和监测出版动态,掌握出版机会,作出新的出版决策。

4、作者(科研人员):寻找和确定与自己专业有关的期刊,确定论文投稿期刊,证实已经发表自己论文的期刊的水平。

5、信息研究分析人员:跟踪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研究学科之间及各学科内的引用模式。研究学术论文生产的学问。研究专业学科的发展变化趋势。

买不到还说什么这个可以买到《细胞生物学杂志》

一流水平。

《CELL》(《细胞》)是一种由美国爱思维尔(Elsevier)出版公司旗下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发行的关于生命科学领域最新研究发现的杂志。cell是全球生物界和生化学界的顶级期刊,因此在cell上发表论文具备相当的难度和挑战,含金量也非常高,社会认可度特别广,因此,在cell上发表内容是非常困难的,很多人倾其一生的精力也无法在cell上发表一篇文章,可以说,只要能发一篇cell,那么就达到了行业内的一流水平。

《细胞》刊登过许多重大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与《自然》和《科学》并列,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其2010年的影响因子为,高于《科学》的影响因子(),接近《自然》的影响因子(),表明它所刊登的文章广受引用。

蛋白质与细胞杂志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最为世人瞩目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即将提前完成。人类将向了解自己的生命奥秘这一目标迈进一大步。但是,由于基因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而生命活动的执行者却是蛋白质,即基因的表达产物。因此,即使得到人类全部基因序列,也只是解决了遗传信息库的问题。人类揭示整个生命活动的规律,就必须研究基因的物产——蛋白质。相对于基因组而言,后者称为蛋白质组。1 蛋白质组概述及其相关研究技术和方法鉴于基因组研究的局限性,1994年澳大利亚Macquaie 大学的Wilkins和Williams等在意大利的一次科学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蛋白质组(Proteome)这个概念。定义为“蛋白质组指的是一个基因组所表达的蛋白质”,即“PROTEOME”是由蛋白质的”PROTE”和基因组的“OME”字母拼接而成[1].这个新术语很快得到了国际生物学界的认可。目前对蛋白质组的分析工作大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二维胶电泳等技术得到正常生理条件下的机体、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的图谱,相关数据将作为待测机体、组织或细胞的二维参考图谱和数据库。另一方面是比较分析在变化了生理条件下蛋白质组所发生的变化。目前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常用以下手段:(1)用于蛋白质分离技术方面的如双向凝胶电泳(2-DE)、双向“高效”柱层析等。(2)用于蛋白质鉴定的技术如质谱技术、凝胶图像分析、蛋白质和多肽的N端、C端测序及氨基酸组成分析等。(3)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及作用方式研究的双杂交系统。(4)用于分析大量数据的生物工程信息学等[2].。2 蛋白质组在医学研究中的现状和前景自蛋白质组概念提出以来,已发表相关论文及论著数篇。并于是1997年举行了第一届国际性的“蛋白质组学”会议。同年出版式了第一部蛋白质组学的专著。目前蛋白质组在医学方面的研究重点在于对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对致病微生物的致病机理、耐药性及发现新的抗生素为主。现将这两方面的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人类疾病的蛋白质组研究 直肠癌 直肠癌的发生是因多个基因的突变,导致肿瘤抑制基因失能所致,但确切机制仍不清楚。为探讨其发病机制,Sanchez等对15例结肠癌和13例正常人的结肠上皮进行2-DE,每个多肽模式用Melanie I12-DE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据此建立了包括882和861个斑点的结肠癌及正常人结肠粘膜的标准胶图。结果发现在分子量为13kD和pI值为处的蛋白质仅出现在结肠癌的组织中。15例结肠癌患者中13/蛋白有13例(87%)。此外,发现13/蛋白不仅在中度、低度分化的结肠癌及有24年病史的溃疡性结肠炎过度表达,而且出现在7例分化程度不同的腺瘤的癌前病灶。但对照组则极少出现。这表明该蛋白的出现对检测早期直肠癌有很强提示。通过对该蛋白HPLC及测序等分析后,发现与钙粒蛋白B(calgranulin B)及钙卫蛋白(calprotectin)有很大关系[3]。 肝癌 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 )是醛酮还原酶超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它催化葡萄糖还原为山梨醇,通过减少内源或外源性代谢产物而起到解毒作用。Peter R等在用N-甲基-N-亚基脲诱导(N-methly-N-nitrosourea-induced)的小鼠肝癌中,用2-DE及氨基酸微型测序可分辩出一种肝癌诱导的醛糖还原酶样的蛋白质(35Kd/)。而在小鼠的晶状体中,则发现一种醛糖还原的同工酶,该酶与已知的小鼠醛糖还原酶有98%的同源性,而与肝癌诱导的醛糖还原酶样的蛋白质截然不同。这表明两种蛋白质是由相关的两条基因编码,在小鼠不同的器官中表达不同。肝癌诱导的醛糖还原酶蛋白质优先表达在肝癌及胎肝中,它们均受到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刺激,但随小鼠鼠器官的生理及病理环境而表现不同的形式。经免疫组化证实,肝癌诱导的醛糖还原酶样的蛋白质在成人肝脏中不表达,但在小鼠的肝癌 中又重新表达。同时发现该蛋白在癌前病变及肝癌中表达强烈,而在肝脏周围的正常组织不表达[4]。表明该蛋白可能与肝癌的发病有很大关系。 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严重的可导致心衰的心脏病,大多数患者需行心脏移植术。目前其发病机理不明,推测可能为多种因素所致。1990年已有两组人员进行该病的蛋白质组分析。其后不久心肌的2-DE数据库建成,并进入国际互联网络。Knecht等采用2-DE取得了3300个心肌蛋白条带,通过氨基酸序列分析、Edman降解法及基质辅助的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MALDI-MS)等分析了其中150条。经活检及术后病理证实,有12条为扩张性心肌病特有的蛋白。但具体资料尚在进一步分析之中[5]。Arnott D等对新福林诱导的肥大心肌细胞进行蛋白质组分析,同对照相比亦发现有8种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发现了变化[6]。 膀胱癌 IFN-γ除抗病毒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即抗肿瘤作用。目前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不明。有资料表明,IFN-γ可能通过在相关细胞中增强或抑制有关基因而发挥抗肿瘤作用。重组IFN-γ和IL-2已开始应用于膀胱癌的治疗中。为探明其作用机制,George等将四种分级程度不同的人膀胱癌新鲜活检标本,用50U/ml IFN-γ作用20个小时后,采用2-DE、微型序列分析、等电聚集、蛋白质印迹等方法,对标本进行蛋白质组分析。结果表明有五种蛋白质(色按酸-tRNA合成酶、IFN-γ诱导的r3,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两种分子量为和的未知蛋白)的表达量增加了75%,而醛糖还原酶表达量则下降。为研究IFN-γ对治疗膀胱癌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种方法[7]。此外,由于缺乏对膀胱鳞状细胞癌客观可靠的组织学分级标准,因而很其进行早期诊断。为此,Morten等对150例膀胱癌进行双盲法2-DE,并结合了蛋白质印迹法、微型序列分析及质谱等技术,建立了新鲜膀胱癌标本的2-DE数据库,且发现角蛋白10、14及银屑病相关的脂肪酸结合蛋白(psoriasis-associated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PA-FABP)等可以作为膀胱癌不同分化程度的标记物[8]。为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本帖最后由 snow_white 于 2007-7-20 16:32 编辑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蛋白质组学研究〔综述〕05我也来说两句 查看全部回复 最新回复snow_white (2007-7-20 16:31:50) 其它 目前人的各种组织、器官、细胞乃至各种细胞器已被广泛研究。以期为疾病诊治及了解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手段。在一项利用蛋白质组研究技术进行的酒精对人体毒性的研究中发现,乙醇 会改变血清蛋白糖基化作用,导致许多糖蛋白的糖基缺乏,如转铁蛋白[9]。Jagathpala等对免疫所致的不孕症的男性精子蛋白质进行蛋白质组分析,发现了导致不孕症的6种自体及异体抗 精子抗体[10]。在对肾癌的研究中,发现有4种蛋白质存在于正常肾组织而在肾癌细胞中缺失。其中两种分别是辅酶Q蛋白色素还原酶和线粒体乏醌氧化还原复合物I。这提示线粒体功能低下可能在肿瘤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1]。Ekkehard Brockstedt等利用2-DE、Edman微型序列法、MALDI-MS等对人BL60-2伯基特淋巴瘤细胞系进行了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结果发现RNA聚合酶转录因子3a(BTF3a)和/或BTF3b与抗IgM抗体介导(anti-IgM antibody-mediated)的细胞凋亡有很大关系[12]。 致病微生物的蛋白质组研究 近年来,WHO越来越重视感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除结核、多重耐药链球菌感染及机会致病菌外,出现了一些新的感染因素如HIV、博氏疏螺旋体及埃博拉病毒等。因此这些致病微生物的蛋白质组分析,对于了解其毒性因子、抗原及疫苗的制备非常重要,此外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也同样重要。现已获得18种微生物的全部基因组序列,另有60余种的基因序列正在研究之中。这些工作的开展为蛋白质组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检测博氏疏螺旋体与免疫有关的蛋白质 博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是莱姆病的主要病因,表现为环形红斑及流感样症状,大约有50%的未治患者发展为神经系统及关节系统疾病。该螺旋体可分为3种类型: sensu stricto,, 。其诊断需依靠血清学检查,但存在敏感性及特异性变化的缺点。为获得更可靠的血清学检查,Peter等用2-DE从得到217个银染的蛋白斑点。从中国兔多克隆抗体鉴别出6个已知的讥原。将不同临床表现莱姆病患者的血浆用 2-DE图杂交。用抗IgM及抗IgG作为第二抗体,在10例有游走性红斑的患者血浆中,检测出60~80个抗原。同时发现在有关节炎的患者血浆中,包含有抗15种抗原的IgM抗体及抗76种不同抗原的IgG抗体。而晚期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血浆中,则包含有抗33种抗原的IgM抗体及抗76种抗原的IgG抗体。上述3种类型患者的血浆中均包含有抗6种已知抗原的抗体,且被SDSPAGE杂交所证实。这些抗原均是潜在的具有特异性诊断的标志物。 弓形体抗原的检测 弓形体病是由鼠弓形体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全球人口大约有30%是携带者,在欧洲是最常见的寄生虫病。如果妊娠者感染,该虫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的感染。且随着妊娠时间的增加,感染的机会也增加。大约50%母体的感染可引起新生儿先天性疾病。因此诊断及治疗越早越好。目前要依靠血清学及PCR,而单独采用血清学如用IgG,IgM,或IgA抗体对疾病活动期敏感性不够,尤其对于妊娠或有免疫抑制的患者。潜在感染常发生在有免疫抑制的患者中。对AIDS患者来说,鼠弓形体虫是最主要的致命性脑损伤的病因。因此,能否早期诊断对治疗来说尤为关键。Jungblut等将鼠弓形体虫RH株在人羊膜细胞系FL521中传代后,用2-DE得到300个银染的斑点。再将其与以下3种患者的血浆进行免疫杂交:(1)患有急性弓形体病的妊娠女性(n=11); (2)患急性弓形体病的非妊娠者(n=6)(3)有潜在感染的患者(n=9)。结果有9个斑点对各阶段的弓形体感染均反应,这9种斑点被用来当作弓形体感染的标记。其中7种标记可用作区别疾病的不同阶段。但对区别急性期与潜在期仍需联合应用多种抗原[4]。 白色念珠菌 芽管结构是白色念珠菌向菌丝体转变的早期阶段,该结构能增强白色念珠菌对宿主细胞的粘附力、穿透力及破坏性。目前通过蛋白质组分析方法如2-DE、质谱等已检测出在芽管结构所表达的一组特异蛋白如DNA结合蛋白等,为致病提高了一些参考指标[13]。Monkt等发现,在conA反应后的SDS-PAGE图中,在芽管结构的膜上,分子量为80kD复合糖处,出现很淡的考马斯亮蓝染色,而在孢子时则未出现。提示膜的整合、出现未与ConA结合的80kD复合糖可能与芽管结构的发生及生长有关。粘附素(adhesin)是白色念珠菌表面的组成部分,介导其与宿主的结合,是侵入宿主所需的重要蛋白,包含多种成分如白色念珠菌胞壁上的疏水蛋白等,通过增强菌株的粘附性而在其致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但由于这些蛋白有很大同源性、多种糖基化作用及与胞壁或胞浆膜上其它成分形成共价结合,故提纯及分析很难。现通过等电聚集、2-DE及洗脱电泳等方法,可使这些蛋白得到很好的纯化、分离及分析[14]。抗真菌药通过改变真菌胞壁组分的生物合成和重组胞壁相关酶的结合位置而发挥作用。抗真菌药远少于抗细菌药就在于对真菌细胞壁蛋白分析了解太少。现在临床上用于抗真菌的药物多为咪唑类(咪康唑、酮康唑)及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但有很多患者出现耐药现象。在白色念珠菌中,目前发现至少有8种CDR家族的基因可产生耐药株的表现型。且有55种基因分别表达ABC及MFS蛋白(菌内药物输出泵)[]。但这些基因、蛋白与耐药之间的关系仍未清楚。应用2-DE、免疫检测蛋白质等技术,对这些蛋白在菌内的表达量进行分析,发现Cdrlp及CaMdrlp蛋白在耐咪唑类菌株中过量表达。在对咪唑类每感及去除CDR1基因的白色念珠菌株CA114中,提取并检测耐氟康唑突变子(FL3)的表达。结果发现FL3对氟康唑的耐是去除CDR1的基因的白色念珠菌株CA114的500倍 ,是CA114的250倍。且CDR1 mRNA在FL3的量是Ca114的8倍[17]。同时,对敏感性及耐药株蛋白质的2-DE图分析发现,在耐中有25种蛋白质增加,有76种蛋白质减少。推测白色念株菌是通过改变染色体数目或染色体重组来调节基因的表达量,进而产生耐药性[18]。随着蛋白质组技术成熟完善,将对真菌壁及耐药基因分泌的各种蛋白组成分析带来重大突破,并对抗真菌的研制提供重要资料。虽然蛋白质组学还处在一个初期发展研段,但我们相信随着其不断地深入发展,蛋白质组(学)研究在提示诸如生长、发育和代谢调控等生命活动的规律上将会有所突破,对探讨重大疾病的机理、疾病诊断、疾病防治和新药开发将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帖最后由 snow_white 于 2007-7-20 16:33 编辑 ]snow_white (2007-7-20 16:34:25)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蛋白质组学强调的是针对蛋白质的一个整体思路。从整体的角度看,蛋白质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针对细胞或组织的全部蛋白质,也就是着眼点是整个蛋白质组;而另一种是以与一个特定的生物学机制或机制相关的全部蛋白质为着眼点,在这里整体是局部性的。针对细胞蛋白质组的完整分析的工作已经比较全面地展开,不仅如大肠杆菌、酵母等低等模式生物的蛋白质组数据库在建立之中,高等生物如水稻和小鼠等的蛋白质研究也已开展,人类一些正常和病变细胞的蛋白质数据库也已在建立之中。与此同时,更多的蛋白质组研究工作则是将着眼点放在蛋白质组的变化或差异上,也就是通过对蛋白质组的比较分析。首先发现并去鉴定在不同生理条件下或不同外界条件下蛋白质组中有差异的蛋白质组分。限于篇幅,本文不对这方面的工作做进一步论述。本文接下来重点介绍近期发表的关于蛋白质组学的几个工作,从中可以看到蛋白质组学的思想方法在蛋白质整体(或局部整体)水平上是如何解决生理学的一些重要问题的。1999年11月《Nature》杂志发表了一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蛋白质折叠的研究论文[10]。在这篇文章中,Houry等报道了在大肠杆菌胞质中的2500种新生多肽链种只有近300种以GroEL作为分子伴侣来帮助其折叠成正确构象。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通常只是针对某个或某些特定的蛋白质,观察它(们)在折叠过程中是否需要诸如GroEL等分子伴侣的帮助。而在这个工作中,研究是从一个整体的思路出发,首先通过免疫共沉淀的方法获得所有与GroEL结合的肽链,再通过二维电泳和数据库比较等蛋白质研究的手段对这些肽链进行分析鉴定,从而实现了对大肠杆菌近2500条新生多肽链与分子伴侣GroEL的关系的全面分析。在这个工作中,研究者还通过对其中50种与GroEL作用的肽链的鉴定,进一步揭示了决定这些蛋白质能与GroEL相互作用的关键结构特征。应该说,这个工作很好地体现了蛋白质组学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运用。过去在细胞生物学领域还没有得到过一个主要亚细胞结构的完整的分子图。核孔复合体是一个巨大的跨核膜的八角形结构,是控制大分子在胞质和核质间运输的通道。多年来,很多方法被用来分析这一复合体的组成成分。虽然这些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复合体的分子原貌仍然是一个未知数。最近通过使用蛋白质组学的手段,Rout等[11]鉴定了完整的酵母核孔复合体所有能检测到的多肽,并系统地对每种可能的蛋白质组分在细胞中定位,结合免疫电镜的方法将各组分在复合体内定位并定量,从而揭示了酵母核孔复合体的完整分子构造,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其工作原理。这个工作可以说是蛋白质组学解决构造生物学问题的一个典范,为揭示其他巨大分子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指出了一条新路[12]。通过分析一个蛋白质是否跟功能已知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可得到揭示其功能的线索。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两个蛋白质相互作用,那么它们一般参与相同或相关的细胞活动[13]。从近期国际上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发展动向可以看出,揭示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相互作用关系的网络图,已成为揭示蛋白质组复杂体系与蛋白质功能模式的先导,业已成为蛋白质组学领域的研究热点。2000年初,《Science》登载了一篇应用蛋白质组学的大规模双杂交技术研究线虫生殖器发育的文章[14]。在这个工作中,Walhout等以线虫的生殖发育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从已知的27个与线虫发育的蛋白质出发,构造了一个大规模的酵母双杂交系统,得到了100多个相互作用的结果,初步建立了与线虫生殖发育相关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图谱,从而为深入研究和揭示线虫发育的机制等提供了丰富的线索。这个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应用酵母双杂交进行研究的地方在于,它出于对一个生物学问题的整体思考,尽可能地从所有已知的蛋白质而不只是个别的蛋白质为出发点。这一个工作为以前专注于信号转导过程中单个蛋白质作用的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将整个途径的相关蛋白质一起考虑。那么,能否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来分析一种细胞或特定组织的所有可能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呢?在今年初,《Nature》发表了一篇通过大规模双杂交技术研究酵母近6000个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论文[15]。啤酒酵母基因组DNA的全序列业已测定,这为通过双杂交技术来鉴定酵母基因组编码的全部6000种左右的蛋白质间的可能相互作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这个工作中,研究人员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对酵母的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作了全面分析。一是所谓的列阵筛选法(array screening)。在此方法中,6000株表达不同"猎物"蛋白的酵母单克隆分别加在微滴定板上,带有不同的"诱饵"蛋白的酵母株与前面6000株细胞一一接合形成二倍体细胞,"猎物"蛋白与"诱饵"蛋白的相互作用通过报道基因的表达而被鉴定。这篇文章中报道了192种不同的"诱饵"蛋白与近6000种"猎物"蛋白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另一种方法是文库筛选法。该方法与前一种方法的区别是,将表达6000种不同"猎物"蛋白的酵母细胞混在一起构成文库,再将这个文库分别与6000株表达不同"诱饵"蛋白的酵母细胞接合,再进一步筛选鉴定阳性克隆,即"诱饵"与"猎物"发生相互作用的克隆。根据这篇报告,上述两种策略得到了不同的结果,相比之下阵列筛选法更为有效,而文库筛选法的长处是通量大。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我们已经看到,在基因组序列被了解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大规模双杂交技术全面地,当然也是初步地,分析其物种或其细胞、组织的所有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相信类似的工作将很快针对其他物种开展,特别是基因组序列已被揭示的物种。由此可见,蛋白质组学已经开始从建立数据库走向解决生命科学的重大问题,成为研究生物学问题或机制的强有力手段。snow_white (2007-7-20 16:37:32)三、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与趋势曾 嵘 夏其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蛋白质组学研究分析中心 上海 200031)如果在五年前提到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恐怕知之者甚少,而在略知一二者中,部分人还抱有怀疑态度。但是,2001年的Science杂志已把蛋白质组学列为六大研究热点之一,其“热度”仅次于干细胞研究,名列第二。蛋白质组学的受关注程度如今已令人刮目相看。1.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研究意义和背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在这个时代,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功能基因组学,包括结构基因组研究和蛋白质组研究等。尽管现在已有多个物种的基因组被测序,但在这些基因组中通常有一半以上基因的功能是未知的。目前功能基因组中所采用的策略,如基因芯片、基因表达序列分析(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SAGE)等,都是从细胞中mRNA的角度来考虑的,其前提是细胞中mRNA的水平反映了蛋白质表达的水平。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从DNA mRNA 蛋白质,存在三个层次的调控,即转录水平调控(Transcriptional control ),翻译水平调控(Translational control),翻译后水平调控(Post-translational control )。从mRNA角度考虑,实际上仅包括了转录水平调控,并不能全面代表蛋白质表达水平。实验也证明,组织中mRNA丰度与蛋白质丰度的相关性并不好,尤其对于低丰度蛋白质来说,相关性更差。更重要的是,蛋白质复杂的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或迁移、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则几乎无法从mRNA水平来判断。毋庸置疑,蛋白质是生理功能的执行者,是生命现象的直接体现者,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将直接阐明生命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的变化机制。蛋白质本身的存在形式和活动规律,如翻译后修饰、蛋白质间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质构象等问题,仍依赖于直接对蛋白质的研究来解决。虽然蛋白质的可变性和多样性等特殊性质导致了蛋白质研究技术远远比核酸技术要复杂和困难得多,但正是这些特性参与和影响着整个生命过程。传统的对单个蛋白质进行研究的方式已无法满足后基因组时代的要求。这是因为:(1) 生命现象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影响的,必然涉及到多个蛋白质。(2) 多个蛋白质的参与是交织成网络的,或平行发生,或呈级联因果。(3) 在执行生理功能时蛋白质的表现是多样的、动态的,并不象基因组那样基本固定不变。因此要对生命的复杂活动有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必然要在整体、动态、网络的水平上对蛋白质进行研究。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上产生了一门新兴学科-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它是以细胞内全部蛋白质的存在及其活动方式为研究对象。可以说蛋白质组研究的开展不仅是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的里程碑,也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虽然第一次提出蛋白质组概念是在1994年,但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甚至更早,尤其是80年代初,在基因组计划提出之前,就有人提出过类似的蛋白质组计划,当时称为Human Protein Index计划,旨在分析细胞内的所有蛋白质。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被搁浅。90年代初期,各种技术已比较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各国科学家的讨论,才提出蛋白质组这一概念。国际上蛋白质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不论基础理论还是技术方法,都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相当多种细胞的蛋白质组数据库已经建立,相应的国际互联网站也层出不穷。1996年,澳大利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组研究中心:Australia Proteome Analysis Facility ( APAF )。丹麦、加拿大、日本也先后成立了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在美国,各大药厂和公司在巨大财力的支持下,也纷纷加入蛋白质组的研究阵容。去年在瑞士成立的GeneProt公司,是由以蛋白质组数据库“SWISSPROT” 著称的蛋白质组研究人员成立的,以应用蛋白质组技术开发新药物靶标为目的,建立了配备有上百台质谱仪的高通量技术平台。而当年提出Human Protein Index 的美国科学家Normsn G. Anderson也成立了类似的蛋白质组学公司,继续其多年未实现的梦想。2001年4月,在美国成立了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研究组织(Human Proteome Organization, HUPO),随后欧洲、亚太地区都成立了区域性蛋白质组研究组织,试图通过合作的方式,融合各方面的力量,完成人类蛋白质组计划(Human Proteome Project)。snow_white (2007-7-20 16:37:49)2.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策略和范围蛋白质组学一经出现,就有两种研究策略。一种可称为“竭泽法”,即采用高通量的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分析生物体内尽可能多乃至接近所有的蛋白质,这种观点从大规模、系统性的角度来看待蛋白质组学,也更符合蛋白质组学的本质。但是,由于蛋白质表达随空间和时间不断变化,要分析生物体内所有的蛋白质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另一种策略可称为“功能法”,即研究不同时期细胞蛋白质组成的变化,如蛋白质在不同环境下的差异表达,以发现有差异的蛋白质种类为主要目标。这种观点更倾向于把蛋白质组学作为研究生命现象的手段和方法。早期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指蛋白质的表达模式(Expression profile), 随着学科的发展,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完善和扩充。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研究已成为蛋白质组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和巨大挑战。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已被纳入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畴。而蛋白质高级结构的解析即传统的结构生物学,虽也有人试图将其纳入蛋白质组学研究范围,但目前仍独树一帜。

看了题主问题,我专门去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后两段为个人观点,嫌前面介绍内容太多可以直接看后两段】 12月7日中国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种“猪猴嵌合体”,这项任务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器官供人移植。 科学家把荧光蛋白植入猕猴细胞中,并提取出胚胎干细胞注射到猪胚胎中。在4000例实验中,仅有10头小猪出生,其中只有两头小猪的部分内脏和皮肤看起来更像是偏向于有猴的特征。研究人员在这两头小猪的心脏、肝脏、脾脏、肺和皮肤等各种组织中发现了少量猕猴细胞,但比例非常低:在千分之一到万分之一之间。 但是遗憾的是十头小猪均在出生一周内死亡。至于这些仔猪的死因,科学家表示目前尚不清楚,但他们怀疑可能与“嵌合体”无关,因为非“猪猴杂交”仔猪也死亡,所以问题可能是在试管受精过程中。 这个事情本身是很有意义的。目前,我国每年因终末期器官衰竭需要移植的患者超过30万人,但只有万多人获得器官移植,供需比约为1:30。但是从这项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目前的技术还是很不成熟的,仅仅是体外培育仔猪都很难存活,更别说移入灵长类动物的细胞了。 未来或许可以突破技术难题,毕竟我们现在就做到了古代人难以想象的突破,比如“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但人类在运用技术的同时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如果在人和动物的杂交过程中,基因突变让动物的大脑中形成人类的脑结构,这种事情难道不可怕吗?如果基因改变了动物的生殖系统,让这些突变遗传又怎么办? 正好之前看了一个新闻。新闻是这样说的。一个人接受了骨髓移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长相越来越像之前给他移植骨髓的那个人。然后在他的DNA检测当中发现了他有两套DNA。而这种事情后来经过检查发现了,不止在一个人身上出现。甚至因此还抓错过人,因为敌DNA检测,发现这人是凶手,后来发现抓错了人,是因为他移植了他哥哥的骨髓。有的母亲生完孩子之后,发现孩子和他的DNA基因不同,最后是因为母亲拥有两套DNA。 人类之间尚且如此。我很担心用其他动物的基因繁育出来的,能够使用人体的器官移植到人体身上,之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人类混入了猴子或者是猪的基因,那么是否会毁坏人类的基因?甚至是产生基因突变。然后人类突然长了猪鼻子,或者长了一身猴毛。 感觉这条路还有很远的道路要走,尤其是不能轻易在人体身上实验随意对人类最底层的基因进行编辑,感觉它的危险性永远不要大于它的医疗价值。当然可能是我个人的杞人忧天。但是这种东西一旦破坏了,将来就有可能传播给全人类。还是小心谨慎的为好。但是我相信作为研究这方面的科学家,应该会有相应的对策。 在我看来,猪和猴杂交,这不叫什么科学研究,而是打着科学研究的旗号,行违背伦理道德之事,实在是不可取,应该立即叫停。科学也应顺应自然,有悖自然的科学,那叫伪科学。建议大家都要远离伪科学,拚弃伪科学。 张家口一个农村,一头骡子下了一个小骡子,几千年的传统被打破,这个事电视台都去拜访了 大师兄和二师兄终于合体了!我国科学家成功把猴子的胚胎干细胞注射到了猪的胚胎中,实现了世界首例猪猴嵌合体,引起世界科学界的热议。据报道,我国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对食蟹猕猴细胞进行基因改造,产生了一种名为GFP的荧光蛋白,然后从改造的细胞中衍生出胚胎干细胞,将其注射到猪的胚胎中。该项实验一共把4000多个食蟹猕猴的胚胎植入到若干母猪体内,最终生产出10只小猪,其中有两只被发现是“猪猴嵌合体”,这两只嵌合体的心脏、肝脏、脾脏、肺以及皮肤中都含有一定的猕猴细胞,不过比例很低,处于千分之一和万分之一之间。包括两只嵌合体的这10只小猪,在出生后一周之内全部死亡,具体原因未知,经初步分析,与嵌合体本身无关。嵌合体在英文里称为客迈拉(chimera),原型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个由羊头、狮身、蛇尾所组成的怪兽。 我国所做的这个实验,其实利用的是一种定向的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向受体的囊胚注射转化基因的胚胎干细胞,使发育的新个体中同时含有受体和供体两种不同遗传结构的细胞,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杂交,没有通过交配的过程产生纯合体,只是两种不同基因的嵌合。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于解决人体器官移植供体短缺、异种移植排斥反应问题以及 探索 建立人类重大疾病的动物模型具有重大意义,但如果再深入一步进行人畜嵌合体的实验研究,将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卫生部2001年发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禁止以生殖为目的对人类配子、合子和胚胎进行基因操作”,“禁止开展人类嵌合体胚胎试验研究”。可见我国法律是不允许开展这样的实验的。在伦理上,这将挑战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尊严,人类器官甚至人类本身都将通过价值付出随意进行替代,也打破了物种的整体性,甚至可以跳过生殖隔离,人与动物的界限将不复存在,同时也可能引发跨种群的疾病爆发,这种违背自然法则的实验还是少开展的好,即使开展,也要有极其严格的约束条件,以更好地发挥为人类服务的功能,而不是扰乱自然规律、动摇人类存在的根基。 疑问1 唐三藏法师的徒弟二合一的事儿,他老人家知道吗?[抠鼻] 疑问2 人都说男人靠得住,猪都能上树,现在猪有了猴的基因上树是没有问题了,是不是男人都能靠得住了呢[呲牙]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猪不一样笨拙,有猴的那个灵动,以后猪上树不再是问题。 华夏唐代时已成功突破"人猪嵌合体",《西游记》中有记载,猪八戒又名猪吾能是也。现在猪猴杂交技术比唐朝晚了1400年左右。 没什么奇怪,早前已经有白鼠身上长出人耳朵也是基因工程研究结果。基因突变是早晚的事,前段时间的深圳那个姓贺的什么奎的不就私自做人工基因编辑的事,后来叫停了。上次说“猪猴嵌合体”在中国诞生这件事,被大家笑称为“大师兄与二师兄”终于合体了。 但要明确地说,我们谈论的并不是想象中的半猪,半猴子。更确切地说,这些动物还是猪,只是有些猴子的基因。 这项实验其实是中国科学家正在为更大的事情做一些重要的准备:在其他动物,特别是猪体内生长人体器官。 在国际上,这类的研究近年也屡见不鲜。2017年,加州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就试图创造过人类-猪嵌合体,但胎儿还没有完全出生。今年早些时候,关于人类的猴子胚胎实验也在舆论上引起了一些争议。 这些研究的共同目标都是——人造器官。 目前“器官捐赠”在世界各地都是供不应求,因此,像这样的生物技术将大大缓此类需求。 这次新实验再次涉及灵长类动物的细胞,虽然将猴子基因嵌合进仔猪的实验在科学史上尚属首次。 这项研究源自北京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其研究细节上月底发表在了《蛋白质与细胞》杂志上。 大概的操作方法 为了制造这些嵌合体,科学家们培育了转基因“半裸猴”。通过一种在实验室中能够表现为绿色荧光的蛋白细胞,从这些细胞中提取出胚胎干细胞,然后注射到5天大的猪胚胎中。研究人员就可以监控猪体内被打上标记的细胞。报告中称植入母猪的4000个嵌合胚胎中,只有10头仔猪成功产出。而10头仔猪中只有2头被证实是真正的嵌合体,即含有生物物质(即线粒体),具有两个物种的DNA。猴子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脑和皮肤的细胞都被发现,但在其他器官如睾丸和卵巢中却没有发现。然而,猴子细胞的痕迹很少,大约是千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 虽然这些猪仔出生后一周内就死了,不过研究人员将其归咎于试管婴儿手术,而不是实验本身,因为猪是出了名的很难用试管受精。展望未来,研究人员希望能改进这个程序。 思考 当然这种基因实验一旦涉及人类细胞,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伦理问题。在这不深入讨论。 另外,虽然有利用猪获取人体器官的前景。然而,也可能出现一个更有争议的问题:猪的大脑中由于灵长类细胞或人类细胞的参与,会产生智慧吗?二师兄真得能转世成功吗?通常我们优先考虑人类的需要,而不是动物的痛苦,但如果这些动物本身就是这些技术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呢?

The Plant Cell是一本专注于植物细胞生物学的期刊,它的主要关注点是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发育。它更加关注植物细胞的分子机制,以及植物细胞如何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此外,它还涉及植物细胞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领域。相比之下,其他期刊更加关注植物的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等领域,以及植物如何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前段时间获得诺奖的干细胞技术,让那些对干细胞闻所未闻的人,了解到了干细胞,科学家对干细胞的研究也是造福了人类,那干细胞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1、干细胞治疗自闭症初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

山东省交通医院神经内科细胞治疗中心的刘敏医生等人对42例自闭症患者进行干细胞治疗,总有效率达70%以上,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传统康复训练治疗,而且并无任何副作用。

对自闭症的治疗,主张从内因着手进行干细胞移植为主的治疗,就是针对脑和神经发育异常进行治疗,修复受损的脑细胞;从外因着手实施干预,就是提供尽量好的教育环境,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

干细胞进入体内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并通过自身分化和分泌细胞因子和神经肽刺激新生血管形成,改善脑内缺血缺氧状态,激活和修复脑内受损的神经细胞,有助于改善患儿的语言交流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

2、治疗脑瘫

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被认为是未来治疗脑瘫的最优选项。全球首例干细胞治疗脑瘫诞生于中国,国内干细胞治疗脑瘫临床研究国际领先。十多年来,国内干细胞治疗脑瘫的科研与临床从未间断,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国内一些患者拥有了参加临床获得治疗的机会,同时一些国际患者也慕名而来,来中国求医。

2017年,通过卫计委备案的项目《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已经正式启动,旨在建立以干细胞移植为核心,集医疗、护理、康复、心理等为一体的规范化方案,延长患儿的生存时间,提高患儿生存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3、治疗血液系统疾病

脐带血是胎儿出生后、结扎并离断脐带后残留在胎盘和脐带中的血液。脐带血中蕴含数量丰富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一种专能干细胞,专门分化成血液中的所有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治疗白血病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相对于骨髓移植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脐带血具有来源丰富、获取便捷、资源纯净、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轻、治疗费用低等优点,除了已能有效治疗白血病、再生性障碍贫血等几十种疾病外,它能治疗的疾病种类还在不断增加。

近几十年的医学实践证明,脐带血中含有可重建人体造血和免疫系统的造血干细胞,已经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神经母细胞瘤、粘多糖病、地中海贫血、骨髓发育不良症候群、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肿等80 多种疾病的治疗。根据卫生部颁发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中规定,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适应症包括13 类疾病。

4、美容领域

人体的衰老,皱纹的出现,究其根源实质上都是细胞的衰老和减少,而细胞的衰老和减少则是由干细胞老化引起的。干细胞是各种组织细胞更新换代的种子细胞,是人体细胞的生产厂,干细胞族群的老化严重减弱了其增殖和分化的能力,新生的细胞补充不足,衰老细胞不能及时被替代,全身各系统功能下降,让人一天天老去。而你的皮肤,也因为皮肤干细胞的衰老而无法及时更新,衰老的皮肤得不到修复,所以,你有了皱纹,失去了青春容颜。干细胞美容原理是通过输注特定的细胞,激活人体自身的“自愈功能”,对病变的细胞进行补充与调控,激活细胞功能,增加正常细胞的数量,提高细胞的活性,改善细胞的质量,防止和延缓细胞的病变,恢复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达到疾病康复、对抗衰老的目的。

近些年,干细胞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和应用热点,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在向我们昭示: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价值,它可以治疗多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枢神经损伤、心血管疾病、组织损伤等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它可以让更多的生命得以延续。

  • 索引序列
  • 细胞研究杂志
  • 细胞杂志
  • 细胞杂志和分子细胞
  • 细胞杂志中文版
  • 蛋白质与细胞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