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银行经营管理毕业论文

银行经营管理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银行经营管理毕业论文

(四)经营品种单一,缺乏金融创新 目前,国内银行功能都过于单一,一味注重传统资产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发展滞后。虽然在业务品种范围较之改革前有了明显的扩大,但还是缺乏创新。很多机构传统的业务仍停留在相当级、粗放的状态下。当前,各商业银行要在保证风险的情况下搞创新是必然趋势,否则终将被社会所淘汰。 二、 面对金融全球化,中国银行业要做好充分准备,力争在国内外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一) 改变观念,保持存款适度增长 存款不是银行的本质特征,从整个经济运行环境来看,只有适度合理的增长才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首先,各商业银行要及时转变观念,变“存款立行”为“效益立行”,在增强银行实力过程中,应以利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禁止下达硬性存款考核指标,但也不能忽视存款,要将存款数量与质量一起抓。其次,要在信贷管理方面加大力度,把信贷管理工作从实质上提高到银行经营管理中心地位上来,充分体现赢利对银行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最后,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扩大业务范围,提供多种融资服务诸如大力开展房屋按揭贷款、高档耐用消费口信贷等方式以缓和储蓄的增长与社会经济总循环的矛盾,保持金融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均衡。 (二) 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做好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处理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困,也有自身管理不善的因素。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科学的贷款风险管理体系,实现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 首先,要重点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和统一授信制度,强化贷款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各商业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分析客观环境的变化,使信贷资金的投向、投量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要综合企业领导素质、经济实力、信誉状况等各种指标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在贷款发放前通过对借款企业进行信用等级的评估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通过量化方式测算企业信用对贷款风险的影响。尽量避免对信用等级低于贷款标准的企业给予贷款。而且要根据资信等级对贷款企业进行统一授信,将贷款总额确定在可控范围之内。同时要做好贷时审查工作,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对贷款风险度进行验证,以确定贷款方式、额度等具体事项,审查贷款的基本情况,最后由决策部门审批。最后还应把好事后检查关,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及时监测贷款资产质量的变化;加强对贷款使用状况的监督。定期对其进行测算和分析,可借助电子计算机系统对贷款全过程实行风险预警,确定风险度。 其次,建立贷款风险分散机制和风险救助机制也是防范风险,减少损失的关键所在。根据风险分散的原理,实行贷款方式多样化,合理控制信用贷款的范围、数量,扩大贴现、抵押、担保贷款和其他风险相对较小的贷款种类。限制贷款的集中程度,控制同一主体贷款比重,对于大额的贷款可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以达到分散贷款风险的目的。此外,还可以与企业进行协商,要求其办理财产保险,以便转嫁风险。虽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各种办法控制、分散、转嫁风险,但不可完全避免损失的产生。所以建立一套贷款风险救助机制还是必要的。可运用法律手段对责任人提出财产清理诉讼,挽回部分损失,还可以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等办法提取一定比例利润,作为风险基金,用于弥补贷款坏帐损失。 最后,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强化稽核内控制度,加强信贷队伍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现有信贷人员思想觉悟和严把人员关,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推行金融监管手段法制化,尽可能降低金融风险。 各商业银行在做好风险管理的同时,还要及时清理遗留的不良资产。将其控制在一定的额度之内。对不良资产和健康资产实行分账管理,将分离出来的不良资产通过法律手段进行清收,对确实无法收回的,可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如拍卖资产,更换经营管理人员,另组公司进行运营,剥离给专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方法予以化解和处理。另外商业银行也可主动参与企业改制,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状况,提高效益,力求保全信贷资产。 (三)狠抓软硬件建设,积极发展现有业务,努力开拓新兴业务 一流的技术装备加上一流的人员是商业银行提高经营能力和竞争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国外一些著名大银行常通过安排员工轮岗训练或派驻海外机构工作等方式,以拓宽员工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先进做法给合自身实际大力推进员工队伍素质建设,严禁无证人员上岗,并可通过建立一套激励型的劳动人事制度,从员工的录用、培训、考核、收入分配、职务晋升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让忠诚能干的员工得到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加强对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法律知识的学习,切实增强员工遵纪守法观念,避免违法乱纪事件发生,使每个员工以为银行做出贡献与实现自我价值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全体员工倾心敬业。 各商业银行还要把更新技术装备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来对待,加快计算机网络的建设,更新办公室设施,改善营业环境,使软硬件同步发展,为客户提供一套高效运作机制。 面对目前过于单一的银行功能,在全新的国内外经济金融背景下,积极致力于金融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选择。按市场经济法则和现代商业银运作规则,在有效控制风险基础上,进行业务创新,提升商业银行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增进效率。首先就要对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进行创新。不断提高存款业务的科技含量,开发多功能银行卡,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大力发展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业务,利用覆盖全球的GMS网络实现在手机中完成账户查询、转账、缴费等各类理财功能,发展和完善ATM、POS和电子转账业务;积极开拓信贷业务,大力发展银团贷款、并购贷款(为企业兼并、收购等资本活动提供贷款)等新兴业务,加大非信贷领域如购买企业债券、国债的投资力度;改革传统结算业务,变坐等客户为主动上门服务,在大企业设立资金清算中心,建立流动资金结算中心,开通对公业务通存通兑,使客户办理结算、查询等业务更加方便、快捷。大力推行代理业务、管理业务、委托业务等传统中间业务,积极开拓新兴中间业务,例如可为企业制定改革方案,设计更为合理的股本结构,为企业购并、资产重组策划,利用自身的信誉、技术和雄厚的研究力量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投资咨询服务等等。 金融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而我国的银行也将面对更加广阔的市场,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外各种力量的挑战,认清自我、改造自我、创新自我,才能立足于世界金融大舞台。

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很快,特别是银行业在改革春风的沐浴下迅速蓬勃壮大。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入世步伐的加快,金融业竞争将愈演愈烈,我国商业银行也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自身暴露出的问题,急需认清和解决。 一、目前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存款立行”,搞存款竞争,阻碍自身和经济正常运行 对各商业银行来说,“存款立行”几乎成了一条铁律,因此扩大存款规模成了各商业银行的头等大事。自1996年以来,央行连续七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旨在促进内需的扩大,引导居民减少储蓄,扩大消费,以带动经济的发展。然而在日常监管中一些机构一旦出现存款下降,就把抓存款当作一个重要监管内容来看待,这样货币政策效应就被冲减掉了,妨碍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实施,不利经济运行。 由于银行业的扩张和竞争的加强,银行的投资活动需要找到足够的社会闲散资金,自然而然存款问题就被放在首要位置。目前,各商业银行每年都分级下达当年存款任务指标。特殊情况下,上级行还会给所属机构来个月度或季度的存款“大会战”,并且将完成存款任务与员工工资奖金挂钩、与评比先进挂钩。虽然央行三令五申,不准将存款完成情况与员工工资、奖金、福利挂钩,但很多单位依然我行我素,置若罔闻!在“存款立行”观念的支配下,各商业银行盲目拉存,只重视存款数量不重视质量,也给自身发展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1.过分强调抓存款,扰乱临柜业务的正常运转。为揽储一些机构公然将企业存款转入储蓄核算,为部分企业机关团逃避监督和大额提现开了方便之门,达到公款私用之目的。违规高息揽存、上门收款、借助行政干预等各种拉存手段的出台大大提高了银行经营成本,同时也助长了少数顾客的陋习,例如经常违规大额取现,假币难以没收,对工作人员态度恶劣等增加了临柜人员的工作难度和精神压力。 2、银行经营管理重心偏移,风险加大。为扩大存款规模,许多机构以事先许诺贷款或信贷额度作为优惠条件吸引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进一步加大了金融风险产生的概率。而且在实行存贷比例管理的情况下资产质量的计算上有个特点,就是贷款规模越大,反映出资产质量越好。因此在呆滞贷款或坏帐无法减少的情况下增加贷款规模不失为“提高”资产质量的一条好途径。而要扩大贷款规模,先决条件就是要保证存款规模,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只能使经营陷入困境。银行作为投资业本应将重点放在投资环节上,确保资金安全,并使其有所增值,保持良性循环,增加收益,以此来扩大自身实力才是银行最终的经营目的。然而目前普遍的状况是存款没搞上去一切免谈,资产质量成了个别人的行为,并在本质上与存款工作相分离。 3、过分强调“存款立行”,最终将导致银行经营困难。社会上合理有效的资金投放空间受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制约,一旦超过这个幅度,资产风险必将加大。相反,如果银行不把一定比例资金运用出去,而自身却要负担相应的存款利息支出,这与银行本质是相悖的。这样,在拉存款和放贷款两种压力下,形成一个两难选择,将最终导致银行经营陷入困境。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效益,存款的增加并不等同于效益的增长,它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之一,盲目扩大存款规模是一种自杀行为,只有适度的增长才能保持良性的经济和金融运转。 (二)资产管理不善,不良贷款比率高,贷款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截至去年底止,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账面需核销的呆帐贷款,占其贷款总额的百分之二点七,但加上需要核销的逾期和呆滞贷款,全部合计的坏帐比率为百分之八或九。按国内四大商业银行贷款总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余额超过六成,百分之八至九的坏帐率,即达五千至六千亿元。而且上述的坏帐比率并不包括己剥离的资产和债转股在内。四大商业银行去年已有三千五百亿元的不良资产被剥离,经独立评估后,与企业签订债转股协议的也近一千亿元。(资料来源:< < 信息时报>>电子版< )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尽管中央从1995年全国银行业经营管理会议以来,要求各国有商业银行要将不良资产比率每年下降一定的百分点,最近两三年银行的贷款质量虽有所提高,但是不良资产比例仍然较高,信贷资产风险依旧很大。这种风险的形成有其深层次的经济背景,例如政府的干预和某些企业的盲目行为等客观因素,但商业银行自身的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缺陷,贷款“三查”制度真正落实,授信不统一。不少项目贷前调查流于形式,对企业产品、生产经营状况、经济效益、发展趋势等主要因素预测不准,在方法上重定性轻定量,缺乏科学的分析;贷时审查不严格、不科学,在放贷时违反规定与操作程序,使“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等现象时有发生;贷后检查不积极,流于形式,重贷轻营的现象较普遍。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今后贷款的回收。另外银行对不同企业贷款方式(主要有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选择不当也是造成贷款风险的重要因素。我国商业银行从1997年开始实行授信制度,但由于授信不统一,往往出现同一借款人授信总额度超过其最大风险承受力的现象,造成信贷资金风险。 其次,由于目前很多机构现有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且个别人员法制观念极差,违章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人为造成信贷风险损失,严重威胁信贷资产的安全运营。 最后,缺乏一套严密的监督机制,也是造成不良贷款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还不完善,监管机制也不健全,银行内部稽核、监督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给不良资产的形成埋下隐患。 贷款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这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比较单一的情况下显得尤为突出。必须加强内控建设,建立建全科学的资产风险管理系统。 (二) 人员素质水平普遍不高,技术装备落后 现代银行是高度专业化的产业,对员工的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一般业务人员。不仅要求员工要具备较高的学历层次,丰富的专业知识,更注重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创造力。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几家国有商业银行职工队伍素质普遍不高,学历较低,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也不高。这主要是一些银行缺乏一套完善的、适应现代商业银行运作的劳动人事制度。员工录用要求不高、把关不严,很多人都是靠关系而不是靠自身实力进入银行;在岗人员缺少技术和业务培训,没有一套科学严密的考核制度;岗位分工不合理,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大量临时用工人员充斥一线岗位,很多都是无证上岗,难以保证银行临柜业务的顺利开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再加上这部分人员缺乏必要的教育,且由于待遇较低,往往很容易造成某些人心里失衡,从而走上犯罪道路。近几年来这类金融犯罪案件频频发生,呈逐年上升的势头,已严重威胁到银行资金安全和社会声誉。 服务是金融工作的生命线,良好的人员素质还应配以先进的技术装备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在硬件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计算机系统还没有实现更大范围的纵向或横向联网,大多数行自成体系,且网络覆盖面也不广;ATM、POS等设备也不普及,数量少,一柜多机、一机一卡的格局普遍存在,给顾客带来很多不便。

知道银行管理的论文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整合关于银行管理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希望你喜欢哦。

浅谈商业银行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提升工作人员所具备的市场竞争意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确保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营效益的显著上升。但是全球经济形式不断变化,市场环境繁杂,国内外同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商业银行想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获得相应的发展地位,就需要构建一套全面、有效、可行的激励机制,提升企业的综合能力。

一、激励机制在商业银行管理中的作用

(一)增强服务质量

优秀的工作人员可以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而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对工作人员的优秀性有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前线工作人员所具备的执行力就代表着商业银行的发展优势。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将高水平的工作绩效融入服务中,采用高水平的服务技巧服务客户。工作人员需要将服务理念逐渐传递给客户,利用高质量的服务获得客户的好评与信赖,从而以低投入获得更高效益。

(二)提升经营效益

激励机制的构建,将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与工作人员的经济收益进行直接挂钩,从而利用工作压力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以对其积极性进行有效调动。在商业银行的日常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主要是对业务技能进行应用,而业务技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应用与积累。而构建激励机制可以提升工作人员对业务技能的重视,增效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使商业银行的经营以及效益增长方式得到彻底转变,从而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三)构建良好的内部氛围

落实激励机制是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并进行自我完善。商业银行利用多种资源与方法有效刺激工作人员的动机,有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由需求层次理论中可以得知,生理与安全需求是人们最为基本的需求,而除此之外人们还存在更高需求,例如:尊重、价值实现、情感归属等需求。而激励机制的构建就可以满足工作人员的不同需求,使其能够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工作人员构建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让每个工作人员都有相应的晋升机会,从而有效促进工作人员的自我提升。

二、商业银行管理中出现的激励问题

(一)薪酬管理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工资基本上已经与市场接轨,通过加薪后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收入很可观。但是在落实物质激励过程中,缺少可以进行有效选择的相应手段,加薪成为了实施物质激励的唯一选择。不同区域的商业银行,其工作人员有着很大的收入差别,而相同区域商业银行的不同级别、部门、职务之间,工作人员的收入没有较大差别。所以目前所应用的工资制度不能对工作人员的真实才能与业绩进行有效体现,激励机制很难在工资中进行体现,并且不能对高才能的工作人员进行明显激励,无法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考核指标不合理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银行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以前过于追求存款数量,构建了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并以存款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同时还需要逐层的进行分解下达。每家商业银行分解下达考核任务的过程中,都需要遵照相应的指标计算进行统一下达,以对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充分体现,但是由于商业银行之间的工作、经济、地理环境、业务发展以及自身潜力都有着巨大差异,存量结构大不相同,所以指标任务所具备的主观性与局限性较强,表现出明显的不合理。有时各商业银行会以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为依据,对考核指标进行相信调整,并增强考核中的奖惩力度,使重点指标更加突显。但是由于考核指标的不连续性,使得部分分支机构出现吃亏状况,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使部分分支机构的领导认为考核就是工作重心,忽略了发展的意义,自我创新的理念越来越模糊,明显降低了银行的管理、经营效益。

(三)绩效工资的考核滞后

根据相应规定,商业银行需要构建培养人才、有效控制风险、落实战略目标、提升整体实力的薪酬机制,将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竞争力与薪酬激励进行有效结合,从而使风险成本以及工作业绩可以与薪酬状况相互适应,对短期、长期激励进行相互协调,这就要求薪酬机制可持续发展,并且具备前瞻性。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银行注重对绩效考核制度的有效制定,并对其进行随时修订和完善,可是却没有对其本质进行注重,致使管理中的短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前瞻性滞后。而出现此状况的原因是因为对指标进行下达时,对市场的预测没有前瞻性,绩效考核出现滞后现象。因为绩效考核中以业绩考核为主,而财务指标可以对业绩考核进行有效体现,也就是说财务指标系统水平可以直接影响绩效考核目标,但是财务指标所存在的滞后性,就没有办法对未来的绩效进行有效引导与体现。

三、商业银行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健全策略

(一)对薪资和福利进行科学分配

商业银行激励机制中薪资分配为主要方式,而薪资分配需要对岗位因素进行突显,并对技能以及岗位职业的要求进行明确。薪资标准需要和工作人员的贡献、企业效益进行紧密联系,做到岗变薪变,以岗位来明确薪资,拉开分配档次,不再持续平均分配方式。当薪资?S着岗位获得改变,就会激发银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并全力争取高薪机会,同时增强工作人员的危机感,促使其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以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同时还应该建立更加全面的福利制度,对工作人员的养老、失业、医疗等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此外,还可以(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制定相应的特殊制度,例如:帮助工作人员解决家属工作、孩子上学等问题,对于高贡献、业绩好的工作人员,可以利用住房、高额奖金等进行奖励,从而恰当地对权利、义务,付出、收获之间的关系进行体现。 (二)健全员工考核机制

在商业银行员工考核机制中应该实施行政、业务的双向考核。应用星级评级方式对业务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应用行政、业务双向考核方式对非业务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星级评级就是以评分为标准,将行政工作人员由低到高分成五个星级,并针对岗位职能、工作状况、员工评价等进行全面考核,同时和岗位变动、年度考核、收入分配等进行紧密联系的内部管理规定。落实评定方法可以对个人贡献进行明确,对工作人员的个人素养以及团体精神进行体现。每年需要遵照相同的标准与内容对个人进行星级考核,并按照积分进行星级评定。在星级评定过程中,如果单项内容没达标,而总分已经达到相应星级标准,就可以对其星级进行明确。

(三)注重岗位工资系统的稳定性

岗位工资是工资系统的基本,与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有着重大关系,可以有效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团队力量。所以需要以当地的综合因素对工资基数进行有效测定,不能够一概而论。同时还需要将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与工资进行挂钩兑现。

(四)激励员工的自我需求

对于商业银行中的员工而言,他们每个人都想要在工作中凸显自己的价值,因而银行管理中要给予每个员工充足的展示自我的空间,敢于放手让员工去做,这样员工会受我自激励的影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作出业绩,当受到银行的认可时,员工就可以提升到自己想要的岗位及奖励,这样能鼓励其他员工进行自我激励。同时,银行管理中要给予员工深造的机会,深入挖掘每??员工的潜质,使每个员工都能快速成长,为银行的发展创造出更大的价值。鉴于此,自我实现需求是每个人最高的需求,如果能及时满足,则能够全面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肯定自己肯定银行。

四、结语

激励机制对商业银行的良好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其团队精神。所以如何构建一个与商业银行发展实际状况相适应的激励机制特别关键。因此,商业银行需要由基本的激励问题展开研究,从而构建一个能够促进商业银行良好发展的激励机制。

分析利率市场化和我国商业银行管理

在2012年6月的时候,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开始允许存款利率上调,这样的调整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全面进行。在2013年的时候,利率市场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包括对商业银行管理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是辩证的,一方面表现在能够实现动态经济的稳定,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丰富商业银行竞争模式,推动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经营模式、资金定价、风险防范等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商业银行怎样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这些冲击,成为其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利率市场化内涵和改革进程

1.利率市场化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指由我国政府部门或者中央银行减少对利率的管控,转而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自由调节利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节下的利率内容包括利率传导、利率决定、利率结构、利率管理等。在本质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利率的调节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发展中介的,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市场利率机制。

2.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利率市场化改革最早在1993年被确定,1995年基本形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想。之后在经过了1996年、1998年和2000年三个阶段的调整,利率市场化改革得到了进一步推进。2003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确定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即“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路。综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进程,可以发现,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存款、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基本点是扩大乃至于放开各项存款利率的向上浮动或者向下浮动的区间,最后由中央银行放权给商业银行结合实际确定利率的水平。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发展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

在原有的利率管制下,受准入和退出机制的影响,我国各个大小银行的发展缺乏必要的竞争,使得各个银行的发展局限在对存款规模的追求和对贷款质量的把握,这种不健全的竞争局面会导致一些银行服务出现局部过剩的现象。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能够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提供竞争的价格手段,促进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的良性竞争,为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占有率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利率市场化能够促使商业银行发展形成优胜劣汰机制,促进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

(2)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发展

利率市场化的实现,使得商业银行发展加强了对风险把控的关注,同时为以规避风险为目的的金融产品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扩大了商业银行为金融产品定价的权利,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另一方面,在利率风险增大下,商业银行发展面临更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在某种程度上是金融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

2.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发展的消极影响

(1)降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业务形式是存款、贷款业务。其中,利差收入占据商业银行发展总利润的80%以上。在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家具,大多数的商业银行选择了提升存款利率的形式来筹集发展资金,在无形中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发展成本。同时,利率市场化的实现使得商业银行融资发展变得更加多元,削弱了商业银行对大宗信贷客户的议价能力。

(2)加大了商业银行发展的定价难度

商业银行定价机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存贷款利率、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确定。利率市场化的实现使得中央银行设定的基准利率无法反映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同时,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意识也变得比较单薄,定价机制的设定不具有科学性。

(3)加大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实现会增加影响商业银行发展利率的因素,也提高了商业银行利率变化拼了。这样的变化使得商业银行发展所面临的风险识别更加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大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在商业银行敏感资产和敏感负债之间的不批撇下,商业银行的利率变动会对其银行净利率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第二,商业银行基准利差的风险。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加剧了商业银行存款、贷款利率的不一致,长期发展导致商业银行出现由于收益减少带来的基准利差风险。

三、商业银行因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1.变革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提升商业银行应对利率风险的能力

在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发展下,市场因素对利率波动、变化频率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利率难以把控下,利率风险的存在制约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势下,为了提升商业银行对市场的适应性,需要其结合自身经营规律以及对风险防范的要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监理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第一,明确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的目标。商业银行要处理好风险和利润获得之间的关系。第二,商业银行需要成为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结合的利率风险联动机制,将风险防范工作落实到每一名商业银行工作人?T身上。第三,商业银行密切配合,建立动态化的利率风险衡量系统。

2.加大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力度,创新金融产品

在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下,原有以利差为利润来源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无法继续发展。为此,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市场定位,加大力度拓展中间业务,对银行收入和客户结构进行合理优化,结合实际探索更加多元的商业银行发展路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可以采用收取手续费续费的发展模式,通过附加值的提升、成本费用的降低来规律利率市场化风险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另外,基于传统商业银行存贷业务不再符合现阶段客户的需要,商业银行需要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为用户提供更多理财产品和金融服务。 3.建立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

中型、小型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管理实行的分行智能型的组织架构,不再适应现阶段利率市场化发展形势。为此,中型、小型商业银行需要加快构建科学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FTP)。在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中,中小型商业银行通过集中管理的模式,来将各种资金需求、资金供给汇集到一起,进行统一运作管理。为了发挥出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的重要效果,中小商业银行还需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管理培训,强化企业员工对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的认识和应用水平。

4.完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商业银行为了更好的适应利率市场化发展,需要加快建立和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该体系的应用加强对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对利率市场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结合实际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第一,提升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意识,建立专门的机构来分析利率市场化风险。第二,应用科学的利率市场化风险度量方法(敏感性缺口法)评估利率市场化的发展风险。

四、结束语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毕业论文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面临的挑战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进一步开放金融服务业,特别是在经营品种、开放区域、股权配置等方面要做出较大的调整。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金融服务业在银行等级、服务内容 、经营品种、市场渗透和银企合作方面,竞争力比较弱,面临着来自国外的挑战和冲击。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和功能划分将面临重组。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银行进入会对中资银行的垄断地位形成巨大的冲击。由于对外资银行的种种限制将逐步取消,外资银行将凭借其完备的商业银行服务功能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的优质客户争夺战。外资银行大多实行混业经营,往往集商业银行、银行、、于一身,与严格实行分业经营的中资银行相比,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完全的商业银行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业务的要求。中资银行在优质客户发展和巩固方面的竞争力将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其垄断地位将会受到冲击。 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年后,外资银行业市场份额将会大幅增长,如下表所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资银行的盈利能力将被极大的削弱。同时,伴随着中资银行市场份额的缩小和优质客户的减少,国有商业银行将丧失很大一部分赢利业务和赢利区域,极有可能进入亏损状态。比较而言,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不仅 包袱沉重,而且在开展新业务时必须顾及国家利益,因此不赢利业务在中资银行中占相当比重。虽然目前 外资银行在许多银行业务的市场份额中还不占优势,但其业务基本上是赢利业务。这将导致中资银行的不赢利业务比例上升。此外,虽然目前中资银行的流动性比较强,但面临着被大量不良资产侵蚀的危险。如果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并且扩大吸收国内居民与企业 持有的外币和人民币存款,必然对中资银行的流动性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威胁中资银行的生存。 (二)对银行中间业务形成冲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飞速发展。因此银行的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大量增加,外资银行将凭借其操作规范、管理先进以及与的长期合作关系,对中资银行形成较强的挑战。 (三)对和经营体制方面的冲击。外资银行健全的管理体制、科学 的决策机制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使其具备较强的化解风险和业务开拓的能力。而且,大部分外资银行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基础雄厚,能做到银行业务全球联网。这不仅使外资银行管理层能对全行业务进行有效的监控,也提高了外资银行的经营效率,使其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发展潜力。 (四)对优秀金融人才的冲击。近几年来,我国金融部门的知识结构优于其他行业,高水平人才引进的速度很快,提高了我国金融部门的综合知识水平。但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银行将突破地域和数量限制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对国内管理和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为强烈。他们可以用高薪聘用、委以重任、出国培训等优厚条件,以及科学的人才管理方式,挖走金融人才。而国内商业银行受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现有体制条件的限制,如果不能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培养和建立激励机制,将会使大量优秀人才外流。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充分利用入世后有限的过渡期,变压力为动力,加快学习 国际上先进科学的银行管理方法 和技术,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竞争能力,以全新的面貌参与国际竞争。 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问题和困难比较多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更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和中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当肯定地说,近20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必须看到,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是: (一)不良贷款比例高,资产损失风险很大。按中国 人民银行规定的不良贷款比例(一逾两呆)不得超过15%的标准,2001年,除中国建设银行基本合规外,其余3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都在20%以上。由于长期以来呆账准备计提不足,大量的呆账贷款没有能够及时核销,资产风险越积越大。再加上资本严重不足,大量资本被占用在固定资产(国有商业银行的固定资本比率均超过30%,如加上在建工程,比例更高)上,使资本吸收资产损失的能力很小。由此造成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资本充足率很低,防范和吸收资产风险的能力极其脆弱。 (二)经营效益低,潜在亏损较大。从账面上看,2001年国有商业银行都是盈利。但是,如果足额计提定期存款应付利息,按实际风险提足贷款损失准备,则实际成果都将是亏损,甚至是巨额亏损。由于不良资产比例高,贷款收息率低,再加上管理费用居高难下,国有商业银行这种虚盈实亏的状况,短期内还难以改变。要达到国际上业绩优良商业银行%以上的资产收益率水平,任务更是长期而艰巨。(三)对和经营体制方面的冲击。外资银行健全的管理体制、科学 的决策机制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使其具备较强的化解风险和业务开拓的能力。而且,大部分外资银行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基础雄厚,能做到银行业务全球联网。这不仅使外资银行管理层能对全行业务进行有效的监控,也提高了外资银行的经营效率,使其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发展潜力。 (四)对优秀金融人才的冲击。近几年来,我国金融部门的知识结构优于其他行业,高水平人才引进的速度很快,提高了我国金融部门的综合知识水平。但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银行将突破地域和数量限制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对国内管理和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为强烈。他们可以用高薪聘用、委以重任、出国培训等优厚条件,以及科学的人才管理方式,挖走金融人才。而国内商业银行受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现有体制条件的限制,如果不能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培养和建立激励机制,将会使大量优秀人才外流。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充分利用入世后有限的过渡期,变压力为动力,加快学习 国际上先进科学的银行管理方法 和技术,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竞争能力,以全新的面貌参与国际竞争。 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问题和困难比较多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更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和中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当肯定地说,近20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必须看到,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是: (一)不良贷款比例高,资产损失风险很大。按中国 人民银行规定的不良贷款比例(一逾两呆)不得超过15%的标准,2001年,除中国建设银行基本合规外,其余3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都在20%以上。由于长期以来呆账准备计提不足,大量的呆账贷款没有能够及时核销,资产风险越积越大。再加上资本严重不足,大量资本被占用在固定资产(国有商业银行的固定资本比率均超过30%,如加上在建工程,比例更高)上,使资本吸收资产损失的能力很小。由此造成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资本充足率很低,防范和吸收资产风险的能力极其脆弱。 (二)经营效益低,潜在亏损较大。从账面上看,2001年国有商业银行都是盈利。但是,如果足额计提定期存款应付利息,按实际风险提足贷款损失准备,则实际成果都将是亏损,甚至是巨额亏损。由于不良资产比例高,贷款收息率低,再加上管理费用居高难下,国有商业银行这种虚盈实亏的状况,短期内还难以改变。要达到国际上业绩优良商业银行%以上的资产收益率水平,任务更是长期而艰巨。 (三)经营机制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主要是没有建立良好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政企不分、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缺乏科学 的决策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分支机构庞大,管理层次多,冗员过多,人员素质较低;内控管理不力,风险较大,违规违法行为和金融 犯罪案件较多。 (四)历史 包袱沉重,短期难以消化。一是历年积累下来的大量表内应收利息回收无望,需要核销; 二是按照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制度提足贷款损失准备,财务能力难以承受; 三是已经形成的大量贷款损失,没有足够资金核销;四是存款应付利息长期提取不足,欠账较多; 五是税赋较重,影响 盈利和积累。 国有商业银行的上述问题 ,既是国民经济 深层次矛盾的反映,也是内部管理长期积弊的表现。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体制因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面对入世后的机遇和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现代 金融企业 制度,把国有商业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业务经营策略探析论文

【摘要】 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将经营重点转向中小企业业务,中小企业对银行价值创造的贡献度日益提升,中小企业业务不再仅仅是一项战略性业务,逐渐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主战场。本文对当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业务经营现状及策略做了大量调研和思考,从明确定位、突出重点、加强激励、渠道建设、团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快中小企业业务发展的对策,以此推动本行中小企业业务持续快速发展,同时为国内商业银行经营好中小企业业务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业务 经营对策

近年来,曾经长期受到冷落的中小企业业务转眼间成为商业银行的“香饽饽”,成为了各家银行的战略重点和市场竞争焦点。笔者所服务的建设银行早在2006年就成立了至上而下的中小企业客户专门服务机构,2008年开始又与淡马锡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加速中小企业“信贷工厂”建设,通过流程优化和产品创新优势,建设银行中小企业业务服务效率和品牌形象大幅提升,在同业市场上也形成了一定的领先优势。如何持续保持竞争优势,提升中小企业业务的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度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一、商业银行加快中小企业业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只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才能抓住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从而推进各项业务快速发展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经超过50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近10年间,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增加值的58%,上缴税收占,提供就业机会占75%,出口额占全国出口的68%。

二是中小企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有效解决了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三是中小企业正成为我国创新的主力军。据统计,目前中小企业完成了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我国创新不可忽视的力量。

因此,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是我国商业银行扩大客户基础、分散经营风险、实现战略转型、履行社会责任,密切银政关系、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必然要求。

2、只有持续关注、挖潜中小企业业务,才能保持银行资产、负债及中间业务的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在银行领域的广泛运用,传统的“二八定律”理论受到了“长尾理论”的挑战。长尾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众多小客户可以汇聚成与大客户相匹敌的市场能量。在大客户利润空间逐渐缩小之时,各家商业银行纷纷通过电子技术抓住广大中小客户获得巨大利润。

从目前中小企业客户对银行的贡献来看,中小企业客户数量在各家银行客户群体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公私业务关联度高,中小企业业务潜力大。以笔者所在银行为例,2010年末,中小企业负债客户占对公负债客户总数比重超过95%,资产客户占对公资产客户总数比重超过73%,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及利润的贡献度分别达到了13%、17%和8%,而且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其他各项业务的增长速度。

3、大中型客户竞争激烈,中小企业业务正在成为各家银行未来竞争的关键性业务

近年来,大企业、大项目的服务需求出现阶段性不足已成为普遍现象,客户基础薄弱、业务增长乏力已成为制约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针对大中型客户所面临的高投入、低回报的激烈同业竞争,2008年以来,工、农、中、建、交等大型银行相继单独设立至上而下的中小企业客户部,各家银行为保持业务稳定增长,都纷纷将中小企业业务作为发展重点,中小企业业务市场竞争已日趋激烈。

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业务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各级经营人员对中小企业客户重视不足,众多中小企业无贷客户的营销挖潜缺乏组织管理,营销挖潜工作处于无序状态。其次,中小企业客户营销力量薄弱,近年各家商业银行都纷纷设立了中小企业客户部,但是客户经理业务素质亟待提升,经营重心未能有效贴近市场。再次,针对中小企业客户营销、管理的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奖惩机制,考核激励不到位。最后,对中小企业业务风险偏好尚待进一步协调统一。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时效性强,客户对额度较为敏感,尤其在目前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客户认为业务办理时间过长、审批条件过高,就可能转移他行。

三、商业银行加快中小企业业务发展的几点建议

基于中小企业业务的战略地位,以及当前中小企业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业务要从经营模式、组织架构、激励机制、风控体系、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变革,加大财务、人力资源投入,全力提升中小企业客户的综合贡献度。

在经营策略上,要逐步实施“三个转变”: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要由“批零结合型”向“批量主导型”转变;金融产品销售方面,要由“信贷产品主导”向“全面产品销售”转变;总体经营策略方面,要由“产品销售”逐步向“客户经营”转变。

1、理顺经营模式,打造专业化、富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客户经营团队

一是进一步明确银行中小企业客户部职责定位,充实岗位配置。实现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管理职责到中小客户经营、管理职责的转变,建立中小客户的统筹运营机制。

二是进一步明确基层网点定位,强化网点经理作为本网点中小企业客户营销、维护的首席客户经理定位。银行的基层网点是营销、管理中小企业的最前沿阵地,网点负责人(网点经理)对于中小企业经营成果至关重要。要逐步将存量中小企业客户账户按照重点、潜在、清理三级分类进行梳理,将重点中小企业账户、潜在中小企业账户挂钩到网点经理,明确各类中小企业客户营销、维护目标,建立中小企业客户常态化走访维护制度。

2、明确经营重点,着眼“三率”,提升中小企业客户营销服务能力

“三率”是指中小企业客户的市场占有率、产品覆盖率、综合收益率,“三率”指标涵盖了客户、产品和收益的有机整合,提升“三率”是提升中小企业业务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是提升重点中小企业客户的市场占有率。基层行要筛选好本区域内经济总量占比较大的主体区域以及这些热点区域的主要特色行业予以倾斜,重点支持区域内优势行业销售前100强中小企业;外贸行业年进出口总量2000万美元以上中小企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国家驰名商标、省市著名商标称号等中小企业。

二是提升存量中小企业客户的产品覆盖率。对存量中小企业无贷客户要加大资产业务、结算业务以及公私联动产品交叉销售;对存量贷款客户,要按照“唯一合作银行”标准,全面推进负债业务和战略业务产品的交叉销售,提高覆盖率。还有要推进小企业传统产品和创新产品的覆盖营销,大力推动小额无抵押、联保联贷、专利权质押、国内保理、网络联保联贷等特色创新产品营销,从而形成传统产品和创新产品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组合配置、打包服务的产品覆盖体系。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向论文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面临的挑战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进一步开放金融服务业,特别是在经营品种、开放区域、股权配置等方面要做出较大的调整。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金融服务业在银行等级、服务内容 、经营品种、市场渗透和银企合作方面,竞争力比较弱,面临着来自国外的挑战和冲击。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和功能划分将面临重组。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银行进入会对中资银行的垄断地位形成巨大的冲击。由于对外资银行的种种限制将逐步取消,外资银行将凭借其完备的商业银行服务功能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的优质客户争夺战。外资银行大多实行混业经营,往往集商业银行、银行、、于一身,与严格实行分业经营的中资银行相比,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完全的商业银行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业务的要求。中资银行在优质客户发展和巩固方面的竞争力将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其垄断地位将会受到冲击。 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年后,外资银行业市场份额将会大幅增长,如下表所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资银行的盈利能力将被极大的削弱。同时,伴随着中资银行市场份额的缩小和优质客户的减少,国有商业银行将丧失很大一部分赢利业务和赢利区域,极有可能进入亏损状态。比较而言,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不仅 包袱沉重,而且在开展新业务时必须顾及国家利益,因此不赢利业务在中资银行中占相当比重。虽然目前 外资银行在许多银行业务的市场份额中还不占优势,但其业务基本上是赢利业务。这将导致中资银行的不赢利业务比例上升。此外,虽然目前中资银行的流动性比较强,但面临着被大量不良资产侵蚀的危险。如果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并且扩大吸收国内居民与企业 持有的外币和人民币存款,必然对中资银行的流动性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威胁中资银行的生存。 (二)对银行中间业务形成冲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飞速发展。因此银行的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大量增加,外资银行将凭借其操作规范、管理先进以及与的长期合作关系,对中资银行形成较强的挑战。 (三)对和经营体制方面的冲击。外资银行健全的管理体制、科学 的决策机制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使其具备较强的化解风险和业务开拓的能力。而且,大部分外资银行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基础雄厚,能做到银行业务全球联网。这不仅使外资银行管理层能对全行业务进行有效的监控,也提高了外资银行的经营效率,使其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发展潜力。 (四)对优秀金融人才的冲击。近几年来,我国金融部门的知识结构优于其他行业,高水平人才引进的速度很快,提高了我国金融部门的综合知识水平。但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银行将突破地域和数量限制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对国内管理和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为强烈。他们可以用高薪聘用、委以重任、出国培训等优厚条件,以及科学的人才管理方式,挖走金融人才。而国内商业银行受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现有体制条件的限制,如果不能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培养和建立激励机制,将会使大量优秀人才外流。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充分利用入世后有限的过渡期,变压力为动力,加快学习 国际上先进科学的银行管理方法 和技术,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竞争能力,以全新的面貌参与国际竞争。 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问题和困难比较多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更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和中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当肯定地说,近20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必须看到,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是: (一)不良贷款比例高,资产损失风险很大。按中国 人民银行规定的不良贷款比例(一逾两呆)不得超过15%的标准,2001年,除中国建设银行基本合规外,其余3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都在20%以上。由于长期以来呆账准备计提不足,大量的呆账贷款没有能够及时核销,资产风险越积越大。再加上资本严重不足,大量资本被占用在固定资产(国有商业银行的固定资本比率均超过30%,如加上在建工程,比例更高)上,使资本吸收资产损失的能力很小。由此造成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资本充足率很低,防范和吸收资产风险的能力极其脆弱。 (二)经营效益低,潜在亏损较大。从账面上看,2001年国有商业银行都是盈利。但是,如果足额计提定期存款应付利息,按实际风险提足贷款损失准备,则实际成果都将是亏损,甚至是巨额亏损。由于不良资产比例高,贷款收息率低,再加上管理费用居高难下,国有商业银行这种虚盈实亏的状况,短期内还难以改变。要达到国际上业绩优良商业银行%以上的资产收益率水平,任务更是长期而艰巨。(三)对和经营体制方面的冲击。外资银行健全的管理体制、科学 的决策机制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使其具备较强的化解风险和业务开拓的能力。而且,大部分外资银行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基础雄厚,能做到银行业务全球联网。这不仅使外资银行管理层能对全行业务进行有效的监控,也提高了外资银行的经营效率,使其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发展潜力。 (四)对优秀金融人才的冲击。近几年来,我国金融部门的知识结构优于其他行业,高水平人才引进的速度很快,提高了我国金融部门的综合知识水平。但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银行将突破地域和数量限制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对国内管理和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为强烈。他们可以用高薪聘用、委以重任、出国培训等优厚条件,以及科学的人才管理方式,挖走金融人才。而国内商业银行受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现有体制条件的限制,如果不能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培养和建立激励机制,将会使大量优秀人才外流。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充分利用入世后有限的过渡期,变压力为动力,加快学习 国际上先进科学的银行管理方法 和技术,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竞争能力,以全新的面貌参与国际竞争。 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问题和困难比较多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更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和中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当肯定地说,近20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必须看到,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是: (一)不良贷款比例高,资产损失风险很大。按中国 人民银行规定的不良贷款比例(一逾两呆)不得超过15%的标准,2001年,除中国建设银行基本合规外,其余3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都在20%以上。由于长期以来呆账准备计提不足,大量的呆账贷款没有能够及时核销,资产风险越积越大。再加上资本严重不足,大量资本被占用在固定资产(国有商业银行的固定资本比率均超过30%,如加上在建工程,比例更高)上,使资本吸收资产损失的能力很小。由此造成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资本充足率很低,防范和吸收资产风险的能力极其脆弱。 (二)经营效益低,潜在亏损较大。从账面上看,2001年国有商业银行都是盈利。但是,如果足额计提定期存款应付利息,按实际风险提足贷款损失准备,则实际成果都将是亏损,甚至是巨额亏损。由于不良资产比例高,贷款收息率低,再加上管理费用居高难下,国有商业银行这种虚盈实亏的状况,短期内还难以改变。要达到国际上业绩优良商业银行%以上的资产收益率水平,任务更是长期而艰巨。 (三)经营机制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主要是没有建立良好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政企不分、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缺乏科学 的决策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分支机构庞大,管理层次多,冗员过多,人员素质较低;内控管理不力,风险较大,违规违法行为和金融 犯罪案件较多。 (四)历史 包袱沉重,短期难以消化。一是历年积累下来的大量表内应收利息回收无望,需要核销; 二是按照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制度提足贷款损失准备,财务能力难以承受; 三是已经形成的大量贷款损失,没有足够资金核销;四是存款应付利息长期提取不足,欠账较多; 五是税赋较重,影响 盈利和积累。 国有商业银行的上述问题 ,既是国民经济 深层次矛盾的反映,也是内部管理长期积弊的表现。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体制因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面对入世后的机遇和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现代 金融企业 制度,把国有商业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

商业银行管理论文,...对贷款的行为约束和管理实践是银行业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基本要素。...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会计防范与控制论文网....的反映监督和管理职能,这自然也使得会计这一基础性的经营管理工作,在防范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中显得无所作为。...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文的题目

银行的学年论文好的, 给助的,

1.金融危机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研究2.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的作用3.商业银行在证券市场中的风险管理研究4.商业银行国际比较研究5.中央银行对国家金融市场的影响研究

关于银行的学年论?/话累

1.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及赏识问题的研究 2.中央银行监管中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3.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及防范 4.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及对策 5.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6.建立我国二板市场问题研究 7.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的研究 8.通货紧缩及其治理对策 9.如何培育和重塑个人信用制度 10.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与国际市场接轨问题 11.市场营销在银行中的应用 12.银行中间业务问题及其前景研究 13.银行金融创新问题 14.银行存款管理与吸存策略 15.银行与重建信用制度 16.银行的科学决策问题 17.信息与银行服务问题 18.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构想 19.网络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 21.加入WTO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 22.对二板市场的再认识 23.入世后,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方向 24.储蓄转化为投资问题 25.利率市场化问题 26.保险业如何面对入世的挑战 27.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方法 28.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 29.如何构建我国的信用体系 30.商业银行股份化改制及上市策略 31.中国的货币需求理论研究 32.金融业成功应对WTO的策略 33.存款准备金付息制度的研究 34.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问题研究 35.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问题研究 36.金融业务创新 37.银行电子化改革 38.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的风险问题 39.深化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问题 40.我国货币政策实践效果分析 41.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研究 42.提高我国金融业从业人员素质问题研究 43.我国商业银行与企业的关系 44.分业经营与全能化趋势比较研究 45.知识经济与我国金融业 46.入世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趋势研究 47.我国住房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48.住房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研究 49.房地产投融资手段的创新 50.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问题研究 51.提高我国金融业从业人员素质,应对入世挑战 52.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53.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 54.我国投资基金业历史、现状与发展前景 55.欧元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启示 56.汇率制度的选择 57.货币危机传染与政策选择 58.加入WTO后银行体系的改革 59.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问题 60.国际资本流动的效应与监控 61.中国利用外资方式研究 62.国际融资方式研究 63.基础设施融资方式研究 64.入世与资本项目开放 65.人民币可兑换问题研究 66.加入WTO与中国利用外资 67.国际汇率制度的选择研究 68.入世与银行竞争 69.入世与中国金融改革 70.中国股市成长型股票投资价值分析 71.股指期货的功能对我国股市健康发展的积极影响及分析 72.股市的财富效应对我国GDP增长的影响分析 73.加入WTO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 74.当前我国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5.我国保险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6.保险资金运用问题 77.寿险业发展前景 78.降息效应的实证研究 79.河北上市公司分析研究 80.中国入世对股市运行的影响分析 81.中国金融运行隐患及对策分析 82.我国保险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83.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探讨 84.我国社会保险模式的选择 85.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 86.如何改变我国保险业的粗放经营模式 87.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讨 88.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任重道远 89.保险中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90.我国建立保险经纪人制度的必要性 91.入世后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与汇率政策选择 92.入世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研究 93.中国银行业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问题研究 94.金融工程在中国的发展 95.金融衍生工具发展与监管 96.新时期我国信托业发展方向 97.融资租赁——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种新形式 98.国有股流通问题(方向) 99.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00.如何评价企业的创值能力 101.企业并购活动中的资产定价研究 102.影响住房贷款资金安全的风险类型及其管理 103.信息不对称与银行借贷行为研究 104.住房金融制度演变及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105.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染的防范 106.信用体系建设初探 107.项目评估与投资决策 108.投资项目管理 109.住房抵押贷款研究 110.国际货币合作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 111.最适度货币区理论研究 112.亚洲货币合作 113.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 114.货币政策调控功能及效果分析 115.扩大内需与货币政策关系研究 116.利率市场化作用环境与作用机制问题研究 117.西方货币理论的借鉴价值研究 118.我国金融混业经营问题研究 119.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面临问题研究 120.中外资金融机构优劣比较研究 121.中间业务的国际比较研究 122.房地产开发规模和效益对中等城市金融业的影响 123.创立学习型银行的思考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问题研究论文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面临的挑战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进一步开放金融服务业,特别是在经营品种、开放区域、股权配置等方面要做出较大的调整。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金融服务业在银行等级、服务内容 、经营品种、市场渗透和银企合作方面,竞争力比较弱,面临着来自国外的挑战和冲击。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和功能划分将面临重组。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银行进入会对中资银行的垄断地位形成巨大的冲击。由于对外资银行的种种限制将逐步取消,外资银行将凭借其完备的商业银行服务功能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的优质客户争夺战。外资银行大多实行混业经营,往往集商业银行、银行、、于一身,与严格实行分业经营的中资银行相比,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完全的商业银行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业务的要求。中资银行在优质客户发展和巩固方面的竞争力将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其垄断地位将会受到冲击。 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年后,外资银行业市场份额将会大幅增长,如下表所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资银行的盈利能力将被极大的削弱。同时,伴随着中资银行市场份额的缩小和优质客户的减少,国有商业银行将丧失很大一部分赢利业务和赢利区域,极有可能进入亏损状态。比较而言,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不仅 包袱沉重,而且在开展新业务时必须顾及国家利益,因此不赢利业务在中资银行中占相当比重。虽然目前 外资银行在许多银行业务的市场份额中还不占优势,但其业务基本上是赢利业务。这将导致中资银行的不赢利业务比例上升。此外,虽然目前中资银行的流动性比较强,但面临着被大量不良资产侵蚀的危险。如果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并且扩大吸收国内居民与企业 持有的外币和人民币存款,必然对中资银行的流动性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威胁中资银行的生存。 (二)对银行中间业务形成冲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飞速发展。因此银行的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大量增加,外资银行将凭借其操作规范、管理先进以及与的长期合作关系,对中资银行形成较强的挑战。 (三)对和经营体制方面的冲击。外资银行健全的管理体制、科学 的决策机制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使其具备较强的化解风险和业务开拓的能力。而且,大部分外资银行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基础雄厚,能做到银行业务全球联网。这不仅使外资银行管理层能对全行业务进行有效的监控,也提高了外资银行的经营效率,使其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发展潜力。 (四)对优秀金融人才的冲击。近几年来,我国金融部门的知识结构优于其他行业,高水平人才引进的速度很快,提高了我国金融部门的综合知识水平。但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银行将突破地域和数量限制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对国内管理和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为强烈。他们可以用高薪聘用、委以重任、出国培训等优厚条件,以及科学的人才管理方式,挖走金融人才。而国内商业银行受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现有体制条件的限制,如果不能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培养和建立激励机制,将会使大量优秀人才外流。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充分利用入世后有限的过渡期,变压力为动力,加快学习 国际上先进科学的银行管理方法 和技术,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竞争能力,以全新的面貌参与国际竞争。 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问题和困难比较多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更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和中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当肯定地说,近20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必须看到,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是: (一)不良贷款比例高,资产损失风险很大。按中国 人民银行规定的不良贷款比例(一逾两呆)不得超过15%的标准,2001年,除中国建设银行基本合规外,其余3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都在20%以上。由于长期以来呆账准备计提不足,大量的呆账贷款没有能够及时核销,资产风险越积越大。再加上资本严重不足,大量资本被占用在固定资产(国有商业银行的固定资本比率均超过30%,如加上在建工程,比例更高)上,使资本吸收资产损失的能力很小。由此造成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资本充足率很低,防范和吸收资产风险的能力极其脆弱。 (二)经营效益低,潜在亏损较大。从账面上看,2001年国有商业银行都是盈利。但是,如果足额计提定期存款应付利息,按实际风险提足贷款损失准备,则实际成果都将是亏损,甚至是巨额亏损。由于不良资产比例高,贷款收息率低,再加上管理费用居高难下,国有商业银行这种虚盈实亏的状况,短期内还难以改变。要达到国际上业绩优良商业银行%以上的资产收益率水平,任务更是长期而艰巨。(三)对和经营体制方面的冲击。外资银行健全的管理体制、科学 的决策机制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使其具备较强的化解风险和业务开拓的能力。而且,大部分外资银行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基础雄厚,能做到银行业务全球联网。这不仅使外资银行管理层能对全行业务进行有效的监控,也提高了外资银行的经营效率,使其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发展潜力。 (四)对优秀金融人才的冲击。近几年来,我国金融部门的知识结构优于其他行业,高水平人才引进的速度很快,提高了我国金融部门的综合知识水平。但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银行将突破地域和数量限制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对国内管理和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为强烈。他们可以用高薪聘用、委以重任、出国培训等优厚条件,以及科学的人才管理方式,挖走金融人才。而国内商业银行受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现有体制条件的限制,如果不能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培养和建立激励机制,将会使大量优秀人才外流。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充分利用入世后有限的过渡期,变压力为动力,加快学习 国际上先进科学的银行管理方法 和技术,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竞争能力,以全新的面貌参与国际竞争。 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问题和困难比较多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更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和中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当肯定地说,近20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必须看到,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是: (一)不良贷款比例高,资产损失风险很大。按中国 人民银行规定的不良贷款比例(一逾两呆)不得超过15%的标准,2001年,除中国建设银行基本合规外,其余3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都在20%以上。由于长期以来呆账准备计提不足,大量的呆账贷款没有能够及时核销,资产风险越积越大。再加上资本严重不足,大量资本被占用在固定资产(国有商业银行的固定资本比率均超过30%,如加上在建工程,比例更高)上,使资本吸收资产损失的能力很小。由此造成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资本充足率很低,防范和吸收资产风险的能力极其脆弱。 (二)经营效益低,潜在亏损较大。从账面上看,2001年国有商业银行都是盈利。但是,如果足额计提定期存款应付利息,按实际风险提足贷款损失准备,则实际成果都将是亏损,甚至是巨额亏损。由于不良资产比例高,贷款收息率低,再加上管理费用居高难下,国有商业银行这种虚盈实亏的状况,短期内还难以改变。要达到国际上业绩优良商业银行%以上的资产收益率水平,任务更是长期而艰巨。 (三)经营机制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主要是没有建立良好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政企不分、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缺乏科学 的决策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分支机构庞大,管理层次多,冗员过多,人员素质较低;内控管理不力,风险较大,违规违法行为和金融 犯罪案件较多。 (四)历史 包袱沉重,短期难以消化。一是历年积累下来的大量表内应收利息回收无望,需要核销; 二是按照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制度提足贷款损失准备,财务能力难以承受; 三是已经形成的大量贷款损失,没有足够资金核销;四是存款应付利息长期提取不足,欠账较多; 五是税赋较重,影响 盈利和积累。 国有商业银行的上述问题 ,既是国民经济 深层次矛盾的反映,也是内部管理长期积弊的表现。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体制因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面对入世后的机遇和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现代 金融企业 制度,把国有商业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问题研究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整理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内控机制不健全,规避银行风险不到位

健全的银行内控机制能够有效的对银行风险进行规避,在我国近年来发生的金融事件中,都体现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存在问题,造成重大损失。建立健全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是银行发展的关键。大部分银行有针对自身发展特点的内控规章制度,但是这种机制在不合理的激励约束下,在支行行长的权利过大,造成相应的监督机制不能够顺利进行的情况下,在电子化控制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造成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不能够很好地发挥效果,阻碍了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能力②。

(二)经营管理的方法落后,无法满足业务需求

尽管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影响下也实行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但是没有很好的进行落实,很多银行都是吸收更多的存款,却忽视了成本,这与外国银行追求效益的目标所取得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这种经营管理的落后,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并不健全,使得不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分业模式对商业银行造成限制

为了降低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实行了分页的经营模式,但是这种方式却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这种分页的经营模式,使我国商业银行难以满足企业所需的国际水平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服务,使一些企业选用外国的银行作为自己的支持后盾。

(四)员工的专业水平不高,易造成风险

银行的许多工作人员只是单纯的完成数字任务,认为只要完成了任务就能够保证银行发展。忽略了员工素质对整体的发展提高作用。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适合银行发展的内控体制

在经营管理的改革中,建立健全内控体系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支行行长的权利要进行适当的控制,行长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能盲目行使权利。要强化支行的内控体制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方法使支行的内控逐渐的科学化。

(二)改变经营管理模式,提高竞争力

商业银行的根本目的是盈利,因此要在这一目标的趋势下,不断地进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要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加强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进行精细的分工,对银行上下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经营管理理念,增强银行的竞争能力。改变经营管理模式还要积极吸收国外的有利经验为自己所用,并且不断地进行创新③。

(三)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要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提高员工的素质,对于员工的岗位特点,进行系统、针对的培训,对于员工的工作银行要进行明确划分,使银行的岗位得到具体的落实,并且岗位责任有人可寻,对员工要进行奖励与约束并存的管理机制,使员工意识到工作责任心的重要性,对员工的知识技能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做到用员工之所长,谋银行之发展。

三、结语

商业银行的发展对于我国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济管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竞争能力较弱,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对于一些金融风险起到规避的作用,对于银行自身的发展以及参与国际竞争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摘 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在银行业领域的应用日趋深入。论文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对大数据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论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商业银行目前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银行业在经营管理上的问题,结合大数据应用,从精准营销、客户关系管理、风险控制和用户信用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优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

大数据;商业银行;经营策略

1.商业银行业大数据应用的特点

2017年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分别在《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商业银行要引入大数据等新技术,推进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银行业务创新,加强风险控制能力。大数据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在银行业运用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

数据容量大。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的业务开展,使得银行业“天然”拥有海量数据,商业银行的主要数据是围绕柜面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和风险控制系统等产生结构化数据。商业银行推出的电子金融服务系统,使得一些非结构化的数据信息开始产生,包括指纹和人脸识别等。数据结构复杂,移动互联的发展促使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爆发式增长。数据资产化,利用价值大。商业银行在稳健经营中对数据的准确性有很高的要求,利用好银行已有的海量数据,应用在客户识别、风险识别和产品营销等不同场景下,更好地实现数据资产的增值。

2.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SWOT分析

拥有的优势(Strength)

成本控制优势。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商业银行能够实现现有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大大降低了物理网点的工作人员数量,降低了银行的运营成本。随着云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技术的成熟,云计算系统中的数据均保存在“云”端,减少关于IT基础设施的建设、单位数据存储和处理的成本。

营销效率优势。商业银行通过本身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对客户进行静态特征、行为特征、倾向预测三个层次的刻画,构建客户体系,进行营销活动的精确推送。通过分析客户上下游相互关系,了解客户间业务等往来情况,发掘新的潜在客户,确定交叉销售目标,提高了客户服务效率及营销精准度。

风险管理优势。银行在传统风险控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为大数据挖掘、传输、存储与安全应用提供了相对成熟的基础环境。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作为风控工具应用到风险控制工作,提升风险控制效率和精准度。

存在的劣势(Weakness)

业务同质化。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业务是贷款业务,少有针对客户需求设计开发的特色产品。因此,大数据的应用范围可以深入其他能够盈利的业务,如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利用大数据优势,找准银行的自身业务定位,打造差异化的竞争模式。

数据共享程度不高。各家商业银行均拥有自己的系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几乎不存在分享机制,导致大数据基础建设效率低、数据利用率低、在整体上缺乏系统性,各银行只能描绘客户在本行的交易画像,不能展示出客户的金融全貌。

拥有的机会(Opportunity)

强化优势。商业银行传统所具备的安全、稳定、诚信等优势可以通过大数据应用进一步巩固强化。在风险管理中进一步利用大数据,提高银行自身的安全性。在营销方面,不断完善客户画像,了解客户真实需求,实现精准营销。成本控制方面,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人力成本、设备成本和运营成本也将不断降低[2]。

金融产品的创新。在大数据时代,银行业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这就需要深入了解客户的核心需求,利用大数据建立数据模型,为其定制专属于消费者自己的金融产品,提升用户的体验满意度。

面临的威胁(Threat)

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加剧。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互联网金融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互联网金融模式具有资金配置效率高、交易成本低、支付便捷、普惠性等特点。互联网企业加快布局金融业,对整个银行业的核心业务产生冲击,挤占了原本属于传统银行业的利润空间。

数据的安全性问题。首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据量的大幅增加导致了数据的严重失真,大量无序低效的无用信息混进数据库形成垃圾数据,增加信息误读的风险。其次,商业银行运用云平台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一是网络系统与存储中心可能存在漏洞引起技术安全风险;二是海量客户信息与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风险。

3.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优化策略

精准营销

大数据应用更强调相关关系释放出的潜在价值。商业银行拥有海量数据,可利用聚类分析,挖掘出更多数据中含有的潜在特性,帮助商业银行进行市场细分。通过大数据挖掘中的关联分析相关关系,发掘新的潜在客户,确定交叉销售目标。大数据不断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商业银行通过大数据挖掘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和定制化价格。根据对海量数据的分析预测,建立相应策略模型,掌握客户的消费习惯和行为特征,实现创新式的营销、无缝多渠道的销售、个性化的服务[3]。

客户关系管理

商业银行业务同质化严重,客户管理十分重要。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脱媒现象加速,碎片化金融产品抓住了市场需求,提供差异化产品的同时也剥夺了银行的客户资源。因此,运用大数据挖掘方法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更精确的客户关系管理。商业银行可以与其他行业或大数据公司形成合作关系,以获取客户出行、交易习惯等数据,进行客户信用评分,当客户提出需求时,商业银行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判断。商业银行还可利用大数据更精准地预测客户流失概率,并对相应超过客户流失概率阈值的客户实行定制化客户挽留措施[4]。

风险控制

银行业作为高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控制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大数据技术扩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数据源并处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各类数据,构建大数据风险管控平台,全面收集客户的数据。注重内外部数据的融合,整合银行内部积累的金融信息,同时,获取外部数据或公共信息等数据,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强风险控制能力。建立风险管控模型,可以借鉴国内外同业的做法,设计符合实际要求的模型,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训练,输入实际的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和验证,合理地改进模型的配置参数,提高模型的准确度[5]。

信用管理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决策具有显著影响。商业银行要构建人工和数据相结合的模式,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集合内外信息资源,形成覆盖所有机构、所有客户、所有产品的实时监测分析和预警控制网络,提高信用风险预警水平。利用大数据,实现贷款业务的贷前、贷中和贷后全过程管理。强化贷前风险识别,在客户审批阶段,依托行内信用数据库、评级系统及反欺诈平台,提前对客户可能存在的违约风险进行精准判断;强化贷中审批自主化,大数据信贷审批系统以风控评分卡模型的自动审核为主,加以人工审核进行辅助的模式;强化贷后风险监测,商业银行要建立信贷投放、资产质量等多维度的信用风险日常监测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韩雪峰,朱青,马文捷.商业银行应用大数据的安全风险防范研究[J].江苏商论,2017(11):88-92.

【2】齐贵柱,齐苑博.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大数据分析研究[J].财经界,2019,500(01):128-129.

【3】屈波,王玉晨,杨运森.互联网金融冲击下传统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研究--基于SWOT分析方法[J].西部金融,2015(1):41-45.

【4】严文枢.关于商业银行大数据应用的思考和探析[J].福建电脑,2014(7):68-69.

【5】信怀义.商业银行大数据的应用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金融电脑,2016(8):26-28.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不断扩大的机遇中,我国各行各业得以迅猛发展,其中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举世瞩目,取得了许多长足的进步。但是,机遇与挑战通常是并存的,在银行业场迅速发展的同时,商业银行之间的角逐也逐渐激烈起来。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风险与不足,与此相关的经营管理体制也未能及时的建立健全。商业银行若是想在如此激烈的角逐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对其管理中存在或者潜在的风险加以预测并且进行防范。本论文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一些成功经验,提出对风险的预测以及防范策略。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经营管理 风险 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一)银行出现的不良贷款率较高

银行经营管理中出现风险种类十分多,但是主要对银行经营造成影响的是银行资产的质量风险。而对于资产的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贷款的质量,许多银行存在的风险大多是由不良贷款引发的。依据近过去几年的数据统计,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相对于国外的主要商业银行还是偏高的,因此得出不良贷款率仍旧是造成我国银行资产质量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不同种类企业的还贷能力进行准确评估存在一定难度,这给银行贷款的发放与回收带来困难。对于部分经营能力较强、企业规模大并且实力相对雄厚的企业,这部分企业绝大多数已经具备上市的资格,在相关行业中具有稳定地位。因此,在商业银行放贷中十分抢手,银行也十分愿意向其发放贷款。但是,相对的一些企业经济效益并不是十分理想,对于银行的贷款不能及时返还,造成银行信贷资金的危机,使其流动性受到限制。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速的下降,大量企业盈利能力降低,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造成了一定不利影响。

(二)员工的综合素质不高

在银行经营管理风险中,员工是主要的操作人员。但是,由于不少员工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水平不足,也成为影响银行经营管理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员工的总体水平是企业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因素。但是我国银行员工的综合素质还不能满足银行业务发展的需求,更有甚者,有部分员工缺乏职业道德素养,利用个人的职位谋取或者侵犯银行利益,在进行工作的同时,出现了挪用公款、贪污等违法行为,对银行业务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其次,就是银行员工的个人工作水平以及经验不足,对经营管理岗位的需求无法满足,缺少长远发展的眼光,不能应对随时出现的风险,成为阻碍银行发展的因素。

(三)个人信用系统的不完善

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影响因素之一是个人信用系统的不完善。银行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信贷,为了能够让个人信贷能够及时的返还,银行一般是要对贷款人的个人信用进行审查,对于一些没有良好的个人信誉的客户,将不会同意其贷款要求。但是,从银行业务对于个人信用的审查流程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个人信用审查的不严格以及相关的贷款信用管理体制尚未健全。如今信用系统中涉及贷款人的各种信息以及身份证明并不能对贷款人的信用情况进行真实有效的反映。个人信用系统的不完善以至于出现对贷款人的可支配资金、可抵押的资产或是其收入情况不能全面掌握,或是贷款人出现一些伪造信息的情况。个人信用系统的不完善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银行的贷款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及时的收回,从而对整体运转系统造成影响。

二、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防范策略

(一)资产配置进行优化,降低不良贷款率

对资产配置进行优化,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率。这不仅能降低银行风险爆发的概率,还会银行业务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首先,要提高资产的质量,就要对资本的运作水平进行提高。要对银行业务中长期贷款进行科学的设置,使银行的流动性得以保障。其次,对金融科技的创新能力进行强化,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运用到贷款过程中,收集、分析各类数据,使银行能够精确的了解贷款过程中各种信息,使不良贷款率降低。最后,对于出现的不良贷款采取相应的手段,对其进行约束,并且对审款、放款、贷款等流程进行严格把控,增强信用贷款的管理,推进银行经营的进步以及银行业务的发展。

(二)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员工的综合素质与银行能否顺利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根据这一实际状况,银行应当对员工的综合素质引起重视,增强员工的综合素质,建成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第一,在招聘中进行严格要求,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行严格的考察与测评,既要对其专业能力进行考评,还要对其职业道德素质以及道德水平进行测评,使其能够保持对工作的热情以及在工作中能够发挥其能动性,积极的承担自己的责任。第二,对银行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提供外出学习先进经验的机会,使其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不断的积累先进经验。第三,在金融市场风云变幻中,银行也必将随之变动。因此,要求员工能够及时掌握市场的行情,通过对市场行情的分析开拓自己的眼界,提高员工对风险的敏感度。第四,要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必须要定期的对员工进行考评,严格对其行为进行把关,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员工综合素质的进步。

(三)建立健全信用系统

建立健全信用系统对推进银行经营管理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也是信贷业务能否良好展开的必要保障。在贷款业务的进程中,信用系统能否建立健全对贷款人的信用审查部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一,银行在信贷业务中要完善信用审查环节,对其工作流程严格把关,对贷款人信息进行精确严格的问询,保证其信息的准确性。第二,在建立健全信用系统的过程中,要求银行员工在工作时,要对贷款人的信息填写进行具体的指导,并且明确的对其进行提示,要求其填写关于信用贷款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其可抵押资产、收入来源、总体资金以及贷款资金的用途等详细信息。第三,对于贷款人填写的信息,银行后期应该进行仔细核查,并定期对其进行追踪,使信用系统的健全得以保障,从而降低潜在的信用风险。

三、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带动我国银行发展的同时,我国银行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下,银行的经营管理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风险。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风险的存在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银行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对已出现的或是潜在的风险采取解决措施或是提前预测,有效的规避风险。只有提高对风险认识的敏感度,才能对出现的风险坦然面对,继而能够使银行能够顺利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贡献。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业务经营策略探析论文

【摘要】 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将经营重点转向中小企业业务,中小企业对银行价值创造的贡献度日益提升,中小企业业务不再仅仅是一项战略性业务,逐渐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主战场。本文对当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业务经营现状及策略做了大量调研和思考,从明确定位、突出重点、加强激励、渠道建设、团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快中小企业业务发展的对策,以此推动本行中小企业业务持续快速发展,同时为国内商业银行经营好中小企业业务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业务 经营对策

近年来,曾经长期受到冷落的中小企业业务转眼间成为商业银行的“香饽饽”,成为了各家银行的战略重点和市场竞争焦点。笔者所服务的建设银行早在2006年就成立了至上而下的中小企业客户专门服务机构,2008年开始又与淡马锡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加速中小企业“信贷工厂”建设,通过流程优化和产品创新优势,建设银行中小企业业务服务效率和品牌形象大幅提升,在同业市场上也形成了一定的领先优势。如何持续保持竞争优势,提升中小企业业务的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度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一、商业银行加快中小企业业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只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才能抓住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从而推进各项业务快速发展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经超过50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近10年间,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增加值的58%,上缴税收占,提供就业机会占75%,出口额占全国出口的68%。

二是中小企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有效解决了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三是中小企业正成为我国创新的主力军。据统计,目前中小企业完成了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我国创新不可忽视的力量。

因此,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是我国商业银行扩大客户基础、分散经营风险、实现战略转型、履行社会责任,密切银政关系、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必然要求。

2、只有持续关注、挖潜中小企业业务,才能保持银行资产、负债及中间业务的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在银行领域的广泛运用,传统的“二八定律”理论受到了“长尾理论”的挑战。长尾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众多小客户可以汇聚成与大客户相匹敌的市场能量。在大客户利润空间逐渐缩小之时,各家商业银行纷纷通过电子技术抓住广大中小客户获得巨大利润。

从目前中小企业客户对银行的贡献来看,中小企业客户数量在各家银行客户群体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公私业务关联度高,中小企业业务潜力大。以笔者所在银行为例,2010年末,中小企业负债客户占对公负债客户总数比重超过95%,资产客户占对公资产客户总数比重超过73%,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及利润的贡献度分别达到了13%、17%和8%,而且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其他各项业务的增长速度。

3、大中型客户竞争激烈,中小企业业务正在成为各家银行未来竞争的关键性业务

近年来,大企业、大项目的服务需求出现阶段性不足已成为普遍现象,客户基础薄弱、业务增长乏力已成为制约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针对大中型客户所面临的高投入、低回报的激烈同业竞争,2008年以来,工、农、中、建、交等大型银行相继单独设立至上而下的中小企业客户部,各家银行为保持业务稳定增长,都纷纷将中小企业业务作为发展重点,中小企业业务市场竞争已日趋激烈。

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业务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各级经营人员对中小企业客户重视不足,众多中小企业无贷客户的营销挖潜缺乏组织管理,营销挖潜工作处于无序状态。其次,中小企业客户营销力量薄弱,近年各家商业银行都纷纷设立了中小企业客户部,但是客户经理业务素质亟待提升,经营重心未能有效贴近市场。再次,针对中小企业客户营销、管理的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奖惩机制,考核激励不到位。最后,对中小企业业务风险偏好尚待进一步协调统一。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时效性强,客户对额度较为敏感,尤其在目前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客户认为业务办理时间过长、审批条件过高,就可能转移他行。

三、商业银行加快中小企业业务发展的几点建议

基于中小企业业务的战略地位,以及当前中小企业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业务要从经营模式、组织架构、激励机制、风控体系、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变革,加大财务、人力资源投入,全力提升中小企业客户的综合贡献度。

在经营策略上,要逐步实施“三个转变”: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要由“批零结合型”向“批量主导型”转变;金融产品销售方面,要由“信贷产品主导”向“全面产品销售”转变;总体经营策略方面,要由“产品销售”逐步向“客户经营”转变。

1、理顺经营模式,打造专业化、富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客户经营团队

一是进一步明确银行中小企业客户部职责定位,充实岗位配置。实现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管理职责到中小客户经营、管理职责的转变,建立中小客户的统筹运营机制。

二是进一步明确基层网点定位,强化网点经理作为本网点中小企业客户营销、维护的首席客户经理定位。银行的基层网点是营销、管理中小企业的最前沿阵地,网点负责人(网点经理)对于中小企业经营成果至关重要。要逐步将存量中小企业客户账户按照重点、潜在、清理三级分类进行梳理,将重点中小企业账户、潜在中小企业账户挂钩到网点经理,明确各类中小企业客户营销、维护目标,建立中小企业客户常态化走访维护制度。

2、明确经营重点,着眼“三率”,提升中小企业客户营销服务能力

“三率”是指中小企业客户的市场占有率、产品覆盖率、综合收益率,“三率”指标涵盖了客户、产品和收益的有机整合,提升“三率”是提升中小企业业务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是提升重点中小企业客户的市场占有率。基层行要筛选好本区域内经济总量占比较大的主体区域以及这些热点区域的主要特色行业予以倾斜,重点支持区域内优势行业销售前100强中小企业;外贸行业年进出口总量2000万美元以上中小企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国家驰名商标、省市著名商标称号等中小企业。

二是提升存量中小企业客户的产品覆盖率。对存量中小企业无贷客户要加大资产业务、结算业务以及公私联动产品交叉销售;对存量贷款客户,要按照“唯一合作银行”标准,全面推进负债业务和战略业务产品的交叉销售,提高覆盖率。还有要推进小企业传统产品和创新产品的覆盖营销,大力推动小额无抵押、联保联贷、专利权质押、国内保理、网络联保联贷等特色创新产品营销,从而形成传统产品和创新产品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组合配置、打包服务的产品覆盖体系。

  • 索引序列
  • 银行经营管理毕业论文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毕业论文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向论文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论文的题目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问题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