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 言 磁性纳米粒子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材料,因其具有独特的磁学特性,如超顺磁性和高矫顽力,在生物分离和检测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1]。同时,因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具有小尺寸效应、良好的磁导向性、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活性功能基团等特点[2~4], 在核磁共振成像、靶向药物、酶的固定、免疫测定等生物医学领域表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5~7]。但由于其较高的比表面积,强烈的聚集倾向,所以通常对其表面进行修饰,降低粒子的表面,能得到分散性好、多功能的磁性纳米粒子。对磁性纳米粒子的表面进行特定修饰,如果在修饰后的粒子上引入靶向剂、药物分子、抗体、荧光素等多种生物分子,可以改善其分散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以实现特定的生物医学应用。此外,适当的表面修饰或表面功能化还可以调节磁性纳米粒子表面的反应活性[8],从而使其应用在细胞分离、蛋白质纯化、核酸分离和生物检测等领域。本文介绍了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比较了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其在生物分离及检测中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评述。2 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 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是其应用的基础。目前已发展了多种合成和制备方法,如共沉淀法、水热合成法、溶胶凝胶法和微乳液法等,上述方法均可制备高分散、粒度分布均匀的纳米粒子,并能方便地对其表面进行化学修饰,这些方法的优点和缺点见表1。 在这些合成方法当中,共沉淀法是水相合成氧化铁纳米粒子最常用的方法。该方法制备的磁性纳米颗粒具有粒径小,分散均匀,高度生物相容性等优点,但制得的颗粒存在形状不规则,结晶差等缺点。通过在反应体系中加入柠檬酸,可得到形状规则、分散性好的纳米粒子。利用这种方法合成的磁性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在生物化学及生物医学等领域[9]。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粒子,产物均匀、单分散,可长期保持稳定,通过控制胶束、结构、极性等,可望从分子规模来控制粒子的大小、结构、特异性等。微乳液合成的磁性纳米粒子仅溶于有机溶剂,其应用受到限制。通常需要在磁性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上亲水分子,使其溶于水,从而能应用于生物、医学等领域。 热分解法是有机相合成氧化铁纳米粒子最多也是最稳定的方法。利用热分解法制备的纳米Fe3O4颗粒产物具有好的单分散性,且呈疏水性,可以长期稳定地分散于非极性有机溶剂中。该方法合成的氧化铁纳米粒子虽然具有粒径均一的特点,但必须在其表面偶联亲水性及生物相容性好的生物分子或制备成核壳结构,才可用于生物医学领域。表1 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略)此外,绿色化学和生物方法合成氧化铁纳米粒子也备受关注[28,29]。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除具有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纳米粒子基本特性外,它同时还具有超顺磁特性、类酶催化特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殊性质,因此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 3 磁性氧化铁纳米材料在生物分离与生物检测的应用 磁性氧化铁纳米材料在生物分离的应用 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可以通过外界磁场来控制纳米粒子的磁性能,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如细胞分离[30,31]、蛋白分离[32] 和核酸分离[33]等。此外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由于兼有纳米、磁学和类酶催化活性等性能,不仅能够实现被检测物的分离和富集,而且能够使检测信号放大,在生物分析领域也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34,35]。磁性纳米粒子(MNP)能够应用于这些领域主要基于它的表面化学修饰,包括非聚合物有机固定、聚合物有机固定、无机分子固定及靶向配体修饰等[36](图1)。纳米粒子表面功能化修饰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磁性氧化铁纳米材料在细胞分离方面的应用 细胞分离技术的目的是快速获得所需目标细胞。传统细胞分离技术主要根据细胞的大小、形态以及密度的差异进行分离,如采用微滤、超滤以及超离心等方法。这些方法操作简单,但是特异性差,而且存在纯度不高、制备量偏小、影响细胞活性等缺点,因此未能被广泛地用于细胞的纯化研究[37]。近年来,随着对磁性纳米粒子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利用磁性纳米粒子来分离细胞[38,39]。如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在其表面接上具有生物活性的吸附剂或配体(如抗体、荧光物质、外源凝结素等),利用它们与目标细胞的特异性结合,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将细胞分离、分类以及对其种类、数量分布进行研究。张春明等[40]运用化学连接方法将单克隆抗体CD133连接到SiO2/Fe3O4复合粒子的表面得到免疫磁性Fe3O4纳米粒子,利用它分离出单核细胞和CD133细胞。经培养后可以看出,分离出来的CD133细胞与单核细胞一样,具有很好的活性,能够正常增殖形成集落,并且在整个分离过程中对细胞的形态以及活性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这与Kuhara等[30]]报道的采用磁分离技术分离CD19+和CD20+细胞的结果一致。Chatterjee等[39]采用外源凝结素分别修饰聚苯乙烯包被的磁性Fe3O4微球和白蛋白磁性微球,利用凝结素与红细胞良好的结合能力,快速、高效的分离了红细胞。此外,磁性粒子在分离癌细胞和正常细胞方面的动物实验也已获得成功。 磁性氧化铁纳米材料在蛋白质和核酸分离中的应用 利用传统的生物学技术(如溶剂萃取技术等)来分离蛋白质和核酸程序非常繁杂,而磁分离技术是分离蛋白、核酸及其他生物分子便捷而有效的方法。目前在外磁场作用下,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已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和核酸的分离。 Liu等[41]利用聚乙烯醇等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制备出共聚磁性高分子微球,表面用乙二胺修饰后用于分离鼠腹水抗体,得到很好的分离效果。Xu等[42]在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表面偶联多巴胺分子,用于多种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多巴胺分子具有二齿烯二醇配体,它可以与氧化铁纳米粒子表面配位不饱和的Fe原子配位,形成纳米颗粒多巴胺复合物,此复合物可以进一步偶联次氨基三乙酸分子(NTA),NTA分子可特异螯合Ni+,对于具有6×His标签的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面表现出很高的专一性。Liu等[43]用硅烷偶联剂(AEAPS)对核壳结构的SiO2/Fe2O3复合粒子的表面进行处理,研究复合磁性粒子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吸附情况,结果表明BSA与磁性复合粒子之间是通过化学键作用被吸附的,复合粒子对BSA的最大吸附量达86 mg/g,显示出在白蛋白的分离和固定上有很大的应用潜力。Herdt等[44]利用羧基修饰的吸附/解离速度快的核壳型(Fe3O4/PAA)磁性纳米颗粒与Cu2+亚氨基二乙酸(IDA)共价交联,通过Cu2+与组氨酸较强的亲和能力实现了组氨酸标记蛋白的选择性分离,分离过程如图2所示。 磁性纳米粒子也是核酸分子分离的理想载体[45]。DNA/mRNA含有单一碱基错位,它们的富集和分离在人类疾病诊断学、基因表达研究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Zhao等[46]合成了一种磁性纳米基因捕获器,用于富集、分离、检测痕量的DNA/mRNA分子。这种材料以磁性纳米粒子为核,包覆一层具有生物相容性的SiO2保护层,表面再偶联抗生素蛋白维生素H分子作为DNA分子的探针,可以将10-15 mol/L DNA/mRNA有效地富集,并能实时监控产物。Tayor等[47]用硅酸钠水解法、正硅酸乙酯水解法制备SiO2/Fe2O3磁性纳米粒子并对DNA进行了分离。结果表明,SiO2功能化的Fe2O3磁性纳米粒子对DNA的吸附分离效果明显好于单独Fe2O3磁性纳米粒子的分离效果,但是其吸附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磁性氧化铁纳米材料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基于磁学性能的生物检测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因其特有的磁导向性、小尺寸效应及其偶联基团的活性,兼有分离和富集地作用,使其在生物检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当检测目标为低含量的蛋白分子时,不能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其信号进行放大,而磁微球与有机染料或量子点荧光微球结合可以对某些特异性蛋白、细胞因子、抗原和核酸等进行多元化检测,实现信号放大的作用。Yang等[48]采用一对分子探针分别连接荧光光学条码(彩色)和磁珠(棕色),对DNA(顶端镶板)和蛋白质(底截镶板)生物分子进行目标分析(图3)。如果目标DNA序列或蛋白存在,它将与两个磁珠结合一起,形成了一个三明治结构,经过磁选,光学条码可以在单磁珠识别目标水平下,通过分光光度计或是在流式细胞仪读出。通过此方法检测目标分子是基于数百万个荧光基团组成的微米尺寸光学条码信号的扩增而检测出来,其基因和蛋白的检出限可达到amol/L量级,甚至更低。 Nam等[49]利用多孔微粒法(每个微粒可填充大量条形码DNA)和金纳米微粒为基础的比色法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检测了人白细胞介素2(IL2),检出限可达到30 amol/L,比普通的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的灵敏度高3个数量级。Oh等 [50]利用荧光为基础的生物条形码放大方法检测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水平,其检出限也低于300 amol/L,而且实现了快速检测。 在免疫检测中,磁性纳米粒子作为抗体的固相载体,粒子上的抗体与特性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在磁力作用下,使特异性抗原与其它物质分离,克服了放免和酶联免疫测定方法的缺点。这种分离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特异性高、重复性好等优点。Yang等[51]通过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了粒径很小的SiO2包覆的Fe3O4磁性纳米粒子,生物分子通过诱导这些高单分散的磁性纳米粒子可用于酶的固定和免疫检测。Lange等[52]采用直接或三明治固相免疫法(生物素基化抗IgG抗体和共轭连接链霉素的磁性纳米粒子组成三明治结构)和超导量子干涉法(SQUID),研究它们在确定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特异性键合的磁性纳米颗粒的驰豫信号大小依赖于抗原(人免疫球蛋白G,IgG)的用量,这种磁弛豫(Magnetic relaxation)免疫检测方法得到的结果与广泛使用的ELISA方法的结果相当。 因磁性纳米粒子独特的性能,在生物传感器上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Fan等[53]在磁珠上偶联被检测物的一级抗体,在金纳米颗粒上连接二级抗体,两者反应后,利用HClNaClBr2将Au氧化为Au3+,催化发光胺(Luminol)化学发光,人免疫球蛋白G(IgG)的检出限可达2 × 10-10 mol/L ,实现了磁性纳米颗粒化学发光免疫结合的方法对IgG进行生物传感分析(图4)。 类酶催化特性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Cao等[54]发现Fe3O4磁性纳米粒子能够催化H2O2氧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3,3'二氨基联苯胺四盐酸盐(DAB)和邻苯二胺(OPD),使其发生显色反应,具有类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活性(图5),而且其催化活性比相同浓度的辣根过氧化物酶高40倍。并且Fe3O4磁性纳米粒子可以运用磁分离手段进行重复性利用,显著降低了生物检测的实验成本,利用此特性可进行多种生物分子的检测。 利用葡萄糖氧化酶(GOx)与Fe3O4磁性纳米粒子催化葡萄糖的反应(见式(1)和(2)),通过比色法检测葡萄糖,其检测的灵敏度达到5×10-5 ~ 1×10-3 mol/L 。由于Fe3O4磁性纳米粒子制备简单、稳定性好、活性高,成本低,因而比普通酶更有竞争优势,这也为葡萄糖的检测提供了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的分析方法,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上展现了巨大的潜能,为糖尿病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然而要提高检测灵敏度,合成催化效率高的Fe3O4磁性纳米粒子及多功能磁性纳米粒子是关键。Peng等[56]用电化学方法比较了不同尺寸Fe3O4纳米粒子的催化活性发现,随着尺寸的变小,磁性纳米粒子的催化活性变高。Wang等[57]制备的单分散哑铃型PtFe3O4纳米粒子,由于本身尺寸和结构特点,可更大限度地提高催化活性。本研究组已经合成了分散性好和磁性高的氧化铁纳米粒子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利用其磁学和催化特性,已开展了葡萄糖等生物分子的检测,该方法的检出限达到1 μmol/L,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和成本低等优点[58]。总之,Fe3O4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不但具有显著的超顺磁性,而且具有类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特性,可通过使用过氧化物敏感染料,设计了一系列(如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等)的免疫检测模型[59],因此超顺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分离和免疫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 结 语 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的开发及其在生物医学、生物分析、生物检测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和问题。(1)构建并制备尺寸小、粒径均一、分散性和生物相容性好及催化性能高的多功能磁性纳米粒子;(2)根据被检测生物分子的特点设计多功能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实现高灵敏度、特异性检测;(3)利用纳米氧化铁颗粒作为分子探针进行实时、在线、原位、活体和细胞内生物分子的检测。这些问题不仅是纳米材料在生物分子检测领域应用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是目前其进行生物分子检测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参考文献】 1 Perez J M, Simeone F J, Saeki, Y, Josephson L, Weissleder R. J. Am. Chem. Soc., 2003, 125(34): 10192~101932 Kim G J, O'Regan R M, Nie S M. 2005 27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2005,17:714~7163 LIU JunTao(刘军涛), LIU RuPing(刘儒平), WANG MiXia(王蜜霞), LIU ChunXiu(刘春秀), LUO JinPing(罗金平), CAI XinXia(蔡新霞). Chinese J. Anal. Chem.(分析化学), 2009, 37(7): 985~9884 Lang C, Schuler D, Faivre D. Macromol. Biosci., 2007, 7(2): 144~1515 Silva G A. Surg. Neurol., 2007, 67(2):113~1166 Corot C, Robert P, Idee J M, Port M. Adv. Drug Delivery. Rev., 2006, 58(14): 1471~15047 Kohler N, Sun C, Wang J, Zhang M Q. Langmuir., 2005, 21(19), 8858~88648 LI BaoYu(李宝玉). Biomedical Nanomaterials(纳米生物医药材料). Beijing(北京): Chemical Industry Press(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1419 Tartaj P, Morales M P, GonzalezCarreno T, VeintemillasVerdaguer S, Serna C J. J. Magn. Magn. Mater., 2005, 290: 28~3410 ZHANG Xin(张 鑫), LI XinGang(李鑫钢), JIANG Bin(姜 斌). Chinese Chem. Industry. Eng.(化学工业与工程), 2006, 23(1): 45~4811 Wu J H, Ko S P, Liu H L, Jung M H, Lee J H, Ju J S, Kim Y K. Colloids Surf. A, 2008, 313/314: 268~27212 CHENG HaiBin(程海斌), LIU GuiZhen(刘桂珍), LI LiChun(李立春), GUAN JianGuo(官建国), Yuan RunZhang(袁润章). J.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3, 25(5): 4~613 QIU XingPing(邱星屏). J. Xiame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38(5): 711~71514 Mao B D, Kang Z H, Wang E B, Lian S Y, Gao L, Tian C G, Wang C L. Mater. Res. Bull., 2006, 41(12): 2226~223115 Fan R, Chen X H, Gui Z, Liu L, Chen Z Y. Mater. Res. Bull., 2001, 36(3~4): 497~50216 Wang H W, Lin H C, Yeh Y C, Kuo C H. J. Magn. Magn. Mater., 2007, 310(2): 2425~242717 Harris L A, Goff J D, Carmichael A Y, Riffle J S, Harburn J J, St Pierre T G, Saunders M. Chem. Mater., 2003, 15(6):1367~137718 SONG LiXian(宋丽贤), LU ZhongYuan(卢忠远), LIAO QiLong(廖其龙). J. Funct. Mater.(功能材料), 2005, 36(11): 1762~176819 Itoh H, Sugimoto T.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03, 265(2): 283~29520 Xu J, Yang H B, Fu W Y, Du K, Sui Y M, Chen J J, Zeng Y, Li M H, Zou G. J. Magn. Magn. Mater., 2007, 309(2): 307~31121 Li Z, Wei L, Gao M Y, Lei H. Adv. Mater., 2005, 17(8): 11301~11305 22 Sun S H, Zeng H. J. Am. Chem. Soc., 2002, 124(28): 8204~820523 Bang J H, Suslick K S. J. Am. Chem. Soc. 2007, 129(8): 224224 Vijayakumar R, Koltypin Y, Felner I, Gedanken A. Mater. Sci. Eng. A, 2000, 286(1): 101~10525 Pinkas J, Reichlova V, Zboril R, Moravec Z, Bezdicka P, Matejkova J. Ultrason. Sonochem., 2008, 15(3): 257~26426 Khollam Y B, Dhage S R, Potdar H S, Deshpande S B, Bakare P P, Kulkarni S D, Date S K. Mater. Lett., 2002, 56(4): 571~57727 HAI YanBing(海岩冰), YUAN HongYan(袁红雁), XIAO Dan(肖 丹). Chinese Chem. Res. Appl.(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6, 18(6): 744~74628 Jun Y W, Huh Y. M, Choi J S, Lee J H, Song H T, Kim S, Yoon, S, Kim K S, Shin J S, Suh J S, Cheon J. J. Am. Chem. Soc., 2005, 127(16), 5732~573329 Bharde A A, Parikh R Y, Baidakova M, Jouen S, Hannoyer B, Enoki T, Prasad B L V, Shouche Y S, Ogale S, Sastry M. Langmuir, 2008, 24(11): 5787~579430 Kuhara M, Takeyama H, Tanaka T, Matsunaga T. Anal. Chem., 2004, 76(21): 6207~621331 Y, G. Biofuctionalization of Nanamaterials. WileyVCH: Weinheim 200532 Safarik I M S. Biomagn. Res. Technol., 2004, 2(1): 7
一、最新医学检验生化论文选题参考1、现代临床生化检验学2、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3、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4、临床生化检验5、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干扰和影响6、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影响的探讨7、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8、临床生化检验9、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及分析后阶段的质量保证10、现代临床生化检验学(精)11、临床生化检验12、医学生化检验手册13、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与实践14、临床生化检验参考方法及其主要分析原理15、分析前各因素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16、临床生物化学检验17、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18、医学检验系临床生物化学课程双语教学初探19、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管理体系探讨20、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标本的采集与处理二、医学检验生化论文题目大全1、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综合性实验的开设与研究2、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影响的观察3、临床生化检验影响因素及对策4、新时期临床生化及生化检验教学改革探讨5、临床生物化学及其检验教学改革初探6、医学检验专业临床生化课程的PBL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7、临床生化检验参考方法的主要作用8、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标本的采集9、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10、提高《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本科教学质量的探讨11、条形码技术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12、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的探讨13、临床生化检验的标本采集处理及质量控制14、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组合的应用15、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影响的观察及预防对策16、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初探17、生物化学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程——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配套教材18、生物化学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程19、生物因素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20、测量不确定度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三、热门医学检验生化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临床生化检验自动化的现状与展望2、临床生化检验参考方法发展历史与现状以及国内研究进展3、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自动化下实习生带教工作总结4、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相关问题5、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影响分析6、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对结果影响的研究探讨7、临床生化检验诊断手册8、反应曲线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9、临床生化检验技术10、《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第三版)规划教材的评价与建议11、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体会12、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讨13、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热点问题14、校准和溯源在提高临床生化检验质量中的应用15、虚拟实验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探析16、临床生化检验应重视分析后质量保证17、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综合性实验课的教学体会18、医学检验本科生临床生化实验教学探讨19、临床生化检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20、临床生化检验综合性实验开设的初探四、关于医学检验生化毕业论文题目1、临床检验生物化学2、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临床检验生物化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3、双语教学在临床检验生物化学中的应用体会4、临床检验生化分析的前质量保证5、临床检验生物化学实验指导6、临床检验生化分析的前质量保证探析7、认知心理学在临床检验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8、参加临床检验生化室间质评的几点体会9、综合质量控制在临床检验生化分析前的应用研究10、临床检验生化分析的前质量保证探析11、临床检验生化分析的前质量保证研究12、临床检验生化分析的前质量保证探析13、浅谈如何提高临床检验生化分析结果的准确性14、临床检验生化分析的前质量保证探析15、临床检验生化分析前质量的保证16、探讨临床检验生化分析中的质量保证17、临床医学检验生物化学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18、临床检验生化分析的前质量保证探析19、临床检验生化分析的前质量保证探析20、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第3版)五、比较好写的医学检验生化论文题目1、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2、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探索3、质量管理对临床生化检验的重要性4、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研究5、临床生物化学及其检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6、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回顾与展望7、加强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探讨8、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异常值及紧急值比率分析9、生化检验数学随临床生化检验自动化的实现进行改革的尝试10、宝山区一级医院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分折11、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数据的有效使用12、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工作的体会13、规范临床生化检验报告书写的几点意见14、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PBL教学探讨15、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对结果影响分析16、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的发展趋势17、药物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的影响18、《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网络教学的设计思路19、探讨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20、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研究(来源:学术堂)
八大员考完,状态显示审核不通过,有以下原因:1、卡人数职称评审不通过率每年都是有硬性规定的,也就是说本身就规定必须卡一部分人才,一般来说,你的条件没啥问题,材料做的很规范的话一般都会让你过的。2、你的条件不符合一定是您的职称评审中的某个环节存在问题,最主要的几个点还是关于论文、业绩材料、奖励、材料装订等问题
人脸识别活体检测在生物识别系统中,为防止恶意者伪造和窃取他人的生物特征用于身份认证,生物识别系统需具有活体检测功能,即判断提交的生物特征是否来自有生命的个体。一般生物特征的活体检测技术利用的是人们的生理特征,例如活体指纹检测可以基于手指的温度、排汗、导电性能等信息,活体人脸检测可以基于头部的移动、呼吸、红眼效应等信息,活体虹膜检测可以基于虹膜振颤特性、睫毛和眼皮的运动信息、瞳孔对可见光源强度的收缩扩张反应特性等。随着人脸识别技术日趋成熟,商业化应用愈加广泛,然而人脸极易用照片、视频等方式进行复制,因此对合法用户人脸的假冒是人脸识别与认证系统安全的重要威胁。目前基于动态视频人脸检测、人脸眨眼、热红外与可见光人脸关联等领先业界的活体检测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动作指令活体检测为防止恶意者伪造和窃取他人的生物特征用于身份认证,生物识别系统需具有活体检测功能,即判断提交的生物特征是否来自有生命的个体。一般活体检测技术利用的是人们的生理特征,例如活体指纹检测可以基于手指的温度、排汗、导电性能等信息,活体人脸检测可以基于头部的移动、呼吸、红眼效应等信息,活体虹膜检测可以基于虹膜振颤特性、睫毛和眼皮的运动信息、瞳孔对可见光源强度的收缩扩张反应特性等。目前,人脸识别技术通行的活体检测技术一般采用指令动作配合的方式,如人脸左转、右转、张嘴、眨眼等,指令配合错误则认为是伪造欺。人脸识别技术对于活体检测的研究仍然需要“时空”(时间和空间,是天诚盛业公司独创的概念)的突破。无论是通过摄像头拍摄真人还是照片,最终得到的都是一张二维图片,因此对于摄像头前是真人还是一张照片,目前的人脸识别技术难以判断。另外,人脸识别对于双胞胎、整容这类群体的识别也有待深入研究。人脸识别归根结底是按照人的判断标准,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从人脸图像中提取有效的识别特征进行身份判断。人通过肉眼都难以判断的情况下,以目前的技术和理论,还难以做出正确的识别。近红外人脸活体检测近红外人脸活体检测主要是基于光流法而实现。近红外人脸活体检测无需指令配合,检测成功率较高。根据光流法,利用图像序列中的像素强度数据的时域变化和相关性来确定各自像素位置的“运动”,从图像序列中得到各个像素点的运行信息,采用高斯差分滤波器、LBP特征和支持向量机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同时,光流场对物体运动比较敏感,利用光流场可以统一检测眼球移动和眨眼。这种活体检测方式可以在用户无配合的情况下实现盲测。
自从深度学习及 CNN 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再加上 Google 开源深度学习框架 TensorFlow后,人脸识别技术迅速发展,甚至已经超过人眼识别的能力。但是,随之而来出现了安全性问题,照片攻击、视频攻击等各种攻击手段层出不穷。 因此为了更安全的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增加攻击者的破解难度,需要在前端加入安全措施。主要安全措施有: 本文主要借助开源Google Lens,从动作检测和连续性检测两个方面实现活体检测。 2017年5 月17日,Google I/O开发者大会发布Google Lens。它是基于图像识别和OCR技术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够让机器学会“看图说话”。在I/O大会放出的视频演示中,拥有Google Lens的智能手机,可以通过对视觉对象的扫描,识别和获得详细信息。 基于Google Lens 的框架Mobile Vision , 按照实现流程分,主要有人脸检测,特征点提取,动作检测和连续性检测。 通过集成Mobile Vision,调用GMVFaceFeature 接口实现图片中的face detection 调用GMVFaceFeature 接口提取人脸的11个特征点,分别代表眼睛、耳朵、鼻子、脸颊和嘴巴等主要人脸五官 主要实现眨眼、微笑、张嘴、左转、右转、抬头、低头、左摆、右摆等9个动作。其中眨眼和微笑Google框架中已经判断,其它动作需要结合11个特征点通过实际场景计算来 通过实时抓取移动端的视频帧数,通过调用GMVFaceFeature 接口实现face detection 通过集成Google Lens的图像识别框架,实现了移动端活体检测。 性能非常好,能实时处理移动端摄像头 60FPS的帧率 集成后App小于10M,基本能满足App集成要求。 通过纹理检测,进一步提高人脸识别的安全性
水质检测中生物检测技术的使用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水质检测中生物检测技术的使用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逐步成熟,社会各界对环境污染问题给予了广泛的重视,特别是水质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着广大群众的正常生活。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用水安全及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加强水质检测工作的管控力度,运用科学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水质检测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为人民群众的安全用水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鉴于此,本文就着重围绕水质检测环节中生物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
生物检测技术;水质检测;应用:探究;
引言:
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水质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同时也会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生产秩序,然而,近年来我国工业及农业产业的迅猛发展,都不可避免的加剧了我国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为了有效改善这一局面,就必须加强水质检测工作的监管力度,运用科学先进的生物检测技术,来提升水质检测工作的技术水平,确保水质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推动水质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1、生物检测技术的含义及相关特性探究
(1)生物检测技术的具体含义。
生物检测的含义主要是指通过某些生物个体、群落来对周边环境污染及变化情况进行客观反映,以此来作为环境质量检测重要的参考依据。近年来,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不同影响,对我国的水资源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由于其污染源头较为复杂,这就需要科学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测分析,而生物检测技术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在特殊环境中对水污染效应进行充分展示,有效弥补了传统检测技术的不足之处。
(2)生物检测技术的相关特性。
对于生物检测技术的相关特性,我们可以结合以下三点进行分析:其一,相较理化检测的具体应用而言,生物检测技术可以在某些特定区域内对生物的污染情况加以充分反映,彻底打破了理化检测的局限性,使水质检测结果的精确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其二,针对仪器设备的具体应用而言,由于部分生物对污染物的反应情况较为敏感细微,但无法通过仪器设备对其进行精准的检测,这势必会影响到检测数据的准确性,而通过对生物检测技术的科学运用,就能够对微量污染物所产生的反应进行充分展示,同时还可以清晰的展示出相应的受损效应。其三,在整个生态系统之中,为了能够使微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形成聚集效果,便可以借助生物链来完成,当到达食物链末端时便可以使污染物的浓度得到显着的提升,为检测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水质检测的基本概况及影响要素探究
(1)水质检测的基本概况。
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宝贵的非可再生资源。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保护愈加重视,随着环保宣传的广泛开展,社会各界都对环保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水质检测工作的重要价值不仅体现在人们的安全用水方面,同时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研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水质检测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水质检测对推动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水质检测的影响要素。
针对水质检测的影响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水样来源的具体影响,结合水质检测环节来看,假如检测人员对水样来源的具体情况没有进行全面掌握,就有可能对解决措施作出错误的判断,无法有效的解决该区域水源的污染问题,因此,在开展水质检测工作的具体操作之前,检测人员必须要对水质来源进行全面的了解,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妥善的解决措施,使水质检测工作的重要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其次,是针对类别方面的影响要素,在对水样水质进行具体检测时,必须要依据水质的不同选用适宜的水质检测方法,这就要求检测人员必须要认真对待检测工作,并严格依照检测工作的相关流程实施具体的检测操作。对此,检测人员要对不同的水质进行分析研究,针对不同水质的差异性做出准确判断,然后再运用科学合理的检测技术来对水样进行水质检测,这样才能确保水质检测数据的精确性,并使其成为相关部门制定解决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最后,针对人为方面的影响因素,在进行水质检测的具体操作时,检测人员作为最直接的参与者,在整个检测环节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有效避免人为操作失误情况的发生,就必须加强对整个检测环节的监管力度,在开始检测之前,要对检测仪器、试剂以及玻璃器皿等重要物品进行详细的检查,在确定一切符合标准,严格规范取样工作;进行检测工作时,检测所用的药品,一定要确保其在有效期内,过期变质的药物必须马上进行更换,检测工作要在规定时间内。另外,针对整个检测环节而言,检测人员还必须严格遵循检测标准来规范自身的实际操作,同时还要保证检测记录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从根本上避免人为失误对检测结果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3、水质检测中生物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探究
(1)发光细菌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
发光细菌检测技术可以对水样中存在的大部分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因此在重金属以及有机物等检测领域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然而在具体的检测环节中,发光细菌检测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操作繁杂以及误差较大等相关问题。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发展,电子技术已对发光细菌检测技术做出了相应的完善,如紫外分光光度法以及荧光光度法等检测手段的辅助,可以有效提升水质检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确保检测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2)生物行为反应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
生物行为反应检测技术的操作原理主要体现在借助生物受污染物危害后所出现的趋利避害行为反应对水体污染的具体情况加以评断,并对水体污染的安全浓度加以确定,然后依据水体的实际污染情况制定出合理准确的预警措施。生物行为反应检测技术通常运用在鱼、水蚤以及双壳软体动物等生物的具体检测中,同时在实施淡水生物检测环节中一般会运用斑马鱼进行具体的检测操作,这主要是由于斑马鱼会在水质污染的情况下迅速做出行为反应,为水质检测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海洋环境中,通常会运用双壳生物活体来检测水体的污染情况,而在淡水环境中,则一般会借助鱼类来完成具体的检测工作。针对贻贝双壳距离变化的具体检测操作,可以借助电磁感应技术来进行落实,此外,还可以借助高频电磁感应系统对贝壳类物质的运动情况实施检测。
(3)微生物群落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
微生物群落检测技术通常运用于对细菌、真菌以及原生动物等微型生物在水体中的物种频率及数量的检测工作,然后再结合先进的电子技术对分布指数进行精准的计算,最后依据分布指数的具体数值对水质污染程度进行评断。伴随科技水平的全面发展,微生物群落检测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完善,检测评价指标的增加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一般较为常见的检测评价指标有原物种种类指标、植鞭毛虫百分值以及异样性指数等。通过对生物检测技术的合理运用,使我国的水质检测技术水平得到了更好的完善与提升,这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以及为人们提供优质用水资源等方面都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微生物群落检测技术的发展之中,数学分析的实用性也在逐步攀升,数学分析与计算机技术的联合应用有效拓展了生物群落参数变化规律的检测范围,使微生物群落检测技术的重要价值得以充分展现,同时对提升检测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4)底栖动物及两栖动物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
底栖动物及两栖动物检测技术的主要原理为运用生物在水体中的出现、消失以及数量的多少对水质进行具体的检测,底栖动物及两栖动物的检测参数主要包括BI指数以及群落多样性指数等。通过对两栖动物行为及生物指标的全面检测可以对水体的整体质量进行评估,尤其是在检测发育阶段中可以实现对环境因子变化的进一步感应。
4、水质检测环节中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探究
(1)分子生态毒理学应用于水质污染检测。
分子生态毒理学检测技术通常被运用于污染物及其代谢物与细胞内大分子代谢作用的具体研究,在对发生作用的靶分子进行研究后,便可以对个体、种群以及群落的基本情况进行预报。在科技水平日益提升的今日,生物体内胆碱酯酶活性检测被广泛运用于海水及淡水资源水质污染的检测工作。
(2)遗传毒理学应用于水质污染检测。
遗传毒理学检测原理主要是借助DNA链损伤程度的检测对遗传毒性加以判断的检测技术,相比微核试验操作而言,遗传毒理学检测技术的效果更加显着,主要是因为单细胞凝胶电泳能够对低浓度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准确的检测,SOS显色方案作为遗传毒理学检测技术的另一种检测方法,其具体的操作原理表现在受到外界范围损伤及抑制的干扰下,DNA分子会进行错误修复,在经过遗传毒物处理后而出现的反应便可以称为SOS应答,SOS检测方法具有灵敏性强且操作便捷等技术优势。
5、结语
结合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及农业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加剧了我国的水污染问题。对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相关部门就必须对水质检测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通过对生物检测技术的科学运用,使水质检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确保检测数据准确性的基础之上,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用水资源,以此来推动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廖伟,杨蓉,徐建,闫政,金小伟饮用水源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中国环境监测, 2020,36(06)—:104—112.
[2]张松松生物检测技术在水环境中的应用及研究[J]环境与发展, 2020,32(06)—.74+76.
[3]李悦浅析水环境污染检测中生物监测的运用[J]绿色环保建材, 2020(01):55+57.
[4]陈朋利谈生物技术在水质检测与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环境与发展, 2019,31(09):81—82.
[5]施小玲.水质检测与污水处理中生物技术的应用分析[J].化工管理2019(21):42—43.
[6]谢本祥生物工程中检测技术的需求和发展趋势[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15)—163—164.
[7]杨磊生物技术在水质检测与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 2019,4(05): 102+130.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奇怪?人类可以仅通过视觉就完成生物和物体的辨别,然而机器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进行这项检测。正如刷脸的你需要完成识别,打开手机摄像头后,机器会检测你是不是“活的你”。如果出现在镜头面前的是一张照片,或者是视频画面里的你,或者是用了你的脸模做的人皮面具,机器需要自己进行判断,并且确保“其他的你”不会通过他的识别。这就是活体检测的意义。活体检测主要是通过识别活体上的生理信息来进行,它把生理信息作为生命特征来区分用照片、硅胶、塑料等非生命物质伪造的生物特征。为了确保你是“活的你”,活体检测通常包含几个鉴别步骤,比如眨眼判别:对于可以要求用户配合的应用系统,要求用户眨眼一到两次,人脸识别系统会根据自动判别得到的眼睛的张合状态的变化情况来区分照片和人脸;或者嘴部张合判别:与眨眼判别类似,要求用户张开、闭合嘴巴一到两次,人脸识别系统据此区分照片与真实人脸。中安的人证比对产品流程接入到的活体检测功能就满足以上所说,并有以下步骤:如何将活体检测完美融合到人证比对的工作流程?我们的优势所在:1、 通过摄像头自动抓取画面中的优质人脸照片,进行人脸识别2、人证识别系统可识别身份证、护照、驾驶证等含有头像的证件,获取头像信息3、提供嵌入式机芯,便于自助设备的安装集成4、证件具有自动分类、自动触发识别、人脸一键采集的功能,人证识别系统方便、快捷如人像和证件上的头像为同一个人,即比对成功,即使人证合一
随着学术不端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强,目前绝大部分的学校对于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都要进行论文查重,只有查重重复率合格才能准予毕业。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查重一次的费用动辄几十多则几百上千,那么对于一些学校要求不是很严格,亦或者论文处于修改过程中,每次修改完成想要测一下论文重复率多少,有没有费用低的查重系统,甚至是免费系统呢?Paperbye论文查重系统有免费查重版本,也有拥有丰富的查重比对库资源中文期刊论文库(中国期刊论文网络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重要学术期刊库、中国重要社科期刊库、中国重要文科期刊库、中国中文报刊报纸数据库等)亿级单位的硕士,博士毕业学位论文库(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硕博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共享查重库(部分高校共享的论文资源)互联网数据资源(数十亿互联网数据资源,时时更新)支持自建库,支持多种文档形式提交查重。算法经过多年的更新迭代,查重结果更准确,标红更严格,重复内容无处躲藏,免费版非常适合初稿,修改稿的提前查重。
论文查重到底是怎么查的?论文查重是毕业生非常关心的话题,因为毕业前会要求查重的复印件才能毕业论文。只有论文查重达到要求,论文查重率没有问题,才能顺利毕业。如果查重之后论文的重复率过高,就要修改了。修改查重论文的修改和重复率有很多方法,小编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如果想知道自己论文的重复率,那么就必须借助论文查重系统。如果没有查重系统,我们当然不知道论文的重复率。选择一个执行查重网站后,我们进去提交论文进行检测。一般在几十分钟内就可以得到查重的结果,当然会有一个检测高峰期。这个时候查重的时间可能会稍微长一点,需要耐心等待。得到的查重报告结果可以清楚的看到论文的重复率,在报告中也会注明哪些内容是重复的,哪些是合格的。我们只需要按照报告重复的内容去修改它。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论文查重系统可能不完全一样,因为它们的对比数据库和计算重复率的算法都不一样。而且不同的查重系统的检测费用是不同的,有的按千字单价计算,有的按论文计算。小编建议大家不要选择太贵的,这样不划算。
现在有很多论文查重网站会提供免费查重活动,例如新用户可以直接领取免费查重字数或者次数,然后进行抵扣进行免费查重,例如paperfree论文查重网站就挺不错的,检测相对比较严格,并且使用率也比较高,提供的服务也很全面。如何检测论文重复率?
网页链接
现在市面上查论文的网站很多,有新出的论文查重网站,对于一些老牌的查重网站,相信大家也已经耳熟能详。挑选一款最适合检测自己写作阶段不同论文的查重网站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初稿论文、第二稿论文、n稿论文以及直到最后完成的论文。不过市场上大多数的查重网站都是需要收费的,那么哪个网站能免费查重论文呢?
在某些老网站,如权威、维普、万方和Turnitin等,这些网站查重论文的收费标准都比较高,但查重质量相对较高,比较适合大家不同类型论文的定稿检测,更适合大家更加放心。而且对于免费查重论文的网站,市场上也有存在和能够找到的,比如papertime的免费论文查重网站,适合大家进行初稿、二稿论文和二稿的修改。
哪些网站可以免费论文查重?
papertime论文查重网站支持免费的论文检测,但不能说可以无限次的免费检测论文,因为它并非一个完全免费的论文查重网站。一般运作情况下,所有提供查重服务的网站都是要收费的,papertime自然也不例外,这很容易理解,运营好网站给大家提供优质的查重服务必然要支出运营成本。
papertime论文查重网站之所以能对论文进行免费查重,是因为网站内有几个活动,这些活动奖励一定数量的免费论文查重字数。每个人成功参加活动后,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免费查重字数,参加的奖励字数就越多,在上传论文后提交查重检测的时候,就可以使用这些奖励的查重字数,进行免费查重检测后,可使用这些奖励查重字数。
毕业论文怎么查重方法如下:
毕业论文查重途径如下:
1、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很多第三方查重机构,在选择的时候首先一定要注意他们的安全机制,即是否能够保障你的论文安全,不被泄露;其次就是看他们的查重算法是否科学合理,数据库是否涵盖广、是否及时更新,因为只有算法科学,数据库范围广且及时更新,它的查重结果才会更准确。
知网查重在这三个方面都很不错,查重结果和报告出来的速度很快,而且查重报告非常详细,知网还提供写作资料,会给你提供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对写作的帮助很大。
2、一般高校机构用的都是知网检测,考虑知网检测价格较高,可以先用其它系统做前期修改,比如:维普、万方检测系统,最后在用知网检测做最终定稿。
知网因为不对个人开放,学校又不提前给学生检测,为了查重安全,也为了平复自己内心,我自己是找的一个信誉高的店,和学校的结果倒是一样,也没有造成论文泄露。当然网上有很多种查重渠道可以帮助你修改有内容重复风险的文章。
3、多数本科毕业论文的重复率要求是30%以内,严谨一点的是20%以内,要求10%内的毕业论文比较少。一般优质毕业论文的重复率要求是15%内;研究生多在15%以下,严谨的要求在10%以下,博士多在5%以下。
至于期刊投稿普遍要求是低于30%,而核心期刊就需要控制在10%以内。所以,建议大家论文多原创用自己话写,少抄袭否则是比较难通过论文查重的。
。的影响,水分含量和高度的秋天发芽的种子大豆种子是易受机械损伤。轻重不同的损害与M : C组: 种子,因为种子干燥机是辛苦。实验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大豆种子由于自由坠落到水泥(表6 )和镀锌铁楼(表7 ) ,从不同高度,表示高度的下降产生显着影响发芽率。平均发芽损失的10 %和31 %的被察觉,当种子下跌,从身高1和2米,分别就在水泥地上。这种下降的萌发 %和22 %下降时,从同一个台阶上,以镀锌铁楼。这表明大应当注意,而处理大豆种子。其自由下落,就应尽可能地保存,使o1m 。种子地段举行, 12 %男: C组:遭受损伤小,在自由下落,从不同高度比地段举行, 10 %和11 % ,男: C组: 。的影响,水分含量和高度坠落在活力指数种子类似的趋势,以发芽结果,发现在种子活力(见表8 ) 。是重大损失的种子活力时,种子是从下降高度, 1 , ,和2m对在水泥地上。相对而言,活力损失较少时,种子投给镀锌铁地板从同一高度(表9 ) 。 。实际影响该大豆是容易劣化后加工。垂直斗式提升机的原因e20 %损伤处理,因此需要有必要设计杯盘的斗式提升机,由柔软的材料和缓冲的影响,各点与柔软材料。效果的影响是减少了,如果加工或高于12 %男: C组:种子又保留萌发一段较长的时间内, 12 %的男: C组:自种子有种皮,其自由下落,应保持不少于100万,这意味着种子发芽时,种子是从一个阶段到明年应少于100万。 4 。结论结论认为,可以得出这样 : 1 。处理大豆种子(互委会13 ) ,由垂直斗式提升机显着降低发芽和增加的分裂和种皮的损害。 2 。在处理顺序测试,空气幕式清洁及gravityseparator改善表观种子发芽损坏种子。 3 。种子地段在12 %男: C组: ; drybasis ,少遭受机械损伤较种子地段在一个较低的男: C组: 4 。大豆种子地段在12 %男: C组: ; drybasis ,留用萌发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比种子地段低男: C组: ;预言的那样,撞地加速老化试验。 5 。大豆种子萌发下降10 %以上时,种子是下降,由平等的高度对一混凝土楼板相比,一镀锌铁楼。
兄弟,这么长,就出五分,你也太葛朗台了吧
Abstract: The market demand for larger Aesculus, Aesculus However, due to the way conventional breeding sow reproduction, slow reproduction, combined with the strong low Aesculus seed and easy to inactivation, the rate of seedlings less unearthed Therefore, a lower reproductive rate and are difficult to meet the market demand. Therefore, the length of flowering period, the impact of climatic conditions, as well as the form of flower structure, flowering to the length of pollen viability, pollen viability of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 effects of seed vigor, such as the determination of some physiological indicators of Aesculus proven to lower seed-setting rate, the reasons for the low rate of reproduc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eed-setting rate Aesculus, reproduction rate to identify the theoretical basi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breeding Aesculus to take concrete measure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还有这个标题:Aesculus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Flowering and Fruiting
. Seed quality evaluation . Mechanical damage Three replications of 100 seeds were soaked in 1% sodium hypochlorite solution for 10 min. The seeds with seed coat damage swelled visibly and were counted using a hand lens. The split (%) was obtained by passing 200 g of seed through a round hole sieve. The material that passed through the sieve was termed as ‘‘splits’’ and then weighed (Anonymous, 1985). 豆种质量评估机械损伤经过3遍流程的100颗豆种在1%的漂白液中浸泡10分钟。种子以及种皮的很明显地膨胀损坏可以通过手持透镜观测到。 破裂指数通过200g的种子经4毫米圆洞筛网筛选得到。通过筛网的原料被称作“破裂”然后称重。. Germination test Germination ability wa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Association of Official Seed Analysts (Anonymous, 1981). Three replications of 100 seeds were placed in presoaked germination paper and were then placed in a seed germinator at 251C for 7 days. After 7 days, the percentage of seeds germinating normally was recorded. 发芽力检测发芽能力是按照官方的种子专家学会去定义的。经过3次流程的100颗豆种被放置在发芽试纸上预浸,人后在发芽力检测仪上以251C的温度放置7天。 7天之后, 发芽种子的比例被记录下来。. Seed vigor The seed vigor tests wer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Seed Testing Association (ISTA) method (Anonymous, 1985). Sheets of paper towel with 350 seeds were kept in a seed germinator at 251C for 7 days. After 7 days, the lengths of germinated seedlings were measured in centimeters. The vigor index was calculated as vigor index ¼ 1 NX germination ð%Þ seedling length ðcmÞ; where N is the number of seeds that germinated. 种子的活力种子活力的检测是按照国际种子检测协会的步骤操作的。350颗豆种放在纸巾上,在种子发芽力检测仪器内以251C的温度保存7天, 7天之后, 以厘米为单位去测量种芽的长度。活力指数是按照vigor index ¼ 1 NX germination ð%Þ seedling length ðcmÞ; where N is the number of seeds that germinated.(此处由于有乱码, 无法翻译). Accelerated aging This test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storage potential of seed. It combines the stresses caused by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humidity to which seed maybe exposed.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seed lots which record a higher level of germination in the accelerated aging test can be stored for a longer period than others. Two replications of 50 seeds were kept in perforated plastic boxes. These boxes were kept at 401C and at 100% relative humidity(r :h:) for 96 h. The germination of these lots was recorded as outlined by the ISTA (Anonymous, 1985). 加速老化这个检测是用作预告种子的储存潜力的。 它包括也许种子露天放置时,由高温度和高湿度造成的作用。人们预计在发芽力检测中有高记录的那批种子能够在加速老化测验中比其它的种子储存的更久。经过2次流程的50颗种子保存在穿孔的盒子当中。这些盒子被放置在401C温度及100%相对湿度中96个小时。这批的发芽力被ISTA作为要点记录下来。. Determination of moisture content The standard oven method outlined by the ISTA (Anonymous, 1985) was employed. Three replications of 10 g seed were kept in a hot air oven at 1021C for 24 h. At the end of this period, the samples were transferred to a desiccator for cooling. The samples were then weighed and moisture content calculated on a dry mass basis. 含水量的定义ISTA大纲中的标准加热程序被引用到这里。经过3次流程的10g豆种被保存在干烤箱中以1021C的温度放置24小时。 在检测最后, 样品被转移到干燥器中冷却。然后样品称重,并计算含水量,按照折干计算。. Evaluation of damage due to free-fall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height of fall on the seed quality, three replications of 100 seeds, drawn from each treatment, were dropped from a height of , , , or on to a cement floor or a galvanized iron floor. The dropped seeds were tested for germination and vigor as before. .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data The data collected during the experiments were analyzed using ANOVA (Anonymous, 1992)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m:c:; process stages and heights of free-fall on the parameters of seed quality. The differences in means were examined using the Tukey test of 由自由下落造成损失的评估为了确定下落高度对种子质量造成的影响, 经过3遍流程的100颗种子, 分别从, , , 米处下落到水泥地或者镀锌铁板上,象以前一样,下落的种子被检测种子发芽力以及活力。数据统计分析使用ANOVA分析了在实验当中所收集的数据,研究了含水量,加工平台以及自由下落的高度参数在种子质量方面的影响。检测方式的差异已被Tukey test of significance.验证。
下面是我查到的一个方法:柠檬酸合成酶测定缓冲液配制:样品缓冲液PH 100tris/HCl 50 mM gKCl 100mM gEDTA 1mM g储存液1 10mlacetyle-COA mM mg储存液2 10mloxaloacetate(OAA)5 mM mg储存液3 10mlDTNB mM mg步骤:520ul样品缓冲液+20ulDTNB+20ul acetyle-COA+20ul待测酶液,25℃温浴5min。加入20ulOAA立刻放入25℃恒温的分光光度计,在波长412nm测定3min(每30秒记录一次光密度)光密度变化值。在25℃作双份测定,取其均值为测定值,酶活力单位用U/min/g表示,其计算:U/min/g=(Amin-A0)/min/mg(protein)。这个计算公式读得不太明白。该方法来自《缺氧及缺氧复合运动大鼠心肌_骨骼肌的适应性变化及机制》(博士论文,2005年,第三军医大学)
1、冰水浴研磨与液氮研磨的优缺点 (1)冰水浴研磨: 冰水浴研磨容易出现因温度控制不好而导致的酶失活的现象 冰水浴研磨因为研磨时间长,细胞破碎更加充分,因此研磨效率高 (2)液氮研磨: 当植物样本很难进行冰水浴研磨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液氮研磨由于研磨时间短,因此容易出现细胞破碎不够充分的情况。(因此在进行研磨时可以在研磨成粉末时,再用研磨杵大范围研磨。在吸胀的胚变成接近白色粉末时为止) 在研磨之后注意与提取液混合时使用漩涡振荡器进行振荡。为了防止在振荡过程中温度升高导致酶的失活和蛋白质的分解,可以几组进行切换轮着进行漩涡振荡。(共振荡400s的效果就是可以的) 尽量用差值法记录最终称取的样本的重量 2、使用蛋白质计量酶活性的意义 由于每次研磨样品,无法保证蛋白质的提取效率相同。因此需要用蛋白质浓度计量酶活性 3、蛋白质和酶提取时间 在进行实验时,蛋白质要同时进行提取。(比如都是上午进行提取) 4、用文献数据初步核实测量时是否出现问题 用自己的数据与文献进行比较。在相同的情况下,自己的数据应当与文献的数据差异不大。(如文献数据是个位数的酶活力,如果自己出现小于0或者上千的酶活力,就需要进行复查是否在测量时出现了问题。) 5、酶活体系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可能原因 (1)差值过小 对照两组的酶含量都过低 反应体系不适合,无法进行充分反应 (2)差值过大 反应体系太小,即使是活力较低的组别,反应体系也无法承载(因此在进行实验之前,要确定反应体系能否承载自己的反应) 6、测量酶活时的实验步骤顺序 先测量样品的蛋白质浓度,若浓度相近时,才可以进行下一步实验。 在有些对实验更加严格的实验中,要首先确定蛋白质浓度,然后把蛋白质浓度统一后,才能再进行酶活力测量。 (?)稀释蛋白的浓度和稀释酶活的浓度应该是相同的(?) 7、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 在检测酶活时应尽量使用相同的体系。 在使用如96孔板进行测量时,应设置空白对照以及测量空白板的数据进行校正。 在使用比色皿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测量时,注意空白对照组应与测量组使用相同的比色皿以减小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