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

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

毕业论文无论对普通大学毕业生还是成教毕业生都是个挠头的问题,开题报告、参考文献等等都是让人十分烦恼的事情,下面YJBYS我为大家带来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欢迎阅读!

内容摘要 :现代服务业是工业化高度发达阶段的产物,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北京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区位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北京市城市发展目标定位的重要措施。本文讨论了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背景,分析了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北京现代服务业 发展 问题 对策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加,通过发展服务业来实现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逐渐受到重视。

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问题

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继续发展主要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是全国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中心,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具有发展服务业的区位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北京市城市发展目标定位的重要措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对北京的发展目标定位是: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优化首都金融发展环境,积极支持金融机构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着力推动产权交易和风险资本市场发展。制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优惠政策,打破行业垄断,鼓励资源重组,强化资金扶持,重点发展六大文化创意产业。抓住奥运契机,打造世界一流旅游城市和国际会展之都。以“稳步发展、优化结构、稳定价格”为目标,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改造提升商业等传统服务业,加快物流业发展。积极发展各类社会中介服务。2010年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72%左右。

为了推进服务业的发展,规范服务业统计口径,北京市统计局2005年发布了现代服务业的统计标准,明确提出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北京发展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分析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是人口比较集中的国际大都市,经济、科技、文化比较发达,其产业构成主要是第二和第三产业。根据2004年北京市经济普查结果,2004年,北京市第二、第三产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其中第二产业亿元,占,第三产业亿元,占。在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的生产总值亿元,占第三产业的65%。

北京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北京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比较高,对经济的贡献较大。北京市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占2/3,远远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4747467人,占。在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2490066,占。北京市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北京市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区域分布集中,主要分布在城市功能核心区和功能拓展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和城市功能拓展区(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占第三产业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的,总资产的,总营业收入的。

北京市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主要利用内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北京市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共有210164家,其中内资单位205705家,占,外资单位4459家,占。北京市第三产业以内资企业为主。现代服务业资产合计亿元,占第三产业的,其中金融业就达到,主要因为各大商业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总行在北京,掌握着大量的金融资产。

北京市第三产业比较发达,第三产业的单位数、从业人员、资产、营业收入等都远远超过了第二产业,对北京GDP的贡献远大于第二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城市定位。现代服务业在北京第三产业中具有相当的地位,基本上占第三产业的半壁江山,对于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提升北京市服务业的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分行业情况分析

北京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其他现代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北京新兴的现代服务业部门之一。2004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单位12649家,占全市法人单位数的,从业人员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总资产亿元,实现利润亿元。

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金融业比较发达,是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中国各大商业银行总行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都在北京,北京的金融街集中了大量国内金融机构的总部,而位于朝阳区的CBD则集中了众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北京有金融单位677家,总资产超过14万亿元。在金融业内部,银行业的资产规模最大,证券业最小,其他金融活动发展较好,而证券业出现了亏损。

近年来,房地产业是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产业。北京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建设面积、竣工面积以及商品房的销售都快速提高,房价也一路飙升。2004年,北京市房地产业有法人单位9960家,实现 亿元,利润亿元。在房地产业中,房地产开发企业居于主导地位,企业规模相对较大。房地产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偏高,达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负债率达到。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租赁业包括机械设备租赁和文化及日用品出租,商务服务业包括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知识产权服务、职业中介服务、市场管理、旅行社和其他商务服务等。2004年,北京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 亿元,利润亿元,比较来看,商务服务业发展状况比较好,而租赁业出现亏损。除了以上典型的服务业外,广义的服务业还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行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

从现代服务业的内部构成看,单位个数最多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最少的是金融业。资产和负债构成中,金融业最多,资产占现代服务业的75%以上,负债占现代服务业的85%以上。在营业收入中,金融业最多,占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接近40%。利润构成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利润最多,占现代服务业的。从平均指标看,金融业企业企业平均规模最大,平均资产和负债在200亿元左右,远大于现代服务业中的其他产业。从资产负债率看,金融业、房地产业的资产负债率比较高。从效益指标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资产利润率、营业收入利润率最高,该行业的营业收入利润率高达40%。一方面说明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另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创造了大量的利润,这主要是该行业垄断程度较高,属于垄断利润。

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策

现代服务业是北京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北京市地区增加值的40%以上。北京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应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市场优势等各种有利条件,加快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城市功能目标定位。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强化城市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现代服务业建设,充分利用金融街、中央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等人员密集、资本密集和交通便利等有利条件,促进现代服务业企业的集聚。在城市功能核心区重点发展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发展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娱乐等其他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逐渐从城市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向城市发展新区转移。

充分利用外资,扩大对外、对内开放水平。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内资金,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应积极引进外资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一些垄断性比较强的产业,应逐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通过开放引进竞争,吸收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现代服务业的现代化。

加快发展金融业,创新金融服务,优化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金融业应该重点加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达到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合理管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减低资金风险,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降低金融业运营成本,优化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

稳健发展房地产业,控制房价过快上涨,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加大经济适用房的投资开发,调整户型结构,增加中小户型的商品房供应,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减少市场投机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物业管理、中介服务等服务业,建立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加快发展现代商务服务业,促进现代商务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提高商务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商务服务业包括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服务、广告、知识产权服务、职业中介服务、其他商务服务等。目前,这类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相对滞后、规模比较小、服务水平和竞争力不强。应扩大现代商务服务业的投资和对外开放,推进信息技术等新技术在现代商务服务业中的应用,为现代商务服务业培养专业人才,提供财政、税收等支持。

认真落实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北京教育科技文化发达、聚集了各类高层次人才,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天优势。制定有利于对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加快新媒体创意产业基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税收、人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条件。

参考文献:

1.朱晓青,林萍.北京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与发展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J],2004,4

2.郭馨梅.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北京工商大学学报[J],2005,7

3.庞毅,宋冬英.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J],2005,10

4.蒋三庚.北京CBD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5,12

5.宋弘明等.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机遇与对策.上海综合经济[J],2004,10

营改增下现代服务业税收筹划研究论文

摘要 :近年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营改增”环境下,现代服务业税收环境较以往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基于此,本文对“营改增”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的税收筹划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营改增”;现代服务业;税收筹划

1合理税务筹划对现代服务业的作用

目前来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期间,做好税务筹划至关重要。一方面,合理的税务筹划能够有效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盈利水准。“营改增”的全面实施能够让服务业企业减轻税务成本,有利于企业将资源转移至创新上,从而对企业成长产生正向激励作用,间接提升企业利润率。另一方面,合理的税务筹划可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现代服务业投资。在税收制度不断调整的情况下,做好税收筹划能够让服务企业占据先机,保持相对稳定的运营状态,有利于引入社会资本,从而为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2“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税收筹划的影响分析

“营改增”是我国现代服务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次税务调整变化,“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增值税税率提升至6%。现代服务业包括认知服务业、咨询服务业、鉴证服务业等行业,税赋税率由以往的5%营业税转变为现在的.6%增值税。(2)企业可通过进项税额抵扣降低税负。通过进项税额抵扣,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税负。当然,不同行业所获得的效果存在着一定差异。以咨询服务业为例,其主要流动性成本为人力资本,所涉及的项目大多数并不是经常出现税收的项目,进项税额抵扣额度相对有限;饮食行业则有所不同,可通过采购支出抵扣销项税额,其税负压力将得到很大程度缓解。(3)税负转嫁。在新税收环境下,一些企业可与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价格博弈,以劳务或产品的方式将企业税负转嫁。

3“营改增”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税收筹划相关建议

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

对于一般纳税人而言,若服务企业能够获取的进项税额相对较少,意味着企业能够从销量税额当中抵扣的税额也会有所降低。当税率由之前的5%(营业税)提升至6%(增值税)以后,在税基不变的情况下,服务企业所要上缴的税额自然有所上升。在上述情况下,服务企业若要真正意义上从“营改增”当中获益,则需要适当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首先,服务企业可以借助存量资产折旧来促进资产更新。相关规定明确指出,存量资产无法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只有增量资产才能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服务企业可加快内部固定资产折旧,并适当购入新资产,以获得更大的抵扣额。其次,服务企业要加强增值税发票管理。在“营改增”环境下,增值税发票十分重要,是企业进行税额抵扣的重要凭证。在企业税务管理过程中应该给予增值税发票管理高度重视。最后,服务企业要合理筛选供应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服务企业尽可能从一般纳税人供应商采购固定资产或原材料,从而获得增值税发票,扩大进项税额抵扣范围,以此来降低税负。

合理应用税收政策条件

现代服务企业在税务筹划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税收政策条件,进一步提升税收筹划成效。一方面,服务企业要密切关注国家税收政策、行业政策调整方向,尽可能降低课税税率,以此来获得更大的税务筹划空间,或通过降低税基的方式来降低税负。另一方面,服务企业要与税收管理部门进行密切沟通,保持良好的交流关系,从税收管理部门视角来审视税务筹划工作,确保税收筹划与宏观方向一致,降低税收风险,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提升财会人员专业素养

在“营改增”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税收环境较以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对财会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服务企业要督促财会人员了解新知识,快速掌握“营改增”改革内容,不断提升财务技能水平,以适应新环境要求。当然,税收筹划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除了财务部门外,还需要其他部门共同配合,才能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让税收筹划真正意义上发挥作用。首先,企业可聘请外部专家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系统性地讲解“营改增”相关知识以一系列影响、变化,让财会人员能够快速适应新形势变化。其次,企业应该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并与其他先进企业进行交流,鼓励财会人员进一步深造,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最后,企业可将税务筹划与绩效考核机制适当联系起来。对于一些在税务筹划当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其物质奖励及精神奖励;若相关人员由于税收筹划不到位而影响到企业运营效益,则扣除部分绩效作为惩罚。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督促财会人员增强自身业务能力,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积极性,不断提升其岗位胜任力,促进税收筹划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4结语

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营改增”的全面实施为现代服务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对整个市场稳定运行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现代服务企业而言,适应新的税收环境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企业要重视税收筹划工作,通过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合理应用税收政策条件、提升财会人员专业素养等举措,增强自身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宗赢.浅谈“营改增”的全面实施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以生活服务业为例[J].商业经济,2018(1).

[2]张玥.浅析全面“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J].经济师,2017(7).

[3]孙显光,李薇.“营改增”形势下现代服务业的税务筹划[J].科技与企业,2016(10).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启用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2、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3、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4、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慧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5、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6、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回圈发展新方式。 7、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8、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巨集观调控方式看,全面 *** 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巨集观调控。

有一本书叫做 <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实证研究> 你可以去读一下. 或许对你有帮助!

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性思考的论文,我在 远航论文网 看到过,你可以下载来参考下,当然,你有钱,他们还可以给你提供代写服务呢?看你的吧!

最新的报告服务业处吴涛写的《一小时经济圈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2008年5月28日的,应该是比较新的了。你可以参考一下,应该是可以用的。 本想直接给你看的,考虑里面有表格,也就拉不过来了,你把文字文件下载下来看吧。地址:: 发改委:2007年我国服务业比上年增长 2008年01月28日 11:59:2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快讯 发改委产业政策司副司长夏农:2007年我国服务业比上年增长11.4%,占GDP比重下降0.3个百分点。 还有一则关于《我国文化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报告,最近新的,2008年6月10的,转发商务部网站的。你可以参考看看 地址::bei../fxyj/yjbg/200806/ 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 能拿到手的最新的也是2007年写的,2005年的资料,其下就是2003年的资料了。拿2005年的资料就不能算新了吧?所以我也没拿出来。

为您转载以下资料,供您参考: 转变发展观念,把服务业作为促进我市经济全面发展的战略产业。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逐步上升,并将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逐步超过第二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因此要把加快服务业发展同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程序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服务业与工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要注重加强 *** 规划引导,进一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统筹推进服务业发展;要注重解决影响和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有效地满足消费者和生产者对服务的不同需求,逐步扭转服务业特别是生产 *** 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2、发展生产 *** 业,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互动过程,工业化发展到今天,一方面为生产 *** 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对生产 *** 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全市工业经济突飞猛进,但产业结构和技术含量不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中之重,对制造业具有强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要把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加工制造业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在物流、金融、资讯、商务、研发等重点领域主动承接生产 *** 业转移,不断提升全市生产 *** 业对先进制造业的综合服务功能,推动产业丛集发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推动企业通过经营管理方式创新,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 *** 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专业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 *** 有关部门应积极建立资讯共享平台,健全中介体系,推动产业间合作。 3、从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着手,加快传统行业改造。服务业行业门类众多,要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整体素质,必须大力调整和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要从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出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加快传统行业改组改造、升级换代的同时,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行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在我市服务业中占主导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起著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在稳步发展这几大支柱产业的同时,加快升级改造的步伐。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企业要改变简单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的方式,不断拓展和延伸物流服务领域,逐步向现代物流业转化。依托生态文化旅游圈和经济带建设,构建现代物流体系,重点建设港口物流园、农产品物流中心,大力发展农产品市场流通、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批发零售贸易业要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运用连锁、配送、代理等现代流通方式,采用计算机、网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流通业的现代化。同时发挥文化资源大市的优势,在集中力量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大力支援以水资源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4、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机制,实现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长期以来,全市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较低。一些应当或可以作为商业化经营的领域,如科研、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被当作公益型、福利型的事业来办。行业垄断现象十分普遍,市场准入的限制比较多,竞争不充分,在银行、电信、保险、等服务领域,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人为地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因此,要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改变原来市场准入限制过严、透明度低的状况,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国有经济进入服务业,形成与国有经济企业相竞争的局面,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提升整个产业的综合质量。同时,要继续深化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程序。 5、加大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支援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在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前提下,通过政策扶持,支援符合行业发展趋势、代表市场发展方向的优势服务企业加快发展,不断增强服务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是非常必要的。

呵呵,这种就大了,算账嘛,经济、社会和谐,人们幸福生活指数等等

1.现代服务业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总量初具规模 2.服务业需求进入加速扩张阶段,现代服务业投资力度加大 3.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生产 *** 业发展较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4.承接国际服务业投资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业加快发展 5.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形成一批行业集中度较高的现代服务业 6.现代服务业布局日趋合理,向城区、开发区(园区)聚集,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国际环境 国内环境 行业发展情况 竞争对手 产品形态 自身能力 多了~

金融服务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血脉,是各种社会资源的货币形式进行优化配置的重要领域。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服务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金融资产总量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金融业已成为增长较快的产业之一,尤其是近几年,我市经济市场化和金融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约束程度越来越强,金融业在经济执行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强。因此,大力发展金融业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增长,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建设和谐稳定、繁荣富强的新芜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资料对我市金融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将为调整和优化我市金融服务业结构和促进金融服务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金融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金融服务业作为一个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主导行业,金融业体系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业、证券经纪与交易,证卷投资、证卷分析咨询、保险业以及金融租赁、邮政储蓄、典当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活动等。 1、金融机构体系日趋完善。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末,全市金融业共有法人单位127家,产业活动单位464家,单位数分别占全市单位总数和。在金融业法人单位中,银行业96家,占比重;证券业5家,占比重;保险业19家,占比重;其他金融活动7家,占比重。 2、金融机构所有制结构多元化。近几年,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市金融业加快了改革步伐,进入了国有、集体、股份、私营等多种所有制共同竞争发展的新阶段。 (1)从单位所有制结构看,在金融业法人单位中,国有单位35家,占,集体单位50家,占,股份合作4家,有限责任公司10家,股份有限公司25家,分别占、、、。资料显示,目前国有、集体企业仍是我市金融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较快,已成为推动金融业健康发展的新生力量。 (2)从人员结构看:金融业从业人员的集中度较高。与所有制结构不同的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从业人员数量已占据了全行业的半壁江山,总人数超过国有和集体企业的从业人数。2004年,金融业法人单位股份有限公司从业人员达4067人,分别是国有和集体企业从业人数的倍和倍,占全行业的比重为,比2001年提高个百分点。股份有限公司的户均从业人员为163人,是平均水平的倍,是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倍和倍。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三种经济型别单位的从业人数已占全行业的。。 (3)从所有制的内部结构看,行业特征鲜明。第一,银行业是国有企业比例最高的行业,其中商业银行由于进行股份制改造,其股份制企业比例在银行中最高,为71 %;其中国有和集体比例仅为25 %,第二,保险业是股份制比例最高的金融行业,达到80 %。第三,在其他非银行金融业中,组织形式较为灵活,私营企业占比例较高。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企业比例15∶85 ,其中典当业已完全实行私有化。

顾客是上帝

现代会展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

会展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会展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会展一般指的是大型会议或者是大型活动,有很多大学里面都是有这个专业的,这个专业的毕业论文却是不知道怎么写,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会展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摘要] 本文对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模式进行了仔细的 研究 ,认为对于开放式会展系统如果采取传统的业务处理的模式,不能对会展活动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提出了面向管理的 应用 模式,其主要思想是构建会展系统的阶段性控制,通过局部控制从而实现对整个系统管理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将会展的管理工作转换成为对会展的项目的管理和控制。

[关键词] 会展管理会展信息管理会展管理信息系统

一、前言

会展是信息密集型的活动,具有前期准备时间长,实施时间短的特点,在整个会展期间,尤其是在临近开始的短暂时间内,将会涌现出大量的、高密度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要及时准确的进行处理。我们把它们又可以分成财务信息、接待信息、会议进程信息、人员信息、场馆信息、物流信息、住宿信息等,通过这些信息流贯穿整个会展期间。

会展本身是很大概念的集合,按形式包括会议、展览会、节庆等活动;按它们涉及和辐射的地域范围,可分为本地的、全国的、国际性的;按组织规模和参观人数分类,有小型的、中型的、大型的和特大型的。按会展的规格,可分成普通的、行业的、政府的和国际性的。小的会展则可以是本地的一个行业、组织或 企业 的活动,甚至是个人举办的类似于婚宴等。大型展览会的参观者可达数万人以上,小型的会议仅仅几十人。由于规模上具有明显的差异、重要程度不同、主办方等级、与会人数的多少,所有这些综合因素使得在会展的组织管理上、运作上有多种模式,这样不能用一个会展管理信息系统涵盖所有类型的会展活动,所以会出现多种不同形式的会展管理信息系统,各种系统的信息处理的 内容 和流程也不尽相同。

会展活动具有非常鲜明的阶段性,对于会议系统系来讲,可分成策划阶段、接待阶段、会议期间、结束阶段、休会期间;而对于展会系统,又可以分成展前、展中和展后三个阶段。两者在前期工作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对每个阶段的信息流程进行剖析,研究它们在不同环节的特点,不仅是设计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也是做好管理工作、组织工作的基础。

二、信息管理模式的研究

由于会展形式的多样性,为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内容、系统设计带来很大困难,同时因为会展本身的特点,如果采用一般性的业务处理的模式,很难采用较为一致的框架来设计具有通用意义的会展管理信息系统。

从业务处理层面来看,能够处理的信息是相当有限的,仅仅限于客户关系管理、会员管理、登记参会情况、场馆展位预订和租用等业务层面的信息;从信息处理流程来看,由于会展活动是一次性 发展 进程,从策划到结束基本上属于线性的过程,因此可以将会展信息系统看作一个开放式系统,不具有明显的反馈和系统状态控制的环节。这种面向业务层面的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力是不强的。

为解决上述矛盾,我们认为会展信息系统应突破以往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基本模式,即一开始就应当设计一个为会展项目管理为目的,以会展项目管理、会务管理服务为主要研究内容,提供会展的项目策划、进程管理上需要的信息。

从这个意义讲,虽然会展系统总的看来是一个仍然是一个开放式系统,但是在各个阶段的管理方式上可以加强阶段性、局部性的控制和管理,使会展系统和会展过程得到良好的控制,能够达到系统预定的目标,因此这样的会展系统不再是简单的开放式,而是若干个良好控制的闭环子系统的在时间进程上有机地结合。

面向管理应用的会展系统,能够很好的解决一般性和特殊性的 问题 。虽然会展活动的形式多样性和多变性,但是从会展的管理和进程的角度来看,都可以划分成策划阶段、接待阶段、会展阶段、结束阶段、休会阶段,完全可以忽略每次活动形式的差异,把各个阶段的工作抽象成策划、组织、落实和检查的研究内容,因此信息处理工作就转换成把会展各个阶段的项目的管理工作。

系统的使用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制订所要完成的工作列表(项目),并对项目的执行情况监督和控制。在会展活动期间的所有业务处理工作都融会在系统管理中来,即在项目管理的前提下实现业务数据的处理,提升业务数据处理内涵、意义和针对性。

这种以项目管理为主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式在其他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中并不常见,可以认为是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独特之处。

三、以阶段控制为主要 研究 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信息对 企业 状态进行控制,而开放式会展系统缺乏反馈环节,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我们研究的会展系统是在会展的各个阶段实施控制手段,在各个局部上进行阶段环节上的控制,即对整个阶段达到控制的目的。

所谓控制在信息系统中可以有多种方式,在运用于项目管理方面,应当包括如下环节:策划、落实、监督、检查、确认。会展项目之间具有比较强的时间和空间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是指项目的准备和执行过程在时间轴上具有先后顺序依存的关系,如果一个项目延误了时间,其他项目又不能超越它的时候,就有可能造成整个活动的向后推移。在会展整个期间很多 工作又是并行运行的,各个部分工作完成的质量直接 影响 其他工作完成的好坏,当某个项目的物理属性尚未建立或建立不完整、不完善的势必影响其他项目的存在,这是空间上的依赖性。

XX会议的接待项目策划一览表

会展活动的周期可能很长,但是真正举行活动,仅仅是很短的几天时间,其他时间都在筹划和准备,它们的.工作直接影响会展活动的顺利举办和观众的满意度,如果出现差错和失误,很难有机会弥补并挽回影响,因此有必要在举办的前期,将所有可能发生的 问题 和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和认真考虑,防患于未然,做到万无一失。

因此在会展信息管理上按阶段对本阶段要实施的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这就体现在会展活动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管理上的周期,用于对会展项目工作的策划,组织人员对各个项目分别落实,在会展项目完成情况监督和检查,对项目的实施的有效性进行确认,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管理和控制。例如,会议的接待工作可用下表所示。

四、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策划功能研究

会展包括会议和展会两种形态,它们的信息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区别,体现在控制的实体在形式上的不同,将其工作流程抽象成信息流之后,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之处,我们把它们归类在基本功能之中。这里仅讨论它们共同的、相似的处理功能。

在会展信息处理的基本功能包括:策划功能、管理功能、营销功能、信息发布、 网络 注册、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后勤保障、邀请函管理等。其中最核心的工作是策划功能,由于篇幅关系仅讨论策划的功能需求,对其他功能不做讨论。

会展信息管理的策划功能是为会议和展览会的项目的起始阶段的策划服务的。在策划中需要大量的信息和会展管理的经验,根据会展项目的要求,如举办的时间和地点、会展的规格和性质,与会人员的级别和人数、会展覆盖的地域范围、最后要达成的效果,这些显性和隐性的问题在会展策划中是着重考虑的因素。

由于会展活动具有非常明显区别的阶段性,不同阶段的任务、工作重心也不同,因此策划也应配合这样情况,针对会展不同阶段做相应的策划。由于会展的信息量很大,因此在策划时,必须认真对待工作出现的一些细节和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并备有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预案。

在策划中制定的项目包括两个方面的 内容 :首先是确定项目内容,制定项目的基本内容,如项目名称、达到的目标、完成或考核的指标,项目在准备过程中、必须安排具体的负责人落实该项目,并在指定的时间内,按照考核指标进行检查;第二是项目之间流程关系,即项目之间的在时空方面存在某种耦合关系,确定项目的任务链和完成的时间链。

我们把会展的信息管理的策划功能,按照会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划分,以阶段作为不同的研究对象,按筹备阶段、准备阶段、会前阶段、期中阶段、结束阶段和休会阶段的顺序进行,然后在针对每个具体的阶段作详尽的策划,逐步分解到具体的功能。对于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功能需求,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系统的所有功能需求都围绕着策划的功能需求展开进行的。

五、结语

通过对会展信息管理的` 分析 和研究,此类信息变化和跨度等很大的信息系统,开放式是其主要特点,采用面向业务数据处理的模式不能对会展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笔者采用项目管理的研究 方法 ,以面向项目管理的模式对其各个发生阶段进行局部控制,以项目的策划、落实、监督、检查和确认的工作环节的形式实现局部上的反馈控制,从而达到对整个项目进行控制的目的,以这种方式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较好地适用于不同形式的会展信息管理的需求。

浅谈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在人、财、物、时间、信息这五种管理的要素中,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提高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会展企业能否把人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能否把人看成是自身最宝贵的财富至关重要。

关键词:会展企业 人力资源 管理

在现代会展企业的发展中,由于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和可再生性,其越来越成为一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无法估量的资本。会展企业只有取得有用的人才、合理使用这些人才、科学管理得到的人才并对人才进行有效开发,才能实现组织目标且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一、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会展企业为了创造企业价值,确保本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使用、培训、绩效考核、激励、调整等等一系列过程,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员工潜能的管理活动。

这些活动主要包括:

1、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

即根据会展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的需要,对企业各项工作的性质、岗位职责和素质要求进行科学分析,从而确定会展企业员工需求量和标准,做好相应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预测。

2、员工的招募与选拔

即根据会展企业的人力资源计划,制定相应的用人标准、政策、选拔方法等,招募到企业需要的合格人员。

3、培训与开发

主要是为了提高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而进行的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培训和提高。

4、绩效管理

是会展企业通过科学的考核和奖惩体系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的过程。

5、薪酬管理

薪酬管理是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会展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用合适的工资形式,对员工给予相应的报偿。除了合理的工资外,会展企业还应建立科学的奖励和津贴制度,并给员工提供一定的福利待遇,最大的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二、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1、加强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保证会展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会展企业的业务活动离不开人、财、物这些基本管理要素,而人是这些要素的中心,是决定性因素,如何实现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的精干和高效,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是非常关键的。员工的劳动并不能孤立存在,必须建立在分工合作的社会劳动基础之上,因此,要保证会展企业的经营活动正常开展,必须招募一定数量和素质的员工,并对与会展相关的工作中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管理,使工作中的人与事、人与人、人与组织相互适应,有机结合,而这些正是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会展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率、增强企业活力的前提

现代经济环境中,会展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提高企业的素质,增强企业的活力。而会展企业的素质,归根到底就是员工的素质;而会展企业活力的源泉也正是员工自主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人力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它是存在于人体之内的,是一种活的资源,所以会展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不能使人消极被动地适应工作的需要,而是应该根据个人能力的特点,把人安置在最能充分施展其才华的最佳工作岗位上,事得其人,人尽其才。另外根据人力资源才智和能力的提高,对其工作岗位进行及时调整,使他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由此可见,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应该是消极的静态的管理,而应是积极的动态的管理,这种动态管理能够提高员工素质,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会展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率,进而增强会展企业活力的关键所在。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会展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保障

会展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掌握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知识并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力资源,谁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会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会展企业中的人,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能否顺利完成企业的各项任务和目标。而各项任务和目标的完成又取决于完成任务和目标的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源管理关系到会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会展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都是受到特定条件限制的,如何用发挥人力资源低投入、高产出的特征,使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现代会展企业应该思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目前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会展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技能欠缺

目前很多会展企业没能为管理人员制定规范的培训计划,所以大多数管理人员只是凭直觉和经验进行管理,由于管理人员自身能力的不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2、缺乏长久有效的激励机制

目前,很多会展企业在设计激励机制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会展策划、设计、现场服务与管理等各不同岗位的共同点和差异,没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行。

3、会展企业缺少必要的人力资源规划

由于会展企业有很明显的淡旺季,展会集中时需要大量的人手,展会较少时人力需求量较低,因此,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显得非常重要。合理预测人力资源的需求并采取相关规划措施保证在合适的时间得到合适的人才,既能降低会展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又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目前很多会展企业经常保留少数员工,工作需要时再临时聘任相关人员,对人力资源缺乏必要的规划,这势必会影响到服务的质量甚至会营销到会展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海英.会展人力资源管理刍议[J].经营管理者.2010(02)

[2]周建华.会展业与经济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2(03)

作者简介:陈荣荣(1977―),女,河北省唐山人,大学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谈地方特色会展产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谈地方特色会展产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 要 : 当前地方特色会展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趋势,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其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社会会展经济意识低、会展质量有待提高、会展产业区域结构发展失衡等,尤其是在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探究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特色的会展行业发展,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调整制定会展业的发展计划、提高展会的质量水平,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地方特色会展展业,以渝东北地区会展产业、合肥市会展产业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对地域制约会展产业发展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培养高端人才、加强全社会会展经济意识和政府严格管控会展政策三方面的战略与对策,突出地方会展产业特色,提高会展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 :特色会展;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会展品牌;路径优化;

2021年3月5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合理规划展馆布局,发展会展业,各省级地区纷纷加快大力投入建设会展场馆,制定切合实际有意义的会展主题,加大对会展及相关产业的投入,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会展场所,促进地方特色会展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拉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但由于社会会展经济意识低、政府轻视会展行业的政策实施等,会展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困扰:场馆的数量虽然增多,但是场馆面积小、会展质量不高,且会展区域结构发展极为不平衡和不协调;区域性中高端人才不多,缺乏创新创业科技能力;全社会会展经济意识低,不善于抓住时机高质量高效率发展会展,在树立会展品牌方面仍需提升改进。诚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认为根据地区区域实际情况结合地方案例,构建地方性特色会展产业高质量、高效率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显得十分有意义,并提出提高中高端人才培养、提高全社会会展经济意识、树立会展品牌等会展发展战略与对策。

1、文献综述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会展经济以及会展经济对地方地区城市发展及经济增长发展作出相关的研究。李毅超(2005)认为会展场馆作为会展经济的基础,以优质的服务体系和完善多功能的配套设施为支撑点,通过各种会议和展览的举办,吸引大量参展商和观众,在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刺激城市发展[1]。会展经济对城市发展及经济增长的研究方面,赵驹(2008)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并分析重庆市会展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并提出可以通过物流体系的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物流技术的创新、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快重庆市与国际接轨的进程[2]。叶彬(2017)通过分析渝东北地区发展的政策、资源、区位优势和区域经济欠发达、硬件设施薄弱、专业人才缺失、市场化明显欠缺等挑战,提出了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完善软硬件设施、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等发展措施[3]。胡亚涛(2013)运用灰色关联理论计算各关联产业与会展业的关联度,从会展基础设施、会展品牌、会展项目等方面分析了重庆市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在发挥联动效应带动关联产业发展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经济发展吸引力与提供技术信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与改善贸易结构、扩大贸易规模等会展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四个途径基础上再提出结合产业集群、增长极等相关理论为重庆市会展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对策[4]。综上所述,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会展业的经济发展略有研究,分析会展行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可改进的战略与对策。但在地方性区域性上的研究还有欠缺,目前就我国来说,区域结构不均衡,不同地方的特色产业研究凸显还不明显,但不同地区又具有相对新颖的特色,地方特色会展产业的发展将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将对此进行相关研究。

2、地方区域阻碍特色会展发展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分布不均衡且相对落后

伴随进入高质量、高经济发展的21世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提出了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进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中高端人才的培养。据2020年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推出的《2020上半年中高端人才就业大数据报告》,许多工作者选择留在当地就业,但对于一线城市的高速发展,企业数目持续增加,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从而加剧了地方性人才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从中高端人才需求TOP20城市来看,上海、北京位居前两位,新增高端人才需求占比分别为、[5]。重庆市人才培养相对落后,一些会展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完全脱离市场,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课程设计不清晰,培养技能欠缺专业性与细化性,甚至以偏概全。

会展经济意识薄弱,品牌性不高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以及文化差异、思想开放程度等不同,不同地区存在差异。然而会展行业又是近年来刚起步的新兴产业,许多企业和民众对会展行业缺乏清晰的认识,不善于利用会展获取信息、抓住时机、推销商品、展现形象、促进稳定长期合作,这不仅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也阻碍了会展产业的相关发展。另外民众对会展产业的经济意识也较低、参与度低,且会展的举办主题相对复杂混乱,偏离了举办会展的真正意义。据调查,合肥市曾举办过一些销售类型的展会,虽然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但实际上忽略了发展会展产业的实际意义。会展经济拉动发展不仅取决于企业利用资源发展举办展会,呈现出效果最大化的原则,同时也需要全社会会展经济意识的提高。“中国合肥苗木花卉展”“中国国际微商大会”等体现合肥地方特色的品牌会展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相对比于青岛的“啤酒节”、厦门的“台交会”等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会展仍有较大的差距[6]。

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轻视会展产业的发展

成功的会展行业不仅依靠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地理自然条件充裕、交通便利与发达,对于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管控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海南省海口市会展业为例,海口市是海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地势平缓、气候温暖宜人,是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交通枢纽,也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城市,发展会展行业具有良好的条件。但同时,据2019年海南省会展业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在海口市快速发展且不断壮大的会展行业中,还存在不少因政府轻视政策审查的相关问题:会展的举办缺乏明确的目标,组织管理模式混乱且落后;会展市场秩序混乱,会展举办的门槛过低,会展呈现效果差,市场上过多展会鱼目混珠,甚至造成“泡沫”现象;会展主题偏离实际意义,混乱复杂;展览场所展馆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单一、面积小,场馆服务管理水平低等问题,都与政府轻视会展行业相关政策有关,导致市场上的展商随性发展举办展会,严重制约了会展行业的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

3、地方特色会展产业助力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提高对中高端会展人才的培养

为了培养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打造国际高端人才聚集区和人才特区,部分地区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参考河北雄安新区发布的《关于加快聚集支撑疏解创新创业人才的实施方案》,其中出台多项措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第一,大力引进高层次新人才。新区提出在2021年全面启动“雄才计划”一揽子工程,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加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两院院士、相关产业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引进力度。利用高层次人才团队致力打造新一批高层次人才,加强人才聚集平台建设,布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平台,不断壮大地区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打造全球人才创新聚集地;第二,政府加大人才培养扶持力度。加大政府对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工作补贴、物质奖励、重点科研项目资助力度,使地区人才引进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第三,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各个地区均可搭建人才智慧服务平台,对各个实验室、各个项目健全完善人才“一键式、一站式、一条龙”全程服务制度,对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保姆式”优质高效服务。引进先进的功能设施,探索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企业引进外国专家,留住高层次人才[7]。

加强全社会会展经济意识,树立会展品牌

加强会展经济意识,不仅要加强企业商家对会展运营的经济意识,还要加强普通市民对会展参与度的意识。企业商家应该灵活运用会展信息,巧妙抓住市场的机会,积极推销商品,展现良好的形象。对会展行业要进行深入清晰的理解,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展会的举办树立明确的主题目标,在展馆中引进多功能基础设施,完善场馆的服务体系,做到呈现会展效果最大化原则。这不仅能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更能促进会展经济的`发展。当然仅加强企业商家的会展经济意识也是徒劳无功的,还需要加强普通百姓对会展行业发展的认识与了解,达到加强全社会会展经济的意识。市民要在深层面理解认识会展经济,不能以偏概全,切忌盲目跟风参加会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际需求,有效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展会参加。加强会展经济意识,提高参与度,有效选择,尽可能地满足自身的需求,政府在策划展业发展时,应该结合当地的综合实力、地域发展,客观全面地分析,计划出适合当地发展的会展策划书,结合当地的优势,创建自己独特新颖的会展品牌。品牌展会不能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要在参展商数量、服务质量、参展效果等方面逐步积累,稳步增长。

政府严格管理会展产业发展

为了促进地方特点产业的发展,拉动助力区域的经济发展。一个成功的会展行业,需要社会提升人才培养的意识,使低、中端人才向高端人才发展;企业商家要树立品牌会展,呈现会展举办效果的最大化,普通市民要结合自身需求提高会展经济意识、提高参与度等,这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严格管控,严格要求每一条制度的施行。针对市场上展馆面积小、主题混乱、质量不高、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等鱼目混珠的会展,政府应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地区政府应当在深入理解发展会展业所需要具备条件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会展业发展规划,避免盲目追求数量、盲目发展的局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并提高一系列展会质量标准化的相关制度,以达到提高展会质量的效果。当相关职能部门提高展会的质量标准,展会的质量也会随之上升,促进展会经济的质量和数量的增长,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突出地方性特色会展产业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4、参考文献

[1]李毅超.廊坊市会展经济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2]赵驹,胡亚涛.基于产业关联理论的会展业效应-以重庆市为例[J].财经科学,2012(12):73-79.

[3]叶彬.渝东北地区特色会展业发展研究[J].工业经济论坛,2017,04(04):78-83.

[4]胡亚涛.重庆市会展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3.

[5]张扣,蒋晓阳,胡书凝,陈国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会展业创新发展驱动力及提升路径研究[J].商展经济,2020(11):16-18.

[6]侯祝松.合肥市会展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7]陈国庆,方子强,古月,华艺嘉.创新驱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J].商展经济,2020(08):10-12.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毕业论文

随着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转向服务业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服务业对外投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中国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该领域。跨国公司投资服务业,对东道国服务业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即外溢效应,也有消极影响即内敛效应。本文主要探讨服务业跨国投资对我国的双重影响,分析利弊,提出对策,并为即将全面开放的服务业市场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外溢效应;内敛效应

一、服务业跨国投资的双重影响

(一)正面影响:外溢效应

外溢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或发展能力发生无意识影响的间接作用。这种外溢效应既可表现为正面的,也可表现为负面的。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正面的外溢效应。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主要表现为除资本和劳动力之外的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从而使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实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贡献主要可分为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三个方面。

1.产业结构效应。产业结构变动主要是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情况。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工业和服务业取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的过程。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小,说明产业结构变换的速度越迅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越高。关于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以日本学者赤松要的“雁行模式”最为著名。赤松要认为,一国某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等几个发展阶段。某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先后出现国内生产和出口,其图形如飞行的雁群。“雁行模式”表明,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来源于有效地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外国直接投资所带来的“一揽子”资源,尤其是技术和管理技能,不仅有助于中国建立新产业,而且还能使传统产业升级,使内向型产业向出口导向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演进。

随着加入WTO,我国大多数第三产业部门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调整,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已经逐年下降,而第二产业制造业的比重日益提高,这与前几年跨国投资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密切相关。作为投资新 热点 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尽管增长率不明显,但是服务业投资已经成为全球投资的趋势,因此,第三产业投资占GDP的比重会日益提高,从而带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由制造业大国转向服务业大国。

2.技术外溢效应。技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生产技术和 方法 ,也包括管理技术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因此,这里主要用人力资本和R&D资本来衡量技术进步。根据内生增长理论的分析,技术进步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和R&D资本的生产。因此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也应通过人力资本和R&D资本两个 渠道 来实现。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主要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培训当地雇员。而受过培训的雇员的“跳槽”是技术扩散的主要途径。外国直接投资R&D资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在中国进行的研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技术扩散效应;二是跨国公司参与中国市场竞争而产生的竞争效应。从长期来看,当外国公司与当地公司在同一个市场上相互竞争时,当地公司为了在竞争中不处于劣势,必然会增加研发经费,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服务业FDI带来了先进技术、知识与技能,包括诸如设备和工艺流程的硬技术以及管理、营销等软技术。但是,服务业中包含的技术组合不同于制造业,FDI并非是服务业获得硬技术的主要途径,而软技术却是转让知识和技术的主要形式。例如,在银行、 保险 和饭店等行业,投资方会对其子公司进行一系列的技能与知识培训。

3.制度变迁效应。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主要表现在产权制度的变迁、市场化程度提高、分配格局变化和对外开放程度四个方面。一国经济增长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中实现的,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作用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行为之一,其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变迁。此外,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为了吸引更多投资,必须改善市场环境,从而促使中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要素,一国通过制度变迁会促进经济增长及发展,从而产生制度绩效。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产生的制度绩效,主要是指它通过影响中国决定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的某些因素,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负面影响:内敛效应

1.大部分服务业FDI旨在市场开拓,寻求非交易性活动,并有可能以对外支付的形式进行利润汇出,所以,不仅可能对增加外汇收入无任何作用,反而可能对国际收支造成负面影响。许多跨国公司通过利润转移方式来进行逃税,从而严重干扰了东道国的市场秩序。20世纪90年代后期,跨国企业逃税一年高达3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近年中国财政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六成以上的外企存在非正常亏损,虚亏实盈。目前中国40多万家外资企业,年亏损金额逾1200亿元,但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外企通过各种避税手段转移利润,造成账面上大面积亏损。

2.东道国相关行业受到很大冲击。在东道国原有的高度保护下,诸如银行、电信、旅游等行业,其国内市场是非完全竞争的,甚至是垄断的,因而适应市场的能力和提高竞争优势的自身能力有限。随着外资在这些行业的进入,东道国国内原有企业从资金、 经验 、技能和创新方面都受到巨大挑战。跨国公司往往凭借其资金雄厚的优势大规模收购当地同行业企业甚至龙头企业及其原有品牌,从而在当地形成技术、品牌、市场和产业垄断。这种情况在我国的许多行业都存在,有些还十分突出,不仅严重压抑了民族产业的发展,而且在形成品牌市场垄断后还会侵害消费者权益,对我国的经济和产业安全都构成严峻挑战。

3.外资服务机构将与东道国本地企业更加激烈地争夺人力资源,其工作条件与薪酬状况可能导致大批优秀人才流向外资企业,这样对本地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困难。以金融业为例,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大量中资银行的骨干跳槽或被高薪聘请去外资银行,这对于发展不够完善的中资银行来说带来的风险和压力是双份的。

4.服务业FDl可能带来三方面的风险。如果东道国政府管理控制不善,缺乏有效的 规章制度 ,有可能在体制方面带来严重的本国经济动荡;如果在管理公用事业和私有化时缺乏有力控制,有可能导致私人垄断;此外,因为各国在社会 文化 背景上差异极大,外资在这些领域的运作容易造成冲突和伤害。

二、我国服务业的对策

中国在2000年到2002年间服务业FDI的平均流入量为亿美元,2002年存量为亿美元;服务业占2002年FDI总流入的,占总存量的;我国将履行入世承诺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因此在吸引更多的服务业FDI上有很大潜力,并且,我国服务业的“走出去”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这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进程中,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科学地分析环境,建立和强化自己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服务业FDI所产生的正向效应,同时提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水平和能力。

1.进一步提升国内服务业产业结构,提高承接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能力。

根据产业投资的一般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主体的等量资本投资在与母国产业发展结构水平相同或较高地区比投资在产业结构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可能获得更高的收益。就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而言,由于国际服务业的结构朝着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因而只有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国家(地区)才能为国际直接投资提供更高的收益,也才能吸引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鉴于中国目前服务业结构水平较为低下,餐饮、商业零售、交通运输等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仍然占据主体地位,现代服务业如电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比重偏低的状况,无论就中国今后自身产业结构调整而言,还是就吸引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而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不断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都是十分必要的。提升国内服务业产业结构,提高承接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能力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优先发展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支持国民经济高效运行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这些都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只有充分发展这些行业,才能形成高水平、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结构体系。

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一般而言,国际产业转移有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三个层面,具体形式包括新设投资、收购兼并、风险投资等。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也不例外。我们应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支持中国企业承接国际项目外包,有关部门要为国内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引导其积极参与国际项目外包市场,承接外包项目,与外国服务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允许并鼓励境外投资者通过并购等方式对中国进行投资,培育有利于吸纳并购投资的制度环境,为服务业跨国公司参与企业的改组、改造创造有利条件。

2.尽可能地利用FDI的外溢效应,努力减少内敛效应。

外溢效应是否容易实现取决于东道国公司从事投资和学习吸收外国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动机。外资不仅带来了丰富的资金、技术、知识,通过外资在中国的运作和培训,可以学习到先进的专业技能、营销理念以及科学的管理经验。其间接效应有二,一是服务于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二是为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树立典范。中资企业可以尝试加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参加到它们的产业链和本土化进程中,获得提高自主研发与创新的能力。

建立健全国内的机构和机制,监控外资在中国的发展,减少内敛效应。联合国贸发会议认为,发展中国家有必要对服务业吸收外资持谨慎态度。因为在一些垄断性的行业(如电信服务)或公用、基础设施中,如果缺乏有效监控,容易发生市场权力滥用的问题,导致私人垄断。此外,跨国公司利用转移价格,也会对国内经济造成损害。在人力资源上,我国政府应该加大 教育 投资,提升人才的总体水平,同时改革户籍和人才管理制度,减少人才流动的成本,不仅为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提供人力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与中资企业争夺优秀人才的优势,保证中资企业充足的人力资本、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能力。

3.提高国内服务消费水平,解除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后顾之忧。

投资所生产的产品能否实现市场出清是影响投资的最终限制性因素。理论上,只有所有产品都能销售出去,实现市场出清,投资才能顺利实现再生产。服务业的投资也不例外。目前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城市化进程较慢,城乡差距过大,客观上限制了服务业发展的需求空间;另一方面,由于过去对服务业和服务消费认识上存在某些偏见,把服务业作为非物质生产而忽视其高附加值的特点,把工业化简单等同于工业发展而忽视服务业对产业竞争力提高的支撑作用,过分强调服务业的消费性而忽视其产业性,造成对服务业发展长期重视不够,服务消费在低水平徘徊。国内一些服务业得不到发展,外资引不进来,与缺乏市场需求不无关系。因此,培养居民服务业消费能力,提高国内服务业消费水平,也就成为解除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姜志美.当代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新趋势与我国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6,(9)

[2]赵书华,宋征.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J].国际贸易探索,2006,(1)

[3]Daniels, lndustries in the world World Economy,BlaekwelI oxford USA,1993

[4]Zhang,Kevin H.(1999).“How does FDI interact with economic growth in a large developing country?The case of China”.Economic Systems,23(4).291-303

一、服务业投资壁垒的界定

按照《与贸易有关的投资 措施 协定》(TRIMS)的规定,投资壁垒是指为了促使外国投资者达到某种业绩标准而采取的措施,包括投资准入壁垒、投资经营壁垒和投资退出壁垒。TRIMS所指的投资壁垒仅限于扭曲国际货物贸易的投资措施。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把外国直接投资(FDI)壁垒分为市场准入限制、所有权和管理限制以及运营限制三大类。因此,一般来说,投资壁垒主要是东道国政府设置的、对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行为有障碍作用的政策措施,也就是说,凡是直接或间接地使外资企业增加生产或销售成本的政策措施,都有可能被外国服务厂商认为属于投资壁垒。

迄今为止,对于服务业投资壁垒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国际多边协定对其进行明确界定,但是在许多国际和区域性贸易协定中所规定的投资措施实际上就是服务贸易中的投资壁垒。本文主要针对中国服务业中政策性投资壁垒的演变过程讲行分析。

二、中国服务业投资的开放过程

(一)严格限制准入:1979~1987年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外开放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开放模式,因此实行国际上先工业后服务业的开放路径。该阶段是中国利用外资的起步阶段,初步建立了管理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框架,创造了基本的投资环境,制定并颁布了管理FDI的法律法规,形成初步的FDI政策框架,实行区域性的FDI优势政策,对FDI准人的行业进行严格限制等。在此期间,允许准入的行业主要在制造业部门,服务业总体的投资壁垒非常高,但在旅游、房地产和餐饮服务业部门对外资的限制相对较松。1987年底,原国家计委颁发了《指导吸收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把外商投资项目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其中对外资准人领域做了较大的限制,服务业的对外开放还没有提上议程,禁止性和限制性投资壁垒都很高。

(二)跟随性发展:1988~1995年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国的投资环境逐步规范改善,但对外开放的部门依然集中在第二产业,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没有明显的放松,投资壁垒依然较高。大多数服务部门,特别是生产者服务部门还没有对外资企业开放。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下列行业禁止设立外资企业:(1)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2)国内商业、对外贸易、保险;(3)邮电通信;(4)中国政府规定禁止设立外资企业的其他行业。第五条规定,下列行业限制设立外资企业:(1)公用事业;(2)交通运输;(3)房地产;(4)信托投资;(5)租赁。可以看出,禁止性和限制性部门主要集中在服务业。虽然对外资企业所作的出口规定及其对出口比率的限制作了根本性变更,从过去的70%下降到40%,但是由于服务业的投资壁垒很高,这些规定对服务业利用外资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激励作用。

1992~1995年是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自由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但该阶段主要是放松第二产业的投资壁垒。对服务业而言,一方面由于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想存在,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还没有受到重视;另一方面,由于认为金融、电信、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属于自然垄断部门,不适宜对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开放,因此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1995年,中国重新发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同时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项目具体化,除此之外,皆为允许对外开放的领域。《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成为指导外资进入的重要法律文件。

(三)逐步降低:1996-2001年

1995年底到2001年11月15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键阶段。随着中美双边关系的发展和高层互访,中国政府代表团权限增大,关键时刻政治决断,1999年和美国达成双边协议,清除了中国人世的主要障碍。之后,中国又和欧盟就中国人世达成一揽子协议。这些谈判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关税减让和服务贸易开放领域和开放程度。在此期间,中国颁布了一批新的涉外法律法规,其中一些就是专门针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例如,2001年8月14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布《外商投资租赁公司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允许投资性公司为国内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培训。但要求只能采用合资或合作形式,设立外商投资租赁公司,应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租赁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促进中国租赁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0年6月23日,卫生部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发布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对在中国中、西部地区或老、少、边、穷地区设立合资医院的条件适当放宽。此外,相关部门还发布了《中外合资对外贸易公司试点暂行办法》、《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外商投资铁路货物运输业审批与管理暂行办法》、《外商独资船务公司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等。通过公布这些规定,允许外国投资者以合营方式从事铁路货物运输;扩大了投资者在中国从事医疗机构、租赁、船务公司等行业可以拥有的股权和管理经营权。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1997年再次修改,使得对外资开放的行业和部门大幅度增加,许多新的领域逐步开始向外商开放。例如,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矿产开发等行业,许多国家视为涉及本国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领域,中国将其列入了鼓励类的外商投资行业。最引人注目的是对银行、保险、外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零售商业等服务行业有限度的开放,此举走在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完全禁止外国投资的行业已经比较有限,其中服务业主要是新闻业和广播影视业。

在该阶段,中国也开始认识到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出于人世谈判中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压力,开始放松对服务业的管制,降低对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限制。

(四)严格遵守入世承诺:2002~2006年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在人世法律中,中国对服务贸易作了相当大的承诺,其中绝大部分是针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按照人世承诺,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在商业、外贸、运输、医疗、教育、金融、保险、电信等各类中介服务等服务贸易领域进一步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使外商在更广阔的层面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作用。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或修改了《外商投资电信 企业管理 规定》、《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等,加强对服务业开放的管理。

为适应加入WTO的需要,

2002年3月11日又重新修订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的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投资准入方面进一步开放。主要变动如下:一是将鼓励类目录由186条增加到262条,而限制类目录则由112条减少到75条,大幅度放宽了行业准入限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将原先禁止外商投资的电信、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建设首次列为对外开放领域。二是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度,如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金融、商业、外贸、运输、旅游、法律服务、会计审计、音像制品、外商商业特许经营、直销经营等行业,均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在开放的地域、数量、经营范围、股比要求上做出了更为宽松的规定,使得服务贸易成为新的外国直接投资热点。与此相适应,在外商投资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体系构建方面,有关建筑、会计服务、教育、商业、物流、医疗、教育、民航等行业的市场准人规定及相关法律规范正在制定中。2004年,国务院根据发展需求,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第五次修订,进一步缩小服务业限制和禁止的范围。

(五)全面降低:2007年至今

2006底人世过渡期结束,中国全面履行了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承诺。随后,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也于2007年12月1日起生效。在服务业领域,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全面落实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同时,积极稳妥扩大开放,增加承接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鼓励类内容;减少限制类和禁止类条目,将原限制外商投资的货物租赁、货运代理、外贸公司等调整为允许类条目,将原禁止外商投资的期货公司、电网建设和经营列为对外开放领域;对金融业外资投资限制尺度有所放宽,鼓励类包括银行、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货币经纪公司;保险公司(寿险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50%);证券公司(限于从事A股承销、B股和H股以及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外资比例不超过1/3);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49%)以及保险经纪公司和期货公司(中方控股)。但对部分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和敏感性行业,对外资开放较为谨慎。

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标志着中国服务业进入对外资企业全面开放阶段,投资壁垒进一步降低。但是,为了抑制房地产泡沫,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房地产业列人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以规范对房地产市场的管理。

三、政策启示

从中国服务业投资壁垒的演进过程来看,中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是渐进发展的。投资壁垒的设置既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相关和国家产业政策相关,也与国际压力(如人世谈判)相关。目前,中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依然存在较多限制。随着人世过渡期的结束,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自由化将面临进一步的压力与挑战。在全球服务业外商投资自由化的背景下,政府有两个策略选择:对外逐步降低投资壁垒和对内促进服务业竞争。

(一)对外降低投资壁垒

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降低服务业投资壁垒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不能回避的问题,但是鉴于降低投资壁垒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部分服务部门在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东道国不会盲目降低投资壁垒。迫于国际压力,开放是必然的,但不是一蹴而就。由于不同的服务部门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在设置投资壁垒时对不同的服务部门应该选择不同的投资壁垒。对于发展较成熟的服务业部门,可以选择较低的投资壁垒;而对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的部门,可以选择较高的投资壁垒。对于不涉及国家安全的服务部门,可以选择较低的投资壁垒;而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服务部门,则可以选择较高的投资壁垒。并且,对同一个服务部门,可以时间作为自由化的控制手段,在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投资壁垒。在该部门竞争力比较弱的时候,选择较高的投资壁垒;当该部门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时,就可以选择较低的投资壁垒。可见,中国可以通过投资壁垒的灵活控制,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外资开放本国的服务业市场。在每一阶段,都要选择最具有竞争力的部门首先开放,对于那些不具备开放条件的部门,要创造以后能够开放的条件。

(二)对内促进服务业竞争

中国服务业垄断程度高,市场竞争严重不足。中国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要打破国内服务业的部门垄断,降低市场准入壁垒,依靠国内服务行业自身竞争促进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水平。虽然促进服务业国内竞争会使本国服务生产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大,但本国的服务消费者或使用者(比如服务作为商品或其他服务生产中间投入时)将因为服务价格的下降而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鼓励竞争将有利于本国服务业发展,同时抑制外资企业在本国市场上的扩张。因此,东道国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促进除涉及国家利益不宜对外开放外的其他服务部门进行充分竞争,并把促进竞争当作推动本国服务业发展的长期战略。

浅谈服务业对外投资论文相关 文章 :

1. 中国服务贸易论文

2. 浅谈国际经济贸易毕业论文

3. 国际服务贸易论文

4. 试论厦门市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论文

5. 浅谈中国贸易政策论文

营改增下现代服务业税收筹划研究论文

摘要 :近年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营改增”环境下,现代服务业税收环境较以往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基于此,本文对“营改增”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的税收筹划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营改增”;现代服务业;税收筹划

1合理税务筹划对现代服务业的作用

目前来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期间,做好税务筹划至关重要。一方面,合理的税务筹划能够有效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盈利水准。“营改增”的全面实施能够让服务业企业减轻税务成本,有利于企业将资源转移至创新上,从而对企业成长产生正向激励作用,间接提升企业利润率。另一方面,合理的税务筹划可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现代服务业投资。在税收制度不断调整的情况下,做好税收筹划能够让服务企业占据先机,保持相对稳定的运营状态,有利于引入社会资本,从而为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2“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税收筹划的影响分析

“营改增”是我国现代服务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次税务调整变化,“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增值税税率提升至6%。现代服务业包括认知服务业、咨询服务业、鉴证服务业等行业,税赋税率由以往的5%营业税转变为现在的.6%增值税。(2)企业可通过进项税额抵扣降低税负。通过进项税额抵扣,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税负。当然,不同行业所获得的效果存在着一定差异。以咨询服务业为例,其主要流动性成本为人力资本,所涉及的项目大多数并不是经常出现税收的项目,进项税额抵扣额度相对有限;饮食行业则有所不同,可通过采购支出抵扣销项税额,其税负压力将得到很大程度缓解。(3)税负转嫁。在新税收环境下,一些企业可与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价格博弈,以劳务或产品的方式将企业税负转嫁。

3“营改增”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税收筹划相关建议

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

对于一般纳税人而言,若服务企业能够获取的进项税额相对较少,意味着企业能够从销量税额当中抵扣的税额也会有所降低。当税率由之前的5%(营业税)提升至6%(增值税)以后,在税基不变的情况下,服务企业所要上缴的税额自然有所上升。在上述情况下,服务企业若要真正意义上从“营改增”当中获益,则需要适当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首先,服务企业可以借助存量资产折旧来促进资产更新。相关规定明确指出,存量资产无法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只有增量资产才能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服务企业可加快内部固定资产折旧,并适当购入新资产,以获得更大的抵扣额。其次,服务企业要加强增值税发票管理。在“营改增”环境下,增值税发票十分重要,是企业进行税额抵扣的重要凭证。在企业税务管理过程中应该给予增值税发票管理高度重视。最后,服务企业要合理筛选供应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服务企业尽可能从一般纳税人供应商采购固定资产或原材料,从而获得增值税发票,扩大进项税额抵扣范围,以此来降低税负。

合理应用税收政策条件

现代服务企业在税务筹划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税收政策条件,进一步提升税收筹划成效。一方面,服务企业要密切关注国家税收政策、行业政策调整方向,尽可能降低课税税率,以此来获得更大的税务筹划空间,或通过降低税基的方式来降低税负。另一方面,服务企业要与税收管理部门进行密切沟通,保持良好的交流关系,从税收管理部门视角来审视税务筹划工作,确保税收筹划与宏观方向一致,降低税收风险,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提升财会人员专业素养

在“营改增”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税收环境较以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对财会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服务企业要督促财会人员了解新知识,快速掌握“营改增”改革内容,不断提升财务技能水平,以适应新环境要求。当然,税收筹划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除了财务部门外,还需要其他部门共同配合,才能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让税收筹划真正意义上发挥作用。首先,企业可聘请外部专家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系统性地讲解“营改增”相关知识以一系列影响、变化,让财会人员能够快速适应新形势变化。其次,企业应该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并与其他先进企业进行交流,鼓励财会人员进一步深造,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最后,企业可将税务筹划与绩效考核机制适当联系起来。对于一些在税务筹划当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其物质奖励及精神奖励;若相关人员由于税收筹划不到位而影响到企业运营效益,则扣除部分绩效作为惩罚。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督促财会人员增强自身业务能力,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积极性,不断提升其岗位胜任力,促进税收筹划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4结语

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营改增”的全面实施为现代服务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对整个市场稳定运行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现代服务企业而言,适应新的税收环境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企业要重视税收筹划工作,通过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合理应用税收政策条件、提升财会人员专业素养等举措,增强自身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宗赢.浅谈“营改增”的全面实施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以生活服务业为例[J].商业经济,2018(1).

[2]张玥.浅析全面“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J].经济师,2017(7).

[3]孙显光,李薇.“营改增”形势下现代服务业的税务筹划[J].科技与企业,2016(10).

据了解,2013年中俄贸易额达888亿美元,双边贸易额增长,中国已经连续四年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满洲里关区依托连接中俄蒙三国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奠定了边境贸易长期发展的基础。

近些年来,中俄间的贸易问题,一直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以中俄间的贸易为研究对象,首先描述了中俄近些年的贸易现状、特点,结合我国现状指出发展双方贸易的重要性。随后结合中俄两国特点建立中俄贸易的时间序列分析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得出:决定中俄双边贸易额的最主要因素是中国的经济总量和贸易开放度,它们是牵引中俄贸易的主要力量。而俄罗斯方面的因素影响较弱。另外世界油价的上涨对两国贸易也有很大影响。 为了比较出中国的十大贸易伙伴国中中俄间的贸易潜力状况,本文又建立了中、美、德、日、韩、印尼、俄七国的面板数据的贸易引力模型。首先阐述了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及适合中国双边贸易的模型变量选择,之后通过模型之间的比较,看出中俄双边贸易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可观。又根据中国与六国间应有贸易额与实际贸易额的比较,看出中俄间贸易上升的态势超过了中国其他主要贸易伙伴,且未来趋势良好,从而得出中俄间贸易潜力巨大的结论。故当务之急是扩大中俄间的经济贸易合作,结合现实情况给出了促进中俄贸易的政策性建议。

服务业发展评价研究论文

随着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转向服务业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服务业对外投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中国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该领域。跨国公司投资服务业,对东道国服务业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即外溢效应,也有消极影响即内敛效应。本文主要探讨服务业跨国投资对我国的双重影响,分析利弊,提出对策,并为即将全面开放的服务业市场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外溢效应;内敛效应

一、服务业跨国投资的双重影响

(一)正面影响:外溢效应

外溢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或发展能力发生无意识影响的间接作用。这种外溢效应既可表现为正面的,也可表现为负面的。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正面的外溢效应。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主要表现为除资本和劳动力之外的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从而使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实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贡献主要可分为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三个方面。

1.产业结构效应。产业结构变动主要是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情况。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工业和服务业取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的过程。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小,说明产业结构变换的速度越迅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越高。关于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以日本学者赤松要的“雁行模式”最为著名。赤松要认为,一国某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等几个发展阶段。某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先后出现国内生产和出口,其图形如飞行的雁群。“雁行模式”表明,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来源于有效地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外国直接投资所带来的“一揽子”资源,尤其是技术和管理技能,不仅有助于中国建立新产业,而且还能使传统产业升级,使内向型产业向出口导向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演进。

随着加入WTO,我国大多数第三产业部门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调整,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已经逐年下降,而第二产业制造业的比重日益提高,这与前几年跨国投资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密切相关。作为投资新 热点 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尽管增长率不明显,但是服务业投资已经成为全球投资的趋势,因此,第三产业投资占GDP的比重会日益提高,从而带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由制造业大国转向服务业大国。

2.技术外溢效应。技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生产技术和 方法 ,也包括管理技术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因此,这里主要用人力资本和R&D资本来衡量技术进步。根据内生增长理论的分析,技术进步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和R&D资本的生产。因此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也应通过人力资本和R&D资本两个 渠道 来实现。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主要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培训当地雇员。而受过培训的雇员的“跳槽”是技术扩散的主要途径。外国直接投资R&D资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在中国进行的研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技术扩散效应;二是跨国公司参与中国市场竞争而产生的竞争效应。从长期来看,当外国公司与当地公司在同一个市场上相互竞争时,当地公司为了在竞争中不处于劣势,必然会增加研发经费,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服务业FDI带来了先进技术、知识与技能,包括诸如设备和工艺流程的硬技术以及管理、营销等软技术。但是,服务业中包含的技术组合不同于制造业,FDI并非是服务业获得硬技术的主要途径,而软技术却是转让知识和技术的主要形式。例如,在银行、 保险 和饭店等行业,投资方会对其子公司进行一系列的技能与知识培训。

3.制度变迁效应。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主要表现在产权制度的变迁、市场化程度提高、分配格局变化和对外开放程度四个方面。一国经济增长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中实现的,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作用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行为之一,其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变迁。此外,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为了吸引更多投资,必须改善市场环境,从而促使中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要素,一国通过制度变迁会促进经济增长及发展,从而产生制度绩效。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产生的制度绩效,主要是指它通过影响中国决定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的某些因素,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负面影响:内敛效应

1.大部分服务业FDI旨在市场开拓,寻求非交易性活动,并有可能以对外支付的形式进行利润汇出,所以,不仅可能对增加外汇收入无任何作用,反而可能对国际收支造成负面影响。许多跨国公司通过利润转移方式来进行逃税,从而严重干扰了东道国的市场秩序。20世纪90年代后期,跨国企业逃税一年高达3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近年中国财政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六成以上的外企存在非正常亏损,虚亏实盈。目前中国40多万家外资企业,年亏损金额逾1200亿元,但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外企通过各种避税手段转移利润,造成账面上大面积亏损。

2.东道国相关行业受到很大冲击。在东道国原有的高度保护下,诸如银行、电信、旅游等行业,其国内市场是非完全竞争的,甚至是垄断的,因而适应市场的能力和提高竞争优势的自身能力有限。随着外资在这些行业的进入,东道国国内原有企业从资金、 经验 、技能和创新方面都受到巨大挑战。跨国公司往往凭借其资金雄厚的优势大规模收购当地同行业企业甚至龙头企业及其原有品牌,从而在当地形成技术、品牌、市场和产业垄断。这种情况在我国的许多行业都存在,有些还十分突出,不仅严重压抑了民族产业的发展,而且在形成品牌市场垄断后还会侵害消费者权益,对我国的经济和产业安全都构成严峻挑战。

3.外资服务机构将与东道国本地企业更加激烈地争夺人力资源,其工作条件与薪酬状况可能导致大批优秀人才流向外资企业,这样对本地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困难。以金融业为例,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大量中资银行的骨干跳槽或被高薪聘请去外资银行,这对于发展不够完善的中资银行来说带来的风险和压力是双份的。

4.服务业FDl可能带来三方面的风险。如果东道国政府管理控制不善,缺乏有效的 规章制度 ,有可能在体制方面带来严重的本国经济动荡;如果在管理公用事业和私有化时缺乏有力控制,有可能导致私人垄断;此外,因为各国在社会 文化 背景上差异极大,外资在这些领域的运作容易造成冲突和伤害。

二、我国服务业的对策

中国在2000年到2002年间服务业FDI的平均流入量为亿美元,2002年存量为亿美元;服务业占2002年FDI总流入的,占总存量的;我国将履行入世承诺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因此在吸引更多的服务业FDI上有很大潜力,并且,我国服务业的“走出去”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这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进程中,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科学地分析环境,建立和强化自己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服务业FDI所产生的正向效应,同时提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水平和能力。

1.进一步提升国内服务业产业结构,提高承接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能力。

根据产业投资的一般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主体的等量资本投资在与母国产业发展结构水平相同或较高地区比投资在产业结构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可能获得更高的收益。就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而言,由于国际服务业的结构朝着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因而只有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国家(地区)才能为国际直接投资提供更高的收益,也才能吸引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鉴于中国目前服务业结构水平较为低下,餐饮、商业零售、交通运输等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仍然占据主体地位,现代服务业如电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比重偏低的状况,无论就中国今后自身产业结构调整而言,还是就吸引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而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不断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都是十分必要的。提升国内服务业产业结构,提高承接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能力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优先发展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支持国民经济高效运行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这些都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只有充分发展这些行业,才能形成高水平、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结构体系。

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一般而言,国际产业转移有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三个层面,具体形式包括新设投资、收购兼并、风险投资等。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也不例外。我们应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支持中国企业承接国际项目外包,有关部门要为国内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引导其积极参与国际项目外包市场,承接外包项目,与外国服务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允许并鼓励境外投资者通过并购等方式对中国进行投资,培育有利于吸纳并购投资的制度环境,为服务业跨国公司参与企业的改组、改造创造有利条件。

2.尽可能地利用FDI的外溢效应,努力减少内敛效应。

外溢效应是否容易实现取决于东道国公司从事投资和学习吸收外国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动机。外资不仅带来了丰富的资金、技术、知识,通过外资在中国的运作和培训,可以学习到先进的专业技能、营销理念以及科学的管理经验。其间接效应有二,一是服务于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二是为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树立典范。中资企业可以尝试加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参加到它们的产业链和本土化进程中,获得提高自主研发与创新的能力。

建立健全国内的机构和机制,监控外资在中国的发展,减少内敛效应。联合国贸发会议认为,发展中国家有必要对服务业吸收外资持谨慎态度。因为在一些垄断性的行业(如电信服务)或公用、基础设施中,如果缺乏有效监控,容易发生市场权力滥用的问题,导致私人垄断。此外,跨国公司利用转移价格,也会对国内经济造成损害。在人力资源上,我国政府应该加大 教育 投资,提升人才的总体水平,同时改革户籍和人才管理制度,减少人才流动的成本,不仅为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提供人力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与中资企业争夺优秀人才的优势,保证中资企业充足的人力资本、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能力。

3.提高国内服务消费水平,解除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后顾之忧。

投资所生产的产品能否实现市场出清是影响投资的最终限制性因素。理论上,只有所有产品都能销售出去,实现市场出清,投资才能顺利实现再生产。服务业的投资也不例外。目前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城市化进程较慢,城乡差距过大,客观上限制了服务业发展的需求空间;另一方面,由于过去对服务业和服务消费认识上存在某些偏见,把服务业作为非物质生产而忽视其高附加值的特点,把工业化简单等同于工业发展而忽视服务业对产业竞争力提高的支撑作用,过分强调服务业的消费性而忽视其产业性,造成对服务业发展长期重视不够,服务消费在低水平徘徊。国内一些服务业得不到发展,外资引不进来,与缺乏市场需求不无关系。因此,培养居民服务业消费能力,提高国内服务业消费水平,也就成为解除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姜志美.当代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新趋势与我国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6,(9)

[2]赵书华,宋征.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J].国际贸易探索,2006,(1)

[3]Daniels, lndustries in the world World Economy,BlaekwelI oxford USA,1993

[4]Zhang,Kevin H.(1999).“How does FDI interact with economic growth in a large developing country?The case of China”.Economic Systems,23(4).291-303

一、服务业投资壁垒的界定

按照《与贸易有关的投资 措施 协定》(TRIMS)的规定,投资壁垒是指为了促使外国投资者达到某种业绩标准而采取的措施,包括投资准入壁垒、投资经营壁垒和投资退出壁垒。TRIMS所指的投资壁垒仅限于扭曲国际货物贸易的投资措施。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把外国直接投资(FDI)壁垒分为市场准入限制、所有权和管理限制以及运营限制三大类。因此,一般来说,投资壁垒主要是东道国政府设置的、对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行为有障碍作用的政策措施,也就是说,凡是直接或间接地使外资企业增加生产或销售成本的政策措施,都有可能被外国服务厂商认为属于投资壁垒。

迄今为止,对于服务业投资壁垒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国际多边协定对其进行明确界定,但是在许多国际和区域性贸易协定中所规定的投资措施实际上就是服务贸易中的投资壁垒。本文主要针对中国服务业中政策性投资壁垒的演变过程讲行分析。

二、中国服务业投资的开放过程

(一)严格限制准入:1979~1987年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外开放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开放模式,因此实行国际上先工业后服务业的开放路径。该阶段是中国利用外资的起步阶段,初步建立了管理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框架,创造了基本的投资环境,制定并颁布了管理FDI的法律法规,形成初步的FDI政策框架,实行区域性的FDI优势政策,对FDI准人的行业进行严格限制等。在此期间,允许准入的行业主要在制造业部门,服务业总体的投资壁垒非常高,但在旅游、房地产和餐饮服务业部门对外资的限制相对较松。1987年底,原国家计委颁发了《指导吸收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把外商投资项目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其中对外资准人领域做了较大的限制,服务业的对外开放还没有提上议程,禁止性和限制性投资壁垒都很高。

(二)跟随性发展:1988~1995年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国的投资环境逐步规范改善,但对外开放的部门依然集中在第二产业,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没有明显的放松,投资壁垒依然较高。大多数服务部门,特别是生产者服务部门还没有对外资企业开放。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下列行业禁止设立外资企业:(1)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2)国内商业、对外贸易、保险;(3)邮电通信;(4)中国政府规定禁止设立外资企业的其他行业。第五条规定,下列行业限制设立外资企业:(1)公用事业;(2)交通运输;(3)房地产;(4)信托投资;(5)租赁。可以看出,禁止性和限制性部门主要集中在服务业。虽然对外资企业所作的出口规定及其对出口比率的限制作了根本性变更,从过去的70%下降到40%,但是由于服务业的投资壁垒很高,这些规定对服务业利用外资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激励作用。

1992~1995年是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自由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但该阶段主要是放松第二产业的投资壁垒。对服务业而言,一方面由于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想存在,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还没有受到重视;另一方面,由于认为金融、电信、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属于自然垄断部门,不适宜对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开放,因此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1995年,中国重新发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同时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项目具体化,除此之外,皆为允许对外开放的领域。《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成为指导外资进入的重要法律文件。

(三)逐步降低:1996-2001年

1995年底到2001年11月15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键阶段。随着中美双边关系的发展和高层互访,中国政府代表团权限增大,关键时刻政治决断,1999年和美国达成双边协议,清除了中国人世的主要障碍。之后,中国又和欧盟就中国人世达成一揽子协议。这些谈判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关税减让和服务贸易开放领域和开放程度。在此期间,中国颁布了一批新的涉外法律法规,其中一些就是专门针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例如,2001年8月14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布《外商投资租赁公司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允许投资性公司为国内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培训。但要求只能采用合资或合作形式,设立外商投资租赁公司,应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租赁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促进中国租赁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0年6月23日,卫生部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发布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对在中国中、西部地区或老、少、边、穷地区设立合资医院的条件适当放宽。此外,相关部门还发布了《中外合资对外贸易公司试点暂行办法》、《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外商投资铁路货物运输业审批与管理暂行办法》、《外商独资船务公司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等。通过公布这些规定,允许外国投资者以合营方式从事铁路货物运输;扩大了投资者在中国从事医疗机构、租赁、船务公司等行业可以拥有的股权和管理经营权。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1997年再次修改,使得对外资开放的行业和部门大幅度增加,许多新的领域逐步开始向外商开放。例如,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矿产开发等行业,许多国家视为涉及本国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领域,中国将其列入了鼓励类的外商投资行业。最引人注目的是对银行、保险、外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零售商业等服务行业有限度的开放,此举走在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完全禁止外国投资的行业已经比较有限,其中服务业主要是新闻业和广播影视业。

在该阶段,中国也开始认识到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出于人世谈判中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压力,开始放松对服务业的管制,降低对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限制。

(四)严格遵守入世承诺:2002~2006年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在人世法律中,中国对服务贸易作了相当大的承诺,其中绝大部分是针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按照人世承诺,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在商业、外贸、运输、医疗、教育、金融、保险、电信等各类中介服务等服务贸易领域进一步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使外商在更广阔的层面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作用。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或修改了《外商投资电信 企业管理 规定》、《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等,加强对服务业开放的管理。

为适应加入WTO的需要,

2002年3月11日又重新修订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的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投资准入方面进一步开放。主要变动如下:一是将鼓励类目录由186条增加到262条,而限制类目录则由112条减少到75条,大幅度放宽了行业准入限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将原先禁止外商投资的电信、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建设首次列为对外开放领域。二是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度,如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金融、商业、外贸、运输、旅游、法律服务、会计审计、音像制品、外商商业特许经营、直销经营等行业,均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在开放的地域、数量、经营范围、股比要求上做出了更为宽松的规定,使得服务贸易成为新的外国直接投资热点。与此相适应,在外商投资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体系构建方面,有关建筑、会计服务、教育、商业、物流、医疗、教育、民航等行业的市场准人规定及相关法律规范正在制定中。2004年,国务院根据发展需求,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第五次修订,进一步缩小服务业限制和禁止的范围。

(五)全面降低:2007年至今

2006底人世过渡期结束,中国全面履行了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承诺。随后,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也于2007年12月1日起生效。在服务业领域,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全面落实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同时,积极稳妥扩大开放,增加承接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鼓励类内容;减少限制类和禁止类条目,将原限制外商投资的货物租赁、货运代理、外贸公司等调整为允许类条目,将原禁止外商投资的期货公司、电网建设和经营列为对外开放领域;对金融业外资投资限制尺度有所放宽,鼓励类包括银行、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货币经纪公司;保险公司(寿险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50%);证券公司(限于从事A股承销、B股和H股以及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外资比例不超过1/3);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49%)以及保险经纪公司和期货公司(中方控股)。但对部分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和敏感性行业,对外资开放较为谨慎。

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标志着中国服务业进入对外资企业全面开放阶段,投资壁垒进一步降低。但是,为了抑制房地产泡沫,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房地产业列人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以规范对房地产市场的管理。

三、政策启示

从中国服务业投资壁垒的演进过程来看,中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是渐进发展的。投资壁垒的设置既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相关和国家产业政策相关,也与国际压力(如人世谈判)相关。目前,中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依然存在较多限制。随着人世过渡期的结束,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自由化将面临进一步的压力与挑战。在全球服务业外商投资自由化的背景下,政府有两个策略选择:对外逐步降低投资壁垒和对内促进服务业竞争。

(一)对外降低投资壁垒

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降低服务业投资壁垒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不能回避的问题,但是鉴于降低投资壁垒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部分服务部门在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东道国不会盲目降低投资壁垒。迫于国际压力,开放是必然的,但不是一蹴而就。由于不同的服务部门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在设置投资壁垒时对不同的服务部门应该选择不同的投资壁垒。对于发展较成熟的服务业部门,可以选择较低的投资壁垒;而对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的部门,可以选择较高的投资壁垒。对于不涉及国家安全的服务部门,可以选择较低的投资壁垒;而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服务部门,则可以选择较高的投资壁垒。并且,对同一个服务部门,可以时间作为自由化的控制手段,在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投资壁垒。在该部门竞争力比较弱的时候,选择较高的投资壁垒;当该部门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时,就可以选择较低的投资壁垒。可见,中国可以通过投资壁垒的灵活控制,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外资开放本国的服务业市场。在每一阶段,都要选择最具有竞争力的部门首先开放,对于那些不具备开放条件的部门,要创造以后能够开放的条件。

(二)对内促进服务业竞争

中国服务业垄断程度高,市场竞争严重不足。中国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要打破国内服务业的部门垄断,降低市场准入壁垒,依靠国内服务行业自身竞争促进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水平。虽然促进服务业国内竞争会使本国服务生产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大,但本国的服务消费者或使用者(比如服务作为商品或其他服务生产中间投入时)将因为服务价格的下降而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鼓励竞争将有利于本国服务业发展,同时抑制外资企业在本国市场上的扩张。因此,东道国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促进除涉及国家利益不宜对外开放外的其他服务部门进行充分竞争,并把促进竞争当作推动本国服务业发展的长期战略。

浅谈服务业对外投资论文相关 文章 :

1. 中国服务贸易论文

2. 浅谈国际经济贸易毕业论文

3. 国际服务贸易论文

4. 试论厦门市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论文

5. 浅谈中国贸易政策论文

在报刊和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2002年以来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论文有:(1)冯华、薛鹏:《中国高速铁路的综合效益和支持政策探析》,《广东社会科学》(CSSCI期刊)2011年第3期,P12—P19(2)冯华、孙蔚然:《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中国各省区发展水平研究》,《东岳论丛》(CSSCI期刊)2010年第12期,P5—P9(3)冯华、黄凌鹤:《发挥铁路现代化作用 实现高速铁路综合效益最大化》,《中国铁路》(中文核心期刊)2010年第10期,P4—P7,国研网转载,(4)冯华、孙燕:《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与生命周期》,《改革》(CSSCI期刊)2009年第6期,P135—P141;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F31《企业管理研究》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5)冯华、司光禄:《基于演化视角的中国服务业发展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CSSCI期刊)2009年第4期,P57—P61(6)冯华、司光禄:《商品属性视角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国工业经济》(CSSCI期刊)2007年第11期,P31—P38(7)冯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中国的思想渊源考察》,《复旦学报》(CSSCI期刊)2002年第4期,P50—P55,《光明日报》2002年10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3年第2期转载(8)冯华、司光禄:《新经济条件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CSSCI期刊),2008年第5期,P37—P42(9)冯华:《新经济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的兴起、演化和发展》,《天津社会科学》(CSSCI期刊)2008年第4期P84—P87(10)冯华、司光禄:《商品贸易集中度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CSSCI期刊)2007年第2期,P25—P28(11)冯华、宋振湖:《中国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CSSCI期刊)2008年第3期,P43—P46(12)冯华、宋振湖:《山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CSSCI期刊)2008年第4期,P94—P98(13)冯华:《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没有孕育出现代化》,《世界经济文汇》(CSSCI期刊)2003年第6期,P81—P88(14)冯华、雷娟:《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中国外贸新视点》,《财经科学》(CSSCI期刊)2006年第5期,P120—P124(15)任少飞、冯华:《中国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结构的关系》,《财经科学》(CSSCI期刊)2006年第12期,P108—P114,人大复印资料《产业经济》 2007第02期 和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学》 2007年第3期转载(16)冯华、张贝旎:《人民币汇率自由化的实现条件和过程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CSSCI期刊)2006年第11期,P27—P31(17)冯华:《司马迁的市场经济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齐鲁学刊》(CSSCI期刊)2003年第1期,P102—P104(18)冯华、任少飞:《有效政府与有效市场:改革历程中的政企关系回顾与前瞻》,《山东社会科学》(CSSCI期刊)2007年第7期,P85—P89(19)张淑梅、冯华:《电子商务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和管理方式创新》,《山东经济》2004年第4期,P71—P74(20)冯华、张淑梅:《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和策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当年的CSSCI期刊)2004年第2期,P27—P30(21)叶世昌、冯华:《论荀子的以欲望论为基础的经济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CSSCI期刊)2004年第2期,P29—P32,《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4年第4期和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4年第7期转载(22)冯华、张淑梅:《西方失业理论的回顾与我国就业政策反思》,《学术论坛》(CSSCI期刊)2002年第6期,P38—P41(23)冯华、王仪祥:《从企业理论分析企业家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P26—P31(24)张虎、冯华、王志勇:《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无形资产的比较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第11期,P84—P85(25)冯华、叶世昌:《论齐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入选第五届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国治国思想论集》,P1—P6,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8月版(26)冯华:《以制度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大众日报》2002年10月27日第二版《论丛》栏目特约专家署名理论文章,半版(27)冯华、张淑梅等:《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市黄岛区)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汇编》,P128—P149,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著作和教材(1)冯华、张淑梅著:《鲁商文化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2)冯华主编:《西方经济学》(21世纪高等院校公共课精品教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3)冯华著:《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实现机制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6月

从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看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前言市场的供求变化就像经济决策的晴雨表,每一次细微的变化都会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和最后获得的经济效益产生决策性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特别抢手,可真是尽产尽销。而有些企业的产品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仍然无人问津,也有一些产品在刚刚面市的时候被受宠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越来越被市场冷落。这其中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就是能否把握市场需求变化的脉搏,紧跟市场跳动的节拍是一个企业成败兴衰的关键。所以,要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一定要随时随地地细心考察市场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微妙波动,从而把握企业自身的主攻方向,使自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当今的市场是多元化的市场,每一种产品之间、每一个厂商之间都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单单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还是不足以成为一个企业赢利的唯一方式。价格的制定在这其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价格定得过高,产品卖不出去。价格定得过低,又收不回成本白辛苦。因此,价格已经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以服务业为例,对影响供求变动的因素做一简要讨论,并以此为基础阐述服务业如何根据供求规律制定自己的服务价格策略。从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看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市场纷然陈杂,多种多样。从只有一间铺面的方便商店到拥有几万、几十万种商品的超级市场。从自由市场面对面的最原始的讨价还价到在几秒钟内通过电脑互连网成交的证券市场,真可谓五光十色,千姿百态。但是不管具体的市场形态有多大的不同,只要是市场它们就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包含着买者与卖者为交换商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活动。任何一种交易活动的出现都源于双方的某种需求的产生。当双方需求恰好能被对方满足时,交易活动也随即实现。需求产生于人们要使用某种物品和利用某种服务的愿望。如人要吃饭、穿衣、住房子。因而有了对粮食、食品、布料、服装和住房的要求。在原始社会,人类为填饱肚子开始狩猎。当时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仅仅满足于充饥。在口味上并无特殊要求,为了取暖,用剥来的兽皮包裹身体。为避风雨用树枝搭起小屋暂时栖身。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类不再满足于基本的温饱,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人们开始讲究食品的色、香、味、美,讲究食品的保健功能,甚至把饮食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服装不再只是为遮体、饱暖,而是处处体现了人的心态和个性。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如今已慢慢走如了家庭,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手机已不再是身份和权利的象征,而成为最普通的通讯工具。所有这些都表现为人类需求的巨大变化。人类需求的不断变化是以市场运行为依托的,没有一个运行良好的市场,人们的各种需求将无法得到满足。有市场就有买方和卖方,买卖双方既互为需求者同时又互为供给者。在此我们提到的需求不是指自然的需求,而是有购买能力的需求。如果我们假定消费者的偏好和收入等都是既定的,那么需求就意味着在一定价格水平买者所要购买的某一物品的数量。商品的价格与购买数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低,消费者所愿意购买的数量就越多。反之,价格越高,购买的数量就越少。所以,需求价格随购买量的增加而递减,购买量则随价格的降低而上升。由此,如果用曲线来表示,我们可以把这种关系表现为一条向下的倾斜的曲线。该曲线反映了需求量与价格的反比关系。在此不妨以广为人知的世界著名品牌麦当劳为例,说明需求与价格的互动关系。早在1994年,当麦当劳刚刚进入中国大陆后,由于对这个世界知名品牌的神秘感和对西洋快餐的好奇心驱使人们蜂拥光顾麦当劳。当时的情景真的非常壮观,但去过之后普遍认为麦当劳的产品确实非常好吃,但价格相对于当时普通人均收入偏高。因此大多数人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无法经常光顾麦当劳。只有在节假日或非常特殊的日子才能吃到一次麦当劳的汉堡包。当时甚至有人把去麦当劳用餐做为一个人身份、品位、层次高低的象征。时隔6年,随着麦当劳连锁业务的不断拓展,其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目前在天津市已由六年前的一家店发展到十二家分店,由于不断的开设分店,其一些进货的成本也相对降低。于是麦当劳开始利用部分产品的打折销售或一些特殊的促销活动来提高市场的知名度吸引顾客。加之目前人们的工作收入已大大提高,购买力相应加强。所以去麦当劳就餐已成为人们的家常便饭,不仅麦当劳如此,中国的服务业的发展也一直遵循需求曲线规律。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国的服务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大量的饭店、酒楼、歌舞厅纷纷开张,生意异常红火,天津的四星级、五星级饭店曾一度爆满,卡拉ok尽管每次消费都在数百元,顾客仍然络绎不绝,于是一时间服务业成了摇钱树。仿佛谁涉足服务业谁就会成为百万富翁。人们纷纷投资服务业,并且不断翻新服务项目。但结果并不像大家希望的那样。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供求关系失去了平衡。经济活动中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因素有很多,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消费者的平均收入、市场规模、相关物品的价格和可获得性及偏好都会对需求产生较大影响,而生产的成本、技术进步、投入价格、政府政策都会使供给量发生巨大变化。收入是人们的通过劳动获得的货币形式的报酬,它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常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可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可见收入在人们的头脑中的重要位置。在价格不变时,收入提高,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更多数量的几乎任何产品。从收入效应的角度分析,收入提高而价格不变,消费者变得相对富有了,自然会刺激消费者消费,以麦当劳为例,麦当劳的汉堡包五年来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但对于五年前人们的月收入只有几百元的状况,一个10元左右的巨无霸可以说是贵了一点,如今巨无霸仍卖10元,但人们的月收入已普遍提高。光顾麦当劳时价格已不是首先考虑的问题,而是把品种放在第一位。市场规模和相关物品的价格也对需求产生影响。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市场规模是以人口的多少来衡量的。目前中国的许多省市比国外的许多国家还要大。中国拥有世界上1/4的人口,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满清时代到如今的信息时代,国外的商人始终把中国做为一个巨大的贸易伙伴,再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获得如此巨大的需求。难怪众多的外资企业把自己的产品纷纷投向中国市场,他们恰恰看好了这块未开垦的处女地。相关物品的价格和可获得性也会影响市场的需求,替代品之间存在着尤其重要的联系,替代品是指具有相同功能的物品。如果一种商品的替代品的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会下降而对替代品的需求会增加,就像麦当劳和肯德基这两家历来都是竞争对手。如果肯德基的鸡腿汉堡降价,而麦当劳的巨无霸价格不变,那么多数顾客会倾向于光顾肯德基。因为洋快餐对中国人来说是大同小异,此时价格就成了需求量的决定因素。除了以上一些因素以外,我们还必须关注一系列的主观因素,即个人的偏好,偏好往往是人的选择需求的一个最重要的主观因素。在中国的南部,由于天气炎热,生活在那里的人养成了吃清淡食品的习惯。因此,南方人对盐的需求量要远远小于北方人。印尼是羽毛球王国,90%的印尼人酷爱羽毛球运动。但在美国几乎没有人关心羽毛球,大多美国人热忠于篮球运动。因此,在印尼对羽毛球运动用品的需求要远远高于美国。以上讨论了影响需求变动的众多因素,在一个市场中需求和供给就像一对儿孪生兄弟,形影不离。正所谓“有求必应”。财富和利润驱动供给者去满足不断变动的需求,去不断开发未暴露的潜在需求。但做为供给一方,则要考虑其成本的投入是否能换来超值的回报。没有利益回报的供给是任何人都不想做的。因此谁的生产成本低廉,谁的生产效率高,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获得利润。服务业也是如此。服务行业不存在“高门槛”现象,也就是说进入这一领域不需要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和巨额的资产投资。服务行业提供的或者说售卖的是一种服务,而不是产品。它使人们最终得到的不是某种用途的实现,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中国的服务业从建国初至今天,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以餐饮业为例,过去饭馆只是吃饭功能,而且多数是小规模经营,菜品也较单一,能吃饱即可。如今单纯的饭馆业务已很难维持。人们已不再仅满足于吃饭,而且还要吃好。餐厅的硬件条件越来越豪华,室内装修也各具风格,菜品风味不再固守本地风味习惯,而是引进各路精品菜系,力争又精又全,以满足各种不同口味的顾客需要,同时卡拉ok、文艺表演和音乐伴餐已成为时尚,在人们用餐之余能得到美好享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观念已发生较大的变化。过去人们满足于自己采买,自己烹饪,而且食谱非常单一,而如今,生活工作节奏却已明显加快。厨房革命把人们从繁琐的家务事中解脱出来。逢年过节,人们改变了过去在家忙碌的习惯,而是全家老小去饭店团聚。因此饭店酒楼纷纷推出家庭经济餐、年夜饭,并同时推出众多优惠条件,吸引食客,商务餐、情侣餐也比比皆是。即便宜又实惠,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服务行业中其他行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洗车业、送花女、物业管理等已成了新鲜名词。但是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大多数服务业的公司经营状况并不是很好,有很多这样的公司一年之中只有几个节假日期间有生意做。其它时间则顾客寥寥无几。为什么会这样呢?经过观察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最大的原因是“过剩”,也就是说供过于求,但这并不是一种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过剩,而是相对于需求,相对于人们实际购买力的过剩。如何制定价格当我们投身于市场经济时,价格始终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无论是需求方或供给方都无法避免地把价格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经济学中把价格定义为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高价值商品则有高价格,反之亦然。移动电话的价格比普通有线电话昂贵,一架波音飞机的造价能购买上百辆高级轿车。价格往往能够反应某种事实,可能是原材料昂贵,也可能是生产周期较长,也可能是科技含量较高。同时也可能是供不应求造成的。总之价格是市场决定的,作为一个企业,在为自己的产业制定价格战策时,其思路的基础依据就应该是市场。通常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做市场调研一个产品的价格究竟应该是多少,首先应参考市场的状况,市场上有无类似的产品。该类产品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到底有多大,共有多少厂商生产此类产品。产品是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这一调查不仅在产品上市前进行,甚至在投资生产前就应开始。市场调研直接决定该产品今后在面市之后的生命到底是长是短,以目前的娱乐场所为例,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生活开始提高,而且思想观念刚刚解放,歌舞厅、卡拉ok对人们来说是个新生事物。人们渴望去体验、去享受、去释放自己多年来压抑的心情。所以,当时歌舞厅、卡拉ok的门票和酒水价格尽管相当贵,但仍然爆满。90年代后期,该行业迅速发展,大小歌厅如雨后春笋远远超过了人们的实际需求,加之其中非法争取暴力的现象频频出现,慢慢地越来越少有人光顾,店主纷纷降低价格,但仍然不能吸引顾客,目前许多歌舞厅还在苦苦挣扎。所以市场调研是关键的步骤,它决定了投资方向的正确与失败。制定价格还要考虑到产品自身的弹性状况凡具有弹性的产品,其价格的提高与降低将直接影响该产品的销售。提高价格则销量下降,影响收益,而降低价格则销量增加,收益也随之提高。今年“五`,一”国家民航局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拒绝降低机票价格,至使大批外出的游客涌向铁路,这是铁路部出乎意料的,即使增开了数对列车,仍不能满足需要,最终以民航局错失良机和铁路局大幅盈利而告终。由此可见,定价的高低应以产品的弹性为前提。价格并非就能代表一切如今决定一种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状况的因素已不再只是单一的价格问题,而且消费者在购买一种产品和服务时也已不再仅仅考虑价格。因为价格在人们的眼中已不再占据首位。人们的价值观已悄然的发生了变化,质量、品牌、文化、服务意识和虚荣心的满足,慢慢成了人们首选。许多人宁愿多花一些钱去购买海尔空调也不会去选择其它品牌,为什么呢?因为“海尔”这个名字,它给消费者带来的是良好的品质和优质的售后服务。它给人们带来的是作为上帝的感受。年轻人买运动装时都愿意买阿迪达斯、锐步、茵宝等著名品牌。尽管它们的售价相当于国内运动装的4—5倍,但人们还是义无返顾。可见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中,价格尽管是人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但去不是人们首先考虑和唯一考虑的因素,所以价格不是决定产品销售状况的唯一因素,最终仍然要考虑产品的综合价格。对中国服务业的几点建议: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相对于欧美国家来说还是一个新生儿,正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中国的市场同样是年轻的市场。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使中国人已经忽略了市场的内在规律。通过上述的简要研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和供给的变化遵循一定的内在规律,每当有新的需求产生时,往往供不应求。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随着供给的不断增加,供给超过需求,此时供给不再增加,而是慢慢减少,最后形成供求平衡的市场。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价格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则下降供求平衡形成均衡价格。任何一个企业在进入市场时,都应首先考虑市场的供求状况。分析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如何,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价格战略。服务行业同样如此,长期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人的思想,使行业的领导人缺乏市场分析的能力,造成不知道提供什么服务,服务对象是谁,怎样提供服务。一味地抄袭模仿外国的服务方式,但学到的只是皮毛而已。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未真正理解外国的服务思想,所以我认为中国的服务业应注意以下几点:1、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真正做到顾客至上。中国人从很早以前就在喊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但什么是真的为人民服务,恐怕没有人去研究过。麦当劳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就是因为麦当劳能把“百分之百顾客满意”、“TCS”放在工作目标的首位。而把市场占有率放在第二位。最后才是营业利润。麦当劳坚信有顾客才有麦当劳,有顾客才有利润。它们把顾客视为自己的衣食父母,麦当劳每开一家店都会投入上百万元,要收回这笔投资可能需要五年、十年,但是不会急功近利。麦当劳的经营原则是要先让顾客在用餐的同时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让顾客爱上麦当劳,而中国的服务业尽管在形式上已开始和国际潮流接轨,像M一样的快餐店比比借是。但根深蒂固的服务思想并没有确立。中国服务业现在已慢慢意识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加入WTO已后,大批的外国服务机构将涌入中国,对中国的服务业构成竞争压力。面对这种压力,中国服务业急需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否则一切都是徒劳的。2、把握市场需求,提倡特色服务。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及时地满足需要,投资人就会有所收获。以超级市场为例,中国早在十年前已经有了超级市场,有了连锁店,但中国的超级市场缺乏规模经营,进货成本和管理成本难以降低,造成购买价格偏高。洋超市很好的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洋超市的售价低于中国超市。而物美价廉恰恰是消费者最大的需求,所以在我们高喊“狼来了”的同时,应好好反思我们的服务和管理要如何完善和提高。同时特色服务也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多数经营者喜欢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社会上流行什么,有些人就做什么,殊不知总跟在别人后边,得到的只能是残羹剩饭,消费者不会喜欢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的服务,“物以稀为贵”是市场经济中永恒不变的真理。3、勇于创新,挖掘潜在需求技术创新对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增加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不断创新也能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今年华北地区干旱少雨,水源异常紧张,为此市政府下令居民限量用水,关闭所有洗浴业和洗车业。为了达到用水要求又不致浪费水源,市场上立即开发出了节水型水龙头和无水洗车法。投放市场后立即受到好评,供不应求。可见创新是企业之本,要使消费者成为自己的忠实顾客,就必须以自己的产品,自己的服务,自己的文化去吸引消费者。消费者对自身的需求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非常清楚的,而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让消费者坚信企业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且要及时、迅速,这样才能取得顾客的信任。论文总结在自由经济时代,每个商业活动都包含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在需求方面,顾客之所以主动交易,是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发生某种困难或问题,或为饥寒,或为寻求礼物,馈赠亲友。因此愿意支付所拥有的部分购买力,以换取所需的产品和劳务,以最低的价格最适合需要的状态与最便利的方式,满足顾客的需要。所以顾客应属于问题的产生者,而商家属于问题的解决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常有两个以上的企业同时企图满足这种需求,以致发生竞争现象,而最后谁最能把握顾客的需要,给予顾客的满足最大,谁将赢得竞争。2001年,中国即将进入WTO,服务业将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大量的外国先进服务公司将进入中国争夺市场,他们先进的服务思想和管理模式也将给中国服务业带来巨大的冲击。所以中国服务业的经理人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就如同一场战争,交战双方谁能把握战机,谁将取得主动权,从而战胜对方,取得最后的胜利。而中国服务业的经理人具有天时、地力、人和。在他们身上不存在地域文化的差异,我们期待中国的业内人士能积极的学习,以最短的时间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

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

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现状、趋势进行分析,找出学生体质研究的不足。结果显示:该领域年度发表 文章 均值加减标准差为±年以后的论文和课题数量呈下降趋势,南方学者发表文章数量高于北方学者。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健康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健康论文范文范文一:听力障碍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 浅谈

青春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期。是以性成熟为主的一系列的形态、生理、心理和行为的突变阶段。它既是学习的好时期,也是人生发展的“危险期”。特别是聋生群体,青春期对于他们更是一个重要时期。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对聋生进行心里健康教育呢?本文针对如何进行聋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俗话说:“学高为匠,德高为师”只有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业务水平上升,教育出来的学生才充满活力,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1.加强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

首先对于教师来说手语一定要好,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很好的沟通,手语是健听人与聋人沟通的桥梁。其次,教师一定要把课教好,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上,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的育人理念,做大做强自身的专业,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搜集教研教改的信息,锐意进取,站在新时期新课程改革的前沿,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学者型教学能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尊崇你,打心眼地佩服你,并自愿地接近你,主动地与你交流。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教师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 方法 。首先要突出一个“爱”字。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教书工作,热爱自己从教的学校,热爱班主任这个岗位,热爱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只要有一颗爱心,才会有爱的奉献,才能干好自己所爱的事业和工作。爱学生、爱事业是每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也是每一位教师和班主任做好工作的心理基础。爱有广义,狭义之分。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是个人的狭义的偏爱,这种爱是从大家、社会、学校、家长的重托出发,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班主任爱学生,要体现在尊重学生不同的性格、志趣上,不对任何教育对象偏袒、歧视。对他们既严格要求,又不能采用生硬的教育方式。实践证明,爱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滋润人心的巨大力量。班主任真挚、纯洁、无私、高尚的爱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动力,能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促进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健康成长。关爱学生千万不能沦为一句冠冕堂皇,自欺欺人的 口号 ,而应该实实在在贯穿于我们和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中。(心理健康论文)他们和我们一样,只是年龄比我们小而已,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们,我们就应该怎样对待学生,这样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培养出真正的人,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3.重视平时与学生的接触沟通

平时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这样才能及早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任何问题都是有先兆的,所以只有和学生沟通才能发现这些问题。只有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他们才能安心的在学校学习。

4.做个有效的倾听者

学会倾听是培养一切良好习惯的基础。无论是好的学习习惯或是不好的行为习惯都源于最初的倾听。他们除了课堂上的学习,此外还有课堂之外的与人交流、自由活动都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班主任老师的教育管理,而我们的教育要想真正发挥作用,我们就要学会倾听。

“倾听不是单纯的听,它包含着更多的反应。”倾听最基本的作用在于鼓励学生把他的观念和情感表达出来。⑴倾听不是一种被动的活动而是积极地对学生传达的全部信息做出反应的过程。所以养成愿意听的态度和习惯是教师很重要的一个基本功。⑵在倾听的过程中,非语言性活动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光接触,身体语言,空间距离,沉默是双方都使用的信息传递的手段,这些手段对于发展师生关系获得好的倾听效果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会倾听”需要有一个长期过程,在此期间需要我们做的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哪怕是再细小的环节,需要的是不厌其烦地当然也必须变换方式的耐心教育。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中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体系中。基层特殊学校很少有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的。一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是教育理念影响,很多教育者认为,只有心理出现问题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殊不知人人都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能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贯穿进去,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人生观,处世观等。

三、开设专业的青春期健康教育讲座

人的发展都必须经历青春期。青春期对于人生来说是多彩的美好的,能正确的了解,认识自己的生理特点是关系到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原因。所以定期开设青春期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在异性交往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给他们进行生动形象的分析和讲解,让他们更多地掌握青春必备常识,更好地了解青春期的一些性知识,分清在异性交往中的种种不利因素,从而能更好地珍惜青春,把握青春,以最佳面貌迎接学习和生活上的挑战。这样不但能让学生获得在青春期自我保护、生活自理,而且能带给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还能让学生把心放在学习 文化 知识上。

四、鼓励学生走出自己群体与正常人交往

聋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会表现出自卑的心理。

让学生学会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是教给学生学会生存的本领,也是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说,给人鱼,还不如教会他 捕鱼 的方法,教育学生也是如此。聋生因为受自身语言条件的限制,交往圈子比较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与正常群体接触,让他们找到交际的快乐,敢于交往,主动交往。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在交往上给予指导,防止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受到不良风气影响,家长也得参与监督,让孩子拥有一群健康、积极的朋友。

综上所述,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学校的重视,教师心理咨询的专业化,更重要的是家长的积极参与、配合,同时学生也要正确对待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

健康论文范文范文二:关于饮食营养与美容相关论文

【摘 要】随着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自身健美形象越来越重视,人们不仅对自己容貌,还包括身材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生活中也可以见到不少人因为对形体美要求过分严格加上一些不良的瘦身方法,如过度节食等,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这不仅起不到美容的作用,反而给自身健康带来了伤害.为此,如何既能美容又能保健已成为美容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关 键 词】饮食;营养;美容

食物是人体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营养素是人体维持自身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皮肤所需的营养大部分也需要通过营养素获取,外用护肤品仅能提供少量皮肤所需的营养素,且其吸收率极其有限,因此,就美容方面来说,只注重外养而忽略内调,不注意膳食营养,这显然是本末倒置.

另一方面,从各种食物中摄取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以保证机体有良好的物质基础,美容应该以健康为基础,无论是营养物质缺乏还是营养平衡失调均会影响身体健康,妨碍皮肤美容.爱美之士应当知晓有关营养保健知识,这样才能做到"表里一致",身体健康、精神焕发、容颜靓丽,呈现自然之美.

一、关于皮肤美容

皮肤属于人体的上皮组织,是人体最大的组织,同时也是人体的第一道保护屏障.皮肤由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脂肪三部分组成,它除了具有最基本的保护功能外,还有调节体温、吸收与排泄营养物质等功能,是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通常,中医诊治疾病时会用到"面诊",即通过一个人的面容色泽等情况,帮助判断其机体健康状况.就中国人来讲,健康的肤色应该是红黄隐隐、白里透红,皮肤富有光泽,具有一定的弹性,而体弱多病、营养不良者则表现为皮肤黯淡无光、粗糙、缺乏弹性、斑点、多皱纹等,如我们平常多形容营养不良者为面黄肌瘦等,严重影响了皮肤的美容,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中,个体的营养状况占据最主要的部分.

二、营养素与皮肤美容之间的关系

营养素通常分为七大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膳食纤维及水,以下就逐一谈谈这几类营养素的美容功效:

(一)蛋白质与美容

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机体组织成分的构成,皮肤组织当然也不例外.此外,蛋白质还是合成体内胶原蛋白、弹力蛋白的重要物质基础,胶原蛋白和弹力蛋白是皮肤组成的重要成分,胶原蛋白决定肌肤的柔润饱满,弹力蛋白则决定肌肤的紧致弹力,在肌肤组织的支撑方面起重要作用,有良好的抗衰老作用.

(二)脂肪与美容

提到脂肪,多数人都会想到肥胖,尤其是年轻女性,为了保持身材苗条,杜绝任何含脂肪的食物,实际上脂肪在皮肤美容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人体的脂肪主要存在于皮下组织,它不仅是人体的能量来源之一,同时也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适当的脂肪摄入不仅能够保持皮肤的润泽度,同时还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三)碳水化合物与美容

碳水化合物也称为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其功能主要表现为供给能量、合成组织细胞及节约蛋白质等方面.

(四)无机盐与美容

旧称矿物质,人体所需的无机盐种类繁多,且各无机盐功能各异.就其美容功效来讲,镁、钙有利于骨骼和牙齿的健美;铁具有预防缺铁性贫血的作用,尤其对于女性;碘可以用于预防及治疗甲状腺肿,但过量也会导致甲状腺疾病的发生;锌参与性激素的合成,具有促进第二性征发育的作用,对女性三围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其他无机盐如钠,过量摄入会诱发高血压;缺钾会导致低钾血症等,都会影响到人体美容.

(五)膳食纤维与美容

膳食纤维应当归属于碳水化合物,是糖类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其不能被人体吸收,因此不能作为人体的能量来源,但膳食纤维却具有良好的美容保健功效.膳食纤维是良好的肠道清洁工,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利于通便,帮助清除肠道有毒有害物质,对于便秘患者有良好的效果,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美容减肥产品中,是天然的减肥产品.同时,膳食纤维还能够帮助降低餐后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有良好的降糖效果.

(六)维生素与美容

维生素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水溶性维生素中大家熟知的维生素C具有良好的美容保湿功效,已广泛应用于护肤化妆品中;其他维生素B类,因其缺乏易导致各种皮肤疾患的发生,严重影响到美容,因此,常被用于营养缺乏类皮肤病的治疗中.脂溶性维生素中,维生素A与毛囊周围角化症的发生有关,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鸡皮肤",因此,被用于此类皮肤病的治疗中,此外,维生素A因具有促进上皮细胞正常的形成与分化的作用,因此被用于痤疮的治疗中;而维生素D则是大家熟知的钙吸收促进剂,有利于机体钙的吸收,可以用于预防及治疗缺钙性疾病;维生素E则是一种良好的抗氧化剂,不仅在美容界被用于预防色素沉着斑、增加皮肤的弹性及光泽度,还可用于不育症及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的治疗.

(七)水与美容

水是人体的主要构成成分,人体内的任何生化反应都需要在有水参与的环境里发生.水缺乏会导致皮肤干枯、无光泽,进而导致皮肤衰老的发生.每日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对于皮肤健美有重要意义.

三、饮食健康与美容

平衡膳食的原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因此,要想保持和恢复肌肤健美,饮食调养应是最佳选择.平时饮食方面要注意增加富含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食物的摄入量,如猪皮、猪蹄、鸡爪等动物皮质、筋腱类食物,以保持皮肤的弹性,减少皱纹的产生;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类;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粗粮、植物性食物等;保证足量的蛋白质摄入,尤其是优质蛋白,如蛋类、奶类、奶制品等;适量摄入脂肪类食物,尽可能选择植物油,如橄榄油、大豆油等,少用动物油如猪油、牛油等;每天保证足量水的摄入,饮水应注意少量多次,不能等到口渴时再喝水,也不能一次性大量饮水;即使是对于肥胖者,也要注意不能完全不摄入碳水化合物类食物,适当进食主食才更有利于机体健康.除此之外,饮食中还应注意尽量吃清淡少盐的食物,不吃或少吃辛辣油炸的食物,不暴饮暴食,不过食单一性味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一点一滴呵护!

参考文献

[1]陈保顶.饮食营养与美容[J].青年文学家,2009,(15):103.

[2]吴国隆.美容莫忘饮食平衡[J].医药与保健,2004,12(11).

[3]王薇.饮食保养皮肤[J].养生大世界(B版),2009,(6):5.

[4]候建莉,宁压莉,杨鑫.浅谈饮食与美容[J].陕西中医,2002,23(5).

健康产业在全球已经历了近六十年的发展。这六十多年的发展,使健康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形成相当的规模,现己成为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健康产业的 文章 ,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健康产业的文章篇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对大健康产业未来前景非常有信心。 从国家层面来讲,政府对于健康产业的支持力度很大;另一方面,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占有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保健品市场占有率达到15%左右,而中国只有4—5%,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健康产业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这样的趋势下,三生提出了打造全球健康产业“中国样本”的新目标,这不仅是市场全球化,更要做到资源和人才全球化。为此,聘请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成为三生全球产品研发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整合全球优质资源,并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顶级机构达成合作,带来高科技、高附加值、高体验的三生产品,全力为民众打造身心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 贾亚光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一句话来说,大健康产业未来前景巨大,在未来5年里规模将达到8万亿。2015年,健康产业市场规模接近1万亿,也就是说,随后的五年中平均每年将达到1万4千亿。 大健康产业迎来黄金时代,这对于每一位健康产业的从事者都是很好的机遇。而每一位从事健康行业的人都有责任和义务让居民重视健康,让他们正确地认识和选择保健食品、营养食品,从而正确地选择产品。 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有望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从资本市场角度看,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规划中,整个医疗卫生行业以及大健康产业将进入蓬勃发展期。 就细分领域而言,医疗服务、健康 保险 、养老产业及互联网医疗等为首的上市公司有望率先受益。 关于健康产业的文章篇2 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健康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已是大势所趋。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显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健康产业将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战斗早已打响。健康服务业的市场远比人们想象的要更加热闹,让我们来看看各位大佬是如何看待“大健康”这个香饽饽。 中国10年以后最大的麻烦是健康问题和快乐问题。 今天的水、空气、食品安全,一定会导致10年以后我们很多家庭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我投资健康产业。 如何让人更加健康?不是建更多的医院找更多的医生,更不是建更多的药厂,而是我们(投资)做对的话,30年以后应该是医生找不到工作了,医院越来越少了,药厂少了很多,这说明我们做对了。 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要让人民大众健康快乐长寿,作为行业龙头企业中的一员,我很早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希望能通过企业的行动为中国人民的健康福祉尽一份微薄之力。 我认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以治疗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将向以预防、保健、康复、养老为重心的健康服务业转变,就是要从影响人类健康的源头和全过程入手来发展健康产业,恒大集团的水、粮油、奶粉等这些产业投资方向都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而产生的企业具体行为。 冯仑万通控股董事长现在生病前要花掉1/3,生病后康复、养老还要各花1/3,这样一来大概是原来花的钱的三倍。 这么多钱从口袋出来,这股风比房地产大。下一个五年大概有20万亿。 而医疗健康产业未来一定是比房地产还要大的一股风,过去房地产行业的这股风吹起来很多房地产行业的猪,今后大健康产业的这股风会吹起什么样的猪呢? 关于健康产业的文章篇3 “不仅仅是健康产业论坛,其他几个分论坛都关注了这个大话题。”3月25日中午,参加完自己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上的最后一个分论坛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对海南日报记者谈起健康产业时,仍意犹未尽。 立足海南、放眼全国的迟福林,早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就提交了关于支持海南健康产业发展的提案。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他特意参加了博鳌健康论坛。在他看来,海南应当紧紧把握产业发展的大好环境,做好产业发展大文章,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走向升级版。 是时代机遇,也是自身需求 在谈及健康产业时,迟福林首先列举了几项组数据:一,到2020年,全国城镇居民服务型消费占比将从目前的45%提升到50%以上;二,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以上;三,202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同时他还介绍,在健康产业GDP占比上,我国与全球平均水平仍有相当差距;我国的人均寿命排名位列G20国家13位以后。 是需求,是差距,更是潜力。本次年会上,结合“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专家们普遍认为健康产业迎来巨大机遇。迟福林表示,“十三五”时期,“健康产业将成为增速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产业年均增速将达13%到15%。产值规模有可能达到10万亿元”,并将催生大量新业态,与旅游、保险等其他产业融合趋势更明显。 落实到海南,迟福林认为这不仅是机遇,也是海南发展自身的需求。他说,当前旅游行业最主要的形势是由观光向休闲度假、健康疗养转变,海南发展健康产业,契合了游客对旅游的新期盼。“以健康为主题的旅游就是一次消费结构的升级,在海南整个服务业结构调整中健康产业应该扮演重要角色。”迟福林认为,这是提升国际旅游岛内涵的举措,也是国际旅游岛走向升级版的必须。 健康产业、医疗产业要区别发展 当前,业界在谈论健康产业时,一般都把健康服务与医疗服务合在一起,有时也称医疗产业。对此迟福林表示,未来5到10年,以健康服务为内容的健康产业从医疗产业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是一个大趋势,在海南尤应如此。 “它们是有不同特点的。医疗服务一般要进医院,而健康产业的目标是不进医院就能使患者康复。”迟福林表示,海南应当根据它们的特点,区别发展;医疗产业要从单纯的入院治疗走向医养结合,充分挖掘中医的潜力。 以医疗产业为基础保障,健康产业应当聚焦新业态新产品。迟福林介绍,这包括了健康护理、健康 教育 、健康咨询、健康 文化 等服务,与健康服务直接相关的保健品、生物医药、健康器械等产品,以及健康旅游、健康保险等业态。 “健康产业将成为资本市场的亮点之一,各类企业以及各类健康投资基金将在未来几年不断快速地出现。它也将成为中外合作的重点领域。”迟福林认为,海南在发展健康旅游、健康教育、健康服务等方面有独特优势,要充分发挥出来,走向高端化国际化;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应当突出健康产业。 加强顶层设计,海南可先行先试 目前国家明确,要加快推进健康服务业对社会资本开放,打破各类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积极有序推进健康服务业对外来资本开放。“国务院已经有文件要求全面放开健康服务业市场,但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具体的政策举措。”迟福林表示,在开放问题上,海南与全国一样,需要加强顶层设计。 “海南发展这一产业需要加强广泛的国际合作,包括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和服务。比如进口医疗产品的税收如何定税,如何对待外来健康保险项目,都要好好设计。”迟福林说,“这次论坛上,大家都在关注海南在健康产业上,能不能先行先试。” 今年2月,国务院将海南确定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省份,鼓励海南在服务贸易8个方面进行探索,并要求加大对海南的政策保障力度。迟福林认为,这是海南健康产业先行先试的良机,应当把它的发展作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优先议题,尽快推动产业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有序对外来资本开放,解决相关的金融、健康保险政策问题。 此外,迟福林还期望,未来条件成熟时,海南可以在全省推广乐城享受的优惠政策,推动这一产业更广发展。

  • 索引序列
  • 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
  • 现代会展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
  •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毕业论文
  • 服务业发展评价研究论文
  • 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