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应用生态学报编委

应用生态学报编委

发布时间:

应用生态学报编委

美国土壤学会理事;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土壤学会理事长;《应用生态学报》和《土壤通报》编委;国际多种著名SCI刊物特约评审专家。

自然地理学(双语);环境生态学(双语);环境地学(双语);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湿地学;湿地科学研究技术与方法;环境生物与生态学等。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湿地资源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生态学会理事上海市水利学会滩涂与湿地委员会理事国际沼泽保护协会(IMCG)专家级会员曾担任《湿地科学》与《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SCI)编委。现任《生态学报》责任副主编;现任美国汉斯出版社《世界生态学》、《应用生态学报》与《重庆大学学报》(英文版)编委。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研究、环境工程学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山地学报、土壤学报、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复旦大学学报、重庆大学学报、湖南大学学报、海南大学学报等国内外近30多种学术期刊审稿专家。校内外学术及行政兼职: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山西省永济市人民政府伍姓湖污染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首席专家英国Landell Mills Ltd. 国际湿地恢复专家美国哈莫尼咨询公司国际湿地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专家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林业厅三江平原湿地恢复专家中国泥炭学会理事

陶澍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资源环境地理系) 学历学士 1977, 自然地理, 北京大学硕士 1981, 环境科学, 美国堪萨斯大学土木系博士 1984, 环境科学, 美国堪萨斯大学土木系 工作简历1984-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江特聘教授奖励2001 全国模范教师2000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三届优秀环境工作者奖1998 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深圳河治理环评1995 保钢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教师特等奖1994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二届优秀环境工作者奖1989 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二等奖",鸭绿江污染防治学术兼职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 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地学与化学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化学学会环境化学分委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学科评审组(4-6,8届成员)国家教委理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环境科学分委会副委员 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审组(地理)成员 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B编委J. Environmental Science编委China Geographical Science编委, J. Sedimentation编委地球科学进展,环境科学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土壤与环境编委

应用生态学报编辑部

3-6个月,然后改回啊。

(一)基本要求来稿要求题材新颖、内容真实、论点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句通顺。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投稿请寄1份打印稿,同时推荐大家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投稿。(二)文题文题要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题下。(三)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第一作者须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邮编、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称、职务;其它作者附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四)摘要和关键词所有论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分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四部分,完整准确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以15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一般3~6个。(五)标题层次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2)”来标识。一般不宜超过4层。标题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各级标题末尾均不加标点。(六)计量单位、数字、符号文稿必须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符号。(七)参考文献限为作者亲自阅读、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只选主要的列入,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按其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列于文末,并依次将各编号外加方括号置于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书写格式为:作者.文题.刊名年份;年(期):起始页.网上参考材料序号.作者.文题网址(至子--栏目).上传年月。为保证本刊的权威性,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稿。稿件文责由作者自负,编辑部有权作必要的修改。文稿在3个月内未收到退修或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另投他刊。未被录用的稿件一般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1、首先“应用生态学报”创刊于1990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2、其次应用生态学报属于“月刊”,审稿周期在1-3个月左右,具体周期以杂志社公布为准,三个月没消息应是没有被录取。3、最后学报主要报道应用生态学领域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编辑加工

3-6个月,然后改回啊。

生态学报和应用生态学报

1、生态学报2、应用生态学报3、生物多样性4、生物工程学报5、遗传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7、微生物学报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9、水生生物学报10、中国生物工程杂志11、中国科学12、生态学杂志13、微生物学通报14、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5、生物物理学报16、古脊椎动物学报17、古生物学报18、微体古生物学报19、生物数学学报20、生物技术21、生命的化学22、实验生物学报(改名为: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3、生物技术通报24、生命科学25、生物学通报

pbj是生态基因学和系统生物学的期刊。

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是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后新兴的生物生命科学的交叉新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生物体,主要目的是揭示生命及其活动的本质、规律,系统生物学代表21世纪生物学的未来,在医学应用上,系统生物学代表新一代医药开发和疾病防治的新方向。

生态学期刊

一、《应用生态学报》

是中国生态学方面的一本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应用生态学领域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反映我国应用生态学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注重理论与应用结合,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与人才培养。

内容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渔业生态学、海洋与湿地生态学、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生态规划与生态设计、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生物入侵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学、流行病生态学、旅游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管理等。

二、《生态学报》

(半月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我国生态学及生态学各分支学科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本刊宗旨:报道生态学领域最新的基础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推动我国的生态学研究发展,培养造就生态科学研究人才,为知识创新服务,为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服务。

三、《生态学杂志》

主要刊登生态学领域有创造性,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反映中国生态学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报道生态学的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促进中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栏目主要有:研究报告、专论与综述、研究简报、新方法与新技术、书刊评介、学术动态等。内容涵盖:生态系统、分子、种群、群落、景观等生态学。

看看这个排名,位列本类第十名:Q综合性生物1.生态学报 2.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3.遗传学报 4.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5.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6.微生物学报 7.生物物理学报 8.遗传 9.生物工程学报 10.应用生态学报 11.生理学报 12.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13.古生物学报 14.微生物学通报 15.水生生物学报 16.菌物系统(改名为:菌物学报) 17.生物多样性 18.生物工程进展(改名为: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实验生物学报 20.生命的化学 21.古脊椎动物学报 22.微体古生物学报 23.生态学杂志 24.生物数学学报

应用力学学报青年编委

发表论著丁皓江等. (1997) 横观各向同性弹性力学.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 7-308-01940-3, 240p).陈伟球, 梁剑, 丁皓江. (1997) 压电复合材料矩形厚板弯曲的三维分析. 复合材料学报, Vol. 14(1), 108-115.陈伟球, 应济, 陈子辰. (1996) 耦合热弹性接触问题的变分原理. 应用力学学报, Vol. 13(4), 41-45.应济, 陈伟球, 陈子辰. (1996) 换热影响下的接触热阻估计. 浙江大学学报, Vol. 30(4), , H. J., Chen, W. Q. and Liu, Z. (1995) Solutions to equations of vibrations of spherical and cylindrical shell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Vol. 16(1), 1-15.丁皓江, 陈伟球. (1994) 浸没的球面各向同性球壳的自由振动. 固体力学学报, Vol. 15(1), 39-48.奖励或荣誉1.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2. 浙江大学2004年度优秀教师奖,2004年。3. 浙江大学2003-2004学年优秀本科生导师,2004年。4. 浙江大学2002-2003学年优秀本科生导师,2003年。5. 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02年。6. 浙江省第十届青少年英才奖(青年组)二等奖,2002年,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7. 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力学学科)三等奖,2001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8. 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1年,教育部,排名2/8。9. 首届优秀青年教师奖,2001年,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10. 1999年度SCI收录论文数全国个人第一名(工程类),2000年,中国科技情报所。11. 博士后奖学金,1997-1999年,日本文部省。12. 1995-1997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浙江大学。社会兼职《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和《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编委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教学工作:《弹性力学变分原理及有限元》《框架结构的振动与波动》

1965年6月生,河南人。1997-2000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攻读博士学位;2000-2002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2002年6月博士后出站留校在工程力学系一般力学教研室工作。2002年8月起任职副教授,2005年8月起任职教授,2006年1月起任职博士研究生导师。发表论文100余篇,SCI和EI检索70余篇。目前兼任上海市力学学会理事和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和结构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应用力学学报》编委。2004年荣获上海市“曙光学者”,2006年和2009年两度荣获校优秀教师,2009年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独自),2010年荣获校教学名师和宝钢优秀教师。在所培养的研究生中,一人荣获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两人荣获上海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和2009年)。研究方向:(1)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2)结构主动控制及其时滞问题。做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十项纵向基金:(1)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3ZR14062):“柔性多体系统主动控制”,2004-2005,已结题;(2)上海市“曙光计划”(04SG16):“柔性多体系统主动控制中若干关键问题研究”,2005-2006,已结题;(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472065):“刚柔耦合动力系统的主动控制研究”,2005-2007,已结题;(4)教育部重点项目(107043):“带有柔性附件航天器的动力学建模理论与主动控制研究”,2007-2009,已结题;(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772112):“柔性结构系统的多时滞主动控制研究”,2008-2010,已结题;(6)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20070248032):“柔性结构的时滞主动控制及实验研究”,2008-2010,已结题;(7)军口“863”创新基金,2008,已结题;(8)上海市教委科研重点项目(09ZZ17):“结构主动控制中的时滞辨识和鲁棒控制研究”,2009-2011,已结题;(9)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 (GKZD010807):“海洋平台主动控制中的时滞问题”,2009-2010,已结题;(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072146):“空间大型柔性结构的模型降阶、控制设计与实验研究”,2011-2013。

学历: 1962年7月复旦大学数学系力学专业毕业 1. 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仿真研究所所长(2001-)2. 复旦大学力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站长(1999-)3. 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系主任(1997-2000)4. 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1997-)5. 复旦大学力学与技术科学学位分委员会主席(2001-)6. 复旦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96-)7. 复旦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委员(1996-)8. 复旦大学重点学科<工程力学>学科建设小组组长(200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力学学科组评委(1998-2002)10. 国际机器理论与机构学联合会(IFToMM)转子动力学委员会中国委员11.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常务理事12.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转子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3. 中国力学学会, 常务理事14. 上海市力学学会, 常务理事15. 上海市航空学会, 常务理事16. 上海市现代设计法学会, 常务理事17. 上海市振动工程学会, 常务理事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力学学科组评委(1998-2002)19. 《固体力学学报》编委(1989-)20. 《应用力学学报》编委(1989-)21. 《振动工程学报》编委(1988-)22. 《振动与冲击》编委(1988-)23. 《力学季刊》编委(1995-)24. 上海市政协委员(1997-2002)25. 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常委(1996-2002)26. 中国民主同盟复旦大学委员会副主任(1997-2000) 1. 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1995)2. 复旦大学首席教授(1996-1999)科技获奖情况:1.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7): 复杂转子系统动力学, 获奖者: 张文2.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二等奖(1996): 高速旋转机械运动稳定性和整机动力学理论, 获奖者: 张文,王文亮,陶明德,王皓3.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3): 叶片-盘-轴整体全弹性转子振动特性分析, 获奖者:张文,王文亮,王皓,陈运西,唐国安,欧圆霞等4. 国家光华科技奖三等奖(1992),获奖者: 张文5.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6): ,复杂转子系统动力学,获奖者: 张文6.上海市六五一所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983):C-3机设计的动力学原理分析,获奖者:张文,赵明龙等。 1.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996): 《转子动力学理论基础》,获奖者:张文2. 复旦大学优秀教学奖一等奖(1985),获奖者: 张文3.复旦大学《复华教学科研奖励基金》奖(1996、1997、1998),获奖者: 张文4.《复旦大学香港人赞助优异奖教金》(1997、1998、1999),获奖者: 张文5.《1999-2001年复旦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

  • 索引序列
  • 应用生态学报编委
  • 应用生态学报编辑部
  • 应用生态学报编辑加工
  • 生态学报和应用生态学报
  • 应用力学学报青年编委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