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肝胆胰瘤的研究进展论文

肝胆胰瘤的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

肝胆胰瘤的研究进展论文

近一年来,我第一次一觉睡到大天亮,中途没有被肚子胀醒,好舒服啊!真的要感谢张为强主任和他的医疗团队。

6月10日,家住彭浦新村的陈先生来到市北医院肿瘤科复诊,对该科主任张为强等医护人员道谢。

颠覆“最多只能活半年”预言

张为强介绍,作为肿瘤晚期患者,陈先生与众多癌症晚期患者一样,四处求医后得到的答案却是:“最多只能活半年” 。

在听说了市北医院肿瘤科是上海市中晚期肿瘤患者收治的定点病房,对晚期肿瘤患者有独特的诊治经验,陈先生随即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了市北医院肿瘤科。

陈先生是腹膜肿瘤患者,一旦发生,病人生存期往往不超过6个月。通过反复讨论研究,肿瘤科针对陈先生的病情,为他量身制定了“个体化”诊治方案——采用微创介入动脉灌注化疗,化疗药物直接到达腹膜肿瘤供血血管,整个介入手术仅仅用了半个小时。

后来经过2个疗程介入灌注化疗,陈先生的肿瘤指标大幅降低,复诊都没查出有腹水,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微创介入新疗法给患者带来希望

市北医院肿瘤微创介入疗法

是利用穿刺针、导管、支架等介入器材,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DSA、超声等)的引导下对恶性肿瘤进行微创治疗的先进方法。

张为强介绍

介入疗法也叫肿瘤的“饥饿疗法”。“通俗讲,就是找到支配肿瘤的血管,用‘灌、堵’二个法宝,切断肿瘤的‘粮草供应通路’,相当于给肿瘤‘断奶’。”

目前主要途径有两种

• 一种是物理性阻断血供,通过栓塞的方式逐渐减少血管对于肿瘤组织的营养供给(也称血管介入栓塞TACE);

• 另一种是抗血管生成治疗,使用药物阻断肿瘤血管的生成,使得肿瘤细胞因为缺血而坏死(也称抗血管生成靶向药)。

通过介入导管,精准插管至肿瘤供血血管位置,或给与化疗药灌注、或者栓塞剂栓塞血管,让肿瘤细胞吃药打针,药物只对肿瘤病灶起治疗作用,避免全身每个 健康 细胞都跟着吃药(如化疗),对正常细胞没有或者有轻微不良反应。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化疗药物介入灌注先经过肿瘤细胞,更精准到达肿瘤病灶部位,将化疗药物随着“栓塞剂”沉淀于肿瘤,切断肿瘤血管通路,抑制癌细胞生长,起到“长效”消灭肿瘤的作用。这种建设性治疗,让正常组织不受牵连,自然不良反应也就小了。

微创手术无需开刀,局部麻醉,只需几毫米的皮肤小切口,通过血管穿刺、插管即可完成诊断和治疗,患者创伤小,痛苦少。

疗效高、见效快:一旦介入治疗成功,灌注药物,直接杀灭肿瘤,疗效显著,如出血立刻停止,管腔立即开通,伴随症状马上消失。

靶向定位准确:由于介入治疗所有操作均在影像设备引导下进行,可插管至病灶局部进行治疗。

可重复性强:在一次性治疗不彻底或病灶复发时可经同样的途径,进行治疗以加强疗效。

微创介入治疗也有其适应症,适合各种实体肿瘤,如肝、肺、食道、胰腺、胃、结肠、直肠、膀胱、盆腔等恶性肿瘤的动脉药物灌注治疗,以及梗阻性黄疸、血管、非血管空腔脏器狭窄肿瘤出血并发症等。更有其选择治疗的合适时机。

让肿瘤患者“生存有质量,离去有尊严”

市北医院作为沪上首个成立(2008年6月)区级肿瘤防治合作组织的医院,集肿瘤三级预防、综合诊治、心理干预、姑息治疗,以及安宁护理的全程专业医疗保健服务等医、教、研、预防功能于一体。针对中晚期肿瘤患者常常陷入“大医院不收治、小医院看不好”的尴尬境遇,提出聚焦胃肠道肿瘤癌前病变的早期干预及“中晚期肿瘤患者综合治疗”专业发展思路,制定和三级医院错位发展的方针,进行“拾遗补缺”,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医疗需求。

近年来,科室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重点发展恶性肿瘤的微创介入治疗,依托大型诊疗设备,形成肿瘤化疗、靶向、免疫(肿瘤药敏感基因检测)、热疗、中医药和微创介入等复合治疗手段,诊疗特色为中晚期肿瘤介入及综合对症治疗。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科室已形成了具有一定区域优势的多个介入微创治疗技术群,在肝胆胰肿瘤微创介入、恶性肿瘤出血、难治性腹水、肿瘤黄疸、肿瘤感染和胆道阻塞性疾病等治疗中取得了明显成果,大大缓解了中晚期肿瘤患者症状,减少了他们痛苦,让中晚期肿瘤患者有质量的活着。

目前,市北医院肿瘤专科每年收治中晚期肿瘤患者1500多例,其中很多患者“带瘤生存”2至3年,最长的至今已超过5年以上,让中晚期肿瘤患者“有质量地活着,有尊严地离去”。市北医院肿瘤科已连续两轮荣获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特色学科,成为上海市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和中晚期肿瘤定点病房。

通讯员:喻文龙

封图:图虫创意

2022ASCO-GI原版幻灯已发布上传2021ASCO-GU部分中文幻灯及摘要,新年特惠50元2022 JPM摩根大通年会原版幻灯近200份2021ESMO原版幻灯、中文数百份幻灯汇总2021ESMO-IO原版、中文幻灯两百份,可下载2021WCLC世界肺癌大会原版幻灯2021ASTRO研究进展幻灯2021ASCO原版|中文版幻灯2021ASCO-GI原版幻灯2021SABCS幻灯2021ASH美国血液学年会中文幻灯、壁报发布,近100份ESMO(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历年中英文幻灯WCLC(世界肺癌大会)历年中英文幻灯ELCC(欧洲肺癌大会)中英文幻灯AACR(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历年中英文幻灯汇总2021CSCO指南汇总(31份+16份高清版本)NCCN指南中英文汇总共计160余份四百余份肺癌幻灯,其他瘤种陆续上传中近几十份胃癌幻灯,其他瘤种陆续上传中近一百份肠癌幻灯几十份食管癌学习幻灯已上传近几十份胰腺癌学习幻灯近一百份肝胆胰肿瘤幻灯已上传近一百份乳腺癌学习幻灯,其他瘤种陆续上传中近几十份泌尿肿瘤幻灯已上传近几十份妇科肿瘤幻灯加入即可下载近一百份血液肿瘤幻灯十几份鼻咽癌学习幻灯第九版医学教材-肿瘤系列幻灯五十余份近50份贝伐珠单抗幻灯,其他陆续上传中免疫治疗OKTI幻灯几百份已上传帕博利珠单抗幻灯七十余份已上传纳武利尤单抗幻灯文献汇总30份阿替利珠单抗幻灯度伐利尤单抗单抗幻灯文献几十份EGFR-TKI治疗幻灯十几份ALK+阳性肺癌幻灯近几十份癌痛幻灯文献资料几十份不良反应处理幻灯及文献免疫治疗超进展与假性进展幻灯放疗免疫联合幻灯放疗靶区勾画视频及幻灯北京协和医院放射诊断学视频+课件微小残留病变(MRD)幻灯胸部CT读片技巧汇总复旦大学肿瘤学幻灯中山大学肿瘤幻灯上海交大医学院肿瘤免疫幻灯北大肿瘤幻灯承德医学院肿瘤幻灯东南大学放射诊断学幻灯高校肿瘤幻灯系列汇总加入知识星球必看信息开票及知识星球使用说明 ①下载:小程序直接可以下载,如果不会使用可以按照下文下载知识星球APP或者网页端都可下载 ②搜索:搜索功能需要下载知识星球APP或者打开网页版知识星球(见下)哦,网页版:百度知识星球,登录即可 ③开票:开发票看文末图片(发票明细为信息技术服务*服务费) ④知识星球部分内容目录(进入后搜索以下关键词即可) 百份肺癌系列幻灯 肺癌指南 胃癌系列幻灯 胃癌指南 百份乳腺癌系列幻灯 百份肠癌系列幻灯 百份肠癌指南 百份肝癌胆管癌系列幻灯 肝癌指南 百份胰腺癌系列幻灯 食管癌系列幻灯 妇科肿瘤系列幻灯 泌尿肿瘤系列幻灯 百份血液肿瘤系列幻灯 鼻咽癌系列幻灯 微小残留病变(MRD)幻灯 百份贝伐珠单抗系列幻灯 百份不良反应幻灯 帕博利珠单抗研究幻灯 纳武利尤单抗 阿替利珠单抗研究幻灯 度伐利尤单抗幻灯、文献 奥希替尼幻灯 阿美替尼幻灯 达克替尼幻灯 阿法替尼幻灯 EGFR-TKI幻灯 地舒单抗 百份癌痛系列幻灯 百份癌痛系列文献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良反应处理 放疗免疫联合幻灯 免疫治疗超进展 免疫治疗假性进展 恒瑞研发日幻灯 第九版医学教材幻灯-肿瘤系列 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诊断学 胸部CT读片技巧 东南大学放射诊断幻灯 北肿肿瘤幻灯 上海交大医学院肿瘤免疫幻灯 中山大学肿瘤幻灯 承德医学院肿瘤幻灯 复旦大学肿瘤学幻灯 靶区勾画 2022JPM 2021ASTRO 2021SABCS 2021ESMO-IO 2021ESMO原版幻灯壁报 2021ESMO中文幻灯 2021ESMO摘要集 2021ESMO原版幻灯壁报-肺癌 2021ESMO原版幻灯壁报-乳腺癌 2021ESMO原版幻灯壁报-胃癌 2021ESMO原版幻灯壁报-肠癌 2021ESMO原版幻灯壁报-食管癌 2021ESMO原版幻灯壁报-泌尿肿瘤 2021ESMO原版幻灯壁报-头颈肿瘤 2021ESMO原版幻灯壁报-血液肿瘤 2021ESMO原版幻灯壁报-黑色素瘤 2021ESMO原版幻灯壁报-肝癌胆管癌 2021ESMO原版幻灯壁报-胰腺癌 2020ESMO原版幻灯晚期免疫 2020ESMO原版幻灯晚期靶向 2020ESMO原版幻灯局晚期NSCLC 2020ESMO原版幻灯早期NSCLC 2020ESMO原版幻灯SCLC 2020ESMO中文幻灯总结 2019ESMO 2019esmo肺癌幻灯 2019esmo泌尿肿瘤幻灯 2019esmo血液肿瘤幻灯 2019esmo乳腺癌幻灯 2019esmo CNS幻灯 2019esmo肉瘤幻灯 2019esmo肠癌幻灯 2019esmo胃癌食管癌幻灯 2019esmo肝胆肿瘤幻灯 2019esmo胰腺癌幻灯 2019esmo妇瘤幻灯 2019esmo头颈肿瘤幻灯 2021WCLC摘要集 2021wclc中文摘要 2021wclc幻灯口头报告-早期、局部、消融 2021wclc幻灯口头报告-局晚非小细胞肺癌 2021wclc幻灯口头报告-小细胞肺癌 2021wclc幻灯口头报告-免疫 2021wclc幻灯口头报告-靶向 2021wclc幻灯口头报告-间皮瘤、胸腺瘤、其他 2021wclc幻灯口头报告-全球健康 2021wclc幻灯口头报告-其他 2021wclc幻灯mini oral晚期肺癌 2021wclc幻灯mini oral靶向 2021wclc幻灯mini oral免疫 2021wclc幻灯mini oral间皮瘤、胸腺瘤、其他 2021wclc幻灯mini oral-其他 2020WCLC原版幻灯晚期NSCLC 2020WCLC原版幻灯局晚期NSCLC 2020WCLC原版幻灯早期NSCLC 2020WCLC原版幻灯SCLC 2020WCLC原版幻灯 2020WCLC原版幻灯翻译版及摘要集 2020WCLC世界肺癌大会 2019WCLC中英文幻灯、摘要集 2021ASCO摘要集,LBA摘要集 2021asco摘要中文版 2021asco摘要系列 2021asco中文版幻灯 2021asco肺癌原版幻灯 2021asco消化道肿瘤原版幻灯 2021asco原版幻灯泌尿肿瘤-肾癌膀胱癌 2021asco原版幻灯晚期乳腺癌 2021asco原版幻灯早期局晚期乳腺癌 2021asco原版幻灯胃癌食管癌肝癌胆管癌胰腺癌 2021asco原版幻灯结直肠癌肛门癌 2021asco原版幻灯头颈肿瘤 2021asco原版幻灯妇瘤 2021asco原版幻灯皮肤黑色素瘤 2021asco原版幻灯血液肿瘤-淋巴瘤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021asco原版幻灯血液肿瘤-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同种异体移植 2021asco原版幻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2021asco各大药企幻灯 2020ASCO 2022ASCO-GI 2021ASCO-GI 2020ASCO-GI 2018ASCO-GI 2021elcc欧洲肺癌大会 2021AACR 2020AACR 2021ASH 2020ASH NCCN 不可手术III期NSCLC的治疗进展文献 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处理幻灯 肿瘤治疗罕见副作用 行业报告开票:知识星球负责开发票。相关的流程如下:一,请提供微信支付订单截图、开票信息及联系方式,发送到: 我们收到开票资料后的十五个工作日内会为您开具相应的发票。二、根据您需要的发票提供相关的资料:*申请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所需资料:1、开具公司名称的,请提供公司全称以及统一社会信用代码;2、开具个人名称的,请提供个人真实姓名。精力有限,单找资料有偿,咨询➕微信talk-tumor

肝胆胰瘤最新研究成果论文

本文中,我整理了科学家们近年来在抗肿瘤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与大家一起学习!

doi: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州农工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人类基因STING(干扰素基因的刺激子)的一小片段或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的关键。文章中,研究者发现,一种特定的蛋白质基序或能帮助科学家们开发新型药物,来抑制引发自身免疫性障碍的人类机体未知免疫反应。

STING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其能在人类和其它动物机体中发送免疫反应的信号,文章中,研究者们发现了一种名为PLPLRT/SD的蛋白质基序,其是STING蛋白质末端附近的短链氨基酸序列,在开启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抵御病毒感染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TBK1是一种与多种疾病发病相关的蛋白激酶,比如额颞叶痴呆、某些癌症和诸如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者Li表示,我们在蛋白质STING中鉴别出了一种短链序列,其能够招募并激活TBK1,从而开启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

【2】Sci Rep:重磅!一种新型药物或能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来有效抵御肿瘤攻击

doi:

一项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日本庆应大学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通过刺激患者机体的免疫系统,一种用来治疗血液障碍的药物或有望帮助阻断多种类型实体瘤的生长。这种名为5-aza-CdR的药物当前被用来治疗会诱发白血病的血液障碍,其能抑制DNA甲基化,从而抑制酶类对基因组DNA进行化学修饰,诸如这样的修饰会改变控制多种关键细胞功能的基因的表达,包括细胞生长和生存等。

如今有些研究发现,诸如5-aza-CdR的甲基化抑制剂还能被用来治疗其它类型的癌症,这些效应或许归因于药物能再度激活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但其中所涉及的具体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并不是很清楚。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Yoshimasa Saito及其同事开始通过研究阐明药物5-aza-CdR的工作原理,首先他们评估了5-aza-CdR对肠癌小鼠模型的治疗效应,结果发现,该药物能够抑制大约三分之一的肿瘤进行生长,而且接受该药物治疗的小鼠相比没有接受治疗的小鼠而言机体中肿瘤的尺寸趋于更小。

【3】Sci Immunol:新方法或能重新激活T细胞来有效抵御癌症

doi:

近日,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新方法,或能重新激活因抵御癌症而耗尽的T细胞的功能,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Science Immunology上。文章中,研究人员阐明了烯醇化酶1(enolase 1)水平的下降对T细胞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绕过该影响给机体免疫系统“充电”。

此前研究结果表明,免疫系统有时无法有效抵御癌变的肿瘤组织,因为当肿瘤浸润性的淋巴细胞(TILs)攻击肿瘤组织时常常会失去能量,疲惫的T细胞或许就无法有效杀灭癌细胞,从而就会使得肿瘤组织不断增殖,研究者认为,T细胞或许会因饥饿的肿瘤细胞夺走葡萄糖而变得“无精打采”,这项研究中,他们就找到了一种新方法来克服这种问题,从而让TILs能够有效攻击癌症。

【4】Nat Cell Biol:鉴别出帮助机体抵御癌症的特殊“染色体扫描仪”蛋白

doi:

近日,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修复人类DNA严重损伤的一种新型机制,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Cell Biology上,研究者指出,细胞中的这种特殊“扫描仪”能够决定无瑕疵的DNA修复过程是否被开启。

对于DNA的严重损伤而言有两种基本的修复系统,但仅有一种修复系统是无瑕疵的,如果该系统无法正常发挥功能就会增加DNA损伤后机体患癌的风险;我们都知道,BRCA基因的突变会诱发遗传性的卵巢癌和乳腺癌。研究者Anja Groth教授表示,我们阐明了细胞开启修复严重DNA损伤的“完美系统”(flawless system)的分子机制,其能够保护机体免于癌症发生。

【5】NEJM:个体化癌症疗法或帮助抵御肿瘤对靶向药物的耐受性

doi:

靶向作用驱动肿瘤生长的遗传突变的药物为多种严重癌症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但很多时候,肿瘤都会对药物产生耐受性,而且肿瘤经常是通过产生新的突变来促进耐药性的出现,这就需要科学家们不断开发更有潜力的药物来克服耐药性的肿瘤,近日一项发表在NEJM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麻省总医院的研究者就利用多种不同的靶向疗法检测了肺癌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进化情况,当耐受性促进第三代靶向疗法的开发时,新的突变就会恢复癌症细胞对第一代靶向疗法的反应。

Alice Shaw博士说道,对于很多使用第一代抑制剂药物复发的肿瘤患者而言,比如克里唑蒂尼,更多潜在且具有选择性的新一代抑制剂疗法或许对于治疗患者更为有效,然而对新一代抑制剂产生耐药性的癌症经常会对并不是那么强大的抑制剂产生耐受性,而且通常是通过产生新的突变来促进对新一代抑制剂的耐药性,而对老一代的抑制剂变得敏感。

doi:

利用免疫细胞刺激身体攻击肿瘤的癌症疗法,可以通过一种增强其功能的分子得到改善。对老鼠的研究发现,改进后的疗法产生了强大的抗癌免疫反应,导致了肿瘤缩小。初步实验表明,这种分子对人体细胞有类似的作用,并可能促进癌症治疗的成功。这种被称为LL-37的分子是人体对感染的自然反应,有助于杀死有害的细菌和病毒。

近日,来自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它还影响免疫细胞,增强它们的功能。特别是这种分子增强了特定细胞的功能,这些细胞负责启动被称为树突状细胞的靶向免疫反应。树突状细胞已被用于癌症治疗,因为它们可以触发其他免疫细胞识别和攻击肿瘤。这种方法通常包括取患者自身细胞的样本,在实验室特殊条件下培养,然后再注入患者体内。这一过程成本高昂,而且由于难以制备足够数量的树突状细胞而受阻,这些细胞具有用于治疗的正确特性。

【7】PNAS:抗肿瘤细胞如何治疗神经胶质瘤?

doi:

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脑肿瘤,通常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突变有关。在胶质母细胞瘤中发现的主要EGFR突变,称为EGFRvIII,用大约20年前由路德维希癌症研究所开发的抗体mAb806进行治疗,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与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合作,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经揭示了这种抗体如何作用于突变的EGFR,从而大大扩展了它的应用范围。

该研究发表在PNAS期刊上,为癌症的新疗法铺平了道路。该工作的结果表明,与先前认为的相反,mAb806可用于治疗许多携带EGFR突变的肿瘤,而不仅仅用于特定突变。此外,科学家已经证明,即使EGFR未发生突变,也可以对其进行治疗,以使其对mAb806治疗敏感。 “这一发现奠定了抗EGFR联合治疗与抗体和激酶抑制剂的合理基础,而不是”盲目测试“它们,正如迄今为止所做的那样,”IRB巴塞罗那分子模拟和生物信息学实验室负责人Modesto Orozco说。以前的研究报道,mAb806识别通常隐藏的EGFR区域。在携带EGFRvIII的某些肿瘤中,已经除去了一半的受体,使得该区域变得可接近,从而允许抗体的治疗用途。研究人员现已证明,EGFR上的许多不同突变改变了受体的形状,使mAb806能够检测到这个“隐藏”区域。

【8】Nat Commun:诸如苹果和茶叶等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食物或能保护机体抵御癌症和心脏病发生

doi:

日前,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伊迪斯科文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摄入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食物(比如苹果和茶叶)或能帮助机体有效抵御癌症和心脏病,尤其是对于吸烟者和重度饮酒者。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23年间评估了53048名丹麦人的饮食状况,他们发现,习惯性摄入适量或大量富含黄酮类化合物食物(植物性食物和饮料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的人群或许并不太会因癌症或心脏病而死亡。研究者Nicola Bondonno博士说道,摄入富含黄酮类化合物食物的人群死亡风险较低,对于那些因吸烟及每天饮用两种以上标准酒精饮料而患慢性疾病风险较高的人群而言,这种保护性效应似乎是最强的。

【9】JEM:首次直观地观察到CAR-T细胞抵御血液癌症的过程

doi:

当癌症从机体免疫系统中逃逸时,我们的防御系统就会变得无能为力无法有效抵御癌症,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 T细胞)或许就能展现出一种潜在的免疫疗法,其能有效应对肿瘤,但某些患者疾病的复发往往给当前的疗法提出了巨大挑战,近日,来自巴斯德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出了CAR T细胞的精确功能,或能优化未来癌症的治疗手段,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

抵御癌症的其中一种策略基于对患者自身的T淋巴细胞进行修饰来使其能够识别肿瘤细胞所表达的CD19靶点分子,从而就能有效清除癌细胞,临床试验证明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因此这种疗法常常用来治疗成年和儿童血液癌症患者,但其中有些患者的癌症会复发,为了能够改善疗法的有效性,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阐明了CAR T细胞的精细化工作机制。

【10】Nat Commun:肠道微生物组或能指挥机体免疫系统抵御癌症

doi: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Sanford Burnham Prebys医学发现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阐明了肠道微生物组和机体免疫系统抵御癌症能力之间的因果关联,文章中,研究者鉴别出了11种细菌,其能激活小鼠的机体免疫系统并减缓黑色素瘤的进展,此外研究者还阐明了一种未折叠蛋白反应(UPR,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的关键作用,UPR是一种能维持蛋白质稳态的细胞信号通路,研究人员在对免疫检查点疗法产生反应的黑色素瘤患者机体中常常能观察到UPR水平的下降,这或许就能揭示对病人分层的潜在标志物。

研究者Thomas Gajewski说道,免疫疗法能够延长很多癌症患者的寿命,通过研究患者对疗法产生反应和耐受的分子机制,我们就能够扩大因化疗而受益患者的数量。这项研究中我们建立了微生物组和抗肿瘤免疫力之间的关联,同时揭示了UPR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相关研究结果或能帮助研究人员对接受选择性检查点抑制剂疗法的黑色素瘤患者进行分类。

摘要: 肿瘤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靶向肿瘤的新药与肿瘤免疫新疗法的研发如火如荼,这些研究为攻克肿瘤带来了全新的希望。但受限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的不可操控性,而实验动物与人差异巨大,目前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效率极低,肿瘤类器官的兴起为转化医学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平台。从最初单个肿瘤样本类器官的成功构建,到现在建立了大规模的肿瘤类器官库,肿瘤类器官研究已经成为肿瘤基础和临床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尤其在结合基因修饰技术的基础上,对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快速评估肿瘤药物与免疫细胞的治疗效果意义重大。 关键词: 肿瘤;类器官;基因修饰;新药研发;免疫疗法;临床转化 抗生素和疫苗发现以前,传染性疾病曾肆虐全球,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现今,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健康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肿瘤更是首要致死原因。最新统计学数据预测,2018年将有超过1800万新增肿瘤病例,960万肿瘤死亡病例[1],肿瘤所造成的巨大经济、社会负担毋庸置疑。 人类与肿瘤的斗争历史源远流长。从希波克拉底时代开始,就有对肿瘤的描述性研究,包括其生长形态、表面溃烂的形成与否等等,肿瘤(carcinoma/carcinos)在希腊语是螃蟹(crab)的意思,由此,罗马医生将carcinoma/carcinos翻译为cancer,成为癌症的最初定义。近年来,随着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包括“肿瘤是不可愈合的创口”、“种子与土壤学说”、“肿瘤免疫互作四部曲”、“肿瘤放射化学药物疗法”、“肿瘤免疫治疗”等,我们对肿瘤的认识日渐深入,部分肿瘤甚至已经有了完全治愈的方法。但目前对绝大多数肿瘤,我们一方面没有有效的预防和监测手段,另一方面可以选择的治疗策略极其有限。因此,对肿瘤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医药领域的核心热点。有意思的是,每年肿瘤相关研究的学术论文发表量数以万计,绝大多数肿瘤在实验室已经得到了成百上千次治愈,但能真正转化到临床应用的治疗方案却极少。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管局统计发现,临床前研究具有治疗作用的新药进入临床试验后,85%在早期就被证明没有效果,而那些成功通过三期临床试验的药物,只有一半能被FDA批准进入临床应用[2]。目前肿瘤新药研究的主要工具是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和啮齿类动物(主要是小鼠)上建立的肿瘤模型,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小鼠与人在疾病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药物的反应性存在一定的差异[3]。此外,小鼠模型通常只能模拟人类疾病的一个阶段,无法从病因、时间和进展速度等方面再现人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发的肿瘤治疗方案,并不能预测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实验小鼠基因背景、生长环境、致病因素和用药处理均非常单一,自然无法应对临床多种多样肿瘤病人的复杂情况。 动物模型的局限性促使人们转向直接研究肿瘤病人标本,常用的人源肿瘤模型包括人来源肿瘤细胞系培养和免疫缺陷动物人源肿瘤组织异种移植。肿瘤细胞培养的确提供了研究特定患者肿瘤细胞特性及其对药物敏感性的机会,但并非所有肿瘤均能成功体外扩增,另外,体外单一肿瘤细胞培养使其丧失了与肿瘤微环境中其他组分的相互作用,而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对药物的反应性决定至关重要。同样,人源肿瘤组织异种移植至免疫缺陷小鼠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一方面移植成功率较低,另一方面免疫缺陷小鼠形成的肿瘤微环境与患者体内环境相差较大,可能导致肿瘤组织发生小鼠样进化[4]。 1 类器官在肿瘤研究中的发展 近年来,组织器官3D培养技术发展迅猛。2009年,Hans Clevers实验室将单个LGR5+小肠干细胞种植于含有R-spondin1、EGF、BMP抑制剂等干细胞维持因子的基质胶中,发现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了具有增殖隐窝和高分化绒毛的类小肠结构[5]。随后,该实验室在小鼠小肠干细胞成类器官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Wnt3A nicotinamide、Alk抑制剂及p38抑制剂,实现了人结直肠肿瘤类器官培养[6]。同年,Eduard Batlle实验室分离出人大肠EPHB2高表达干细胞,并在体外3D培养中使单个细胞分化成为具有维持长期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大肠隐窝结构[7]。随后,包括前列腺[8, 9]、味蕾[10]、食管[11]、输卵管[12]、肝脏[13]、胰腺[14]、胃[15]、唾液腺[16]和乳腺[17]等在内的多个器官均成功在体外获得正常组织或肿瘤的类器官(图一)。由此可见,利用目前对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认识,从肿瘤病人样本出发,通过加入多种细胞因子或小分子抑制剂,构建出患者特异性的肿瘤类器官,用于新药筛选和药物敏感性研究是可行的。 相比于传统2D培养和肿瘤组织异种移植,肿瘤类器官一方面构建成功率明显增高,且可长期低成本快速培养,便于基因修饰和大规模药物筛选等;另一方面,3D培养保留了肿瘤的组织特性,在研究过程中不会丢失肿瘤微环境的影响作用,为肿瘤药物研发提供更真实的环境。目前已经成功构建出包括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肝癌、胃癌等在内多种组织的肿瘤类器官。常用的肿瘤类器官构建技术有两类,一种是通过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分化而来,另一种是直接来源于肿瘤组织。iPSCs来源的肿瘤类器官构建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肿瘤类型,操作更复杂,由此导致构建效率较低。此外,依靠iPSCs分化获得的肿瘤类器官也会丢失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因此,直接通过肿瘤组织培养或干细胞分化,辅以细胞因子、肿瘤基质等补充,是肿瘤类器官研究的发展趋势。 肿瘤类器官对源肿瘤组织异质性的保存是类器官研究的核心基础。研究发现,肿瘤组织体外类器官培养可以获得大量不同特性的肿瘤类器官,单个类器官分析结果也表明同一肿瘤来源的类器官的异质性[18]。与此同时,组织化学分析发现肿瘤类器官内部即存在与源肿瘤相似的组织结构,通过原位DNA分析进一步证实类器官中同样存在源肿瘤相同的基因突变位点[18]。由此可见,肿瘤类器官在基因、转录、代谢、细胞和组织学上均较高水平地重现了其来源肿瘤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重要的是,体外培养过程对肿瘤类器官不会呈现明显均一化[19, 20]。但也有研究利用荧光标记不同突变体实验发现,大肠癌肿瘤类器官体外培养30-40天后,类器官会被某一种荧光标记的细胞主导,意味着培养过程中的确出现了特定突变体细胞优势生存的现象[21]。但这一现象并非体外类器官培养所独有,在体肿瘤中各类突变体也非均匀分布。由此说明肿瘤类器官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模拟了在体肿瘤的各方面特性,是目前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之间相互转换跨越的桥梁。 2 类器官在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肿瘤的发生初始于细胞基因突变的累积,大量临床数据和实验室结果都显示正常个体内即存在大量的突变,且这些突变与年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等均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非所有的突变都会诱发肿瘤,不同组织对突变的耐受程度也不同。虽然已经有许多细胞和动物实验阐明从突变到肿瘤生成的关键因素和决定机制,由于无法监测和干预人体内肿瘤发展最初期的过程,目前对人体内肿瘤发生发展的认识还非常粗浅。类器官培养技术的兴起,为研究人体正常组织向肿瘤组织转变的过程提供了可能。 统计预测发现高达五分之一的肿瘤与感染相关[22],虽然从感染到肿瘤的发展过程已有研究加以证明,但具体发生机制,尤其在人体内是如何进展的尚不明确。将病原体与健康组织类器官共培养,观察在感染情况下健康组织的突变起始和累积过程,评估感染作为肿瘤危险因子的相关性。如胃类器官可作为研究幽门螺旋杆菌在胃癌发生中作用机制的载体,精细观察幽门螺旋杆菌在胃上皮细胞的定植和克隆,及其对胃上皮细胞在基因、转录和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幽门螺杆菌注入能引起胃类器官发生强烈的炎症反应[23],而慢性炎症与肿瘤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此外,沙门氏杆菌与胆囊癌、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等等,均可利用相应组织的类器官,研究病原体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致瘤机制。由于感染诱发肿瘤往往是一个长期慢性的过程,且伴随炎症的发生,因此,一方面类器官的长期稳定培养是前期基础,另一方面,在上皮细胞构建的类器官基础上,引入免疫系统和组织基质也是类器官应用的重要需求。 除了感染,肿瘤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家族史、物理化学诱变因素等,而这些因素诱导的突变累积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过程。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年龄供体来源、不同组织类器官中的突变体发现,体内的确以平均每年新增40个突变位点的速度在累积,且不同组织间突变模式相差较大,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组织中细胞更新增殖水平相差较大,而细胞快速增殖过程中DNA复制为基因突变创造了先决条件[24]。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组织不同个体间突变频率和范围差异均较小,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肿瘤发生与年龄的相关性[24]。但不同个体间肿瘤发生的类型、进展速度等各不相同,因此,突变频率和突变模式并非决定肿瘤发生发展的唯一因素,而在肿瘤已经发生之后,突变累积和筛选已经完成,无法追踪到最初始的突变特性。在类器官培养健康组织的基础上,利用各种诱变因子诱导健康组织向肿瘤转化,将极大地加速对肿瘤发生过程的研究。 不管是感染、物理化学诱变剂或是年龄增长导致肿瘤发生,最终都是由于基因突变发生和累加导致正常细胞癌变。因此,结合类器官培养和基因修饰技术可以快速建立肿瘤体外模型,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Drost实验室第一次在正常大肠类器官中通过CRISPR技术引入常见的大肠癌突变基因,如APC、TP53、KRAS和SMAD4,研究不同突变体在初始阶段对肿瘤发生的影响[25]。结果显示,突变后的肠类器官生长不依赖于肠干细胞生长维持因子EGF、WNT、R-spondin 1和noggin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发现APC和TP53的突变是导致染色体不稳定和形成多倍体的关键因素[25]。将基因修饰后的肿瘤类器官皮下移植至免疫缺陷小鼠可以存活,但不会发生转移。而如果将上述诱导的肠癌类器官移植在小鼠盲肠,肿瘤会向肝脏和肺部转移[26, 27]。这一现象说明肿瘤转移需要特定组织微环境的支持,也提示虽然肠癌类器官的生长不依赖于肠干细胞维持因子,这些因子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必不可少。 肿瘤类器官以其特性模拟人肿瘤组织、可大规模长期稳定培养、容易基因修饰、处理因素可控和表型观察便捷的特性,成为肿瘤基础研究中替代人而又超越实验动物的有力工具。此外,肿瘤类器官作为体外培养体系,非常利于结合最新技术如基因修饰、单细胞分析、高分辨率电子/光学影像等联合应用,将突破肿瘤研究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的时间、技术瓶颈。 3 类器官在肿瘤治疗策略研究的应用 肿瘤治疗是目前生物医学领域最大、最急迫的难题之一。一方面实验室研究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新药临床转化效率却依然低下。类器官培养为肿瘤药物快速有效研发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有研究认为肿瘤类器官敏感的药物超过80%的可能性对应的肿瘤患者对该药也敏感,而在肿瘤类器官上无治疗效果的化疗药物对该肿瘤患者也无效。 随着类器官培养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和医院开始有意识地采集肿瘤类器官及其对应的健康组织类器官,并运用合适的冻存传代方法进行大规模保存,形成类器官库。根据患者信息、组织来源、基因表型等多个方面对类器官进行归类,使之成为公共的肿瘤研究资源,用于评测抗肿瘤药物的肿瘤杀伤效果和正常组织毒副作用。最早于2011年Masahiro Inoue实验室尝试大规模采集肿瘤组织体外成球培养保存[28],但这一培养方法无法实现正常组织的长期保存。2015年,Hans Clevers团队第一次成功构建了20个结直肠癌患者来源的肿瘤与对应正常组织类器官库[18]。利用这些类器官样本,他们发现只有WNT 拮抗剂泛素连接酶RNF43突变的肿瘤类器官表现出对WNT分泌抑制剂的敏感性[18]。同时,结合类器官的突变表型和药物筛选,他们一方面验证了已知的突变体与特定药物的相关性,另一方面还发现了多个对肿瘤具有杀伤作用的化学药物。此外,由于正常组织类器官对照的存在,在验证药物肿瘤杀伤作用的同时,也能评估其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最终选择出肿瘤杀伤强、毒副作用小的化疗药物用于临床。更重要的是,这一类器官库除了用于药物筛选,还被其他项目利用,从基因组和蛋白组学对不同个体肿瘤类器官与正常组织类器官进行对比分析[29],实现对患者肿瘤状态的精准评估,为肿瘤的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信息。目前已有包括结直肠癌、胰腺导管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等在内的多个组织肿瘤类器官库,尤其是结直肠癌与乳腺癌,类器官库中患者数目已达到上百个,为肿瘤新药大规模筛选和临床前研究奠定了基础。 借助于肿瘤类器官与对应健康组织类器官库的建立,同时基于肿瘤类器官对药物肿瘤杀伤效果预测的准确性,可以在制定肿瘤患者治疗策略前,一方面通过检测肿瘤类器官的突变体类型,确定可能起作用的候选药;另一方面利用肿瘤类器官对药物进行筛选,获得在类器官上对肿瘤有杀伤作用而对健康组织毒副作用较小的药物,应用于临床,真正实现肿瘤的个体化治疗。这一策略不仅适用于化疗药物的选择,更有利于免疫疗法的有效性评估。与化疗药物的普遍性杀伤不同,免疫疗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更需要直接来源于患者的样本进行临床前检测。利用肿瘤类器官与免疫细胞共培养,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测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研究发现特定T细胞亚群与乳腺癌肿瘤类器官共培养后,可以显著性杀伤三阴性乳腺癌细胞[30]。最近,Emile E. Voest实验室利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肺癌或结直肠癌肿瘤类器官共培养诱导出一群肿瘤特异性T细胞[31]。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群肿瘤杀伤性T细胞不会攻击正常组织类器官[31],说明通过肿瘤类器官中的新抗原表位获得杀伤细胞用于临床肿瘤个体化免疫治疗具有很好的应用潜能。 4 展望 类器官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不管是在基础研究还是临床转化,均获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相对于肿瘤细胞系培养和小鼠异种移植,类器官具有培养成功率高、能快速获得大规模资源库、同时可以采集对应的正常组织对照、最接近患者真实信息等多个优势,但目前类器官培养也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虽然类器官本身去除了异种移植鼠源进化的问题,但目前3D培养用的基质胶来源于小鼠,且一些类器官培养还需要加小牛血清等动物源物质,可能对细胞性质与药物筛选过程中的反应性有未知的影响。因此,无血清培养基、非动物来源基质胶等是目前类器官研究的重点之一。此外,利用成体干细胞培养获得的类器官成分依然比较单一,血管、基质和免疫系统均缺失,也有许多研究关注于类器官中肿瘤微环境的构建。最后,目前仅仅上皮细胞源肿瘤成功构建了类器官,而非上皮细胞类肿瘤如血液细胞肿瘤是否能进行类器官培养尚且未知。虽然类器官培养在肿瘤研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这一技术的确搭建了从基础到临床转化的快速通道,为肿瘤新药研究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Bray,F.,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18. 2.      Ledford,H., Translational research: 4 ways to fix the clinical trial. Nature, (7366): p. 526-8. 3.      Uhl,. and . Warner, Mouse Models as Predictors of Human Responses:Evolutionary Medicine. Curr Pathobiol Rep, 2015. 3(3): p. 219-223. 4.      Ben-David,U., et al., Patient-derived xenografts undergo mouse-specific tumor Genet, 2017. 49(11): p. 1567-1575. 5.      Sato,T., et al., Single Lgr5 stem cells build crypt-villus structures in vitrowithout a mesenchymal niche. Nature, 2009. 459(7244): p. 262-5. 6.      Sato,T., et al., Long-term expansion of epithelial organoids from human colon,adenoma, adenocarcinoma, and Barrett's epithelium. Gastroenterology, (5): p. 1762-72. 7.      Jung,P., et al., Isolation and in vitro expansion of human colonic stem cells. NatMed, 2011. 17(10): p. 1225-7. 8.      Karthaus,.,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multipotent luminal progenitor cells in humanprostate organoid cultures. Cell, 2014. 159(1): p. 163-175. 9.      Chua,., et al., Single luminal epithelial progenitors can generate prostateorganoids in culture. Nat Cell Biol, 2014. 16(10): p. 951-61, 1-4. 10.   Ren,W., et al., Single Lgr5- or Lgr6-expressing taste stem/progenitor cellsgenerate taste bud cells ex vivo.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4. 111(46): . 11.   DeWard,., J. Cramer, and E. Lagasse, Cellular heterogeneity in the mouse esophagusimplicates the presence of a nonquiescent epithelial stem cell population. CellRep, 2014. 9(2): p. 701-11. 12.   Kessler,M., et al., The Notch and Wnt pathways regulate stemness and differentiation inhuman fallopian tube organoids. Nat Commun, 2015. 6: p. 8989. 13.   Huch,M., et al., Long-term culture of genome-stable bipotent stem cells from adulthuman liver. Cell, 2015. 160(1-2): p. 299-312. 14.   Boj,., et al., Organoid models of human and mouse ductal pancreatic , 2015. 160(1-2): p. 324-38. 15.   Bartfeld,S., et al., In vitro expansion of human gastric epithelial stem cells and theirresponses to bacterial infection. Gastroenterology, 2015. 148(1): p. 126-136e6. 16.   Maimets,M., et al., Long-Term In Vitro Expansion of Salivary Gland Stem Cells Driven byWnt Signals. Stem Cell Reports, 2016. 6(1): p. 150-62. 17.   Sachs,N., et al., A Living Biobank of Breast Cancer Organoids Captures DiseaseHeterogeneity. Cell, 2018. 172(1-2): p. 373-386 e10. 18.   vande Wetering, M., et al., Prospective derivation of a living organoid biobank of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Cell, 2015. 161(4): p. 933-45. 19.   Pauli,C., et al., Personalized In Vitro and In Vivo Cancer Models to Guide PrecisionMedicine. Cancer Discov, 2017. 7(5): p. 462-477. 20.   Schutte,M., et al., Molecular diss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pre-clinical modelsidentifies biomarkers predicting sensitivity to EGFR inhibitors. Nat Commun,2017. 8: p. 14262. 21.   Fujii,M., et al., A Colorectal Tumor Organoid Library Demonstrates Progressive Lossof Niche Factor Requirements during Tumorigenesis. Cell Stem Cell, 2016. 18(6):p. 827-38. 22.   DeFlora, S. and P. Bonanni, The prevention of infection-associated , 2011. 32(6): p. 787-95. 23.   McCracken,., et al., Modelling human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in pluripotentstem-cell-derived gastric organoids. Nature, 2014. 516(7531): p. 400-4. 24.   Blokzijl,F., et al., Tissue-specific mutation accumulation in human adult stem cellsduring life. Nature, 2016. 538(7624): p. 260-264. 25.   Drost,J., et al., Sequential cancer mutations in cultured human intestinal stemcells. Nature, 2015. 521(7550): p. 43-7. 26.   Fumagalli,A., et al., Genetic diss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progression by orthotopictransplantation of engineered cancer organoid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2): p. E2357-E2364. 27.   Fumagalli,A., et al., A surgical orthotopic organoid transplantation approach in mice tovisualize and study colorectal cancer progression. Nat Protoc, 2018. 13(2): . 28.   Kondo,J., et al., Retaining cell-cell contact enables preparation and culture ofspheroids composed of pure primary cancer cells from colorectal cancer. ProcNatl Acad Sci U S A, 2011. 108(15): p. 6235-40. 29.   Cristobal,A., et al., Personalized Proteome Profiles of Healthy and Tumor Human ColonOrganoids Reveal Both Individual Diversity and Basic Features of ColorectalCancer. Cell Rep, 2017. 18(1): p. 263-274. 30.   Zumwalde,., et al., Analysis of Immune Cells from Human Mammary Ductal EpithelialOrganoids Reveals Vdelta2+ T Cells That Efficiently Target Breast CarcinomaCells in the Presence of Bisphosphonate. Cancer Prev Res (Phila), 2016. 9(4):p. 305-16. 31.   Dijkstra,., et al., Generation of Tumor-Reactive T Cells by Co-culture of PeripheralBlood Lymphocytes and Tumor Organoids. Cell, 2018. 174(6): p. 1586-1598 e12.

乙肝研究进展论文

如果真的想治疗就去正规的医院去治疗不要相信满天飞的广告,都是. 1.源源不断的病人从何而来?乙肝怎么会越治越多? 1997年,某权威性传染病院门诊,接诊乙肝患者共计万人次,收治住院乙肝病人5365人次,1998年,以上两组数字分别为万人和6784人次,依次增 和21%。以上提示,我国乙肝的病人数量仍然呈上升势头,慢性乙肝病人复诊率一次次增加,新发现的乙肝患者又陆续出现,如果按国家颁布的慢性乙肝基本治愈标准,乙肝病毒复制的标志应消失,也即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和e(hbeag)消失,并持续稳定1年以上,能达到这一目标的慢性乙肝患者甚少,由于患者及医务人员都有强烈的愿望,都想要完成这一目标,所以,老的患者不得不一次次踏进医院门槛,但常常又是一次次失望地离开。随着乙 我 苗的普种工作向深度及广度进军,也随着卫生保健工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民接受有关乙肝病毒的检测,河南某地区开展乙肝防治工作,深入至乡村,某乡人口1万余人,接种之前普查乙肝“两半”百余号“潜伏的”乙肝 被发现,据说,乙肝还有“遗传性”,果不其然,不少乙肝的亲属们又不幸被查出,虽然绝大多数只是既往感染或病毒携带者,但也不得不携子带妻,四处求医,乙肝病人就这样象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多。1999年9月,笔者在门诊接待乙肝患者500余人,复诊者占62%,初诊者占38%,老病号不减,新病号还增加。 2.连篇累牍的广告是否可信?充斥着虚假引诱的陷阱 1997年1-10月,抽样报刊56种,共计1500份,其中刊登医药广告4920条,涉及到肝病方面的广告746条,占医药广告的,这些广告的特点是:1. 违法,即违反我国<<药品广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广告上常可见到“根治”、“包治”、“疗效最佳”、“转阴王”、“肝炎克星”、“乙肝难关已由某某突破”、“成果获国内、国际金奖、震惊世界”等等文字,既违反客观事实,也违反广告法的有关规定。2.违反科学常识,有扬言世代祖传治乙肝者,怀揣祖传秘方,疗效神验,乙型肝炎的明确分型及诊断 是本世纪60年代末的事,这些神医的祖先是怎样在数百年前从何处搞到治疗乙秘方的, 不得而知;有虚夸“三阳”全部转阴者,现在科学研究显示,慢性乙肝病毒标记物中的e抗原可能通过免疫压力或药物作用,转为阴性,表面抗原(hbsag)转阴的可能性甚微,核心抗体(hbcab)的转阴几乎不可能因此,广告中声称的“三阳”全部转阴纯属胡言,有“一阳”能转阴也就不错了。3.几乎都是利用中草药做文章,各种窝用药广告几乎都是中药。一是因为中药人人可开,正规医生可开,自学成都者可开,江湖游医也可 开,所开中药往往不经任何审查便可投入临床;二是因为多种多样的中草药,经过不同的搭配组合,可演变成无穷无尽的方剂;三是因为大众对中草药的信赖,相当多的国人依然认为中草药可去病根,安全性高;四是因为中草药成本低、利润大,有利可图。4.下套设井,广告中常常宣称,一个疗程,包治转阴,不转服者退赔所有费用;再就是胡 编病例,假借病人口气宣传疗效。5.赚钱是唯一的目的。花那么大力气、那么多资金进 行广告宣传到底为什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赚钱,谋取暴利,依靠广告来制药、卖药,发了大财的人不计其数,反过来说,被他们坑了的患者也不计其数。 3.不断引进的西药是否管用?步洋人后尘带来的水土不服 1984年出版的<<实用传染病学>>中慢性乙肝治疗药物共计11种,1997年出版的<<实用传染病学>>已增至34种,绝大多数为“进口转内销”,即先进口,后仿制,再内销,这些进口药的特点是:1. 适合西洋人而难合国人,明显的水土不服,乙肝病毒有不同的亚型,欧美人不同于中国人,而中国的大江南北又有不同亚型,我国乙肝患者80%来源于垂直传播,而美国仅有10%左右,诸如干扰素一类的抗病毒药物在欧美收效显著,但在我国却难有太大作为,一大批西药乘兴而来,杀羽而归。 2.价格一路攀升,国人望“洋”兴叹。进口新药,贵得让人咋舌,干扰素1支150-450元不等,1个疗程1万-3万元;胸腺五肽1支500元,胸腺素(日达仙)1支900元,1个疗程,花费也在3-4万元间。根据洋人的要求,上述药物可反复使用,或联合使用,这样一来,巨额花消对工薪阶层的国人来说,已是天文数字了。3.先是一哄而上,趋之若骛,后是逐渐冷清,门可罗雀。为求高额利润,西药一进国内,不少厂家蜂用而上,仿制生产,可到了临床,用了一段时间,不灵,只好认倒霉,曾几何时,磷甲酸、无环鸟苷、阿糖腺苷风靡一阵,现在却在惨淡经营。 4.花样翻新的治疗目的何在?乙肝治来治去,到底在治什么? 现在治疗乙肝的目的多种多样,有以抗肝细胞损害为目的的,有以免疫调整为目的的,有以抗病毒为目的的,有以抗纤维化为目的的等等。曾经认为乙肝的治疗重点就是抗病毒,就是让“大三阳”转为“小三阳”,重点放在e抗原的转阴上,几经努力,一些患者确实转阴了,但其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原来这种阴转常常是由于病毒变异造成的。乙肝病毒的基因结构,有不同的编码区,每个编码区都发生变异,病毒在药物压力下也可产生变异,以逃避免疫监视,乔装打扮起来,让你打不着它,它好变本加厉地破坏捣乱,看起来病毒转阴也不全是好事,现在临床上不仅发现大量的“小三阳”重病号,也发现了许多仅仅只有“一阳”(核心抗体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这些事实的确让医务人员感到头痛。既然抗病毒治疗疗效难以确切,只好转向抗纤维化治疗,以阻断病情向肝硬变方向发展,于是中草药再次吃香,虫草、鳖甲、丹参等等制剂不断出现,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早期肝硬变是可逆的,中草药制剂可降解肝纤维化组织,但是,如果肝内潜伏的病毒无休止的破坏,肝纤维化也会不断产生,光是降解、分化,无异于扬汤止沸。广大患者更是迷茫。有的医生说,慢性病毒携带者有必治疗,有的却说 一定要抓紧治疗;有的说该用干扰素,有的说该用胸腺素,有的说该用拉米夫定,真不知该听谁的好。至于慢性乙肝的疗效标准,也是难以定夺,现在住院病人的临床痊愈指标是肝功恢复正常,这实际没什么作用,出院不入,肝功能就再次波动起来,国家颁布的基本治愈标准要求病毒复制指标转阴并稳定1年以上,这标准很难达到,即便是达到了 ,未必都是好事,乙肝治来治去,到底在治什么?真让人琢磨不透。 5. 水涨船高的经费是否能有止境?老百姓越来越感到治不起病,医院也只能听之任之某权威性传染病院,1984年1个慢性乙肝患者的住院治疗费用大致为980元左右,19 98年升至7600元,升幅达770%,随着各种新药的推出以及慢性乙肝疗效的欠佳,费用仍有可能进一步上扬。来自河南洛阳的女职工李某,其母两年前死于肝癌,同年发现自己及3岁的女儿也是乙肝,为了不踏母亲的覆辙,李某携带女儿,先后去过省城郑州、京城北京、古都西安等地,母女俩接受过干扰素、胸腺肽、乙肝免疫核糖核酸等项治疗,已花去人民币3万余元,现查结果,母女同为“大三阳”,女儿肝功能正常,母亲转氨酶69u/l,据称,家中积蓄消之殆尽,但治疗的决心尚存,最近听说有一种“特效药”叫拉米夫定,转阴率甚高,决定亲友借点钱再治下去。恐怕象洛阳李某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由于为了治疗肝病而倾家荡产的不计其数。医院能怎样?实际也只能听之任之,无可奈何,甚至有点儿“随波逐流”了。肝病难治,肝病用药昂贵,已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生产肝病用药的厂家不断增多,新药也层出不穷。药厂受益,医院也有收获。实际的情况是:科技专家们忙于钻研,尚无多少斩获;市场专家们忙于开发,夹行饭当作美味佳肴一齐端上;临床专家们忙于应付,今天用干扰素,明天又用拉米夫定,后天不知又要用什么,病家忙于四处求医,一会信这个,一会信那个,用了这药用那药。红红火火的肝病药业方兴未艾。乙肝越难治,新药就越多,治疗费用就贵,广大患者就越苦,他们承受着心理、身体、经济、社会等多重压力。 6.实事求是的态度能否光大?医务工作者时常站在私欲暗流和医德良知这只天平的两端 1998年,随机选择医学科技期刊20种,涉及治疗慢性乙肝论文145篇,每篇统计资料齐全,设计合理、严谨,结果乙肝病毒主要复制标志hbeag和hbv dna的阴转率分别为和,总的治疗有效率为。若是仅一家报道尚能让人由于惊叹好奇而深究一下,如此之多的报道只能让人感到万分困惑,疗效果真如此?再一看其治法,无非一些常用之法,别人用时,怎么就不灵验,到底什么在作怪?看起来江湖上的庸医下套设井是为赚钱,而一些科研人员杜撰文章是为沽名钓誉,两者“异曲而同工”。当临床医生为病人开处方的一刹那,驱使他做出最终决定的是什么?要考虑到患者本身,即他们用这药合适不合适?能否管用?能否承受得起?还要考虑到医院的效益,今年医院计划创收千万,不卖药怎么完成?还要考虑到个人,奖金提成要和经济收益挂钩,不多开药怎么办?可见医生始终站在良心和私心构成的天平两端,既要为公,也要“谋私”,完全平衡真是太难了。 7.切实可行的措施能否问世?几点值得研究的意见 上述困惑的确普遍,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有没有一些解惑之法,有一些建议可供参考。1.加强乙肝知识的科学普及工作,不仅要告诉患者乙肝是怎么一回事,什么情况下该治疗,什么情况下不该治疗,还要告诉广大医务工作者正确认识乙肝,更新乙肝知识,不要动不动就是“大三阳”转“小三阳”,动不动就是“乙肝三步”,吓得病人心惊肉跳;2.设计研究并颁布慢性乙肝的诊疗标准,主要是治疗规范,告诉医生轻度慢性乙肝该用哪些药,重度慢性乙肝该用哪些药,不该用哪些药,哪些是一线用药,哪些是二线、三线用药,有规矩才能成方圆;3.暂停一切形式的肝病用药广告,关闭一切个体或者集体开设的非正规的肝病诊所,这样做似乎有点绝对,但是目前只好如此,拿一些疗效不确切的药物乱治乙肝,不如不治,尤其是那些“小广”,除了富了个别外,既害病人也亏国家,早该铲除;4.全力以赴开展乙 我 苗的普种工作,今后凡是出生24小时内的婴儿一律接种乙 我苗,无论是城市,?是乡村,这样,先切断乙肝这毒瘤的根基,使尽可能多的下?代免受乙肝之苦;5.控制“洋货”进口,限制“土药”滋生,西洋人乙肝之特点与我国乙肝之特点有所不同,西洋人用得好使的药物,国人未必管用,万有可一哄而上,四处仿效,国人不断推出的“土,名目繁多,一会“熊胆”,一会“虫草”,一会“藏药”,一会“傣药”,这“丹”那“片”不断推出,到底疗效如何,大多是昙花一现,严格审批新药也是当务急。

优秀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是我国医学院的重点,但是本科生临床专业的学生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本科临床医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本科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范文 篇一:《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思考》 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它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密切相关。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医学微生物学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泛。这就要求医学专业学生在掌握这门课程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然而,由于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本身具有知识点多而散、难记忆、易混淆等特点,因此,传统的以课本为主体,老师为中心的 教学 方法 不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也不利于实现现代医学 教育 培养实用型、创新型综合性医学人才的目标[1]。本校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培养实行的是“3+5模式”(即3年 文化 基础教育加5年医学教育)。作为医学基础课程之一,《医学微生物学》被安排在医学教育第2学年的第2学期。在此之前,该专业学生已经就《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等医学基础课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其次,就学员本身素质而言,八年制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活跃,求知欲及接受能力强。再者,本校八年制班级人数一般为20人左右,人数少,具备了小班开课的条件[2]。因此,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结合八年制学生自身的特点,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1案例引导教学法 《医学微生物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先讲授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形状,再讲其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这种系统、规律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对于各种理论知识点的横向比较记忆,但相对枯燥平淡,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可以利用医学微生物学与临床结合紧密的特点,用一个临床案例引出教学内容。临床案例的选择很重要,既要贴近临床,接近实际,又要体现出基本知识点。首先,通过给出一个合适的临床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然后由老师对微生物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进行系统讲解;接下来,回到开始的临床案例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对病例提出诊断诊治办法,最后由老师对学生们的意见进行归纳 总结 ,去伪存真,查漏补缺,提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要求。例如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的教学中,可以先给出一个人的“乙肝两对半”的检查 报告 单,提出问题:该受检对象是一名健康人还是病毒携带者亦或是感染者?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接下来的学习;通过老师对乙肝病毒基本知识点如形态结构、致病性等的讲解,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开始的病例展开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强调几个重要知识点如乙肝病毒的形态结构、乙肝的诊断与防治等的掌握[3]。这样的课堂组织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并能从中找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2文献阅读研讨课 医学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与医学有关的致病微生物,它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有新的病原微生物被鉴定,也有过去已被基本控制的致病微生物又重新流行,构成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而相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瞬息万变,课本上的知识是相对固定的,课本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知识发展的速度[4]。因此,想要了解一门学科的前沿进展,阅读文献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对临床八年制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授课中开设了文献阅读研讨课,并将其安排在了理论课的最后两次课,此时学生已经对微生物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和了解,有了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课程的开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准备工作。在课程开始之前,笔者会拟定一个专题,例如:禽流感病毒的感染与流行,然后列出几个相关问题,如(1)禽流感为什么会导致人类感染?(2)什么情况下可能导致禽流感大的流行?(3)目前针对禽流感有哪些有效的防治 措施 ?(4)针对禽流感引起的民众的恐慌,作为一个医学生,你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然后,给出经典的综述的相关中英文文献1~2篇,让学生课下针对专题和给出的题目,阅读文献查找资料。接下来,就是课上讨论部分。针对八年制学生人数少的优势,进行分组讨论。将20位同学分为A、B、C、D4个大组,每个大组的5位学生分别对应1~5的编号,即A1、A2、A3、A4、A5等,每组分别就一个问题进行讨论,5~8min后,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就自己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陈述;然后,A、B、C、D4组中每组编号相同的同学重新组合成新的一组,即A1、B1、C1、D1为一组,以此类推,共5组。5组同学就4个问题进行交叉讨论5~8min。最后,老师对整个文献讨论进行归纳总结。文献阅读研讨课的开设,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交叉讨论的分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参与得更彻底,对文献了解得更全面[5]。 3学生自主授课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学习知识相对来说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笔者通过挑选合适的教学章节,在临床八年制班级中推行角色互换,让学生由过去单纯“听”到主动“讲”。这一转变迎合了青少年们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心理特点,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学生自主授课的开展,第一要素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社会关注度高,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动力,因此本研究将逆转录病毒中的HIV这一节作为学生自主讲课的内容。为了防止内容上的重复和单一,笔者将20位同学分成4个组,给出4个专题,例如(1)HIV的流行现状及发展趋势;(2)HIV的致病性及临床表现;(3)HIV传播途径及防治原则;(4)HIV的研究现状及有无有效治疗方法。每组针对一个专题进行备课,准备15min左右的PPT。课上,每组随机抽取一位同学上台讲授。每位同学讲完,老师从教学内容、PPT制作形式、语言组织能力等方面作简要点评,同时学生也可以对讲课同学的表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最后,老师对4个专题的内容进行抽提归纳,方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同时,由于时间限制,不可能每位同学都上台授课,为了让所有同学都有参与感,笔者要求同学讲自己制作的PPT内容打印为纸质版上交,设立评分标准,由老师批改打分,按10%的比率计入最后成绩[6-7]。实践表明,这种学生自主讲课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让老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4第二课堂活动 对于医学微生物学这种临床基础性学科,实验课的开设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验课的设立,有利于帮助学生验证和巩固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锻炼其动手能力。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实验课的内容多是一些单纯性验证学科基本理论的简单实验,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本校在对临床八年制学生的培养中,有一定的科研任务要求。因此,笔者在对临床八年制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针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开设了第二课堂的活动。所谓第二课堂,就是在课余时间开展的老师对学生的科研辅导活动[8]。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实行“双向选择”,在老师选择学生的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向选择指导老师。一般1位老师带教1~2名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中,笔者首先会对所有参与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内容包括实验室规则及仪器的安全使用、分子克隆实验技术的基本操作等。然后由带教老师对所带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具体辅导。老师会给出3~5篇相关研究领域的综述类文献,学生阅读后与老师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由学生提出科研问题并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在这一阶段中,通过文献的阅读及实验设计,有助于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论证方案的可行性之后,接下来就是实验操作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验,期间老师可一周组织一次实验进展的汇报讨论,及时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以学生汇报答辩的形式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总结。对于实验进展顺利,实验结果理想的学生,老师应鼓励其撰写研究论文并发表,并给予一定奖励[9]。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充实了实验教学内容,给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科研、接触科研的窗口,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综上所述,针对医学微生物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足,笔者在对本校临床八年制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案例引导教学和学生自主授课,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考验了老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同时也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献阅读研讨课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开设,给热爱科研的学生创建了一个平台,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尽管新的教学方法在老师和学生们中普遍得到好评,但仍有改进的空间,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为推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明,申晓冬,黎庶,等.《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6):116. [2]李亚敏,陈俊国.临床医学八年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117-118. [3]陈静,李树清,张颖,等.以病案为基础的PBL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4,43(20):2677-2678. [4]胡晓梅,汪正清,胡福泉,等.医学微生物学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1):1108-1110. [5]汪凤兰,邢凤梅,张小丽,等.文献导读研讨教学模式对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4,43(11):1399-1401. [6]陈霞.学生自主讲课方式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36(36):662-663. [7]张洪平,张永红,张海英.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初探———对大学生自主讲课的几点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5):70-72. [8]何海洋,吴玉章.医学本科生第二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2):1885-1886. [9]王文,任浩,赵平.开展医学微生物学第二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5):492-493. 本科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篇二:《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思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原因,从专业建设的角度上,为改善毕业生就业提出了解决途径。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状况 0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中明确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本文就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2015届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把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岗位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通过更新、调整及增加必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实习项目,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性。 1调查研究结果 以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2015届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就业情况如下:本校2015届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共87名,统计时间截止到9月底为止,综合就业人数59,综合就业率,灵活就业率8%,实际就业率为。灵活就业主要为通过“专升本”升入本科院校就读。实际就业率中,面向三级医院比例为,乡镇、社区医院及以下比例为,未就业率。通过以上数据显示,暂缓就业毕业生较多。选择到县以上医院进修一年,等待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希望拿到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以后再到经济效益好的城市大医院就业的毕业生有近三分之一。还有近8%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因为其独特的专业特性,导致其就业 渠道 相对狭窄;其在校期间学习压力巨大,与社会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力较低,对就业信息的获取或就业趋势的了解不足,进一步加重了其就业困境。 2应对策略 如何面对越来越沉重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是摆在所有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学校面前的严峻挑战,如何应对压力走出困境,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首先,加强就业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力度,扭转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打开面向基层就业的广阔空间和重要渠道。就全国医疗卫生人才需求情况分析,虽然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大中型城市对基础人才的需求基本饱和,但从整体水平上考虑医疗机构对基础人才的需求依然存在,广阔的新型乡镇、社区及边疆地区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依然巨大。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需大量的人才,它们拥有接纳和吸收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巨大潜力。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在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构建了以面向基层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从每年新生入校的第一堂就业指导课开始就为学生树立面向基层就业的思想,强调服务基层、服务乡村的医疗理念。针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见习和实习阶段,打破原有班级结构,以地域和学生自主报名为基础,设置多个临床见习、实习基地,使学生的实习医院和自身拟就业的场景靠近,有利于毕业生就近了解拟就业的医疗机构服务特点。在临床医学专业班级的管理上,设置专业辅导员作为负责人,在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三年中一直负责学生的学习督促和就业指导,并将就业指导落实到系部每一位授课教师身上,在授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我定位和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其次,帮助毕业生参加并顺利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获得医师执业资格,合法上岗,提高用人单位使用医学专科毕业生的积极性。全面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培育精度,针对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学校拟行在毕业生毕业后开设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课程,协助学生考取助理医师及医师资格,为学生的高质量择业再尽绵力。同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以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为蓝本,确立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应对实践技能考试和综合笔试为目标,组织编写实用型校本教材。组织青年教师亲身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从综合复习和临场应对中总结 经验 ,将第一手的应考经历融合在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教学中;再将辅导教学中总结提炼的历年考点和知识点融汇在常规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临床专业专科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在就业和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再之,鼓励临床医学学生辅修或者参加特色专业课程培训,开设儿科、妇幼卫生、急诊急救等专业方向课程学习,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在此方面的人才需求。市场化机制的不断完善,使我们认识到有特色、有个性的商品会更有市场竞争力。虽然医院对应聘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专科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但是基层医院在专长型人才方面始终都有相当稳定的需求。也就是说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不仅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疗人才,还要让培养的学生具有特色,在自己喜爱的特殊学科上,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课堂学习、网络学习和自我学习相结合,形成自己的专长,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力,从而在就业信息的获取或就业趋势的把握方面得到加强。 3结语 综上所述,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指导思路,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岗位设置相结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征求基层医疗一线专家意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学有所长的专业型医疗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皓,肖爱平.关于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6):741-743. [2]牛春红,刘斌焰,李丽芬,等.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16-18. 本科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篇三:《新形势下提高临床医学生骨科实习质量》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医务工作者[1]。在实习期间,尤其是骨外科的学习,其专业性较强,涵盖范围广泛,对带教老师及教学方法有着更高的要求。本文对如何提高医学生在骨科实习期间的教学质量作一些探讨。 1 影响临床实习教学主要因素 医患关系不和谐 当前社会环境下,随着患者及其家属的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医患关系不和谐以及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给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患者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能理解临床教学的目的,将实习生拒之门外;患者质疑实习生的临床诊疗资格,不让实习生进行一些简单体格检查的行为时有发生[2]。但是,患者及其家属并不完全认可这些规定,造成了医生在开展医疗工作也愈发小心翼翼,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带教教师将手中的诊疗权利下放给实习生,一些本可以让实习生参与的诊疗操作全权代理,如此一来,实习生的临床技能无法得到全面的提高,临床实习教学的成效就大打折扣。 考研 及就业与实习冲突 国家的大规模扩招和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学生越来越多,七年制本应该是定位培养高级临床医生,但综观全国形势,可见每年全国各个医学院校七年制招生将近几千人,教学质量如何保障,实习作为教学培养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同样引发的就业问题也不能不面对,本科生基本就无法找到合适理想的工作,面对生存的压力,学生又怎能不逃实习去准备考研,以取得更高的学位,只为找到理想的工作。 实习时间短 一个科室3周,根本无法系统地掌握各专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于七年制目标就是培养临床型的研究生,应该前期适当压缩课程,至少要在大四前完成对理论的学习。然后安排1~2年的时间轮转实习,这样一个科室基本能有1~2个月时间,这样才能参与一个完整患者的诊治全过程,不至于出现现在的自己出科,患者还没出院的现象。 2 提高骨科实习质量的措施 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间的矛盾由来已久,社会大众普遍存在不信任医生的心理,不论是在医术上,抑或是在医德上;而医生则认为很多时候是患者的无理取闹,于是医患之间缺乏最基本的信任,这种现象在短期内是很难消除的。医生和患者、医院和患者要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医生应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病情,真诚地同情并支持患者,努力为其消除或者缓解病情,用真心关怀每一位患者;这样有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临床教学工作,对实习生参与诊疗操作能够充分理解。同时,努力提高公众对临床实习的认识,社会各界也应增加对医院和医生的理解,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临床教学的开展建立良好的氛围[3]。 加强医学生考勤考评制度 学生的临床实习是学校与实习医院共同的工作,需要相互配合和协作,加强与实习医院交流,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骨科的常见病种有所了解。例如在骨肿瘤的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选择足够多、各重点病种的患者,备齐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资料,重点和主要的精力放在病例讲解、比较以及提问上,进而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理解[4]。另外,在实习的不同阶段,设立一定的考勤及考评机制,督促学生更好地实习。 严格选拔带教人员,确保临床带教质量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起着最重要的主导作用,带教教师队伍素质,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提高带教队伍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培训: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实践[5];Sally pickard教学过程中采用模拟患者,促进实习生操作技能[6]。同时,定期组织同行间、师生间开展教学评议活动,促进教学。 注意提高实习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临床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踏实的临床实践能力离不开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思维能力。应重视学生骨科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研讨有关的基础与临床知识,并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 3 小结 实习很重要,尤其对于毕业后立即选择工作者。实习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开拓自己临床视野。开始了从学生过渡到医生心理角色的转变。所以要求实习生掌握最基础的医疗常规,比如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尤其是各专科的体检,掌握对常见病的常规检查与处理;掌握基本医疗文书的书写,比如病历、病程、化验单;掌握最基本的手术操作、术前准备,培养起码的无菌原则等。对于带教老师尤其是高年资老师学会对于医生成长至关重要的 人际交往 的方法、谈话的技巧,特别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如何获得患者对自己的信任。实习生应充分重视和清楚认识自己的因素,最大限度地利用这段珍贵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苏博,刘鉴汶. 高等医学教育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2]喻格书,胡岗. 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的因素及对策探讨册[J]. 时珍国医国药,2009,20(7):1824-1825. [3]高永军,徐蔚,刘静,等. 从“北大医院事件”看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6):70-71. [4]鲁英. 骨科骨肿瘤、骨病临床教学的体会[J]. 中国骨肿瘤骨病,2005,4(3):175-176. [5]李红卫,苏彦河,杨现会,等. 七年制医学生实习带教的实践与认识[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2):109-110. [6]李柳炳,沈忆新,崔凤梅,等. 提高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实习质量的探讨[J]. 安徽医药,2009,13(6):693-694. 猜你喜欢: 1. 本科医学毕业论文范本 2. 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 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下载 4. 电大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5. 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6. 本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其实什么时候攻克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态。乙肝总会攻破的,你看之前非典啥的不都被一一攻破了么?

如果换患了乙肝一定要保持好的心态和定时检查。我一个朋友她是母婴自带的乙肝,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检查出来是乙肝了,当时吃了中药治疗,后来家庭原因就断了治疗,久而久之就忘记了她自己是乙肝患者。一直到了工作她以为只要肝功能正常就可以的,所以一般一年做一次肝功能检查。一直到近年她怀孕了去建卡的时候去复查才知道自己是肝硬化,当得知这个事情时她天天睡不着觉,每天凌晨3点多就醒了,各种网上百度,天天担惊受怕,心态不好,所以再次去复查时肝功能异常,后来她鼓励自己看开点,因为快乐一天总归是快乐的,抱着这样的心态,还有就是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她再次去复查时,所有的结果都控制的很好。

所以从这个事情来说,其实患病之后我们的心态最重要,我们要相信总会攻破的,但是在攻破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好的心态去迎接这天的到来。

大家好,我是在疾控中心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医生,我来给大家解答一下。

乙肝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全国有乙肝感染者约为9200万人,乙肝患者约为2800万左右,这些数据占到了全球的三分之一左右。我也是一名乙肝患者,每天坚持服用替诺福韦治疗,我也希望乙肝能够尽早的被攻克。

但是迄今为止,乙肝是仍然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让医学界头疼,不能被彻底治愈。由于人们对乙肝的不了解,以及乙肝治疗的不及时所导致的后果,它一直是人们头顶的一片阴云,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因此如果能够攻克乙肝,那么攻克乙肝的这些科学家一定会名垂千古!

目前关于乙肝的治疗研究进展缓慢,从2006年TDF问世,到今年,10多年时间过去了,也只有去年的TAF药物上市,然而TAF的作用机制也只是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并不能彻底治愈乙肝。

据一些专家介绍,人类能在2030年左右攻克乙肝,其实我并不看好这些预测。一种疾病的治疗一定需要一些药物,而药物的研发是极为费钱费时的事情。一般来说,一个药物最少的研发周期为5年,治疗乙肝的药物的研发周期肯定不止;花费的金钱大概需要至少10亿。有了时间有了金钱还远远不够,药物的研发往往也有一些运气的成份,一般来说,药物研发的成功率不足10%。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治疗乙肝的药物都很贵,比如TAF,一盒价格为1180元。

虽然乙肝治疗的研究进展缓慢,但是通过生活的改善以及药物的治疗,乙肝是可以被很好的控制的。

如果不幸感染了乙肝,一定要注意以下事项:

烟对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有害,如有烟瘾应尽早戒烟,如未抽烟者,一定不要吸烟;有饮酒习惯者一定要戒酒,肝脏是人体代谢酒精的唯一器官,且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对肝脏有严重的毒副作用。因此一定不要抽烟和饮酒!

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矿质离子、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矿质离子和维生素有利于机体受损的组织和器官的修复,膳食纤维可以增加肠道的蠕动及排泄功能,减少有毒物质的吸收,可以降低肝脏的代谢负担。

适当的锻炼有利于机体免疫功能的增强,当机体免疫功能足够强的时候,可以限制甚至杀灭乙肝病毒,进而减少乙肝病毒对肝脏组织的破坏。要注意休息,不要太多劳累,休息有利于免疫功能的回复,太劳累会损伤机体的免疫力。

对于那些不是乙肝感染者的朋友,你们可以去接种乙肝疫苗来预防乙肝。

肯定会,而且不会很远了

1、乙肝现在无法治愈的根本原因就是,导致乙肝的正是免疫系统的攻击,攻击受乙肝病毒感染的乙肝细胞才会导致乙肝,而只有免疫系统清除了这些受感染的乙肝细胞才能治愈乙肝,这是个矛盾的逻辑。

2、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会有大量人群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之说,只要控制住病毒复制,这个状态就可以长久,不会导致乙肝。

3、所以正常治愈的逻辑,应该是清除掉病毒复制,某种方法清除掉受感染的乙肝细胞。

4、所以这个逻辑很明确,不是不可攻克的难题,维持好自己的身体,等待科学家们的努力成果。

附带分享一个看到的新闻:

国外一个医学女博士的丈夫 旅游 时感染了超级细菌,在遍访了美国最顶级的几个医学研究室后,全部束手无策,宣告等死。但是这个女博士没有放弃,突然想到一个最简单的原理,初中生物课都说过:吞噬细胞是以吃细菌为生的,抱着试试的心态(反正也是等死),往她丈夫体内注射特种吞噬细胞,结果是居然奇迹治愈了。

这个事情告诉我们,大自然相生相克,再大的难题说不定解决问题就只是个连初中生都知道的简单事情。

乙肝当然有机会攻克。现在,就可以功能性治愈。昨天我弟弟刚抽血,表面抗原转阴了。只要正确地治疗,应该转阴概率有40%左右。治疗方案很简单:先吃TDF或者TAF,每两个月查一次HBVDNA和表面抗原。第一目标是将DNA转阴,这相当于将外周血的病毒降到最少。我弟弟吃TAF两个月就达到了第一目标。第二目标是将表面抗原降到1500以下,越低越好。我弟弟继续吃TAF大约一年的时间,表面抗原降到了150。然后,进入第二阶段,边吃TAF,边打干扰素。今年三月初开始打长效干扰素。五月初表面抗原变成了,即转阴的边缘。昨天刚在地坛医院查完,表面抗原是,即已转阴。值得开心的是,表面抗体开始升高。我们计划TAF继续长期吃,长效干扰素打到年底。直到表面抗体转成阳性,才考虑停止治疗。这个治疗方案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并在大夫的指导下进行的。大家要相信一句话,靠人更要靠己。天助自助者。如果自己完全不懂,未来不可预期。当年由于写硕士论文的原因,我在北大医学部学过一年免疫学,所以稍懂一点医学知识。去年年初在完全无助的情况下,我给我弟弟开药,治好了困在老家的弟弟的新冠(当时无核酸检测,看症状符合)。

其实这个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只是暂时还没发现罢了,所以攻克乙肝只是时间问题,不只是攻克乙肝,其它的病也一样。而要攻克这些病最关键的是对人体的了解,也对人体的了解关键在于对基因的了解,其实如果人能能控制和修改基因,这此病都不是什么问题了,这个类似于我们对于这个软件的程序代码不清楚,目前只能翻译极少的一部分,所以干的事很有限。

还有一种一一劳永逸的办法,1)人的意识和记忆移植和拷贝,2)人的身体重组 3)发明一种纳米小机器人进入身体对这些病毒攻击。

目前比较靠谱的方法就是能修改人体的基因让人本免疫系统视别出这个病毒。

人类什么时候能够攻克一种感染性疾病,这个还真没法预测。 科技 的发展日新月异,到现在为止,完全依靠人类自己的力量“消灭”的疾病,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天花。

不过天花是使用疫苗来“消灭”的,如果没有信号,天花依旧会流行,并导致很多人失去生命,因为现有的医疗手段对天花也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所以,在不能战胜病原体的情况下,人类往往会退而求其次,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乙肝是这样的,现在让全世界人民头疼的新冠病毒感染也是这样的。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已经得了这些人类还无法攻克的疾病的情况下,只能应用现有的医疗手段来综合治疗。比如乙肝,你们可以通过注射干扰素和或者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来抑制病毒的复制。

乙肝病毒复制完全受到抑制之后,病毒引发的免疫损伤而导致的肝炎发作,基本上也会停止。最终,我们看到的效果是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而这种不良的结局,是引起绝大多数 乙肝病毒相关死亡 的原因。

不过无论怎么治疗,以目前的办法,还无法将乙肝病毒病毒的cccDNA从肝细胞内清除,这正是目前攻克乙肝所面临的困境。

陷入困境就像打了死结一样,用目前的方法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于是人们再次想到了权衡的办法,退而求其次,制定了各种各样针对乙肝的“治愈”计划,把目标分解成各种不一样的治疗“小目标”。

完全治愈指的是将乙肝病毒从人体所有的部位彻底清除,包括清除乙肝病毒在肝细胞核内与人体基因组整合的cccDNA,这正是乙肝病毒复制的源头。然而,目前的情况下,即使在不远的将来,这个目标也都是很难实现的。

完全治愈的目的达不到,我们就甘愿束手就擒、坐以待毙吗?并不是这样的。

临床治愈,俗称拿到治疗乙肝的金牌。乙肝经过治疗乙肝后,如果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乙肝病毒DNA低于最低的检测下限,肝功能恢复正常,这就宣告达到了临床治愈。

临床治愈是一个可行的目标,因为一种感染性疾病能不能临床治愈,要看这种疾病是否有自愈的案例,而乙肝有大量自愈的案例。

通过口服抗病毒药,或者注射长效干扰素,或者联合治疗,一小部分经过特别的乙肝病毒感染者,能够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但目前经过筛选的病例,临床治愈率最高也仅仅只能达到30%左右。

现有有很多在研发中药物,都在朝着这个目标迈下坚实的脚步,包括治疗性疫苗、一些能够特异性降低乙肝表面抗原的免疫治疗用药,以及很多的组合方案,都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实验表明治愈率要高于30%。

不过,那些治疗的方法目前还在临床试验当中,要真正用于临床,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最乐观的估计也是在3-5年以后。

临床治愈正是我们可以期待的、在近期内将会实现的目标。所以对于乙肝患者来说,我们要抱乐观的心理,放宽心态,接受目前的治疗,等待曙光的出现。

如果不能达到临床治愈,长期服用抗病毒药也依然能够长期受益,通过长期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把慢性乙肝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来应对,同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注意保健、定期复查和自我管理。

其实对于一种无法治愈的慢性病来说,有没有希望攻克这个问题,每个患者都需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希望这个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当我们不再奢望完全治愈的时候,适当的追求临床治愈,是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智慧做法。

一味地强调要达到自己需要的结果,这个其实对于人的长期心理 健康 是不利的。有时候对于某些所谓的希望,要适当的放下。龙医生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叫做《平原上的夏洛克》,深有感触。

这部电影的主线是讲寻找一例交通事故肇事逃逸者的故事,到了最后,依然没有找到肇事者,受害人花了一大笔钱。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一群人最后选择把“执念”放下,因为生活还得继续。

亲爱的朋友们,你有哪些执念还没有放下?尝试着放一放,或许能找到一个快乐的出口!如果你有话要说,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我是一位热爱科普的临床医生,看病、咨询,答疑、解惑,科普医学知识,在匆忙的临床工作中,体会温暖文字的力量!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一定能够治愈乙肝。中国的科学家李文辉正在利用他和他的团队最新科研成果,研制最新的治愈乙肝的药物,并且已经进行临床实验。相信很快就可以用在实际治疗当中。

一定可以攻克的,现代技术下很快就能破解这个难题!要知道明天一定是比今天更美好的,每一天都会有希望,每一天也都是希望!

中医上讲相生相克,既然出现了这种问题,相信自然界中是有东西可以应对这个问题的,只是还没有被我们发现!

另外,我们身体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它会根据你的心情调节到不同的状态,一直悲伤也会导致身体器官出现问题的哦 。切记保持一个好的心态,该吃吃该喝喝,凡事别往心里搁。好好生活每一天!!加油(ง • _• )ง!!

其实乙肝一线治疗方案病毒转阴,肝酶复常,肝纤维化减缓这三项关键指标都有证据证明了治愈的可能性。以替诺福韦为例,2015年一项权威指南公布的数据显示:规范治疗达8年的循证医学证据可以实现乙肝病毒转阴率达98%,肝纤维化缓解率达51%,其实就意味着治愈率已经是非常的高了。如果有肝病方面的问题,可以关注@外科主任医师黄春西瓜视频直播间晚八点准时为您答疑解惑。

在所有已知可感染人体而且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双链DNA病毒中, HBV基因组是最小但又是最高效的。HBV具有病毒复制产量高(10^12-10^13病毒粒/天)和突变率高(10^10-11点突变/天)的特征。高突变是由于高复制, 特别是由于HBV的复制特点是以mRNA为中间体的逆转录复制, 由于这一过程中HBV DNA聚合酶缺乏校正功能, 而容易发生碱基配对错误, 因而HBV基因突变十分频繁。

从基因分型角度来说,我国以B、C型为主,西部地区存在D型、C/D重组基因型。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是通过激活干扰素激活基因, 编码产生一系列抗病毒蛋白来完成。在使用干扰素治疗的病人中,A型疗效最好,其次是D型,然后是B型,最难治疗的是C型。我国慢性乙肝患者的乙肝病毒基因型,C型为占60%,B型为30%,南方以B型为主,北方以C型为主,另有少数为D型和B+C型混合型感染。因此,我国的慢性乙肝比西方国家更难治疗。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抑制HBV DNA聚合酶, 从而有效抑制HBV的复制,阿德福韦酯口服后最终在细胞内转化为阿德福韦双磷酸酯, 后者可选择性抑制HBV DNA聚合酶。近年研究发现,A型感染者中拉米夫定耐药发生率较高,B型的发生率最低,其次是C型和D型。因而我国南方的患者可能更适合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彻底治愈乙肝别说五年,十年都不可能实现。只能从预防方面尽量减少,乙肝疫苗现在就发挥了很大作用。其次,就是全民乙肝防治意识的提升,减少传播!!

此外,该平台以及很多民间有人打着“祖传秘方”的幌子人,那些成分不明确的中草药不但无法抗病毒,还伤肝伤肾!正规医院,跟着指南里的一线治疗方案走,大多数结果不会太差。

在医学方面,李文辉推动了乙肝治疗和科研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研究方面,李文辉可能会推动乙肝病毒药物的发明。在事业方面,李文辉为我国医学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度。

肝硬化的研究进展论文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肝硬化并发症治疗的某些进展》《重视肝硬化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肝硬化常见并发症和自发性腹膜炎治疗的回顾性分析》《肝硬化病人饮食治疗与其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针刺治疗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肝硬化晚期急性并发症分析》《肝硬化并发症三:肝性脑病》《肝硬化并发症二:腹水》《肝硬化并发症一:门静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并发症四:肝肾综合征》等等,很多的,你上网找找看就可以了,谢谢,求采纳

1 肝硬化住院病人心理异常原因 生理原因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器官,肝硬化病人肝功能严重受损,肝脏对儿茶酚胺类物质的灭活作用减弱,而儿茶酚胺是调节情绪变化的主要激素之一,结果可造成病人行为、性格反常。 疾病长期折磨肝硬化迁延不愈,随着肝功能降低,病人症状更为突出,他们往往担心发生出血、肝性脑病等症状,有些病人担心癌变。目前国内对肝硬化无特殊治疗方法是造成病人抑郁焦虑的直接原因,特别是病友的死亡等突发事件往往成为一种恶性刺激引起病人情绪恶化,这些病人过分关注病情变化。关注每次化验结果。 社会及家庭角色改变肝硬化病人的长期患病,使病人的工作、劳动能力下降,严重影响了事业的发展、家庭生活及婚姻质量,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年人,正是干事业、照顾子女的时候。他们的社会角色与患病角色形成大反差,对病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自卑心理目前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对肝硬化缺乏了解,对病人存有恐惧,歧视病人,致使病人产生自卑情绪,感到人际关系紧张,有的甚至要求保密治疗,这些是造成强迫症状、敌对心理的重要原因。 求助心理肝硬化病人由于长期患病,心理上产生失落感,导致求助心理上升,希望得到家属、朋友、医务人员的爱护、同情、怜悯,而他们的种种需要往往因为疾病原因及不被理解而得不到满足,这些因素挫伤病人自尊而使病人倍感失落。 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正值医药卫生改革制度,病人自己承担医疗费用增加是使病人产生抑郁、焦虑以及敌对心理的重要因素。调查中为自费病人,的住院病人提出经济问题是其主要住院顾虑。 性别对肝硬化病人心理影响本病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而男性病人敌对因子也明显高于女性病人,这与男性所承受的社会角色有关,可能受传统观念影响,男性工作压力较女性大,而女性较注重心理宣泄。从临床观察,这些男性病人往往对家属及医护人员有强烈的戒备心理,有的甚至刁难医护人员,故意破坏医院公有财物,不执行医院的住院规章制度。 2 护理 全面评估病人情况。实行个性化护理护士在病人人院后,应全面收集资料,评估病人情况,包括不适症状、职业、文化、对患病的态度、对疾病认识程度、家庭经济条件、社会支持系统等,在准确评价基础上制订系统有效的护理计划,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个性化护理。男性病人敌对现象明显,应耐心地劝导病人。病情较严重的病人,常常失去治病的信心,护士应向病人说明病情变化过程的复杂性,同时应及时将治疗好转的信息反馈给病人。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与病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积极主动与病人交谈,耐心倾听2并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经常给予鼓励和支持,使病人重新树立自信心,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疾病。在与病人交谈的过程中,正确运用鼓励、安慰、解释、保证、指导、暗示等支持性治疗方法,以解决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为病人提供心理支持。 做好家属的工作,取得家属配合与家属配合,做好保护性医疗工作,同时要详尽地向家属介绍病情、治疗情况,取得家属的配合。要求病人家属以良好的情绪、积极的态度鼓励和支持病人,并告诉家属在探视时讨论话题不要集中在病情上,家庭成员要理解病人,多探视病人,不要露出厌烦、恐惧情绪。 加强健康教育用通俗易懂语言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其中包括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药物的用法、用量及副反应、服药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的应对方法、饮食治疗方法、疾病传播途径等。使病人改变有关疾病的错误观念,教会病人及家属实施消毒隔离措施,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胰岛素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

胰岛素在血液中的半衰期只有几分钟。所以,胰岛素制剂的时一效特征完全由其吸收特点所决定。此药物代谢过程受多种因素(如:注射的胰岛素剂量、注射途径和部位、皮下脂肪的厚度、糖尿病的类型)的影响。这就是胰岛素的降糖效果存在个体内差异和个体间差异的原因。吸收经皮下注射后,在~小时之内达到最大血药浓度。分布本品对血浆蛋白没有很强的亲合力,血液循环中出现胰岛素抗体(如果存在)的情况除外。代谢据报道,胰岛素蛋白酶或胰岛素降解酶会降解人胰岛素,蛋白二硫异构酶也可能降解人胰岛素。人胰岛素分子上有若干个裂解(水解)位点,裂解产生的所有代谢物是没有活性的。清除通过皮下组织的吸收速率测定本品吸收阶段的半衰期。因此吸收阶段的半衰期是测定吸收速率而不是胰岛素从血浆中清除的速率(胰岛素在血液中的半衰期只有几分钟)。临床试验表明本品吸收阶段的半衰期大约为2~5小时。儿童和青少年曾对本品在糖尿病儿童(6~12岁)和青少年(13~17岁)中的用药情况进行过小样本量研究(n=8),结果显示其药代动力学特性与成人用药基本相同。然而,在不同的年龄组的Cmax间存在着差异,重要的是要进行个体用药剂量的调整。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发展基础上于 20 世纪 70 年代诞生的一门崭新的生物技术科学。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基因工程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基因工程学术论文篇一 摘 要:基因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发展基础上于 20 世纪 70 年代诞生的一门崭新的生物技术科学。基因工程是一项很精密的尖端生物技术。可以把某一生物的基因转殖送入另一种细胞中,甚至可把细菌、动植物的基因互换。当某一基因进入另一种细胞,就会改变这个细胞的某种功能。这项工程创造出原本自然界不存在的重组基因。它不仅为医药界带来新希望,在农业上提高产量改良作物,并且对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提供解决之道,甚至可用在犯罪案件的侦查。基因工程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是怎么样呢,而又有哪些利弊? 关键词:基因工程;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基因工程利弊 一、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及发展 1.概念 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2.发展 生物学家于20 世纪50 年代发现了DNA 的双螺旋结构,从微观层面更进一步认识了人类及其他生物遗传的物质载体,这是人类在生物研究方面的一次重大突破。60 年代以后,科学家开始破译生物遗传基因的遗传密码,简单地说,就是将控制生物遗传特征的每一种基因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弄清楚。在搞清楚某些单个基因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基础上,进而进行有计划、大规模地对人类、水稻等重要生物体的全部基因图谱进行测序和诠释。 (二)基因工程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1.发展现状 (1)基因工程应用于农业方面。运用基因工程方法,把负责特定的基因转入农作物中去,构建转基因植物,有抗病虫害,抗逆,保鲜,高产,高质的优点。 下面列举几个代表性方法。 ①增加农作物产品营养价值如:增加种子、块茎蛋白质含量,改变植物蛋白必需氨基酸比例等。 ②提高农作物抗逆性能如:抗病虫害、抗旱、抗涝、抗除草剂等性能。 ③生物固氮的基因工程。若能把禾谷等非豆科植物转变为能同根瘤菌共生,或具固氮能力,将代替无数个氮肥厂。④增加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产率。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构成全世界药物原料的 25% ,如治疗疟疾的奎宁、治疗白血病的长春新碱、治疗高血压的东莨菪碱、作为麻醉剂的吗啡等。 ⑤运用转基因动物技术,可培育畜牧业新品种。 二、基因工程应用于医药方面 目前,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导的基因工程应用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产业之一,前景广阔。基因工程药物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和寡核甘酸药物等。对预防人类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病、糖尿病、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传染病、类风湿疾病等有重要作用。我们最为熟悉的干扰素(IFN)就是一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在临床上已用于治疗白血病、乙肝、丙肝、多发性硬化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并且应用基因工程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已完成中试,并进入临床验证阶段;专门用于治疗肿瘤的“肿瘤基因导弹”也将在不久完成研制,它可有目的地寻找并杀死肿瘤,将使癌症的治愈成为可能。 三、基因工程应用于环保方面 工业发展以及其它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已远远超出了自然界微生物的净化能力,基因工程技术可提高微生物净化环境的能力。美国利用DNA 重组技术把降解芳烃、萜烃、多环芳烃、脂肪烃的4 种菌体基因链接,转移到某一菌体中构建出可同时降解4 种有机物的“超级细菌”,用之清除石油污染,在数小时内可将水上浮油中的2/3 烃类降解完,而天然菌株需 1 年之久。90 年代后期问世的DNA 改组技术可以创新基因,并赋予表达产物以新的功能,创造出全新的微生物,如可将降解某一污染物的不同细菌的基因通过PCR 技术全部克隆出来,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体外加工重组,最后导入合适的载体,就有可能产生一种或几种具有非凡降解能力的超级菌株,从而大大地提高降解效率。 (一)发展前景 基因工程应用重组DNA 技术培育具有改良性状的粮食作物的工作已初见成效。重组DNA 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注往可以使一个生物获得与之固有性状完全无关的新功能,从而引起生物技术学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使人们可以在大量扩增的细胞中生产哺乳动物的蛋白质,其意义无疑是相当重大的。将控制这些药物合成的目的基因克隆出来,转移到大肠杆菌或其它生物体内进行有效的表达,于是就可以方便地提取到大量的有用药物。目前在这个领域中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的事例,其中最突出的要数重组胰岛素的生产。 重组DNA 技术还有力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它的影响所及有疾病的临床诊断、遗传病的基因治疗、新型疫苗的研制以及癌症和艾滋病的研究等诸多科学,并且均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二)基因工程的利与弊 1.基因工程的利 遗传疾病乃是由于父或母带有错误的基因。基因筛检法可以快速诊断基因密码的错误;基因治疗法则是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治疗这类疾病。产前基因筛检可以诊断胎儿是否带有遗传疾病,这种筛检法甚至可以诊断试管内受精的胚胎,早至只有两天大,尚在八个细胞阶段的试管胚胎。做法是将其中之一个细胞取出,抽取DNA,侦测其基因是否正常,再决定是否把此胚胎植入母亲的子宫发育。胎儿性别同时也可测知。 基因筛检并不改变人的遗传组成,但基因治疗则会。目前全世界正重视发展永续性农业,希望农业除了具有经济效益,还要生生不息,不破坏生态环境。基因工程正可帮忙解决这类问题。基因工程可以改良农粮作物的营养成分或增强抗病抗虫特性。可以增加畜禽类的生长速率、牛羊的泌乳量、改良肉质及脂肪含量等。 2.基因工程的弊 广泛的基因筛检将会引起一连串的社会问题。虽然基因筛检可帮助医生更早期更有效地治疗病人,但可能妨碍他的未来生活就业。基因工程会产生“杀虫剂”的作物,也可能对大环境有害,它们或许会杀死不可预期的益虫,影响昆虫生态的平衡。转基因食品不同于相同生物来源之传统食品,遗传性状的改变,将可能影响细胞内之蛋白质组成,进而造成成份浓度变化或新的代谢物生成,其结果可能导致有毒物质产生或引起人的过敏症状,甚至有人怀疑基因会在人体内发生转移,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转基因食品潜在危害包括:食物内所产生的新毒素和过敏原;不自然食物所引起其它损害健康的影响;应用在农作物上的化学药品增加水和食物的污染;抗除草剂的杂草会产生;疾病的散播跨越物种障碍;农作物的生物多样化的损失;生态平衡的干扰。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基因工程的发展将成为必然。尽管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危害但是仍然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能源而且促进了各国的经济的发展,所以在我们发展基因工程的同时应该尽力避免一些危害,而让有利的方面尽可能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宏.2004.基因工程原理与应用.北京:中国农业 出版社 [2]胡银岗.2006.植物基因工程.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3]刘祥林.聂刘旺.2005.基因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 [4]陆德如.陈永青.2002.基因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5]王关林.方宏筠.2002.植物基因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 基因工程学术论文篇二 基因工程蛋白药物发展概况 【摘要】近些年,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制药产业突飞猛进,本文就一些相关的重要蛋白药物的市场概况和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关键词】基因工程 蛋白药物 发展概况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255-03 基因工程制药是随着生物技术革命而发展起来的。1980 年,美国通过Bayh-Dole 法案,授予科学家 Herbert Boyer 和 Stanley Cohen 基因克隆专利,这是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里程碑。1982 年,第一个生物医药产品在美国上市销售,标志着生物制药业从此走入市场[1]。 生物制药业有不同于传统制药业的特点:首先,生物制药具有“靶向治疗”作用;其次,生物制药有利于突破传统医药的专利保护到期等困境;再次,生物制药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特性;此外,生物制药具有较长的产业链[1]。生物制药业这一系列的特点决定了其在21世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历版中国药典收录的生物药物品种也是逐渐增多[2](图一)。 当前生物制药业的发展趋势在于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创新生物技术,在基因工程药物研发投入逐年增加的基础上,我国生物制药的产值及利润增长迅猛, 2006-2008年三年就实现了利润翻番[2](表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当前生物药的热点逐渐聚焦到通过新技术大量生产一些对医疗有重要意义且成分确定的蛋白上。研究表明,在我国的基因工程药物中,蛋白质类药物超过50%[3]。而这些源自基因工程菌表达的蛋白,如疫苗、激素、诊断工具、细胞因子等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疾病或感染的预防;临床疾病的治疗;抗体存在的诊断和新疗法的发现。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重组DNA技术)生产蛋白主要有三方面的理由:1.需求性,天然蛋白的供应受限制,随需求的不断增加,数量上难以满足,使它得不到广泛应用;2.安全性,一些天然蛋白质的原料可能受到致病性病毒的污染,且难以消除或钝化;3.特异性,来自天然原料的蛋白往往残留污染,会引起诊断试验所不应有的背景[4]。 以下将介绍一些基因工程产物的市场概况和研究发展。 1 促红细胞生成素 是细胞因子的一种,在骨髓造血微环境下促进红细胞的生成。1985年科学家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在实验室获得重组人EPO(rhEPO),1989年安进(Amgen)公司的第一个基因重组药物Epogen获得FDA的批准,适应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导致的贫血、恶性肿瘤或化疗导致的贫血、失血后贫血等[5,6]。 2001年,EPO的全球销售额达亿美元,2002年达亿美元,2003年全世界EPO的年销售额超过50亿美元。创下生物工程药品单个品种之最,是当今最成功的基因工程药物。用过EPO的大多数病人感觉良好,在治疗期间无明显毒副作用或功能失调。重组体CHO细胞可以放大到生产规模以满足对EPO的需求。 2 胰岛素 自1921 年胰岛素被Banting 等人成功提取并应用于临床以来,已经挽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仅2000年,胰岛素在全球范围内就大约延长了5100万名I型糖尿病病人的寿命。20世纪80年代初,人胰岛素又成为了商业现实;80 年代末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大肠杆菌和酵母都被用作胰岛素表达的寄主细胞[7]。 国内外可工业化生产人胰岛素的企业只有美国的礼来公司、丹麦的诺和诺德公司、法国的安万特公司和中国北京甘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胰岛素类似物也仅在上述4个国家生产,且每个公司只能生产艮效或速效类似物巾的个品种,主要原因是要达到生物合成人胰岛素产业化的技术难度特别大,若无高精尖的高密度发酵技术、纯化技术和工业化生产经验是无法实现的[8]。 3 疫苗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造成巨大生命和财产所示的疫症,而在预防和消除这些疫症的过程中疫苗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疫苗被评为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疫苗可分为传统疫苗(t raditional vaccine) 和新型疫苗(new generation vaccine)或高技术疫苗( high2tech vaccine)两类,传统疫苗主要包括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新型疫苗主要是基因工程疫苗。疫苗的作用也从单纯的预防传染病发展到预防或治疗疾病(包括传染病) 以及防、治兼具[2]。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付艾滋病、癌症、肝炎等多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疫苗开发取得巨大进展,这其中也孕育着巨大的商业机会[9], 2007年全球疫苗销售额就已达到163亿美元,据美林证券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疫苗市场正以超过13%的符合增长率增长。而我国是疫苗的新兴市场,国内疫苗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年增长率超过15%。 在以细胞培养为基础的疫苗、抗体药物生产中,Vero细胞、BHK21细胞、CHO细胞和Marc145细胞是最常用的细胞,这些细胞的反应器大规模培养技术支撑着行业的技术水平[4]。建立细胞培养和蛋白表达技术平台,进一步完善生物反应器背景下的疫苗生产支撑技术是当前国际疫苗产业研究的重点。 4 抗体 从功能上划分,抗体可分为治疗性抗体和诊断性抗体;从结构特点上划分,抗体可分为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抗体可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病、传染病、癌症和炎症等[10,11]。抗体药物的一大特点在于其较低甚至几乎可以忽略的毒性。另外一个优势是,抗体本身也许既可被当作一种治疗武器,也可被用作传递药物的一种工具。除了全人源化抗体以外,与小分子药物、毒素或放射性有效载荷有关的结合性抗体也已经在理论上显示出了强大的潜力,尤其是在癌症治疗方面[12]。 治疗性抗体是世界销售额最高的一类生物技术药物,2008 年治疗性抗体销售额超过了300 亿美元,占了整个生物制药市场40%。在美国批准的99 种生物技术药物中,抗体类药物就占了30 种;在633 种处于临床研究的生物技术药物中, 有192 种为抗体药物,而在抗癌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研究中,治疗性抗体占了一半[2]。截止2007年,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抗体药物见表二[13]。 参考文献 [1] 章江益, 孙瑜, 王康力. 美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及启示[J]. 江苏科技信息. 2011, 1(5): 11-14. [2] 王友同, 吴梧桐, 吴文俊.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药物生物技术[J]. 2010, 17(1): 1-14. [3] 吴梧桐, 王友同, 吴文俊. 21世纪生物工程药物的发展与展望[J]. 药物生物技术. 2000, 7(2): 65-70. [4] 储炬, 李友荣. 现代工业发酵调控学(第二版)[M]. 化学工业出版社. [5] Koury MJ, Bondurant MC. Maintenance by erythropoietin of viability and maturation of murine erythroid precursor cell[J]. Cell Physiol, 1988, 137(1):65. [6] Cuzzole M, Mercurial F, Brugnara C. Use of recombinant human Erthro-poietin outside the setting of uremia[J]. Blood, 1997, 89(12): 4248-4267. [7] 李萍, 刘国良. 最新胰岛素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3, 23(1): 19-20. [8] 张石革, 梁建华. 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的进展与应用[J]. 药学专论. 2005, 14(11): 21-23. [9] 徐卫良. 生物制品供应链优化与供货提前期缩短问题研究――基于葛兰素史克(中国)疫苗部的实例分析(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05. [10] Presta LG. Molecul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of therapentic antilodies[J]. Curr Opin Immunol, 2008, 20(4): 460. [11] Liu XY, Pop LM, Vitetta ES. Engineering therapeutic monoclonal antibodies[J]. Immunol Rev, 2008, 222: 9. [12] 陈志南. 基于抗体的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化前景.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J]. 2007, 1(1): 2. [13] 于建荣, 陈大明, 江洪波. 抗体药物研发现状与发展态势[J]. 生物产业技术. 2009, 1(3): 49.看了"基因工程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高中生物选修三基因工程知识点总结 2. 高二生物基因工程知识点梳理 3. 浅谈基因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 植物叶绿体基因工程发展探析 5. 关于蔬菜种植的学术论文

  • 索引序列
  • 肝胆胰瘤的研究进展论文
  • 肝胆胰瘤最新研究成果论文
  • 乙肝研究进展论文
  • 肝硬化的研究进展论文
  • 胰岛素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