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阅读是科研的重要基础,但是并非每一个科研人员都喜欢和擅长看文献——例如我自己。我发现,阅读文献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坐不住,记不住,想不开。 坐不住,指的是不喜欢看文献。 为什么我们喜欢看小说,看电视剧,却不喜欢看文献呢?首先是因为看文献难,其次是因为看小说、电视剧更有趣,而看文献却枯燥乏味。“坐不住”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根据《兴趣从何而来》一文中的分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是通过大量阅读使看文献成为自己擅长的事情 。人们总是对自己擅长的事情感兴趣,当大量阅读文献之后,积累了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领悟到了阅读文献的方法,再去看文献难度降低很多,就容易静下心来读了。 一开始看文献,好比跑马拉松,很痛苦;熟练了之后,好比散步,很轻松 。此外,在某一领域内阅读了一定量的文献之后,对该领域变得熟悉起来,而熟悉也可以增强兴趣。 其次,带着问题看文献。问题一旦提出,就有了回答的需求。带着问题看文献,满足了自己回答问题的需求,而需求得到满足就会导致快乐, 所以带着问题看文献会更有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提出问题之后,不要马上看文献,而要冥思苦想一段时间。这就如同人在不是很饿时吃饭没胃口,如果饿了一天之后,随便吃什么都觉得很好吃。冥思苦想的阶段,就好比忍饥挨饿的阶段,可以很好地“酝酿兴趣”。 第三,树立明确的目标。例如,一天看一篇文献,或者一周精读一篇文献。 树立目标之后,就有了看文献的动力 。如果能找到同学和自己树立同样的目标,相互监督、交流,则效果会更好。 第四,用“爱屋及乌”的方法提高兴趣。我曾经在一门课程上向大家介绍过日本科学家利根川进的一篇论文。在介绍的同时,我顺便了解了他的一些事迹并对他产生了兴趣。后来有一天,我在一期Cell上看到他的两篇论文,高兴不已,因为看到我“认识”的人发表的文章了! 对某一位科学家的兴趣,常常也可以转化为对他写的论文的兴趣,这就是“爱屋及乌” 。因此,熟悉和喜欢一些科学家对看文献是有帮助的。此外,一般大家都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看到非兴趣领域的文章,把它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联系起来,自然就更有兴趣了。 第五, 用做白日梦的方法提高兴趣 。想象自己看文献的能力提高之后,可以津津有味地阅读Science,Nature(参见施一公老师博文《学生如何提高专业英文阅读能力》),轻松愉快地获取科研信息,提高科研水平,享受科研。这样的想象也可以增强兴趣。 第六, 用想象力增强看文献的兴趣 。文献的内容虽然是死的,但是可以把它想象成活的东西,可以对它编故事。喜欢武侠小说,就编成武侠小说,喜欢言情小说,就编成言情小说,喜欢历史剧,就编成历史剧。 还有一些做法会降低看文献的效率从而降低兴趣。张彦斌老师在《旁观留美研究生的困惑》一文中提到有一位研究生,因为看文献时总是从头开始一字不拉地看地看,结果看了很久还是不懂。后来接受张老师的建议一开始只抓主线效果就好多了。施一公老师也曾经提过: 看文献要抓主线 。 对于有些人来说,走动可以促进思维,所以如果实在坐不住,不妨把文献打印出来,边走边看。 当能静下心来看文献之后,第二个问题就是记不住了。今天看过的文献,过几天就没有印象,过一个月就忘得一干二净。 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乌有,怎么能使人不沮丧? 我尝试过很多声称可以增强记忆力的方法,有些甚至声称可以增强记忆力十倍,但我的记忆力连20%的提高都没有。事实上, 精简记忆内容才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可以轻松地将记忆内容精简为五分之一,十分之一,但是却不可能提高自己的记忆力五倍,十倍。 精简记忆内容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好处:提高了自己对事情重要性的判断力。因为在精简记忆内容的时候, 需要记忆的一定是重点,需要舍弃的是次要部分 。长此以往,不仅对文献,对科研,而且对日常生活中不同问题和事情重要性的判断力也会大大提高。无论你将来从事何种职业,这种能力都是极端重要的。 我们可以把一篇文献精简为一句话,几句话,或者很短的一段话。哪些部分是重点呢?首先是结论,因为结论是我们用来进行推理的基础。 如果精简为一句话,这句话就一般是结论 。不过,由于结论并非完全可靠,所以,一定要加上“可能”两个字。例如:本文研究表明:基因A可能(或者很可能)与记忆有关。 如果精简为几句话,除了结论,还要加上 关键实验 。一篇文章为了论证一个观点,常常会做大量的实验从多方面进行论证,但是,最关键的实验往往只有一两个。例如:本研究在小鼠身上敲除基因A,水迷宫实验发现记忆力受损;过表达基因A,水迷宫实验发现记忆力增强,因此表明基因A很可能与记忆有关。 如果精简为一段话的话,还需要加上 选题的依据 。即为什么做这个研究,这样研究有多重要,为什么重要。此外,还可以加上对自己课题有帮助的细节,例如实验方法、论证方法等。总之,是虽然对大部分人不重要,但是对自己很重要的地方。 看完一遍暂时记住了之后,不久就会忘记。所以, 对于重要文献,定期的复习很重要 。马臻老师曾经在《解答读者问题——读文献等》的博文中说过:“好的文献至少要读三遍。做试验前读一遍,实验中读一遍,写文章时再读一遍。”这个建议很好。做试验前看过的文献,可能在做实验中就会忘记,也可能没有注意到对自己有用的细节,在做实验中再看,往往有新的发现。 此外,有些文章会对论文进行精彩的介绍,看了这样的文章,记忆就会很深刻。例如,《科学美国人》就会经常介绍有趣的研究,文章写得很好,可以订阅。科学网上,我发现肖陆江老师的博客上介绍了许多神经科学的论文,而且写得简短有趣,看后难以忘记。 看完一篇文献之后,做成PPT,向别人介绍文献内容也是增强记忆的好方法 。我选修的有些课程就需要向别人介绍文献,虽然当时需要比较多的时间,可是后来却难以忘记,付出的时间也是值得的。如果觉得做成PPT太麻烦,也可以简单的和别人口头讨论。 写博客介绍文献内容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要想把一篇文献介绍清楚,自己就必须先理解它;要想介绍的简洁,就要能抓住重点;要想写得有趣,就要发挥想象力 。我经常发现,写博客是可以促进记忆的。我的博客今后可能会介绍一点文献。 与熟悉的事物建立联系是促进记忆的重要方法 。所以,看文献的时候,应该尽可能与日常生活和自己熟悉的理论、事物联系起来。经常这样做的话,很快就可以发现,其实大部分道理都是差不多的。 如果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也可以自己组织Journal club,找一批热爱读文献的同学,定期轮流由一人向大家介绍文献。 很多研究基因、蛋白质、分子功能的文献都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无论怎样千变万化,最后都离不开最基本的几招。记住了这几招,看文献就更容易记住。我以前曾将研究基因功能的研究方法归纳为四大绝招,后来把这几招运用到看文献中去,发现看文献轻松很多,也更容易记住了。 很多人可能觉得看在电脑上看文献不容易记住。所以对于重要的文献,可以用笔记本认真记下来。我曾经这样做过,发现效果不错。 仅仅记住别人做的研究是不够的。科研的灵魂是创新,即使你能看完并记住成千上万篇文献,如果不能做出好的研究,可以说只是浪费时间。“想不开”,指的是看了文献没有想法,没有收获。大家都相信:付出就有收获,努力就能成功。如果大量付出却没有收获,的确会让人想不开——烦恼、郁闷。如果你看文献总是“想不开”,可能就会真的想不开了。所以,看文献一定要“想得开”。 怎样才能算是“想得开”了呢? 看完一篇文献,能够提出问题,产生新的想法,对自己的课题有启发,或者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 。 带着问题看文献很重要,看了文献之后思考问题更重要。如果看完后没有问题,那么就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本文有多重要,为什么? 判断研究重要性的能力是科研鉴赏力的主要构成。科研鉴赏力的表现是怎样的?看到重要的研究能够判断出来,并欣赏到其美妙之处。 只有不断地对文献和研究的重要性进行判断,才能逐步培养出自己的判断力。经典文献,可以作为“重要研究”的阳性对照 。看一篇经典文献,“这篇文献重要吗?”,回答一定是肯定的。“这篇文献为什么重要?”,才是重点思考的问题。只有弄清楚了重要的原因,在分析将来的文献时,才能准确判断出其重要性。所以,阅读文献,应该从经典文献开始,并弄清楚经典文献重要的原因。 2. 作者为什么能想到这个选题?我能够想到吗? 决定科研人员水平的关键就是选题。选题关注三点:创新性,重要性和可行性 。选题一旦确定,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就都是技术活了,选题才是艺术。分析别人为什么能想到这个选题,可以使自己得到启发,将来也能想到好的选题。分析完了之后,模拟一遍作者的选题过程。假设自己置身于作者的处境,知道作者知道的一些背景知识,问自己:我能够想到这个选题吗?如果可以,怎样想到?如果不可以,为什么? 3. 本文解决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新的问题? 几乎所有文献都是要解决一个科学问题。但是,科研是无止境的,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导致许多新的问题产生。看完一篇文献,要问自己:本文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有多重要?这个问题的解决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其中哪个是最重要的? 4. 本文对自己课题有何启发? 创造力的关键就是建立联系。看完一篇文献,一定要与自己做的课题或者将来打算做的东西联系起来,问自己:本文对我的课题有何启发?哪些地方可以为我所用? 5. 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高水平的科学家可以准确的预测未来,并根据对未来的预测决定现在研究什么。只有不断地对未来进行预测,才可以养成预测未来的习惯和提高自己对未来的预测能力。看完一篇文献之后,要思考:这个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有哪些?其中哪一两个是最重要的?本问题与问题3有紧密联系。 6. 本文有哪些不足?怎样改进? 金无足赤,无人无人,一篇文章写得再好也有缺点。能够发现高水平论文的缺点,不仅是自己科研水平的体现,也可以防止自己犯类似的错误,因此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所以看完文献之后应该思考文章有哪些不足,应该怎样改进。 7. 结果是否有其他解释? 同一个结果往往可以有多种解释,对这些解释考虑是否周全是决定结论是否可靠的关键。如果细心分析的话,也许能发现不同于作者的解释。这样的锻炼,不仅可以发现别人的不足,还可以帮助自己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在设计实验时考虑到多种可能并用对照增强文章说服力。 8. 我有哪些新的想法? 回答完前面七个问题之后,自然就想得开了,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如果还不知足,那就再强迫自己想出几个idea来。 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为了防止遗忘,最好将答案记下来。
论文最核心的要求就是论证自己的观点。参考文献可以作为论据,增强论点的可信度。另外使用了参考文献的论文,能体现出作者博览群书,有文献阅读的能力。
论文,是大学生毕业的必经之路,是学生对于其所学学科研究得出的结论和成果,不论学的是医学、金融、法律、还是艺术等等,论文都是国内外的大学生在毕业前所需要完成的学术探讨。
文献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随意堆砌在字句中的华丽文字,而是前人智慧的辅助与支持,是增加文章学术价值和真实程度的重要支架,没有文献的论文是不具备说服力的。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认为“文,典籍也;献,贤也”。 意为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书籍。(参考于《汉典》)
在现代社会中,文献的载体方式不仅限于书籍,还包括图画,声音,视频等等,它是前人留下真实数据的一种手段,也为后人提供大量的知识基础。所以,学术论文对于参考文献的引用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所写论点的了解程度及本身的学术素养,通过阅读,整理,研究前人留下的经验和成就,来论证如今自己得到的观点才能让论文变的真实可信。如果文章随意的信口开河,没有任何数据论证,那么其文章也就不存在任何被后人研究及引用的价值,后人也无法了解前人当年的真实情况。
文献也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
零次文献最具影响和参考价值,它代表的是最原始的数据记录,最能体现真实性和依据,在论文中一般体现在作者本身,比如通过大量实验所得的数据。
一次文献一般出现在具有官方证实的网站、报刊等地方,一般影响一个时代的著作或者实验都可以作为强有力的一次文献借鉴在自己的文章中,例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二次文献是对于一次文献的加工所产生的结果,例如将一次文献整理和归纳后所得到的出版物和作品,例如学术年度报告总结、数据报告手册等编纂过的文章都可以称之为二次文献。
文献不光对于大学论文的意义重大,也是人们窥探过去的真实依据,它不光作为一种真实的数据存在,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是重要的人类瑰宝。
便于其他人查阅,让论文有理有据。如果没有参考文献,面对论文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导师也很难找到切入点。
文献阅读是科研的重要基础,但是并非每一个科研人员都喜欢和擅长看文献——例如我自己。我发现,阅读文献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坐不住,记不住,想不开。 坐不住,指的是不喜欢看文献。 为什么我们喜欢看小说,看电视剧,却不喜欢看文献呢?首先是因为看文献难,其次是因为看小说、电视剧更有趣,而看文献却枯燥乏味。“坐不住”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根据《兴趣从何而来》一文中的分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是通过大量阅读使看文献成为自己擅长的事情 。人们总是对自己擅长的事情感兴趣,当大量阅读文献之后,积累了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领悟到了阅读文献的方法,再去看文献难度降低很多,就容易静下心来读了。 一开始看文献,好比跑马拉松,很痛苦;熟练了之后,好比散步,很轻松 。此外,在某一领域内阅读了一定量的文献之后,对该领域变得熟悉起来,而熟悉也可以增强兴趣。 其次,带着问题看文献。问题一旦提出,就有了回答的需求。带着问题看文献,满足了自己回答问题的需求,而需求得到满足就会导致快乐, 所以带着问题看文献会更有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提出问题之后,不要马上看文献,而要冥思苦想一段时间。这就如同人在不是很饿时吃饭没胃口,如果饿了一天之后,随便吃什么都觉得很好吃。冥思苦想的阶段,就好比忍饥挨饿的阶段,可以很好地“酝酿兴趣”。 第三,树立明确的目标。例如,一天看一篇文献,或者一周精读一篇文献。 树立目标之后,就有了看文献的动力 。如果能找到同学和自己树立同样的目标,相互监督、交流,则效果会更好。 第四,用“爱屋及乌”的方法提高兴趣。我曾经在一门课程上向大家介绍过日本科学家利根川进的一篇论文。在介绍的同时,我顺便了解了他的一些事迹并对他产生了兴趣。后来有一天,我在一期Cell上看到他的两篇论文,高兴不已,因为看到我“认识”的人发表的文章了! 对某一位科学家的兴趣,常常也可以转化为对他写的论文的兴趣,这就是“爱屋及乌” 。因此,熟悉和喜欢一些科学家对看文献是有帮助的。此外,一般大家都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看到非兴趣领域的文章,把它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联系起来,自然就更有兴趣了。 第五, 用做白日梦的方法提高兴趣 。想象自己看文献的能力提高之后,可以津津有味地阅读Science,Nature(参见施一公老师博文《学生如何提高专业英文阅读能力》),轻松愉快地获取科研信息,提高科研水平,享受科研。这样的想象也可以增强兴趣。 第六, 用想象力增强看文献的兴趣 。文献的内容虽然是死的,但是可以把它想象成活的东西,可以对它编故事。喜欢武侠小说,就编成武侠小说,喜欢言情小说,就编成言情小说,喜欢历史剧,就编成历史剧。 还有一些做法会降低看文献的效率从而降低兴趣。张彦斌老师在《旁观留美研究生的困惑》一文中提到有一位研究生,因为看文献时总是从头开始一字不拉地看地看,结果看了很久还是不懂。后来接受张老师的建议一开始只抓主线效果就好多了。施一公老师也曾经提过: 看文献要抓主线 。 对于有些人来说,走动可以促进思维,所以如果实在坐不住,不妨把文献打印出来,边走边看。 当能静下心来看文献之后,第二个问题就是记不住了。今天看过的文献,过几天就没有印象,过一个月就忘得一干二净。 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乌有,怎么能使人不沮丧? 我尝试过很多声称可以增强记忆力的方法,有些甚至声称可以增强记忆力十倍,但我的记忆力连20%的提高都没有。事实上, 精简记忆内容才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可以轻松地将记忆内容精简为五分之一,十分之一,但是却不可能提高自己的记忆力五倍,十倍。 精简记忆内容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好处:提高了自己对事情重要性的判断力。因为在精简记忆内容的时候, 需要记忆的一定是重点,需要舍弃的是次要部分 。长此以往,不仅对文献,对科研,而且对日常生活中不同问题和事情重要性的判断力也会大大提高。无论你将来从事何种职业,这种能力都是极端重要的。 我们可以把一篇文献精简为一句话,几句话,或者很短的一段话。哪些部分是重点呢?首先是结论,因为结论是我们用来进行推理的基础。 如果精简为一句话,这句话就一般是结论 。不过,由于结论并非完全可靠,所以,一定要加上“可能”两个字。例如:本文研究表明:基因A可能(或者很可能)与记忆有关。 如果精简为几句话,除了结论,还要加上 关键实验 。一篇文章为了论证一个观点,常常会做大量的实验从多方面进行论证,但是,最关键的实验往往只有一两个。例如:本研究在小鼠身上敲除基因A,水迷宫实验发现记忆力受损;过表达基因A,水迷宫实验发现记忆力增强,因此表明基因A很可能与记忆有关。 如果精简为一段话的话,还需要加上 选题的依据 。即为什么做这个研究,这样研究有多重要,为什么重要。此外,还可以加上对自己课题有帮助的细节,例如实验方法、论证方法等。总之,是虽然对大部分人不重要,但是对自己很重要的地方。 看完一遍暂时记住了之后,不久就会忘记。所以, 对于重要文献,定期的复习很重要 。马臻老师曾经在《解答读者问题——读文献等》的博文中说过:“好的文献至少要读三遍。做试验前读一遍,实验中读一遍,写文章时再读一遍。”这个建议很好。做试验前看过的文献,可能在做实验中就会忘记,也可能没有注意到对自己有用的细节,在做实验中再看,往往有新的发现。 此外,有些文章会对论文进行精彩的介绍,看了这样的文章,记忆就会很深刻。例如,《科学美国人》就会经常介绍有趣的研究,文章写得很好,可以订阅。科学网上,我发现肖陆江老师的博客上介绍了许多神经科学的论文,而且写得简短有趣,看后难以忘记。 看完一篇文献之后,做成PPT,向别人介绍文献内容也是增强记忆的好方法 。我选修的有些课程就需要向别人介绍文献,虽然当时需要比较多的时间,可是后来却难以忘记,付出的时间也是值得的。如果觉得做成PPT太麻烦,也可以简单的和别人口头讨论。 写博客介绍文献内容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要想把一篇文献介绍清楚,自己就必须先理解它;要想介绍的简洁,就要能抓住重点;要想写得有趣,就要发挥想象力 。我经常发现,写博客是可以促进记忆的。我的博客今后可能会介绍一点文献。 与熟悉的事物建立联系是促进记忆的重要方法 。所以,看文献的时候,应该尽可能与日常生活和自己熟悉的理论、事物联系起来。经常这样做的话,很快就可以发现,其实大部分道理都是差不多的。 如果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也可以自己组织Journal club,找一批热爱读文献的同学,定期轮流由一人向大家介绍文献。 很多研究基因、蛋白质、分子功能的文献都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无论怎样千变万化,最后都离不开最基本的几招。记住了这几招,看文献就更容易记住。我以前曾将研究基因功能的研究方法归纳为四大绝招,后来把这几招运用到看文献中去,发现看文献轻松很多,也更容易记住了。 很多人可能觉得看在电脑上看文献不容易记住。所以对于重要的文献,可以用笔记本认真记下来。我曾经这样做过,发现效果不错。 仅仅记住别人做的研究是不够的。科研的灵魂是创新,即使你能看完并记住成千上万篇文献,如果不能做出好的研究,可以说只是浪费时间。“想不开”,指的是看了文献没有想法,没有收获。大家都相信:付出就有收获,努力就能成功。如果大量付出却没有收获,的确会让人想不开——烦恼、郁闷。如果你看文献总是“想不开”,可能就会真的想不开了。所以,看文献一定要“想得开”。 怎样才能算是“想得开”了呢? 看完一篇文献,能够提出问题,产生新的想法,对自己的课题有启发,或者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 。 带着问题看文献很重要,看了文献之后思考问题更重要。如果看完后没有问题,那么就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本文有多重要,为什么? 判断研究重要性的能力是科研鉴赏力的主要构成。科研鉴赏力的表现是怎样的?看到重要的研究能够判断出来,并欣赏到其美妙之处。 只有不断地对文献和研究的重要性进行判断,才能逐步培养出自己的判断力。经典文献,可以作为“重要研究”的阳性对照 。看一篇经典文献,“这篇文献重要吗?”,回答一定是肯定的。“这篇文献为什么重要?”,才是重点思考的问题。只有弄清楚了重要的原因,在分析将来的文献时,才能准确判断出其重要性。所以,阅读文献,应该从经典文献开始,并弄清楚经典文献重要的原因。 2. 作者为什么能想到这个选题?我能够想到吗? 决定科研人员水平的关键就是选题。选题关注三点:创新性,重要性和可行性 。选题一旦确定,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就都是技术活了,选题才是艺术。分析别人为什么能想到这个选题,可以使自己得到启发,将来也能想到好的选题。分析完了之后,模拟一遍作者的选题过程。假设自己置身于作者的处境,知道作者知道的一些背景知识,问自己:我能够想到这个选题吗?如果可以,怎样想到?如果不可以,为什么? 3. 本文解决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新的问题? 几乎所有文献都是要解决一个科学问题。但是,科研是无止境的,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导致许多新的问题产生。看完一篇文献,要问自己:本文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有多重要?这个问题的解决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其中哪个是最重要的? 4. 本文对自己课题有何启发? 创造力的关键就是建立联系。看完一篇文献,一定要与自己做的课题或者将来打算做的东西联系起来,问自己:本文对我的课题有何启发?哪些地方可以为我所用? 5. 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高水平的科学家可以准确的预测未来,并根据对未来的预测决定现在研究什么。只有不断地对未来进行预测,才可以养成预测未来的习惯和提高自己对未来的预测能力。看完一篇文献之后,要思考:这个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有哪些?其中哪一两个是最重要的?本问题与问题3有紧密联系。 6. 本文有哪些不足?怎样改进? 金无足赤,无人无人,一篇文章写得再好也有缺点。能够发现高水平论文的缺点,不仅是自己科研水平的体现,也可以防止自己犯类似的错误,因此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所以看完文献之后应该思考文章有哪些不足,应该怎样改进。 7. 结果是否有其他解释? 同一个结果往往可以有多种解释,对这些解释考虑是否周全是决定结论是否可靠的关键。如果细心分析的话,也许能发现不同于作者的解释。这样的锻炼,不仅可以发现别人的不足,还可以帮助自己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在设计实验时考虑到多种可能并用对照增强文章说服力。 8. 我有哪些新的想法? 回答完前面七个问题之后,自然就想得开了,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如果还不知足,那就再强迫自己想出几个idea来。 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为了防止遗忘,最好将答案记下来。
作为一名技术能力要求更高,而学术水平要求不是特别高,注重于教学的高校教师,我对自我阅读文献的目的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反思。自己应该树立怎样的目标呢? 明确看文章的原因就是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所处的行业的发展前沿,这样才能不断地加强自我的专业性,以此作为阅读文献的首要目标,而不仅仅是为了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因为我这个工作,低水平的论文也就足够了。 自己所处的行业,这样的这个工作的特点,不需要发表高水平的论文,但是如果不阅读论文,就会成为一个教书匠。 自己所处行业的最为前沿的信息都不够了解。《航空航天专业》 如何积累自我的专业知识呢。 自己阅读到的专业前沿知识,对行业发展更加的了解,为上好课打好基础。 高水平论文是一个人几年的心血,甚至一段团队2-3年的研究成果。阅读这种文献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非常的有启发意义,能深入了解一个专业领域的前沿信息。对自己成长还是非常的有意义的。 作为青椒,尤其是作为教学任务和其余工作非常繁忙,且学校不具备实验条件的青椒,几乎没有相关的科研团队,想要靠自己一己之力发表工程应用类的SCI论文,没有这样的时间,没有这样的条件,即使自己花费大量的力气,熬了很多的夜发表了SCI论文,黄花菜都要凉了;可能自己的教学中心也会偏移,这样也偏离了自我职业中心——教学。 但是不发表论文也是不行的,因为长期的不看论文,不发表论文。基本上就丧失了这种能力,因此,退而求其次只能一些核心类期刊。并在自己方向的1-2两个主题内,逐步的进行积累。 结合自己现在积累和自身能力,多发表核心类文章,这种文章对自己来讲还是比较为容易的。在阅读大量的文献和积累大量想法,之后可以将创新类的文章发表在EI,也许在积累的5-6年之后,也可以逐步的窥探SCI类的文章。 莫要总想一口气吃胖子。在没有资源和积累的情况下,还是需要量力而行,并且这些工作也是自己兴趣的一方面,通过几年的学习,也逐步的对自己所从事专业产生了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可能是由于逐渐的能够听懂专业术语了吧。 人,对自己强于他人的方面总是会内心有种羞于表达的“荣誉感”,这也会逐渐成为自我成长的动力。 硕士和博士的论文更加的具有系统性,对于新接触学术论文的研究生,还是建议从相关专业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看起,先了解最基本的知识。这样看小论文才不会像看天书一样。并且硕士博士论文后的参考文献,基本上涵盖了论文发表前大量的相关主题文献,也更加的具有参考价值。 这样能免去大量寻找文献的过程。在跟着硕士论文阅读的过程中,结合小论文能逐渐的产生新的想法,这样也就对于发表小论文有了自己的想法。 在论文上,对别人先进行模仿,发表一些小的文章,逐渐的培养的自己的想法;应该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几个方面,或者是一个方面;成为一个方面的专家; 1.从模仿开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进行解决; 2.在这个过程中, 应该注重与他人的之间的分享 ,积累自己的经验和账号的成长值,作为分享的一种方式;通过某种方式,将自己工作中花费时间形成的成果最大话; 最近,有些空闲的时间,已经好久没有写论文了,再次接触感到真的挺难的,特写出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也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纾解。
如果学校没有明确要求,一般学术规范上对此也没有具体规定。一般来说,一篇学士论文,字数大多在5000字左右,对参考文献的范围、个数要求较低,但为体现该论文系作者广为研究的学术成果,其参考文献至少要十五个以上,并且至少应有八本以上学者的著作,其余可以为其他人的学术论文、刊物等。如果学者著作太少,都是论文参考,则显得文章的研究基础不扎实;如果连论文都很少,都是网页参考,则会严重降低论文的学术价值。参考文献贵不在多,而在精。切忌引用来源不明、不知出处、不够分量、不够权威的文献资料做参考。但是仍需强调的是,虽然一篇论文并非以参考文献个数的多少来判断其学术价值,但如果参考文献越多,由其是有分量的文献越多,应越能体现作者写这篇文章所用的功夫及厚积薄发的功底。
先开门见山的回答这个问题,研一开始绝对应该大量开始阅读文献。我们观察发现,往往能在毕业前就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研究生,无一不是对本领域的研究现状有着深刻的了解,在课题组的前面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拓展做来的。如果不在研一阶段进行广泛且深入的文献阅读,则很难在后续开展研究、撰写论文的同时兼顾文献调研,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来。因此,在研一阶段进行广泛的本领域文献阅读十分有必要,以下是具体原因和建议。从研一开始大量阅读文献的三个目的:01快速跟进研究现状所有海内外的大学都会对研究生几年的科研成果有一定的创新性要求,如果不对本领域的研究进展有充分的了解,一名研究生很难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做出富有创新性的成果来,简单的重复前人成果是无法通过论文专家盲审及最终的专家组论文答辩的。这里所指的研究现状包括导师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同领域其他团队的研究现状以及业内大牛的研究现状,了解这些能够让你对自己课题组的研究在本领域的定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快速跟进本领域的最新的研究进展。
文写作过程中为什么要做文献综述 了解
我觉得这样会让导师对你的印象更好一些,因为使用非常多的参考文献,显得你这个人非常的有才华,平时读的书非常的多。
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文献综述格式及写作技巧(附文献综述范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文献综述的引言: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文献综述的正文: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 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文献综述的结论: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文献综述的附录: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可以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述。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无论是看读研究生还是做研究,都必须看文献,这是生命线。读文献可以了解本行业的研究进展已经到什么程度了,现在全行业的火力集中在什么领域,就算你不做这个领域,至少要有所了解。读文献现在是比较快能够开始自己研究工作的途径了。看别人做了什么工作,重复别人的工作,发现别人工作的不足,改进别人的工作,发表你的工作。这就是目前的研究途径之一。
1.尊重别人的学术成果参考文献是对前人学术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我们在论文中引用了别人的学术观点、材料、数据等。没有标注出处,会被认为是抄袭,剽窃行为。我们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都需要参阅和利用大量的文献资料,只要我们引用了的资料,都需要列出来,这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也避免了自己抄袭,剽窃别人成果的嫌疑。2.节约篇幅我们在论文中借鉴别人的方法和论点,如果把涉及的内容全部写下来的话。会导致论文内不精简,看上去比较乱。所以我们只需要标注参考文献即可。这样不仅精炼文字,节约篇幅,也增加了论文的信息量和学术价值。3.论文的真实科学依据参考文献反映了论文的真实科学依据。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借鉴、参考、应用他人的学术成果,这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如实标注参考文献,这表明我们尊重科学,尊重他人的科学态度和品质。没有参考文献的论文,应视为论文写作者忽略了科学工作的继承性,也反映了作者态度的欠缺和科学学风。4.研究基础参考文献可以反映出论文的真实性和研究依据,也反映出改论文的起点。我们论文中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表明了自己论文中的研究是有价值水平和依据的。5.研究区别标注参考文献,也是为了把前人的成果区分开来。这能表明论文的研究成果是自己写的,虽然引用了前人的观点、数据或其他资料。 但是标注出参考文献,这样不仅能体现出自己的研究能力,也能体现自己的创新和价值6.方便检索在论文中添加参考文献,这样给读者很审稿人提供了与论文相关的文献题录,方便查阅,找到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的目的和意义是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当然很重要啦,那是你学习的关键
论文,是大学生毕业的必经之路,是学生对于其所学学科研究得出的结论和成果,不论学的是医学、金融、法律、还是艺术等等,论文都是国内外的大学生在毕业前所需要完成的学术探讨。
文献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随意堆砌在字句中的华丽文字,而是前人智慧的辅助与支持,是增加文章学术价值和真实程度的重要支架,没有文献的论文是不具备说服力的。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认为“文,典籍也;献,贤也”。 意为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书籍。(参考于《汉典》)
在现代社会中,文献的载体方式不仅限于书籍,还包括图画,声音,视频等等,它是前人留下真实数据的一种手段,也为后人提供大量的知识基础。所以,学术论文对于参考文献的引用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所写论点的了解程度及本身的学术素养,通过阅读,整理,研究前人留下的经验和成就,来论证如今自己得到的观点才能让论文变的真实可信。如果文章随意的信口开河,没有任何数据论证,那么其文章也就不存在任何被后人研究及引用的价值,后人也无法了解前人当年的真实情况。
文献也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
零次文献最具影响和参考价值,它代表的是最原始的数据记录,最能体现真实性和依据,在论文中一般体现在作者本身,比如通过大量实验所得的数据。
一次文献一般出现在具有官方证实的网站、报刊等地方,一般影响一个时代的著作或者实验都可以作为强有力的一次文献借鉴在自己的文章中,例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二次文献是对于一次文献的加工所产生的结果,例如将一次文献整理和归纳后所得到的出版物和作品,例如学术年度报告总结、数据报告手册等编纂过的文章都可以称之为二次文献。
文献不光对于大学论文的意义重大,也是人们窥探过去的真实依据,它不光作为一种真实的数据存在,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是重要的人类瑰宝。
1、尊重原作者著作权每一本书、每一篇论文都是作者的劳动成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原作者依法享有其著作权。如果我们的论文中引用了别人的文章、论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我们要标明作者的姓名、引用的来源。这样才不算侵犯作者的著作权,否则会被视为违法行为。2、便于追溯论文依据参考文献其实也是一种追溯论文中引用观点的依据。如果对其中的观点有所质疑我们可以通过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来查找。3、科学精神的一种体现记得有位中国的博士将他指导的研究生论文那给一位美国的教育学专家看,结果那位美国的专家说:“我不看!”为什么?因为数万字的论文后就只列举可怜的参考文献。为什么要列举参考文献呢?因为参考文献是一种客观的数据。如果你没有参考文献那么论文中的概念、理论、数据是从何而来?作者空想的吗?做科学要客观,而参考文献的多少是论文是否尊重客观事实的一种表现,也是作者科学素养的体现。4、降低错误产生的概率很多实验是不严谨,甚至是有错误的。通过查找更多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从中判断哪些资料是有问题的,哪些可能是正确的。从而引用正确的结论,得到正确的研究结果。比如当你在文献中发现了两个不同的结论,通过调查研究否定其中的一个错误结论,选用正确的结论作为论文的参考。这便是多查阅参考文献的好处。
引据经典,增加说服力,也是一个很好素材的来源。就是这个作用了。
便于其他人查阅,让论文有理有据。如果没有参考文献,面对论文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导师也很难找到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