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扬大毕业论文范文

扬大毕业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扬大毕业论文范文

简单的说:一般由7部分组成,依次为:(1)封面,(2)中文摘要和关键词,(3)英文摘要和关键词,(4)目录,(5)正文,(6)参考文献,(7)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各部分具体要求如下:(1)封面(采用学校统一规定的封面)(2)中文摘要和关键词中文摘要应将学位论文的内容要点简短明了地表达出来,约300~500字左右(限一页),字体为宋体小四号。内容应包括工作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本论文的创新点,语言力求精炼。为了便于文献检索,应在本页下方另起一行注明论文的关键词(3-5个)。(3)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应与中文摘要相同。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小四号。(4)目录 标题应简明扼要并标明页号。(5)正文 毕业论文一般要求不少于8000字,内容一般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分析与讨论、研究成果、结论及展望。(6)参考文献只列出作者直接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文献资料。参考文献一律放在论文结束后,不得放在各章之后。(7)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指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时间就像一头野驴,生猛地扎进生活的泥坑里,我没想过拽住。我将以告别的形式适应我自己,成为我自己。如果论文致谢有段位那一些文科生的致谢就属于天花板级别。

“时间就像一头野驴,生猛地扎进生活的泥坑里,我没想过拽住。我将以告别的形式适应我自己,成为我自己。”

一、毕业论文的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新颖性、先进性、开创性、适用性以及写作的难易程度等。下面重点谈谈选题的原则:1.要客观需要,颇有价值。选题要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例如“企业联盟问题研究”,就是这样。正如一汽集团李启祥副总经理说,我国汽车与国外的汽车竞争,无论是技术、质量、品牌、功能、成本和规模经济等都比不过人家,只能靠一体化,战略联盟,与“大众”合资进入世界大汽车集团,靠国外发展自己。因此,关于战略联盟的研究,既满足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又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2.要捕捉灵感,注重创新。论文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的含义非常广泛,是指一种新的观点,创立新说,新的论据(新材料),新的补充,新的方法,新的角度。也有人说创新指研究的内容是新的,方法是新的,内容与方法都是新的。还有人认为创新指独特见解,提出前人未曾提出过的问题,纠正前人的错误观点,对前人成果进一步深化、细化、量化和简化等。由上可见,一篇论文总要有一点创新,否则就算不上真正的论文。创新靠灵感,灵感靠积累。只有在长期的艰苦砥砺中才能偶然产生一点思想的火花,而这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就可能变成学术创新的起点。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 提取码: ne8r

扬州大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随着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在患者的临床诊疗工作中,检验医学结果为临床医学诊疗工作提供着重要的客观诊断和疗效判断依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学检验论文,供大家参考。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问题研究

医学检验论文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方法 :本次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医学检验患者200例,随机分组,就常规检验管理(对照组,n=100)与依据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行针对性管理(观察组,n=100)的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选取的标本检验患者准确率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观察组患者临床检验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针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对策,包括标本采集、检验仪器设备和试剂、检验人员等多方面管理,可提高检验质量。

医学检验论文内容

关键词:医学检验;质量控制;问题;对策

现代医学中,临床检验为重要内容,可为疾病诊治、监测、预后评估提供准确参考依据,随着医疗科技取得的卓越发展成就,医学检验技术随之也不断发展,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保障疾病有效诊断和控制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故重视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医患关系意义重大[1]。本次调查选取临床检验患者,随机分组,就加强质量控制管理与常规管理成效展开对比,现 总结 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临床检验患者200例,男104例,女96例,分别行化学检验、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等。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间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具可比性。

方法

对照组在检验过程中应用常规管理方案,观察组重视针对存在问题,制定针对性解决对策并实施,具 体操 作步骤如下:

质量控制问题:

(1)标本采集问题:受检者饮食、运动、所用药物均可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同时,患者地理位置、年龄、性别、民族也可影响检测结果。采集标本时,需嘱患者将正在使用的药物停用,在安静或正常活动下对标本采集。但若操作不当,如完成静脉血采集后,将血液直接在试管内注入,而针头不拔掉,会出现标本溶血。从正输液的手臂血管行采血操作,会稀释血液标本。

(2)试验和检验设备问题:仪器保养不妥、仪器老化,均可使检测的灵敏度受到影响,在准确性上出现问题;因检验人员水平有限,或未掌握仪器的功能,标准操作,注意事项,引发检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如试剂更换时,相关仪器参数未改变,规范保存样品的意识不强,诱导操作失误,促使检测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所应用的试剂,未按规范要求设定,有误差事件发生。

(3)人为问题:医疗科技在近年发展迅猛,检验仪器渐趋高端,有越来越高的自动化程度,但仍需人来对各项操作完成。故检测试验中,检验人员操作误差是引发结果误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员操作误差主要包括:样品暴露时间过长、操作习惯不标准、样品检测峰面积积分存在习惯上的差异及对检测结果的重视度不足等,均可引发不良事件发生。

(4)室间质评和室内质控:室内质控即室内质量控制,重视室内质控的开展是监测仪器设备、检验方法、操作环境、过程、试剂等稳定性检测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获取正确检验结果的风向标。实验室间质量评价为室间质评,加强室间质评,可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评价,确保结果与其他单位一致或具可比性。

(5)检验分析后问题:医学检验中,结果的复查和审核为最后一道保障质量的防线,检验人员通常对先进仪器设备过分依赖,易有出错 报告 的情况,如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出异常结果,未按人工规则复查,出具错误报告等。

应对 措施 分析:

(1)检验前质量控制:①保证标本质量:采集样本前,重视应用人文关怀理念,与患者及家属积极沟通和解释,对病情、情绪、生理变化了解,将所需检查项目的目的、意义、采样和自留样本注意事项、影响检查因素告知,以提高配合依从,在平静、安静状态下完成采集,保障了样本的真实、合格,避免了由此引发的误差事件。②样品合格: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采集,确认和核查患者信息,标本采集时,对时间、部位、体位、取样方式、数量严格要求。如采集血样,通常在空腹16h内,早上9:00前,患者保持平静、安静正常状态进行。尿标本采集时,患者需饮食规律,避免性生活、 体育运动 、饮酒,女性月经后采集,需注意清洁尿道口、外生殖器及周围皮肤清洁,以避免被经血、阴道分泌物污染。样品一经采集,即具实效应,需及时送检,若不具备及时送检条件,需正确存放,以防变质或变性,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2]。

(2)检验中质量控制:①仪器维护:仪器正常运行在检验过程中意义重大,检验人员需做好保养和维护,定期性能评价和校准,确保性能稳定和正常运行,一旦有问题出现,需向供应商及时通知,更换或 修理 。同时培训检验科医技人员,防止人为操作失误。②需保证检验试剂合格,对试剂保存环境、时效严格管理,启用前需注意防保质期和生产日期,避免因试剂失效或变质诱导结果错误。建立保管和使用试剂制度,确保有效性和安全性,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③提高检验人员综合素养:现代仪器均为精细化操作,检验人员需具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故需加强技术操作培训和业务学习,娴熟掌握仪器操作规程、检测原理、干扰因素、检测结果的图形、数据,报警的含义及如何维护,保养调试,掌握性能评价和校准标准,防范操作失误。同时,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与自身技术水平结合,针对患者疑问,合理做出解释,主动与其他科室交流,对患者病情进行了解,并与临床症状结合,对结果是否准确做出评估,以使自身检验能力提高。

(4)积极开展室内质控、室间质评管理:检测标本前,校准仪器,行室内质控,对仪器设备各项检验参数和性能检测,正常状态下,才可对标本检测。如失控,需记录,并分析原因,积极纠正,再行检测。注意质控品精密度。重视室间质评,确保检测结果与其他单位具有一致性、可比性。

统计学分析

文中涉及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选取的标本检验患者准确率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观察组患者临床检验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医学检验在现代医学中作用显著,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质量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体医疗水平[3]。引发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问题较多,需行综合分析,针对问题积极防控,以降低标本检验不合格率。本次调查中,观察组针对检验前标本采集、检测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人员、仪器设备、试剂等因素引发问题的原因展开探讨,并制定针对性防控对策,如重视采集标本前与患者沟通,加强仪器、设备保养和检测,重视针对检验人员综合素养加以培养,积极开展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对降低检验失败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意义重大[4]。本次结果证实观察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综上,针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对策,包括标本采集、检验仪器设备和试剂、检验人员等多方面管理,可提高检验质量。

医学检验论文文献

[1]郝莉丽.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0):2672-2673.

[2]毛颖华.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管理与控制〔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1):50-51.

[3]董大光.浅谈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7):1143-1144.

[4]薛建丽.谈在检验操作过程中如何控制医学检验中的误差〔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2(11):221.

民办高校医学检验本科新生认同思考

医学检验论文摘要

【摘要】目的了解民办医学院医学检验本科新生专业认同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加强专业认同 教育 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医学检验学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采取整群抽样方式对长沙医学院2015级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新生专业认同(±)分;户口所在地、录取方式、在校担任干部对专业认同无明显影响,性别、家庭收入及就读原因对专业认同影响较大,女性、因自己喜欢而就读、家庭收入低的学生专业认同更高。结论医学检验本科新生的专业认同处于一般水平;就读原因是影响专业认同的最主要因素。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新生专业认同现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学生专业认知教育,提高新生专业认同感。

医学检验论文内容

【关键词】学生,医科;教育,医学,本科;专业认同;调查分析

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在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1],专业的认知既是学生形成积极专业情感的基础,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积极化的必要条件[2]。在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我国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高低对其学习有重要影响[3]。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医学类专业针对于大学生专业认同情况及影响因素开展了诸多研究,其中以临床与护理专业最多,医学检验专业相对较少,而对民办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的认知调查则是少之又少。而医学检验专业认同作为专业态度的重要组成成分,不仅要求检验生应具有检验相应学科知识,还是检验生对检验专业设定的目的、意义及作用的看法和认识,对检验工作的理解和信念,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素质、高水平检验人才队伍的培养。了解新生的专业认同情况,有助于检验教育者发现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稳定检验技术队伍,促进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本文通过调查长沙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在校本科生的基本情况,了解专业认同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教育工作者优化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开展专业认知教育、提高培养质量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

以长沙医学院2015级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120人为调查对象,采取整群抽象的方式对每一个体进行问卷调查。发放及回收调查表120份,经整理后有效问卷116份,有效回收率为,其中男31人,女85人。由调查员采用集体方式进行问卷发放,被调查者当场完成问卷并进行回收。

调查内容及评价方法

采用自编的“医学检验学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重测信度大于,内容效度指数为。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技能、专业期望和专业价值观等,采用Likert-5分制评分,分5个等级:非常不符合(非常不满意)为1分,不符合(不满意)为2分,无法确定(一般)为3分,符合(满意)为4分,非常符合(非常满意)为5分。总分125分,得分25~<50分为不认同,50~<100分为一般认同,100~<125分为高度认同[4]。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医学检验学生专业认同总体状况

专业认同得分为(±)分,专业认同度一般。大部分学生专业认同处于一般认同(50~<100分)占,其中专业认同处于高度认同(100~<125分)占,无不认同学生。

基本情况

医学检验专业新生年龄17~21岁,以女生居多,为85人(),男生31人(),女生专业认同大于男生专业认同;学生生源与家庭经济情况方面,户口在农村64人()略高于户口在城镇的52人(),家庭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家庭占,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收入较低,负担可能较大,家庭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学生专业认同得分最高。录取方式方面,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较多78人(),其次为第二志愿录取学生(),且专业认同得分第一志愿[(±)分]大于第二志愿[(±)分],大于第三志愿[(±)分]大于其他方式[(±)分];在校担任班干部人数占,普通同学占,班干部与普通学生专业认同得分接近;就读的主要原因中听从父母意见的学生人数最多,占,其次是好找工作占,仅有是因自己喜欢而就读。

专业认同在不同就读原因上的差异

专业认同总分自己喜欢高于父母意见、好找工作、其他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且因自己喜欢而就读本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专业技能5个维度方面得分均高于其他三组,且与其他三组在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与专业技能维度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专业认同结果分析

本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新生专业认同一般,高于马杰等[5]调查的廊坊卫生职业学院的高职医学检验技术学生专业认同,与康晓琳等[6]调查的内蒙古地区护理本科新生专业认同比较接近,原因可能与民办学校学生生源有关。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户口所在地、录取方式、在校担任职务情况对专业认同得分影响并不明显,性别、家庭收入及就读本专业的原因对专业认同影响较大。男生专业认同总分低于女生,与__红[7]、胡忠华[4]、彭艳红[8]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调查结果部分一致。可能受到传统性别 文化 对专业认同造成的影响[9],如幼师专业、护理专业与社会工作等这一类服务性专业中,男生的专业认同度明显要低于女生。生源与家庭经济情况方面,农村户口的学生仍然较多,占,略高于城镇户口的学生,且家庭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家庭占,说明2015级新生大部分家庭经济收入较低,负担依然较大。而该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学生专业认同得分最高,可能来自农村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更珍惜入学机会,均比较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学习与生活比其他学生有更成熟的认识,所以专业认同比其他家庭收入组的学生高。新生专业认同在就读原因上呈自己喜欢大于父母意见大于好找工作大于其他原因。虽然自己喜欢而就读本专业的学生仅占,但在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与专业技能唯度得分方面却均高于其他三组,所以就读原因是影响新生专业认同的最主要因素。个人的喜好会直接影响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与了解,本调查中,自己喜欢而就读本专业的学生()为自己所学的专业而感到自豪,内心已完全接受检验专业,会积极乐观地去面对和解决专业学习中的问题,经常关注检验动态,认为当检验师能够实现人生价值。还有的学生是因父母意见或好找工作而选择本专业,多可能是这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或低收入家庭,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更多的是考虑容易就业和将来可以给家人提供医疗便利条件,很少家庭会根据孩子的喜好而选择专业,导致大部分学生缺少对专业的了解,盲目选择而导致专业认同感降低。

提高医学检验技术新生专业认同的对策

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处于建立专业思想和专业情感的特殊阶段,其专业认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今后4年的大学学习,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专业认识、树立专业思想、规划职业生涯、培养专业能力显得十分重要。所以,针对医学检验专业大学新生开展的专业认同现状的调查,总结提升大学生专业认知教育的对策,有助于教育管理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日常管理和优质服务。

积极开展专业认知的实践教育活动,拓宽专业认知途径

专业认知教育已成为新生入校后的第一课,建议将专业认知教育纳入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的全过程,还可以结合高校院系专业自身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多样性的专业认知实践教育活动,聘请专业认知教育讲师或具备资深学术造诣的教授、专家、学科主任、学院院长等,对专业进行权威解读,对就业进行全面分析,使大学新生对所学专业形成初步认识,逐渐明确检验工作人员在医院工作中所承担的角色和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或优秀的学生、 毕业 生现场宣讲和 经验 交流,激发新生对专业产生兴趣,对未来的学业和就业充满信心,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美好的憧憬,从而提高专业认知度。

辅导员和课程教师双管齐下,做好专业认知教育

“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包括专业认知和人生 职业规划 ”是中共中央国务院规定的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职责[10]。高校辅导员可通过座谈调查,深入了解每位大学新生填报志愿的原因、学习专业的目的、对自我的认知、从事职业的期望等,结合新生个体特征制定针对性的专业认知教育计划和职业规划,减少新生的专业困惑,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课程教师切实提高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将专业认知教育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尤其是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客观评价检验专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结合所授课程多方面、多角度地阐述专业学习内容、方法、学科体系与价值观念,系统引导新生形成良好的专业思想与专业情感,有所侧重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辅导员与课程教师携手齐抓共管,以学生为中心,在专业认知中去实践,在实践中去认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共同探讨与提高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长沙医学院医学检验本科新生的专业认同处于一般水平,仍有很大的发展提升空间。鉴于专业认知对于大学生成材的重要意义,教育工作者需树立专业认知能力的动态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切实培育高校新生的专业认同感,提高专业学习的动力与适应性,进而保障医学检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医学检验论文文献

[1]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罗萍,孙玉梅,张进瑜,等.护理本科生对护理专业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5,5(3):35-37.

[3]李海芬,王敬.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J].高教研究,2014,37(1):9-12.

[4]胡忠华.四川省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7.

[5]马杰,彭海平,史志春,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以廊坊卫生职业学院为例[J].佳木期职业学院学报,2015(2):12-13.

[6]康晓琳,王艳茹,李晓静,等.内蒙地区四所高校护理本科新生专业认同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3,20(7B):22-24.

[7]__红.男性护生实习期间真实体验质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875.

[8]彭艳红.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9]黄分霞.高校新生专业认同的问题与出路[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7):170-172.

[10]宋建飞.高校大学生专业认知教育探讨———基于大学新生专业认知度的问卷调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18(6):94-98.

有关医学检验论文推荐:

1. 医学检验实践报告范文

2.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范文

3. 医学检验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4. 关于医学检验的论文

5. 关于医学检验论文

6. 医学检验技术论文

7. 医学检验述职报告范文

在最近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中,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与其他人文科学的学科一样,学术上的发展是巨大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篇1 浅析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理解 文学史一词的复杂性,是近年来学界每有讨论的问题。就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来讲是指文学自身的纯客观的生成与发展的历史,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本体”,还有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原生态”。在我们对文学史进行直觉性的想象时,我们意识到这种文学史的“本体”或“原生态”是存在的,并且它有一种纯客观的性质。科学的文学史研究,把向文学的真实的历史逼近作为研究的一个终极目标,并且也将此作为判断某一文学史研究成果的价值高下的一个标准。但是,“原生态”和“本体”事实上只存在于直觉的想象与逻辑的思辨中,实际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与阐述中的文学史,最直观的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种种以“文学史”为题的著作,它们事实上是通过一种认识体系构建出来的。 文学史的这种性质甚至在它处于史料状态时就已经体现出来了,这些史料即保存至今的文学作品和一些文学史的文献,都是经过自然与人为的选择的结果,都是经过叙述的。另外就产生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我们所依赖的也多是历史学家的成果。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早已成为历史的东西,无法复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把握住的文学史,无沦是零星的还是系统的,无不是进入我们的自身的认识领域的东西,即构建出来的东西。文学史越系统、越宏观,它的构建的性质也就越突出。 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的叙述首先得提及孔子。孔子的《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史书,司马迁认为《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史旧文“约其辞文,去其烦重”整理而成,主要记载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动。《春秋》对文学史论的贡献至少有二。一是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实,后世编年史基本上沿袭此法,这对后人撰写编年体文学史、作家年谱、文学大事记等类型的文学史著影响久远。二是《春秋》于客观记事之中“寄其微言大义”,故有“春秋”笔法之说,对后代学者撰写文学史影响极大。 有当代学者认为:“新文学史既然是史,又与现代政治有那么密切的关系,研究中就必有禁忌,因而要有精神准备,在史德遇到考验时,能够站稳脚跟。古时所以创造了‘春秋笔法’,就因为在不让讲真话的时候,可以隐蔽地讲真话’,川。孔子的《论语》提出“十世可知”即以往知来、以见知隐的历史观,“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印的进化论思想,“不以人废言”即的治史准则,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的重要内容。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川,“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已成为历代文学史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学相对于其他学术或学问独立出来,确立自身的价值和范围,初次形成清晰独立的文学概念,出现了较为完整、自成体系的文学思想和观念。魏晋南北朝也是文学史研究自觉的时代,主要标志有三个。 一是史书中立《文学(文苑)传》。范哗的《后汉书》在《儒林传》外别立《文苑传》区分出儒学与文章之学的不同。萧子显在《南齐书》中立《文学传》,并在传后撰写一篇长论,叙述属文之道及文章体变。此后《文学(文苑)传》便成为多数正史沿用的通例。 二是出现研究文学史的专论。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对文学体裁专门考察其源流,分别其特征,概略而全面、条理化地勾划出文体发生发展的历史线索,是一篇文体史研究专论。钟嵘的《诗品》探讨五言诗体的源流变化,把品诗与辨流结合起乘,在对作家品评时都把每位诗人放人这种诗体、题材和表达方式的继承源流关系之中。《诗品序》史论结合,既系统阐发他的诗歌理论,也概述了五言诗的发展历史。钟嵘品评作家作品的优劣虽然也有不少涉及社会因素,但大多是以审美因素为标准,他提出并推祟诗歌创作的“滋味”,以为“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显示出钟嵘的文学史观的审美倾向。 三是出现了专门的文学史论。《文心雕龙》中的《通变》、《时序》是论述文学发展的文学史论专篇。《通变》被作者归之于“剖情析采”的创作论,实际上是从文学自身演变的历史来探讨文学发展规律,作者概述历代文风的衰变之后,从文学创作自身寻找原因:“竞今疏古,风味气衰也”,争相模仿现代的而忽略借鉴古代的,是造成文风黯淡文气衰落的原因,如何解决文学发展中出现的这类令人优虑现象,刘娜认为:“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文学的生命力在于革新,“通变则久”,但革新之时必须注意继承,一方面要“变”,一方面要“通”,这样,文学的发展才能充满活力,‘旧新其业”。《时序》论述文学发展与时代社会的关系,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完整的文学史论。刘叙述了“蔚映十代,辞采九变”的文学发展历史,考察了文学演变与历史社会状况的关系。如文学受政治教化的影响:“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又如,文学受包括学术风气与文化氛围的世情的影响。屈原、宋玉等人的瑰异文思与艳丽文辞“出乎纵横之诡俗”;建安文学由于当时“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的;东晋由于清谈风气的影响,时势虽极艰难,文辞却写得平静宽缓,“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刘聪在《时序》中还涉及到影响文学发展的其它因素,见解应该说是相当深刻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科建设既要确立它自己的独立地位,还要确定它本身的系统的内容。作为一门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史应该有更深的层次。它应包括断代文学史、各体文学史、文艺批评史和文艺思潮史等。此外,中国古代文学史还应当有自己的辅助性学科。初步想来,至少应有如下几项: (1)文学史文献学。它是为文学史研究提供资料的,是整个文学史研究的基础,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整理和校勘作晶、作家传记材料和其它背景性材料等第一手文献,二是对有关古代文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已有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进行摘编和分类,以备索引和参考。 (2)文学史方法论。它属于文学史研究的基础理论,从理论上总结以往的文学史研究的经验与教训,注意文学史研究最新成就在方法上的特点,并评介不同学派的研究方法,引进国外文学史研究的最新思潮,不断探索既体现人类思维和现代科学理论的新成就,又适合于中国国情和古代文学史实际的研究方法。对文学史学科特点的探讨,也属于方法论的范围。 (3)文学史编纂学。它专门研究文学史著作的叙述方法与编纂体例。诸凡记传体、编年史体或“分体合编”式、“时代为纲作家为序”式等不同体例,都要分析其优劣、比较其高下,然后为已有的研究成果找到最适合的叙述方法。 综上所述,文学史有其不可靠性。如前所说,而许多原始记录已经不复存在,文学史是人写的,而且是被不同时代不同的作者所创作。人无论希望自己立场多么公正只要是人都会有自己的主观思想,并且会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所影响因而无论是再好的史学家,其所记录的历史都会带有其主观意向,都会与真实的历史有偏差,而且在历代传抄学习中,因所读之人与成书时的时代不同,知识程度不同,以及普遍存在的误读现象,可以说“文学史”即为“人学史”。 然而,因为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前人写的文学史终究是给后的人所看,前人有的主观意识在后人身上同样能找到,前人所做过经历过的事情后人未必就不会去做去经历。相反,许多后人所做的事情在前人那都能找到相同或相似的记录。正如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朝代如何更替,在中国可追溯的近三千年历史中,中国文坛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发生文艺复古运动,每次复古运动之后又会有更激烈的新思想新文化爆发。因而文学史又有其可靠的一面,毕竟前人还是留下了不少文字作品,白纸黑字还是有根可寻的。 如果可能,在编撰中国古代文学时,应该同时关注不同朝代同一文学运动或者相似的文学改革(如观察不同朝代但同样都发生过的“复古”运动),以此作为对比,相互对校,从中发现它的规律或者谬误,这样大概更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构建。 参考文献: 《试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科建设》 张弘 社会科学辑刊 一九八六年第一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述论》 佴荣本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5期 《中国古代的文学史构建及其特点》 钱志熙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文学遗产-二三年第六期 古代文学史论文参考范文篇2 试论古代文学史课中的师生互动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史课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倡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教学相长、情感上互相感染和观念上相互碰撞,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培养理论和知识扎实、具有较高鉴赏、分析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古代文学史课程师生互动 近年来,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在高校的教学改革中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甚至成为教学效果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古代文学史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上自先秦下至近代的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文学遗产,历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授,学生听与记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上,采用文学史知识与作家作品介绍相结合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越来越不能被学生接受,教学效果受到极大影响。笔者在在教学中,借鉴同行的教学经验,尝试引进师生互动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认为古代文学史课的师生互动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教学相长、情感的互相感染和观念的相互碰撞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相长:传授正确的知识这是古代文学史课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开阔的文化视野,尤其是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增强人文素质,是古代文学史课的一个较高目标。实现以上的目标首先要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就需要突破传统授课方式。 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进课堂教学模式,采用让学生参与到讲课环节中的课堂结构方式,即提前将要讲授的课堂内容提炼出几个典型问题布置给学生,学生围绕相关问题查阅资料,撰写出发言或讲授提纲。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设计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如讨论(或辩论)式、教师(或学生)答辩式、案例分析式及学生主讲教师总结式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做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分析,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业务进步,因为教师要花比传统授课方式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备课,以准备问题的设计和课堂中学生有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的解答。 如在讲《史记》文选时,学生对《项羽本纪》和《李将军列传》做了大量的查阅文献的准备,分小组做了幻灯片,对作者及其思想和艺术成就,传主的生平事迹及历史评价、作者艺术特色等都有独特的分析、讲解和讨论。学生也对一些不清楚的问题提出来请老师解答。对师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和提高的机会。教学相长,收获很大。 二、情感的互相感染:古代文学史课的师生互动,应是在情感层次的互动。文学是人的文学,历代的经典作品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人生情感与深刻的生命感悟。一部古代文学史也是一个民族的性格和情感形成发展的历史。通过对文学史的学习、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领悟凝结于其中的个人与民族的信仰情操精髓.对于陶冶接受者的精神品位与人文素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古今社会文化背景和氛围不同,今人思想感情、心理结构、感知世界的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情感方式等与古人有较大差异,学生不可避免地对古代文学感到隔膜,他们常常不能很好地理解古代人的所感、所思,对古代人的生活、对古代文学普遍缺乏兴趣。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高尚的人格。 无论是一个作家的生平创作、一种文学现象的出现、一种创作方法的产生和更新等都离不开特定时代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大量史料,要非常熟悉史料,以致烂熟于心,在向学生讲解之前要预先转化为自己呼之欲出的感性体验,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进行描述与讲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般的现场感。在对作家作品进行讲解时,采用一种领悟式的体验阅读与理解方式,尽量避免理性的拆解与分析或直接的结论宣导有可能带来负面效应,避免损害作品情境的浑融和圆满或对作品及作家真实感情和主旨的片面理解。重在实践一种获得结论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富有情感的环境感召下,激发学生自身对作品情感体验的认同。 如在讲魏晋南北朝文人的名士风范产生的时代背景时,学生对阮籍、嵇康等名士的言行觉得可笑、不可理解。讲授中引用大量数据和事例分析,并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事例做类比,用富有情感的语言论述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使学生从理性和情感上认同当时文人的特异言行的合理性。 再比如古代文学中有许多思乡思亲的名篇,讲授时调动学生的人生经历,联系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使学生对作品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 情感互动应贯穿于古代文学史教学的始终,可以是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款款深情,也可以是对某一文学现象的慷慨叙述,还可以是对某个作家境遇的深切同情拟或是对某部作品的深情解读,等等不一而足。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使教学效果成倍提高。 三、观念的相互碰撞:古代文学史教学对于人文精神的发掘的意义在于传统生命精神对现代生存的启迪。古代文学史教学既要引领学生走入过去,重新体验文学作品本身所达到的人文境界,又要走出来立足当下,让学生自身的人文精神感受融入文本所传达的人文意义境界。而在教学过程中以当下意识阐释经典文本新的价值内涵与精神意义时.既是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重塑又是一种有生命力的传承。 由于古代文学的含蓄蕴藉的特质,历代文论的繁复和时代的远离.今人的价值观与古人之间存在分歧、断裂甚至背离,使得当下教学环境中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与精神的理解趋于复杂。在教学中会出现师生间观念上的矛盾,作为教师不要害怕和回避这种矛盾,在宽松的气氛中,耐心平等的与学生进行对话,在这种观念的碰撞中,既可以修正学生的某些偏激、肤浅、片面甚至错误的观念,也可使教师更接近当代学生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某种程度上也为教师修正某些落后于时代的观念提供了契机。 这样的观念碰撞在古代文学史课的教学中甚为多见,如对屈原之死的评价、对杜甫“忠”的看法、对古代文人仕与隐的分析、对文以载道的论点的评论等等,教师可适度引导,但不必急于将所有问题均在课堂上找到答案,有些是在目前理论界尚争议的问题,或在课堂上不能一下解决的问题,可留下存疑,让学生带着疑问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吴小如.关于怎样学和教中国文学史的问题[J].文学遗产,1991,(3).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1.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2. 古代文学史论文 3. 浅谈古代文学研究论文范文 4. 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5.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

左扬福建师范大学毕业论文

关于文学史写作思维方式的辨析席扬内容提要 文学史所处理的文学与时间的关系,并不只是表现为“事件”与“过程”的自然相连。时间的意义之于文学,是在于它可以使后者进入一种“历史叙述”。“史”之于“文学”在概念和结构上的主体性,一方面是其写作过程的“选择性”体现为“治史者”的主体能动性,另方面也同样关联着他对“史”这一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文学史的叙述对象是无数个事件,需要特别地对已有的“时间性”进行处理。所谓文学史的可能性或可信性,必得仰赖文学事件进入新的叙述时间,这一“时间”生成的内部结构,来自于文本之前的“史”的观念———历史哲学观念。它无形驾驭与控制着文学史在“语言”与“写作”中的生成。对于“治史者”来说,治“史”首先是一种对“历史原在”或“历史”真有其“真实”的“假定”认可,并承认这种“假定”在“事件”历史化过程中的可行性,从而使“史”成为一种写作的、思维的方式,而不是目标或归宿。 一文学与时间的关系,并不只是“事件”与“过程”的自然相连,时间的意义之于文学,是在于它可以使后者进入一种“历史叙述”。至此,当“文学与时间”共同被命名为“史”或称之为“史”的时候,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得神秘而又迷离。文学的发展性总是呈现为一种量的累积,“状态的文学”亦总是在人们的感觉之中把时间压缩在其中。那些林林总总原本并不以主体意志为旨归的文学事件,一进入时间视野,便消隐了它当初出生时纯粹盲目的情形,无疑地而又是被强制性地在“史”的规范之中获得“结构”或“合目的性”(即通常所谓的规律性)。按照过去的习惯,当人们并没有想到把“文学事件”、“时间”或“史”这些概念单独抽出加以审视时,三者之间的“命名转换”似乎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即人们在无意识的通常意义上,把三者理解为不同状态的同质表述,而非是有着明确边界和指称的、有自我生命活力的概念。一如我们常常把“薯片”可以转称为土豆片一样,问题就出现在这里:“文学事件”“时间”“史”及“文学史”等,在“史”的写作者这里并不是以各自不同的概念主体性作用于一个描述或一个判断文本的结构之中,而在一开始就被“主属”等级秩序化了。“文学事件”处于文本结构中的“主位置”,“时间”被“文学事件”在走向状态的组合中所吸纳,从而在文本中被“遮蔽”,“史”体现为“具体日期”从前至后的有挑选的排列,“文学史”被“语言”串起来的“文学事46件”所填充,文学史实际上等于“文学事件”的日程表。同样的,我们还看到,“文学事件”的“语言事实”性也在这一排列中被“忽略”,靠阐释现示自身的语文事实,只能被“事件”过程描述架构所消蚀,从而“文学史”远离了“语言的文学”的本体视角,“过程”表象的逻辑成为“文学史”结构的内结构。“史”不等于过程,自然“文学史”也不等于“文学过程”———这应当是在形而上意义上不言自明的。“史”之于“文学”在概念和结构上的主体性,一方面是其写作过程的“选择性”体现为“治史者”的主体能动性,即不但涵纳着主体素养的全部,也同样关联着他对“史”这一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史识”。当然,“史识”在这里并不只是强调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对什么是历史可信的“真实材料”的辨识力,而更为重要的是“历史哲学观念”———我们的传统史学中缺乏的正是这个东西。在“文学史”中,当把“文学事件”———包括作家、作品、理论、社团、争论等等个案因素的背景及产生过程一并作为概念衍展的基本范围时,便会在一开始就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史”作为被重新整合为“语言描述”的“时间”过程,它同“事件”原在的复杂歧样性。如果我们认为这样表述是合适的———即“事件”(包括已被人熟知的、尚未引起重视的或尚在“沉睡”当中的)是“不动产”,那么,我们必须考虑的是,这些“不动产”是如何变为“资本”加以流通的,即“事件”走入“史”的可能性问题。“史”不同于“事件”之处在于,“史”毕竟是一种“命名”,并具有无数次的可重复性。这种“史”的“命名”的“可重复性”———无限所指化,又在说明“史”与“事件”是两码事。如此说来,“事件”“过程”“时间”“史”等概念是几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同样也无法找到或给定它们可通约的范畴。就文学而言,无论多少作家作品及其事件进入我们的视野,都不能认为发生于“同一时间”内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时间”抹去它们的差异性———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我们也许在理论上早已分清了这种“界限”,但实际操作中又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降服于“时间”的膝下。就像文学批评不是“史”性描述一样,对作家作品的时间排列也决不是“历史哲学”意义上的“文学史”。我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把“史”作为“文学史”的主概念?如何把“文学事件”的“时间性”置换为“史”在整合“文学事件”时的属于“史”的新的“时间性”?如何以“史”的理念预置“文学史”的架构、生成“史”的叙述,从而在过程中完成“事件”走入“史”的“可能性”,矗起“史”的可信度标识。我们还能进一步分析出,“文学事件”进入“史”的叙述和对“文学事件”进行“史性”叙述,这二者之间也有不同。文学史的叙述对象是无数个事件,需要特别地对已有的“时间性”进行处理。这种处理的难度在于,无数“事件”的“时间性”早已被人感知,文学史的叙述显然不是去印证这些通常意义上的个人经验事实,也不是把个人感知的事件的时间碎片加以串联便算完成了,即不是再现经验世界里的“时间事实”,而只能是以经验的时间感知为前提或起点,让“事件”在文学史的叙述中重新生成自己的时间,以形成对经验时间事实的陌生,造就某种理念下的独立的日程表。如果说文学史的叙述是一种重构,那么对事件的“史性”描述则多半是经验时间感知情形下的分析了。在“史性”描述这里,“事件”不能不是孤立的,其本身的“自然时间感”在大多数阐释者那里一般是视而不见或是忽略不计的。单个“事件”的“史性”描述的潜在参照(指未进入叙述的其他相关或不相关的事件)虽然与其相伴始终,但这种参照的实际作用却在惯性操作中无形被缩减为零———既对叙述指向无定向作用,也在结构上起不到修正功能。“事件”的“史性”描述,作为文学批评的一个类型,在这里依然看不到“史”的观念的独立,看不到新的“史”的时间的生成,“事件”为主的概念推衍并未被置换,经验世界的“时间”及其过程,依然制约着文学史叙述的总体面貌。因此,我这样认为,所谓文学史的可能性或可信性,必得仰赖文学事件进入新的叙述时间,这一时间生成的内部结构,来自于文本之前的“史”的观念。对于所有过去式的“文学事件”,其文本必须是一种新的“历史叙事”。其“真实”,不是返回经验世界,而是超越其上,达到学理层面的可靠性。二我先验地认为,文学史的“史学理念”应当是一个规范的、具有恒定性的且容易掌握运用的东西。它当然不是“玄学”,但也决不是任何个体经验的日常化水平里所能涵育生发的。诚然,“事实”或“事件”对于理解它无疑是重要的,但却远非唯一———即一般意义上的土壤、母体关系。其实,它关联着“历史是什么”这类本体性追问。在叙事学那里,“历史”已没有了我们传统所赋予的那些神圣,而是和人的生命过程中所遭逢到的其他因素一样,是可以言说的、并且是可以随便地言说。“历史叙事”与“叙述历史”在这里是同样事物的两种表达而已。“历史”是可以写作的,而不只是非冠以“编纂”不可。对于分析哲学来说,正如维特根斯坦所直言地那样,历史或一切与历史有关的难题,并不存在,而是我们制造出来的。人的主体性进入写作的叙事状态其实已被剥夺了,即现在的“语言”成为人的主体性赖以外现的不可选择的唯一方式。“艺术是纯粹的直觉”———这已经告知艺术世界或事件之间的“时间性”并不能用集体感知的“时间性”来界说。海德格尔声称“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里面隐含着对“历史”的怀疑。何以“语言”获此从未有过的信任感呢?其实是看透了庄严的历史都只能以多变的、无定性的“语言”作为基本的建筑材料。当人们被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的命题所震惊的时候,而继之又在他对“用法”“语境”“家族相似”等一系列论述面前不得不陷入沉思。其实,我们在上文中列出的问题,无不与叙述历史的“语言”有关。“语言”是死的符号,但如何排列它的思维方式却应当是活的。而长期以来,死的思维方式使语言变成了死而又死的东西。结果当然是可悲的———语言只是屈居于历史创造的角落里,它只能被创造,而无以更新自身。为此它成为单一的描述工具。其实,语言具有无限地创造自身的可能,任何叙述包括文学史的叙述,都应当伴随着对它的这种创造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关注。“史”的生成过程应当是“语言性”的,上文提到的“理念”,也首先应当在这里体认。文学史的“史学理念”,我的意思是指称一种“历史哲学”层面上的态度,或是对“文学事件”进行处理的思维方式。这种“史学理念”的优势在于,它从一开始就对人们的自然生活的经验世界提出怀疑,并且这种质疑伴随叙述的始终从而有效地避免向经验性的“时间框架”投降。这是建立“文学史”“时间秩序”的必要前提。以质疑的态度面对“文学事件”,其作用力点并不粘滞于眼前的“文学事件”上,而是文学史整体本身。我们所有治史者必须不断重复地向自己、也是向“叙述”提出以下这样的问题:一、什么是“史”?二、文学成为“史”的可能性是什么?在哪里?三、所谓被“历史”命名或命名为“史”的东西都可信么?我们的“叙述”如何“取信于民”?四、我们能始终相信被我们的“语言”所描述的“史”么?我们有哪些隐在的假设需要交待?这些假设是否是建立在经验的共同性上的?五、“史”在写作中,是一种“转述”、还是 “重建”?重建的“史”的“时间性”边界在哪里?……提出这些问题并不妨碍“史”的写作,而关键是我们是否以为自己是在“写作”。当我们把自己打扮成“历史真实”的真正见证者的时候,这些问题当然是不存在的,可是这些问题会在读者那里冒出来。显然,当自我之“信”与读者“非信”形成张力时,上述问题就不可避免了。严格地说,“史”的写作是应当避免上述张力的,然而避免的途径不能是神化或圣化自己的“历史”写作,而只能是回到历史可以写作的视点上。当我们面对“史”的时候,“史”在人们这里可能呈现为这样的两种状态:一种眼光是“史”是一种超验而又与我们的经验相重合的“真在”,我们很难看到或看清它,但它却不是“无”,这种“有”却又呈现为无需证伪或难以证伪的“原概念”的存在物。人们走进它的能力是极有限的,也许只会接近,而永远难以走进。对这种“原在”,人们为“史”的写作提出的任务是注释,使它逻辑化、合法化,从而与人们意识之中已有的“物”的话语事实合类,即在写作的语言操作中,使“史”的“超验性”与人们感知的“史”的生活之迹合而为一,从而走向“信”与“被信”。因为这样的“原在”已有确指(其实概念在这里已被经验物化,所以也是确指),故尔,“史”的架构必然是一种“逻各斯崇拜”式的“价值证明”状态。确指之“物”的时间性是不容怀疑的,并且形成“价值证明”状态的内在秩序。价值证明过程和价值厘定标准的伦理化(即对生活的还原或对现在价值性体认),从一开始就使“史”的注释活动与意识形态保持一种亲近关系,“文学事件”的原生秩序与事件周遭“语境”的意识形态化,自然会以共谋的形式,在“还原”的旗帜下占领“叙述”高地。这种“史”的叙述只有也只能选择“热叙述”,即“历史”写作主体对外在利益共同体的认同。诚然,写作变成一种描述,并不说明个人的主体性消失了,而是主体性以另一种方式———即共同主体性来替代。为此,“史”的写作个性或个性叙述就只能成为一种共同叙事,其“史”性也就难以存在。建国以来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史述著作,绝大多数属于此类。“史”呈给人们的另一种状态是:“时间”的过去和“历史”,只是一大堆并无必然联系的“语言”事件,只是在思维中串起这些语言事件仅仅也只能算是第一步的工作,而更为重要的是以“史学理念”统驭下的“史的时间”打磨并重建,建立新的连接方式和状态,并使这种连接方式成为人们可以自由进入的“阐释空间”。在这里,“史”始终被看成是让语言叙述出来的并无确证的一种“人为”地存在,即“语言是历史的存在家园”。“语言”的主体性在治史者看来是不可改变的。人的主体性与前种价值厘定式的主体性差异,体现为一种努力———“历史”在语言的承载中具有多种被阐释的可能。以上两种状态都有赖于对“历史记忆”的自我生成。所谓的“历史记忆”是指留存下来的一切可以让后人作为体认“过去”存在的状态的材料,它既包括文字的,也当然包括实物的及其它种种。把“史”作为超验的“原在价值”显现过程的治史者,他在寻觅中所期望的是“还原历史”,种种努力体现了对由于种种原因而被遮蔽掉的真实图景或事件原貌的不懈探寻,以冀走向“历史腹地”。但是,“还原意欲”本身就来自于质疑。“还原”过程其实也可以看作是质疑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质疑并不仅仅针对材料,还有按照原有材料形成的结构、“时间性”等,并于此过程中必然形成新的“历史理念”,即原有的“时间性”被撑破了。但这需要对“历史记忆”进行选择———也必然渗透着自始至终的选择。问题是,“历史记忆”(即资料、历史文件等)的特殊性会影响到价值寻觅。对“历史记忆”的自我生成,在选择之外同时又是一种“转述”(我再次强调转述)。“历史记忆”本身之于我们的感觉已是一种经过“语言”(主要是记载)的“转述”,“还原”过程中使用者对它们的运作(包括发掘、补充、对比、重读)也一样是“转述”———而且形成“转述之转述”,这一“二度转述”,必然因“历史事件”的天然“语言性”而在治史者使用中增值或减值。因为“转述”既不可避免,又无可奈何,所以“历史记忆”的增值或减值也是必然地不可改变。我以为,主体性就体现在这“增”或“减”中。2000年倍受关注的两部当代文学史著述———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与陈思和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者期慕走进“历史的深处”,所发现的是文学在“体制”语境中的“新状态”,从而使“体制”上升为论著的“历史哲学”理念———但时间重组并未做到。它依然难以避免这样的质疑:无论如何,“深处”或“腹地”的历史存在,仍旧是被语言照亮的悬浮物,“转述”与“选择”的不可避免,使“史”的生成必然带有极明显的个体性特征。如此,其“可信性”同样会遭到挑战。在洪著中,“历史记忆”体现为对以往“时间性”的纵向深探,通过“转述”与“选择”,托出一种不曾为人看重的制约结构的“历史理念”。陈著则采用“换血”的方式(即更换“历史记忆”),把暗物推置前台,让边缘存在物成为历史舞台的中心意象,这迹近于创造一种新的“历史记忆”,我们姑且不论它大胆舍弃“主流”“中心”及种种不可或略的影响因素给著述所带来的偏颇,而以“民间”概念为核心也未能建立“历史”的“时间性”,从传统意义上说,其“可信性”更值得怀疑。“历史记忆”在“转述”过程中的增值或减值现象,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之中是屡见不鲜的,尤其是当“文学事件”的“史化”是在当事人尚还健在的情况下进行的时候,治史者所面临的“历史记忆”的选择局面就更为复杂———因为活着的当事人会不断地连续性的在新的语境之中制造“历史记忆”,加上研究者和媒体“连蒙带猜”的介入甚而炒作,这种种都可能使“历史记忆”日益远离“原在”、走向“虚构”。如果治史者刻意把当事人的“回忆”当作“文学事件”的真相因素加以使用,那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比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左联”的回忆,尤其是对鲁迅与所有和他有过“纠葛”的作家之间关系的研究,都充满着上述“不可信性”。事实上,文学史的写作就充满了这样的悖论:“历史”在人们意识中作为一种超验的又是“物性”的存在特性,不但已经生成,而且仿佛不可改变。但任何当事人对“物性”的回忆或者以回忆方式对“历史”“物性”的再现,都可能造成“历史记忆”的“移植”。我们何以判断哪一个更真实呢?因为“语言”所导致的“回忆”的变异性使我们无法判断。建国以后,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许多种“史”本,之所以“雷同”,除了意识形态的制约之外,并不是“抄袭”所致,而是“历史记忆”的“移植”所致。三以上的论证只是想说明,所谓“历史真实”、所谓“信史”,都只有当它被认定为是一种叙述策略时,才是有意义的。所谓“治史”,以文学而言,不但贯穿着主体的选择、“转述”、接受“移植”从而使“史述”渗透着浓浓的个人性,而且对“文学事件”的“历史化”处理,也只能是治史者以自我的知识系统与解读方式对它进行界定的过程。“历史写作”的原则性也许就在这里。治史与其他类型的文学创作一样,“虚构”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一种写作,一种以别人的言说为主体对象的写作,其“创造性”体现在对言说材料的自我逻辑化处理与取舍、认知、阐释,体现为这一逻辑展开过程中形而上“历史哲学理念”的生成与传播。把“信史”(我们传统中的“历史哲学理念”,并以“秉笔直书”提出了对治史者心态与理性的要求)作为一种境界显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且它难以成为一种境界———因语言缠绕,它永远具有乌托邦性质。我以为,对于治史者来说,治“史”首先是一种对“历史原在”或“历史”真有“真实”的“假定”的认可,并承认这种“假定”在“事件”历史化过程中的可行性。为此,任何文学史,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把握其“历史”进程的理念似乎这样定位更加合适:把“史”看成是一种“思维方式”(区别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或方法论,承认这种“写作”有一些先在的约定的规矩,时刻惦记着这种“写作”所面对的对象性质(言说材料)与纯粹的文学创作所面对的对象的差异性,在选择、阐释与重整“时间关系”上体现其形而上理论的创造性,使“史”的呈现成为知识分子权力资源不断外化的一个过程,成为知识分子在以文学为生命展开的方式中不断认识自我、实施关怀的过程。(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原载:《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5期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对你有帮助!

[1]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6): 148-155.

[2]仲稳山,李含侠。扬泰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1): 153-154.

[3]仲稳山,李露。现代德育概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9(5): 79-82.

[4]李克敏。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中国高等教育, 2006(Z3): 52-53.

[5]蔡丽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思想教育研究, 2006(6): 25-27.

[6]仲稳山。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运行与评估。职业教育研究, 2010(2): 23-24.

[7]黄国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十三年回顾。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7, 28(2): 146-148.

[8]仲稳山。心理诊断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9: 12.

[9]“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考察团。略论北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借鉴意义。思想教育研究, 2006(12): 36-38.

[10]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7): 65-69.

[11]宋凤宁,黎玉兰。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大误区。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8, 8(12): 2327-2329.

[12]仲稳山。高职与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职业时空, 2009, 5(8): 172-174.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导语:在新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出现各种问题,所以,学校要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我分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邓琼飞。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琼州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4(17):192。

[2]伍佳慧,李松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02):52—53。

[3]佟丞,高玉峰。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2):124—126。

[4]甄璟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J]。山海经,2016(02):141—142。

[5]余海蔚。浅析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5(02):126—127。

[6]卢义,马荣,宗宸。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研究[J]。亚太教育,2016(12):209—210

[7]赵景会,李明秀,高鹏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3):110—111。

[8]岳洁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东方教育,2015(12)。

[9]何一澜。浅论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136—138

[10]张兵,谢德光,谢玉兰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6(1):28—32。

[11]郝健强。积极心理治疗模型在大学生校园生活适应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12]陆亚玲,唐开鹏。谈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帮扶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4(1):59—62。

[13]张小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31(7):120—121。

[14]万文倩,刘慧妍。高职院校专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1):58—61。

[15]赵云龙。师范院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防御方式比较[J]。社会心理科学,2009(4)。

[16]易善武。高校贫困生生活的三维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1):63—65。

[1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8]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48—155。

[19]仲稳山,李含侠。扬泰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153—154。

[20]仲稳山,李露。现代德育概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9(5):79—82。

[21]李克敏。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中国高等教育,2006(Z3):52—53。

[22]蔡丽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思想教育研究,2006(6):25—27。

[23]仲稳山。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运行与评估。职业教育研究,2010(2):23—24。

[24]黄国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十三年回顾。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28(2):146—148。

[25]仲稳山。心理诊断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2。

[2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考察团。略论北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借鉴意义。思想教育研究,2006(12):36—38。

[27]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65—69。

[28]宋凤宁,黎玉兰。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大误区。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12):2327—2329。

[292]仲稳山。高职与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职业时空,2009,5(8):172—174。

[30]刘茂江。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4(7):228。

扬大毕业论文选题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法:选择专业性强的论题、选择具有热点性的论题。毕业论文(graduationstudy)是指高等学校(或某些专业)为对本科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撰写的论文。一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一学年(学期)进行。学生须在教师指导下,选定课题进行研究,撰写并提交论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本科阶段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论文题目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出,经教师同意确定。均应是本专业学科发展或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环节,应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研究选题,查阅、评述文献,制订研究方案,设计进行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处理数据或整理调查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并得出结论,撰写论文等项初步训练。

题目不能大,与专业相关,三年内没有人做相关研究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经历和兴趣,比如:我选这个题目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个人特别感兴趣关于这个论文的问题,我觉得对于大学生来说,撰写毕业论文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如果毕业论文的题目过大或过难,就难以完成写作任务;反之,题目过于容易,又不能较好地锻炼科学研究的能力,达不到写作毕业论文的目的。因此,选择一个难易大小合适的题目,可以保证写作的顺利进行。然后研究这个题目对于我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选题建议:

一、联系工作实际

选题要结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特别是自身工作实际),提倡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特别鼓励结合当前社会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建议立足于本地甚至是本单位的工作进行选题。

选题时可以考虑选些与自己工作有关的论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上升为理论,或者以自己通过大学学习所掌握到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引起实际工作问题。

二、选题适当

所谓选题要适当,就是指如何掌握好论题的广度与深度。选题要适当包括有两层意思:

一是题目的大小要适当。题目的大小,也就是论题涉及内容的广度。确定题目的大小,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如果题目过大,为了论证好选题,需要组织的内容多,重点不易把握,论述难以深入,加上写作时间有限,最后会因力不胜任,难以完成,导致中途流产或者失败。

毕业论文怎么选题?推荐3个论文选题工具(教程)!

私藏!被吹爆的论文选题技巧,不知道论文选题的人一定要看!!!

一、要和导师事先拟定,然后分配;

二、我们自力更生,独自选题,然后给导师审核确定下来。

推荐三个论文选题工具,维普、知网和百度学术。

一、打开维普首页,在顶端选项栏里选择“论文选题”,点击进去。

输入关键词,选择论文类型,以“经济”为例,点击下一步:

根据你输入的关键词就可以看到很多参考选题。

二、进入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导出与分析-可视化分析-全部检索结果分析,就可以获得该关键词历年研究的总体趋势。如果逐年上升那么你的关键词就是找对方向了。

也可以在这一页选择全选-可视化分析-已选结果分析-点击左侧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就会获得相关关键词词云,从中确定几个关键词。

三、进入百度学术官网,点击“开题分析”

可以看下这个关键词的研究趋势、关联研究、学科渗透等,都对你日后内容材料打下基础。

完毕!

扬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

《高校网络教育路径优化的思考》

摘要:互联网推进了科技进步,也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脚步。网络的媒体化、便携化、社交化的趋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高校作为知识和信息传播的前沿阵地,网络这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影响不断升华,优化高校网络生态,强化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引导大学生网络文明行为,以德正身、以范正行,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任重道远。

关键词:网络教育;网络生态;网络文明

作者简介:陆志华(1969-),男,江苏连云港人,扬州大学发展办公室综合科科长,讲师。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高校网络文化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方面意义重大,因而被赋予了教育的本质,兼具了技术与文化双重内涵。

一、对大学生实施网络教育的意义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进了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方面,网络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以“零时空”为特征的机动灵活的网络教育形式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满足了社会成员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1]另一方面,网络在成为大学生汲取知识和思想营养的重要来源的同时,也切实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素养,甚至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针对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和行为所呈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优化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已成为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

一般来说,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和通信等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特质文化。”[2]加强网络建设,倡导文明风气,引导大学生网络文明行为,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和路径,是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二、网络发展趋势是影响网络教育功效的重要因素

网络的“媒体化”趋势,其优点毋庸置疑,有效拓展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视野,增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主动性、针对性和选择性。但正是这种“媒体化”趋势,让青年大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信息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内容、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多元变化的价值取向,潜移默化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推进了文化娱乐化、文化快餐化的同时,网络文化的内涵逐渐削弱,传统教育的功效不断弱化。因此,网络文化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禁止什么,其具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关乎大学生健康成长,关乎高校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

网络的“便携化”趋势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持阅读器等移动终端已逐步代替个人电脑成为人们接入互联网的主要方式。网络信息传播“移动化”、“快捷化”成为现实,给网络监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更需要大学生自身强化网络慎独意识,把文明上网作为自觉要求。

“微博”时代的不期而至,“QQ”、“微信”等网络虚拟交流方式层出不穷,增强了网络环境的感性认识,丰富了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网络信息传播秩序的规范带来了困难,增加了网络监督的难度,不利于大学生文明理性行为的培养。

三、高校网络教育优化的基本路径

1.推进法制,规范发展

和现实生活相比,互联网属于一个虚拟世界,来自互联网上的信息更是良莠不齐,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侵入逐渐渗透,行为危害不断加深,个别大学生甚至因为网络诱导走上犯罪道路,网络“双刃剑”的两面性显露无疑。网络在给青年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很多负面效应也随即出现,网上不良信息特别是含有淫秽、色情、暴力等内容的信息很容易误导学生的思想、行为。[3]因此,充分认识网络利弊,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整治网络低俗之风,维护网络文明生态,成为共识。网络环境的优化必须“法治”为先,“德治”兼具,“法治”的根本要求是依法治网,统一规范,通过制度建设加强规范管理,推进互联网健康、文明、有序地发展。

“依法治网”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拓展大学生法制教育渠道,在培养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文明教育引导,切实丰富法制教育形式,不断深化法制教育内容,努力拓展法制教育路径,多方面、多渠道进行网络法制宣传,让法治阳光深得人心,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作为个体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在网络世界里应该同样遵守,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触犯法律法规也同样要受到严厉惩罚。

实施“依法治网”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强化对大学生网络理念、网络行为进行持续引导,防止因为网络法制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在意识形态和行为上迷失方向。高校更要重视网络发展特点、趋势以及危害性研究,密切关注青少年网络犯罪新动向,增强网络危害预见性。在工作实践中,高校还要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建设,提高预防网络危害的能力,[4]促进互联网在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2.深化德治,占领阵地

作为人生的黄金期,大学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特点鲜明,优点和缺点都比较突出。他们中的很多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没有在现实社会中打磨历练过,不能全面了解社会现实;他们有上进心,而且求知欲较强,但对外界环境缺乏鉴别和分析能力。在五光十色、“泥沙俱下”的网络世界里,他们的道德操守很容易在感情发泄中崩溃。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引导为主,“德治为本”,促进青年大学生做网络文明的倡导者、先行者、实践者。主要做法是:强化教育引导,提升文明素养;增强慎独意识,做到修身自省、自觉向善;导向正确、旗帜鲜明,不断完善网络服务;打造网络品牌,以积极向上的“红色”基调和高雅和谐的“绿色”基调占领网络主阵地;切实制订与倡导网络道德规范,坚决抵制网络低俗之风。[5]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文明教育需要与传统道德教育相结合,但网络文明规范不能简单地引用传统道德规范,高校要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和网络资源优势,努力做好“扬弃”工作,强化传统美德、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网络文明建设,打造“红色”和“绿色”交相辉映的和谐校园网络文化阵地。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下面是一篇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 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这一主题,扬州大学医学院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修订、四级联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及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等多方面构建了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促进了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教学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的成效。2008年由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也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因此,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大力开展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医学院校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扬州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以机制为保障,以基金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以竞赛为导向,以普及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大大促进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医学院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我院围绕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主线,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四级联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及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等方面采取了全方位的建设措施。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逐步构建了适合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加强医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纲领性文件,是高校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打造具有扬州大学特色的本科教育,我校于2014年开始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坚持教学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强化创新实践教学及设立创新学分等多种措施,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由多种课程构成的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我们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和优化。重点是将临床医学专业相关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大课程群重新进行分类整合,新的课程模块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及专业特色课程。其中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由临床医学导论、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七门课程组成[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些课程的开设从第一学年开始,贯通于本科5年之间的10个学期。如临床医学导论和医学文献检索在课程群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可以在第1至第3学期基础医学阶段开课,其次是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安排在第4至第5个学期开课,而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均需以医学专业知识和其他医学方法学知识为基础,所以在第6学期及以后开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的构建,使所有的学生在接受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医学专业课程培养的基础上,得到系统的医学方法学课程的培训,从而实现医学研究与临床工作中各种问题与医学科研方法和技术的对接,通过综合运用医学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多门课程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我校在2010年培养方案修订时即将各门课程内的实践内容单列为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在2014年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继续秉承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这一理念,适当压缩授课的总学时,特别是理论课学时,继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用于开展课外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后,实践教学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近30%,大大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时间和机会。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在原有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比例,并着重提高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加强过程考核,不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 工作中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1]。我为大家整理的本科毕业非学术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做好本科毕业的建议

摘要结合具体事例,就本科生做毕业设计时如何选题、怎样选择指导老师以及如何开展试验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本科毕业 论文;教学;选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3-0032-01

SuggestionsforDoinganExcellentUndergraduateThesis

GU Wen-ying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 Technology,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In this paper,based on particular examples,for how to select the topic,the teacher and how to carry out the design or experiment,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an undergraduate student to do well with the undergraduate thesis.

Key wordsundergraduate thesis;teaching;selection of a subject;suggestion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 工作中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1]。然而近些年来,人们对本科毕业论文存在抄袭、掺水以及是否取消等方面存在诸多负面的评价和争论。在当前 网络资源极其丰富、就业多元化、 教育 管理及监控不到位等一系列综合背景下,难免会出现这种现象,但作为一门综合训练课程,教育部办公厅发文明确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 社会意识、进行科研基本训练、提高综合 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的实践环节”[2]。为此,绝大部分高校不可能取消它,而是努力改进其测评方法,从提高监管力度来完善这个训练环节。现结合一些具体事例给即将准备毕业设计(论文)的本科生提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选择相对感兴趣的课题方向

与普通的课程教学不同,毕业论文不规定具体内容,学生选择的自由空间较大,能够覆盖不同的主题与范围[3]。一个希望做好毕业论文的学生应该主动去了解自己专业的教师所从事的课题及研究方向。目前大部分教师的课题研究背景等相关资料在网上都可以轻松获得。在了解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相对感兴趣的课题。也许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有兴趣或者认为必须按导师的意见去实施相关实验,没有选择余地。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想听听学生自己的想法;或者提供几种参考供选择。

在扬州大学2010届的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评选工作中,一教师指导的1篇论文被评为学校的优秀论文,然后又被推荐为省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至此,该教师已连续3年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被选送为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而且2008年和2009年的论文均被评为一等奖。2008届的学生从大一就进入其实验室,跟随研究生做了大量的检测工作,毕业时考取了中国农大的研究生,他将从事的课题方向是兽药残留检测,因此他的选题就是一种兽药残留检测新方法的研究。2009届的学生已经 联系好了的导师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奶牛的内分泌调节。经过与该教师进行简单的交流后,学生最后的选题是牛膝多糖对链脲佐菌素致小鼠糖尿病作用的研究,与其未来导师的研究方向相关。

2请时间充裕的教师作导师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中指出“要把为本科生授课作为教授、副教授的基本要求。不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者不得被聘为教授、副教授职务。被聘为教授、副教授后,如连续两年不为本科生授课,不得再聘任其教授、副教授职务[4]”。该意见的出台显然有其重要的依据和背景,至少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忙于教学之外的事情。相当一部分老师经常出差,平时难见踪影,如果找这样的教师作导师,恐怕多是名义上的,对于论文指导的工作也多落在其研究生头上,而研究生有时候既不放心让本科生单独进行试验,又怕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或者其他原因,为了省事直接把自己的试验结果给学生交差了事或者让本科生自己去想办法。因此,即将毕业的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的指导导师时应该考虑到该教师是否能经常预约并跟导师交流。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作为学生应积极主动,不能等待教师找学生探讨课题相关事宜。这体现在很多方面,除了联系导师时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地在导师指导下查找相关文献,并对文献做一个 总结,明确选题的背景以及相关研究的概况;还要在开题后经常找教师探讨试验设计的合理性及切入点;测试指标的方法、指标所代表的意义。在探讨中逐步明确为什么做这个题目?怎样做?结果如何分析等一系列问题。明白了这些问题后,写论文就有了思路,将来答辩汇报时也有了主线。扬州大学一教师指导的2009届学生当时在选题后,主动查找了大量的中文、外文文献,清楚了同类研究的背景及概况;然后通过文献确定了要检测的指标、检测方法以及所需试剂、设备等,并全部呈现给指导导师,通过讨论和导师一起确定了测试指标,如糖尿病小鼠血清酶、血糖、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胰岛素、瘦素、脂联素以及血清钙、磷等,从而比较全面地探讨牛膝多糖对糖尿病小鼠潜在的影响。学生有兴趣并主动是做好毕业论文的关键,教师如果能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并给予支持则是重要的“催化剂”。学生的积极主动以及做事情的方式、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高效也让指导教师感到耳目一新,达到了教学相长的双赢局面。

4利用业余时间提前介入,做试验时不限于一个实验室

万事开头难,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有些学生临近毕业才去联系导师做毕业论文,显得有些仓促和无奈,加上自己平时缺少动脑、动手等训练,自己没有方向,找导师时难免一片空白,或者提出的想法不切实际。如果在大学三年级或者更早,利用课余时间提前进入实验室,既熟悉了 环境、仪器设备,还能结识一些研究生和相关教师,在实验室里耳濡目染,日后在本科选题、做试验等方面就不存在畏难情绪,选题后也比较容易进入角色。

前面提到的3个学生均是提前进入实验室,其中2008届的学生从大一就参与实验室的动物饲养以及测试工作,后来教师给他单独安排了试验,其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先后做了很多工作,在做本科论文前已经 发表了5篇科技论文。某些试验需要借用其他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其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到化学化 工学院找相关教师做光谱学的有关检测,更多的是利用学校的中心实验室。2009届的学生在大三时进入过兽 医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的多个实验室,在大学四年级的9月底到论文指导老师的实验室,此时其已经与研究生合作发表过论文,也独立发表过多篇综述文章。2010年的这个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就开始来到老师实验室,教师先给他安排了1篇科技论文翻译,并一起修改多次,后来这篇译文发表在《饲料工业》期刊上。然后其才开始在实验室里摸索“打杂”,至毕业答辩前该学生已经以第一作者发表了6篇论文。

5结语

总之,提前准备、主动实践的态度和行动对做好本科毕业论文具至关重要的。目前,不少从事一线教学或教学管理的人员在如何加强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和具体管理措施等方面给予了多方面的阐述,笔者认为“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教育的病症,往往是社会病症的延伸。”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背景下,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综合的过程管理以及社会相关部门的配合,单就教学管理方面提出的各种具体措施,实行起来往往会遇到诸多尴尬。本文结合具体事例给希望做好毕业论文的学生提出几点建议,总的来说学生自己对论文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然后赴以积极的行动,如果只是应付各种指标和考核,做好毕业论文就是空谈。

编辑整理。

6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2004]14号)[EB/OL].

[2] 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2010(7):45-47.

[3] 吉文华,周畅.本科毕业论文状况分析和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0(2):62-63.

[4] 刘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2):49-51.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摘要:本文针对大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探讨建立以学院为中心、以指导教师及学生为主体的毕业论文循环质量管理监控体系,保障毕业论文顺利开展,促进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17-02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检验,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985”大学,虽具有完善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和监控措施,但是由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需要形成更加完善的管理监控体系。本文梳理了本科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探讨建立以学院为中心、以指导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毕业论文循环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它始终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管理循环运转,每一次的循环都是对前一次的超越。通过对已完成的毕业论文从选题、实验执行过程、论文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学院对论文撰写过程的管理及论文质量进行评价,可以发现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修正和改进,保障毕业论文顺利开展,促进毕业论文质量提高。具体方法如下。

一、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流程

二、实施分级管理的方式进行毕业论文质量监控计划

1.学院应成立以教学院长为组长,教务秘书、教研室主任和教授为成员的本科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校有关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规定,结合本院专业培养目标和特点,制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与实施细则,并将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及相关材料交教务处存档。

2.各教研室根据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的有关规定,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和特点,采取双向选择方式确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组织本科毕业论文进行审题和任务书的制定;组织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组织进行毕业论文的答辩;负责毕业论文工作总结等。

三、毕业论文前期工作及实施

1.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文件的制定。在对前期毕业论文工作全面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毕业论文实施及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制订切合实际的《毕业论文工作条例》和《毕业论文教学大纲》。对毕业论文的教学基本要求、组织管理、指导教师的职责、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评分标准、毕业论文的答辩要求,制定细则,为毕业论文质量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2.加强选题的指导。师生采取“双向选择→自愿组合”的模式。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科研课题选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爱好与就业相结合选题。毕业论文选题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要有一定的创新性。然后由指导教师填写选题审批表,明确选题要求;由教师与学生沟通后,学生在广泛阅读资料情况下,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的研究内容、进度计划。最后进行开题。开题报告包括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创新点、实施进度、经费预算等内容。开题答辩是学生通过多媒体汇报形式,向答辩委员会陈述开题报告中的内容。答辩委员会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方案设计、研究内容、实验材料选择等各个方面严格把关,提出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学生再进行改进,为毕业论文能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3.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首先,院领导要十分重视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并予以足够的资金支持;学院教学委员会具体负责制定毕业论文实施及写作和答辩的细则和质量管理监控的制度;教务秘书或具体负责毕业论文的教辅人员能与指导教师和学生建立顺畅有效的沟通渠道,确保各阶段的论文教学工作任务及时下达并落实。其次,教学委员会针对指导教师对论文撰写过程的管理进行质量评价,包括教师是否认真与学生讨论论文选题、制定研究计划;是否定期召见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是否重视实验数据的翔实和实事求是的研究作风;对论文的审阅是否认真,对答辩后论文的修改是否认真。

最后,教学委员会针对学生对论文撰写过程的管理进行质量评价,包括学生能否认真对待开题、中期检查和答辩各阶段的任务;学生是否能够严格执行论文实施的计划;能否定期参加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教学活动,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指导教师的意见,学生能否虚心接受,并加以改进;学生撰写论文的态度是否认真并很重视细节问题;学生毕业试验计划能否按时完成,学生是否提供真实的实验数据记录;学生毕业论文书写格式是否规范。

四、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检查

1.初级检查:指导教师的资格审查;指导教师提供的选题类型、范围、可行性;选题审批表填写情况,教师指导学生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的情况;进程安排、预期困难及解决途径;学生的开题报告、调研与资料查阅等情况。

2.论文中期检查。①学生在毕业论文中有无变更课题内容;前阶段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与进度;学生是否独立完成实验内容;指导教师是否定期召集学生进行答疑、辅导,了解学生能否如期完成课题并制定相应措施。②在指导教师和学生自查的基础上,各教研室负责人进行中期检查,要求各教研室组织学生进行中期汇报,掌握学生论文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院在各教研室总结的基础上,汇总学院中期检查材料提交给教务处。中期检查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必要监控措施。

3.后期检查,主要包括:答辩组织、落实情况;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规范程度;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审阅及评语质量;答辩小组的答辩记录;答辩成绩评定等情况。在答辩前要教务秘书采用随机抽查形式,对提交的毕业论文进行查重的资格审查,资格审查通过后,方能答辩。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结合选题的类型,考察论文的题目、论文研究内容,检查实验设计是否与研究结果一致;主要研究内容是否有基本的数据分析和图表;论文是否具有一定创新性;文献综述是否有参考文献来源;论文书写是否规范等方面进行评阅。答辩不合格的学生经过修改后进行二次答辩。答辩后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合格后方能提交学院。 五、毕业论文的处理

1.建立评估反馈机制,确保管理的落实。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管理循环运转,对上一阶段检查出来的问题,通过分析找到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经过改进后再进行一段时间的运作,若不再出现问题,则可以把实施细则形成学院教学文件存档,以后继续使用。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是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前提,要使这些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为使各项工作按计划进行,并尽可能地对学生和教师的工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和量化,建立一套毕业络管理信息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要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网络,实时对毕业论文各环节进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系统在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中的作用,及时进行改进和纠偏。

2.建立指导教师、学校专家和学院专家三级评估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反馈毕业评价信息。首先,学院成立毕业文领导小组,制订毕业论文教学的评价标准。组建院内专家评估检查小组,在毕业论文写作的各个时期采取普查与抽取相结合的方式,从毕业论文的工作条件、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检查毕业论文。聘请学校专家来学院抽查毕业论文,发现质量体系运行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相关专业负责人要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而学院管理人员则要密切关注整改措施是否真正有效实施,若发现纠偏效果欠佳,则须及时阻止并实施更为有效可行的整改措施,以确保纠偏效果以及毕业论文质量。

3.采取查重方式,避免学生在选题和实验设计上重复,从而迫使学生和老师重视毕业论文,也可以使毕业论文有一定的创新性,从而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总之,针对目前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瓶颈问题,通过系统分析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结合校教学督导组多年毕业论文检查提出的问题,并结合学院各位老师多年指导毕业论文经验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过程管理不细致等,建立系统的本科毕业论文监控体系,从而实现对毕业论文进行科学的、规范的管理,这对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和创新型人才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永梅,阮文彪,郝福玲.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管体系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4):137-138

[2]许骏.本科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静态与动态评价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7.

  • 索引序列
  • 扬大毕业论文范文
  • 扬州大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 左扬福建师范大学毕业论文
  • 扬大毕业论文选题
  • 扬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