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登陆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登陆

发布时间: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登陆

湖北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入口: 教务处是在校长和主管教学副校长领导下的有关本、专科教学工作的主管职能部门,下设教务科、质监科、学籍科、实习科。主要职责有: 一、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拟定全校教学工作计划;制定有关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教学工作的发展规划、院(系)和专业的设置与调整、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报请学校领导审定后组织实施。 二、制定校历,组织各院(系)制定和实施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有关教学文件,编制每学期的开课计划,并检查执行情况。负责全校的排课和教室调 度,负责全校日常教学的动态管理。组织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的开课、选课及成绩管理。根据社会需求情况、专业设置、人才需求等参与制定年度招生计划。 三、负责本、专科考场安排和调配,考试过程的指导、协调、监督及对考试中违纪、作弊学生的处理。负责题库的建设和管理。管理多媒体教室等公共教学设施。组织有关电教设备、软件的维护及升级换代。 四、负责全校本、专科学生的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毕业资格审核工作,办理学士学位的授予工作,以及旁听生的接受、管理工作。 五、组织全校的教学改革研究工作,组织实施重大教改项目,管理各类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的立项、申报、结题、鉴定、管理和建设工作,优化教学过程。 六、会同各院(系)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本、专科各专业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计划,协助各院(系)做好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安排学生的实习、社会实践等。 七、制定学校实验室建设规划,组织实验教学及组织实验室建设评估。 八、组织各院(系)、教学部(室)的教学评估,负责全校教学督导工作。 九、会同各院(系)组织教材建设,组织教材选定。 十、配合财务处,做好全校日常教学经费、教学设备与软件购置经费、教改经费的预算及分配。 十一、核定教师教学工作量,配合人事处核算教学人员编制、拟定师资的补充、调整和培养提高方案。 十二、完成校领导交办的其他教学相关工作。 ;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不是核心期刊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众多的栏目设置,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99年,是由湖北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本刊提倡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及临床并重,着力反映湖北中医学院科研、教学、临床等方面的新成果、新思路、新方法,积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收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在官网查不到是因为查询方式错误或是官网系统出现延迟。登陆《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官网,页面有在线咨询,可以得到解决。《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系湖南中医药大学主办,1979年创刊,现已成为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刊物。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登陆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中医学院主办的中医药学术刊物,注重中医药学术水平,主要报道国内外中医药学科最新科研、医疗成果和学术成就。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是陕西中医药大学杂志社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刊物。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CN:61-1501/R,ISSN:2096-1340,于197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其中主要栏目有:岐黄新语、专家论坛、三秦医药、国医传承、经典研读、学术探讨、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文献综述。

(1)如有一稿多投,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

(2)摘要及关键词:文中必须附中文摘要,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及结论4个部分内容,要求以第3人称撰写200-300字为宜,并附3-8个关键词。有条件者,可将文题、作者、单位、摘要及关键词译成英文。

(3)提交稿件时,同时提供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份、工作单位、职称、学位、研究方向、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等信息。

(4)如果论文属于基金项目,请在页脚处表明该基金项目的名称和标号。

(5)引言应说明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方法、范围和背景等。

【免费定制个人学历提升方案和复习资料: 】陕西中医药大学是重点大学,是陕西唯一一所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是1978年中共中央56号文件确定的全国8所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之一。学校注重科技创新,打造一流学科平台,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已形成了以中医中药为主体,布局比较合理,层次比较齐全的重点学科群,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陕西省一流学科1个、优势学科6个、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5个。建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中药学、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后创新基地2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3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5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4个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陕西省临床研究中心与分中心、2个陕西省重点研究室、13个陕西省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与陕西省免疫炎症相关疾病中医药防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级“双导师制”科技创新创业中心、咸阳市中药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研究院、整合医学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立了完善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近五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行业重大专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陕西省重点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7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3项。学校主办的《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药》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陕西省优秀期刊。重点大学下方免费学历提升方案介绍: 201904自考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 2015年10月自考05087统计学概论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自考/成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登录

湖南中医药大学 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入口: 湖南中医药大学 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湖南省重点建设本科院校,是全国首批设立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高校,也是全国首批招收博士研究生、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的中医药院校。校(院)共有四大区(含浦校区、砂子塘校区、溁湾镇研究院南院、桐子坡研究院北院),占地面积1400余亩。下设18个学院,5个校办企业,3所直属附属医院,1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34年的湖南国医专科学校,1957年成立湖南中医药研究所,1960年设立本科院校——湖南中医学院,1965年省中医药研究所整体并入,1972年重新分出恢复原建制,1979年成为全国首批取得中医类研究生学历教育资格的院校,1990年原 湖南科技大学 成建制并入湖南中医学院,1994年成为全国首批招收外国留学生的中医药院校。2002年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合并,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年进入湖南省一本招生序列,2018年成功入选湖南省高等学校“国内一流建设高校”。现任党委书记秦裕辉,校长戴爱国。 学校坚持特色办学理念,中医药学科特色全面提升。学校设有18个学院、26个本科专业,涵盖医、理、工、管、文等5大学科门类。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学校构建了国家、部省、校级三级重点学科体系,建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3个,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个,湖南省重点学科8个,校级重点学科20个。“十三五”期间,以建成特色鲜明、一流学科引领多学科协调发展,拥有“大专家、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具有较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科技强校为建设目标,按照分层建设,分类管理的思路,我校成功入选湖南省高等学校“国内一流建设高校”,中医学入选“国内一流建设学科”,中西医结合、药学入选“国内一流培育学科”, 另建有校级一层次建设学科4个,二层次建设学科7个,三层次建设学科9个。在2017年国务院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位列榜单。中医诊断学继续保持了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的领先地位,中医内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药学等重点学科中医药特色鲜明,国内地位稳步提升。 ;

2018年 湖南中医药大学 教务管理系统登陆地址: 中医《温病学》是数千年中华民族积累的医学经典,是中华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辉灿烂的中医《温病学》,横贯五千年的岁月,《温热论》及《温病条辨》铸就了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开创了温病辨治体系,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千古名医,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使中医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翻阅温病学发展形成历史,就翻阅了波澜壮阔的中医发展史,就犹如世代薪火相传的火种,点亮世代相承的中医学子智慧之灯。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基础学科,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辨证体系——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更是中医临床各科诊治疾病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基础,对于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非常深远。临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各科,凡是具有温热性质的急性外感热病,都可参鉴温病学理法方药进行诊治。尤其是近年来流行的“SARS”、“禽流感”等传染病,用温病理论指导诊治,功效卓著。所以历代名医名家一直重视并倡导对温病学的研习。《温病学》对于中医学的学术贡献是巨大的,其学术地位也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温病学教学对于加强中医专业学生的中医理论基础和提高临床诊治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自建立中医药类高等院校以来,《温病学》就一直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温病学》课程建设,对于温病学自身的学科发展意义重大,对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意义重大,同时对中医其他各学科的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诊治温病的基本技能,为诊治温病和其他有关疾病打下基础。 温病学研究的对象 温病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温病,其中有种类繁多的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这类疾病不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男女老幼均能得病,而且大多发病急骤,发展迅速,变化较多,病情较重,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或留下某些终身难以康复的后遗症。传染性疾病还可在人群中传播蔓延,甚至造成大规模的流行,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并对社会、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 温病学主要任务 温病学主要任务是明确温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及其转归,以揭示温病的本质,并进而掌握其诊断方法、治疗和预防措施,从而有效地保护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在现阶段因为,一方面还有许多急性传染病尚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还不断有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埃博拉病毒感染、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等产生。在二十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发表报告,指出仍有六大传染病正在严重威胁着全人类,“全世界每小时有1500人死于传染性疾病,其中大部分是儿童和具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因此及时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各种急性传染病,仍是当前医学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温病的发生发展及临床表现具有共同特点,这些特点既是理论上确立温病概念的基本内涵,也是临床上鉴别温病与非温病的主要依据。概而言之,温病有特异的致病因素;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病的范围 有关温病的范围,温病是外感热病中性质属热的一大类别,它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在外感热病中除了风寒性质以外的疾病几乎都属于它的范围。根据历代中医文献记载,温病范围是随着温病学的发展而逐步扩大的。在明清之前,温病所指范围较小,多数医学文献中所说的温病仅指发生于春季的一种性质属热的外感热病。明清以后随着温病学的发展形成,温病的范围扩大为包括一年四季多种外感热病在内的一大类疾病。如《温病条辨》说:“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基本上确定了温病所包括的范围。本教材所介绍的温病主要有风温、春温、暑温(包括暑湿)、湿温、秋燥、伏暑、大头瘟、烂喉痧、温疫、疟疾、霍乱等。另外尚有一些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如湿热痢、湿热黄疸、麻疹、风疹、水痘、痄腮、百日咳、白喉等,它们的性质和特点都属于温病的范围,但由于课程教材编写分工的关系,它们已分别列入内科、儿科、喉科等相关教材中。温病学中所讨论的病种与西医学中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特别是许多急性传染病有关。如多发生于冬春季的以肺为病变中心的急性外感热病,中医多诊断为风温,西医则多诊断为肺炎;多发生于夏秋季节的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急性外感热病,中医多诊断为湿温,而西医多属肠伤寒之类。 温病学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和医学家与温热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为防治各种温病范围内的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代广大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务工作者运用温病学的理论和方法治疗许多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特别是病毒感染性疾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收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在官网查不到是因为查询方式错误或是官网系统出现延迟。登陆《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官网,页面有在线咨询,可以得到解决。《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系湖南中医药大学主办,1979年创刊,现已成为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刊物。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退稿

1.文稿应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和逻辑性,有理论性和指导实践意义。2.文稿要求论点鲜明、数据可靠、资料翔实、分析方法正确,语言精练、书写工整。3.研究类文稿和综述、讲座稿件全文在5000字左右,临床经验交流稿件全文在3000字左右。文章格式请按照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分前言、对象与方法、结果、讨论),研究类文稿应另附150~200字中、英文摘要,3~5个关键词。英文摘要还应包括文题、作者单位、作者姓名、邮政编码。中、英文摘要应采用结构式著录:含目的(Objective )、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4.文稿(可用复印件)要求打印在16开白纸上,字迹清楚,简化字以国务院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数字请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个单位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书写。计量单位请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外文需打字或用印刷体书写,并注明文种、大小写和正斜体。图请用白纸单面墨绘,尺寸应较计划刊出者大一倍。照片请用光面纸印出,要求清晰、层次分明。图和照片不得折叠和出现划痕,背面请注明图号、作者、文题和上下向。5.文稿中摘编或引用他人作品,请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指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其来源,在参考文献表中列出。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参考文献,必要时可在文中加注,说明作者、文题和来源。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引用处依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排序,并用方括号标注。6.来稿请自留底稿,无论刊登与否恕不退稿。收到本刊收稿回执后3个月后未接到本刊采用通知时,作者可自行处理。7.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以对来稿作文字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应征得作者许可。如作者不允许对内容修改,务请在来稿中注明。8.来稿请第一作者所在单位领导审核并附单位介绍信。来稿请勿一稿两投或多投,如该稿曾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或用其他文种发表过,请在投稿时加以说明。9.来稿首页作者单位后请注明单位所在城市名称及邮编。此三项请列于首页正文下方,并用横线隔开。项目资助课题请注明资助单位及编号。为方便联系,请留电话号码或E-mail地址。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不是核心期刊。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众多的栏目设置,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99年,是由湖北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本刊提倡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及临床并重,着力反映湖北中医学院科研、教学、临床等方面的新成果、新思路、新方法,积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及同行专家评议推荐,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医药卫生家庭医药.快乐养生甘肃医药实用中医药杂志黑龙江医药首都医药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实用医药杂志黑龙江医药科学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是的,也是国家核心期刊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及同行专家评议推荐,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索引序列
  •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登陆
  •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登陆
  •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登录
  •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退稿
  •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