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石英坩埚形变因素研究论文

石英坩埚形变因素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石英坩埚形变因素研究论文

一:石英坩埚的历史和现状1.早期石英坩埚早期的石英坩埚是全部透明的,最早期的石英坩埚是全部的透明的结构,这种透明的结构却容易引起导致不均匀的热传输条件,增加晶棒生长的困难度。所以这种坩埚基本被淘汰使用。2.现代的石英坩埚现代拉单晶的石英坩埚一般是采用电弧法生产,半透明状,是拉制大直径单晶硅,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必不可少的基础材料现代的石英坩埚则存在二种结构,外侧是一层具有高气泡密度的区域,称为气泡复合层,内侧则是一层3~5mm的透明层,称之为气泡空乏层。气泡复合层的目的是在与均匀的辐射有加热器所提供的辐射热源。气泡空乏层的目的在于降低与溶液接触区域的气泡密度,而改善单晶生长的成功率及晶棒品质。二:国内石英坩埚的情况分析国内石英坩埚厂家有:锦州圣戈班、荆州菲利华、扬州华尔、宁波宝斯达、余姚通达、杭州大和等。锦州圣戈班、荆州菲利华、扬州华尔,他们的工艺采用真空熔融法,外几家采用的是涂层法,即在坩埚内壁用精细石英砂喷涂到坩埚表面大约1~2mm左右。涂的不均匀,这就会造成在单晶生长过程中内壁脱落导致单晶生长失败。宁波宝斯达有一种涂钡锅,可应用到太阳能单晶用坩埚上。涂钡工艺也可用人工进行,但是人工涂钡的缺点在于在涂钡的同时引进多余的杂质且人工喷涂不均匀,使得在开始拉晶的时候由于杂质过多或者单晶生长过程中内壁脱落,造成放肩时断线,需提杂后才能进行继续拉晶。三: 石英坩埚的特性(主要介绍热学性能和结晶性能)1. 热学性能:热学性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它的形变点为1075℃(2) 它的软化点为1730℃(3) 其最高连续使用温度为1100℃,短时间内为1450℃。2. 结晶性能(1) 石英坩埚在高温下具有趋向变成二氧化硅的晶体(方石英)。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也称为“失透”,通常也称为“析晶”。(2) 析晶通常发生在石英坩埚的表层,按照中国石英玻璃行业标准规定,半导体工业用石英玻璃在1400℃±5℃下保温6小时,其析晶层的平均厚度应为﹤100µm 。满意请给分哈

石英砂 杂质含量

,是指在金属熔炼过程中,由于坩埚受到高温和化学作用的影响,而发生开裂或破碎,导致熔融物溢出或污染。这种情况在金属加工和制造业中比较常见。引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坩埚质量不佳,材料过于脆弱或缺少耐高温、耐侵蚀性能;2. 高温下坩埚内部孔隙和微小裂纹扩大,应力超过材料极限使其破裂;3. 熔融物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与坩埚材料反应而产生腐蚀作用,使坩埚表面产生疏松区域,从而导致破裂;4. 熔炼工艺参数设置不当,如熔炼温度过高、急剧升降温等,导致坩埚过度热胀冷缩,产生内部应力而破裂。为了避免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选用质量可靠、耐高温、耐侵蚀的坩埚材料,如石墨、陶瓷等;2. 对坩埚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更换老化或已损坏的坩埚;3. 控制熔炼温度、升温速率和冷却速率,避免过渡急剧的温度变化,减少坩埚内部应力的产生;4. 合理设计熔炼工艺参数,保证熔融物化学成分稳定,避免对坩埚产生过大的腐蚀作用。综上所述,是金属加工和制造业中常见的问题,但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定期检查和维护、控制熔炼工艺参数等方式来解决。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确保产品质量。

一:石英坩埚的历史和现状 1.早期石英坩埚 早期的石英坩埚是全部透明的,最早期的石英坩埚是全部的透明的结构,这种透明的结构却容易引起导致不均匀的热传输条件,增加晶棒生长的困难度。所以这种坩埚基本被淘汰使用。 2.现代的石英坩埚 现代拉单晶的石英坩埚一般是采用电弧法生产,半透明状,是拉制大直径单晶硅,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必不可少的基础材料 现代的石英坩埚则存在二种结构,外侧是一层具有高气泡密度的区域,称为气泡复合层,内侧则是一层3~5mm的透明层,称之为气泡空乏层。气泡复合层的目的是在与均匀的辐射有加热器所提供的辐射热源。气泡空乏层的目的在于降低与溶液接触区域的气泡密度,而改善单晶生长的成功率及晶棒品质。二:国内石英坩埚的情况分析 国内石英坩埚厂家有:锦州圣戈班、荆州菲利华、扬州华尔、宁波宝斯达、余姚通达、杭州大和等。 锦州圣戈班、荆州菲利华、扬州华尔,他们的工艺采用真空熔融法,外几家采用的是涂层法,即在坩埚内壁用精细石英砂喷涂到坩埚表面大约1~2mm左右。涂的不均匀,这就会造成在单晶生长过程中内壁脱落导致单晶生长失败。 宁波宝斯达有一种涂钡锅,可应用到太阳能单晶用坩埚上。涂钡工艺也可用人工进行,但是人工涂钡的缺点在于在涂钡的同时引进多余的杂质且人工喷涂不均匀,使得在开始拉晶的时候由于杂质过多或者单晶生长过程中内壁脱落,造成放肩时断线,需提杂后才能进行继续拉晶。三: 石英坩埚的特性(主要介绍热学性能和结晶性能)1. 热学性能: 热学性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它的形变点为1075℃(2) 它的软化点为1730℃(3) 其最高连续使用温度为1100℃,短时间内为1450℃。2. 结晶性能(1) 石英坩埚在高温下具有趋向变成二氧化硅的晶体(方石英)。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也称为“失透”,通常也称为“析晶”。(2) 析晶通常发生在石英坩埚的表层,按照中国石英玻璃行业标准规定,半导体工业用石英玻璃在1400℃±5℃下保温6小时,其析晶层的平均厚度应为﹤100µm 。满意请给分哈

因素研究论文

本文是会计毕业论文,本文把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结合起来,通过调查研究来选取可能性因素的方法更具科学性,构建的成长预期指数模型也更合理。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成长”原本是生物学概念,是一个生命体从出生到逐渐成熟、衰老的过程。经济管理中的成长是一种变化和趋势,往往可以用增长代替,如“国民经济增长”、“营业收入增长”等。企业成长是企业从创立到衰亡的过程,是企业价值增加的过程,也是中小企业向大企业迈进的一个过程,企业的快速成长是许多企业家所追求的目标。企业的成长及估值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理论和实务界的关注和研究,Graham 早在 1934 年就指出企业可以通过举债经营来减少纳税,提高资产负债率有助于企业实现高速成长。但是到了 1979 年 Smith 和 Warner 通过研究发现负债融资会减缓公司的成长,因为负债有可能会产生投资不足。芝加哥大学的 Ragim 和Zingales 在 1998 年对世界上 43 个国家整个 80 年代的经济增长状况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国家在此期间大约 2/3 的经济增长来自于已有企业在规模上的扩大,仅有 1/3的增长是新企业创造的。能否把吸收到的资本有效配置到最具成长性和效益最高的企业中去,是衡量资本市场效率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具有高成长能力的企业来获得未来超额投资收益来增加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企业需要根据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制定适合投融资策略来保证企业良好的运行。 我国证券市场上成长股表现一直优于其他类型股票,现有的解释一般认为成长股具有较高的预期回报率,其未来增长潜力是影响估值的重要因素,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是流动性溢价导致了其高估值,甚至有人认为原因是成长型公司股本少、市值规模小容易受到操纵。还有解释认为成长股通常是处于新兴行业的公司,市场不了解其商业模式,因此给予错误的预估,高估了其价值。 目前国内有关企业成长的研究相对薄弱,研究深度不够,得出结论各异。从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搜索结果来看,研究者更多关注企业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成长本身,侧重对成长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而不深入探讨其影响过程。在实务上,管理层和投资者更注重收入、资产和利润的增长,对企业成长能力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经济增速由 2007 年以前 10%以上的高速增长到 2015 年逐步转变为 7%以下,2016 年我国经济增速预测为 。就如李克强总理曾在第七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所言,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的关键时期,急需进行经济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本市场应该充分发挥金融资源配置的功能,引导资本向具有增长潜力的行业和企业流动。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 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企业成长相关的经济和财务理论入手,对上市公司成长预期的影响因素、成长预期的评价方法以及成长溢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成长预期和成长溢价的相关性,并比较其影响因素的异同,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理论解释。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1. 理论研究。本文通过对企业成长理论、行为预期理论、企业价值理论等对企业成长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可能影响企业成长预期和成长溢价的因素。 2. 问卷调研。结合理论分析结果和本文研究目的设计调研问卷,通过大规模发放问卷和统计结果,来寻找影响人们对企业成长预期可能的因素。 3. 因子分析法。对成长预期的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找出其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建立成长预期指数模型,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4. 回归分析。通过提出假设,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影响成长溢价的影响因素,进而验证影响成长溢价与成长预期影响因素的一致性。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企业成长是一个企业从创立到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随着的利润的积累企业资本不断增加,企业的范围不断扩张,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企业内部各个组织结构的分化、成熟与完善,企业的各种功能持续优化。企业成长理论一直是企业研究的核心理论之一,由于企业成长过程是复杂的和多变的,在对企业成长进行研究时,往往都要设立一定的前提或假设条件,然后再从特定角度采用各种方法去探究企业成长路径和解释企业成长动因。外生因素企业成长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如经济体制、产业环境以及经济政策法规等)的重要性,认为外部因素是企业成长的最主要因素。企业成长内生论认为企业成长的推动因素的内部的,侧重从企业内部来寻找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认为企业内部资源、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等才是企业成长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动力。 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产生的原因是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资本积累能够推动劳动分工,使生产变得专业化,同时劳动分工可以通过提高总产出来促使 社会 实现资本积累,资本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最终流向最有效率的生产领域。新古典经济学从需求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这个时期的企业规模调整理论认为随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固定成本会被分摊到更多产品上,那么产品总成本就会逐渐降低,在销售价格不变时增加了企业收益。企业成长的动因就在于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企业会随着生产成本或消费需求的变动不断调整或扩大生产规模。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的成长的决定因素是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Porter(1980)将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引入到企业战略研究,认为企业成长主要由企业所在产业的吸引力以及在该产业中该企业所处的相对位势决定的。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学说,认为企业和市场机制一样,也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并且这两种手段可以相互替代,随着企业边界的不断扩大市场交易费用不断降低。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Myers,Turnbull(1977)通过分析企业未来投资机会和企业成长性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得出企业成长性与资产负债比率存在负相关关系,还指出影响企业成长性的主要因素包括企业规模大小、固定资产投资、企业负债比率、所在行业属性、公司治理结构等。 Adizes,Adizes(1979)认为,管理层的风格和志向能对企业成长和效率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现代演进经济学理论以 Nelson、Winter(1982)等人为代表,认为资源、能力、知识等在组织分工协作中具体表现出的惯例,构成企业决策活动的前提,这些因素对企业的运营都是关键的,共同推动着企业的成长演化。 Prahalad,Hamel(1990)在其发表的文章《核心竞争力》中将核心能力定义为组织中积累的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其保持竞争优势,实现持续成长的主要源泉。 Krugman(1991)提出地理区域影响理论,认为企业所处的区域与位置能够明显影响公司的成长性。因为每个企业的生产所在的地理位置不同,在生产和销售时,生产成本、运输费用以及销售成本都会有所不同,地理位置通过影响各种成本最终影响到企业经营绩效,进而影响企业成长的过程。 Lang(1994)研究了投资因素、杠杆因素和公司成长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在公司经营业绩不良时,公司成长与资产负债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Collis,Montgomery(1995)发现若企业拥有其他企业所不具有的独特资源优势,就可以实现比竞争对手成本更低地和更好地成长。Barney(1995)总结出这种资源应该具有价值、稀缺性和不可模仿性三个特点。 V. Allee(1997)在 20 世纪末指出,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后,知识竞争力成为企业的成长的主要来源。 ........ 第三章 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公司成长预期研究 ..... 17 第一节 成长预期界定与相关调查 .............. 17 第二节 成长预期分析方法和指标选择 .......... 18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19 第四节 因子分析 ...... 22 第四章 上市公司成长溢价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31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模型推导 ....... 31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32 第三节 样本选取、变量设计与模型构建 ........ 33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34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 40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43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43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44 第四章 上市公司成长溢价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模型推导 成长股在资本市场上估值相对较高是各国的普遍现象。交易时所支付的价格超过资产的价值或面值称为溢价,由于股票价值的评估方法众多,各种方法各有利弊,本章选择把股票价格超过账面价值的部分称之为股票溢价。 我们首先简化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在不考虑利率、税收、时间价值的情况下,假设公司发放的股利可以再投资到资本市场上购买本公司的股票。处于持续盈亏平衡状态的企业价值是不变的,企业的资产转化会现金发放给股东,可发放的股利总额等于公司净资产的价值。如果企业收入大于支出,即企业是盈利的,那么在不发放股利的情况下企业净资产会持续增长,人们在对企业进行估值时就会考虑到企业增长预期,从而给予高于净资产的估值。由于股利可以即时再投资且不考虑时间价值,所以股利发放状况不会影响企业价值。因此本章假设股票溢价是由成长预期导致的,也就是说股票溢价的部分同时也就是成长溢价的部分,即股价高于每股净资产账面价值的部分。本章主要研究成长溢价对成长预期及影响成长预期主要因素的敏感性。

设计调查问卷:因变量就是你研究的问题,可以一个,也可以两三个,有几个因变量就决定了你后边要做几次回归分析。因变量最好设置两个值,例如是或否。这样就可以用二元回归分析,最简单。 发放问卷:问卷星或者其他问卷类app都可以,本科生问卷收集数目得100出头。用微信群、朋友圈等各种方式寻找被调查对象。 整理问卷:用电脑网页版导出你的问卷结果。打开excel,横排是你的问题,竖排是被调查者,把他们的选择都换成数字0-4,例如否是0,是是1。不了解是0,不太了解是1,了解是2、比较了解是3、非常了解是4,可以设置结果越好数字越大,比如否是是01,也可以设置结果越不好数字越大,比如是否是01。 回归结果分析: B为正值,则为正向相关关系。 B为负值,则为负向相关关系。 P≤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10% P≤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5% P≤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1% 论文第一章写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写文献综述,可以写写国内写写国外,或者只写国内,存在问题,影响因素,措施等。 第三章写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写模型建构,建立回归模型,变量定义,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五章写实证分析,回归结果分析 第六章写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卡夫卡变形记研究论文

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建议你读这两本资料,中文资料有限,还是直接读英文的好:1)Franz Kafka's The MetamorphosisBook by Harold Bloom; Chelsea House, )REHEARSALS OF DISCOMPOSUREAlienation and Reconciliation in Modern Literature: Franz Kafka Ignazio Silone, D. H. Lawrence T. S. Eliot,by Nathan A. Scott Jr. ,KING'S CROWN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1952

一般来说,以格里高尔的心理世界为切入点不是太好写。应为卡夫卡写变形记的初衷是讽刺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的黑暗。我这里有一段资料供参考,是当时的时代背景: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相信你一定看过这篇文章,格里高尔的家人态度在不断地转变,作者描写这种人情反差,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变形记》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卡夫卡创作的文学作品的主题,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有人认为《变形记》的主题是: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也有人认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所以我认为,这篇论文议论的应该就是这么几个方面,所以,站在客观角度,以第三人称的口吻来写这篇论文比较好,谢谢!这是变形记在百度的网址,可以去看一下!谢谢!

隶书形体演变研究论文

太夸张了,中国文字也不过3000多年历史

隶书流变及审美特色

作为书法五大体别之一的隶书,在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兴衰交迭,耐人寻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隶书流变及审美特色,欢迎大家阅览与学习!

天真烂漫的战国古隶

隶书上承籀篆,下启楷行,无论在文字学上还是在书法史上都占有光辉的一页。那么隶书究竟从何而来?历来文献多认为秦代下杜人程邈所创。《采古来能书人名》就说:“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书曰隶书。”[1]《论书表》也说:“秦烧经书,涤除旧典,官狱繁多,以趋约易,始用隶书,古文由此息矣。” [2]此二则文献对隶书产生之因由与时代作了明确的阐释。与此相左,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提出了“隶自古出,非始于秦” [3]的见解。文曰:“孙畅之尝见青州刺史傅弘仁说,临淄人发古冢,得桐棺,前和外隐为隶字,言齐太公六世孙朝公之棺也。惟三字是古,余同今书。”两种观点孰是孰非?随着建国以来大量简牍帛书的出土,为我们澄清这个问题提供了崭新而确凿的证据:1965年,作为记载春秋时代盟誓活动的《侯马盟书》在山西侯马市东郊出土;1980~1982年,河南温县发现了大量书写年代为春秋末叶的《盟书》石片,其书体与书风基本与《侯马盟书》相同;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竹简240余件,约6600字,考为战国早期物。此外,1957年春出土于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的《信阳楚简》,1973年出土于湖北江陵县藤店的竹简,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的竹简,亦都为战国初期楚国作品;而195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仰天湖楚墓的《仰天湖楚简》,1951年在湖南长沙五里牌出土的竹简和1953年在长沙杨家湾出土的竹简,以及1978年出土于江陵长湖南岸天星观的竹简等皆考为战国中期楚国物。

这些作品,从字体上看都是所谓六国古文。尽管因地因时及书者不同而有风格上的差异,但起笔顿重、收笔出锋、恣意草率、爽利痛快的用笔及天真烂漫的字态,却是它们共有的美学特征。这与秦、汉简牍线条的用笔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由此可证:早在春秋晚期,战国早、中期的古文字里,就已开古隶先河。

1980年,四川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秦墓出土了2件木牍。其中1件正、反面书有154字,时间为公元前309年(即秦武王2年)。这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件具有明显隶变风格的作品。作品除个别字仍保留着篆书的基本形体和用笔方法外,绝大部分的字已初具隶书形态、笔意、笔势之规模,有的甚至与我们今天见到的汉隶十分接近。总体上看,这些字用笔尚无波磔挑法,线条短捷干练,俊活利落,给人以“斩钉截铁”的艺术美感;布白疏宕明朗,有纵行无横列,字亦大小、阔窄、肥瘦不一,显得格外活泼自然。1986年3月,甘肃天水放马滩1号秦墓出土了460枚竹简,分《日书》甲、乙和《墓主记》3册。成册时间甲种本稍早,其余为公元前239年(即秦始皇8年)。甲种本书风超迈俊逸,洒脱痛快。用笔以中锋为主,偏侧辅之。起笔往往藏锋或顿笔重按,形成“钉头”,收笔每每出锋,或尖锐而劲险,或速折而方峻,显得极为随意,奔放跌宕,神采夺目。乙种本及《墓主记》风格与之小异,古厚拙朴而内敛,故少豪放之气。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了12座秦墓。其中,7号墓的木制椁攵 室门楣上刻有“五十一年曲阳士五邦”9字,为秦昭襄王51年(即公元前256年)物。11号墓出土了约1150枚有关秦的法律文献的竹简。其中《编年纪》所记时间始于秦襄昭王元年(即公元前306年),断于秦始皇30年(即公元前217年),也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称帝后的第4年。这些作品与《云梦秦简》、《青川秦简》在风格上十分相似。

《青川秦简》、《天水秦简》、《云梦秦简》,是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的隶变作品。它雄辩地告诉我们:1、隶书滥觞于春秋晚期、战国早中期的草篆,以秦系文字为主体,兼承六国古文,至战国晚期已基本成型,遂与古文大篆分流,成为当时普遍应用的字体,至秦代,与小篆并驾齐驱,各领风骚。2、尽管我们尚未见到大量被确认为秦王朝统治时期的古隶作品,但透过这批简牍,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秦代是古隶的发展期。因此,应该说“奏事繁多”、“篆字难制”,迫使人们“以趋约易”来广泛使用“秦隶”,而绝不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突然间创制出来的。倘使没有这15年的发展,肯定不会有两汉隶书的成熟、鼎盛以及小篆的“淘汰”。

异彩纷呈的两汉分隶

汉代统治长达426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王朝之一,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都得到空前发展。书法也不例外。简便快捷的隶书,不但发展成熟,而且上升为占主导地位的通行字体。从此,以象形意味为主体特征、屈曲繁复、不易书写与辨识的古文字时代宣告结束,开创了今文字时代的新纪元。

汉代隶书的发展进程总体上可分为两大时期:西汉为成熟期,东汉为鼎盛期。

过去,人们受材料限制,对西汉书法的评判只能依靠仅有的一点史料去推测、臆断,因而生出许多讹误来。今天,我们在目睹建国以来出土的大量西汉简牍帛书之后,不得不以全新的'理念去审视西汉书法艺术的伟大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与审美价值。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先后在湖南、山西、湖北、安徽、广西、山东、江苏、甘肃、青海、河北等省出土了20多处西汉简牍帛书。1972年,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了至今保存完好的遣策共312枚竹简,还有49块附于竹简上的木牌,总计2063字。总体来说,这些字体态修长俏丽,横扁者不多;用笔潇洒率意、流畅自然,尤其是纵势笔画的恣肆夸张,给人留下深刻印象。3号墓也出土了若干竹简、木牍,而最有价值的是那些折叠起来放在漆奁里的帛书。从书法的角度看,帛书《杂疗方》与《云梦秦简》比较接近,形略呈扁平之势,亦尚工整。《战国纵横家书》形呈纵势,线条纤细,露锋尤多,篆意亦较其他帛书浓。《老子》甲本、《春秋事语》风格较为接近,形亦呈纵势,点画肥厚,带有草意。《老子》乙本独具面目,结体呈横势,端庄齐整,横画、捺画波意初具,书风含蕴内敛,清秀恬淡,实开东汉八分先河。汉初隶书,此本当为极则。1983年~1984年间,湖北江陵张家山第247号汉墓出土竹简1000余枚,书风亦与《云梦秦简》近似,浑朴而厚重,爽捷而俊逸,大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感,是典型的古隶作品。1973年~1975年间,湖北江陵凤凰山9号西汉墓葬出土了3件木牍,字迹尚清晰可辨。其中1件有文帝16年(公元前164年)的纪年,说明成牍时间为西汉前期。三牍布白匠心独运,字距相间较远,行距也很宽舒,给人以疏宕淡远的艺术享受;结字亦十分独特,体态呈纵势,每逢竖、竖钩、捺、戈钩、主横等画则恣肆夸张,显得极为洒脱俊俏,与《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竹简遣策似乎有共通之处。而尤使人感到惊讶、震慑的是其主横、捺画、戈钩等的波磔挑法已十分精熟,与东汉成熟的八分相差无几。这是迄今所见到的最早的具有波磔挑法的作品,说明早在西汉前期,蚕头雁尾、极富华饰之美的波笔就已形成。因此,尽管数量殊少,但对于我们研究隶书发展演变的历史却有着极为宝贵的价值。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了西汉武帝初年(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20年)的两座墓葬。其中,1号墓出土竹简4942枚,2号墓出土竹简32枚,总计4974枚。这些作品点画丰腴肥厚,稍带草意,与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可谓一脉相承。1972年~1973年间,考古专家们从甘肃额济纳河流域发掘出土了19637枚简牍。这些简形制多样、内容丰富、断代清晰、书体多变(不仅有古隶,亦有成型的八分及草隶、草书)。1973年在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西汉墓出土了许多竹简,从经过处理与放大的样片看,书体已是相当成熟的八分:扁平,呈横势,波磔挑法备至,结体谨严、端庄,点画排叠匀称,与《史晨》、《曹全》等东汉名碑很接近。说明隶书发展至此,已完全摆脱了篆书的束缚。因而我们有理由说《定县汉简》是隶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标志着古隶已成为过去,分隶已经成熟!1959年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出土的《武威仪礼甲种本简》,书写讲究,技巧娴熟:用笔干练老到,劲健精微;结字以横取势,撇捺开张,波磔纷呈有致,字形大小基本同等,字距间隔疏朗,且基本衡一,不像其他简牍那样或大或小,或疏或密,听任自流。显然,这是已经融进了受作者主观意识支配的人工排布因素的成熟的八分书。从无意到有意,从天真烂熳的自然美到规整有序、极尽矫饰的人工美,是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透过以上具有鲜明理性化审美追求的简牍分析,让我们看到了由萌芽于春秋战国的古隶历秦而汉演变成八分的清晰脉络。

东汉是隶书高度成熟、空前鼎盛的时代。它以中晚期桓、灵间的几十年石刻艺术的绝代勃兴及著名碑碣的集中涌现为标志,完成了隶书生命由滥觞----成熟----鼎盛的第一个轮回。东汉早中期的100多年,书法的发展进程比较滞缓,基本上是承袭前汉旧制。览阅这一时期居延、武威汉简及为数不多的刻石,即可证实这一点。而东汉中晚期的隶书,无论从成熟程度、字径大小、尺幅阔窄、形制样式、材质选择以及作品的气格态度等等都与前期大相径庭。

作为早期仅有的刻石,《莱子侯刻石》、《三老讳字忌日刻石》、《开通褒斜道刻石》、《大吉买山地记刻石》、《司马长元石门题字》无论用笔,还是结字都有着共同的美学特征:圆润浑穆,寓健于柔,尽用篆法(即康南海所谓“以篆笔作隶者” [4]);有波磔意蕴,但无明显挑法。故拙朴内涵,自然率真,饶有古趣。因此,显现在结字上给人的印象是既不像《云梦简牍》那样具有典型的古隶特征,亦不像《石门颂》那样具有鲜明的八分特点,全然介乎两者之间。透过它们,不难看出《石门颂》、《杨淮表记》以及后来的《泰山金石峪》、《四山摩崖刻经》等圆浑雄放、萧散古穆一路作品的裔承关系。

中期著名的刻石有《子游残石》、《祀三公山碑》、《太室石阙铭》、《阳嘉残碑》、《裴岑纪功碑》、《北海相景君铭》六种,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三个组合:《残石》、《残碑》为一组,是已高度成熟的八分书;《太室》、《裴岑》为一组,是波磔挑法不甚显明,饶有籀篆意趣,介乎古隶、八分之间的作品,因而与早期的几种刻石有某种共通之处;《祀三公山》与《景君》为一组,是体在篆隶之间的两件作品。用笔方折外拓,崚嶒多姿,锐气逼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与桓、灵时期《张迁》、《西狭》、《鲜于璜》以及吴之《天发神谶》诸碑之间的渊源流变关系。

东汉盛行树碑立传之风,尤以桓、灵两朝为最。作为官定文字的隶书,因之步入了灿烂辉煌的时代,出现了流派纷呈、风格殊异、杰构林立的局面。就刻石的形制来看,不外碑、墓志、摩崖、造像记几类。人们往往根据实用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形制,书写特定的文辞。由于场合庄严的程度不一、刻石形制的不同,因而书写风格也有很大差异。日本学者浦野俊刚根据碑的制作目的及书风,把这一时期的汉碑划为“五类” [4]:一类是以《祀三公山碑》、《封龙山碑》、《白石神君碑》、《西岳华山庙碑》为代表的歌颂神冥灵验者的“神碑”。此类作品结构严谨,体态端方,波磔劲俏,气势开张,构成了“威严书风”[5]的群体。一类是以孔庙三碑(《乙瑛》、《礼器》、《史晨》)为代表的记述祖庙祭祀与修造者的“庙碑”。庙碑通常法度严密,是“完美高尚” [6]、“足资楷模” [7]的标准八分,但失之谨饬。一类为歌颂个人德行者。属于政德碑的有《裴岑纪功碑》、《曹全碑》、《张迁碑》等等;为墓碑的有《景君碑》、《夏承碑》、《孔庙碑》、《衡方碑》、《樊敏碑》、《尹宙碑》等等。此类碑是东汉碑刻的重头戏,所占比例大,分布面积广,时间延续长。就书风而言,不像前两类死守法度,端严谨饬,而是容颜迥殊,互异其致。如《曹全》以清瘦、流美、飘逸胜;《张迁》以凝整、拙朴、强劲胜;《衡方》以丰茂、古厚、峻严胜;《夏承》以奇古、浑圆、肃穆胜;《孔庙》以疏宕、洒脱、秀美胜。第四类为纪念土木工程峻工而刻的纪念碑,以“摩崖三颂”(《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颂》)为代表。摩崖刻石的最大特点就是石面本身不像石碑那样光洁平整,面积也比碑不知大多少倍,书写时完全“因形就势”,加之纪念碑无须神碑、庙碑以及墓碑那样神圣庄重,因而成就了此类作品在书风上萧散飘逸、宽博雄放、真率自然的共同审美特征。其他如题字、墓记、石经为一类,代表作有《阳三老石室画像题字》、《朱君长题字》、《马姜墓记》、《熹平石经》等。此类作品,除石经书写工整,法度严密外,其他几种都较随意草率。这是因为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次于墓碑的缘故。但从艺术的角度看,漫不经心的“随意”与“草率”,却往往使作品自然地流露出“真趣”,因而佳构时出。

气格卑俗的晋、唐隶书

当隶书从春秋战国古文草篆发端到两汉登峰造极之后,形势便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三国历两晋、南北朝至隋唐(公元220年~公元907年)的677年来看,隶书的发展基本沿两条路径进行。一条朝楷书方向演化,最后发展成为魏碑和唐楷;一条朝隶书本体方向发展,最后形成了晋隶、唐隶的风格。前者由汉碑中《鲜于璜》、《张寿碑》、《西狭颂》、《张迁碑》等古厚、朴茂、方整一路风格的作品演变过来,至本时期则以《郛休碑》、《谷朗碑》、《王闽之墓志》、《王丹虎墓志》、《刘克墓志》、《爨宝子》、《灵庙碑》、《枳杨阳神道阙》、《爨龙颜》等为脉络,最后发展为具有成熟楷书风格的魏碑(如《龙门二十品》),历唐欧、褚、颜、柳而造极。由于这是一场从一种字体向另一种字体嬗变演化的文字革命,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成为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主流。作为诞生在由隶而楷过渡时期的作品,它们都以似隶非隶,似楷非楷为总体特征,成为一种新型的中介字体。其用笔大都以方为主,拐角用折,波挑翻翩,钩 趯 峻峭,故点画厚实、苍劲,神采显耀。这些都是从母体先天的遗传基因那里获得的。由于尚不成熟,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若幼儿牙牙学语,跃跃欲步的稚拙与天趣,体现在结字上则是大小参差,重心偏移,时出险态,真率烂熳。因此,该类书风具有浓郁的艺术情调,自清尊碑以来,一直受到书法家们的偏爱。后者是承袭东汉“孔庙三碑”、《曹全》一路具有庄重、清健、流秀风格以及兼有古穆奇气,饶有装饰趣味的《夏承碑》的。从《上尊号》到《曹贞》、《王基》至西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便已完成了它的蜕变使命。此后几乎一成不变,形成了晋、唐隶书固定的风格模式:1.用笔单调平乏,千篇一律,没有变化,缺少凝重厚实和蕴藉。2.结字工稳平正,排叠匀一,法度森严,伤于板滞,故缺少意趣、韵味。3.章法排布规整,横、直、斜均能成行,状若算子,故伤于馑饬。可以说,隶书沿本体方向发展至晋、唐已是穷途末路。这类作品,人工雕凿的刻意成分严重,把追求装饰效应上的美感推到极致,汉碑之真率自然、淳朴古雅的气息荡然无存。总之,格调卑俗,满纸匠气,毫无审美价值可言。

关于这一时期的隶书作品,还有两种现象值得关注。一是由于两条路子并行发展,对于生活在这一特定时期的书家来说,无疑会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压力和影响,于是便出现了像《孔羡碑》(三国魏黄初元年,即公元220年)和《玄宫刻石》(南朝刘宋永初2年,即公元421年)以及《刘贤墓志》 [约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即公元493年)前]之类的混血儿。《孔羡》与《刘贤》撇画的装饰味(当然渊源于《夏承》)与晋唐隶书完全一样(这种收笔带钩的装饰性的撇,是晋唐隶书的典型特征之一);而《玄宫》的横画则又与二爨的一模一样。二是以《符秦建元四年产碑》(十六国前秦符坚建元4年,即公元368年)、《好太王碑》(东晋文熙10年,即公元414年)及《铁山摩崖石颂》(北齐皇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等为经脉的圆笔隶书作品,基本是承袭《石门颂》、《杨淮表记》等而自成体系的,尽管它们都或多或少的带有楷意,但与前面的路子似乎不太相干。这几件与魏晋隶书风貌迥异、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醒世之作,也许正是隶书走向末路前的回光返照。

气息靡弱的宋、元、明三代隶书

当崇尚法度,循规入矩,不越雷池半步的唐人把隶、楷推向绝壁之后,紧步其后的宋人已无前步之阶。于是,一场摆脱束缚,寻求新生的叛逆运动悄然兴起,这就是以“尚意”美学观念为内核的艺术革命。他们另辟蹊径,把目光投向生龙活虎,流宕多姿,极易移情的行书(当然也包括草书),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大家辈出,成就卓著,以实力引领时代,塑造了永垂书史的不朽形象。在他们眼里,唐人楷、隶被视为没有艺术内质的“俗品”而不屑一顾,因而问津楷书者相对较少,隶书就更不足齿数----从此步入了历史的低谷!

元初,赵孟 出,师古重法,回归传统,故钍弊鞣至ァS钟形忸 、唐元等,皆于朝野以八分名重。但毕竟势单力薄,不成气候,且一味摹古,不求新变,境界难高。至朱明王朝,亦不相伯仲。尽管以隶书名世者有沈度、王民、文征明、文彭、宋珏、孙克弘等,但其作茧自缚,泥古不化,步元人之后尘,入唐人之窠臼,因而作品充斥着匠俗之气,很难找到传情达意、映现自然之美和作者精神气格的艺术语言。总之,宋、元、明三代隶学不为人看重,风气衰败,萎靡不振,是隶书史上极为萧条的时期。

张扬个性的清代隶书

众所周知,清代是一个政治上昏聩、腐朽、没落的王朝,而书法尤其隶书却在这个时代得到复兴。这当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如前所述,隶书自东汉桓、灵之后,形势急转直下,至宋、元、明三代已少有人问津,“篆籀八分,几于绝迹”[8]。而被尊为帖学鼻祖的“二王”书风,由于得到梁武帝、唐太宗等的极力推崇,长期笼罩书坛。以“二王”为衣钵而失之于“俗”[9]的元人赵孟钍榧笆е凇叭怼盵10]的明人董其昌书,本不足为重,却深得明清皇帝的赏识,以致出现了从明季到清初赵、董书风交相辉映,天下附影的局面。加之科举而馆阁体兴,千人一面,一字万同。可以说在“二王”帖学范围内讨生活的清人书法至此已是衰朽至极。物极必反。书法艺术这种自身的矛盾运动,客观上为隶书的复兴积聚了巨大动能,犹如一座巨大的活火山,一触即发。一方面,康、雍、乾时期,清政府为了强化皇权,防止颠覆,加紧了对汉人中学人思想的钳制,以致文网密布。为了逃避残酷的现实,人们不得不转事他行。其中,不少人则致力于古籍的勘理和金石的考证。于是,作为记载着汉代文献史料的碑刻,受到人们的空前青睐。同时,汉碑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与重视。许多人考证之余便埋头于汉隶书风的探究,学界由此大兴“汉学”和“尊碑卑帖”之风。显然,是至今想来还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字狱”激活了“隶书”这座沉睡了1400多年之久的火山。

此外,清初几位先知先觉、具有强烈个性的大家对清隶复兴亦功不可没。首先是傅山。傅山以草、行书名重于世,作风仍属帖学一路。但他从言行上已很透彻地表明了自己尊碑的思想理念。他说:“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在硬拙。初无布置等当之意,凡偏旁宽窄,左右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机。”[11]尤其是他的四宁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12]的美学思想,更是道出了与妩媚婉秀,充溢着阴柔之美的帖学风范格格不入的艺术主张。他身体力行,行草之外,兼习分隶。尽管尚不成熟,但作品拙朴真率的情趣,一扫晋唐以来八分恶习,在当时具有强烈的反叛意义。因此,傅山可说是清代碑学崛起、隶书中兴的先行者。其次是被誉为“清初三隶”的王时敏、郑簠、朱彝尊。郑、朱二人殚精竭虑,提倡碑学,毕生浸润于金石的研究与考证,且注重实践,创造出了个性鲜明、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八分书体。王时敏于画学虽为复古守旧派代表,但所作八分直追秦汉,带有古气。线条也不象唐隶那样浮滑单薄,用墨上更没有明人那样“黑”、“死”,很讲究苍涩浑润的变化。就这些而言,他的作品较之唐隶还是富有新意的。“清初三隶”的成就,基本代表了清初书坛分隶的水准,为后来的复兴奠定了基础,打开了通路。最后是作为朱明后裔的高僧石涛。石涛以其巨大的绘画成就与创新精神倍受人们钦慕。在书法上,他也是提倡个性解放,尊碑卑帖的一个重要人物。所作八分,“散朴有致,不格绳墨”[13],气格非凡,为随后的书家冲破晋唐以来隶书樊篱提供了又一崭新的“旗标”。

5很难拿到论文,100也许会有人花点功夫。

中国汉字原本是由形体演变过来的

变质岩岩石特性研究论文

游振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99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笔者曾著文回顾50年来的中国变质岩石学的进展[1]。进入21世纪,传统的地质学正在转向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地质学。在全球地质一体化的[2]形势下,中国地质调查局不仅在内地开展了新一轮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而且大力在西部地区青藏、新疆等地,开展 1:25万 区域地质调查,对西部一些重要的变质地区,如藏南、昆仑、天山等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填图,获得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我国变质岩石学和变质地质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本文拟从岩石学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观察变质岩石学的成就和展望。

一、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

如若从变质岩石学自身发展来看,近10年来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metamorphism under extreme conditions)研究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所谓“极端条件”是指变质温度、压力等外部因素有异于常规变质作用的范围(即t=250~800℃,p= 1~ GPa)。超高压变质作用、超高温变质作用甚低级变质作用以及冲击变质作用等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近年来在国内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1.超高压变质作用

在变质地质学中,人们习惯用变质的地温梯度(geothermal gradient)来划分变质作用的类型,超高压变质作用是指地温梯度很低(小于10℃/km)、变质压力大于以上的变质作用,以致在石榴子石、锆石等矿物中能够出现柯石英、金刚石等通常变质岩石中不可能出现的高压矿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大别山—苏鲁一带发现的超高压变质作用,便是一种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它以榴辉岩及与之共生的片麻岩中普遍发现超高压标志性矿物——金刚石和柯石英的微细包裹体为特征,成为世界上出露条件最好、规模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近10年来的研究证明,此类岩石具区域性分布,西起天山,东延至阿尔金—祁连、东秦岭—大别山—苏鲁,构成横跨中国的“中央构造带”。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存在,揭示了陆壳物质可以深俯冲于地幔的深度。为了探索此类不寻常的造山带的深部构造,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国土资源部支持下,自2001年起,在江苏东海实施第一口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科钻一井),历时4年,终孔深度5000余米。全岩心钻进,加以地球物理等多学科交叉研究,获得了如下成果:大别-苏鲁汇聚板块边界的三维构造、组成及地球物理性质;探索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性质与年代;探索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折返过程中的地壳动力学与壳幔相互作用;研究地壳和地幔流体循环过程和矿化作用;建立研究地壳动力学和深部大陆地壳演化的长期观测实验室[4]。

超高压变质作用已经成为国际地质科学研究的热点,当前已发现的各个超高压变质地区研究日益深入,不断有新成果涌现;通过实验岩石学等手段探索岩石圈板块俯冲的深度;壳幔相互关系及流体循环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都在深入开展。

2.超高温变质作用(ultrahigh temperature metamorphism)

属于麻粒岩相变质范畴,但不同于一般的麻粒岩的是变质温度大于800℃。以出现假蓝宝石(saphirine)、大隅石(osumilite)等高温矿物为特征。目前在南极、印度等地已有发现,国内仅黑龙江麻山群中有过假蓝宝石的报道。近年来,北京大学与日本Koshi大学 Santosh 合作,对内蒙古孔兹岩带重新进行研究,通过变质矿物组合、流体包裹体特征、独居石、锆石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确定在原先认识的麻粒岩相岩石组合中,发现了如下超高温矿物组合:

假蓝宝石+石英;低Zn/Fe3+尖晶石+石英;高铝斜方辉石+矽线石+石英以及 高温中条纹长石。运用常规矿物温压计,据最新研究假剖面作相平衡模拟,查明该区变质作用的温度可达 1000℃,变质压力约 GPa。峰期变质之后继以近等压冷却过程 而后折返,形成近等温减压的途径。镜下显微构造、矿物反应和相平衡模拟说明岩石经历了逆时针的pT轨迹。

超高温变质矿物中保存有古流体,成分为 CO2,这与岩石中广泛出现无水矿物组合相一致。据独居石、锆石单矿物样品所作的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定年,超高温事件年龄为,属于古元古代的高温变质作用,并且发现从西部到东部,超高温变质事件年龄从 变到,显然有变新的趋势。据此,作者推测:内蒙古缝合带中的超高温变质事件,是古元古时期华北克拉通焊合进入哥伦比亚超大陆时,南面的鄂尔多斯陆块与北面的阴山陆块作斜向碰撞和剪刀式的闭合所引起的[5]。

内蒙古超高温变质带的确定,是我国变质地质学的一大进展。

3.甚低级变质作用(very low grade metamorphism)

甚低级变质作用,是指变质温度条件介于成岩作用与低级变质之间的变质作用。利用沸石、黏土矿物、绿泥石等低温变质矿物及其矿物组合,可以填绘出甚低级变质的等变线从而揭示其热构造,这对于碳氢资源远景预测可以起一定作用,因为一般认为:如果地温达到变质作用的范畴,碳氢资源的远景就要大大降低了。

在甚低级变质地区,因为变质温度低,矿物结晶粒度很细,一般岩石显微镜都很难辨识。伊利石结晶度是在甚低级变质地区定量划分岩石变质程度的重要方法,X射线衍射分析是测量伊利石结晶度最有效的方法。1962年以来,西方文献出现了不同的伊利石结晶度指数,如Weaver指数、Weber指数和Kubler指数等。北京大学王河锦,从X射线理论角度,确定出这些指数之间的关系式,改善了伊利石结晶度的测定方法和精度。

我国甚低级变质作用研究薄弱,20世纪90年代末索书田等曾运用甚低级变质的方法[6]研究广西右江的低温金矿床。进入21世纪,我国甚低级变质研究逐渐与油气地质研究相结合,有了显著进展。毕先梅等曾论述极低级变质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7]。王河锦、朱明新以层状硅酸盐的结构变化与变质温压条件的关系,如伊利石、绿泥石结晶度,伊利石多型、结晶轴b0。值及应变特征等,分析研究了湖南广泛分布的板溪群及其上的下古生界页岩及川西北三叠系复理石的甚低级变质[8,9]。其中湖南湘东、湘西等地 4个剖面垂直面理应变沿剖面变化,同时用与国际可对比的伊利石结晶度等数据资料,确定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的区域低温甚低级变质温度为250~400 ℃,但变质压力因时代不同而异,中元古界为中压型,新元古界—下古生界为中低压型。这些都加深了地质界对扬子地台这些古老岩石的认知水平。

4.冲击变质作用(impact metamorphism)

陨石撞击地球或其他天体,造成陨石坑,其周围岩石在极高的应变速率(106~109S-1)、瞬时高温(1000~10000℃)、动态高压(10~100 GPa)下产生的变质作用为冲击变质作用。从嫦娥1号等发回的数据解译出的照片可知,月球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陨石坑,地球不同于月球和其他天体,在于其表面有厚约1000km的大气层,所以陨击地球的较小天体,进入大气层后因强烈摩擦而烧毁。所以地球上保留的陨石坑较少,据统计,全球已知的陨石坑有160多个。不少大型陨石坑是世界著名金属矿床的所在地,如加拿大的Sudbury,大多数小型陨石坑被开发成为旅游胜地,如德国南部的Ries、美国亚利桑那州的Meteor Crater[10]。

因为地表沉积物的覆盖,一个陨石坑的确定,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我国已确定的陨石坑有海南的白沙,是1997年公开报道的[11];辽宁岫岩陨石坑,20世纪70年代就已发现,曾被认为是个旋转构造。经过40年反复研究,最近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辽宁冶金地质公司合作,实施深达307m的科学钻探,在107~149m深度发现了一系列冲击波所产生的冲击效应:石英击变面状页理、含熔体玻璃的多相角砾岩和陨击玻璃等,陨击构造的性质得以确定。该成果 2009年公开发表[12],是我国在冲击变质方面的一大进展。

二、变质岩石学的教学

由于变质岩石学各个领域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变质岩石学教学也有很大的进展。表现在:①不少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已被国外领先的变质岩石学教科书所采用;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率先进行了《变质岩石学》英语教学试点,获得成功。

1.不少国内学者变质岩石学研究成果进入国外的教科书

长期以来国外学者对我国国内研究现状了解甚少,以致在国外出版的《变质岩石学》教科书中引用的普遍是国外学者的成果。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中西方学术交流频繁。现在我国学者的成果渐渐在国外出版的教科书中出现了。

以 2011年Springer-Verlag 出版的 Kurt Bucher 和Rodney Grapes 合作编写的“Petro-genesis of Metamorphic Rocks”(8thed.)为例,就引用了12篇国内学者的成果。

1)吴春明教授2004~2007关于高级变质岩中地质温压计方面的论文有4篇被该书第4章“Metamorphic Grade”所引用。

2)张立飞教授(2003)发表了关于西天山超高压变质岩系深俯冲达150km发生极低地温梯度的组合,白云石反应生成菱镁矿+文石,属于变质岩中的“禁区”。该文被多次引用,该书第3章“变质作用过程”将其作为指定参考文献供读者阅读,在第6章“白云岩和石灰岩的变质”则被列为“Cited Reference”。

3)在第9章“变质基性岩”中还引用了7篇中国学者关于超高压变质的论文。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2.《变质岩石学》的英语教学

国内《变质岩岩石学》的教学一向是作为《岩石学》的一个部分进行的,讲课时数高时达40学时,2001年以后《岩石学》从220学时减至150学时,变质岩更要相应缩减。为了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加快专业人才国际化培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对理科基地班的《变质岩岩石学》课程进行了双语教学的改革,10年来,在桑隆康教授等的努力下,很好地发挥了英国岩石学家Roger Mason的作用,进行英语《变质岩岩石学》教学,克服重重困难,取得良好的成绩,在教育部理科教学评估中得到充分肯定[13]。

Roger Mason教授在教学中除了介绍我国国内典型变质岩产地之外,还详细介绍英国苏格兰的巴罗带、挪威sulitjelma 变质带、英国skidaw花岗岩接触带的接触变质等,极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深入了解掌握了变质地质学的工作方法。桑隆康与 Roger Mason 合作编著的《变质地质学》也于2007年作为中国地质大学“十一五”规划教材出版,并获得2009年度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4]。

《变质地质学》的问世,《变质岩石学》双语教学的成果,为今后《变质岩岩石学》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回顾近10年来变质岩石学研究的进展,可以发现:①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相结合,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变质岩石学进一步发展的原动力;②密切注意学科发展前沿,抓住热点问题,投入研究力量,是提高学科理论水平的必由之路;③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开阔研究视野,是保证学科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当前我国地质研究正从地质大国向地质强国迈进,加强变质岩石学、结晶岩岩石学、变质地质学的研究,是我国地质科学发展的关键之一。

参考文献

[1]游振东.五十年来中国的变质岩石学.见:王鸿祯主编.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44~152

[2]游振东.地质一体化——区域地质研究的新纪元.见: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0 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8,70~72

[3]孟宪来.在青藏高原空白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报告会暨“十一五”工作重点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地质通报,2006,(2)

[4]Zhiqin Xu,Jingsui drilling in the Dabie-Sulu Ultr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belt,China EOS,Transactions,AGU 22th ,86(8):77~78

[5]Santosh S Tet ultrahigh-temperaturemetamorphism granulites in North China craton:implications for tectonic models on extreme crustal Research,2011

[6]索书田,毕先梅,周汉文.极低级变质作用:以右江中生代构造带为例.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7]毕先梅,莫宣学.成岩-极低级变质-低级变质作用及有关矿产.地学前缘,2004,11(4)

[8]Wang H,Rahn M,Tao X F et and metamorphism of Triassic flysch along Northwest Sichuan, Geologica Sinica 2008,82:17~926

[9]朱明新,王和锦.长沙-醴陵-浏阳一带冷家溪群及板溪群的甚低级变质作用.岩石学报,2001,17(2)

[10]游振东,刘嵘.陨石撞击构造作用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地质力学学报,2008,14(1):22~36

[11]王道经.海南白沙陨石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12]陈鸣,肖万生,谢先德.岫岩陨石坑的证实.科学通报,2009,54:2777~2780

[13]杨坤光,龚一鸣,桑隆康,等.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2

[14]Roger Mason,Sang Longkang.变质地质学(英文版).Wuha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2007

变质岩区地质构造环境比较复杂,但是变质岩区的地质构造活动和成矿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必须对变质岩区地质构造环境开展必要的深入的研究工作,编制变质岩区地质构造图。由于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大部分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完成,不同时期填制的地质图对地质特征的认识水平差别较大,因此必须按照新的理论观点对原有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应当开展野外补充调查工作,才能对变质岩区地质构造环境达到一定的认识程度,满足矿产预测工作的基本要求。变质岩区地质构造研究工作方法适用于陆块基底和造山带的构造研究。

一、区域变质作用特征研究

1.变质岩岩石学研究

岩石矿物成分组合、结构构造、矿物形成世代、标型特征、岩石化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包括微量元素稀土配分等。恢复原岩建造,分析变质作用过程中物质成分的迁移特征。

2.划分变质相带

确定空间分布特征,编制变质相带图。根据变质相带分布特征,分析构造热事件期次及空间分布特征,确定热中心。

3.常见区域变质相矿物组合(据马文璞,1992)

(1)蓝片岩相:高压低温变质作用形成。

发育蓝闪石+硬玉、蓝闪石+绿辉石、蓝闪石+硬玉+石英等特征组合。和绿泥石、多硅白云母、黑硬绿泥石、绿帘石、榍石、钠长石和石英共生。

(2)绿片岩相:重结晶作用早期阶段。

钠长石+绿帘石+石英,原岩为泥质岩中可见多硅白云母、绿泥石、榍石,有时出现黑云母。原岩为基性时可见绿泥石、阳起石、黑硬绿泥石、方解石。原岩为镁质岩石时可见叶蛇纹石、滑石和透闪石。

(3)绿帘石-角闪石相:变质作用中低级阶段,在绿片岩相和角闪岩相间过渡。

钠长石+绿帘石+普通角闪石。

(4)角闪石相,变质作用进入高级阶段。

普通角闪石+斜长石,典型矿物组合和原岩成分有关。

泥质岩:石英+硅线石+黑云母+白云母。

钙质岩:方解石+透辉石+透闪石(+钙铝榴石+黝帘石)

中基性岩:普通角闪石+斜长石+绿帘石+硅线石

镁质岩:透闪石+叶蛇纹石+滑石+直闪石。

(5)麻粒岩相:区域变质作用最高级阶段。典型矿物组合和原岩成分有关。

泥质岩:石英+条纹长石+矽线石+铁铝榴石(+黑云母、蓝晶石)

中基性岩:斜长石+透辉石+紫苏辉石(+石榴石)

钙质岩:方解石+透辉石+镁橄榄石(+方柱石、刚玉)

镁质岩:镁橄榄石+顽火辉石+尖晶石。

二、绿岩地体研究

绿岩带是指分布于太古宙古老陆块中的变质火山岩及变质沉积岩组成的变质地体。对成矿作用关系极为密切。现以绿岩带研究为主,同时对与其相关的花岗质岩石,以及高级变质基底区岩石特征简要介绍如下:

1.绿岩带地体特征

(1)绿岩带地体一般为宽数km至数十km,长数百km的带状或不规则带状地体,形成大量铁镁质矿物,呈向形构造,分布于大片花岗质岩石之中,变质一般为中低变质相,(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

(2)绿岩带下部层位为变质火山岩系列,主要岩石成分为拉斑玄武岩系列至钙碱性火山岩系列的变玄武岩、变安山岩为主。在火山岩系底部常见超镁铁质岩,有的地区发育有特殊的鬣刺结构,称为科马提岩,我国发现的主要是科马提质玄武岩相似的超镁铁质岩,也有发现科马提岩的报道。火山岩系上部成分为长英质火山岩类,由变粒岩、浅粒岩、云母石英片岩、绢云绿泥片岩等组成。绿岩带上部层位为变质沉积岩系,成分以碎屑岩、泥质岩类为主,有的地区发育碳酸盐类。

(3)构造特征:经历了强烈的多期变形作用,形成复杂的推覆片体,褶皱片体,常见岩浆底辟作用,韧性剪切带发育。经历了多期叠褶,发生强烈的构造置换作用,经常形成等斜褶皱造成的假单斜堆垛岩系。

2.花岗质岩石特征

构成花岗绿岩地体的另一部分主要是花岗质岩石、花岗质岩石分布范围比较广,一般形成时代和绿岩地体形成时代相近或稍晚,主要有片麻状花岗质杂岩体,底辟式花岗质岩基,钾质花岗岩侵入体。

(1)片麻状花岗质杂岩体占花岗绿岩地体中花岗质岩石的主体,岩性由片麻状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等岩石组成,和绿岩带接触带呈不规则状或过渡变化,岩体内常见绿岩包体。属绿岩带同构造岩浆活动产物。

(2)底辟式花岗质岩基:岩性由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组成、一般是等轴状分布。和围岩界线清楚,边部发育绿岩包体。一般在绿岩带变质-变形早期侵位。

(3)钾质花岗岩侵入体:呈小型长条状、不规则状、岩性为: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等组成。属绿岩带变质变形作用晚期侵入。

3.绿岩带基底构造特征

研究花岗-绿岩地体必然涉及基底构造,称为高级变质区,属于太古宙陆核最古老的地体。变质程度达到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该类地体过去往往和花岗绿岩地体没有严格划开,以“混合岩”处理,随着研究的深入,与花岗-绿岩地体之间存在显著的区别。其特征如下:

(1)“高级区”面积达到几百到上千km2,主要形成大小不等的椭圆形和不规则花岗质岩石构成的穹隆,其中80%以上由花岗岩类组成;由斜长角闪岩等岩类组成的表壳岩,呈包裹体赋存于花岗质岩石之中。

(2)花岗质岩石特征:高级区花岗质岩石岩性一般为灰色片麻岩、紫苏花岗岩组成,按照矿物成分和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恢复为3种花岗岩: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称为TTG组合。其主要特征为SiO2含量高,Na2O>K2O,矿物含量以斜长石为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均反映岩浆深源成因特征。

(3)麻粒岩包体特征:高级区经常发育麻粒岩包体,主要成分由石榴石、斜长石、单斜辉石、紫苏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组成。低Si,高Al,高FeO,贫Mg、低碱特征。此外,还可见到角闪岩包体由镁角闪石、斜长石、透辉石、黑云母组成。

(4)表壳岩:在高级区残留有面积较小的支离破碎的表壳岩。主要岩性为:超镁铁质岩类,辉石岩、角闪石岩等基性岩类,斜长辉石岩,斜长角闪岩,基性麻粒岩等。中酸性岩类包括中性斜长角闪岩类、斜长变粒岩、浅色麻粒岩类、斜长片麻岩类、变粒岩类、浅粒岩类等。此外有磁铁石英岩类。例图见图2-5、图2-6。

图2-5清原-夹皮沟花岗岩-绿岩带地质图

(据李俊建、沈保丰等,1994)

1.晚太古界绿岩带(清原群、夹皮沟群、和龙群);2.中太古界高级区表壳岩(辉南群、龙岗群);3.晚太古代钠质花岗岩;4.晚太古代钾质花岗岩;5.中太古代钠质花岗岩;6.紫苏花岗岩;7.燕山期花岗岩;8.华力西期花岗岩;9.韧性剪切带;10.断层及推测断层

图2-6清原地区太古宙地质图

(据李俊建、沈保丰等,1994)

1.后太古宙地层及岩浆岩;2.清原群组透由组;3.清原群金凤岭组;4.浑南群石棚子组;5.浑南群景家沟组;6.英云闪长岩;7.花岗闪长岩;8.英云闪长-奥长花岗岩;9.英云闪长质片麻岩;10.花岗闪长质片麻岩;11.奥长花岗质片麻岩;12.紫苏花岗岩;13.燕山期花岗岩;14.华力西期花岗岩;15.钾质花岗岩;16.变质花岗岩;17.粗斑状糜棱岩;18.糜棱岩;19.岩相界线;20.断层及推测断层;21.不整合;22.地理界线

三、变质核杂岩构造

(1)变质核杂岩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认识不完全相同。现将描述性特征说明如下:一般指深变质基底构造呈穹状或长垣状出露,形成“背形”构造,周边被盖层环绕基底,由古老深变质岩类(包括变质火山岩、沉积岩和侵入岩)组成,其顶部发育剪切滑脱带。

(2)变质核杂岩一般认为由于深部岩浆上拱而形成,或者由于伸展构造造成岩层减薄,深部基底上隆而形成。反映了深部热动力作用。

四、韧性剪切带

变质岩区控制构造格架,变质作用,岩浆活动的主要构造是韧性剪切带,因此识别韧性剪切带十分重要。韧性剪切带,规模大小不等,大者达数百上千km。某些板块主要边界多受韧性剪切带控制。其主要特征:

(1)韧性剪切带由线性强变形带与其间弱变形断片或岩块相间组成,强变形带主要形成糜棱岩类岩石,发育面理、线理、形成不同强度的线状带。

(2)韧性剪切带形成的构造岩石主要为糜棱岩类,根据其基质动态重结晶程度又可划分为各类由初糜棱岩到糜棱岩、超糜棱岩,直至形成构造片岩、构造片麻岩。高压应力矿物常见有:蓝闪石、硬柱石、柯石英、硬绿泥石、多硅白云母等。岩石中常可见平行面理的条带状长英质细脉、石英细脉等。

(3)韧性剪切带有关的宏观标志:

a.鞘褶皱,一般发育于剪切带强烈剪切部位,拉伸线理与褶皱平行。

b.新生面理:由矿物及矿物集合体定向分布形成面理。

c.拉伸线理:柱状矿物,板状矿物、平行定向,有的矿物颗粒被拉长,如所谓石英“扒丝”。

五、剥离断层

(1)主要指向深部变缓的大规模低角度正断层,向上和高角度正断层联合,剖面上造成部分地层缺失。

(2)上下盘岩石变形有明显区别,上盘以脆性伸展变形为主,下盘为韧性流变变形,发育糜棱岩,下盘岩石变质较深,上盘岩石弱变质或不变质。

(3)剥离断层经常成为不同构造层分界面。地表常常形成类似“飞来峰”和“构造窗”的“残留峰”,“剥离窗”。

六、构造混杂岩带

构造混杂岩带主要发育于不同板块接合带之间,一般长达数百km,宽数km至数十km。特征如下:

(1)不同时代,不同成因岩石互相混杂,包括深海相蛇绿岩、玄武岩、硅质岩、薄层远洋灰岩及陆缘沉积、杂砂岩、砂岩、泥岩类相互混杂堆积。

(2)多相变质岩混杂,可见高压变质岩类如榴辉岩相岩石、发育蓝闪石、硬柱石等应力矿物,有的形成含有柯石英、金刚石等标志矿物的超高压变质带。

(3)地层叠置关系混乱,形成基体和岩块两部分,基体物质一般由千枚岩、板岩、片岩等碎屑物组成,外来岩块由大小不等的包体组成,有榴辉岩、榴闪岩、镁铁质岩、蓝闪石片岩、硅质岩、灰岩、砂岩等等。

(4)有的地区出现低温高压变形变质带和高温低压结晶带并列的双变质带。

七、走滑剪切带

(1)走滑剪切带一般指近直立的断裂面,两侧岩块发生相对水平剪切运动,规模较大,长达上千公里或数千公里,位移达数十至上百km,一般浅部以脆性变形为主,深部以韧性变形为主。

(2)一般分为纵向走滑和横向走滑两类。纵向走滑主要与造山带平行延伸,经常沿地体拼合带发生,横向走滑,贯穿造山带或大陆地块。

八、多期褶皱研究

变质岩区褶皱叠加十分常见,因此应加以判别。一般通过编制岩性图的方法进行判别。根据特殊标志层,在图面上勾绘包络面的地质界线,如果发现异常形态(如穹盆状、弯钩状等),即应加以分析,必要时,通过野外调查寻找转折端,收集必要的面理、线理资料,以确定褶皱期次,以及构造应力场。

叠加褶皱的识别标志:

(1)早期褶皱轴面有规律的再褶皱;

(2)早期褶皱伴生的面理和韧性剪切面有规律地弯曲;

(3)两组不同类型和不同方向的面理有规律地交切;

(4)褶皱枢纽和伴生线理有规律地弯曲;

(5)褶皱位态有规律地倾竖或斜卧;

(6)大型褶皱转折端处存在横卧小褶皱,且大小褶皱轴面正交;

(7)大型褶皱岩层内发育有无根褶皱,香肠构造呈有规律地弯曲并在转折端横卧;

(8)穹隆和构造盆地呈等间距规律分布;

(9)褶皱平面或剖面形态各异,地质界线回曲,甚至呈镰状、耳状、蘑菇状和复杂多样形态。

九、古断裂的判别

(1)新断裂追踪,迁就古断裂;

(2)断层岩重新挫碎,成分复杂,结构构造被改造,新老断层岩共存。

(3)断层标志多样化,发育多向擦痕,断层角砾岩透镜体化等;

(4)多期次侵入岩体共存于断裂带中或与其成生联系有关的同一构造体系中;

(5)新断层重接、斜接、反接、截接古断裂。

以上第(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等部分的内容根据傅昭仁、蔡学林(1996)。

十、变质岩区地质构造图的编制

例图见图2-7。

图2-7豫西秦岭群构造地质图

(据刘国惠、张寿广等,1993)

1.白垩系;2.上三叠统;3.上古生界;4.下古生界;5.秦岭岩界;6.大理岩;7.片麻岩;8.中生代花岗岩;9.古生代或元古宙花岗岩;10.闪长岩;11.超基性岩;12.韧性剪切带;13.构造混杂岩;14.片(面)理;15.断层;16.推覆构造

(1)根据区调资料详细收集变质岩岩石学资料。

(2)编制变质相带图,根据变质相以及原岩建造划分不同矿物组合的相带。

(3)太古宙变质岩区划分高级区及花岗-绿岩地体。

(4)进行构造解析工作,分析区域构造变形特征、判断构造组合:剥离断层及滑脱断层系、变质核杂岩构造、堆垛层构造,构造混杂岩带、韧性剪切带、韧性走滑构造。并在图面上加以表达。

(5)变质岩地质构造图的内容

a.岩性组合及产状分布;

b.变质相带界线;

c.由岩性层表示的褶皱构造;

d.伸展、收缩、剪切等大型构造组合,包括变质核杂岩构造、韧性剪切带、韧性走滑构造、剥离断层及滑脱断层系、堆垛层构造、构造混杂岩带等;

e.片麻理、片理等区域性面理构造;

f.岩浆侵入体;

g.不同变形特征的构造群落分区界线;

h.太古宙变质岩区应表示花岗绿岩地体。

(6)编写说明书。

岩质边坡是全部由岩体组成的边坡(土质边坡全部由土体组成)。《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适用于高度在30m以下的岩质边坡。而高于30m则称为高边坡。讲边坡的特征主要是研究边坡的变形、破坏以及稳定性分析。相较于土质边坡经常发生的坡面局部破坏和整体性破坏,岩质边坡的变形是指边坡岩体只发生局部位移或破坏,没有显著的滑移或滚动,不致引起整体失稳。而岩质边坡的破坏则是岩体以一定速度发生较大位移的现象(如,整体滑动、滚动和倾倒)。1.岩质边坡破坏的基本形式可概括为松动、松弛张裂、蠕动、剥落、崩塌、滑坡等。2.影响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 岩体类型、地质构造、岩体结构(有时是决定性的影响)、水文条件、风化作用、人类活动等(1)岩体类型:岩石边坡的稳定性与构成边坡的岩石类型有较为明显的关系,一般:岩浆岩比沉积岩强,由沉积岩变成的变质岩较原岩强,单一岩比复杂岩石稳定,颗粒细的较粗的稳定,块状较片状稳定。(2)地质构造:区域地质构造复杂、褶皱较强烈、大的断裂带发育、地震等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地区,边坡稳定性差。(3)岩体结构影响:岩体结构对稳定性的影响有时是决定性的。沉积岩、副变质岩中存在的层理面,当岩层产状与边坡一致时,常成为岩石边坡破坏的滑动面。(4)水的影响:一是软化、侵蚀,二是对边坡的冲刷、冲蚀。(5)风化作用:使岩体强度减小,边坡稳定性降低;(6)人类活动:不适当开挖、植被破坏、地表或地下水动力条件的人为改变,都可能造成边坡破坏。好了,就敲这些吧。顺便查的资料,共同进步。

  • 索引序列
  • 石英坩埚形变因素研究论文
  • 因素研究论文
  • 卡夫卡变形记研究论文
  • 隶书形体演变研究论文
  • 变质岩岩石特性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