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师必备素质一个有效率的英语教师应当具备的特征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论教师的有效性评估与教师自我提高“有效教师”的性格与角色泛读课中的教师角色教师如何理解其教学角色教师在成人教育中的角色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习自主性的角色浅析中美高校外语专业师生关系的定位比较中美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合作中美英语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中学课堂管理策略英语教学方法及其应用交际法及其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交际法教学中的语法教学交际法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交际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交际法在中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交际教学法在口语教学中的作用交际教学法在我国中学中的问题及改进方法交际式教学法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局限性中学英语课堂交际实践中的问题及改进浅谈提高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论提高听力教学的有效方法如何有效的进行英语听力教学运用听力策略提高听力理解怎样进行中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国学生的英语发音问题英汉语音对比及教学策略词汇表达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学英语词汇系统家教学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技巧论词汇教学与练习论词汇教学中的上下译文译法论交际化次会教学派生法词汇教学浅论词汇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如何教好高中英语词汇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教学技巧阅读中的词汇教学阅读中的词汇突破因特网在中国英语教育中的应用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英语教学中的计算机辅助教育《鲁宾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济慈诗歌中神话典故的研究论 《傲慢与偏见》中婚姻与金钱的关系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婚姻观论作者对《傲慢与偏见》里的社会态度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妇女意识《傲慢与偏见》中由性格所决定的婚姻句子的省略与成份结构论词意变化的因素浅析矛盾修辞法怎样做一名合格的翻译者关于典故的翻译英汉翻译中长句、难句的处理英汉语言中动物词汇文化内涵之比较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礼仪对比文化冲击——东西方不同的礼节中美家庭文化及其根源的对比010 Fuzzy Words and Their Uses in Human Communication011 Ambiguity and Puns in English012 Some basic consideration of style013 English by Newspaper014 English Personal Pronouns: a Preliminary Textual Analysis015 Thematic Network and Text Types016 An Inquiry into Speech Act Theory017 On Lexical Cohesion in Expository Writing018 The Inference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s019 Context and Meaning020 The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hesion in Texts看够了吗?
Study on the Child Image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From Linguistic Perspective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儿童形象 A CHILD OF NATURE: ON EMILY DICKINSON'S NATURE COMPLEX 璞玉无暇,浑然天成:论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情结 A POLYPHONIC ANALYSIS OF THE SOUNF AND FURY “对位法”分析《喧哗与骚动》 The Use of Zero Article Before Class Nouns 类名词前的零冠词用法解析 An Analysis of Factors of Martin Eden's Suicide 导致马丁.伊登自杀因素的分析 Factors Affecting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中影响婚姻的因素 A Probe into Anti-slavery of Mark Twai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im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探讨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对《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English Teaching 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 任务教学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Various Circumstances That the Inversion Is Used Under and Comparison with Chinese 运用到状的多种情形及与汉语的比较 Individual Factos Contributing to Gatsby's Tragedy 导致盖茨比悲剧产生的个人因素 The Direc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Juvenile English Teaching 直接教学法及其在少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On Social Factora to the Failure of the Americam Dream——A Contrast between Gatsby and Willy Loman 论美国梦破灭的社会因素——盖茨比和威力洛曼的比较 On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om in The Grapes of Wrath论《愤怒的葡萄》中汤姆的心理变化 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Culture 浅析文化教学 Culture Conmflicts in English Teaching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 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 A Research of Rhetoric in Jane Eyre 关于《简爱》中修辞的研究 On the Causes of Tess's Tragedy 论苔丝悲剧的原因 On Symbolism and Portraiture in The Great Gatsby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和人物描写 Multianalysis of "the Lost Generation" in The Sun Also Rises 透视《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迷惘的一代” On Robinson Crusoe's Character 鲁滨逊人物分析 The Use of Symbolism in Scarlet Letter 论《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On the Writing Features Of The Cal l of the Wild 论《野性的呼唤》的写作手法 Character Analysis of Santiago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老人与海》主人公——桑提亚哥形象分析 Communicative Approach of English Teaching 英语教学之交际法 On the Theme of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论《丧钟为谁而鸣》的主题思想 How to Be a Good Guide in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怎样在中学教学中做好引导者
individualismPolitical and social philosophy that emphasizes individual individualism emerged in Britain with the ideas of Adam Smith and Jeremy Bentham, and the concept was described byAlexis de Tocqueville as fundamental to the American encompasses a value system, a theory of humannature, and a belief in certain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religious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 individualist, all valuesare human-centred, the individual is of supreme importance, andall individuals are morally equal. Individualism places great value onself-reliance, on privacy, and on mutual respect. Negatively, itembraces opposition to authority and to all manner of controlsover the individual, especially when exercised by the state. As atheory of human nature, individualism holds that the interests ofthe normal adult are best served by allowing him maximum freedomand responsibility for choosing his objectives and the means forobtaining them. The institutional embodiment of individualismfollows from these principles. All individualists believe thatgovernment should keep its interference in the lives of individualsat a minimum, confining itself largely to maintaining law and order,preventing individuals from interfering with others, and enforcingagreements (contracts) voluntarily arrived at. Individualism alsoimplies a property system according to which each person orfamily enjoys the maximum of opportunity to acquire property andto manage and dispose of it as he or they see fit. Althougheconomic individualism and political individualism in the form ofdemocracy advanced together for a while, in the course of the19th century they eventually proved incompatible, as newlyenfranchised voters came to demand governmental intervention inthe economic process. Individualistic ideas lost ground in the later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y with the rise of large-scale socialorganiz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political theories opposed toindividualism, particularly communism and fascism. They reemerged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defeat of fascismand the fall of communist regimes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Europe. Seealso libertarianism.
写作思路:写出自己对于个人主义和团队合作的认知,表达出自己认为的两种方式的利与弊。
正文:
A drop of water can't make an ocean, a tree can't make a forest, a star can't make a universe, and a person can't make a team. But. It is great to save the whole team with the sacrifice of a soldier, to inform the whole community with the sacrifice of a wildebeest, and to win on behalf of the region and the country.
一滴水成不了海洋,一棵树成不了森林,一颗星成不了宇宙,一个人成不了团队。可是。一个战士的牺牲拯救整个队伍是伟大,一匹角马的牺牲报信整个群落是伟大,一个人代表地区代表国家参赛取得胜利是伟大。
Every Superman has a history of being chucking, but we are overwhelmingly overwhelmingly make complaints about whether we should shine or be silent. Different age groups will have different choices.
每一个超人都有被吐槽的黑历史,但我们在被众人埋没时又无比憋屈:到底是要光芒闪耀,还是沉默是金?年龄段的不同选择就会不同。
In nature, human beings are really very small and insignificant. The light we want to shine is nothing compared with the ever-changing nature. Why not be ourselves?
在大自然中,人类真的十分渺小,无比微不足道,我们要的光芒闪耀,与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比起来真的不算什么,为何不做好自己?
Be good at the moment? Waste your energy to prove yourself, what can you get in the end? It's better to contribute to nature with one's own efforts. Everyone has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different ways of looking at problems. But young, why not imagine the future?
做好当下?浪费体力去证明自己,到头来又能得到什么呢?不如用自己的一份力去为大自然做贡献。每个人的角度都不一样,看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但年轻气盛,为何不畅想未来?
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1) 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在市场经济秩序的迅速扩展和工业和科技革命的强大推动下率先进入了现代社会。与西方世界相比,有着数千年传统文明的中国近代和现代在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市场扩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大大滞后了。在现代化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 即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价值多元化和社会人道化—— 型构和演进路径上,中国在近代、现代和当代与西方国家也迥异斐然。这些事实促使中国思想界、文化界以及国外汉学家们不断反思传统中国文化精神,并从“五四”以来曾对中西文化的品格及其差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与比较,以致使在这方面的出版物和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在本文中,笔者仅从文化与制序(institutions)的相互关系,对东西方社会制序的历史型构与演进路径,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从文化与制序的相互关联和作用的视角来考察东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品格,我们会发现,西方文化——无论是英美文化,还是直接承传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精神的欧洲大陆诸国的文化——可以被归结为一种个人主义(individualist)文化,而中国文化以及受儒家文化精神濡染的东亚诸社会的文化,基本上是一种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t)文化。[1] 因此,要在相互比较中对东西方社会制序在近代、现代和当代的历史型构和演变路径有一较切近的领悟,看来还有必要从东西方文化基本精神的这一品格差异入手。 一、西方社会现代化的个人主义文化根源 这里,首先让我们来考察一下西方文化与欧美社会的制序化(institutionalization)进程与制序变迁(institutional change)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进行这一探讨之前,我们这里首先指出,文化与广义的社会制序(social institutions)在社会过程中基本上是同构的:文化是社会制序的镜像,而种种社会制序则是文化在现实社会过程中在其形式上的固化、凝化、外化和体现。从欧美的社会历史演进行程来看,两希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以旧约与新约《圣经》为“范型”(archetype)的以色列教和基督教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在欧洲社会历史上与政治、法律、经济和其它社会体制同构在一起一同承传和涵衍到近代。到了十三世纪至十五世纪左右,表面上看来已交汇在一起但实质上却泾渭分明的“两希文化”(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在精神上为神本主义,而古希腊罗马文化在精神上为人本主义)分别在欧洲近代的两大社会运动中得到了重塑和再生。这就是直接承传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精神的欧洲人本主义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重塑,而直接承传了以色列教尤其是基督教宗教精神而内涵在欧洲社会中神本主义则在差不多同时经历了宗教改革的洗礼。尽管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分别是在西方文化中两个精神底蕴维度上或者说两大潜流中发生的,并分别重塑了人本主义和神本主义西方传统文化的这两个精神基体(matrix),但西方文化的这两大精神传统在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中再造和重塑的方向上却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它们均指向从欧洲中世纪罗马天主教廷的政教合一的“神圣天蓬”(sacred canopy)下获得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从而使两希文化原型中就分别潜含着的个人主义文化拟子真正昭显和光大出来。[2] 十五世纪左右在欧洲发生的这种文化精神上两大历史运动对西方近代社会的制序化和制序变迁意味着什么?换句话说,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对欧洲近现代市场经济秩序的型构和扩展过程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众所周知,马克思和诺思(Douglass North,1981)在西欧现代化的发生原因上有着不同的见解。按照马克思的分析理路,西欧近代的工业技术的创新引致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又自然导致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制序安排的改变。按照马克思的见解,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序安排(生产关系)的整体改变又可以视作为经济基础的改变。而经济基础的改变又必然导致文化和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的改变。在欧洲近现代社会经济体系内部变迁的动力和路径问题上,诺思形成了一个与马克思几乎完全相反的观点。照诺思看来,近代欧洲历史上以明晰和充分地界定产权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制序安排的型构,为西欧社会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激励。因此,照诺思看来,“制序创新”(institutional innovation)才是西方近现代科技革命和生产技术突飞猛进乃至西方世界兴起的根本原因(参North, 1981; North & Thomas, 1973)。尽管马克思与诺思在西方近现代社会历史中生产技术与制序安排的相互关系在其现代化进程的决定作用上持相反的见解(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诺思认为制序安排的创新激励了工业技术的创新),但他们在文化与社会制序的相互关系上却有一个共识。按诺思的话来说,以界定产权为特征的经济与政治制序的变迁“创造了非人格化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并打破了旧的意识形态”(见North, 1981, 中译本,页190-191)。用马克思的术语来说,“经济基础”的变迁引致了“上层建筑”的改变和重塑。由此看来,马克思和诺思均认为,在欧洲近现代历史上,社会制序的变迁促使或牵动了人们的文化观念的变化。
一、集体主义的定义和内涵
1、集体主义的定义
集体主义是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2、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
①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②集体保障个人正当利益;
③追求两种利益高度统一。
二、个人主义的定义和内涵
1、个人主义的定义
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的思想体系,是资产阶级价值观体系的核心。
2、个人主义的基本含义
根据托克维尔和一些西方思想家的理论概括,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集体、国家和他人只不过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②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强调个人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反对集体、社会和国家对个人的干预和限制。
③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经济理论,强调个人的私有财产制度,保护和实现资产阶级的私有制。
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是两种对立的思想体系。
①阶级属性不同。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②重视之点不同。集体主义重视群体和社会利益。个人主义重视个体和死党的利益。
③演化前景不同。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每个人坚持和践行的道德原则。个人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将被人类彻底抛弃。
2、联系
①反映的关系相同。二者都要分析和说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②学科的归属相同。二者都是属于伦理学和道德哲学的理论。
Triandis, H., Bontempo, R., Villareal, M., Asai, M.,& Lucca, N.(1988).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on self-ingroup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323-338。 如果说,有哪一种人类的特征能几乎被所有的心理学家所认同的话,那就是人类的行为从来不会在真空中发生。即使是那些最强调内部动机、个性需求和遗传驱动力的心理学家们也会考虑把各种各样的外部环境力量引人最终导致个体行为和特质形成的方程式中。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心理学领域已经开始渐渐认识到文化是一种对人类具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事实上,研究人员发现,很少有在所有或者在大多数文化中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的人类行为模式(跨文化一致性的扩展分析参见研究22中关于埃克曼的面部表情研究的讨论)。这在涉及人类的相互作用和人际关系的行为领域中显得尤为突出。人际吸引、性、感动、个人空间、友谊、家庭动力、父母养育方式、儿童行为期望、求偶仪式、结婚、离婚、合作与竞争、犯罪、爱和恨等都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不考虑一个人的文化背景,那就根本无法全面或准确地了解这个人。 从概念上讲,文化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具体到实践领域,文化却成了一块难啃的骨头。试想,你如何能够理清那些交织在一起的、共同塑造了现在的你的所有文化因素呢?大多数文化是如此复杂,以至于无法得出有据可循的结论。例如,结肠癌在日本的发病率比在美国低得多。日本和美国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那么到底哪些文化因素可以解释发病率的差异呢?是对鱼的需求量的不同?是消费大米数量的不同?是饮酒量的不同?是生活节奏和应激水平上的差异?或许是两国宗教习惯的差异影响了健康?来自亲戚朋友的支持的差异是否会影响健康状况?抑或更可能是以上两个、三个或者所有这些因素连同其他因素共同导致了这一结果?问题的关键是,如果你打算把文化列为全面了解人类本性的因素之一,那就需要用可靠和有效的方式来定义文化差异。正是在这一点上,哈里·川迪斯在现代心理学史上崭露头角。 从20世纪60年代起,川迪斯在芝加哥大学俄巴娜-香槟分校心理学系致力于揭示和提炼文化及其背景下的人们的基本特性,以便以有意义的方式对这些文化加以区分和研究。这项工作贯穿于川迪斯的整个事业生。发表于1988年的这篇论文解释并论证了他对跨文化心理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它阐述了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今天,这一基本的文化差异维度构成了每年的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很多其他领域数百项研究的基础。在这篇论文中,川迪斯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被界定为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的特定文化,正以一种复杂和广泛的方式决定着其成员的行为和人格。 用通俗的话讲,集体主义文化是这样的一种文化,即生活在该文化中的个体的需求、欲望、成就都必须从属于他所属的内群体(ingroup)的需求、欲望以及目标。内群体可以是一个家庭、一个部落、一个村庄、一个专业组织或者甚至整个国家,具体视情况而定。在这些文化中,个体的大部分行为的产生取决于该行为是否有利于个体所属的更大群体的整体利益,而不是该行为是否能为个体提供最大限度的个人成就。人们所归属的内群体往往会保持长期稳定,而且个体对其所属群体的承诺通常都很高,甚至当一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对其而言已变得困难或者不愉快时也是如此。个体依靠他们所属的群体来帮助他们满足自己的情绪、心理和实际的需要。 相反地,个人主义文化更看重个体的幸福和成就,而不是其所属群体的需要和目标。在这些文化中,群体对其所有成员的影响可能是微乎其微的。个体对其所属群体没有太多情感上的依恋,并且如果它对个体的要求过于苛刻,个体则宁愿脱离该群体而加入或者重新组建一个新的群体。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体对群体的承诺很少,所以对个人而言,同时是多个群体的成员是很常见的事情。然而,没有哪个群体能单独对其行为施加太多的影响。在该篇论文中,川迪斯及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者,描述了大量典型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特征。所有这些都被总结在表7-6中。当然,这些特点是高度概括化的,因此不管是在集体主义文化还是在个人主义文化之中,总有一些例外的情况。 按照川迪斯的观点,个人主义文化集中在北欧、西欧和那些历史上受北欧人影响的国家。此外,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具有边界,大量的外来移民,社会和地理上的迅速变迁。“所有这些特点倾向于使群体的控制力变得不太确定。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高度的个人主义是与上述特点相一致的。”()他认为,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地区属于集体主义文化。 川迪斯在其文章的开头部分指出: 在川迪斯的很多研究和著作中所隐含的研究假设是,当我们按照“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模型来界定和诠释文化时,这一模型能够解释我们所见到的表现在人类行为、社会交往和人格中的大部分差异。在该文中,川迪斯试图概括出其理论的广泛的潜在用途(参见表7-6),并报告了他为了验证和阐明其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所做的三项科学研究。 如前所述,该篇论文报告了三项独立的研究:第一项研究的被试全是美国人,以便更加清晰地定义适用于美国的个人主义的概念;第二项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个人主义文化(美国)和集体主义文化(如日本和波多黎各),其核心在于比较在两种文化类型中个体与他们所属群体之间的关系;第三项研究用以检验如下假设,即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成员觉察到自己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且一贯享有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而个人主义文化中的成员则报告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所有这些数据都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收集的。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每项研究及其发现。 第一项研究的被试是川迪斯所在的芝加哥大学心理系的300名在校大学生。研究者要求每位学生完成一份包括158个项目的问卷,用以测量他们有关“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行为和信念倾向。如果被试赞同“只有那些依靠自己的人才能在生活中获得成功”,那么他便持有个人主义的立场。而被试如果同意“当我的同事把他们的隐私告诉我时,我们的关系更加亲密了”,则说明该被试持有集体主义的观点。此外,问卷中包括5个生活情景故事(Scenarios),这些情景故事把被试置于一种假设的社会情境中,并要求他们预测自己的行为。该论文中所提供的一个例子是,让被试想象自己想要做一次群体内其他成员都反对的长途旅行。问被试在决定是否去旅行时,会在多大程度上考虑父母、配偶、亲戚、密友、熟人、邻居以及同事的意见。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被试的回答中几乎有50%的变异能够被三个因素所解释,这三个因素是:自力更生、竞争、与所在群体的亲疏关系。只有14%的变异能被“对群体的关注”这一因素所解释。川迪斯对研究1的结果做了如下概括: 他还指出,该问卷所含的项目和生活情景故事能有效地测量美国文化的个人主义程度,但川迪斯对这些项目在其他的文化背景中是否同样有效尚存疑问。 在该研究中,研究所提出的问题是:“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是否更乐意使自己的个人需要服从于集体的需要?”被试是91名芝加哥大学的学生、97名波多黎各学生、150名日本大学生和106名年长的日本人。测量集体主义特征的问卷由144个项目组成。问卷被译成西班牙语和日语后交由所有被试进行回答。经之前的研究验证,该问卷的题目分别测查关于集体主义的三个倾向:关心群体、自我与群体的亲密关系和使自己的目标服从于群体的目标。 该项研究的结果互不一致且很有趣:一些结果支持“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理论,而另一些则似乎又对它予以反驳。例如,日本学生比伊利诺伊的学生更在意同学和朋友的观点,但波多黎各学生并没有表现出这一特点。此外,尽管日本被试在群体获得荣耀表达了自豪感,但他们在生活中只关注他们所在的某些群体的观点,并牺牲自己的个人目标以服从这些特定群体目标,而不是对所有群体都如此。尽管服从是集体主义文化的一个共同特征,但事实上日本被试比美国被试更少地表现出对群体的服从。有结果表明,随着集体主义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化和西方化,它们可能正在经历一个向个人主义转变的过程。作为这一观点的又一证据,研究发现年长的日本被试比日本大学生倾向于认同其所属的群体。 在这一点上,你或许会问,第二项研究的结果如何纳入川迪斯的理论呢?川迪斯把它们解释成一种警示,即有关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的结论不应该过分概括化,而必须仔细分析并有选择地应用于特定的行为、情境和文化之中。他对这一观点做了如下阐述: 第三项研究正是试图要完成川迪斯在上述引语中所提出的研究任务,对研究的核心加以限制和细化。该研究拓展了先前的研究结果,即集体主义社会为它们的成员提供了高水平的社会支持,而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个体则在更大程度上体验到孤独。该研究所采用的集体主义-个体主义问卷由72个项目组成,总共施测了来自芝加哥大学和波多黎各大学的100名被试,男女各半。被试还填写了另一份问卷以测量他们所知觉到的社会支持水平和孤独程度。 该研究的结果清楚地表明。集体主义与社会支持存在正相关,也就是说,随着集体主义程度的提高,相应的社会支持水平也会提高。而且集体主义与孤独程度呈负相关,即随着集体主义作用的提高,被试所意识到的孤独程度降低。作为川迪斯理论模型的进一步的证据,对该研究中的美国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因素(能解释最大的变异)是“在竞争中自力更生”,而对波多黎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因素是“合群”(与他人的互动)。这些结果正是人们可以由“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预期得到的。 川迪斯解释说,总而言之,本文中所述及的这些研究既支持又改进了他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定义。回过头来看表7-6中所列出的两种文化类型的特征,其所显示的状况似乎是相互对立、非此即彼的,即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看来几乎是完全对立的。不过,本文证明了这两种文化类型似乎处于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某一特定社会则处于两端之间的某个点上,这个点通常更接近于连续体的一端而远离另一端。此外,具体到某一文化,其中特定的个体、群体、亚文化以及情境可能会偏离该文化在连续体上的大体位置而向某一端移动。图7-2呈现了这一解释的图示。川迪斯指出:“简言之,这些实证研究表明,我们必须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看作是一种多维的结构,……每一维度的性质和特点主要取决于其所属群体的现状、情境线索以及所研究的具体行为。”() 尽管该研究的历史很短,川迪斯的研究结果已经成为心理学家看待人类行为的基础之一。在你打开大多数心理学分支——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人类性行为、变态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的新版教科书时,你将很难找到一本不涉及川迪斯的这项研究,或是他做的很多其他有关“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研究。可以说,在有关文化对于决定人格和社会行为所起作用的当代研究中,由川迪斯所阐述、澄清和提炼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维度是最可靠、最有效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此外,该维度能被应用于非常广泛的研究领域。以下正是这方面的两个应用实例。 在川迪斯的这篇论文中,他所提供的证据表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两个心理社会概念可能会对一种特定文化的成员的身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这项与冠心病有关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般而言,在集体主义社会中,心脏病的发病率比在个人主义社会中要低。川迪斯认为,与心脏病密切相关的令人不快和紧张的生活状态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更为常见。为了竞争和实现个人目标,孤军奋战的个体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除了这些消极的生活事件之外,个人主义的社会结构本身就缺乏对其成员提供的社会凝聚力和支持力量,而这种力量却恰恰能够减少压力给人体健康所带来的影响。当然,正如本文开头部分所讨论的那样,有很多因素可以解释在心脏病以及其他疾病的发病率方面出现的文化差异。但很多研究已经表明,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成员迁居到个人主义文化的国家后,也越来越易于患上包括心脏病在内的各种疾病。 或许,更有说服力的是在同一种文化中的两个不同的亚群体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正像川迪斯所指出的(P327),研究人员做了一项以3000名日裔美国被试的研究,主要是比较那些在生活方式和态度上已完全适应了美国风格的日商美国人和那些仍然保持传统日本生活方式的日裔关国人。结果发现,在排除了胆固醇水平、锻炼、吸烟、体重等因素的情况下,前者心脏病发病率仍然是后者的5倍。 当然,你也许已料到“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会影响到特定的文化群体之间在养育子女的方式上的不同,事实上的确如此。集体主义社会中的父母更加注重培养儿童的“集体自我”(collective self),这种集体自我的特征是对群体规范的服从,对群体中权威的服从,行为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家长常常以公开或微妙的方式对做出符合群体目标的行为模式的儿童给予奖赏(Triandis,1989)。在这种情形下,只是因为自己不喜欢而拒绝从事群体期望自己做的事情是不能被接受的,这种情况也极少发生。然而在像美国这样的高度个人主义的文化中,这种拒绝是一种正常的反应,而且常常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敬!这是因为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父母重视培养儿童的“个人自我”(private self)。这就意味着儿童会因具有自力更生、独立、自知之明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能的行为和态度而得到奖赏。另一个看待这种差异的角度是,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反抗(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和独立倾向被看成是一种人格资产(personality assets),而在集体主义社会里,它们被看成是负债(liabilities)。文化经由父母向儿童传达的关于资产或负债的信息是强大而明确的,它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强有力的影响。 川迪斯的工作影响着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一篇文章将川迪斯的理论应用到研究两种文化条件下大学生球迷的态度问题(Snibbe et al.,2003)。研究者对观看重要足球比赛的美国(玫瑰杯美式足球赛)和日本(闪光杯足球赛)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要求这些大学生在足球比赛前和比赛后,分别对自己球队与对方球队的学校和学生进行评定。在这两场比赛中,都是具有优良学术氛围的大学输掉比赛。然而,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反应差别很大:“美国大学生无论是在赛前还是赛后,均表现出对自己球队更加积极的态度。相比之下,日本大学生的评分没有表现出对本队的偏爱。而且,日本大学生对学校的评分反映了每一所大学在社会上的地位,对学生的评价则是根据目前的状态。”()另一项研究采用川迪斯的理论模型对孤独感进行了跨文化研究(Rokach et al.,2002)。该研究选取了来自北美和西班牙的1000多名被试,要求他们完成关于孤独感成因的调查问卷,其中包括个人体缺陷、发展性障碍、缺乏亲密感、迁徙和分离,以及社会排斥感。“结果表明,孤独感的成因的确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且,北美被试在这五个维度上的得分较高。”(,附加强调) 最后,有一项研究突出了川迪斯研究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当我们在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加以研究和比较时,这种比较绝不只限于在国家之间进行。很多国家本身就包括了多种水平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亚类型。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美国拥有更多的不同形式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一项根据川迪斯的理论模型完成的一项有趣的研究(Vandello & Cohen,1999)以图表的形式描绘了美国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分布情况。在继续往下阅读之前,请想一想你认为最典型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会出现在什么地方。研究发现,美国的南方腹地具有突出的集体主义倾向,而位于大平原和落基山脉的地区则呈现更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不过,即便是在这些不同的地区内,也可以发现不同层次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亚文化群体。 川迪斯给所有的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看待基本的文化差异的新视角。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多种社会文化日益交织,我们所直接经历的文化多样性常常会导致一些潜在的误解、沟通障碍、冲突和挫折。对于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文化差异的觉察和尊重,有可能让我们朝着缓和文化分歧与促进世界和谐的积极目标迈出一小步,但却是富有意义的一步。
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
范例: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主流价值观,长期以来处于对立态势。个人主义强调个体权利和个体选择的优先性,集体主义则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个人主义价值观主导下的西方,出现了很多问题,严重威胁到社会的民主制度和秩序。
而在中国出现了极端集体主义,个人权利完全被忽略,从而陷入了道德的“乌托邦”。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主义价值观共存的社会现实面前,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对立的进行反思,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
经过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了解和个人经历,我认为现实社会中,不存在绝对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我们应该在不影响集体利益的情况下适当的重视起个人主义的这一方面。
经过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了解和个人经历,我认为现实社会中,不存在绝对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我们应该在不影响集体利益的情况下适当的重视起个人主义的这一方面。
举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汶川地震的例子,汶川地震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这场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的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
表现出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勇气概,谱写了感动地的英雄赞歌。在这永载史册的沉重苦难中,大勇与大爱,让中华民族挺直不屈的脊梁。如果不是救灾的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怎么会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怎么会把这次大难平息呢。
我们不应该绝对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对待事情应该心中有数,做事有分寸。
湖北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牺牲解救落水儿童的事迹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件事情很有争议,那么这三名大学生死的到底值不值。
这个事情给了我很大启发。我觉得他们的精神值得学习,但是在以牺牲个人生命换取其他事情的时候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集体主义精神固然重要,但是个人主义这方面我们不能完全的忽略。
浅谈儒家人本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异同点比较
儒家思想侧重维护国内秩序的稳定和礼法等级的安定以尊君权,西方人文主义则侧重发对教会在思想上对人的禁锢,以人性取代神性,来实现人的自由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儒家人本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异同点比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文关键词:儒家人本思想 西方人文主义 集体本位 个人本位
论文摘要: 在人学发展的历史天空下,东西方都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东方人本思想以儒家人本思想为代表,它确立了东方文化的历史基调,形成了以集体为本位的东方文化传统;西方人本主义与之相反,则形成了以个人为本位的西方文化基因。在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历史流变和社会文化价值日趋多元的情况下,挖掘东西方人本文化中有益的部分,对于和谐文化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人学发展的历史天空下,东西方都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人文主义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元素之一,从文艺复兴开始,以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为主要精神的人文主义开始确立,此后随着西方社会的工业现代化的成功,人文主义在西方社会中茁壮成长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使之成为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中是否也包含人本思想呢?它和西方人文主义的区别主要在什么地方?笔者认为,以儒家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中含有丰富的人本思想,他们与西方人文主义的区别主要在于价值取向的不同。下面对之做一比较。
东方人本思想首先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学思想。仁最初是指某个民族的日常的礼节,表示两个人打招呼的行为,是一种谦让的举止。孔子借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孔子曰,仁者爱人。孔子的人学思想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
他们都以人为中心,以现实的人生为出发点,都反对或搁置神学,对人生采取积极的态度。儒家主张仁爱学说,由亲亲到泛爱众,由泛爱众到君王“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社会众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人生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仁人志士。《易经·乾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乾健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西方人文主义从反对神学对人的统治出发,高扬人的理性精神,追求现实的人生幸福,要求恢复人的各种权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积极进取和乐观主义精神。在对待人之外的鬼神世界时,儒家明显采取了搁置的态度,客观上影响了中国的无神论思想。儒家强调人的现实世界高于一切,不能以危害人的正常生命权、生存权为标准处理事情,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可贵之处。而西方人文主义则明确反对神权的压迫,他们把神权与人权对立起来,认为只有推翻封建神权的统治,才能彻底解放人自己。
二、儒家人本思想和西方人文主义的不同点
第一,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天人合一”;西方人文主义强调以人的欲望、要求作为出发点,对自然采取征服、掠夺的方式,强调“天人相争”的观念。《易经》作为儒家五经之首,体现出的文化内涵正是“天人合一”的精神,《易传》进一步阐述了这种精神,主要是说人们要认真观察自然、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也就是要向大自然学习,不断提高人们的生存能力,而人们又必须有节制、适度地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儒家人本思想以集体为本位;西方人文主义以个人为本位。儒家人本思想重视家庭、家族、国家这种集体的利益,个人利益必须以集体利益为前提,对家庭要以孝悌为核心,对国家要以忠诚为基本价值,因此集体主义是儒家的主要价值取向。而西方人文主义则更重视个人的利益和权利,他们强调个体的自由,注重个人的奋斗和个人的权利,私人的权利和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有时甚至会为了个人的私利而不顾国家利益。
第三,儒家人本思想强调善重于智,而西方人文主义则重视自然科学和理性。儒家以人格善为最大目的,因此非常重视人的道德完善,强调克己复礼,强调修身、齐家是一个人的最基本道德要求。而由于中国长期处在农耕经济时期,对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要求不是很高,客观上造成儒家不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发展,而是偏于重视人自身品格的完善和国家秩序的稳定。于是儒家特别重视“德治”,并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董仲舒提出了“正其谊不谋其利”的著名论断,实际上是促进和推动了儒家仁学的宗教化,客观上形成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重义轻利的倾向。从而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西方人文主义重视自然科学知识,从古希腊时代的“美德即知识”到近代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在西方形成了尊重知识的优秀传统。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近代欧洲的自然科学也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且促进了自然哲学的发展。自然哲学重视自然科学和理性,他们力图以科学和理性来反对中世纪独断主义的封建神学,以解放神学统治下的人和自然。
三、两者比较的启示与意义
儒家人本思想和西方人文主义是东西两大文化传统中的主流价值观,都对各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儒家文化的现代化离不开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尤其在当今文化全球化时代,文化多元发展成为一种态势,西方社会逐渐认识到东方文化的价值,东方文化对于解决当今全球化时代面临的一些难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提升传统文化以适应现代化发展之需和化解全球化时代难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儒家人本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整体重于个人等内容都具有合理性,重新阐释这些内容必然会对当今人类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源于西方人本思想中的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等具有现代精神的文化也具有重要价值,现代性文化直接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他们尊重科学、理性和个人权利,这些因素对于现代性先天不足的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认真研究和借鉴,使之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同时,两种文化又都是各自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带有其局限性,因此在借鉴学习时要认识到其不足之处,少犯同样的错误。儒家人本思想过分注重整体的稳定,忽视个人的合理欲望要求,因此造成社会发展动力不足,长期徘徊在封建农耕经济下的低水平,民生质量低水平发展,最终造成近代以来落后的历史现实。我们在发展传统文化时必须加以警惕,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西方人文主义过分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造成今天环境危机、能源枯竭,直接影响到人类可持续发展;过分强调人的各种欲望和要求,造成人性中的各种恶的本性泛滥,造成社会混乱,道德下降,给人们生活带来不安和惶恐,这些现象是西方人文主义的不良后果,必须给予科学总结。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现代化建设,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为指导,借鉴西方人文主义中具有现代性的人权、法治、自由和科学为主的文化,又要发展民族文化中有生命力的文化,并使之提升到现代化的高度,创新和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张椿年。从理性到信仰——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相同点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古希腊先哲的思想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但人文思想并不是西方独有的,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的“人性善”,荀子的“人性恶”,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等,无不关心人与人的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孔子把“礼崩乐坏”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所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的学说,“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仁”的内涵极为丰富,但其核心内容是“爱人”,从爱父母兄弟出发到“泛爱众”。孔子把恢复理想政治的基础建立在了个人的道德心理之上,把外在规范的强制约束转化为人心的内在自觉要求,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要治理好城邦政治,就要改善人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
不同点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儒家思想认为每一个人应该担当好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理应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提倡人伦价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占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他们的言论思辨往往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否定权威,敢于创新。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古希腊哲学家强调人的平等。儒学高度重视伦理纲常,“三纲五常”在儒学家看来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天理,而孔子追求礼乐社会实际上是在极力维护君主统治体系下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这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古希腊智者学派中的激进派反对城邦中存在着的明屁的阶级区分和不平等现象,要求在城邦内实现教育、财产、种族方面的人人平等。斯多亚学派则认为人人生来都具有理性、人人生而平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西方人文主义核心理论,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3)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合而为一,讲究天人合一,但儒家在人与自然的研究方面,则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古希腊思想家对自然与人的探索采用不同的方式,所以,在其人文主义精神中充满理性和激情,理性是认知世界、发明技术、探索宇宙自然奥秘的力量;激情是追求浪漫、寻找快乐、欣赏美感的动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注的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
加强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研 --------------------------------------------------------------------------------发布时间: 2007-9-18 9:14:20 被阅览数: 1826 次 来源: 三峡在线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加强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研究赵冬梅摘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大学生观察与认识世界不可缺少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目前,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不清楚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多数大学生强调作为实用和应用技术的科学,而不是基拙的理论科学;大部分学生文化底蕴不强,只讲金钱,不讲精神,缺乏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只讲实惠,不讲道德,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降低,不注重社会的长远利益,过分强调个人得失,缺乏团体合作的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弱,心理素质不强。大学文化的积淀是长期的、历史的。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是大学待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1.引言: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现状一份调查显示,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清楚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38:8%的学生能回答一些基本内容,如科学精神,就是以科学为主,对科学有热情和奉献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主,强调人的个性和自由,大部分学生对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回答五花八门,对何谓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缺乏基本的了解。多数学生重视和肯定的是强调作为实用和应用技术的科学,而不是基础的理论科学。由于竞争和就业压力,目前掀起的“文凭热,考研热,证书热”可以看出,相当多的大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把其作为人生的一大跳板,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学历和证书的追求是一种功利和实用目的,而非真正的科学精神。18:6%的学生说考研考证是为了找份好工作,的学生说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目前想当老板的学生要比想作科研工作的多,不难看出大学生的科技意识中缺少某些至关重要的东西。这反映了大学生们已经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出场并不等于科学精神的到位。在科技落后的背后,科学精神的缺乏是个深层次的问题(1)。 除文科外,大部分学生文化底蕴不强,文化视野不广,只讲金钱,不讲精神,缺乏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只讲实惠,不讲道德,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降低,不注重社会的长远利益,过分强调个人得失,缺乏团体合作的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容易消沉;期望值过高,缺少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缺少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在思维方法上,没有社会的、国际的、人类的视角,不会从宏观、战略、哲学的高度把握向题。比起汉语来,对外语更加感兴趣;写文章时不愿提笔,而更愿意使用电脑;喜欢说话,却总不得要领;拿着大学英语4、6级证书却不能用英语进行实际对话;对音乐一无所知;不能背诵古代诗人的著名诗句。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曾一度高扬的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的价值规范正悄然地被湮没,部分大学生为自发的经济利益所引导,极力去追求个人利益,“个人提出了自己世俗的幸福性要求,人们已经无暇继续考虑社会和人类的终极意义”,“精神成为了一种奢侈的‘装饰’遭到冷落,精神的抽象允诺已失去往昔的号召力”。上述调查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缺失,迫切要求高等学校加强素质教育,用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去充实大学生的心灵。2.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含义德国社会学家布鲁赫施泰因认为,人类文化自产生以来便包含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即“科学文明”和“文学文明”。科学文明体现为人类认识、评价、改造、利用外部世界(特别是自然界)的活动,以及通过这种活动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文学文明则意味着人类为探索自身的存在价值,求得精神的自由和发展,寻求美与和谐而从事的活动,以及在这种活动中所创造的成果积淀。相应地,人类的精神也包含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是人类在探析对象和发现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与知识体系。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界定,尽管人们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就其基本的涵义而言,科学精神就是尊重科学技术的价值,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社会发展。这种观念注重人的物质生活,强调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手段的作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力,重视运用科学方法,掌握客观规律,追求科学真理,强调理性的作用。而人文精神则着重人的价值,重视人文文化的作用,强调依靠调动人的积极性来推动社会发展。这种观念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强调人自身的作用、精神力量的作用,强调依靠人和人文文化来推动社会进步,重视情感的作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
“以人为本”的提法由来已久,它具有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有关以人为本的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人为本”理论的哲学内涵
摘 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提法由来已久,它具有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基础;人本主义
从哲学上讲,“以人为本”是一个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与人道主义都能接受的概念。仅凭这个概念,人们不能把它们区别开来,所以,打出“以人为本”旗号的并不都是唯物主义者。“以人为本”原则的提出,既有其古典哲学的根基,又是时代特征的体现,更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和归宿点。
一、“以人为本”提法的来源
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上帝的价值。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格言是:“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他们主张以人代替神,重视人的世俗生活和世俗享受,提倡世俗教育和科学知识,反对作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中世纪神学。
在继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费尔巴哈第一次提出“人本主义”的哲学口号,并创立了自己的人本学。其本质特征是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最高对象。根植于这一哲学思潮的“以人为本”的提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对人本主义关于人和社会问题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简单概括。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以及后来的人本主义思潮在人论方面的共同特征主要是: 在世界观上,坚持人是世界的尺度;在认识论上,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在方法论上,主张从先验的人性出发考察社会和历史;在价值观上,强调个人本位。历史地看,这种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实现了从“以皇权为本”“以神权为本”“以物为本” 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是,费尔巴哈的这个“人”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由此一方面它可能导致唯心史观,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回答“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而后者不可避免地涉及“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谁为主体”的问题。因此,它最终无法区分是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所以说他的“以人为本”虽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缺陷。
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以人为本的不同之处
人本主义发展到当代,已经转变为反思科学和技术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认为,哲学研究应该突破传统模式,应由以往所强调的对外部世界的研究转向对人本身内在的研究;由倡导感觉经验或理性思维的可靠性转向对人本身的内在结构的研究,由对普遍性即人类共同本性以及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颂扬转为对个人的独特个性、生命、本能的强调。
既然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让人们开始重新重视和研究人的时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又有很长的历史,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直接引用西方人本主义,而是在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西方著名的人本主义思潮代表人物詹姆士说:“善的本质就是真正满足要求。”杜威认为:“善,离开经验的满足,只是一个空名词。”而对中国来讲,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沉淀,则要求“内外兼修”达到无所欲求的圣人境界,认为“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坚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排斥功利主义,推崇道德至上。第二,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冲突。西方现代社会以高科技文明为特征的工业一体化与个人自由的生活相矛盾,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形成的重要根据,这是因为在西方社会一直都有着很深厚的自由的情感,个人自由对于他们来讲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只是为个人服务的机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传统的中国社会来说,个人在社会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每个人都在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都毫不在意。同时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在理论上不再持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就像叔本华所认为的:由于人的唯一的真实的存在即某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存意志,它驱动着人们去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人生是悲惨的,因为即使欲望得到暂时的满足,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围拢过来,而同空虚和无聊作斗争并不减于同困乏作斗争,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被抛来抛去。基尔凯戈尔在《致死的疾病》中谈到,人的个体存在是一个精神个体,它只与它自身发生关系;它们与人的忧虑感相结合,表现为一种悲观主义。这一切都使得中国不可能直接引入并采用现代西方的人本思潮,而是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融贯古今,洋为中用,结合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本主义。
三、“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演变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是《共产党宣言》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马克思毕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所希望达到的社会状态,激励着无数有无产阶级理想的人为此前赴后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提出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很大的关系。“人”一直都是马克思重视的对象,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一个理想社会是他终其一生所要达到的目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两者结合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彻底的自然主义就等于彻底的人道主义”,“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一方面是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的身上”,“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这些都是马克思在研究的初期对人的描述,虽然在很多地方还不成熟,但是至少表明了马克思在一开始就懂得要把研究人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之后,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着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最终,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无产阶级所追求的近期和远期的目标,提出了最终要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目的,也提出了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理论。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所支配即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是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在必然王国里人得不到自由,被物所控制,而只有在自由王国里,人们才可以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类能力的发展才能成为目的本身,人不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目的,人成了人本身的主人;也只有在自由王国,人才能够自己给自己做主,这就是人的自由的最高体现。这些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精华,因此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也就必然会更加重视人的发展,把人作为自己的目的,提出以人为本是同马克思主义相符合的,也是有其马克思主义根源的。
人的解放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和归宿。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髓。马克思的以人为本和资产阶级抽象的人道主义的本质界限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科学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科学理论;二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革命实践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革命理论;三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文明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文明理论。目前,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理论边界的讨论都要涉及马克思哲学中的人学理论。从讨论的情况看,许多人仍然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本主义理念存有误解。其实,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规定,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科学性之所在,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以人为本具有自己的特殊意义和性质。
总之,“以人为本”理论融合了众多的因素,采纳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正确的部分,吸取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在我国现实的土壤上把二者准确地结合到一起,根据我国的具体现状来诠释“人”,为更好地发展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魏金声.现代西方人学思潮的震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席忻.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初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3]崔龙水,马振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4]赵吉惠.中国儒学简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李瑜青.人本思潮与中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有关以人为本的哲学论文
Triandis, H., Bontempo, R., Villareal, M., Asai, M.,& Lucca, N.(1988).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on self-ingroup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323-338。 如果说,有哪一种人类的特征能几乎被所有的心理学家所认同的话,那就是人类的行为从来不会在真空中发生。即使是那些最强调内部动机、个性需求和遗传驱动力的心理学家们也会考虑把各种各样的外部环境力量引人最终导致个体行为和特质形成的方程式中。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心理学领域已经开始渐渐认识到文化是一种对人类具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事实上,研究人员发现,很少有在所有或者在大多数文化中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的人类行为模式(跨文化一致性的扩展分析参见研究22中关于埃克曼的面部表情研究的讨论)。这在涉及人类的相互作用和人际关系的行为领域中显得尤为突出。人际吸引、性、感动、个人空间、友谊、家庭动力、父母养育方式、儿童行为期望、求偶仪式、结婚、离婚、合作与竞争、犯罪、爱和恨等都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不考虑一个人的文化背景,那就根本无法全面或准确地了解这个人。 从概念上讲,文化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具体到实践领域,文化却成了一块难啃的骨头。试想,你如何能够理清那些交织在一起的、共同塑造了现在的你的所有文化因素呢?大多数文化是如此复杂,以至于无法得出有据可循的结论。例如,结肠癌在日本的发病率比在美国低得多。日本和美国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那么到底哪些文化因素可以解释发病率的差异呢?是对鱼的需求量的不同?是消费大米数量的不同?是饮酒量的不同?是生活节奏和应激水平上的差异?或许是两国宗教习惯的差异影响了健康?来自亲戚朋友的支持的差异是否会影响健康状况?抑或更可能是以上两个、三个或者所有这些因素连同其他因素共同导致了这一结果?问题的关键是,如果你打算把文化列为全面了解人类本性的因素之一,那就需要用可靠和有效的方式来定义文化差异。正是在这一点上,哈里·川迪斯在现代心理学史上崭露头角。 从20世纪60年代起,川迪斯在芝加哥大学俄巴娜-香槟分校心理学系致力于揭示和提炼文化及其背景下的人们的基本特性,以便以有意义的方式对这些文化加以区分和研究。这项工作贯穿于川迪斯的整个事业生。发表于1988年的这篇论文解释并论证了他对跨文化心理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它阐述了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今天,这一基本的文化差异维度构成了每年的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很多其他领域数百项研究的基础。在这篇论文中,川迪斯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被界定为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的特定文化,正以一种复杂和广泛的方式决定着其成员的行为和人格。 用通俗的话讲,集体主义文化是这样的一种文化,即生活在该文化中的个体的需求、欲望、成就都必须从属于他所属的内群体(ingroup)的需求、欲望以及目标。内群体可以是一个家庭、一个部落、一个村庄、一个专业组织或者甚至整个国家,具体视情况而定。在这些文化中,个体的大部分行为的产生取决于该行为是否有利于个体所属的更大群体的整体利益,而不是该行为是否能为个体提供最大限度的个人成就。人们所归属的内群体往往会保持长期稳定,而且个体对其所属群体的承诺通常都很高,甚至当一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对其而言已变得困难或者不愉快时也是如此。个体依靠他们所属的群体来帮助他们满足自己的情绪、心理和实际的需要。 相反地,个人主义文化更看重个体的幸福和成就,而不是其所属群体的需要和目标。在这些文化中,群体对其所有成员的影响可能是微乎其微的。个体对其所属群体没有太多情感上的依恋,并且如果它对个体的要求过于苛刻,个体则宁愿脱离该群体而加入或者重新组建一个新的群体。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体对群体的承诺很少,所以对个人而言,同时是多个群体的成员是很常见的事情。然而,没有哪个群体能单独对其行为施加太多的影响。在该篇论文中,川迪斯及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者,描述了大量典型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特征。所有这些都被总结在表7-6中。当然,这些特点是高度概括化的,因此不管是在集体主义文化还是在个人主义文化之中,总有一些例外的情况。 按照川迪斯的观点,个人主义文化集中在北欧、西欧和那些历史上受北欧人影响的国家。此外,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具有边界,大量的外来移民,社会和地理上的迅速变迁。“所有这些特点倾向于使群体的控制力变得不太确定。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高度的个人主义是与上述特点相一致的。”()他认为,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地区属于集体主义文化。 川迪斯在其文章的开头部分指出: 在川迪斯的很多研究和著作中所隐含的研究假设是,当我们按照“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模型来界定和诠释文化时,这一模型能够解释我们所见到的表现在人类行为、社会交往和人格中的大部分差异。在该文中,川迪斯试图概括出其理论的广泛的潜在用途(参见表7-6),并报告了他为了验证和阐明其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所做的三项科学研究。 如前所述,该篇论文报告了三项独立的研究:第一项研究的被试全是美国人,以便更加清晰地定义适用于美国的个人主义的概念;第二项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个人主义文化(美国)和集体主义文化(如日本和波多黎各),其核心在于比较在两种文化类型中个体与他们所属群体之间的关系;第三项研究用以检验如下假设,即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成员觉察到自己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且一贯享有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而个人主义文化中的成员则报告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所有这些数据都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收集的。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每项研究及其发现。 第一项研究的被试是川迪斯所在的芝加哥大学心理系的300名在校大学生。研究者要求每位学生完成一份包括158个项目的问卷,用以测量他们有关“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行为和信念倾向。如果被试赞同“只有那些依靠自己的人才能在生活中获得成功”,那么他便持有个人主义的立场。而被试如果同意“当我的同事把他们的隐私告诉我时,我们的关系更加亲密了”,则说明该被试持有集体主义的观点。此外,问卷中包括5个生活情景故事(Scenarios),这些情景故事把被试置于一种假设的社会情境中,并要求他们预测自己的行为。该论文中所提供的一个例子是,让被试想象自己想要做一次群体内其他成员都反对的长途旅行。问被试在决定是否去旅行时,会在多大程度上考虑父母、配偶、亲戚、密友、熟人、邻居以及同事的意见。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被试的回答中几乎有50%的变异能够被三个因素所解释,这三个因素是:自力更生、竞争、与所在群体的亲疏关系。只有14%的变异能被“对群体的关注”这一因素所解释。川迪斯对研究1的结果做了如下概括: 他还指出,该问卷所含的项目和生活情景故事能有效地测量美国文化的个人主义程度,但川迪斯对这些项目在其他的文化背景中是否同样有效尚存疑问。 在该研究中,研究所提出的问题是:“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是否更乐意使自己的个人需要服从于集体的需要?”被试是91名芝加哥大学的学生、97名波多黎各学生、150名日本大学生和106名年长的日本人。测量集体主义特征的问卷由144个项目组成。问卷被译成西班牙语和日语后交由所有被试进行回答。经之前的研究验证,该问卷的题目分别测查关于集体主义的三个倾向:关心群体、自我与群体的亲密关系和使自己的目标服从于群体的目标。 该项研究的结果互不一致且很有趣:一些结果支持“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理论,而另一些则似乎又对它予以反驳。例如,日本学生比伊利诺伊的学生更在意同学和朋友的观点,但波多黎各学生并没有表现出这一特点。此外,尽管日本被试在群体获得荣耀表达了自豪感,但他们在生活中只关注他们所在的某些群体的观点,并牺牲自己的个人目标以服从这些特定群体目标,而不是对所有群体都如此。尽管服从是集体主义文化的一个共同特征,但事实上日本被试比美国被试更少地表现出对群体的服从。有结果表明,随着集体主义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化和西方化,它们可能正在经历一个向个人主义转变的过程。作为这一观点的又一证据,研究发现年长的日本被试比日本大学生倾向于认同其所属的群体。 在这一点上,你或许会问,第二项研究的结果如何纳入川迪斯的理论呢?川迪斯把它们解释成一种警示,即有关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的结论不应该过分概括化,而必须仔细分析并有选择地应用于特定的行为、情境和文化之中。他对这一观点做了如下阐述: 第三项研究正是试图要完成川迪斯在上述引语中所提出的研究任务,对研究的核心加以限制和细化。该研究拓展了先前的研究结果,即集体主义社会为它们的成员提供了高水平的社会支持,而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个体则在更大程度上体验到孤独。该研究所采用的集体主义-个体主义问卷由72个项目组成,总共施测了来自芝加哥大学和波多黎各大学的100名被试,男女各半。被试还填写了另一份问卷以测量他们所知觉到的社会支持水平和孤独程度。 该研究的结果清楚地表明。集体主义与社会支持存在正相关,也就是说,随着集体主义程度的提高,相应的社会支持水平也会提高。而且集体主义与孤独程度呈负相关,即随着集体主义作用的提高,被试所意识到的孤独程度降低。作为川迪斯理论模型的进一步的证据,对该研究中的美国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因素(能解释最大的变异)是“在竞争中自力更生”,而对波多黎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因素是“合群”(与他人的互动)。这些结果正是人们可以由“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预期得到的。 川迪斯解释说,总而言之,本文中所述及的这些研究既支持又改进了他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定义。回过头来看表7-6中所列出的两种文化类型的特征,其所显示的状况似乎是相互对立、非此即彼的,即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看来几乎是完全对立的。不过,本文证明了这两种文化类型似乎处于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某一特定社会则处于两端之间的某个点上,这个点通常更接近于连续体的一端而远离另一端。此外,具体到某一文化,其中特定的个体、群体、亚文化以及情境可能会偏离该文化在连续体上的大体位置而向某一端移动。图7-2呈现了这一解释的图示。川迪斯指出:“简言之,这些实证研究表明,我们必须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看作是一种多维的结构,……每一维度的性质和特点主要取决于其所属群体的现状、情境线索以及所研究的具体行为。”() 尽管该研究的历史很短,川迪斯的研究结果已经成为心理学家看待人类行为的基础之一。在你打开大多数心理学分支——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人类性行为、变态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的新版教科书时,你将很难找到一本不涉及川迪斯的这项研究,或是他做的很多其他有关“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研究。可以说,在有关文化对于决定人格和社会行为所起作用的当代研究中,由川迪斯所阐述、澄清和提炼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维度是最可靠、最有效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此外,该维度能被应用于非常广泛的研究领域。以下正是这方面的两个应用实例。 在川迪斯的这篇论文中,他所提供的证据表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两个心理社会概念可能会对一种特定文化的成员的身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这项与冠心病有关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般而言,在集体主义社会中,心脏病的发病率比在个人主义社会中要低。川迪斯认为,与心脏病密切相关的令人不快和紧张的生活状态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更为常见。为了竞争和实现个人目标,孤军奋战的个体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除了这些消极的生活事件之外,个人主义的社会结构本身就缺乏对其成员提供的社会凝聚力和支持力量,而这种力量却恰恰能够减少压力给人体健康所带来的影响。当然,正如本文开头部分所讨论的那样,有很多因素可以解释在心脏病以及其他疾病的发病率方面出现的文化差异。但很多研究已经表明,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成员迁居到个人主义文化的国家后,也越来越易于患上包括心脏病在内的各种疾病。 或许,更有说服力的是在同一种文化中的两个不同的亚群体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正像川迪斯所指出的(P327),研究人员做了一项以3000名日裔美国被试的研究,主要是比较那些在生活方式和态度上已完全适应了美国风格的日商美国人和那些仍然保持传统日本生活方式的日裔关国人。结果发现,在排除了胆固醇水平、锻炼、吸烟、体重等因素的情况下,前者心脏病发病率仍然是后者的5倍。 当然,你也许已料到“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会影响到特定的文化群体之间在养育子女的方式上的不同,事实上的确如此。集体主义社会中的父母更加注重培养儿童的“集体自我”(collective self),这种集体自我的特征是对群体规范的服从,对群体中权威的服从,行为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家长常常以公开或微妙的方式对做出符合群体目标的行为模式的儿童给予奖赏(Triandis,1989)。在这种情形下,只是因为自己不喜欢而拒绝从事群体期望自己做的事情是不能被接受的,这种情况也极少发生。然而在像美国这样的高度个人主义的文化中,这种拒绝是一种正常的反应,而且常常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敬!这是因为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父母重视培养儿童的“个人自我”(private self)。这就意味着儿童会因具有自力更生、独立、自知之明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能的行为和态度而得到奖赏。另一个看待这种差异的角度是,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反抗(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和独立倾向被看成是一种人格资产(personality assets),而在集体主义社会里,它们被看成是负债(liabilities)。文化经由父母向儿童传达的关于资产或负债的信息是强大而明确的,它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强有力的影响。 川迪斯的工作影响着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一篇文章将川迪斯的理论应用到研究两种文化条件下大学生球迷的态度问题(Snibbe et al.,2003)。研究者对观看重要足球比赛的美国(玫瑰杯美式足球赛)和日本(闪光杯足球赛)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要求这些大学生在足球比赛前和比赛后,分别对自己球队与对方球队的学校和学生进行评定。在这两场比赛中,都是具有优良学术氛围的大学输掉比赛。然而,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反应差别很大:“美国大学生无论是在赛前还是赛后,均表现出对自己球队更加积极的态度。相比之下,日本大学生的评分没有表现出对本队的偏爱。而且,日本大学生对学校的评分反映了每一所大学在社会上的地位,对学生的评价则是根据目前的状态。”()另一项研究采用川迪斯的理论模型对孤独感进行了跨文化研究(Rokach et al.,2002)。该研究选取了来自北美和西班牙的1000多名被试,要求他们完成关于孤独感成因的调查问卷,其中包括个人体缺陷、发展性障碍、缺乏亲密感、迁徙和分离,以及社会排斥感。“结果表明,孤独感的成因的确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且,北美被试在这五个维度上的得分较高。”(,附加强调) 最后,有一项研究突出了川迪斯研究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当我们在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加以研究和比较时,这种比较绝不只限于在国家之间进行。很多国家本身就包括了多种水平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亚类型。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美国拥有更多的不同形式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一项根据川迪斯的理论模型完成的一项有趣的研究(Vandello & Cohen,1999)以图表的形式描绘了美国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分布情况。在继续往下阅读之前,请想一想你认为最典型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会出现在什么地方。研究发现,美国的南方腹地具有突出的集体主义倾向,而位于大平原和落基山脉的地区则呈现更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不过,即便是在这些不同的地区内,也可以发现不同层次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亚文化群体。 川迪斯给所有的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看待基本的文化差异的新视角。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多种社会文化日益交织,我们所直接经历的文化多样性常常会导致一些潜在的误解、沟通障碍、冲突和挫折。对于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文化差异的觉察和尊重,有可能让我们朝着缓和文化分歧与促进世界和谐的积极目标迈出一小步,但却是富有意义的一步。
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内容之一。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原则。指一切言行以合乎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是共产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旧道德的本质特征。集体主义作为道德原则,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反对资本家的过程中产生的。作为与个人主义相对立的概念,它出现在20世纪初。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来的。它继承了历史上先进的伦理思想,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概括和总结了先进工人中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的行为和思想,是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的内容是:一方面,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在维护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当两者之间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必要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共产主义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形式。集体主义反映着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是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集体主义最高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集体主义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的优秀品质和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牺牲精神。 优越性集体主义的优越性在于它能使前瞻性决策得以实现。当集体内所有个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候,集体主义的优越性无与伦比的体现出来。集体主义的优势在灾难面前尤其高大。集体主义并非社会主义所独有。例如在大规模水灾时,牺牲自己的家园保护下游大型工业、商业区的行为,以及日本为了集体而牺牲自己的思想。 局限性集体主义的优越性局限于其领导层是否具有集体主义精神,是否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否具有全局观念。集体主义本身的含义主张个人要服从集体,集体利益重于或大于个人。如果集体内人人平等的服从集体,当然这个含义是科学而充满大局观的。然而形成集体,就会在集体内部形成领导层和非领导层,造成集体内部个人的不平等。集体主义在这种不平等状况下,是一个空幻的概念。集体主义更容易成为“集体”的“老大哥”侵犯“集体”内的无权力人士个人利益的一种工具。事实上几乎所有强调集体主义的“集体”都不同程度的在集体主义的大义下侵犯甚至剥夺集体内个体的一切可以被侵犯的利益。集体主义的局限性在灾难面前尤其明显。例如在大规模水灾时,集体的领导人会充分利用集体赋予的权力,率领家人使用优先的交通工具转移财产和家人到安全的地区。
我们社会的精神境界一贯强调“集体主义”,可它究竟是什么呢?人们认为:“集体主义”是与“个人主义”相对的基本道德原则,是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它要求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强调集体利益的道德权威性,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尽管它也提倡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结合与协调,要求二者辩证统一地发展,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但是,我们不能不考察它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价值。 长期以来,以传统集权思想为本的中国社会,更注重的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这样的价值取向发展到极点,集体主义的独特表象就显露出来了,那就是它追求趋同,而埋没了人最本质的东西——个性与特长。 以趋同为基础,我们有了为人民服务的绝对要求,有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舍己精神,有了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这些本无可厚非,但最怕的是物极必反,久而久之的结果是:多数服从少数,惟命是听,惟命是从。而人的个性创造、个性发挥,最终则被扭曲和抹杀掉了。 团队精神的基础 —— 挥洒个性 我们该培养什么样的团队精神呢?或许应该先搞清楚:什么是团队? 什么是团队?看起来这不像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在今天,团队似乎随处可见,而人们也早已泛滥地使用这个词汇了。可如果我们深究:什么样的团队才能够使工作做得最出色、什么样的团队管理才能够真正提高团队的效率时,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这就必须要寻本溯源,回到对“团队”的再理解上来。 《团队的智慧》的两位国际知名作者琼·R·卡扎巴赫、道格拉斯·K·史密斯一再强调要精确地区分团队和一般性的集团:团队不是指任何在一起工作的集团。团队工作代表了一系列鼓励倾听、积极回应他人观点、对他人提供支持并尊重他人兴趣和成就的价值观念。 我们再来看看韦尔奇提到的典型团队——运动团队,不难发现:其一,团队最基本的成分——团队成员,是经过选拔组合的,是特意配备好的;其二,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干着与别的成员不同的事情;其三,团队管理是要区别对待每一个成员,通过精心设计和相应的培训使每一个成员的个性特长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并发挥出来。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团队。 这样,团队与一般性集团鲜明的差别就显现出来了——创造团队业绩。团队业绩来自于哪里?从根本上说,首先来自于团队成员个人的成果,其次来自于集体成果,一句话,团队所依赖的是个体成员的共同贡献而得到的实实在在的集体成果。这里恰恰不要求团队成员都牺牲自我去完成同一件事情,而要求团队成员都发挥自我去做好这一件事情。 也就是说,我们最不可忽视的团队高效率的培养,团队精神的形成,其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设置不同的岗位,选拔不同的人才,给予不同的待遇、培养和肯定,让每一个成员都拥有特长,都表现特长,而这样的氛围越浓厚越好。 团队精神的核心 —— 协同合作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团队的根本功能或作用,即在于提高组织整体的业务表现。强化个人的工作标准也好,帮助每一个成员更好地实现成就也好,目的就是为了使团队的工作业绩超过成员个人的业绩,让团队业绩由各部分组成而又大于各部分之和。 于是,团队的所有工作成效最终会不由分说地在一个点上得到检验,这就是协作精神。如果没有鲁本对自己工作岗位的深切了解和认识,没有他执着的工作协作精神,韦尔奇还会是今天GE里的这个韦尔奇吗? 我们可以再看一个生动的例子:一次,联想运动队和惠普运动队做攀岩比赛。惠普队强调的是齐心协力,注意安全,共同完成任务。联想队在一旁,没有做太多的士气鼓动,而是一直在合计着什么。比赛开始了,惠普队在全过程中几处碰到险情,尽管大家齐心协力,排除险情,完成了任务,但因时间拉长最后输给了联想队。那么联想队在比赛前合计着什么呢?原来他们把队员个人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精心地组合:第一个是动作机灵的小个子队员,第二个是一位高个子队员,女士和身体庞大的队员放在中间,殿后的当然是具有独立攀岩实力的队员。于是,他们几乎没有险情地迅速地完成了任务。 可见团队的一大特色:团队成员一定是在才能上互补的。共同完成目标任务的保证就在于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并注重流程,使之产生协同效应。 团队精神的境界 —— 凝聚力 至此,我们要问,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这是从松散的个人集合走向团队最重要的标志。 在这里,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并鼓励所有成员为之而奋斗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向心力、凝聚力,一定来自于团队成员自觉的内心动力,来自于共识的价值观。我们很难想象在没有展示自我机会的集团里能形成真正的向心力;同样我们也很难想象,在没有明了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下能形成真正的凝聚力。那么,确保没有信任危机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而损害最大的莫过于团队成员对组织信任的丧失。 那么究竟什么是团队精神?我们是否可以说就是在企业里有这样一种氛围:能够不断地释放团队成员潜在的才能和技巧;能够让员工深感被尊重和被重视;鼓励坦诚交流,避免恶性竞争;用岗位找到最佳的协作方式;为了一个统一的目标,大家自觉地认同必须担负的责任和愿意为此而共同奉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一本2006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而成。
本书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的全部著述的汇集,收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59年10月至1860年3月的文献24篇。所收著作按写作或发表的时间编排。
2、《列宁选集》
《列宁选集》选载列宁1894年至1907年即投身革命初期、建党时期和俄国第一次民主革命时期的著作,共27篇。列宁开始革命活动是在19世纪80年代末。
3、《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选集》是194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毛泽东。《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展现,是对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
4、《毛泽东著作选读》
《毛泽东著作选读》由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分上下两册,共万字。
5、《毛泽东外交文选》
《毛泽东外交文选》是1994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主要讲述毛泽东在外交工作方面的贡献,用于学习、研究和继承他的外交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列宁选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泽东选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泽东著作选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泽东外交文选
你应该自己写啊
政治纲领:推翻压迫建共和——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经济纲领:两个没收一保护——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文化纲领:民族科学大众化—— 化指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可参考以下文献: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论读后感读新民主主义论有感读《新民主主义论》有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民主主义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政府论读后感正义论读后感论自由读后感君王论读后感君主论读后感实用主义读后感拿来主义读后感专业主义读后感人性论读后感国富论读后感培根论人生读后感培根论读书读后感培根论爱情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伤寒论读后感社会契约论读后感天体运行论读后感实践论读后感矛盾论读后感拿来主义读后感范文等,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