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学院学报接收本科生《红河学院学报》二本学报,可高职,可党校征稿栏目:哈尼族文化研究,彝学研究,民族文化研究,文学研究、哲学与历史学研究、教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
对投稿的要求特别严格。《红河学院学报》是综合性学术期刊。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 双百” 方针, 为繁荣学术研究, 提供交流平台。对学术品位高、在理论和应用上有创新的论文, 特别是有基金资助的论文本刊将优先发表。
火把节
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彝族的独特民俗节日火把节的。但其实火把节不仅仅是彝族的节日,白族、佤族、纳西族、拉祜族、傈僳族也有火把节,不过彝族的火把节最为出名。火把节那天,全村人欢坐一堂,无分老幼,一起围在篝火旁唱跳rap,在狂欢中,左脚舞是最传统的舞蹈之一,也称“跳脚舞”,配合舞蹈的乐曲调子有很多,多为抒情歌曲、山歌。这就是为什么火把节也被称为“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但火把节对彝族来说,不仅仅是娱乐狂欢,而是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内涵。
彝族火把节
最早记录彝族火把节的是元代的《云南志略》:六月二十四日那天,人们会整晚用竹竿举着火把、火炬照明,各家小孩也持小火把满地乱跑,“ 相烧为戏,谓之驱禳 ”,直到天明。
火把节
清代是中国封建文化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很多今天的习俗在清代都已经定型;清代同样是地方文化兴盛的一个朝代,各地县志、府志被广泛编撰起来。《开化(在云南)府志》说:六月二十四日,夷人“村寨田宅,悉燃火炬”,故曰火把节,火把节当天还会吃生肉,以此为“献岁”。今天云南仍有吃生肉的少数民族,谁呢?大理的白族,如前所述,白族也有火把节,在节日之前,白族女孩会染红指甲,节日当天吃生猪肉拌蔬菜。
美丽的彝族女子
虽然火把节是彝族的共同节日,但不同地区的彝族有关火把节的传说却不相同。昆明彝族的火把节,根据《昆明县志》的官方记载,是为了纪念一个美丽的妇人。说在汉代有夷人妇女名叫阿南,长得漂亮,她的丈夫被仇人杀害,仇人要占有她,她死不从贼,在六月二十四日自焚而死,族人为了哀悼她,就以火把节纪念。这就是清代昆明彝族的说法。
火把节
今天生活在石林的彝族说:过去石林彝族山寨里有一个土司,为非作歹、欺压乡里,彝族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敢怒而不敢言。这时候一个叫扎卡的牧羊人见到寨民的悲惨境遇,十分痛心,就借放羊之名联络了周围几个山寨,打算攻击土司。土司的府邸是高楼大院,为了攻破府邸,扎卡就只给羊喝水,不给羊吃草,如此七天,彝族人开始进攻土司府,扎卡将火把绑在羊角上,用锣鼓催促羊群先冲上去,饿了七天的羊一解封马上乱窜冲向前方,角上的火把也就四处点火,最终土司府化成了一片火海,土司仓皇逃窜,就这样他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为了纪念推翻土司暴政,彝族就在农历六月二十四那天举办火把节。
说到玩火,还是田单的火牛阵出名
红河的彝族说:过去蝗虫肆虐,民不聊生,为了驱逐虫害,彝族人就用火烧稻草来烟熏害虫,如此果然保护了粮食,为村寨繁衍奠定了基础。为了纪念消灭虫害,就把农历五月五到五月十五这10天定为火把节。
以上三种说法都有相同的感觉:一是纪念,纪念死者或胜利;二是反抗,反抗暴政、反抗权势;三是驱害,驱逐害虫或坏人。上述三种故事是流传在彝族中的主流说法,其他地方还有别的故事,只是人物名称或主角不同,但故事内容大体相似。通过罗列上述故事我们发现,其实各地彝族火把节的时间是不大一样的。
火把节
不同地区彝族的火把节传说不同、时间不同,连仪式过程也不尽相同。石林的彝族以火把为主,重火把的形式,包括树火把、点火把,最后烧火把,全场火把是主角,烧尽火把后会进行喊魂仪式。而红河彝族以鞭打畜生(一般是打老牛)开场,主题是祭祖,人们手持火把,绕着祠堂、住宅、田间跑,最后举行篝火晚会。
鞭打牛
在2006年国家确立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四川凉山的彝族火把节和云南楚雄的火把节明确位列其中,所以今天一般以这两地的火把节为标准。这两地的火把节过程大致是,首先穿好本民族服饰;然后迎火;接着狂欢,包括火把大会、聚餐、摔跤、跳舞;继而正式祷祝,包括长老祝福、祭祀和驱邪;接着娱乐,包括传统游戏赛马、斗鸡、斗牛、选美;最后送火,送火仪式最为庄重,由三个代表大神的人领队,后面跟着彩旗、持刀、鼓乐诸队。所有仪式结束后,参与者都要在回村之前的池塘、水塘里洗浴净身。全套仪式下来一般得3天,祭祀的时间短,主要是娱乐。
火把节看似只是少数民族的普通民俗,但其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彝族文化。彝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对笔者这种北方人来说,他们有些神秘。所以通过火把节的习俗,也能让我们了解一下彝族的古老文化。
彝族
彝族推崇原生和自然,认为万物有灵,万物出自天赐,所以彝族敬畏自然。虽然各地火把节的过程不同,但大多有祭祀祖先、崇敬神灵的主题。而祭祖祭神的过程又充分体现着对生命的尊崇。火把节中,人们会选定祭台,献上三牲,但最隆重的祭礼是鸡,这鸡必须用子母鸡,将挑选的活鸡洗净,然后用荞麦粉塞满鸡嘴,最后将其放入冷水中溺死,之后才可将其蒸煮,鸡熟之后献到台上,由巫师诵读祷告词,祈求先祖神灵保佑。这一过程极为庄重,除了巫师之外不能有其他声音。
火把节祭祀
可以肯定火把节就是远古火崇拜的一种,火把节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就是迎接火种,这个火种可不是火柴划出来的,而是火塘之火。所谓火塘,就是家族里取暖议事的大火炉。火把节仪式中有火塘禁忌,如石林彝族的火塘禁忌就是火塘之火种必须常年不熄,族人不得向火塘里洒水,不得用火塘之火烘烤衣服、做饭,不得跨过火塘。火把节当天点燃第一个火把的火源就是火塘之火。
火塘
彝族以火把节著称,所以也称“火族”,今天火把节已经获得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虽然在现代化的浪潮下,年青一代向外发展,但火把节这种极富民族感情的仪式节日并没有被忘记,因为火把节寄托了彝族驱邪祈愿的共同情感。作为构成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彝族,保护他们的文化是加强民族认同、保护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
陈海:《彝族火把节的民族意义及文化内涵》,《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10期。
丁亚楠:《云南彝族火把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红河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应该是一个本科学报:说不上值得不值得,就是常规的学报,应该是一个本科学报,不是核心。看你发了干什么,如果只是为了学术,建议向核心看齐,如果是只为评职称,那么就发普刊,当然除非你是大学教师,大学里会对学报高看一眼。
火把节
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彝族的独特民俗节日火把节的。但其实火把节不仅仅是彝族的节日,白族、佤族、纳西族、拉祜族、傈僳族也有火把节,不过彝族的火把节最为出名。火把节那天,全村人欢坐一堂,无分老幼,一起围在篝火旁唱跳rap,在狂欢中,左脚舞是最传统的舞蹈之一,也称“跳脚舞”,配合舞蹈的乐曲调子有很多,多为抒情歌曲、山歌。这就是为什么火把节也被称为“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但火把节对彝族来说,不仅仅是娱乐狂欢,而是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内涵。
彝族火把节
最早记录彝族火把节的是元代的《云南志略》:六月二十四日那天,人们会整晚用竹竿举着火把、火炬照明,各家小孩也持小火把满地乱跑,“ 相烧为戏,谓之驱禳 ”,直到天明。
火把节
清代是中国封建文化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很多今天的习俗在清代都已经定型;清代同样是地方文化兴盛的一个朝代,各地县志、府志被广泛编撰起来。《开化(在云南)府志》说:六月二十四日,夷人“村寨田宅,悉燃火炬”,故曰火把节,火把节当天还会吃生肉,以此为“献岁”。今天云南仍有吃生肉的少数民族,谁呢?大理的白族,如前所述,白族也有火把节,在节日之前,白族女孩会染红指甲,节日当天吃生猪肉拌蔬菜。
美丽的彝族女子
虽然火把节是彝族的共同节日,但不同地区的彝族有关火把节的传说却不相同。昆明彝族的火把节,根据《昆明县志》的官方记载,是为了纪念一个美丽的妇人。说在汉代有夷人妇女名叫阿南,长得漂亮,她的丈夫被仇人杀害,仇人要占有她,她死不从贼,在六月二十四日自焚而死,族人为了哀悼她,就以火把节纪念。这就是清代昆明彝族的说法。
火把节
今天生活在石林的彝族说:过去石林彝族山寨里有一个土司,为非作歹、欺压乡里,彝族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敢怒而不敢言。这时候一个叫扎卡的牧羊人见到寨民的悲惨境遇,十分痛心,就借放羊之名联络了周围几个山寨,打算攻击土司。土司的府邸是高楼大院,为了攻破府邸,扎卡就只给羊喝水,不给羊吃草,如此七天,彝族人开始进攻土司府,扎卡将火把绑在羊角上,用锣鼓催促羊群先冲上去,饿了七天的羊一解封马上乱窜冲向前方,角上的火把也就四处点火,最终土司府化成了一片火海,土司仓皇逃窜,就这样他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为了纪念推翻土司暴政,彝族就在农历六月二十四那天举办火把节。
说到玩火,还是田单的火牛阵出名
红河的彝族说:过去蝗虫肆虐,民不聊生,为了驱逐虫害,彝族人就用火烧稻草来烟熏害虫,如此果然保护了粮食,为村寨繁衍奠定了基础。为了纪念消灭虫害,就把农历五月五到五月十五这10天定为火把节。
以上三种说法都有相同的感觉:一是纪念,纪念死者或胜利;二是反抗,反抗暴政、反抗权势;三是驱害,驱逐害虫或坏人。上述三种故事是流传在彝族中的主流说法,其他地方还有别的故事,只是人物名称或主角不同,但故事内容大体相似。通过罗列上述故事我们发现,其实各地彝族火把节的时间是不大一样的。
火把节
不同地区彝族的火把节传说不同、时间不同,连仪式过程也不尽相同。石林的彝族以火把为主,重火把的形式,包括树火把、点火把,最后烧火把,全场火把是主角,烧尽火把后会进行喊魂仪式。而红河彝族以鞭打畜生(一般是打老牛)开场,主题是祭祖,人们手持火把,绕着祠堂、住宅、田间跑,最后举行篝火晚会。
鞭打牛
在2006年国家确立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四川凉山的彝族火把节和云南楚雄的火把节明确位列其中,所以今天一般以这两地的火把节为标准。这两地的火把节过程大致是,首先穿好本民族服饰;然后迎火;接着狂欢,包括火把大会、聚餐、摔跤、跳舞;继而正式祷祝,包括长老祝福、祭祀和驱邪;接着娱乐,包括传统游戏赛马、斗鸡、斗牛、选美;最后送火,送火仪式最为庄重,由三个代表大神的人领队,后面跟着彩旗、持刀、鼓乐诸队。所有仪式结束后,参与者都要在回村之前的池塘、水塘里洗浴净身。全套仪式下来一般得3天,祭祀的时间短,主要是娱乐。
火把节看似只是少数民族的普通民俗,但其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彝族文化。彝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对笔者这种北方人来说,他们有些神秘。所以通过火把节的习俗,也能让我们了解一下彝族的古老文化。
彝族
彝族推崇原生和自然,认为万物有灵,万物出自天赐,所以彝族敬畏自然。虽然各地火把节的过程不同,但大多有祭祀祖先、崇敬神灵的主题。而祭祖祭神的过程又充分体现着对生命的尊崇。火把节中,人们会选定祭台,献上三牲,但最隆重的祭礼是鸡,这鸡必须用子母鸡,将挑选的活鸡洗净,然后用荞麦粉塞满鸡嘴,最后将其放入冷水中溺死,之后才可将其蒸煮,鸡熟之后献到台上,由巫师诵读祷告词,祈求先祖神灵保佑。这一过程极为庄重,除了巫师之外不能有其他声音。
火把节祭祀
可以肯定火把节就是远古火崇拜的一种,火把节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就是迎接火种,这个火种可不是火柴划出来的,而是火塘之火。所谓火塘,就是家族里取暖议事的大火炉。火把节仪式中有火塘禁忌,如石林彝族的火塘禁忌就是火塘之火种必须常年不熄,族人不得向火塘里洒水,不得用火塘之火烘烤衣服、做饭,不得跨过火塘。火把节当天点燃第一个火把的火源就是火塘之火。
火塘
彝族以火把节著称,所以也称“火族”,今天火把节已经获得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虽然在现代化的浪潮下,年青一代向外发展,但火把节这种极富民族感情的仪式节日并没有被忘记,因为火把节寄托了彝族驱邪祈愿的共同情感。作为构成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彝族,保护他们的文化是加强民族认同、保护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
陈海:《彝族火把节的民族意义及文化内涵》,《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10期。
丁亚楠:《云南彝族火把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红河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湖南南岳衡山人,崇尚自由学问与思想,“虽姓曾,但不爱争权夺利”,创办豪谷研究院,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公共管理研究,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0余篇,至今,已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等课题共10余项;实用新型发明共5项,其中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已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部。一、个人专著1、《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因族开发战略研究——理论建构及对红河哈尼族人才资源开发的实证分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2、原创《宗教安全论》、《云南宗教问题研究》、《自我开发论》、《人力资源研究散论》、《走出迷茫,读出希望——大学之道与大学生成功励志》、《忽悠“志商”,梦想难圆——中国式成才成功问题探讨》、《走遍梦雄,情系彝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发展课题研究》、《走遍云南,情系边疆——云南发展问题专题研究》、《左眼看直销,右眼看传销》等学术专著。二、课题类8、主持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课题《多民族共聚地区宗教和谐现状与新农村建设对策研究——以云南为例》(项目编号10XJC730001)。7、主持2010年度云南省教育厅课题一般项目《楚雄州宗教和谐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0Y061)。6、主持2008年度楚雄师范学院课题项目:《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障碍及途径优化研究》(项目编号08YJRC04)。5、2010年独立撰写《第二章 少数民族非正常宗教与社会稳定》(10千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杨甫旺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2009年度重点课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非正常宗教与社会稳定研究——以云南“小众教”为例》。(项目编号A09005)4、2007年独立撰写《第六章发展彝州文化产业,建设彝族文化名州》(25千字)楚雄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主任谭斌教授主持:《楚雄和谐发展战略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3、2006年独立撰写《第五章 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民间文化禁毒模式》(10千字)云南警官学院陆云教授、博士主持2006年云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课题《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禁毒文化建设研究》项目2、2006年独立撰写《第五章 人才的选拔和任用》(33千字)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任新民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编:《科学人才观概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1、2005年独立撰写《第三章 干部分布情况的描述与分析》(30千字)上海大学郭燕来博士主持的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系统2005年《40年来边疆民族地区干部统计分析与思考——以K市为例》课题三、论文成果类曾在《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发表《党建理论:共产党与时俱进的先导》,《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发表《公共政策视野下的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红河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发表《哈尼族人才资源开发的调查与思考》,《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发表《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品德开发》,《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发表《浅谈少数民族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年第9期发表《人力资源社会需求与超前开发》,《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第9期发表《哈尼族人才资源开发观察访谈描述分析》,《企业家天地》2007年第10期发表《科学人才观:人才资源开发的新理念》,《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12期发表《浅谈少数民族女性人才资源开发》,《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发表《哈尼族和谐水文化调查与思考》,《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发表《楚雄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延边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发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障碍解决对策探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发表《茫然现象与人力资源开发》等学术论文共60余篇。四、发明创造类实用新型发明10余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多功能笔与笔盒专利号为:
这种地方性小本科的 学报,根本不可能是核心期刊。更不可能是中文核心期刊这个学报 就是 最最普通的 省级期刊。
比较容易发表的大学学报有很多,具体说明如下: 《西昌学院学报》、《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洛阳师范学院学报》、《黑河学院学报》、《北京印刷学院学报》、《德州学院学报》、《绥化学院学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新余学院学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长春工程学院学报》、《哈尔滨学院学报》、《大庆师范学院学报》、《长春大学学报》、《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等学报。
如下:
《黑河学院学报》、《北京印刷学院学报》、《德州学院学报》、《绥化学院学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新余学院学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长春工程学院学报》、《哈尔滨学院学报》、《大庆师范学院学报》、《长春大学学报》、《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注意
学报的级别与学校的级别有关,大学本科的学报一般是本科学报,专科学校则是专科学报,被评为核心期刊的学报是核心学报。本科院校的学报一般达到省级标准,具体的情况取决于学校的实力。
例如武汉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文科部分是核心期刊,理工部分是普通期刊,即国家期刊。
新余学院学校代码:11508(国标代码)主管部门:江西省教育厅学校性质:省属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办学层次和类型: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是由渭南师范学院主办、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经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理论刊物。《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曾荣获“陕西省高校优秀学术性期刊一等奖”、“首届、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等荣誉称号。主要发表渭南师范学院及兄弟院校、科研单位人员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以达到沟通、交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9-5128,国内统一刊号为:CN61-1372/G4,双月刊,综合版。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主要栏目:司马迁与《史记》研究、西部大开发论坛、地方经济建设、地方文化。